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弄玄虚的记叙文写作技法(合集12篇)由网友“吃素的大脸猫”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故弄玄虚的记叙文写作技法,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篇1:故弄玄虚的记叙文写作技法
故弄玄虚的记叙文写作技法
这里所说的“故弄玄虚”,是特指把文章的内容(人的活动、事的经过)写得曲折起伏,能引发读者的好奇和关注;满怀浓厚兴趣随着你的“笔踪”去寻“玄”探“虚”。但这个“曲折起伏”必须符合生活的真实,绝不是闭门造“文”,瞎编乱诌。它应该既出人意外又合情合理。
“故弄玄虚”的技法,按写作顺序可分三步走:
1 营造氛围,制造悬念
文章一开始,就通过环境或人物描写,渲染与事件性质和人物行为意义相一致的情感气氛,让读者深受感染。这种描写和渲染,必须兼有交代事因、为事件出人意料的结果埋下伏笔的作用;必须能提示事件的矛盾焦点,引人关注:必须勾勒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和显现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制造出强烈的悬念,就像古代的章回小说“卖关子”和现代的相声演员“设包袱”,能吊起读者的胃口,非一口气读下去不可。氛围与悬念都要紧扣题意和文章的中心思想。
2 张本蓄势,引而不发
“张”是铺陈,“本”是文章的`本意(中心):“张本”就是围绕中心具体铺写。“蓄”是积聚,“势”指文章的气势:“蓄势”就是为表现中心而做好铺垫。这一步的关键是紧扣悬念,具体描述矛盾的展开和难以解决,为把“关心”或“包袱”的底子亮出来做好充分的准备。
“引而不发”(把弓拉满却不把箭射出去)是打比方,就是说只集中写矛盾的展开,却不忙着写矛盾如何解决,有意加深读者的悬念,为矛盾的最后解决和突出中心思想做坚实有力的铺垫,有“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的表达效应。
这一步要走好,必须以悬念为先导,紧接上文交代的事因,通过描述人物自身的多边活动,声情并茂地表现矛盾的深入展开,使文章内容曲折起伏,悬念逐层递进,紧扣读者心弦。另外,还有掌握好“引”的火候,必须有“度”,这个“度”就是促使矛盾双方对立统一的条件,当条件具备时,“引”就要适可而止,转入第三步。
3 水到渠成,点题明旨
水到渠成说的是文章中矛盾的发展在具备对立统一(转化)的条件时,得到了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的圆满解决。“包袱”抖开,悬念冰释。 它既是事件发展的必然结果,又突出了的中心思想。这个“结果”和“突出”,不是作者的直抒胸臆,也不是作者主观的议事说理,仍然是通过文章中人物的言行描绘来完成的。打两个比方,就是“羊毛出在羊身上”和“解铃还须系铃人”。
篇2:记叙文写作技法
记叙文写作技法分享
叙述的作用主要有三点:
第一、介绍事件发生、发展的过程。例如:“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大自然的语言》)
第二、介绍人物的经历和事迹。例如:“我小时候,家在哈佛尔。家里并不富裕,对付对付地过活而已。我父亲做着事,每天要到很晚才从办公室回来,挣的钱也不多。我有两个姐姐。”(《我的叔叔于勒》)第三、为议论说理文章提供论据。如毛泽东《别了司徒雷登》的第一段:“司徒雷登是一个在中国出生的美国人,在中国有广泛的社会联系,在中国办过多年的教会学校,在抗日时期坐过日本人的监狱,平素装着爱美国也爱中国,颇能迷惑一部分中国人,因此被马歇尔看中,做了驻华大使,成为马歇尔系统中的风云人物之一。”学习叙述方法,主要应研究以下三个问题:
一、叙述的人称
叙述的人称,实质上是作者叙述时的观察点、立足点问题,也就是叙述一个人、一件事时,是以作者自己的角度来写,还是以他人的角度来写的`问题。
第一人称:作者以“我”或“我们”的身份,叙述所历、所闻、所见,把人物经历、事件经过告诉读者,这便是第一人称的叙述。依据“我在事件叙述时地位的轻重,常常表现为:
1、“我”是见证人。如《孔乙已》中的“我”,《祝福》中的“我”,都是只起事件的见证人的作用。
2、“我”是重要人物。如《一件小事》中的“我”,《故乡》中的“我”。
3、“我”是主人公。如日记、书信、游记、自传体文章中的“我”,还有以第一人称叙述的某些小说、故事中的“我”。譬如,鲁迅不是狂人,但在写《狂人日记》时却用“我”来叙述,代替了“狂人”,有力地揭露了中国封建家族制度和吃人的旧礼教。
4、“我”是穿针引线的人物。
第一人称叙述的长处是有真实感,亲切自然。短处是受“我”的限制,不便于反映广阔的现实生活,很难反映“我”以外的人物的思想。
第二人称:作者用“你”、“你们”来叙述,是第二人称叙述。实用写作中很少用此人称,文学创作中有通篇为第一人称的。第三人称:作者站在第三者的立场,用叙述他人事情的口吻,把人物经历、事件经过告诉读者,这便是三人称的叙述。
其用法有:
1、“他”。如“他既然这样完全失掉了理性,就发生了哪个疯子头脑里都不曾有过的一种奇想。”(《堂吉诃德》)
2、人名。如“一九四六年一月二十七日,周恩来同志从重庆回延安。”(《一次难忘的航行》)
3、指代。如“那些戴旧毡帽的,大清早摇船出来。”(《多收了三五斗》)第三人称叙述的长处是不受时间、空间限制,写作较自由、灵活,能把人和事直接展现在读者眼前。短处是没有第一人称叙述那样亲切自然。而且,掌握起来比第一人称叙述较为困难。
在写作中,还存在第一人称叙述和第三人称交替使用的情形。如鲁迅的小说《祝福》就用了两种人称来叙述。我们在使用两种人叙述事件时应注意:①不得频繁改换;②改换时要交代清楚,不能打断叙述线索。
写作时倒底是用第一个称还是用第三人称或第二人称叙述,应该从用哪一人称叙述来处理材料、表现主题最为有利的角度来考虑。而且,不管采用哪一种人称叙述,都必须事先确定好,并贯穿文章始终,做到人称一致。否则,叙述人称混乱,就会条理不清,影响中心思想或主题的表达。
二、叙述的方式叙述的方式主要有顺叙、倒叙、插叙、补叙
顺叙:按照事情发生、发展的顺序来进行叙述。倒叙:把事件的结局或某个最突出的片断提在前边叙述,然后再从事件的开头进行叙述。使用倒叙应注意交代清楚,有必要的文字过渡,否则会影响表达效果。
插叙:指由于表达的需要,中断了原来的叙述而插入的另一段叙述。插叙与倒叙的区别在于:插叙只是顺叙中的一个片断,不是全文中心事件的一部分;而倒叙所叙的内容是整个事件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或一个环节。
补叙:对前面的叙述加以补充、解释。补叙与插叙的不同在于:1、文字少,一般没有情节,前后不必有过渡文字;2、去掉补叙的文字,前后内容仍可以衔接起来。
三、叙述的要求:
第一、线索清楚,要抓住主要线索叙述。
第二、“叙述六要素”应交代明白,一般要把时、地、人、事写清楚,有时可省略其中一、二个要素。
第三、详略得当。
第四、要有波澜。因为“文似看山不喜平”、“文贵曲”。
篇3:记叙文写作技法
最新记叙文写作技法
一、叙述什么是叙述?把人物的经历或事物的发展变化表达出来称为叙述。
叙述的作用主要有三点:
第一、介绍事件发生、发展的过程。例如:“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大自然的语言》)
第二、介绍人物的经历和事迹。例如:“我小时候,家在哈佛尔。家里并不富裕,对付对付地过活而已。我父亲做着事,每天要到很晚才从办公室回来,挣的钱也不多。我有两个姐姐。”(《我的叔叔于勒》)第三、为议论说理文章提供论据。如毛泽东《别了司徒雷登》的第一段:“司徒雷登是一个在中国出生的美国人,在中国有广泛的社会联系,在中国办过多年的教会学校,在抗日时期坐过日本人的监狱,平素装着爱美国也爱中国,颇能迷惑一部分中国人,因此被马歇尔看中,做了驻华大使,成为马歇尔系统中的风云人物之一。”学习叙述方法,主要应研究以下三个问题:
一、叙述的人称
叙述的人称,实质上是作者叙述时的观察点、立足点问题,也就是叙述一个人、一件事时,是以作者自己的角度来写,还是以他人的角度来写的问题。
第一人称:作者以“我”或“我们”的身份,叙述所历、所闻、所见,把人物经历、事件经过告诉读者,这便是第一人称的叙述。依据“我在事件叙述时地位的轻重,常常表现为:
1、“我”是见证人。如《孔乙已》中的`“我”,《祝福》中的“我”,都是只起事件的见证人的作用。
2、“我”是重要人物。如《一件小事》中的“我”,《故乡》中的“我”。
3、“我”是主人公。如日记、书信、游记、自传体文章中的“我”,还有以第一人称叙述的某些小说、故事中的“我”。譬如,鲁迅不是狂人,但在写《狂人日记》时却用“我”来叙述,代替了“狂人”,有力地揭露了中国封建家族制度和吃人的旧礼教。
4、“我”是穿针引线的人物。
第一人称叙述的长处是有真实感,亲切自然。短处是受“我”的限制,不便于反映广阔的现实生活,很难反映“我”以外的人物的思想。
第二人称:作者用“你”、“你们”来叙述,是第二人称叙述。实用写作中很少用此人称,文学创作中有通篇为第一人称的。第三人称:作者站在第三者的立场,用叙述他人事情的口吻,把人物经历、事件经过告诉读者,这便是三人称的叙述。
其用法有:1、“他”。如“他既然这样完全失掉了理性,就发生了哪个疯子头脑里都不曾有过的一种奇想……”(《堂吉诃德》)
2、人名。如“一九四六年一月二十七日,周恩来同志从重庆回延安……”(《一次难忘的航行》)
3、指代。如“那些戴旧毡帽的,大清早摇船出来……”(《多收了三五斗》)第三人称叙述的长处是不受时间、空间限制,写作较自由、灵活,能把人和事直接展现在读者眼前。短处是没有第一人称叙述那样亲切自然。而且,掌握起来比第一人称叙述较为困难。
在写作中,还存在第一人称叙述和第三人称交替使用的情形。如鲁迅的小说《祝福》就用了两种人称来叙述。我们在使用两种人叙述事件时应注意:①不得频繁改换;②改换时要交代清楚,不能打断叙述线索。
写作时倒底是用第一个称还是用第三人称或第二人称叙述,应该从用哪一人称叙述来处理材料、表现主题最为有利的角度来考虑。而且,不管采用哪一种人称叙述,都必须事先确定好,并贯穿文章始终,做到人称一致。否则,叙述人称混乱,就会条理不清,影响中心思想或主题的表达。
二、叙述的方式叙述的方式主要有顺叙、倒叙、插叙、补叙。
顺叙:按照事情发生、发展的顺序来进行叙述。倒叙:把事件的结局或某个最突出的片断提在前边叙述,然后再从事件的开头进行叙述。使用倒叙应注意交代清楚,有必要的文字过渡,否则会影响表达效果。
插叙:指由于表达的需要,中断了原来的叙述而插入的另一段叙述。插叙与倒叙的区别在于:插叙只是顺叙中的一个片断,不是全文中心事件的一部分;而倒叙所叙的内容是整个事件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或一个环节。
补叙:对前面的叙述加以补充、解释。补叙与插叙的不同在于:1、文字少,一般没有情节,前后不必有过渡文字;2、去掉补叙的文字,前后内容仍可以衔接起来。
三、叙述的要求:第一,线索清楚,要抓住主要线索叙述。第二,“叙述六要素”应交代明白,一般要把时、地、人、事写清楚,有时可省略其中一、二个要素。第三,详略得当。第四,要有波澜。因为“文似看山不喜平”、“文贵曲”。记叙文写作技法
篇4:记叙文写作常见技法
记叙文写作常见技法
一、叙述的人称
叙述的人称,实质上是作者叙述时的观察点、立足点问题,也就是叙述一个人、一件事时,是以作者自己的角度来写,还是以他人的角度来写的问题。
第一人称:作者以“我”或“我们”的身份,叙述所历、所闻、所见,把人物经历、事件经过告诉读者,这便是第一人称的叙述。依据“我在事件叙述时地位的轻重,常常表现为:
1、“我”是见证人。如《孔乙已》中的“我”,《祝福》中的“我”,都是只起事件的见证人的作用。
2、“我”是重要人物。如《一件小事》中的“我”,《故乡》中的“我”。
3、“我”是主人公。如日记、书信、游记、自传体文章中的“我”,还有以第一人称叙述的某些小说、故事中的`“我”。譬如,鲁迅不是狂人,但在写《狂人日记》时却用“我”来叙述,代替了“狂人”,有力地揭露了中国封建家族制度和吃人的旧礼教。
4、“我”是穿针引线的人物。
第一人称叙述的长处是有真实感,亲切自然。短处是受“我”的限制,不便于反映广阔的现实生活,很难反映“我”以外的人物的思想。
第二人称:作者用“你”、“你们”来叙述,是第二人称叙述。实用写作中很少用此人称,文学创作中有通篇为第一人称的。第三人称:作者站在第三者的立场,用叙述他人事情的口吻,把人物经历、事件经过告诉读者,这便是三人称的叙述。
其用法有:1、“他”。如“他既然这样完全失掉了理性,就发生了哪个疯子头脑里都不曾有过的一种奇想......”(《堂吉诃德》)
2、人名。如“一九四六年一月二十七日,周恩来同志从重庆回延安......”(《一次难忘的航行》)
3、指代。如“那些戴旧毡帽的,大清早摇船出来......”(《多收了三五斗》)第三人称叙述的长处是不受时间、空间限制,写作较自由、灵活,能把人和事直接展现在读者眼前。短处是没有第一人称叙述那样亲切自然。而且,掌握起来比第一人称叙述较为困难。
在写作中,还存在第一人称叙述和第三人称交替使用的情形。如鲁迅的小说《祝福》就用了两种人称来叙述。我们在使用两种人叙述事件时应注意:①不得频繁改换;②改换时要交代清楚,不能打断叙述线索。
写作时倒底是用第一个称还是用第三人称或第二人称叙述,应该从用哪一人称叙述来处理材料、表现主题最为有利的角度来考虑。而且,不管采用哪一种人称叙述,都必须事先确定好,并贯穿文章始终,做到人称一致。否则,叙述人称混乱,就会条理不清,影响中心思想或主题的表达。
二、叙述的方式叙述的方式主要有顺叙、倒叙、插叙、补叙。
顺叙:按照事情发生、发展的顺序来进行叙述。倒叙:把事件的结局或某个最突出的片断提在前边叙述,然后再从事件的开头进行叙述。使用倒叙应注意交代清楚,有必要的文字过渡,否则会影响表达效果。
插叙:指由于表达的需要,中断了原来的叙述而插入的另一段叙述。插叙与倒叙的区别在于:插叙只是顺叙中的一个片断,不是全文中心事件的一部分;而倒叙所叙的内容是整个事件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或一个环节。
补叙:对前面的叙述加以补充、解释。补叙与插叙的不同在于:1、文字少,一般没有情节,前后不必有过渡文字;2、去掉补叙的文字,前后内容仍可以衔接起来。
三、叙述的要求
第一,线索清楚,要抓住主要线索叙述。
第二,“叙述六要素”应交代明白,一般要把时、地、人、事写清楚,有时可省略其中一、二个要素。
第三,详略得当。第四,要有波澜。因为“文似看山不喜平”、“文贵曲”。记叙文写作技法
篇5:记叙文写作技法分析
记叙文写作技法分析
这里所说的“故弄玄虚”,是特指把文章的内容(人的活动、事的经过)写得曲折起伏,能引发读者的好奇和关注;满怀浓厚兴趣随着你的“笔踪”去寻“玄”探“虚”。但这个“曲折起伏”必须符合生活的真实,绝不是闭门造“文”,瞎编乱诌。它应该既出人意外又合情合理。
“故弄玄虚”的技法,按写作顺序可分三步走:
1 营造氛围,制造悬念
文章一开始,就通过环境或人物描写,渲染与本文事件性质和人物行为意义相一致的情感气氛,让读者深受感染。这种描写和渲染,必须兼有交代事因、为事件出人意料的结果埋下伏笔的作用;必须能提示事件的矛盾焦点,引人关注:必须勾勒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和显现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制造出强烈的悬念,就像古代的章回小说“卖关子”和现代的相声演员“设包袱”,能吊起读者的胃口,非一口气读下去不可。氛围与悬念都要紧扣题意和文章的中心思想。
2 张本蓄势,引而不发
“张”是铺陈,“本”是文章的本意(中心):“张本”就是围绕中心具体铺写。“蓄”是积聚,“势”指文章的气势:“蓄势”就是为表现中心而做好铺垫。这一步的关键是紧扣悬念,具体描述矛盾的展开和难以解决,为把“关心”或“包袱”的底子亮出来做好充分的`准备。
“引而不发”(把弓拉满却不把箭射出去)是打比方,就是说只集中写矛盾的展开,却不忙着写矛盾如何解决,有意加深读者的悬念,为矛盾的最后解决和突出中心思想做坚实有力的铺垫,有“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的表达效应。
这一步要走好,必须以悬念为先导,紧接上文交代的事因,通过描述人物自身的多边活动,声情并茂地表现矛盾的深入展开,使文章内容曲折起伏,悬念逐层递进,紧扣读者心弦。另外,还有掌握好“引”的火候,必须有“度”,这个“度”就是促使矛盾双方对立统一的条件,当条件具备时,“引”就要适可而止,转入第三步。
3 水到渠成,点题明旨
水到渠成说的是文章中矛盾的发展在具备对立统一(转化)的条件时,得到了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的圆满解决。“包袱”抖开,悬念冰释。它既是事件发展的必然结果,又突出了本文的中心思想。这个“结果”和“突出”,不是作者的直抒胸臆,也不是作者主观的议事说理,仍然是通过文章中人物的言行描绘来完成的。打两个比方,就是“羊毛出在羊身上”和“解铃还须系铃人”。
篇6:记叙文故弄玄虚写作技法例说
记叙文故弄玄虚写作技法例说
浙江 倪培森
这里所说的“故弄玄虚”,是特指把文章的内容(人的活动、事的经过)写得曲折起伏,能引发读者的好奇和关注,满怀浓厚兴趣随着你的“笔踪”去寻“玄”探“虚”。但这个“曲折起伏”必须符合生活的真实,绝不是闭门造“文”,瞎编乱诌。它应该既出人意外又合情合理。
“故弄玄虚”的技法,按写作顺序可分三步走:
1. 营造氛围,制造悬念。
文章一开始,就通过环境或人物描写,渲染与本文事件性质和人物行为意义相一致的
情感气氛,让读者深受感染。这种描写和渲染,必须兼有交代事因、为事件出人意料的结果埋下伏笔的作用;必须能提示事件的矛盾焦点,引人关注;必须勾勒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和显现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制造出强烈的悬念,就像古代的章回小说“卖关子”和现代的相声演员“设包袱”,能吊起读者的胃口,非一口气读下去不可。氛围与悬念都要紧扣题意和文章的中心思想。
2. 张本蓄势,引而不发
“张”是铺陈,“本”是文章的本意(中心);“张本”就是围绕中心具体铺写。“蓄”
是积聚,“势”指文章的气势;"蓄势”就是为表现中心而做好铺垫。这一步的关键是紧扣悬念,具体描述矛盾的展开和难以解决,为把“关子”或“包袱”的底子亮出来做好充分的准备。
“引而不发”(把弓拉满却不把箭射出去)是打比方,就是说只集中写矛盾的展开,却不忙着写矛盾如何解决,有意加深读者的悬念,为矛盾的最后解决和突出中心思想做坚实有力的铺垫,有“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的表达效应。
这一步要走好,必须以悬念为先导,紧接上文交代的事因,通过描述人物自身的.多边活动,声情并茂地表现予盾的深入展开,使文章内容曲折起伏,悬念逐层递进,紧扣读者心弦。另外,还有掌握好“引”的火候,必须有“度”,这个“度”就是促使矛盾双方对立统一的条件,当条件具备时,“引”就要适可而止,转入第三步。
3. 水到渠成,点题明旨。
水到渠成道的是文章中矛盾的发展在具备对立统一(转化)的条件时,得到了既在意
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的圆满解决。“包袱”抖开,悬念冰释。它既是事件发展的必然结果,又突出了本文的中心思想。这个“结果”和“突出”,不是作者的直抒胸臆,也不是作者主观的议事说理,仍然是通过文章中人物的言行描绘来完成的。打两个比方,就是“羊毛出在羊身上”和“解铃还须系铃人”。
[例文示范]
三张电影票
浙江宁波市江南中学初三(1)班
冯奇燕
妈妈下班回来,一进家门,就边从口袋里掏出几张电影票边兴高采烈地说:“咱们今晚有节目了!”我眼尖,一把夺过妈妈手中的电影票,眉飞色舞地嚷:“哇!电影票!万岁!”妹妹闻声跑过来,唧唧喳喳地问:“电影票?真的?”“当然是真的,单位里买的。”我和妹妹相视大笔,拥抱着欢跳起来,爸爸却在一旁泼冷水:“别高兴得太早!瞧,才三张。”什么?我没听错吧。仔细数一数,真的是三张。大家相互看了看,谁也没吭声。妈妈说:“是只有这么三张,你们谁不去,等一会儿跟我说。”
唉,真是美中不足,令人扫兴。
晚饭时,妹妹只顾低头吃饭,好像根本就把这事忘了,我却一直挂在心上。吃罢饭,我走到妈妈跟前,吞吞吐吐地说:“妈,刚才,你说的……”我还没把话说完,妈妈就说:“哦,对了,晚上我要织毛衣,你们父女三个去看吧。”
刚说完,爸爸开口了:“还是你们母女三个去看吧!我还要给职工造工资单呢!”
妹妹也变得谦让了:“我还小,我看不懂,我管家,你们三个去吧!”
连妹妹也懂得为他人着想,何况我这个当姐姐的。我赶紧说:“我晚上要写作文,没时间,你们去吧!”
这时,妈妈满脸堆笑地说:“大家说得对,说得好!都有先人后已的风格。我看我们还是把工作、学习先放一边,大家一块去吧,适当地娱乐一下,对身心有益无害,何乐而不为呢?”
我们都愣住了,不是只有三张票吗?这时,只见妈妈笑眯眯地从口袋里又掏出一张电影票,朝我们一扬,说:“还有一张在此。”啊!我们终于知道了妈妈的“阴谋诡计”,幸好没上妈妈的“圈套”。
这正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啊!
[评析]第一部分起笔通过“妈妈一进家门就兴高采烈地宣布‘今晚有节目了’”的神态和语言描写破题;再用“我”和“妹妹”的言行旁衬,营造了欢乐的氛围;紧接着峰回路转,插进爸爸和妈妈扫兴的话,提出了矛盾,制造了悬念,交代了事因。曲折起伏,摇曳生姿,引人关注。
第二部分(“晚饭时”到“你们去吧”),紧扣悬念,借助人物描写和影视剧中的“蒙太奇”技法,将一家四口对待3张“电影票”的态度分成4个单镜头逐一“拍摄”下来,并列对比,相映成趣,并根据表达中心的需要优化组合,展现了矛盾的发展经过,揭示了家庭生活中发扬民主与互让的心灵美。既同上文的欢乐氛围相一致,又进一步加深了悬念。收到了“一波刚平,一波又起”的表达效应。写“互让”,语言简洁、朴实、真诚,且符合人物各自身份,无不为突出中心、张本蓄势做好了坚实铺垫。但矛盾最终如何解决,作者却引而不发,从而加深了悬念,扣人心弦,引人入胜。
最后一部分,当家庭成员都具备互让精神产见诸行动时,作者因势利导,巧妙地让“妈妈又掏出一张电影票”,矛盾解决了。既出人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水到渠成,喜剧性地点题明旨,突出了文章中心--家庭生活应发扬民主,父母子女之间应相互体谅。蕴藉隽永,回味无穷。
[拓展训练]
按照对该技法的介绍并参考例文和评析,写一篇700字左右内容曲折起伏,扣人心弦的记叙文。参考题:①一场虚惊;②弄假成真;③小神探巧破_____案④我误解了他(她);⑤记一位无名英雄。也可自拟文题。
篇7:议论文写作技法
【技法例说】
实用技法之一我们学习的是:一个观点两个论据式。你千万不要认为很简单,因为它也是可以有很多的变化的,也是可以写出万千姿彩的好的,请看下面的:
没有付出哪有累累硕果?
①生活就像一个魔方,很多事情都发生在人们的意料之外,很多人认为出人意料的事情都是偶然发生的,其实不然。只要我们仔细分析其前因后果,就会发现它的必然性,发现其实一切都在情理之中,须知没有付出哪会有累累硕果?
②在今年揭晓的中央电视台第二届“感动中国”的大人物中,有几位似乎从来没有进入过公众的视野、名不见经传的人物却在过去的一年中,和闪光的人物一起感动中国。从繁华的城市走进大山深处,用他那稚嫩的肩膀,扛住了倾颓的教室,扛住了贫穷和孤独的徐本禹;危险中保全试飞样机,惊天一落,创造了奇迹的梁万俊;传递温暖汇聚爱心,揭开艾滋病盖子的桂希恩;毒贩子吓不怕、买不动、难不倒的边境缉毒虎胆英雄明正彬……当这些原本平凡的人物名字出现在“感动中国”的揭晓榜上时,很多人都感到意外,但试问,如果没有无私的奉献精神,没有坚守困境的顽强精神,没有非凡的业绩和举动,他们何以感动中国?由此可见,一些出人意料的事情究其原因其实都在情理之中,只有付出了才会有收获!
③不仅在国内,在国外我们也可以看到很多关于看似意料之外实则尽在情理之中的例子。马克思在穷困潦倒的时候仍能著成《资本论》;居里夫人能成为全世界唯一一位两次获得诺贝尔奖的女科学家;牛顿发现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玻尔组建了世界上一流的量子物理学派;贝尔发明了电话……这些出人意料的累累硕果与勇于质疑、敢于创新的科学精神是分不开的,与他们坚持不懈的努力奋斗是分不开的。
④大到伟大的科学家和历史人物,小到我们身边的亲人和同学,我们都可以发现“出人意料和情理之中”的事情,看着成绩单上“黑马”们的成绩,在羡慕的同时你可曾想到成绩背后那挑灯苦读的夜晚、课堂上那全神贯注的表情?机遇只属于那些有准备的头脑!
⑤出人意料而又在情理之中的事情不胜枚举,从这些事情中我们看到了偶然与必然性的统一,理解了“出人意料和情理之中”的真谛——没有付出哪有累累硕果?
两个论据不再只是两个具体名人的事实论据,可以是两个方面的论据。本文就是两个方面的论据,一是国内的,一是国外的,国内的国外的都是由多个单个的例子组合而成的,同中有异,变化就显现出来了,内容更充实,结构更严谨,更有说服力。
上面的例子我们可以看作是并列式的最简单的模式,为了丰富议论的层次,掌握多些方法,我们可以使用下面的这一种模式作文。
并列式结构,是考场常用的结构模式。我们所说的并列式结构,是指议论文的论证部分的结构,并不是指整篇的结构。无论哪种结构形式的议论文,在整体结构上来说,都是按“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三段论结构。
分论点型并列式结构议论文(如例1)中,全文总体上是“总——分——总”的结构。开篇总提出中心论点,中间论证部分以分论点的形式,从几个不同的方面阐述中心论点,结尾部分总结中间论语部分的分论点,回应开头的中心论点。
并列式结构有两种形式:分论点并列型和论据并列型(如例2)。二者的区别在于:分论点并列式在论证过程中,有明显的分论点,论据是证明相应的某个分论点的,论据型并列式所有的论据,直接用来证明中心论点。
两种并列式结构,各有什么特色呢?分论点并列式结构。中心论点在开头部分已鲜明提出,中间论证部分,又以分论点形式将中心论点的内涵,以相同或相似的结构,反复强调,结尾又对中心予以重申,这样,全文的观点非常鲜明,对观点的阐述也十分清晰,论证的层次十分清楚。论据型并列式则以典型的很有说服力的论据,从不同角度论证中心论点。它是以“事实”见长,事实胜于雄辩。
两种并列式结构的议论文,适应什么场合呢?理论阐述能力强的同学,最好用分论点并列式。用分论点并列式,有时可以适当弥补事实不典型,不具体的不足。但是,用此结构的同学,一旦中心论点有偏差,那大多是全文完蛋了。因为它的中间部分会反复强调错误论点,这等于是反复提醒阅卷者“我跑题了”。说理能力稍有欠缺的同学,适合选论据并列式。当你在审题构思时,拥有充足的论据,而对全文的中心论点不能从几个角度(方面)作理解,只知道应该是这么一个中心时,最好用论据并列型。用论据并列型的时候,应该在使用论据后,用精当的语言,紧扣中心论点,展开议论。
篇8:议论文写作技法
清代文艺理论家李渔说:“开卷之初,当以奇句夺目,使人一见而惊,不忍弃去。”它告诉我们议论文开头要精彩亮丽,才对读者有磁石般的吸引力,收到夺人耳目的效果。
本人通过实践摸索,试图凭借课本示范、高考引路、教师下水、学生练笔、反思提升,对学生进行写作指导,帮助学生打造一个精彩的开头,使文章呈现“亮点”。这里简单地介绍几种常见的方法。
开篇点题,单刀直入
开篇点题是一种节省文字,直入主题的很好的方式。这种开头,可以旗帜鲜明地亮出观点,以统摄全篇,收到言简意赅的表达效果。
课本示范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荀子《劝学》)开篇就直接点出了本文的中心论点,简洁明了,一目了然。
高考引路
相信自己,你就是一道风景。 (《你就是一道风景》)这里开宗明义,简单明了,与题目相照应。
教师下水
人生在世不过短短几十年,或走或停,或沉或浮,奔跑与追求才能实现生命的价值。因此,生命的意义在于奔跑。 (《生命的意义在于奔跑》)
开头提出论点“生命的意义在于奔跑”,开宗明义,照应标题。
学生练笔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目标,不过,只有合适的目标,才有动力,换句话说,成功源自合适的目标。(《成功源自合适的目标》)
开头简洁,直奔主题,一语破的。
反思提升
有些学生喜欢绕圈子,教学生要直奔论点,语言尽量简洁。
引用名句,紧扣中心
这种开头就是在文章的开头引用名言警句,引出文章的论点或论题,这样不仅激发阅读兴趣,使文章富有哲理,同时也增强说服力和论述的权威性。
课本示范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九歌》)自从屈原吟唱出这动人的诗句,它的鲜明的形象,影响了此后历代的诗人们,许多为人传诵的诗篇正是从这里得到了启发。 (朱光潜《说“木叶”》)
本文直接引用屈原《九歌》诗句,点出了“木叶”,增强了说服力,隽永的诗句,是作者深刻思想的体现,耐人寻味,引人深思。
高考引路
英国王子查尔斯说过:这个世界上有许多你不得不去做的事情,这就是责任。(《责任》)
开头照应题目,引出下文,引用英国王子查尔斯的话,增强论述的权威性和可信度。
教师下水
冰心说:“成功的花儿,人们只惊羡它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它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泪。”可见,人只有经过努力才能提高,经过长期拼搏才能成功。(《拼搏铸就成功》)
引用冰心的话,引出“人只有经过努力才能提高,经过长期拼搏才能成功”的观点,耐人寻味,启人深思。
学生练笔
苏轼说“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贵在坚持》)
开头引用大文豪苏轼的话,恰当地表达了坚持的重要性,先声夺人,给人以警示,直接点题。
反思提升
有些学生为了追求文采,不顾论点胡乱引用,引导学生一定要紧扣论点恰当引用。
善用比喻,隐喻题旨
在文章的开头,运用一个或一组比喻来引导出文章的中心论点,使抽象的说理形象化,可以增强文章的可读性。
课本示范
1前,一位伟大的美国人――今天我们就站在他象征性的身影下――签署了《解放宣言》。这项重要法令的颁布,对于千百万灼烤于非正义残焰中的黑奴,犹如带来希望之光的硕大灯塔,恰似结束漫漫长夜禁锢的欢畅黎明。(马丁?路德?金《我有一个梦想》)
这篇演讲稿,开头把签署了“《解放宣言》”比作“带来希望之光的硕大灯塔”,形象地点出了《解放宣言》的签署对黑人的重要性――给黑人带来了光明和希望,也使得演讲形象生动。
高考引路
在暗礁四伏的海上航行,需要灯塔指点迷津;在岔道口上,需要路标指引方向。否则就要触礁,迷路。在人生的路途中,我们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灯塔?路标?理论》)
此文设置了一个比喻场景,即在暗礁四伏的海上航行,灯塔、路标对航行的重要性,再引出自己的话题――在人生的路途中,我们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这个比喻具体形象,使得道理通俗易懂。
教师下水
正如精美华贵的瓷器,放置几案上久了,那剔透的玉胎上也会蒙上一层薄尘一样,我们每个人,在人生路上跋涉,冒雨顶风前行,心灵上或多或少也会沾染些许尘埃。若想令瓷器光彩依旧,若想使心灵纯净依然,请伸手,将尘埃轻轻拂去。(《拂去心灵的尘埃》)
开头设喻,将心灵比作“精美华贵的瓷器”,恰当而形象地引出“拂去心灵的尘埃”的观点。
学生练笔
如果说生命是一座高山,坚强则是磷峋的巨石;如果说生命是一棵大树,坚强则是茂密的枝叶;如果说生命是一条长河,坚强则是涌动着的波涛;如果说生命是一首曲谱,坚强则是跳动着的音符……(《坚强》)
作者把生命与坚强对比来打比方,相互映衬,借助形象说理,使得行文生动活泼,也构成了排比,气势磅礴,吸引力增强。
反思提升
有的学生比喻用得太过于抽象,让人看不懂题旨。
设问质疑,启发思考
就是先对文章的论题设问,然后自己回答,形成观点。这种开头进入主题较快,用自问自答的方式,可激发阅读兴趣,拓展思路。
课本示范
什么是中国诗的一般印象呢?发这个问题的人一定是位外国读者,或者是位能欣赏外国诗的中国读者。一个只读中国诗的人决不会发生这个问题。他能辨别,他不能这样笼统地概括。……因此,说起中国诗的一般印象,意中就有外国人和外国诗在。这立场是比较文学的。(钱钟书《谈中国诗》)
开篇提出“什么是中国诗的一般印象呢”,直接进入主题“谈中国诗”简洁明快,顺便引出下文对 “中国诗”的具体论述。
高考引路
怎样看待得与失呢?关键要看为什么得,为什么失,如果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而牺牲一些个人利益,这样的“失”是值得的。相反,为了追求个人利益,不惜损害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这种“得”的代价,是遭人鄙视和唾骂!(《得与失》)
开篇直接对题目的两个关键字提出了疑问,“怎样看待得与失呢?关键要看为什么得,为什么失”,启发思索,接着给出答案,让人豁然开朗。
教师下水
没有鸟儿的翅膀,难道就不能飞翔么?没有鱼儿的身躯,难道就不能畅游么?不!为了实现梦想,需要长期努力。(《成功需要长期努力》)
文章开篇提出了两个疑问,启发读者思索,答案让人豁然开朗。
学生练笔
什么是青春?青春是画笔,绘出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青春是清泉,流出一泓沁人心脾的芬香;青春是彩虹,搭起承载梦想的飞船。(《绽放吧!青春的花朵》)
短短的一个提问,连续给了三个答案,构成排比,引人注意,发人深思,文采飞扬,增加了可读性和趣味性。
反思提升
有些学生设置了疑问,却缺乏思维含量,未能体现其价值。
总之,议论文开头的写法还有很多,这里不再一一列举,学生只要掌握了这些主要的技法,在实际写作中灵活运用,反思总结,熟能生巧,定能提高作文素养,在考试中取得高分。
篇9:议论文写作技法
【训练项目】围绕一个分论点,列举大量的细节材料展开论证。
【典范例段】对于我的朋友,我很重要。
相处多年,知面知心,有时言语都显得多余。仅凭一个微蹙的眉尖、一次睫毛的抖动,一眼呆呆的凝望,就可以明了对方的心情。一个眼神,让彼此宁静;一句问候,让彼此感怀;一次紧握,能给我信心;一声歌唱,能给她感动。我会因她的感动而鼓舞;她会因我重拾信心而雀跃。夜深人静时,手指在揿了几个电话键码后,骤然停住,那一串数字再也用不着默诵;逢年过节时,她写下一沓贺卡。轮到写我的地址时,她闭上眼睛??假如我不在了,就像计算机丢失了一份不曾复制的文件,胶卷里翻出了一张没有图像的底片,她的记忆库里留下不可填补的黑洞。许久之后,她将一张没有地址只有姓名的贺卡填好,在无人的风口将它焚化。然后,她一个人恍如走入茫茫沙漠??面对这般友情,能说我不重要吗?(《我很重要》)
【简要评析】有时用来证明分论点的材料不必惊天动地,列举身边的琐屑小事即可。这些“小事”宛如散落一地的珍珠,主旨句(分论点)就是一条彩线,只要能够发挥彩线的作用,就能串成精美的项链。“彩线串珠法”就是围绕一个分论点,恰当地组织大量的琐碎的细节材料来展开论证的方法。关键是如何组织,使材料有情、有理、有序。
上面的例段,材料非常丰富,它是怎样展开并组织的呢?首先明确分论点“对于我们的朋友,我很重要”。在哪些方面体现了“我”对于朋友来说很重要呢?从最细微的一颦一笑,一举一动说起,列举我们相知的程度,说明我离不开她,她也离不开我。这里全部用的是整句,句式整齐对称,有时还有对比。接下来用散句,基本上按照时间顺序来组织,后面的“假如我不在了”和“许久之后”是作者用想象中的情景来拓展充实。这些琐屑的材料就是按照这样的顺序组织起来的。本段文字,在评卷教师看来不仅是理性的感受,也是对他自己生活的一种体悟。怎么不会给高分呢?文段收到这样的效果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以情动人。
【参考阅读】行走在历史文化长廊
历史的碎片蕴藏着丰富的文化信息,让我们读出无尽的感怀。
春风吹化了冬雪,时间黯淡了日月。行走在历史文化长廊,让人目不暇接,百感交集。也许是一幢宫殿,一角飞檐,一道画廊,诉说着颤悠悠的往事;也许是一方壁画,一块残碑,一幅法帖,浸润了苦辣辣的岁月;也许是一枚古钱,一砾陶片,一条竹简,凝结成一片桑田沧海;也许是一句唐诗,一曲羌笛,一声琵琶,幻化成一段离合悲欢??尽管你所见者不过是一些文化碎片,可正是握着这些碎片,我们读到了丰富的文化信息,这些信息汇成了宽阔的河流,我们就被这样的河流裹挟着,驾一叶小舟,凭一枝瘦桨,追逐着远去的时光,仰望天边的彩霞。
【练习设计】对生活感觉很乏味有很多原因,其中没有感恩之心是重要的原因。请以“学会感恩”为题,使用彩线串珠法,写一个语段。
【训练项目】反复对比,剖析事理。
【典范例段】
要做一个生活的强者,就要让乐观的旗帜永远飘扬。悲观只能产生平庸,乐观才能造就优秀。从平庸的人那里,我们很容易找到悲观的影子;从优秀的人那里,我们不难发现乐观的精神。悲观的人,先被自己打败,然后才被生活打败;乐观的人,先战胜自己,然后才战胜生活。在悲观的人眼里,原来可能的事也能变成不可能;在乐观的人眼里,原来不可能的事也能变成可能。悲观的人,即使所受的痛苦有限,前途也有限;乐观的人,即使所受的磨难无量,前途更无量。因此,航行在生活的海洋中,我们要选择乐观,要让乐观的大旗在我们的桅杆上高高飘扬。(《让乐观的旗帜高高飘扬》)
【简要评析】
摆事实讲道理是最基本的论证方法。不少同学在选择论证方法时,首先想到的就是例证法,有的同学甚至除了例证法,不知道还有什么方法可以展开一个段落。例证法固然是最常用的方法之一,但有时我们可能找不到合适的事例,或者即使能找到,但篇篇如此,段段如此,每次作文,都是一段举一个例子了事,也难以改变平庸单调的作文面貌。只有熟练掌握引证、喻证、假设、对比等常用技法,并且具备灵活运用这些方法的强烈意识,才能在考场上文思泉涌,左右逢源。
上面这个例段,分论点是提倡乐观的生活态度,作者没有列举苏轼屡遭贬谪,依然高唱“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等事例,而是把乐观和悲观联系起来,正反对比,双管齐下,反复比较二者的不同结果,鲜明而有力地论证了自己的观点。这种抽象说理的方法运用得当,不但没有空泛议论的毛病,反而能充分表现我们的思维深度和语言机智,以精彩的警句赢得评卷老师的青睐。
【参考阅读】
宽容、理解是人间最好的“润滑剂”。宽容是长者式的,刻薄是小人式的。宽容者让别人愉悦,自己也快乐;刻薄者让别人痛苦,自己也难受。宽容的出发点是无私,刻薄的出发点是自私。宽容的人宽容的总是别人,对自己却从不宽容,他们是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刻薄的人只是对别人刻薄,对自己却很宽容,他们是宽以律己,严于待人。宽容和刻薄都是缘于一种爱,刻薄的人爱的仅是自己,宽容的人爱自己时也爱别人。总是宽容自己的人,是对自己的迁就,使其无法成熟。总是刻薄自己的人,是对自己的不满,使其走向完善。在宽容和刻薄二者之间,你愿意选择哪一种呢?
【练习设计】请以“言而有信”为话题,运用反复对比的方法,写一个不用具体事例、纯粹剖析事理的语段。
【训练项目】古诗文在作文中的引用与化用
【典范例段】人与自然比邻而居,遂得以常常看风景,而看风景时,看到的却往往是自己。
人生多苦辛。看风景是人生短暂的中断,是不带惊恐的逃跑。一直逃至踪影全无时,便
是古来的隐者。结庐在人境而无人世的烦忧,或许是令人神往的吧?然而可惜不能。威猛如魏武,当月明星稀之夜,尚有无枝可依的喟叹;豁达如东坡,月下访友,看庭中积水空明,树影绰约如藻荇交横,竟也兴起时不再来的寂寞。日落黄昏,雨打梨花,都会被风流倜傥的才子看出血泪来。所谓“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或“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或“一树梅花一放翁”,都是在看风景时看到了自己。临到最后,人总要面对自己。
【简要评析】作文中恰当地引用古诗文能够增强文章的可读性,体现作者的`深厚的文学积淀和良好的文学素养,同时也为文章平添一抹亮色,提升文章档次。而化用古诗文除了以上的作用外,更具有一种朦胧美与含蓄美,更能引发人的遐思联想。
在例段中,作者运用“化用法”把曹操的《短歌行》和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与自己的论述融合在一起,看上去哪一句都没有直接引用,但每一句都可引起我们对某一句诗词和某个诗人的联想,眼前浮现出某种诗情的意境,从而产生一种美的享受。接下来,作者又运用排比的手法直接引用诗句,进一步论证“看风景就是看自己”。引用和化用的灵活运用起到了开拓与深化、突出与升华、锦上添花的妙用。
【参考阅读】
1、乐观就是那直上青天的一行白鹭,乐观就是那沉舟侧畔的万点白帆,乐观就是那鹦鹉洲头随风拂动的萋萋芳草,乐观就是化作春泥更护花的点点落红。(化用)
2、我喜欢忧郁的人,一如喜欢孤独者。孤独者只身面对来自庞大的实体或虚无的挑战,所以是勇敢的。忧郁却是无奈的。“思念令人老,岁月忽已晚”是情思的无奈;“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是哲思的无奈。李商隐守护烛火,陆游骑驴远游,龚定庵把箫而吹,都是一种无奈。忧郁是伤感的姊妹。哈代,黑塞,契诃夫和蒲宁,一生都在诉说着忧郁。哈代在上流社会中隐瞒了乡下人的身份,确乎令人遗憾,但是我知道,虚伪不是他的灵魂所固有的。谎言是环境的产儿。他早已赤身裸体站在自己的字行里了。我看得见,他的灵魂不在“麦克门”——瞧他怎样深情地凝视德伯家的苔丝吧!(引用)
【练习设计】请以“心灵的选择”为话题,运用“引用法”写一个语段,然后用“化用法”改写该语段。
【训练项目】阐述题旨;化虚为实。
【典范例段】
诚信是美好心灵的表现,是高尚的品格。诚信是一篇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生活中的诚信是变化的高手:公平买卖,童叟无欺,是商人的诚信;清正廉明,奉公执法,是公仆的诚信;诚实守信,遵守诺言,是朋友的诚信;不说谎话,不欺骗人,是孩子的诚信??变化虽多,诚信的实质却是一成不变的。
【简要评析】巧用判断句是一种操作简便但非常有效的构段方法,尤其适合开头段与结尾段,因为在这些段落中,往往需要我们用简洁明了、鲜明突出的句子来阐述题旨或文章的中心论点。上面这个例段开头就用一个简明的判断句对诚信进行界定阐述,鲜明有力,给人以很深的印象。再举几例:
“善良也是一种智慧,是一种远见,是一种自信,是一种精神力量,是一种精神的平安,
是一种以逸待劳的沉稳,是一种文化,是一种快乐,是一种乐观。”王蒙《善良》)
“飞翔是一种姿态。是一种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的从容。一种笑看滔天骇浪的大度和沉着。”“飞翔是一种拒绝妥协的姿态,一种摒弃平庸的决裂,一种追寻自由的勇气,是一种昂首阔步、勇往直前的信念!”
“超越前人是一种必需,是一种进化,是一种向上的精神和力量。”
判断句还可以构成暗喻,化虚为实。高考作文很多题目都是比较抽象的,我们可以用若干具体的、可触摸的物化意象或某个细节、某个生活画面、某个社会情景构成暗喻句去诠释抽象的概念。如例段用散文、商人、公仆、朋友、小孩来诠释诚信。再如:
坚韧是“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谭嗣同;是“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屈原;是“拼得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的鉴湖女侠秋瑾!我,也决心像他们那样,追求拥有坚韧的品格。
思念是爸爸头上的白发,是额上的皱纹;思念是深夜打来的长途电话,思念是远方寄来的厚厚信笺;思念是“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是“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谁人说”。
这种写法可以使文章形象生动、文采飞扬,能化平凡为神奇。但在写此类语段时要注意从不同角度对抽象概念进行诠释,从而避免内容的重复。
【参考阅读】成熟是人生的一种境界。对年少的人来说,成熟是长大;对跌倒的人来说,成熟是坚强;对逆境的人来说,成熟是一种坚忍;对愚钝的人来说,成熟更是一种智慧。在哲人的眼中,成熟是一种宽容,成熟是一种善良,成熟是一种风度,成熟是一种大彻大悟大智若愚。成熟是一种“宁静以致远”的淡泊明志,成熟是一种浑然天成的独特气质。
老者说,成熟是生活教我们懂得沧桑;不孩说,成熟是爸爸手中烟味散发的淡淡忧愁;运动员说,成熟是成功和失败的那一刹拥有的平静??
【练习设计】请以“境界”为话题,写一个主要由判断句构成的语段。
【训练项目】运用三至五个事例来证明一个观点。
【典范例段】眼泪为感动而流淌。为朱自清笔下父亲穿棉布袍子的笨重的背影而流淌,那朴素的文字下跳动着至爱的亲情;为《红岩》中的英雄群体而流淌,他们让人看到,信仰曾经具有抵抗死神的力量;为安徒生童话中海的女儿美人鱼公主而流淌,她为了获得王子的爱情,不惜牺牲生命;为苏联小说《这里的黎明静悄悄》中那些年轻的女兵而流淌,她们用柔弱的身躯抗击侵略者,花朵般的生命殒灭在德寇的枪口下;也为美国犹太作家辛格笔下的吉姆佩尔而流淌,他受尽欺骗嘲弄,被人们称为傻瓜,却始终坚信‘好人’信念,以自己的善良、忠诚、以德报怨映衬世人精明乖巧背后的愚蠢堕落??他们体现了作为人的尊严,显示了爱与献身的价值,标举了正当的生活应该遵循的原则,让人仰望。
【简要评析】
什么是点例?点例是与繁例相对而言的。繁例是叙述较为详尽,占用篇幅较长的例证,点例是叙述较为简略,所用文字极少的例证。运用繁例,一般一段只用一例;运用点例,一段可以连续使用三至五个相关的事例。巧用点例,繁点结合易于酿造佳篇,使文章显得材料丰富、形象丰满,意蕴深刻、文采斐然。
上面文段中有5个精彩的点例,从不同侧面概括值得感动的文学作品人物,体现了作者丰厚的阅读积累,具有极强的视觉冲击力。
运用点例排比构段需注意两个问题:一是排比事例一定要有内容上的某种相似性(例段中五个事例的相似性是都有令人感动之处),这是运用点例排比的基础,如果事例间缺乏这种相似性的,就不能排比运用;二是根据论述需要,简要概括人物或形象的主要事实;三是在分述事例时,尽可能保持语言句式的相似,从而形成排比,彰显气势与文采。
【参考阅读】
古者富贵而名磨灭,惟倜傥非常之人称焉。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
古往今来,彪炳史册的杰出人物,都曾做出过非同寻常的努力,因而在事业上创造了辉煌的业绩。试想,如果没有李时珍跋山涉水、尝遍百草,没有他数十年如一日的整理搜集、笔耕不息,哪里会有药学巨著《本草纲目》的问世?如果没有曹雪芹披阅十载,增删五次,没有他对人生的愤世嫉俗、深刻理解,哪里会有文学巨著《红楼梦》的出版?如果没有岳飞智勇双全、身经百战,没有他对国家民族的赤胆忠诚、侠肝义胆,哪里会有家喻户晓的精忠报国的佳话?
【练习设计】
1.请以“努力请从今日始”为题,运用点例排比法写一段话,要求不少于四个事例。
2.几个同学看了一场世界杯足球赛,兴致勃勃地聊起规则问题。
同学甲:规则太重要了。运动员不守规则,裁判不公正执法,就不会有精彩的比赛! 同学乙:对!没有规则不成。没有校规,没有交通规则,成吗?
同学丙:可有时不守规则的占了便宜,守规则的反倒吃了亏呢。
同学乙:那是另外一回事。
同学丁:不过规则也不是死的,要是不合适,就得改。现在许多“游戏”规则不都修改了吗??
篇10:各类作文写作技法
议论文——引议联结
以“鞋子”“合脚”“合意”的话题为例,说说议论文最常见最简单但也最实用的一种思路:引议联结。
《鞋子的文明》
一、引
有人说,鞋子合不合脚穿了才知道。又有人说,鞋子合了脚还要合了意才能卖出去。看起来,似乎只要鞋子合了自己的脚,且合了自己的意,便万事大吉。
二、议
事实上,鞋子合适不合适,有时并不完全由我们个人说了算,还要看环境容许不容许。穿鞋子是文明的标志,一个社会对不同鞋子的包容是文明进步的标志。
三、联
(一)反联
削足适履的悲剧——用毁坏身体来适应美,是对个体生命的残害
三寸金莲的闹剧——用统一尺码来人造美,是对个体生命的侮辱
(二)正联
改革开放让人们的精神与审美得到了解放,鞋子也便百花齐放。(举例:各种鞋子)
当下社会,五彩缤纷的鞋子成了人们幸福生活的标志,也成了人们自由精神的一面镜子。
罗素说:参差多态乃幸福本源。
鞋子的世界精彩了,人类的文明也便欢腾起来了。
(三)深联
和鞋子的文明一样渐渐变得多元的,还有我们的社会文化:
我们学会了接纳很多不同的思想。(譬如一国两制、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中国梦)
我们学会了欣赏很多不同的人。(譬如六门功课亮红灯的韩寒,譬如让儿子退出学校由自己亲自进行教育的郑渊洁,譬如草根明星大衣哥朱之文)
我们学会了为不同的活法鼓掌。(譬如“中国最著名的屠夫”北大才子陆步轩,譬如身价40亿的“土猪大王”陈生,譬如“网坛一姐”李娜的体制外胜利)
四、结
不要仅仅要求鞋子能够容得下我们,我们也要能够容得下鞋子。
容得下不同的鞋子,并且能够容许每一个人自己作主选择鞋子的社会,才有可能走出更宽广的道路,创造更具生命活力的文明。
多角度思考,拓展文章的容量;多方举例,加强说理的力度。800文字,有何堪忧?
篇11:各类作文写作技法
记叙文——彩线串珠
如果要写记叙文呢,彩线串珠就是一种常见的构思技法。“彩线”即线索(一个具体的人、事、物或者一种感情),“珠”即材料(对记叙文来说,就是细节和事件)。无论是写人还是叙事,都应当有一条线索,将零散的细节和事件串连起来,让读者看见一个有灵魂的整体。运用“彩线串珠法”法,必须遵循“线固珠明,珠不离线”这一原则。文中用于连缀材料的“彩线”,应该牢固有力,足够承受所有的材料而不至断开,且要一贯到底,首尾圆合。也就是说,所有细节和事件必须围绕“彩线”展开,不能游离于“彩线”以外;线索在文中要多次出现(或表现),前后要照应。
优秀的记叙文,总具备以下特色:
一、叙述、描述深入、具体
记叙文写人记事、状物绘景,要再现生活的情趣,要表现生活的意义,就必然要对人、事、物、景进行记叙描述,描述细致、深入,记叙文的表达效果才能做到“入木三分”、形神兼具。
二、坚持用形象来表情达意
记叙文对人、事、物、景进行翔实细致的描述而使其具体可感,但我们还得常常借助多种描述手法和修辞来描绘其表、里特征,使人“如见其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从而让生活的情趣和意义表现得淋漓尽致,进而达到感染人教育人的目的。
三、写人、写景、状物生动、传神
写作记叙文的目的是再现生活的情、趣、理,这就要求我们把生活的“情节”和人、事、物、景的神韵描绘出来,让人难忘,这就是记叙文的“生动性”,往往见于细节描写和景物描写等方面。故记叙文常用多种描写方法或多种修辞手段以求“生动”。
四、寓理于“情”,情理俱佳
记叙文往往要告诉读者一个道理,但又常常不直接说出来,而是通过具体、形象、生动的写人记事、绘景状物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写作意图蕴含在记叙描述的“故事情节”和“景物”之中。
篇12:各类作文写作技法
小说——尺水兴波
所谓“尺水兴波”,就是指在短小的篇幅里也能写得一波三折,以舞台之小却能表现天地之大。小说的语言要以一当十,情节要丰富曲折,使文章富于层次,富于变化。古人说:“文似看山不喜平。”如果平铺到底,让读者看了头便知尾,就很难引人了。尺水兴波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好看,更是为了表现一种气象或晓谕——告诉或警示读者些什么。
★ 记叙文写作
★ 记叙文如何兴波呢
★ 龙眼·凤头·豹尾——谈怎样写好中考作文的标题、开头和结尾
★ 初中作文开篇
★ 散文写作方法
【故弄玄虚的记叙文写作技法(合集12篇)】相关文章:
高考记叙文的写作方法与技巧2022-06-20
散文的写作方法2022-05-02
高考作文指导:记叙文描写方法及作用2022-07-14
高考作文指导:满分记叙文写作技巧2022-11-21
初中语文教材的学习方法2023-11-11
记叙文开头2022-08-22
高考作文指导:记叙文体裁的高分攻略2022-05-08
记叙文写作初一作文2022-09-22
学习抒情 导学案七下第二单元写作2023-12-08
高中记叙事类作文素材积累2024-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