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产品经理心得:做产品,抓运营不如抓产品,抓产品不如抓人性(推荐4篇)由网友“ruiruiruirui”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企业产品经理心得:做产品,抓运营不如抓产品,抓产品不如抓人性,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篇1:企业产品经理心得:做产品,抓运营不如抓产品,抓产品不如抓人性
产品和运营,什么更重要,都重要,但产品更重要。好的产品本身会自传播,但好的运营没办法运营一个子虚乌有的东西。很多时候,只有好产品,没有好运营,最后产品烂在了自己手里;更多时候,我们有好的运营,奈何运营的是款非常差的产品。
我一向的观点是:用做产品的思路做运营,用做运营的思路做产品,产品里包含了运营,运营里包含了产品,二者不可分割。
好的商业模式,营销思路,也是产品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反过来讲,运营本身就可以用设计产品的思路去设计。
你非常懂产品,你其实就非常懂运营了;或者说你非常懂运营,你其实也非常懂产品了。为什么,因为功夫在行外,做产品和运营的功夫,在产品和运营以外,我们要研究的,是二者的最大公约数——人性。
篇2:企业产品经理心得:做产品,抓运营不如抓产品,抓产品不如抓人性
为什么?因为,人性是所有产品和运营的原点,是初因,是动机,是所谓第一性原理。我们不可能违背人性去做产品,更不可能违背人性去做运营。我们的所有设计,都是基于人性去设计的。
人性,便是人的特性。去掉生物特性不谈,更多的,是人的心理特性。心里特性是植根于生物特性中的,发挥于人的行为动作。
跳出人性看人性,人其实就是一个程序,给予一定的输入,他就给你一定的输出。因为人有特性,我们才有机会利用人性。
你只是做了一个统计分数排名的H5的小游戏,就有很多人趋之若鹜;只是一个商品打折的信息,就有很多人奔走相告;某个明星出轨了,马上就成为大家的谈资。我们的很多行为,背后都是人性的反映。
说到人性,有一个核心的点,叫“我相”。
我相是佛家的说法,意思是自我的观念。人的需求,无非三个层次:维持自我的存续,表现自我的存在,追求忘我的境界。三者都有一个我字。人的英雄主义情节,各种文艺的行为,奇装异服,特立独行,无不是为了表现自我的存在。
人性看起来很复杂,其实背后也是有迹可循的。偌大一本社会心理学,分门别类地谈论了人的种种社会性心理,其实人就是为了维持自我的存续,表现自我的存在。说安全感是一个需求,那么安全感破坏的是什么?是自我的存在感。
我们有很多高深的技术,但这些技术只有面对切实的需求,才有价值。围绕需求去探索更好的办法,是做产品的思路,而不是一味地追求技术的更新。没有一定的逻辑,更新就无意义。做纯粹科学研究另当别论,做商业化的技术,就必须针对人性。针对人的生物特性,人的心理特性,人在社会中的各种特性。
篇3:企业产品经理个人心得:再谈一点我的产品心得
产品经验分道和术,道是类似于公式这种东西,拿到哪里都适用的,术是相应的表现技巧,无他,但手熟尔。
有道无求,尚可求;有术无道,止于术。
道和术都离不开一样东西,学习。学而习之,一边要学,一边还要不断实践练习。
学习带来认知,认知指导行动。人与人之间,好的产品经理和差的产品经理之间,缺的不是画图技巧,而是认知。而认知的形成,离不开学习,所以我才常说,学习力是一个人的核心竞争力。
做产品,要有第一性原理的思维。什么是第一性原理?第一性原理是说,凡事要从最底层开始考虑,在千变万化中找到底层规律和公式,基于底层这个不变的东西,去推演方案。
做产品的第一性原理是什么?是人性。产品和运营谁更重要?都重要,但有主次:好产品烂运营,也有可能成功;烂产品好运营,几乎不可能成功。产品是核心,运营是如虎添翼的翼,锦上添花的花。这样说不是在贬低运营,而是说,运营应该是加持在产品中的,体现在产品里的,而不是和产品分开的。
但产品也不是最底层的原点,最底层的原点是人,是对人性的洞悉,是对群体心理的洞悉。
我们做产品的思路是:聚焦用户需求,探索更高效的解决方案。
产品千变万化,迭代升级;技术也会升级;每个时期的痛点是不一样的:但人性不会变,人的最底层需求不会变。
最底层的需求是什么?有三个:维持自我的存续,表现自我的存在,追求忘我的境界。
需求是不变的,痛点是解决方案的bug,解决方案的缺陷,我们有第一性原理,就是基于需求,找到更好的解决办法。
以上这些就是套路,公式,套到哪个项目上都是成立的。
这个套路套用到具体的方案上,就是搞清楚你的用户是谁?规模有多大?他们有什么特性?他的需求是什么?核心诉求是什么?基于这些需求,目前有哪些解决方案了?这些解决方案有哪些不完美的地方?行业领先者的致命弱点是什么?有没有其他潜在的进入者?目前有哪些创新技术、材料,能够提供更好的解决方案?新的解决方案比老的解决方案好多少?
不要陷入证实偏见,以上这些问题,要实事求是地论证,不能为了证明自己是对的,就自欺欺人。如果论证来这产品不值得做,就要果断放弃。错的事情,不干就是赚。每件事情都要花几个月时间去试错,成本太高了。
在所有需求中,找到核心的需求,基于这个需求,设计功能框架。在框架上死磕用户体验。做简洁的产品,简洁是优雅美丽的。不要想着做大而全的产品,吃力不讨好。从核心点切入,在市场中快速迭代。
篇4:你不得不看的九大产品经理把脉产品运营的心得
产品的生命周期内产品经理/运营经理在不断的思索、分析、定位产品的目标用户群,哪些才是产品的真正用户。
通常,一个产品要经历市场调研、需求分析、产品设计、产品开发、产品上线运营到产品优化的过程,而整个过程都是在围绕用户寻求最佳的解决方案。
现实情况是,产品的生命周期内产品经理/运营经理在不断的思索、分析、定位产品的目标用户群,哪些才是产品的真正用户。本文分析一下自己在运营过程中的心得。
1、产品开发之前多问几个为什么,尽可能的定位用户(产品为用户而生)
产品开发之前,产品经理必须要考虑,产品做什么功能?怎么做?为什么要做?,其中,为什么要做是要重点思考的问题。但是,大多数产品经理在产品策划的前期,直接根据公司领导的想法或产品委员会决策的方向投入到产品的功能规划上面,每天在想产品要做哪些功能,通过市场调研、问卷调研、头脑风暴等多种形式收集了众多用户需求,未经深入分析就选择了优先级较高的几个需求当作真正需求定位了产品雏形,自始自终没有考虑为什么做这个产品?为什么要做这些功能?哪个功能是核心中的核心,就是说没有这个功能就没有这个产品。
这样做的后果,首先,产品功能太多,不能聚焦;第二,找不到真正的目标用户;第三,没有抓到目标用户的真正需求,最终的产品无法抓住用户。
我们去考虑做一款产品的时候,首先要考虑为什么要做?产品的用户是谁?只有找到真正的用户、真正的需求,机会才能变成产品、产品才能变成商品,最终取得产品的成功,不然,一个不具备商业模式或没有击中真正用户需求的产品投入市场,会带来一系列的问题,比如,在产品运营的阶段,即使投入大量的资源、通过多种营销手段推广产品,也会走向很尴尬的境地,用户量迟迟上不来,分析数据也找不到真正的原因。
真正的原因就是产品本身,正所谓产品为用户而生。
2、做好用户规划,有的放矢(运营深度)
产品上线之后,常规做法就是采用多种方式尝试运营,寻求最好的运营方式,投入最少的资源带来更多的用户。那么,运营的根本就是用户,如何更精准的找到用户成为关键,我们根据产品的定位先找到最核心的用户群,再根据用户的属性把用户划分为不同的角色,最终分别向几种角色推广产品。比如,一些通话类工具型应用,通常会根据用户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职业、省市分布维度进行分析,再加上用户的消费ARPU值、通话时长、通话频次的维度将用户分为N种不同的角色,再次这些角色结合产品的核心需求分析选出最具产品诉求的几种角色,进行精准运营。
细化用户群是深度运营或窄带工具型应用运营的必经之路。
3、用户分析中的“自我实现预言”谬误
“自我实现预言”也叫“自证预言(self-fulfillingprophecy) 是一个心理学名词。意思大致是以没有确凿证据的预言为契机,唤起一种新的行动,这种行动最终使起初的预言变为现实。通常,我们对产品的用户群体有过一个大致的判定(一个预言),比如,话费更便宜的IP类通话应用,我们会把用户定位到中低端用户,且通话量较大的一些行业,比如房地产、销售人群,之后的营销活动就针对这些人群(如线下房产中介门店推介、线上微博RTB广告人群选定),当我们进行到一定的节点之后进行用户分析发现,我们用户真的是以此类人群为主,(实现了自己的预言)然后继续加大对该人群的营销投入,不断的循环,如果没有其他因素介入的话,我们自己就很难跳出这个循环,这种谬误会将我们带入深渊。所以我们要多维度的去思考用户行为,打破循环,开拓视野,找到真正的目标用户或发现潜在的其它用户群。
4、把握试错的边界
再牛的产品经理也是人,我们不是神,能真正的把握一款产品、准确的把握用户需求是不容易的,在产品运营的过程中,需要有试错的勇气,通过试错找到真正的方向,逐步的提高产品经理的嗅觉。不过,试错并不意味着没有风险,没有边界,第一,产品功能上的试错,不要一味的去增加功能,陷入到通过功能去满足用户多样化需求的误区,这样做很可能会让产品失去灵活魂,让用户更加困惑;第二,运营资源的无限投入,再多的钱也不够去砸、再多的人也不够去投入,一定要讲究效率,有资源风险的意识。
试错没有错,但始终要清楚自己的产品为谁而用,产品的核心价值在哪儿。
5、数据会骗人的,也是最重要的
话说我们正处理一个大数据时代,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将带来更多的碎片化数据,在大数据的熔炉里提炼出真正的仙丹,这将考验每一位产品文章/运营经理。
首先,局部数据的分析会影响结果,比如,北上广地区的用户特征与中西部省市的用户数据会存在差异,任何一个区域的分析结果并不能说明客观原因,一定要结合产品去分析数据背后的意义、数据直接呈现出来的结果背后又能说明什么。
第二,数据的结果并不一定就是这个产品的结论,比如,非大众类的一些窄带产品,从后台的数据去分析,发现70%用户集中在19~29岁之间,就认为产品的目标用户群是19~29岁的年轻一族,其实,加入更多的维度再分析发现大相径庭,比如,引入产品的注销率/退出率后发现,产品的粘性极低,用户试用后的注销率也同样高达80%,反而留下来使用产品的忠实用户属于30~50岁的人群。
切记,数据是一把双刃剑,能让你到天堂,同样能让你到地狱。
6、别忘了自己是谁
前面已经提到,在一个产品的生命周期内产品经理不要忘了产品的核心价值,不然做到后面发现自己辛辛苦苦做了这么多的功能,反而让用户越来越不明白在干什么。
在产品的关键时期要学会做减法,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那真是不容易,可能原因有多种,领导的压力、用户的压力、团队的压力等等,但做为产品的负责人要向这个方向努力,不断的去影响别人。记住:“减法、减法、减法”。
7、错不在方法,而在产品本身
还是运营的过程中,我们常常会困惑,纠结于怎么就找不到好的方式能带来大规模的用户,大家都在说好的销售就是再差的产品也能卖好。是的,我承认产品一定有它的用户存在,再差的产品也一定有用户去用。
那么,这儿要讲的就是给这个方法加一个限定条件:“最佳”,我们要的不是能带来用户的方法,而是能带来大量用户的方法、能形成行业标杆的产品。待产品运营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我们到静心、思考。方法只是行为,产品才是思想。
8、一味的追求速度
这是又一个困局,公司总感觉产品开发太慢、产品优化跟不上用户的节奏,在公司的压力下,整个团队在不断的提高速度,没有去认识的考虑用户、用户体验。
首先、不要忘记别人,忘记了竞争对手在做什么,俗话说,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在产品的开发、优化过程中,同样需要去关注对手、关注业对竞争产品的发展现状。
第二、为了速度牺牲了产品质量,产品的稳定性、用户的体验做的越来越差,等真正醒悟的时候已经损失了大批用户,再做二次营销投入的成本可就不是简单的提高速度这么简单了。
不做只为钱而忘本的人、不做只为速度而牺牲品质的产品。
9、行动就是真理
做市场调研也好、产品规划也好、运营推广也好,别总在想、总在写,要放眼看世界、放足走天下,去尝试、去行动。
[你不得不看的九大产品经理把脉产品运营的心得]
★ 管理学原理论文
★ 暑期银行实习报告

【企业产品经理心得:做产品,抓运营不如抓产品,抓产品不如抓人性(推荐4篇)】相关文章:
KTV工作总结怎么写2023-11-23
人力资源部门实习的总结报告2022-08-01
移动公司员工的年度工作总结2022-04-30
初中作文培训班2023-07-20
销售工作心得体会总结报告2024-01-11
银行网点负责人述职报告2023-02-19
维护客户关系活动方案2022-09-10
运营经理述职报告2022-08-16
水泥销售培训心得范文2022-05-20
挂职干部心得体会2022-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