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历史经验(精选8篇)由网友“刘源圈外女友”投稿提供,今天小编就给大家整理过的党的历史经验,希望对大家的工作和学习有所帮助,欢迎阅读!
篇1:党的历史经验
中国共产党已经走过了90年的历程,称得上一个老党,但依然充满青春活力、朝气蓬勃,强有力地领导着一个13亿多人口的社会主义大国,满怀信心地阔步前进。在当今世界社会主义处于低潮、许多社会主义国家的共产党失去执政地位的情况下,这是一个备受关注的历史现象。
要深刻理解这一历史现象,最好是研究一下中国共产党的历史经验。中国共产党在90年的征程中,不知道遇到过多少艰难困苦和挑战考验,遭受过多少失败和挫折。但是,这一切都被一个一个地克服了、战胜了。历经磨难和曲折,中国共产党从失败走向胜利、又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极为丰富,有非常珍贵的成功经验,又有十分惨痛的失败教训。中国共产党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思想总结正反两方面的经验,肯定成绩,纠正错误,记取教训,并把它们提升到思想理论高度,教育全党,取得共识,形成合力,步调一致地沿着正确的方向继续前进;绝不因为犯过严重错误而全盘自我否定,也绝不因为取得伟大胜利而固步自封。
中国共产党90年间积累的丰富经验是一笔巨大财富,把它们总结起来会给党以巨大的推动力。对于党的丰富经验,人们可以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列出若干条,但最重要、最根本的有以下三条,其中每一条都关系党的兴衰成败和生死存亡。
必须有一个正确的理论指导
理论是一面旗帜。掌握了正确的理论,是一个工人阶级政党成熟的主要标志。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取得革命胜利并在革命胜利后长期执政,关键就在于有一个正确的理论指导。这个理论,不是什么别的理论、什么别的主义如民主社会主义等,而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理论,即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这个理论的精髓就是实事求是。在中国共产党内,第一个提出这一思想原则并付诸实践的是毛泽东同志。
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产生的两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一脉相承而又不断发展,是推动中国历史车轮不断向前的思想力量。有了毛泽东思想,才有中国革命的胜利。与中国共产党差不多同时成立的许多国家的共产党,其中不少至今还没有取得革命的胜利,就主观条件来说,主要就是没有形成符合本国实际情况、有着明确奋斗目标、能够凝聚全党力量的正确理论指导。这是一个鲜明的历史对照。到了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中国刚从““””的内乱中走出来,“中国向何处去”又到了一个历史的关节点。邓小平同志总结历史经验,纠正毛泽东同志晚年的错误,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开创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逐步形成了邓小平理论。邓小平理论经过丰富和发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相继提出,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这个理论体系指导下,中国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条件下实现了令世人惊奇的大发展大繁荣,一跃而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与此同时,苏联和东欧一些国家的共产党背弃马克思主义,采取错误的理论为指导,结果纷纷失去执政地位,有的连国家都解体了。这又是一个鲜明的历史对照。
正确的理论来之不易。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都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在同各种错误倾向的斗争中,在总结正反两方面的经验中,集中全党的智慧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方面,反对各种反马克思主义的倾向;另一方面,反对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教条主义倾向。对于正确理论的形成来说,正面的经验是重要的,反面的经验同样是重要的;从某种意义上说,后者的重要性并不亚于前者。毛泽东同志说过:在民主革命时期,“没有两次胜利和两次失败的比较,还没有充分的经验,还不能充分认识中国革命的规律。”邓小平同志在回顾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后也曾说过:“我们现在的路线、方针、政策是在总结了成功时期的经验、失败时期的经验和遭受挫折时期的经验制定的。历史上成功的经验是宝贵财富,错误的经验、失败的经验也是宝贵财富。”他甚至说:““””也有一“功”,它提供了反面教训。没有““””的教训,就不可能制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思想、政治、组织路线和一系列政策。
理论来源于实践,又必须随着实践的发展和时代的前进而发展。这就是与时俱进。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就在这里。用毛泽东同志的话来说,“马克思主义是空前而不绝后”。在发展理论的过程中,需要借鉴外国的实践经验,学习和吸收人类创造的、包括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但是,借鉴和学习一定要适合中国的国情。不研究中国的特点,不从中国的实际出发,硬搬外国的东西,不但不能解决中国的问题,反而有害。在这件事情上,我们党在历史上曾经吃过大亏,有过沉痛教训。
理论要发展,就一定要创新。所谓理论创新,就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对实践创新作出理论概括。这不是从理论到理论,不是只在词句上变花样,而是从把实践经验提升到理论。同时,理论正确与否,最终要由实践来检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已经被证明是符合中国实际的,是强国富民、振兴中华的正确理论。
马克思主义是先进的科学理论,虽然它的某些具体结论随着时间的推移会过时,但它的基本原理、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不会过时的。在我国,作为指导思想的理论只能是马克思主义。文化可以有多样性,指导思想不能多元化。如果用其他的什么思想、学说去代替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那就是历史的倒退。
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肩负起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两大历史任务。中国共产党作为一个工人阶级政党,代表的是中国人民和整个中华民族的利益。早在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同志就明确指出:“共产党人决不将自己观点束缚于一阶级与一时的利益上面,而是十分热忱地关心全国全民族的利害,并且关心其永久的利害。”“共产党是为民族、为人民谋利益的政党,它本身决无私利可图。”
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是由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和价值观所决定的,是中国共产党的力量源泉。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够从只有几十个人的小政党发展成为拥有7700多万党员、领导着13多亿人民的执政大党?靠的是人民。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队为什么能够凭着小米加步枪打败由美国武装起来的800万国民党军队?靠的是人民。曾经十分落后的古老中国为什么能够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用60多年时间发展成为经济总量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靠的是人民。离开人民的支持,就一事无成。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中国共产党已经深深地扎根在中国人民之中,同中国人民同甘苦共命运,建立了不可分离的血肉联系。我们决不应当忘记,中国人民特别是广大劳动人民在各个历史时期对党的支持,甚至用自己的生命来捍卫党的事业。90年的历史清楚地告诉我们,什么时候密切联系群众,为人民服务做得好,党的事业就发展,就胜利前进;什么时候脱离群众,办了不利于人民的事情,党的事业就遭受挫折甚至失败。英国元帅蒙哥马利1960年访问中国后发表的一篇文章《我同毛的会谈》中这样说:“毛泽东的哲学非常简单,就是人民起决定作用。”他说得对,这就是中国共产党奉行的哲学。
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集中体现在党的政策上。邓小平同志多次强调,党的政策好不好,对不对,要看群众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这就是说,党的政策必须符合群众的愿望、需求、意见和现实的情况。要了解群众的真实情况,就必须深入群众、深入基层,放下架子,同群众打成一片,做系统细致而不是浮光掠影、走马观花的调查研究;把从调查中得到的大量材料加以分析研究,集中起来,形成政策,再把政策贯彻到群众中,在实践中检验政策是否符合实际,是否符合群众的意愿。如此往复循环,政策便逐步完善起来。这就是我们党历来倡导的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现在大家不是在谈论民主吗?民主应该是绝大多数人的民主,而党的群众路线就是最可靠、最实在、最能反映民意的民主。
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要落实到每个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的实际行动中,真正为老百姓办实事,解决老百姓的实际问题,让老百姓得到实惠。胡锦涛同志强调:“时刻把群众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真诚倾听群众呼声,真实反映群众愿望,真情关心群众疾苦,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着力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中国共产党是人民利益的代表者,又是人民群众的领导者。领导者有一个教育群众的责任,即用先进的思想、先进的文化、正确的舆论去引导、影响、启发群众,提高他们的思想觉悟和境界。这是关乎提高整个民族素质的大问题,具有长远的意义,切不可等闲视之。在我们的工作中,自以为是,对群众采取命令主义的态度是错误的,必须反对;对群众采取尾巴主义的态度,甚至迎合群众中低俗的、愚昧落后的东西也是错误的,也必须反对。
中国共产党成为执政党以后,特别是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面临着新的严峻考验。在一些党员干部中,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意识淡忘了,脱离群众的现象增多了,甚至出现了以权谋私、贪赃枉法、违法乱纪、生活腐化等腐败现象,引起群众的强烈不满。这虽是局部的现象,但决不能有丝毫忽视。针对这种情况,江泽民同志尖锐指出:“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政权也好,一个政党也好,其前途与命运最终取决于人心向背,不能赢得最广大群众的支持,就必然垮台。”正所谓人心向背决定一切。在这个问题上,党中央始终保持高度警惕,再三提醒全党要居安思危,要有忧患意识,并采取各种办法教育党员干部,用严格的纪律与制度规范和管理党员干部的行为,不断加强反腐倡廉的力度。以胡锦涛同志为的党中央提出“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就是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承和实践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坚持不懈地抓好党的自身建设
中国共产党要完成国家和民族赋予的伟大历史任务,得到人民的拥护和信任,首先要把自身建设好,成为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巩固的党。党的建设包括思想、组织、作风、制度、反腐倡廉等多个方面。这里着重就思想建设和组织建设谈一些看法。
把思想建设放在第一位,是党的建设的一条重要经验。这是毛泽东同志对马克思列宁主义建党学说的创造性发展。加强党的思想建设,古田会议开了先河,延安整风是一次重大实践。通过延安整风,全党掌握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的统一这个基本方向,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延安整风为夺取抗日战争胜利和全国革命胜利,从思想上奠定了基础。它对中国人民革命事业作出的历史性贡献、对党的建设所起的积极作用,是不可磨灭的。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进行拨乱反正,首先就是从思想上进行拨乱反正,恢复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接着,在全党兴起学习邓小平著作高潮,把全党思想统一到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路线、方针、政策上,开创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随着形势的发展,我们党又先后开展了一系列学习活动,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全党。回顾从古田会议提出纠正党内的错误思想到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这80多年间我们党始终把思想建设放到头等重要的地位。
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坚定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是一个非常突出、非常现实的问题。早在1942年,毛泽东同志就提出不仅组织上入党而且要思想上入党的问题。改革开放以后,邓小平同志又多次提出做合格的共产党员的问题。到,江泽民同志再次提出不仅要组织上入党而且要思想上入党的问题。这应当引起全党特别是各级党组织的高度重视。
党的正确思想总是在同各种错误思想和倾向的斗争中发展起来的。我们党强调以正面教育为主,同时也不放松对错误思想倾向的批评。这一点十分重要。有一些社会主义国家的共产党,长期忽视党内的思想教育,听任各种错误思潮自由泛滥,搞乱了思想,涣散了组织,最终垮台,教训是十分深刻的。
党在思想上的统一需要有组织上、制度上的保证,这个制度就是民主集中制。在庆祝建党70周年的时候,江泽民同志曾这样说过:“我们这样一个有五千万党员的大党,靠什么组织起来并具有强大力量呢?很重要的是靠坚持和完善民主集中制。民主集中制是党的根本组织原则。削弱和否定它,就会损害党的战斗力,以至瓦解党的组织。”
实行民主集中制,最重要的是处理好民主和集中的关系。民主和集中是统一的,就是在充分发扬民主的基础上实行正确的集中,使全党在思想上、政治上保持一致。只有集中没有民主,就是个人或少数人说了算,独断专行;只有民主没有集中,就是议而不决、决而不行、各行其是,就会造成无政府主义泛滥。民主是基础、是前提,把民主集中制说成是“集中制”而加以否定,显然是不对的。实行民主集中制也是实现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制度保证。
在实行民主集中制这个问题上,我们党是有过教训的。哪个时期民主集中制贯彻执行得好,党的事业就兴旺发达,就前进得比较顺利,遇到了困难也比较容易克服,党内生活就生动活泼;哪个时期违反甚至破坏了民主集中制,党内生活就很不正常,不能形成真正的全党一致,党的事业就遭受挫折甚至发生倒退。不能因为党在民主集中制问题上犯过错误,给党的事业造成过损失,就否定民主集中制。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恰恰证明了民主集中制的正确性和必要性。
抓好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是党的建设中又一个重要问题。从毛泽东同志提出支部建在连上,这个制度就一直延续下来了。这是我们党所特有的一个组织优势。基层组织是党的基础,是党联系广大人民群众的关键环节,党的政策都要通过基层组织贯彻到实际工作中。一个基层组织就是一个战斗堡垒,就是团结和凝聚一个地方、一个单位广大群众的核心力量。人们还记得,四川汶川特大地震,映秀镇顷刻间变为一片废墟。就在这片废墟上,映秀镇党委的牌子挂出来了,让受灾群众立刻感到有了依靠、有了希望、有了信心。镇党委及其成员成了群众的主心骨、贴心人,他们带领群众坚持战斗在救灾的第一线。类似这样的事例是很多的,说明了党的基层组织在群众心目中占有多么重的分量。基层组织的状况,直接关系党的执政基础牢靠不牢靠。当前正在进行的创先争优活动,就是为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而采取的一个重要举措。
中国共产党执政60多年,使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现在,我国国民经济大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政治社会稳定,民族团结,人民是满意的。但是,新的问题、新的矛盾不断凸显,而且我们所面临的是一个复杂多变、并不太平的国际环境。客观形势向我们党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始终保持和不断发展党的先进性,就成为党的建设中一个根本性问题。
只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理论即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地抓好党的自身建设,那么,中国共产党必将长期执政,带领全国人民把中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为振兴中华作出更大的贡献。
篇2:党的三大历史经验
党的三大历史经验篇1
中国共产党九十多年的奋斗、探索彻底改变了中国的面貌,改变了中国人民、中华民族的命运。中国从九十多年前那个积贫积弱、四分五裂、一盘散沙,面临着深重的国家与民族生存危机的中国,变成了今日之初步实现工业化、城市化的现代化国家。今天中华民族正在走向伟大的民族复兴。
三大重要经验
“胜出必有所长”,中国共产党获得成功,是有诸多原因的。如果从中国共产党自身经验看,中国共产党的成功要归因于三个最主要的经验,这就是:依靠群众、团结精英、善于学习。这些是贯穿于中国共产党九十年历史,特别是在当前执政时期的,最为重要的经验。
经验一:依靠、发动人民群众救亡图存,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
自19世纪中期以后,中国社会各个阶级、各主要社会集团,包括上层统治阶级中的开明官僚集团、士大夫集团,新生的工商资产者阶级直至下层的农民阶级,通过洋务运动、戊戌变法、义和
团运动以及辛亥革命等一系列奋斗和探索,试图改变中国的前途命运,但最终都没能解救中国深重的民族危机,中国社会的苦难日甚一日。其中以早期资产阶级为主体发动的辛亥革命以及后来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探索和努力,试图通过走西方资本主义民主政治道路救国救民,虽然形式上建立了效仿西方的政治制度,但却没有发挥实际的功效,反而使国家进一步陷入了混乱和分裂。
从洋务运动到辛亥革命,各个阶级、集团的各种救国方案和努力都归于失败的根本原因是,所有的方案及其实践都没有真正发动最广大的中国人民群众,都没有找到一种办法使最广大的中国人民以主人翁精神发挥出历史主动性改变国家的面貌。
最后做到这一点的是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人将马克思主义结合、运用于中国实际,彻底地发动和依靠中国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实行人民民主,最终推翻了压在中国人民身上的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实现了民族独立和社会解放。
当年孙中山先生曾对汪精卫、胡汉民等说:我们的革命运动,黄花岗、潮州之役,人数极少;镇南关之役不过200人,钦廉之役不过一百余人;现在中共组织工农运动,群众起来动辄成千逾万,开滦罢工、“二七”罢工规模浩大,震惊中外,其势尤不可侮!
而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则道出了中国共产党“后来居上”、“脱颖而出”的成功奥妙:“在中国,事情非常明白,谁能领导人民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谁就能取得人民的信仰,„„在今日,谁能领导人民驱逐日本帝国主义,并实施民主政治,谁就是人民的救星。”
经验二:团结精英骨干,与时俱进,走在时代前列
中国共产党坚决依靠和善于发动群众是她显而易见的政党特征,但中国共产党并非所谓的“草根政党”。中国共产党在她九十年的历史中,在依靠和发动群众的同时,从始至终十分注意团结社会精英,始终把精英作为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骨干。
在历史上,包括在中国的历史上,许多出自社会底层的革命运动和政治集团,具有强烈的“草根性”,具有反精英的倾向。这在草根运动中是常见的现象。毛泽东在新中国建立前夕就一再告诫全党需要注意防止重蹈明末农民起义领袖李自成的覆辙,而狭隘性,对旧精英阶层的拒斥就是李自成失败的原因之一。
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以及建军历史上具有奠基意义的文献《古田会议决议》中,毛泽东在其中第一部分“关于纠正党内错误思想”中历数当时威胁党和人民军队生存发展的八大错误思想,其中分列二、三、四位的“错误思想”就是:“极端民主化”、“非
组织观点”和“绝对平均主义”。这三大错误思想实际上都是当时弥散于党内和军队内的排斥精英的“草莽”思想。
中国共产党从来不是一支草莽队伍、不是一群“绿林好汉”,相反中国共产党长期以来一直十分注意防止出现作为一个反抗上层阶级统治的革命党经常具有的那种来自内部的“草根”和“民粹主义”倾向。共产党和她领导的人民军队始终是一个组织严密的、有统一思想、统一纪律的高素质的政治集团。
在革命战争时期,共产党和人民军队中集中了当时中华民族最勇敢、最富有牺牲精神的一批英雄人物。在新中国建立前后,中国共产党适时地调整政策,吸引了一大批海内外爱国知识分子参加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和各项事业的创建和迅速发展提供了人才保障。
改革开放以来的新时期,中国共产党纠正了20世纪50年代后期的错误路线,拨乱反正,恢复和发展了党的知识分子政策,先后提出“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等一系列新的理论阐述和方针、政策,使中国知识分子阶层中的优秀成员成为党组织和各级干部中的主要成分,大大提高了领导现代化建设的能力。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在新时期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在很短时期内中国出现了一个庞大的企业家阶层。这个阶层
是中国工业化、城市化的骨干力量,是中国现代化的宝贵财富。如何看待与对待这个阶层,关系着中国经济发展的现在与未来,甚至关系着社会的和谐稳定。从目前的情况看,中国共产党与时俱进地做出了一系列的理论创新和政策调整,现在应当说初步团结了这个重要的社会阶层,这对中国的未来,意义是极其深远的。
在革命战争时期、建国后的建设时期和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中国共产党根据不同历史条件下形势和任务的需要,团结了当时最为需要的军事精英、政治精英、知识精英和工商精英。为中国人民和党的事业提供了保证。
经验三:善于从实践中学习,及时总结经验教训
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善于学习的政党,是一个具有很大“弹性”的政党。这一点不仅在中国,也在世界上被越来越多的中国问题观察家和研究者所认同。一个时期以来,中国共产党的行为和中国的表现经常出乎国外观察家、研究者的预料。人们逐渐意识到,对中国“测不准”的原因之一就是低估了中国共产党的学习和调适能力。
远的不说,从20世纪80、90年代之交“冷战”结束以来,中国共产党从别国的经验教训中进行了“四大学习”。这“四大学习”对于中国的发展、崛起可以说是至关重要的。
“第一大学习”:从苏东剧变中汲取经验教训。事实表明:戈尔巴乔夫的错误和失败的改革教育了中国共产党,叶利钦的全盘西化和野蛮资本主义以及东欧的失败,教育了中国的知识分子和部分群众,在一定程度上打消了原来的一些幻想,结果使中国内部的思想分歧有所缩小,稳住了阵脚,共产党领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得以继续坚持。
“第二大学习”:是汲取海湾战争的经验教训。与苏东剧变同时期发生的海湾战争震撼了中国,尤其是震撼了中国共产党与军队的领导层。美国军队的巨大优势凸现了所有可能成为美国对手国家的巨大劣势与危险。从那以后,中国调整了政策,重新规划和加速推进了国防现代化建设。经过的努力,为中国的现代化提供了和平保证。
“第三大学习”:是的亚洲金融危机。席卷亚洲的金融危机改变了中国领导层对经济全球化原有的认识。中国的领导层认识到了全球化的两面性,在以后的日子里采取了更加审慎的、有选择、有步骤的开放,对于经济全球化采取了趋利避害的政策与策略。
“第四大学习”:是新世纪以来拉美新自由主义的危机。新自由主义的危机遍及拉美主要国家,照搬新自由主义政策,使拉美国家蒙受重大损失。以拉美教训为镜鉴,中国更加坚定了走自
己道路的决心和意志,特别是认识到坚持基本经济制度和进行经济调控的重要性。
这“四大学习”也是中国的四大“福气”,善于从别人的经验教训中学习,善于审时度势,使中国少走了许多弯路,化险为夷,一路前行。
未来的三大挑战
九十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的独立、解放和发展做出了历史性的伟大贡献,中国的工业化和现代化建设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未来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面临的挑战依然很多,需要探索和解决的问题依然很多。在这些问题和挑战中最值得关注的有三项,即:西方遏制、党内懈怠和价值观冲突。这些也可以说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正在和将要面对的三大考验。
挑战一:如何应对西方遏制
新中国建立60多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的跨越式发展,使中国真正强大起来了。中国的发展既有自身原因,包括自身禀赋、制度优势以及主观努力等等;也有外部条件和机遇,这包括利用了经济全球化中的产业资本转移,使中国成为世界主要的工业基地,世界经济进入了所谓“中国制造”的时代。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进入了迅速崛起的时期,而西方特别是美
国与伊斯兰世界的冲突,使美国的战略重点迟迟不能东移,为中国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战略机遇期。
现在世界形势以及中国的战略环境正在发生变化。一方面,中国的崛起已经真正到了改变世界秩序的地步了;另一方面,西方主要是美国也日益希望把战略重点尽快东移,以遏制中国的进一步崛起。现在的问题是:美国能否在较短时间内真正实现战略东移,以及西方特别是美国究竟准备如何对待一个正在崛起的中国。中国能否与西方特别是美国在未来的岁月里继续保持交往,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中国所期待的那种互利双赢,以及某种程度的和平相处,西方特别是美国能否在一定程度上接纳与适应中国的崛起。这将是决定未来中国发展的环境与条件的重大问题,也是事关亚洲乃至世界未来和平发展的大事。
挑战二:如何应对党内的懈怠
办好中国的事关键在党。这过去是,也会在未来很长时期内是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信条和真理。但是,问题是带领中国人民前进的中国共产党自身也经受着前所未有的长期执政的考验。也就是说,中国共产党必须解决长期保持党的团结、纪律和廉洁的问题,使党组织始终站在民族复兴大业的前列,始终保持自己的执政资格与能力。但从历史发展的规律看,一个长期执政的政治集团,特别是在取得巨大成绩情况下,在长期和平与稳定环境下,继续保持自身的传统和本色难度很大。
以新加坡人民行动党为例,其之所以能够长期保持团结、纪律和廉洁的主要原因并不在于党的意识形态,甚至也并不是党和国家的制度,而在于外部的国家与民族的生存压力。压力是保持一个政治集团团结、警醒和有道德水准与战斗力的首要条件。抑或说,是由于新加坡人民行动党乃至新加坡国家一直处于巨大的外部压力之下,党的相应的意识形态、教育和制度才能起到预期的效果。
实际上,建国以来党的建设的历程和经验也间接地证明了这一点。早在建国之初的上世纪50年代,毛主席就曾向全党发出号召:要保持革命战争时期的那样一股劲儿。长期以来,我们党的领导层也一直要求广大党员干部“居安思危”,要求大家具有“忧患意识”。我们国家正处于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中国社会日新月异,一二十年的光景,一两代中国人竟然目睹了城市天际线的改变,这是亘古未见之事。当今的中国,特别是经济发达地区,古来传说中的 “歌舞升平”,如今正为我辈亲眼所见。
如此幸福、开心的年代,何来“忧患”?没有“忧患”,又何来“忧患意识”。而若无“忧患意识”、不能“居安思危”,我们党又如何能够保持宗旨与传统精神?党内的一部分干部党员的懈怠问题至今并未真正解决。
挑战三:如何应对价值观的冲突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社会便出现了一种现象,随着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各个阶层却滋生不少牢骚和抱怨,俗称“端起碗吃肉、撂下筷子骂娘”。如今这种现象更为普遍和突出。实际上,此种现象并非中国独有,乃是现代化过程中的一种相当普遍的现象,世界上许多国家都曾经历。如上世纪30年代至60年代的美国,一方面,正是迅速崛起并逐渐步入世界顶级大国的年代;另一方面,又是社会矛盾多发,社会冲突加剧,文化多元、行为怪异的年代。如今我国社会与其当年颇有类似。
这种现象背后实际上是社会的价值观冲突。近30年来,中国社会发生广泛、深刻而迅速的变化,以致让生活其中的人们都感觉有些陌生。如果从形而上把握中国30年的变化,可以将其概括为社会价值的变化。中国社会的主流价值,从“”时代的“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和“斗私、批修”,即以“牺牲奉献”、“为公利他”和“艰苦朴素”为基本价值,到今天的“财富”、“成功”和“享乐”为重要价值。由此带来了社会的普遍不适应。这其中既包含价值之间的冲突与不协调,即传统价值与新价值的对比碰撞;也有价值变化与价值观不适应带来的困惑与挫折感;还有不同价值观之间的冲突。人们对许多社会现象不接受、不适应、看不惯、心生厌烦与抱怨,并由此而生出许多社会矛盾和冲突。
价值观冲突现象在其他国家会随着工业化、现代化进程以及新社会结构的形成和稳固,而带来一次新的文化整合,各个阶级阶层会逐步适应自己新的社会角色,形成各自的审美标准、评价标准,逐步地使社会归于平静。但今天的中国正处于迅速变动之中,新媒体的传播作用,使得中国工业化、现代化进程中的价值观冲突显得更加突出与难治。而这又是中国社会必须经过的关口。
>>>下一页更多精彩“党的三大历史经验”
篇3:党的三大历史经验
党的三大历史经验篇3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经过二十八年的艰苦卓越的斗争,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反动统治,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 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使古老的中国以崭新的姿态屹立在世界的东方。 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大幅度提高了我国的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开辟了广阔的前景。
这三件大事,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的前途命运,决定了中国历史的发展方向,在世界上产生了深刻而广泛的影响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19-1949)
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是从19五四运动开始的,它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它的目标是无产阶级(通过中国共产党)牢牢掌握革命领导权,彻底完成革命的任务,并及时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性质:是新式的特殊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即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决定了中国革命性质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而不是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过程中,经历了北伐战争(1924-1927年)、土地革命战争(1927-1937年)、抗日战争(1937-1945年)和全国解放战争(1945-1949年)四个历史阶段。
中国当时处于以下有利条件:
1、经济条件俄国十月革命改变了整个世界历史的方向,划分了整个世界历史的时代,世界已进入了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这就使中国革命有了新的国际环境。这是转变的时代条件。
2、经济条件中华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1914-19,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因欧美各帝国主义国家忙于互相厮杀无暇顾及中国,且欧战各国需从中国进口原材料和农产品等因素的影响,使中华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进入“黄金时期”。
3、政治条件中国工人阶级的成长和工人运动的发展。随着中华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及欧战结束后的外资企业的增加,中国工人阶级队伍也随之壮大;到了五四运动后期,中国工人阶级以独立的姿态登上了政治舞台,成为运动的主力军。工人阶级的壮大,开始形成为一支强大的、最富有革命性的新的社会力量。
4、思想条件新文化运动的开展,民主主义思想的深入;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五四运动的爆发与发展;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深入传播。1919年爆发的五四运动,成为这个转变的转折点,成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从历史中我们可以知道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三大法宝:1.统一战线, 2.武装斗争,
3.党的建设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首先,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结束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在中国的统治,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新中国。数千年来,中国的历史是极少数剥削者统治广大劳动人民的历史;近百年来,西方资本主义列强又凭借坚船利炮,把中国一步步拖入半殖民地和半封建社会的深渊。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在中国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制度,但是却并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和半封建社会的社会性质。中国人民为了自由、民主、独立和统一整整奋斗了一个世纪,中国共产党党的领导下,取得了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胜利。 再次,建立一个最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是中国革命胜利的基础。
最后,在中国实行人民民主专政制度,是中国革命发展的历史必然。
这是对中国共产党近百年来革命斗争经验的深刻总结。
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
(一)中共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探索阶段及特征
1、过渡时期
1953——56年 主要矛盾是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主题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实现
①生产力:农业国→奠定工业化的初步基础,(工业化建设)“一五”计划超额完成; ②经济基础:新民主主义经济→社会主义经济;(三大改造)
③上层建筑:新民主主义政权(新政协)→ 社会主义劳动者专政(人大);
④主要矛盾: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矛盾→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
⑤阶级结构:四大阶级成分→社会主义劳动者。
2、全面建设时期
1956——1958年的正确探索
经济:中共“八大”;《论十大关系》;
政治:“八大”;《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整风运动。
1958——1960年的失误
经济: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化。
政治:反右派扩大化→“反右倾”斗争。
1960——1966年的纠正
经济:“八字方针”;七千人大会。
政治:平反冤假错案,但左倾思想进一步发展。
3、十年“”
三条线索:反革命集团的煽动;毛泽东的错误;老干部的抵制。
(二)社会主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探索历程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主要是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问题。
(1)关于历史中转变的条件:
第一,过渡的设想和理论基础:党和毛泽东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不断革命论和革命发展阶段论的理论,提出了中国革命分为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大阶段;1953年,毛泽东又提出了通过“一化三改”改造生产关系,解决私有制,实行全面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这些设想、理论,为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提供了方针和理论依据。
第二,政权条件:在民主革命时期的根据地建设中,党在政权建设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建国后,建立了广泛的统一战线和人民政权。共产党成为执政党,党的方针、策略可在施政中贯彻执行。
第三,物质条件:建国后,党和国家致力于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使国民经济结构发生了变化,建立部分社会主义国营经济,这是建立社会主义经济的物质基础,也是实现转变的物质条件。
第四,国际条件:苏联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提供了示范作用,社会主义阵营国家的国际援助,抗美援朝的伟大胜利,这些为转变提供了较为有利的国际环境和发展空间。
(2)实现转变的基本特点:
第一,具有明显的和平性质。通过自愿互利和典型示范方式,实现了对农业手工业的改造;用和平赎买的方式完成了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并且与民族资产阶级结成统一战线。这与俄国以暴力手段对资产阶级剥夺是不同的,也是国际共运史上没有先例的。
第二,转变是运用国家政权力量,自觉利用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原理,有计划、有步骤的变革生产关系,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结论:第一,必须始终把发展生产力作为首要任务,使生产关系的变革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第二,必须根据本国实际,选择适合自身特点的道路和形式,不能照搬外国的现成经验。第三,必须坚持无产阶级专政,坚持共产党的领导,才能保证转变的进行。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所阐明的这些重要思想,为党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继续进行探索并系统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提供了重要的基础。
三、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
在徘徊中前进和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1976年10月粉碎了“_”的胜利,挽救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的社会主义事业。在粉碎“_”以后,广大干部和群众强烈要求纠正““””的错误理论、方针和政策,彻底扭转十年内乱造成的严重局势,使中国从危难中重新奋起。与此同时,世界经济快速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国内外大势要求中国共产党尽快就关系党和国家前途名誉的大政方针做出政治决断和战略抉择。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伟大转折意义。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结束了““””后党和国家在徘徊中前进的局面,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历史的伟大转折。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是在这次全会前后开始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一个光辉的标志,它表明中国从此进入了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新时期。
中共十三大的突出贡献
1987年10月25日至11月1日,中共十三大在北京举行。大会的突出贡献是:(1)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2)概括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总路线,(3)制定了“三步走”发展战略。
中共十三大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总路线: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这条总路线被认为要“坚持一百年不动摇”。
中共十三大制定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战略部署是:从1981年到199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到,使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一番,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l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在这个基础上继续前进。当前,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正处在第三步。
四、开拓未来
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证明,只有马克思主义才是指引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领导和团结中国各族人民不断取得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胜利,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康庄大道。正是为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历史和人民郑重地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共产党领导和走社会主义道路。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人民对未来充满着信心。因为历史的经验昭示我们:坚定不移地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而努力奋斗,中国人民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美好理想,就一定能够实现!
篇4:党的三大历史经验
党的三大历史经验篇2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现代化是对传统文明的革命性演进过程。这是一个相当漫长的历史时期。正确认识和运用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和一党领导执政方式三大法宝①[①上世纪30年代,毛泽东同志总结了近来,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条主要经验,即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和党的建设,并通俗形象地称之为党的“三大法宝”。本文试图全面总结中国共产党建党85年的主要经验,以为其领导中国现代化事业服务;由于也是三条,特借用“三大法宝”的提法,有便于更多的同志记住、把握和运用。]是促进这一划时代事业取得成功的极富历史和现实意义的课题。
一、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奠定了科学思维的深厚基础
现代化对传统文明的演进涵盖了经济、社会及至个人等一切方面。而人自身的进步是现代化最精要最艰难最基础的部分。无尽中外史实证明,只要(有)有了人(进步的或现代的或适当的人),就(才)能创造出惊世骇俗的人间奇迹。人的现代化说到底在于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的现代化,因为人们的个体或社会行为(动)均受其观念和思维所指使。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是人类各种文明的灵魂所在,它既存于民族的文本、风俗及人们的大脑活动进行流传。思想观念与思维方式相辅相成,互为条件。前者可表现为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等,后者则对人们的思想活动具有方法论意义。观念是思维的切入视角,思维是观念的诞生前提。因此,从现代化的观念更新这个层面来看,一定的思想观念产生于一定的思维方式,或者说,现代科学的思维方式是形成现代进步思想观念的必然基础。
中国共产党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确立,紧扣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精神内核,是长期革命斗争经验的科学结晶。其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思维立点,既体现了唯物辨证的人类进步思想观念,更展示了求真务实的现代科学思维方法,对传统文明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实现了一种本质上的突破和飞跃。众所周知,中国传统文明是建立在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基础上的,几千年闭关自守、迟缓往复的社会状况强化了人们“天不变,道亦不变”的思维理念。其观念视角是“亘古不变”的,因而思维上崇拜圣人,唯书唯上,粗略笼统,急功近利,感情用事等;用现代思维理性的精神去衡量,它们共同的实质性缺陷就在于脱离实际——不是脱离“眼下的”实际,就是脱离更大范围或更加长远的实际,这应当是中国传统社会注定落伍的根本病症之一。毫无疑问,实事求是作为思想路线的提出正是切合这个病症的良药。观察中国共产党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形成发展历史,其特点可简要归集三方面:
1、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毛泽东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担纲第一人,他在早期的实践和理论两个方面都不愧为实事求是的光辉典范。毛泽东实事求是的方法集中在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上。这个具体不是一般的实际,而是个性的、发展的、联系的实际,毛泽东正是通过对这样活生生实际的分析研究,对中国农民、阶层、敌我及其他各个具体才能提出符合客观的系列的成功的革命理论和策略。毛泽东的理论与实践是在与各种错误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斗争中实现有机结合的。比如长征时期他反对博古代表的共产国际及军事专家李德坚持的阵地战、突击战、拼消耗等常规作战思想,创造了运动战理论并运筹得出神入化,夺取了长征的伟大胜利。毛泽东实事求是的思想具有深入浅出的理论秉性,更易被群众所掌握,变为极具潜质的精神力量。《矛盾论》、《实践论》直到延安时期的《整顿党的作风》等系列著作有力揭示了人们落后思想和思维方面的深层病症,使大家的认识上升到前所未有的新境界。特别是通过延安整风,“反对主观主义以整顿学风、反对宗派主义以整顿党风、反对党八股以整顿文风”,人们思想得到极大解放,主动性和创造力、战斗力空前迸发。人民解放军由100多万人迅速壮大,仅用3年时间,就打败了800余万美式装备的蒋军。战争中各地依据各自实际创造了很多特色鲜明的成功战法,堪称中外战争史上的奇迹。毛泽东实事求是的思想对和平建设时期同样具有深远影响。比如后来“八大”正确路线的形成,基层“两参一改三结合”等管理经验的出现,都是显例。
2、归纳实质突破理论。传统文明从观念和思维上对人们的影响无所不在。即使毛泽东这样出类拔萃的人物也在所难免。表现在他晚年为盛名所累,开始脱离实际,后来越来越意气用事,进而从大跃进到文化革命在全国发动多个得不偿失的运动。特别是“”,虽在一定程度上关乎反对官僚主义的宏旨,但由于错误的“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指导和错误的群众运动方法,使国家濒于**崩溃的边缘。毛泽东后,值得庆幸的是中国共产党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重新得以弘扬光大。以邓小平为代表的第二代领导人坚定回归实际、拨乱反正、解放思想,终于形成了对中国近几十年现代化逐步起飞阶段影响极大的邓小平理论。邓小平理论具有言简意赅、一针见血的辨证风骨。其认识活动中实事求是的思维特质在于尊重实际,从实际中来,到实际中去;将各个方面的实际,包括历史的和现实的、精神的和物质的、国内的和国外的以及发展的发达的实际都拿来进行综合归纳,“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从而找到事物的实质——一般(共同)的、原则的、规律性的东西,实现对旧理论的质的突破。从真理标准讨论、党的建设到姓“社”姓“资”的判定标准,一系列重大问题都是依据实际实践来判断、抽象和演绎,进而发现正确答案。尤其是长期以来争论不休的社会主义问题,邓小平倾其近90年丰富的人生阅历和长期革命奋斗生涯的理性思考,终于提出了计划和市场的多少不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的确立和迅速发展并主动融入全球现代化进程打下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3、围绕目的创新思想。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创举,她既与其他国家的现代化有着某些内在的深层的共同的要素,同时又是一种独特的事物,拥有不同于其他国家的外在的鲜明的特色。如何认识和处理这种一般与特殊的矛盾关系是新时期能否坚持好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要领所在。以___为首的中国共产党第三代及后来的领导者准确把握这一要领,其实事求是思维的特色主要体现在围绕目的创新思想的方式上。这种思维方式旨在立足实际,包括上述的一般和特殊两个方面的实际;明确目的,即根据自己特殊的实际去争取那种一般的目的,然后紧紧围绕目的来创新思想观念。__在世纪之交提出了中国共产党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之“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既深刻准确地把握了中国共产党客观实在的属性及其对中国现代化的关键性意义等特殊方面,也高屋建瓴地抓住了发达市场经济下对党建的综合性高要求和发展性大目的等一般方面;这种一般与特殊的有机结合,不仅有效地突破了过去那种关于党的单一的阶级性质理论,更为新时期全面扎实深入地加强党的建设乃至牵动其他的系统建设开辟了广阔的思想空间。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核心的中共中央根据中国经济迅猛增长,世界大局和平发展的现实情况,按照中国现代化长远利益和更高目的的需要,确立科学发展观,在双赢、多赢和共赢的基点上,打造新型和谐社会的发展理念。这种思想比过去长期积淀下来的(阶级)“斗争哲学”无疑更具人本精神,更有普遍的人性意义,因而更务实,更科学,更便于实践。
二、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提供了凝聚合力的根本动因
无须讳言,中国的现代化大门是被迫为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打开的。为什么泱泱50文明古国,浩浩4亿万人口大众,却常常被那些“蕞尔”小国,甚至数千人的的侵略军打败、欺侮?!这种深重的民族耻辱100多年来像梦魇一样压在人们心头。很多思考者往往都集中在物质层面和制度层面寻找原因,也力图在这两方面推动改进,但最终收效并不明显。物质层面可例戊戌维新,虽然建造了规模名列世界前茅的海军舰队,却在甲午海战中被拥有较小舰队的日本海军全部击溃。制度层面可例辛亥革命,虽然数千年一贯制的皇朝顷刻瓦解,现代民主政制呼之欲出,革命先驱者甚至也看到了芸芸众生的素质尚不适西式民主,特意预期了一个“训政”的阶段。然而未待施行,革命成果即屡遭篡夺,称帝复辟者大有人在。随着先驱溘然离去,留给中国的只能是军阀混战,天下大乱,人民积贫积弱,任逞日寇凌辱,总之,中国仍是“一盘散沙”。
中国为何“一盘散沙”?比物质和制度层面更深的原因在精神层面。在这里,精神比物质和制度更具有根本性的决定意义。构成人类精神世界的主要部分是思想观念,它规定了人们观察、认识客观世界的视角高低,获取知识的多少,从而决定了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成果大小。不同思想观念规定人们视角高低集中体现在其理想性和道德性的强弱,具体表现在宗教、信仰、理想以及信念等概念范畴。在这个范畴,人们较易超脱世俗利益的纠缠,具备寻根究底的理性,以至能够较多的运用好群体的合力和个体的潜力,加快社会的发展——这应当是现代化发达国家的一个普遍性成因。中国传统文明恰好于此存在深层缺陷。其观念文化的代表儒释道中虽也存在一些仁义善良的道德取向和美好社会的理想愿望,但总体上并没有脱俗——总目的还是现世的眼前利益。主流的儒家短肋在于维护传统官本位等级社会的利益格局;佛教早被红尘濡染失去纯粹,信徒想的无不是消灾去祸的俗愿;道教则起始就是因于延年益寿的常念,炼丹寻药莫不为此。在这种世俗功利性观念文明的教化下,人们趋(近)利自私的动物性本能必然无限膨胀,而追求理想、正义、知识、真理、道德和精神感受等文明性需求②[②动物性本能和文明性需求都是基本的人性,其集中表现在于前者趋近利,后者取远利(常常也包含了近利但被误解)。人们的趋(近)利自私性是一种基本的客观存在,不容否认也无须否定;现代经济学的“经济人”假设及现代市场经济的主要动力和要素配臵的效率理论等都据此而来,问题在于我们必须看到这个命题为真的前提是什么,这就是必须要有现代法治。在发达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的文明性需求方面得到更多的发育和表达。]则被压抑萎缩,社会进步的合力因而消弭,一遇风吹草动,比如吏治不好,或大的自然灾害,或外族侵犯,人们的行为逻辑必会是“大难临头各自飞”,“一盘散沙”的形成机理正在于此。
上世纪初,原产于发达西欧的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及理论体系通过近邻俄罗斯的革命传到中国。这个思想因其替被压迫者说话的鲜明立场和与中国本土朴素理想观点的某种契合而深受爱国思想者的欢迎。随着中国共产党——共产主义理想信仰的实践和传播主体的诞生,越来越多的共产主义战士成批涌现。共产主义尤同一轮初升的红日,慢慢照亮了中国人的精神世界,中华民族的巨大力量正在逐步聚合,“一盘散沙”的顽疾逐渐从根本上得到疗治。其全过程彰显着复合而丰富的特色,因此更具长远的存活价值,具体可从五个方面进行分析评估。首先,从先驱风范看,实现了勇于牺牲与争取解放的结合。共产主义理想信仰在中国流传之初,正值如火如荼的革命战争年代,先驱们被这崇高理想的大旗所召唤,个人精神世界充满了革命解放的战斗激情和改天换地的英雄气概。像慷慨就义的李大钊、刀丛吟诗的夏明翰等等,那些前赴后继,笑对死难的先烈何止成千上万。他们和许多还在战斗的共产党员一起构成了中国现代化的民族“脊梁”!毛泽东是其中不能不提的一名核心人物。这不仅因其心怀革命到底的远大目标,更因其创建了科学的革命思想和方法体系,还因其所向披靡的英雄气质。他有六位亲人先后为革命牺牲。他运用其思想保障革命转危为安,不断走向胜利。尤其是共和国刚建立的时候,毛泽东藐视以最强的美国为首的“联合来的中国人民志愿军与拥有现代化武器装备的美方军队诛死作战三年,志愿军无畏“无败”的强敌和“空前”残酷激烈的战争环境,英勇善战,英雄辈出,终于将对手赶到了“三八线”以南。抗美援朝的胜利打出了军威,打出了国威。她对全世界是一个象征:中国“一盘散沙”、软弱可欺的历史从此结束了!
其次,从民族影响看,实现了聚拢民心和唤醒民智的结合。中国共产党艰苦卓绝的理想实践从一开始就对许多上进份子产生了强大的吸引力,在长征胜利后的1930年代,延安更是成为全国知识青年向往和奔赴的精神圣地,这是民族力量发生凝聚的生动体现,也说明了人的本性中普遍存在着对美好理想的追求。人之能,在于其信。现代心理学研究发现,人们大脑中所潜在的情感力量、意志力量、探索力量等心智能力是非常巨大的,它的开发利用有赖于其信念理想的牢固程度。所谓心诚则灵,信则行,都说明了信念的伟力和人类实践活动的能动本质。三年解放战争,国民党数量庞大美式装械的军队为什么打不赢解放军?而战争后期,那些溃败如绵羊的“国军”为什么一旦为解放军所俘获改造,打起仗来马上就变成了猛虎?其战斗力从何而来?这里一个重要因素就在于人们精神世界的深刻变化。
第三,从实践主体看,实现了执掌政治与传播信仰的结合。中国共产党以共产主义理想信仰为最高目标,这个目标既是一个抽象的遥远社会的精神象征,又是一个实实在在、时时刻刻、无处不在进行着的运动。无论是战争年代革命奋斗,还是和平年代执政建设,都与中国的现代化以及传播共产主义紧密联系在一起,这便是政(治)信(仰)一体的特性。不难得出,共产主义理想信仰的扩散过程实质就是传统文明的转型进程。文明的转型不应当也不可能是断层式的,我们不能将历史一概地推倒重来,反而应该客观正确地认清传统,并主动运用好其中既有的规律性。传统文明的根本特点是官本位,表现在精神风尚领域也存在很强的“民为官镜”的现象(规律),而政信一体的特性恰好是合乎这个规律的,所以是有着强大生命力的。我们观察过来的社会现象,自然很容易得出“党风决定民风”,“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干部、干部看支部、支部看支书”的普遍结论。中国共产党赞同信仰自由,她主要依靠党员身体力行来传播其共产主义信仰,当然其中必然涉及到其思想、作风、组织、制度、纪律等诸多方面。
第四,从理想属性看,实现了传承国粹与归宗先进的结合。共产主义理想虽然原产于西方发达国家,但在中国共产党的实践中也吸收传承了传统文明中的精华部分,因其两者的结合而更显活力完美。一方面,这个理想建立在彻底的唯物主义自然观、社会历史观和科学的意识观、认识论的基础上,克服了人类曾经产生和实践过的各种理想中普遍存在过的唯心论、机械论、唯意志论、宿命论和空想主义的因素,因此能够准确测证现代发达国家的进步走势和总体状况,这无疑是信仰者坚定信心的现实源泉。另方面,传统文明虽然产生于农业社会,主体上很难适应现代社会,但其相关的精华思想和方法必为今天所用。比如“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大同世界”等古来名言的理想境界,还比如“天人合一”、“中庸和谐”、“和为贵”以及“仁义忠信”等处世道德理念,再比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修齐之道,这些与中国共产党理想实践中的总体目标、基本要求和个体修养存在一脉相传、息息相关的联系。从这个角度看,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中印战争中对俘虏的优待及俘虏们的真情感动,还有志愿军在朝鲜的秋毫无犯,世所罕有。
第五,从和平时期看,实现了志存高远和躬行当下的结合。共和国成立后,开始了漫长的和平转型时期,由于环境的安定、工作的平淡和目标的遥远,共产主义理想信仰的传播教育比战争时期平添了更大的难度。中国共产党初甫执政,即以十分高亢的革命精神大力推行共产主义全新的理想道德风尚,使社会面貌焕然一新,上世纪60年代前后,成了这种新文明景象最靓丽的时期。中国社会几百年积留下来的黄、赌、毒丑恶现象一扫而光,脏、乱、差的歪风积弊根本好转。共产党高官以身作则,推崇生活简朴,平易近人。各种各样形式灵活,讲究实效的理想道德教育深入人心。各个地区各条战线胸怀理想、道德高尚、扎实工作、事迹突出的英雄人物层出不穷,如河南兰考县委书记焦裕禄、大庆石油工人王进喜、解放军战士雷锋、科学家李四光、钱学森、钱三强、普通机关干部张志新等等,他们在共产主义伟大理想激励下,从平凡工作中表现出无比的英雄气概和高昂的革命精神,成为中国现代新文明的楷模。
三、一党领导的执政方式具备了稳健发展的必要条件
长期以来,人们普遍存在一个重大的认识误区:要治理政治腐败,提高经济效率,加快国家现代化,就必须实行多党制的民主政治,即美国为代表的西式民主。其实,人们一般认识的西式民主只是西方发达国家300来年社会发展积累的表层成果,其施行效果的大小是被它深层的观念文化怎样所决定的。这里的观念文化集中在平等、理解、宽容、共赢以至博爱等价值取向上,通常则表达为人们的素质——与传统文明与生俱来而入血入骨的国民属性。国民属性及观念文化的转换要经过长期艰难曲折过程。现今世界上,凡是施行多党制民主效果好的国家均是这种观念文化转型比较成功的;反之,那些主流观念文化还停留在等级、狭隘、争斗、惟私和极端基础上的国家民族,就不能通过这种民主方式取得好的发展效果。因为大家只想通过这种民主争取自己的利益,眼中只有自己的利益,所以搞贿赂、耍手段,甚至拼死拼命不择手段,综合看,必然没有好后果。不讲那些战火下因这种民主而流血**的中东、东欧一些国家,就是一直处在和平环境的很多国家都是这样。虽然搞多党制60年了(这种民主观念文化的浸润更久远),但国家仍是贫富悬殊、腐败成风、效率低下,甚至一个几百人的村子,因多数人不同意搬迁都可以投票否定国家高速公路的修建。还有南亚的孟加拉,前年最大反对党的一次集会,竟被人用手榴弹炸死炸伤300多人。
相比之下,中国的现代化却稳健得多,深入分析一条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实行了一党领导的执政方式。中国是后发展国家,不可能具备西方发达国家当时的相关环境,按照他们的办法来发展。后发国家经济的稳健性是由政治方式的稳定性决定的。而政治的稳定方式是由基本国情特别是观念文化决定的。中国基础差、人口多,农村人口比重大,资源相对贫乏,观念文化的总特点是官本位的,等等,这些都是抉择政治方式必须顾虑的要素。中国历来就存在“国不可一日无君”的政治共识,这里“君”即权威,更贴切讲即好的唯一的权威,没有这样的权威,大家争权夺利,造成国家混乱,发展滞阻,还谈什么现代化呢。从更大范围看,政治稳定决定发展稳健是普适性的。发达国家的政治经济及至文化自洽互动的成熟性不用多说。那些二战后发展又快又好的国家和地区也无不是这样的。比如韩国的经济起飞和其他现代化的扎实基石就被公认为是朴正熙军人专权统治的功劳;台湾发展最好最快的时候是国民党独自执政期间;新加坡近50年更是靠着人民行动党来创造发展奇迹的。相反,近邻菲律宾接手当初美国建立的主要经济基础,又按照美国方式比新加坡早几年立宪选举,一时被寄予厚望,但后来难免多党争夺,几度陷入动荡边缘,国家终究没有发展好。
中国共产党一党领导执政的特点一是形成了从上至下统领一切的“金字塔”状稳态组织结构,横面上,党委、人大、政府、政协、军队五大家,党委是最高领导;纵向上,党委(党组)、党总支、党支部,分别是各级大大小小单位的最高领导。层级间,各级均向自己的上一级负责;单位内,全体均向党的组织负责。这种层级分明的原则与现代行政学的科层理论是相通的。而权力向党组织高度集中的实质在于统一思想,减少争执,围绕核心,加强团结,便于集中有力的行动,它对克服中国人历来缺乏组织团队,散漫混乱的积弊极有针对性。这种集权方式诞生于井冈山红军时期,通过“三湾改编”,将支部建在连上,使红军力量得到空前凝聚和增强,最终成为横扫国民党数百万大军的制胜法宝。在和平建设时期,同样成为国家主动发展进步的一个不可或缺的政治硬件。如建国初期集中力量的建设发展,改革开放以来“基本国策不动摇”之类“一言九鼎”的功效,致使中国发展持续飞跃,举世瞩目,还有数不胜数的国家大规模建设工程项目,每次胜利领导组织抗击地震、滑坡、风沙、洪水等大的自然灾害的过程等,都很能说明问题。
二是党组织领导班子成员一般都具备较高的政治综合素质。由于中国共产党组织历来都是根据个人的实际表现,按照比较严格的程序发展新党员,所以客观上保证了党员群体相对于普通群众的进步性质。党的各级领导班子成员一般又是从党员群体中挑选的经受考验、经验丰富、德才兼备的精英份子,因而大都政治综合素质较高。改革开放近30年来,领导班子的建设坚持“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四化方针,加上与外界活跃的信息沟通及经验交流,引入施行了负责制、分工制、任期制等现代管理方式,成为其工作能力进一步加强的有利因素。从理论上看,在既定的组织形式下,组织运转的效能取决于组织成员的能力大小及其是否得到发挥,而后者则往往取决于组织的领导者的胆识和魄力。事实证明,改革前20年几次争论反复的时候,正是主要领导者邓小平力挽狂澜,排除干扰,才保障和加快了特区的开放态势及全国的发展速度。而分析发展得好的每个地区、每个部门和每个单位,虽然情况各自不同,但主要的共同经验肯定有一条,那就是领导班子强特别是“一把手”有能力。全面地看,他们确实是领导中国现代化事业的宝贵财富和中坚力量。 三是在方法论上继承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优良传统。人们的实践行动是依据一定的思想观念指使,并凭借一定的方法帮助进行的。前者提供实践的立场和目标,后者提供实践的技术和手段,两者都是顺利实践必不可少的。中国共产党成立85年的奋斗中,在方法论上积累了许许多多的经验,形成了值得后人赞诵和继承的优良传统。她既包含前文从思想、信仰和体制等三大方面的经验总结,还可指其他很多具体的方面。比如群众路线、调查研究、艰苦奋斗、思想领先、政治挂帅、以经济为中心、批评与自我批评、民主集中制等等,这些办法既是一份难能可贵的精神财富,也是中国共产党过去取得事业成功的基本保证,更是今后推动中国现代化新进展的一个领导优势所在。
四是中央领导核心锐意改革进取的精神状态。这一条最关键。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持续迅猛发展,经济总量扩展很快,整个社会已进入到由传统到现代实现根本性大转型的攻坚阶段,但限于理论不系统,改革难深入,进展没配套,各方面存在的问题呈现累积增多甚至加深加重的倾向。在这种情况下,中共中央高瞻远瞩,运筹帷幄,坚定深化改革,鼓励全面创新,这必将为中国现代化再上新台阶准备重要的政治条件。
四、运用党的三大法宝推动中国现代化的协同进路
上述中国共产党的三大法宝是实现中国现代化的基本保证。三大法宝之间存在相辅相成、互为条件、互动互进的辨证关系。运用三大法宝的要义就在于掌控这种关系。总的是要以共产主义理想信仰为基本视角,以实事求是思想路线为基本方法,以一党领导执政方式为基本原则,系统协同,积极稳妥,大胆创新,攻克关键,使每项改进有机联结,最终取得“1+1>2”的整体效果。下面按紧迫性大小和操作性强弱具体分析六个关键改进措施。
(一)重造监委,创新党内民主。一党领导是现代中国稳健发展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充分条件就是民主。但民主不等于西式政治表面上的多党制,而是其实质——多数投票抉择形成的
和党内分派竞选存在混乱、分裂之虞,更好的办法是以民主方式重造监委。⑴构筑“三权”制衡体制。撤消纪委,成立监委(监督委员会),专职监督同级党委。同时,党员选举监委书记,党委履行领导职能,改过来单一从上型的制权体制为新的三权制衡体制,其闭合的制约关系为:监委监督权-→党委领导权-→党员选举权-→监委监督权。⑵竞选产生监委书记。监委书记由所在党组织全体党员普选产生。凡在籍党员,不受党龄、性别、年龄、单位、民族等条件限制,均可参加竞选。⑶监委书记的动力和压力:在职享受同级党委书记相应的职级待遇,离职则退回原职级;可连选连任;负责监委班子组阁和聘任中层职位,薪金固定(中层以下为常任);严格执行各项监督程序;定期不定期述职和接受质询、弹劾。
(二)办活内刊,创新争鸣方式。理论滞后既有思想或僵化或肤浅,缺乏实事求是能力的原因,也有思想媒介管理过死,缺乏百家争鸣信息交流渠道的问题。诚然,中国现在尚无须全面放开言论,对那些有悖正统、可能引起混乱,从而影响社会稳定的观点还必须限制在一定范围发表。过来这方面的职能主要是由相关各级媒介单位所办的内部刊物承担的,但稍微浏览眼下这些内刊,实质争鸣性信息极少,大体与公开媒介相差无几。这是内刊的行政化官僚管理及其部门利益刚化趋势的必然结果。如何改进?⑴首先在省会城市以上设内刊(内部报刊、网络论坛),执行百家争鸣,言论受法律保护。内刊直属同级党委,财政拨款,聘用总编(最好是中共党员);内刊取名可赋个体特点,以期长远,出品牌;参与者(编、读、作者等)均与行政级别脱钩,经专门考试或考核,具备一定思想水平时才能获取资格。⑵由国家出资,经常在内刊组织课题攻关、学术研讨、征文评奖等活动刺激深化言论的积极性;创设年度敢想奖、破题奖等专项大奖,鼓励创见,重点扶助从事长远研究的单位和个人。⑶及时搜集整理言论成果,实用性强的要作出提案,移交决策、执行部门使用,并督促和反馈信息。⑷对各类言论园地要定期组织评议,按标准记分得出等级,与其报酬相结合;要逐步淘汰低效劣质的言论园地。
(三)科学分权,创新责权结构。公共权力在前述新监委机制的制约下,就可以大胆进行科学分权改革。这不仅是建立完整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也是各级各地各单位贯彻依据各自情况实事求是原则急需的政治条件。⑴现阶段,为保证党的领导有效和统一,各级党委一把手要集中由上级统管,由上一级主职提名,上一级组织审核任免。⑵关系局外的事务要有相应的统管。如关系到流域的江湖治理、关系到打假治劣的工商管理、关系到司法公正的审判管理等,因内部监督存在弊端,应专设外部的监督。⑶逐步扩大市级自主权。市是我国行政区划中重要的基本单元,具备发展区域自治政治的较好条件,可先行一步。一是立法权。使其能够从各地实际出发加强法治建设。二是人事权,副职领导由本级任免(或由主职提名,本级党委任免)。三是机构设臵权。除必须垂直管理的机构,其它机构的撤建、定名、职能、编制、归口等均由市级自主决定。上下级的日常工作联系,由办公室归口办理。
(四)民荐党员,创新训育方法。在中国,人民群众政治素质大面积的提高有待党组织民主化的加强。在党内民主取得实质性进展的情况下,可尝试在群众中间开展民荐党员活动,以扎扎实实训练培育大家的民主实践能力。⑴民荐党员就是以普通群众投票方式来推荐优秀党员、入党对象和对重大党事、政事进行的民主测评。其结果必须列入相关各级党委的议事日程,并将议决结果专题上报和向社会公开。⑵先试点,后推开。大体是由各个社区组织,定期(年度和任期)、定事(预先公开)、定人(投票者范围)进行。⑶投票前,可酌情安排适当的相关事宜公辩演讲活动。⑷公费投选。设立投选基金,来源为公共开支和社会捐赠。捐赠个人授予相应的公益荣誉。基金进行透明化管理。
(五)党政一体,创新精干政治。党政分开的理论基础是多党制民主政治,一党制下(进而如上述搞党内民主)原则上不需要党政分开。过来勉强推行党政分开造成了矛盾扯皮、机构膨胀、人浮于事、效率降低等普遍性问题。上世纪90年代中期,广东中山、顺德等地自主进行党政一体的机构改革(是否首创?),有力克服了膨胀低效,影响很好,应当认真总结经验,并根据实际情况逐步推广。目前,可通过新的试点由下而上推行党政一体。目前实际状况允许市以下党政均可合并。可先规划党政一地(院、楼)办公;书记和均兼任市长、副市长;相近职能单位合署办公,两块牌子一套人马,为创造精干型政治打开局面。
(六)法分两系,创新法治格局。中国的民主法治建设存两大悖论。一是民主法治孰先孰后?先民主可能乱而不能法治;而先法治(强政府)因缺民主监督仍不能达到。二是宪政与党治如何协调?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宪法的至高地位及人大的权利机构性质究竟三者如何关联,如何自圆其说?其实,这些悖论都是因为从既定的概念或人家表面现象粗浅思维的结果。抽象各国(特别发达国家)民主、法治(宪政)的最本质就不难得出:民主≠多党制,民主的实质是依靠多数投票抉择的现代管理方式(于是第一个悖论就可为新型的党内民主所破解)。同理,法治(宪政)≠多党竞争和议会决策,法治的本质是按照白纸黑字的规定办事。从这个根本性的定义推理,也不难得出破解第二个悖论的改革构想:将国家整个法律章程规定的拟订、修改、文本和实施体系分为政治类和非政治类两大系类;前者主要管党治等政治事务,后者管经济、民事、刑事等非政治事务;设立《临时政治大法》(与现行宪法基本精神并不矛盾),形成典型中国特色的政治法治格局。
>>>下一页更多精彩“党的三大历史经验”
篇5:简述党的光辉历程和历史经验思想汇报
尊敬的党组织:
今天黄庭胜部长带着我们重温中国共产党的光辉历程,并结合实际分析了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从1840年英国对中国发动了第一次鸦片战争,中国人民开始了为中华民族的解放和振兴的伟大奋斗史,并且不断地探索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发展道路。中国共产党正是在这段艰难的时期诞生了。从中国共产党诞生以来,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中国的繁荣与发展奋斗不曾停过。因此,党的历史是鸦片战争以来先进的中国人奋斗史的继续,党的光辉历程是一部民族解放和民族振兴的奋斗史。
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在中国的革命和建设道路上都留下了不可磨灭的脚印,那是血和泪的结晶。中国共产党为中华民族在革命道路上渡过艰难险阻,浴血奋战,正是有了中国共产党,才有了新中国。1949年,毛主席在北京天安门广场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共产党引领着中国人民走在了探索中国建设的道路上。1956年,中国共产党完成了对中国的三大改造;1978年,中国共产党又带领了中国走上了改革开放的道路上,这是一条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邓小平爷爷提出了我国要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是我们社会主义重大的变革。江泽民同志又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江泽民同志同样在探索着我们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中国正一步步地繁荣起来。
但是,中国的发展道路仍然漫长而曲折,而中国的未来建设发展事业的重任落在我们当代的大学生上。因此,作为当代的大学生,应该以中国共产党为自己的榜样,继续为中国的发展事业奋斗着。入党积极分子更应该以身作则,每时每刻都向我们党组织靠拢。中国共产党的伟大成就是离不开中国共产党员,是通过党员的对中国事业的关心,不断的对党的事业的继承与发展。
当代大学生是中国建设事业的主力军,中国以及中国共产党的未来,对于中国的建设、发展与发展,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同时任重而道远。因此,当代大学生首先必须努力学习,不断用科学知识武装自己,在当今世界,科学技术已成为各国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力量,只有通过知识的武装,才能使中国在世界之林立于不败之地。
这次培训,使我更进一步了解了我党发展历程和成果,更坚定了加入中国共产党的信念和决心,同时,也使我了解到自己肩负的使命,立为祖国实现现代化而奋斗的志向,充分把握历史机遇,从身边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全面发展自己的德、智、体、美、劳等综合素质,做一个优秀的入党积极分子。
此致
敬礼
汇报人
20__年_月_日
篇6:简述党的光辉历程和历史经验思想汇报
尊敬的党组织:
这是最后一次党课。我们认真听着老师的那生情的讲述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老师以历届中国共产党代表大会为指引,带我穿越91年的岁月。
学习了党的历程。我们了解了中国共产党的光辉历程之后,我深感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由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等各种客观条件所决定的。而作为一名入党积极分子,我看到党的组织及领导能力越来越大,我感到格外自豪和敬畏,并更加坚定积极拥护中国共产党,为做一名党员努力奋斗。现代中国面临着更加复杂环境,更需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回顾中国共产党走过的路,荆棘坎坷,看不清的路口,辨不明的黑夜白昼……让我们了解到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个逐步形成的过程,是在复杂的阶级斗争与国际环境中确立起来的,是革命的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所确立的。那么,我们作为一名青年大学生最好的拥护党的途径便是树立远大的理想,肩负起建设党和国家的历史使命。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至今已走过了__一年的坎坷路途。它从只有五十多人的党发展到有七千四百多万名党员,执政五十多年的世界上最大的党。近__一年以来,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最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最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领导人民完成了民主主义革命,实现了民族独立与解放,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完成了最广泛也是最深刻的社会变革,开创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指明了出路。从而也侧面客观的证明了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社会主义的胜利,中国共产党不愧为伟大的党,不愧为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作为一名入党积极分子,我们要积极努力的做到老师要求的。在政治上起和兴作用,在组织上起凝聚作用,在行动上起表率作用,在学习上起标兵作用,在生活上起服务作用,在权益上起维护作用。以崇高的精神鼓舞人,以优秀的形象影响人,以模范的行为引导人,以先进的事迹感动人,以浓厚的氛围感染人,以良好的学风化育人。养成求知爱学、求真务实、团结互助、争先创优、拼搏进取、比学赶帮的精神。做社会的好公民、学校的好学生、家庭的好角色、集体的好成员、他人的好榜样、党组织的好党员。争取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奉献自己的力量。 新一代的我们,肩负着党的历史责任,我们应该无所畏惧,迈着坚定的步伐,向着未知的明天扬帆起航!
此致
敬礼
汇报人
20__年_月_日
篇7:简述党的光辉历程和历史经验思想汇报
敬爱的党组织:
我很荣幸有机会作为一名入党积极分子参加这一期的党校学习。在开学典礼上,刘剑平老师的讲话为我们入党积极分子指明了方向,坚定了信念。今年恰逢建党__周年,回顾历史,中国经历了跌宕起伏的历史时期,有过繁荣,有过衰败,有过迷茫,但是,在毛泽东等人的领导下,中国渐渐崛起,走向成功。可以说,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第一节的党课由刘海春老师为我们讲授,为我们讲述了中国共产党的光辉历程和大学生的使命,让我再一次对敬爱的党组织肃然起敬。
中国近代史是一部民族耻辱史、一部民族抗争史。鸦片战争把中国拖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当民族到了最危难关头,仁人志士奋起反抗,努力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戊戍变法、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屈辱的岁月,悲壮的抗争,艰辛的求索,明确地证实了一个结论: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走不通。因此,中国共产党是历史的必然选择,是中国共产党彻底改变了危难的局面,结束了一百多年的耻辱。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中国革命发展的客观需要,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 。无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以及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奠定了阶级和思想基础。197月23日—31日,在上海召开了中国共产党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这次大会,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然而,共产党的成长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它是在斗争中成长。南昌起义、人民革命军队的建立、国民党围剿共产党、红军长征、抗日战争等等,中国共产党面对挫折,凭借着各位领导人准确的判断力,逐步解决问题,突破难关。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伟大的胜利,中国人民站立起来了。中国历史从此开始了新的纪元。
作为一名大学生,我们有责任担当起历史的使命。首先,要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既然中国共产党是历史的必然选择,那么我们就应该高举中国共产党的旗帜。再者,要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主力军。纵观充满苦难和耻辱的中国近现代史,以及充满成就与挑战的中国现状,我们应该认识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离不开我们新一代的大学生。最后,要做坚定的共产主义者,把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与现实任务结合起来。为此,我们要踏实做到以下几点。第一,我们要树立远大的理想,坚定信念。理想是黑暗中的指路明灯,是航海途中的灯塔,是成功的垫脚石。只有树立远大的理想,拥有坚定不移的信念,我们才能在现实生活中始终保持激情,积极向上。第二,努力学习,奋发成才。现在世界各国的国力竞争,不再仅仅是综合国力的较量,更是人才的较量。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最需要的,知识型人才。我们应该意识到这一点。踏入大学,一个新的开始,我们要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利用学校的资源,学习更多的专业知识,拓展视野。第三,开拓视野,锐意创新。看一下诺贝尔奖等全球性的技术奖,中国获奖者所占比例极少,这充分说明了我们虽然在知识方面武装了自己,但是,我们还是缺少创新。所以,我们应该在这一方面多锻炼自己,立足于专业知识,往更多的方向想象,把“中国制造”改为“中国创造”。
新世纪的大学生担负着新的历史任务。回忆以往的峥嵘岁月,一代又一代的中国青年为了祖国的独立繁荣,披荆斩棘,奋斗一生,有的甚至付出了宝贵的生命。看今朝泱泱中华,“三个代表”为我们的成功指明了前进的方向。我相信,我们在党中央的领导下,一定能成为能够肩负起历史赋予振兴中华的神圣使命的年青一代。
恳请党组织给予批评指正。
此致
敬礼
汇报人
20__年_月_日
篇8:简述党的光辉历程和历史经验思想汇报
随着第十一期业余党校的开班,我们很荣幸的成为其中的一员,在11月28日我们集体观看的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程,我们从视频中了解到中国共产党自从1921年建立以来到现在经历的曲折以及取得的辉煌成就。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各族人民为新民主主义而斗争的过程中,经历了国共合作的北伐战争、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和全国解放战争这四个阶段,其间经受了1927年和1934年两次严重失败的痛苦考验。经过长期武装斗争和各年方面、各种形式斗争的密切配合,终于在1949年取得了革命的胜利。
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后,便领导了轰轰烈烈的工人运动。1922年1月到1923年2月,中国工人运动出现了第一次高潮。同时,建立了以共产党员和国民党左派为核心的国共两党和各界人民的革命统一战线,联合一切可以联合的力量,迅速地掀起了1925年至1927年的大革命高潮,胜利地举行了北伐战争,基本上摧毁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但是,在这次大革命的过程中,以陈独秀为代表的右倾机会主义者,犯了“一切联合,否认斗争”的错误,对统一战线内部的地主、资产阶级分子的妥协性、反动性认识不足。因此,没有及时有效地组织革命力量同他们作坚决的斗争。结果,当蒋介石、汪精卫控制的国民党先后叛变的时候,我们党不能组织有效的反击,导致了第大革命的失败。
1927年8月1日,周恩来等领导的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
派的第一枪。8月7日,党中央召开紧急会议,确定了实行土地革命和武装起义的方针。9月,毛泽东同湖南省委领导了湖南、江西边界的秋收起义。
毛泽东同志领导的秋收起义,组织了中国式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在军队中建立了党的组织,并把党的支部建在连上。1927年10月,秋收起义的部队转入井冈山。1928年,朱德带领起义的部队到井冈山会师,创立了红军第四军,扩大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到1933年,全国红军发展到33万人,共产党员也从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的1万人发展到30多万人。
在此之后的一段时间里,党内的“左”倾错误,几乎使城市中有组织的革命力量损失殆尽。党中央在城市站不住脚,1933年,被迫撤到江西中央革命根据地。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一方面军损失惨重,不得不在1934年10月退出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二万五千里长征。1935年1月,长征途中在遵义召开的政治局扩大会议,批评了党在军事指挥上的错误,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全党的领导地位。但是,王明冒险主义造成的这次严重失败,使全国红军由30万人减少到3万人左右,共产党员由30万人减少到4万人左右。{党的发展历程心得体会}.
1937年7月,抗日战争爆发,针对当时实际情况,毛泽东同志多次重申党的二大提出的关于中国革命分两步走的规化,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光辉思想,指出了中国的出路在于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反动统治,并进而转入社会主义。并着重总结了建军党以来,在统一战线方面的经验教训,制订了既联合又斗争的策略,以及同顽固派斗争的方针,建立了国民党在内的包括一切抗日的阶级阶层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并将我党工作的重点放在敌后,放手发动群众,开展游击战争,建立革命根据地和政权。在抗日战争时期,由于执行了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党中央的正确路线,致使革命力量迅速发展。到抗日战争胜利前夕,
人民军队的主力,由抗战开始的3万多人,发展到120多万人,共产党员由抗战开始的4万多人,发展到121万人,使我们党真正建设成为一个具有广泛群众性的马克思主义的无产阶级政党,成为中国人民前所未有的领导力量。
抗日战争结束以后,蒋介石依赖美国的援助,拒绝我党和全国人民关于实现和平民主的正义要求,悍然发动全面内战。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以根据革命形势的变化和革命实践的发展,充实和丰富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和政策,面对蒋介石发动的全面内战,提出了“针锋相对,寸土必争”的方针,以革命的两手反对其反革命的两手。在武装斗争总题上,毛泽东同志提出了十大军事原则,使我党领导的革命力量在内战中不断发展壮大,仅仅经过3年多的英勇奋战,就消灭了蒋介石的800万军队,推翻了国民党政府,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我们党发展为代表全国各族人民利益的执政党。
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胜利充分说明:
中国共产党是无产阶级的先锋队,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不谋任何私利的政党虽敢于并善于领导人民百折不挠地向敌人作斗争的政党。中国各族人民从亲身经历中看到了这个事实,人而紧密团结在党的周围,实现了我国历史上空前的民族统一和团结。
中国革命的胜利,是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指导下取得的。我们党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把它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形成了伟大的毛泽东思想,找到了夺取中国革命胜利的正确道路。这对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
发展上一个重大的贡献。
中国革命的胜利,在我国结束了极少数剥削者统治广大劳动人民的历史,结束了帝国主义、殖民主义奴役中国各族人民的历史。劳动人民成了新国家新社会的主人。人民革命在一个人口占人人类近四分之一的大国的胜利,改变了世界政治力量的对比,也激励了许多类似中国这样受帝国主义、殖民主义压迫剥削的国家的人民,增强了他们前进的信心。中国革命胜利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最重大的政治事件,以对国际局势和世界人民斗争的发展具有深刻的久远的影响。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是无数先烈和全党同志、全国各族人民长期艰苦奋斗结果。对此,中华民族的每一代儿女都应加倍珍视它、爱护它,必要时甚至用生命来捍卫它。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我党领导全国人民医治战争的创伤,恢复和发展经济,使年轻的共和国粉碎了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反动派对中国的封锁和颠覆活动。在国内领导全国人民,迅速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奠定了社会主义的政治、经济基础。在一个几亿人口的大国中比较顺利地实现了如此复杂、困难和深刻的社会变革,促进了工农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这的确是伟大的历史性变化。在1956年9月淫的党的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我党宣布: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成,国内主要矛盾已经不再是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而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之间的矛盾;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是发展生产力,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和由于生产落后而不能满足这种需要之间的矛盾。此后,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开始转入全面的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直到“_____”前夕的十年中,我们虽然遭受过严重的挫折,仍然取得了很大成就。十年中,全国工业固定资产增长了3倍,农业的
基本建设和技术改造开始大规模展开,并逐渐收到成效。高等学校的毕业生为前七年的4.9倍。科学技术工作也有比较突出的成果。
1957年,毛泽东同志也曾提出了必须正确区分和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和敌我矛盾的问题。但是,毛泽东现场在此之后的一个时期内,逐步夸大了确实存在的阶级斗争的严重程度,提出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口号,随后发展为“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错误理论,致使在不少场合混淆了敌我,造成了阶级斗争扩大化,终于酿成了“_____”这样全局性,长时间的严重错误。
1976年10月,党中央政治局代表人民的意志,粉碎了“___”反革命集团,结束了“_____”这场灾难。
1978年12月,党中央召开了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其中包括果断地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这个不适用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口号,作出了把全国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提出了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加强社会主义法制的任务。十一届三中全会的重大意义,就在于它真正开始了全面的、坚决的、依靠群众和深思熟虑的拨乱反正,开始了认真纠正“_____”中及以前的“左”倾错误,使用权党重新加到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轨道上来。
从十一届三中会全召开,经过十二大,至今为止的21年的时间里,我党领导全国人民,在建国以来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的基础上,坚持改革开放,并紧紧把握信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使国家的面貌发生了许多可喜的变化,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在经济建设、科学发展等不少领域,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 党史国史征文
★ 历史教学反思范文
★ 对历史教学的反思
【党的历史经验(精选8篇)】相关文章:
历史教学反思2023-06-06
七年级下册历史教学经验总结2023-05-04
活动课的教学反思2024-02-16
学习园地宣传标语2023-01-16
初中历史教师年度工作总结2023-09-04
毛泽东思想读后感2023-01-18
将它作为范文中的它是指2022-11-26
初中历史教师学期教学工作总结2023-03-12
毛概课心得体会2023-01-18
高一历史教师期末工作总结2022-0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