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和桃源诗序阅读训练及答案(推荐9篇)由网友“嗷大思”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桃花源记和桃源诗序阅读训练及答案,欢迎大家分享。
篇1:桃花源记和桃源诗序阅读训练及答案
桃花源记和桃源诗序阅读训练及答案
阅读甲乙两则文言文,完成1—4题(11分)
[甲]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陶渊明《桃花源记》
[乙]世传桃源事,多过其实①。考渊明所记,止言先世避秦乱来此,则渔人所见,似是其子孙,非秦人不死者也。又云杀鸡作食,岂有仙而杀者乎?……旧说南阳有菊水,水甘而芳,居民三十余家,饮其水皆寿②,或至百二三十岁。……近岁道稍通,渐能致五味③,而寿益衰,桃源盖此比也欤。使武陵太守得至焉,则已化为争夺之场久矣。常意天地间若此者甚众,不独桃源。 ——苏轼《和桃源诗序》
注释:①多过其实:很多都夸大其词。 ②寿:长寿。 ③五味:这里指日常的调味品。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4分)
(1)无论魏晋( ) (2)便扶向路( )
(3)止言先世避秦乱来此( ) (4)或至百二三十岁( )
2.找出与甲文“具答之”中“之”字用法相同的一项:( )(2分)
A.辍耕之垄上 B.无丝竹之乱耳
C.奉命于危难之间 D.属予作文以记之
3.翻译下列句子。(4分)
(1)不足为外人道也。 (2)又云杀鸡作食,岂有仙而杀者乎?
4.通读甲乙两文,完成(1)—(2)小题。(1分)
(1)甲、乙两文写再寻“桃花源”,各有怎样的结果?请用原文的语句回答。(2分)
(2)对于陶渊明的《桃花源记》,苏轼认为“世传桃源事,多过其实”,你对《桃花源记》有何看法?请简要说说。(4分)
参考答案:
1. (4分)要点与评分:解释准确,每个1分。
(1)不要说,(更)不必说 (2) 沿,顺着 (3)通“只”,只有 (4)有的(人)
2.(2分)D
3.(4分)要点与评分:翻译准确,表达通顺。每小题2分。
(1) (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啊。
(2)又说杀鸡作为食物,哪里有仙人杀生的?
4. (1)(2分)要点与评分:用原文回答2分,摘抄正确才能得分,有错别字扣1分。
示例:甲文再寻桃源,“不复得路”。乙文再寻桃源,“则已化为争夺之场久矣”。
(2)(4分)要点与评分:明确表达看法1分,能结合甲文或乙文阐述理由2分,表达1分。
例一:我觉得桃花源是陶渊明心灵的真实存在。桃花源里景美人美,没有纷争。虽然看似一个似有似无,亦真亦幻的所在,但它是陶渊明心灵酿出的一杯美酒,是他留给后世美好的向往。所以我们直到今日仍以“世外桃源”来指与现实社会隔绝、生活安乐的理想境界。
例二:我和苏轼的看法相似,世上所传说的桃花源很多都是夸大其词的。当太守找到桃花源,那里早已变成名利争夺场了。陶渊明文中渔人太守后再寻桃花源,结果是不复得路,后世人遍寻不得,以致无人问津。是因为桃花源只是他心灵和理想的一种寄托,而非现实的存在。
例三:我认为桃花源寄寓了陶渊明对于理想世界的一种美好愿望。这是对现实的不满,也是对现实的弃绝。桃花源中是一个没有赋税,人人平等的社会,“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老幼皆有所养。这是当时知识分子的一个社会理想,虽然不太可能实现,但是却有其积极意义。
篇2:和桃源诗序阅读答案
和桃源诗序讲的是:桃花源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风俗淳朴;这里没有压迫,没有战乱,社会平等,和平安宁,确实是当时乃至整个封建社会人民理想的.世界。这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但桃花源并非仙境。
世传桃源事,多过其实。考渊明所记,止言先世避秦乱来此,则渔人所见,似是其子孙,非秦人不死者也。又云杀鸡作食,岂有仙而杀者乎?旧说南阳有菊水,水甘而芳,居民三十余家,饮其水皆寿,或至百二三十岁。蜀青城山老人村,有五世孙者。道极险远,生不识盐醢(xī醋),而溪中多枸杞,根如龙蛇,饮其水,故寿。近岁道稍通,渐能致五味,而寿益衰,盖其比也。使武陵太守得至焉,则已化为争夺之场久矣。常意天地间若此者甚众,不独桃源。
1、文中“考渊明所记”中的“渊明所记”是指他所写的《 》。(1分)
2、解释下列各句加点的字。(4分)
(1)止言先世避秦乱来此。( )
(2)饮其水皆寿。( )
(3)或至百二三十岁。( )
(4)使武陵太守得至焉。( )
3、历代附会《桃花源记》的情况很多,其中有把桃源说成是神仙居住的境地。苏轼在《和桃源诗序》中认为这种说法是 (用选文中的原句回答)。(2分)
4、在这段文字中,作者举了“青城菊水”的事例,是为了说明。(3分)
参考答案::
篇3:和桃源诗序阅读答案
1、桃花源记(1分)
2、①、只 (1分) ②、长寿(1分) ③、有的人(1分) ④、这里(1分)
3、多过其实(2分)
4、桃花源并非仙境,只是它与世隔绝,民风淳朴,水甘食简,人皆长寿。(3分)
篇4:和桃源诗序苏轼阅读答案
苏轼
世传桃源事,多过其实。考渊明所记,止①言先世避秦乱来此,则渔人所见,似是其子孙,非秦人不死者也。 又云杀鸡作食,岂有仙而杀者乎? 旧说南阳有菊水,水甘而芳,居民三十余家,饮其水皆寿②,或③至百二三十岁。 蜀青城山老人村,有五世孙者。 道极险远,生不识盐醢④,而溪中多枸杞,根如龙蛇,饮其水,故寿。近岁道稍通,渐能致五味,而寿益衰,桃源盖此比也欤。 使武陵太守得至焉⑤,则已化为争夺之场久矣。常意天地间若此者甚众,不独桃源。
注释
①止:通只,只有。
②寿:长寿。
③或:有的(人)。
④醢(Xi):醋。
⑤焉:于此。
译文
世上所传的桃花源这件事,很多都夸大其词。 考察陶渊明所记载的,只说是先祖逃避秦朝的战乱来到这里,那么渔人所见的都是避乱人的子孙,不是其人,所以说并非那个秦朝人是不死的。 又说杀鸡作为食物,哪里有仙人杀生的? 以前说南阳有菊水,水质芳香而香甜,住了三十几户人家,喝那里的水都长寿,有的活了一百二三十岁。 四川青城山那里有个老人村,据说五世同堂。 道路极其危险遥远,活着的时候不知道盐和醋,而且溪水中有很多枸杞,它的根弯弯曲曲像龙和蛇一样,喝了那的水就会长寿。近些年道路稍微通畅,逐渐能够接触到日常的调味品,故而寿命减短,所以这就和外面的人寿命差不多了。 当武陵太守得知到了那里的时候,那里已经早就成为很多人争夺的地方。 一般来说,天下像这样的地方很多,不单单是桃花源而已。
赏析
苏轼的这篇诗序中,一方面驳斥了过去把桃花源蒙上一层神秘色彩的错误 另一方面把桃花源和仇池 青城 菊水并举寄托了他对这里的一山一水的由衷赞许
苏轼与众不同,他对桃花源的存在表示了怀疑 这是指桃花源那样的社会,而不是指桃花源这个风景区 先于苏轼的唐代韩愈也表示过怀疑,他在 桃源图诗里开笔就写道: 神仙有无何渺茫,桃源之说诚荒唐 根本不相信有桃花源的存在,但是,他没有提出更多的根据加发否定唯有苏轼把否定传说中的桃花源存在的理由说得非常充分。
文中考渊明所记中的渊明所记是指他所写的《陶渊明集》。
相关问题
作者列举了青城菊水,是为了说明?
答:苏轼在《和桃源诗序》中举青城菊水的事例,是为了说明桃花源并非仙境,只是它与世隔绝,民风淳朴,水甘食简,人皆长寿罢了。
历代附会《桃花源记》的情况很多,其中有把桃源说成是神仙居住的`境地。苏轼在《和桃花诗序》中认为这种说法是 ?
答:苏轼《和桃源诗序》中认为这种说法是多过其实的。
1、文中考渊明所记中的渊明所记是指他所写的《 》。(1分)
2、解释下列各句加点的字。(4分)
(1)止言先世避秦乱来此。( )
(2)饮其水皆寿。( )
(3)或至百二三十岁。( )
(4)使武陵太守得至焉。( )
3、历代附会《桃花源记》的情况很多,其中有把桃源说成是神仙居住的境地。苏轼在《和桃源诗序》中认为这种说法是 (用选文中的原句回答)。(2分)
4、在这段文字中,作者举了青城菊水的事例,是为了说明
【参考答案】
1、桃花源记(1分)
2、①、只 (1分) ②、长寿(1分) ③、有的人(1分) ④、这里(1分)
3、多过其实(2分)
4、桃花源并非仙境,只是它与世隔绝,民风淳朴,水甘食简,人皆长寿。(3分)苏轼《西江月》《书杨朴事》阅读答案对比及苏轼《卜算子·缺月挂疏桐》阅读答案及全词翻译赏析苏轼《望江南·超然台作》阅读答案附赏析苏轼《东栏梨花》阅读答案及赏析苏轼《江城子凤凰山下雨初晴》阅读答案附翻译赏析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阅读答案及赏析苏轼《海棠》阅读答案及赏析苏轼《定**·莫听穿林打叶声》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阅读答案及赏析四菩萨阁记 阅读答案附翻译浣溪沙·细雨斜风作晓寒 阅读答案附赏析喜雨亭记 阅读答案附翻译游褒禅山记 苏轼《喜雨亭记》阅读答案附翻译宋史·苏轼传 阅读答案附翻译红梅 苏轼 阅读答案附赏析自兴国往筠宿石田驿南二十五里野人舍 阅读答案附赏析苏轼对“竹”的游戏性观照 阅读答案叶嘉传 苏轼 阅读答案附翻译南堂 苏轼 阅读答案附赏析被酒独行,遍至子云威徽先觉四黎之舍三首(其二)阅读答案赏析江城子 苏轼 阅读答案附赏析范增论 苏轼 阅读答案翻译浣溪沙 苏轼 阅读答案水调歌头(苏轼)蝶恋花(苏轼)西江月(苏轼)水调歌头(苏轼)水龙吟(苏轼)念奴娇(苏轼)永遇乐(苏轼)
篇5:《和桃源诗序》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和桃源诗序》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世传桃源事,多过其实。考渊明所记,止①言先世避秦乱来此,则渔人所见,似是其子孙,非秦人不死者也。 又云杀鸡作食,岂有仙而杀者乎?…… 旧说南阳有菊水,水甘而芳,居民三十余家,饮其水皆寿②,或③至百二三十岁。 蜀青城山老人村,有五世孙者。 道极险远,生不识盐醢④,而溪中多枸杞,根如龙蛇,饮其水,故寿。近岁道稍通,渐能致五味,而寿益衰,桃源盖此比也欤。 使武陵太守得至焉⑤,则已化为争夺之场久矣。常意天地间若此者甚众,不独桃源。
注释
①止:通“只”,只有。
②寿:长寿。
③或:有的(人)。
④醢(Xi):醋。
⑤焉:于此。
译文
世上所传的桃花源这件事,很多都夸大其词。 考察陶渊明所记载的,只说是先祖逃避秦朝的战乱来到这里,那么渔人所见的都是避乱人的子孙,不是其人,所以说并非那个秦朝人是不死的。 又说杀鸡作为食物,哪里有仙人杀生的? 以前说南阳有菊水,水质芳香而香甜,住了三十几户人家,喝那里的水都长寿,有的活了一百二三十岁。 四川青城山那里有个老人村,据说五世同堂。 道路极其危险遥远,活着的时候不知道盐和醋,而且溪水中有很多枸杞,它的根弯弯曲曲像龙和蛇一样,喝了那的水就会长寿。近些年道路稍微通畅,逐渐能够接触到日常的调味品,故而寿命减短,所以这就和外面的人寿命差不多了。 当武陵太守得知到了那里的`时候,那里已经早就成为很多人争夺的地方。 一般来说,天下像这样的地方很多,不单单是桃花源而已。
赏析
苏轼的这篇诗序中,一方面驳斥了过去把桃花源蒙上一层神秘色彩的错误 另一方面把桃花源和仇池 青城 菊水并举寄托了他对这里的一山一水的由衷赞许
苏轼与众不同,他对桃花源的存在表示了怀疑 这是指桃花源那样的社会,而不是指桃花源这个风景区 先于苏轼的唐代韩愈也表示过怀疑,他在 桃源图诗里开笔就写道: 神仙有无何渺茫,桃源之说诚荒唐 根本不相信有桃花源的存在,但是,他没有提出更多的根据加发否定唯有苏轼把否定传说中的桃花源存在的理由说得非常充分。
文中“考渊明所记”中的“渊明所记”是指他所写的《陶渊明集》。
相关问题
作者列举了“青城菊水”,是为了说明?
答:苏轼在《和桃源诗序》中举“青城菊水”的事例,是为了说明桃花源并非仙境,只是它与世隔绝,民风淳朴,水甘食简,人皆长寿罢了。
历代附会《桃花源记》的情况很多,其中有把桃源说成是神仙居住的境地。苏轼在《和桃花诗序》中认为这种说法是 ?
答:苏轼《和桃源诗序》中认为这种说法是“多过其实”的。
1、文中“考渊明所记”中的“渊明所记”是指他所写的《 》。(1分)
2、解释下列各句加点的字。(4分)
(1)止言先世避秦乱来此。( )
(2)饮其水皆寿。( )
(3)或至百二三十岁。( )
(4)使武陵太守得至焉。( )
3、历代附会《桃花源记》的情况很多,其中有把桃源说成是神仙居住的境地。苏轼在《和桃源诗序》中认为这种说法是 (用选文中的原句回答)。(2分)
4、在这段文字中,作者举了“青城菊水”的事例,是为了说明
【参考答案】
1、桃花源记(1分)
2、①、只 (1分) ②、长寿(1分) ③、有的人(1分) ④、这里(1分)
3、多过其实(2分)
4、桃花源并非仙境,只是它与世隔绝,民风淳朴,水甘食简,人皆长寿。(3分)
篇6:《和桃源诗序》阅读练习附答案
《和桃源诗序》阅读练习附答案
和桃源诗序【苏轼】
世传桃源事,多过其实。考渊明所记,止言先世避秦乱来此,则渔人所见,似是其子孙,非秦人不死者也。又云杀鸡作食,岂有仙而杀者乎?……旧说南阳有菊水,水甘而芳,居民三十余家,饮其水皆寿,或至百二三十岁。蜀青城山老人村,有五世孙者。道极险远,生不识盐醢(xī醋),而溪中多枸杞,根如龙蛇,饮其水,故寿。近岁道稍通,渐能致五味,而寿益衰,盖其比也。使武陵太守得至焉,则已化为争夺之场久矣。常意天地间若此者甚众,不独桃源。
1、文中“考渊明所记”中的'“渊明所记”是指他所写的《 》。(1分)
2、解释下列各句加点的字。(4分)
(1)止言先世避秦乱来此。( )
(2)饮其水皆寿。( )
(3)或至百二三十岁。( )
(4)使武陵太守得至焉。( )
3、历代附会《桃花源记》的情况很多,其中有把桃源说成是神仙居住的境地。苏轼在《和桃源诗序》中认为这种说法是 (用选文中的原句回答)。(2分)
4、在这段文字中,作者举了“青城菊水”的事例,是为了说明什么?(3分)
参考答案
和桃源诗序【苏轼】
1、桃花源记(1分)
2、①、只 (1分) ②、长寿(1分) ③、有的人(1分) ④、这里(1分)
3、多过其实(2分)
4、桃花源并非仙境,只是它与世隔绝,民风淳朴,水甘食简,人皆长寿。(3分)
篇7:《桃花源记》节选阅读训练及答案
《桃花源记》节选阅读训练及答案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小题1】上述语段选自课文《______》,作者陶渊明是______(朝代)田园大诗人(2)
【小题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字的含义。(有括号的是加点的)(3)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________________
【小题3】对上述语段理解有误的是_______(3)
A.皆叹惋写出村中人为自己不知道外面的`世事变迁而惋惜。
B.皆出酒食一句充分表明村中人生活富足而又热情好客。
C.村中人的自述表达了人们厌恶战争、追求和平的美好愿望。
D.不足为外人道也道出了村中人希望保持宁静生活的心声。
答案
【小题1】(2分,每空1分)桃花源记 东晋(晋代)
【小题1】(3分)其余的人又各自把他请到自己的家里。(复、延、其)
【小题1】(3分)A
篇8:桃花源记文言文阅读训练及答案
桃花源记文言文阅读训练及答案
言文,完成11—16题
桃花源记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小题1】.《桃花源记》的作者是 (朝代)著名诗人 。(1分)
【小题2】.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词含义 (2分) A.初极狭,才通人 B.阡陌交通,鸡犬相闻()C.便要还家()D.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小题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6分)
(1)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3)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小题4】. 从选段中理出“渔人”的行踪,在空格处填入短语。(2分)
发现桃花源——( )——( )—— 再寻桃花源
【小题5】.留白,是绘画艺术的一种手法,文学创作中也不乏“留白”,它给读者留下了许多想象的空间,你认为本文何处运用了这种手法,试简要分析。(2分)
【小题6】.作者在课文中给我们描绘了一个什么样的理想社会?现在的你怎样看待这个社会?(2分)
答案
【小题1】东晋 陶渊明
【小题2】A、只,仅仅B、交错相通C、通“邀”,邀请D、请
【小题3】(1)(他们)自己说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带领妻子儿女及乡邻来到这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2)(他们)问起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了.(3)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两耳,没有官府公文劳累身心
【小题4】访问桃花源 离开桃花源
【小题5】只要所选之句为读者留下了一定的想象空间,并能对此句作简要分析即可。示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具言”的内容和“叹惋”的内容文中都没有具体体现,但读者结合文章可以想象到“具言”和“叹惋”的是桃源外世事变迁,人们饱经战乱之苦。
【小题6】是一个没有阶级,没有战乱,自食其力,自给自足、和平恬静,怡然自乐的'社会.在当时来看,这只是作者的一个精神寄托,是对黑暗现实的批判,它带有原始的共耕痕迹,表现一定的复古倾向,是不可能实现的,只是一各空想. (言这有理即可)
篇9:桃花源记阅读训练附答案
桃花源记阅读训练附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小题1:、《古汉语词典》对“鲜”字有以下几种解释。请根据语境,选出对“陶后鲜有闻”中“鲜”字的解释最恰当的一项。(3分)() A.读xiān,活鱼。B.读xiān,新鲜。
C.读xiǎn,少。D.读xiān,鲜艳。
小题2:、选出划线词词义不同的一项( )(3分) A.林尽水源欲穷其林B.不足为外人道也此中人语云
C.悉如外人咸来问讯D.莲之爱渔人甚异之
小题3:、对课文《桃花源记》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这段选文通过表现渔人与桃花源中人的交往,描绘作者心目中的“乐土”,寄托了作者的社会理想。
B.作者用“遂迷”“未果”暗示了桃花源是虚构的,不存在的。
C.桃花源中人对渔人的盛情款待,表明桃花源是个和平富足的社会。
D.当时的社会没有阶级压迫,阶级剥削,就如桃花源一样。
小题4:、把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4分)
⑴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⑵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1:D
小题1:D
小题1:(1)(他们)问起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用说魏晋了。
(2)带领妻子儿女及乡邻来到这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小题1:C
小题2:D 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代词,代鱼人看到的景象。A 、完。B 说 C 都。
小题3:D “当时的`社会没有阶级压迫,阶级剥削”错,它描绘了一个没有阶级,没有剥削,自食其力,自给自足,和平恬静,人人自得其乐的社会,是当时的黑暗社会的鲜明对照,是作者及广大劳动人民所向往的一种理想社会,它体现了人们的追求与向往,也反映出人们对现实的不满与反抗。
小题4:⑴乃:竟然。无论:更不用说。(各一分)
⑵妻子:妻子儿女,绝境:与人世隔绝的地方。(各一分)
★ 一课一练答案
★ 一周一练3范文
★ 诗经硕鼠赏析
★ 清明译文及赏析
【桃花源记和桃源诗序阅读训练及答案(推荐9篇)】相关文章:
桃花源记练习题附答案2023-06-08
八年级上册同步作文600字2023-04-10
水调歌头游览古诗翻译及赏析2023-12-25
文言文《桃花源记》原文及翻译2022-05-02
桃花源记练习题及答案2023-08-28
《桃花源记》原文试题及译文2022-08-22
《陶渊明集》的赏析及练习题2022-10-30
《桃花源记》古文鉴赏2022-06-14
桃花庵歌原文解释2022-05-03
黄庭坚《水调歌头·游览》翻译及赏析2024-0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