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哲理小故事(精选7篇)由网友“shuiwu”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历史人物哲理小故事,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篇1:历史人物哲理小故事
春秋时代,齐国的晏婴他是一位很有才干的国相。他第一次出使楚国的消息传出后,楚王对身旁的谋士们说:“晏婴在齐国是有名的能言善辩之人。现在要来楚国,我想当众羞辱他一番,你们看有什么好办法呢?”于是他们商议出了一个坏主意。
这天,晏子如期而至,楚王设宴款待。当酒兴正浓时,忽见两个差役押着一个被缚之人来见楚王,楚王假装不知地问道:“这人犯了什么罪?”差役赶紧回答:“他是齐国人,到我们楚国来偷东西。”楚王于是回过头去看着晏婴,故作惊讶地说:“你们齐国人都喜欢偷东西吗?”
晏婴早已看出了楚王是在演戏,这时便站了起来,极其郑重而严肃地对楚王说:“我听说橘树生长在淮河以南时就结橘,如果将其移栽到淮河以北,结的果实就变成又酸又苦的枳(zhi)了。它们只是叶子长得十分相似而已,所结果实的味道却大不相同。这是什么原因呢?原来是水土不同的缘故啊!眼下这个人在齐国时不偷盗,到了楚国后却学会了偷盗,莫非是楚国的水土会使人变成盗贼么?”一席话噎得楚王尴尬极了,只好赔笑收场。
时隔不久,晏婴又被派往楚国公干。楚王没有忘记上次宴会上的难堪,总想伺机报复。他知道晏婴的身材十分矮小,于是就吩咐在城门旁边另外凿开一扇小门。当晏婴到来之后,侍卫便让他从小门进去,晏婴见状,立刻正色道:“只有出使狗国的人,才会从狗洞中爬进爬去。我今天是奉命出使楚国,难道也要从这狗洞中进去吗?”侍卫们理屈词穷,只好眼睁睁看着晏婴从大门正中昂首阔步地进了城。
接着,晏婴在拜见楚王时,楚王又用嘲讽的语调说:“齐国大概没有多少人吧?”
晏婴闻言,迅速予以纠正:“我们齐国仅都城临淄就有居民七八千户,街上行人摩肩接踵,人人挥袖就可遮住太阳,个个洒汗即如空中落物,您怎么能说齐国无人呢?”
楚王听罢,进一步用挑衅的口吻发问:“既然齐国人多,为什么总是派遣你这般矮小的角色作使臣呢?”
晏婴对楚王的无礼早有思想准备,他冷笑了一下应道:“我们齐国派遣使臣的原则是视出使国的情况而定,对友好的国家就派好人去,如果出使国的国王粗野无礼,就派丑陋无才的人去。我在齐国是最丑陋无才的人,所以总是被派作出使楚国的使臣。”一席话再次使楚王无言以对,从此他再也不敢小看晏婴和齐国了。
篇2:历史人物哲理小故事
从前有一个人,从魏国到楚国去。他带上很多的盘缠,雇了上好的车,驾上骏马,请了驾车技术精湛的车夫,就上路了。楚国在魏国的南面,可这个人不问青红皂白让驾车人赶着马车一直向北走去。
路上有人问他的'车是要往哪儿去,他大声回答说:“去楚国!”路人告诉他说:“到楚国去应往南方走,你这是在往北走,方向不对。”那人满不在乎地说:“没关系,我的马快着呢!”路人替他着急,拉住他的马,阻止他说:“方向错了,你的马再快,也到不了楚国呀!”那人依然毫不醒悟地说:“不打紧,我带的路费多着呢!”路人极力劝阻他说:“虽说你路费多,可是你走的不是那个方向,你路费多也只能白花呀!”那个一心只想着要到楚国去的人有些不耐烦地说:“这有什么难的,我的车夫赶车的本领高着呢!”路人无奈,只好松开了拉住车把子的手,眼睁睁看着那个盲目上路的魏人走了。
那个魏国人,不听别人的指点劝告,仗着自己的马快、钱多、车夫好等优越条件,朝着相反方向一意孤行。那么,他条件越好,他就只会离要去的地方越远,因为他的大方向错了。
篇3:历史人物哲理小故事
越国有一个人出外经商,在返家途中遇见一条狗。这条狗跑到越人面前,摇首摆尾地对越人说着人话:“我很擅长捕猎野物,只要你对我好,我愿意将猎获的东西与你平分。”
越人见有这等找上门来的好事,不要白不要,于是,很高兴地把狗带回了家中。
狗在越人家中受着很好的待遇。每天,狗吃着用精米做的饭和肥肉做的菜,越人用款待客人的礼节款待这条狗,指望狗将来会好好回报自己。
可是这狗是个忘恩负义的家伙,它受到越人这般优待不但不存感激回报之意,反而日益傲慢骄横起来,每次捕猎到野兽,都是全由它自己独吞,把越人忘在一边。
于是有邻人讥笑越人说:“你供给那狗好吃好喝,客气得不得了,可它的眼里根本没有你,它猎获的野物,从没你的份,你还要这狗干嘛?”
越人一听,醒悟过来,也很生狗的气。于是待狗捕猎到野兽,就跟狗平分兽肉,并且每次都给自己多留一些。
那狗终于翻了脸,它也不愿越人分享它的猎物。一天,它突然扑到越人身上,咬住他的脑袋,撕断了他的脖子和双腿,然后便离开越人的家跑走了。
篇4:历史人物哲理故事
济公(1130-1209),原名李修元(缘),出生于天台,是南宋禅宗高僧,法名道济。道济天性好动,不喜念经,难耐打坐,经常和那些顽童厮混在一起,作呼洞猿、斗蟋蟀的游戏。甚至蘸大蒜吃狗肉,僧众告到方丈室,慧远却说:“佛门之大,岂不容一癫僧!”于是他又被人们称作“癫僧”。慧远圆寂,他失去庇护人,被迫转到净慈寺,先是替人念经兼作火化工,后来升了书记僧,却依然出入歌楼酒肆,游山逛水。他写诗自述:“削发披缁已有年,唯同诗酒是因缘。坐看弥勒空中戏,日向毗卢顶上眠。撒手须能欺十圣,低头端不让三贤。茫茫宇宙无人识,只道癫僧绕市廛。”活脱脱一幅“游戏人间”的自画像。从外表看,这位号称“湖隐”“方圆叟”的穷和尚,破帽、破扇、破鞋、垢衲衣,似丐似氓,非僧非道,实际上却是禅宗杨岐派第六世得道高僧。
篇5:历史人物哲理故事
管宁和华歆,是三国时人。
《世说新语》记载,有一天,他俩在园中锄菜,锄出了一块黄金,管宁继续锄地,把黄金当瓦片一样对待,而华歆却拿起来,看了看,才扔下。另一次,他们俩正在读书,外边敲锣打鼓,有华丽的车马经过他们的门口。管宁一动不动,华歆却丢下书跑出去看。华歆回来后,见管宁已经用刀子把他和自己共坐的席子从中间割开了,管宁严肃地对他说:“你不是我的朋友。”
这就是有名的“管宁割席”的故事。其实,管宁在那一刻要隔开的,何止是席子那边的华歆,更是喧嚣,是浮躁,是利欲,是许许多多按捺不住的心。
倘若当世还有管宁,不知道他一刀子下去,还能不能剪得动,这现世的纷纷扰扰,以及,说不尽的浮恨与闲愁。
篇6:历史人物哲理故事
汉代有一个叫朱买臣的人,家里一贫如洗。
他的妻子耐不了这贫穷,弃买臣而去,嫁作他人妇。
后来,朱买臣官至会稽太守。他回去的时候,正好碰上前妻和她的丈夫修路,景况凄凉。于是,他把前妻和丈夫一起接入府中,命下人好吃好喝地伺候。一个月后,妻子羞愧难当,上吊而死。朱买臣痛惜之余,给前妻的丈夫以银两,让他好生安葬了前妻。
贫穷,是人生一场巨大的寒冷。比这寒冷更刺骨的,是人的孤独。最终,朱买臣从这场寒冷中走了出来。然而,更可贵的是,他在腾达之后,不计前嫌,依旧充满感恩地对待弃他而去的妻子。
朱买臣的伟大之处在于:他用彻骨的寒冷与孤独,喂养出了一颗温暖而宽厚的心。
篇7:历史人物励志小故事
明宪宗成化初年,嘉兴知府杨继宗为官廉洁刚正。一天,监察御史孔儒来到嘉兴,借口肃清匪源,到处清乡,搞得老百姓不得安宁。有的老年人经不住折腾,顶撞几句,就被指控为匪类,轻则毒打,重则丧命。杨继宗见了十分气愤,命人张榜通告说: “谁家有被御史打死的,家属可以到府里来报名。”孔儒见嘉兴知府不买他的帐,便找到杨继宗责问为什么干扰他清匪。杨继宗说: “治理国家要有一定法度,各级官吏有不同的责任,孔大人身为监察御史,就应努力举劾不法,剔除奸弊。至于挨门挨户清查户口,维持治安,乃是地方官吏的事。”
孔儒是专门纠察官吏的监察御史,所到之处,地方官莫不奉迎,没想到被嘉兴知府抢白了一顿,大煞了威风,便怀恨在心,伺机报复。孔儒临走时,没抓到杨继宗任何把柄,他想,当官的没有一个不爱钱,杨继宗在如此富庶之地做官,还能不刮点地皮,不如打开他的箱子揭他的底,给他一点难堪。于是带着几个随从,借口告辞,直入杨继宗住处。他见室内空空,惟有床头放着一个箱子。心想;知府的贵重财宝一定都在里面。便让人打开箱子,一看,只有几套破旧衣服。孔儒无奈只好怀惭而去。
有一年,杨继宗进京朝见皇帝,明宪宗问宦官汪直:“最近来京朝见的地方官员中,哪一个比较廉洁?”汪直答道: “天下不爱钱的官吏,惟杨继宗一人而已。”

【历史人物哲理小故事(精选7篇)】相关文章:
小班“一步一步走啊走”阅读教案设计2024-01-12
《走一步,再走一步》优秀教案设计2022-08-07
课前哲理小故事2022-06-06
发人深思的故事经典励志哲理及感悟2023-03-24
人生哲理300字作文2022-05-06
10个幽默的哲理小故事2024-02-06
《一步一步走啊走》说课稿2024-04-19
青春励志故事:物质世界中的哲理2023-03-30
我的信念 教案2024-01-20
成长中的哲理故事2024-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