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传思想工作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着力点

时间:2024-05-15 07:40:54 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宣传思想工作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着力点(精选9篇)由网友“相遇2009”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宣传思想工作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着力点,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宣传思想工作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着力点

篇1:宣传思想工作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着力点

宣传思想工作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着力点

一、着力发挥宣传思想工作的社会引导作用,努力形成和谐社会的共同思想基础和良好社会观念 1、做好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工作,使广大干部群众形成和谐社会的共同理想信念和追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把握正确方向,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我们党确立了马克思主义在党和国家工作中的地位,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我们行动的科学指南和强大的理论武器,是带领我们事业前进的思想基础。宣传思想工作一定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广泛开展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的教育,开展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的教育,开展国情、民主法制和思想道德教育,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激发全社会的创造活力,不断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 2、深入学习、宣传科学的发展观,使构建和谐社会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的思想深入人心。科学发展观是党中央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提出的统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思想和指导方针。科学发展观所强调的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都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科学发展观从发展理念、发展思路等方面促进社会发展、社会建设、社会治理,是从发展的角度求和谐。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则是从社会关系、社会状态方面反映和检验贯彻科学发展观的成效,是从和谐的角度促发展。总之,构建和谐社会,是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用科学发展观来统领和谐社会建设,而科学发展观又把和谐社会作为实现全面小康的基本特征和发展目标。因此,宣传思想工作要把学习、宣传科学发展观,作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的一项重要任务来抓,以科学的发展观统揽工作全局,努力使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深入人心,使实现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的观念深入人心,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的健康发展。 3、引导社会舆论,倡导、培育与构建和谐社会相适应的社会观念。构建和谐社会,舆论引导至关重要。要求宣传舆论部门必须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坚持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坚持正面宣传,团结鼓劲,加强对新闻媒体的引导和管理,大力提倡团结互助、扶贫济困的风尚,形成平等友爱、融洽和谐的人际环境,努力营造以和谐为基调的舆论环境和社会氛围,积极培育、引导人们自觉树立与构建和谐社会相适应的社会观念。宣传思想工作要充分发挥广播、电视、报纸、刊物、网络等传播媒体的优势,大力宣传弘扬以爱国主义教育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大力宣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大力宣传尊重人格、尊重个体、伸张正义、维护公平等理念,努力使尊重、理解、友善、文明成为社会氛围的基调,使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等构建和谐社会所必须具备的重要理念深入人心,成为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的自觉行动。 二、着力发挥宣传思想工作的社会规范作用,努力形成和谐社会的公共道德体系 1、注重完善、宣传有利于和谐社会建设的道德规范体系。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全面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素质,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和精神基石。宣传思想工作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因地制宜深入广泛进行道德宣传推广和教育,普及道德知识和道德规范,对一些与构建和谐社会要求不相适应的内容要及时进行修改、补充和完善,并通过多种形式和渠道,大力组织开展各种实践活动,帮助人们提高道德修养,引导广大干部群众进行积极实践,使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做到处事有准则,言行有遵循,自觉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充分发挥道德规范建设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积极作用。 2、充分发掘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其中“贵和”的伦理道德思想,深深植根于我国人民的实际生活,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中国古代哲人根据天人合一的观念,要求以和善、友爱的态度对待自然万物,善待鸟兽草木,提出了丰富的保护自然资源的思想。在人与人的关系上,提倡宽和处世,协调人际关系。孔子提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孟子认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在民族与民族、国家与国家的关系上,主张和谐共处,“协和万邦”。孔子提出“四海之内皆兄弟”、孟子提出“仁者无敌”,主张“以德服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充分发掘这些传统优秀文化资源,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宣传思想工作要注重弘扬诸如“和为贵”、“和衷共济”、“仁爱”、“孝悌”、“修身”、“守望相助”、“行善积德”、“尊师重道”、“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等等传统美德,通过在广大干部群众,尤其是青少年学生中大力倡导中华“经典文化”诵读活动,开展“让传统文化进社区、进企业、进校园”活动,挖掘地方传统文化精华,发挥其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积极作用,使人们在接受传统文化教育中得到熏陶。 3、精心设计载体,深入开展群众性公民道德实践活动和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群众性公民道德实践活动和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是加强公民思想道德建设,引导群众自我教育、自我激励、自我提高、自我完善的有效载体,也是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抓手。宣传思想工作要紧密联系群众实际,精心设计活动载体,用群众喜闻乐见、容易接受的活动形式吸引群众普遍参与,提高思想道德水平和现代文明素质。首先,要突出抓好创建和谐社区活动。社区是社会的细胞和基础,构建和谐社会要打好和谐社区这个基础,要通过开展各种创建和谐社区活动,丰富社区居民文化生活,关心社区贫困群众,倡导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努力把城市社区建设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环境优美、文明祥和的新型社区,为构建和谐社会打实根基。其次,要通过开展文明城市、文明行业、文明村镇、生态文明单位以及和谐楼院、和谐家庭等主题鲜明的创建活动,引导人们牢固树立和谐发展的社会观,增强资源意识、节约意识和环保意识,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引导人们正确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利用自然,造福人类;正确处理好人与社会的关系,维护社会秩序,完善社会功能,实现社会公平,保护个人权益;正确处理好人与人的关系,诚实守信,平等友爱,与人为善,尊重差异。第三,要广泛开展全民读书活动、城市精神大讨论、“爱国、守法、明礼、诚信”教育活动等等,坚持不懈地在全体公民中进行思想道德教育,从而逐步形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相承接、与和谐社会要求相吻合的道德体系。 4、加大对先进典型的树立、宣传力度,完善舆论监督机制。构建和谐社会,离不开营造积极向上的社会氛围。一方面,要大力发掘、总结、宣传、树立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人物和群体,弘扬与构建和谐社会相适应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富有时代气息的时代精神,激发广大干部群众投身于现代化建设的热情,在全社会形成崇尚先进、学习先进、追赶先进的良好风尚,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撑。另一方面,要加强舆论监督的力度,进一步发挥舆论监督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作用,努力促进经济社会热点问题的解决,维护社会稳定。舆论监督要做到客观公正、事实准确,要加强对重大群体事件报道的管理,完善突发事件新闻报道快速反应和应急协调机制,协调有关部门准确发布信息。对于不利于社会和谐、稳定和协调发展,不利于增进社会团结和巩固改革开放成果的消极甚至错误的思想和行为,对于干部群众深恶痛绝的腐败现象等等,要敢于曝光、批评和揭露,弘扬正气,鞭挞邪气,营造良好的舆论监督氛围。 三、着力发挥宣传思想工作的社会协调作用,努力完善和谐社会的平衡运行机制 1、坚持以人为本,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做好新时期的群众工作。随着改革的深入和发展,社会生活和社会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社会经济、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等日益多样化,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更加复杂多变,矛盾也逐渐复杂化。宣传思想工作要坚持以人为本,积极研究并把握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特点和规律,紧密联系群众,深入调查研究,掌握社情民意,一方面要从群众的实际出发,主动做好群众的思想工作,及时、全面、准确地向群众宣传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并认真做好解疑释惑、理顺情绪、协调关系、化解矛盾的工作,引导广大干部群众正确处理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树立社会主义义利观,增强主人翁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另一方面,要为群众提供必要的沟通渠道,使群众的愿望、意见和要求,有畅通的渠道来表达,坚持以人为本,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教育人、引导人、鼓舞人,多做得人心、暖人心、稳人心的工作。要讲究方法,尽量把工作做深、做细、做实,最大限度地调动人民群众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积极性。 2、尽力为群众办好事、实事,更好地服务群众,服务社会。“群众利益无小事”。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宣传思想工作要时刻把人民群众的安危冷暖放在心头,始终把目光投向基层,投向普通群众,倾听群众呼声,既要认真做好群众的思想工作,又要尽力为群众解决实际问题,做好各项社会协调工作,多办利民之事。要通过组织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四进社区”以及开展创建文明社区、文明小区、“美在农家”等活动,更好地宣传动员群众、引导教育群众、帮助服务群众,想方设法积极为群众办好事、实事,解决群众实际困难,倡导科学健康文明卫生的生活方式,提高群众生活质量,使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宣传工作得到群众的欢迎和拥护。 3、整合社会资源,共建和谐社会。宣传思想工作要转变思路,创新手段,利用自身优势,注重在发动社会力量、利用社会资源上下功夫。要善于整合各种宣传资源、宣传力量、宣传手段,最大范围地调动各有关部门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充分发挥各职能部门、企事业单位、行业组织以及义工队伍、志愿者队伍、慈善总会、福利院、社会研究机构、心理咨询机构、社会中介组织等社会团体的作用,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

[1] [2] 下一页

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

上一页  [1] [2]

篇2:在构建和谐社会中体现先进性

在构建和谐社会中体现先进性

――学习优秀共产党员张云泉先进事迹的启示 内容提要:●在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各种深层次矛盾日益凸显。共产党员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应当具有强烈的政治责任心和时代使命感,做和谐社会的辛勤建设者和忠诚维护者。 ●张云泉在实际工作中,展现民主法治的威力,追求公平正义的境界,创造诚信友爱的氛围,保护社会的创造活力,珍惜安定有序的社会环境,以自己的先锋模范作用推进社会的和谐进步。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广大共产党员牢记宗旨、心系群众,勤勉务实、善解民忧,严于律己、一身正气,努力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 共产党员应当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辛勤建设者和忠诚维护者,以自己的先锋模范作用推进社会的和谐进步,把共产党员的先进性体现在维护人民利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之中。这是学习江苏省泰州市信访局局长、优秀共产党员张云泉同志先进事迹后得到的深刻启示。张云泉在信访工作岗位上数十年如一日,坚持公正,化解难题,赤诚负重,无私奉献,想的是为民解难、为党分忧,求的是社会的公平正义、安定和谐。他的事迹令人感动、使人敬佩,充分体现了当代共产党员的先进性,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笔精神财富。 做和谐社会的辛勤建设者和忠诚维护者 当前,我国正处于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各种深层次矛盾日益凸显。在这样一个时期,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政治重任和时代使命。张云泉的先进事迹深刻启示我们,每一个共产党员都应当做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辛勤建设者和忠诚维护者。 张云泉所在的信访岗位,坐的是“清水衙门”的位,当的是“无权无职”的官,干的是“机关第一难”的事。在这样的岗位上,所见的常是“烦事、难事、窝囊事”,所听的'常是“怨声、怒声、诉泣声”,所面对的常是困难群众。但张云泉认为,“上访的人愁眉苦脸来,怀着满意去,我就心安了”;“我最大的满足,就是让群众从我们身上看到共产党好”;“为群众解难,就是为党分忧”。人民群众从张云泉身上看到的,是党和政府可亲、可敬、可信、可靠;张云泉给社会奉献的,是公平、诚信、安定、有序与和谐。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靠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执政能力、执政智慧,也需要广大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具有强烈的政治责任心和时代使命感。这种政治责任心和时代使命感,首先来自于共产党人对于文明、和谐、进步的社会理想的美好追求。共产党人以实现人类社会的和谐美好作为自己的追求,并为之不懈奋斗。张云泉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展现了对美好社会理想的执着追求,对社会文明进步的倾心呵护。无论在怎样的困难和矛盾面前,他总是充满信心,充满追求社会和谐的热情。这种政治责任心和时代使命感,也来自于胸怀大局、为党分忧的执政意识。执政党的党员都在各自的岗位上具体地履行着党的执政使命。张云泉这样理解自己的岗位:“爱的是为党分忧之岗,敬的是为民解难之业。”为民解难,就是为党分忧;社会和谐安定,国家长治久安,人民就“看到共产党好”。这种胸怀大局、为党分忧的政治责任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强大力量源泉。说到底,共产党员构建和谐社会的政治责任心和时代使命感,来自于始终坚持党的宗旨、始终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坚定信念。“共产党的干部都应是人民的儿子”――张云泉的这种境界,正是他一言一行最深层次的精神源头。 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推进社会的和谐进步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格局的新拓展,是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变化在社会建设方面的新探索,也是必须付出艰苦努力的一项系统工程。这一伟大事业要求共产党员深刻理解党员先进性的时代内涵,以自己的先锋模范作用推进社会的和谐进步,以党员的先进性引领社会走向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境界。张云泉在这方面为广大党员干部树立了榜样。 展现民主法治的威力。张云泉并不把信访工作看成是批条子、发指示或找领导解决问题的简单工作,而是理解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维护、实现和保障人民合法权益的过程。他特别注重引导群众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权益,努力向上访群众宣传法律知识,提供法律服务。尤其是他首创的律师参与信访工作制度,不仅为上访者提供了依法解决问题的途径,而且促进了政府的依法行政,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民主法治的要求。 追求公平正义的境界。上访群众在社会利益关系格局中常常是处于弱势的一方。张云泉每天接触的大部分是社会基层最为普通的群众。面对群众的泪水、苦衷和难题,他时常提醒自己:“信访工作,接待的是不满意的群众,处理的是不满意的事情,感受的是不满意的情绪。”他把信访部门比作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的“连心桥”,倾心倾听群众的利益诉求,尽心关爱群众的生活困难,努力保护群众的正当权益,以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方式化解基层的矛盾冲突。在帮助一个个群众、化解一件件冲突中,他维护了社会公平,主持了社会公道,弘扬了社会正气,彰显了社会正义。 创造诚信友爱的氛围。信访工作面对的是矛盾,信访群众需要的是帮助。信访工作做得好,实际上是在推进全社会互帮互助,促进社会各方诚实守信、平等友爱、融洽相处。张云泉在信访工作中,把诚信友爱化作一句句温暖人心、滋润心田的话语,化为处理一个个繁杂矛盾和突出难题的具体行动。他经常对来访的群众讲:“有话跟我说”、“我来帮助你”;他对困难群众表示:“请你们放心,只要共产党在一天,就保证你们有饭吃、有衣穿,让你们享受人世间的温暖。”这些言行举动,无不深刻折射出我们党的干部对人民群众的挚爱与真情,群众也由此感受到了党和政府的可亲、可敬、可信、可靠。 保护社会的创造活力。对于群众的上访如果处理不好,就会成为消极因素,甚至损害社会的活力。张云泉深深理解信访工作对于保护人民群众积极性、创造性的重要性。他常说:“人不伤心不落泪,人无难事不上访。”信访工作就是要使“不满意的群众满意、不满意的事情解决、不满意的矛盾化解”。把这些困难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解决了,就是化解了最难化解的消极因素,就能最广泛地保护和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使我们的社会始终充满活力。张云泉的事迹充分说明,共产党员在自己的岗位上尽心竭力地帮助困难群众,既能化解社会矛盾,又能激发社会的创造活力。 珍惜安定有序的社会环境。信访工作所面对的问题,常常事关社会安定、人民安生,事关改革发展所必需的稳定秩序。所以,张云泉把自己的工作看作是维护社会安定团结的重要岗位,并立了一个规矩:对群众的信访问题,凡是能够解决的,尽快解决;暂时没有条件解决的,耐心地向群众讲清情况,多说暖人心、得人心、稳人心的话,争取群众的谅解;即使个别群众的要求过高或者要求不尽合理,也应不厌其烦地给他们讲政策、讲道理,尽最大努力化解矛盾。张云泉在工作中始终坚持这一原则,使一个个困难群众得到关怀,一桩桩突发事件得到化解,一起起群体性矛盾得到缓和,被人民群众称为安定团结的忠实卫士。 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目的,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途径。张云泉是全国“人民满意的公务员”。他说:“是人民公务员,心里就必须装着群众;是共产党人,就必须始终代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正因为如此,他理直气壮地伸张正义、主持公平、展示诚信、维护安定,春风化雨般地消解矛盾、建立友爱、解人忧愁、唤人奋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每一个共产党员有甘做“人民的儿子”的境界,努力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牢记宗旨、心系群众。在张云泉的人生天平上,人民群众始终是最重的砝码。他认为,人民群众是我们的衣食父母,如果我们吃了人民的饭却不为人民做事,就是对人民的背叛。他常说,“不怕自己苦,就怕百姓苦,群众高兴我就高兴。”正是有了这样的公仆情怀,张云泉深怀爱民之心,恪守为民之责,视人民群众如父母,视信访对象胜亲人,尽力帮扶困难群众家庭,千方百计为群众排忧解难。他平均每年接待上访群众多人次,处理人民来信2000多封,接听来访电话几千次,把党和政府的温暖送到了人民群众的心坎上。共产党员心系人民群众,人民群众在心灵深处称颂共产党好,这是社会和谐、文明、进步最重要的政治保障。 勤勉务实、善解民忧。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加速发展、社会结构不断变化的历史条件下,各种矛盾错综复杂。这就要求共产党员既要有维护人民利益的诚心,又要有维护人民利益的智慧。人们说,张云泉对困难群众是“仁者”,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化解利益冲突是“智者”。他在工作中不断总结经验,创造了“五心五力”工作法:接待群众要有热心,对待问题要有责任心,对待群众反映的问题要有同情心,对待有阻力的问题要有决心,对待疑难问题要有恒心;信访工作者要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有与来访者迅速拉近距离的能力,有用辩证法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有依靠政策、法律和有关部门处理问题的能力,有驾驭复杂局面、现场平息事态的能力。正是有了这样的精神风貌和实际本领,张云泉把号称“机关第一难”的信访工作做得有声有色,赢得了人民群众的信赖和尊敬。 严于律己、一身正气。张云泉说过:“做人必须像人,当官不可像官”。面对上访群众,面对各种矛盾和难题,只有“必须像人”,才能真正服人;只有“不可像官”,才能使群众信“官”。张云泉一身正气,两袖清风,时刻把人民群众的安危冷暖挂在心上,但对自己的亲属子女则显得有点“不近情理”。他为许多上访群众联系解决了就业问题,而自己的亲属中却有八九个人下了岗。他对家里人表露心迹:“你们跟着我受苦了,但我工作的底气更足了。”这样的干部,自然敢秉公办事;这样的干部,自然能一身正气 。

篇3: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实践先进性

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实践先进性

在开展先进性教育活动中,广大党员和各级干部通过学习交流,进一步提高了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要意义的认识。许多同志深有体会地谈到,构建和谐社会是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是我们党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重要体现。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就应该自觉投身于构建和谐社会的伟大实践。

有许多党员干部说,构建和谐社会,反映了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规律的新认识,反映了我们党对执政规律、执政能力、执政方略、执政方式的新认识,为我们紧紧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指导。许多同志结合先进性教育,认真学习胡锦涛的重要讲话,对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意义、科学内涵、基本特征、重要原则和主要任务有了更加明确和清醒的认识。

许多同志回顾改革和建设的实践认识到,中央提出的构建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对共产党员实践先进性提出了要求。在构建和谐社会中体现先进性,我们必须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必须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协调好各方面的利益关系,保证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必须抓紧解决人民群众生产生活中的突出问题和困难;必须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营造良好的人际环境,保持良好的社会秩序,维护社会稳定。实践共产党员的先进性,就要紧紧围绕着构建和谐社会的主要任务,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把各方面的工作做好。

许多党员干部谈到,构建和谐社会重在建设。我们要坚持求真务实,从能够办得到的事情做起,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进程。有的同志提出,在各个不同发展阶段,和谐社会建设有不同的具体目标,既要把握目标和过程的统一,又要把握长远性目标和阶段性目标的.统一。有的同志谈到,构建和谐社会,既要看到诸多有利条件,坚定信心,又不可操之过急,急于求成,坚持不刮风、不攀比、不提脱离实际的口号,不搞限时限刻的承诺,坚持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地加以推进。人们看到,广大党员和各级领导干部正积极行动起来,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从具体事情做起,把和谐社会建设与体现共产党员的先进性紧密结合起来,通过点点滴滴的工作,为和谐社会建设做贡献。

共产党员的先进性总是和时代提出的要求紧密联系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要求我们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构建和谐社会,也为实践共产党员的先进性提供了广阔舞台。我们要把先进性教育活动焕发出来的热情和干劲,贯注到构建和谐社会的伟大实践中去,把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体现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各项工作中去,带领广大群众共同创造幸福生活和美好未来。

篇4: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坚定理想信念

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坚定理想信念

坚定的理想和信念是中国共产党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新时期共产党员保持先进性的基本要求的首要内容。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实践中不断坚定共产主义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是共产党员保持先进性的根本要求。 当前,中国共产党人坚定的理想和信念集中表现为,坚定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基础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社会理想,也是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社会理想。科学社会主义诞生 150多年来,社会主义实践经历了艰难曲折的发展过程。特别是上个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苏联、东欧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发生演变以后,科学社会主义既面临严峻的挑战,又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中国共产党在国际形势发生深刻变化的情况下,对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理想坚信不疑,对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定不移,带领中国人民顺利地实现了“翻两番”的目标,并且正在朝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前进。这是社会主义制度的伟大胜利,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一个新的里程碑。党的十六大报告论述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时,明确要求“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在谈到“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目标时,明确提出了“社会更加和谐”的要求和特征;在论证可持续发展问题时,又提出“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提出了“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的重要任务,要求“把和谐社会建设摆在重要位置”,“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经验,根据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和新趋势新特点,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的基础上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对科学社会主义和人类文明发展的新贡献,也是现阶段我们党始终保持先进性的集中表现。我们党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任务和总体目标,是在坚持理想信念,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总体框架中提出来的。从党中央提出开创“社会和谐”新局面的概念,到明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任务,从揭示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到指明建设和谐社会的.条件、途径、原则和方法等,表明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 我们党提出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领导水平和工作本领的要求,是在全党深入开展先进性教育和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的大背景中推出的。党中央从提高党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延伸到提高党员干部和领导干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工作本领,进一步体现了坚持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先进性,反映了我们党坚持“以人为本”,实现“政通人和”的执政理念。这突出表现在,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尊重人民群众的创造精神;通过深化改革、创新体制,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激发全社会的创造活力;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达到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与和谐社会建设四位一体全面发展。这些充分表明,我们党在执政过程中始终站在世界潮流的前头、站在人民群众的前头、站在社会发展的前头,是带领人民群众与时俱进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先进的马克思主义政党。 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实践中,党员和党员领导干部不仅要坚持党的理想和信念,而且要把党的执政能力转化为广大党员干部和各级党组织的领导水平和工作本领,努力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各项工作落实好。建设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党员必须提高创造活力的本领、管理社会事务的本领、协调利益关系的本领、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本领、维护社会稳定的本领和做好群众工作的本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只有在本职工作岗位上,在创造一流的工作业绩中,才能具体而生动地体现出党的先进性。在党的先进性教育和先进性建设中,全体党员和党的领导干部当务之急是要认真对照检查自身在素质、能力、本领和作风方面存在哪些与党的先进性和构建和谐社会要求不相适应的问题,经过党性分析和民主评议,实施整改,以自己构建和谐社会的一流工作业绩来体现党员先进性。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永无止进的先进事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共产党根据时代发展的深刻变化和人民群众的愿望提出的。它符合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意愿,反映了党的先进性与历史主动性的高度统一,顺应了世界潮流和人类文明发展的客观规律,体现了我们党与时俱进、开拓进取的先进性品格。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也是一个不断推进的历史过程,需要全党全社会长期坚持不懈地努力。在这个过程中,每一个共产党人都要坚定理想信念,永葆党员先进性。

篇5:和谐思维及其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

和谐思维及其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

和谐思维方式是和谐文化的深层内核,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思维方式,它是一种求同、协调与系统相融合的思维,正确认识和谐思维的内涵和特征能够更好的'发挥其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尤其是在认识功能和实践功能方面.

作 者:胡帆 陈宇宙 HU Fan CHEN Yu-zhou  作者单位:胡帆,HU Fan(湖南工业大学,社科部,湖南,株洲,41)

陈宇宙,CHEN Yu-zhou(湖南文理学院,政治系,湖南,常德,415000)

刊 名:创新 英文刊名:INNOVATION 年,卷(期): 1(6) 分类号:B80 关键词:和谐   和谐思维   和谐社会  

篇6:浅谈在构建和谐社会中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

浅谈在构建和谐社会中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重要任务,是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是我们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获得的一个最新的.重大理论成果.

作 者:李振海  作者单位:汾西矿业集团公司工程公司,山西,孝义,032300 刊 名: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TAIYUAN URBAN VOCATIONAL COLLEGE 年,卷(期):2007 “”(5) 分类号:C912 关键词:和谐社会   思想政治工作   作用  

篇7:浅析经济法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作用

浅析经济法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作用

钱贵

胡锦涛指出:“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社会理想,也是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一个社会理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要实现这一伟大的战略目标,社会主义经济法律体系在其中必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我国经济法作为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的重要法律部门,主要调整国家在管理和协调经济运行过程中产生的经济关系。经济关系是指人们在生产劳动过程中所形成的社会关系,其核心是经济利益关系,或称物质利益关系。由经济活动形成的各种具体经济关系,构成了社会的经济秩序和整个社会秩序,与社会的正常维持、发展和安危密切相关。一般认为,经济法调整的经济关系主要包括企业组织管理关系、市场规制关系、宏观调控关系和社会保障关系。相应地经济法一般也认为由市场主体法、市场规制法、宏观调控法和社会保障法所组成。

1.在市场主体法中,重塑和完善经济体制的基础――企业制度。经济法认为,现代公司、企业法人的一个最重要的特点,是它包含着内部意志外部化、外部意志内部化,企业法人没有自己的意志,企业法人的意志是而且应当是投资该企业的产权人的共同意志。要使市场主体中最重要的部分――企业能规范运作,通过合理的权利配置来实现激励兼容,促进企业相关利益者之间的信任与合作关系的形成,同时承担其对社会的责任,需要经济法不仅从实体上合理确定企业内部的产权结构,而且从形式上要保证利益主体间维护自己权益的程序科学合理规范透明。现代社会特别强调市场主体承担公共责任:企业除了要满足利润最大化要求外,还要体现出对社会公共政策过程的参与,这些公共政策可以包括公平的就业机会、劳动者的安全保障与健康、环境的保护等等。

2.在市场规制法中,经济法致力于维持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及其活力,采取相关措施维护竞争秩序,促进市场主体公平竞争。市场规制法是国家干预这只“有形之手”纠正市场调节“无形之手”所导致的'弊端,同时又力求使“无形之手”在最大范围内、最高程度上发挥作用的产物。不管是反不正当竞争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还是产品质量法、会计审计法,无不是从促进市场交易,协调市场主体利益关系,保证各方经济利益平衡角度出发,来规范市场主体行为的。特别要看到,要更好地发挥经济法在建设和谐社会中的作用,应该尽快制定《反垄断法》。发达国家把反垄断法作为经济宪法,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又处于经济转轨、社会转型时期,在市场交易中出现许多妨碍公平竞争、设置行政壁垒、市场封锁、行业及公用事业垄断等现象,垄断现象的存在造成消费者利益受到侵害,而且使行业之间获取利益的机会不均等,拉大不同行业之间人员收入的差距,不利于社会安定,因此需要反垄断法来进行规制。

3.在宏观调控法中,经济法致力于确保国家宏观调控措施的科学制定、有效实施,以保持经济总量平衡,抑制通货膨胀,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实现经济健康、快速、稳定增长。在建设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政府日益重视运用法律手段来完善宏观调控。()宏观调控法包括产业政策法律制度、国有资产管理法律制度、财政法律制度、税收法律制度、银行法律制度、政府采购法律制度、对外贸易法律制度等内容,这些法律规范的基础是市场和责任。从根本上说就是要把宏观调控建立在市场的基础上,让市场能够发挥或者更好地发挥作用。经济法意识到作为宏观调控主体的政府并不是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因此,宏观调控法在允许国家基于经济社会化要求,广泛深入地介入经济生活,干预、调控市场主体行为的同时,从法律上明确政府的权限和责任,以保证经济生活的健康有序运行。

4.在社会保障法中,经济法重点调整以国家和社会为主体,保障有困难的劳动者和其他社会成员以及特殊社会群体成员的基本生活并逐步提高其生活质量。社会保障的目的是满足公民维持一定生活水平或质量的需要,以保障社会安全和经济发展。社会保障有两个层次的目的,其表层目的是保障公民在生活发生困难时仍能获得一定生活水平或质量所必需的生活资料;其深层目的是通过满足公民维持一定生活水平或质量的需要,进而为实现社会安全和经济发展创造条件。当前我国还存在着结构复杂、分布广泛的困难群体,即使社会能提供公平竞争的环境,其中的一部分人由于身体状况、个人能力差别等种种原因在实际的竞争中也会处于不利地位,如果国家对之放任不管,是很难建立一个和谐社会的。社会保障法确保我国初步建立起来的以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优抚安置和社会互助为主要内容,多渠道筹集保障资金、管理服务逐步社会化的社会保障体系顺利运行,消除社会不和谐因素,促进社会文明进步。

经济法对于整个经济生活的调整作用不容忽视。它在对经济生活进行法律调整的过程中始终坚持平衡协调原则,从整个国家的经济协调发展和社会整体利益出发,协调经济利益关系,以促进、引导或强制实现社会整体目标与个体利益目标的统一,这些本质特征决定了经济法在建设和谐社会中必然发挥着重要作用。

篇8:论地方政府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主导作用

论地方政府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主导作用

[摘要]构建和谐社会是一个长期的、逐渐的过程。和谐社会是一个以人为本的社会。地方政府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主体,承担着更为繁重的任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地方政府必须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增强全社会的创造活力;发挥引导、协调和支持的作用,广泛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调整好各方面的利益关系,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形成和谐相处的人际环境;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切实维护社会稳定。必须深化各项改革,形成一个促进地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体制机制,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有力的体制保障。 [关键词] 和谐社会 地方政府 主导作用 党的十六届四中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提出了建设和谐社会的思想,指明了中国社会发展和建设的方向。建设和谐社会是我们时代发展的要求,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它需要我们从更深的层次去研究和把握。《决定》指出:“要适应我国社会的深刻变化,把和谐社会建设摆在重要位置,注重激发社会活力,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决定》还指出:“坚持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建设和谐社会要从各个方面入手。自从中央提出“构建和谐社会”后,各级地方政府已纷纷从自身实际出发,践行这一新理念。 一、构建和谐社会是地方政府面临的一项紧迫而艰巨的课题 和谐首先是公平与公正。和谐意味着社会成员之间的友好相处和和平共处,它的基础就是公平与公正,包括文化公平、经济公平、政治平等和社会公正。如何实现建设和谐社会?和谐社会的标准是什么?根据国际经验和我国当前发展的实际,我认为和谐社会的目标是实现国家总体发展的协调性和可持续性,而公平和公正应当成为是否实现和谐社会目标的评判标准。建设和谐社会就是能够使全体社会成员能够共同分享经济增长成果,实现社会公平,和平相处,友好相邻。首先,公平是一个价值判断。在国际上,公平(Equity)可以通过不同的变量来进行判断,包括收入(Incomes)、财富(Wealth)、公用设施(Utilities)、资源和基本物品(Resources and primary goods)、自由(Liberties)、权力(Rights)、生活质量(Qualities if life)、能力(Capabilities),等等。平等具有时空特征,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存在中国地区差异、城乡差异。人们生活于不同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有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优于其它环境,这也就造成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多样性。不同的社会和社区提供不同的机会。还有,个人自身的能力也非常重要,如性别、年龄、身体状况和心理能力,等等,也是人们在相同的自然和社会环境下表现不同,造成不平等。 其次,必须高度重视公平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社会公平是衡量社会全面进步的重要尺度,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涉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关系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分配的公平属于生产关系领域的问题,权利平等和司法公正主要属于上层建筑领域的问题。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生产关系与上层建筑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就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反之,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因此,一个社会的公平状况如何对生产力的发展具有巨大的反作用。当然,社会公平又具有其相对独立的价值,它是社会广大成员普遍能够接受的价值目标,能够为整合社会各种力量提供强大的道义动力,是一个政权具有合理性和合法性的重要体现。因此,地方政府一定要把促进社会公平作为制定各项政策、开展各项工作的一个重要指导原则。这是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必然要求。 再次,地方政府要树立科学的公平观,切实促进社会公平与正义,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把“效率优先,兼顾公平”作为我们在分配领域中的基本方针,对促进我国的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但现在看,这样一个口号对公平的重视存在明显不足。“兼顾”给人一种“顾得上就顾,顾不上就不顾”、“可以顾也可以不顾”的感觉,因此,对“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提法进行反思,是很有必要的。但对那种认为我国社会之所以出现不公的现象,与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有着直接关系,进而主张把“效率优先,兼顾公平”颠倒过来,主张把公平摆到最重要地位的观点,却不免又失之片面。社会公平决不是也不应该牺牲市场中的效率原则,更不能改变20多年的市场取向改革的方向。但同时,政府过多承担经济职能的现象则应当发生根本的改变。这意味着要建立一个具有超越性的、以公共服务为基本职能的政府。也就是说,地方政府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要将促进社会公平作为自己的一项基本职能。 最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公共资源分布不均衡,构建和谐社会问题较多,任务紧迫。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的经济高速发展,GDP总量增长了10倍,平均发展速度为9.4%,是世界上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这是世界经济史上的一个奇迹。但与此同时,我国的社会发展相对滞后,这种滞后在非典考验中暴露得更加充分。城乡差距、地区差距仍在扩大,分配不公矛盾凸显。有学者分析,从城乡收入来看差距不断拉大,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占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比例,1984年为1.71:1,达到了3.23:1。如果仅考虑货币收入,剔除农民收入中的实物部分,目前城乡收入差距将扩大为4倍多。如果考虑到城市社会福利、社会保障、基础设施等因素的差异,城乡实际收入差距将进一步扩大到6倍左右。从地区差距来看,尽管相继实施了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等战略,但是东中西部的相对差距仍呈扩大趋势。目前收入差距拉大的问题,是前进中存在的问题,但是如果不能够予以正确解决,也会危及稳定。比如社会群体之间收入差距拉大。社会财富呈现向少数人转移的态势。一方面因经济迅速发展而产生了极端的富裕阶层,一方面贫富差距拉大,而且价值观也越来越多样化。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步伐加快,农村大量富余劳动力向非农领域转移,未来几年人口总量仍将保持增长,劳动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农村贫困人口、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和贫困居民等社会困难群体的问题急待解决,人口、资源、环境压力进一步加大。在政治方面,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立法工作还跟不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现实发展的要求,有的地方立法还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片面反映部门利益的不正常现象。在执法上,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问题还有待于解决。一些领导干部以言代法、以权代法的现象还仍然存在。在决策中缺乏科学化、民主化程序,不深入调查研究,不广泛听取意见,不经专家论证,决策随意性比较大。有的地方群众对干部腐败、渎职的不满情绪增大。地方政府同农民的冲突也时有发生。这些问题如不能尽快解决,将严重影响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 二、地方政府转型是调整社会利益关系,促进和谐社会的关键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构建和谐社会是一个长期的、逐渐的`过程。和谐社会是一个以人为本的社会。一切活动的根本目的,都是为了人的生存、享受和发展。和谐社会就是一个政通人和、经济繁荣、人民安居乐业、社会福利不断提高的社会。建设和谐社会是一种行动,建设和谐社会必须要有主体,就是由谁来建设和谐社会的问题。建设和谐社会必须建立由政府、社区居民、私营部门以及非政府部门共同实施的机制。但政府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主体,承担着更为繁重的任务。 当前我国正处在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之中,计划经济的弊端仍然没有完全消失,市场经济还不成熟、不完善,仍未形成有序的运作机制,社会上还存在着不少矛盾和不稳定因素。部分社会成员收入差距过大、三农问题日益突出、土地流失相当严重、就业压力巨大、社会保障不普遍,这都是十分现实的难题影响是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政府在对于科学发展观的接受、对于自身与其周围环境关系的重新界定和对于社会各类因素深入理解的基础之上,必须理顺各方面的关系,维护社会经济的有序发展。目前我国社会经济已发展到关键时刻。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迅速发展,现在已达到人均GDP1000美元。从国际经验看,人均GDP从1000美元到3000美元阶段,是社会经济激烈变动时期。从国内看,城市化迅速发展,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社会矛盾复杂;从国际看,由于工资成本提高而竞争力降低。这个时期各种关系如果处理得当,经济就会顺利发展;如果处理不当,就会出现社会动荡、资源浪费、生态失衡、经济徘徊。我们构建和谐社会,就是要统筹和理顺各方面关系,维护经济持续快速发展。 在重视发展教育,尤其是要保障义务教育上地方政府责任重大。中央政府已决定到全国592个贫困县的贫困家庭学生义务教育阶段,实行“两免一补”,要把大得人心的政策实施好要靠地方政府的推动。在理顺分配关系上,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扩大中等收入者的比重。为了避免两极分化、激化社会矛盾,必须逐步缩小收入和生活差距。要在不降低高收入者收入水平的同时,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这里关键也要靠地方政府的推动,扶贫帮困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要加大扶贫力度,加大扶贫的财政投入,切实改善贫困家庭的状况。同时,要提高中等收入阶层的比重,逐渐使中等收入阶层占人口的大多数,这对构建和谐社会意义重大。和谐社会还表现为法制逐步健全、社会管理规范有序。和谐社会是法治社会,地方政府要切实履行依法治国,构建和谐社会的法律体制。要按照宪法关于保护合法私有财产的精神,毫不动摇地支持、鼓励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给予非公有制经济以国民待遇;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共同为构建和谐社会作出贡献。形成市场竞争有序、管理严格、行为规范。地方政府在这方面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地方政府必须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增强全社会的创造活力;发挥引导、协调和支持的作用,广泛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调整好各方面的利益关系,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形成和谐相处的人际环境;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切实维护社会稳定。随着市场经济发展,我国原有的利益格局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出现了新的社会阶层和日益多样化的利益体系,从而使社会关系更为复杂。要认真考虑和兼顾不同社会阶层的利益。当前关键是应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 民主政治建设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社会的发展首先决定于经济的发展,经济的发展必定推动整个社会的发展。市场经济的发展极大地提高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提升了我国的综合国力。因此,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通过创新制度来根除腐败。 公平与效率的关系。目前我国的贫富差距有扩大的趋势,这是地方政府必须面对解决的重大课题。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是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离开了社会公平,我们党就会失去执政的依据,就谈不上建设社会主义。因此,从法律、制度、政策上努力营造公平的社会环境,进一步增强全社会的创造活力。构建和谐社会,要正确处理公平与效率的关系,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分配注重公平;这些年来,国家财政用于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的资金比重较小,大量的资金用在政府直接投资、改善投资环境和行政支出上。据统计1990-间,我国行政管理费用年均增速为29.2%,

[1] [2] 下一页

间增长了7.3倍。在90年代末,全国有350万辆公务车,一年耗费3000亿人民币。而在20,用于低保的费用只有100亿元,失业保险额只有190亿元。因此,建立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利益均衡机制首先是要改善国家的再分配。在最近的两年中,国家再分配有向农村和城市弱势群体倾斜的迹象,但力度仍然有限。在经济生活中把效率放在第一位,在社会生活领域把公平放在第一位。市场经济不会自发带来社会公平,政府干预是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的基本手段。在实践中要积极创造既有利于生产力发展,又有利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体制和机制,让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成果惠及社会全体成员。 发展与稳定的关系。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经济的持续高增长期,往往也是社会矛盾的高发期。我国长达20多年的经济持续高速增长,不仅使原来的社会阶层结构发生变化,而且使各种深层次社会矛盾逐渐显露,原来相对稳定的社会格局发生了巨大变革。应当看到,我们原来的稳定是建立在贫穷与落后基础上,而旧格局的逐步解体会带来新的不平衡因素,这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社会稳定的基础是人心稳定,人心稳定的基础是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则必须依赖生产的发展和物质的丰富。因此,地方政府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政府与社会的关系。建设和谐社会更需强调处理好政府和社会的关系,地方政府要围绕如何进一步转变职能,建立法治政府是依法执政的内在要求,是行政体制改革的一个基本方向。实行依法管理,最大限度地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做到公开、公平、公正、便民、高效、诚信。政府、市场和社会组织三者之间是互补、互动的关系,是优势互补、良性互动的关系。从治理国家来讲,政府是主导;从管理社会来讲,社会组织是主力。政府应当大力扶持社会组织,社会组织是政府与人民群众之间的桥梁和纽带。如何正确处理政府与社会关系,已成为检验各级党委和政府执政能力的一项重要标准。必须认真考虑和兼顾不同社会阶层的利益。这是因为社会不同阶层、不同群众之间既存在着共同利益,又有着各自特殊的具体利益要求。为此,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增强全社会的创造活力。 三、地方政府要深化改革,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体制保障 地方政府要进一步完善公共管理职能,破除传统观念和思维定势,鲜明地确立在社会公共服务中的责无旁贷供给者的理念,以工作效率、服务质量、公共责任和社会公众的满意度作为公共政绩效果的评价指标。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必须深化各项改革,形成一个促进地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体制机制,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有力的体制保障。 第一,要转变政府职能,完善制度建设。从现阶段的实际出发,逐步制定和形成不同层次的、系统配套的法律法规体系。通过建章立制,为政府自身行为、社会活动和公共事业的发展提供科学的规则,为公共管理的社会化和公共服务的市场化提供制度安排。在制度的保证之下,应重点提高政府自身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和政府引导管理其他组织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一是要强化公共服务能力,健全公共服务体系,理顺中央与地方的财权和事权,加强教育、文化、公共卫生等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公共服务质量。二是不断提高社会管理水平的能力,完善人口和就业管理,加强社区管理,改进社会管理方式,建立健全各种预警和应急机制,提高政府应对突发事件和风险的能力。三是要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能力,搞好市场监督和管理,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强化政府对社会秩序特别是市场秩序的监管功能,提高政府约束自身、规范社会和打击不法行为的力度,加强规划制定、政策协调和信息服务。四是加强政府部门的专业化建设,依法行政,科学行政,提高行政效率。五是加快推进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和公开化,提高社会政策制定水平。建立决策失误责任追究制度,健全纠错改正机制,建立多种形式的决策咨询制度和信息支持系统。六是改革事业单位管理体制。实行政事分开,这是地方政府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要以推进经营性事业单位改革和机关后勤服务社会化为突破口,加快事业单位体制改革步伐。 第二,建立统筹地区城乡发展的体制机制,逐步打破城乡分割的体制,地方政府的定位要建立在有利于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体制和机制上来。社会结构是社会和谐的保证,因此,不断完善社会结构便是社会持久和谐的有力保证。长期以来,中国的社会结构存在两种独立体系,一个是由市民组成的城市社会,另一个则是由农民构成的农村社会,而判断处于哪种结构的依据在于持有户口的类别。这种二元社会结构以二元户籍制度为核心,包括二元就业制度、二元福利保障制度、二元教育制度、二元公共事业投入制度在内的一系列社会制度体系。这种不合理的分布,从根本上影响着阶层间的协调和社会结构的和谐发展。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部分处于城市边缘地带的农村、村逐步被划入城市市区管理,农民变身市民。如果城市不能为他们创造就业岗位,他们就会变成城市贫民,这种情况应引起警惕。扩大就业应成为重中之重,据有关部门估算,在宏观经济运行三大指标中,就业指标最不理想,城镇真实的人口失业率从20的10.99%上升到了11.45%。因此地方政府应把调控的重点放在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创造就业岗位的内容不仅包括为城镇居民创造就业岗位,也应当包括农村劳动力安置。这不仅要完善农村土地制度,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农产品市场和农业的支持保护体系,深化农村税费改革,还要努力改善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环境。比如,取消农民进城就业的限制性规定;逐步统一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的制度;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完善流动人口管理,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平稳有序转移;加快城镇化进程等等。 第三,推动建立统筹区域协调发展的体制机制。地方政府要不断地发挥各自地区的优势和积极性,逐步扭转地区差距扩大的趋势,实现共同发展。促进区域经济协调互动,优势互补,实现各地区共同发展。实施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要积极发挥市场机制在区域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充分发挥各地区的比较优势,根据全国统一大市场的要求,地方政府应结合本地经济特色,加强地区之间的经济协作,促进产业在地区之间合理转移。各地区要积极发挥其有市场竞争力和比较优势的产业,逐步形成以市场为纽带、以当地经济为依托、互利互补的发展局面。加快欠发达地区改革开放的步伐和增加对这些地区的财政转移支付等。 第四,推动建立统筹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地方政府要按照中央的统筹方略,结合本地的实情,从根本上解决社会发展滞后于经济发展的问题。构建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在保障基础教育的同时,要不断提高高层次人才的培养能力,加快培育高水平专业技术教育体系。要加强基础研究和高技术研究,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进一步改革公共卫生管理体制,提高地区公共卫生服务水平和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能力。尽快建成覆盖城乡、功能完善的疾病预防控制和医疗救治体系。注重改善农村医疗卫生条件。深化文化体制改革,逐步建立党委领导、政府管理、行业自律、企事业单位依法运营的文化管理体制。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逐步理顺收入分配关系,最大程度地降低社会风险。 第五,建立统筹地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体制机制。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战略是地方政府的长远目标,也是调整人与自然关系的必然选择。在发展中优化经济布局,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是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主要手段。要切实改变区域产业结构趋同现象,形成各具特色、整体协调的产业布局。要不断创新和大力发展节材、节能、节水、节地、环境友好的高新技术,大力发展绿色制造业、服务业和环保产业,逐步形成环境友好的产业结构,推动发展模式从资源依赖和投资驱动为主向资源集约和创新驱动的模式转变。要创建环境资源市场,有效降低治理成本。要积极拓展利用全球资源的空间,有效缓解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矛盾。 第六、继续深化企业改革,完善国有资产监督管理体制,形成内外贸一体化的管理机制。加快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积极推进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调整,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积极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不断提高非公有制经济的产业层次和企业素质。把国际市场与国内市场尤其是本地市场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加快培育一批内外贸一体化的市场主体,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大市场。建立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体制机制。为经济快速稳定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宏观环境。 第七、建立解决群众反映的问题和处理突发事件的机制,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各项改革的不断深入,使许多社会深层次矛盾逐步显露出来,如土地征用、城市拆迁、国企改革、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等项工作引发的群众信访不断攀升,特别是企业改制和农村“一免两补”两大热点引发信访量大幅度上升。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依法及时合理地处理群众反映的问题,切实维护群众的合法权益,已成为地方政府建立稳定、有序、和谐的社会秩序的一项重要政治任务。如何倾听群众呼声,做深、做细、做实群众工作,这是凝聚人心、理顺情绪、化解矛盾的重要途径;因此地方政府在建立重大决策的群众听证会制度,疏通广大群众和社会各阶层表达意愿、意见、要求的渠道;应综合运用政策、法律、经济、行政等手段和教育、协商、调解等方法,依法及时合理地处理群众反映的问题;加强部门之间、地方之间的沟通与联系,搞好配合与协作。 地方政府能否维护社会的稳定和谐,能否构建起和谐社会,非常关键的一点就是是否有果断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政治学上被称为危机管理能力),是否建立了一套有效的社会稳定机制。一段时间以来,由各种社会矛盾引发的群体性事件不仅数量增加、规模扩大,而且有的群体性事件组织化倾向明显。这些问题的存在已经严重影响了社会的安定,如果让那些群众关注的突发事件不断地发生,不仅会严重降低党和政府的威信,也会给群众和社会造成难以弥补的损失。进一步提高地方政府处理突发能力,及时、有效地处理各种应急事件,是构建和谐社会必须解决的重要课题。既要依法维护群众的正当权益,又要坚决维护社会稳定。因此地方政府要建立健全处理群体性事件的协调机制,加强协作配合,形成化解矛盾的合力。

上一页  [1] [2]

篇9: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共青团的作用

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共青团的作用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程中,共青团应当勇敢地肩负起时代赋予的重大使命。

一、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共青团肩负着重要使命

在和谐社会建设过程中,要求共青团团结和带领广大团员青年,促进思想认识的和谐一致。思想认识的和谐一致,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前提和重要内涵。在和谐社会建设过程中,要求共青团团结和带领广大团员青年,促进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当代青年要积极承担起推动发展的历史使命,大力弘扬爱岗敬业、艰苦奋斗、忘我劳动、开拓进取、创新求实和无私奉献精神,立足本职,争创一流,积极参与各种形式的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活动,为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提高社会生产力多作贡献,为深化改革、推进经济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多作贡献,为改变城乡二元结构,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多作贡献。

在和谐社会建设过程中,要求共青团团结和带领广大团员青年,促进民主法制的和谐统一。当代青年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广大青年群众要增强法律意识,学习法律知识,弘扬法治精神,自觉遵纪守法,切实维护宪法和法律的尊严,在全社会带头营造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人人自觉守法用法的良好氛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稳定是前提,当代青年要发扬识大体、顾大局的优良传统,正确处理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提高依法办事的自觉性,用理性合法的方式和途径表达自己的利益要求,珍惜安定团结的大好局面,坚决做维护社会稳定的中坚力量。在和谐社会建设过程中,要求共青团团结和带领广大团员青年,促进人与人及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要在人与人之间强调诚信友爱,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对我们这样一个人均资源占有量较少和生态环境比较脆弱的国家来说,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十分重要。要引导广大青少年积极投身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要大力开展保护生态环境的教育与实践活动。

二、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共青团要努力奋发有为

第一,要把握好实现共青团组织的根本价值,关键在于巩固党执政的青年群众基础的原则。共青团作为党领导下的群众组织,是一个有理想、有旗帜、有追求的组织,要更加广泛地把青年团结、凝聚起来,使之成为一种经过有效组织整合的积极、有序的力量,追随党的事业。

第二,要把握好巩固党执政的青年群众基础,关键在于增强团组织凝聚力的原则。一个组织的发展过程应该是这个组织的比较优势不断体现、不断发展的过程。发挥共青团组织特殊的优势,切实帮助青年解决人生成长和发展中的现实问题,让他们在人生的进步、自身的发展上都能得到理解、得到帮助、得到启迪、得到支持,增进他们对组织的归属感,进而增强对社会的归属感,不断提高共青团组织的凝聚力,从而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

第三,要把握好增强团组织的凝聚力,关键在于着力提高团工作有效性的原则。要把有效性原则贯穿到共青团工作的各个方面,思想教育关键是有效影响,服务大局关键是有效作为,服务青年关键是有效帮助,组织建设关键是有效覆盖。要提高共青团工作有效性必须强化资源配置。要做好四项工作:⒈认真做好弱势群体救助工作。团组织应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帮助解决弱势群体的困难。一是利用“希望工程”整合社会资源,解决困难群众子女入学问题。要动员“青年文明号”、“五四红旗团委”等各级各类优秀青年集体积极助学要组织青年企业家、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学校的少年儿童常年结对互助;学校团组织要广泛开展勤工助学活动帮助贫困学生自强自立。二是利用“青年志愿者”整合人力资源,帮扶孤、寡、病、残等弱势群体。组织青年志愿者开展“送温暖”、“一助一”服务活动,为弱势群体送生活物资、送服务、送文化、送医药,使他们充分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心。⒉切实维护青少年合法权益,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⒊努力服务青年就业、创业。一要以下岗失业青年、城镇新增青年劳动力及农村富余劳动力为重点,开展实用技能培训,使他们能掌握一技之长,增强他们的社会竞争力,切实提高青年的就业、创业能力。努力实施希望工程“”助学计划。⒋积极引导青少年参与“和谐发展”实践。一要积极倡导青年率先建立一种新型的人际关系,积极实践科学、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与交往方式,争做明礼诚信的新一代青年。二是在青少年中大力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时代精神,通过深入开展“青年志愿者”服务,引导青少年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传承中华民族助人为乐、扶贫济困的传统美德。三是帮助青少年树立环保意识。深入开展保护“母亲河行动”,引导青少年亲身体验家乡的环境状况,教育他们从身边的环保小事做起,在体验的过程

中养成良好的环保习惯。培育和弘扬生态环保文化,教育青少年饮水思源,增强“母亲河意识”,牢固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文明理念。

中养成良好的环保习惯。培育和弘扬生态环保文化,教育青少年饮水思源,增强“母亲河意识”,牢固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文明理念。

司法行政会议讲话稿

学习以新发展理念引领发展心得体会

依法治县领导讲话

高校党的建设工作会议讲话

党员学习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心得体会

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计划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反腐倡廉工作计划

文明网络活动方案

关于乡镇下半年的工作计划

宣传思想工作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着力点
《宣传思想工作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着力点.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宣传思想工作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着力点(精选9篇)】相关文章:

全县工会工作会议讲话稿2022-12-02

银行支行工作计划2022-08-25

共青团工作会议领导讲话2023-04-15

乡镇下半年工作计划报告2023-08-02

城市管理执法个人工作计划2023-02-13

宣传部部长考察材料2022-04-29

地税上级领导工作会议讲话2023-03-18

青春新征程奋进十四五学习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观后感2022-04-29

党代会精神心得体会2022-05-06

学习五中全会精神心得体会2022-05-08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