摇船散文(精选10篇)由网友“熊仔”投稿提供,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摇船散文,希望大家能够受用!
篇1:摇船散文
摇船散文
我们宁波是风景秀丽的江南水乡,这里的乡下河网密布、阡陌交错。在很多年以前每个小村庄通往外面的道路基本上都是崎岖曲折的石板路,乡亲们下田干活,出门办事,除了肩挑背扛,主要还是依靠密如蛛网的河道里那川流不息的大大小小的船只。
水乡的船好比如今马路上的车,大大小小,各色各样。小的有鸭蛋船、脚划船、河泥船,大的有八卦船、大斗船,最普通的要算是田庄船。驾驶大船的称为“撑船”,船尾有舵,船家常用竹篙撑船,使唤小船叫“划船”,多用划桨,有脚划、手划,只有操作田庄船的说是“摇船”。一般水乡的农民都必须学会摇船。
摇船的主要工具是橹。橹由橹手、橹叶组成。橹手是一根长约二米多的圆木头,上端稍细,以成年人的手掌能舒服地把握为宜,顶端部分成四方形,钉有一只铁环,下端渐粗;橹叶是一块上窄下宽的硬木板,长约二、三米,向内的一面镶嵌着一块狭长的小硬木板,木板上刻有两个半圆形的凹孔,俗称“橹柱孔”,橹手和橹叶用二道绳子捆绑在一起,橹柱孔正好在橹手和橹叶的结合部。
船的后艄钉有一个铁制的橹柱(也有个别木制的),顶端是一个和橹柱孔差不多大小的圆球,下端是四方形的支柱,紧紧地镶嵌在船尾,也有做成活动的,在船尾预先钉上二排铁扣,橹柱的下端分叉,刚好扣在这铁扣里,当农船带在埠头时拔下橹柱,别人就不能将船摇走了。(俗话说“缺一只橹柱,缺十七八只橹柱。”就是说一排船带在一起,如果一只船的橹柱不见了,就拔下别人的橹柱,接下来一个个如此效仿,变成了人人都缺了。告诫人们不要做损人利己的蠢事。)将橹柱对准橹柱孔,这橹就可以以橹柱为支点左右摇动,但是这样橹还是很容易掉下来的,必须扎上橹带摇起来才有劲。
橹带用棕丝编制而成,两头细、中间粗,看上去很有规则且非常漂亮,上端装有一个S形的橹扎钩,用来勾住橹手上的那个铁环,下面细绳穿过船边钉着的一个铁环,橹带的长短根据船吃水的深浅和摇船人的身高而定。这样橹、橹带和船身就成了一个三角形。
摇船人站在踏脚板上,就可以开始摇船了。
摇船这活儿看似简单,人站在踏脚板上,一手握橹手,一手拉橹带。就在一推一扳之间,依靠橹叶在水中的左右摇摆,让河水反作用于橹叶推动船身前行。老师在物理课上告诉我们这是人类模仿鱼儿在水中摆尾前行的原理仿造出来的。
会摇船的人摇起船来收放自如,显得悠然自得,有时候放掉橹带,单手握橹,船照样能平稳地前进。记得我上中学时常常看到一位宁波农场的老船工,一手摇橹,一手拿着酒瓶喝酒,高兴时还来一个特技动作:将酒瓶抛向空中,然后稳稳接住继续喝,所以大家叫他“老酒宝”。更多的人在摇船时,总是一只脚站稳,另一只脚前后晃动,很舒服的样子。在岸边行走,总能听到摇船老大那悠扬的山歌声。
“看人挑担不吃力”,自己学起来就难了。为了学会摇船,掉到河里的次数我自己也记不清了。我二十多岁才开始学摇船,而比我小得多的牧童闭着眼睛都会摇船,虽然说起原理、要领我都头头是道,可一站在踏脚板上,那二只手就不听使唤,橹带和橹总是配合不起来,不是倒橹柱(橹柱滑出橹柱孔)就是用力过猛一个扑空,人掉到水里去了。他们让我先学习“荡橹带”,就是在他们摇船的时候,我抓住橹带,合着他们的节拍一推一拉,然后,由他们把住橹手让我摇动,以保证不倒橹柱。俗话说“熟能生巧”,在他们悉心帮助下,经过不断的`学习,橹柱是不倒了,人更不会掉下去了,但是一推一扳时这船身就会不停地摇晃,让人感到胆战心惊,这就是宁波人所说的:“大推大扳”了。
摇船出外如果要去很远的地方,或者有婚丧喜事,还得用上双支橹。双支橹就是由两个人同时摇橹,不但船走得快,而且能显得气派。
双支橹有大橹、小橹之分,大橹就是平常经常摇的那支橹,而小橹比大橹稍微小一点,它的橹柱钉在一根横木上,俗称“橹床”,橹床的一头插进船后艄左侧的一个铁攀处,钉着橹柱的一头则靠着船后艄的右边船边上的一个“贴伏”。摇大橹的人还是照样的一推一扳,而摇小橹的那位则必须背靠背地站在他的前面配合着他做相反的动作,也就是你推我板、你板我推,两个人的身子在不断地来回晃动,这样两支橹就会在水中不停有规则地交叉摇摆,依靠河水的反作用力,船就可能前进得又快又稳了。反之,如果两个人配合不好,各行其道,二支橹也就各自为政,这河水的反作用力就互相抵消了,船不但不会前行,而且必定是左右摇晃……摇船的最难技术那是“把舵”。当初我们鄞县东乡有前、中、后三条塘河,大凡进城时只要条件许可都会有人拉纤。拉纤的人在塘河岸边沿着纤路低头弓腰吃力地拉着纤绳,大热天汗流浃背,严寒时顶风冒雪;而把舵的那位悠然地手握橹手站在船后艄,天冷时手上还套着特制的棉橹套,看似十分轻松而惬意,他们得意时还不忘唱几句田头山歌。然而如果你摇船的技术不精站上踏脚板把舵可就不那么容易啦!
因为拉纤的纤杠是插在前帆坛的孔中的,拉纤的人一用力所有力量都集中在船的前半身,而把舵的人手里的那支橹稍一不慎船头就会出现大幅度的偏斜,再说这时船的行进速度又很快,所谓“差之毫厘,失之千里 。”推扳的幅度必须掌握得恰到好处,不然,这船就要“梗”,也就是不听你的使唤撞向河边,撞到对面,甚至掉头!技术生疏的舵手遇到对面来船,心一发慌,交会时难免会碰撞,就像现在驾驶员开汽车一样。最危险的是船已经装得“贴肋”(就是船边贴近水面),把舵的人如果来一个“大推大扳 ”,那就要翻船啦!
我当了那么多年的农民,到现在还没掌握“把舵”这门技术,遗憾哪!可惜现在想要再学,也找不到农船咯。
篇2:《摇船调》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教学本课,以把学习兴趣、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为主要突破点,拓宽学生的知识范围及学习空间;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与学习方法,把学生的生活经验和音乐的要素紧密相连。通过猜谜语、唱谜语、编谜语,从而培养学生的创编能力及想象能力,提高学生的音乐综合素质。
教材分析:
这是一首流行在台湾的汉族人民中的问答歌。歌曲采用了问答对歌的形式。采用4/4拍,五声宫调式,音域在九度以内,旋律流畅优美。全曲共有六个乐句,每句为二个小节,歌曲一开始的四个问句采用了第一、二两乐句的旋律完全重复,仅在末尾加以变化,十分生动的表现了孩子们在相互对歌时活泼、欢乐的情景。
教学目标:
1、学习歌曲《摇船调》,初步体会问答式歌曲的特点,简单了解台湾民歌,感受音乐美好柔和的意境。
2、学习反复跳跃记号,能用优美的声音演唱歌曲。
3、通过编创歌词,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道具:
电子琴、课件
教学程序:
一、组织教学
师生问好,律动表演
二、歌曲教学
1、导课
师:同学们你们都去过那里旅游,给大家说说。(学生回答)看来大家去过的地方真不少,今天老师就带大家一起去美丽的宝岛台湾看看,我们的交通工具是船。要想船划的快,首先跟老师来学划船号子。
【嗨吆罗的嗨药,嗨药罗的嗨药】。
(激趣是音乐课堂的重要步骤,用歌曲中的旋律模唱,再配以划船的动作,让孩子很快参与到音乐活动中来)
2、初步感受
师:同学们划的真好,很快就到台湾了,这里的小朋友来欢迎我们了,她们说,入乡随俗,要参观先猜几个谜语,请仔细听。
什么圆圆在半天?
什么圆圆在河边?
什么圆圆街上卖?
什么圆圆在眼前?
回答的真精彩,你们知道吗?谜语不光可以说,还可以唱呢,不信?
你们闭上眼睛听。
【播放全曲】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孩子只有学会聆听,才能更好的演唱歌曲}
3、范唱歌曲
师:同学们刚刚听到的是一首在台湾流传已久的'民谣,台湾的小朋友很喜欢边摇船边唱歌,因此给它起名为《摇船调》。同学们会摇船吗?做几个动作。你们喜欢这首谜语歌吗?老师也喜欢。你们想不想听老师来演唱呢?那好,老师有一个要求,听完后,如果老师唱的号请掌声鼓励,唱的不好请指出问题。
【师表演唱,学生评价。】
4、学唱歌曲
①师: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唱这首歌曲,请同学们再听一次。【播放视频】
{通过反复聆听,让学生对歌曲有一个初步了解,为学唱做铺垫}
②采用一问一答式进行歌词练习。师生、生生进行。
③采用听唱法学习歌曲。
师生共同学习歌曲,第一段歌词熟练演唱后介绍音乐知识。{随音乐反复多次演唱,完成本课教学目标}
④讲解反复跳跃记号。【播放课件】
{用形象生动的动画形式,让孩子直观了解音乐知识,加深其认知}
⑤多种形式表演唱,同时分析歌曲情绪。
{随音乐反复多次演唱,完成本课教学目标}
强调:曲中的相似乐句、一音一字等问题。
三、拓展练习
1、师:同学们,打开课本注意观察,这首谜语歌曲的答案并不止一个,大家可以将自己的答案也放到歌曲中唱一唱,下面我们以小组进行编谜语的比赛,要求曲调不变,只改变谜底。
2、学生自由讨论,积极准备。
3、一组表演,其他学生聆听评价。
师:如果台湾小朋友听到你们编的摇船调,一定会向你们竖起大拇指的。
四、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又学习了一首好听的台湾童谣,同学们在课堂上表现的非常好,台湾是我们的宝岛,是我们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台湾的小朋友与我们骨肉相连,心心相印。请大家课后搜集台湾方言,并试着演唱摇船调。下节课,我们来进行展示。最后,让我们在优美的摇船调中结束本课。
篇3:《摇船调》教学反思
本课选自小学音乐三年级音乐下册。这是一首流行在台湾的汉族人民中的问答歌,是一首典型的猜调,具有很强的民族风格。
《课标》指出:通过各种有效的途径和方式引导学生走进音乐,在亲身参与音乐活动的过程中喜爱音乐,掌握音乐的基本知识和初步技能,逐步养成鉴赏音乐的良好习惯,为终身爱好音乐奠定基础。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注重了学生兴趣的培养,使他们主动参与到歌曲的学习中去。
在导入时我先出示歌词第一部分的谜语让学生猜一猜,然后告诉学生这是在我国的宝岛台湾流传着一种问答形式的`歌曲。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然后结合摇船时的律动听唱这首歌,以便解决节奏问题。在学生练唱时我选择了小组合作练习,小组内一人唱一句歌词,其余的帮他指出优缺点。由于学歌前我就透露了这种练习方式,所以发现学生在学歌时积极性都特别高,在交流的过程中很大程度的增强了学生学习音乐的自信心和学好音乐的决心。在相互指导后又采用了独唱、对唱、分组唱等多种形式进行了练习,在最后我让学生根据这首歌的旋律自编问答式歌词,并试着唱一唱,使本节课再一次进入了高潮。
总之,在这节课中我是尽最大的限度让学生动了起来,作为老师我只充当了一个领路人的角色。备课时我曾担心怕太多的“放”会使课堂乱起来而不好“收”,但事实证明我的担心是多余的,正因为有了学生的积极参与才使得课堂活真正起来,并收到了极好的效果。通过这节的教学使我进一步认识到学生的潜力是无限的,教师适当地引导一定会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篇4:摇船调教学反思
这首歌曲是一首有关于猜谜语的民谣,旋律曲调优美,易于被三年级的学生接受和喜欢。在教学过程导入部分我首先让学生感受了美景,通过猜谜语的形式感受谜语的乐趣,在教学环节的重点是让学生通过老师敲打的自制乐器来充分的聆听节奏,来熟悉和感知歌曲的旋律特点,而且每次都会带着不同的目的来聆听歌曲。接着让学生运用手中自己的自制乐器来体验歌曲中谜语与节奏的配合,通过自制乐器的制作发挥学生的动手能力。在第二次的聆听中,让学生用摇船的动作来为歌曲做律动。第三次聆听的时候随歌曲哼唱,进一步感知歌曲的旋律。通过充分的聆听之后,最后是歌曲的学唱部分。先听教师的范唱,这里也是让学生带着目的去聆听,听完后谈谈这首歌曲的情绪和节奏的特点。为了解决本课的难点附点音符,我主要是让学生通过聆听进行对比,学生听完之后很容易得出两句的不同之处并举例讲解两种附点音符的区别。在学完歌曲的基础上让学生认识反复记号。最后是让学生用口风琴来演奏歌曲让学生巩固歌曲旋律。最后是分组表演歌曲创编歌词。
这节课的不足之处便是导入部分并不是很贴切可以用游戏的方式让学生玩一问一答的游戏,提高学生的兴趣。教学过程的表演歌曲部分可以让学生用不同的方式进行演唱表现歌曲,提高学生演唱的兴趣。
篇5:摇船调教学反思
昨天在三年级一班上了《摇船调》。同学们兴致特别高,唱了一遍还要唱一遍,我都没办法说就唱到这了。
这首歌曲是一首民谣,歌词以一问一答的形式出现,节奏明显,相同的旋律很多,这使同学们学起来简单了许多,没唱几遍就能熟练的掌握了。唱会以后,我又采取了多种形式练唱,比如随便找两组同学一组唱第一段,另一组唱第二段,看到同学们唱得很起劲,我又加大难度,找两个同学一个人唱一段。本来我以为有的同学可能会有些怯场,不敢举手,结果出乎我的意料,绝大多数同学都能踊跃的举手,甚至有些同学唱一遍还不过瘾,还积极要求再来一遍,还有一些同学因为没有叫到他而非常遗憾。
看到同学们练得也差不多了,我又采取了男女声对唱的形式,把两段歌词合成一段,男生女生一问一答,这个办法把整节课的气氛推向了高潮。男生女生无形中形成了比赛的形式,一浪高过一浪。紧接着在对唱的基础上,在加上动作,谁唱谁家动作,并且面向对方一组,同学们把自己的才能、智慧发挥到了极致,很多自己创编的动作都让我很惊讶。
我和孩子们就在欢快的歌声中结束了这节课,直到下课铃响了,同学们还是意犹未尽,还在哼唱着旋律,我就趁机布置课下和自己的好朋友玩两人对唱的游戏,这样不是作业,而变成了一种游戏,孩子们就更愿意练习了。
这堂课给我很大的启发,不论什么课,抓住孩子们的特点,在备课时多想想怎样能更让孩子们接受,怎样能以最快速度让孩子们掌握歌曲并乐于演唱。作为老师也要多动脑,就像我们平时经常要求学生们一样。
让我们和学生一起进步,让我们做学生喜欢的老师!只要学生喜欢,我们就是成功的老师!
篇6:摇船调教学反思
《摇船调》是一首流行的对歌,具有很强的民族风格。曲调优美,歌词质朴而风趣,非常适合儿童学习、演唱、表演。在这课教学中就非常重视教材所具有的这些特点,并结合三年级学生好奇、好动、模仿力强等特点,注重感官体验,通过形象化的语言、律动、编创等手段,创设音乐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音乐知识技能的学习与训练,是音乐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一块内容。在教学过程中,过于强化,会造成学生死记硬背而产生心理负担;反之则不利于学生音乐知识的掌握与巩固。老师上的枯燥,学生学的无味。在这节课中我仔细研究了曲谱,从节奏、音高的特点入手,运用了形象化地手段,让学生在轻松地氛围中自然接受了理论知识。例如:引导学生通过摇船律动的动作,解决本课的节奏难点。“学习反复跳跃记号”和“圆滑线”这一环,我也不是直接告诉学生它的含义,而是通过聆听与演唱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而解决问题。
分析三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我设计了形象化地教学语言,将歌曲中节奏、音高等难点的讲解,结合到歌曲情境中。比如︱XX﹒︱这个附点切分节奏,通过律动做划船的动作来解决,特别是“在眼前哪?”这句,在歌曲中出现用语言将难点直观化、形象化,学生学唱两遍之后,就基本掌握了,而且学得很有趣。在解决歌曲难点节奏的处理上,则让学生通过有节奏的朗读歌词来解决。这样更加生动化,学生易懂,又觉得好玩,而且便于记忆。
通过让学生玩闯关游戏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表现力!结尾主题的深化更加让学生体会到实现祖国统一的重要性!
新课程提倡各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要求教师能恰当合理的使用多种媒体,丰富教学手段、增强教学效果。一问一答的对歌演唱方式比较明显;通过引导、启发、探究,强化了学生对“对歌”这种演唱形式的了解,在开阔学生视野的同时,也提升了学生的艺术审美能力,并且丰富了学生的演唱形式,更加多样化!
不足之处在于,教学中个别细节处理的不够,在下一次的教学中还要不断地完善这节课的教学。
篇7:摇船调教学反思
这是一首流行于我国深受汉族人民喜爱的民间歌舞曲。歌曲采用了问答与对歌的形式。旋律优美、流畅,节奏明快、紧凑。体现了客家儿童爽朗、活泼的性格特征。
这首歌曲旋律优美流畅,歌词采用一问一答形式,歌词通俗易懂,朗朗上口,适合孩子们传唱,由于歌曲简单易学,因此教学中,我首先让孩子们完整聆听歌曲,说出歌曲的演唱形式,这问题并不难回答;二次聆听认识并解释反复跳跃记号,很多孩子学过器乐和声乐的,都认识,这对于我们学生也非常简单,当然也有不认识的,所以还是要解释下。再次聆听让学生注意每乐句最后几个音,还有乐句“嗨呦罗地嗨呦,嗨呦罗地嗨呦”,很多孩子容易唱成相同旋律,教学中,重要让学生多听范唱,并且结合科尔文手势提示每句第一个音,几遍下来,跟伴奏唱都没问题了,为了提高孩子们自信和表现力,还运用两个孩子一组对唱的方式进行,并且是清唱,有几组乐感好的孩子唱得不错,时间关系,准备下节课进行歌词创编活动提高孩子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以及音乐学习的兴趣。
篇8:大班歌唱:摇船调
活动目标:
1、在有节奏念词的基础上掌握节奏,学唱客家民歌。
2、了解对歌的演唱形式,在合作中体验说唱式对歌的趣味。
活动准备:
音乐、课件
活动过程:
一、猜谜导入
师:今天我带来几个谜语,请大家猜一猜,听好我的问题:
“什么圆圆,在呀在半天哟?什么圆圆在河边?”(教师有节奏念,幼儿猜谜)
我问的是什么问题?(出示图1,了解句式,学念)
答案是什么呢?我们来听一听(歌曲a段)
二、学唱歌曲
1、师:答案是什么?(月亮、石头。出示图2)
刚才是我考你们,现在请你们来问我,请你们有节奏地问问题,瞧(看节奏谱念问题)
我用唱的方式来回答你(引导幼儿有节奏提问,教师范唱回答)
2、你觉得我唱得好听吗?哪里好听?(了解下滑音,第二句的旋律转音,幼儿学唱)
师:我来提问题,你们用好听的歌声回答我(师幼交换角色对唱)
3、还有两个谜语呢,问的是什么?答案是什么?一起听一听(播放录音听歌曲bc段)
师:是什么问题?(根据回答出示图3)
小朋友是怎么回答的?(出示图4,学唱第二段)
最后有他们回答出来后得意的歌声(出示图5,学唱第三段)
5、完整欣赏歌曲,看图学唱
师:(出示完整图谱)我们今天一共4个谜语,一起来说一说、唱一唱。
完整练唱
三、对唱游戏
1、师:我要变喽(出示头像图)猜猜什么意思?对了男孩提问,女孩回答(男女分角色对唱,然后交换角色)
2、今天我们学的这首歌曲叫“摇船调”。我们发现它的旋律和我们平时唱的歌曲不一样,它是一首民歌,是台湾客家族的歌曲,平时客家人划船时会相互对歌。歌曲中的提问也是在考考对方,他们在对歌中能学到好多知识呢。你瞧,我可以换个问题来考你们……
(出示图片)“瞧:什么弯弯在呀在半天哟,什么弯弯在河边?”(幼儿回答教师随堂记录)
3、练唱弯弯歌
4、师:啊呀,现在我们有好多问题了,有问圆圆的,还有问弯弯的。我们来一个终极大考验,先请男孩子问圆圆,女孩回答;然后女孩问弯弯,男孩回答,(边说边点图)好吗?
5、原来对歌可以不断变化问题,和答案,真有趣。除了图上的答案,还有哪些东西也是圆圆的、弯弯的呢?除了可以问这两个问题,还可以有更多问题,你们想不想考考小伙伴,请你们想好要问的问题,回去来一个问答大比拼。
篇9:《摇船调》教学反思
《摇船调》教学反思
本歌曲是一首台湾民歌,旋律曲调优美,易于被小朋友们接受和喜欢。
在教学过程导入部分我首先让学生欣赏一问一答的云南民歌《猜调》,然后引出问题,今天我们也来学唱一首一问一答的台湾歌曲让学生谈谈自己对台湾的了解有多少呢?在第二部分的重点是让学生通过充分的聆听,来熟悉和感知歌曲的旋律特点,而且每次都会带着不同的目的来聆听歌曲。例如第一次让学生听听歌曲中都唱了什么内容,问了什么?答了什么?在第二次的聆听中,让学生用摇船的动作来为歌曲做律动。第三次聆听的时候随歌曲哼唱,进一步感知歌曲的旋律。
通过充分的聆听之后,最后是歌曲的学唱部分。先听教师的范唱,这里也是让学生带着目的去聆听,听完后谈谈这首歌曲的'情绪和节奏的特点.为了解决本课的难点句我主要是让学生通过聆听进行对比,学生听完之后很容易得出两句的不同之处。在学完歌曲的基础上让学生认识反复记号。最后是让学生朗诵歌词,随伴奏演唱歌词。
最后是分组表演歌曲创编歌词。我觉得这节课的不足之处便是导入部分并不是很贴切可以用游戏的方式让学生玩一问一答的游戏,提高学生的兴趣。教学过程的表演歌曲部分可以让学生用不同的方式进行演唱表现歌曲,提高学生演唱的兴趣。
篇10:摇船调教学反思
摇船调教学反思(一)
《摇船调》是一首流行在台湾的汉族人民中的问答歌,是一首典型的猜调,具有很强的民族风格。曲调优美,歌词质朴而风趣,非常适合儿童学习、演唱、表演。
我国的谜语,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是民间文学中的一种特殊形式,是表现与测试智慧和培养智慧的一种艺术形式,所以这节课主要是让学生体会到谜语的乐趣。在教学过程中以让学生从听觉入手,感受与体验为主线贯穿教学始终。通过师生、生生等互动的形式进行有效的音乐活动,使学生始终处在积极主动的状态中学习歌曲,通过让学生感受摇船的韵律感,准确的把握歌曲的音乐形象,充分感受台湾民谣的音乐风格与情趣。
音乐知识技能的学习与训练,是音乐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一块内容。在教学过程中,过于强化,会造成学生死记硬背而产生心理负担;反之则不利于学生音乐知识的掌握与巩固。老师上的枯燥,学生学的无味。在这节课中我仔细研究了曲谱,从节奏、音高的特点入手,运用了形象化地手段,让学生在轻松地氛围中自然接受了理论知识。
例如:引导学生通过摇船律动的动作,解决本课的节奏难点。“复习反复跳跃记号”这一环,我也不是直接告诉学生它的含义,而是通过演唱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而解决问题。
分析三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我设计了形象化地教学语言,将歌曲中节奏、音高等难点的讲解,结合到歌曲情境中。比如︱ X X ﹒︱这个附点切分节奏,通过律动做划船的动作,来让学生感受“推出去”的感觉;特别是“在眼前哪?”这句,在歌曲中出现两次,且两次节奏不同,学生极易混淆。试教的时候,我采用的是反复范唱、学唱的手法,虽然学生最后掌握了,但是给学生的感觉就是一种枯燥的任务 。在二次修改时,我更多从学生角度考虑,用语言将难点直观化、形象化,用不用的摇船动作来区分两个节奏,学生学唱两遍之后,就基本掌握了,而且学得很有趣。在解决四句“圆圆”音高的时候,则根据其旋律走向特点,生动化,学生易懂,又觉得好玩,而且便于记忆。
需要改进的地方:尽管我在本堂教学设计中体现以学生 的感 受与体验音乐为主线,通过意境的创设,设计了丰富多样的教学形式,体现了学生的课堂中的积极主动参与,也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但在课堂中对学生的评价语言过于简单,没以学生为主体,在学唱歌曲中应该以学生为中心,多让学生唱,尽量站在学生的角度学唱歌曲,在创编表演环节中时间应该给足充分,老师应该为学生考虑,更充分的挖掘学生的潜能。
摇船调教学反思(二)
今天,我讲授了人音版三年级歌曲《摇船调》这一课,讲完之后,自己有一种轻松地愉快感,这种愉悦的感觉并不是因为完成了教学任务、或是学生歌曲唱的如何、而是我在上完这节课后,我感到了课堂上师生之间的亲切配合,那种发自孩子们内心的快乐,和对歌曲手舞足蹈的表现让我觉得有一种说不出的成就感。
整节课的教学紧紧围绕着以聆听为主线,注重体验与实践,培养学生灵活的创造能力。围绕着聆听对歌 - 体验对歌 - 创造对歌 - 表现对歌等活动。在课前导入部分,我以故事欣赏歌曲的形式进行导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学生对学习歌曲有了很大的渴望。在学习歌曲的过程中,我先让学生有节奏的朗读第一句歌词,熟练掌握歌曲的特点,再让学生跟唱曲调,学生很快就掌握了曲调的正确演唱。在填词的'过程中,因为有了前面的铺垫,我让学生大胆的演唱,分小组进行自学,然后让学生说出难点部分,进行集体练习,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方法,很快,学生便掌握了歌曲的正确演唱方法。
在表演歌曲这一环节我让学生观看了《刘三姐》影片的片段,激发学生的表现欲望,让学生分组进行对歌表演,当时我考虑到课堂的秩序的问题,就近给孩子们分了小组,可是在实际的教学中学生并不喜欢我为他们分的小组,他们有自己的想法,立即有孩子提出了疑问:“老师,我们不这样分组行吗?”我也是抱着试试看的想法勉强接受了孩子们的意见,让同学们自由结合,他们一堆一堆的聚在了一起,在表演中还是很认真的,也创编出了不同的对歌内容,我担心的课堂的秩序不但没有乱,反而更加的调动了学生的表现热情,这一环节成为了整节课的亮点。在自由创编的过程中,孩子们的个性得到了张扬,充分的发挥了孩子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让孩子们在快乐中结束了整节课的教学。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我明白了在以后的教学中应多更加的注重 “ 快乐 ” 在教学中的作用,让学生快乐上好每一节音乐课!
摇船调教学反思(三)
我执教的是《摇船调》。该课选自人音版小学三年级音乐教材下册第五课。这是一首流行在台湾的汉族人民中的问答歌,是一首典型的猜调,具有很强的民族风格。曲调优美,歌词质朴而风趣,非常适合儿童学习、演唱、表演。在这课教学中就非常重视教材所具有的这些特点,并结合三年级学生好奇、好动、模仿力强等特点,注重感官体验,通过形象化的语言、律动、绘画等手段,创设音乐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一、以体现音乐课程新理念为宗旨。
音乐新课标指出:音乐课程要以审美为核心,兴趣爱好为动力,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体验,感受音乐的美。在试教课中,我是这样设计的:首先是谈话导入,通过音乐活动体验加深对歌曲旋律的熟悉与了解,然后加上节奏。从加入节奏到音高,渐渐过渡到歌曲谜面部分,引导学生熟悉歌词。运用引导、启发、探究的学习方式,结合已有的生活经验,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
二、恰当使用多种教学手段,注重学生体验,弱化抽象化的概念及传统教学环节。
音乐知识技能的学习与训练,是音乐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一块内容。在教学过程中,过于强化,会造成学生死记硬背而产生心理负担;反之则不利于学生音乐知识的掌握与巩固。老师上的枯燥,学生学的无味。在这节课中我仔细研究了曲谱,从节奏、音高的特点入手,运用了形象化地手段,让学生在轻松地氛围中自然接受了理论知识。
例如:引导学生通过摇船律动的动作,解决本课的节奏难点。“复习反复跳跃记号”这一环,我也不是直接告诉学生它的含义,而是通过演唱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而解决问题。
三、结合学生特点,精心设计教学语言。分析三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我设计了形象化地教学语言,将歌曲中节奏、音高等难点的讲解,结合到歌曲情境中。比如︱X X﹒︱这个附点切分节奏,通过律动做划船的动作,来让学生感受“推出去”的感觉;特别是“在眼前哪?”这句,在歌曲中出现两次,且两次节奏不同,学生极易混淆。试教的时候,我采用的是反复范唱、学唱的手法,虽然学生最后掌握了,但是给学生的感觉就是一种枯燥的任务。在二次修改时,我更多从学生角度考虑,用语言将难点直观化、形象化,用不用的摇船动作来区分两个节奏,学生学唱两遍之后,就基本掌握了,()而且学得很有趣。在解决四句“圆圆”音高的时候,则根据其旋律走向特点,生动化,学生易懂,又觉得好玩,而且便于记忆。
四、合理使用多媒体。新课程提倡各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要求教师能恰当合理的使用多种媒体,丰富教学手段、增强教学效果。在两次试教的时候,我分别选择的是《刘三姐》和《猜调》,前者主要考虑到其歌词形式与本课有很多相似之处,一问一答的对歌演唱方式比较明显;而后者主要是从音乐风格速度、力度等多种音乐表现形式上来考虑的,在综合对比试教中学生的反应之后,我还是节选了三个不同版本的《猜调》的对歌片段,通过引导、启发、探究,强化了学生对“对歌”这种演唱形式的了解,在开阔学生视野的同时,也提升了学生的艺术审美能力,并且丰富了学生的演唱形式,更加多样化!
不足之处在于,教学中细节处理的不够,对于乐理知识的教学没有很好的贯穿下去,上课时这一环节没有实施。结尾处多种形式的歌曲表现也不够细腻,层次不够清晰,在下一次的教学中还要不断地完善这节课的教学。
★ 顶针散文
★ 温庭筠《晓仙谣》
★ 鲁迅社戏读后感
【摇船散文(精选10篇)】相关文章:
有一种真爱叫细水长流散文2023-12-31
人教版数学六上第五单元教学设计2023-08-12
念奴娇赤壁怀古的赏析2023-10-23
优秀散文:有一种伤害,叫耷害2023-08-08
三年级下册《童趣》教学设计2023-04-15
读了阿Q正传后心得总结2022-06-10
漓江情韵阅读2022-09-19
海边风情作文2022-06-17
小学音乐四季童趣教案优秀2023-07-11
鲁迅《社戏》原文鉴赏2023-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