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维 《使至塞上》(共7篇)由网友“nokia73xia”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王维 《使至塞上》,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篇1:浅析王维《使至塞上》
浅析王维《使至塞上》
王维《使至塞上》全诗主要写的是什么内容呢?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唐玄宗开元二十五年,河西节度副使崔希逸在对外战争中获得重大胜利,边境线往外推扩了许多。朝廷收到捷报后,就派王维以监察御史的名义来到河西节度使幕府。王维此行,带着朝廷的任务:第一,唐朝边塞离京城长安遥远,边将有时会虚报、妄报战绩邀赏请功。王维此行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查证捷报是否属实。第二,若实际战况与捷报内容出入不大,王维将代表朝廷慰问、奖赏获胜的将士。第三,作为朝廷的使者,王维将对这场战争的后续影响进行跟踪调查,作为朝廷任命边将和实施对外政策的依据。显然,这是一次重要的使命,体现了朝廷对王维的信任。而且,王维有机会到边塞领略与中原大地迥然有别的奇异风景,心里应该是乐意的。有些文章认为,王维这次出使,是被朝廷权臣排挤的结果,所以心情黯淡。这种说法既无根据,也不合情理。从诗题看,《使至塞上》是王维已在塞上(河西节度使幕府)安顿之后的诗作。
一、首联“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关于“边”字,读者往往不能辨析它与“塞”字的不同含义,而将二者混为一谈。“边”与“塞”的区别在于,“塞”指我军长期定居之地,具体到这首诗而言,指河西节度使幕府的所在地一带。而“边”,则位于塞外,在战争发生时,指敌我两军交锋的最前线。既然崔希逸的军队在这次战争中入犯敌人的地盘余里,那么诗中所谓的“边”与“塞”之间,就有相当一段距离了。细揆“问边”两字的语气,应该是王维在河西节度使幕府安顿下来之后,正常履行使者的任务,即出塞到前线视察。关于“单车”,施蛰存《唐诗百话》指出:这是用1日典,《李陵答苏武书》云:“足下昔以单车之使,适万乘之虏。”这是有道理的。“单车”出征在唐代以前的典籍中多见,如《史记》《汉书》都已使用。发展到唐代,“单车”出征一词所标示的,主要是一种勇气。不过王维在这里用“单车”一词,似乎主要不是渲染自己的胆魄。诗句说自己简直想乘着一辆单车去前线,而不需要大部队护送。实际上,对于来自朝廷的使者,崔希逸是不可能不派遣随从护卫的。王维这样写,侧重于宣扬战争取得重大胜利,疆域拓展,即使“单车”出访也会平安无虞。
“属国”,应解释为“附属国”。“居延”即居延塞,西汉太初三年(公元前1)强弩将军路博德筑居廷塞,称“遮虏障”,是象征大汉帝国版图雄阔的`地理标记。“过”,可以理解成超过。这句诗是在说,我们大唐武功之强盛,已经可以与雄汉媲美,至于版图之辽远,则远远超过大汉帝国。这句诗同时也是在表扬崔希逸及其军队战功赫赫,使不少原敌方的附属国归顺大唐王朝。而“单车欲问边”心理之能产生,就是以这一强盛的军事实力作为前提条件的。有些学者认为,首句的“问”字应理解为“向”。照我看,该诗若写于出使途中,可以这样理解。但既然这首诗写于诗人已使至塞上之后,则“问”字当理解为“视察”。
二、颔联“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在唐代以前,“征蓬”已经是古诗中的常用语,其渊源是曹植《吁嗟篇》《杂诗》(高台多悲风)等诗篇所用的“转蓬”一词。后世受曹植诗作的影响,多将“征蓬”用于描述客子孤游的场景:“征”宇明其远行在外的生活状态,“蓬”字取其飘忽不定、未有归宿的喻义。比如南朝江总《别袁昌州》诗云:“客子叹途穷,此别异西东。关山嗟坠叶,歧路悯征蓬。”再如声照邻《西使兼送孟学士南游》诗云:“相看万余里,共倚一征蓬。”又如张说《南中别陈七李十》诗云:“请君聊驻马,看我转征蓬。”有些读者就根据“征蓬”的这层意思,认为这句诗反映了王维受排挤而远赴边塞的孤独情怀。实际上,“征蓬”这一意象出现在边塞的地理环境中,还喻示着随心所欲自由穿行的状态。比如,在唐代以前,王褒的《出塞》诗很著名,其中就有句云:“飞蓬似征客,千里自长驱。”王维《使至塞上》一诗说到“征蓬”,不像是在渲染客子孤游之意:由于写作情境类似,更像是在化用王褒的诗意。据此,我们不妨将“征蓬出汉塞”一句理解为:由于战争取得了胜利,诗人乘坐的车马无所顾忌,而可以像蓬草一样,离开塞上向前线自由自在地驰骋。
至于“归雁入胡天”,如果我们联系有关雁的历史掌故来理解,则这句似非纯然写景之句,而带有特殊含义。胡地有射雁的习俗,而唐代佛教流传,汉人一般不射雁。所以这句诗大致是说:由于唐军得胜,大雁可以平安飞入胡境了。另据《汉书》,汉使曾托言“雁足系帛书”,将苏武在北海牧羊的消息传给武帝朝廷。那么,王维也有可能在化用这一故事入诗,以表达自己的喜悦之情:大雁似乎有意跟随自己飞入胡天,以获取唐军战胜的具体情况,并早日传至玄宗朝廷。
三、颈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这一联写景如画,是典型的秀句,向来为解读者所偏爱。比如,明代陆时雍《唐诗镜》录入《使至塞上》,批注云:“五六得景在‘日圆’二字,是为不琢而佳,得意象故。”至于其余几联,陆氏则不予置评。由于这两句一直被关注,出现了一些精彩的鉴赏文字。《红楼梦》第四十八回写香菱学诗,向黛玉报告阅读《使至塞上》的心得体会:“据我看来,诗的好处,有口里说不出来的意思,想去却是逼真的:有似乎无理的,想去竟是有情有理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想来烟如何直?日自然是圆的。’这
‘直’字似无理,‘圆’字似太俗。合上书一想,倒像是见了这景似的。要说再找两个字换这两个,竟再
孙绍振先生在《解读王维的(使至塞上)》一文中说:“这里王维经营了一幅美好的画面,恰恰又是好诗,诗和画却达到了统一。因为这里的孤烟,一条垂直线:长河,一条水平线。这在绘画上,是静态的构图。这种静态构图,提炼得如此单纯,连征蓬、归雁都消失了,连白云、黄沙也视而不见,留给读者的,就是一个空阔的宇宙、静态的构图。一纵(孤烟)一横(长河),本来宁静得有点单调,再加上落日圆弧,就比较丰富了。这种丰富,不仅仅是形式上的,而且包含着内容上的。”
苏轼在《题蓝田烟雨图》中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上述鉴赏文字,基本上就是沿着这一解读思路展开的。但是,解读者如果对“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的写景艺术太过强调,便容易忽略诗句中所蕴涵的边塞精神。
关于“大漠孤烟直”一句的真正含义,莫砺锋先生在“百家讲坛”上说唐诗时,曾有过很好的解释。据唐代杜佑《通典》卷一五二记载,边制对举烽火有这样的规定:“每晨及夜平安,举一火。”所以“孤烟”,就是“平安烟”。这句诗虽然写景如画,但最重要的含义,应该是在称道由于战争取得重大胜利,边境现在已经平安无事。孤烟,是相对于敌情紧急时多燃烽火报警而言的。直,未必~定指烟气形态直;中而上,而是相对于多燃烽火时烟气杂乱而言的。至于“长河落日圆”一句,也有边塞战事已息的含义。因为如果边塞有战事,就会战尘飞扬、“旌旗蔽日”,必然出现王昌龄《从军行》所谓的“大漠风尘日色昏”这样的场景,而日圆的景象也就不会鲜明地呈现出来。可以说,《使至塞上》颈联反映了大唐边塞的承平气象,是对盛世的讴歌。
四、尾联“萧关逢侯骑,都护在燕然”
诗中的“萧关”一词是虚用的。萧关在汉代处于中原进入西北或外族入侵关内的关键位置,属于塞上,因而战事频繁。典型例子如汉文帝十四年,匈奴侵犯汉地,即由萧关攻入;而汉武帝时卫青、霍去病等西击匈奴,也由此出塞。据杜佑《通典》卷―九四,汉萧关在唐代属于平凉郡萧关县,并非处于国境紧要的位置,所以唐代诗文用“萧关”一词言边塞事,多系援引汉代故事,如王维《送韦评事》云:“欲逐将军取右贤,沙场走马向居延。遥知汉使萧关外,愁见孤城落日边。”据此,“萧关逢侯骑”以理解成援引汉朝故事,较为合适。不过,王维在写这句诗时,还直接化用了前人何逊《见征人分别》诗:“侯骑出萧关,追兵赴马邑。”综合上述各种因素,我们认为,“萧关”一词在诗中并非实际地名,而是代指远在塞外(而不是位于塞上)的屯兵之地,而“侯骑”指在屯兵之地与前线之间来往穿梭的通信兵。至于“都护在燕然”一句,如众所周知,是用后汉大将军窦宪燕然山勒石纪功的故事,意在赞扬崔希逸军击败敌人、大唐疆域得以大大扩张的丰功伟绩。
总而言之,王维《使至塞上》对崔希逸军的战绩予以充分肯定,同时歌颂了唐王朝的强大。这首诗每句都含有得胜之志,渲染出了盛唐气象,是优秀的边塞诗,也是劳军诗的典范之作。
篇2:使至塞上 王维
——王维
单车欲问边⑵,属国过居延⑶。
征蓬出汉塞⑷,归雁入胡天⑸。
大漠孤烟直⑹,长河落日圆⑺。
萧关逢候骑⑻,都护在燕然⑼。
注释:
⑴使至塞上:奉命出使边塞。使:出使。
⑵单车:一辆车,车辆少,这里形容轻车简从。问边:到边塞去看望,指慰问守卫边疆的官兵。
⑶属国:有几种解释:一指少数民族附属于汉族朝廷而存其国号者。汉、唐两朝均有一些属国。二指官名,秦汉时有一种官职名为典属国,苏武归汉后即授典属国官职。属国,即典属国的简称,汉代称负责外交事物的官员为典属国,唐人有时以“属国”代称出使边陲的使臣,这里诗人用来指自己使者的身份。居延:地名,汉代称居延泽,唐代称居延海,在今内蒙古额济纳旗北境。又西汉张掖郡有居延县(参见《汉书·地理志》),故城在今额济纳旗东南。又东汉凉州刺史部有张掖居延属国,辖境在居延泽一带。此句一般注本均言王维路过居延。然而王维此次出使,实际上无需经过居延。因而林庚、冯沅君主编的《中国历代诗歌选》认为此句是写唐王朝“边塞的辽阔,附属国直到居延以外”。
⑷征蓬:随风远飞的枯蓬,此处为诗人自喻。
⑸归雁:雁是候鸟,春天北飞,秋天南行,这里是指大雁北飞。胡天:胡人的领地。这里是指唐军占领的北方。
⑹大漠:大沙漠,此处大约是指凉州之北的沙漠。孤烟:赵殿成注有二解:一云古代边防报警时燃狼粪,“其烟直而聚,虽风吹之不散”。二云塞外多旋风,“袅烟沙而直上”。据后人有到甘肃、新疆实地考察者证实,确有旋风如“孤烟直上”。又:孤烟也可能是唐代边防使用的平安火。《通典》卷二一八云:“及暮,平安火不至。”胡三省注:“《六典》:唐镇戍烽候所至,大率相去三十里,每日初夜,放烟一炬,谓之平安火。”
⑺长河:即黄河;一说指流经凉州(今甘肃武威)以北沙漠的一条内陆河,这条河在唐代叫马成河,疑即今石羊河。
⑻萧关:古关名,又名陇山关,故址在今宁夏固原东南。候骑:负责侦察、通讯的骑兵。王维出使河西并不经过萧关,此处大概是用何逊诗“候骑出萧关,追兵赴马邑”之意,非实写。候骑:一作“候吏”。
⑼都护:唐朝在西北边疆置安西、安北等六大都护府,其长官称都护,每府派大都护一人,副都护二人,负责辖区一切事务。这里指前敌统帅。燕然:古山名,即今蒙古国杭爱山。这里代指前线。《后汉书·窦宪传》:宪率军大破单于军,“遂登燕然山,去塞三千余里,刻石勒功,纪汉威德,令班固作铭。”此两句意谓在途中遇到候骑,得知主帅破敌后尚在前线未归。
参考翻译:
轻车要前往哪里去呢?出使地在西北边塞。象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边塞,象振翮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边境。浩瀚沙漠中醒目的烽烟挺拔而起,长长的黄河上西下的太阳圆圆的。到了边塞,只遇到留守部队,原来守将们正在燕然前线。
创作背景
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吐蕃发兵攻打唐属国小勃律(在今克什米尔北)。开元二十五年(737年)春,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在青涤西大破吐蕃军。唐玄宗命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奉使凉州,出塞宣慰,察访军情,并任河西节度使判官,实际上是将王维排挤出朝廷。这首诗即作于此次出塞途中。
赏析:
《使至塞上》载于《全唐诗》卷一百二十六。此诗描绘了出使边塞的艰苦情况,抒发了作者漂泊天涯的悲壮情怀和孤寂之情。
“单车欲问边”,轻车前往,所往之处是:“属国过居延。”居延在今甘肃张掖县西北,远在西北边塞。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诗人以“蓬”“雁”自比,说自己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像振翮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古诗中多用飞蓬比喻漂流在外的游子,这里却是比喻一个负有朝廷使命的大臣,正是暗写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与首句的“单车”相呼应。万里行程只用了十个字轻轻带过。
然后抓住沙漠中的典型景物进行刻画:“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最后两句写到达边塞:“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到了边塞,却没有遇到将官,侦察兵告诉使臣:首将正在燕然前线。
诗人把笔墨重点用在了他最擅胜场的方面——写景。作者出使,恰在春天。途中见数行归雁北翔,诗人即景设喻,用归雁自比,既叙事,又写景,一笔两到,贴切自然。尤其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写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近人王国维称之为“千古壮观”的名句。边疆沙漠,浩瀚无边,所以用了“大漠“的“大”字。边塞荒凉,没有什么奇观异景,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浓烟就显得格外醒目,因此称作“孤烟”。一个“孤”字写出了景物的.单调,紧接一个“直”字,却又表现了它的劲拔、坚毅之美。沙漠上没有山峦林木,那横贯其间的黄河,就非用一个“长”字不能表达诗人的感觉。落日,本来容易给人以感伤的印象,这里用一“圆”字,却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一个“圆”字,一个“直”字,不仅准确地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的深切的感受。诗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溶化在广阔的自然景象的描绘中。《红楼梦》第四十八回香菱学诗里说的那段话可算道出了这两句诗高超的艺术境界。
篇3:王维《使至塞上》赏析
使至塞上
朝代:唐代
作者: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篇4:王维《使至塞上》赏析
⑴使至塞上:奉命出使边塞。使:出使。
⑵单车:一辆车,车辆少,这里形容轻车简从。问边:到边塞去察看,指慰问守卫边疆的官兵。
⑶属国:有几种解释:一指少数民族附属于汉族朝廷而存其国号者。汉、唐两朝均有一些属国。二指官名,秦汉时有一种官职名为典属国,苏武归汉后即授典属国官职。唐人有时以“属国”代称出使边陲的使臣。居延:地名,汉代称居延泽,唐代称居延海,在今内蒙古额济纳旗北境。又西汉张掖郡有居延县(参《汉书·地理志》),故城在今额济纳旗东南。又东汉凉州刺史部有张掖居延属国,辖境在居延泽一带。此句一般注本均言王维路过居延。然而王维此次出使,实际上无需经过居延。因而林庚、冯沅君主编的《中国历代诗歌选》认为此句是写唐王朝“边塞的辽阔,附属国直到居延以外”。
⑷征蓬:随风飘飞的蓬草,此处为诗人自喻。
⑸归雁:雁是候鸟,春天北飞,秋天南行,这里是指大雁北飞。胡天:胡人的领空。这里是指唐军占领的北方地方。
⑹大漠:大沙漠,此处大约是指凉州之北的沙漠。孤烟:赵殿成注有二解:一云古代边防报警时燃狼粪,“其烟直而聚,虽风吹之不散”。二云塞外多旋风,“袅烟沙而直上”。据后人有到甘肃、新疆实地考察者证实,确有旋风如“孤烟直上”。又:孤烟也可能是唐代边防使用的平安火。《通典》卷二一八云:“及暮,平安火不至。”胡三省注:“《六典》:唐镇戍烽候所至,大率相去三十里,每日初夜,放烟一炬,谓之平安火。”
⑺长河:指流经凉州(今甘肃武威)以北沙漠的一条内陆河,这条河在唐代叫马成河,疑即今石羊河。
⑻萧关:古关名,又名陇山关,故址在今宁夏固原东南。候骑:负责侦察、通讯的骑兵。王维出使河西并不经过萧关,此处大概是用何逊诗“候骑出萧关,追兵赴马邑”之意,非实写。
⑼都护:唐朝在西北边疆置安西、安北等六大都护府,其长官称都护,每府派大都护一人,副都护二人,负责辖区一切事务。这里指前敌统帅。燕然:燕然山,即今蒙古国杭爱山。东汉窦宪北破匈奴,曾于此刻石记功。《后汉书·窦宪传》:宪率军大破单于军,“遂登燕然山,去塞三千余里,刻石勒功,纪汉威德,令班固作铭。”这里代指前线。
⑽“单车”两句:一作“衔命辞天阙,单车欲问边”。
⑾候骑:骑马的侦察兵。
篇5:王维《使至塞上》赏析
此诗载于《全唐诗》卷一百二十六。下面是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专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原首都师范大学中文系博士生导师张燕瑾先生对此诗的赏析。
《使至塞上》描绘了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表现了诗人对不畏艰苦,以身许国的守边战士的爱国精神的赞美;此诗叙事精练简洁,画面奇丽壮美。
“单车欲问边”,轻车前往,向哪里去呢——“属国过居延”,居延在今甘肃张掖县西北,远在西北边塞。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诗人以“蓬”、“雁”自比,说自己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像振翮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古诗中多用飞蓬比喻漂流在外的'游子,这里却是比喻一个负有朝廷使命的大臣,正是暗写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与首句的“单车”相呼应。万里行程只用了十个字轻轻带过。
然后抓住沙漠中的典型景物进行刻画:“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最后两句写到达边塞:“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到了边塞,却没有遇到将官,侦察兵告诉使臣:首将正在燕然前线。
诗人把笔墨重点用在了他最擅胜场的方面——写景。作者出使,恰在春天。途中见数行归雁北翔,诗人即景设喻,用归雁自比,既叙事,又写景,一笔两到,贴切自然。尤其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写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近人王国维称之为“千古壮观”的名句。边疆沙漠,浩瀚无边,所以用了“大漠“的“大”字。边塞荒凉,没有什么奇观异景,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浓烟就显得格外醒目,因此称作“孤烟”。一个“孤”字写出了景物的单调,紧接一个“直”字,却又表现了它的劲拔、坚毅之美。沙漠上没有山峦林木,那横贯其间的黄河,就非用一个“长”字不能表达诗人的感觉。落日,本来容易给人以感伤的印象,这里用一“圆”字,却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一个“圆”字,一个“直”字,不仅准确地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的深切的感受。诗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溶化在广阔的自然景象的描绘中。《红楼梦》第四十八回香菱学诗里说的那段话可算道出了这两句诗高超的艺术境界。
篇6:王维《使至塞上》诗
王维《使至塞上》诗
王维《使至塞上》为盛唐著名边塞诗,要如何探析该诗呢?
王维《使至塞上》是一首脍炙人口的边塞诗,诗中名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尤为人称赏。然而,学术界关于此诗的论争迄今仍聚讼纷纭,异论异解迭出,令人莫衷一是。据笔者考察,关于此诗,从创作的时间、地点到主题思想,从标题到诗歌最后一词,几乎都存在争议,古虽有“诗无达诂”之说,但如本诗一样争议如此之多,争论涉及面如此之广,持续时间如此之长,这在古代文学研究中是极为罕见的。有鉴于此,笔者不揣浅陋,特作此文,试图解开这个学术界的难解之谜,以期为这首著名诗歌的研读乃至诗人王维的研究略尽绵薄之力。
一
我们认为,解读本诗,了解当时王维出塞的路线是关键。《使至塞上》诗是王维出塞时创作的一首描写旅途见闻的诗歌,此点为学术界所公认。我们知道王维此次出塞,是从当时的都城长安(今西安)出发去往凉州(唐代河西节度使幕府所在地,即今武威),而这段路途正是汉唐时代我国通西域的丝绸之路的东段。了解王维此次出塞行走的路线,对于准确理解本诗的内容至关重要。历来解诗者,大多有意无意忽略了这个问题。其实,不管是持本诗作于赴塞途中说者还是持凉州说者,关于本诗的内容基本都持相同的观点,即本诗主要描写了王维赴塞途中所见到的奇特壮阔的边塞风光。如果我们弄清楚了王维此行出塞走的路线,再对照诗中所描写的景观,自然也就能准确理解诗句的内容与含义了。
在盛唐时期,凉州是唐代西北的边关重镇,其地理位置非常重要。它位于河西走廊咽喉之处,其东南可直通长安、洛阳,其北可防突厥、回鹘,其南可抵御吐蕃,其西可通西域各国,故唐朝将其作为河西节度使幕府所在地,有重兵驻防。河西节度使也是唐代首先设立的节度行营。同时,凉州也是非常繁盛富庶之地,从唐人诗歌中即可见一斑,岑参有诗:“凉州七里十万家,胡人半解弹琵琶。”(《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元稹有诗:“吾闻昔日西凉州,人烟扑地桑柘稠。葡萄酒熟恣行乐,红艳青旗朱粉楼。”(《西凉伎》)由此可见其盛。但自“安史之乱”使河西陇右诸州尽陷于吐蕃后,昔日繁荣的塞上边城即日渐式微,其与关中的交通也戛然中断,诚如唐史大家严耕望先生所云:“凉州(今武威)境域,两宋以来,久陷荒残,但于唐世,实为繁荣大都会之一,驿道两线东达长安,亦斑斑可考。其西所谓河西走廊,远通西域。其道虽早有经营,但前人于此仍多茫然。”{1}
其实,盛唐开元时代,凉州的交通非常便利,据《通典》卷七记叙当时交通状况云:
东至宋、汴,西至岐州,夹路列店肆待客,酒馔丰溢。每店皆有驴赁客乘,倏忽数十里,谓之驿驴。南诣荆、襄,北至太原、范阳,西至蜀川、凉府,皆有店肆,以供商旅。远适数千里,不持寸刃。{2}
中唐以前,从长安通凉州的驿道属于长安通西域的古丝绸之路的一部分,主要有南北两大通道,“考凉州东南至长安,有取兰州(今兰州)取会州(今靖远、景泰间黄河东岸)两驿道,可谓南北道”{3}。南道称“秦州路”,北道称“乌兰路”,史学界亦称之为丝绸之路东段之南道与北道。关于此二道的具体走向、驿程里数及驿站设置等,严耕望先生的《唐代交通图考》对之考证极详。据严先生考证,此南北二道具体路线如下:南线秦州路,自长安都亭驿出开远门西行,经凤翔府(今凤翔)以及陇(今陇县)、秦(今天水)、渭(今陇西)、临(今临洮)、兰(今兰州、皋兰)五州,渡河至凉州,全程凡二千零二十里。北线乌兰路,亦由长安都亭驿出发,西北行经(今县)、泾(今泾川)、原(今固原)、会(今靖远北徙城堡地区)四州,渡河至凉州,全程凡一千七百九十里。{4}
严先生考证的这两条路线,也得到了后来学者实地考察的证实。1990年7月20日至8月17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了丝绸之路综合研究沙漠路线中国地段的考察,此沙漠路线考察队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邀请的分别来自亚洲、欧洲、非洲、美洲世界上19个国家四十多位著名学者组成。经过中国学者考证古籍,印证考古发现,结合实地考察,基本上搞清楚了丝绸之路长安至敦煌段有三条路线,其中北线和南线的分支经过武威(凉州)的线路与严先生考证的乌兰路和秦州路基本吻合。{5},著名丝绸之路研究专家、西北大学教授李健超先生曾先后五次亲临陕西、宁夏、甘肃等地对古丝绸之路进行考察,其得出丝绸之路东段北线线路是:从关中中部的咸阳、长安出发,经醴泉、乾县、永寿,沿泾河经彬县、长武,甘肃的泾川、平凉、泾源,北上到宁夏的固原,越六盘山又经海原,再经靖远、景泰、古浪到武威的丝绸之路北线,开辟于战国,到汉宣帝地节二年(公元前68年)才全线贯通,并西到今新疆境内。{6}可见,严李二位先生考证的线路基本是一致的。
另据王开先生考证,唐代陕西境内的驿路,以长安为中心有11条主干道连接各州、府、县并通往境外。通往西域的“丝绸之路”,在陕西境内南有陇关道,北有萧关道。{7}此陇关道与萧关道,即严先生的秦州路与乌兰路在陕西境内的两段。丝绸之路研究专家薛正昌先生对于萧关道,有非常清楚的阐释,他说:“广义的萧关古道就是关中西出北上塞外的丝绸之路东段通道。通常意义上,大致有两条走向:一是出长安,沿河、泾水过三关口,出固原、海原,在甘肃靖远县北渡黄河,经景泰直抵河西走廊武威;二是出西安,沿泾水过三关口后翻越六盘山,沿祖厉河而北上,在靖远县附近渡过黄河。而汉唐丝绸之路长安―凉州道东段北道,则主要是畅通于前者。”{8}
二
弄清楚了长安至凉州的路线以后,再来看王维究竟走的是哪条线路。学术界一般认为王维走的是由兰州渡黄河的南道,依据主要有两点:一是南道较北道平坦且沿途较富庶,北道虽然比南道少近二百余里,但崎岖险峻且沿途干旱贫瘠,风沙较多,严耕望先生即持此观点;二是盛唐著名诗人高适、岑参出塞走的都是南道,所以王维也应该走的是南道。显然这两条理由很不充分。我们认为在中唐以前,北道当是通往西域的主道,王维出塞走的是北道而非南道,理由如下: 第一,没有任何文献明确记载盛唐人西行出塞与行人商贾西来入塞主要走的是南道,那种认为唐人西行出塞主要走南道的观点,实为主观臆测。有的学者在解读《使至塞上》诗时,武断地指出王维此行出塞并不经过萧关,显然是难令人信服的。更何况北道比南道少230里,走北道至少可以节省两天的时间,这是古人出塞不得不考虑的有利条件,故元、明、清三代通新疆的官马大道陕西段皆是选择北线而非南线。据王开《陕西古代道路交通史》记载,元代,通中亚、东欧四大汗国之南线经潼关、长安、泾州、平凉府西去{9};明代,通西北有三条道路,而主干驿道为经州、长武、平凉府西去{10};清代,官马驿路“皋兰官路”仍沿袭明代通新疆路线,其途径为经西安、乾州、州、长武、皋兰西去{11}。三代官道都不约而同选择北线作为主干道,一者当是北线本为捷径,二者很可能是沿袭自古以来北线即为关中通西北的主干道的先朝惯例。值得一提的是,清代左宗棠收复新疆后,曾大力修治此道,并夹道种柳,连绵数千里,绿如帷幄,时人称为“左公柳”,成为祖国西北边陲一道壮丽风景线。光绪五年(1879)杨昌巡视西北,见路旁林带如城,曾即兴咏诗:“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这无疑为我国西北交通史留下了一段美丽佳话。
北道开通虽然比南道要晚,但自西汉开通以后,就成为较南道更为便捷的交通要道,往往成为官员、商旅的首选线路。一些历史学家,如王开、李健超、薛正昌等皆认为北道才是丝绸之路东段的主要干道。薛正昌先生就曾明确阐说:“从长安出发,沿泾水河谷西北而行,经平凉、固原,在甘肃靖远过黄河,抵达武威,再出河西走廊,这是当时东段的主要线路,同时也是官员、使者和商旅的首选。只有当这条路线受阻时,人们才选择另一条路线。”{12}
第二,中唐以前,诗人西向出塞走北线者大有人在,而走南线者则寥寥无几。据笔者所查,初唐诗人出塞(指出西北塞)并留诗者如下:卢照邻《上之回》诗:“回中道路险, 萧关烽侯多。”(《全唐诗》卷十七)虞世南《从军行》诗:“萧关远无极,蒲海广难依。”(《全唐诗》卷十七)骆宾王《早秋出塞寄东台详正学士》诗:“促驾逾三水,长驱望五原。”(《全唐诗》卷七十九)胡皓《答徐四萧关别醉后见投》诗:“萧关城南陇入云,萧关城北海生荒。咄嗟塞外同为客,满酌杯中一送君。”(《全唐诗》卷一○八)盛唐有:储光羲《使过弹筝峡作》:“晨过弹筝峡,马足凌兢行。”(《全唐诗》卷一三六)陶翰《出萧关怀古》诗:“驱马击长剑,行役至萧关。……大漠横万里,萧条绝人烟。孤城当瀚海,落日照祁连。”(《全唐诗》卷一四六)王昌龄《塞下曲》:“八月萧关道,出塞复入塞。”(《全唐诗》卷一四○)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七:“玉门山嶂几千重,山北山南总是烽。人依远戍须看火,马踏深山不见踪。”(《全唐诗》卷一四三)中唐有张籍,其诗《泾州塞》云:“行到泾州塞,唯闻羌戍鼙。道边双古堠,犹记向安西。”(《全唐诗》卷三八六)另颜真卿亦曾走北道出塞,见岑参《胡笳歌送颜真卿使赴河陇》诗:“凉秋八月萧关道,北风吹断天山草。”(《全唐诗》卷一九九)高适《奉寄平原颜太守》诗:“应念萧关外,飘随转蓬。”以上诗作中的萧关、弹筝峡等,皆是丝绸之路北线的.著名景观,也是北道必经之地,由此可知他们出塞走的是北道。而走南道出塞者,只有盛唐岑参、高适两个显例。另唐以前也有赴凉州走北线的著名例子,如东汉班彪即是。东汉更始年间(23―25年),班彪为躲避关中战乱,携家人自长安出发,往投姑藏(今甘肃武威),并留下征行赋名作《北征赋》,该文将其自长安出发至安定郡治高平(今宁夏固原)的行程完整地记叙了下来,可以说是有关丝绸之路东段北道最早最详尽的文献资料。因此,相比较而言,古人走北线者反较南线者为多。
第三,也是最主要证据,即王维本诗中所描绘的地名景观,为北线所有而南线所无。上文已述,《使至塞上》诗为王维到达凉州后回忆旅途见闻以及抒发即时感受之作,故只需了解诗中所写地名景观之地理位置,即可确定其所走路线。这恰可从诗歌后两联得到证实。首先,尾联之“萧关逢候骑”,乃实写王维行到萧关逢到侦察骑兵。此处的“萧关”,是指汉萧关故址,其地理位置在唐原州(今固原)东南三十里,正为北道行途的重要关塞,此中详情,读者可参阅严耕望先生《唐代交通图考》第二卷“河陇碛西区”之有关“萧关”之考证。前文已述,古代经萧关的一段道路亦称“萧关道”,乃是丝绸之路东段北道的一段,这亦可从前引初盛唐诗人所作诗中得到证实。后之学者昧于此而妄言此“萧关”乃是虚写,泛指边塞之地,实是经不起推敲的。其实,能确证此一点,即足可证实王维走的是北线。其次,颈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为北道所独有的景观。诗中的“大漠”指北道途中自新泉军(今景泰)至凉州(今武威)段所经过的腾格里大沙漠南沿,走南道是见不到大沙漠的。“孤烟”指报平安的烽烟,亦称“平安火”,唐代有烽火报平安的制度,详情可参见陈梦家先生的《汉代烽燧制度》。“长河”指北道途中自会州(今白银市平川区)至会宁关(今靖远县北城滩)间的一段黄河。据严耕望先生考证,长安至凉州的北道的会州至会宁关一段,其走向基本是沿黄河河谷西北行,此段路程有180唐里。这一段路程非常重要,因为此段路径基本是伴黄河而行,且至少需行两天时间;特别是此段长达180唐里的黄河整体流向是西北向,且其中有些河段(有的长达十余千米)完全是东西向,即黄河是由东向西而流,这种大河西流的景观,乃为此段黄河所特有,这从地图上亦清晰可见。根据常识,“长河落日圆”这种奇景,只能出现在东西向或者西北向的大河上。如果是晴天的傍晚,沿河而行的旅客就能欣赏到“长河落日圆”的奇丽壮阔的黄河奇景。另据考古发掘,唐代的会州州城与会宁关皆建于黄河岸边,此两处也同样可见“长河落日圆”的景观。一般人只知道王维出塞要横跨黄河,而不知道王维此行至少有两天时间几乎是伴黄河而行,正是在这段旅途中,王维才第一次见到了大河西流的地理奇观以及“长河落日圆”的奇异边塞风光。而这种大河西流的情况是走丝绸之路南道的人见不到的。
综上所述,王维出使河西走的是北道而非南道,其《使至塞上》诗之“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正是描写盛唐时丝绸之路北道的独特边塞风光。
篇7:王维《使至塞上》说课稿
一、说教材
《使至塞上》选自人教版九年级下第五单元第25课,是唐代诗人王维的一首边塞诗歌,从情感到表达都堪称一篇佳作,作者通过不同视角的描写为我们展示了雄奇壮美的塞外风光,饱含着羁旅中深深的孤独和无奈。
二、说学情
我们常说教学的主体是学生,初三的学生具丰富的字词和诗词知识的积累,形象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均已具备,本文篇幅不长而且语言鲜活文本理解上难度不大,我将在本文的教学过程中着重引导学生学习通过品词析句来体会文本的艺术特色,深刻感受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以及学生的特点,我制定了以下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学生可借助工具书,结合注释正确解释全诗大意,并有感情地背诵全诗。
【过程与方法】:通过品词析句和小组讨论,学生可领悟诗中托物言志和寓情于景的写作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可体会诗文雄浑、豪迈文字背后的孤寂、悲苦和无奈,以及对羁旅生活沉重的叹息。
四、说教学重难点
根据以上内容,我确定的教学重难点是:
【教学重点】通过品词析句和小组讨论,学生可领悟诗中托物言志和寓情于景的写作手法。
【教学难点】学生可体会诗文雄浑、豪迈文字背后的孤寂、悲苦和无奈,以及对羁旅生活沉重的叹息。
五、说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探究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谈话法。
下面我将介绍我的教学过程,这也是我本次说课最为核心的环节。
六、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此环节,教师先用出示大漠落日的图片,并引出诗文“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请学生结合图片和此句思考:全诗的情感基调是怎样的?是激昂的,雄壮的,沉郁的,惆怅的还是其它?提出这个问题,目的在于引导学生迅速关注的情感上来。
补充本诗的创作背景: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吐蕃发兵工大唐属国。唐玄宗任命王维以检查御史身份奉使凉州(今甘肃武威),察访军情,并任河西节度使判官,实际上是将王维排挤出朝廷。本诗是作于出塞途中。
根据创作背景,学生可感受到,这次出行,作者是不太情愿的,自然诗中的情感也会比较悲苦和无奈。本诗的情感表达比较含蓄隐晦,初中的学生理解时可能会出现偏差,因此在此环节教师就将情感基调抛出,在此后的环节引导学生分析文本,探究并感受这种情感。
(二)整体感知
首先,教师范读,请学生结合注释和工具书解释全文大意,并画出诗中表示地名和官职的词。之后教师PPT出示属国、居延、萧关、燕然的位置。通过这个环节,学生对诗歌的.理解更加直观,会自行将遥远的路途与孤独、悲苦相关联,为下一环节深入探讨诗歌情感做好铺垫。最后请学生自由朗读,试着读出情感。
(三)深入研读
深入研读,意在通过文中的细节来反映整篇文章,并且能够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主旨内容。
首先教师指名一个学生读,其余学生思考:这首诗创作的时间和地点是什么?作者要去哪?请结合具体文本回答。
通过阅读和思考,学生们不难找出:时间:春天—归雁入胡天;地点:车上—单车欲问边;目的地:属国—属国过居延。接着,我会请学生思考前三句从哪个角度写雪景?运用了哪些写作技巧描写了景物的什么特点?
用这样的方式,学生就找出了诗中交代的创作时间、地点、状态与目的地,在这些信息提取出之后,学生即可将精力都放在解读情感上。
之后,教师提出第二个问题:作者途中看到了哪些景物?并追问:这些景物的作用一样么?
通过学生的思考和教师的点拨,学生可以找出,征蓬、归雁、大漠、孤烟、长河、落日这些意象。并且可以学习到这些意象的作用,这就为下一环节,即对表现手法的探讨做了铺垫。
接下来,教师会请学生分组讨论:全诗中哪些字词体现了作者悲苦无奈的情感?
全班学生将会分成四个小组,每小组讨论一联,通过诗句中的某些字词解读情感。在导入环节,教师已经引导学生了解了本诗的情感基调,在整体感知环节,学生也对本诗的大意进行了大致地学习和了解。那么在此环节,学生的任务就是深入地解读文本,自己探究出文本与情感的连接点。
这一部分是学生可以通过自己思考正确得出的部分,因此我会请学生以小组讨论的方式合作完成,既调动了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合作精神,又加强了整个班级的参与度。
(四)延伸作业
在这一环节,教师依旧会引导学生分组讨论本诗的艺术特色,在上一环节,学生已经找出了能够表达作者心境和情感的关键字,学生可在此基础上进行概括,教师根据讨论情况加以纠正和补充,总结出本诗的艺术特色集中表现在亮点:托物言志和寓情于景。
通过这个方式,学生可深刻理解诗歌分析的方法,为学生以后诗歌鉴赏提供了行之有效的方法。
(五)小结作业
教师和学生一起总结本堂课知识点,并再次有感情地朗读全诗并背诵。作业是将本诗扩写成200字左右的短文。
★ 使至塞上 王维
【王维 《使至塞上》(共7篇)】相关文章:
落寞的你,孤寂的心——改自《使至塞上》2022-04-29
使至塞上 古诗2022-11-07
古诗《使至塞上》改写作文2022-11-14
使至塞上赏析2023-06-07
《使至塞上》《汉江临泛》阅读答案与对比赏析2023-08-28
描写黄河的古诗介绍2022-05-06
描写大海的古诗句2023-04-07
描写黄河的古诗2023-08-31
描写黄河弯曲的古诗2022-10-09
古诗词分类五种2022-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