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思想政治课“探索——感悟”式教学的实践与思考(精选7篇)由网友“reuyksa”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初中思想政治课“探索——感悟”式教学的实践与思考,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篇1:初中思想政治课“探索——感悟”式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初中思想政治课“探索——感悟”式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博罗县柏塘中学 梁云龙在现代教育中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把那种教与学的割裂状态、静止状态转变为教与学的互动过程,构建充满生命力的课堂运行体系,加强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已成为时代发展的迫切要求。为此,笔者立足本校实际,在教学中把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作为初中思想政治教学改革的重点,提出了“探索——感悟”式教学新模式。一、“探索——感悟”模式产生的理论依据1、美国杰出的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学习方法就是用自己的头脑亲自获取知识的一种方法,用在教学过程中,就是不要让学生在教师讲授之后机械地去记取,而是要通过教师的引导、启发,让学生从已知的材料中概括出应有的原则和规律,从而获取新知识,发挥聪明才智。2、有关研究表明:学生之间的合作应当成为现代课堂教学的主流。因此,合作学习是时代发展的需求。美国创造学的奠基人奥斯本认为,小组技术比个人技术更重要,因为许多独创性想法都是在小组讨论中产生的。大部分创造性解决问题的实例中,小组讨论是最基本的因素,创造性人才通过相互讨论而成为独立的人。大量的创造心理学研究表明,讨论、争论、辩论的学习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以上理论启示我们在选择教学模式时,要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突出学习方式的变革,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能力、合作的意识与能力、创新的意识与能力,有利于发展学生的个性与特长。据此,笔者在着眼于我样思想政治课教学实际的基础上,大胆采用了“探索——感悟”式这一具有开放性的教学模式。二、“探索——感悟”模式的结构程序与操作要求1、出示提纲,导学引路。即教师通过创设情境(可以是文字材料、录像、小品、漫画、故事、名言警句、时政热点等)导入新课,向学生出示导学提纲,并提出相应的要求,为学生自学、自主探索创造条件。导学提纲设计时应注意做到以下几点:一是要有阶梯性、层次性,做到循序渐进,以激发全体学生自主探索时的兴趣,培养发散思维能力。二是要富有启发性提示。三是要有适度的开放性。题目的设计一般不采用“是什么”,而是多采用“为什么”、“怎么样”的形式,并且多采用一些变形题的形式。2、自学探索,质疑问难。学生根据教师出示的导学提纲,进行自学探索,通过积极思考,发现问题,提出疑惑,并把自己的疑难问题简要写出来。3、展开“三论”,加强交流。在学生自主探索、质疑问难的基础上,根据教师设计的导学提纲和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组织学生展开“三论”(即讨论、争论、辩论)。“三论”的方式可灵活多样,同桌、前后桌或以小组为单位均可。然后确定发言人向全班汇报“三论”情况。“三论”时要让有不同观点的学生都有表达的机会,从而拓宽思路,相互启发,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4、精讲释疑,提升层次。在学生自主探索、讨论交流的基础上,教师要做到精讲点拨,进一步引导学生提升学习层次。教师在精讲点拨时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要突出重点、难点,理清思路、方法。二是要讲清疑点和易混点,必要时可联系现实进行讲解,并分析个别学生产生错误的原因,提出防止的办法等。三是要及时补讲学生在“三论”交流中存在的与教学重点、难点有关的“遗漏点”、“忽视点”,从而使学生能全面系统地掌握和运用知识。四是要强调德育的落脚点。教师要根据教学的性质和特点,结合学生的品德实际,进行道德和思想政治教育,充分发挥思想政治课的德育功能。5、及时训练,辅导巩固。通过练习(书面、口头)、行为训练、小结等,使学生将所学的知识纳入已有的知识体系中去,并运用所学知识指导言行。这就要求教师做到:在课前要精选训练题,充分注意题目的数量、难度和典型程度,题目设计要体现阶梯性、知识性与时代性的融合。对学生练习中出现的问题和独到见解,应给予正确评价和充分肯定,并注意对学生分类指导,培优补差;另外,教师要做好必要的课堂总结,从而深化教学目标。三、运用“探索——感悟”模式应注意的问题1、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学生自主探索、“三论”交流、训练的过程中,应给学生提供充分的空间、时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参与性、积极性。特别在“三论”交流时,要真正让学生“论”起来、交流起来,让学生的能力和素质得到和谐、自由的发展。2、必须加强教师的导学作用和灵活驾驭课堂的能力。在学生自主探索、“三论”的过程中,教师应善于引导全体学生积极思维,要巡回指导,避免部分学生走过场或脱离课题;对学生“三论”过程中提出的问题、争论的焦点,教师应善于灵活处理,做到评略得当,合理安排教学环节,保证课堂教学目标的顺利完成;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培养对他人观点的采择能力,使自己对学习内容的理解更趋于合理。3、充分运用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采用灵活恰当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探索的欲望和兴趣,保证学生以饱满的热情和旺盛的精力优质高效地完成学习任务,增长见识,发展能力,升华情感。四、“探索——感悟”模式运用的成效笔者几年来的教学实践证明,“探索——感悟”式教学模式既便教又利学,取得了明显的教育教学效果。一方面,教师的教学水平、授课艺术得到了明显的提高,创新意识明显增强,创新能力明显提高;另一方面,学生的创新与合作的意识有了明显的增强,创新与实践的能力有了长足的发展,道德情感、理想信念有了提高和升华,自身素质得到了全面、自由、和谐的发展。篇2: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模式的思考与实践
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模式的思考与实践
要有效地实施素质教育,创造一种切实体现教育方针、符合素质教育要求、体现新课程精神的教学模式就显得尤为重要.选择适当的教学模式,以提高教学实效,是中学思想品德课教学改革的'重大课题.
作 者: 作者单位: 刊 名:素质教育论坛 英文刊名:SUZHI JIAOYU LUNTAN 年,卷(期): “”(12) 分类号:G63 关键词:篇3:初中物理探究式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初中物理探究式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初中物理探究式教学的实践与思考甘肃省平凉市灵台县邵寨镇初级中学 王永强
探究式学习在我国尚处于探索阶段,所需的硬件、软件都有不完备的地方,作为战斗在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前沿的初中物理教师,我们必须转变旧的教育教学观念,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树立教育教学新理念,进行探究性教学的实践与思索。
一、什么是探究式教学
所谓探究式教学,就是以探究为主的教学。具体说它是指教学过程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现行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以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尝试活动,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形式。
探究式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其宗旨是培养创造性人才。在教与学的关系上,教师是探究式教学的导师,学生是探究式教学的主人,重视发挥教师和学生双方的主动性,并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组织上,适当突破单一的班级授课制,辅之以分组教学和个别教学,以发展学生的个性,做到因材施教;在课程结构上,强调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与综合,以培养通才;在教学内容上,处理好传统与现代、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力求教材建设适应当代科技发展的新潮流,及时吸收当今科技发展的新成果;在教学方法上,主张应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强调使用“任务驱动”法、研究法、发现法等教学方法,并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重视多种教学方法的优化组合。
二、开展初中物理探究性教学的依据
1.新时期社会发展的需要。我们正处于一个知识经济已见端倪的时代,这是一个基于知识、注重创新的时代。知识经济时代要求重视学生创造性学习能力的培养,要求学生学习的性质由单一接受性逐渐转变为探索性、创造性;要求教师不仅要重视知识的传授和能力的培养,更要重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使他们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一切都有赖于师生共同进行探究性教学。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一份报告中曾指出,在今天,从教师在教育体系中的作用看,教师与研究人员的职责趋向一致。这意味课堂教学需要具有科研素质的学者型教师,这是新世纪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知识经济时代发展的要求。
2.使用新大纲新教材教学的要求。大纲中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愿望,鼓励他们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指导他们学会合适的学习方法,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新大纲、新教材重视探究性学习的教育功能,强调过程和方法的学习。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能学到获取知识的方法,增强探究未知世界的兴趣和能力。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要了解一般性科学探究的形式,转变传统的教育教学观念,开展探究性教学,营造开放性的教学课堂,引导学生由被动接受性的机械式学习向主动探索性的发现式学习转变,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
3.学生不断发展的需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我国当前教育教学改革中最重要,也是最紧迫的任务。为了满足学生不断发展的要求,我认为,必须开展探究性教学,创设一种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教学环境,使之敢于真实地表现自己,充分展示自己的个性,能联系实际、贴近生活,深入思考问题,创造性地挖掘发挥自己的潜能。
三、初中物理探究性教学的特征
1.突出探究性。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很重要的就是要给予学生自主探究、独立思考的空间和时间。如果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教师没有给学生丝毫自主学习的机会,也没有为他们提供进行探究的渠道,创新也就无从谈起。因为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教学论文 )不是通过教师的讲解和完全靠书本上的间接经验获得的,而更多的是通过学生自己的探究和体验得到的。
2.注重开放性。传统教学注重整齐划一,“中心”(教师、书本)突出,讲求知识体系完整和结论唯一,说教色彩浓厚,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意识,学生的个性发展受到约束。而探究性教学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学生学习结果等方面与传统物理教学有很大不同。探究性教学尊重学生的兴趣与想法,不强求千篇 一律的标准答案,教师重在科学理性的引导、指导。探究性教学尊重学生个性,鼓励学生独立学习,让学生尽情发挥个人潜能。探究性教学提供更多的获取物理知识的方法和途径,推动学生去关心现实,了解社会,体验人生,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体现综合性。探究性学习中的综合性已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单学科、学术性质知识的应用,而是多方面、多角度的.思考和跨学科知识的渗透,具有较强的多容性。
4.关注社会性。探究性学习强调的是学生把学到的基础知识、掌握的基本技能,应用到实际问题的解决中去,它特别关注关于人类的环保问题、能源问题、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科学技术问题等等,此类问题即为“STS”(科学・技术・社会)问题,如:建筑物中的玻璃幕墙产生的光污染问题、本区垃圾的现状调查和对策研究,本区河流的污染及综合防治等。
5.强调实践性。在探究性问题解决过程中,学生必须通过社会调查、动手实验、现象观察、访谈等方式收集信息,并对信息进行分析处理,表达出结果,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
四、初中物理探究性教学的实施过程
探究性教学的实施过程大致可分为七个步骤:(1)提出问题;(2)猜想与假设;(3)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4)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5)分析与论证;(6)评估;(7)交流与合作。
科学探究的教学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实际教学中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对所有的问题都去探究,重要的是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往往不能让学生进行完全的探究。应该对探究式学习中的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等要素进行分析,并根据教学内容的实际,设计适当的科学探究活动。
篇4:初中思想品德课点拨式教学法的实践和探索论文
初中思想品德课点拨式教学法的实践和探索论文
摘 要: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针对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知识障碍、思维障碍与心理障碍,运用点拨式教学法,开启学生智慧,点燃思维火花,拓展思路,展开联想,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与方法。引得佳,学得活,使“教”和“学”达到和谐有机的统一,以达到掌握知识并发展能力的目的。就如何巧用点拨式教学法,从点拨思路、点拨重点、点拨疑难、点拨规律等几个方面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点拨教学法;思路;重点;疑难;规律
新课标理念表明,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学校舞台的主角,教师则是学生架设知识大桥的引路人和艺术导演。在思想品德课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如何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需要,了解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知识障碍、思维障碍与心理障碍,运用点拨教学法进行必要的点拨引导。本文拟将如何巧用点拨式教学法,从点拨思路、点拨重点、点拨疑难、点拨规律等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点拨思路,在探索中闪烁智慧火花
学习过程是一个思维活动的过程,学生思维的过程受“思路”的影响,良好的思路就像架起一座引桥,很快地把学生引入到教材中去,通过教师科学点拨,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校正路线,使学生立即抓住“课眼”,循序渐进。良好的点拨引导会使学生明确思维方向,而且会有效促进学生思维的辐射延展,形成发散式思维走势,多角度、多渠道的去思考、分析问题。教师要重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重在启发思考,妙在适时点拨,巧在点拨中导思,把学生引向深处思考。点拨要“点”得适时,“拨”得及时,在学生思维“愤悱”之际,在思维最佳处突破,才能拨动心灵之弦,启迪智慧之火花。
二、点拨重点,在紧要处寻觅精彩华章
思想品德课教材的内容总有主次之分,对重点部分总是写得特别具体、精采、吸引人。教材中的重点内容要在教学适时的地方给予点拨,使之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突出重点乃是教学最优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教学如能轻重有序,把握其要,对重点部分讲深讲透,学生则一通百通,次要部分自然就容易理解了。确定教学重点的依据可概括为两点:
1.教材体系中带有基础和核心性质的概念和原理,其他概念和原理都是在它的基础上展开和发展的。如,x法与法律的概念,两者之间的辩证关系的原理,公民与人民之间关系概念及社会基本矛盾的原理,都属于上述一类。课堂教学中要给予明确的点拨,以引起学生的注意。
2.带有总结概括性的观点,在教学内容上有统领作用。如,教学x法中的权利与义务的问题时,涉及到后面的各种法律知识和法学原理。对青少年来说,他们普遍存在法制观念淡薄,只要权利而不履行义务的倾向。这与他们不懂得法律知识是密切相关的,教学中把权利与义务作为重点教学,设计几个典型问题予以点拨引导,就能很自然地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达到教材所要求的目的。
三、点拨疑难,在疑惑中突破问题瓶颈
思想品德课教材中的难点是客观存在的。作为教师要吃透教材,了解难点,突破难点。把握学生的心灵脉搏,因材施教,及时点拨,起到攻坚克难的作用。学生在自学阅读中发现的问题,有的在讨论探究中得到解决,但经过讨论探究依然存疑,这要求我们教师及时点拨、引导,及时解决学生的存疑,对于难点的点拨应采用多种方法和手段,如,《人生难免有挫折》一节,我确定的本课的教学难点是:挫折与人生相伴,为了突破这个难点,提高学生抗挫折的能力,我采用情景创设,设计了一个有代表性的中学生小张形象:学生小张升入初中后,遇到一系列不开心的事,成绩下降,人际关系紧张,觉得生活太没意思了,妈妈给小张讲了许多名人战胜挫折的`故事,让他向榜样学习。可小张说:我不想当名人,名人受的磨难太多,我就想做个普通人,平平凡凡过一生,不是很好吗?学生通过了解小张遭遇一系列挫折和困难的经历,再联系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找找自己的影子,探讨造成挫折的原因,引起共鸣,使学生认识到挫折的普遍性,每个人都必须面对挫折,且不可避免,从而突破难点。
四、点拨规律,在实践中悟出巧妙方法
教学有法而教无定法。新课程综合性强、弹性大,教师可支配的因素增多。要使思想品德课堂教学在教学方法上有创新、有亮点,能出彩,必须致力于规律与方法的探索与指导。俗话说:“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于渔。”让学生掌握学习规律和学习方法,培养自学能力,是点拨教学法的显著标志,也是思想品德课教师的天职。
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要和学生的特点,采用科学的点拨教学方法进行教学,以满足学生探究和获得体验的需要。因此,要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进行点拨启发,使教学过程“活”起来。该精讲的精讲、该讨论的讨论。理论性较强的内容,如,《维护人身权利》一课,可采用启发式和讲授法;内容简单易懂、条理清楚的内容,如,《自我负责》一框,可采用阅读法和自学法,和现实生活联系密切,涉及学生已有认识的内容,选择方法要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使学生易于掌握和运用,并且要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领会学习方法,进而内化为能力。
思想品德课教学运用点拨式教学法时,教师要真正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给学生以自由的空间,给予他们更多的鼓励、启发和诱导,发展其求异思维,开展创造性活动,不能“代替”学生去学习与思考。“点拨”的真正目的是让学生学中做、做中学,不断自我完善,实现思维的灵活拓展、学习能力的提高、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和人格的升华。
参考文献:
何玉梅。如何化解思想品德课教学重难点.广西教育,(02)。
孟凡伟。谈新课标下思品课教学如何建构学生的积极心态.中国教师,(S1)。
申海印。初中思品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教学论坛,(12)。
篇5:高考模式下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几点思考与对策
[内容摘要] 高考“3+X”模式及其命题指导思想的转变,给思想政治课教学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探索“3+X”模式下的思想政治课教学:转变教学观念,探索开放性教学模式;夯实学科基础,构建“综合”体系;注重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旨在促进政治课教学的实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关键词] “3+X” 学科内综合 跨学科综合 创造性思维能力 综合素质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未来社会对人才智能结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注重学科之间的渗透、交叉、综合,以发展人的综合素质、创造能力。正是基于人才质量的要求以及对人才培养机制特别是对基础教育的现状分析,教育部在全国高校招收保送生综合能力测试有益尝试基础上,提出了设立“综合科目”,实行“3+X”高考的新思路。作为高考改革试点省份之一,我省今年将试行“3+X”模式。毫无疑问,“综合科目”的设立,既是对中学素质教育的促进与支持,同时也给思想政治课教学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如何适应“综合科目”要求,更加有效地组织好本学科教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提高综合素质,就成为思想政治课教研的一个新课题。为此,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作了以下尝试和探索:
一、转变教学观念,探索开放性教学模式
改革后的“文科综合”是在原有政治、历史学科的基础上,增考地理科目,并将三学科合为一份综合试卷。所谓“综合”是指建立在中学文化科目基础的综合能力测试,其命题指导思想是以能力测试为主导,考查学生所学的相关课程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掌握程度和运用这些基础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即由“以知识立意为主”向“以能力立意为主”转变①。虽然高考“综合”是以学科内综合为主,跨学科综合试题占一定比重,但从长远来看,“其比重将随着普通高中教学深入,逐步加大”②。为此要求我们从长远出发,切实树立从“学科能力培养”向“跨学科综合能力培养”转变的新观念,在吸取原有教学模式精华的基础上,探索符合本校、本学科实际的开放性教学模式。从宏观上看,理顺必修课、选修课、课外活动“三大板块结构”,以必修课为基础,选修课、课外活动为补充,着力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从微观上看,首先,高起点、高要求地抓好高中各年级的政治课教学,根据《课程标准》要求,制定教学双向细目表,以知识为目、能力为纲,注重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基本方法训练,注重学科内部的综合,初步达到知识间的融会贯通、灵活应用;其次,开设《新闻联播》、专题讲座、自愿选修课、阅览课,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了解更多的相关学科知识以及政治学科与其它学科的渗透点、交叉点、结合点;再次,高一、二年级与学校政教处、团委配合,以学校德育基地为主阵地,组织学生开展社会实践、社区服务、青年志愿者及专题性研究等活动,撰写政治小论文、调查报告等,以丰富学生的社会知识,激发他们的创造潜能,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心和实践能力;第四、高三年级的教师在立足本学科教学、抓好学科内部综合的同时,加强相关学科的通力合作,通过阅读相关学科大纲、教材、教参,相关学科集体备课、相互听课,以及重、热点专题研究等,扩大相关学科知识面,了解相关学科的思维方式, 共同探讨相关学科间的综合联系,树立起全局观念,改变以往各学科“单打一”、“各自为政”的做法。
二、夯实学科基础,构建“综合”体系
综合能力测试 ,着眼于“综合”:通过学科内的综合、跨学科的综合试题,考查学生所学的相关课程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掌握程度和运用这些基础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20高考“首先是学科内综合,其次才是跨学科综合”③。这就给我们一个信息,一个启迪,教学中必须以学科综合作为基础和重点,跨学科综合作为突破口。
首先是学科体系内的综合。即引导学生把握好各个年级教材中的相关基础知识及其内在联系。这种综合,历年高考中体现得相当充分,而且所占比例很高,例如高考第31.32.33题,高考第31题,均涉及到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等知识,是属于《哲学常识》同一体系内的综合。据此我们认为:这种综合是年高考“X”的基础。为此,教学中我们立足于“三基”(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基本方法),努力提高课堂四十五分钟教学效率,逐章逐节地梳理各年级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事实,构建各章节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做到“点”、“线”、“面”的有机统一。
其次是学科内跨体系的综合。即引导学生把握好三个年级教材结构体系中相关知识的联系,引导学生从三个不同角度去说明同一个问题。实际上,这种“综合”在近几年高考中已有体现,且所占份量逐渐增大,题型也不断升级;例高考第22.23.30.31题的选择题“一材多用”,98年第34题简答题“一题多角度”,99年第38题升格为论述题形式。据此我们认为:这种综合是2000年高考“综合”的重点。为此,教学中我们在引导学生系统掌握所学知识同时,把着力点放在加强学科知识迁移、注重多角度多层次启发上,精编习题、模拟训练,从整体把握所学知识的内在联系,构建学科知识体系,形成多角度思考问题的思维习惯和能力。例:
材料一、世界贸易组织是在关贸总协定基础上成立的战后第一个国际和世界性的多边贸易组织。于1995年1月1日正式成立,它有135个成员国,加上30多个积极申请加入的国家和地区,其贸易、投资占全球的97%以上,影响力相当大。
材料二、99年9月江泽民主席在出席第七届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时阐述了我国加入世贸组织问题上的原则立场是:第一, 世贸组织既然是一个国际组织,没有中国这个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参加是不完整的;第二,中国只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参加;第三,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其权利和义务一定要平衡。
材料三、99年11月15日,中国与美国在北京签署了关于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双边协议,从而结束了双方长达的马拉松式的谈判,为中国早日加入世界贸易组织铺平了道路。
(1)从哲学上看,我国为什么要积极加入世贸组织?
(2)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经济意义是什么?
(3)从政治常识谈谈你对上述材料的认识。
我们教师通过对该类问题的多角度、多层面的'分析,帮助学生构建立体的知识结构体系,形成学科内的“纵横交错”的“立交桥式”的知识网络。
再次是跨学科的综合。这是在学科基础知识及学科综合的基础上,跨政、史、地三学科的综合。我们认为:这种综合,是“综合”的难点。之所以是难点,是在于这种试题,只出现在98、99两年全国或上海的保送生试题中,教师、学生基本上没有或很少接触此类型的试题,其特点是:综合力度大,解题角度指向性不十分明显,解题突出全面性、整体性。如99年全国保送生试题第8题,“从自然和社会的角度综合分析我国沿海地区近代以来,尤其是近来经济发展较快的原因”,该题答案具体要涉及到哪些知识,学生把握上有相当大的难度。当然,高考毕竟是大众化考试方式,“综合”难度肯定会低于保送生试题。为此,我们三学科教师密切配合,相互沟通,努力探索不同学科之间的知识渗透、交叉、整合的途径;作为政治教师,平时我们多以时政“热点”为背景,侧重政治学科、辐射史地知识编制习题,加强训练和接触,提高学生跨学科综合的能力。例如 :
12月20日零时零分,一个令全球华夏子孙热血沸腾、世人凝视的时刻;随着高亢、激昂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奏响,鲜艳的五星红旗、莲花区旗在澳门上空徐徐升起。零时4分20秒,江泽民――这位446年来首次踏足澳门的中国最高现职领导人,庄严地向世界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恢复了对澳门行使主权。被人为分隔达400多年的澳门从此回到了祖**亲温暖的怀抱,一个“一国两制”、“澳人治澳”、高度自治的新澳门从此诞生了。
1、澳门是由―――――组成
A、澳门半岛 B、路环岛 C、凼仔岛 D、大濠岛
2、澳门特别行政区区旗是一面中间绘有五星、莲花、大桥、海水图案的绿色旗帜。莲花、大
桥、海水是澳门的
A、地理特点和自然景观 B、政治特点和自然景观
C、历史特点和人文景观 D、经济特点和人文景观
3、下列选肢能正确反映澳门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的是
A、我们的祖先在新石器时代就在澳门地区繁衍生息
B、秦王朝统一中国后,澳门成为南海郡番禺县的一部分
C、明代,澳门被我国辟为进行中外贸易的“互市”地点,成为东西方海运贸易的主要集散地之一
D、15世纪中叶以后,澳门被葡萄牙逐渐占领
4、澳门回归祖国后,其在我国的法律地位是
A、享有相对独立主权的行政区域 B、中央人民政府管辖下的地方行政区域
C、享有高度自治权的地方行政区域 D、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割一部分
5、“一国两制”方针体现了以下哲理
A、物质和意识的关系 B、客观和主观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C、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 D、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辩证关系
6、中国政府恢复对澳门行使主权
A、彻底结束殖民主义在中国的统治 B、实现了中华民族的完全统一
C、再次证明了邓小平“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强大生命力
D、充分体现中国由衰落到强盛的历史
7、辨析题:“澳人治澳”、高度自治就是澳门的事完全由澳人作主。
本大题是以澳门回归盛事为背景材料,从地理、历史、政治、时政角度综合考查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第1题从地理角度进行考查;第2题从地理、时政角度进行考查;第3题从历史角度进行考查;第4题从政治常识角度进行考查;第5题从哲学常识角度进行考查;第6题从政治常识、时政角度进行考查;第7题从政治常识角度进行辨析。④
教师经常性地通过对此类试题的设计和训练,使各学科在知识背景、教学内容、思维方法、学习能力操作技能等相互补充、相互配合和相互贯通,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达到跨学科知识“触类旁通”之意境。
以上三种“综合”是有机联系的整体,只要我们抓住“基础”,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适应“3+X”模式的政治课教学肯定会搞得有声有色。
三、注重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高考“3+X”模式以其基础性、能力性、整合性、实践性的强力冲击波,全方位介入中学教育,其意义不仅仅在于考试方式本身,而在于对中学素质教育推动和导向,“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提高综合素质”⑤,注重创新。这就要求我们教师立足创新教育,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为此,教学中我们改革课堂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探索“主体、创新、发展”的新模式。教学不仅是老师的知识讲解,更多的是让学生自己主动地去探索;课堂上教师经常向学生提供时政新素材、新观点,激发学生丰富想象,增强解决问题的变通能力;引导学生敢于质疑、善于质疑,并鼓励学生敢于突破陈规,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培养学生的思维独创性;恰当使用“术语”,规范答题要求,提高学生思维的深刻性、精密性;强化学科内在联系的同时,培养学生知识迁移能力、发散性和聚合性思维能力,使学生掌握更新颖、更准确、更系统的相关学科知识。以“科索沃危机”为例,我们设计了几组材料,让学生从历史、地理、政治学科的不同角度出发,寻找学科相关点,自己设问,发表自己的见解:有的学生从地理学科谈巴尔干地区的分布、复杂的地形、重要的地理战略位置以及变幻莫测的气候条件;有的学生从历史学科角度谈巴尔干地区的民族分布,
[1] [2] 下一页
历史上大国对该地区的争夺,巴尔干地区人民的反抗斗争以及第一、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等;有的学生从政治常识角度揭示北约东扩的目的,西方大国实行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的实质以违背主权国家权利及义务,国际法准则和联合国宪章等,从哲学常识角度体现的辩证法全面的、联系的、发展的观点,从经济常识角度体现的世界经济一体化等。通过该类问题情境的设计和学生的参与,既展示了社会热点的综合性,又体现了思维的三维性,突出了对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和综合能力的培养。
总之,探索“3+X”模式下的思想政治课教学,旨在促进政治课教学的实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经过半年多的尝试和探索,我校政治课教学出现了新生机:基本上形成了“主体、创新、发展”的开放性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初步构建了立体的知识结构体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明显增强,形成了“善好奇、会学习、重过程、能探索”⑥的良好思维品质,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资料]
①②③⑤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制度改革的意见》教学[]6号
《省教委领导就“3+X”高考改革答记者问》 浙江教育报 99年8月19日
④ 《综合能力题析》张家如 中学生时事政治报2000年1月10日
⑥ 《走近综合考试》 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0年3月
[本文荣获浙江省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师优秀论文评比二等奖 2000、10]
上一页 [1] [2]
篇6:高考模式下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几点思考与对策
[内容摘要] 高考“3+X”模式及其命题指导思想的转变,给思想政治课教学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探索“3+X”模式下的思想政治课教学:转变教学观念,探索开放性教学模式;夯实学科基础,构建“综合”体系;注重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旨在促进政治课教学的实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关键词] “3+X” 学科内综合 跨学科综合 创造性思维能力 综合素质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未来社会对人才智能结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注重学科之间的渗透、交叉、综合,以发展人的综合素质、创造能力。正是基于人才质量的要求以及对人才培养机制特别是对基础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的现状分析,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部在全国高校招收保送生综合能力测试有益尝试基础上,提出了设立“综合科目”,实行“3+X”高考的新思路。作为高考改革试点省份之一,我省今年将试行“3+X”模式。毫无疑问,“综合科目”的设立,既是对中学素质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的促进与支持,同时也给思想政治课教学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如何适应“综合科目”要求,更加有效地组织好本学科教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提高综合素质,就成为思想政治课教研的一个新课题。为此,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作了以下尝试和探索:
一、转变教学观念,探索开放性教学模式
改革后的“文科综合”是在原有政治、历史学科的基础上,增考地理科目,并将三学科合为一份综合试卷。所谓“综合”是指建立在中学文化科目基础的综合能力测试,其命题指导思想是以能力测试为主导,考查学生所学的相关课程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掌握程度和运用这些基础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即由“以知识立意为主”向“以能力立意为主”转变①。虽然2000年高考“综合”是以学科内综合为主,跨学科综合试题占一定比重,但从长远来看,“其比重将随着普通高中教学深入,逐步加大”②。为此要求我们从长远出发,切实树立从“学科能力培养”向“跨学科综合能力培养”转变的新观念,在吸取原有教学模式精华的基础上,探索符合本校、本学科实际的开放性教学模式。从宏观上看,理顺必修课、选修课、课外活动“三大板块结构”,以必修课为基础,选修课、课外活动为补充,着力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从微观上看,首先,高起点、高要求地抓好高中各年级的政治课教学,根据《课程标准》要求,制定教学双向细目表,以知识为目、能力为纲,注重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基本方法训练,注重学科内部的综合,初步达到知识间的融会贯通、灵活应用;其次,开设《新闻联播》、专题讲座、自愿选修课、阅览课,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了解更多的相关学科知识以及政治学科与其它学科的渗透点、交叉点、结合点;再次,高一、二年级与学校政教处、团委配合,以学校德育基地为主阵地,组织学生开展社会实践、社区服务、青年志愿者及专题
[1] [2] [3] [4]
篇7:浅谈类比思想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实践与探索
浅谈类比思想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实践与探索
重庆市丰都县包鸾中学 朱光才
【摘 要】教师在教学中应加强类比思想和方法的渗透与引导,强调类比的作用和意义,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促进自主学习与创新意识的培养,建构完整的数学知识结构,形成知识网络,提高数学学习的有效性。
【关键词】初中数学;类比思想;教学实践
在初中数学学习中,类比思想是理解概念,锻炼思维,构建知识网络的重要手段。为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加强类比思想和方法的渗透与引导,强调类比的作用和意义,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促进自主学习与创新意识的培养,建构完整的数学知识结构,形成知识网络,提高数学学习的有效性。
一、概念类比,理解本质辩异同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数学概念的教学是重要的一环,对于概念本质的理解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一个难点,如何有效的进行突破呢?进行概念的类比教学不失为一种有效的途径与方法。
在初中数学学习中有大量的概念,如果孤立地去理解与记忆这些概念,会成为学生学习的一个负担。但从概念的定义形式上看,有一部分概念的定义形式是相似的。通过这些概念之间的类比,进一步理解概念的本质。例如:三角形、四边形、多边形概念分别为:由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三条线段首尾顺次连接所组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由在同一平面且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四条线段首尾顺次连接所组成的图形叫做四边形。由在同一平面且不在同一直线上的多条线段首尾顺次连结所组成的图形叫做多边形。从概念的定义形式上来看,是对一类图形条件的限制,形式上是一致的,不同之处,一是三角形定义中没有“在同一平面”,二是组成线段条数,其他都是相一致的。通过这样的类比,学生能从一个新的角度与高度对这三个概念进行认识与理解,进一步理解概念的本质。
二、策略类比,讲究学法求效率
学生对新信息的接收是有意义的,是从已有的经验与知识出发来学习新知识的,在这一建构与认识过程中,类比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运用整体性解决问题策略类比的思想方法,能使学生轻松地掌握新的数学知识与方法,在探索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数学学习的效率。在教学反比例函数时,采用整体解决问题类比的思想,把正比例函数,一次函数图像性质作为原问题,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动手操作、合作交流,学习目标问题――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与性质。教学流程设计如右。由于在教学中渗透了类比思想,在学习反比例函数k的几何意义时,学生得到了与课本不同的结果。学生类比正比例函数(正比例函数k的变化与它的图形产生直接的动态关系),在电脑上改变k的取值,通过实际的操作,发现如下新的规律:
生1:当k>0时,k越小,反比例函数的图象越来越靠近坐标轴;当k<0时,k越大,反比例函数的图象越来越靠近坐标轴。
生2:也可以用一句话来说,即|k|越小,反比例函数的图象越靠近坐标轴。
事实上,在备课时根本没有想到k与图象的这一关系,只是凭自己的教学经验。学生这一独立自主的发现,极大地震撼了我,使我认识到学生的潜力是无限的,同时也说明了在数学教学中类比思维的渗透,培养了学生的自主探索的能力,为学生的创新提供了思维的空间与方法。
在解决数学中的一个新问题时,学生可以通过联想,搜索学过的知识与解决问题的策略,找到一个原问题,通过与原问题的解决策略进行类比,用原问题的解决策略去解决目标问题。例如,教学“求多边形内角和”。学生通过联想搜索,回忆求四边形内角和的策略――把四边形分解为三角形,然后用三角形内角和得到四边形的内角和。是否可以用同样的策略来解决多边形的内角和呢?通过图形的分割即从多边形的一个顶点作对角线,把多边形分割成(n-2)个三角形,在利用三角形内角和就可以求的多边形的内角和等于(n-2)×180°。
知识只有构建成网络后,学生才能从更高的角度整体地把握知识,而知识结构类比就是建立知识网络的一种有效的好方法,它能揭示这些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通过知识结构类比能使知识得到横向拓宽,也能进行递进的深化。
三、思维方式类比,突破难点会创新
数学思维的呈现形式常常是隐蔽的,难以从教材中获取,这就要求教师在数学教学中,有意识地、有目的地进行思维方法的渗透。通过数学思维的类比,不断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深化引导,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就会得到相应的提高。在“合并同类项”一课中创设了如下情景:
(1)实物归类
教师把学习用品、玩具、零食(形状有圆、方、三角形)混在一起,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标准进行分类,要求学生回答以下问题:①你的分类的标准是什么?②假如分类标准一样,则分类是否唯一?③你有几种分类方法?
(2)多项式中项的归类
观察多项式-2x+8y- 4z+x- y回答下列问题:
①你想把哪些项归为一类?
②你是根据什么特征来分类的?那么3a2b-4ab2-3+5a2b+2ab2+2ab-6ab+8呢?(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并由代表集中发言,其他组进行补充完善)
实物归类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感受生活中存在分类现象,并且通过实物分类,让学生明确分类的标准与方法,事实上学生通过准确的实物分类理解了分类的意义与标准。
再出示多项式,让学生进行分类,学生一定会与实物分类进行类比,也会有不同的分类方法,比如对于-2x+8y-4z+x-y,有的学生利用系数的正负来进行分类,而同类项只是分类中的一种特殊情况。
数学学习要充分利用学生所熟悉的生活背景,把数学知识的学习融入到学生的生活中,通过“由表及里”类比,获得数学本质和模型。象上面生活中的分类方法与标准是原问题,是学生所熟悉的、了解的,由实物分类类比到数学分类,学生觉得数学并不是那样的神秘与抽象,离学生的生活是那样接近,把日常生活中普实的方法移植到比较抽象的数学中,从而更容易、更切实地理解数学思维,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降低了数学学习的难度,加强了数学与实际的联系。
四、反思类比,提高思维深刻性
利用类比方法可以深刻地理解概念、公式、定理的实质,分清新旧知识的联系和区别,也可以数题一法,概括出一类问题的解法规律。但也要防止生搬硬套、发生定势思维的错误。例如:
在七年级下册“线段”的学习中曾出现这么一题:一条线段上有n个点,问共有几条线段?
每个点出发可以画(n-1)条线段,n个点就构成n(n-1)条线段,但是每2个点之间按照上述方法计算重复了一次,所以要除以2,所以共有■n(n-1)条。
运用类比的思想,比较容易解决八年级下册“一元二次方程”中的一个问题:一次聚会,出席的每位代表都和其他代表各握一次手,统计结果表明,一共握手45次,问参加聚会的代表有多少人?
设参加聚会的代表有x人。每个人握手的次数是(x-1)次,x人就握了x(x-1)次,但是每2个人之间按照上述方法计算重复了一次。所以要除以2,则有x■(x-1)=45。
上述两个问题是形变而神不变,学生在学习线段的基础上,握手问题易于解决。但在类比过程中,不能按其对象表面的相似机械地类比,否则容易得出错误的结论。
★ 科研课题结题报告
★ 结题报告范文高中
★ 结题报告
★ 项目结题报告
★ 礼仪的结题报告
★ 科研项目结题报告
【初中思想政治课“探索——感悟”式教学的实践与思考(精选7篇)】相关文章:
高中研究性 结题报告范文2022-10-26
高校挂职学习总结2023-12-12
深圳教师海培计划2022-04-30
暑假教师个人学习计划2023-05-16
教师自学课改知识计划2022-09-17
初中教师自培计划2022-04-29
教师自培年度总结2024-02-07
骨干教师个人总结报告2023-04-28
学会调控情绪教案2022-11-05
结题鉴定会主持词2022-0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