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晓霞教授等在线研讨回答问题之三(共6篇)由网友“f41579436”投稿提供,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过的冯晓霞教授等在线研讨回答问题之三,供大家阅读参考。
篇1:冯晓霞教授等在线研讨回答问题之三
冯晓霞教授等在线研讨回答问题之三
21、维琪在-3-14 12:57:00的问题:
冯教授:
你好~!我教的是大班,由于家长的要求让孩子学习拼音,幼儿园课程里又没有要求,我们班老师决定每星期利用一天游戏的时间对孩子进行拼音的教学,请问,这样的做法可行吗?有没有系统的教学方法?
你好!按教育大纲规定应该是没有这个教育内容的,学习汉语拼音是小学教育大纲的内容,所以进行此内容可能不太适宜。家长的需求我们应做一些工作,幼儿园不应该替代小学教育。 (国秀华)
国老师讲得原则上是对的。但也的确有老师和家长反映,小学拼音教得很快,如果幼儿园一点没有接触,上学后孩子跟不上会影响自信心。鉴于这种情况,我个人认为,幼儿园最好与小学进行沟通。当然这个工作不是由我们老师自己出面,而是通过当地的教育主管部门。大家把这个问题提出来,和小学方面商量一下,看看如何适当解决。因为据我所知,小学方面的态度也是不同的。有的小学也反对幼儿园教,认为幼儿园教得不符合他们的要求。也有的小学希望幼儿园让孩子接触熟悉一下汉语拼音的读音。换句话说是指认识字母,不教拼法。总之,幼儿园入学准备不是提前教育。但培养孩子对语言符号的兴趣,让他们接触一下,熟悉一下,不作硬性的学习要求,我想也并不违反纲要的精神。就像孩子们在写自己的名字,看同伴绘画中的签名也接触和认识不少汉字一样。 (冯晓霞)
22、打虎山路在2007-3-14 13:11:00的问题:
请问专家:教师如何帮助幼儿将零碎个别经验整合成集体共有经验?
要达到这样一个目的,主要途径是通过集体分享,分成两种,一种是将幼儿同时进行的不同活动通过集体分享进行交流,这样能够丰富孩子的有效经验,扩充知识内容;另一个形式是在孩子进行了系列活动之后,进行阶段性的分享总结活动,师生进行共同的总结和输理,得出共同的结论,从而形成幼儿有效的经验,使零散的知识系统化。 (国秀华)
23、山西幼教中心2在2007-3-14 13:13:00的问题:
在观摩的公开教学活动中,有这样的风气――执教老师上课时,且不谈教学活动效果如何,光在观摩教学活动的准备上不惜花费几倍的人力物力进行大量的投入,这与日常教学规律是不符的,是精力财力都高于日常教学活动投入的,是应该崇尚?还是屏弃这样奢侈的作风?真的公开的教学投入就应该人力物力高投入吗?
公开课应该做充分的准备,这是对与会者的尊重,也是为了达到更好研究的效果,但是,这种充分的准备更多的在研究规律和方法,并应考虑他的普遍性和代表性和可实施性。应该是真实的,给予这种认识,所以过多的投入人力、物力这种失去了他的价值。(国秀华)
同意国老师的意见,这种充分的准备更多的应该表现在研究规律和方法上,这对组织公开公开活动的老师和参与研讨的老师来说都是一种关于教学设计的“行动中的学习”,“做中学”。对于所设计和组织的教学活动来说,的确应该考虑它的代表性和可实施性。我想补充的是,应该还有另外一种类型的“公开课”――我们称之为“研讨课”,这种“课”预先的准备和老师平时的准备情况是一样的,活动结束以后,大家就活动展开充分的研讨:从内容的选择,到活动组织方式、教学策略、教学效果,特别是改进建议。如果参加这种公开课的人太多,可以组织少数人(一般5-7人)直接参与讨论,把讨论的过程公开。――也就是说,这种公开活动公开的不仅仅是“课”本身,而且包括课后的反思、研讨。老师们看到的可能不是一个非常精致的、几近完美的典范,但有心的人能够从中学到如何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如何改进教学。我个人比较喜欢这样的公开课。但这种做法目前多数“做课”和“看课”的老师还不习惯。但我相信,慢慢大家会尝到它的“甜头”而喜欢上它。(冯晓霞)
24、jyspxh在2007-3-14 13:09:00的问题:
一线教师最困惑的事:如何正确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虽然是老话题,但我们在实践中很茫然。
“生成课程”是在师生互动过程中,通过教育者对儿童的需要和感兴趣的事物的价值判断,不断调整活动,以促进儿童更加有效学习的课程发展过程。这种根据幼儿兴趣和需要随时调整活动设计的做法使得幼儿能够更加积极有效地学习,
在这种课程理念下,教师要灵活、弹性地面对教育活动,当发现孩子真正感兴趣而且有价值的事物时,大胆打破以前的计划,根据幼儿在活动中的具体表现来调整活动设计,不能把事先设计好的活动当作一成不变的计划去执行,否则,就会忽视幼儿的主动性,使幼儿被动地学习,失去了自主探索的空间,失去了学习和发展的机会。但是,强调生成课程并非完全抛弃了预先的计划,教师应该在自己原有活动设计的基础上,以预先的计划为起点,渗透生成课程的思想,吸呐生成课程的理念和做法,做到预成课程与生成课程的有机结合。
(毛允燕)
我想强调的一点是,生成不是目的,只是一种使课程更好地为儿童学习服务的措施或手段。如果一位老师对儿童和所教的内容都非常了解,他所预设的课程已经把孩子们可能的疑问、兴奋点、困难甚至过程中可能引发的联想等都考虑到了,那么,教学过程中也可能不会出现需要调整计划的情况。对这位教师设计课程的能力我们只有佩服,绝不会因活动过程中没有“生成”而认为是一种缺欠。所以,我认为,课程是预成的还是生成的本身并不构成一个评价指标,唯有它是否能满足儿童的需要,促进孩子的学习与发展才是最为重要的评价标准。 (冯晓霞)
25、迎泽三晋幼儿园在2007-3-14 13:15:00的问题:
我们是一线的老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我们有以下困惑:如何利用家长开放活动,让家长既了解到幼儿的在园情况,又能提高家长的教育水平。
关于提高家长开放日的效果,首先我们真实自然的组织孩子的在园的生活、学习、游戏活动。让家长在这个过程中了解自己孩子在集体生活中的表现,更加客观的评价自己孩子的优势与不足。为了提高家长客观评价的能力和水平,在家长开放日之前,幼儿园应制定一个“家长半日活动观摩指南”帮助家长了解每个环节重点应该看什么,应该怎样评价孩子的表现行为。事后可以组织家长座谈会,交流他们各自的感想与体会。使其认识更加深刻。
(国秀华)
--------------------------------------------------------------------------------
26、比武招亲在2007-3-14 13:03:00的问题:
我是上南三村幼儿园的教师,我在教学活动中的困惑是“主题活动如何与环境结合得更好”,谢谢你的指教!
在实践中,我们采取了这样的做法:把环境创设本身作为主题活动设计的一部分来考虑,纳入老师的计划.试试. (毛允燕)
27、英才yxz在2007-3-14 13:16:00的问题:
为提高老师们的教学水平,我们想采用说课的方式,也就是说出教学设计中"教什么","怎么教",重要的是说出"为什么这样教".您觉得可行吗?关于开展说课这种教研形式您认为应注意一些什么问题呢?
你好,说课的形式是可行的,特别是对青年教师或没有经验的老师,更尤其独特的价值。说课的实质是一种教学设计的研讨活动。在开展说课的活动中,首先应该特别注意老师提问的层次性和启发性。其次应充分考虑到幼儿可能的回答和反映,并预测适宜的教育策略,即应变的策略。这是青年教师最薄弱的环节。如果做到这一点,最教学实践会有更大的帮助。当然。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实践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因为孩子的表现是丰富多采的是不可完全预测的,那更是培养和提高我们专业能力的机会和过程。 (国秀华)
28、山西幼教中心2在2007-3-14 13:03:00的问题:
您好!我们是山西省幼儿教育中心实验园的老师。请问:在区域活动中,如何把握处理幼儿兴趣点偏离与教师预设目标之间的矛盾?(如:语言区中,投放的方形木制认知积木,幼儿在操作中常当成搭建活动的材料;再如:在科学区中的手电筒、镜子等被孩子当成角色区中的材料使用。)
从你的举例中,我倒觉得孩子们是在创造性地使用活动区材料.由于活动区最大的价值是孩子可以自主地学习,老师来给予支持.若孩子的兴趣偏离了教师预设目标,只要孩子是在主动地学习,这时,我们需要做的是调整自己的预设目标,并相应调整活动区材料,以支持孩子的自主学习。 (毛允燕)
如果认为原定的活动区的目标确实重要,那我们还需要思考一下是否还有其他材料或活动形式可以更好地帮助实现目标。或者设计一些有趣的活动/投放一些其他辅助材料引导孩子改变的操作方法。比如,和孩子一起玩看谁能用镜子让阳光照到屋顶上或其他不能直接照到的地方的游戏。 (冯晓霞)
29、mindy在2007-3-14 13:16:00的问题:
我是上海市北蔡幼儿园的教师。在这里想一请教一个问题:同一个班的孩子差异性很大,很难针对每一年龄特征的孩子因材施教,因为即使孩子们相差两个月,其个性特征的差异也会很大。请问,有什么方法能保证在每次的活动中--让每个孩子都得到发展,同时又不会太过消耗教师的精力?
首先每次活动你所选定的目标和内容是符合大多数孩子的需要和兴趣,其次,在针对小部分孩子出现共性问题,采用小组教学。最后,针对个别孩子可以采用个别教育和指导,也可以将个别孩子的需要公布于大家,让大家了解,并给予帮助。如将幼儿个别的兴趣转化为全体幼儿的需要,那就增加了教育内容的丰富性,是比较理想的。也是具有较高教学能力的老师所能做到的。 (国秀华)
30、风之叮咛在2007-3-14 13:18:00的问题:
你好!我是宁波市江东中心幼儿园的老师。投身幼教工作十年了,这十年正是幼教新旧交替的十年,一路走来,发现幼教工作的挑战性越来越强,而我也有越来越多的迷惑,比如十年前我们用的是分科教学,几年后初次认识了蒙台梭利\瑞吉欧等,非常崇尚他们的理念,一直想多方面尝试,十年后,我还是比较喜欢瑞吉欧的理论,可又困惑于我可以怎样引导幼儿建立起自主学习的兴趣和能力,让主题活动有一个比较完整、有序又相对自由的空间?例如像我们现在采取的主题教育模式,一个学期里往往定了十个左右的活动,有时幼儿的兴趣刚刚被激发,活动却已结束,孩子和老师常常再没有更多时间去继续关注更多更有意义的话题,特别是大班孩子,他们已经有一定的能力进行更进一步的探索学习,可是,这需要分组指导和花更多精力动用社区家庭等多方力量。孩子们有没有养成很好的自主学习习惯。这样匆匆结束一个主题,我觉得是对学习资源的一种浪费。可如果延续下去,又势必影响所谓的教学进程,我该如何来面对这样的矛盾呢?
你好,你提出的问题具有普遍性和代表性也是我们教改中必须解决的一个问题,首先,分课教学有利于我们掌握各学科的教学规律,但是容易割裂孩子的经验。我们借鉴瑞吉欧的综合主题教育模式,因为它符合纲要的课程整合和教育相互渗透精神,保证了孩子经验的整体性,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应该追求主题活动的数量和主题活动的大而全,而应重视教育活动的有效、扎实,满足不同幼儿的发展需要。真正帮助幼儿形成有效的经验,且不可蜻蜓点水,不断的换主题。 (国秀华)
篇2:冯晓霞教授等在线研讨回答问题之二
冯晓霞教授等在线研讨回答问题之二
11、爱心在2007-3-13 20:24:00的问题:
恳请专家解惑:主题墙饰创设中,如何系统深入的开展?如《寻找春天》主题墙如何更细致,更深入,更有价值?如何引导幼儿充分与墙饰互动?表征形式都有哪些?(以前用过照片,实物,图片,幼儿作品)。期待着您的回复!
墙饰可以反映教育过程和幼儿学习过程,它应该具有引领性和互动性。什么叫引领性呢,如《寻找春天》,首先应该让孩子观察当前的春天的状态,并装饰在墙面上。再请幼儿想一想春天的植物还会有变化吗?会有什么样的变化?让他们带着这个问题再去观察春天,并伴随观察的过程,将自己的发现陆续地展示在墙上。这就是引领的作用。在装饰的过程中,要让幼儿按照自己的方式和想法去进行装饰,教师给予适宜的引导和支持。这就是互动性。形式则是根据本班孩子的能力和水平决定。 (国秀华)
12、sylyf在2007-3-14 9:16:00的问题:
我是上海市静安区南阳实验幼儿园的老师,我代表中班组的老师提一些问题:
个别活动中观察记录与幼儿指导如何权衡?
我认为,个别活动中的观察和指导不是完全分开的,指导必须建立在观察的基础上,而且只有观察才能进行有效的指导。记录是帮助我们了解孩子和进行有效指导的一个辅助手段,不是目的本身。如果记录和指导发生矛盾,我认为,恰当的指导应该放在第一位。而且,记录我们也可以用回忆的方式。同时,收集孩子的作品、活动的照片也都是记录的方式。我们也发现,有些时候老师太急于指导,没有给儿童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这其实不利于老师了解孩子,也不利于指导。 (冯晓霞)
13、塞外娃娃头在2007-3-14 9:29:00的问题:
尊敬的冯教授,请问您:怎样把幼儿园平凡琐碎的每日工作转为一种主动、轻松、愉悦、充满新意的快乐享受呢?
老师:你好!能有这样的愿景很好.我自己在幼儿园中与老师也在往这个方向努力,我们提出的方向是做快乐的专业教师.我们现在的做法是优化自己的日常工作方式与专业生活方式.具体的做法是:一对待工作积极主动,二学会管理自己的时间,三努力做到有效反思,四打造共同成长团队,五追求人生全面发展,真实幸福.如果你有兴趣,将来对这一问题,我们可以深入细致探讨交流. (毛允燕)
14、我和你和在2007-3-14 10:35:00的问题:
具体实施活动时,评价一节教育活动的标准是什么? 怎样自然整和?
利津县第二实验幼儿园
我们一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评价一节教育活动:一是看孩子在这一次活动中,是否真正参与,真正身心投入。这可以通过观察了解到。二是看学习内容和活动过程式是否能给孩子带来有益的经验,也就是孩子在这个活动中能够获得什么。这需要对内容和活动方式进行分析,同时观察孩子在活动中做了什么。按照拉尔夫泰勒的说法,学生的学习不取决于老师做了什么,而取决于学生做了什么。这几方面的结合,大体就能让我们对教育活动有个基本的判断了。
(毛允燕/冯晓霞)
15、weilan212在2007-3-14 9:12:00的问题:
冯老师,您好!我是参加工作半年多的一线老师,在学校里学了很多的教育理论,个人比较崇拜一些教育家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但是在实际工作中,特别是在集体教学中,面对不同的孩子,很难在集体教学中考虑每个孩子的个性发展。不知该怎如何将一些教学理论运用到教学实践中?
集体教学,首先应该解决同一年龄段幼儿共同需要关心的问题,这就需要老师的判断和选择,其次,关注不同孩子的需要,如能将个别孩子的需要转换成所有孩子的共同需要,那是最好的。这需要教师更高的能力。那么对于同一问题下不同能力的孩子,教师应采取给予不同的要求,来满足他们的不同需要。例如,对能力强的孩子,教师可以提难度较高的问题,而能力稍弱的孩子,教师可以提较简单的问题。对于操作性的活动,能力强的孩子,让其独立的'探索和操作,能力中等的能力,教师给予适宜的指导,对于能力弱一些,教师给予较多的帮助。 (国秀华)
16、yty999在2007-3-14 10:51:00的问题:
冯教授:
在区域活动中如何平衡各个领域的教育内容又能兼顾孩子的兴趣?
一般来说,活动区涉及的教育领域是比较广泛的。但孩子可能是根据个人兴趣来选择活动内容的。您是否想问,如果孩子长期只选择一个活动区的内容该怎么办?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不可以这样处理:⑴ 分析一下其他活动区能给孩子带来的学习经验是否还可以通过其他途径获得?⑵ 这个孩子是否真的缺乏那些经验?如果答案是他缺乏那些经验,而且没有其他途径帮助他获得这些经验,那么我们可以用吸引、建立兴趣关联等方式向儿童推荐其他区域的活动。有的老师发现孩子总是到操作区用乐高玩具插枪,对折纸活动毫不感兴趣,而且这个孩子对也比较缺乏数学方面的经验(图形变化/等分等),于是教师就用纸折迭拼插出一把手枪,利用兴趣关联的方式把他从操作区吸引到美工区。如果答案不是这样,孩子一段时间从事某种活动多些也应该尊重其兴趣,然后见机行事扩展之。
(冯晓霞)
17、progress在2007-3-14 11:14:00的问题:
冯教授:
您好!在制定一节教育活动的教育目标时,目标应体现单一化还是要将一些潜在的情感、能力等内容一并制定出来?
谢谢提问!在制定一节教育活动的目标时,应该突出主要目标,如果活动的确包含着其它潜在价值,当然应该把它挖掘出来。把这些目标制定出来的目的是提醒自己努力去实现它。但是不要为了好看而生拉硬拽地贴标签。最重要的是尽量把它们落到实处。
(国秀华/冯晓霞)
--------------------------------------------------------------------------------
18、qinzhenbook在2007-3-14 12:41:00的问题:
冯教授:
您好!现在的活动中,有很多都是让孩子进行表现表达的内容,旨在提高孩子的表达表现能力,我们在活动中也关注着孩子的活动状况,但是,内向的孩子在活动中的机会显得越来越少,虽然老师多多的进行着鼓励,但是……会说的孩子越来越会说,不会说的孩子……
请问在二期课改中,如何更加有效的使能力较弱的孩子缩小和能力强孩子的差距?
上海南汇周浦东南幼儿园一教师
老师,你好!从你的问题中能看出你是一位很有心的老师。“会说的孩子越来越会说,不会说的越来越不说”,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是我们给会说的提供的机会更多(老师经常不自觉地就这样做了),还是不会说的说几次后就没自信了?如果是前者,我们需要注意,如果是后者,我们需要想办法增加他们的信心。仅仅靠鼓励对自我意识已经发展起来的儿童来说效果不一定明显,因为他们会从与同伴的比较中认识自己。这一点,多元智能理论主张发现孩子的强项,从强项入手建立起自信,然后逐渐扩展到其他方面(包括弱项)的思路可以提供一些启示。我们若能深入地观察每位幼儿,了解每位孩子在各个领域中智能的强弱项,为每个孩子提供发展的适宜机会,这样他们就可以成为最好的自己。
(毛允燕/冯晓霞)
--------------------------------------------------------------------------------
在任何一个班级都会存在这样的现象,教师的一个很重要的任务和责任就是利用各种教育方法,使内向的孩子更加开朗,要达到这样的一个目的,首先让孩子充满自信。这就需要老师给他机会,同时在集体中树立他的威信,表扬他的长处,给他展示自己的机会。这个过程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国秀华)
19、lqyzxy在2007-3-14 12:57:00的问题:
教师应该如何引导幼儿将所学到的科学概念、数学概念应用于实践生活中。
对幼儿来说,科学概念和数学概念首先应该通过情境性的学习来获得。也就是说,老师需要把科学概念和数学概念和实际的生活联系起来进行教学。比如,要让儿童懂得测量的概念,我们就可以事先设计一个问题情景,或者从孩子的生活当中发现测量问题,如两个孩子从不同起点起跳,比比谁跳得远,我们就可以让孩子想办法来判断谁跳得远,激发起孩子对测量的兴趣,然后让他们想办法进行测量。在这个过程中,老师要加以引导。这样学习到的概念儿童比较容易理解,自然也更容易应用。当儿童已经掌握了一些科学和数学概念以后,教师应该注意发现生活中需要运用这些概念来解决的问题,或者设计一些问题,让孩子们运用这些知识。比如,学习加减运算以后,就可以在商店游戏中加上商品的标价,要求孩子用制作的代币卷付费和找钱。只要我们有这个意识,是可以发现和创造很多类似的运用知识的情境的。 (冯晓霞)
20、hrh529在2007-3-14 13:15:00的问题:
反思性教学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方式与途径,但是如何使“反思”真正成为教师成长的有效武器而非为了反思而反思的一种形式呢?如何使反思深入实际而非表面化呢?教师反思应该从哪些方面着入?应该注意什么?
反思性教学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方式与途径,但是如何使“反思”真正成为教师成长的有效武器而非“为反思而反思”的一种形式呢?如何使反思深入实际而非表面化呢?”已经在相关的帖子上已作出回答(见回答一中的第4题)。现在我们来说说教师的反思可以从哪些方式入手。从我们的研究来看,老师的反思往往是从儿童在教学过程中的表现入手。当儿童的表现与教师的期望不一致的时候,教师最容易进行反思。
一般来讲,反思可以有这样几个角度,一个就是刚才所说的从儿童的角度。我们可以假设我们自己是一个儿童,在活动中可能会有什么样的感受,尽管我们是成人,但是心同一理。第二个就是作为局外人的角度。也就是说,自己作为一个旁观者来审视作为当事人的自己的活动和行为(如果有录像,这一点做起来就更加容易了)。第三个角度就是请同事观看和研讨。因为每个人考虑问题的角度、知识背景都不完全一样,他们的意见可能会给我们很多的启发。第四个角度就是对照我们所学过的理论。从理论的角度来观照我们的实践。
(冯晓霞)
篇3:冯晓霞教授等在线研讨回答问题之一
冯晓霞教授等在线研讨回答问题之一
1、我们是上海市静安区威海路幼儿园的老师,我们的困惑是:如何提高主题活动开展中教师对教学活动价值取向的把握?
这是个很好的问题,也是个确实不容易把握的问题。我想先一般性地谈谈。
在幼儿教育中,的确存在着两种不同的价值取向,如果用一种简单化的语言来表述,一种可以表述为“关注孩子当下的生活”,一种则是“关注未来的生活准备”。具体到幼儿园课程与教学中,前者关注的是儿童的兴趣和对儿童现有发展水平的适宜性,后者更加关注的是对今后的学习与生活,特别是对入学准备的有效性。尽管我们认为这两者不应该是矛盾的,但如果“度”把握得不好,它们就会成为一对矛盾。事实上,这个“度”的确不那么好把握,顾此失彼的现象的确经常存在。在教育过程中,我们也不可能每一步都能够把这个度拿捏得恰到好处,但只要心中有“适宜性”和“有效性”这两个概念,不时用它们来自我检测一下,发现某一方面被忽略了,马上调整一下,保证总体上两方面基本兼顾、基本平衡,我认为也就可以了。
至于如何提高主题活动开展中教师对教学活动价值取向的把握?我想,重要的是老师们要有“适宜性”和“有效性”的意识。这个意识或许可以转化为两个问题:“它符合孩子们的兴趣和发展水平吗?”“它能让孩子们获得有益的新经验吗?”如果我们在主题活动开展的每一步(包括活动内容、活动方式、教学策略等)都能够用这两个问题问问自己,得到比较满意的回答之后再作决定,我想,问题基本就可以解决了。 (冯晓霞)
2、我园是一家正规国办园,幼儿在接受了三年正规学前教育后,应该顺利进入小学一年级接受九年义务教育,但是仍然存在小学教师对入学幼儿进行考试现象,(小学公然开办学前班,将一年级的知识过早地传授给学前班的孩子)为此,幼儿园也不得不开设学前班来稳定生源.请问:1.国家对开设学前班的政策是如何的?幼儿在接受了三年正规学前教育后是否还要上学前班? 2.对学校\幼儿园开设学前班是如何规范的? 谢谢!
这个问题本不属于这次研讨的内容。但因为有不少人问到这个问题,还是作一个简单的回答。
1991年6月17日国家教委发布的《关于改进和加强学前班管理的意见》中指出,学前班“是农村发展学前教育的一种重要形式;在城市,则是幼儿园数量不足的一种辅助形式。”“小学不得以未入本校学前班为由,拒绝接受规定服务地区内学龄儿童入学。”应按照基础教育司制定的《学前班保育和教育的基本要求》开展工作。这些文件各地教育主管部门都有。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幼儿教育重要文献汇编》中也收录了《意见》。因此,幼儿园三年毕业不需要上学前班。开设学前班的条件/对教师资格的要求和教学内容的要求文件中都有。学前班具体是由各地教育主管部门,具体说是由基础教育处(科)负责管理的。这些问题可以向他们反映。我们也会把大家所反映的情况如实向教育部基础教育司汇报。
3、sabrina在-3-13 17:48:00的问题:
您好;在幼儿园的预设课程和生成课程中,我们遇到了实践的困难,如何把握预设课程和生成课程的价值取向问题?幼儿园的课程过多,教师在使用过程中如何取舍?家长怎样面对?怎样才能知道自己选的主题有一定价值,目前我们也在实施课程改革,但这样一来有些不知所措,请您指教!
预设课程是按国家教育大纲教师有计划、有目的设计的课程,生成课程是依据孩子对突发事件、突发现象最感兴趣的问题提取出来的。二者的价值取向共性的地方都是要依据纲要制定的教育目标。其次,都要考虑孩子的需求。第三,考虑孩子年龄段和可接受性。第四,对孩子今后成长有意义和价值。他们的不同点一个源于计划,一个源于孩子的兴趣。
(国秀华)
4、xiaoping111111在2007-3-13 16:08:00的问题:
“在反思中成长”是一个很好的话题,二期课改让我们教师的教育理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们非常注重活动后的反思,反思也是判断教师专业水平的标志之一,它包括记录式的,也有自我思考,但是反思是否真正起到作用我想还是需要我们思考的,有的教师反思具有意义,而有的则是为了完成领导布置的任务,那么这种反思不要也罢。
我们对“反思”这个概念进行了新的解读,虽说反思是判断教师专业化程度的一个标志,但并不是说教师必须长期的过一种“反思教学”的生活,只有当教师的教学中发生了某种教学事件,只有当教师以经验的方式无法化解这些教学事件时,教师的教学才需要反思,这种反思也可称为“觉醒”,它能更有效的影响教师的教学生活。
尊敬的冯教授,我们很想请教您,这样的一种思维方式是否正确?因为只有思路清晰,才能更有利于反思,真诚地希望得到您的指点。谢谢!
你好!你的这种思考是有一定道理的,因为反思一般是在问题的基础上进行的,如果一切都很顺利,当然我们也可以总结经验。但是反思更多的情况下是当你发现实际情况和你的期望不一致时,这时候你就需要去思考你现在面对的是什么问题.并且,估计一下是什么原因造成的这个问题,并且针对你对原因的分析,提出解决问题的假设并实施.那么从实施的结果来看,我们可以去分析我找到的是否是这个问题的真正原因和我所采用的改进措施是否真的能够有助于解决这个问题。我们的确也发现有时反思的效果并不理想,那是因为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是需要我们老师具有一定的专业基础的。一般认为,有三类知识是作为这种专业基础的,一类是关于儿童发展的知识,一类是有关教学内容的学科知识,再一类是实践智慧。所以,反思不在于形式,而在于我们思考的深度,在于我们是否能够真正找出问题。
我认为,我们没有必要把反思看作是一种非常“严肃”或“庄重”的问题(一时想不出一个特别恰当的词),其实我们时时刻刻都可以在反思,问题也可以是非常小的。比如,你认为这个活动孩子应该非常感兴趣,但多数儿童却心不在焉,这时你很自然、很容易就会去考虑这是为什么。这就是一种反思。但如果你看到了除了沮丧外却什么问题都不想,更不考虑如何改进,过去了就过去了,这就没有反思。自然,也就没有改进,没有专业上的进步。从这个意义上看,反思应该而且也可以成为老师的一种习惯,一种“生活”。但必须强调的是,反思的目的是为了解决教学中的问题,而不是写反思报告。
(冯晓霞)
5、宁波一幼俞在2007-3-13 15:22:00的问题:
突然想起明天下午带班,所以先下手,提上我的困惑。
您在《让教师成为教学的主人》一文中说过这样一句话:我们不妨把师生之间的这种共生主体性或和谐主体性比喻为一对舞伴;教师是高明的舞者,幼儿是新手。新手只有在高明的舞者的带领下才能逐渐成为一位熟练的舞伴;而高明的舞者也只有在帮助新手成为配合默契的舞伴时,才能真正自如地舞起来。看起来如此美丽动人的文字操作起来真的太不容易了,特别是区域活动时,放手让孩子进去区域自行活动就让孩子自我演变成自由活动,活动后的提高特别少,但如果教师也进入区域进行指导,发挥主体性,那么教师就必须忙碌于各区域,累倒无所谓,关键是又被我演变成集体教学活动,我也一直在思索如何更好地开展区域,但终究没有一个满意的答案,作为一名新老师,恳请冯教授给我支支招。
(1)在活动区活动中,教师的主体性并不仅仅表现为直接指导每一个区域的儿童如何操作材料,如何解决冲突等等行为上。教师观察儿童的行为表现(或活动产品等),从中发现孩子的教育需求,思考下一步如何改进(如需要给活动区增补什么材料;需要为孩子们的角色游戏扩展哪些经验等等)也是教师主体性的表现。
(2)如果发现确实有必要通过集体活动来解决活动区中的问题(如大班的孩子不知道利用“代币卷”买东西,买者和卖者都不按照价格付费和收费),那么,老师就可以组织一次超市参观或其他活动,帮助儿童更好地把数学知识运用到商店游戏中。 “游戏产生课程”(教师通过观察幼儿的游戏活动了解其兴趣指向和相关经验,进而提供机会扩展和加深他们的学习)和“课程产生游戏”(教师借助于对教学内容、幼儿兴趣和已有经验的了解,规划游戏材料和情景,以诱发幼儿的自主游戏)是游戏与课程的两者主要联结方式。所以,有时儿童的自主游戏被你演变成集体教学活动并不一定都不对啊!只是要把好必要性这一关。
(3)活动区活动主要是孩子的自由游戏。其中当然有学习,但是潜移默化的,不要要求立竿见影的学习效果。只要我们提供的材料有价值,能够引发孩子们有意义的活动,“提高”就会以一种不知不觉的方式在进行。
(毛允燕、冯晓霞)
6、张金雪在2007-3-14 10:12:00的问题:
在主题教学活动中,预成和生成活动可同时进行,一般生成活动可酝酿多长时间?
的确可以在预成活动展开的过程中生成出非计划的活动。一般生成活动教师是对活动中的突发或意外事件(包括儿童的一个独特的问题或独特的回答等)作价值判断之后的一种回应。至于“生成活动可酝酿多长时间”,这个酝酿是指教师需要在多长时间做出回应吧?还是指生成的活动应持续多长时间?如果是前者,我想,如果能即时进行自然好,因为直接回应了孩子的需求。当然也可以晚一些,但不要晚到孩子已经忘了或者兴趣早已转移了。如果是后者,那生成的往往只是主题,如何进行,多长时间那就和预成的主题一样了,时间长短不固定,看老师的计划。
(国秀华/冯晓霞)
7、shiqiyey在2007-3-14 10:10:00的问题:
问题一:单元主题活动产生与实施过程中如何照顾能力强和能力弱和中等水平的.幼儿?
可以从两个层面来做:一是针对孩子的不同能力提供不同的教育内容;二是同样的教育内容可以针对孩子的不同能力提出不同的要求。要这样做,需要一个前提条件,那就是对孩子的能力有确切的认识,尤其是针对具体教育任务.所以,看起来这是一个教学设计与实施中的问题,但我认为其实关键是对孩子的观察,对孩子一般发展能力的了解,以及对具体活动中能力的了解.
(毛允燕)
8、angelyao在2007-3-13 18:11:00的问题:
冯老师,很荣幸能与您在网络上近距离的交流,我是上海市浦东新区六里幼儿园的一名青年教师,随着新课程的不断深入,新的问题也就接踵而来:比如,新课程新教材最重要的特征是它的过程性,经验性.新课程教材都是根据孩子的经验来展开课程的,因此老师在考虑预设问题时要关注、吃透孩子的现有经验,并且预设的问题是要建立在幼儿集体的最近发展区的基础上的,那么如何思考什么是最符体幼儿最近发展区的经验?到底什么是最有挑战性的经验?什么是可以教的经验?哪些经验需要幼儿自我建构积累的?如果有些经验可以教的话,哪些是适合集体教的?哪些是适合个别教的经验?这是我们现在所困惑的,希望冯老师能给予我们帮助!
(1)很遗憾,我没有仔细研究过上海二期教改的教材,但我想,新教材肯定是根据上海幼儿的一般经验和心理发展水平编写的,应该能代表“一般”,可以作为教师教学的参照。但事实上,每个社区/不同家庭/不同个体/不同学习内容上的个体差异有时很大,因此,要想把握住幼儿的最近发展区,特别是集体的最近发展区,一个比较可行的办法是,在进行某一主题内容的教学之前,就像项目活动的第一步那样,先提供一个机会让儿童展示他们与学习内容有关的学习经验。不知大家是否看过瑞吉欧的“影子”和“人群”这两个活动,如果看过,就会知道,活动的第一步都是在了解孩子的有关经验水平。比如,“影子”活动是先让孩子们每人画一画自己和自己的影子;“人群”则是让孩子们讨论/描述人群这个词的意思。老师根据对孩子的绘画、谈话的分析,确定大家的经验水平大致在一个什么范围。这样,既了解了多数人的情况(一般水平),也了解了个体差异。而处于高水平的儿童的经验,也就可以视为多数儿童的“有挑战性的经验”了。这就是我们正在研究和倡导的“在评价和教学(课程)之间搭建桥梁”的思想。
(2)可以教的经验,是不是指的可以由教师通过直接讲解和通过训练习得的经验?如果是,那么,一些幼儿期需要了解和掌握的约定俗成的内容(如事物的名称),不适宜让儿童去探索的内容(如安全方面的)属于可以而且也只能直接教的内容。
(毛允燕/冯晓霞)
9、袁园在2007-3-13 23:38:00的问题:
冯老师:您好!
我们是来自山东英才银座幼教集团的园长和老师们。我们想向您请教以下几个问题,敬请冯老师赐教。老师们在组织教学活动时最感困难的不是组织实施,而是教学活动的设计。在设计环节,最感困难的又是教学内容价值点的确定,教学内容内涵的把握。确定不好,就会出现大拼盘或四不象的现象,目标不明确或不恰当,难以实现。如何提高教师自主设计教学活动的能力呢?请您予以指教。
确实,教学设计是保证教学效果的最重要的环节之一,尽管现在生成课程这些概念也已提出,而且强调教学过程中的再设计,但预先的设计仍然是非常重要的,的确如你们所说“在设计环节,最感困难的又是教学内容价值点的确定”,而价值点的确定基于对内容本身所包含(或者说是所规定)的学习经验的分析,这需要我们老师对教学内容所涉及的学科知识以及这些知识的学习对儿童的意义有较为深入的理解。比如,科学教育当中的有关光和影的内容,就需要老师对光和影这个内容所包含的知识点有所了解。比如,影子产生的条件,影子大小、方向变化的原因等。同时,我们这里所说的知识点不能仅仅用传统的知识定义来理解,它还包括儿童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的方法、体验到的情感等等。 (冯晓霞)
10、bdqyey在2007-3-13 21:21:00的问题:
冯老师您好!我的困惑问题是:在美术活动中如何更好地运用激励性评价机制?恳请您解答!
美术活动的评价问题的确是一个难题,我觉得有一个策略可以考虑一下:肯定基础上的扩充.也就是,先了解孩子通过绘画想表达什么,让孩子的声音发出来,然后再以丰富孩子的思想,提升孩子表达技术这两个方面为主线,为孩子指引发展的方向。
如果我们的激励在于强化儿童对美术活动的兴趣,我认为不需要花费太多的心思,因为美术是孩子的一种创造性的表达,甚至可以说是一种“自我表达”。如果我们一开始不用成人的评价作为激励的手段,儿童美术活动的成果原本就有自我激励的功能。
(毛允燕/冯晓霞)
篇4:冯小霞教授等在线研讨回答问题之五
冯小霞教授等在线研讨回答问题之五
274、我是一名青年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最大的困惑就是在每一次提问后如何回应幼儿的回答,教师如何提升自己这方面的能力?
回答:要很好回应幼儿的问题,教师至少要做好两方面的准备:一是要充分估计和预测幼儿可能的回答;二是自己对所谓的“答案”要有充分的认识,特别是所涉及到的学科知识。有了这样的准备才能发现幼儿回答中存在的“有教育价值的东西”,并采取针对性的教学行为。
(王海珊)
要提升自己回应儿童的回答的能力,首先要如王老师所说,一自己要清楚问题的答案,二要了解孩子的经验和他们对问题的可能理解。这是回应的基础。此外,对待孩子的回答教师要抱有一种积极的、谦虚的态度,相信孩子这样回答是有他自己的理由的。有了这样一个基本态度,我们就会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处理了。
比如,有些答案可能不是我们所期望的,那么我们就要反思自己的期望是否符合孩子的认识方式和特点。在“假如我有一朵七色花”的谈话中,老师把目标定位在道德教育范畴,希望孩子们用这个神奇的花“帮助别人”,但许多孩子们的愿望却是“变出好多好多玩具大家玩”。作为教师,在这种情况下不应该千方百计把孩子往自己期望的答案上引(如果那样,孩子不成了我们的传声筒了吗?),而应该看到这是“玩具是儿童的天使”这句话的具体体现,是孩子们的最自然最正常的反应。我们应该支持他们而不是改变他们。北海幼儿园的徐老师马上用这样的方式回应了孩子们:“可是我们没有七色花啊!那大家想一想,我们还有没有其他办法帮助这些小朋友满足愿望啊?”孩子们的讨论一下子更加热烈起来。
有些答案在我们看来不正确,这时不要简单否定或直接告诉正确答案,要做的是了解孩子为什么这样回答,或者用一些方法让儿童自己意识到自己答案的问题,特别是在科学学习中。比如,有的孩子认为玻璃球沉到水里是“因为它重”,那么我们可以找一块比它更重的木头制品(在天平上称一称)放在水里,让孩子自己发现答案与事实的矛盾,促进他们进一步思考。
有时孩子的回答我们听不明白,这是就需要给孩子一个充分表达的机会,我们从中找到理解他的线索。在一次讨论动物对人类的意义的活动中,一个孩子说“如果没有动物就地震了”。为什么孩子会这样说呢?原来,他听大人讲地震前动物常有异常反应,起到给我们报信的作用,但由于他知道得不太清楚,更难以表达明白,才会说出我们感到莫名其妙的话。但由于老师相信孩子总是有理由的,所以就仔细引导他讲出自己的想法。弄明白以后,老师用自己的话把事情说明白,并问孩子“是这个意思吗?”通过这种方式,不仅帮这个孩子理清了答案,也给了其他儿童一个新知识。
所以,老师们需要抱着一个信任和谦虚的态度对待孩子的回答。 (冯晓霞)
172、我是西园新村幼儿园的老师,在活动中老师提问后有很多孩子都想回答,但常常苦恼,因为时间的问题不能让每一个孩子都回答,您觉得是都回答还是有选择的回答呢?都回答时间又不够,选择性的回答呢,有的孩子没有请到,又会很失望,该怎么办呢?
回答:在集体教学活动中常常出现这种现象。要解决这个问题,一是可根据具体教育内容,采用小组教学或个别教学的方式。二是可在教师请个别幼儿回答之前,留段时间让幼儿同伴间相互交流,满足幼儿表达的愿望。
(王海珊)
75、现在的孩子越来越聪明,越来越好问,有时的问题连我们老师也回答不出.以前我会利用家长资源,让幼儿回家问问爸爸妈妈;有时我会当场和幼儿查找资料.但我觉得经常这样的话,教师在幼儿心目中的威信就会大大减弱,教师不仅要不断给自己充电,除此之外,在面对幼儿问题时,教师回答不出时,还有没有更好的方法.
回答:你所谈到的利用家长资源、与幼儿一起查找资料都是不错的方法,当然,正如你所言,教师不断给自己充电是非常必要的。除此之外,我认为回答幼儿的问题也需要一定的技巧。首先,老师要抓准孩子提问的目的。孩子有其自身的心理发展特征,有的时候必须考虑孩子发问的出发点。例如:一个4岁的孩子问老师:“人为什么只有一张嘴?”,乍一看,要解释这个问题当然是有难度的,但其实这个孩子是因为吃饭太慢挨批评了,他想得到确认的回答是“如果多长几个嘴,就可以很快把饭吃完了……” 针对这样的想法,老师回答的重点恐怕就在于给孩子解释“为什么吃饭不能太慢?”,这个问题显然就很容易回答了。其次,在孩子问问题的同时,老师也可以反问孩子,让他们有机会思考。有时候,孩子会有很多非同一般的想法,或许对老师也有诸多的启发。总而言之,回答孩子问题时,要从孩子的年龄、理解能力、提问的出发点考虑,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因地(情景)而异。
(王海珊)
397、在教学活动中,有些孩子回答的问题需要老师帮忙归纳一下,但有时自己心里知道可又说不清楚,请问冯老师如何将孩子的回答能精练地归纳,进一步地提升,使孩子们一听就明白?
回答:对孩子回答的问题进行总结,提升是很必要的。要做好这一点,教师首先在提问前应明确自己为什么问这个问题,也就是说要明确提问的目的,同时对问题可能的答案要十分清楚,特别是涉及到的一些学科知识,教师必须充分理解,这样才能做到结合孩子的回答,深入浅出的进行归纳、提升。
(王海珊)
26、请问:在活动中老师应该怎样提问,老师的问题应该关注些什么呢?
回答:教师提问的根本目的和作用在于引发幼儿的思考并表达其思考的过程和结果。要做到这一点,教师提的问题必须要转化为幼儿自己的问题,即构成幼儿的`问题情境。根据相关研究,有效的提问,或问题情境一般包含以下成分:(1)目的,即解决什么问题。(2)个体已有的知识和方法。(3)对未知东西的认知需要。因此,教师的问题应关注这些方面:提问的目的,即通过提问要揭示哪些新的、未知的东西;幼儿已经具备哪些解决这些未知事物的知识和方法;如何引发幼儿解决问题的兴趣和需要。
(王海珊)
442、我园一位教师提出:开放性、挑战性,能引发幼儿思考的提问,才是有价值的提问。过去提问形式比较单一传统,语言活动传统的模式是幼儿听完故事后,教师的提问总是:谁?在哪里?干什么?而现在我们比较注重提问的开放性。那么是不是注重了问题的开放性,就再也不用“老三问”了呢?通过辩论,教师们的感悟与收获是:无论是“一期”、“二期”课改都有各自的优势与不足,不能全盘否定。对于提问,是开放式还是封闭式,要看你的教育对象,要看你置身于何种教育场景(是直接指向、提升关键经验还是拓展孩子想象……..),是否在最大限度内促进幼儿的发展,让幼儿思维碰撞,擦出新的火花。“老三问”的提问方式,对培养幼儿倾听习惯、记忆能力、以及为幼儿后续的学习(入小学)有铺垫的作用;“老三问”的提问方式,特别对小年龄的孩子,对掌握学习方法有很大的帮助。
在教学中选择何种提问方式,应根据教育场景需要,围绕目标与幼儿生活经验进行有效提问,它没有统一固定的标准和模式。
对这个问题我们是这样认为的,请冯教授给予我们更多的指导
同意大家的意见。提问是要根据教学的目的和内容而灵活把握的。
(冯晓霞)
69、冯老师你好,我是一名小班的老师。对于我班的孩子来说,在教学活动中,有的孩子上课总是插嘴,抢着回答老师的问题,但是有的孩子却从活动开始到结束都不吭声,最多跟着老师一起说,如果让他一个人回答,那他就站着一直不说。面对教学活动时的这种情况,我们老师该如何应对?
回答:对于文中提到的“插嘴问题”可通过加强常规教育加以解决。对于所谈及的另一类孩子,基本的原则是“多鼓励,小步子前进”。首先在教学活动中应尊重孩子,不要勉强他回答问题,其次教师应多关注该类幼儿,仔细观察他们,在教学活动中选择其能回答的问题,或是发现他对某个问题感兴趣的时候,提问他,允许他小声说,或只对老师说,然后逐渐过渡到大声说,面对全体幼儿说,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始终都要持积极的鼓励态度,帮助其建立自信心。
(王海珊)
篇5:冯晓霞教授在线研讨回答问题之活动区篇
冯晓霞教授在线研讨回答问题之活动区篇
一、现在许多幼儿园都普遍开展了区域活动,而且有逐渐占据集体教学时间的趋势,请问,区域活动和一般集体教学活动相比有哪些优势?区域活动能否代替我们一般的集体教学活动?
与集体教学活动相比,活动区活动中孩子更自由,自主性更大,游戏性更强。活动区对幼儿来说是“游戏场所”,其中的学习往往是无意识的“隐形学习”。当然,对老师来说,是可以利用的实施“潜课程”的机会。
活动区活动的目标可以与集体教育活动的目标相联系,与集体教育活动的内容一起考虑,使隐性学习与显性学习相结合。二者的结合可以有如下几种形式:
一是将活动区活动作为幼儿集体教育活动的难点分解活动。例如: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排序”时考虑到孩子都有自己的想法,如果再用以往的教学方法进行灌输,就会在一定程度上遏制孩子们的想象力。但是,如果在孩子们没有一定的相关经验积累的前提下,就组织这一教学活动,那么对教育目标的达成就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教师在操作角里有意识地投放了各种颜色的珠子。老师说:“现在夏天来了,我们幼儿园里有许多苍蝇和蚊子,老师请小朋友用你们灵巧的小手来串门帘,看谁串的门帘最漂亮。”于是小朋友们都行动起来。活动结束后老师请小朋友们互相欣赏大家的作品,说一说谁的门帘更漂亮?为什么?小朋友观察后发现把珠子按照一定的颜色有规律串成的门帘更漂亮。在以后的活动中,老师相继投放了大小不同、形状不同的珠子让幼儿串门帘,看谁串的门帘最漂亮。”于是小朋友们都行动起来。活动结束后老师请小朋友们互相欣赏大家的作品,说一说谁的门帘更漂亮?为什么?小朋友观察后发现把珠子按照一定的颜色有规律串成的门帘更漂亮。在以后的活动中,老师相继投放了大小不同、形状不同的珠子让幼儿串门帘,每次在交流时小朋友们都会发现把珠子按照一定规律串成的门帘更漂亮。老师在此基础上组成了集体教育活动“排序”,因为幼儿已有了一定的经验,教学难点迎刃而解,教学目标就很容易达成。
二是活动区活动是集体教育活动的延伸。在活动区活动中,让不同发展速度和认知风格的'幼儿根据自己的兴趣、需要和能力来参与活动,这是集体教育活动无法做到的。而且,在短短的集体教育活动时间里,要让每一个孩子的探索欲望都得到充分的满足也是不可能。因此我们可以充分利用活动区的优势,把进一步的探索活动延续到活动区中。例如:在“美丽的颜色”中,在集体活动后,教师在科学角中投放了三原色和集体活动中幼儿调配留下的颜色,在区域活动中,幼儿不仅调配出更多的颜色,而且还逐渐发现颜色的深浅与水的多少有直接关系,水多颜色就浅,水少颜色就深,这一现象的发现让幼儿兴奋不已,更激起了他们强烈的探索欲望。
三是活动区活动可以成为教师开展集体教育活动的主题来源。当孩子们在活动区活动中发现了共同感兴趣的问题,而且,靠自己的力量又不能解决时,教师可以选择将这一问题作为集体教育活动的主题,帮全班幼儿解决。这样就可以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之,活动区活动和集体教育活动是幼儿两种不同的活动组织形式,是幼儿园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无法摒弃也无法相互替代,只有将两者有效地结合,充分挖掘教育资源,发挥其教育作用,才能更好促进幼儿发展。
孙爱琴
篇6:冯小霞教授等在线研讨回答问题之四-课程与教学中的家长工作和社区资源利用
冯小霞教授等在线研讨回答问题之四-课程与教学中的家长工作和社区资源利用
363、在主题活动的开展中,有时需要家长的配合与支持,但有的家长不配合,不支持我们活动的进行该怎么办呢?
27、我是来自一所乡村幼儿园,条件不怎么理想.我们的每次主题活动开展总是碰到这样的问题:家长并不配合我们的主题活动.比如3月份小班主题活动“亲亲一家人”要求带一张全家福照片过来,可是只有6、7个家长相应,其余都不予理睬,或者干脆说“没有啊”。碰到这种情况教师应该怎么处理?
幼儿园虽然有自己的优势,但毕竟只是一个小天地,所拥有的教育资源是非常有限的(这里的资源不仅指物质设备、空间条件,更包括教育者的知识素养和教育能力)。这种资源不足的缺陷在过去以直接教学为主的分科教学中或许并不十分明显,但在今天,尤其是在倡导“通过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而主动学习、有效学习”的主题活动中,“资源不足”就真正成为影响教育质量的“问题”了。在这种情况下,老师们能主动寻求合作伙伴,让家长参与到幼儿园的教育过程中来,表明我们期望家园形成合力,支持、放大幼儿园教育的积极影响。
仔细看老师们提的问题,谈到较多的是家长的“配合”“不配合”,多多少少带有点“幼儿园中心主义”的倾向。家长会不会把这种“配合”理解成“支配”?把我们的“家园联系”理解成幼儿园单方面的“要求”?如果这样,他们就不会发自内心地与幼儿园合作,就会出现一些我们老师看到和感受到的家长“不支持、不配合”。
那怎么才能在主题活动中争取到家长资源?首先,我们要有这样的心态,家园合作,是两个同样肩负着人生启蒙教育重任的社会组织及其成员之间的携手,不是一方为主的“配合”;双方合作的基本原则是,相互尊重、平等互惠;合作的基本方法是,专业工作、有效沟通、真诚待人。
当遇到家长不支持、不配合我们的工作后,怎么办?我们先来反思,家长出现这样的情况,是不是由于我们的家长工作本身不到位造成的,如,小班主题活动“亲亲一家人”中要求带一张全家福照片过来,是不是有很多家长不明白为什么要带一张这样的'照片来,带照片来干什么,带这样的照片对孩子的学习有什么用,带的照片需要什么规格、什么尺寸、有什么具体要求,会不会有的家长觉得带照片来侵犯了自己的隐私权,等;或者家长在以前的经验中体验到自己“配合”“不配合”结果都是一样的,所以,嫌麻烦,就不再愿意回应老师的要求了。当然,也不排除有些家长认为我把孩子送到幼儿园去,就是让你们来教育的,愿意当“甩手掌柜”,对于这样的家长我们一方面笑笑接受,另一方面不急着让他们“支持、配合”,还是先让他们看到老师工作的专业、敬业,让他们从内心对老师尊重、认可开始,慢慢地让他们体验到与幼儿园合作的价值后,再让他们参与进来。
(毛允燕)
81、⑴如何更好地让家长了解幼儿在主题探索活动过程中所获得的发展?
幼儿在主题探索活动中所获得的发展,与知识、技能的学习相比,更加具有内隐性、过程性、情境性的特点,孩子有时候很难直接表现出来,家长也不易直接看到。因此,怎么让家长了解幼儿在主题探索活动过程中所获得的发展,成为让家长认可、支持、参与我们主题活动的一个很关键的因素。
下面,我把冯晓霞老师主持的“幼儿主体性发展与教育”课题研究中,课题组老师们用来让家长了解孩子发展的几条途径介绍一下,也许对你会有所启发。
途径一:让孩子的学习过程可视化。可以通过建立“活动档案”,把孩子学习的过程可视化,这样家长就可以真实、细致地了解幼儿园教育和孩子学习状况,自然也可以清晰孩子在主题活动中获得的发展。
途径二:以孩子的成长为中介,让家长看到孩子在主题活动中获得的发展。如,课题组的一个班级在开展了“玩具”主题活动后,一个小朋友的姥爷告诉老师,以前这个孩子不愿回答“在幼儿园学了什么”之类的问题,即使回答也说不清楚,可最近变了!在回家的路上,他就开始没完没了地讲幼儿园有趣的事,一进门就把自己关在屋子里两个多小时,把所有的玩具找出来,按弹力的、惯性的等多种方式分了类,然后放在瓷砖上、木地板上、地毯上、桌子上比较,看在哪儿跑得快、滚得远。他告诉姥爷,“这就是我们在幼儿园做的事!”还很认真地解释原因给姥爷听。老人很吃惊:没想到一周不见,小外孙成了“工程师”了!这位姥爷对老师说:“我认为你们这种教育活动挺好!孩子长进很快。小孩子就是有兴趣时才能学进去!”
途径三:让家长在参与体验中,感受孩子在活动中获得的发展。如,为了挖掘美术活动对幼儿多方面发展的价值,课题组老师用观察画代替了示范画。在进行了这样的改革之后,家长对作品栏中孩子们的那些不够“美观、漂亮”的作品表示出了不满,经常听到他们说“这是画得什么呀,一点也不像!”“你看,对面那个班孩子们的画多象,多漂亮”。除了理解家长的抱怨与不满外,老师召开了一次特别的“家长会”,“请每位家长画三幅画,第一幅画这样画,老师为大家出示奥特曼玩具,大家看一会儿后就收了起来,请大家凭着记忆画一个奥特曼;第二幅画是这样画,老师把奥特曼放在大家面前,请大家边观察边画;第三幅画这样画,老师出示一张范画,请家长临摹画。”然后,提问“三种画法中,用哪种画法画出的作品最好看?”“在这三种画法中,您感到哪种方法吃力,为什么?” “您认为这三种画法,分别能促进孩子什么能力的发展?”经过这样一个过程后,家长开始明白我们改革的目的,也开始学会从新的视角看待孩子的作品。对老师的工作也就更加理解和支持了。
(毛允燕)
193、现在我们农村地区的家长对孩子的技能要求较高,请问我们老师如何做才能让家长满意,又不违背二期课改的理念?
441、我们是长宁区北新泾第二幼儿园大班级组的老师,我们的困惑是:在实施新教材的同时,如何兼顾家长迫切需要的单纯性的学习要求(比如:学识字、学加减法等),请您指教?
86、当我们面对家长不同的教育需求时,我们该如何把握、如何协调教育价值和家长需求之间的差异?
家庭和幼儿园存在着一些教育价值观和教育要求方面的矛盾与冲突,是非常正常的,也是一个我们在课程决策与实施中一直要平衡解决的矛盾。
平衡的基本原则就是幼儿园与家庭通过有效对话,实现价值协商和价值协调。有效对话的过程就是认真倾听对方,理解对方的真正需求,然后有效表达自己,双方互相让步,最后达成共识。
先要弄清楚家长真正的需求,比如“家长对孩子的技能要求高”“家长希望让孩子学识字、学加减法”,是不是表明家长“希望看到孩子显性的进步”“希望看到孩子上幼儿园比不上幼儿园得有进步”“希望孩子上一个好小学(有的地方孩子要进行入学考试,考试的内容就是看孩子识多少字,算多少题)”,等等,也就是说要看到家长表面要求背后真正关心的东西是什么,然后解决家长背后关心的问题。
有效表达自己,我们是从事幼教的专业人员,需要把我们认同的教育理念、教育行为,向家长介绍、宣传,除了满足家长正当的要求外,还有责任引领家长学习先进的教育观念、教育技能和教育经验,从孩子一生发展的角度考虑在孩子的现阶段,我们应该给什么。
当然,每个家长都会有自己对幼儿园不同的要求(有很多从每个家长、孩子自身的角度来看都是合理的),而幼儿园虽然努力做到促进每个孩子富有个性的发展,但毕竟是教育机构,它还会比较关注共性教育问题,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幼儿园有与家长对话的能力,在集体利益与个体利益之间取得平衡,而让家长又比较满意。
(毛允燕)
这个问题与前一个问题是密切相关的。我们不否认家长和专业人员在教育价值观上会有不一致的地方,但我想可能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作为非专业人员,家长想不出除了唱歌/跳舞/背唐诗/认字和算算数这样明显的“学习效果”之外,还有什么东西能够反映孩子们的学习成就。意大利瑞吉欧的教学档案的一个主要功能就是把孩子的学习过程通过可视化的形式展示给家长,让家长实际“看到”孩子在做什么,其中发生着什么样的学习。如果我们也能够这样做,并对孩子们的活动过程加以有理有据的分析,情况也会发生变化的。
(冯晓霞)
334、在主题活动中,经常需要社区的配合,如何做怎样能更有效地利用社区资源和社会资源?
社区内蕴藏着丰富的教育资源,这些资源往往是幼儿园内的资源所不可比拟的。幼儿园利用社区的资源可以有三个步骤。
首先,应该了解、挖掘社区内的各种资源,如,江苏张家港城北幼儿园就用绘图的形式进行统计分析,做了一张“城北幼儿园教育资源分布图”,其中涵盖了社区的各种资源,并标明了具体位置,使教师们能清楚掌握这些资源,也使家长能进一步明白幼儿园课程的来源以及自己可以为幼儿园提供的资源。
其次,要对各种资源进行分类整理,并对资源进行需要评估。通过分类整理,将各种资源分别出来,形成不同的资源库,张家港城北幼儿园就利用消防大队、蔬菜园艺场等让这些资源成为幼儿园的“共建单位”;将废品收购站、面包房、家具厂等变成幼儿园的“材料供应库”,而社区里的医生、电脑工程师等则可以成为幼儿园的“家长导师”。接下来是对资源进行需要评估,这是资源利用的适宜性,包括教育的需要、幼儿的兴趣、资源的安全性,本园对资源利用的承受能力,分析资源中所含的价值所在,分析资源中最具有教育价值的是什么?要考虑该资源适宜开展什么类型的活动?要对资源进行必要的加工或重组。当需要社区人员参与互动时,教师应重视对这些社区人员进行必要的指导和培训,帮助其采用适宜幼儿接受的方式,只有这样,才能增强和提高社区资源利用的有效性。
最后,是将社区资源与幼儿园的教育活动之间建立联系,把社区资源转化为幼儿可以理解可以学习或者可以促进幼儿学习的事物。社区内的资源大体上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社区的物质资源,如社区内的自然环境、基础文化设施、不同性质的单位等;一类是社区内的人力资源,如社区内的热心人士、专家学者、离退休干部、幼儿家长等;三是社区内的文化资源,如社区内重大的文化活动、各种文化设施等。应根据教育教学的不同需要选择不同类型的教育资源。
(孙爱琴)
★ 国培计划登录平台
★ 国培计划培训总结
★ 财政学相关论文
★ 送教下乡心得体会
【冯晓霞教授等在线研讨回答问题之三(共6篇)】相关文章:
北京师范大学实验幼儿园简介2023-11-11
学术研讨会主持词2023-08-16
数学国培研修感言2023-12-20
给医院感谢信2023-01-02
赴北京参加幼教国培的个人心得2023-04-04
信息化教学2023-04-24
国培物理学习总结2023-10-01
道德与法治教师实习心得体会2022-05-07
英语网络教研活动的心得体会2023-06-06
思政课心得体会2022-0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