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两首 导学案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一)

时间:2024-01-09 07:25:53 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诗两首 导学案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一)(合集7篇)由网友“heling”投稿提供,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后的诗两首 导学案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一),希望大家喜欢!

诗两首 导学案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一)

篇1:诗两首 导学案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一)

【学习要点】

1.探究诗歌的意象。

2.探究诗歌的艺术手法。

☆温故知新☆

【自主学习】

1.给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

彷(    )徨    寂寥(    )   惆怅(    )    凄婉(    )    颓圮(    )

青荇(    )    浮藻(    )   长篙(    )    漫溯(    )    斑斓(    )

笙(    )箫

2.解释下列词语。

沉淀    积淀     彷徨     倘佯

3.关于作者

戴望舒(1905--1950),浙江杭县人,中国现代著名诗人。1925年入上海震旦大学学习法文,开始受到法国象征派的影响。诗集有《我底记忆》、《望舒草》、《望舒诗稿》和《灾难的岁月》。早期诗歌多写个人的孤寂心境,感伤气息较重,因受西方象征派的影响,意象朦胧、含蓄。后期诗歌表现了热爱祖国、憎恨侵略者的强烈感情和对美好未来的热烈向往,诗风显的明朗、沉挚。

徐志摩(1896-1931),笔名云中鹤、南湖,浙江海宁人。诗人、学者。新月社的主要发起人和主要成员之一。诗集有《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等,名篇有《再别康桥》《沙扬娜拉》《在病中》等。

【反馈矫正】

1.Páng    liáo    chàng    wǎn    pǐ    xǐng    zǎo    gāo    sù    lán    shēng

2.沉淀:指沉到溶液底层的难以溶解的物质,比喻凝聚,积累。积淀:指长时间积累起来的习俗、文化。彷徨:犹疑不决的走来走去。倘佯:自由自在地走来走去。

☆课堂探讨☆

要点一:探究诗歌的意象。

【探究活动】

怎样理解和欣赏《雨巷》中的两个主要意象?

【教师释疑】

《雨巷》中有两个意象非常美。一是雨巷。梅雨季节,江南的小巷阴沉潮湿,两边是寂寞的人家,间或有人匆匆走过。这一形象具有很强的视觉效果,给人丰富的想像空间。我们可以把它“虚化”为一条“追求之路”,怀着渺茫希望的“我”在雨巷里徘徊不前,让人不禁发问,“我”期待着什么?二是丁香。丁香是古典诗词里常见的意象。丁香花常见白色、紫色两种,外形单薄细弱,往往用来代表孤高、美丽和忧愁。诗人将这种美赋予姑娘,“丁香一样的姑娘”,姑娘即丁香,丁香即姑娘。丁香可以象征诗人心中的理想,这种理想是高洁、美丽的。但这种理想即如丁香或姑娘一样,稍纵即逝,不可把握,给人暂时的安慰,留下的却是永久的怀恋和无限的惆怅。

【讨论明确】

一是雨巷。这一形象具有很强的视觉效果,给人丰富的想像空间。我们可以把它“虚化”为一条“追求之路”。二是丁香。丁香可以象征诗人心中的理想,这种理想是高洁、美丽的。但这种理想即如丁香或姑娘一样,稍纵即逝,不可把握,给人暂时的安慰,留下的却是永久的怀恋和无限的惆怅。

【课堂提升】

《再别康桥》这首诗,让人感到很美,你觉得美在哪里?请结合意象的选取和意境的创设谈谈您的看法。

【答案】《再别康桥》七节诗,每一节诗都可以构成一个明美的画面。诗人用色彩绚丽的画笔在画布上淋漓挥洒,设色浓艳。“西天的云彩”、“夕阳中的金柳”、“软泥上的青荇”、“榆荫下的青潭”、“斑斓的星辉”一一映如眼底。色调搭配明快,并且远近交错,俯仰结合,构成一幅幅色彩绚丽的图画。

【解析】

要点二:探究诗歌回环反复的形式的作用。

【探究活动】

《雨巷》一诗中重叠和反复手法的运用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教师释疑】

注意从内容和形式两个角度回答,内容的方面主要是强调某些情感,形式上主要是节奏鲜明和音韵美。

【讨论明确】

《雨巷》这首诗音调和谐,节奏舒缓。全诗七节,每节六行,每行虽然长短不一,有的一句一行,有的一句排成几行,但诗句的停顿却很有规律。诗中多处运用重叠和反复的手法,如“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像我一样,/像我一样地/默默行着”“像梦一般的,/像梦一般的凄婉迷茫”。而首尾两节,除“逢着”换“飘过”外,其他语句完全相同。诗句的重叠反复,构成声音和感情的回环往复,强化了节奏,增强了诗歌的抒情色彩。全诗每节第3、6行押韵,一韵到底,保证了音韵的和谐一致,使诗从头至尾保持了一种鲜明的音乐效果。

【课堂提升】

《再别康桥》这首诗,第一节和最后一节在语意上同中有异,请仔细揣摩其中的意味;这两节在节奏上则完全相同,形成回环往复的结构形式,这样写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答案】第一节和最后一节语意相似,都表达一种与母校告别的依依不舍、缠绵悱恻的感情。但相似中有不同,首节的两个“轻轻”末节改成了两个“悄悄”,首节是“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末节是挥“袖”不带走“云彩”,末节表达的依依惜别之情比首节又进了一层,让人惆怅不已。

【解析】

惜缘

[诗两首 导学案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一)]

篇2:《李商隐诗两首》 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三)

学习目标:

1、了解李商隐的有关生平和创作特色

2、进一步培养读诗诵诗的能力

3、体会李商隐诗意境高远、语言华美、情深意浓的特点

重点难点:

1、领会诗的意境、情感、主旨

2、体会诗的艺术技巧

预习任务:

一、名句填空

1、夕阳无限好 ,

2、身无彩凤双飞翼,

3、何当共剪西窗烛,

4、春蚕到死丝方尽,

二、文学常识

李商隐(约813-约858),         诗人,字       ,号玉谿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曾三次应进士考试,至开成二年(837年),由于令狐绚的推荐,得中进士曾任县尉、秘书郎和川东节度使判官等职因受牛(僧儒)李(德裕)党争影响,被人排挤,潦倒终身他的诗作,也有揭露现实黑暗的,但为数不多;他的主要成就在诗歌的艺术上,特别是他的近体律绝,其中的优秀篇章都具有深婉绵密、典丽精工的艺术特色他一生大约创作了六百多首诗,有诗集                 ,诗歌创作中,则写出了大量抒情感怀类的诗篇,尤以晚年的           和                成就最大,本课选读的两首诗,就是其代表作。

探究案

一、阅读鉴赏

《锦瑟》

1、诗人由“五十弦”的“锦瑟”想到了什么?这其中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2、典丽精工是李商隐诗歌的特点之一本诗中间两联用了哪些典故?这些典故渲染了一种什么样的情调,留下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3、你认为本诗的主旨是什么?

《马嵬》:

1、《马嵬》诗是以马嵬事变中玄宗为“六军”所逼,“赐”杨妃之死的事件,哪几句诗写了这一马嵬之变的事件?

2、颔联“虎旅传宵柝”声音对“鸡人报晓筹”,其声音有什么不同?

3、军营内的声音加上“空闻”和宫廷内声音加上“不复”,又能使人读出玄宗的哪种境遇?

4、“空闻”对“不复”,这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会收到什么好的艺术效果?

5、颈联“此日”和“当时”都是指向时间的,前者指向眼前,后者指向以往以往生活有什么特点?眼前又遇到了情况?前后又有什么关系?

6、 对于这些,诗人发出了“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慨叹, 从内容上看前后句有什么特点?从语气上看又有什么特点?

7、《马嵬》这首诗先有“马嵬之变”,而后才有“玄宗之悲”,最后才有“义山之叹”,但诗歌在某篇布局上却不是这样的,说说《马嵬》诗的叙事结构上的特点?

王丽

[《李商隐诗两首》 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三)]

篇3:《诗经两首:氓、采薇》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二)

【学习目标】

1. 了解《诗经》的基本常识,了解赋、比、兴的艺术手法。

2. 反复朗读,疏通字词,理解文意,背诵全诗。

3、了解重章叠句的手法。

【重点难点】

1.学习重点:反复朗读,疏通字词,理解文意,背诵本诗。

2.学习难点:了解赋、比、兴的艺术手法。了解重章叠句的手法。

【学法指导】

反复朗读,体会诗歌的情感意境

【知识链接】

1、关于《诗经》的组成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多年的诗歌305篇。《诗经》按内容可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风”又叫国风,分十五“国风”,共160篇。《诗经》中的“国风”和《楚辞》中的《离骚》在文学史上并称“风骚”,后用来代指文学才华。

“雅”包括“大雅”31篇,“小雅”74篇,共105篇,多系西周王室贵族文人的作品内容大都是记述周贵族历史,用来歌功颂德的。

“颂”包括“周颂”31篇,“商颂”5篇,“鲁颂”4篇,共40篇,多为贵族统治者祭祀用的乐歌舞曲。

2、关于《诗经》中的表现手法

赋:赋者,铺也,即铺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如《木兰诗》中“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长鞭,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即是。

比:以彼物比此物也,即比喻。如《离骚》中“众女嫉余之娥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以“众女”喻指许多小人,以“娥眉”喻指高尚德行。

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即引发联想 。《关雎》中“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由“鸟情”到“人情”,即是。

(附:《诗经》“六义”--风、雅、颂、赋、比、兴)

3、关于《采薇》的文本解读

这是《诗经小雅》中的一首戍边之歌。全诗分为六章,每章八句,比较完整地展现了征人由久戍思归到归时痛定思痛的感情历程。

从结构上看,全诗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包括前三章,主要表现思归之情;第二部分包括第四、五章,主要写将帅车马服饰之盛和戍卒的辛劳;第三部分即最后一章,写归途的情景。全诗以“采薇”开篇,以“行道迟迟,载渴载饥”结束,首尾照应,突出地表现了戍卒所遭受的身心痛苦,笔端始终萦绕着浓重的悲怨情调。

这首诗的主题是严肃的。玁狁的凶悍,军士严阵以待,作者以戍役军士的身份描述了以天子之命命将帅、遣戍役,守卫国土,军旅的严肃威武,生活的紧张艰辛。作者的爱国情怀是通过对玁狁的仇恨来表现的,更是通过对他们忠于职守的叙述--“不遑启居”“不遑启处”“岂敢定居”“岂不日戒”和他们内心极度思乡的强烈对比来变现的。全诗再衬以动人的自然景物的描写--薇之生,薇之柔,薇之刚,棠棣花开,依依杨柳,霏霏雨雪,都烘托了军士们“日戒”的生活,心里却是思归的情愫。这里写的都是将士们真真实实的思想,忧伤的情调并没有降低本篇作为爱国诗篇的价值,恰恰相反,它变现了人们的纯真朴实,合情合理的思想内容和情感;这正是这种纯正的真实性,赋予了这首诗强盛的生命力和感染力。

4.重章叠句:

“章,音乐名称。‘乐竟为一章’(许慎《说文解字》),即乐曲奏一遍为一章。《诗经》中的诗是合乐歌唱的,所以每一篇诗都分若干章,犹如今天歌词的分段。章与章往往句型重复,字面也大体相同,只在关键处更换个别字。这一章法叫作重章叠句。”(《先秦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版)使用重章叠句的手法,一是使得抒发的情感在回旋中有递进,一是突出了主题。

【学习过程】

《诗经 卫风 氓》

(一)整体感知

1.初读本诗,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感情。(小组内比读,要求读得准确、流畅、有感情,并评选小组诵读明星)

诵读明星:

评选理由:

2. 注意读准下列加点字的字音,并理解加点词的含义。

匪我愆期(               )       将子无怒(               )

载笑载言(               )       于嗟鸠兮(               )

犹可说也(               )       体无咎言(               )

自我徂尔(               )       淇水汤汤(               )

渐车为裳(               )       靡室劳矣(               )

隰则有泮(               )       总角之宴(               )

3. 再读课文,在小组内开展合作学习,完成下列表格。

六    节 生活

经历 身份

地位 感情

色彩

概括节意 中心句

1、男子求婚,女子许婚。 恋爱结婚 恋人

2、相思相恋,结为夫妻。 妻子

3、劝诫女子,不要痴情。

婚变遭弃

弃妇

4、控告男子,移情别恋。

5、既失爱情,又失亲情。

6、今昔对比,毅然决然。 决绝离开

(二)局部探究

1.学习诗歌第一、二章。

(1)在第一节中,诗作的叙事节奏颇似电影蒙太奇手法,选取了三个视觉效果极强的场面来表现。请用简练的语言概括出这三个场景。

(2)在诗的第二节中,绘声绘色地描述了热恋中的少女的种种情形,把相关的细节描写的句子找出来,并作简要赏析。

2.学习诗歌第三、四章。

“比兴”是《诗经》中常见的表现手法。在这两章中分别找出例句,并作简要分析。

3.学习诗歌第五、六章

从这两章中,可以看出女主人公什么样的性格特点?试用诵读的方式表现出来。(提示:重点读好六个“矣”字和感叹句)

《采薇》

(一)整体感知

1.初读本诗,读准下列加点字的字音,理解加点词的含义。

(1)字音

岁亦莫止(   )   玁狁之故(   )   载饥载渴(   )  我戍未定(   )

王事靡盬(   )   不遑启处(   )   忧心孔疚(   )  四牡骙骙(   )

小人所腓(   )   象弭鱼服(   )   雨雪霏霏(   )

(2)释义

薇亦作止                         岁亦莫止

靡室靡家                         不遑启居

岁亦阳止                         靡使归聘

王事靡盬                         忧心孔疚

彼尔维何                         彼路斯何

四牡业业                         四牡骙骙

小人所腓                         今我来思

雨雪霏霏

2.再读课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诗歌的主要内容。

3.小组比读(准确、流畅、有感情),评选小组诵读明星。

诵读明星:

评选理由:

(二)局部探究

1.熟读课文,想一想这首诗表现了士兵对戍守边防的态度是怎样的?从哪些诗句可以看出来?

2.诗的前三章采用了重章叠句的手法,结合诗句,说说这种手法有什么特点。

3.诗的最后一章在内容和写法上都与前面各章大不相同,请谈谈它在整首诗里所起的作用。

(三)能力提升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是《采薇》中广为传颂的名句,结合诗歌内容作简要赏析。(提示:诗句中包含了几个画面,情景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

张小二

篇4:鸿门宴 导学案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一)

【本节要点】

1、掌握文中出现的重点的实词、虚词和常见的文言现象。

2、疏通文意,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

☆温故知新☆

【自主学习】

1.找到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

(1)成五采

(2)距关,毋内诸侯

(3)要项伯

(4)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

(5)不可不蚤来

(6)秋豪不敢有所近/豪毛不敢有所近

(7)令将军与臣有郤

(8)因击沛公于坐/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

(9)具以沛公言报项王

(10)不者

(11)沛公奉卮酒为寿

2.写出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古今不同意义。

(1)沛公居山东时

(2)约为婚姻

(3)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4)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5)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3.指出下列各句中的词类活用现象。

(1)籍吏民

(2)范增数目项王

(3)若入前为寿

(4)刑人如恐不胜

(5)道芷阳间行

(6)沛公欲王关中

(7)于是项伯复夜去

(8)吾得兄事之

(9)日夜望将军至

(10)常以身翼蔽沛公

(11)头发上指

(12)道芷阳间行

(13)项伯杀人,臣活之

(14)从百余骑

(15)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

(16)拔剑撞而破之

(17)封闭宫室,还军霸上

(18)樊哙侧其盾以撞

(19)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20)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

(21)素善留侯张良

(22)秋豪不敢有所近

(23)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

(24)君安与项伯有故

4.说出下列各句中句式特征。

(1)此天子气也。

(2)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

(3)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4)亚父者,范增也。

(5)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6)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7)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8)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

(9)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10)此亡秦之续耳。

(11)今日之事何如?

(12)大王来何操?

(13)沛公安在?

(14)客何为者?

(15)籍何以至此

(16)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

(17)贪于财货

(18)具告以事

(19)长于臣

(20)因击沛公于坐

(21)具以沛公言报项王

(22)得复见将军于此

(23)若属皆且为所虏。

(24)吾属今为之虏矣。

【反馈矫正】

1.找到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

(1)成五采(“采”同“彩”,是彩色的意思)

(2)距关,毋内诸侯(“距”通“拒”,把守的意思,“内”通“纳”,接纳)

(3)要项伯(“要”通“邀”,邀请)

(4)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倍”通“背”,背叛的意思)也

(5)不可不蚤来(“蚤”通“早”)

(6)秋豪不敢有所近/豪毛不敢有所近(“豪”通“毫”,细毛)

(7)令将军与臣有郤(“郤”通“隙”,隔阂、嫌怨)

(8)因击沛公于坐/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坐”通“座”,座位)

(9)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具”通“俱”,都)

(10)不者(“不”通“否”)

(11)沛公奉卮酒为寿(“奉”通“捧”)

2.写出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古今不同意义。

(1)沛公居山东时(山东 古义:崤山以东 今义:指山东省)

(2)约为婚姻(婚姻 古义:结为儿女亲家 今义:由结婚而形成的夫妻关系)

(3)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非常 古义:不同一般的事 今义:副词,很、非常)

(4)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河南,河北 古义:黄河以南,黄河以北。 今义:河南省,河北省)

(5)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谢 古义:道歉。 今义:感谢)3.写出下列各句中词类活用现象。

3.指出下列各句中的词类活用现象。

名词用作动词

(1)籍吏民(造户籍册或登记)

(2)范增数目项王(使眼色)

(3)若入前为寿(上前)

(4)刑人如恐不胜(用刀割刺)

(5)道芷阳间行(取道)

(6)沛公欲王关中(称王)

名词用作状语

(7)于是项伯复夜去(连夜)

(8)吾得兄事之(像对待兄长那样)

(9)日夜望将军至(每日每夜)

(10)常以身翼蔽沛公(像翅膀那样)

(11)头发上指(向上)

(12)道芷阳间行(从小路)

动词使动用法、意动用法

(13)项伯杀人,臣活之(使……活)

(14)从百余骑(使……跟从)

(15)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使……进来)

(16)拔剑撞而破之(使……破)

(17)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使……回去)

(18)樊哙侧其盾以撞(使……侧过来)

(19)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以……为王)

(20)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做大事;行大礼)

形容词用作动词

(21)素善留侯张良(交好)

(22)秋豪不敢有所近(接触,沾染)

形容词用作名词

(23)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急事)

(24)君安与项伯有故(老交情)

4.说出下列各句中句式特征。

判断句

(1)此天子气也。

(2)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

(3)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4)亚父者,范增也。

(5)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6)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7)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8)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

(9)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10)此亡秦之续耳。

宾语前置

(11)今日之事何如?

(12)大王来何操?

(13)沛公安在?

(14)客何为者?

(15)籍何以至此

介词结构后置(状语后置)

(16)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

(17)贪于财货

(18)具告以事

(19)长于臣

(20)因击沛公于坐

(21)具以沛公言报项王

(22)得复见将军于此

被动句

(23)若属皆且为所虏。

(24)吾属今为之虏矣。

☆课堂探讨☆

要点一:探究文中重点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探究活动】

如:

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

沛公起如厕

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

意:

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

举:

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

杀人如不能举

谢: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哙拜谢

乃令张良留谢

① 沛公军霸上

②从此道至吾军

③为击破沛公军

①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

②具以沛公言报项王

① 妇女无所幸

②故幸来告良

①亡去不义

②相去四十里

①当是时

②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

①君安与项伯有故

②故遣将守关者

①项王、项伯东向坐

②因击沛公于坐

①张良是时从沛公

②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①刑人如恐不胜

②沛公不胜杯杓

①为击破沛公车

②因击沛公于坐

①客何为者

②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

③窃为大王不取也(w

④我为鱼肉

⑤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

⑥为击破沛公车

⑦吾属今为之虏矣

⑧何辞为

⑨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

⑩军中无以为乐

因:

①因言曰:……

②不如因善遇之

③因击沛公于坐

④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

①具告以事

②籍何以至此

③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

④还军霸上,以待项王

①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② ②若属皆且为所虏

③且为之奈何

①长于臣

②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

③樊哙覆其盾于地

①然不自意

②不然

③项王默然不应

【教师释疑】

这是一道文言实词的一词多义和文言虚词的不同意义和用的题目,文言实词的意思注意本意和引申义的区分,还可结合前后文以及常用的成语进行区分,虚词注意记忆意义和用法。

【讨论明确】

如:

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动词,好像)

沛公起如厕(往,到……去)

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比得上)

意:

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意图、意愿)

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料想)

举:

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举起)

杀人如不能举(全、尽)

谢: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道歉,动词)

哙拜谢(感谢) --《鸿门宴》

乃令张良留谢(兼道歉和告辞义)

① 沛公军霸上(驻军,动词)

②从此道至吾军(军营,名词)

③为击破沛公军(军队,名词)

①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说,动词)

②具以沛公言报项王(话,名词)

①妇女无所幸(封建君主对妻妾的宠爱叫“幸”)

②故幸来告良(幸亏,特意,副词)

①亡去不义(离开,动词)

②相去四十里(距离,动词)

①当是时(正当……时候,介词)

②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对等,比得上)

①君安与项伯有故(交情,形容词作名词)

②故遣将守关者(特意,副词)

①项王、项伯东向坐(坐下,动词)

②因击沛公于坐(座位,名词)

①张良是时从沛公(跟随,动词)

②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带领,使……跟着,动词)

①刑人如恐不胜(尽,形容词)

②沛公不胜杯杓(禁得起,动词)

①为击破沛公车(动词,攻打)

②因击沛公于坐(动词,刺杀)

①客何为者(wéi,做,干,动词)

②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 (wéi,做,干,动词)

③窃为大王不取也(wéi,认为,动词)

④我为鱼肉(wéi,是,动词)

⑤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wéi,是,动词)

⑥为击破沛公车(wèi,替、给,介词)

⑦吾属今为之虏矣(wèi,被,介词)

⑧何辞为(wéi,句末语气词,表反问,可译为“呢”)

⑨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第一个“为”, wèi,给,介词;第二个“为”, wéi,动词,成为)

⑩军中无以为乐(wéi,动词,作为)

因:

①因言曰:……(趁机)

②不如因善遇之(趁机,趁着)

③因击沛公于坐(趁机)

④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于是、就)

①具告以事(介词,把)

②籍何以至此(介词,凭)

③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介词,拿)

④还军霸上,以待项王(表目的连词,来)

③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副词,尚且)

④ ②若属皆且为所虏(副词,将要)

③且为之奈何(副词,况且)

①长于臣(介词,比)

②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介词,对,向)

③樊哙覆其盾于地(介词,在)

①然不自意(然而,连词)

②不然(这样,代词)

③项王默然不应(……的样子,形容词的词尾)

要点二:疏通文意,概括内容,体会情感。

【探究活动】

熟读课文,并给每个情节拟一个小标题。

【教师释疑】

本题意在让学生在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出故事梗概,要对情节作适当概括。

【讨论明确】

可以按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等顺序讲述。给每个情节拟小标题可由学生自由发挥,不必千篇 一律。下列小标题可参考:无伤告密、范增说羽、项伯夜访、张良献计、项王留饮、范增举玦、项庄舞剑、樊哙闯帐、沛公出逃、张良入谢、项王受璧、亚父破斗、沛公除奸。

【探究活动】

宴会上的情节可概括为“三起三落”。试简要分析。

【教师释疑】

本题意在让学生在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出故事梗概,要对情节作适当概括。

【讨论明确】

三起:开始很和平,刘邦卑词“谢罪”,项羽说出告密人,可见怒气全消,有和解意,且设宴招待刘邦。但范增蓄意杀死刘邦,于是气氛陡然紧张,“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块以示之者三”,暗示项羽下决心除掉刘邦,这是一起;范增见项羽“默然不应”,怕失去时机,乃叫项庄以舞剑为由,趁机刺杀刘邦,宴席间充满杀机,形势极为严峻,这是二起;樊哙持剑盾闯帐,怒视项羽,并予以斥责,情节发展到高潮,紧张气氛达到了极点,这是三起。

三落:一落是项羽对樊哙闯帐,不仅不怒,反而称为“壮士”;二落是项羽让樊哙喝酒,赐生彘肩,被樊斥责一顿后还赐坐;三落是刘邦以“如厕”为名,脱身回本营,项羽并没有追究。

【课堂提升】

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其意常在沛公也  意:心意

B.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     止:停止

C.头发上指               上:向上

D.杀人如不能举           举:尽

【答案】 B

【解析】

试题分析:止:阻止,使……止。

2.下列各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天下皆叛之夫秦王有虎狼之心

B.以待大王来常以身翼蔽沛公

C.拔剑切而啖之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

D.怀王与诸将约曰欲呼张良与俱去

【答案】 D

3.下列各句中,全能体现樊哙“勇”和“谋”的一项是( )

①哙曰:“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 ②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

③拔剑切而啖之 ④项王未有以应 ⑤樊哙从良坐

A.①②③   B.②④⑤

C.①③⑤   D.②③④

【答案】 D

【解析】

试题分析:①体现的是“忠”,⑤与“勇”和“谋”无关。

4.下列对本段文字的内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刘邦、项羽的矛盾冲突中,作者选择了樊哙闯帐、面斥项王的情节,通过描写其言语来反映其心情,描写其神态来刻画其性格。

B.樊哙不仅勇敢,而且有智谋,他为刘邦的辩护和对项羽的指责,体现了他的智慧。

C.“闯帐”过程中的行为描写以及入帐后“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的情态描写,主要表现了樊哙粗鲁莽撞的性格特点。

D.项王“按剑而跽”是一种戒备的姿态。他对樊哙的指责无言以对,体现了他不善于随机应变的缺点。

【答案】 C

惜缘

[鸿门宴 导学案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一)]

篇5:短新闻两篇 导学案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一)

【导学目标】

1.掌握新闻的结构,概括新闻的要点。

☆温故知新☆

【自主学习】

1. 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接载       凝重      旗杆     掩映       停泊      瞩目      易帜

婆娑       噩梦      嬉笑     沼泽       撰写      废墟      试验

长廊       隐秘      窒息     祷告

2.关于新闻

新闻,也叫消息,是对新近发生的有社会意义并引起公众兴趣的事实的简短报道。新闻的形式有消息、通讯、特写、记者通信、调查报告、新闻图片、电视新闻等。一条新闻一般由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五部分组成,各部分都有自己的位置和内容要求,但不是每一篇新闻都必须有这几部分。

【反馈矫正】

接载zài      凝重níng      旗杆gān      掩映yǎn      停泊bó      瞩目zhǔ      易帜zhi

婆娑pósuō    噩梦è         嬉笑xī       沼泽zhǎo     撰写zhuàn    废墟xū       试验shì

长廊láng     隐秘bì        窒息zhì      祷告dǎo

☆课堂探讨☆

要点一:掌握新闻的结构,概括新闻的要点。

【探究活动】

找出第一则新闻的导语,体会其特点与作用。

【教师释疑】

注意分析新闻各部分的特征及其作用。

【讨论明确】

课文第一段。特点:它以一个长句作为一个段落构成本新闻的导语,包括背景的介绍、事件的结果。作用:①点题,点明英国国旗降落后,查尔斯王子和彭定康将乘坐“不列颠尼亚”号回国,“不列颠尼亚”号将完成其特殊的历史使命。②揭示全文主旨,在香港飘扬了156年的英国米字旗即将香港降落,香港即将回国。

【探究活动】

划分第一则新闻的段落并概括各部分的内容。

【教师释疑】

注意新闻的结构和时间的变化。

【讨论明确】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是新闻的导语部分。叙述了香港末任港督乘“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这标志着长达150多年的英国统治彻底结束。

第二部分(2-11自然段):是新闻的主体。作者按时间顺序,具体叙述了英国殖民者的告别仪式和离开香港。其中第4段交代有关港督府的一些背景材料,最后一段用极其概括的语言叙述英国在香港岛统治的开始与结束。

【探究活动】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这篇报道与我们在报纸上看到的一般报道有什么不同之处?

【教师释疑】

注意分析新闻的特征和本则新闻的特征。

【讨论明确】

1、一般新闻所写的是新近发生或发现的有新闻价值和社会意义的事实,而罗森塔尔把自己和其他参观者在奥斯维辛访问时的感受当做文章的主要内容来写,严格意义上讲,这算不得新闻。

2、新闻报道贵在客观叙述,这篇文章从头到尾贯穿了作者的思想感情,给人以沉重、压抑感。

3、时效性不强。

这就是标题为什么叫“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的原因。

但它还是一篇新闻,只不过是一篇不同于一般新闻的新闻。发表之后,各大报纸争相,并获得了美国普利策新闻奖,成了新闻史上的佳作。

【课堂提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8分)

①在香港飘扬了一百五十多年的英国米字旗最后一次在这里降落后,接载查尔斯王子和离任港督彭定康回国的英国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驶离维多利亚港湾--这是英国撤离香港的最后时刻。

②英国的告别仪式是30日下午在港岛半山上的港督府拉开序幕的。在蒙蒙细雨中,末任港督告别这个曾居住过二十五任港督的庭院。

③4点30 分,面色凝重的彭定康注视着港督旗帜在“日落余音”的号角声中降下旗杆。根据传统,每一 位港督离任时,都举行降旗仪式。但这一次不同:永远都不会有另一面港督旗帜从这里升起。4 时40 分, 代表英国女王统治了香港五年的彭定康登上带有皇家标记的黑色“劳斯莱斯”,最后一次离开了港督府。

④掩映在绿树丛中的港督府于1885年建成,在以后的近一个半世纪中,包括彭定康在内的许多港督曾对其进行过大规模改建、扩建和装修。随着末代港督的离去,这座古典风格的白色建筑成为历史的陈迹。

⑤晚6时15分,象征英国管治结束的告别仪式在距离驻港英军总部不远的添马舰军营东面举行。停泊在港湾中的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和临近大厦上悬挂的巨幅紫荆花图案,恰好构成这个“日落仪式” 的背景。

⑥此时,雨越下越大。查尔斯王子在雨中宣读英国女王赠言说:“英国国旗就要降下,中国国旗将飘扬 于香港上空。一百五十多年的英国管治即将告终。”(节选自《别了,不列颠尼亚》)

1.从新闻结构来看,选文第一段属于哪一部分?用一句话概括这一段的大意。

【答案】导语部分。(1分)英国结束对香港长达一个半世纪的殖民统治。(或英国查尔斯王子和港督乘“不列颠尼号”离开香港标志着香港长达一个半世纪的殖民统治结束。)(1 分)(意思对即可)

2.第⑤段中的“构成这个‘日落仪式’的背景”是什么?这两件事物分别有什么象征意义。

【答案】英国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和巨幅紫荆花图。游轮象征将要结束、远去的英国政府对香港的统治,紫荆花图案象征中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3分)

【解析】回答本题,注意结合文本中“象征英国管治结束的告别仪式在距离驻港英军总部不远的添马舰军营东面举行。停泊在港湾中的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和临近大厦上悬挂的巨幅紫荆花图案”加以分析即可。

3.“随着末代港督的离去,这座古典风格的白色建筑成为历史的陈迹。”请结合课文内容,体会这句话的深刻含义。

【答案】香港被英国统治的历史将结束,一切将成为历史,就像港督府一样成为历史。(3分)

【解析】回答此题,注意根据文本内容,联系“英国国旗就要降下,中国国旗将飘扬 于香港上空。一百五十多年的英国管治即将告终。”加以分析即可。

惜缘

[短新闻两篇 导学案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一)]

篇6:荆轲刺秦王 导学案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一)

【本节要点】

1、掌握文中出现的重点的实词、虚词和常见的文言现象。

2、疏通文意,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

☆温故知新☆

【自主学习】

1.找到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

(1)秦王必说见臣

(2)日以尽矣

(3)今日往而不反者

(4) 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5)荆轲奉樊於期头函

(6)图穷而匕首见

(7)秦王还柱而走

(8)卒起不意 ;而卒惶急无以击轲卒,

2.写出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古今不同意义。

(1)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2)仰天太息流涕

(3)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

(4)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

(5)持千金之币物

(6)秦王方还柱走

(7)诸郎中执兵

(8)左右既前,斩荆轲

3.写出下列各句中词类活用现象。

(1)进兵北略地

(2)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

(3)函封之

(4)发尽上指冠

(5)樊於期乃前曰又前而为歌曰 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 左右既前,斩荆轲

(6)皆白衣冠以送之

(7)乃朝服,设九宾

(8)使使以闻大王

(9)使毕使于前

(10)自引而起,绝袖

(11)太子迟之

(12)群臣怪之

4.说出下列各句中句式特征。

(1)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

(2)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3) 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

(4)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5)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6)常痛于骨髓

(7)给贡职如郡县

(8)燕王拜送于庭

(9)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10)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

☆课堂探讨☆

要点一:探究文中重点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探究活动】

1、发

轲既取图奉之,发图

顷之未发,太子迟之

发尽上指冠

2、故

故遣将守关者

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

鲰生说我……故听之

君安与项伯有故

故人具鸡黍

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轲自知事不就

3、诚

诚能得樊将军首

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4、度

度我至军中,君乃入

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5、顾

顾计不知所出耳

荆轲顾笑武阳

大行不顾细谨

6.为

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为之奈何  对付,

乃为装遣荆轲

乃令秦武阳为副

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

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

7.而

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

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

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

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

【讨论明确】

要点二:疏通文意,概括内容,体会情感。

【探究活动】

熟读课文,理出故事梗概,说说作者是怎样表现荆轲的性格的。

【讨论明确】

【课堂提升】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进兵北略地,至燕南界  略:掠夺,夺取

B.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信:诚信,信用

C.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     购:重金征求

D.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       深:狠毒,刻毒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①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

②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

B.①樊於期乃前曰:“为之奈何?”

②臣乃得有以报太子

C.①吾每念,常痛于骨髓

②燕王拜送于庭

D.①伏尸而哭,极哀

②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3.下列语句全部能表现荆轲义勇精神的一项是( )

①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

②臣乃得有以报太子

③荆轲知太子不忍,乃遂私见樊於期

④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

⑤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揕其胸

⑥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

A.②③④  B.①③⑤

C.②④⑤         D.①④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篇写秦军破赵,势如破竹,大军压境,燕国危在旦夕,连用“破”“虏”“收”“进”“略”“至”六个动词,以短促的语气交代逼人的形势,渲染了紧张、危急的气氛。

B.太子丹在大军压境之际,心生恐惧,向荆轲说“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一语,婉转含蓄,既有意向荆轲说明燕国的处境,也含有催促荆轲行动之意。

C.荆轲三问樊於期,先动之以情,激起樊对秦不共戴天之仇;然后晓之以理,说明此举一可报仇二可解燕国之患;最后告之以谋,让樊於期明白自己的行动计划。

D.荆轲赴秦刺杀秦王就必须先接近秦王,因而信物就成了关键。这段描写表现了荆轲的侠肝义胆,果敢勇决,擅长辞令;而樊於期就显得头脑简单,过于轻信。

5.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愿足下更虑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将军岂有意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惜缘

[荆轲刺秦王 导学案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一)]

篇7:《荆轲刺秦王》 导学案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一)

【目标择定】

1. 积累文中的文言词句并进行归类整理。

2. 分析鉴赏荆轲这个人物形象。

3. 学习荆轲的忠义、正直、英勇爱国的精神。

第一部分【探究一径】

【主问题】荆轲是一个怎样的人?他和太子丹是知己吗?

1.荆轲刺秦王的谋划,表现了怎样的性格特点?写太子丹“不忍”,有何作用?

2..荆轲私见樊於期,为什么能使樊於期慷慨献身?这一情节表现了荆轲的怎样的性格?

3..荆轲怒叱太子的原因是什么?显示了什么性格?

4.作者是怎样描写易水诀别这一场面的?

5.文中用了哪些方法来描写荆轲秦廷行刺这一惊心动魄的场面的?

6. 陶渊明《咏荆轲》:“君子死知己,提剑出燕京。”你同意“君子死知己”一说吗?为什么?

【再问再新】

【助学资料】

1.《风萧萧兮易水寒》 肖复兴

2.《感受燕赵英雄情怀  审视千古传奇色彩》www.doc88.com/p-314764663890.html

3.荆轲刺秦王  百度百科   baike.baidu.com/view/76130.htm

第二部分  必修①第二单元第5课   《荆轲刺秦王》对应检测

一、语言积累及应用

1. 填空

《战国策》是一部___体史书,秦汉间编纂,经西汉___整理,定名为《战国策》。

2.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樊於期(wū) 骨髓(suǐ)    揕胸(zhèn)       淬火(cù)

B.濡缕(rú) 忤视(wǔ)     变徵(zhǐ)        瞋目(chēn)

C.厚遗(wèi)      拊心(fǔ)     创伤(chuānɡ)     箕踞(qī)

D.戮没(lù)       卒起(zù)     陛下(bì)        拜谒(yè)

3.对下列各句中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持千金之资币物 币:礼品。

B.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  遗:给予、赠送。

C.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  谢:道谢。

D.图穷而匕首见  穷:穷尽。

4.下列句中加横线的词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B.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

C.而伤长者之意                        D.愿大王少假借之

5.下列对“以”的解释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

①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②皆白衣冠以送之

③不敢兴兵以拒大王                     ④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

⑤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             ⑥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

⑦而乃以手共搏之                       ⑧臣乃得有以报太子

⑨丹不忍以己之私

A.①⑤/②③④⑨/⑥⑧/⑦                  B.①⑨/②③⑧/④/⑤/⑥⑦

C.①⑨/②④⑥⑧/③⑦/⑤                  D.①⑤/②③④⑧/⑥⑦/⑨

6.下列句子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B.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C.群臣侍殿上者                     D.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7.下列选项中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①秦王必说见臣                          ②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③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④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⑤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                ⑥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

⑦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⑧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

A.①④⑤⑥⑦ B.①②③⑥⑦       C.②③⑤⑥⑧      D.②③④⑥⑧

二、课文探究检测

8. 试着用散文语言把“易水诀别”这一场面描绘成有声有色、有动有静、有景有情的可感画面。

9. 对荆轲其人,历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唐柳宗元批评荆轲 :“奈何效曹子(指曹沫刺齐桓公),实谓勇且愚。”朱熹则评价他:“轲匹夫之勇,其事无足言。”而司马迁称颂荆轲:“其立意较然,不欺其志,名垂后世,岂妄为哉。”骆宾王也作诗称赞道:“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那么,你是如何评价荆轲刺秦王这件事情的?

三、课后延伸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3~17题。

豫让者,晋人也,故尝事范氏及中行氏,而无所知名。去而事智伯,智伯甚尊宠之。及智伯伐赵襄子,赵襄子与韩、魏合谋灭智伯,灭智伯之后而三分其地。赵襄子最怨智伯,漆其头以为饮器。豫让遁进山中,曰:“嗟乎!士为知己者死,女为说己者容。今智伯知我,我必为报仇而死,以报智伯,则吾魂魄不愧矣。”乃变名姓为刑人,入宫涂厕,中挟匕首,欲以刺襄子。襄子如厕,心动,执问涂厕之刑人,则豫让,内持刀兵,曰:“欲为智伯报仇!”左右欲诛之。襄子曰:“彼义人也,吾谨避之耳。且智伯亡无后,而其臣欲为报仇,此天下之贤人也。”卒释去之。

居顷之,豫让又漆身为厉注,吞炭为哑,使形状不可知。行乞于市,其妻不识也。行见其友,其友识之,曰:“汝非豫让邪?”曰:“我是也。”其友为泣曰:“以子之才,委质而臣事襄子,襄子必近幸子。近幸子,乃为所欲,顾不易邪?何乃残身苦形,欲以求报襄子不亦难乎!”豫让曰:“既已委质臣事人,而求杀之,是怀二心以事其君也。且吾所为者,极难耳!然所以为此者,将以愧天下后世之为人臣怀二心以事其君者也。”

既去,顷之,襄子当出,豫让伏于所当过之桥下。襄子至桥,马惊,襄子曰:“此必是豫让也。”使人问之,果豫让也。于是襄子乃数豫让曰:“子不尝事范、中行氏乎?智伯尽灭之,而子不为报仇,而反委质臣于智伯。智伯亦已死矣,而子独何以为之报仇之深也?”豫让曰:“臣事范、中行氏,范、中行氏皆众人遇我,我故众人报之。至于智伯,国士遇我,我故国士报之。”襄子喟然叹息而泣曰:“嗟乎豫子!子之为智伯,名既成矣,而寡人赦子,亦已足矣。子其自为计,寡人不复释子!”使兵围之。豫让曰:“臣闻明主不掩人之美,而忠臣有死名之义。前君已宽赦臣,天下莫不称君之贤,今日之事,臣固伏诛,然愿请君之衣而击之,焉以致报仇之意,则虽死不恨。非所敢望也,敢布腹心!”于是襄子大义之,乃使使持衣与豫让。豫让拔剑三跃而击之,曰:“吾可以下报智伯矣!”遂伏剑自杀。死之日,赵国志士闻之,皆为涕泣。  (节选自《史记刺客列传》)

注:厉:通“疠”,一种毒疮。

10.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则虽死不恨 恨:仇恨。        B.女为说己者容     容:打扮。

C.襄子乃数豫让曰  数:责备。        D.顾不易邪         顾:难道。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横线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①居顷之       ②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B.①其妻不识也   ②拔其剑以击荆轲

C.①以子之才     ②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D.①去而事智伯   ②于是荆遂就车而去

12.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直接表现豫让“忠义”的一组是( )

①去而事智伯                           ②变名姓为刑人,入宫涂厕

③是怀二心以事其君也                   ④我故国士报之

⑤子之为智伯,名既成矣                 ⑥焉以致报仇之意,则虽死不恨

A.①④⑤ B.②③⑤          C.①③⑥        D.②④⑥

13.下列对原文的叙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豫让曾先后臣事几个主子,智伯对他很宠信。在智伯被襄子灭掉后,豫让为报答知遇之恩一心为智伯报仇。

B.豫让改变姓名,到宫中充当“刑人”,清扫厕所,想在襄子如厕时,趁其不备杀死他,结果被襄子识破。

C.豫让“漆身”“吞炭”的目的是隐藏自己,方便报仇,但他的朋友却以为这样做不值得,劝他放弃报仇投靠襄子。

D.豫让为智伯报仇义无反顾,明知报仇之事难为却拼死为之,就连险遭他刺杀的襄子也深深赞叹他的忠义。

14.翻译文言文中画线的句子。

(1)今智伯知我,我必为报仇而死,以报智伯。

(2)然所以为此者,将以愧天下后世之为人臣怀二心以事其君者也。

必修①第二单元第5课   《荆轲刺秦王》参考答案

第一部分【探究一径】

1.荆轲的谋划抓住了如何见秦王这个关键问题。他提出用樊将军首与督亢地图为信物骗取秦王信任,具有超人的胆识和气魄。他在太子心急如焚时才提出这个计划,可见城府很深。太子“不忍”,反衬了荆轲智谋非凡。

2.荆轲三问樊於期,首先从秦王的刻毒残忍说起,动之以情,进行初步试探;进而从“解燕国之  患,而报将军之仇”方面晓之以义,引而不发,进一步观察反映;在樊将军急于知晓的情况下,他才和盘 , 托出行刺打算,征询意愿。荆轲胆大心细,自知知人,对樊将军有着深刻的了解。荆轲舍身取义的精神,更使樊将军激动得“偏袒扼腕而进”。樊将军自刎献身,既表现了他的义勇刚烈,也表现了对荆轲的理解与信任。从中可以看出荆轲胆大心细,自知知人,既有谋略,又富有人格魅力。

3.荆轲“有所待”,遭到太子的猜疑。太子的不信任对侠义之士来说,无异于人格侮辱。“士可杀而不可侮”。荆轲忍无可忍,怒叱太子,显示了刚烈的性格。

4.①抓住特点:如对送行者的描写,抓住“白衣冠”这个特点,与荆轲永诀,激励他冒死行刺,不负重托。②突出重点:在众多的人物中,重点写荆轲;“既祖,取道”略写,重点写慷慨悲歌;③顾及全面:太子、宾客、高渐离、士等在场人物都顾及到,而且通过写“士皆垂泪涕泣”“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渲染凄凉悲怆的氛围和同仇敌忾的气势;④有条不紊:人物活动按时间顺序描写;⑤写景渲染:“风萧萧兮易水寒”,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

易水诀别,表现了荆轲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5. ①通过语言、神态、表情描写,栩栩如生地刻画了人物形象。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读之使人如见其形,如闻其声。②运用间接描写的方法渲染气氛,衬托荆轲的英雄形象。写“年十二”就杀人的秦武阳“色变振恐”,衬托荆轲镇定自若;写秦王“恐急”,“群臣惊愕”,“尽失其度”,“不知所为”,衬托荆轲英雄虎胆,威慑秦廷;最后荆轲事败身亡,秦王仍“目眩良久”,这寥寥数语,从反面衬托了荆轲的威武壮烈。

6. 太子丹对荆轲的决心、品质、谋略和性情并无充分了解,双方谈不上“知己”。荆轲要待机而动,太子丹却“疑其有悔改”,予以责难,甚至以先遣秦武阳相逼,太子丹急躁的言行,反映了他的焦虑心情、狭隘心胸,表现出他完全不了解荆轲周密思虑力求全胜的大略。性情刚烈的荆轲无法忍受太子丹的不信任,“怒叱太子”,仓促上路。既然太子丹对荆轲的了解、尊重、信任都十分有限,那么,“君子死知己”这一说法自然难以成立。

第二部分  对应检测

1.国别体,刘向。

2.B (A项 “淬”应读“cuì”;C项“箕”应读“jī”;D项,“卒”应读“cù”)

3.C 解析:C项的“谢”是“谢罪”的意思。

4.B 解析:B项,“切齿”古今都表示痛恨。A项,“无信”古义为“没有信物”;今义为“不讲信用”。C项,“长者”古义“德行高的人”;今义“年龄、辈分高的人”。D项,“假借”古义为“宽容、原谅”;今义“利用某种名义、力量等来达到目的”。

5.B 解析:①⑨是介词,因为;②③⑧是连词,表目的,来;⑥⑦是介词,用;④介词,凭;⑤是介词,按照。

6.D 解析:A、B、C三项都是定语后置句。其中A项也是省略句,“之”字后省略介词“以”。D项是被动句,“为”表被动。

7.B 解析:①句“说”通“悦”,②句“反”通“返”,③句“振”通“震”,④句“共”通“供”,⑥句“还”通“环”,⑦“卒”通“猝”。

8. 提示:送行者的穿着、表情、动作、心理

荆轲的高歌:表情、动作、精神

荆轲的离去:动作、心理

易水边的环境………

9.①荆轲具有义侠的性格,又受太子丹的厚遇重任,明知身入不测之秦是极其危险的事,但还是毅然前往,直至事败仍然“倚柱而笑,箕踞以骂”。荆轲刺秦王这件事并不能真正挽救燕国的危亡,荆轲也是为报太子丹的知遇之恩才毅然前往的。荆轲之所以值得肯定,并不在于为太子丹报私怨,而在于他站在斗争的最前列反对秦国对山东六国的进攻和挽救燕国的危亡。千百年来,受压迫的人们之所以敬仰荆轲,也正是基于他那种同情弱小和反抗强暴的义侠精神。当然这当中也流露出“士为知己者死”的因素这既是荆轲本身的局限,也是作者的局限。从荆轲刺秦王的做法来看,这种个人的恐怖手段是不可取的,企图凭借个人的拼杀来改变历史的进程更是不可能的,这些都反映了历史的和阶级的局限。

②荆轲刺秦王,让我们知道了什么是壮士,什么是顶天立地的英雄,什么是凛然不可侵犯的浩然正气。“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明知会粉骨碎身,明知会身处绝境,有去无回,但为了正义的事业仍然蹈死不顾,一往无前,此种精神直可惊天地、泣鬼神,不正是“壮士”的内涵?

孟子曰:吾善养吾浩然之气。塞乎苍冥之间的浩然正气,可以感天地,可以泣鬼神,可以昭日月,可以慰苍生。这种浩然之气的内敛与蒸发,是我们民族伟大精神的宝贵支柱,诠释着我们民族雄心与壮怀的真谛。这也许就是千百年来,人们对荆轲永远怀着崇高敬意的原因吧。

(延伸  不是什么人都可以谓之壮士的。据说,当年燕太子丹为了国家的存亡,变卖了全部家当,广招天下英才,手下有三个得意门客,一是秦武阳,一是宋意,一是夏扶。太子丹想任用他们承担行刺秦王的重任。但是,燕国有个隐士名叫田光的,却对太子丹说:“这三个人都不可用,刺秦乃涉及燕国及太子家存亡大事,不得勇之勇者,宁可不试!”为什么呢?田光接着说。“夏扶血勇之人也,发怒时,面红耳赤,这种人遇事冲动,不够沉着;宋意脉勇之人也,发怒脸青,这种人遇事外刚内怯,处危险而无韧性,不能持久;秦舞阳怒而面白,骨勇之人也,虽然能沉着持久,但只是百步大王,能在熟悉环境里行事,一到陌生环境就会不知所措!刺杀秦王需要神勇之人,发怒而色不变者。”于是,他向太子丹引荐了荆轲。

田光真个好眼力。秦武阳果真在秦廷上成了懦夫。而荆轲在秦武阳“色变振恐”之时,行若无事,“顾笑武阳”,然后又从容举步,“上前”而谢,若非神勇之人,焉能如此?而在身被八创,断股倒地之后,竟又傲然站起,倚柱而笑,然后箕踞以骂,这惊天动地之举,这凛然不可侵犯的正气,草木为之含悲,风云因而变色。虽千载之下,犹不能不使人心惊魄动,俯身折腰)

10.A 解析:“恨”应为“遗憾”之意。

11.C (A都是助词,起凑足音节的作用,不译。B都是人称代词,他的。C前一个“以”是介词“凭、凭借”;后一个“以”是介词“因为”。D项都是连词,表顺承)

12.D 解析:①是豫让的行为,但却不能表现他的忠义。③是豫让对朋友所提建议的评论,属于间接表现。⑤是襄子劝豫让的话。

13.C 解析:“劝他放弃报仇投靠襄子”错,他的朋友是让他假装投靠襄子,然后在襄子身边寻找机会报仇。

14.(1)现在智伯了解我,我一定为他报仇而死,来报答他对我的厚爱。

(2)但是我这样做的原因,是想用我的行为使天下后世那些做臣子却怀有二心来服侍他们的君主的人感到羞愧啊。(注意“所以”“愧”的用法)

惜缘

[《荆轲刺秦王》 导学案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一)]

高一语文 教学工作计划

人教版高二语文下期教学计划

九年级下册第4课《外国诗》的说课稿

第一学期七年级英语备课组工作计划

现代诗语文版:《长城谣》、《一片槐树叶》(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雨巷》(高一必修教案设计)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学总结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外国诗两首》教案

朝阳高一语文教学计划

教学案一体化《紫藤萝瀑布》(七年级必修教案设计)

诗两首 导学案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一)
《诗两首 导学案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一).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诗两首 导学案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一)(合集7篇)】相关文章:

春季开学高一语文教学计划2023-08-14

高一语文教学计划2022-06-28

高一语文上学期教学计划格式2023-04-01

2022年高中教学教学计划2024-03-18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学计划2023-11-03

高一语文老师教学计划2022-08-09

人教版高一语文教学计划2023-01-24

高一上学期政治教学计划2023-07-15

七年级语文上册《郭沫若诗》 设计2022-05-04

初三下期政治教学计划2022-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