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也不吃火鸡面”为你分享15篇“病人心理的心得体会范文”,经本站小编整理后发布,但愿对你的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
篇1:休克病人怎样心理护理
休克病人的心理护理
一、对病人作心理上的安抚
护士要选择适当的语言来安慰病人,耐心解释有关病情变化,以稳定病人情绪,减轻病人痛苦。护士在实施抢救中,说话要细声而谨慎,举止要轻巧而文雅,工作要稳重而有秩序,以影响病人心理,使其镇定并增强信心。
二、给病人安排安全舒适的体位
可给病人采取半坐卧位(床头抬高30o),并将下肢拾高30o,以减少腹腔器官对心肺的压迫,利于呼吸与促进冠状循环,并利于下肢静脉的回流,这样既可促进休克的恢复,又可使病人感到舒适。
三、对病人要亲切关怀
护土要经常观察病人的脉搏、血压、呼吸及尿量等情况,并随时记录。要关怀病人,询问病人有何不适,有何要求,耐心解答提问,及时解决病人的合理要求,使病人心情舒畅,更好地配合治疗与护理。
四、要特别观察病人的精神症状
精神症状反映了病人的中枢神经系统,尤其是脑的血液灌注量与供氧量,对疾病情况的判断具有整体性意义。在轻度缺氧时,病人表现以兴奋为主,有不安、烦躁,甚至有狂躁。此期若能得以纠正缺氧,则病人的情绪、意识、行为等可恢复常态。
但若是休克继续加重,则脑功能由兴奋转入抑制,表现为淡漠、迟钝与萎靡,继之为诸妄、昏迷,这是危险的信号。如果脑及其它器官的供血改善,缺氧纠正,病人的意识会随之清醒。
五、护士应做好病人亲友或陪伴人员的安慰工作
劝导他们不要在病人面前表现出情绪波动而干扰病人心绪的宁静。并指导他们一些简单的生活护理技术,以配合医护人员做好工作。
篇2:休克病人 心理护理很重要
休克病人的心理护理
一、对病人作心理上的安抚
休克病人的意识是清醒的,对突然的病情变化产生不同的心理效应,如害怕、恐惧、焦虑等,这些反应与休克之间会形成负反馈的恶性循环。但是,由于病人是清醒,也就有可能接受护士给予的良好心理影响。
护士要选择适当的语言来安慰病人,耐心解释有关病情变化,以稳定病人情绪,减轻病人痛苦。护士在实施抢救中,说话要细声而谨慎,举止要轻巧而文雅,工作要稳重而有秩序,以影响病人心理,使其镇定并增强信心。
二、给病人安排安全舒适的体位
可给病人采取半坐卧位(床头抬高30o),并将下肢拾高30o,以减少腹腔器官对心肺的压迫,利于呼吸与促进冠状循环,并利于下肢静脉的回流,这样既可促进休克的恢复,又可使病人感到舒适。
三、对病人要亲切关怀
护土要经常观察病人的脉搏、血压、呼吸及尿量等情况,并随时记录。要关怀病人,询问病人有何不适,有何要求,耐心解答提问,及时解决病人的合理要求,使病人心情舒畅,更好地配合治疗与护理。
四、要特别观察病人的精神症状
精神症状反映了病人的中枢神经系统,尤其是脑的血液灌注量与供氧量,对疾病情况的判断具有整体性意义。在轻度缺氧时,病人表现以兴奋为主,有不安、烦躁,甚至有狂躁。此期若能得以纠正缺氧,则病人的情绪、意识、行为等可恢复常态。
但若是休克继续加重,则脑功能由兴奋转入抑制,表现为淡漠、迟钝与萎靡,继之为诸妄、昏迷,这是危险的信号。如果脑及其它器官的供血改善,缺氧纠正,病人的意识会随之清醒。
篇3:临终病人心理护理之我见
临终关怀是近代医学领域中的一门边缘性交叉学科,是针对垂危病人进行的一种特殊护理。探索临终关怀这一医学新领域,无疑是人们对于生命价值向深层次研究的表现形式之一。随着现代医学科学的飞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护理临终病人仅有扎实的护理理论基础知识,熟练的操作技术是不够的,还应针对病人临终前的心理特点,实施心理护理。
1 临终病人的心理特点及护理
作为生物人,死亡是不可避免的。然而面对即将结束的人生,任何人都难免感到悲伤和痛苦。做为一名合格的护理人员除完成正常的治疗任务外,应根据临终病人不同时期的心理特点,进行心理护理,帮助病人在最后的治疗过程中建立最佳的心理状态。
1.1 恐惧心理
许多病人身患重病步入医院接受各项医疗检查和治疗时,心理上首先产生一种可怕的恐惧感,常表现为心事重重,闷闷不乐,唉声叹气,感情脆弱。此时护理人员要亲切地多同病人交谈,倾听他的主诉,使用合适的语言给予安慰,生活上多给予关心和照顾,并根据病人的需要随时出现在病人身边,使病人有一种被关心的感觉。
1.2 否认心理
我国实行的是医疗保护性制度,对临终病人采取保护性措施,不把实情告诉病人。当病人意识到或间接知道了自己的病情,心理上不愿接受这个事实,常常是反复追问医生“搞错了吧,这不可能”。表现为不安、急躁、烦闷,于是要求家属带他到大医院重复检查,尽可能的来否认这个事实。否认对于临终病人来说如同是一种缓冲剂,它可以缓和沉重的打击以减轻病人心理上的压力。这时护理人员应主动正确的引导病人,针对病人不同的心理障碍,对症处理,否则将会造成悲惨的后果。
1.3 忧郁心理
随着病情的日益恶化,症状的逐渐加重,加上亲人含泪的目光和百般的体贴照顾,此时病人已经意识到自己将不可避免的离开人世,表现为心情忧郁,十分痛苦、消沉、绝望,有时为避免亲人们的悲伤而暗自流泪。这时病人急于交待后事,然后沉默不语,但希望亲人能日夜守候在身边。此时护理人员应注意不要在病人面前谈论病情,应对病人进行特别护理,使病人有一种安全感以达到心理上的稳定。
1.4 认可心理
病人认为应该交待的事情已安排妥当,于是等待着与亲人做最终的分别。这时病人既不痛苦也不害怕,病人与家属为了不伤害对方的感情,彼此心照不宣,病人显得平静、安祥,表现为认可心理,不愿与人谈。此时护理人员要严密观察病人的病情变化,经常陪伴病人,给以精神上的鼓励和安慰,为临终病人提供心理上的平衡。
2 尊重临终病人的权利
临终病人生命结束以前仍享有如其他病人的同等权利,正因为他即将告别人生,许多要求对他来说仅仅是最后一次。所以除了满足人最基本的生理需要外,病人同样需要友爱、同情、关心、温暖,需要尊重个人的权利和利益。护理人员应以高度的责任心、深厚的同情心服务于病人,以亲切关怀的态度去安慰病人,使病人感觉到自己仍然在被人们所关注,帮助病人建立新的心理平衡而安然离开人间。
3 重视做好临终病人家属的思想工作
家属是病人的亲人,虽然在治疗过程中,家属所起的作用无法代替药物的治疗作用,但在治疗过程中病人能否处于最佳心理状态,家属的作用并不可忽视。当病人家属了解到病人的病情已经无法挽回时,精神上是个沉重的打击,表现十分悲伤。护理人员要注意做好其思想工作,主动关心引导他们,以减轻心灵上的痛苦,并讲清家属情绪的好坏可直接影响到病人的情绪而不利于治疗。因为严重的心理创伤对疾病的缓解极为不利,如果家属能较好的控制感情,病人也就稳定了情绪。所以为了病人能安然走完人生最后一站,医务人员、家属应努力共同为临终病人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人间的温暖和社会的尊重。只有这样才能减轻病人临终前的心理压力,克服对死亡的恐惧和焦虑,在充满温情的气氛中离开人间。
总之,做好临终病人的心理护理要因人而异,因病而别,同时还需要医生、护士、家属等多方面的默契配合,才能对临终病人实行之有效的心理护理。使病人能在生命的最后一站安静、舒适而又有尊严的度过。最终实现问心无愧,死而无憾
篇4:病人家属的心理调节方法
病人家属的心理调节方法
1、与病人“共情”,但永远不能失去自我
“共情”对于病人家属来说,就是站在病人的角度、用病人的视角看待他的.痛苦和担心,但一定要知道这些问题和感觉是病人的,而不是自己的。如果失去“犹如”两个字,病人家属很容易和病人边界不清,不仅自己精力、体力耗竭,不能有效地照顾病人,还会增加病人的无力感、无能感和罪恶感,使病人更加痛苦。
2、建立稳定的社会支持系统
作为家属,不仅要看重和维持病人生命的延续,更应重视他们的生活质量,接受“治疗疾病不是为了消灭疾病,而是为了过有质量的生活”的理念,使病人能带着疾病过高质量的生活。家有病人,病人家属处于应激状态,生活质量会受到严重影响。此时,亲朋好友的问候、关心、帮助是病人家属战胜困难的重要资源,他们会感觉不是自己在孤军作战,从而增强信心和勇气。
3、在照顾病人过程中学会自我照顾
家里有病人需要照顾,原来相对稳定的生活规律会被打乱,需要建立新的、适合照顾病人的生活模式,因此,病人家属要做出一些调整,放慢个人工作与生活速度,以适应家有病人的生活状态。一般情况下,病人家属应该保存精力和体力,做一些对病人来说是最重要的事情,比如安排病人何时复查,查阅一些与疾病有关的资料,学习怎样护理病人、怎样为病人做营养餐,处理突发事件和医生联系等。家庭成员间合理分工,发挥每个人的优势,不必事事全家出动,让自己有精力在关键时候充分发挥作用。
篇5:老年病人心理异常对策
老年病人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4种:
一是否认心理。具有这种心理的病人一般有两种,一种是既往身体较健康,没有患过什么大病的病人;另一种是自己年龄大了,行动本来就不方便,如再患病便害怕儿女们嫌弃自己而不承认自己有病。有的甚至不相信医护人员,不配合治疗、护理等等。
二是自尊心理。老年人特别是当他们生病以后,很容易滋生失落感和没落感。他们不愿别人说他们老,喜欢别人恭维他们。要求子女、儿孙百依百顺,以此来显示自己在社会和家庭中的地位,使自尊心理得到满足。
三是孤独心理。老年人闲散在家,离开了几十年忙碌而有规律的工作岗位,会感到茫然,无所适从,特别是身患疾病时,以及本来性格就比较孤僻、不善言谈的老年病人。
四是恐惧心理。很多老人害怕患病或患病后不能治愈,经常处于惊恐不安的紧张状态,有的甚至吃不下饭,睡不着觉,精神压力很大,感到自己的末日到了。这样反而使疾病恶化,增加痛苦。
老年人患了病,在正确的诊断和治疗确定后,要同时进行心理治疗。具体可归纳为五法,即说理开导法、暗示疗法、转移疗法、行为疗法,想象疗法。
说理开导法就是用摆事实、讲道理的方法帮助患者。“暗示”是人类最简单、最典型的条件反射,暗示患者病情比昨天好一些,明天会比今天更好;而不良的暗示常可导致“医源性疾病”或使患者丧失信心从而使病情加重。“转移疗法”又叫分心疗法,即使患者注意力转移到愉快的事物上,如听笑话、看电视,让患者心情愉快,淡化或忘却烦恼。“行为疗法”是采用对患者行为的指导,如奖励、处罚、技能训练等,使病人能意识到体内的生理变化或脏器活动,而后学会自我控制,最后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想象疗法”是引导患者从纷扰的思想情绪中通过想象使注意力由分散转向集中,情绪由不稳定转向稳定和平静,使精神和躯体得以松弛。
篇6:了解抑郁症病人的心理
随着社会压力,工作压力等抑郁症病人的比率在呈不断上升趋势。正常人如果压抑太久了也会出现各种抑郁的情绪。生活中经常会有人因为抑郁而对生活感到无望从而产生轻生的念头,这种现象发生在青少年,学生群体居多。到底抑郁症病人的心理是怎样的呢?是不是所有有抑郁情绪的人都被归为抑郁症患者呢?其实不是的,下面大家一起来学习下抑郁症患者的心理状况。
凤凰中医频道的专家指出:在进行抑郁症的治疗时一定要先认清抑郁症的症状,并且治疗也是根据症状来进行的。那么抑郁症患者在患病期间主要会出现哪些症状表现呢?
1、病人会对一切事物表现得漠不关心,丧失兴趣:如一些业余爱好比较广泛的人,当他们一旦患有抑郁症,那么就会慢慢的丧失一些兴趣,所以这一点很容易为周围人觉察。但是,即使并无任何业余爱好,如果日常工作、生活享受和天伦之乐等都一概提不起兴趣,体会不到快乐,就可以肯定有兴趣明显减退或丧失。
2、经常有无望感:不少的抑郁症患者在患病期间会感到自己的一切都很糟糕,并且觉得前途暗淡无光,认为一切毫无希望。与此相反,正常人对未来抱有希望,如学业有进步,事业有成就,家人健康长寿等;也经常有各种小愿望,如攒钱买件高档商品,欣赏一场优美的音乐,周末全家外出游玩等。对未来丧失希望是抑郁症的一种表现。
3、经常有无助感:这是一种十分令人痛苦的感觉,并且往往都是患者无法表达出的。所以导致不少患者不愿就医,他们确信医师爱莫能助,因为他感到与所有其他人都不一样,似乎已经离开了人世间,掉进了深山的谷底,一切已无可挽回,谁也救不了了。病人感到度日如年,异样地孤寂、与人有疏远感。
4、自我评论出现下降的现象:如不少的抑郁症患者在生活中就会时常感到自己实际上什么本事也没有,任何事也干不了,是十足的废物。至少,病人感到知识能力已大不如前。一部分病人有深深的内疚甚至罪恶感。
5、活力丧失:患有抑郁症的患者在生活中时常会感觉到貌似自己整个人已经垮了、崩塌了、散了架子似地。往往也很明确自己主要不是身体没有力气,而是精神上丧失了动力,做什么(包括自理生活)都需别人催促或推他一把,否则就根本不想动。不少病人挣扎着想振奋起来,但总是坚持不下去。病人认为自己成了“一滩烂泥――扶不起来。”
6、感到生活没有意义:一旦患有抑郁症,患者在生活中并不是感到某种生活方式没有意义,而是感到人生从根本上说没有意义。不仅没有意义,活着就等于受罪造孽,生不如死。病人常有自杀意念,甚至实施自杀措施。
通过上面的讲述大家应该对抑郁症患者心理有所了解了吧!在生活中还是希望大家能够认真积极对待生活。如果有抑郁症的朋友们,请不要慌张害怕,认真正确面对这种病并尽早治疗。
篇7:局麻病人术前心理状态和应激反应
为了解手术病人心理状态与术中应激反应的对应关系,我们对部分手术病人进行调查,并对其中部分局麻手术病人的术中应激反应进行观察,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次调查共收集完整病例85例,其中男性45例,女性40例,年龄20~65岁。手术种类涉及普外科、耳鼻喉科、眼科和骨科。
2 调查方法
通过问卷咨询方式,对不同年龄、性别、职业、文化程度的成年择期手术病人,在手术前日或当日术前调查其对手术了解程度、主要担心问题、对手术医生信赖程度。同时根据病人神态、血压、心率判断其紧张程度。
3 结 果
本组资料表明,影响病人情绪的主要问题依次为疼痛(45例,占52.94%)、手术效果(30例,占35.29%)和手术费用(8例,占9.41%)。其中首次接受手术治疗的病人对疼痛的顾虑要大于其他人(37∶50,占74%)。对手术治疗了解程度和对经治医生的信赖度对此亦有影响,但比例仅各占1.18%.职业和文化程度与上述问题似乎无明显相关。
病人术前心理状态与术中应激反应呈正相关。我们依据病人对手术的顾虑程度,交谈时状态及自我评价标准,将病人紧张程度分为轻度45例,中度30例,重度10例,其中重度紧张病人入手术室后心率加快>20次/分者占90%,收缩压较基础血压上升2.67kpa者亦占80%.中度紧张病人入手术室后心率加快者亦占50%,收缩压升高者则占36.6%.轻度紧张病人入手术室后心率加快,收缩压上升者,则仅占22.22%.
4 讨 论
外科手术常被看作是个体生活中的挫折和不幸,导致机体与外部环境的不适应性。这种失衡状态是外科手术病人术前主要心理状态的基础。如果能在正确的指导下,机体通过自身调整,迅速改变这种情况,则不会对手术产生大的影响,反之则会出现心理应激反应,对手术及预后产生负面效应。本组调查资料显示,这种不适应性主要表现为对即将进行手术的焦虑及恐惧心理,担心手术中的疼痛及手术治疗效果,虽然因年龄、职业有所区别,但统计学意义不大。
以往手术室护士主要的工作是配合医生完成手术,重机械性操作而忽略对病人的整体护理,现在虽然有人注意到了手术病人术前的心理护理,但大多停留在一些略显格式化的工作上。诚然,对病人和家属进行耐心说服、解释,可以部分地缓和病人紧张和焦虑情绪,但这毕竟属于职业道德和伦理学范畴,对所有病人具有普遍意义,而作为整体护理其中一部分的心理护理,则必须针对某个病人特定的心态进行解释、暗示、安慰和劝导,才能收到实效。但我们所采用的问卷调查表,存在着个体化调查略显不足的缺点,有时也难以全面准确地反映手术病人所特有的心理反应,不足以为下一步的心理疏导做出准确的定位。
篇8:肠造口病人的心理护理
我们把roy的适应模式和orem的自我照顾学说作为理论基础应用于肠造口病人的护理实践,以心理护理为重点,通过各种方式帮助病人适应疾病本身和肠造口带来的变化,面对现实,克服各种障碍,以达到最大程度地自我照顾的目的,从而促进肠造口病人的心理康复,增加他们社会复归的信心,提高其生存质量。
1 加强沟通,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护患关系是护士与病人在护理过程中形成和建立起来的人际关系,它直接影响着病人的心理变化,与病人的康复有着密切的关系。我科病房是全院最先开展整体护理的病房之一,病人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达95%以上。良好的护患关系不仅有利于取得病人的配合,而且可以增加病人对医护人员的信任,减轻其在医院这种特殊环境中的恐惧心理,减少其心理压力。
2 做好术前教育
我们将一般心理护理与个性心理护理相结合,运用护理程序评估病人,将心理咨询技巧应用于个性护理之中,根据病人各自不同的心理问题采取不同的护理方法;同时与病人家属进行沟通,了解其心理,给予适当的支持和鼓励。我们不仅通过术前教育使病人和家属了解肠造口的基本知识,配合手术治疗;而且要求家属了解肠造口者恢复期和康复期的心理行为变化特点,从而能够耐心地对待病人,温暖、支持和鼓励病人,促进其心理康复。医生在术前不对病人隐瞒病情,充分沟通,耐心、细致地解释病情,说明做肠造口的必要性。术前我们请病人和家属一起看幻灯片及录像片,介绍肠造口的一般情况和护理方法,使他们了解肠造口手术只是将排粪便出口从肛门移至腹部,对消化功能无影响;肠造口一般情况下无痛楚;肠造口本身对性功能无影响,但手术原因例外;肠造口引起的不习惯会随着时间延长而逐渐改善,并且通过学习,可以掌握和应用适当的肠造口的护理方法,从而将肠造口造成的生活上的不便减轻到最低限度。
3 恢复期的护理
(1)心理护理:术后病人首次见到腹壁上自己的肠粘膜时,会有害怕、失落、无奈甚至是厌恶自己的心理变化;情绪常不稳定。为帮助病人渡过这一困难时期,克服心理障碍,一方面要细心和耐心,深入了解病人的心理状态,安慰、支持和鼓励病人;另一方面要联合家属一起做好病人的心理护理;同时鼓励病人尽早动手学习肠造口的护理方法,促进其心理康复,提高其重返社会的信心。
(2)肠造口的护理:适当的肠造口护理不仅有利于病人的生理康复而且可以促进其心理康复。我们采用的方法有:
肠造口的自然排粪便法(人工肛袋法):此法最常用,简单,易掌握。护理中尽量做到无异味,不漏粪。我们在操作时反复多次耐心地向病人及家属示范、讲解和传授肠造口的护理知识和技巧,鼓励他们在护士的监督下尽早动手操作,以提高其适应环境改变和生活自理的能力,从而促进其心理康复。
结肠灌洗法:自开始,我们共为22例肠造口病人以结肠灌洗法进行肠造口的护理,开始每天1次,7~10天后改为两天1次,灌洗1~3月后,绝大多数病人达到除灌洗时间段外,其他时间无粪便排出的效果。此方法需要的时间较多,每次灌洗10~20min,然后坐等1h左右排尽粪便。此法能减轻甚至消除异味,减少肠造口周围皮肤的刺激,减轻患者的心理负担,有利于肠造口者更好地参加社交活动,提高其自信心,促进其心理康复。其中有两例病人坚持灌洗3个月后,不用佩带人工肛袋,仅用一棉球覆盖在造口上并以胶布固定,非常方便,病人自我感觉很好。
肠造口者出院前要求学会所选择的护理方法,并亲自操作肠造口的护理。其家属中至少有一人掌握肠造口的护理方法。
4 康复期的护理
(1)举办肠造口者联谊会:针对肠造口者自卑心理较多见这一现象,广州市于1994年开始举办肠造口者联谊会,3个月1次。我们动员、鼓励肠造口者参加联谊会,使其与众多的肠造口者一起交流、娱乐,减轻他们的孤独感。在联谊会中病人看到与自己一样的肠造口者恢复术前生活的大有人在,激发了他们重归术前生活和社会活动的信心。肠造口者联谊会是以团体的形式将医护人员提供的咨询服务、家属成员的爱和支持、朋友的关心和社交活动联系在一起,是提高肠造口者自信心的一种好方法,对促进其心理康复有着积极的作用。
(2)开展门诊咨询和定期随访:中山医科大学附属一院于196月成立了健康教育服务中心并开展了肠造口咨询日活动,每周1次,对肠造口者提供心理咨询,根据需要进行帮助和指导。对出院6个月内的肠造口者进行每月1次的随访,通过面对面的交流,针对饮食、肠造口护理、粪便以及化疗或放疗中出现的一些副反应引起的相应的心理行为变化进行咨询,给予解答、帮助和指导。
国外大量文献显示,肠造口者在术后6个月内若不能重返术前的社会生活,包括以往的工作和社会活动,病人康复的机会大为减少。肠造口者的康复包括心理、生理和社会生活的三个方面的康复,心理康复可以加快其生理康复,更有利于其社会生活的康复,从而提高肠造口者的生存质量。根据我们护理245例肠造口病人的经验,认为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做好术前、术后的心理护理,良好的肠造口护理和各种形式的咨询活动是促进肠造口病人康复的有效措施。通过医护人员、病人家属和朋友三方的共同努力做好肠造口术前、术后恢复期及康复期的心理护理,可以减轻或消除病人心理上的压力,提高他们重归术前生活和社会活动的信心,提高生理和社会两方面的生存质量。
篇9:慢性病人的心理异常
许多病人家属都抱怨说,亲人病后脾气变坏了,不好侍候,殊不知,这不能责怪病人,而是患病特别患了较为难治的慢性病之后,病人在心理上会发生一系列变化,出现许多容易被人误解的心理问题。了解这些异常心理,不仅有助于对病人的理解和体谅,而且还能更好地照料病人,有益于疾病的康复。那么,慢性病人容易出现哪些心理异常呢?
1.主观感觉异常,注意力转向自身。健康人精力集中于工作或学习,心理活动经常指向外界客观事物。人患病后,多将注意力转向自身,感觉异常敏锐,甚至对自己的心跳、呼吸、胃肠蠕动的声音都能听到,心中总想自己的病,而对其他事物很少关心,这很容易被别人误解为自私或冷漠。
2.心境不佳,情绪不稳。生病属于劣性刺激,势必影响病人的情绪,形成不良的心境,往往看什么都不顺眼,好生闲气,好发脾气,给人以不近人情的感觉,
病情越重,病程越长,这种异常情绪反应越严重。这种消极情绪,不仅容易被人误解,使人不愿意接近,而且还不利于病体康复。
3.被动依赖,情感脆弱。由于病人受到亲人的关怀与照顾,病人会变得被动、依赖性增强,本来自己可以做的事情,也不愿意动手。情感变得脆弱,甚至幼稚,像个孩子似的,总希望亲友多照顾、多探视、多关心自己。
4.多疑、神经过敏。病人往往会变得神经过敏,疑虑重重。听人低声谈话,就以为是谈自己的病,医护人员和亲友的好言相劝,也常半信半疑。有时,怀疑医护人员给自己开错了药、打错了针。这种异常心理不仅会对医患关系起破坏作用,也不利于安心养病。
5.紧张、焦虑、恐怖。许多病人入院后会感到紧张,特别是看到周围的重病人和病人死亡,会产生恐怖心理,怕疼痛、怕开刀、怕变残、怕死亡。同时,求愈心切,希望早一天确诊,早一天手术、早一天出院。这种心理对康复极为不利,会削弱病人的主观能动性,使机体免疫力降低。医护人员及其家属,应多安慰、多鼓励、多做过细的思想工作,振作精神,正确对待疾病。
篇10:不同情况下病人的心理护理
不同情况下病人的心理护理
一、急性病人的心理护理
急性病人,是指那些发病急、病情重因而需要紧急抢救的病人。过去有种错误的观点,认为急性病人病势危急,医护人员的任务就是以最佳的技术和最快的速度抢救病人,无须实施心理护理。近十年来,随着抢救护理科学的形成和发展,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对急性病人也同样需要进行心理护理。因为急性病人不是面临生命威胁,就是遭受躯体伤残,心理正处于高度应激状态。此时,如果进行良好的心理护理,就会缓和其紧张情绪,有助于转危为安。否则,如果在病人心理上高度紧张之时,再加上抢救时的种种劣性刺激,就会加重病情,甚至造成严重后果。
队急性病人焦虑恐惧、紧张不安,渴望得到最佳和最及时的抢救,以便转危为安。但急性病人的心理活动又是复杂的,多种多样的。瞬间袭来的天灾、人祸或恶性事故等超常的紧张刺激,可以摧毁一个人的自我应对机制,出现心理异常。一向自以为健康的人突然患了心肌梗塞或神志清醒和脑卒中等,也会因过分恐惧而失去心理平衡。还有那些慢性疾病突然恶化的病人,易于产生濒死感,恐怖、悲哀、失助、绝望等消极情绪往往可以加速病人的死亡。病情不同、年龄不同、社会文化背景不同、经济条件不同等也对病人的心理活动有影响。因此,医护人员要善于具体分析每个急性病人的'心理状态,以便有针对性地做好心理护理。
由于急性病人的主导心理活动是恐惧,因此,心理护理的中心任务是增强病人的安全感。
1.使病人感到医护人员可亲 急性病人大都求医心切,一旦进入医院,顿有绝路逢生之感。这时,医护人员应当做到紧张而又热情地接诊。亲切而又耐心地询问,悉心体贴关怀周到,使病人感到在危难之时遇到了救命的亲人。这种医患关系,对抢救过程能否顺利进行有极大的影响,直接影响抢救和治疗效果。
2.使病人感到医护人员可信 医护人员娴熟的医疗操作技术和严谨的工作作风,不仅是赢得时间使病人转危为安的保证,同时对病人来说又是心照不宣的支持、鼓舞和依靠力量。使病人感到可信、可敬,从而获得安全感。
3.使病人感到安全 医护人员的医德和技术是病人获得安全感的基础。为了帮助病人缓解心理冲突,减轻精神痛苦,医护人员还应针对每人病人的具体情况做好心理疏导工作。对急性病人,无论预后如何,原则上都应给予肯定性的保证、支持和鼓励,尽量避免消极暗示,尤其是来自家属、病友方面的消极暗示,使病人能够身心放松,感到安全。
二、慢
[1] [2] [3] [4] [5] [6]
篇11:基础护理知识:青年病人的心理与心理护理
青年正是人生朝气蓬勃的时期,对于自己患病这一事实会感到很大的震惊。他们往往不相信医生的诊断,否认自己得病,直到真正感到不舒服和体力减弱才逐渐默认。
青年人一旦承认有病,主观感觉异常敏锐,而且富有好奇心,事事询问:为什么打这个针、吃这个药?病程需多长?有无后遗症等等。他们担心疾病耽误自己的学习和工作,对自己恋爱、婚姻、生活和前途有不利的影响。有的青年不愿意把自己的病情告诉自己的同志或同学。
青年的情绪是强烈而不稳定的,有时欢快,有时不愉快或愤怒。从自信到自贬,从自私至利他,从热心至冷漠,从兴高采烈至消极失望,皆能在转瞬间有所改变,容易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他们对待疾病也是这样。倘若病情稍有好转,他们就盲目乐观,往往不再认真执行医疗护理计划,不按时吃药。但病程较长或有后遗症的青年病人,又易于自暴自弃、悲观失望,情感变得异常抑郁而捉摸不定。由于疾病的巨大挫折,他们会出现严重的精神紧张和焦虑,甚至导致理智失控,产生自杀念头,发生难以想象的后果。
青年人较注重友谊,具有向群性,最好把青年人安排在同一病室。他们在一起可激发生活的乐趣,并消除孤独感。另外,青年人一般较重视自我评价,自尊心强,任何消极刺激对他们都会是一种伤害。反之,调动他们的个性积极性,及时给予恰当的鼓励,对克服困难与疾病作斗争都能起良好作用。所以,护理人员对青年病人要注意多给于心理支持,要多关怀、同情,要循循善诱,耐心疏导。
三、中年病人的心理与心理护理
一般认为,中年是人生历程中最值得回首寻味的年代。在这个时期,中年人的社会角色比较突出,既是家庭的支柱,又是社会的中坚力量。当他们受到疾病折磨时,心理活动尤为沉重和复杂,他们担心家庭经济生活,牵挂着老人的赡养和子女的教育,又惦念着自身事业的进展和个人成就等。
对中年病人的心理护理,一是要劝导他们真正接纳疾病并认真对待疾病。使他认识到,治疗疾病是当务之急,身体恢复健康是家庭和事业的根本。在日常交谈中,也可有意识地给他们介绍一些不耐心治病而使疾病长期迁延的实例。对中年人的心理护理还要动员其家庭和工作单位妥善安排病人所牵挂的人和事,尽量减少他在养病治病时的后顾之忧。再是利用中年人世界观已经成熟稳定,对现实具有评价和判断的能力,对挫折的承受力比较强等特点,鼓励他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配合医护人员尽快地把病治好。
篇12:接诊室入院病人心理护理的探讨
现代医学证明,在影响健康与疾病的条件中,除了生物因素外,还有社会因素和心理因素。从整体护理的观点出发,掌握入院病人的心理状态,情绪变化,性格特点以及社会北景等因素在疾病中的治疗与康复过程中,所产生的影响,产匣强心理咨询来提高疗效,我们入院接诊这个窗口工作起着很大作用。
接诊室是入院患者入院的第一关,如何做好入院接诊工作,给患者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是至关重要的,它关系到医院的声誉及患者今后以正常的心理状态接受治疗护理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住院处接诊室是住院病人入院的窗口,病人及家属在接诊室逗留的时间短,遇病人同时住院时,护理人员又不能同时接待,病人都是有病才住院,住院时,心情都不好,此时,从心理上真正需要我们护理人员的关心,开导,体贴入微的服务,亲切温暖的话语,这样才使患者感到护理人员的真诚和关怀。所以,做好入院接诊这个窗口工作和入院患者的心理工作与我们护理人员应具有的职业道德以及入院患者的心理情绪有着密切的关系,我们要帮助患者恢复或促进健康就必须掌握好交流的技巧、良好的交流技巧,有助于安慰和解除患者身体或心理方面的痛苦。首先,我们应具有热爱护理专业的自尊心,以优良的护理技术及娴熟的业务技能,以饱满的热情、亲切、温暖的话语,优质的服务态度来理解患者的感情,痛苦,需要对患者要宽容、善良、热情,这样会使患者感到亲切,自然,及时正确的满足患者在心理方面的护理需要。我们必须以热情的热度,有的专业知识及仪表端庄对患者一视同仁的白衣天使的形象出现在病人面前,首先会给病人一种信赖感,美感。不但要熟悉内、外、妇、儿等各种的常见病,而且还要了解各种疾病的鉴别诊断以此来取得患者的信任和理解,从而减轻患者对新环境的焦虑和紧张情绪。现对接诊室如何做好入院病人心理护理提出如下同项措施进行探讨。
1 要注意尊重患者
对患者有一颗同情和善良的心,一双愿意工作的手。用友善的态度去理解病人,高度的同情心对待病人,并以热情的态度,用体贴关心的语言来接待病人。对患者的态度要诚垦,热情,使患者感到护理人员的真诚和体贴减少对医院的陌生感和紧张感。
2 沟通的技巧
与患者沟通,首先应注意语言需恰当,把握好语言的深浅度,注意语言表达清晰,明确,应该有针对性的做好患者的思想工作,为病人排忧解通难,帮助他们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3 学习少数民族语言
是作好接待少数民族患者的心理工作的关键,接诊工作首先碰到的就是语言,由于语言不通,无法交谈,容易产生误会,发生摩擦,在实际工作中自学维语、哈语等,努力克服语言交流的障碍,以方便,贴近患者,实实在在,这样才能患者感到平易近人,可亲可近。
4 有较强的应变能力
闲时做好接诊的准备工作,忙时能果断而不慌的处理各种“应激”状,遇垂危病人时,要做想病人之所想,急病人之所急,眼明、手快,熟练严谨,根据病情需要即刻用轮骑或平车将病人安全送到所科室的当班医生和护士手中双方签字后,方可离开,必要时带上氧气气袋,以防路途中发生意外,充分表现出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以高度的同情心,责任心对待病人,热情耐心的满足病人及家属的心理需要。
实践证明,“以病人为中心”的整体护理有利于病人的康复,加上接诊室的入院病人心护工作,更有利于整体护理的效果,最后再加上心理咨询,三位一体,使患者入院后以正常的心理状态积极配合治疗,以争取早日康复出院。当然接诊工作还有待于进一步的探索和讨论,完善各方面的接诊水平。
篇13:基础护理学知识:病人心理——病人角色
一、病人角色的概念
美国社会学家柏森斯(talcott parsons)提出病人角色概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病人可以免除一般社会角色的职责,其免除程度可视疾病的严重程度而定。医生的诊断可以证明病人角色的成立,并酌情免除一些原来所承担的社会责任。
2.病人一般不需为自己患病承担责任,是需要得到照顾的,因为病人是不能靠主观努力而康复的。(服毒、自杀等例外)
3.病人有义务力求康复。
4.病人应寻求帮助,如看病并与医护配合。
5.病人康复后有义务承担病前的社会责任。
二、病人角色的适应偏差
任何社会角色都需有个适应过程,病人角色也不例外。但病人在适应其角色的过程中,会出现一些适应偏差,有:
1.病人角色缺失
2.病人角色强化
3.病人角色减退
4.病人角色冲突
篇14:瘫痪病人的心理特点与护理
(一)心理适应
瘫痪病人一般都要经过痛苦期、达观期、悲观期或奋发 期。
1.痛苦期:病人突然由健康变为瘫痪,预想不到,也不知何故,不知所措,心理打击沉重,悲痛万分。表现为激情,痛哭,不思茶饭,甚或有轻生的念头;情感脆弱,激惹性高;有的受挫折后,有攻击对抗行为,如拒绝治疗护理、拒绝见人、破坏物品等。护士在护理中要做到:
(1)对病人行为(除外危险与破坏性行为)要理解迁让。护士应能理解病人因瘫痪的突然性、严重性及潜在的持久性而带来的心理负荷,此期过多的安慰鼓励,过亲的体贴关怀,会反遭病人拒绝与反感,只会加重其痛苦而不会立即减轻。绝不能强行制止病人感情的自然发展,先任其发泄与表现,然后,适时适度地劝说与安慰。但又不宜让过多的人接触病人,你来我往,频频游说,单调语言会令病人心烦。除分配接触病人的护士外,其它人应行若无事,若将病人当特殊人物看待,反易遭误会。
(2)具体关照病人生怕是此期的首要任务。病人的痛苦故然首先是在精神上,但随之而来的是肉体上的痛苦以及随后的肉体一精神交错的痛苦,如排泄、沐浴、性生活等痛苦,每时每刻都会反作用地引起精神病昔。护士要从帮助病人的日常生活的困难手,来表示关怀与体贴,并给病人心理上的启迪,解除或减轻其精神痛苦。
①给病人安排舒适与安全的体位。体位应灵活多变,可取平卧、侧卧、俯卧更替,每2小时交换1次。足部要加托。脚板,以防足下垂。手可握以绷带卷,并置于功能位。床要加栏栅,防止落床。床的足端安置牵拉带,便于病人拉带起坐与活动。
②帮助病人床上活动或按摩,以减少肌萎缩,为今后的功能康复锻炼提供可能条件。
③护士要设法预防各种并发症,如预防肺炎,病房要温暖,被褥要保暖,避免病人受凉;更换体位时,常拍打上侧胸部,鼓励病人深呼吸,有分泌物者应鼓励咳痰或作体位引流;带领与督促做举上肢与扭躯干的运动。预防便秘,要安排病人进多种纤维素饮食;训练病人定期排便,以养成习惯;适当做腹部按摩,以刺激增加肠蠕动。预防泌尿道感染,病人的肛门及外生殖器应经常清洗;锻炼病人下床活动自行排尿,并经常按摩下腹部;非不得已时不用导尿,或在严密无菌下进行。此外,要预防褥疮,摔伤、烫伤、冻伤等。
④对具有一定文化素养的病人,提供文学艺术作品的阅读与欣赏。聆听音乐,观赏电影电视,也会给病人一种精神寄托,以减轻痛苦。
(3)动员病人的亲友来做安抚工作。应选择病人最信赖且对病人最具影响作用的人来陪伴。陪护者要同医护人员步调一致,谈吐病情与预后要提法一致,说话应慎重,不具有暗示性。主要从细节的照顾上来体现同情、爱护与鼓励。
2.达观期:经过一阶段后,病人也晓得瘫痪已成定局,残废在所难免,对疾病已有了一定认识。对个人的一切安排也已有所准备与打算,生活上也逐渐有所适应。心理上也有了消极的适应,认为是好是坏皆如此,无可奈何。表现情感较为淡漠、消沉,强压内心苦痛,时而高兴,时而不乐;意志较为薄弱,遇事欲做不能;易受暗示性,久病乱求医。
(1)护士应加强“暗示”的心理引导。此期病人的基本心理活动仍是消极的,只是作了某些掩饰,有很大的可塑性,或可向积极转化,也可一直为消极。因此,通过暗示来引导心理状况的转化是重要的。
①有计划地同病人谈话,接受他们的要求,理解他们的苦衷,引导他们的发泄,了解他们的困难,借助语言的直接暗示来解除其思想苦闷,安抚其思想痛创。
②有步骤地安排病人的户外活动,接触大自然的阳光、新鲜空气、花草树木,以转移其注意,舒畅其胸怀,激励其对生活的向往。
③有意识提供有积极意义的文艺作品给病人阅读,从美的形象中得以启发,从英雄形象中求得学习的目标。
(2)有组织地解决好病人与周围人之间的关系。消除某种歧视与情感的疏远,解决朋友之间的矛盾,消除夫妻之间的误解与隔阂,动员其亲友给他予热情与温暖,通过组织给予解决某些经济困难与家庭纠纷,这些都是促进心理积极转化所不可少的。
(3)加强基础护理与康复功能的锻炼,也是很重要的。如按摩、床上的被动运动、适当的下床活动锻炼等,都能体现医护人员的关怀,促进其向积极方面转化。
3.悲观期或奋发期:达观期的转化所向取决于病人康复情况、文化教养、意志特征、人际关系与医护人员的态度等诸因素。
(1)悲观期。表现自悲、自卑、焦虑、神经质、甚至产生轻生自杀的念头。护士对这类病人要特别注意,一方面要经常激励与安慰,促进其心理转化,另一方面要严密观察,发现苗头,防止意外事故发生。护士不应歧视病人,也不宜严厉地责斥病人,帮助教育病人正确对待残废、生死等措施要隅于心理护理之中。应更多地考虑其心理变态,在护理工作中表现出粗疏与简单是错误的。
(2)奋发期。表现有坚定顽强的信念,有强烈的生活欲望,有战胜残废的信心,不仅能积极地适应残废生活,而且以不拔的毅力贡献于社会(如写作、翻译、绘画、医疗等)。护士对这类病人主要应从照料其生活与帮助解决困难着手,当然,积极鼓励与支持仍是基本的做法。护士做好心理护理的措施是在生物护理的基础上完成的,其目的不但是照料躯体使之舒适,更重要的是唤醒心灵使之奋发。病人心理活动是会反复的,在积极主流的前提下,病人会触景生情,触发其苦衷,重又产生悲观之念,因此,护士在言行中要小心谨慎,要细致观察,防微杜渐,做好心理保护。
(二)自悲心理
在瘫痪等残废病人中,这种心理是基本的,时而受到掩盖、修饰、消减、转化而隐匿,时而又会暴露、显现、增进、转化而外露。护士应了解病人的心理基调,掌握演化规律,在日常工作中处理人际关系上都应保护病人的心理免受挫伤,要设法消除伤害病人的各种因素,如讥笑、讽刺、打击、蔑视等。护士要经常同病人保持接触,以便了解到病人的情绪反应,主动地进行激励与疏导。
(三)挫折心理
瘫痪病人的挫折心理表现为攻击型的并不少见,尤其是战伤、公伤、事故创伤的病人更为严重。表现为易发怒、暴躁,常常有对立的行为,不论对待医护人员、亲友、病友及其它人都是如此,常可因小事而迁怒显现激情,发泄后难以自控,有时甚至是无关的因素或无缘无故而诱发的。护士应有耐心,体恤其病痛,谅解其过激,并适当作劝说或解释,绝不可同病人争执甚至吵闹。在病人尚未平静时,“被攻击”对象不宜直接对病人实施医疗与护理,因为此时操作稍有不慎,易激惹病人,有时病人也会无故寻衅,纠缠医护人员,因此,回避是十分必要的缓和措施。护士必须明自,忍让只是作为心理护理的手段,目的是安抚挫折,消除其消极心理状态。最后,要辅以语言的劝说与鼓励,才能收效。
篇15: 护理病人的心得体会
我是x医附院一名普通护士,在医院工作的四年时间里,每一天都被那些渴求生命却又不得不承受痛苦的眼神感动着,我想为他们做的很多,不只是用我的专业技术治愈他们身体上的疾病,而是让我们所带给的护理能让他们拥有对生命的希翼,让他们感受到生命的温暖,比如:一张舒适的病床、一碗可口的饭菜、一支祝福的歌谣、一些触手可及的生活护理。
在我们的工作中没有斑斓的服饰,没有华丽的语言,只有自我内心的真诚与温馨的微笑,平凡的工作,平凡的语言,平凡的举动,这就是护理工作的诠释,但恰恰是这些平凡的事情,成就了生命的辉煌,平凡的工作中,我们用自我的微笑来抚慰病人伤痛的心灵。普通的岗位上,我们用天使般的爱心带给病人期望的烛火。
在我的护理经历中,有一位很特殊的病人,他没有任何的思想意识,当他睁开双眼的时候,只会竭尽全力撕心裂肺的呻吟,给他吃饱喝足后,就会变得安安静静,他就是人们口中常说的植物人,在他住院的几个月来,他更多的时间是和我们一齐度过的,偶然明白5月24日是他30岁的生日,我们想让他感受到这个性的日子,或许在这之前的每一个生日,他都是用心用感情去和他的家人朋友一齐分享度过的,体会着生活的多姿多彩。
但从今以后,在他的世界里,看不到别人对他的关心,听不到别人对他的祝福,体会不到别人对他的爱,而这样的日子可能会伴随他一生,5月24日的早晨,我们精心的为他做完生活护理,给他换上崭新的衣服,送上娇艳的鲜花,点燃了30根生日蜡烛,当一首久违的生日快乐歌是为一个精神无意识的病人奏响的时候,我们的心都为之震颤,为之动容,每一个人都泪流满面,或许此时包含得更多的是我们对他的期望,整个住院大楼的医护人员、病人及家属都在为他默默祈祷!心中都充满了对生命的敬仰和珍惜!我们就应为自我的健康而感激,为那些仍在病床上和病魔作斗争的人们祝愿,期望他们早日康复,健康快乐!
神话中天使的美丽在于她的圣洁与善良,而白衣天使的美丽在于她的温馨与微笑,天使不在遥远的天堂,而在充满病痛的人间,就在一个个病人的身边,我们拥有这天使般的爱心,就比天使都要高贵,也许真的天使在天的那一边,海的'那一边,在时空的那一边,心灵的那一边,而我们的爱依然在生命的这一边,我们所能做到的就是在每一个生命垂危的瞬间,为每一个需要的病人带去生命蓬勃的期望,带去真挚的温暖。
我们用涓涓细流般的爱来抚慰每一颗病痛的心灵,期望在有了我们的日子里,他们能拥有生命中最完美的东西:健康、幸福、快乐!
★ 护患沟通的体会
★ 唤醒护理心得体会
★ 护患沟通记录范文
★ 护理病人协议书
【病人心理的心得体会范文(推荐15篇)】相关文章:
护理工作严谨性范文2023-01-21
护理工作心得体会2022-08-28
护士礼仪培训感言2022-11-14
唤醒护理读后感2023-02-14
护士礼仪培训心得体会2022-04-30
精神科护理范文2022-05-20
优质护理心得体会2023-03-18
新护士护理工作心得体会范文大全集2023-08-29
护士个人工作心得体会2023-09-08
保姆伺候老年病人协议书2023-0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