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活探究激活课堂的论文

时间:2023-01-26 08:01:38 论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用活探究激活课堂的论文(共16篇)由网友“张海啸”投稿提供,今天小编就给大家整理过的用活探究激活课堂的论文,希望对大家的工作和学习有所帮助,欢迎阅读!

用活探究激活课堂的论文

篇1:用活探究激活课堂的论文

用活探究激活课堂的论文

摘 要:新课程改革最终的落脚点必须在课堂教学的变革上,而探究性学习是实现课堂教学有效变革的有效尝试和重要途径。本文结合教学实践,从“挖掘问题,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营造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创设活动,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三个方面阐述了探究式学习在语文教学中的实际运用。

关键词:新课改 语文教学 探究性学习

语文新课程改革的过程当中,强调并提倡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精神。它倡导教师不仅应考虑语文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的学习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阅历出发,让学生在亲身体验、动手动脑中获得对语文的理解,使学生把学习的过程还原为学生自主建构的过程。因此,在教学中落实探究性学习的理念,让学生亲历探究的过程,获得学科知识和技能,是我们语文教学应关注的重点。笔者想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探究式学习在语文教学中的具体运用,以求抛砖引玉。

一、挖掘问题,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笔者在对本校学生的语文课评价调查中发现:在对语文教学“不感兴趣”与“一般”的原因分析当中,学生普遍认为教师上课沉闷无聊、死板没新意,教师讲解的太多;在“有兴趣”的原因分析当中,学生认为教师上课形式多样,课堂活动比较多,老师讲的比较少,学生动手、动口、动脑的机会比较多。由此可见,改变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方式,而代之以学生自主建构、自主探究的学习,已是语文教育改革发展之必须。

探究式学习注重启发和鼓励学生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使学生不仅能有效地学得知识,还能潜移默化地形成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和批判性思维,培养自身的问题意识。所以它的首要目标就是“问题的提出”。在教学的实践当中产生问题的途径很多,笔者列举几种,以和大家讨论。

1.任务安排法。例如在《诗两首》的教学中,组织学生在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基础上,以任务安排法生成问题。即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每个学生必须提出至少一个问题小组讨论,并以小组的形式提交一个供全班讨论的而自己小组又无法解决的问题。如此一来,学生的学习方式在意识上有所转变,迫于任务,学生提出了许多问题,中等以上的学生积极性比较高,提出了更多问题,诸如: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到底指的是什么?为什么不是别的,而是生活?作者为什么要选择一条寂寞的充满杂草的路呢?标题《一条未选择的路》为什么不用《一条选择的路》呢?学生把自己在阅读过程当中遇到的问题、把自己想要解决的问题提出来时表现得非常积极。

2.问题引导法。在《在山的那边》的教学中,我让学生在认真朗读诗文的基础上,在黑板上列出以下问题导向:1.请同学们把文章中不理解的字词句提出来;2.“山”和“海”你认为它是什么?3哪些诗句你最喜欢?能谈谈自己的一点体会吗?

学生在品味诗文的时候知道了可以在哪些方面提出问题,尤其是在问题的引导下,把理解中的疑难提了出来。学生很有兴趣参与到学习当中,竟然提出二十多个问题,诸如:作者真的是在寻找大海吗?铁青着脸又是为什么?山顶的诱惑有那么大吗?我一次次失望,那么是什么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海是什么呀?全新的世界是怎样的世界?任教以来第一次让我感受到,只有让学生自主起来、探究起来,学生才能真正地学会学习、学到新知。学生学得有兴趣,教师教得也欢心,语文课堂也有生机和活力。

3.单元知识串联法。比如在执教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时,我先整体介绍第一单元是诗歌单元,诗歌的学习目标为:体味诗歌的意象,品味诗歌含蓄、精练、优美的语言;精读诗歌中的重要语句,了解借景抒情、象征、拟人等诗歌常用艺术表现手法及其表达效果;展开联想和想像,感受自然美景和人生情趣,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让学生主要从诗歌的意象、语言、表现手法、思想感情等方面进行思考。

学生在思考的时候便有了一定的方向,提出的问题十分有针对性,围绕诗歌赏析,具有一定的深度。在学习《沁园春・雪》的时候,学生提出了许多富有探究价值的问题:“惜秦皇汉武,稍逊风骚”的“惜”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感情?“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风流人物”是指谁?词人为什么说“山舞银蛇,原驰蜡象”?给了你怎样的感受?运用了怎样的艺术表现手法?词的上阕和下阕运用了什么样的表达手法?学生的提问能力让我叹为观止,我不禁感叹魏书生的话的确十分有理:“教师不替学生说学生自己能说的话,不替学生做学生自己能做的事,学生能讲明白的知识尽可能让学生讲。”贯彻这样的原则,会在课堂中有意外的惊喜。

二、营造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1.整体教学环境。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的讲授式教学也逐步向感受式教学转变,提倡为学生营造宽松、和谐、民主的教学环境,充分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把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作为教育教学的一个重点和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

要有好的探究结果,教师必须营造一个宽松、和谐、民主的教学环境。因为每个学生都有自己丰富的心理世界和经验世界,对待问题都带着个人独特的体验和感受,包含着自己独特的个性和风格。教师要尊重学生、理解学生、信任学生、热爱学生,营造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这样学生就会有一种轻松感,就会自尊、自信、自强,就有一种自我实现的需要。比如主动走下讲台,走近学生,和学生一起活动游戏,放下自己的架子,多亲近学生、靠近学生,多和学生聊天,多家访,坐在学生当中一起学习,学生就会自觉地在学习中畅所欲言、袒露心声。这一教学环境不是一节课两节课可以营造得起来的,它是一个逐渐形成的过程,日久天长便会在日常的教学活动和与学生的交往中逐渐转化为一个教师的教学意识和教学风格。 2.课堂教学情境。教师应该转变权威的角色,改变牵着学生鼻子走的现象,激发学生的兴趣,呵护学生的求知欲望,呵护学生的好奇心、好胜心,尊重学生个体,理解学生的心理世界和经验世界,洞察学生的思维方式和知识背景,在教学中和学生进行对话和沟通,以平等的合作者和相互的学习者出现在学生的面前,倾听学生的想法和心声,赞赏学生的每一个进步。

在实际教学中首先是尊重学生,听取学生的意见。我在《桃花源记》教学中,让学生背诵课文,突然有学生提出来先上课后的专题小记《如何背诵》,他们再背诵。我觉得他的意见不错,“理论指导实践”,于是先和学生学习关于如何背诵的文章,并和学生一起理出背诵的三个步骤,即:(1)朗读课文,注意正音、停顿、语调。(2)理清文章思路,明确大意、关键句。(3)逐句逐层逐段背诵。(4)反复成诵。了解了背诵的方法之后,学生尝试着背,积极性明显有了提高,课文也较快地背了出来。

学生的意见就是学生在学习中的问题,学生的.意见得到了尊重,自主的意识就比较强,积极性比较高,课堂上学生胆子大了起来,敢于提出自己的想法和意见,并不是跟着老师走。

其次,要仔细地去聆听学生发言,赞赏学生。学生在思考问题的时候不可避免地会带着自己的心理体验,教师要以平等的态度“洗耳恭听”,再“加问”、“细问”,使学生理清自己的思路、发表自己的见解。

3.文本情境。在课堂教学中离不开具体的教学内容,对语文而言,我们学习的是一篇篇充满生机活力的优秀诗篇,蕴涵着人类文化的精神和思想。语文教学除了掌握语文的规律和运用外,我们更要在其人文性的感召和熏陶下,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提高自己的文化内涵和人文涵养。

语文教学应该在一定程度上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为学生营造便于学生理解感悟文本的环境、语境、氛围。在这一情境当中学生最容易迁移自己的情感,最容易触发自己的心理体验,也就更容易自主、合作、探究起来,更容易生成问题,在质疑、解疑的过程当中学习语文、提高语文素养。在实际的教学当中,文本情境营造的方法很多,材料来源于生活的各个角落,要利用语文教学资源和语文教师自身的风格、魅力,来营造一切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氛围和场景。

我们可以以《黄河大合唱》的配乐诗朗诵引入《黄河颂》;以图片展示荷花的造型来学习《爱莲说》;以学生的表演让学生模仿镰刀头羊的三次“咩”叫来体验其情感世界来完成《斑羚飞渡》;以追问“鲁迅为什么不理会阿长又吃惊于阿长送《山海经》”来学习《阿长与〈山海经〉》中作者对长妈妈的感激。

三、创设活动,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教师营造出一定的教学情境,在情境中由学生生成问题并在教师协同下完成了生疑、质疑的教学环节,接下来就应该是学生解疑、探究的课堂活动环节,使学生能在亲自操作中体会到该“如何做”,从而使学生的各项技能、能力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

1.根据语文的学科特点和学生学习的特点,最理想的课堂活动形式就是小组学习。就是让学生在小组内相互合作、交流、争辩、讨论,甚至在小组内读读、练练、动动、说说、议议、争争,让学生充分地活动起来。

如在执教九年级上册《陈涉世家》这篇文言文时,文言文的篇幅比较长,文言字词比较丰富。我就布置任务给不同的小组:请各小组同学找出课文中的“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通假字”。因为文章篇幅比较长,找起来比较费力费时,于是,我就叫四大组的各小组分别各查找一类,并且让小组内的四个同学每个同学查找一段。这样每人都有自己的任务,各负其责,促使每个同学都动了起来。

于是,我顺势讲了“古今异义”是指字形相同的字古代的意思和现代的意思不一样。每个学生都听得很认真,从他们的眼神中我感受到了一种求知的欲望,感受到了小组合作的魅力。自己深入课文探究之后,出现了问题,渴望知道为什么错,作为教师我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似乎有那么点做数学趣味题的感觉。我也深深地感到,这一个个看似普通的孩子,当智慧之弦拨动后,可以迸发出如此令人惊异的火花。

2.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教师可以突破教材的限制,充分挖掘当地的资源,组织学生游览、参观。这样既可以锻炼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又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例如,学习了《观潮》一文后,我一方面让学生掌握文章的写作方法,一方面创设条件,组织学生参观本地的风景名胜(比如三百潭、东塘湿地等),然后进行作文创作。这样不仅给学生提供了写作的素材,还激发了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总之,我们采用多元的方法,把探究性学习运用到我们的语文教学中,能为学生营造一个不断探索的空间,有利于激发学生无穷的学习潜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精神,为学生终生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7-9年级).人民教育出版社。

2.鲍希奎等《课堂主动参与模式研究》.江苏教育出版社,。

3.赵伶俐《课堂教学技术与艺术》.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

篇2:如何激活课堂的论文

关于如何激活课堂的论文

语文教育在素质教育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作为基础的工具学科,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教学生掌握语言,即引导学生学会学习语文,以达到自觉提高语文能力,终身受益的目的。要到这种目的,我们必须向语文课堂要质量,提高语文教学效率。于漪 老师说:“一堂课教学效率高不高,要看学生在课堂内是否活跃。”这“活跃”指的是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的思维处于积极状态。那么,如何激活课堂呢?本人就此浅谈自己的见解。

一.调整师生关系,营造民、和谐、合作的课堂气氛是前提

长期以来,由于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教师在学生面前是权威,有居高临下的感觉,所谓:“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一日为师,终生为父。”语文课堂教学也成为教师的“一言堂,”缺少必要的民主气氛,即使是对文学作品的理解,也是以参考书、标准答案去束缚学生。虽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可是语文课的答案却往往是唯一的。学生之间也是竞争多,合作少。这样,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思考问题的能力、创新思维的能力和团结协作的能力都受到了一定的限制和压抑,学生的主体地位难以体现,课堂自然活跃不起来。因此,激活课堂必须先调整好师生关系,营造一个民主、和谐、合作的课堂气氛。教学中,教师放下架子。与学生建立起“良好民主、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平等”的师生关系。如我讲《〈枫桥夜泊〉新解质疑》,首先请学生背诵《枫桥夜泊》这首诗,并指明该诗所描写的季节,描写此季节的诗还能说出多少,最后请同学自己谈对《枫桥夜迫》这首诗的理解。这些问题较为简单,学生愿意在同伴面前表现自己,课堂气氛异常热烈。然后请学生速读捕捉重要信息,新的含义有那些,和上书回答,学生的注意里高度集中,多数同学能准确地回答上来。接着请学生谈自己对新解的看法,这一环节通过大家的讨论,教师不给出明确的答案;再次细读课本看作者如何进行批驳的,思考作者为什么紧紧抓住诗的意境进行批驳,讨论后每组请一名同学回答,教师进行小结。整堂课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充分体现,都以学习主人的身份开展学习活动,教师以朋友、师长、参与者的身份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共同讨论问题。在轻松的学习中,学生既掌握了课本的内容,口语能力又在不知不觉中的到提高。实践证明:良好的师生关系,民主、和谐、合作的课堂气氛围,学生拥有心理安全感、舒适感,从而抛开压抑心理,就能良好的精神状态投入到学习中,变被动为主动,敢于参与教学,乐于参与教学,课堂自然活跃 。

二、从学生出发,灵活运用教学方法是关键

为什么平常的课堂教学中会出现沉闷的局面呢?这主要在于教师的教学方式太单一,没有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未能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从而未能激起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语文是语言交流的工具,单靠老师的一张嘴与一根粉笔和学生去说,去交流,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要善于根据学科特点、要求与教学内容、学生实际,灵活运用教学方法。采用学生乐于接受的教学方法,能起到事半工倍的作用。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寓教于学,寓教于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激活课堂。因此,教学中我巧用如下教学方法:

1、表演法。中学阶段的学生,开始表现出旺盛的求知欲和表现欲。想在同学面前表现自己的丰富知识,出众的口才,且有个性的气质形象,来吸引同学注意,博得好评和赞扬。将学生的这一特点与教学内容结合起来,教学中采用表演法这种直观、形象的教学方法。它能让学生如临其境,把学生的注意力紧紧地吸引过来,使学生处于兴奋状态,出现一种积极的求知情景;又能让学生的表现欲淋漓尽致地发挥出来。如教《核舟记》一文,我一改以往教师把大量的时间精力花在结实、翻译上,逐字逐句分析,整节课唱独角戏的教学方式。而是让学生课前预习课文,课堂上先让学生认真听录音,再让学生采用讲故事的形式概括讲述自己所听到的内容,比赛哪一位学生听得细致,表述得形象;然后要求学生细读课文,结合注释、资料,认真理解课文内容;再次小组讨论,质疑释疑,查漏补缺,明确教学重点,教师点拨教学难点;最后,请有表演热情的同学到台上模仿船上三个人物:鲁直、东坡、佛印各自的神情状貌。学生惟妙惟肖的表演引得满堂喝彩,学生对课文的内容就在这人物的位置(左、中、右),东坡、鲁直的学者形象,佛印的超凡脱俗等都被有声有色的表演演绎得更生动逼真,让人在笑声中留下更深刻的印象,比教师平时的千叮咛,万嘱咐更为有效。整节课,枯燥乏味的讲读教学变成形象教学,学生兴致勃勃,热情高涨,不再认为学习文言文就像吃鸡肋:“食之不得,弃之可惜。”教师也不再最担心教文言文,讲得唇干舌燥,筋疲力尽,而学生心不在焉,昏昏然欲睡。吃力不讨好的现象就可迎刃而解。

2、运用现代多媒体教学法。21世纪是一个信息时代。在这个时代提供的信息快、知识的更新快、观念的变化快。且现代中学生一出生就被现代工具所武装:电视、影碟、录音机、录像机、照相机、电脑等是他们的伙伴和导师,置身于这样的环境,课堂教学中,学生就更易于接受现代教学手段了。特别随着计算机多媒体的发展,多媒体教学系统已成为目前开发和应用的热点。它集声音、符号、文字、图像于一体,并兼有了幻灯录音、录像等媒体的特点,使教学内容图文并茂,生动形象,是一种“无尘”教学,是传统电教媒体的飞跃。教学中,有效地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作用,能充分挖掘学生潜能,发挥主体作用,达到激活课堂。例如,在语文复习课中,如果按照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师按单元按篇目“炒冷饭”,照本宣读,学生没有主动参与,必然感到枯燥无味,没有劲头。但是,如果利用多媒体手段创设教学情境,教师根据复习的知识点设置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抢答题、答辩题等,采用自测、改错等形式,有利于引导学生疏理知识要点,多角度思考问题,鼓励学生勇于探讨,使学生在复习过程中成为积极的参与者和探索者,而不是被动的接受者,从而激发学生的参与与意识,增强学习的动力。教师又通过提问辩论、质疑探究等形式,使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学习的过程,思维的质量也得到了相应的提高。

正所谓:教有法而无定法。只要我们的教师树立“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育人思想,就能够找出切实可性、学生乐于接受的教学方法。更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活课堂。

三、教师良好的素质是保证

课堂活跃不活跃,与教师有密切关系。教师有扎实的基本功,有较高的教学水平,教学时就能从容自如地操纵教学的每个环节。”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须有一桶水“。很难想象,一个张口就是白字,举手就是错字的语文教师能够激发什么兴趣,学生对老师有什么感情更难想象,一个不懂教育理论,不会处理教材、不能按教学规律组织教学的老师,怎能让课堂活跃起来。所以,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首先,教师要有正确的语文教育观念。明确学习的主任是学生,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场所才是成功的教学活动。正如著名教育家布鲁纳所说:”知识不能像杯子里倒水一样灌进学生头脑去,相反,是学生在求知和探索动机驱动下通过主动选择和发现获得的。“我们语文教师应把学习的时间、主动权交给学生,不要以”教“代”学”。其次,语文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观和语文实践观。不断地积累知识,更新知识。“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所以,要提高语文教学效率,激活课堂,教师良好的素质是保证。

总之,激活课堂是向传统教法的挑战,因为它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提高教学效率,所以它是当前教改的目标。

篇3:激活数学课堂

数学学科本身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和抽象思维,对学生来说,学习和理解数学知识与技击技能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教师可以在教学中为学生创设情境,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一、兴趣导入创设情境

初中数学已经将代数和几何两部分加以结合,对学生来说,接受起来具备一定的难度,因此将是最好以学生最感兴趣的内容为出发点,为学生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不断地激活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现阶段初中生大部分会对明星以及网络游戏感兴趣,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熟悉和感兴趣的话题,结合课本内容,为学生创设相应的情境。教师可以将学生感兴趣的人或事物,作为数学案例的一部分,站在学生感兴趣的角度去向学生讲解相应的知识。这样,教师从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来入手,能够拉近学生与数学课堂教学之间的距离。初中生就能够更为积极的去学习数学,配合教师完成数学教学任务,在教师所创设的轻松和谐的氛围下,更高效地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

例如在学习《相交线》这一课的内容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了解何为相交线,并引导学生认识邻补角和对顶角。之后可以利用多媒体给学生展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由于相交线的出现,造成的看图时出现错觉的案例。此时教师将这些容易导致视觉错觉的图片与相交线的概念联系起来,既抓住了学生的兴趣点,也能够让学生再次理解课上所学内容,并认识到数学学科的趣味性。

二、联系生活创设情境

教师同样需要从学生的实际生活来入手,联系生活创社教学情境,从而帮助学生学会将在课堂上学到的内容,与解决问题相联系,提升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同时也可以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更为正确地认识和对待数学学科,提升初中学生对数学学科的重视程度,让初中生能蛞砸恢指为正确的态度去学习数学。联系生活实际来创设教学情境,可以融入到课堂教学的整个过程之中。教师可以利用生活中常见的问题来导入新课,或者帮助学生去理解数学知识点,也可以在学生初步接触和学习到了某类知识与技能之后,选取日常生活中问题来让学生利用所学内容去尝试着解决。教师联系生活创设学习情境时最好给学生留有一定的思考和探究的空间,让初中生能够去有充足的时间,将自己在课堂上学到的内容与教师创设的生活情境相联系。从而保证学生在教师创设的生活化的教学情境之中能够真正的去检验自己对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情况,并且可以帮助自己获得综合实践能力的提升。

例如在学习《与三角形有关的线段》时,学生需要认识到“由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三条线段首尾顺次相接组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学会利用字母和数学符号来表示三角形、三角形的三条边、三角形的三个顶点、三角形的三个角。之后教师可以向学生展示日常生活中经常出现的三角形的物品,并以此为例来根据“是否有边相等”来引导学生学习给三角形分类。这样教师利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品来创设数学学习情景,突出了数学学科的生活性和实用性,能够极大程度上降低学生理解数学知识的难度。

三、人文关怀创设情境

数学学科经历了几千年的传承成为了独立的学科。因此为了保证初中生能够更为全面的去认识数学,真正的体会到数学学科对自己生活所带来的有利影响,教师应当从人文关怀的角度来为学生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了解到数学知识的发展历程,真正的认识到数学知识的由来,并且能够根据其来历,准确地认识到某一数学知识可以更为专业的来帮助学生解决哪一类问题。同时教师可以从人文关怀的角度入手,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向学生渗透有关于美学等方面的教育,然后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也能够获得精神品质的提升,让数学知识与技能去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

例如在学习《正数与负数》这一课的内容时,教师可以传递给学生“算筹”这样一个古代计数工具的概念。教师可以在让学生理解了正数和负数的概念之后,让学生设想一下古人是如何来表示负数的。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给学生播放一段有关古代人日常生活的视频,帮助学生更为迅速的进入到相应的情境之中。之后教师再引出“算筹”,让学生了解古人在表示数时,会利用红色的算筹表示正数,黑色的算筹表示负数。学生就可以在现代数学的基础之上,了解中国古代数学的发展历程。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当从初中生感兴趣的内容入手来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并且尝试着联系日常生活,引导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来处理时间问题,同时要注意到在数学学科教学中加以人文关怀,从人文关怀的角度来创设情境,帮助初中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念。从而不断提升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高初中生的数学素养。

参考文献:

[1]冯建国.提高初中数学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探究[J].新校园(阅读).20xx(11)

[2]杨桂芹.提高课堂教学艺术水平增强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xx(04)

篇4:激活数学课堂

【摘要】数学课堂就是“数学+活动”。我们要把课堂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场所,组织数学活动,激活学生思维。让学生自主地参与生动、活泼的`数学教学活动,灵活运用数学知识,积极创新,使其个性、潜能得以充分开发,数学能力、数学思想得到充分的发展。

【关键词】中学,数学教学,学生思维

著名的数学教育家斯托利亚尔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通过数学活动营造学习氛围,激起学生饱满的热情和积极的思维,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自始至终地主动参与数学知识探索的过程。在课堂上要让学生自主地参与活动,通过让学生动手做、动脑想、动口说,使学生在活动中发现问题、探索求新,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因此我们要把课堂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场所,组织数学活动,激活学生思维。

一、通过数学活动,尊重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激活学生思维的自主性

《数学新课程标准》中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一节数学课,如果老师动得多,那么学生可能就只是一个听众,静的机会多,失去了亲身经历的机会,学生的主体地位很难显现出来。教师应通过一系列的活动转化知识的呈现形式,做到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培养学生思维的自主性。比如:案例1,在研究同底数幂的乘法法则时,教师首先设计出求5a2×4a3的问题,由学生自主探究,当形成两种不同结果(20a5与20a6)时,顺势组织合作与交流,发现解决问题的关键――a2×a3,并最终使问题得以解决。

又如:在研究梯形常用辅助线的教学中,教师不是单靠分析和引导,而是从学生生活经验出发,设计了以图形分割为内容的活动素材,即提出问题:①你能否一剪子在你准备的梯形纸片中同时剪出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一个三角形吗?②如果在梯形纸片中同时剪出一个矩形和直角三角形,你能做到吗?③在这两种情形中你有什么样的体会和收获?在这样的活动中既让学生主动参与又能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必须建立在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之上。”其实在学生身边有许多能用学过的数学知识来解决的问题和尚需要用科学的方法来解决的实际问题,这些均是教师组织数学活动最好的素材。用好了这些素材,不仅可以有效的实现新旧知识间的迁移,而且能有效的激发学生的认知需求,激活了学生思维的自主性。

二、通过数学活动,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激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数学新课程标准十分强调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注意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灵活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诱发学生思维的源头就是课堂,在组织数学活动过程中,我们要激活学生的思维、思路和行为。鼓励学生运用各种方法进行探索,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学活知识,用活知识。在研究比例线段时,对于“相同时刻内物高与影长成比例”这个结论,教师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而是设计了简短的户外活动。先由学生分小组测量1米标杆的影长和学生的影长,然后通过学生对标杆、学生身高、标杆影长、学生影长四个数据的分析,最后形成结论。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设计测量校园旗杆高度的方案,并组织测量活动。在活动教师能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将数学知识置身于实际背景之中,使学生在积极的学习状态中体验数学,并获得经验。同时,通过此类数学活动的组织,使学生进一步明确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反过来服务于生活,逐步形成用数学的意识。这个活动的目的是引导学生让数学走进生活,并且在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去认识、去思考,并用所学知识和方法灵活的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整个活动过程中,学生在充满渴望的求知欲中进行有目的地学习,学生的智慧在闪光。学生的潜能被开发,通过这样的数学活动,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得到了培养。

三、通过数学活动,让学生理解并初步掌握研究数学问题的一般方法,激活学生思维的创造性

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应成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设计探索性和开放性的问题,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也就是教师在设计活动时要有利于学生理解并让学生初步掌握研究数学问题的一般方法。如:在研究同弧所对的圆周角与圆心角的关系定理时,首先从特殊角出发设计活动,即由学生利用三角板分别画出60°、90°、120°的圆心角,并分别画出同弧所对的圆周角,再利用三角板验证其度数,从而使学生猜想到同弧所对的圆周角与圆心角的关系;在此基础上,让学生任意画出一个圆心角及同弧所对的圆周角,利用量角器度量它们的度数,进一步认定猜想的结论;最后师生合作对猜想到的结论进行推理论证。这一活动的设计,遵循了从特殊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的认知规律,给学生经历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等数学活动过程提供了充分的机会,有利于学生通过数学活动理解并初步掌握研究数学问题的一般方法。事实上,此类活动也为许多几何定理及一些代数结论的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借鉴。整个活动过程中我把学生置于主体地位,让学生学得轻松、学得灵活,从而最大限度地挖掘了学生的潜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总之,课堂上通过数学活动,改变了一种静态的教学模式,教师要多为学生提供一个主动参与的教学氛围,赋予数学课堂蓬勃的生机,让一个个鲜活的学生个体,在自主参与活动的过程中,有动手的机会,思考的空间,创新的余地,教师要全方位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灵活地运用数学的知识,解决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真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篇5:巧用插图 激活课堂

巧用插图 激活课堂

现行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材,在目录前面,根据教材内容适当配置了相应的插图,而这些插图,许多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并未有效的利用起来,有的甚至忽视了它们的存在,致使这些可用的教学资源被白白地浪费了。

而在教学过程中,如果能在恰当的时机巧妙利用这些插图,则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松弛紧张沉闷的气氛,使课堂教学充满情趣,也加快了教学信息的传递,从而使语文教学呈现最优化。

例如,笔者在教学契诃夫的《装在套子里的人》一文时,就巧妙运用了课本教材前“别里科夫”形象的插图,激活了课堂,达到了很好的效果。

课堂伊始,我让学生细心观察图片,思考并组织语言,谈谈“别里科夫”是怎样的一个形象,谈谈自己的感受。

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七嘴八舌,议论纷纷。

“他戴着警察式的帽子,帽沿压得很低,似乎不想让人看见他的脸。”

“戴着一副黑眼镜,穿着很笨很厚的大衣,裹的严严实实的,下巴藏在竖起的衣领里了。”

“天气晴朗,阳光明媚,他却带着伞,真是个怪人,天没下雨却穿着雨鞋,裤管还塞进了靴管里,真稀奇!”

“他穿的很土气,肥肥大大的,老气横秋!”

“他左手还插入口袋……”“不是‘插’,是‘装’!‘插’是潇洒,他一点也不潇洒!”(大家都乐了!)

“他表情很严肃,似乎还阴沉着脸,留着胡子,很老态!”

(教师):有同学说“他很老态”,那么大家能否揣测一下他的年龄?

“五六十岁” “四五十岁” “起码六十岁!”

(教师):何以见得?

“驼背!”

“不,是驼着背,佝偻着腰,还缩着脖子,没有一点朝气!”

“雨伞拄着地,像拄着拐杖,走起路来好象哆哆嗦嗦,战战兢兢,身体看上去很虚弱一样!”

“他穿的衣服色彩太灰暗了,与灿烂的阳光很不协调,没一点精神,简直一个老顽固,老古董!”

(教师):“你喜欢吗?”

“不喜欢!”

观察交流之后,教师让学生看看课本上的别里科夫的形象是怎样描述的,(进行比较阅读练习)然后提出问题:看看周围的人喜欢他吗?有同学说他起码六十岁,可他还没恋爱呢!想想,他的恋爱是真爱吗?他的恋爱为什么会失败?

这样一来,给学生和课堂注入了活力,带来了兴奋的热情和激动的波澜,学生观察过后,再将思维转化为语言表述出来,也是一种能力的锻炼,再与原文做比较阅读,使学生对在画面上未注意到或未表现出来的内容,更加注意,对课文的理解也更为深刻。由于经过了思考,阅读文本时,也会更加主动,师生间的.对话、交流,使课堂中的空气一时间变的更加温馨、热烈,而师生之间相处的也更加亲切融洽了。

又如,在教授《守财奴》一文时,笔者也运用了插图。

在分析葛郎台抢撬梳妆匣上的金子一节时,我让学生细心观察课前插图,谈谈自己对老葛朗台的形象感受。

“老态龙钟,上身似乎很臃肿,眼神直直地盯着什么,看起来一点也不安详慈爱。”

“沉着头,身子前倾,仿佛随时都在准备站起来,眼神似乎看紧住什么,生怕失去一般!”“手里还紧紧地攥着什么,好象不想松手!”

(教师):他的眼神,可以夸张一点,想象一下,会是怎样?

“贪!”,“凶!”“发光发亮,见钱眼开!”

“发红光,见钱就眼红!”

“发绿光,就想狼见了小羊一样贪婪,狰狞!”

教师:我来读原著《中产阶级的面目》一章中相关的描述,大家听听:“索漠城里个个人相信葛朗台家里有一私库,一个堆满金路易的密室,说他半夜里瞧着累累的黄金,快乐的无可形容。一般吝啬鬼认为这是千真万确的事,因为看见那老家伙连眼睛都是黄澄澄的,染上了金子的色彩。

“啊,原来发出‘黄澄澄的光’!”“是‘金子的色彩’!,有道理!”(学生愉快地笑)

教师:如此老态龙钟的76岁的葛朗台,当看到金子时,源于对金子的痴情和执着,他露出了“本来面目”,他的直觉反应是“身子一纵,扑上梳妆匣,好似一头老虎扑上一个睡着的婴儿”,而当“欧也妮扑过去想抢回”时,葛朗台又“手臂一摆,使劲一推,” “欧也妮便倒在母亲的床上”。

[1] [2]

篇6:巧用插图 激活课堂

巧用插图 激活课堂

现行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材,在目录前面,根据教材内容适当配置了相应的插图,而这些插图,许多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并未有效的利用起来,有的甚至忽视了它们的存在,致使这些可用的教学资源被白白地浪费了。   而在教学过程中,如果能在恰当的时机巧妙利用这些插图,则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松弛紧张沉闷的气氛,使课堂教学充满情趣,也加快了教学信息的传递,从而使语文教学呈现最优化。   例如,笔者在教学契诃夫的《装在套子里的人》一文时,就巧妙运用了课本教材前“别里科夫”形象的插图,激活了课堂,达到了很好的效果。   课堂伊始,我让学生细心观察图片,思考并组织语言,谈谈“别里科夫”是怎样的一个形象,谈谈自己的感受。   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七嘴八舌,议论纷纷。   “他戴着警察式的帽子,帽沿压得很低,似乎不想让人看见他的脸。”   “戴着一副黑眼镜,穿着很笨很厚的大衣,裹的严严实实的,下巴藏在竖起的衣领里了。”   “天气晴朗,阳光明媚,他却带着伞,真是个怪人,天没下雨却穿着雨鞋,裤管还塞进了靴管里,真稀奇!”   “他穿的很土气,肥肥大大的,老气横秋!”   “他左手还插入口袋……”“不是‘插’,是‘装’!‘插’是潇洒,他一点也不潇洒!”(大家都乐了!)   “他表情很严肃,似乎还阴沉着脸,留着胡子,很老态!”   (教师):有同学说“他很老态”,那么大家能否揣测一下他的.年龄?   “五六十岁” “四五十岁” “起码六十岁!”   (教师):何以见得?   “驼背!”   “不,是驼着背,佝偻着腰,还缩着脖子,没有一点朝气!”   “雨伞拄着地,像拄着拐杖,走起路来好象哆哆嗦嗦,战战兢兢,身体看上去很虚弱一样!”   “他穿的衣服色彩太灰暗了,与灿烂的阳光很不协调,没一点精神,简直一个老顽固,老古董!”   (教师):“你喜欢吗?”   “不喜欢!”   观察交流之后,教师让学生看看课本上的别里科夫的形象是怎样描述的,(进行比较阅读练习)然后提出问题:看看周围的人喜欢他吗?有同学说他起码六十岁,可他还没恋爱呢!想想,他的恋爱是真爱吗?他的恋爱为什么会失败?   这样一来,给学生和课堂注入了活力,带来了兴奋的热情和激动的波澜,学生观察过后,再将思维转化为语言表述出来,也是一种能力的锻炼,再与原文做比较阅读,使学生对在画面上未注意到或未表现出来的内容,更加注意,对课文的理解也更为深刻。由于经过了思考,阅读文本时,也会更加主动,师生间的对话、交流,使课堂中的空气一时间变的更加温馨、热烈,而师生之间相处的也更加亲切融洽了。   又如,在教授《守财奴》一文时,笔者也运用了插图。   在分析葛郎台抢撬梳妆匣上的金子一节时,我让学生细心观察课前插图,谈谈自己对老葛朗台的形象感受。   “老态龙钟,上身似乎很臃肿,眼神直直地盯着什么,看起来一点也不安详慈爱。”   “沉着头,身子前倾,仿佛随时都在准备站起来,眼神似乎看紧住什么,生怕失去一般!”“手里还紧紧地攥着什么,好象不想松手!”   (教师):他的眼神,可以夸张一点,想象一下,会是怎样?   “贪!”,“凶!”“发光发亮,见钱眼开!”   “发红光,见钱就眼红!”   “发绿光,就想狼见了小羊一样贪婪,狰狞!”   教师:我来读原著《中产阶级的面目》一章中相关的描述,大家听听:“索漠城里个个人相信葛朗台家里有一私库,一个堆满金路易的密室,说他半夜里瞧着累累的黄金,快乐的无可形容。一般吝啬鬼认为这是千真万确的事,因为看见那老家伙连眼睛都是黄澄澄的,染上了金子的色彩。   “啊,原来发出‘黄澄澄的光’!”“是‘金子的色彩’!,有道理!”(学生愉快地笑)   教师:如此老态龙钟的76岁的葛朗台,当看到金子时,源于对金子的痴情和执着,他露出了“本来面目”,他的直觉反应是“身子一纵,扑上梳妆匣,好似一头老虎扑上一个睡着的婴儿”,而当“欧也妮扑过去想抢回”时,葛朗台又“手臂一摆,使劲一推,” “欧也妮便倒在母亲的床上”。   大家可以想一想,从房门口到房内的床上,总有数米的距离吧,看,葛朗台身为76岁的老态龙钟的老人,他攫取金子的爆发力多强,他对待女儿欧也妮的行为又是多么粗鲁。他这惊人的爆发力且置亲情于不顾,源于何处?   “金钱的力量!”,“看到金子,占有金子”的执着疯狂!”   。。。。。。。。   运用图片之后,课堂上笑声不断,学生心情愉悦,轻轻松松学习语文。运用好图片,应当可以说,具有获取信息,积累知识,培养能力,开发智力的价值,也具有陶冶情操,塑造品格的价值。应当积极开发利用好这个资源。   当然,活跃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效率的方法、途径还很多,采用何种方法、途径,还要因课堂的内容而异,因学生而异,也不可千篇 一律。

篇7:激活作文课堂之我见

激活作文课堂之我见

激活作文课堂之我见   说到作文,大多学生“谈虎色变”,畏惧作文。有的苦恼没有东西写,有的不知道怎样串成文章,有的担心写不具体。有人概括当今学生作文“三乏”,即学生学识贫乏,生活积蓄贫乏,思想情感贫乏。对这种说法,我不敢苟同。无论是学识、生活积蓄还是思想感情,学生当然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多反省自己的教学:学识贫乏,是否也因为教师没有激活学生潜在的知识储备呢?生活积蓄贫乏,是否也因为教师没有打开学生自己生活的宝库呢?思想情感贫乏,是否也因为教师没有拨动学生心灵的琴弦呢? 如果教师能够以多种方式激活我们的作文课堂,那么,学生的作文也许会是另外一种风景。 一、巧设“导写”环节,激活学生的创作激情。 一堂作文课,能否激发学生的作文欲,与语文教师设计的“导写”有直接关系。题目一出,不导就写,对多数学生来说,是苦差事。因此,导写是作文教学的重要一环,不可等闲视之。 所谓导写,就是启发引导学生认识生活,分析生活,表现生活。“导”,就是要解决写什么,怎样写的问题。从学生的作文实际来看,作文难写的症结就在于不知写什么,所以必须借助教师的疏导,使之文思涌来。文思要喷涌关键是开掘题材。题材是文章的生命。好题材如山珍海味能馋人。题材于淡,似白菜萝卜即使巧妇也难成佳肴。因此,如何选材是导写的关键。一般的说,好题材具有“新”和“奇”的特点。“新”题材,“新”观点,往往能引人思考。“奇”就是不寻常,既在情理之中,又在意料之外,故能诱人一睹为快。在导写中,教师要“授之以渔”,使学生悟出“新奇”的题材,来源于对生活的观察和比较,观察的方法不同,结果也不会相同。 在想象作文《后的……》教学中,我首先向学生“诉苦”:每天早上起床后总有一大堆的事情,要做早饭,洗衣服,时间不够用,要是家里安装了电子保姆,定时完成预定的工作,那该多好啊。学生一听,笑了,也纷纷应和我。此时,我话锋一转:同学们,你们在生活中碰到什么问题,想要些什么来帮你解决呢?教室里刹时热闹起来,有同学说要一支“电子纠错笔”,发现写错别字马上会发出警报提醒你;有同学说要一本“感应字典”,只要你把这个字的'拼音或者字型写上去,字典马上会把这个字的相关信息显示出来……讨论还在进行,这时,我板书了作文题目《20年后的……》,说:“同学们,或许我们现在设想的,20年后都已经出现了。到20年后的世界里去把你想要的东西拿过来吧!”学生疑惑不解:“老师,今天的作文写这个?”我笑着点了点头。不一会就看见学生们面带笑容,欣喜地开始今天的习作。 叶圣陶说过:“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在教师巧妙安排的“导写”中,学生

[1] [2] [3]

篇8:巧设问题激活课堂

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说:“成功的真正秘诀是兴趣。”我想语文教学也不例外。学生从小学伊始就接触语文课堂,到高中也有十年左右的时间了,尽管各学段的教师授课内容和风格不尽相同,但学生恐怕怎么也得对语文课堂产生一些“审美疲劳”了吧!并且,进入高中阶段后数学和英语等学科会大量挤占学生的学习时间,语文又因投入多见效慢而被学生普遍忽视,结果处于一种夹缝中求生存的尴尬境地。因此,我觉得,设法提高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把失去的“阵地”给夺回来,已成了语文教师们义不容辞的责任。而针对高中学生思维能力快速发展的特点,善于运用问题,激活语文课堂,我认为这是教师提高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一种有效途径。而且,善用问题的这种启发式教学,也符合新课标的“自主、合作、探究”理念。在具体的教学中,我和备课组的同仁们作了一些有益的探讨与尝试。

一、要善提能激发学生思维火花的问题。

怎样提问,能激发学生的思维火花呢?一般地说,所提问题必须紧紧抓住课文中事物的内在联系或线索,使学生在思维碰撞中认识事物的本质。例如,教鲁迅的《祝福》一文时,关于课题就可设这样几个问题来让学生预习思考:

1、课文以祥林嫂为主人公,为什么课题叫《祝福》而不是《祥林嫂正传》或其它呢?

2、“祝福”与主人公的命运之间存在什么样的联系呢?

3、“祝福”倒底是一种什么样的活动?它与我们农村里现在仍保留的“请祖宗”是不是一回事?如有不同,两者的不同又在哪里呢?

对于上述问题,学生们表现出了强烈的兴趣,课前积极准备,课堂上热烈讨论甚至激烈争论,教师也就势加以合理引导。如此一来,学生既对主人公的悲剧命运有了深入的理解,又对新旧社会劳动人民的地位有了准确的'认识,顺带还对身边的民俗文化有了一定的了解。这样的提问效果往往会超出教师的预期。

二、要善于变中求新提问题。

同一个问题,由于问法角度不同,效果也往往大不一样,故提问题应尽量避免“是不是”、“怎么样”之类的老调,或一般化、概念化的毛病。如教郁达夫的《江南的冬景》,为了研究文章结构,教师一般会向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全文可分成几个部分,每个部分的意思是什么?而我而一反常规地发问:“这篇散文是由几幅优美的风景画组成的,大家找找看,文中共有几幅画?每幅画你能否给它一个合适名称?”问题出来后,学生饶有兴致地去阅读思考,很快锁定了“屋外曝背谈天图、午后冬郊图、农村冬雨图、江南雪景图”等画面。不难看出,前者是按老路子提问,容易使学生感到腻烦,而我的提问则别开新角度,能在变中求新,使学生感到新鲜有趣。

三、要善于有目的性地提问题。

课堂上,我们设计问题,是为了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思考,便于下一个教学环节的进行。所以,每一个问题都要精心准备,要为一定的教学目的服务。比如有的老师这样提问:“同学们,这篇课文告诉了我们什么呢?”这样的问题,让学生如何回答?可以说答案有无数个,课文告诉我们的信息很多,任意说一个都可以。但学生无从下手,反而难以回答。反之,就会产生截然不同的效果。如我在上《铃兰花》这一课时,先给学生们投影展示了一组玫瑰、康乃馨、马蹄莲等常见花卉的美丽图片,在学生们啧啧赞叹时,我问:“同学们有谁知道这些花在日常生活有什么美好的寓意吗?”顿时下面一片七嘴八舌,在他们对这些花卉的寓意产生浓厚兴趣后,我又投影了一幅铃兰花的美图,学生们惊叹于铃兰花的圣洁美丽,我就势提问:“有谁认识这种花吗?它在生活中又有何美好的寓意呢?课文为何以它为题?想要告诉我们一个怎么的故事呢?”如此,几个问题既调动了学生的读书兴趣,又涵盖了整个一堂课的教学内容,真可谓是一线穿珠了。

四、要善于诱误中提问题。

诱误提问也是一种技巧。诱导学生在回答问题时陷入谬误中去,再诱导他们从谬误中回到正确的理解上来,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例如我教《祝福》时问学生:“《荷花淀》里有个水生哥,水生哥的名字是什么?”学生答:“水生!”再问:“那么祥林嫂的名字呢?”学生答:“祥林!”过了一会,全班都笑了起来,因为答错了。祥林嫂的名字不叫祥林又叫什么呢?原来她没有名字,然后顺理成章地引导学生分析祥林嫂的悲剧命运。同样,在教《阿Q正传》时,我问学生“阿Q姓什么叫什么呢?”有学生想都没想就说:“姓阿,叫Q呀!”“不对,有姓阿的吗?”有人马上提出来不同意见。“是有这个姓,不过要在千家姓里才能查到,汉族人也是极少姓这个的。”我作了一下补充。“那也不应该叫Q呀,中国人好像没这样取名字的吧?”又有学生表示反对,并且下面一片附和之声。是啊,这人应该不是“姓阿叫Q”的,那么为什么作者这样来称呼他呢?原来他也是姓名不详的,原来他是混同于众“庸人”中普通的一个,只能随意给他个称呼罢了!这就自然引出了对阿Q形象普遍意义的思考。这样设问,给学生的印象就特别深刻。

五、要善于在无疑处设疑。

学贵有疑,“于无疑处生疑,方是进矣”(宋张之厚)。教师不仅要在有疑处设疑,更要在无疑处生疑,在平淡处生波。有时候,文章很平淡,学生一看就懂,仿佛无问题可以研究、讨论。此时,教师要善于在无疑处“质疑”,在平静的水面“投石激波”。如我在指导学生读《宝玉挨打》这一段时就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宝玉挨打了,都来看他,你说哪个真,哪个假?那个爱得深,那个爱的浅?请研究文章内容,找出能够说服力别人的理由。”平淡的课堂顿起波澜,学生真正走进了文本,并且有了独立的思考、研究。再如在教《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时,结束完课文分析,我突然抛给学生一个问题:“假如给你三天黑暗,你将怎么度过?”此问一出,学生们一下子愣住了,随后,或茫然若失,或眉头紧锁,或交头接耳……至此,问题的本身已不是最重要的了,重要的是学生已经由对课文的学习转入到对生命本身的思考。

综上可见,课堂提问,既要讲究科学性,又要讲究艺术性。好的提问,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引领学生在语言王国里遨游;好的提问,需要我们教师要做有心人,问题要设在重点处、关键处、疑难处,这样,就能充分调动学生思维,激活我们的课堂,极大地提高语文教学效率。

(完)

孔大大

篇9:激活文言文教学课堂

激活文言文教学课堂

在中学语文古文的教学中常常出现这样一种情况:当教师在讲台上滔滔不绝时,坐在下面的学生有的昏昏欲睡,也有的将目光紧紧跟随教师,把老师的解释一句不落的记在书本上。我在私底下也曾问过学生,大多数人的回答是古文词语比较晦涩难懂,因此对其不感兴趣。

如今,我们在反复强调教改、课改,不断进行教育改革的尝试,想要突破应试教育和传统教育模式的束缚,应充分重视学生的自学能力、质疑能力的培养,健全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个体自学与创新能力为宗旨的教学模式。而对于古文教学的改革更是迫不及待所需的。

古文的教学不仅是大多数学生的痛苦,也是许多老师的难题,我亦如此。历史的变迁使很多的文字变得晦涩难懂,而文言文在现实生活中并不广泛的应用也使得学生们对它望而却步。所以在教学古文时更需要老师灵活应用教材,紧密结合历史知识,想法提起学生的兴趣。然而,“传统”的文言文教学却是以教师主讲学生听讲的陈旧模式为主,从而导致即使文章有趣,但因教学方法的死板而使学生对文言文丧失兴趣。根据心理学专家分析一般孩子的注意力仅为十五到二十分钟,如果一节课都由教师来讲,学生势必会产生听觉疲劳,而他们面对的又是如此古板的教学方式,更不容易对所学课文产生兴趣,因此学生兴趣的激发成为教师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不难发现,学生的思维活动很容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当他们对所学内容兴趣不大时,心理上就会产生负担,受到压抑,处于抑制状态,只会一味地等待老师的传授,满盘接收,而根本不会自己去解决文章中碰到的“拦路虎”,更不用说自己主动去思考文章的内容。在他们的印象中,学习古文或者古诗的方法就是老师讲授,满本笔记,死记硬背,无需理解。所以文言文的学习就更是难上加难了。

其实,学习古文跟学习现代文的基本方法都是相同的,最初的一步,即最重要的一步就是培养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激情,让他们自己主动地投入到古文学习的过程中去,所以营造热烈的学习氛围至关重要,这样不仅会使他们主动投身学习,思维活动也将处于最佳状态,求知欲和学习兴趣都会得到极为充分的激发。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通过巧妙新颖的教学设计,创设一些具有竞争氛围的教学情景,让学生扮演主角,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如此才能激活课堂气氛,很好地培养学生自读古文的能力。

在刚刚教授本学期第一篇古文《童趣》时,我就注重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一改以往的过分强调识记而忽视理解的方式,把文言文学习的主动权抛还给学生,让他们针对疑难问题,合作探究讨论,解除疑惑 。先将全文分为三部分,由3位同学翻译;之后对有困难的字词分别通过小组讨论,全班讨论,确定更为准确的意思;最后由学生自己归纳出学习方法。这样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学生对古文的兴趣,同时也初步探究了古文学习的方法,一举两得。

以上这种方法也同样体现在假日活动的教学过程中。针对培优班的学生自身学习能力较强,对文章的理解能力已有进一步提高的情况,我专门选择了5篇他们所熟悉的成语典故来进行文言文的教学。

第一篇《执竿入城》

学生对这个典故有所了解,所以在理解上不存在什么难度,关键在于个别字词的意思。师:请一位同学来翻译一下全文。(整体把握文章的'意思)

生:鲁国有个拿着长长的竿子进入城门的人,最初竖着拿竿子,不可以进入,后横着拿,也不能进入,找不到解决的办法了。突然旁边有个老人说:“我不是品德高尚的人,但是见过的事情比较多,为什么不把竿子从中间据断哪?最后依从他并且截断竿子。

师:同学们有没有什么意见,或者觉得我翻译得比他还要好,可以大胆得来尝试一下。(引入竞争,学生更有学习的兴趣)

几个大胆的学生纷纷举手。

师:你们觉得哪个同学说得最好?理由是什么?

生:徐静笑。语句通顺,我的理解跟她相同。

这时学生一般都找寻与自己翻译相似的内容。这已经做到了对文章的初步了解,而且学生兴致盎然。

师:同学们刚才对于文章中的有些字词解释有些问题,不知道有没有同学发现了?(学生由于刚学习古文,所以在翻译时多与现代文相结合,一时难以发现错误,这个时候由老师加以点拨。)

师:大家觉得“俄有”在这里应该是什么意思?

生:“突然”。

师:结合上下文联系,看看是不是有其他的意思?

生:我知道。应该解释为“不一会儿”。

师:为什么?

生:猜的。(全班大笑)

师:虽然是猜测的,但瞎猫遇到了死耗子,就是撞上了,而且还撞对了。那么哪位同学可以来解释?

生:“老父至”是一位老人来到了,不能说成是突然来了一位老人,应该是不久来了一位老人。

师:非常正确。这里的“俄有”是时间词。那么还有哪些词语表示时间非常短?

生:一刹那,一霎间。

生:马上。突然。瞬间。

师:很好。还有一个词语大家发现了没有。“但见事多矣”这里的“但”是但是的意思吗?

生:是的。

对这个词语,学生的知识只是收集了“但”在现代汉语里面的意思,所以无法正确掌握。需要老师告之。

师:这个“但”有个另外的意思。老人说:“我不是圣贤,XX见得事情比较多。”要求大家在XX里面填写词语。看看谁又能做成第二只瞎猫?

学生的兴趣一下子调动了起来。经过联系上下文,最后得出“但”在这里是“只是”的意思。

通过这篇文章的锻炼,学生觉得文言文的学习并不是如此枯燥乏味的。其实在步步深入中,古文之谜被我们一层一层剥解开。而在此过程中学生也享受到了文言文学习的乐趣,感受了文言文本身的美,体会到了短短数语中融入的那千般情愫,万般思绪。

这堂课的气氛始终非常活跃,由于学生对内容能自觉去挖掘深入,因此教学效果基本达到了预期的目的。同以往的教学课相比,这堂课最突出的特点是学生学习兴趣极强。

《卡尔·威特的教育》中有这么一段话:“孩子的心灵是一块奇怪的土地,播上思想的种子,就会有行为的收获;播上行为的种子,就会有习惯的收获;播上习惯的种子,就会有品德的收获;播上品德的收获,就会有命运的收获。”那么我们现在就要做好第一步,给孩子们播上自主学习的思想种子,在课堂情境中通过问题的发现与解决来促进知识的迁移,同时让学生在学习的实践活动中体验成功的喜悦、感受学习的乐趣,从而促进兴趣、态度的迁移,激活文言文教学的课堂。

篇10:激情入境激活课堂(人教版教学论文)

激情入境   激活课堂

语文具有丰富的情感色彩。激情是语文的魅力,对缺少激情的语文课堂,学生缺乏了兴趣,老师没有了激情,追寻诗意、高效的课堂就成了一句空话。要想提高课堂实效,教师首先要有情感、有激情,和学生一起共享着生活的快乐与幸福。激情需要点燃,需要一个教师要以自己激情去影响学生,去感染学生。以下三点将带我们走进高效课堂:

-、语言表达宜抑扬顿挫。

“言为心声”。一些语文课缺少激情,主要是由于教师语言平淡,课上总是一个腔调,一个语速,没有节奏,没有起伏。学生听着很容易恹恹欲睡。所以老师应该从基本功练起,从朗诵入手,提高口头语言表达的感染力,从而做到有声有色地进行教学。

二、课堂结构宜张弛有度。

“文似看山不喜平”,上课也是如此。平铺直叙的课难以给人留下深刻印象。要善于设问、悬念、铺垫等手法,使课堂呈现出起伏、急缓、张弛等变化。在设计教学时,要预留出教学高潮出现的时机,引导学生达到思维力度的高峰,课堂高潮迭起,气氛热烈,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就会增加,课堂就会是一汪活水。

三、课堂教学方法宜灵活多样。

充满激情的语文课表现形式可能是多种多样的,但不能为了追求形式的热闹,而忽略了语文课发展学生语文素养的任务。激情不是表层的张扬,也不是肤浅的铺陈;不是声嘶力竭的叫喊,也不是矫揉造作的表演。激情如火,熊熊燃烧;激情似水,汹涌澎湃;激情若风,遒劲浩荡。激情进入语文课堂,语文教学更加魅力四射,风采迷人。语文课堂教学既需要科学性,也需要艺术性;它既是没有止境的科学,也是永远不会完美的艺术。行动起来,让语文课堂充满激情。 生命,因为激情而更美丽;课堂,因为激情而更动人。

有了激情如何更好地激活课堂,提高实效呢?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又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开启学生智慧之光,充满生机活力的现代课堂教学。语文课堂教学要焕发生命活力,就要让学生“动起来”,我们教师教学方式要“活起来”,这样才能使课堂教学真正成为学生自主活动和探索的天地。

一、创设生动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兴趣盎然中学习。

著名教育家顾泠沅说:“在课堂教学范围里对教师最在意义的是学生学习动机的揭发,也就是要使学习的内容让学生感兴趣,对有了兴趣的事学生就会认真地把它学好。”这句话表明: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最强大的动力。学生有了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主动地进行学习。如我在教《桂林山水》一课时,首先放了一首赞美桂林美景的歌曲《桂林是我家》,动听的歌曲,配上桂林的美景学生一下子被吸引住了,目不转睛地盯着屏幕,不住地发出赞叹“太美了!”歌曲放完了,我立即让学生谈谈对桂林景色的看法,有的学生说:“桂林景色太美了,我真想亲眼看一看!”有的说:“我真羡慕生长在桂林的小朋友,生活在这么优美的地方,我也希望桂林是我家。”……我鼓励学生说:“同学们说得都很好,桂林景色的确很美,今天我们学习描写桂林的文章《桂林山水》看看文章是不是也很美。同学们可以边读边回忆刚才的画面,看谁读得好!”学生有了强烈地求知欲,课文读得好,学得好,课堂教学效果非常好,课后同学们还写了小练笔《我赞桂林山水》、《我家小院》等。这样教学,学生就会入情入境,内心不断掀起情感的波澜,与课文产生共鸣,从而理解、感情语言文字。

二、让学生动脑、动手、动嘴,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学习。

新课程强调: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双边活动。教学是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探索感悟,多给学生留有思考,个性发挥的余地,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让他们创造性学习。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更为强烈。”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放手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里,多读多思多听多说,使学生真正成为探索,创造者。如我在教学《詹天佑》一课时,让学生在充分读书思考的前提下,自己或小组合作画出居庸关和八达岭隧道开凿示意图和人字形线路,学生完成得很好,记忆很牢。又如在学习《草船借箭》一课时,我让学生自读自悟说出草船借箭过程(可以借助图画、表演形式),说说诸葛亮神机妙算体现在哪些地方。学生兴趣盎然读文,思考,有的自己勾画,有的同桌间互相谈论,气氛相当热烈。在汇报时许多同学条理清晰地说出了课文结构,有的在黑板上画出了草船借箭的示意图,形象易懂,这节课充分体现了只有让学生自己探索、发现,教学效果会出奇地好。这样做,强化了语文实践活动,又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参与率,使语文课堂微型机勃勃,充满活力

三、放飞学生心灵,让学生在自由争论中学习。

如何学好语文?《新课标》认为学生是关键,因此,在语文课堂上,要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重点和关键是要学生在课堂独立思考使学生敢想,敢说,不受约束地去探究思考,让学生充分展开想象的翅膀。因此,作为语文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善于把握学生的疑难点,及时捕捉学生的兴奋点,让学生进行讨论,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给课堂注入生机。例如教学《詹天佑》一课时,“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这是课文重点也是难点,课文中哪些地方体现詹天佑“杰出爱国”呢?我让学生展开讨论,学生通过读书、思考,有的说“他用两种不同的方法开凿隧道使工期缩短一半体现他杰出有创新精神。”有的同学补充说“这也是他爱国精神的体现。”有的提出“詹天佑不怕困难不怕嘲笑,顶住帝国主义压力接受任务最能体现他的爱国精神。”……在自由争论中学生各抒已见,不断深入剖析课文,加深了他们对课文理解,自由争论使学生思维得到放飞,帮助他们更好地学习。这样做,不仅保护了学生独立思考的积极性,而且让全班同学都参与了学习,都能充分发挥他们每个人的个性和创新能力。

四、相信尊重学生,让学生在体验成功中学习。

给学生创设成功的机会,体验成功的愉悦,能大大提高他们对学习的兴趣,强化他们的学习动机。那如何让他们获得成功呢?我觉得老师首先对学生的人格要尊重,学生得到这种尊重就会以饱满的激情,百倍的信心主动地去学习,另外要多表扬多鼓励。真正让课堂“活起来”,就必须让每一个学生“活起来”而不是几个好学生在那“唱主角”,可往往每个班都有学习困难生的存在,他们或许是因为理解能力真不如别人,或许是天生内向不爱表现……面对这些课堂上的弱势群体,教师的态度起关键作用。如果我们冷淡、不适当地批评他们都会伤害学生的自信心,大大削弱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当然对语文课也就不感兴趣了。所以作为教师的我们要想办法对这部分学生进行分层教学,即经常让一些成绩较差的学生回答一些浅显的,在书本上很容易找到答案的问题,做一些简单的基本题和练习作业,如果答对了、做对了或答对了做对了其中一部分,就立即加以表扬,表扬他进步了。然后逐步加大训练难度,提高训练要求,让学习困难生在断训练中取得点滴进步,体验成功的快乐。另外,对于他们的回答我还经常做出一些鼓励性和激励性的评价。比如“其实你很聪明,只要多一些努力,你一定会学得很好。”“这个问题你回答得很好,说明你是个爱动脑筋的学生,老师相信你一定行!”“你的看法很独特。”“回答错了没关系要对自己有信心!”诸如此类的评价,学生就会得到满足感,成功感。又了解了自己的不足从而更好的投入到下面的学习中去。由此,喜欢上语文老师,也喜欢上了语文课。

总之,要让我们的语文课堂充满激情、充满活力,就一定要把它变成学生系于学习的场所,让学生充分地在课堂上“活起来”学得有滋味,有特色,这才是真正有意义的语文课堂教学。

[激情入境激活课堂(人教版教学论文)]

篇11:小议用活windows画图软件论文

小议用活windows画图软件论文

小学计算机教育是一项面向未来的现代化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它对于提高学生适应信息社会的能力,对于转变教育思想和观念,促进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的改革,促进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都具有重要的意义。windows的“画图” 软件的教学内容是小学计算机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对计算机的兴趣和意识,提高其科学文化素质,帮助他们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重要途径之一。在进行windows的“画图” 软件的教学时,侧重于指导学生画各种各样有趣的图形,能够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对学生的反应能力和手、眼、脑协调能力的发展都很有帮助,而且还能培养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

一、用活“画图”软件,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

日本教育家木地一说得好:“如果孩子的兴趣和热情一开始就得到顺利发展的话,大多数孩子将会成为英雄和天才。”的确,兴趣是最好的老师,windows的“画图”软件表现力强,能激发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引发学生健康向上的学习动机,取得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在开始介绍windows的“画图”软件之前,我利用“画

图”软件的操作,在桌面上示范圈圈、划划变成花,拖拖、拉拉就

成画,横七竖八便成像。利用windows的“画图”软件创新样,运用椭圆工具画出的圆可大可小、可圆可扁,画出的线可长可短、可直可弯,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多边形等任你组合,使用的颜色五彩缤纷,随心所欲……此时学生的爱玩、好奇心被强烈激起,学生的兴趣自然产生。只有激发起浓烈的兴趣,以此为起点,才有可能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参与到教学中来,才有可能感受成功,并培养出我们期待的各种能力。

二、用活“画图”软件,有利于培养学生掌握方法的能力。

使用windows里的“画图”软件教学,能够使计算机教学内容变抽象为直观,便于学生的观察和认识,让学生感知充分、理解深刻,并能指导实践,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十分有益。它能让学生通过对“画图”软件展出工具箱中每个按钮具体形象的观察,运用简单的各种点、线、形等按钮工具,通过各种操作组合成比较复杂的图案,帮助学生从空间概念形成为看得见有棱、有角、有颜色的具体形象。如:我在教学“利用椭圆绘图工具,画一只熊猫的脑袋”时,先打开已画好的黑颜色耳朵和眼睛、灰颜色的鼻子、红颜色的嘴巴的一只熊猫脑袋,背景色为蓝色的一幅图,学生看了这幅图觉得漂亮、有趣,但又不知从何入手来制作这幅画。这时,我采用了直观明了的windows的“画图”软件进行教学。

①单击工具箱的椭圆按钮;

②在调色板中单击棕色作为熊猫脑袋的边线;

③在工具箱的下部工具状态选择器中单击第一种填充方式,单击直线选择第二种线宽;

④拖动鼠标器,画熊猫头,拖到自己感觉满意位置时,松开左键;

⑤单击选择第二种填充,然后单击右键点取黑背景色,画出两只熊猫的眼睛;

⑥右击灰色为背景色,拖动鼠标画熊猫的鼻子;

⑦右击选择红色为背景色,拖动鼠标画熊猫的嘴巴;⑧单击蓝色为前景色,单击颜色填充按钮,拖动填充油漆桶,将熊猫头这幅图的背景色选定为蓝色。通过一步一步地操作,把该图形的由来、制作过程展示得清清楚楚。这时,学生看了清晰明了,印象深刻,跃跃欲试,极大地刺激了学生的创作热情,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便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学生学得扎实、学得轻松。

三、用活“画图”软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想象能力是指人对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创造出新形象的能力。只有通过想象,我们才能认识到实际中不存在的事物,我们才能提出假设,进而创造出新的事物来。尽量让学生想象,首先要激发、保护和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好奇心是主动进行探索活动的心理基础,是发展想象力的内部动力。用windows的“画图”软件构图设计,可以扩展学生想象的空间。让学生用手操作鼠标器随意

移动,就好象手拿画笔绘画一样,开始可以画草图,再进行修改,配上一些色彩,运用windows的“画图”软件的复制、粘贴、翻转、拉伸、扭曲、倾斜、放大、缩小等各种工具,让学生在画图这块阵地上展开想象的翅膀。有的学生画山水画,有的学生画各种建筑物,还有的学生画出科幻画(如:中美小朋友在海底共庆“六一国际儿童节”、“三维电视机供三口之家观看”)等,学生们充分发挥了自己的特长、爱好,画得各有千秋,每一个画面简直是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这些天真的想象对于学生今后深入学习计算机知识是十分有益的,它有力地促进了学生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发展。

四、用活“画图”软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评价鉴赏能力

计算机运用,能让学生开拓视野,增长见识。对学生利用windows的“画图”软件所绘的图画,不管画得好或差,教师都应认真对待,善于发现学生电脑绘画作品的成功之处。教师除了将学生画图表现情况进行评价小结,还应把学生电脑绘画时的兴趣状况、努力程度、创作途径等因素加以总结。此外,还可让学生互相评价作品,可用“假如我来画,我会这样画”、“你这样画好,我向你学”、“我帮你……”等的说法,让学生增强自信心,提高对电脑绘画活动的兴趣,不断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

篇12:新课标下的历史课堂思想的激活论文

新课标下的历史课堂思想的激活论文

基于新课程标准理念下的新教材的特点,以专题为框架,专题式的学习方式就是以学生为主体,突出探究性学习,所以在课堂教学时,教师如何精心设计有效的探究性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如何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尤其是引导学生发现与探究是完成教学任务的关键。

专题二的作业是关于培养学生的思辩能力的,“思辩”顾名思义是思考、辨别。这是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中提到的应培养的学生的几大能力之一。那么写什么呢?

回顾自己的历史教学也是注意到这点的:一类是在学习新课时:根据已学的知识、给予的材料,让学生总结、补充事件的背景、意义或者事件结果的原因;一类是试卷讲评中,让学生回答问题,但是先不评价对错,由其他的学生判断前面学生的回答,实际上是一个小的辩论,等最后答案全面了,学生也弄明白为什么了,这样很能调动学生思考、分析问题的积极性,比被动的听答案强很多,最后由老师总结达到升华;再者就是小型的辩论会,这样的过程中学生都有很多的闪光点呈现。但这些还都是在老师给定的范围内的思考和辨析,还基本是跟着老师的思路走。当然,最让我感动的还不仅仅是这些,应该是学生们对教材的一次大胆的怀疑和辨析。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提出问题是学生思维活动的开始,有利于启迪学生的创造潜质。因此,我在教学中常鼓励学生敢于怀疑,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

那是学习人教版选修(1)《戊戌变法》一课时。按我们平时的'安排,学生在课前会先预习。对戊戌变法前的民族危机教材在第一课里“列强掀起瓜分狂潮”中有这么一句“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在准备这一课时,我心里形成了一个疑问:戊戌变法是在186月,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是在18提出的,教材把这一句放这里应该不合适,我会查资料弄确切的。也一直在琢磨课堂上是直截了当的告诉学生教材错了呢还是待确定后再说。没想到课堂上这部分教材引起了同学们很多的质疑。

在分析民族危机,提到“门户开放”政策时,有的同学就直接提出:“学习必修(1)的时候,老师介绍过‘门户开放’,我又查了词典,‘门户开放’是美国在1899年提出的,用在这里作为戊戌变法的背景根本就不对”。

有的同学反驳到:“教材在此可作为自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危机大大加深的表现,不一定单是为了表现戊戌变法的背景。”

还有的同学迅速反驳回去:“教材这一单元就是讲‘戊戌变法’,这部分就应是戊戌变法的背景之一,没必要扯很远,辛亥革命的背景会在它的那一部分提到。我也认为‘门户开放’这句放的不合适。” 这个问题不用我多解释了,大家自己都解决了。但接下来的话让我就很震惊和感动了。其中一个同学说:“我们还发现两个问题,第一个是这个版本的《时局图》也应该不对,在网上我查到这个应该是属于成熟版本,发表于19以后,在这之前还有几个版本的,最早的大概是在1898年6、7月间,原本我是觉的这个图片和必修(1)上的《时局图》图片不一样,一查之下发现了这个问题,我认为这个版本的图片用在此处也不合适,因为它出现在戊戌变法之后。”另一个同学说:“本单元第一课提到了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还列出了各自的‘势力范围’和租借地,第三课又提到以18德国强租胶州湾开始,列强相继租占各地,民族危机空前加深,我的疑问是1898年6月‘百日维新’前,列强是不是已经瓜分了中国,形成了这样一个局面。按第一课好象应该是,但这是一个过程的东西,不能说到戊戌变法之前就形成了吧。我也查了一些资料,有些就是在戊戌变法之后清政府被迫签定的,比如法国强租广州湾是在1899年11月签的。《时局图》我也觉得前后不一样,最后这一个问题是我没考虑到的。”

很多同学加入到讨论中,有的拿出必修(1)的教材对照,有的同学拿着查资料记录的笔记,大家对这个问题积极性很高,有的还提出对本课这些知识点的修改的方案。

正是通过一系列的激疑、探疑、释疑,让学生在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中丰富自己的知识,获取新的认识,得出新的结论。

我没有打断他们的讨论。教材有错误这是事实。我希望他们不要迷信权威、不要迷信教材,要能形成自己的见解,能规划自己人生。

这堂课没上完整。但学生们的这些话让我很震惊:他们能有如此深刻的思考;也让我很欣慰:他们并没有局限于老师和教材的框框中,而是有了属于自己的思考和分析,还做出判断,并且做的这么好。确实,教材很大的漏洞,给了学生们发挥的空间,但学生如果没有自己的思考和辨别能力,就只会盲从于老师和教材。这节课是我印象很深的一节课,与其说是对学生思辩能力的培养,不如说是他们的思辩能力的一次很好的运用。

构建的历史课堂,力求以学生为中心,坚持主动性、情境性、协作性和体验性原则,通过引趣、激疑、导思、探究等教学互动,让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造性思维得以锤炼,让学生的人文素养得到有效的培养。

篇13:优化课堂设计激活美术的教学论文

优化课堂设计激活美术的教学论文

摘 要:在中学美术教学过程中,如何优化课堂设计、更新教学理念,发挥教师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是教学中重要的一环。笔者认为,注重研究课标、研究学生,按照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规律全面考虑,才能找到适合每一节课的最佳教学方案,激活美术教学。

关键词:中学美术 教学 课堂设计

理学家对学习过程分析过,把学习过程分成了八大阶段,即引起动机、了解、获得、保持、回忆、概括、作业和反馈,这是在学习过程中的心理活动。作为审美为主线的美术教学,不仅有一般学习的共性,又有它的独特之处,美的欣赏的想象延伸,非画面表象所包揽,而美的创造又扩展了作业类内涵,变巩固为创造,变规律为多样化。如果说学是教的基础,那么,教就是学的主导方向,优化课堂设计,就可以更好地激活美术教学。

一、课堂设计要注意过程的顺序性

美术教学应当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感受能力、艺术思维能力、创造的表现能力以及艺术评价能力。这就必须靠教师的课堂教学去完成,需要教师去优化课堂设计,它必须是科学的、新颖的,同时也是有实效的。

美术教学,前者为“美”后者为“术”,两者互为作用,怎可截然分开。如七年级第十四册《手绘线条图像――物象空间的表达》一课,如果按先概念再因素后法则的顺序讲解,必定违反学生的认知心理和学习规律,效果不会好。如果教师先展示图片让学生分析这些立体图像采用的是什么样的表达方法,分析出构图因素,归纳出概念,学生便得到了了解、获得。再充分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使立体物象的结构形态和体积量感等要素以直接的动态的方式和最清晰的剖析表达出来,以此来认识构图的可变性,引出构图法则,了解重心、均衡、和谐的道理。同时其他的同学根据自己的意愿画出构图形式简图,由于课堂形式新颖,图片的感召力强,容易引起参与兴趣,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急切的表现心情益于言表,得到了获得。然后以学生生活体验作为教学的重要辅助内容,用多元化的艺术手法代替美术语言的表达,以手绘线图像的基本方法为轴心,辐射生活中涉及造型和空间艺术的方方面面,让学生区分不同形式的构图,深化所学的知识,启发认识构图的作用,得到了回忆、概括。

这一课融入启美、益智于其中,顺于学生的认知心理,符合感性到理性、具象到抽象和先易后难、循序渐进的学习规律,把握住了知识的广度和深度,因而课堂效果很好。

二、课堂设计要重视兴趣引发和气氛培养

教师善于诱发学生深厚的兴趣,是形成活跃课堂气氛的重要一环。课堂教学本身应该是一种注重人的兴趣、情感、精神、活力得以提升和释放的整体行为过程。兴趣的提高是课堂教学得以成功的重要环节,要根据学生的兴趣特点与认知的规律,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轻松、愉快、有趣味的学习环境和气氛,消除学生心中的学习压力,使学生感到学习没有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一种娱乐。

学生的兴趣,一部分是由自身审美素质激发的,主要靠教师优化教与学的气氛而诱导引发,这是教学设计中不可忽视的方面。如七年级《民间艺术的`色彩搭配》一课,先让学生收集一件民间工艺品,分析它的色彩搭配特点,强调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和探究性;再利用多媒体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以优美的音乐、多彩的画面镜头,把同学带入一个美丽的色彩世界,让同学从欣赏中学会审美,在技能表现上跃跃欲试。这种多媒体进入课堂,学生有一种新鲜感,学生的兴趣大大提高了,课堂的气氛活了,活跃中有智性开发,动的过程中有美的创造,把教与学的活动变成了学生的心理需要,变成了享受创造美的快乐,其收效是很大的。

三、课堂设计要突出审美想象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美术教学离不开随堂欣赏,美的欣赏能给想象插上翅膀。作业的本身形象不是意境,它只不过是想象的媒体、想象的“引发剂”,欣赏者由看到想象就是一个创造,这个想象过程就是审美过程。蓝天会使人想到大海,想到晴朗的天空;五星红旗,会使人想到祖国、黄河、长江,无数的先烈为此牺牲了自己,无数的华夏儿女多么希望它在各地飘扬……这种想象需要教师的引导,艺术的眼光、创造的想象是培养出来的、训练出来的,因此教学设计必须把学生的情趣、审美素质和丰富想象力结合起来。如七年级第十四册《多姿多彩的袋和包》一课中,笔者教学设计的大框架是通过直观的欣赏,分析手袋、背包的种类样式与人的审美心理趣味的关系,激发学生议论、畅谈感受等积极思维的主体活动,使学生对这类产品的不同造型特点与不同的人文文化背景有所认知,并引导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设计出造型结构独特、属于自己的作品,同时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四、课堂设计要注意巧用多媒体的辅助作用

计算机多媒体技术擅于将图、文、声、像融为一体,突破时空限制,调动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积极主动愉快地参与教学活动。实践证明,在美术课教学中,适当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可创设情境、再现情境、演绎情境,创造生动、活泼、愉悦、高效的课堂学习氛围,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育、教学效果和质量,促进教学改革向着更科学、更先进的方向发展,使学生积极、主动探求新知。 如在《感悟绘画中的色彩》一课时,由于八年级学生掌握的绘画色彩基础知识较少,观察力和审美能力都还很有限,对绘画色彩的认识也很浅显,因此,要让学生感悟表现秋天的暖色调,最好能让学生到大自然中去探索、考察、参观、体如在《感悟绘画中的色彩》一课时,由于八年级学生掌握的绘画色彩基础知识较少,观察力和审美能力都还很有限,对绘画色彩的认识也很浅显,因此,要让学生感悟表现秋天的暖色调,最好能让学生到大自然中去探索、考察、参观、体味。但由于时间、地理条件的限制,这一构想难以实现。而在电脑多媒体的帮助下,教师就可依据本教材中的知识点和重点、难点,用电脑创建大量的动画情境:秋叶飘落、秋果累累、秋收农忙、秋林漫步……同时再配以大量表现秋景的色彩绘画作品。当这些大自然与人文的景观动画和精美的作品展现在学生面前时,学生的思维顿时豁然开朗,他们沉浸在秋天美好的意境中,学习情感处于极佳状态,再加上教师娓娓动听的话语引导,学生们的思维产生了丰富的联想,脑海中同时再现了秋天的自然美景和生活趣事,并与绘画作品所表达的秋日色彩结合起来,感受到了绘画色彩的艺术魅力,从而突出了教学重点,突破了教学难点,使学生在得到美的熏陶和情愫的滋润的同时,自然、有效地掌握了新知,提高了他们的认识能力和审美能力。

五、课堂设计要注意语言情感和德育的渗透

美术教育的辅德、益智、启美功能,被人们不断地所认知,它能塑造灵魂,提升人的精神境界。美术课中渗透思想教育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例如《作品的内容和形式》一课,作为内容构成作品艺术形象的客观现实生活,作者以典型的例子设计了抗日战争时期游击队员利用地道与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进行英勇战斗的情景,从而引发了爱国主义、英雄主义的构想,依此作为本课的德育渗透,使之益智、启美,把课堂推向了高潮。知道抗日故事的学生很多,有的还记忆犹新地向大家讲述,可见思想教育应在寓美寓智之中,注重思想感情的融汇和感染,非口号说教所能取代。

总之,美术作品总是运用无声却机智闪光的艺术语言,去打开欣赏者的眼光,用它的生动形象来表达思想内涵,用情感哲理来品味作品的思想蕴含,触及感情世界,以情动人,以此征服人的心理。

参考文献

[1]毕可秉.对美术教学过程的思考[J].山东教育,,(Z6)。

[2]王爱春.初中美术教学新四法[J].陕西教育,,(01)。

[3]凌华.初中美术教改路径探讨[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13)。

篇14:论文用翻转课堂元素激活语文传统课堂

论文用翻转课堂元素激活语文传统课堂

任何形式的语文教学改革,都是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服务的,在线教育的日益火热对填鸭式的教育方式产生了冲击,翻转课堂教学模式逐渐进入教育领域。笔者认为,在课堂教学中加入翻转课堂的元素,使翻转课堂和传统课堂有机的结合,不仅能保障学生的学习效果、促进互助合作方式的有效形成,更能达到因材施教、提高课堂效率的目的。

一、在观念上使翻转课堂与传统课堂有机结合

很多人认为,翻转课堂一定要在家解决自学问题,笔者认为翻转课堂也应该是先学后教的代名词,可以和传统教学的课前预习、课堂自学和教师传授、教师检测结合起来。通常来说,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教师是主导,教学过程由教师来掌握节奏,学生跟随着教师的节奏来学习和思考。这样就会导致一些问题,如成绩较好的学生可能会觉得教师的节奏慢,提不起兴趣;但又有一部分学生消化较慢,没有跟上教师的速度,最终丧失学习兴趣。

在传统课堂的基础上,教师可通过布置学生课前预习,把翻转课堂中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习主体来安排自己的进度和节奏,教师作为学习的助手可通过在课堂上的检查、引导和答疑来发现和解决学生自学中的'问题。这样传统课堂和翻转课堂两者有机结合,可以使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平衡班级和个人的差异,通过在课堂上灵活运用翻转课堂元素,在传统教学中实现个性化教学。

二、在内容上使翻转课堂与传统课堂有机结合

翻转课堂将学习的掌控权给了学生,让他们按照自己的学习能力和消化水平定制出符合自己的学习计划,用适当的时间来进行理解和吸收,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却不能真正解决因材施教的问题。

学生不擅提问和学习主动性差是直接影响翻转课堂效果的两大原因。如果每个知识点都课前在家学习,或许会事倍功半。因此,教师应在内容学习方面使翻转课堂与传统课堂有机结合,在课堂上用微课介绍易学易懂的学科知识点,用课文培养其深层理解、举一反三的能力,而不是机械地训练。对于一些需要不同时间来吸收的掌握要点,则要求课前自学解决。如一些朗读性的内容,可以下载朗读技巧的微课、课文朗读视频,让学生自己在家训练,在课堂上汇报朗读效果。这样,既不耽误学有余力的学生的时间,又让基础有待提高的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学习。

三、在方式上使翻转课堂与传统课堂有机结合

翻转课堂中,教师成了学生便捷获取资源、利用资源、处理资源、应用知识到真正的现实情境中的引导者、组织者。信息大爆炸时代,教师要学会控制和管理已有信息,学会如何赋予毫无结构的信息结构与意义,如何为学生更好的建构知识,从而保证学生拥有查找、获取、接受、批判并和别人交流以获取他们所拥有的信息的能力。这要求教师针对不同课型以及同种课型不同知识的着重点来安排教学方式。例如:学生刚接触议论文阅读的时候,教师还是在课堂上利用微课让学生初步了解文体知识,尝试学习,学生总结学这种文体的规律;掌握方法后,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学,教师再来检测。笔者在教学《事物的正确答案只有一个》时,以为九年级学生以前学过此类问题,就利用课堂前十分钟让学生按照议论文的结构自主学习,找出议论文的三要素及论证思路,学生都能完成学习目标,而且很有自信学好这类文章。

新课程改革要求保障学习效果,促进互助合作方式的有效形成,最终达到因材施教、提高课堂效率的目的。这需要我们根据实际情况勇于探索,既不要因循守旧,也不跟风,借鉴前人优秀的教学法,在尝试教改的基础上,摸索出适合自己学生的教学方式。

篇15:激活数学课堂优化数学教学

摘 要:要发展学生的能力,不仅要注重学习结果,更要注重学习过程,不仅要关注学生知识能力的发展,还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要使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

课堂上教师要积极想办法,让学生动起来。

关键词:数学教学;手脑并用;事半功倍

数学知识比较枯燥乏味,那么作为数学教师,就要善于把枯燥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有趣,给数学课堂注入生机,让数学课堂充满活力,让学生在良好的课堂氛围中自由翱翔,最大限度地发展能力和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还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征,利用数学知识本身的内在魅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乐学爱学。

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双边活动,课堂上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有效组织课堂活动,给学生及时的点拨,并给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诱发学生思维的开发和智力的发展。

教师还要注意给学生留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己发现探索,自己去想、去看、去思,以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那么如何使我们的数学课堂活起来呢?我本人结合自己多年以来在小学数学课堂上的实际教学经验,加上自己的探索与研究,总结出如下几点,和各位教育工作者共同探讨交流。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良好的教学情境,可以感染学生,调动学生全身心投入到课堂学习中去,使学生以纯真的感情主动参与课堂教学过程。

所以说作为教师一定要善于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从而更好地吸引学生以最佳的状态投入到课堂学习中去,这样一来学习效果不言而喻。

好的教学情境,可以给学生提供好的学习的平台,能更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

比如在教学统计时,我就设计一个这样的教学情境:小朋友们,光明小学现在要举行运动会,小明正在组织大家报名。

有长跑,短跑,跳绳,跳高,铅球等运动项目,同学们都正在踊跃报名,小明忙得不知所措。

你们愿意帮助小明同学来整理这些数据吗?这样学生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都纷纷跃跃欲试,帮助小明整理数据,从而都投入到积极的学习中去。

二、搞好竞赛享受角逐快乐

通过一些有意义的比赛,可以有效消除数学知识的枯燥感,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生一般对竞赛都比较感兴趣,根据他们的这一心理特征,我们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就可以设计一些比赛,来增强学生的学习乐趣。

比赛时,要面向全体学生,给学生创设一个展示自我和竞争的机会。

比如我们可以进行一些口算竞赛,可以设计“开火车竞赛”,“口算接龙赛”,“看看谁是冠军”等比赛方式,可以以个人为单位,也可以以小组为单位展开比赛,对于胜出的个人或小组教师要给予一定的表扬,可以是口头表扬,也可以是物质上的表扬等,学生在比赛中都全身心投入,课堂气氛十分活跃。

这样既让学生巩固了所学知识,还活跃了课堂气氛,又从一定程度上消除学生学习的疲劳,给课堂注入了新的.活力,可谓一举多得。

三、敢于质疑注入活力

要想让学生提出问题,教师就要给学生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经常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就是尽管我们设计了各种各样的问题情境,来启发学生提问,但是只有少数学生提出了问题,大多数的学生不能根据老师的问题情境提出问题来。

课堂上,教师要创设一些富有挑战性或者是趣味性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积极提出问题,并进行积极的思考,探索。

分析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教学氛围过于严肃,学生有恐惧感,不敢提问,不能随心所欲说出自己的问题;再一个就是有些学生对自己没有信心,害怕提出的问题不合适或者是过于简单而让同学或者是老师笑话,所以干脆就不提了等。

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在上课时首先要给学生一个可亲可敬的形象,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还要积极创设宽松轻松的学习氛围,消除学生心理上的压力,使学生能够轻松地学习。

还要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让学生愉快地投入学习,让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大胆说出自己的心里所想,敢于提出自己心中的疑问等。

并且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要及时的鼓励表扬,肯定学生提出的每一个问题,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信心,从而让学生敢问,乐问。

四、加强互动和谐双边

传统教学中,我们普遍是教师一味地讲,而学生则是静静地听,学生的积极性不能很好地被调动起来,课堂气氛不够活跃,学生感觉不到学习的乐趣,学习效果低下。

但是不能让这些教学手段喧宾夺主,教师一定要把握好互动的方向,给学生指明通往知识目标的途径,引导学生沿着教学途径朝着最终目标前进,飞翔。

需要注意的是不管什么样的互动方式,都不能偏离教学的知识点,要紧紧围绕教学内容展开互动。

还要注意面向全体同学,要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给每一位学生展示自我的机会,是每一位学生都能积极地进行互动,以使每一位学生都得到一定的发展与进步,这才是我们教育的最终目的。

在课堂结束时,还要对本节课的学习情况或者是知识点进行一定的总结,可以由老师总结,也可以让学生来进行总结,教师补充或者是强调。

要让学生总结本节课有什么收获,有了收获,学生才会有成功的喜悦,从而有了努力的方向与动力。

新课改理念积极强调要发展学生的能力,不仅要注重学习结果,更要注重学习过程,不仅要关注学生知识能力的发展,还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要使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

课堂上教师要积极想办法,让学生动起来,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

建立了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使学生轻松进行学习。

还要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这样学生才会乐学爱学,我们的课堂才会充满活力和生机,才能有效提高学生各方面的素质。

篇16:巧用信息技术激活数学课堂

巧用信息技术激活数学课堂

巧用信息技术激活数学课堂

摘 要 随着信息技术的日益普及,它已广泛地深入到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信息技术在教育上的影响,突出表现在与各个学科的整合上。以网络化、数字化、多媒体化和智能化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正在通过与各学科的整合改变着传统的教学方式。文章就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巧用信息技术吸引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小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增强课堂互动及提高课堂效率进行了一些实践探索。

关键词 小学数学 信息技术 整合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24-0048-02

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相较于其他学科,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更显乏味与枯燥。然而,自从信息技术被引入到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中后,原本枯燥的数学课堂变得生动而有趣,学生的学习状态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们在课堂上更乐于思考问题,学习的主动性得到了进一步加强,课堂教学效率得到了有效提高,整个课堂被完全激活。

一、巧用信息技术激发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对于小学生特别是一年级的小学生来讲,一味地讲解数字和加减法会让数学课堂变得非常枯燥。而我们如果能够把小孩子们都喜欢的动画融入到教学中,结果会怎样呢?在信息技术如此发达的今天,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将音、形、像、色融化为一个整体,让孩子们在丰富多彩的动画故事里来学习原本单调枯燥的数字,使原本单调的枯燥的数学课堂变得多姿多彩,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例如:我在教学《比大小》时,将数的比较创设了经典故事龟兔赛跑的教学情境,让学生观看龟兔赛跑的故事情境,孩子们高兴极了,主动积极地动脑思考,孩子们凭着自己对生活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很快就做出了正确的判断,在比较谁跑得快的过程中,学会了数的大小的比较方法。

二、巧用信息技术培养小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更应该从小学数学抓起。我们知道,数学中的很多知识都是比较抽象的,思维能力的培养也就变的尤为困难。现在,我们完全可以通过引入信息技术的手段予以解决。我们可以充分运用信息技术灵活多变的优势,为培养学生积极思维营造问题情境,利用多媒体课件显示直觉材料让学生大胆猜想,充分建立表象,形成良好的思维能力。例如,在学习小学数学《圆的面积》后有这样一道思维训练题:计算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传统的方法是把各个部分图形分别计算面积,然后相加减得到阴影部分的面积。利用多媒体课件,通过让学生拖动、折叠、反转等方式来诱发学生的想象,创造性地去思维,使其不囿于某一现成做法。在学生充分活动,建立表象的基础上出示图形,让学生头脑中表象得以归纳,从而建立起“用正方形的面积减去圆的面积”这一数学模型,学生的思维能力在此过程中自然而然就得到了提高。

三、巧用信息技术提升学生的主体意识,增强课堂互动性

新课程标准强调指出: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最大限度地发掘与开发学生在课堂上的主观能动性。学生在数学课堂的主体地位主要表现在对信息的加工能力、动手能力和自我表达能力。利用信息技术强有力的交互功能、人机对话功能、提供大量信息的功能,让学生通过亲自动手活动主动发现问题,找出事物间的联系,找出疑点,如此一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自然会被激发出来。同一件事情,让学生说过他会忘记,让学生看过他会忘记,但是让学生参与到活动中来,让他做过,那么做过的就不会忘记,所以要在教师的引导教学中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让学生感受知识学习的'整个过程和深刻的记忆知识的获得。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课堂上的巧妙运用,在提升学生学习数学主体性意识的同时,培养了学生独立自主探索学习的好习惯,无形中也增强了小学数学课堂的互动性,可谓一举多得。

四、巧用信息技术激活整个课堂,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题多解、相关题目的强化训练,是培养孩子发散思维的重要途径之一。然而,如果我们仍然使用传统的粉笔写、黑板擦的教学方法的话,不仅会让整个课堂死气沉沉,而且因为繁琐,也会占用一节课本来就不多的时间,从而使得整个课堂教学的效率低下。但是,如果我们引入信息技术到课堂的话,这个过程就会变得非常简单方便。为了达到教学效果,教师可以在备课时就做好课件,在教学中只需要点击鼠标就会完成传统教学形式要花很多时间才能完成的教学内容。这样做也更容易吸引学生学习数学的注意力,有利于激活整个课堂,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总之,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巧妙运用信息技术,不仅能够吸引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小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提升小学生的主体意识、增强课堂互动性,而且还可以激活整个课堂,提高课堂效率,是一举多得的好事情。然而,作为一名数学教师,我们要始终明白,无论应用怎样的科技技术,那都只是一种工具和手段,我们始终不能偏离学生健康发展成长这个前提,在运用信息技术的过程中,我们应该不断地总结经验和教训,不断地反省教学过程,不断地学习和改进,以便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斑羚飞渡》说课稿

教学工作自我鉴定通用

新课改下的高一数学教学体会

高中语文教师个人工作总结

学年教学工作自我鉴定

架构远教资源平台优化教育教学实践

科学新课程与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培养论文

小学英语教师国培总结

以民主管理促自主发展――语文教学的一种思考

小学课改论文

用活探究激活课堂的论文
《用活探究激活课堂的论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用活探究激活课堂的论文(共16篇)】相关文章:

高中语文教师个人教学工作总结2023-12-17

教学反思小学数学2023-05-29

敬业与乐业教学反思2023-01-08

初中教师考核个人总结2023-06-19

初中语文教研组教学工作总结2023-10-23

五年级语文教研组工作计划2022-11-25

初三教学工作的自我鉴定2022-05-21

初中教师年度考核个人总结优秀2023-09-15

初中物理基础课堂教育调查报告2022-05-23

优秀教研组工作总结2022-12-18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