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江南·超然台作》译文及赏析

时间:2024-03-01 07:17:18 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望江南·超然台作》译文及赏析(精选10篇)由网友“我是大美”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整理过的《望江南·超然台作》译文及赏析,欢迎阅读与收藏。

《望江南·超然台作》译文及赏析

篇1:《望江南·超然台作》译文及赏析

宋代:苏轼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译文

春天还没有过去,微风细细,柳枝斜斜随之起舞。登上超然台远远眺望,护城河只半满的春水微微闪动,城内则是缤纷竞放的春花。更远处,家家瓦房均在雨影之中。

寒食节过后,酒醒反而因思乡而叹息不已,只得自我安慰:不要在老朋友面前思念故乡了,姑且点上新火来烹煮一杯刚采的新茶,作诗醉酒都要趁年华尚在啊。

注释

望江南:原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名。又名“忆江南”。

超然台:筑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北城上,登台可眺望全城。

壕:护城河。

寒食:节令。旧时清明前一天(一说二天)为寒食节。

咨嗟:叹息、慨叹。

故国:这里指故乡、故园。

新火:唐宋习俗,清明前二天起,禁火三日。节后另取榆柳之火称“新火”。新茶:指清明前采摘的“雨前茶”。

鉴赏

公元1074年(宋神宗熙宁七年)秋,苏轼由杭州移守密州(今山东诸城)。次年八月,他命人修葺城北旧台,并由其弟苏辙题名“超然”,取《老子》“虽有荣观,燕处超然”之义。公元1076年(熙宁九年)暮春,苏轼登超然台,眺望春色烟雨,触动乡思,写下了此作。这首豪迈与婉约相兼的.词,通过春日景象和作者感情、神态的复杂变化,表达了词人豁达超脱的襟怀和“用之则行,舍之则藏”的人生态度。词的上片写登台时所见暮春时节的郊外景色。

首以春柳在春风中的姿态——“风细柳斜斜”,点明当时的季节特征:春已暮而未老。“试上”二句,直说登临远眺,而“半壕春水一城花”,在句中设对,以春水、春花,将眼前图景铺排开来。然后,以“烟雨暗千家”作结,居高临下,说烟雨笼罩着千家万户。于是,满城风光,尽收眼底。作者写景,注意色彩上的强烈对比作用,把春日里不同时空的色彩变幻,用明暗相衬的手法传神地传达出来。

下片写情,乃触景生情,与上片所写之景,关系紧密。“寒食后,酒醒却咨嗟”,进一步将登临的时间点明。寒食,在清明前二日,相传为纪念介子推,从这一天起,禁火三天;寒食过后,重新点火,称为“新火”。此处点明“寒食后”,一是说,寒食过后,可以另起“新火”,二是说,寒食过后,正是清明节,应当返乡扫墓。但是,此时却欲归而归不得。以上两句,词情荡漾,曲折有致,寄寓了作者对故国、故人不绝如缕的思念之情。“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写作者为摆脱思乡之苦,借煮茶来作为对故国思念之情的自我排遣,既隐含着词人难以解脱的苦闷,又表达出词人解脱苦闷的自我心理调适。

篇2:《望江南·超然台作》译文及注释

《望江南·超然台作》译文及注释

原文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译文

春天还没有过去,微风细细,柳枝斜斜随之起舞。登上超然台远远眺望,护城河只半满的春水微微闪动,城内则是缤纷竞放的春花。更远处,家家瓦房均在雨影之中。

寒食节过后,酒醒反而因思乡而叹息不已,只得自我安慰:不要在老朋友面前思念故乡了,姑且点上新火来烹煮一杯刚采的新茶,作诗醉酒都要趁年华尚在啊。

注释

⑴望江南:原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名。又名“忆江南”。

⑵超然台:筑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北城上,登台可眺望全城。

⑶壕:护城河。

⑷寒食:节令。旧时清明前一天(一说二天)为寒食节。

⑸咨嗟:叹息、慨叹。

⑹故国:这里指故乡、故园。

⑺新火:唐宋习俗,清明前二天起,禁火三日。节后另取榆柳之火称“新火”。新茶:指清明前采摘的“雨前茶”。

篇3:望江南·超然台作赏析 苏轼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创作背景

此词作于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暮春。朱孝臧校注《东坡乐府》纪年录:“乙卯,于超然台作望江南。”公元1074年(熙宁七年)秋,苏轼由杭州移守密州(今山东诸城)。次年八月,他命人修葺城北旧台,并由其弟苏辙题名“超然”,取《老子》“虽有荣观,燕处超然”之义。苏轼《超然台记》谓:“移守胶西,处之期年。园之北,因城以为台者旧矣。稍葺而新之,时相与登览,放意肆志焉。”公元1076年(熙宁九年)暮春,苏轼登超然台,眺望春色烟雨,触动乡思,写下了此词。

赏析

公元1074年(宋神宗熙宁七年)秋,苏轼由杭州移守密州(今山东诸城)。次年八月,他命人修葺城北旧台,并由其弟苏辙题名“超然”,取《老子》“虽有荣观,燕处超然”之义。公元1076年(熙宁九年)暮春,苏轼登超然台,眺望春色烟雨,触动乡思,写下了此作。这首豪迈与婉约相兼的词,通过春日景象和作者感情、神态的复杂变化,表达了词人豁达超脱的襟怀和“用之则行,舍之则藏”的人生态度。词的上片写登台时所见暮春时节的郊外景色。

首以春柳在春风中的姿态——“风细柳斜斜”,点明当时的`季节特征:春已暮而未老。“试上”二句,直说登临远眺,而“半壕春水一城花”,在句中设对,以春水、春花,将眼前图景铺排开来。然后,以“烟雨暗千家”作结,居高临下,说烟雨笼罩着千家万户。于是,满城风光,尽收眼底。作者写景,注意色彩上的强烈对比作用,把春日里不同时空的色彩变幻,用明暗相衬的手法传神地传达出来。

下片写情,乃触景生情,与上片所写之景,关系紧密。“寒食后,酒醒却咨嗟”,进一步将登临的时间点明。寒食,在清明前二日,相传为纪念介子推,从这一天起,禁火三天;寒食过后,重新点火,称为“新火”。此处点明“寒食后”,一是说,寒食过后,可以另起“新火”,二是说,寒食过后,正是清明节,应当返乡扫墓。但是,此时却欲归而归不得。以上两句,词情荡漾,曲折有致,寄寓了作者对故国、故人不绝如缕的思念之情。“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写作者为摆脱思乡之苦,借煮茶来作为对故国思念之情的自我排遣,既隐含着词人难以解脱的苦闷,又表达出词人解脱苦闷的自我心理调适。

“诗酒趁年华”,进一步申明:必须超然物外,忘却尘世间一切,而抓紧时机,借诗酒以自娱。“年华”,指好时光,与开头所说“春未老”相应合。全词所写,紧紧围绕着“超然”二字,至此,进入了“超然”的最高境界。这一境界,便是苏轼在密州时期心境与词境的具体体现。

这首词情由景发,情景交融。词中浑然一体的斜柳、楼台、春水、城花、烟雨等暮春景象,以及烧新火、试新茶的细节,细腻、生动的表现了作者细微而复杂的内心活动,表达了游子炽烈的思乡之情。将写异乡之景与抒思乡之情结合得如此天衣无缝,足见作者艺术功力之深。

这首词上片写景,下片抒情,是典型的借景抒情。上片之景,有“以乐景衬哀情”的成分,寄寓作者对有家难回、有志难酬的无奈与怅惘。更重要的是,整首词表达思乡的感情,作者以茶聊以慰藉尤其突出。

篇4:苏轼《望江南·超然台作》赏析

望江南·超然台作

宋代:苏轼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译文

春天还没有过去,微风细细,柳枝斜斜随之起舞。登上超然台远远眺望,护城河只半满的春水微微闪动,城内则是缤纷竞放的春花。更远处,家家瓦房均在雨影之中。

寒食节过后,酒醒反而因思乡而叹息不已,只得自我安慰:不要在老朋友面前思念故乡了,姑且点上新火来烹煮一杯刚采的新茶,作诗醉酒都要趁年华尚在啊。

注释

⑴望江南:原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名。又名“忆江南”。

⑵超然台:筑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北城上,登台可眺望全城。

⑶壕:护城河。

⑷寒食:节令。旧时清明前一天(一说二天)为寒食节。

⑸咨嗟:叹息、慨叹。

⑹故国:这里指故乡、故园。

⑺新火:唐宋习俗,清明前二天起,禁火三日。节后另取榆柳之火称“新火”。新茶:指清明前采摘的“雨前茶”。

鉴赏

公元1074年(宋神宗熙宁七年)秋,苏轼由杭州移守密州(今山东诸城)。次年八月,他命人修葺城北旧台,并由其弟苏辙题名“超然”,取《老子》“虽有荣观,燕处超然”之义。公元1076年(熙宁九年)暮春,苏轼登超然台,眺望春色烟雨,触动乡思,写下了此作。这首豪迈与婉约相兼的词,通过春日景象和诗人感情、神态的复杂变化,表达了词人豁达超脱的襟怀和“用之则行,舍之则藏”的人生态度。词的上阙写登台时所见暮春时节的郊外景色。

首以春柳在春风中的姿态——“风细柳斜斜”,点明当时的季节特征:春已暮而未老。“试上”二句,直说登临远眺,而“半壕春水一城花”,在句中设对,以春水、春花,将眼前图景铺排开来。然后,以“烟雨暗千家”作结,居高临下,说烟雨笼罩着千家万户。于是,满城风光,尽收眼底。诗人写景,注意色彩上的强烈对比作用,把春日里不同时空的色彩变幻,用明暗相衬的手法传神地传达出来。

下阙写情,乃触景生情,与上阙所写之景,关系紧密。“寒食后,酒醒却咨嗟”,进一步将登临的时间点明。寒食,在清明前二日,相传为纪念介子推,从这一天起,禁火三天;寒食过后,重新点火,称为“新火”。此处点明“寒食后”,一是说,寒食过后,可以另起“新火”,二是说,寒食过后,正是清明节,应当返乡扫墓。但是,此时却欲归而归不得。以上两句,词情荡漾,曲折有致,寄寓了诗人对故国、故人不绝如缕的思念之情。“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写诗人为摆脱思乡之苦,借煮茶来作为对故国思念之情的自我排遣,既隐含着词人难以解脱的苦闷,又表达出词人解脱苦闷的自我心理调适。

“诗酒趁年华”,进一步申明:必须超然物外,忘却尘世间一切,而抓紧时机,借诗酒以自娱。“年华”,指好时光,与开头所说“春未老”相应合。全词所写,紧紧围绕着“超然”二字,至此,进入了“超然”的最高境界。这一境界,便是苏轼在密州时期心境与词境的具体体现。

这首词情由景发,情景交融。词中浑然一体的斜柳、楼台、春水、城花、烟雨等暮春景象,以及烧新火、试新茶的细节,细腻、生动的表现了诗人细微而复杂的内心活动,表达了游子炽烈的思乡之情。将写异乡之景与抒思乡之情结合得如此天衣无缝,足见诗人艺术功力之深。

这首词上阙写景,下阙抒情,是典型的借景抒情。上阙之景,有“以乐景衬哀情”的成分,寄寓诗人对有家难回、有志难酬的无奈与怅惘。更重要的是,整首词表达思乡的感情,诗人以茶聊以慰藉尤其突出。

篇5:苏轼《望江南·超然台作》赏析

鉴赏

这首豪迈与婉约相兼的词,通过春日景象和作者感情、神态的复杂变化,表达了词人豁达超脱的襟怀和“用之则行,舍之则藏”的人生态度。词的上片写登台时所见暮春时节的郊外景色。

首以春柳在春风中的姿态——“风细柳斜斜”,点明当时的季节特征:春已暮而未老。“试上”二句,直说登临远眺,而“半壕春水一城花”,在句中设对,以春水、春花,将眼前图景铺排开来。然后,以“烟雨暗千家”作结,居高临下,说烟雨笼罩着千家万户。于是,满城风光,尽收眼底。作者写景,注意色彩上的强烈对比作用,把春日里不同时空的色彩变幻,用明暗相衬的手法传神地传达出来。

下片写情,乃触景生情,与上片所写之景,关系紧密。“寒食后,酒醒却咨嗟”,进一步将登临的时间点明。寒食,在清明前二日,相传为纪念介子推,从这一天起,禁火三天;寒食过后,重新点火,称为“新火”。此处点明“寒食后”,

一是说,寒食过后,可以另起“新火”,

二是说,寒食过后,正是清明节,应当返乡扫墓。但是,此时却欲归而归不得。以上两句,词情荡漾,曲折有致,寄寓了作者对故国、故人不绝如缕的思念之情。“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写作者为摆脱思乡之苦,借煮茶来作为对故国思念之情的自我排遣,既隐含着词人难以解脱的苦闷,又表达出词人解脱苦闷的自我心理调适。“诗酒趁年华”,进一步申明:必须超然物外,忘却尘世间一切,而抓紧时机,借诗酒以自娱。“年华”,指好时光,与开头所说“春未老”相应合。全词所写,紧紧围绕着“超然”二字,至此,进入了“超然”的最高境界。这一境界,便是苏轼在密州时期心境与词境的具体体现。这首词情由景发,情景交融。词中浑然一体的斜柳、楼台、春水、城花、烟雨等暮春景象,以及烧新火、试新茶的细节,细腻、生动的表现了作者细微而复杂的内心活动,表达了游子炽烈的思乡之情。将写异乡之景与抒思乡之情结合得如此天衣无缝,足见作者艺术功力之深。这首词上片写景,下片抒情,是典型的借景抒情。上片之景,有“以乐景衬哀情”的成分,寄寓作者对有家难回、有志难酬的无奈与怅惘。更重要的是,整首词表达思乡的感情,作者以茶聊以慰藉尤其突出。

原文版本一望江南

⑴·超然台作

⑵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

⑶烟雨暗千家。寒食后

⑷酒醒却咨嗟

⑸休对故人思故国

⑹且将新火试新茶

⑺诗酒趁年华。

[1]版本二望江南·超然台作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望,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寒食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2]词句注释

⑴望江南:原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名。又名“忆江南”。

⑵超然台:筑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北城上,登台可眺望全城。

⑶壕:护城河。

⑷寒食:节令。旧时清明前一天(一说二天)为寒食节。

⑸咨嗟:叹息、慨叹。

⑹故国:这里指故乡、故园。

⑺新火:唐宋习俗,清明前二天起,禁火三日。节后另取榆柳之火称“新火”。新茶:指清明前采摘的“雨前茶”。

[2—3]白话译文春天还没有过去,微风细细,柳枝斜斜随之起舞。登上超然台远远眺望,护城河只半满的春水微微闪动,城内则是缤纷竞放的春花。更远处,家家瓦房均在雨影之中。寒食节过后,酒醒反而因思乡而叹息不已,只得自我安慰:不要在老朋友面前思念故乡了,姑且点上新火来烹煮一杯刚采的新茶,作诗醉酒都要乘年华尚在啊。

[4]3格律对照春未老,风细柳斜斜。平中仄,中仄仄平平。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中仄中平平仄仄,中平中仄仄平平。烟雨暗千家。中仄仄平平。寒食后,酒醒却咨嗟。平中仄,中仄仄平平。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中仄中平平仄仄,中平中仄仄平平。诗酒趁年华。中仄仄平平。(说明:平,填平声字;仄,填仄声字;中,可平可仄;加粗体字为韵脚所在。)

[5]4创作背景此词作于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暮春。朱孝臧校注《东坡乐府》纪年录:“乙卯,于超然台作望江南。”公元1074年(熙宁七年)秋,苏轼由杭州移守密州(今山东诸城)。次年八月,他命人修葺城北旧台,并由其弟苏辙题名“超然”,取《老子》“虽有荣观,燕处超然”之义。苏轼《超然台记》谓:“移守胶西,处之期年。园之北,因城以为台者旧矣。稍葺而新之,时相与登览,放意肆志焉。”公元1076年(熙宁九年)暮春,苏轼登超然台,眺望春色烟雨,触动乡思,写下了此词。

篇6:苏轼《望江南·超然台作》赏析

【原文】

版本一

望江南⑴·超然台作⑵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⑶。烟雨暗千家。

寒食后⑷,酒醒却咨嗟⑸。休对故人思故国⑹,且将新火试新茶⑺。诗酒趁年华。[1]

版本二

望江南·超然台作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望,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注释】

⑴望江南:又名“梦江南”“忆江南”,原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名。段安节《乐府杂录》:“《望江南》始自朱崖李太尉(德裕)镇浙日,为亡妓谢秋娘所撰,本名“谢秋娘”,后改此名。”《金奁集》入“南吕宫”。小令,单调二十七字,三平韵。

⑵超然台:筑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北城上,登台可眺望全城。

⑶壕:护城河。

⑷寒食:节令。旧时清明前一天(一说二天)为寒食节。

⑸咨嗟:叹息、慨叹。

⑹故国:这里指故乡、故园。

⑺新火:唐宋习俗,清明前二天起,禁火三日。节后另取榆柳之火称“新火”。新茶:指清明前采摘的“雨前茶”。

【白话译文】

春天还没有过去,微风细细,柳枝斜斜随之起舞。登上超然台远远眺望,护城河只半满的春水微微闪动,城内则是缤纷竞放的春花。更远处,家家瓦房均在雨影之中。

寒食节过后,酒醒反而因思乡而叹息不已,只得自我安慰:不要在老朋友面前思念故乡了,姑且点上新火来烹煮一杯刚采的新茶,作诗醉酒都要趁年华尚在啊。

【创作背景】

此词作于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年)暮春。朱孝臧校注《东坡乐府》纪年录:“乙卯,于超然台作望江南。”熙宁七年(1074年)秋,苏轼由杭州移守密州(今山东诸城)。次年八月,他命人修葺城北旧台,并由其弟苏辙题名“超然”,取《老子》“虽有荣观,燕处超然”之义。苏轼《超然台记》谓:“移守胶西,处之期年。园之北,因城以为台者旧矣。稍葺而新之,时相与登览,放意肆志焉。”熙宁九年(1076年)暮春,苏轼登超然台,眺望春色烟雨,触动乡思,写下了此词。

【赏析】

这首豪迈与婉约相兼的词,通过春日景象和作者感情、神态的复杂变化,表达了词人豁达超脱的襟怀和“用之则行,舍之则藏”的`人生态度。

词的上片写登台时所见暮春时节的郊外景色。首以春柳在春风中的姿态——“风细柳斜斜”,点明当时的季节特征:春已暮而未老。“试上”二句,直说登临远眺,而“半壕春水一城花”,在句中设对,以春水、春花,将眼前图景铺排开来。然后,以“烟雨暗千家”作结,居高临下,说烟雨笼罩着千家万户。于是,满城风光,尽收眼底。作者写景,注意色彩上的强烈对比作用,把春日里不同时空的色彩变幻,用明暗相衬的手法传神地传达出来。

下片写情,乃触景生情,与上片所写之景,关系紧密。“寒食后,酒醒却咨嗟”,进一步将登临的时间点明。寒食,在清明前二日,相传为纪念介子推,从这一天起,禁火三天;寒食过后,重新点火,称为“新火”。此处点明“寒食后”,一是说,寒食过后,可以另起“新火”,二是说,寒食过后,正是清明节,应当返乡扫墓。但是,此时却欲归而归不得。以上两句,词情荡漾,曲折有致,寄寓了作者对故国、故人不绝如缕的思念之情。“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写作者为摆脱思乡之苦,借煮茶来作为对故国思念之情的自我排遣,既隐含着词人难以解脱的苦闷,又表达出词人解脱苦闷的自我心理调适。

“诗酒趁年华”,进一步申明:必须超然物外,忘却尘世间一切,而抓紧时机,借诗酒以自娱。“年华”,指好时光,与开头所说“春未老”相应合。全词所写,紧紧围绕着“超然”二字,至此,进入了“超然”的最高境界。这一境界,便是苏轼在密州时期心境与词境的具体体现。

这首词情由景发,情景交融。词中浑然一体的斜柳、楼台、春水、城花、烟雨等暮春景象,以及烧新火、试新茶的细节,细腻、生动的表现了作者细微而复杂的内心活动,表达了游子炽烈的思乡之情。将写异乡之景与抒思乡之情结合得如此天衣无缝,足见作者艺术功力之深。

这首词上片写景,下片抒情,是典型的借景抒情。上片之景,有“以乐景衬哀情”的成分,寄寓作者对有家难回、有志难酬的无奈与怅惘。更重要的是,整首词表达思乡的感情,作者以茶聊以慰藉尤其突出。

名家点评

当代作家吴韵汐《苏轼:一蓑烟雨任平生》:词间有淡淡的惆怅,更多的是一股卓立于人间的“超然”。

【作者介绍】

苏轼(1037~1101),宋代文学家。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苏洵长子。公元1057年(嘉祐二年)进士。累除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端明殿学士、礼部尚书。曾通判杭州,知密州、徐州、湖州、颖州等。公元1080年(元丰三年)以谤新法贬谪黄州。后又贬谪惠州、儋州。宋徽宗立,赦还。卒于常州。追谥文忠。博学多才,善文,工诗词,书画俱佳。于词“豪放,不喜剪裁以就声律”,题材丰富,意境开阔,突破晚唐五代和宋初以来“词为艳科”的传统樊篱,以诗为词,开创豪放清旷一派,对后世产生巨大影响。有《东坡七集》、《东坡词》、《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

篇7:苏轼《望江南超然台作》阅读习题答案附赏析

苏轼《望江南超然台作》阅读习题答案附赏析

望江南超然台①作

苏轼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望,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注】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秋载,苏轼由杭州移守密州(今山东诸城)。次年八月,他命人修葺城北旧台,并由其弟苏澈题名“超然”,《老子》“虽有荣处超然”之义。 超然台: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城北。当时苏轼任密州地方官。②寒食:清明前一或二日。旧俗寒食节不举火,节后举火称新火。

1、请从“情”和“景”的角度对这首词作一赏析。

答案: 上片描写的是超然台下“春未老”之景;下片抒发的是春虽未老,人却在无奈之中的思乡之情。这首词因景生情,情景交融。

解析:

上阕写登上超然台所见到的城中的景色。头两句点明季节特色,春虽已到,但尚未老。三四两句直叙登台远眺所见。最后一句以烟雨笼罩着千家万户作结。这五句全是写景,描写的是超然台下“春未老”之景。下阕作者因景生情。先是点明了作者登超然台的具体时间,那就是寒食清明时节。清明节又是中国传统的一个重要节日。作者从登超然台望见的景色自然而然地引发了思乡之愁,尤其是在清明节前后这样的日子。但他无法回家乡,于是只能在酒醒之后,苦涩地“咨嗟”叹息一番,无奈地说:不要对老朋友说什么思乡之愁,倒不如用新火煮新茶来打发时间吧!“休对”“且将”,这是无奈的,但也是最好的、最实际的一种解脱办法。最后诗人发出了“诗酒趁年华”的呼声,认为还是抓紧时间,借诗酒来自娱,度过这美好的时光。这里“年华”与前文的“春未老”又相呼应。作者政治上屡不得志,性格上又桀骜不驯,所以只好用旷达超然的态度来对待人生,以排遣自己的苦闷!这首词上阕写作者登上超然台所见台下“春未老”之景,下阕因景生情,抒发的是春虽未老,人却在无奈之中的乡思之情,情景交融为一体。

2下面对诗句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首句以春柳在春风中的姿态——“风细柳斜斜”,点明当时的季节特征:春已暮而未尽。

B. “试上”三句,是说登临超然台远眺,春风中的春水、春花、烟雨……令诗人心旷神怡。

C. 下片紧承上片所写之景,以“寒食后,酒醒却咨嗟”,进一步将登临的时间点明。

D. “年华”,指好时光,与开头所说“春未老”相应合。诗人欲忘却尘世间一切,借诗酒以自娱。

2B(春水、春花、蒙蒙烟雨触动了作者的乡思,引出了下片对故乡的思念之情。作者的心情应当是黯然的苦闷的)

3从词中的“咨嗟”、“且将”这些词语看,你认为作者在词中分别表现了怎样的心情?结合诗句简要分析。(4分)

答案:体现的是一种作者始终无法排遣的郁郁不得志的苦闷,又极力想把这种苦闷暂时排遣的心情。“烟雨暗千家”隐含了淡淡的郁郁之情;蒙蒙烟雨又触动了作者的思乡之情;“酒醒却咨嗟”,这里的叹息正表现了作者的思想处于极度的矛盾之中,思归却又不能满足,因此他只好“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来自我安慰和解脱,于是用“诗酒趁年华”进一步申明必须超然物外,忘却一切,珍惜年华,借诗酒来自娱,以摆脱苦闷的心情。

4/词的上片写了些什么景?通观全词,在写景上有何特色?(4分)

答:春天还没有过去,杨柳在和煦的春风中飘荡。登上超然台眺望,只见半沟护城河的春水,满城的春花,烟雨笼罩着千家万户。作者写景,注意色彩上的强烈对比作用,把春日里不同时空的色彩变幻,用明暗相衬的手法传神地传达出来,有“以乐景衬哀情”的成分。答出一点即可得2分。

5、从这首词中,你读出词人怎样的`情感?(4分)

答:寄寓了作者对故国.故人不绝如缕的思念之情,对有家难回.有志难酬的无奈与怅惘。最后词人为解脱苦闷而自我心理调适,认为必须超然物外,忘却尘世间一切,而抓紧时机,借诗酒以自娱。

6、你认为作者在词中要表现的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请结合词的内容简要分析。

答:从词中的“咨嗟”“休对”“且将”这些词语可以看出,作者表现的是无奈、苦涩的心情。登超然台望见的景色,引起了作者的乡思,但他无法回家,因此只能在酒醒之后苦涩地“咨嗟”不已:“休对”老朋友说什么乡思之愁,“且将”新火煮新茶来打发时间吧。

二:

14.苏轼,号 。(1分)

15.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上阕写景由近及远,有色彩的对比,也有明暗的相衬。

B.下阕“寒食后,酒醒却咨嗟”进一步将登临时间点明。

C.全词紧扣“超然”二字,非常鲜明地体现了豪放风格。

D.全词意境清丽,韵律和谐,语言质朴无华,堪称佳作。

16.联系全词,从形式和内容的角度,赏析划线的句子。(4分)

答案:

14 . ( 1 分)东坡居士(没有“居士”二字不得分)

巧.( 3 分)C (错在“非常鲜明”)

16 . ( 4 分)两句诗在形式上是对仗(或对偶),具有美感(或韵律感)( 2 分);在内容上通过一个“休”字和烧新火、试新茶两个细节,表现诗人在清明时节的思乡感伤之情,却又能借酒茶吟诗暂作解脱的达观心态(2 分)。

三:

1.词的上片写景有何特点,请作简要分析。(5分)

2.如何理解”诗酒趁年华”?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1.(5分)①从视觉上看:感受到春风拂面的同时,作者眼中的色彩是多样的——碧绿的春水和垂柳,艳丽的春花,迷蒙的烟雨,浓淡相宜,使景物画面色彩丰富。②乐景衬哀情:词中所描写的春景是多姿多彩的,反衬了下片作者对人生的哀叹。③动静结合:作者所见的烟雨中被春水春花环绕的城池是静止的,而随风飘动的杨柳给整个画面增加了动态美。④由近及远:由眼前的柳树,到登高后所见全城之景。(答对一点给3分,两点5分)

2.(6分)“诗酒趁年华”的意思是,作者欲趁着年华未老来抓紧时机以诗酒自娱,必须超然物外,忘却世间的一切,这是“超然”的最高境界,(2分)也暗合了题目“超然台作”。(1分)“试上超然台上看”引起了作者的相思,但欲归而不得,因此只能在酒醒之后苦涩地“咨嗟”不已,“休对故人思故国”,表达出作者苦涩无奈的情绪,“且将新火试新茶”写作者为摆脱思乡之苦,借煮茶来自我排遣。“诗酒趁年华”作为全词的词眼,表达出作者解脱苦闷的自我心理调适。(3分)

1.下面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 )

A.上阕首句即点明了当时的季节特征,以比喻与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地状写出柳枝随风轻拂,娴媚动人的姿态。

B.“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表现了密州城的满城春色,作者善于抓住景物特征,色彩对比、明暗相衬。

C.“试上”二字直接点明作者登台望远的场景,其中“试”字储蓄地透露作者暂得清闲的愉悦心情,引起下阕的抒情。

D.全词意境清晰,上阕重在写景,下阕重在抒情,情由景发,情景交融;语言质朴无华,但见其婉约之意。

E.词中斜柳、楼台、春水、春花、烟雨的暮春景象和烧新火、试新茶的细节;都围绕着“超然”二字展开。

2.作者酒醒后为何“咨嗟”?全词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6分)

参考答案

1.AC

2.①因为寒食后,马上就是清明节,是为亲人扫墓的日子,然而此刻他远在密州,无法回乡祭祖,于是借酒消愁,酒醒后只得咨嗟。(2分)

②感情:思乡之情和超然达观之情,(2分)诗人思归不得,姑且试煎新采的春茶,趁着人还未老,开怀畅饮,尽情吟诗。(2分)

赏析:

《望江南·超然台作》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词作。此词上片写景,下片抒情,通过描绘春日景象和作者感情、神态的复杂变化,寄寓了作者对有家难回、有志难酬的无奈与怅惘,同时表达了作者豁达超脱的襟怀和“用之则行,舍之则藏”的人生态度。全词含蓄深沉,短小玲珑,以诗为词,独树一帜,连珠妙语似随意而出,清新自然,显示出词人深厚的艺术功力。

篇8:望江南·超然台作

望江南·超然台作_古诗大全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酒趁年华。

翻译

春天还没有过去,杨柳在和煦的春风中飘荡。登上超然台眺望,只见半沟护城河的春水,满城的春花,烟雨笼罩着千家万户。

寒食过后,酒醒反而因思乡而叹息,只得自我安慰:不要在老朋友面前思念故乡了,姑且用新火来烹煮新茶,趁著时光未老,借吟诗饮酒来自得其乐吧。

赏析

公元1074年(宋神宗熙宁七年)秋,苏轼由杭州移守密州(今山东诸城)。次年八月,他命人修葺城北旧台,并由其弟苏辙题名“超然”,取《老子》“虽有荣观,燕处超然”之义。公元1076年(熙宁九年)暮春,苏轼登超然台,眺望春色烟雨,触动乡思,写下了此作。这首豪迈与婉约相兼的词,通过春日景象和作者感情、神态的复杂变化,表达了词人豁达超脱的襟怀和“用之则行,舍之则藏”的人生态度。词的上片写登台时所见暮春时节的郊外景色。

首以春柳在春风中的姿态——“风细柳斜斜”,点明当时的季节特征:春已暮而未老。“试上”二句,直说登临远眺,而“半壕春水一城花”,在句中设对,以春水、春花,将眼前图景铺排开来。然后,以“烟雨暗千家”作结,居高临下,说烟雨笼罩着千家万户。于是,满城风光,尽收眼底。作者写景,注意色彩上的强烈对比作用,把春日里不同时空的色彩变幻,用明暗相衬的手法传神地传达出来。

下片写情,乃触景生情,与上片所写之景,关系紧密。“寒食后,酒醒却咨嗟”,进一步将登临的时间点明。寒食,在清明前二日,相传为纪念介子推,从这一天起,禁火三天;寒食过后,重新点火,称为“新火”。此处点明“寒食后”,一是说,寒食过后,可以另起“新火”,二是说,寒食过后,正是清明节,应当返乡扫墓。但是,此时却欲归而归不得。以上两句,词情荡漾,曲折有致,寄寓了作者对故国、故人不绝如缕的思念之情。“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写作者为摆脱思乡之苦,借煮茶来作为对故国思念之情的`自我排遣,既隐含着词人难以解脱的苦闷,又表达出词人解脱苦闷的自我心理调适。

“诗酒趁年华”,进一步申明:必须超然物外,忘却尘世间一切,而抓紧时机,借诗酒以自娱。“年华”,指好时光,与开头所说“春未老”相应合。全词所写,紧紧围绕着“超然”二字,至此,进入了“超然”的最高境界。这一境界,便是苏轼在密州时期心境与词境的具体体现。

这首词情由景发,情景交融。词中浑然一体的斜柳、楼台、春水、城花、烟雨等暮春景象,以及烧新火、试新茶的细节,细腻、生动的表现了作者细微而复杂的内心活动,表达了游子炽烈的思乡之情。将写异乡之景与抒思乡之情结合得如此天衣无缝,足见作者艺术功力之深。

这首词上片写景,下片抒情,是典型的借景抒情。上片之景,有“以乐景衬哀情”的成分,寄寓作者对有家难回、有志难酬的无奈与怅惘。更重要的是,整首词表达思乡的感情,作者以茶聊以慰藉尤其突出。

篇9:望江南·超然台作 苏轼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译文

春天还没有过去,微风细细,柳枝斜斜随之起舞。登上超然台远远眺望,护城河只半满的春水微微闪动,城内则是缤纷竞放的春花。更远处,家家瓦房均在雨影之中。

寒食节过后,酒醒反而因思乡而叹息不已,只得自我安慰:不要在老朋友面前思念故乡了,姑且点上新火来烹煮一杯刚采的`新茶,作诗醉酒都要趁年华尚在啊。

注释

⑴望江南:原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名。又名“忆江南”。

⑵超然台:筑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北城上,登台可眺望全城。

⑶壕:护城河。

鉴赏

公元1074年(宋神宗熙宁七年)秋,苏轼由杭州移守密州(今山东诸城)。次年八月,他命人修葺城北旧台,并由其弟苏辙题名“超然”,取《老子》“虽有荣观,燕处超然”之义。公元1076年(熙宁九年)暮春,苏轼登超然台,眺望春色烟雨,触动乡思,写下了此作。这首豪迈与婉约相兼的词,通过春日景象和作者感情、神态的复杂变化,表达了词人豁达超脱的襟怀和“用之则行,舍之则藏”的人生态度。词的上片写登台时所见暮春时节的郊外景色。

首以春柳在春风中的姿态——“风细柳斜斜”,点明当时的季节特征:春已暮而未老。“试上”二句,直说登临远眺,而“半壕春水一城花”,在句中设对,以春水、春花,将眼前图景铺排开来。然后,以“烟雨暗千家”作结,居高临下,说烟雨笼罩着千家万户。于是,满城风光,尽收眼底。作者写景,注意色彩上的强烈对比作用,把春日里不同时空的色彩变幻,用明暗相衬的手法传神地传达出来。

下片写情,乃触景生情,与上片所写之景,关系紧密。“寒食后,酒醒却咨嗟”,进一步将登临的时间点明。寒食,在清明前二日,相传为纪念介子推,从这一天起,禁火三天;寒食过后,重新点火,称为“新火”。此处点明“寒食后”,一是说,寒食过后,可以另起“新火”,二是说,寒食过后,正是清明节,应当返乡扫墓。但是,此时却欲归而归不得。以上两句,词情荡漾,曲折有致,寄寓了作者对故国、故人不绝如缕的思念之情。“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写作者为摆脱思乡之苦,借煮茶来作为对故国思念之情的自我排遣,既隐含着词人难以解脱的苦闷,又表达出词人解脱苦闷的自我心理调适。

“诗酒趁年华”,进一步申明:必须超然物外,忘却尘世间一切,而抓紧时机,借诗酒以自娱。“年华”,指好时光,与开头所说“春未老”相应合。全词所写,紧紧围绕着“超然”二字,至此,进入了“超然”的最高境界。这一境界,便是苏轼在密州时期心境与词境的具体体现。

这首词情由景发,情景交融。词中浑然一体的斜柳、楼台、春水、城花、烟雨等暮春景象,以及烧新火、试新茶的细节,细腻、生动的表现了作者细微而复杂的内心活动,表达了游子炽烈的思乡之情。将写异乡之景与抒思乡之情结合得如此天衣无缝,足见作者艺术功力之深。

篇10:山水诗——《望江南·超然台作》

公元1074年(宋神宗熙宁七年)秋,苏轼由杭州移守密州(今山东诸城)。次年八月,他命人修葺城北旧台,并由其弟苏辙题名“超然”,取《老子》“虽有荣观,燕处超然”之义。公元1076年(熙宁九年)暮春,苏轼登超然台,眺望春色烟雨,触动乡思,写下了此作。这首豪迈与婉约相兼的词,通过春日景象和作者感情、神态的复杂变化,表达了词人豁达超脱的襟怀和“用之则行,舍之则藏”的人生态度。词的上片写登台时所见暮春时节的郊外景色。

首以春柳在春风中的姿态——“风细柳斜斜”,点明当时的季节特征:春已暮而未老。“试上”二句,直说登临远眺,而“半壕春水一城花”,在句中设对,以春水、春花,将眼前图景铺排开来。然后,以“烟雨暗千家”作结,居高临下,说烟雨笼罩着千家万户。于是,满城风光,尽收眼底。作者写景,注意色彩上的强烈对比作用,把春日里不同时空的色彩变幻,用明暗相衬的手法传神地传达出来。

下片写情,乃触景生情,与上片所写之景,关系紧密。“寒食后,酒醒却咨嗟”,进一步将登临的时间点明。寒食,在清明前二日,相传为纪念介子推,从这一天起,禁火三天;寒食过后,重新点火,称为“新火”。此处点明“寒食后”,一是说,寒食过后,可以另起“新火”,二是说,寒食过后,正是清明节,应当返乡扫墓。但是,此时却欲归而归不得。以上两句,词情荡漾,曲折有致,寄寓了作者对故国、故人不绝如缕的思念之情。“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写作者为摆脱思乡之苦,借煮茶来作为对故国思念之情的自我排遣,既隐含着词人难以解脱的苦闷,又表达出词人解脱苦闷的自我心理调适。

“诗酒趁年华”,进一步申明:必须超然物外,忘却尘世间一切,而抓紧时机,借诗酒以自娱。“年华”,指好时光,与开头所说“春未老”相应合。全词所写,紧紧围绕着“超然”二字,至此,进入了“超然”的最高境界。这一境界,便是苏轼在密州时期心境与词境的具体体现。

这首词情由景发,情景交融。词中浑然一体的斜柳、楼台、春水、城花、烟雨等暮春景象,以及烧新火、试新茶的细节,细腻、生动的表现了作者细微而复杂的内心活动,表达了游子炽烈的思乡之情。将写异乡之景与抒思乡之情结合得如此天衣无缝,足见作者艺术功力之深。

《望江南·超然台作》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喜作枯木怪石,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望江南·超然台作 苏轼

望江南·超然台作古诗词鉴赏

望江南·天上月原文及赏析

风古诗

有关风的古诗

关于风的古诗

赏析苏轼的诗句

临江仙·暮春原文及赏析

曹丕关于荷花的诗词《芙蓉池作》鉴赏

春天的古诗及赏析

《望江南·超然台作》译文及赏析
《《望江南·超然台作》译文及赏析.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望江南·超然台作》译文及赏析(精选10篇)】相关文章:

描写清明节踏青的诗句2022-11-05

描写春雨的经典古诗词2022-08-10

桃花源记和桃源诗序阅读训练及答案2023-09-04

苏轼的离别诗句2024-03-30

苏轼古诗全集2023-12-18

苏轼《山坡陀行》 古诗2022-10-09

苏轼的古诗2023-11-02

苏轼的诗句2024-02-04

苏轼秋天的诗句2022-08-14

苏轼的古诗经典2023-01-04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