冬至南方北方习俗区别是什么

时间:2023-12-28 08:13:26 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冬至南方北方习俗区别是什么(精选8篇)由网友“kellvin”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冬至南方北方习俗区别是什么,欢迎大家前来参阅。

冬至南方北方习俗区别是什么

篇1:冬至南方北方习俗区别是什么

北方地区有冬至宰羊、吃饺子、吃馄饨的习俗,南方地区在这一天则有吃冬至米团、冬至长线面的习惯;北方多吃水饺或馄饨,南方多吃汤圆。中国南方大部分都有冬至扫墓的习俗。从上海、苏州、杭州、南昌、莆田,到昆明、海南和潮汕地区。冬至扫墓,现代的祖坟一般是兄弟、堂兄弟几个人喊齐了就上山去;祭品也是各带各的,谁家有什么东西就带什么东西。

在北方大家都习惯吃水饺,要说这是为什么,其实和我国著名“医圣”张仲景的有关。北方人在冬至都是吃水饺度过的,现在如果有小朋友不吃的话,家长还会吓唬小朋友说“冬至不吃水饺,耳朵会掉哦。”

南方人在冬至则习惯吃汤圆,因为汤圆有圆满、团圆的寓意,大家在这一天都会自己做或者在市场上买汤圆来吃,希望自己的家庭幸福美满。在一年中最冷的这一天,没有什么比喝上一口热汤和吃上汤圆更幸福的事了。

冬至习俗活动

享祀先祖

早在东汉崔寔《四民月令》中已有记载,说民间要向玄冥和祖祢供荐黍羊之物。冬至祭祖的记载,至宋代多起来。《东京梦华录》讲京师最重冬至节,至此日更易新衣,备办饮食,享祀先祖。《武林旧事》说以馄饨享先。明清时代冬至祭祖盛行。嘉靖《江阴县志》记载:“节朝悬祖考遗像于中堂,设拜奠,其仪并依元旦。”在宗族制度兴盛的南方地区,祭祖往往在祠堂进行,嘉靖江西《南康县志》:“冬至祀先于祠,醮墓如清明。”福建省流行冬至祭祀始祖的风俗,如万历《建阳县志》说:“是日大族行祭始祖之礼。”福建祀祖用专门制作的粉米圆子。清人冬至祀祖一般是祀于家,祭于墓,聚族而居的南方。往往像清明和中元一样,在家庙祭祀祖先。

九九消寒

冬至一到,便进入数九寒天。中国民间将冬至叫做交九或数九,即从冬至开始,每9天分为一个“九”,共分9个“九”,数到81天时便“九尽桃花开”。

中国传统文化中,九为极数,乃最大、最多、最长久的概念。九个九即八十一更是“最大不过”之数。古代中国人民认为过了冬至日的九九八十一日,春天肯定经已到来。

吃饺子

冬至是中国农历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气,冬至过节是汉族传统节日之一,源于汉代,盛于唐宋,相沿至今。冬至俗称“冬节”、“长至节”、“亚岁”等,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时代,中国就已经用土圭观测太阳,测定出了冬至,它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制订出的一个,时间在每年的阳历12月21日至23日之间,这一天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夜晚最长的一天。在冬至这一天中国南北方会有不同的习俗,北方大部分地区会吃饺子、南方会吃汤圆,还有谚语:冬至到,吃水饺,以及关于该节气的诗词。

吃馄饨

过去老北京有“冬至馄饨夏至面”的说法。相传汉朝时,北方匈奴经常骚扰边疆,百姓不得安宁。当时匈奴部落中有浑氏和屯氏两个首领,十分凶残。百姓对其恨之入骨,于是用肉馅包成角儿,取“浑”与“屯”之音,呼作“馄饨”。恨以食之,并求平息战乱,能过上太平日子。因最初制成馄饨是在冬至这一天,所以在冬至这天家家户户吃馄饨。

另有一种说法:冬至之日,京师各大道观有盛大法会。道士唪经、上表,庆贺元始天尊诞辰。道教认为,元始天尊象征混沌未分,道气未显的第一大世纪。故民间有吃馄饨的习俗。《燕京岁时记》云:“夫馄饨之形有如鸡卵,颇似天地混沌之象,故于冬至日食之。”实际上“馄饨”与“混沌”谐音,故民间将吃馄饨引伸为,打破混沌,开辟天地。后世不再解释其原义,只流传所谓“冬至馄饨夏至面”的谚语,把它单纯看做是节令饮食而已。

喝羊肉汤

冬至吃羊肉的习俗据说是从汉代那时候开始的。相传,汉高祖刘邦在冬至这一天吃了樊哙煮的羊肉,觉得味道特别鲜美,赞不绝口。从此在民间形成了冬至吃羊肉的习俗。人们纷纷在冬至这一天,吃羊肉以及各种滋补食品,以求来年有一个好兆头。现山东滕州一带,这天被称作伏九,节前会给长辈送诸如羊肉等礼品,伏九家家都要喝羊肉汤,对个人对长辈对家庭都为图个好兆头。

吃汤圆

吃汤圆在明、清时期已经约定俗成。在冬至这天,要“作粉圆”或“粉糯米为丸”。这些在史料上也有正式的记载,称“冬至,粉糯米为丸,名汤圆”。做好汤圆后要祀神祭祖,而后合家围吃汤圆,叫做“添岁”。所以,冬至吃汤圆,古而有之。

吃汤圆是冬至的传统习俗,在江南尤为盛行。“汤圆”是冬至必备的食品,是一种用糯米粉制成的圆形甜品,“圆”意味着“团圆”,“圆满”,冬至吃汤圆又叫“冬至团”。民间有“吃了汤圆大一岁”之说。

冬至团可以用来祭祖,也可用于互赠亲朋。旧时上海人最讲究吃汤团。古人有诗云:“家家捣米做汤圆,知是明朝冬至天。”“圆”意味着“团圆”,“圆满”。冬至吃汤圆,象征家庭和谐、吉祥。

还有一种解释是:冬至是一年中最长的一夜,冬至那天,天还未亮,妇女们就起来生火煮汤圆,先敬天祭祖,再全家围坐吃汤圆。所以冬至吃汤圆,除了表示太阳(阳光)逐渐回来,也代表团圆的意思,现代人更喜欢把它当成圆满的象征。

吃赤豆糯米饭

在江南水乡,有冬至之夜全家欢聚一堂共吃赤豆糯米饭的习俗。相传,共工氏有不才子,作恶多端,死于冬至这一天,死后变成疫鬼,继续残害百姓。但是,这个疫鬼最怕赤豆,于是,人们就在冬至这一天煮吃赤豆饭,用以驱避疫鬼,防灾祛病。

赤豆和糯米为1:2.5的比例,将赤小豆放入沸水锅内(赤小豆与水的比约为1:5)。煮至八成熟时捞出。另将糯米淘净后,用煮过赤小豆的汤浸泡一夜。次日把糯米和赤小豆搅拌均匀后,上笼屉蒸大约40分钟,即可食用。

老一辈的'长沙人都知道,在冬至那一天一定要吃上糯米饭。糯米味甘、性温,能够补养人体正气,吃了后会周身发热,起到御寒、滋补的作用,最适合在冬天食用。

若是能用上黑糯米,那就更好了,黑糯米有助于产妇滋补产后造成的身体虚弱,有利于增加乳汁,哺乳婴儿。这道食谱糯米喷香,腊肉油而不腻,赤豆和花生都焖入味了,特别好吃。若是想吃得更为健康,可减少腊肉的比例,增加多一点豆类杂粮亦可。

酿酒

冬酿酒原来叫冬阳酒,因为冬至过后阳气上升而得名,农历认为,冬至为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气,因为这一天过后,阳气上升,万物开始慢慢复苏。一直到近年,商家从《吴歙》“冬酿名高十月白,请看柴帚挂当檐。一时佐酒论风味,不爱团脐只爱尖”,发掘出“冬酿”两字,才称之为冬酿酒。

冬至做节

冬至过节源于汉代,盛于唐宋,相沿至今。《清嘉录》甚至有“冬至大如年”之说。这表明古人对冬至十分重视。人们认为冬至是阴阳二气的自然转化,是上天赐予的福气。汉朝以冬至为“冬节”,官府要举行祝贺仪式称为“贺冬”,例行放假。《后汉书》中有这样的记载:“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不听政,择吉辰而后省事。”所以这天朝庭上下要放假休息,军队待命,边塞闭关,商旅停业,亲朋各以美食相赠,相互拜访,欢乐地过一个“安身静体”的节日。

唐、宋时期,冬至是祭天祭祀祖的日子,皇帝在这天要到郊外举行祭天大典,百姓在这一天要向父母尊长祭拜,现在仍有一些地方在冬至这天过节庆贺。

冬至赠鞋

冬至节,民间习惯赠鞋,其源甚古主要体现在孩童身上,希望孩子们健康成长。过去主要是手工刺绣。送给男孩子的礼物,帽子多做成虎形、狗形、鞋上刺绣的也是猛兽。送给女孩子的礼物,帽子多做成凤形,鞋上刺绣多为花鸟。现在则多数是从市场购买,形式紧跟着时代的潮流。每逢节日,大人们总喜欢抱着小孩串门子,夸耀舅姑赠送的鞋帽。

篇2:冬至习俗南方北方区别是什么

冬至习俗南方北方区别

北方地区有冬至宰羊、吃饺子、吃馄饨的习俗,南方地区在这一天则有吃冬至米团、冬至长线面的习惯;北方多吃水饺或馄饨,南方多吃汤圆。中国南方大部分都有冬至扫墓的习俗。从上海、苏州、杭州、南昌、莆田,到昆明、海南和潮汕地区。冬至扫墓,现代的祖坟一般是兄弟、堂兄弟几个人喊齐了就上山去;祭品也是各带各的,谁家有什么东西就带什么东西。

在北方大家都习惯吃水饺,要说这是为什么,其实和我国着名“医圣”张仲景的有关。北方人在冬至都是吃水饺度过的,现在如果有小朋友不吃的话,家长还会吓唬小朋友说“冬至不吃水饺,耳朵会掉哦。”

南方人在冬至则习惯吃汤圆,因为汤圆有圆满、团圆的寓意,大家在这一天都会自己做或者在市场上买汤圆来吃,希望自己的家庭幸福美满。在一年中最冷的这一天,没有什么比喝上一口热汤和吃上汤圆更幸福的事了。

冬至习俗活动

享祀先祖

早在东汉崔寔《四民月令》中已有记载,说民间要向玄冥和祖祢供荐黍羊之物。冬至祭祖的记载,至宋代多起来。《东京梦华录》讲京师最重冬至节,至此日更易新衣,备办饮食,享祀先祖。《武林旧事》说以馄饨享先。明清时代冬至祭祖盛行。嘉靖《江阴县志》记载:“节朝悬祖考遗像于中堂,设拜奠,其仪并依元旦。”在宗族制度兴盛的南方地区,祭祖往往在祠堂进行,嘉靖江西《南康县志》:“冬至祀先于祠,醮墓如清明。”福建省流行冬至祭祀始祖的风俗,如万历《建阳县志》说:“是日大族行祭始祖之礼。”福建祀祖用专门制作的粉米圆子。清人冬至祀祖一般是祀于家,祭于墓,聚族而居的南方。往往像清明和中元一样,在家庙祭祀祖先。

九九消寒

冬至一到,便进入数九寒天。中国民间将冬至叫做交九或数九,即从冬至开始,每9天分为一个“九”,共分9个“九”,数到81天时便“九尽桃花开”。

中国传统文化中,九为极数,乃最大、最多、最长久的概念。九个九即八十一更是“最大不过”之数。古代中国人民认为过了冬至日的九九八十一日,春天肯定经已到来。

吃饺子

冬至是中国农历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气,冬至过节是汉族传统节日之一,源于汉代,盛于唐宋,相沿至今。冬至俗称“冬节”、“长至节”、“亚岁”等,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时代,中国就已经用土圭观测太阳,测定出了冬至,它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制订出的一个,时间在每年的阳历12月21日至23日之间,这一天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夜晚最长的一天。在冬至这一天中国南北方会有不同的习俗,北方大部分地区会吃饺子、南方会吃汤圆,还有谚语:冬至到,吃水饺,以及关于该节气的诗词。

吃馄饨

过去老北京有“冬至馄饨夏至面”的说法。相传汉朝时,北方匈奴经常骚扰边疆,百姓不得安宁。当时匈奴部落中有浑氏和屯氏两个首领,十分凶残。百姓对其恨之入骨,于是用肉馅包成角儿,取“浑”与“屯”之音,呼作“馄饨”。恨以食之,并求平息战乱,能过上太平日子。因最初制成馄饨是在冬至这一天,所以在冬至这天家家户户吃馄饨。

另有一种说法:冬至之日,京师各大道观有盛大法会。道士唪经、上表,庆贺元始天尊诞辰。道教认为,元始天尊象征混沌未分,道气未显的第一大世纪。故民间有吃馄饨的习俗。《燕京岁时记》云:“夫馄饨之形有如鸡卵,颇似天地混沌之象,故于冬至日食之。”实际上“馄饨”与“混沌”谐音,故民间将吃馄饨引伸为,打破混沌,开辟天地。后世不再解释其原义,只流传所谓“冬至馄饨夏至面”的谚语,把它单纯看做是节令饮食而已。

喝羊肉汤

冬至吃羊肉的习俗据说是从汉代开始的。相传,汉高祖刘邦在冬至这一天吃了樊哙煮的羊肉,觉得味道特别鲜美,赞不绝口。从此在民间形成了冬至吃羊肉的习俗。人们纷纷在冬至这一天,吃羊肉以及各种滋补食品,以求来年有一个好兆头。现山东滕州一带,这天被称作伏九,节前会给长辈送诸如羊肉等礼品,伏九家家都要喝羊肉汤,对个人对长辈对家庭都为图个好兆头。

吃汤圆

吃汤圆在明、清时期已经约定俗成。在冬至这天,要“作粉圆”或“粉糯米为丸”。这些在史料上也有正式的记载,称“冬至,粉糯米为丸,名汤圆”。做好汤圆后要祀神祭祖,而后合家围吃汤圆,叫做“添岁”。所以,冬至吃汤圆,古而有之。

吃汤圆是冬至的传统习俗,在江南尤为盛行。“汤圆”是冬至必备的食品,是一种用糯米粉制成的圆形甜品,“圆”意味着“团圆”,“圆满”,冬至吃汤圆又叫“冬至团”。民间有“吃了汤圆大一岁”之说。

冬至团可以用来祭祖,也可用于互赠亲朋。旧时上海人最讲究吃汤团。古人有诗云:“家家捣米做汤圆,知是明朝冬至天。”“圆”意味着“团圆”,“圆满”。冬至吃汤圆,象征家庭和谐、吉祥。

还有一种解释是:冬至是一年中最长的一夜,冬至那天,天还未亮,妇女们就起来生火煮汤圆,先敬天祭祖,再全家围坐吃汤圆。所以冬至吃汤圆,除了表示太阳(阳光)逐渐回来,也代表团圆的意思,现代人更喜欢把它当成圆满的象征。

吃赤豆糯米饭

在江南水乡,有冬至之夜全家欢聚一堂共吃赤豆糯米饭的习俗。相传,共工氏有不才子,作恶多端,死于冬至这一天,死后变成疫鬼,继续残害百姓。但是,这个疫鬼最怕赤豆,于是,人们就在冬至这一天煮吃赤豆饭,用以驱避疫鬼,防灾祛病。

赤豆和糯米为1:2.5的比例,将赤小豆放入沸水锅内(赤小豆与水的比约为1:5)。煮至八成熟时捞出。另将糯米淘净后,用煮过赤小豆的汤浸泡一夜。次日把糯米和赤小豆搅拌均匀后,上笼屉蒸大约40分钟,即可食用。

老一辈的长沙人都知道,在冬至那一天一定要吃上糯米饭。糯米味甘、性温,能够补养人体正气,吃了后会周身发热,起到御寒、滋补的作用,最适合在冬天食用。

若是能用上黑糯米,那就更好了,黑糯米有助于产妇滋补产后造成的身体虚弱,有利于增加乳汁,哺乳婴儿。这道食谱糯米喷香,腊肉油而不腻,赤豆和花生都焖入味了,特别好吃。若是想吃得更为健康,可减少腊肉的比例,增加多一点豆类杂粮亦可。

酿酒

冬酿酒原来叫冬阳酒,因为冬至过后阳气上升而得名,农历认为,冬至为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气,因为这一天过后,阳气上升,万物开始慢慢复苏。一直到近年,商家从《吴歙》“冬酿名高十月白,请看柴帚挂当檐。一时佐酒论风味,不爱团脐只爱尖”,发掘出“冬酿”两字,才称之为冬酿酒。

冬至做节

冬至过节源于汉代,盛于唐宋,相沿至今。《清嘉录》甚至有“冬至大如年”之说。这表明古人对冬至十分重视。人们认为冬至是阴阳二气的自然转化,是上天赐予的福气。汉朝以冬至为“冬节”,官府要举行祝贺仪式称为“贺冬”,例行放假。《后汉书》中有这样的记载:“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不听政,择吉辰而后省事。”所以这天朝庭上下要放假休息,军队待命,边塞闭关,商旅停业,亲朋各以美食相赠,相互拜访,欢乐地过一个“安身静体”的节日。

唐、宋时期,冬至是祭天祭祀祖的日子,皇帝在这天要到郊外举行祭天大典,百姓在这一天要向父母尊长祭拜,现在仍有一些地方在冬至这天过节庆贺。

冬至赠鞋

冬至节,民间习惯赠鞋,其源甚古主要体现在孩童身上,希望孩子们健康成长。过去主要是手工刺绣。送给男孩子的礼物,帽子多做成虎形、狗形、鞋上刺绣的也是猛兽。送给女孩子的礼物,帽子多做成凤形,鞋上刺绣多为花鸟。现在则多数是从市场购买,形式紧跟着时代的潮流。每逢节日,大人们总喜欢抱着小孩串门子,夸耀舅姑赠送的鞋帽。

篇3:冬至南方北方习俗有什么区别

北方地区有冬至宰羊、吃饺子、吃馄饨的习俗,南方地区在这一天则有吃冬至米团、冬至长线面的习惯;北方多吃水饺或馄饨,南方多吃汤圆。中国南方大部分都有冬至扫墓的习俗。从上海、苏州、杭州、南昌、莆田,到昆明、海南和潮汕地区。冬至扫墓,现代的祖坟一般是兄弟、堂兄弟几个人喊齐了就上山去;祭品也是各带各的,谁家有什么东西就带什么东西。

在北方大家都习惯吃水饺,要说这是为什么,其实和我国著名“医圣”张仲景的有关。北方人在冬至都是吃水饺度过的,现在如果有小朋友不吃的`话,家长还会吓唬小朋友说“冬至不吃水饺,耳朵会掉哦。”

南方人在冬至则习惯吃汤圆,因为汤圆有圆满、团圆的寓意,大家在这一天都会自己做或者在市场上买汤圆来吃,希望自己的家庭幸福美满。在一年中最冷的这一天,没有什么比喝上一口热汤和吃上汤圆更幸福的事了。

冬至节气特点:

1、日照时间短

冬至前后,虽然北半球日照时间最短,接收的太阳辐射量最少,但这时地面在夏半时积蓄的热量还可提供一定的补充,故这时气温还不是最低。“吃了冬至饭,一天长一线”,冬至后白昼时间日渐增长。

但是地面获得的太阳辐射仍比地面辐射散失的热量少,所以在短期内气温仍继续下降。我国除少数海岛和海滨局部地区外,1月都是最冷的月份,故民间有“冬至不过不冷”之说,天文学上也把“冬至”规定为北半球冬季的开始。

天文学上把冬至作为冬季的开始,这对于我国多数地区来说,显然偏迟。冬至日是一年中白天时间最短的一天。过了冬至以后,太阳直射点逐渐向北移动,北半球白天逐渐变长,夜间逐渐变短。

2、气温走低气候寒冷

从气候上看,冬至期间,西北高原平均气温普遍在0℃以下,南方地区也只有6℃至8℃左右。另外,冬至开始“数九”,冬至日也就成了“数九”的第一天。关于“数九”,民间流传着的歌谣是这样说的:“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燕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不过,西南低海拔河谷地区,即使在当地最冷的1月上旬,平均气温仍然在10℃以上,真可谓秋去春平,全年无冬。

篇4:冬至南方北方习俗有什么区别 冬至节气特点是什么

北方地区有冬至宰羊、吃饺子、吃馄饨的习俗,南方地区在这一天则有吃冬至米团、冬至长线面的习惯;北方多吃水饺或馄饨,南方多吃汤圆。中国南方大部分都有冬至扫墓的习俗。从上海、苏州、杭州、南昌、莆田,到昆明、海南和潮汕地区。冬至扫墓,现代的祖坟一般是兄弟、堂兄弟几个人喊齐了就上山去;祭品也是各带各的,谁家有什么东西就带什么东西。

在北方大家都习惯吃水饺,要说这是为什么,其实和我国着名“医圣”张仲景的有关。北方人在冬至都是吃水饺度过的,现在如果有小朋友不吃的话,家长还会吓唬小朋友说“冬至不吃水饺,耳朵会掉哦。”

南方人在冬至则习惯吃汤圆,因为汤圆有圆满、团圆的寓意,大家在这一天都会自己做或者在市场上买汤圆来吃,希望自己的家庭幸福美满。在一年中最冷的这一天,没有什么比喝上一口热汤和吃上汤圆更幸福的事了。

冬至节气特点是什么

冬至日是一年中白天时间最短的一天。过了冬至以后,太阳直射点逐渐向北移动,北半球白天逐渐变长,夜间逐渐变短,所以,有俗话说,“吃了冬至面,一天长一线。”另外,冬至开始“数九”,冬至日也就成了“数九”的第一天。关于“数九”,民间流传着的歌谣是这样说的:“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燕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冬至节气特点:

1、日照时间短 冬至前后,虽然北半球日照时间最短,接收的太阳辐射量最少,但这时地面在夏半时积蓄的热量还可提供一定的补充,故这时气温还不是最低。“吃了冬至饭,一天长一线”,冬至后白昼时间日渐增长。

但是地面获得的太阳辐射仍比地面辐射散失的热量少,所以在短期内气温仍继续下降。我国除少数海岛和海滨局部地区外,1月都是最冷的月份,故民间有“冬至不过不冷”之说,天文学上也把“冬至”规定为北半球冬季的开始。 天文学上把冬至作为冬季的开始,这对于我国多数地区来说,显然偏迟。冬至日是一年中白天时间最短的一天。过了冬至以后,太阳直射点逐渐向北移动,北半球白天逐渐变长,夜间逐渐变短。

2、气温走低气候寒冷

从气候上看,冬至期间,西北高原平均气温普遍在0℃以下,南方地区也只有6℃至8℃左右。另外,冬至开始“数九”,冬至日也就成了“数九”的第一天。关于“数九”,民间流传着的歌谣是这样说的:“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燕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不过,西南低海拔河谷地区,即使在当地最冷的1月上旬,平均气温仍然在10℃以上,真可谓秋去春平,全年无冬。

篇5:七月半北方与南方有哪些鬼节习俗区别

中元节里,南方人都会到河里放灯以纪念亡故的亲人。

北方人多以到亲人的坟墓上挂灯烧香的方式来纪念亡人。

其实,古时候的中元节挂灯放灯也只是为了让那些鬼魂可以托生,不再承受十八层地狱鬼界的苦难,在佛教和道教的真实意图里也可以称之为“孝亲节”。所以中元节,既可以寄托对逝者的哀思,又让人谨记父母的恩德,是双孝节日。

北方城市:

河北省:泊头市、南皮县七月十五携带水果、肉脯、酒、楮钱等前往祖先墓地祭扫。并持麻谷至田梗,称为“荐新”。广平县中元节以时鲜食物祭拜祖先,并准备果蔬、蒸羊送给外孙,称为“送羊”。清河县七月十五上坟祭扫,以蒸面羊赠送女儿。

山西省:永和县读书人于此日祭魁星。长子县的牧羊人家于中元节屠羊赛神,俗传如此可使羊只增加生产。又赠肉给诸亲戚,家贫无羊者则蒸面作羊形来代替。阳城县农家以麦屑作成猫、虎及五谷之形,于田间祭祀,称为“行田”。马邑县民中元节以麦面作儿童的形状,名为“面人”,互赠亲戚家的小孩。忻县农民于中元节在田梗上挂五色纸。

河南省:商丘县中元祀地官时,悬挂纸旗于门口,传说可以防虫。孟津县中元节放风筝。郲县七月十五日在门前画一灰圈,在圈内焚烧纸公以祭拜祖先。

山东省:长岛渔民以木板秫稽制成小船,上贴一纸条“供使用”,或供溺海者的牌位,再装上食物、衣帽、鞋袜等用具,然后点燃蜡烛,由已婚的男子将小船放入海中。沾化县各各家采麻柯及新鲜草叶搭棚子,称为“麻屋”,请祖先牌位于其中祭祀。独陵县称中元节为掐嘴节,家家吃粗茶淡饭。

陕西省:临潼县七月十五日烧纸祭麻姑。城固县中元节农家会饮,称为“挂锄”。延缓农家,中元节早晨至田间,择取、最茂密的稻穗,挂上五色纸旗,名为“田旛”。

南方城市:

浙江省:嘉善县以中元节下雨为水稻丰收之兆。桐庐县民中元节晚上鸣锣撒饭于野,称之“施食”。浙东的盂兰盆会,请廿四位老太太“走八结”,一边念经。天台中元节吃“饺饼”,筒类似春卷。又有放路灯的习俗,以六个壮丁为一组:一人敲锣、一人打梆、一人提灯笼、一人沿途撒盐米、一人沿途摆设香烛(插在一片蕃薯或芋头上),一人沿途摆设一块豆腐及一饭团(置于一片大树树上),大约每隔百来步设一处祭品。

江西省:吉安人中元节焚纸,锭然而禁止孕妇折纸锭。据说孕妇折的纸锭,焚化后鬼拿不动,送到阴间也无益处。放焰口时,法师向台下掷包子、水果。传说妇女抢取包子一个,次年就可得子。小孩抢得包子,一生可不受惊吓。安远县祭祖,先于七月十二日起焚香泡茶,早晚上供。至十五夜烧楮衣冠,纸钱祭送。

福建省:永福县中元节,已嫁之女子须回家祭祖。福州方言称中元为“烧纸衣节”。已嫁之女准备父母之衣冠袍笏置于箱中,以纱笼之,名为“纱箱”,送父母家。闽中中元有普度之俗,无论城乡必定举行,其经费则由人沿门募集。即使极贫穷之家,也会想尽办法筹款来应付。有谚语道:“普度不出钱,瘟病在眼前。普度不出力,矮爷要来接”。举行普度时,也有子弟乐团之演出。

广东省:曲江县猺族人七月十五日祭祖,又祭狗头王,以小男童及女童穿花衣歌舞酬神。归善县民以七月十四日为中元节。据传因当年元兵南下,为了避兵灾,故提早一天过节。澄海县中元节祭祖先及灶神。德庆州中元以冬叶裹粉作饼,名为“架桥”,用以祭祖。古代的潮阳县施孤时,有钱人家还会买下犁耙、水车,甚至穷人家的女孩,分别写在纸片上,施食时也把纸片撒下。买不起农具或娶不起老婆的,可以凭单领取。

篇6:南方冬至习俗

南方冬至习俗:

冬至这一天用糯米粉做“冬至圆”,为了区别于春节前夕的“辞岁”,冬节的前一日叫做“添岁”或“亚岁”,表示“年”还没过,但大家都已经长了一岁。

冬至时,我国各地的风俗民情有差别。南方作冬至圆时,经常应孩子们的要求捏一些小动物,小猫、小狗、小兔子、小老虎等等,孩子们每到此时都很高兴。吃冬至圆以前,在门窗桌柜床灯的后面,都要分别粘一个冬至圆,称为“耗晌”,要等到“送灶”以后才能烤食。如果这时家里有孕妇的话,冬至圆发了,就会生男,否则就会生女。吃冬至圆时,入口必须成双成对,以求吉利。吃到最后只剩两粒,已婚的人将会万事如意,剩下一颗,单身未婚者将会凡事顺利。

有些家庭在傍晚应时的果品、三牲拜神祭祖。也有在这一天“晒冬米”的,就是把白米用水洗过,在阳光下曝晒后收藏起来,留给日后有病的人煮粥吃。

吃汤圆也是冬至的传统习俗,在江南尤为盛行。“汤圆”是冬至必备的食品,是一种用糯米粉制成的圆形甜品,“圆”意味着“团圆”“圆满”,冬至吃汤圆又叫“冬至团”。民间有“吃了汤圆大一岁”之说。冬至圆可以用来祭祖,也可用于互赠亲朋。古人有诗云:“家家捣米做汤圆,知是明朝冬至天。”“圆”意味着 “团圆”“圆满”。冬至吃汤圆,象征家庭和谐、吉祥。

潮汕有“冬节夜,长,甜丸未煮天唔光”的童谣。其实,每年到了冬至这一天,夜的时间最长,冬至过后,才逐渐变短。昔时潮汕城乡在冬至日还有以甜糯米丸拜“司令公”,备三牲祭祖和扫墓的习俗,冬至扫墓叫“过冬纸”。人去世未满三年,后代扫墓应在清明节“过春纸”,以后才“过冬纸”。冬至扫墓,因为冬天少雨,阳光充足,在山野举行祭祖较为方便,也借此郊游,起娱乐身心作用。

冬至节,大部分地区习惯吃饺子,传说冬至节吃了饺子不冻耳朵。山区传统是吃糕。晋南地区兴盛熬油菜根米汤喝。也有的地方是吃馄饨,有“冬至馄饨夏至面”的说法。

【知识扩展】北方冬至习俗

北方人吃馄饨和饺子

在北京,有句谚语叫“冬至馄饨夏至面”。对于有着“好吃不如饺子”习俗的其他北方人来说,也普遍有冬至吃饺子和馄饨的风俗。

在超市销售冷冻制品专区可以看到,冷柜里摆满了状元、哈好妹、湾仔码头等各种品牌的速冻饺子和馄饨。不同地方的人们对馄饨的称呼还不一样,比如广东人把馄饨称为云吞,湖北人则称之为包面,江西人称其清汤,四川人称抄手。河南人在冬至这天,要吃“捏冻耳朵”。原来,吃“捏冻耳朵”是河南人冬至吃饺子的俗称,据说是吃了饺子后,可以让人们在寒冷的冬天里,不会被冻掉耳朵。

江南一带吃汤圆

古诗有云:“家家捣米做汤圆,知是明朝冬至天。”在江南的超市里,思念、海霸王等各种品牌的大大小小的速冻汤圆被摆在了显眼位置,每个品牌的厂家促销员都摆上一个电磁炉,将煮好的汤圆送给消费者品尝,以此吸引大家购买。

据了解,吃汤圆也是冬至的传统习俗之一。广东潮汕人把冬至称为冬节。冬至的时候,他们也有吃汤圆的习俗,而且有“吃过冬节圆,就算大一年(岁)”的说法,意思是说,吃了冬至的汤圆,便又长了一岁。冬至吃汤圆的习俗在江南一带尤为盛行。江南百姓在冬至前,常用糯米粉做成面团,包上精肉、苹果、豆沙、萝卜丝等馅料,制成汤圆。对于江南人来说,“汤圆”是冬至必备的食品。因为“圆”有“团圆”、“圆满”之意,所以,冬至吃汤圆又叫“冬至团”,以此寄寓对来年合家团圆的祈福。此外,江南水乡还有在冬至全家共吃赤豆糯米饭的习俗。

广东人吃冬至肉

对广东人来说,冬至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节日,甚至比春节还重要得多,所以,广东人有句话叫“冬至大过年”。

据介绍,冬至这天,大多数广东人都有“加菜”吃冬至肉的风俗。其中,烧腊就是广东人冬至餐桌上必不可少的传统食品。全家人在祭祖之余,准备一桌大鱼大肉、腊肉腊肠,谈笑风生地吃一顿,以祈求来年能鸿运当头,大吉大利。有些广东人还有在冬至这天向亲朋好友送腊肉的习俗。为此,各家超市精心设置了红红火火的腊味坊,里面挂满了各式各样的腊肉、腊肠、腊鸭、火腿、咸肉、熏肉等,不仅有散装的,还有袋装的,让市民各取所需。为了吸引市民购买,有的超市还派出工作人员,在超市外面摆起腊味品摊档,向过路的市民销售腊肉制品。

泉州人“冬节不回家无祖”

泉州俗有“冬节不回家无祖”之说,故出门在外者,都会尽可能回家过节谒祖。冬节早晨,要煮甜丸汤敬奉祖先,然后合家以甜丸汤为早餐。有的人家还于餐后留下几粒米丸,粘于门上,称“敬门神”。泉州人吃丸,称元宵丸为“头丸(圆)”,冬节为“尾丸(圆)”,这样头尾都圆,是意味着全家人整年从头到尾一切圆满。但清嘉庆《惠安县志. 风俗志》对冬节吃丸是这样解释的:“十一月,冬至,阳气始萌,食米丸,乃粘丸于门。凡阳尚圆,阴尚方,五月阳始生,黍先谷而熟,而为角黍,以象阴,角,方也。冬至阳始生,则为米丸,以象阳,丸、圆也;各以其类象之。夏至不以为节,抑阴也。”中午祭敬祖先,供品用荤素五味,入夜,又举行家祭如除夕,供品中必有嫩饼菜。泉俗过年,一年中只有冬节、除夕和清明节要备办嫩饼菜,据说都寓有“包金包银”之意,旨在祈望家庭兴旺发达。旧时如属大宗望族者,还于是日开宗庙词堂大门,举行祭祖仪式,与清明节的那次祭祖,合称春冬二祭。祭仪十分严格,参加者虔敬至诚。

在惠安,冬节除祭祖外,还有一些清明节同样的习俗,如可于是日前后十大内上山扫墓献钱,修坟迁地也百无忌讳。

宁夏银川冬至这一天“头脑”也能吃!

银川有个习俗,冬至这一天喝粉汤、吃羊肉粉汤饺子。银川老百姓冬至这一天给羊肉粉汤叫了个古怪的名字―――“头脑”。

五更天当家的早早地忙活起来,把松山上的紫蘑菇洗净、熬汤,熬好后将蘑菇捞出;羊肉丁下锅烹炒,水汽炒干后放姜、葱、蒜、辣椒面翻炒,入味后将切好的蘑菇加在肉丁上再炒一下,然后用醋一腌(清除野蘑菇的毒味),再放入调和面、精盐、酱油;肉烂以后放木耳、金针(黄花菜)略炒,将清好的蘑菇汤加入,汤滚开后放进切好的粉块、泡好的粉条,再加入韭黄、蒜苗、香菜,这样就做好一锅羊肉粉汤了。这锅汤红有辣椒,黄有黄花菜,绿有蒜苗、香菜,白有粉块、粉条,黑有蘑菇、木耳,红黄绿白黑五色俱全,香气扑鼻,让人垂涎欲滴。

冬至,老百姓叫鬼节,粉汤饺子做好后先盛一碗供起来,还要给近邻端上一碗。早上吃不下饺子,就买吊炉三尖饼子、茴香饼子泡着粉汤吃。羊肉粉汤黄萝卜馅饺子,对银川人来说是司空见惯的饭食,外地人一吃却赞不绝口。在外地很少见这样香辣可口的饺子,这也算是银川的一种特色风味小吃吧。

上海:家家户户做汤圆

冬至吃汤圆,在江南尤为盛行。民间有“吃了汤圆大一岁”之说。汤圆也称汤团,冬至吃汤团又叫“冬至团”。

篇7:北方冬至习俗

北方人吃馄饨和饺子

在北京,有句谚语叫“冬至馄饨夏至面”。对于有着“好吃不如饺子”习俗的其他北方人来说,也普遍有冬至吃饺子和馄饨的风俗。

在超市销售冷冻制品专区可以看到,冷柜里摆满了状元、哈好妹、湾仔码头等各种品牌的速冻饺子和馄饨。不同地方的人们对馄饨的称呼还不一样,比如广东人把馄饨称为云吞,湖北人则称之为包面,江西人称其清汤,四川人称抄手。河南人在冬至这天,要吃“捏冻耳朵”。原来,吃“捏冻耳朵”是河南人冬至吃饺子的俗称,据说是吃了饺子后,可以让人们在寒冷的冬天里,不会被冻掉耳朵。

宁夏银川冬至这一天“头脑”也能吃!

银川有个习俗,冬至这一天喝粉汤、吃羊肉粉汤饺子。银川老百姓冬至这一天给羊肉粉汤叫了个古怪的名字“头脑”。

五更天当家的早早地忙活起来,把松山上的紫蘑菇洗净、熬汤,熬好后将蘑菇捞出;羊肉丁下锅烹炒,水汽炒干后放姜、葱、蒜、辣椒面翻炒,入味后将切好的蘑菇加在肉丁上再炒一下,然后用醋一腌(清除野蘑菇的毒味),再放入调和面、精盐、酱油;肉烂以后放木耳、金针(黄花菜)略炒,将清好的蘑菇汤加入,汤滚开后放进切好的粉块、泡好的粉条,再加入韭黄、蒜苗、香菜,这样就做好一锅羊肉粉汤了。这锅汤红有辣椒,黄有黄花菜,绿有蒜苗、香菜,白有粉块、粉条,黑有蘑菇、木耳,红黄绿白黑五色俱全,香气扑鼻,让人垂涎欲滴。

冬至,老百姓叫鬼节,粉汤饺子做好后先盛一碗供起来,还要给近邻端上一碗。早上吃不下饺子,就买吊炉三尖饼子、茴香饼子泡着粉汤吃。羊肉粉汤黄萝卜馅饺子,对银川人来说是司空见惯的饭食,外地人一吃却赞不绝口。在外地很少见这样香辣可口的饺子,这也算是银川的一种特色风味小吃吧。

上海:家家户户做汤圆

冬至吃汤圆,在江南尤为盛行。民间有“吃了汤圆大一岁”之说。汤圆也称汤团,冬至吃汤团又叫“冬至团”。

篇8:南方小年和北方小年的区别

南方小年和北方小年的区别

一、时间

南方小年是腊月二十四,北方小年是腊月二十三。

江浙沪地区把“腊月二十四”和“除夕前夜”都称为小年。

二、小年地方禁忌

1、相传湖北部分地区,小年忌宰杀。

2、河南有些地方忌讳捣蒜,认为小年捣蒜会把家里捣穷了。

3、北京有一些地区的老北京人在小年这一天忌做饭,只吃糖,让灶王爷“多言好事”。

4、台湾则忌舂米,据说会有把风神捣下来之虞,恐怕给来年带来风灾。

5、江西九江过小年时小孩要听话,不然得挨打。

6、祭灶只能是男子。民间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习俗,因此祭灶王爷,只限于男子。

三、习俗

北方人和南方人过小年的不同一:吃糖瓜、饴糖、麻糖

北方小年习俗。糖瓜、饴糖、麻糖等吃食本为给灶王爷嘴上抹得吃食,逐渐演变成了小孩小年必吃的零食。晋西北有“二十三吃麻糖,吃不上麻糖啃指头”的俗话。

南方小年没有吃糖瓜、饴糖、麻糖的习俗。

北方人和南方人过小年的不同二:吃火烧

北方小年习俗。祭灶这天除吃灶糖之外,火烧也是很有特色的节令食品。每到腊月二十三祭灶这天,城市中的烧饼摊点生意非常兴隆。

那看完上面的文字后,是不是觉得咋们北方人过小年也是很热闹的,但是现在南北方过小年的差别并不是很大,除了时间不一样以外,很多东西都普通化了,没有什么本质的区别,没有这么多要求,就是想吃就吃,但却一家人一起团聚吃饭的时光。

南方小年没有吃火烧的习俗。

北方人和南方人过小年的不同三:掸尘

南方与北方共有的习俗。

南北方小年这一天家家户户黎明即起,扫房擦窗,清洗衣物,刷洗锅瓢,实施干净彻底的卫生大扫除。小年的前几天,家家打扫房屋,意为不让灶王爷把土带走。据《拾遗记》记载此俗可追溯到三千多年前,当时它汉先民驱疫鬼,祈安康的宗教仪式。后“尘”与“陈”谐音,故扫尘也就是把陈旧的东西一扫而光,这既指庭院内的陈年积垢,也指旧岁中遇到的不快。

北方人和南方人过小年的不同四:贴窗花

北方小年习俗。剪贴窗花是最盛行的民俗活动。内容有各种动、植物等掌故,如喜鹊登梅,孔雀戏牡丹,狮子滚绣球,三羊(阳)开泰,二龙戏珠,鸳鸯戏水等等。贴上窗花寓意着新的一年越来越好。剪好窗花后贴在打扫一新的屋子里,自然为家中增添不少喜气。

南方小年没有贴窗花的习俗。

北方人和南方人过小年的不同五:沐浴理发

北方小年习俗。民间有“有钱没钱,剃头过年”的说法。而沐浴理发的活动,多集中在小年前后进行。

南方小年没有沐浴理发的习俗,南方是除夕前沐浴理发。

北方人和南方人过小年的不同六:赶乱婚

北方小年习俗。过了二十三,民间认为诸神上了天,百无禁忌。娶媳妇、聘闺女不用择日子,称为赶乱婚。民谣有“岁晏乡村嫁娶忙,宜春帖子逗春光。灯前姊妹私相语,守岁今年是洞房”的说法。

南方小年没有赶乱婚的习俗。

北方人和南方人过小年的不同七:祭灶王

南方与北方共有的习俗。小年这天,也是民间祭灶的日子。民间传说,每到小年,灶王爷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禀报这家人的善恶,让玉皇大帝赏罚。因此送灶时,人们在灶王像前的桌案上供放糖果、清水、料豆、秣草;其中,后三样是为灶王升天的坐骑备料。

祭灶时,还要把关东糖用火融化,涂在灶王爷的嘴上。这样,他就不能在玉帝那里讲坏话了。另外,大年三十的晚上,灶王还要与诸神来人间过年,那天还得有“接灶”、“接神”的仪式。等到家家户户烧轿马,洒酒三杯,送走灶神以后,便轮到祭拜祖宗。

北方人和南方人过小年的不同八:吃饺子

北方小年习俗。北方的每个节日几乎都会有饺子的身影,小年夜吃饺子,取意“送行饺子迎风面”。山区多吃糕和荞面。晋东南地区,流行吃炒玉米的习俗,民谚有“二十三,不吃炒,大年初—一锅倒”的说法。人们喜欢将炒玉米用麦芽糖粘结起来,冰冻成大块,吃起来酥脆香甜。

返回目录>>>

北方小年和南方小年为什么差一天?

其实,早在宋朝,就有腊月二十四过小年的记载,所以腊月二十四的小年习俗历史是最悠久的。因此,从传统文化角度来看,南方人过的才是正宗的小年,或者有人要问啦,北方为何要提前一天过小年呢?

还要从清朝说起,雍正年间,皇帝每年腊月二十三在坤宁宫祭祀天神,汇报这一年来的工作情况,为了不重复祭祀,顺便把灶神也拜了,后来这一天祭祀灶神的传统被保留下来。

到了民国,形成了“官三、民四”的说法,就是干部家里二十三祭灶,一般群众推迟到二十四。后来,据说是因为社会进步了,人人平等,大家也就随了皇帝,沾沾“贵气”,改在腊月二十三这一天祭灶了。

自此以后,开始有了官民在不同日子过小年。无论北方南方的小年是否是同一天,祭灶传统都是一样的。这样说来的话,北方的小年,是按宫里的规矩来的。但是这一说法的形成已经无法考究。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腊月二十三过小年的主要是中国的东北和华北地区,而腊月二十四过小年的地区则要多一些,江浙沪地区把“腊月廿四”和“除夕前一夜”都称为小年。

另外,海南的小年则在农历十五元宵节。安徽北部和南京地区把过小年和过元宵合在一块,云南部分地区是正月十六。看来不同的地区,有着不一样的小年日期。各位看官,你说呢?

返回目录>>>

小年的八大禁忌

1、女不祭灶

民间有俗语说,男不拜月,女不祭灶;意思是男人在中秋的时候不能出门赏月,而女人在腊月二十三这天不要参与祭灶。

2、祭灶全家到

民间俗语说:祭灶不祭灶,全家都来到;意思是出门在外的人,在腊月二十三之前要回到家中,准备祭灶过年。

3、忌捣蒜

部分地区的风俗禁忌,小年里不要捣蒜,据老辈人讲,如果小年里捣蒜,会将新年里的运气捣跑了。

4、忌杀生

有部分农村地方禁忌,腊月二十三这天是传统小年,小年这天不要杀生,不要屠宰,动物也是生灵,别在小年里动了煞气。

5、馒头不送人

小年里蒸的馒头不要送人,民间认为,小年蒸的馒头是祭天祭祖用的,不适宜送人。

6、不借东西

在有些地方农村,忌讳小年这天别人来借东西,也忌讳去别人家借东西,因为小年和大年初一一样重要,借与被借,都有不好的寓意。

7、不讨债

民间认为,小年这天不能讨债,否则就有一年里天天都在讨债的路上的寓意。

8、不赊欠

民间认为,小年出门买东西不能赊欠,也不要赊欠给别人,意思有小年赊欠一天欠一年的寓意。

返回目录>>>

冬至南方北方习俗有什么区别 冬至节气特点是什么

南方立冬的传统习俗

南方小年夜有什么传统习俗

芒种吃什么民间传统食物

家乡冬至节作文

夏至节气由来介绍

冬至的注意事项及含义

冬至节的风俗六年级作文

冬至的由来与习俗详解

立冬节气的养生攻略

冬至南方北方习俗区别是什么
《冬至南方北方习俗区别是什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冬至南方北方习俗区别是什么(精选8篇)】相关文章:

冬至习俗八年级作文2022-04-29

北方谷雨习俗吃什么2022-05-05

夏至的由来 夏至节气是什么时候2022-09-09

古代除夕的民间风俗活动2022-09-01

二十四节气大雪的含义是什么2023-10-04

冬至的传统习俗作文2023-11-22

立冬节气的简介意思2023-09-29

小雪节气物候特点2023-05-01

大寒是什么意思介绍2023-12-28

二十四节气小寒的含义介绍2023-0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