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议论文:点评文学名著中的人物

时间:2023-06-11 07:51:20 议论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初中议论文:点评文学名著中的人物(精选9篇)由网友“架子”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初中议论文:点评文学名著中的人物,一起来看看吧,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初中议论文:点评文学名著中的人物

篇1:初中议论文:点评文学名著中的人物

诸葛亮,从古到今他的才能是令人叹服的,三国时期,可以说蜀国因为他的伟大才能才确保了有一席之地。自从诸葛亮逝世之后,本来就弱小的蜀国更加经不起风吹雨打,没有几年,就被北方的西晋消灭了。

然而,纵观诸葛亮的光辉一生,他也并非圣贤,演绎得也并不是那么的完美,虽然小说《三国演义》试图将他演绎得出神入化,但小说终归是小说,有他的虚构成分,历史终归是历史,容不得参杂任何个人的感情,诸葛亮的一生有他的许多致命弱点,也就是所谓的败笔。

败笔之一:选错了主,跟错了人

也许是诸葛亮的正统思想,也许是只有刘备请他出山,一生有鸿鹄之志的诸葛亮在东汉末年的乱世之际,其实很想有所作为,也大展宏图,以实现自己的天下之志。然而,深居卧龙,却没有人来引他入出山,直到刘备的到来,而且刘备作为汉朝正室后代,对他来说具有很大的吸引力,虽然历他是再三推辞,但实际上是在探测刘备的真心,同时也在寻思如何被刘备所吸引,所以才有了刘备的三顾茅庐三分天下的《隆中对》。然而,刘备非非常之人,能力只是一般,并没有曹操、孙权之文治武功,所以,也就注定了诸葛亮不可能成为姜尚(姜子牙),只能是偏安一隅的军师,虽然最后耗尽最后精力,也没有完成他的天下大计。

败笔之二:嫉贤妒能,容不得有人超过他

作为刘备的左右手关羽、张飞,在刘备手下的地位当然是无人能比,况且他们的才能也是一等一的,对于诸葛亮的到来,尤其是随着他的地位的上升,关羽、张飞表现出来自己的意见,但他们是武将,并没有除掉诸葛亮的意思,最后能够听从诸葛亮的调遣,应该是很伟大的胸怀。然而,作为文臣的诸葛亮,他的胸怀却不能容忍,所以,就有了关羽被吕蒙所杀、张飞被部下所害的一幕,虽然历史没有写是诸葛亮所为,但作为刘备的左右手,如此英年早逝,不能不令人生疑,作为军师的诸葛亮不可能不想到这一点,至少有希望看到这一点的远见。还有,作为和他能力相当的文谋臣庞统,也是才华刚现就命丧黄泉,这在历引起了许多猜测,而且矛头直指诸葛亮。本来对于刘备来说,虽然能力有限,但天老爷给他配备了谋臣左右手诸葛亮和庞统,武将左右手关羽、张飞,可惜都经不了诸葛亮的羽毛扇,被极有心计的他扫了个干干净净,从此,刘备只能听从诸葛亮的调度,虽然名为主,实际没有自己发挥的可能。

败笔之三:不重用贤人,重用庸才

在蜀国后期,他的这种表现尤为明显,杀刘封、暂彭羕、弃廖立,都是诸葛亮所为,街亭一战,就是因为重用了马谡,才使得街亭失守,其实后来的蜀国已到了无人能用的地步,那些只听从诸葛亮的人其实才能有限,诸葛亮在世时表现还可以,是因为有诸葛亮这面伟大的旗帜在支撑。诸葛亮一死,这些被诸葛亮生前启用所谓的能人的弱点就显现了出来,后主刘蝉虽然无用,但因为他只不是傀儡一个,他因为听从父亲刘备的遗言,听从诸葛亮的安排,所以,诸葛亮去世后,他无人可用,只能任用诸葛亮生前给他安排的人。所以,说刘蝉无用,其实也是他的无奈。

败笔之四:不能很好的化解能人之间的矛盾

诸葛亮生前其实有一对文臣武将,而且才能十足,那就是魏延和杨仪,他们一武一文,是一对双子星,但他们之间有恩怨,如果诸葛亮能够及时调整他们的恩怨,让他们成为廉颇和蔺相如,那可以说是蜀国后期的福星,可惜的是,诸葛亮并没有做到这一点,在他离开人间的那一刻,他还不相信魏延,致使他死后,魏延被杨仪所害,杨仪也终将自杀,这样一对本来是蜀国后期最有能力之人,就这样不明不白的死去,蜀国焉有不亡之理。

败笔之五:军事吹弱,谨慎有余

纵观诸葛亮的一生,他的军事才能其实并不出色,但在关羽、张飞、庞统相继去世后,关中已无人,政治、军事等方面都只能由诸葛亮一人支撑,然而,人无完人,才无全才,任何一个人也有自己不够强的方面,作为谋臣的诸葛亮却要担当军事指挥员,所以,后期的蜀国虽然在诸葛亮谨慎的指挥下,却是连年战败,鲜有胜绩,主要原因是他的军事才能还不够,尤其是他太小心谨慎,能够取得大胜的情况下最后以小胜收场,不敢大力出击,虽然与蜀国后方无援有关,也与蜀国没有过多的粮草有关,但主要是因为诸葛亮的太过谨慎造成的。

当然,无论如何,诸葛亮依然是中国历少有的全才,虽然他的才能是因为刘备能力的欠缺成全的,但正是因为诸葛亮在任何方面都能独树一帜,才促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篇2:初中议论文及教师点评

初中议论文范文:稳中求胜

梁山智有吴用,道有公孙,武更是好汉如云。英雄如雨,却以宋江为首。蜀国谋赖孔明,勇让关张,却以刘备为王,东木西金,南水北火,却以戍土居中。何也? 宋公明为人沉稳,刘备做事敦厚,戍土谦稳厚实,终脱颖而出,施展风采,各得其所,故曰:为人沉稳,稳中求胜,

沉稳从志而来。一个人若没有远大的志向,只沉迷于现实的花花世界之中,自然无法拥有沉稳的性格。班超投笔从戎,志在报国,在对匈奴一战中从容不迫,沉稳冷静,终弘扬国威,不教胡马度阴山。林则徐斩钉截铁,志在禁烟,在与洋人交涉中不卑不亢,稳中含刚,终虎门销烟,让洋人胆战心寒。有远大的志向,眼光便放得远,心胸便沉稳下来,故曰:非有志者不能稳也。

沉稳从难而来。一个人若没有经历无数的挫折与磨难,身陷蜜水与襁褓之中,自然无法拥有沉稳的性格,一遇困境,便心浮气躁,岂能成所谓大事者哉。君不见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没有经历磨难,便无法形成沉稳的性格,也就无法取得辉煌的成就。始皇建秦以来,不居安思危,身陷声色犬马,终心浮气躁,毫无沉稳。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倘若秦王不念纷奢,经历磨难,以求沉稳,则可递三世以至万世而为君。

沉稳从无欲而来。孟子曰:“无欲者,可王矣。”无欲就是没有私欲,作大事者,不能因蝇头私利而毁坏全局,只有这样才能练就出沉稳的性格,赢得最终的胜利。如来佛祖抛除私欲,性格沉稳,终修成正果,普渡众生,诸葛孔明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终运筹帷幄,功成名就。有了私欲,心中自然无法沉稳下来,遇事则慌,处事则乱。霸王以一己私欲,赶走亚父,气走韩信,终被困垓下,遗憾千古,长使英雄泪满襟。霸王之败,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则必使后人而复哀后人矣。

宋公明以沉稳之心赢得了好汉的拥护,刘备以沉稳之心赢得了半壁江山,而自然界的大山以沉稳的性格也在四季中变化出不同的色彩。让我们拥有一颗和大山一样沉稳的心吧,在我们的人生中也变化出不同的色彩来。

点评:这是一篇“规范”的议论文。文章在亮出中心论点“为人沉稳,稳中求胜”之后,便从三个方面展开了充分的论述:“沉稳从志而来,沉稳从难而来,沉稳从无欲而来”。令人可喜的是,这三个分论点,并非在同一平面上展开,而是“层层深入”。再者,文中所用例证,均采自高中语文课本。文中提到的人物如宋江、刘备、孔明、班超、林则徐、秦始皇、楚霸王等,均为人所熟知。更为难能可贵的是,作者将古典诗文如《出塞》、《过秦论》、《阿房宫赋》及名人如孟子、孔明等的“名句”“信手拈来”,且运用得十分熨帖。

初中议论文范文:本是同根生

同学,这个自我们第一次踏入学校就伴我们左右的群体,它承载着我们的童年、少年,青年…… 回想过往的岁月,除了家人,在脑海中浮现最多的便是同学。有句俗语说“人上一百,五颜六色”,在我们十多年的学习生涯中结识过的同学又岂止一百呢,那各种各样性格脾气的人也就更多了。

在学习生活中,同学间的矛盾是不可避免的,如今面临分别的我们会怎样处理同学关系呢?有人认为,在毕业到来之际,再多的争执也是无用的,何不化干戈为玉帛,快乐的走向各自心中的远方。也有人小肚鸡肠,只为一点小事就吵得不可开交。将之前几句的同窗之情都抛到脑后,只求一时之快,这是不可取的。

三年,一千多个日日夜夜,陪伴我们最多的不是父母,不是老师,而是那些张口就能念出名字的同学,那些在你需要帮助时,主动伸手祝你一臂之力的,是同学,那些在你搞怪时,陪你捧腹大笑的,是同学,那些在你痛哭流涕时,拿出一张面巾纸的,还是同学。若说老师是我们在学校的父母,那同学便是我们的兄弟姐妹,既然如此,又何必因为一点不愉快而伤害彼此呢?

那些因为有了同学而感动我们的故事太多太多。毛泽东在读书时就有一群很要好的同学,由于当时社会动荡,正值日本侵略中国,一群热血沸腾的青年打算出国留学,想要学习西方成功的革命运动,回来后拯救祖国。但由于当时的经济条件,社会动荡等原因,只有少数人出了国,毛泽东带着这群剩下的同学来到了北京大学,他们听胡适的讲座,听梁启超的讲座,最终发起了学生运动。这些热血沸腾的青年,用自己的爱国情怀保护着这个国家,他们用团结,爱国证明了同学间的力量。

同学就像一个铁链,在遇到困难的时候,只有牢牢地互相紧扣着,才能拖起希望,走向成功。如果有一个铁扣是劣质的,那么希望就会变成绝望,又何来成功之说呢?

当同学做错事的时候,回以他一个微笑吧,告诉他:没关系,我们可以做得更好!不要让志趣性格、竞争等等之类的词语成为同学间不和的借口,只要心是在一起的,还有什么是可怕的?同学是兄弟,是姐妹,“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赏析:

这篇作文写得比较平实、朴素,但在平实中很好地说明了文章的主题。文章从头到尾能很好地结合今年作文题所给出的材料,因而主题鲜明,论题清晰。文中通过同学相处的许多细节说明同学是陪伴我们最多的人,是我们的兄弟姐妹,这一点与作文的标题“本是同根生”有了呼应。从身边的同学相处,在联系到伟人的读书时代和同学情谊,文章不是空洞的议论,而是言之有物。最后,再次呼应文章的标题和前文,呼吁“同学是兄弟,是姐妹,‘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总体来说,这篇作文能紧密结合命题材料,同时能围绕身边的同学关系进行阐发,也能结合一些典型例证,这些都是值得肯定的。但是,本文也有不足,其中所举的毛泽东的例子一些信息不够准确,文章的文采也较为欠缺。

初中议论文范文:播下友情的种子

又到挥手别离时,我对你的身影挥手,却将你的微笑镌刻于心;我向你的今天告别,却将你的明天寄挂于心;我目送你的远去,却在心里,把我们的昨日,重现了一遍又一遍。

你是否还记得我们播下友情种子的那一天?是你将那粒种子埋进土壤的呢。

陌生的人,喧闹的教室,窗外刺眼的光让我浑身闷热。你的一句问好,一个介绍,一张笑脸,顿时将我从自己别扭的世界中带出。欢笑变得悦耳,阳光变得和绪,你似夏日凉风,吹开了我的心门。

友情,开始于开朗的主动。

军训时的那些日子,是否仍能让你会心一笑?霉臭的厂房,摇晃的上铺,随时的断水,稀烂的面条,强势的阳光和我们期盼的暴雨……那是多么有趣的日子呵!我们为了快点吃上午饭而互相教着那些已被遗忘的军歌;白天累得倒地便睡夜晚仍要说自己幼时的故事,停水的中午,我们用卡车运来的冷水臭美的相互冲洗头发。我们了解着对方,惊叹着彼此的相似,所有的艰难,都被甜甜的笑声取代。

友情,在我们共同度过的时光里发芽。

你早忘了我们之间的不愉快了吧?那是入学不久时,你的开朗与热情让你周围从不乏陪伴,我的敏感让我心中多了许多滋味。你的朋友多到让我羡慕,我的胆怯让我觉得无力。不知为何,我竟有意疏远你,似要将自己关回原来的世界。幸而那是你,抓住我的手,将我的心放于明媚的阳光下温暖。交心的谈话,免不了的泪水,我不再畏惧坦露自己的心声。我们的友情,也算经历了考验,无惧青春中狂乱的风了。

友情,在坦诚与宽容中成长。

你一定记得你对我的呐喊。那是秋末的运动会,心血来潮的我报了毫不擅长的长跑。每日放学后你的陪伴,你那如秋日蓝天一般的鼓励,都为我插上翅膀。比赛之时,心跳的加速,腿脚的乏力,呼吸的困难令我几近放弃。你的呐喊,如石破天惊的光,直入我耳,贯穿我身。因为你,我完成了对自己的超越。

友情,在陪伴与鼓励中开出灿烂的花。

这便是你,便是我,便是我们。为了仍然迷茫不定,前途仍旧充满挑战。我们的友情,已长成一棵树,成为我们永远的庇护。

真心相待,我们之间,还有那写不尽的未来。

赏析:

这是一篇语言流畅、情真意切的优秀作文。相处的细节、同学的情谊变成作者笔下涓涓流淌的文字,让人读了,仿佛那一幕幕同学相处的情景就在眼前。全文层层递进、环环相扣,每一个小部分写完均有一句话作为小结。开头从“友情,开始于开朗的主动”写起,接着回忆军训的情景,此部分作者概括为“友情,在我们共同度过的时光中发芽。”再接下来,讲到了相处中的不愉快,并概括为“友情,在坦诚与宽容中成长。”最后,讲到运动会的场景,小结是“友情,在陪伴与鼓励中开出灿烂的花。”从中可以看出,作者的思路清晰,层层深入。

全文的写作建立在学校生活、同学相处的细节上,但是又能从细节中得到感悟和启发,体现了作者的细腻、真挚的情感。

篇3:鲁迅作品中的人物点评

鲁迅作品中的人物点评

鲁迅一生著述很多,他的作品《阿Q正传》里的举人老爷、《离婚》里的“七大人”、《祝福》里的鲁四老爷等人物的形象是如何的?

“鲁迅”是他 1918 年发表《狂人日记》时开始使用的笔名,他的一生始终以抨击旧势力,揭露社会中的黑暗现象为己任 鲁迅文学作为一种典型的文学形象,一种审美形态,我们应该以哲学眼光来审视。要以一种新的典型观去把握它的本质。如阿 Q 的“精神胜利法”,已从东方步入西方,文学典型总是这样没有国界,超越时空,而富于永久的艺术魅力。鲁迅在《我怎样做起小说来》中说:“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中间,意在揭出痛苦,引起疗救的注意。”鲁迅先生就是通过阿 Q这一典型的艺术形象,反映了封建统治者所造成的国民的愚昧,深刻揭露了封建势力凶残狡猾的反动本质,批判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与鲁迅的思想行为一致的是,在他的小说创作中,同样充满着对封建宗法制度罪恶行径的愤怒批判。

1.逃避现实的阿Q

在鲁迅刻画的农民形象中,逃避现实者阿Q的形象,是一个经得起时间考验,具有永久艺术生命力的典型形象,阿Q的主要性格特征是精神胜利法。阿Q的生活道路,虽然并不是当时所有农民共同的生活道路,但就其悲惨遭遇来看,阿Q的受压迫、受剥削、被欺辱、被愚弄的命运,却是广大农民所共有的。有压迫就应该有反抗,但是,阿Q的性格却使他的所谓反抗,通过扭曲的形式表现出来。在他一生的“行状”里,他的性格显示出很多弱点或者说病态。

阿Q的精神胜利法更恶劣的发展,就是欺凌弱小,借以转嫁痛苦。他要取得实际胜利,但他所致胜的,不是欺凌过他的对手,而是并未欺凌阿Q,反被他所欺的弱小而无辜的人。阿Q这种欺凌弱小的恶劣行为是有社会历史根源的。

鲁迅曾指出:“我觉得中国人所蕴蓄的怨愤已经够多了,自然是受强者的蹂躏所致的。但他们却不很向强者反抗,而反在弱者身上发泄,兵和匪不相争,无枪的百姓却并受兵匪之苦,就是最近便的证据”。[1]中国近代蒙受了鸦x战争、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奇耻大辱,在统治阶层中形成了从残酷的失败中寻找荒唐的“胜利”的自欺欺人,不思变革自强的病态心理,这种“病”也传染给了苦难深重的下层民众。

逃避现实者阿Q的精神胜利法是普遍存在于中华民族各阶层的一种国民性弱点,一种愚昧、落后的精神状态和病态的心理。鲁迅描绘的阿Q是一个“现代的我们国人的魂灵”,[2]对国人具有深刻的针砭作用。“可惜中国人对于羊显凶兽相,而对于凶兽则显羊相,所以即使显着凶兽相,也还是卑怯的国民。……要中国得救……只要青年们……反过来一用就够了。对手如凶兽时就如凶兽,对手如羊时就如羊”。

2.被毒害失去反抗力的“木乃伊”形象——单四嫂

单四嫂是小说《明天》的主人公,“是一个粗笨的女人”,她勤劳善良,丈夫去逝后,遵循着封建礼教“从一而终”的观念,不敢改嫁,只想靠着自己的双手养活自己和儿子。然而宝儿生病了,她抱着宝儿,在“黑沉沉”的灯光下发愁时,没有人帮助她,无赖蓝皮老五和红鼻老拱反而还打她的主意。她是鲁迅小说创作的第一个妇女形象,然而却是失去任何反抗力量的妇女形象,她的命运极为悲苦,一连串的不幸和打击向她袭来,但她没有任何的不满和反抗,一味地用对命运的顺从、屈服,幻想改变或减少自己的灾难和痛苦。宝儿生病后,她向神求签、许愿;在宝儿死后,又幻想“明天”宝儿会好好地睡在自己身边,而当这些幻想一次次破灭后,她只是“想赶快睡去”,在梦中去“会她的宝儿”。她的宝儿是被残酷、落后、冷酷的封建制度吞噬了,也是被她自己的愚昧、落后、迷信杀害了。单四嫂的形象深刻揭露了封建制度及其思想对人民群众特别是对妇女的毒害,揭示了国民的弱点。在她身上,体现作者对被压迫、被摧残的妇女的深切同情,对她们的麻木、愚昧、任凭命运摆布的精神感到痛楚。她是一个彻底被封建制度及其思想压抑了、毒害了,如同“木乃伊”般的失去任何反抗力的妇女形象,而这在后来的祥林嫂身上得到了大的进展。

从这些妇女形象可以看出,妇女要获得真正的解放是在整个社会变革之后的,必须把妇女解放同社会革命融为一体,把个性解放与社会解放紧密联系在一起;必须首先取得政治上的翻身、经济上的独立权;要达到解放的目的,必须推翻封建制度,必须进行深沉韧性的战斗。

典型是显示出特征的、富有艺术魅力的人物性格。作为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它一般包含着更为丰富的历史内容,成为人类通过文学认识生活的方式之一,所以它常常是叙述文学的至高的美学追求,也更是人物塑造达到艺术至境的标志。

鲁迅作品中人物形象的塑造

1.鲁迅作品人物具有的特征

1.1现实性

鲁迅作品中的人物是对立于整个社会而存在的,这些人大多是接受过西方启蒙主义思想,对独立人格展开追求,并对当时社会持以批判态度的知识分子,例如狂人、夏瑜、吕纬甫等一类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者。这群人衡量中国社会的标准为人文主义价值观,因而否定中国传统的愚昧思想。在当时社会,这群人为极少数人,他们批判传统的文化,因而在所谓正统的人群严重,他们是异端,是可恨又可怜的存在。这群叛逆者在于社会抗争的过程中,均与失败告终。

在鲁迅作品中,最为深刻的人物形象便是《狂人日记》中的狂人了。狂人作为象征意象,将思想先觉者与当时社会的对立面生动、形象地进行了概况与体现。其中,狂人从发病直至痊愈前这一系列过程,便是现代知识分子对封建社会及文化的反思,直至批判的真实写照。狂人突然发疯预示着知识分子思想的觉醒以及对传统文化的态度发生了改变,他们发现广大中国人正处于非人的社会及状态中而不自知,人生存的权利及尊严从未有过。其中,“吃人”一词不但与精神病人的思维相符,同时也将中国封建文化的本质贴切地揭示出来。狂人这一意象及狂人与社会的冲突尤为精彩,将鲁迅作为先觉者与批判者的痛苦体验深刻地反映出来。在“医生”与“大哥”等周围人的压力下,狂人从与社会环境对立面转变为了发疯之前的状态,并同所有从前的读书人无二,候补做官去了,这个结局不但是极大的讽刺,同时暗示中国传统社会力量的强大[1]。

1.2复杂性

鲁迅作品的悲剧性,是寻常人世所包含的一种悲剧意味,与超自然力量或偶然事件造成的悲剧相比,其作品体现的悲剧以为更平常,且更令人压抑。因此,鲁迅小说中的悲剧美感不带有崇高的色彩,是一种人生况味,在作品中则以沉郁的氛围表现出来。正式因为鲁迅对人生的悲剧有着自身独特的认识与感受,因而在作品中渲染出了浓郁的悲剧气氛。

鲁迅既是富有悲剧体验的思想家,更是一位讽刺大家,他的作品中无一不透露出讽刺才能及幽默气质。鲁迅小说富含的戏剧性主要有以下两种形态,一种是《**》、《高老夫子》等单纯形式出现的喜剧,另一种便是《阿Q正传》、《孔乙己》等将悲剧情愫隐含在喜剧之中的形式。在《**》、《高老夫子》等这类作品中,均是采用单纯的讽刺语态对其中人物及行为进行叙述,由于人物不具备有价值的内在精神,因而使得作者对其持蔑视的态度;而由于人物的外在形式与其内在的本质出现了不协调的状况,从而形成了讽刺。

1.3批判性

鲁迅笔下的人物形象凝聚了作者对人生的深刻体现,寄托了当时叛逆知识分子的理想,也包含了鲁迅对当时中国社会的悲观情绪。这种悲观并不是负面价值情绪,这种悲观的产生在于热切的期待,只有对人类具有真挚的爱意,并有着热切希望心灵的人,方能在经过深刻认识后产生出悲观的情绪。而鲁迅的悲观则来自于他的清醒,也使得他采取了韧性的战斗这一最为现实的态度。

鲁迅作品中的批判对象多为位于统治阶级地位的人群,如《狂人日记》中的大哥,《离婚》中的七大人等统治阶级政治上的代表;《**》中的赵七爷,《肥皂》中的四铭等统治阶级文化上的代表;以及赵太爷、赵贵翁等统治阶级经济上的代表。这部分人虽然是少数,且不是主要角色,但都刻画得非常有特征,均代表着当时中国社会的意识形态。例如《祝福》中的鲁四爷,尽管出场次数极少,但作者通过几句话便将这个人物冷酷、自私、守旧的形象充分展现出来。鲁迅在对这类人物进行刻画时,并不会将自己的憎恶公开表现出来,也不会渲染丑化,而是通过白描的手法,将对这一类居于社会上层,却毫无人性人物的蔑视情感生动传达出来。鲁迅通对这类人物形象进行塑造,从而对封建道德存在的虚伪及腐朽进行深刻批判。

2.鲁迅作品人物形象的塑造方法探析

2.1艺术的集中与概括

在人物形象的塑造过程中,鲁迅除了将人物放在大的环境中,注重其他人物陪衬外,还尤为善于塑造鲜活逼真、立体感强的人物。首先,鲁迅采用将各种人物特征合成一个的办法,艺术集中并概括现实生活中的原型,赋予人物典型性。例如阿Q这个角色,身份不同的人均能在他的身上找到自己的.影子,从而让这一形象在广大读者心中产生了广泛影响。其次,鲁迅在其作品中对人物灵魂的显示非常注重,因而他在人物形象塑造过程中,通常采用白描、“画眼睛”的方式来将人物的特点以极为省俭的方式刻画出来,例如《故乡》中关于闰土的形象,少年的闰土是一个“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手捏一柄钢叉”的活泼可爱的形象;到了成年,则成了“眼睛肿得通红……头上一顶破毡帽,手里捏着一个纸包和一支长烟管,那手……又粗又笨而且开裂,象是松树皮了”的形象。鲁迅通过对闰土前后对照形象的生动描写,将人物不幸的生活与命运简洁却有深刻地刻画出来,对心灵产生了深深的触动,具有含蓄感。 2.2采用白描、“画眼睛”的塑造方式

鲁迅先生曾说过,“画的眼睛”为省俭画出人的特点的最好方式,他的众多小说中就非常好的证实了“画人”“点睛”均与情感相连的艺术特点。鲁迅采用眼睛描写在内的艺术手法,塑造了大量具有典型性的人物形象。鲁迅先生“画眼睛”的手法高超,风格质朴淡雅,文笔简练。鲁迅在以下几个人物形象塑造方面比较突出。

(1)通过“眼睛”描写“眼睛”,对人物心理状态进行刻画

鲁迅在《狂人日记》一文中,通过狂人这一觉醒的反封建勇士“眼睛”,画出了赵贵翁这一封建势力形象代表们的“眼睛”:这些人有着 “似乎怕我,似乎又想害我”的“怪眼色”;有的是“满眼凶光的鬼眼光”等等。作者从双方对立关系入手,将狂人受到迫害而愤懑的心理细致入微地刻画出来。我们似乎可以看到狂人用他那双具有极高警觉性的眼睛对一切眼光进行敏锐捕捉。同时,这些眼神、眼光又将赵贵翁一类封建势力的矛盾、恐怖、仇恨等吃人的心理及丑态真实地展现出来。鲁迅先生采用犀利的艺术手段,将“吃人的人”与“被人吃的人”的对立阵线生动地展现在读者的眼前。

(2)透过人物的“眼睛”,将国民的灵魂体现出来

人们都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鲁迅先生在作品中对人物的描写时,也曾要想通过人物的“眼睛”来体现出人们的灵魂,并且效果比较理想。在鲁迅生活的时代中,通过对作品中人物的描写,来体现出当时社会环境下沉默的国民的灵魂,其主要目的是揭示当时人们生活的环境,体现贫穷人们的病苦生活,从而引起人们的注意以及对这些贫苦人民的救治,进而寻求医治的措施和对策。例如在《阿Q正传》中,当阿Q去法场的路上,看着围观凑热闹的人们,联想到之前一只饿狼盯着他,并想要吃他的情景,对那种“眼睛”无法忘却。作品中对狼的眼睛的描写是又凶又怯,像两颗鬼火,穿透了他的皮肉。这回他看到的是更加可怕的眼睛,又钝又锋利,不仅穿透他的皮肉,甚至穿透了他的灵魂。阿Q在这些“眼睛”的注视和恐惧中死去。通过对看客们的“眼睛”的描写,体现出当时人们的冷漠无情,精神麻木,同时也体现出尚未觉醒的民众的灵魂。

篇4:在压力中成长初中作文点评

在压力中成长初中作文点评

当一份新班级的花名册呈现在眼前时,我才意识到,真正的初三已经来到了。学姐的话不是假的,初三的代名词就是“压力”!

看着这本花名册,一个个熟悉的名字早就振聋发聩――全年级的精英啊!听听这7门主课的任课老师,7位战斗在素质教育最前线的英雄,可敬得可怕!

高处不胜寒哪!

语文课上,魏老师收拾起和蔼的笑容;英语课上,Mr Zhao虽幽默,但口语说得飞快;连惟一的女老师在她的物理课上也忘记了温柔,猛给我们布置作业……我理解他们,这是初三,老师讲课与同学回答的精彩迭出让我意识到自己的浅薄与落后。

第一次写作文让我肯定了自己的想法。那是什么作文啊!扔进废纸篓不过。强项也因紧张和畏惧变成了弱项。

几天下来,我筋疲力尽,感觉好像喝了一杯冷水,从里到外都极不舒服,更加深了我的自卑……

“你忘了自己的信念了吗?”镜中人和我面对面,“要坚信自己是一个不同凡响的存在。”谁说的?

对呀!我的`信念,我的座右铭,怎么到关键时刻都忘了呢?

花了一个晚上,我整理好了情绪。

当起床铃响起时,我睁开眼的第一件事就是笑――以微笑面对初三,面对压力。

当我翻开作业本和试卷,虽然有刺眼的分数,但我总能看到自己的进步;当我听着课堂上一次次精彩的回答,总能从中汲取到养分;当我惊叹Mr Zhao口吐莲花,在跃跃欲试中我渐渐全听懂了……还有,那次,当我和一群男生赛跑拿了倒数第一时,我也笑了,因为――我已尽了全力了。

悲观的人看见的是玫瑰的刺,而乐观的人看见的是玫瑰的花。我的初三宣言就是:在压力中茁壮成长!

[评]面临中考,初三的学生生活无疑是紧张的,但作者丝毫没有退缩,而是“以微笑面对初三,面对压力”,并毫无惧色地说:“请给我压力,我会将它变成动力!”自信中带着一股豪气,读之不仅令同龄人振奋,也足以让师长们欣慰。所以,本文主题在有新意的同时,又非常积极向上。

采用散文笔法叙事是本文的另一个鲜明特色。作者叙述了自己到初三以后由不适应到适应的过程,用笔简洁,语言也不乏生动,如“可敬得可怕”、语文老师“收拾起和蔼的笑容”等。

结尾扣题巧妙而自然,堪称豹尾。

不足是:文中个别句子有语病。

篇5:初中议论文:面对中考你怕不怕

在以前,总以为中考离我们还太遥远,可现在看来也只不过几个月的时了。除了忙着学习,努力,奋斗似乎更不能舍的是与同学,朋友的友谊以及对老师的情谊。

平时我们总埋怨老师对大家太严,让我们没有了自由和自我。直到现在我站在中考之前,才能体会到老师的用心良苦,才知道紧一点是对我们有好处。虽然我在班里成绩还不错,但总是很害怕。对自己没信心,总觉得自己不如别人。面对中考,我真的很怕,你怕吗??你会担心自己因为一次的失败而影响到一生的前途吗?

怎样才能缓减我对中考的恐惧呢,你能告诉我吗??

篇6:人心在闪电中初中议论文

人心在闪电中初中议论文

如若人心多一分淡泊,又何来悲剧?

如若世界少一分冷漠,有何来哀曲?

在这个飞速发展的大时代,在这个利益最透彻人心,美德更显得一分不值的世界上,我们能否突然醒悟到,我们是否丢失了什么东西?我们丢失了淡泊的心,用利益覆盖了内心最纯粹的角落。

可可西里大草原,曾了多少美丽与自由?他们,可恶的偷猎者,走进了这一方净土,撕下了人皮面具,露出了丑恶的嘴脸。他们摆出高高在上的样子,显示出那些生命多么不值一提;他们面对着狰狞的动物尸体,竟是那么冷酷无情;他们开心的数着钞票,内心竟是那么的心安理得。他们毒害了多少只藏羚羊,数不清;他们见过多少滩血,数不清。能否,让人心多一分淡泊,在人心的天平上给美德加上砝码?

罗马是最美的城市,却是欧洲治安最差的城市。在黑暗中,有多少歹徒在觊觎着你,有多少钱包被洗劫一空,却又有多少游客因古老的罗马慕名而来。能否,让这美丽的城市,也载满美丽的人心?

白雪公主若不美若天仙,王子能否一见钟情?这是我第一次读《白雪公主》的感受。王子不知道白雪内心是否善良,便一见钟情,只是因为白雪的美貌。这么一想,连美好的'童话也透露着一丝悲哀。人能否多注重一下美德,多培养一下内心?

电视剧《老九门》中有一句话:比鬼更可怕的,是人心。我想大抵是利益在作祟了。人们在世界的进步中,内心的妹的却在一点点的堕落。愿人们关心的,不是利益,是美德,是世间是否温暖。

曾经的罗马下了一夜的大雨,纾解了水荒,然而雷电却打裂了梵蒂冈彼德大教堂前的巨型方尖碑。解决了罗马人的水荒问题,却摧毁了他们的信仰。林清玄曾因此写过一篇文章《罗马在闪电中》,那么我能否说,人心在闪电中,人们得到了利益,美德却被利益的闪电劈得粉碎。

愿世间,多一份美好;

愿美德,在晴天盛开。

篇7:初中议论文:机读卡中窥人议论文

机读卡中窥人议论文

很惊愕地看着手上这张小纸片,我以前一直以为这种摩登答题卡唤作“机涂卡”,毕竟我们是通过在其上涂划来答题的嘛。刚刚被告知这张卡片被叫做“机读卡”,不仅仅有恍然

顿悟之感,更不禁生许多联想。

“机读卡”,“机读”,“机”——“读”。顾名思义,所谓“机读”,当然是通过机器来读取信息啦。由此可见,“读”,不仅仅是人这种智慧生物的独有能力,即使非生命如机器等,也可以有同样的能力。显然,以“读”为代表的对信息的摄取功能,包括记忆能力和简单处理,不是人所独有的。但人之为人,缘何呢?人有一颗奇特的大脑。

一般我们认为,整一套人类的思维系统,都不是遗传的,其实即使是遗传的思维也必定会经历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所以人类的思考能力不是天赋的,那么,这种能力就是人类后天建立起来的。我们不会要求一个呱呱坠地的小孩说柠檬很酸,或者感到一丝不挂是羞耻的。但是,当他长大后,一看见柠檬就会禁不住分泌唾液,也绝不会光着屁股到处跑。根据经验主义者们的说法,我们的理性和知识来源于经验,经验抽象于体验。也就是说,小孩是通过感官——味觉或其它——接受到到柠檬是酸的这个经验(他先有酸和柠檬的经验),才会对柠檬产生酸的观念。对一丝不挂的羞耻感也不会是吃了一个苹果而得到的,一定是外界的效果。

也就是说,人类通过以“读”为代表的非独有的机械方式,获得了神奇的思维能力,这是进化开天辟地的奇迹。未来物质科学应该可以解开大脑的记忆之谜——也就可以弄清了人类的机械功能的工作原理,但那一群神秘的蛋白质如何凭借经验碰撞来升华出人类高贵的理性,或许永远无法用自己解释自己,虽然这是令人惊愕的事实。

哈姆雷特赞美人类:“人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多么高贵的理性!多么伟大的力量!多么优美的仪表!多么文雅的举动!在行为上多么像一个天使!在智慧上多么像一个天神!”的确,人之所以为人,卓尔不凡,区别于其他造物的,就是因为高贵的理性。这是人类的伟大所在,也是人类一切成就的来源。

所以,思想也自然是人类终端的能力,是人类最值得去努力发掘的能力。也就意味着,每个人从发现自己存在并可以思考开始,都应该用自己的头脑去思索这个世界。

客观世界只有一个,是属于所有存在的。然而对于智慧体来说,还存在一个世界,那就是所认知的客观世界之外的认知角度,泛一点就是人的世界观。世界观是心灵的上帝,它可以让人的思维冲出世界,在世界之外,接近上帝的角度来看待世界。

我们都赞成认知的后验性,所以人以感官来认识的世界是有限的,而世界应是无限的。上帝是无限精神,而人类是有限精神,黑格尔推崇的,也正是认识自己的有限性,以思维来进入“绝对精神”。思索的价值在于,它可以在深度上让有限趋向与无限;另一边,科学家们从事的探索工作则是在广度上帮助有限趋向与无限,两者交叉而共生,是人类社会前行的两片羽翼,让人类思想的触角不断向世界的深处延伸。

作为我们,我们必须认识到人的价值不仅仅在于接受,接受只是一种媒介。书橱一般的人物不过是一种记忆机器罢了。最近好像对记忆神童有一种格外的关注,这个会背百家姓啦,那个会背万年历啦,今后人类智商越来越高,出现个五岁会背百科全书也不是不可能,但又如何呢?百科全书的东西,巴掌大的存储器能放多少倍了。社会的价值取向有问题,思想的价值没有得到应有的推崇。

我明显感到身边的同学并没有自己的世界观和价值取向,他们对事物的价值判断太感性。比方说,他们喜欢漫画,喜欢歌星等等。我并不是说如何如何他们,只是觉得人的喜恶应有人的思想决定,不能被他人左右。人之所以浮躁、被动,是因为没有自己的信仰(信仰不局限于宗教,而应是自己所坚持的思想)。这样是不会为人类的进步做出贡献的。正如季羡林所说的,人类的社会之所以发展,总是有人能坐下冷板凳,赶热潮的人很多。

我的一位老师一直对法国人对哲学的热情和热衷于思辨的氛围赞不绝口。这样很好,这让我敬佩,这样的民族会有正确的价值取向长久的生命力。虽然我们的课程里接触不到哲学,日程也被排的满满的,但这不应该成为我们不思考的理由。真正杀伤思考的是这个时代。物欲横流让我们对精神世界的一切失去了兴趣,我们清楚思考并不能带给我们显性的什么,并且思考的人会有特殊的倾向而每每与社会格格不入,反给自己招致斜视,于是我们为得到什么而疲于奔命,看似忙忙碌碌,一旦停下来就脊背发凉,不敢想自己究竟为何奔命,为何碌碌终生,却不知自己的价值观被功利扭曲。当大部分人的价值观扭曲之后,社会的发展轴心也随之发生偏转。并且上一代人的偏斜会由我们继承和放大,这是令人悚然的。

浮躁的社会需要静下来思考。我们需要好奇的眼光,我们需要书。用好奇的目光打量世界,看到一面墙就去想象它的背后,去看书籍,华美的文字里是人类文明的传承,我们接受得越多,眼界也越臻于完美,思想也越成熟。结合别人的,用它们来塑造自己,用自己的目光去审视每一件事物,大胆甚至狂妄地,展示自己思维的独特性。这是我们所需要的。

学校应该教会我们质疑,应该推崇思想。从长远的角度来讲,需要理解力的知识才配让大脑记忆,需要死背知识记在便携的笔记上,没有区别。据说美国的数学研究生不会背九九乘法表,我六岁就被强逼着背出来了,但至今没有发现背出来的和查表的答案有什么不同。望着一堆生物概念和成语解释,要你只字不差背下来(哪怕你理解了概念或会在行文时蹦出这个成语),恐怖吗?因而“死灌”显得残忍而无趣。我们从小到大,学校生活无非做许多题目,过一场考试,然后重复,甚至到大学也没的解脱。三年题海,用各种脂粉美化着“背题型”的名目,只为一场考试,这样的人生目标太明确了吧。考完算数,肆意放松,哪里有学问者那种在无涯的只是面前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的态度?

“读书”是一种必要方式,但人类的开创性成就不会是套用知识得来的。我们的读书需要会意,去领会其精神实质,用人的方式去处理外界的讯息。我们希望社会的鞭子能够松弛下来,多给人一份思考的时间,去想想自己,想想世界,不论人是何种社会定位,他都应该去寻找自己于世界的定位,并以此探求人生的终极意义。以“读”为代表的机械方式是积累,是我们思索和发展的底蕴。但我们应该在机械能力之上,用理智来对待自己,寻求人的独特性。不管这么说,人都要先看清自己,之后才有正确的方向,只有这样,才能拥有独立的人格,才算是以人的身份存在于世界上。

篇8:生活中的大和小初中议论文

生活中的大和小初中议论文

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大与小,例如:大人与小孩、大车子与小车子等,还有无形的大与小,像是举手之劳是小。大与小就天天在我们的身边,不会离开!

大与小不一定有对错、好坏,要说好坏的话,像饮料,如果饮料很大瓶,那带在身上就不方便,小瓶的饮料就可以随身携带着,但并不是大的东西就不好,想是旅行的时候,如果包包很小,那要怎么装的下你要装的东西呢?

所以大与小他们各有所长,都有自己的'优点,也有缺点,只要你用对地方,就可以发挥他们的优点,使生活更加便利!像是有本书叫做“小故事大哲理”,有一篇故事就是在说:有两名学生合租的房间,位于第一百层楼的高楼上,有一天电梯坏了,两人相约以爬山的心情爬回宿舍,一开始,有说有笑,到了六十几层楼,只剩下此起彼落的喘气声音,到了九十几层楼,两人都进虚脱的状态,勉强爬到房间门口,两人松了一口气,然而,一摸口袋,竟然忘了拿寄放在一楼管理处的钥匙,两人在也没有力气下楼拿了。有些事就是要把握关键。

生活中有大有小,像小职业有小职业的骄傲,所以任何人都不能轻视,就雷同:“少数服从多数;多数尊重少数”的意思差不多。

篇9:初中议论文谁的心中不曾有过远方的阅读理解

初中议论文谁的心中不曾有过远方的阅读理解

“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当微信朋友圈被北京的沙尘暴刷屏,这句话给人的“小清新”之感,更显强烈。近日,河南一位女教师这封“最有情怀,没有之一”的“辞职申请”,引起无数人共鸣。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一句话撩动心弦,正是因为它以一种诗意的方式,说出了不少人心中的渴望。从朝九晚五的按部就班中跳出来,从办公桌边的循规蹈矩里跳出来,打破思维方式的条条框框,摆脱现实生活的患得患失,拥抱一个更广阔也更精彩的世界。即便这个世界可能只是一种美好的想象,但谁的心中没有激荡过一个远方?

电影中,有一种特殊的类型叫“公路片”。主角们走过漫长得似乎没有尽头的旅程,不管是不是能抵达,都会经历精神的考验,收获心灵的成长。“看世界”与“在路上”,其实有着一致性,不一定是逃避,也不一定要彷徨,就是为了遇到一个更好的世界,也成就一个更好的自己。相信,行遍大千世界、看过人生百态,这位女教师如若再次站上讲台,应该能讲出不一样的精彩。一个正常的社会,也应该是一个有活力有机会的社会。当人生出彩的舞台越来越广阔,也更加刺激了“出走”的渴望。女教师的选择本身,就是一个例子。现实中,过去鲜见的公职人员辞职,也不断见诸报端。温州平阳原副县长周慧的辞职信,也写得很文艺,“每个人都应该遵循自己内心的想法去选择自己的生活”。的确,有了更多的机会,人生也就有了更多的可能――虽然每一次选择都不免纠结。

说到底,渴望远方,还是因为现实的砝码更重一些,让说走就走的旅行难以成行。黄土涵养农耕,农耕孕育家庭,数千年的中华文明,让生存状态的“稳定性”,成为这种文化所化之人最基本的诉求。学者认为中国社会有着“超稳定结构”,其实,从安土重迁的观念到家族聚居的方式,中国人的心灵世界又何尝不是如此?这或许也是一些稳定的职业有着很强吸引力的.原因。在这样一种文化中,“现世安稳”是一种扯不断的心理牵挂、情感羁绊。

身处开放的环境、面对信息化的洪流,“世界”是个诱惑十足的词。然而,在竞争激烈、“压力山大”的社会中,面向大海的转身难以避免地遭遇更多艰难。“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外面的世界很无奈”,或许,去世界看看的人们,终究还是要面对“娜拉出走之后”甚至“娜拉回来之后”的问题。“出门看世界”和“回到老地方”,成为当今中国人一组难以解开的心结,惟有在朋友圈里徒然羡慕着远方。

对于“想去看世界”的辞职,虽然点赞者甚众,但真正能“从心动到行动”的,在这样的社会里不应该也不可能成为主流。毕竟,情怀不能当饭吃,甜点也不能当正餐。辞职的女教师去“看世界”了,更多的人却选择了留下来,在讲台上继续自己的事业,换个角度看,没去看世界者不才是这个社会的基石吗?

“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看起来文艺腔十足的表达,背后是时代的发展、文化的演进,诠释着社会心理结构的变迁。其实,生活充实,何必别处?心有梦想,何必远方?过好每一天,走好每一步,未尝不是同样精彩的人生。

14.作者认为“因为现实的砝码太重,让说走就走的旅行难以成行”的原因是什么?(4分)

15.文章在论述的过程中,主要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2分)

16.通观全文,本文作者所表达的主要观点是什么?(4分)

参考答案:

14.【答案】一是渴望生存状态“稳定性”的文化心理需求;二是现实生活的“压力山大”,竞争激烈,让转身遭遇更多艰难。

【评分标准】4分,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15.【答案】道理论证 事实论证 比喻论证 正反对比论证

【评分标准】2分,每种1分。写出两种即可得满分。

16.【答案】辞职看世界不应成为主流;心怀梦想,脚踏实地,生活充实,同样可以成就精彩人生。

【评分标准】4分,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语文教学计划

初三的语文教学计划

2022初中语文教师教学工作计划

初中语文教学心得体会

小升初文学常识选择题及答案

写人新派作文教学设计

初三语文教学计划

影视资源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论文

九年级语文下学期教学计划

九年级的语文中考复习计划

初中议论文:点评文学名著中的人物
《初中议论文:点评文学名著中的人物.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初中议论文:点评文学名著中的人物(精选9篇)】相关文章:

北京中考语文作文题目及解析2023-08-20

高一下学期语文教学计划2023-07-18

如何指导学生阅读《三国演义》论文2023-02-25

初中语文教师的工作计划安排2022-12-17

高一语文老师工作计划2023-09-25

高一语文下学期教学计划2022-12-18

高一下学期语文教学工作计划2022-05-04

初中优秀作文开头技巧例谈2022-05-06

《获得教养的途径》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2022-05-07

高中语文学期教学计划2022-05-07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