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学心得体会(精选12篇)由网友“哈利波波头”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动物学心得体会,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篇1:动物学心得体会
记得陆游有一句诗:纸上得来终觉浅,知此事要躬行!意思是说,从书本上得到的知识毕竟比较肤浅,要透彻地认识事物还必须亲自实践。野外实习正是将课堂上学的理论知识与野外实际或生产实践相结合,从而达到巩固理论知识的目的。动物生态学野外实习,不仅验证了书本知识和巩固理论知识,而是更加重视理论知识的应用,强调整个过程的参与和学习,充分发挥我们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也培养了我们的团队精神和协作意识。让我们更加了解昆虫和鸟类的种类和形态特征。
通过动物生态学的实习,我认识了清西陵的特有鸟类和普遍鸟类,了解到鸟类的生活习性及其形态特征,因此培养了对鸟类的观察兴趣和提高了对鸟类的保护认识。也认识了昆虫共有的目和各目的代表动物,从而初步了解了各目的特征和各自的区别。但由于观察的时间太短,对少数的鸟类特征并未弄清楚。
环境是动植物赖以生存的基础,而植物的分布反映了相应的环境,动物的活动同样影响着环境,因此动植物的生存与环境紧密相连,在本次野外实习过程中,我深刻地认识到这一点。
总的来说,这次实习算是顺利,在整个动物生态学的实习中,我学习到如何采集动物标本,认识到理论知识与实际环境的联系,如何结合实际去加深理论的认识。并且体验了集体分工合作好处,还有学习到书本以外的知识。我对动物世界充满浓厚的兴趣,但也发现了自己的不足,需要在以后的学习中更加努力。
篇2:动物学心得体会
在实习的过程中,我们了解了动物的生态分布和规律,提高了保护动物的意识,同时最重要的是我们在野外实习中,锻炼了自己独立的工作能力也锻炼了团队合作能力,提高了我们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和思考问题的方法和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
为期4天半的动物学实习就这么结束了,总结这4天半的生活,是冒险,是收获。
在实习之前就听过师兄师姐们跟我们分享过他们之前动物学实习的一些趣事和感受,所以一直对动物学实习充满期待,同时也有点惶恐,因为自己对于毛毛虫、蜥蜴、蛇等动物都很害怕。
实习前晚,小组开了个短暂的会议,选出了组长和副组长,而我也自荐成为了副组长,这样子自己也会多了份责任,责任二字让我在面临恐惧时不会轻易退缩。我们组是个特别的小组,因为我们组没有男生,全部都是女生,我说我们组是“女子十一钗”小组,十一个看似柔弱的女生就此开始了充满冒险和未知的动物学实习之旅。
实习第一天,我们一行人浩浩荡荡地来到了位于白云区的帽峰山,老师交代好一些该注意的事后,我们就开始拿着工具去捕动物了,一开始我们都不知道自己接下来会遇到什么动物,很害怕没什么收获,所以在树上的一些小蚂蚁和毛毛虫我们都很轻易地捕了后放进毒瓶,大家都不肯轻易放过任何一种眼里看到的新鲜动物。一开始我们捕到的都是一些很常见的小昆虫,如蚂蚁、蜜蜂、苍蝇、小蝴蝶等昆虫。最让我们兴奋的是我们在一颗木瓜树上看到了一只体形很大的蜘蛛,大家看到的第一反应都是尖叫,只有一个组员说她不怕,她去捉,可是由于她用了大大的镊子去夹,一下没夹准,反倒让它逃进了中空的木瓜树,很是可惜,就此与那只大蜘蛛擦肩而过。在此之后,我们陆陆续续地听到一些组有捉到蜥蜴、水蛇等爬行纲动物,我们很是羡慕,对于这些比较高等的动物我们也是充满了欲望,但是就是遇不到,真可谓是可遇而不可求的战利品。在下山途中组员们都已筋疲力尽,对于捕动物也是有心无力了,但我还是很想遇到蜥蜴,所以沿途多将眼光放于路边的树木上,也因此捡获了只很长很粗的蚯蚓,看到它的时候它已经皮肤干燥,趴在水泥地上无力地伸缩着,我们把它拾获后将它置于空水瓶中并给淋了一些水,它果真就恢复了一些精力。回到学校后,我们将捕到的动物简单地做好分类后小组也进行了总结和反思,并将捕蜥蜴的愿望寄予在第二天的火炉山之行。
实习第二天,我们来到了火炉山,火炉山的环境和帽峰山的环境还真是不一样,帽峰山的环境是相对比较干燥的,而火炉山那儿是想对比较潮湿和阴凉的,所以在火炉上我们又捕获了一些新的动物品种,如马陆、蜈蚣等动物。值得一提的是我们这一女子特别行动组真的在火炉上完成了我们捕蜥蜴的心愿,事实上那只变色树蜥是其他组的人发现的,但是他们一不小心没捕到,反倒把蜥蜴从一颗大树上打到山壁下的树底,而就在附近的我们当然不会放过,眼光直跟着蜥蜴,11个人都迅速围在了那颗树下,拿着捕蝶网、烧烤叉在那儿拍打着,那只狡猾的树蜥死活不愿出来,有些组员都想放弃了,但是也有组员坚持蜥蜴是很难遇到的,我们不能错过这个机会,所以在我们的坚持下那只变色树蜥终于坚持不住了,跑出来了,最后我们齐心协力地将它网住了,在捕到它的那一刻,我们组沸腾了,那是一种靠自己去收获的成就感,大家都特别激动和兴奋,所以在那一天,我们组的士气也相对比较高涨。一路上山,看到最多的是马陆,随便翻一下树叶,就能看到它们缩成一团的样子,我们还观察到马陆爬行的时候它的足是怎么动的,就像是一波波的海浪涌过去的感觉,很可爱,但还是觉得它太多脚了,有点恐怖不敢用手去碰。
火炉山还有很多蝴蝶,但是我的捕蝶技术太烂了,总是捕不到大只的漂亮的蝴蝶。所以在第三天的处理标本中,我们也发现了我们的蝴蝶太少,蜻蜓太少,还没有鱼虾,总结出我们缺的动物类别后,在第四天的大学城之行中,我们7:30就去搭车,最早去到大学城,在还没有集队之前我们就收获了很多蝴蝶了,也发现了一个规律,早上的蝴蝶是比较少的,等到太阳出来后,空中的蝴蝶是逐渐变多的。另外还有一件趣事,我们发现有一只蜻蜓一直在同一片区域来回飞行,由于捕蝶网太短,我们无法捕捉到它,所以我们一直在等,在等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它的翅膀基部逐渐变大,黑的区域也越来约大,而且那只蜻蜓一直没离开过,也没驻足过,一直在飞,所以我们猜测它在产卵,不过也只是我们的猜测,毕竟没能捕到它,这也是一个遗憾,不然可能就知道它到底在干嘛了。
在最后一天的标本展示中,我们组也是分工明确,大家都比较配合和投入,虽然一开始准备地不太充分,但是最后的结果我自我感觉还是比较满意的,因为相比来说,我们组捕到的动物类群还是比较多的,涉及的门和纲也是比较多的,所以我们都很开心,感觉组员们都很享受这个过程,这就够了,在快乐中学习总是让人充满活力和激情,我喜欢这样的感觉。
在这4天半的实习中,我对动物的分类有了更深的印象和认识,对动物生活的环境和各种动物的习性也有了一些了解,在动物标本制作过程中更是亲自动手实践过,学习的过程是快乐的,也许有点累,但是值得,因为快乐,因为收获!希望自己在以后的学习中能保持动物学实习中的激情,学到更多!
最后,要感谢各位陪伴我们一起去实习的老师,他们也很辛苦,但是他们一直陪着我们,谢谢老师们!感谢我的组员们,是你们让我体验到合作的愉快,是你们给了我一个这么美好又难忘的回忆!
篇3:动物学实习心得体会
动物学实习心得体会
在实习的过程中,我们了解了动物的生态分布和规律,提高了保护动物的意识。
同时最重要的是我们在野外实习中,锻炼了自己独立的工作能力也锻炼了团队合作能力,提高了我们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和思考问题的方法和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为期4天半的动物学实习就这么结束了,总结这4天半的生活,是冒险,是收获。
在实习之前就听过师兄师姐们跟我们分享过他们之前动物学实习的一些趣事和感受,所以一直对动物学实习充满期待,同时也有点惶恐,因为自己对于毛毛虫、蜥蜴、蛇等动物都很害怕。
实习前晚,小组开了个短暂的会议,选出了组长和副组长,而我也自荐成为了副组长,这样子自己也会多了份责任,责任二字让我在面临恐惧时不会轻易退缩。我们组是个特别的小组,因为我们组没有男生,全部都是女生,我说我们组是“女子十一钗”小组,十一个看似柔弱的女生就此开始了充满冒险和未知的动物学实习之旅。
实习第一天,我们一行人浩浩荡荡地来到了位于白云区的帽峰山,老师交代好一些该注意的事后,我们就开始拿着工具去捕动物了,一开始我们都不知道自己接下来会遇到什么动物,很害怕没什么收获,所以在树上的一些小蚂蚁和毛毛虫我们都很轻易地捕了后放进毒瓶,大家都不肯轻易放过任何一种眼里看到的新鲜动物。一开始我们捕到的都是一些很常见的小昆虫,如蚂蚁、蜜蜂、苍蝇、小蝴蝶等昆虫。最让我们兴奋的是我们在一颗木瓜树上看到了一只体形很大的蜘蛛,大家看到的第一反应都是尖叫,只有一个组员说她不怕,她去捉,可是由于她用了大大的镊子去夹,一下没夹准,反倒让它逃进了中空的木瓜树,很是可惜,就此与那只大蜘蛛擦肩而过。在此之后,我们陆陆续续地听到一些组有捉到蜥蜴、水蛇等爬行纲动物,我们很是羡慕,对于这些比较高等的动物我们也是充满了欲望,但是就是遇不到,真可谓是可遇而不可求的战利品。在下山途中组员们都已筋疲力尽,对于捕动物也是有心无力了,但我还是很想遇到蜥蜴,所以沿途多将眼光放于路边的树木上,也因此捡获了只很长很粗的蚯蚓,看到它的时候它已经皮肤干燥,趴在水泥地上无力地伸缩着,我们把它拾获后将它置于空水瓶中并给淋了一些水,它果真就恢复了一些精力。回到学校后,我们将捕到的动物简单地做好分类后小组也进行了总结和反思,并将捕蜥蜴的愿望寄予在第二天的火炉山之行。
实习第二天,我们来到了火炉山,火炉山的环境和帽峰山的环境还真是不一样,帽峰山的环境是相对比较干燥的,而火炉山那儿是想对比较潮湿和阴凉的,所以在火炉上我们又捕获了一些新的'动物品种,如马陆、蜈蚣等动物。值得一提的是我们这一女子特别行动组真的在火炉上完成了我们捕蜥蜴的心愿,事实上那只变色树蜥是其他组的人发现的,但是他们一不小心没捕到,反倒把蜥蜴从一颗大树上打到山壁下的树底,而就在附近的我们当然不会放过,眼光直跟着蜥蜴,11个人都迅速围在了那颗树下,拿着捕蝶网、烧烤叉在那儿拍打着,那只狡猾的树蜥死活不愿出来,有些组员都想放弃了,但是也有组员坚持蜥蜴是很难遇到的,我们不能错过这个机会,所以在我们的坚持下那只变色树蜥终于坚持不住了,跑出来了,最后我们齐心协力地将它网住了,在捕到它的那一刻,我们组沸腾了,那是一种靠自己去收获的成就感,大家都特别激动和兴奋,所以在那一天,我们组的士气也相对比较高涨。一路上山,看到最多的是马陆,随便翻一下树叶,就能看到它们缩成一团的样子,我们还观察到马陆爬行的时候它的足是怎么动的,就像是一波波的海浪涌过去的感觉,很可爱,但还是觉得它太多脚了,有点恐怖不敢用手去碰。
火炉山还有很多蝴蝶,但是我的捕蝶技术太烂了,总是捕不到大只的漂亮的蝴蝶。所以在第三天的处理标本中,我们也发现了我们的蝴蝶太少,蜻蜓太少,还没有鱼虾,总结出我们缺的动物类别后,在第四天的大学城之行中,我们7:30就去搭车,最早去到大学城,在还没有集队之前我们就收获了很多蝴蝶了,也发现了一个规律,早上的蝴蝶是比较少的,等到太阳出来后,空中的蝴蝶是逐渐变多的。另外还有一件趣事,我们发现有一只蜻蜓一直在同一片区域来回飞行,由于捕蝶网太短,我们无法捕捉到它,所以我们一直在等,在等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它的翅膀基部逐渐变大,黑的区域也越来约大,而且那只蜻蜓一直没离开过,也没驻足过,一直在飞,所以我们猜测它在产卵,不过也只是我们的猜测,毕竟没能捕到它,这也是一个遗憾,不然可能就知道它到底在干嘛了。
在最后一天的标本展示中,我们组也是分工明确,大家都比较配合和投入,虽然一开始准备地不太充分,但是最后的结果我自我感觉还是比较满意的,因为相比来说,我们组捕到的动物类群还是比较多的,涉及的门和纲也是比较多的, 所以我们都很开心,感觉组员们都很享受这个过程,这就够了,在快乐中学习总是让人充满活力和激情,我喜欢这样的感觉。
在这4天半的实习中,我对动物的分类有了更深的印象和认识,对动物生活的环境和各种动物的习性也有了一些了解,在动物标本制作过程中更是亲自动手实践过,学习的过程是快乐的,也许有点累,但是值得,因为快乐,因为收获!希望自己在以后的学习中能保持动物学实习中的激情,学到更多!
最后,要感谢各位陪伴我们一起去实习的老师,他们也很辛苦,但是他们一直陪着我们,谢谢老师们!感谢我的组员们,是你们让我体验到合作的愉快,是你们给了我一个这么美好又难忘的回忆!
篇4:实验动物学心得体会
动物学是生物学基础学科。在中国近代第一份生物学高等教育专门的课程表中动物学实验安排在第一学年,每星期10个课时,仅次于第三学年的植物学实验20课时,位于第二。191月12日教育部公布《大学规程》,生物学分为动物学与植物学两门,并对两门学科的课程进行了明确规定。代中后期,一批留学生学成回国,从事生物学教育,实验生物学课程也纷纷发展起来,如1929年,寿振黄在清华大学开设胚胎学课程;1930年,蔡堡在中央大学开设胚胎学和实验动物形态学课程。解放以后至1956年,全国各所大学生物系基本上设置的是生物学专业。1991年,当时的国家教委根据国内人才培养的需求和专业设置过细的问题,提出了宽口径培养的.人才培养规划。
根据国家教委的指导精神,1991年生物学教指委在内蒙古大学召开了工作会议,会议探讨了生物学专业设置问题,提出了国内生物类本科生专业设置的指导性建议,生物科学专业基础课逐渐走上了模式,即植物生物学、动物生物学、微生物学、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遗传学6门主要课程,另外根据学校的不同和特点,设置了分子生物学,生态学等课作为补充。以来,全国高校的生命科学学院在211工程、基地建设项目、世行贷款国家财政拨款项目及国家有关部委与地方政府共建项目契机下,深入进行实验课教学改革和实验室建设,探讨出了一条培养具有创新思想和较强综合分析能力与动手能力的、面向21世纪生物学人才需求的实验课改革和教学管理体制改革道路。
知识学习的重要方面是学会运用它,并用它来启迪智慧、塑造性格,动物学实验课程对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具有重要作用。对大多数接受过动物学科严格理论学习、实验训练的学生来说,无论他们进入产业界从事管理工作,还是到中小学当教师,他们将是医药、农学、生物技术产业最优秀的人才资源。
篇5:动物学名词解释
1、脊索动物:脊索动物是动物界中最高等的一门,是与人类关系最为密切的动物类群。主要有脊索、背神经管、咽鳃裂等器官。
2、Amniota羊膜动物:是指在胚胎发育期间,发生羊膜、绒毛膜和尿囊等一系列胚膜的动物,叫做羊膜动物。
3、羊膜卵:是指羊膜动物的卵,包括卵壳、卵膜、轮黄和胚胎等结,在发育期间发生羊膜,毛膜,尿囊等一系列胚膜结构的卵使羊膜动物获得了在陆地生殖的能力。
4、羊膜类:在胚胎发育过程中具有羊膜的脊椎动物。包括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
5、无羊膜类:在胚胎发育过程中不具有羊膜的脊椎动物,包括圆口纲、鱼类和两栖类。
6、Pisces鱼类:是终生生活在水中,用腮呼吸,用鳍辅助身体平衡与运动的变温脊椎动物。鱼类是体呈纺锤形,体被鳞片,以鳃呼吸,用鳍游泳和凭上下颌摄食的变温水生脊椎动物。 哺乳动物
7、biosphere生物圈:又称生态圈,是地球上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由大气圈、水圈、土壤、石圈、及生活在其中的生物共同组成。
8、ecosystem生态系统: 指在一定的空间内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通过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相互作用、相互依存而构成的一个生态学功能单位
9、ecological factor生态因子: 是对动物的生命活动和生活周期有着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因素。
10、community群落: 是指生存在一起并与一定的生存条件相适应的动植物的总体
11、population种群: 是指特定空间同种有机体的集合体,享有共同的基因库,是物种存在和进化的基本单位,是组成群落的基本单位。
12、生物富集;生物个体或处于同一营养级的生物种群,从周围环境中吸收并积累某种元素或难分解化合物,导致生物体内该物质的平衡浓度超过环境中浓度的现象。
13、食物链: 是指生态系统中贮存于有机物中的化学能,通过一系列吃与被吃的关系,把生物与生物紧密地联系起来,这种生物之间以食物营养关系彼此联系起来的序列,称为食物链。
14、生态平衡: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和物质循环在通常情况下(没有受到外力的剧烈干扰)总是平稳的进行着,与此同时生态系统的结构也保持相对稳定状态,这叫做生态平衡。
15、distribution range分布区:是指某种动物所占有的地理空间,在这个空间里,这种动物能够充分地进行生长和发育,并通过生殖繁衍出具有生命力的后代
16、habitat栖息地: 是指能够提供给某种动植物生存和繁殖后代所必需条件的地方,是一个生态学概念
17、fauna动物区系:是指某一地区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而在现代生态条件下存在的动物综合体(动物群)。
18、特有种;如果是一种或其分类集群反分布于地球某一地区,即称为该地区的特有种
19、固有种: 生物分布类型的一种,栖息在发生中心的`种和其它分类类群,称为该地区的固有种。
20、dual respiration双重呼吸:吸气时,一部分新鲜空气经中支气管直接进入后气囊,这
部分空气未经气体交换,因而是含氧气体;还有一部分空气进入次级支气管,在经副支气管到达微支气管网进行气体交换。与此同时,前气囊扩张,将肺内的上个呼吸周期存留的,已进行对气体交换的缺氧气体吸入前气囊。呼气时,前气囊收缩,将其中的缺氧气体呼出体外。与此同时后气囊也收缩,将其中的含氧气体压入肺内的支气管网进行气体交换。这种吸气和呼气时肺部内均有新鲜空气通过,并都能进行气体交换的现象,叫双重呼吸。
21、咽式呼吸:两栖动物依靠口腔底部的颤动升降和口腔黏膜进行气体交换的呼吸方式
22、胸腹式呼吸:是指羊膜动物胸腔有节奏的扩张和收缩进行气体交换的呼吸方式。是羊膜动物共有的一种呼吸方式。
23、分娩:胎儿发育完成后产出的过程,称为分娩
24、完全双循环:从鸟纲开始,其心脏四腔,具左右动脉弓,心房与心室已经完全分离,来自体静脉的血液,经右心房右心室而由肺动脉入肺,在肺内经过气体交换,含氧丰富的血液经肺静脉回心注入左心房,再经左心室送入体动脉至全身。
25、后兽亚纲:较低等的哺乳动物类群,主要特征为,胎生,胚胎借卵黄囊与母体的子宫壁接触,因而幼崽发育不良,需继续在雌兽腹部的育儿袋中长期发育。因而又称有袋类。
26、migration洄游:是指海洋鱼类因季节的变化、寻找食物、生殖等原因,要周期性结群作长距离的定向游动。
27、迁徙:是鸟类对改变着的环境的一种积极适应的本能,是每年在繁殖区和越冬区之间的周期性的迁居,具有定期、定向和集群的特点。
28、巢寄生:像鹃形目中的大杜鹃一样,将卵产生于其它鸟巢中,由其它鸟来繁殖的现象。
29、resident留鸟:指终年留在出生地(繁殖区)的鸟类,不发生迁徙。
30、migrant侯鸟:在春秋两季,沿着固定的路线,往来于繁殖区和越冬区之间的鸟类。
31、winter migrant冬候鸟:冬季在我国境内越冬,春夏离开我国到北部地区进行繁殖,秋季又回到我国境内的鸟类,称为冬候鸟。
32、夏候鸟:夏季在我国境内繁殖,秋季离开我国到温暖的南方国家越冬,第二年春天又返回到我国的鸟类称为夏候鸟。
33、迷鸟:迷鸟是那些由于天气恶劣或者其他自然原因,偏离自身迁徙路线,出现在本不应该出现的区域的鸟类。
34、早成鸟:是指幼鸟自出壳后眼即睁开,有羽毛能行走和独立取食。
35、notochord脊索:是位于脊索动物消化管背方的一条纵长的、不分节的棒状结构,起着支持身体纵轴的作用,由原肠发育而来。
36、single circulation单循环:如鱼类那样,血液循环一周只通过心脏一次
37、次生腭:脊索动物从爬行动物开始,它的硬腭由前颌骨,上颌骨,颚骨的腭突和翼骨愈合组成,它位于脑颅底的口腔顶部。
38、封闭式骨盆:爬行动物髂骨与荐椎的横突相连接,左右坐骨和趾骨在腹中线联合,构成的骨盆为封闭式骨盆。
39、开放式骨盆:鸟类的趾骨退化,且左右坐骨和趾骨不在腹中线处相汇合联结,而是一起向侧后方伸展构成的盆骨,与产生大型硬壳卵有关。
40、颊窝:蝮蛇的鼻孔于眼之间的颊部有一个陷窝,窝内有一个薄膜把腔分为内外两个室,为红外线感受器,被称为颊窝。
41、dorsal tubular nervecord背神经管:脊索动物的中枢神经系统位于脊索的背面,呈管状,外胚层来源,将来发育为脑和脊髓。
42、lateral line organ侧线器:
43、犁鼻器:在鼻腔前面的一对盲肠,开口于口腔顶壁,是一种化学感受器。在两栖类开始出现,爬行类的蜥蜴和蛇类的犁鼻器最发达。
44、颞窝:
45、胎盘:是由胎儿的绒毛膜和尿囊,与母体子宫壁的内膜结合(像手指插入手套)形成,之间相隔一层极薄的膜(约2μm)
46、ecological isolation生殖隔离 :由于各方面的原因,是亲缘关系接近的类群之间在自然条件下不交配,即使能交配也不能产生后代或不能产生可育性后带的隔离机制,称为生殖隔离。
47、geographical isolation地理隔离:
48、反刍:牛羊等复胃未经充分咀嚼动物,食草时,未经充分咀嚼就将混有唾液的纤维食物吞入瘤胃,有的移入网胃,在微生物和纤毛虫的作用下发酵分解,分解不彻底的食物比重小浮在上面,刺激瘤胃前庭与食道沟,引起逆呕反射,使食团进入口腔再行咀嚼,此过程即为反刍
49、胎生:绝大多数哺乳动物的胚胎发育是在母体的子宫内完成,胎儿借胎盘和母体联系并取得营养,从而完成胚胎发育(即妊娠)的过程。
50、咽齿:
5动物学名词解释1、同型齿:绝大多数的爬行动物的牙齿没有分化,都为同型的圆锥形,这属于同齿形。
52、异型齿:哺乳动物的前颌骨,颌骨及下颌骨上着生有异型齿,分化为门齿,犬齿,前臼齿和臼齿,分别具有切割,撕裂,咬压,研磨等功能。
53、裂齿:
54、口腔消化:
55、门静脉:如肝门静脉和肾门静脉,接纳毛细血管网汇集来的血液,并把这些血液送往其他器官的毛细血管的血管,故门静脉两端都连着毛细血管。
56、咽鳃裂:消化管前端两侧有许多成对的裂缝,直接或间接的与外界相通,有呼吸作用,即咽鳃裂
57、哺乳动物:哺乳动物是全身被毛、运动快速、恒温、胎生和哺乳的脊椎动物。
篇6:普通动物学实验
普通动物学实验
一、课程代码:
二、课程名称:普通动物学实验
三、开设学期:第一学年
四、总学时及时间安排:共57学时,全学年共19个实验,每个实验3学时。
五、所用教材:《普通动物学实验指导》(第二版),.刘凌云,郑光美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六、教学参考书:
[1]黄正一,和振武等动物学实验方法.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
[2]张润生,任淑仙无脊椎动物学实验.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
[3]沂介六,杨庆爽.胡成兰昆虫形态分类学.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5
[4]马克勤.脊椎动物比较解剖学实验指导,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6
[5]郑光美.脊椎动物学实验指导.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
七、主要参考期刊:
[1]原生生物学报
[2]寄生虫学杂志
[3]昆虫知识
[4]生物学通报
[5]动物学杂志
[6]动物学研究
八、课程介绍:
通过本课程的实验教学,使学生系统掌握各门及主要纲的特征和重要代表动物的形态结构、生理机能、个体发育的特点,基本掌握门、纲、目的分类;基本做到每个主要门、纲都有代表性的动物进行实验观察,对重要的经济种类也做到了观察。由于受地域和实验条件的限制,如果完成全部实验内容有困难时,也要积极创造多做与中学教学有关的实验。使学生掌握动物学实验的基本技能,增强学生的独立操作能力;重视野外实习,提高对动物的观察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基本学会动物的采集、培养和标本的处理、制作技能。
九、实验内容及要求:
实验一、显微镜的使用及动物细胞的'观察
实验目的:
(一)了解显微镜的基本构造,初步掌握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二)初步掌握动物涂片标本的制作方法,了解动物细胞的类型及结构。
实验用品及材料: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人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人血制片、蛙血细胞制片、马蛔虫卵细胞有丝分裂切片、牛脊髓涂片;0.1%亚甲基蓝、0.9%生理盐水。
实验操作与观察:
(一)显微镜的基本构造及其使用方法。
(二)人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的制作及观察。
(三)马蛔虫卵细胞有丝分裂的观察。
(四)示教:人血制片、蛙血细胞制片和牛脊髓涂片。
作业:绘制人口腔上皮细胞结构图。
。。。。。。
。。。。。。
完整的试卷内容,请免费下载:
电信线路下载:
篇7:关于动物学实习心得
动物学野外实习是动物学教学中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必要方式,是巩固和加深课堂教学内容的重要环节,也是培养和提高学生实际工作能力的有效途径,对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积极性有重要作用。
动物学实习不仅使我们对课本的知识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同时也是扩大和丰富动物分类学知识的重要途径,提高学生野外工作技能和亲自动手操作经验,加强与实物的对比和观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所以应动物学教学大纲的要求,也为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我们在6月2日—6月6日进行了为期了五天的动物学野外实习。
1.野外实习的准备
1.1实习组织和准备
包括带队指导老师的安排、学生外出的分组组织安排、各小组必备仪器和用具的领取等。
1.2实习动员
野外实习开始前,老师给我们讲了很多野外实习的纪律要求、注意事项、要完成的任务及基本用具的用法等。另外还特别强调了安全第一的安全意识。我们的野外实习就这样拉开了帷幕。
2.实习目的与意义
2.1 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学习与应用相结合;
2.2 培养观察认识事物的能力,应用理论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综合素质;
2.3 学习动物标本的采集与制作,认识各种常见动物;
2.4 学习野外观察动物了解其栖息环境与生活习性。
3.内容与组织形式
3.1 内容:
(1)动物野外观察
(2)标本采集与制作
(3)动物分类鉴定
(4)广州动物园脊椎动物实习
3.2 组织形式
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分工合作。
篇8:关于动物学实习心得
一、前言:课堂学的是理论知识,野外学习的是实际生活的经验。我们在教室学了一年的动物学理论,是时候到大自然怀抱中去见识真正的动物了,毕竟百年不如一见。课堂上的理论知识与野外实际或生产实践相结合,更能达到巩固理论知识的目的。通过这次的野外实习,我熟悉了各种不同分类动物的分类特征、基本外形,了解了同类动物的千姿百态,加强对课堂所学理论知识的巩固。
二、实习目的和意义:
1. 通过到野外田野、林间、浅海、滩涂和动物园、生物标本馆观察各种不同分类动物的外部形态和特征,以熟悉各种不同分类动物的分类特征,基本外形,了解同类动物千姿百态的各种变化,加强对课堂所学理论知识的巩固。
2. 通过在野外直接观察动物,了解动物生存和生活的基本习性;了解动物的生存环境及动物与环境的关系。
3. 通过野外直接捕捉野生动物(主要是允许、可捕捉到的昆虫、软体动物、甲壳类动物、两栖动物、爬行动物、鱼类),学习采集动物标本的方法,并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类鉴定,学会和熟悉运用诸如图片比照、动物分类检索表、主要特征鉴别等方法进行动物分类鉴定。
4. 通过对捕捉到的动物实际进行动物标本的浸制、剥制、干制等的标本制作,学会动物标本制作的基本技术和方法。
5. 参观养殖动物生产或繁殖场,以了解动物养殖的基本状况和生产实际操作过程,深化对动物与人类关系的了解,和如何有效利用动物及保护动物的基本知识。对课堂所学理论得到强化。
6. 通过野外实习,培养了我们在今后的教学及科研工作中应有的科学态度,以及在生活中吃苦耐劳的精神、严明的组织纪律性和团队荣誉精神。
三、实习地点与实习地点自然概况:
(一)实习地点:湛江市森林公园、湛江海洋大学水生生物博物馆、湛江鹿场(金鹿园)、硇州岛、寸金公园动物园。
(二)实习地点概况:
1. 森林公园是个绿树成荫、草木皆盛的地方,有种类繁多的野生昆虫; 2. 博物馆位于环境优美的海洋大学里,里面有各种水生浸制标本; 3. 金鹿园于南亚热带公园相邻,环境幽雅,养有数量不少的鹿; 4. 硇洲岛的沙滩位于海边,有各种贝类、蟹类及各种水生动物;
篇9:关于动物学实习心得
1. 通过动物野外实习加深对生物学理论知识的联想和理解学习用正确的方法观察和研究动物。。
2. 熟练掌握动物各门各纲的分类;
3. 增强对自然界生物结构、生命现象进行探索的兴趣和思维的自觉性。强化生物学基础课教学;增加我们对宏观生物学的感性认识,培养实际工作能力,训练野外调查和研究方法,巩固和提高课堂所学的知识,进一步培养独立工作能力;
4. 使我们贴近自然,感受自然,并增强保护自然的自觉意识。 实习要求
1. 掌握常用仪器和器具的使用方法;
2. 熟悉动物标本的采集与制作的方法,步骤和要求;
3. 掌握动物科以上分类的原理,方法和特征,检索表的制作与应用;
4. 熟悉动物野外研究的基本方法。
实习内容
5月28日,校园内,就我们日常所见动物(主要是昆虫)的标本采集、制作。 昆虫纲
1. 菜粉蝶(菜青虫)
采集地点:实验楼西
属鳞翅目,粉蝶科。成虫体灰黑色,翅白色,鳞粉细密。前翅基部灰黑色,顶角黑色;后翅前缘有一个不规则的黑斑,后翅底面淡粉黄色。卵瓶状,竖立,初产时乳白至淡黄色,后变橙黄色,表面有较规则的纵横脊纹。完全变态。主要为害十字花科蔬菜,尤以芥蓝、甘蓝、花椰菜等受害比较严重
2. 草蛉(长翅蟋、草黄蛉)
采集地点:湖心岛
属直翅目蟋蟀科的小针蟋蟀,体色黄褐,因而又被称作草黄蛉。此虫体长为5~6毫米,属小型鸣虫,其触须也较短,仅6~7毫米。微微上翘的2条尾须明显分开,如八字形。体表带花斑,体色为深暗褐色,泛陶土色,其体形较同类鸣虫粗壮,宽短,前胸略长方形,其头部大小适中,上面有数条直纹,2条腿比较强壮有力,较能蹦跳。不完全变态。
3. 瓢虫
采集地点:中心湖
属鞘翅目。体坚硬,有色泽。口器咀嚼式。完全变态。体长5—7mm,半球形,鞘翅红色或橙红色,共有7个黑点,左右翅各3个,翅间骑缝上共一个。成虫和幼虫都捕食蚜虫,每头可食蚜虫100余只。
篇10:关于动物学实习心得
动物学实习是我们在野外实习的一个相当重要的环节,通过这次的野外实习,不仅仅是我,大家都收获了很多。这次的实习不仅使我们更近距离的接触了各种动物,了解各种动物,巩固了我们的专业知识;同时我们也锻炼了我们各个方面的能力,开拓了眼界,提高了我们学习的主动性。实习不仅仅使我们亲近自然,得以观察到学校里没见过的动物,弥补了学校中大多都是标本或标本不足的情况,而且弥补了我们在理论课堂上记忆抽象概念而没有动物图像的不足。
在野外实习的这些天,大家一起外出捕捉昆虫,在捕捉的同时我们学习到了昆虫的生活习性,比方说我们总能在隐蔽的土壤中找到蚯蚓,潮湿的地面上就能看到蟾蜍等等;同时也锻炼了我们吃苦耐劳的品质,更是一次将大家胆子变大的绝美机会,即使每次看到蜘蛛都会躲得远远的我,也大着胆子抓了一次,为了各种标本,大家几乎都豁出去了,连马蜂我们都抓了,当然,牺牲有点惨痛;在制作标本的时候,大家都是小心翼翼的,屏住呼吸,锻炼了我们细心谨慎的好习惯;在给各个昆虫分科时,翻阅资料,了解了更多的知识,同时通过那本厚厚的彩页的昆虫分类书,我们还见识了更多我们没有抓到的昆虫,学生物,书就该是彩色的好呀~ 在实习的过程中,我们了解了动物的生态分布和规律,提高了保护动物的意识,同时最重要的是我们在野外实习中,锻炼了自己独立的工作能力也锻炼了团队合作能力,提高了我们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和思考问题的方法和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暑假期间,我最喜欢看的节目就是CCTV10的动物世界,这次的节目进行很大的改动,比如“最毒的动物”,或者是“致命毒液”其中都讲到了一种相当出名的杀手——黑寡妇。黑寡妇也许是世界上声名最盛的毒蜘蛛了,但一般来说,被黑寡妇咬伤并不会致命。黑寡妇的腹部有红色的沙漏状图案,这是它的标志性特征。“黑寡妇”蜘蛛身体为黑色,雄蜘蛛腹部有红色斑点,身长在2—8厘米之间。由于这种蜘蛛的雌性会在交配后立即咬死配偶,因此民间为之取名为“黑寡妇”。
黑寡妇蜘蛛(简称黑寡妇)是一种具强烈神经毒素的蜘蛛。它是一种广泛分布的大型蜘蛛,热带及温带地区发现。成年雌性黑寡妇蜘蛛腹部呈亮黑色,并有一个红色的沙漏状斑记。另外黑寡妇蜘蛛这一名称一般特指属内的一个物种Latrodectus mectans,有时也指多个寡妇蜘蛛属的物种,其中有31已被识别的物种包括:澳洲红背蛛和褐寡妇蜘蛛。
黑寡妇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常见的类型是L.geometricus被发现几乎遍布全球。其他的品种通常比较稀少,并且分布范围稳定。然而,颜色花纹的多种多样并不是黑寡妇之间的唯一区别。这个物种也能从猎食方法,外形特征,网的编织,卵包的形状,躲避场所,体型大小,交配方式等等不同来区别。即使从毒性上也能区分不同种类。应该注意的是成体雄性是没有毒腺的。当你被雌性黑寡妇叮咬以后,你死亡的风险只有百分之五。但你的身体都会遭受剧痛。 尽管是轻微的叮咬,他们的毒性直接影响到中央神经系统和肌肉组织。
个黑寡妇叮咬过的受害者将立即感到急性的严酷疼痛,这是因为,毒素直接刺激你的“过度敏感”的中枢神经系统,并带来其他的一些令人不愉快的副反应。和所有蜘蛛一样,它们是食肉动物(说食肉不如说喝肉更确切),它们首先将用蜘网网住的动物用它们的毒汁蛰昏,然后将其肉分解成液体再吸其肉液。
黑寡妇蜘蛛的毒液会促进神经递质乙酰胆碱(acetylcholine)的释放。乙酰胆碱作用于肌肉,能引起肌肉的收缩。一般而言,黑寡妇蜘蛛的毒素对儿童和体弱者威胁较大。在毒液中含有多种活性成分。毒液中含有一种叫做 latrotoxin的蛋白质,这种蛋白可以促进乙酰胆碱的释放;此外还有一些分子量相对较小的多肽和毒素,这些小分子物质与细胞表面的阳离子通道在空间结构上显示出一定的同源性,能够与离子通道特异结合,它们能影响钙、钠和钾等阳离子的离子通道1;另外还有更简单的小分子化合物,如腺苷 (adenosine),鸟苷(guanosine),肌苷(inosine), 和2,4,6-三羟基嘌呤(2,4,6- trihydroxypurine)。毒素的转移机制是起先由淋巴系统携带最终进入血液系统。一旦进入血液,毒素随循环系统分布到机体各处的神肌接头处,并在那里沉积。影响最严重的是背部、腹部和大腿的肌肉区域。在神经肌肉接头处,latrotoxin蛋白与钙离子通道结合,使后者持续打开,大量钙离子在浓度梯度的驱动下进入神经细胞,触发乙酰胆碱从突触小泡释放,不断释放的乙酰胆碱与分布在肌肉上的受体结合后引起肌肉的持续收缩,从而导致痉挛——持续、强烈而痛性的肌肉收缩。标准治疗方案一般为对症治疗,包括止痛、肌肉弛缓,较少情况下也使用抗毒血清。毒素一般不在咬伤口处致病,除非有继发感染。
黑寡妇的毒液比草原响尾蛇还厉害15倍,在美洲市场,它的价值比黄金贵千百倍,一盎司最少230万美元,此外,它的蛛丝强度超过目前所有已知的天然纤维,甚至连以坚韧著称的钢丝和凯夫拉纤维都望尘莫及,它的韧性,在拉断前足可以延伸27%,强度则超过普通蛛丝的2倍。
但是尽管其毒素的毒性很强,但注射剂量很小,且黑寡妇蜘蛛咬人导致死亡的案例非常少。所以大家不用特别害怕的
篇11:动物学论文摘抄
动物学论文摘抄
很多年前的一篇旧作,在箱子里闷骚了好多年,终于忍不住拿出来恶心一下大家。呵呵。
本人曾于春节前不久观摩过一次民用肉食猪的民间解剖过程,现详述一下:
解剖员五人,其中三人暂命名为甲乙丙。甲手持一根两米竹竿,竹竿一端有一铁钩,铁钩弯而尖利。甲用竹竿伸向猪头,用铁钩猛地向上一抬一拉,铁钩即深深地扎进猪的下颚部。接着甲用力拉竹竿,同时乙用手使劲向上提猪的尾巴,接着两手合力将猪拉离猪圈。此时丙抓住猪的后腿,甲乙丙三人合力将猪拉上一个长石板桌,甲乙制住猪头尾,使其不能站起或下地,丙拿起事先准备好的一根木棒,木棒长约1.5米,粗如碗口,“嘿”的一声,
带着泡沫的血液喷涌出,鲜红的颜色与旁边洁白的雪构成了鲜明的对比。猪的四肢在痉挛,头也在动,但挣扎的动作很微弱。猪血流尽后被开膛,然后被抛进一个大锅中,锅中盛满了热水,并且还泡着两只残缺不全的'猪的尸体。另两名解剖员就不时的从猪的尸体取下一部分器官,堆到旁边的空地上。刚刚一个解剖员拿出一条长长的东东,仔细一看原来是一挂大肠,并且是暗绿色。猪被开膛后在大锅中被肢解。解剖员将内脏一一摘下,猪心和猪肺被一起摘除,肺是暗红色,表面看来并不光滑。猪的尸体经过浸泡后被刮毛和切断,大块骨头被砍断以分解。令人惊异的是,在解剖员砍猪蹄时,动作非常熟练,没有发生猪骨与刀刃的碰撞声。
整个过程约持续了一个半小时,其后猪肉将被拉到集市上出售。
篇12:动物学实习心得
在实习的过程中,我们了解了动物的生态分布和规律,提高了保护动物的意识,同时最重要的是我们在野外实习中,锻炼了自己独立的工作能力也锻炼了团队合作能力,提高了我们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和思考问题的方法和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
动物学实习心得体会动物学实习心得体会在暑假期间,我最喜欢看的节目就是CCTV10的动物世界,这次的节目进行很大的改动,比如“最毒的动物”,或者是“致命毒液”其中都讲到了一种相当出名的杀手——黑寡妇。黑寡妇也许是世界上声名最盛的毒蜘蛛了,但一般来说,被黑寡妇咬伤并不会致命。黑寡妇的腹部有红色的沙漏状图案,这是它的标志性特征。“黑寡妇”蜘蛛身体为黑色,雄蜘蛛腹部有红色斑点,身长在2—8厘米之间。由于这种蜘蛛的雌性会在交配后立即咬死配偶,因此民间为之取名为“黑寡妇”。
黑寡妇蜘蛛(简称黑寡妇)是一种具强烈神经毒素的蜘蛛。它是一种广泛分布的大型蜘蛛,热带及温带地区发现。成年雌性黑寡妇蜘蛛腹部呈亮黑色,并有一个红色的沙漏状斑记。另外黑寡妇蜘蛛这一名称一般特指属内的一个物种Latrodectus mectans,有时也指多个寡妇蜘蛛属的物种,其中有31已被识别的物种包括:澳洲红背蛛和褐寡妇蜘蛛。
黑寡妇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常见的类型是L.geometricus被发现几乎遍布全球。其他的品种通常比较稀少,并且分布范围稳定。然而,颜色花纹的多种多样并不是黑寡妇之间的唯一区别。这个物种也能从猎食方法,外形特征,网的编织,卵包的形状,躲避场所,体型大小,交配方式等等不同来区别。即使从毒性上也能区分不同种类。应该注意的是成体雄性是没有毒腺的。当你被雌性黑寡妇叮咬以后,你死亡的风险只有百分之五。但你的身体都会遭受剧痛。 尽管是轻微的叮咬,他们的毒性直接影响到中央神经系统和肌肉组织。
个黑寡妇叮咬过的受害者将立即感到急性的严酷疼痛,这是因为,毒素直接刺激你的“过度敏感”的中枢神经系统,并带来其他的一些令人不愉快的副反应。和所有蜘蛛一样,它们是食肉动物(说食肉不如说喝肉更确切),它们首先将用蜘网网住的动物用它们的毒汁蛰昏,然后将其肉分解成液体再吸其肉液。
黑寡妇蜘蛛的毒液会促进神经递质乙酰胆碱(acetylcholine)的释放。乙酰胆碱作用于肌肉,能引起肌肉的收缩。一般而言,黑寡妇蜘蛛的毒素对儿童和体弱者威胁较大。在毒液中含有多种活性成分。毒液中含有一种叫做 latrotoxin的蛋白质,这种蛋白可以促进乙酰胆碱的释放;此外还有一些分子量相对较小的多肽和毒素,这些小分子物质与细胞表面的阳离子通道在空间结构上显示出一定的同源性,能够与离子通道特异结合,它们能影响钙、钠和钾等阳离子的离子通道1;另外还有更简单的小分子化合物,
如腺苷 (adenosine),鸟苷(guanosine),肌苷(inosine), 和2,4,6-三羟基嘌呤(2,4,6- trihydroxypurine)。毒素的转移机制是起先由淋巴系统携带最终进入血液系统。一旦进入血液,毒素随循环系统分布到机体各处的神肌接头处,并在那里沉积。影响最严重的是背部、腹部和大腿的肌肉区域。在神经肌肉接头处,latrotoxin蛋白与钙离子通道结合,使后者持续打开,大量钙离子在浓度梯度的驱动下进入神经细胞,触发乙酰胆碱从突触小泡释放,不断释放的乙酰胆碱与分布在肌肉上的受体结合后引起肌肉的持续收缩,从而导致痉挛——持续、强烈而痛性的肌肉收缩。标准治疗方案一般为对症治疗,包括止痛、肌肉弛缓,较少情况下也使用抗毒血清。毒素一般不在咬伤口处致病,除非有继发感染。
黑寡妇的毒液比草原响尾蛇还厉害15倍,在美洲市场,它的价值比黄金贵千百倍,一盎司最少230万美元,此外,它的蛛丝强度超过目前所有已知的天然纤维,甚至连以坚韧著称的钢丝和凯夫拉纤维都望尘莫及,它的韧性,在拉断前足可以延伸27%,强度则超过普通蛛丝的2倍。
但是尽管其毒素的毒性很强,但注射剂量很小,且黑寡妇蜘蛛咬人导致死亡的案例非常少。所以大家不用特别害怕的。
在野外实习的这些天,大家一起外出捕捉昆虫,在捕捉的同时我们学习到了昆虫的生活习性,比方说我们总能在隐蔽的土壤中找到蚯蚓,潮湿的地面上就能看到蟾蜍等等;同时也锻炼了我们吃苦耐劳的品质,更是一次将大家胆子变大的绝美机会,即使每次看到蜘蛛都会躲得远远的我,也大着胆子抓了一次,为了各种标本,大家几乎都豁出去了,连马蜂我们都抓了,当然,牺牲有点惨痛;在制作标本的时候,大家都是小心翼翼的,屏住呼吸,锻炼了我们细心谨慎的好习惯;在给各个昆虫分科时,翻阅资料,了解了更多的知识,同时通过那本厚厚的彩页的昆虫分类书,我们还见识了更多我们没有抓到的昆虫,学生物,书就该是彩色的好呀~
★ 动物庄园读书心得

【动物学心得体会(精选12篇)】相关文章:
疯狂动物城观后心得2023-04-07
《从现在开始》教学设计2023-01-02
《最后一头战象》读后感550字小学作文2022-04-30
《动物游戏之谜》教学反思2023-05-30
《金色的脚印》教学方案2022-05-14
动物聚会教学设计2023-03-27
小学童话从现在开始教学设计2022-08-27
飞吧海鸥教学反思2024-02-13
《动物过冬》教学反思2022-08-24
跑进家来的松鼠教学设计2023-0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