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至塞上》《汉江临泛》阅读答案与对比赏析(共8篇)由网友“下雨就想睡觉”投稿提供,小编在这里给大家带来《使至塞上》《汉江临泛》阅读答案与对比赏析,希望大家喜欢!
篇1:《使至塞上》《汉江临泛》阅读答案与对比赏析
《使至塞上》《汉江临泛》阅读答案与对比赏析
【甲】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乙】汉江①临泛
王维
楚塞②三湘③接,荆门九派③通。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
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④。
【注释】①汉江:即汉水。②楚塞:指古代楚国地界。③九派:长江干流及其支流的统称。③三湘:漓湘、潇湘、蒸湘的总称,在今湖南境内。④山翁:指晋代山简,竹林七贤山涛之子《晋书。山简传》说他曾任征南将军,镇守襄阳。好饮,每饮必醉。
1.对两首诗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
A.【甲】诗首联写了诗人奉使出征,独当重任,到边疆察看,过居延属国的.内容。
B.【乙】诗尾联通过具体细腻的景物描写,表达了诗人对襄阳风物的热爱,也洋溢着积极乐观的情绪。
C. 【甲】诗用一“直”一“圆”展现了边塞的壮阔;【乙】诗用一“浮”一“动”渲染了水势的磅礴。
D.王维的诗以“诗中有画”著称,这两首诗在意境创造上也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特点。
2、“诗中有画”是王维诗的主要特色,请就【乙】诗颔联试作品析。(3分)
3、两首诗表达的思想感情一样吗?请具体分析。(3分)
参考答案
1.B
2. 这两句诗是一幅生动的山水画,在画面中,我们可以看到:汉江水流汹涌向天地之外奔腾而去,远山在水气中若有若无,时隐时现。(2分)从而表现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1分)
3. 不一样,(1分)【甲】诗用“征蓬”自喻,流露了身不由己的感觉,他为自己受排挤离开朝廷感到十分忧愤。【乙】诗尾联诗人直抒胸臆,言襄阳风光如此美好,欲留下来与山简共谋一醉,表达了诗人追求美好境界、希望寄情山水的思想感情。
简析
《汉江临泛》,此诗以淡雅的笔墨描绘了汉江周围壮丽的景色,表达了诗人追求美好境界、希望寄情山水的思想感情,也隐含了歌颂了地方行政长官的功绩之意。首联写众水交流,密不间发;颔联开阔空白,疏可走马;颈联由远而近,远近相映,笔墨酣畅;尾联直抒胸臆,可比作画上题字。诗人采取的几乎全是白描的写意手法,从大处着墨,于平凡中见新奇,将登高远眺、极目所见的山川景物写得极为壮阔飞动,奔放雄伟,全诗犹如一巨幅水墨山水,意境开阔,气魄宏大。
篇2:汉江临泛王维阅读答案
汉江临泛 王维
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都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
1、颈联中哪两个词用得极妙,找出来并简析。(2分)
2、三、四两句写出了景物怎样的特点?并分析作者的感情。(4分)
【参考答案】
1、“浮”和“动”。“浮”表面上写城郭在水面上飘动,实是所乘之舟上下波动,“动”表面上写天空在摇荡,实言波涛汹涌,浪拍云天。(意思对即可)
2、江水的流长邈远和两岸青山迷迷蒙蒙、时隐时现的特点。对襄阳风物的热爱之情,充满了积极乐观的情绪。
篇3:汉江临泛王维阅读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g题。
汉江临泛①
王 维
楚塞②三湘接,荆门九派通③。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
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④。
注:①汉江:即汉水。②楚塞:楚国边境地带,这里指汉水流域,此地古为楚国辖区。③荆门:山名,荆门山,在今湖北宜都县西北的长江南岸。九派:指长江的九条支流。④山翁:一作“山公”,指山简,晋代竹林七贤之一山涛的幼子,西晋将领,镇守襄阳,有政绩,好酒,每饮必醉。
8.与《使至塞上》中的写景诗句相比,两诗中的描写景物的诗句有何共同点?请简要分析。(5分)
9.诗的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对全诗的情感抒发有怎样的作用?(6分)
答案:
8.【参考答案】两诗描写的画面都雄浑壮阔,气魄宏大;都采用动静结合的手法;都采用融情于景的抒情方式。(5分)
9.【参考答案】第一问:“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诗人直抒胸臆要与山简共谋一醉,流露山对襄阳风物的热爱之情,表达了留恋山水的志趣,充满了积极乐观的情绪。第二问:尾联的情感融合在前面的'景色描绘之中,情景交融。(6分)
内容扩展:整体赏析
此诗可谓王维融画法入诗的力作。
“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语工形肖,一笔勾勒出汉江雄浑壮阔的景色,作为画幅的背景。春秋战国时期,湖北、湖南等地都属于楚国,而襄阳位于楚之北境,所以这里称“楚塞”。诗人泛舟江上,纵目远望,只见莽莽古楚之地和从湖南方面奔涌而来的“三湘”之水相连接,汹涌汉江入荆江而与长江九派汇聚合流。诗虽未点明汉江,但足已使人想象到汉江横卧楚塞而接“三湘”、通“九派”的浩渺水势。诗人将不可目击之景,予以概写总述,收漠漠平野于纸端,纳浩浩江流于画边,为整个画面渲染了气氛。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以山光水色作为画幅的远景。汉江滔滔远去,好像一直涌流到天地之外去了,两岸重重青山,迷迷蒙蒙,时隐时现,若有若无。前句写出江水的流长邈远,后句又以苍茫山色烘托出江势的浩瀚空阔。诗人着墨极淡,却给人以伟丽新奇之感,其效果远胜于重彩浓抹的油画和色调浓丽的水彩。而其“胜”,就在于画面的气韵生动。王世贞说:“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是诗家俊语,却入画三昧。”而“天地外”、“有无中”,又为诗歌平添了一种迷茫、玄远、无可穷尽的意境,所谓“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首联写众水交流,密不间发,此联开阔空白,疏可走马,画面上疏密相间,错综有致。
接着,诗人的笔墨从“天地外”收拢,写出眼前波澜壮阔之景:“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正当诗人极目远望,突然间风起浪涌,所乘之舟上下波动,眼前的襄阳城郭也随着波浪在江水中浮浮沉沉。风越来越大,波涛越来越汹涌,浪拍云天,船身颠簸,仿佛天空也为之摇荡起来。风浪之前,船儿是平缓地在江面行驶,城郭是静止地立于岸边,远空是不动地悬于天际;风浪忽至,一切都动了起来。这里,诗人笔法飘逸流动。明明是所乘之舟上下波动,却说是前面的城郭在水面上浮动;明明是波涛汹涌,浪拍云天,却说成天空也为之摇荡起来。诗人故意用这种动与静的错觉,进一步渲染了磅礴水势。“浮”、“动”两个动词用得极妙,使诗人笔下之景活起来了,诗也随之飘逸起来了,同时,诗人的一种泛舟江上的怡然自得的心态也从中表现了出来,江水磅礴的气势也表现了出来。诗人描绘的景象是泛舟所见,舟中人产生了一种动荡的错觉,这种错觉也正好符合诗句中的汉水的描写,所以这两个词用得极其恰当。
“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诗人要与山简共谋一醉,流露出对襄阳风物的热爱之情。此情也融合在前面的景色描绘之中,充满了积极乐观的情绪。尾联诗人直抒胸臆,表达了留恋山水的志趣。
这首诗为读者展现了一幅色彩素雅、格调清新、意境优美的水墨山水画。画面布局,远近相映,疏密相间,加之以简驭繁,以形写意,轻笔淡墨,又融情于景,情绪乐观,这就给人以美的享受。王维同时代的殷璠在《河岳英灵集》中说:“维诗词秀调雅,意新理惬,在泉为珠,着壁成绘。”此诗很能体现这一特色。
篇4:使至塞上阅读答案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阅读练习一:
1.“蓬草”在古代诗文中一般比喻什么?诗中的“征蓬”表达了诗人什么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尾联用典故流露了向往建功立业的心情。这个典故隐含在哪两个字中?_________________
3.颈联的“直”和“圆”两字历来为人称道,说说这两个字为什么用得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颈联是写景名句,依据这首诗,描述一下王维看到的景色以及当时的心情。(60左右字内)
参考答案:
1、“蓬草”随风飞转,古代文学中常用它比喻漂泊不定的行踪。王维用“征蓬”自喻,流露了身不由己的感觉,他为自己受排挤离开朝廷感到十分忧愤。
2、“燕然”二字。
3、“直”和“圆”准确地描写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深切的感受。“直”字荒凉孤独中透着挺拔雄伟,“圆”字苍茫壮阔中显现柔和温暖。
4、(略)
阅读练习二:
(1)诗人奉命出使边塞慰军,为什么却以“蓬”、“雁”自比?(2分)
答:
(2)“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被王国维称为千古奇观,请自选角度,进行赏析。(2分)
答:
(1)(2分)
答:诗人以“蓬”、“雁”自比,说自己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像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这里却是比喻一个负有朝廷使命的大臣,正是暗写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
(2)(2分)
答:如:一个“圆”字,一个“直”字,不仅准确地描绘了沙漠壮阔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的深切的感受。诗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溶化在广阔的自然景象的描绘中。
篇5:使至塞上阅读答案
一、课内阅读
1、阅读《使至塞上》完成下面题目
⑴“蓬草”在古代诗文中一般比喻什么?诗中的“征蓬”表达了诗人什么感情?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颈联的“直”和“圆”两字历来为人称道,说说这两个字为什么用得好。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尾联用典故流露了向往建功立业的心情。这个典故隐含在哪两个字中?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⑷颈联是写景名句,依据这首诗,描述一下王维看到的景色以及当时的心情。(60字以内)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⑸对这首诗字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第一句交代此行的目的,第二句是说附属国直到居延(地名)以外,点明边塞的辽阔,路途的遥远。
B.三、四两句,写眼前景物,并以“蓬”“雁”自比。从景物特征看,作者是秋天出塞的。
C.五、六两句继续写诗人在沙漠中看到的典型景物。“长河”指黄河。
D.最后两句写诗人在边疆的萧关见到了候骑(侦察兵),得知都护正带兵在燕然前线。
⑹对这首诗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两句即景设喻,说自己像远飞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像“归雁”一样进入“胡天”,这样既写景,又叙事,一语两指,贴切自然,流露了诗人轻松愉悦和急切见到边关将士的心情。
B,边疆沙漠,浩瀚无边,所以用了“大漠”的“大”字:边塞荒凉,景物单调,偶尔出现的一股烟尘格外醒目,因此称做“孤烟”。
C沙漠上没有山峦树木遮挡遮挡,蜿蜒远去的黄河横贯其间,望不到尽头。一个“长”字,既抓住了景物的特征,又准确表达了诗人的感觉。
D.“落日”,本来容易给人以感伤的印象,这里用一“圆”字,却给人以亲切温暖的感受,意境雄浑。
篇6:使至塞上阅读答案
一、1.⑴“蓬草”随风飞转,古代文学中常用它比喻漂泊不定的行踪。王维用“征蓬”自喻,流露了身不由己的感觉,他为自己受排挤离开朝廷感到十分忧愤。
⑵燕然
⑶“直”和“圆”准确地描写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深切的感受。
“直”字荒凉孤独中透着挺拔雄伟,“圆”字苍茫壮阔中显现柔和温暖。
⑷“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写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近人王国维称之为“千古壮观”的名句。边疆沙漠,浩瀚无边,所以用了“大漠“的“大”字。边塞荒凉,没有什么奇观异景,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浓烟就显得格外醒目,因此称作“孤烟”。一个“孤”字写出了景物的单调,紧接一个“直”字,却又表现了它的劲拔、坚毅之美。沙漠上没有山峦林木,那横贯其间的黄河,就非用一个“长”字不能表达诗人的感觉。落日,本来容易给人以感伤的印象,这里用一“圆”字,却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一个“圆”字,一个“直”字,不仅准确地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的深切的感受。诗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溶化在广阔的自然景象的描绘中。
⑸B(并非秋天,而是春天。因为“归胡天”透露出大雁从南往北飞,这
是春天的景物特征。)
⑹A(并非轻松愉快。因为蓬草常用作漂泊无定的喻意。)
【相关阅读】
《使至塞上》是唐代诗人王维奉命赴边疆慰问将士途中所作的一首纪行诗,记述出使塞上的旅程以及旅程中所见的塞外风光。首联两句交待此行目的和到达地点,诗缘何而作;颔联两句包含多重意蕴,借蓬草自况,写飘零之感;颈联两句描绘了边陲大漠中壮阔雄奇的景象,境界阔大,气象雄浑;尾联两句虚写战争已取得胜利,流露出对都护的赞叹。此诗既反映了边塞生活,同时也表达了诗人由于被排挤而产生的孤独、寂寞、悲伤之情以及在大漠的雄浑景色中情感得到熏陶、净化、升华后产生的慷慨悲壮之情,显露出一种豁达情怀。
本诗通过写诗人出使塞上的旅程以及旅程中所见的塞外风光,表达了诗人由于被排挤出朝廷而孤独、寂寞,悲伤、飘零的孤寂心情在大漠雄浑的景色中,情感得到熏陶、升华后产生的慷慨悲壮之情,显露出一种豁达情怀。诗中既反映了边塞生活,同时也流露出作者对都护以及守边将士的赞叹,表达了诗人的抑郁、愤懑、孤独、寂寞之情。
737年(开元二十五年),王维奉命赴西河节度使府慰问将士,该诗即诗人赴西河途中所作。这是一首纪行诗,诗人身负朝廷使命前往边塞。诗即记述这次出使途中所见所感。
首二句交待此行目的和到达地点,诗缘何而作,以及写作的地点并说明边塞的遥远辽阔。“欲问边”,是出使的目的。“单车”,是说随从少,仪节规格不高。诗于纪事写景之中微露失意情绪,这种情绪便是从“单车”二字引发出来。而后一句说身过“居延”这特殊的地域,则成为诗中描绘的风光景物的根据。
三、四两句包含多重意蕴。由“归雁”一语知道,这次出使边塞的时间是春天。蓬草成熟后枝叶干枯,根离大地,随风飘卷,故称“征蓬”。这一句是诗人借蓬草自况,写飘零之感。古诗中说到蓬草,大多是自叹身世。如曹植的《杂诗》(其二)所谓“转蓬离本根,飘飖随长风”,就是著名的例子。本诗中的“出汉塞”恰与诗人此行相映照;而且,这三个字异国他乡的情味甚为浓厚,这就加深了飘零之感。去国离乡,感情总是复杂万端的,不管是出于有家难奔、有国难投的情势,还是像本诗中所写乃是因为负有使命。大约诗人这次出使,已自心境不佳,并不同于汉司马相如初得武帝青睐,出使西南夷那样的威风、气派。诗人的失意情绪或者同朝廷政治斗争有关。一向器重诗人的.宰相张九龄即于本年四月贬为荆州长史。
诗在表现上采用的是两两对照的写法。“征蓬”喻诗人,是正比。而“归雁”喻诗人则是反衬。在一派春光中,雁北归旧巢育雏,是得其所;诗人迎着漠漠风沙像蓬草一样飘向塞外,景况迥然不同。
五、六两句写景描绘了边疆大漠中壮阔雄奇的景象,境界阔大,气象雄浑。这一联由两个画面组成。第一个画面是大漠孤烟。置身大漠,展现在诗人眼前的是这样一副景象:黄沙莽莽,无边无际。昂首看天,天空没有一丝云影。不见草木,断绝行旅。极目远眺,但见天尽头有一缕孤烟(狼烟)在升腾,诗人的精神为之一振,似乎觉得这荒漠有了一点生气。那是烽烟,它告诉诗人,此行快要到目的地了。烽烟是边塞的典型景物,“孤烟直”,突出了边塞气氛。从画面构图的角度说。在碧天黄沙之间,添上一柱白烟,成为整个画面的中心,自是点睛之笔。《坤雅》:“古之烟火,用狼烟,取其直而聚,虽风吹之不斜。”清人赵殿成说:“亲见其景者,始知‘直’字之佳。”这又是从用字上说。
另一个画面是长河落日。这是一个特写镜头。诗人大约是站在一座山头上,俯瞰蜿蜒的河道。时当傍晚,落日低垂河面,河水闪着粼粼的波光。这是怎样美妙的时刻啊!诗人只标举一个“圆”字,即准确地说出河上落日的景色特点。由于选取这样一个视角,恍然红日就出入于长河之中,这就平添了河水吞吐日月的宏阔气势,从而整个画面更显得雄奇瑰丽。
诗人把笔墨重点用在了他最擅胜场的方面——写景。作者出使,恰在春天。途中见数行归雁北翔,诗人即景设喻,用归雁自比,既叙事,又写景,一笔两到,贴切自然。尤其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写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近人王国维称之为“千古壮观”的名句。边疆沙漠,浩瀚无边,所以用了“大漠“的“大”字。边塞荒凉,没有什么奇观异景,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浓烟就显得格外醒目,因此称作“孤烟”。一个“孤”字写出了景物的单调,紧接一个“直”字,却又表现了它的劲拔、坚毅之美。沙漠上没有山峦林木,那横贯其间的黄河,就非用一个“长”字不能表达诗人的感觉。落日,本来容易给人以感伤的印象,这里用一“圆”字,却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一个“圆”字,一个“直”字,不仅准确地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的深切的感受。诗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溶化在广阔的自然景象的描绘中。《红楼梦》第四十一回''香菱学诗''里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想来烟如何直?日自然是圆的。这‘直’字似无理,‘圆’字似太俗。要说再找两个字换这两个,竟再找不出两个字来。”这就是“诗的好处,有口里说不出来的意思,想去却是逼真的;又似乎无理的,想去竟是有理有情的。”这段话可算道出了这两句诗高超的艺术境界。
《使至塞上》为王维边塞诗的代表作。开元二十五年(737)春,河西节度副使崔希逸大胜吐蕃,王维奉唐玄宗之令出塞赴凉州宣慰,居河西节度使幕中。此诗即出塞途中所作。它叙写了作者奉命出使边塞的责任感和自豪感,以及塞外沙漠的壮景奇观,歌颂了唐帝国的幅员辽阔、国力强盛和声威远震的边功。
篇7:《使至塞上》阅读答案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21.“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一句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感情?(2分)
22.用自己的话,描绘“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展示的画面。(2分)
参考答案:
21.诗人以“蓬”、“雁”自比,从中透露出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2分)
22.黄沙莽莽,无边无际,草木不见,行旅断绝。极目远眺,一缕孤烟劲拔坚韧、刚直有力地升腾在天的尽头,俯首远瞰,黄河横贯沙漠,天空挂着一轮圆圆的落日。(意思对即可,2分)
23.请结合诗句说明本诗的题材特点。(2分)
24.本诗的颈联写得很传神,请你从意境、情感、修辞、炼字等方面任选一点进行赏析。(2分)
参考答案:
23.诗题“使至塞上”,诗句中的“边” “属国”“居延”“汉塞”“胡天”“大漠”“萧关”“都护”“燕然”等词语(地名、官名)可以看出这是一首边塞诗。(2分)
24.意境:描绘了边陲大漠中壮阔雄奇的`景象,境界阔大,气象雄浑;
情感:兴奋欣喜,极目远眺,但见天尽头有一缕孤烟在升腾,诗人的精神为之一振,似乎觉得这荒漠有了一点生气,时当傍晚,落日低垂河面,河水闪着粼粼的波光。这是怎样美妙的时刻啊!
修辞:运用对偶,增强音韵美和语言气势;
炼字:“直”字,表现了大漠孤烟的劲拔、坚毅之美;“圆”字,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两个字既写出自然之景,而且融入诗人的情感等方面任选一点进行赏析。(2分)
(1)具体表现边塞特色景物的句子是“______ , ”,运用典故的句子是“_____ , _”。(2分)
(2)简述诗人在这首诗中的情感变化。(2分)
答:
10. (1)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 都护在燕然(2)要点:从抑郁到慷慨。
(1).此诗作者________,________(朝)诗人。此诗是开元二十五年,王维以监察御史身份出使边塞时所作。
(2).“________,________。”描写边塞奇特壮丽的风光。
(3).此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6分)
(1)、王维 唐
(2)、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3)、表达了作者对朝廷排挤,不得志的愤懑之情
本诗的颈联已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请从炼字的角度对这两句诗进行赏析(2分)
14.示例一:“直”“圆”两字精炼传神,线条简约,描绘的景物不多,但画面开阔、意境雄浑。
示例二:诗中的“直”字与“圆”字,都用得逼真传神,非常讲究景物的画面感,充分体现了王维“诗中有画”的特色。
示例三:把孤烟放在广阔的大漠背景之下,渲染了边塞苍凉之美,“孤”字烘托了诗人被排挤出朝廷的孤寂心情。
评分标准:(2分)写出特点1分;语句通顺1分。
篇8:《使至塞上》阅读答案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9、这首诗的颈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意境优美,请用生动的语言加以描绘。(2分)
10、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这句诗。(3分)
答案:
9、(2分。语言生动形象给2分,只是陈述诗句内容得1分)
苍凉雄浑的大漠之上,一缕孤零零的烽烟像根柱子,笔直地伸向天空。弯弯曲曲的黄河似一条金带,平躺在大漠远方。一轮浑圆的红日,正静静地悬挂在西边的地平线上。
10、(3分。修辞1分,赏析2分)这句诗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诗人把自己比作飘飞的蓬草、北归的大雁,飞出汉家边塞,飞进胡人境地。含蓄地表达出作者孤身出塞的飘零落寞之感和内心抑郁激愤之情。
★ 王维名言名句
★ 唐代诗人王维的诗
★ 王维的诗句
★ 汉江临泛王维
★ 王维读书的诗句
★ 王维的著名古诗
★ 王维的爱国诗句
★ 王维诗集

【《使至塞上》《汉江临泛》阅读答案与对比赏析(共8篇)】相关文章:
《山中与裴秀才迪书》第二课时教学设计(粤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2022-07-20
王维古诗集2023-10-11
国庆节诗词佳句全诗2023-10-06
王维的诗词《送沈子福归江东》赏析2023-10-20
描写寄情山水的抒情诗句2022-07-12
形容水多的诗词2023-05-30
写山水的古代古诗2023-06-30
小学生描写山的古诗2022-07-28
王维《山中与裴秀才迪书》第二课时教学设计2022-06-27
描写祖国河山的句子2022-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