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贫困山区去的作文(精选23篇)由网友“MishkaBella”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到贫困山区去的作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篇1:到贫困山区去作文
到贫困山区去
郝昱凝
今天一早,我们就带着大家捐的书去鲁山县杨家庄了,
到贫困山区去作文
。汽车开了五个多小时,到了一个全是鹅卵石的大河滩,前面没有路了,我们只好下来走了。山路很窄,还有很多坑,布满了大大小小的石头。我们顶着太阳扛着大包,走了两个小时才来到一个只有一百多个学生的学校。
学校很小,只有五个班,教室里的桌子很破旧,桌面缺了一块一块的,实在不平的就贴上香烟的包装盒,桌斗掉了就拉上几根铁丝,橙子是长条形的,橙腿晃荡着好象要倒了似的。
我们进教室时,全体同学都起立高喊“老师好!”我把带来的书一本一本地发给他们,告诉他们:“这是我们文化路一小二八班同学送给你们的书,
小学生作文大全
”他们捧着书很小心地翻看着,高兴极了。能给他们带来欢乐,我也很高兴。发完书,我还给一年级的小同学讲了好几个故事,《刻舟求剑》、《鲁班学艺》等,他们听得津津有味,还不停地鼓掌呢。后来,我又教他们唱了一首歌----《海》,我唱一句,他们学一句,歌声又大又响。教了几遍,我们就一起唱,唱啊唱啊,我们真高兴。下课了,小同学们一起喊:“老师再见!”我也成老师了。
这两天,我交了好多小朋友。我们走的时候,他们都哭了。
我觉得那里的孩子很穷,但他们学习很努力,我要象他们一样好好学习。
篇2:到贫困山区去作文500字
到贫困山区去作文500字
今天一早,我们就带着大家捐的书去鲁 山县杨家庄了。
汽车开了五个多小时,到了一个全是鹅 卵石的大河滩,前面没有路了,我们只好下来 走了。山路很窄,还有很多坑,布满了大大小 小的石头。我们顶着太阳扛着大包,走了两个 小时才来到一个只有一百多个学生的学校。
学校很小,只有五个班,教室里的桌子 很破旧,桌面缺了一块一块的,实在不平的就 贴上香烟的包装盒,桌斗掉了就拉上几根铁丝 ,橙子是长条形的,橙腿晃荡着好象要倒了似 的。
我们进教室时,全体同学都起立高喊“ 老师好!”我把带来的.书一本一本地发给他们 ,告诉他们:“这是我们文化路一小二八班同 学送给你们的书。”他们捧着书很小心地翻看 着,高兴极了。能给他们带来欢乐,我也很高 兴。
发完书,我还给一年级的小同学讲了好 几个故事,《刻舟求剑》、《鲁班学艺》等, 他们听得津津有味,还不停地鼓掌呢。后来, 我又教他们唱了一首歌----《海》,我唱一句 ,他们学一句,歌声又大又响。教了几遍,我 们就一起唱,唱啊唱啊,我们真高兴。下课了 ,小同学们一起喊:“老师再见!”我也成老 师了。
这两天,我交了好多小朋友。我们走的 时候,他们都哭了。
我觉得那里的孩子很穷,但他们学习很 努力,我要象他们一样好好学习。
篇3:到贫困山区去小学周记作文
今天一早,我们就带着大家捐的书去鲁山县杨家庄了。
汽车开了五个多小时,到了一个全是鹅卵石的大河滩,前面没有路了,我们只好下来走了。山路很窄,还有很多坑,布满了大大小小的石头。我们顶着太阳扛着大包,走了两个小时才来到一个只有一百多个学生的学校。
学校很小,只有五个班,教室里的桌子很破旧,桌面缺了一块一块的,实在不平的就贴上香烟的包装盒,桌斗掉了就拉上几根铁丝,橙子是长条形的,橙腿晃荡着好象要倒了似的。
我们进教室时,全体同学都起立高喊“老师好!”我把带来的书一本一本地发给他们,告诉他们:“这是我们文化路一小二八班同学送给你们的书。”他们捧着书很小心地翻看着,高兴极了。能给他们带来欢乐,我也很高兴。
发完书,我还给一年级的小同学讲了好几个故事,《刻舟求剑》、《鲁班学艺》等,他们听得津津有味,还不停地鼓掌呢。后来,我又教他们唱了一首歌----《海》,我唱一句,他们学一句,歌声又大又响。教了几遍,我们就一起唱,唱啊唱啊,我们真高兴。下课了,小同学们一起喊:“老师再见!”我也成老师了。
这两天,我交了好多小朋友。我们走的时候,他们都哭了。
我觉得那里的孩子很穷,但他们学习很努力,我要象他们一样好好学习。
篇4:到远方去
一位诗人曾说过,要想前进就必须离开脚下的地方。旅行的意义就在于开拓,在于进取,在于不懈的追求。龙潜深渊,虎啸山林,猿猱攀渡绝巘,飞鸟横越青峰,峭壁立翠柏,冷风飞落英等等,芸芸众生已对旅行进行了最生动的演绎。
汪国真说过,到远方去,到远方去,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人生苦短,若是囿于一方泥塘,何来潋滟风光。浮生若梦,何不趁着大好年华去探索,去追寻?目光只在地平线,哪管千山暮雪!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唯有不断开拓,不断进取,才能领略到碧海蓝天的旖旎风光。孤身行走在大自然的女人——马奎思,执着于远方的风景,不管黄沙漫漫,一心追寻,终于探寻到内心的世界,领悟到人生的真谛!“亚洲影帝”林峰,向往着远方的风景,不顾流言菲菲,不断前进,终是觅得一片芳草地,浇灌出成功之花!“俄国文学之父”——普希金,迷恋于远方的风景,不理非难种种,积极追求,于是他昂首挺胸冲破了牢笼,奔向了自由的远方!如此多的人用心灵和行动诠释了旅行的意义。他们如里程碑,向我们指明:开拓进取是路,路通向远方,远方有如烟雨江南般娉娉袅袅的风景。
然而,若是徘徊于原地,终只能见一幅黯然无味的图画。“一个不曾用自己的脚在路上踩下脚印的人,不会找到一条真正属于自己的路。”周国平如是说。诚然,一个不曾迷恋、追寻远方的人终不会找到属于自己的风景。日本书法小天王只徘徊于描摩王羲之的作品,却不能去探索,最终也只能“泯然于众人”。他得到的不过是如白纸的风景。倘若他能像棋王林清源那样,开垦荒地,找寻风景,也不至于才华尽失。“散尽浮云落尽话,到头明月是生涯。”踽踽于原地有何意义?不如随一叶扁舟,驾一匹骐骥,抑或如朱自清一般“谨慎着双双的脚步,从象牙塔走向前方。”
一个人的一生就像一个向量,有大小和方向才能显现它的价值。没有方向的人生终不过是一场闹剧。单有方向却迈不出步子的人生也终不过是一个零向量。还在徘徊的人们啊!远方才是你的方向,路程上的足迹才是你的长度。如汪国真所言:没有比脚更长的路。大阔步向前,找寻远方去吧!
远方,我恋,故我追!
篇5:到田野去作文
我万万没有想到,田野里的小麦会长那么高。杨树叶长得那么大,那么绿。
一过长假,我就去了姥姥家,这可是我盼了快半年了。
每天傍晚,你看那屋顶上飘着朦朦胧胧的烟,而夕阳的光则作为底衬,把整个画面勾勒的天衣无缝。
因为晚上睡觉比较早,早上也就起的比较早。这时我会出去走一会儿,真是,那种感觉真好∶一片水汪汪的绿,树是绿的,麦子是绿的,仿佛全世界都是绿的味道;而空气中夹着泥土、月季、晨露、杨树和那轻轻的、淡淡的香味,虽多但不刺鼻,刚刚好。深吸一口气,连胸膛里都觉得无比清凉,真是沁人心脾。
而到了中午,这种香味会随着太阳而变化。中午早早的吃了饭,家里人都开始午休了,我没这个习惯,所以就出来了。让我想不到的是,这里热闹非凡:树上的鸟在飞,树叶在作响,也许是好久没有听到这种声音了吧,今天再次听到,很亲切。到了中午,连空气的味道都变了,变的火辣辣的带着树叶被太阳蒸晒的那种味道,好像整个大地都要燃烧似的。幸好我躲在树阴下,有小风吹着。
那份感觉,真好……
篇6:到姥姥家去作文
到姥姥家去作文
一个周末,妈妈带着我去姥姥家听戏,姥姥家的风俗,每年二月二前后要唱大戏。我妈妈说很多年没有听过戏了,要我们一起去听戏。姥姥也同意了,就和姥爷一起从舅舅家赶往老家等着我们。
我带着一种复杂的心情到鹿邑我姥姥家去。为什么复杂呢,因为我怕我的狗狗要孤独寂寞冷两天了;我还怕我的狗狗会饿死,因为爸爸这星期要工作到晚上才能回家。即使如此,我还是有点兴奋的。因为我即将到农村去了。那里有花红柳绿,还有好空气,还有刚从外地回老家等着我们的姥姥和姥爷。
妈妈开车很长时间,终于到了姥姥的村子,车刚停稳,我就看见姥姥在村口看戏呢。说是看戏,其实在等着我们吧。那时她在跟一个老婆婆说话,没有看见我们。我小跑到她跟前,对姥姥叫道:“姥姥,我回来了!”姥姥先是一愣,然后有点小激动,笑得脸上开了花,亲切的对我说:“哟,这不是洋洋吗?咋长那么高呢?我都认不出来了!”好吧,我确实高出姥姥一个头,我长高了,长大了,长成大小伙子了,可是姥姥脸上却也长出了很多皱纹。我心里有点酸酸的。
我是朵还没有绽放的花儿,而姥姥的花却快凋谢了。
“长那么高!”姥姥摸着我的头,不停的'说,其实她已经够不着我的头了。
这时候姥爷也来了,他们赶紧的催促我们去听戏,因为最后一场戏马上要结束了。
这时候我看到我妈妈日思夜想的乡村大戏。戏台子很大,上面有几个人画着花脸,穿着花花绿绿的衣服站在台上,手里拿着大刀,哇啦哇啦的在叫,敲锣打鼓的坐在旁边,还有站着的。大喇叭扩着音,有点震耳欲聋的样子。我想时间长了,我的顺风耳要被震聋的。这有什么好看的?!
妈妈他们立刻进入到戏里了,我却一点兴趣提不起来。我很快发现在戏台周围有很多烟盒,我的小伙伴正在找烟盒,做一种游戏玩具,叫“呸呸卡”,这回我可有事情做了。我捡了很多烟盒,顾不得手上脸上弄了很多泥土来。
没有多大会儿,就散戏了,很多人嗡嗡的议论着,说着。这时候我的神奇鼻子又起了作用,香气滴流着往我鼻子里钻。我扭头一看,原来是一个包子棚。妈妈小时候最热爱的,不知道给我讲了多少遍的水焊包子。——其实就是郑州的水煎包。往大锅里倒点水和油,刷一遍,放上包子,听见“刺啦”一声,随后又传来轻微的噼里啪啦的声音,迅速的盖上锅盖,坐等一会儿,师傅正反两遍即可。在等的时候,在想,这是农村的音乐会吗?
黄澄澄的包子终于熟了,出锅前又焊上几个鸡蛋,色香味,没法形容,怪不得我妈妈记得几十年。
这次到姥姥家去,实在是陪着妈妈去的,不过我也真的很高兴。
篇7:到世界去作文
星期天的下午两点,妈吗带我去了海底世界,
一到海底世界的大厅里面,我就看到了许许多多的鱼,有大鲨鱼、护士鲨、大白鲨,海龟、章鱼、乌贼,还有一种鱼,形状象一片叶子一样漂浮在水中,我还看见了海豚和海狮,还看见了许多身有小斑纹的小鱼,还有七色鱼......
我先去看了大海龟,大海龟在水中游来游去的,可爱极了!工作人员在大海龟的背上坐着,像在大海中骑马一样,我然后又去看了海马,那些海马可爱极了!快快活活的在水中游来游去,还把那些黑色的东西吐在别的鱼身上,别的鱼的头上都黑了。连水都变黑了。
接下来我去看了章鱼,章鱼的八角触角不停的在动,还像海马一样把那些黑的东西都吐在别的鱼身上,水也一样变黑了。
最好看的要算大白鲨了。大白鲨看着我们直流口水,但它根本不吃别的鱼,就更不去吃那些工作人员,而且它们相处的很好......
最后我就去看表演,因为我去晚了,所以我只看了一点就是海狮走路,只见工作人员走一步,海狮也跟着走一下,就看完了。
因为天黑了,我才依依不舍的离开了海底世界。
篇8:到世界去作文
“哇!太好了!我终于可以去海洋世界了!”听到爸爸讲要带我去海洋世界的我,兴高采烈地大叫。
我们来到了水族馆,随着隧道,我们来到了水底。“哇!好多鱼!”我情不自禁地说,水底里面就像真正的海洋有珊瑚、有小鱼大鱼……在水底的小鱼,一群一群的,好象海藻似的。它们聚集在一起正在找吃的呢!它们一下在岩石里穿穿,一下在草丛里游游,自由自在的。这时候我真想变成小鱼,和他们一起玩耍,一起找吃的。整天快快乐乐的,但是我还有更重要的任务:学习,所以我现在一定要好好学习!
我们一步一步的向海洋走去,我们经过五彩海洋,来到了海马窝海马一条一条地躲在珊瑚丛里,好像小姑娘躲着不肯出来见客,而有些却大胆地在我们面前展示它的美丽。我本原以为海马跟鲨鱼一样大,遇见敌人的时候还会跟它们较量。可万万没有想到,海马竟然和一只铅笔一样长,一个个小小的可爱极了!加上他的鱼鲮一扇一扇的,真是逗人。心想要是自己家的鱼缸里有小海马那该多好啊!肯定有许许多多的小朋友要到我家里来玩。
看了小的,我们应该看大的了。我们缓缓走进鲨鱼谷。一条条鲨鱼迎面袭来,吓得我们魂飞魄散,连冷汗都吓出来了。幸亏我们在事前做好了心理准备,不然的话我早就被那可怕的鲨鱼给吓晕掉了。鲨鱼有好几种,有大白鲨、扁鲨……大白鲨的身体很大,起码有我两个人一样长,一口就可以把我给吃了。那时候我真的很怕那些恐怖的大鲨鱼从厚厚的玻璃里面冲出来,我就这样想着快速地离开了鲨鱼谷。
接着我们又到了:珊瑚的世界、蝙蝠鱼的峡谷、海母的丛林……“妈妈,我们下次一定还要来!!!”“好好!”我们就这样离开了这美丽的海洋。
篇9:到世界去作文
个人都随时随地带着五个重要的器官。他们可是大将军,没了他们,我们的生活就会乱套了。这五个大将军就是:眉毛、眼睛、鼻子、嘴巴和耳朵。
眉毛是表达情感,保护眼睛的柳叶将军。它之所以叫柳叶将军,是因为她就像两片细细的柳叶挂在眼睛上面。虽然她长得不错,但基本没什么人能注意到它。比如,为眼睛遮挡雨水后,人们感谢的是雨伞;为人们挡住灰尘时,人们感谢的却是密密的眼帘。
眉毛还有一个功能,就是表达情感。眉毛一扬,眉开眼笑;眉毛一竖,怒气冲天;眉毛一撇,哭哭啼啼……总之,这位将军还是作用蛮大的呢。
经常与眉毛合作的是眼睛。它是将世界的美好事物尽收眼底,表达感情的心灵将军。俗话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通过眼睛,我们可以看出,高兴时,眼睛眯成一条缝;生气时,怒目圆睁;伤心时,眼泪就像断了线的珍珠似的向外涌;忧愁时,人的'目光呆滞。好人的眼睛是纯洁的,坏人的眼睛是凶狠的……看来,这位将军与眉毛的作用不分上下。
鼻子拥有最佳的地理位置,它处于眼睛中间的下方,它高高的鼻梁就像高耸的山峰,我们暂且叫它山峰将军吧。在高高的山峰中好有两个幽深的山洞,山洞中好长着许多奇花异草。鼻子的作用可大了,它可以呼吸空气,闻遍天下的各种味道。但,鼻子也是最肯吃苦的一个,夜里,别的器官都休息了,他却还在一刻不停的工作。当然,他也有享福的时候,比如,遇到美味的饭菜时,鼻子就可以好好闻着气味了。在鼻子不通的时候,大难可就来了,那种感觉会让你食不下咽,寝不安席的。
和鼻子成为结伴兄弟的是嘴巴。它吃起东西来毫不含糊,啊呜啊呜,简直就是一个大胃王。它长得很好看,红红的嘴唇里有雪白的牙齿,简直可以去参加选美大赛了。它的作用也不小,既可以吃遍天下的美食,又可以表达情感。品尝美食时,总是鼻子先去闻,然后嘴巴去品尝。表达情感时,嘴角上扬,笑得灿烂,嘴角向下撇,悲伤的情感喷涌而来……
篇10:到田野去作文
在这稻谷丰收,硕果累累的季节里,我来到了河南农村,体验农村生活。在这次旅行中,许多地方的秋景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但给我印象最深的是那位在田野里的老农。
记得那次,我在山村里迷路了,想问一问当地人,可一个人影也没有。忽然,一位站在田野里的老农映入了我的眼帘。只见他身着一件灰色的粗布大衣,破旧的裤子上打着补丁,花白的头发在风中飘动,手里还拿着一个好像已经陈放多年的铁铲。我兴奋地向那人跑去,对他说:“爷爷,您知道回城区应该怎么走吗?”老农笑眯眯地看着我说:“知道。”并给我指明了方向。我刚要说谢谢,他又对我说:“天色不早了,在我家吃饭吧。”我就跟着他来到了他家。家里虽又小又破,但里面的摆放却井井有条。里面白色的书柜让人感到清新典雅。不大一会儿,饭菜端上来了,热乎乎的鸭汤让我感到温暖。这时,我再细细打量他。发现他的手很粗糙,上面布满了拿农具时印出来的印记,一张苍老的脸上爬满了皱纹,但那双眼睛炯炯有神,显得饱经风霜。我好奇的问他:“爷爷,您种地是不是很累啊?”他说:“哎,我天天要施肥、浇水、除虫,能不累吗?”说罢,他充满笑意地看着外面一望无际的麦田。外面的麦子、谷子都沉甸甸地低着头,好像在行礼,报答老农对它们的恩情。秋风吹拂,麦田不停地摇动着,好像在细细地述说着农民的辛苦……
是啊!一颗颗米粒中都饱含着农民的汗水,如果没有他们的劳动,怎有那香喷喷的米饭呢?我爱河南的农村,更爱那位朴实、单纯的农民!
篇11: 到远方去,到远方去作文
到远方去,到远方去作文
“希望本是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正如这地上的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鲁迅先生如是说,在走走停停,走走停停中,路成了路,人生便也成就了人生。
有时决定了要走,却总是徘徊留念;有时决定放下,眼神却总望着远方和山水。诱惑取舍难以定夺。但人生最重要的不是我们置身何处,而是我们将要前往何方,生命就是在不断追求中向前推进而不致于枯滞的。每个人都应为追求而燃烧过,平庸的日子会风化我们的信念、腐蚀我们的灵魂,没有半点信念的生活,就如同一潭死水,毫无灵性毫无吸引力。我们需要的不是成功,而是生命的奇迹。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种一粒志向,取一叶追求。在这纷扰人世间,应确认方向,背负自己的`理想,到远方去。
在马云的创业历程里,从一个刚毕业大学生的青涩,到集资开创阿里巴巴,到十五年后的今天,阿里巴巴如同沉默了良久的巨人,一醒来便轰动了整个中国。马云把阿里巴巴从一个“三无团队”拉扯为了企业巨头,撑过了电子商务泡沫,吃下了雅虎中国,它逐渐在这个大时代里繁荣。马云昔日的远方是中国,如今他的远方便是世界。的时间,他在追求中不断努力,一步步创造了“阿里巴巴帝国”,一个属于自己的传奇,没人能否定他的成功。
谁的路途一帆风顺?难道马云没有瓶颈的时候?当然不是,他的公司几度面临破产,岌岌可危,他千方百计集资才挽回了公司,只是当苦难成为历史,曾经的困境都已如过眼云烟,随风飘散了罢了。无论如何,别让你的勇气和梦想在角落里落满灰尘,别让你的生活日复一日地平庸。路是远的,但有什么路比你的脚步更远呢?“心里一搓小火,身体离地半尺,不做蝼蚁,不做神,做个写字的人”,冯唐说。心中一定要有信念与追求,毕竟生命是有限的,我们心中的戈壁滩,应让那里开满鲜花。
看今年东京世乒赛,中国乒乓再度折桂,马龙也成功逆袭。他们一直追求着远方,但也从未被辉煌的成绩蒙住双眼,“要输就输给追求,要赢就赢在明天”,一个真正的强者会放眼未来,不会为一时的光荣而停滞不前。向他们致敬,也为他们的信念鼓掌。
同样是体育界,来自美国的莉比・詹姆斯,七十七岁的银发世界级跑者,让全世界为之惊叹,她保持着女子十二公里长跑纪录,并且她自身一次又一次打破纪录。她不懈的追求,给古稀之年的人们树立了一个很好的榜样。人生不应因年龄而给自己设限,从这一刻开始行动,永远都不晚。只要不放弃内心所向,生命的硕果将如影随行。
凡是遥远的地方,对我们都有一种诱惑,不是诱惑于美丽,就是诱惑于传说。虽然这是一条我所陌生的路途,没有尽头的呼喊,华灯初上,烟雾迷蒙,但是我要前行,因为我听见了青鸟的鸣叫。
到远方去,到远方去,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你踏过洒满汗水的地方,花朵才会如此葳蕤。
篇12:我到菜市场去
我到菜市场去
二(1) 陈星元
今天,我和妈妈去中海康城的菜市场买菜.
我们买完菜正要回家时,我看见西红柿摊前的地上躺着一个又圆又红的西红柿,人们从它身旁走过来,走过去,没有一个人弯腰捡起那个西红柿,哎!它躺在那里是多么的'无助,多么的可怜啊!
我看见了,连忙把它捡起来,交给它的主人.“谢谢你,小朋友,帮我捡起了西红柿.”叔叔说.在场的人都向我投来赞许的目光,我心里特别的高兴,蹦蹦跳跳地离开了.
我回过头去看见西红柿躺在那儿,在对我笑呢!
篇13:到灯塔去读书笔记
这两天随手翻看了床边堆放的诗集,睡前读了一本之前木朵送的鲁毅诗集《到灯塔去》。里面有几则木朵的读后点评。我看了诗集的大半部分。诗人鲁毅关注的是城市生活中的些许片刻点滴,某些为常人所忽视的存在:那些细微的稍瞬即逝的感觉之物。而主体一般是我的出场,介于某种情境之中,其写作的视域细化到极微末极短的一刹那时点上,但由于写作的时点过于短促,诗人不得不将在有限的时点上拓展想像空间的张力。粗看这些文字,似乎找不到它的意义所在。一张即景的照片、几块城市马赛克拼贴而成的某个图景,究竟有何诗意?但想想,作为一个城市人的处境,身处物质膨胀的世界中,而作为创造者主体的人却被庞大的外在物质世界所压迫,为物质所奴役,且在这个正日益加速旋转的转盘上被迅速抛离世界,而成为毫无意义的尘埃沙粒。而《到灯塔去》这个集名,似乎表明了诗人的立场:无常的生命,再渺小的事物也有他存在的意义,尽管为世人所忽视,他也曾存在,并不因他者的强势而抹去其曾存在的事实,而诗人的使命就是去发现、放大、显现,甚至于力所能及的用自己的文字的温度去擦亮点燃这此细微的存在物。我想诗人鲁毅无疑做到了他想做到的事。20xx-12-14
附件:木朵的相关书评
塔尖的他见——读鲁毅诗集《到灯塔去》
我站起来。
我在淡白的光线中动了动;
我看见光线
在我的手中和我的衣袖上抖动,
——我说不尽地讨厌这种光线。
我打呵欠。
我点亮了桌上的灯,
也许它的光线能够击败日光。
事实并非如此,
灯光只在灯脚下聚集
——一个可怜的水潭。
我熄了灯。
我站起身。
墙上有一个白色的洞,
那是镜子。
这是一个陷阱。
我知道,我会落到那陷阱里去。
我落下去了。
一个灰色的东西在镜中出现。
我走过去,我注视着它,
我再也不能走开。
篇14:到灯塔去读书笔记
【相关信息简介】
《到灯塔去》是英国女作家弗吉尼亚·伍尔芙于1920xx年创作的长篇小说,是倾注心血的准自传体意识流小说。小说以到灯塔去为贯穿全书的中心线索,写了拉姆齐一家人和几位客人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的一段生活经历。
篇15:采风:到民间采风去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肥沃的土地养育着善良的人们,在这片热土上,涌现着璀璨的民间文化艺术。尽管都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一些平常小事,例如逢年过节的风俗,吃饭穿衣的习惯,以及我们各自家乡的建筑、饮食等,但细心探究起来,丰富深厚的民俗文化与民族文化相伴随,都包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蕴藏着语文学习的宝贵资源。到民间去“采风”,关注我们平常习焉不察的民风民情,探寻日常生活背后的“学问”,一定会有许多惊喜的发现!
“到民间采风去”,就是走出课堂,走出课本,到自然山水中去,去寻觅她孕育的奇风异彩,阅读它创造的秀美山川;“到民间采风去”,去感知自然山水对民族历史文化的影响,对地方人文习俗的潜移默化。写好此次作文,要着重注意以下几点:
其一,确立丰满厚重的主旨。要使你的习作主旨丰满厚重,一要注意广度,就是涵盖面要广一些,角度要多一些,如写节日,要尽量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来写节日的情景、气氛和场面。二要典型,只有典型的材料才能很好地凸现主旨。三要写得有层次,或由小到大,或由少到多,或由物及人,或由物及情,表现出鲜明的层次。而正是这种层次,传递出厚重的思想内涵。譬如习作《家乡的春节》开头写道:“第一场大雪不约而至,将大家带入了年关。俗话说:大人望插田,小孩盼过年。小孩期盼过年的主要原因就是:有新衣服穿,有好东西吃,有压岁钱收,有烟花爆竹放。”接着叙写了孩子的活动及感受,并重点描写了打糍粑的场景。结尾处在议论中抒情:“如今,人们的日子越来越红火,家乡的节日活动内容也越来越丰富。何止是春节,老百姓一年到头每天都在过节啊,天天都是快乐的!”既照应了题目和开头,又使文章的主旨得以升华,增添了文章的厚重感。
其二,选择鲜活有趣的材料。一曲刻意编造的颂歌,一个貌似庄严的场景,一场故作深沉的对话,一通不着边际的议论,一番无中生有的抒情都只能使读者倒胃口,失去阅读的兴趣。节日风俗习惯本身往往就充满了机智思辩,幽默动作,诙谐趣语。我们的作文只要来源于生活,只要作者对生活有细致的观察,就能发现其中的“趣”。只要我们能抓住有趣的素材,选择你最喜欢、印象最深的节日进行采风,多方搜集涉及所选节日的传说、民间故事、风俗习惯和随着现代社会发展的变化等,运用一些夸张的手法,就能将文章写得幽默风趣,就能使你笔下的节日与众不同。譬如习作《家乡的元宵节》在选材上颇费心思,“点香”这个场面给人以庄严、肃穆、沉静的感觉;“迎欢庆队伍”却是一个热闹非凡、欢声鼎沸的景象。这一动一静结合得恰到好处,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这两则材料本身就有趣,加上作者的描写就更加生动感人了:“游行队伍已经来到门口,只见长长的游行队伍像一条长龙,东不见头,西不见尾,踏着平坦的村道缓缓向前进。有的吹横笛,有的弹琴,有的打鼓,还有的扛锦标,锦标上写着‘万事如意’、‘国泰民安’、‘风调雨顺’等吉祥大字。”
其三,安排和谐合理的布局。作文布局,必须从整体上考虑一篇文章各个部分之间的和谐统一,不能让局部的不和谐去破坏文章的完美。要做到这一点,一是内容安排要和谐,即叙述、描写、议论、说明和抒情要恰到好处,该详则详,该略则略。譬如《云南的歌会》中详写、略写、叙述、描写,自然而合理,在“歌会”的大标题下,描绘了三个场合中唱歌的情景,对每一场面的描写都各有特色,三个场合在内容上各有侧重,在手法上也各不相同。文章字里行间洋溢着对自然、对人、对艺术的品味与赞赏。二是段落设置要和谐,就是要从文面上给人赏心悦目的感觉。要做到这一点,一是摒弃常用的“三段式”,根据文章的需要,适当增加段落,一般来讲可安排六至九个自然段。二是减少大段,可将大段按其内容分割为几个小段。三是注意使几个段落、几个板块的字数大致相当,有时可以用空行的形式来分段。
其四,写好独特感人的细节。细节是记叙性文章中细腻地描绘事情发展、人物性格、环境态势的最小的组成单位,被人称为文章的细胞。独特的细节往往带有鲜明的个性特征,或打上时代的烙印,或刻上性格的印痕,或贴上职业的标签等。譬如沈从文的《腊八粥》中有这么一段描写:“初学喊爸爸的小孩子,会出门叫洋车里的大孩子,嘴巴上长了许多白胡胡的老孩子,提到腊八粥,谁不口上就立时生一种甜甜的腻腻的`感觉呢。把小米、饭豆、枣、栗、白糖、花生仁儿合并拢来糊糊涂涂煮成一锅,让它在锅中叹气似的沸腾着,单看它那叹气样儿,闻闻那种香味,就够咽三口以上的唾沫了,何况是,大碗大碗的装着,大匙大匙朝口里塞灌呢!”这段细节描写很精彩,第一句采用了排比和夸张的手法来形容腊八粥的香甜诱人;第二句则用拟人的修辞,形象地把腊八粥的熬制过程再现出来,那情形,如在眼前,那香气,如入五腑六脏,真忍不住要尝上一口呢。其五,抒发真实自然的情感。本单元的几篇课文写风土人情总是融人了作者浓郁深厚的感情,《春酒》以中国传统温柔敦厚的情怀,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故乡浓浓的风土人情,抒发了对童年、对故乡和对母亲的无限追思之情。《端午的鸭蛋》的作者灌注深情于字里行间,写出了其中的人生滋味。在此次写作中,无论是写家乡风光还是方言土语,无论是写人记事还是写风俗传说,都不能把自己放在“旁观者”的位置,而应该让自己的心灵与所写的人、事、景、物等交融在一起,这样,才可能写出感人之作。譬如习作《家乡的花灯节》的结尾是这样写的:“这样传统的节日,正在随着我的长大而慢慢的消失,现在已经没了以前那种辉煌的气势了,但是却给了童年的我无数的美好快乐。”作者在详细叙述了花灯节的准备过程和灯会内容后,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怀念、依恋、遗憾、失落之情,这就所谓说真话抒真情。
采风,风景这边独好!下面请同学们重点欣赏陈佳秋同学的习作《粽子情》:
记忆中的农历五月初五,没有别的,独有满屋子的粽子清香,或许这也注定了我与粽子间不解的情缘
很小很小的时候,最期待的莫过于端午节那一天,外婆总是忙里忙外包粽子而我站在一旁,饶有兴趣地看着,自以为生平最大的乐事:看着外婆娴熟的动作,将芦叶卷好,把糯米例入其中,用绳扎好,这样一个棱角分明的粽子就完成了,看着看着,我也有点耐不住性子了,于是,也学着外婆的样子,将芦叶卷好,倒入糯米,只是芦叶卷得不行,“漏洞百出”,害得糯米满地都是到了扎绳子时,又是手忙脚乱,不知如何是好这时,外婆笑着,手把手地教我,于是形状各异的粽子就从我手下“诞生”了……待到粽子香飘满屋时,我就迫不及待地品尝自己包的粽子,心里美滋滋的。
到了再大一点的时候,没有时间看外婆包粽子了只是待到棕子飘香时,品尝品尝而已,不过,此时的心境不同了有一次,天真的我曾问过外婆:“为什么要送粽子给屈原呢?”外婆笑笑道:“他很善良而且爱国呀.善良人永远是值得纪念的、”于是,我初步了解了屈原的品质,屈原的精神内涵;也能轻轻地吟诵《离骚》《九歌》什么的品尝清香醉人的端午粽子,静静地体味着历史的沧桑和变迁然后自己在心中默默地感悟着劳动人民的淳朴与善良,真是别有趣味:
而现在,端午节的时候,已不能在家中与父母团聚了。回想起童年包粽子的趣事,回味着外婆的那句话以及随着年龄增长对屈原的了解,我心中顿时百感交集,一阵阵的甜蜜顿时涌上心头…-.
偶然间,去年的端午节我又回到家中,外婆仍在忙着我悄悄地弯下腰,像很小的时候那样,学着外婆的样子包粽子于是就有了方棕、菱粽、子母粽……细细一看,比以前的美观大方多了,“人大了,做事比以前干净利落多了!”外婆笑了
我又品尝着自己包的粽子,一种熟悉的滋味涌上心头,如同粽子馅中的糯米那样纯正、专一,叉如芦叶那般的清香、脱俗!
篇16:到乡下农村去
到乡下农村去
放暑假的第一天姑姑就来了我们家,我好开心,因为自从过年就再也没有见过她了,我又忍不住说了一声,真是高兴极了!按惯例姑姑在我家吃午饭,可是吃过午饭没多久,她们一家人想早些回家,我心想到姑姑家去玩几天,经过爸爸妈妈的同意,2点整我和姑姑一家人准时出发。一路长途汽车上人很少,能清楚的感觉到窗外吹来得丝丝凉风,还能从窗外看到一排排整齐的树木,好多池塘和一片片绿油油的麦田。我顿时感到一种乡间小径的感觉!引用冯冀才在<<珍珠鸟>>中一句话:真好!没过多久,我便有坐长途车一致的惯例-困了。眯着眼睛睡着了,我梦见自己站在一大片麦田中间,伸展手臂闭起眼睛,感受着既新鲜又自然的空气。正当我享受与自然,客车的一大起大落把我拉了回来,姑姑说:“快到了。”我真是又紧张又激动,姑姑家变成什么样了呢?“啊!终于到了”我心想。本以为下了车就到了,但还要走一段小路。大概走了两分钟后,一片麦田的前方有一座农家小院便是姑姑家了。姑姑家的`房子虽然简陋些,但是与城里不同的是别有一番自由的空间与天地。回到姑姑家已经是下午了,多少有些累了,吃过晚饭,没做什么事便一起睡觉去了。
第二天,我以为自己起的已经很早了,可是没有想到姑姑早已起了,这也让我知道了原来乡下的人不管什么职业都会起的特别早,并且从早忙到晚:做饭,洗衣,喂养牲畜等。上午九点整左右我照例写作业,今天要写得是语文里的课外阅读,说实话这是我的弱项,只要课外阅读做得好,我的语文成绩就总排在前几名。今天值得我高兴的是作为语文老师的姑姑给我指导,她说得第一句话便将我的“老底”揭穿了,姑姑说:“做课外阅读首先要读通至少三至四遍左右,可想想自己呢,至多读一遍草草了事,有时还存在侥幸心理,真有些后悔。姑姑还告诉了我:”你还要多读书,你看我们乡下的孩子,不象你们有好的条件他们见到课外书的机会很小,更别说什么世界名著了,多想想他们你又是多么地幸福呢?“我想到自己家里还有好多的中外名著没有时间看,我这才明白书并不是有许多空闲时间或什么时候想起来再看,而是自己”挤"时间去看,以前的我真的错了!
篇17: 《到灯塔去》读后感
“如果一个人孑然独处,这个人多么倾向于无生命的事物:树木、溪流、花朵;感觉到它们表达了这个人的心意;感觉到它们变成了这个人;感觉到它们了解这个人,在某种意义上说,和这个人化为一体;感觉到一种如此骚动不安的柔情,就好像是在顾影自怜。”
《到灯塔去》分为三章:窗、岁月流逝、灯塔。伍尔夫不愧是意识流小说的先锋,通过非常简单的一件事、凑在一起度假的几个人、远处的灯塔、近处的岩石、波涛海浪、窗外的平台、花园里的小径、盛开的鲜花、晚上的海风……都为作品人物提供自由想象的空间,作者凭借自己独特的女性视觉,通过三个女性人物拉姆齐夫人、莉丽。布里斯库、凯姆极其丰富的心理活动与自由想象表达出作者所要阐述的观点。
主人公拉姆齐与拉姆齐夫人是一对养育了八个孩子的夫妻,拉姆齐集男性的理性、教条与专横于一身,专注于自己的工作事业,作品描写他不断地在窗外平台上踯躅踱步、为不同看法与朋友们的争执、对孩子们的暴虐与无情,这些细节描写所表现出的又是他焦虑不安,心虚不宁、徘徊不前的心态,在最后一章中他的角色却又表现出一个父亲的和善和一个年迈鳏夫孤独的一面,面对灯塔,他终于慢慢从理性走向感性,让他与身边的朋友亲人都感受到彼此的温暖和信任;而拉姆齐夫人却是感性、温柔、善良的化身,她操持家务、善待每一个人;她折服于丈夫的权威却又任凭自己的思绪自由飞翔;她从不武断地浇灭孩子们心中的梦想,总是留有空间和余地;她希望每一个人都找到幸福,比如保罗与敏泰、莉丽与班克斯;她把自己比作灯塔的第三束光,即使多年以后也仍然照耀在人们心中。莉丽是一个相貌平平的干瘪老处女,她一直在构思一幅画,却始终找不到在空白处那关键的一笔,她性格里有男人的理性,虽然对班克斯心有所倾但却始终不去触及这份感情,十年后再次来到当年的窗外依然支起画架,从斑斓色彩中回忆当年的点点滴滴,在回忆中寻找自己内心的想法,以突如其来的强烈冲动,为她的画布添上历史性的一笔,大功告成,终于画出了在她心头萦绕多年的幻境。
伍尔夫的作品没有太多的故事情节,写什么都能天马行空地任凭思绪自由飞扬,也许这就是意识流小说的特点所在,所以读起来必须全神贯注,经常会像读一首诗歌那样细细推敲每一句话的所旨,稍稍分神便会远离作者的思路,找不到继续读下去的感觉。
篇18: 《到灯塔去》读后感
弗吉尼亚・伍尔芙,或者还是顺口称作“伍尔芙夫人”吧,是我意识流小说阅读计划的一部分。我先前听说过一个阅读方法:就是找到自己喜欢的作家后,再去挖掘他所青睐的作者,列出名单去读这些作者的作品。沿这条脉络读下去,不仅能加深认识,还能感受到作者间的相互联系,我觉得此方法可行性很高。
之前读马尔克斯,对意识流十分感兴趣,于是就挖掘出伍尔芙、福克纳、乔伊斯三位代表性作者,决定系统的阅读一下。
《到灯塔去》的故事其实不复杂,但由于意识流写作手法,使得阅读时必须把各个角色的视角拼凑在一起,才能理清小说主线。这样就间接提升了本书的阅读门槛。这本小说的'时间线,主要分成两部分(中间有一个交待时间流逝的过渡章节):一部分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拉姆齐一家和朋友们在海边度假别墅的生活;第二部分是大战之后,十年光阴流逝,物是人非,一家人故地重游回到别墅的境况。
值得强调的是,这两个部分所描绘的都是一天时间内的故事。也就是说伍尔芙用复杂的意识流手法,把两天内的生活写成了一部二百多字的小说,在有限时间内,加入大量的回忆和倒叙,把故事塑造得极有厚度。
小说定名为《到灯塔去》,但其实直到故事最后,一家人才真正登上那座灯塔。在故事中,小儿子詹姆斯很想去海边的灯塔看一看,却因为天气原因没去成。而等到他真正登上这座灯塔时,他已从小孩子成长为青年,身边的多个至亲也在十年岁月里,因疾病、战争相继去世。除令人感喟岁月无情之外,这里的“灯塔”也多了一层哲学意味,代表着人对理想的追寻(当然,这是我个人的理解)。因为追寻理想是件不需理由的事,是人类反叛世界虚无本质时,对最优道路的选择。
故事中的人物,其实就展现了理想面对现实时的不同形态。比如:拉齐姆先生在小说中是位哲学教授,但由于家庭生活和个人天分的原因,他突然意识到自己一本辈子的成就都可能只局限在教书育人,而提不出什么开创性思想。他的选择是:接受现实,在自己能力范围内,做到最好。再比如:大儿子安德鲁,他是个数字天分极高的年轻人,理想是到剑桥大学求学,成为数学家。但他却因为战争被应征入伍,最终殒命于枪弹下。
着重要讲的是暂住在拉齐姆别墅的莉丽。她是个蹩脚画家,同样也是个坚定的“独身主义者”。在当今的中国,我们尚且用“大龄剩女”这样有负面色彩的词给这类女性贴标签,足可以猜测到一百年前世俗社会对这种生活方式的态度。伍尔芙夫人,对这一角色的刻画,无疑带有一丝女权主义色彩。许多当时的先进观念,在这个角色身上得到具体展现。她对绘画理想的坚持,对大男子主义的反感,以及面对婚姻徘徊不定的态度。使这个角色读起来很有趣,富有立体感。
伍尔芙夫人的这本《到灯塔去》风格很独特,意识流写法使小说从不同人物视角展开,相互叠加后,又继续延伸。人物通过不同角度,观察同一件事物,补足其他角色“看不到”的部分,进而把整个故事拼凑完整。小说人物就像真实的人一样,在头脑里迸出零零散散的念头。而读者的任务,就是从中捡取“有价值的信息”把故事拼凑完整。这种华丽且不失文学性的写法,我个人真的非常喜欢。
如果你对意识流小说感兴趣,喜欢有哲思的故事,或者喜欢有女权色彩的文学作品。那么我想,伍尔芙的这本小说,你不应该错过。
篇19: 《到灯塔去》读后感
二十世纪现代主义代表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用意识流的写作手法,一反传统理性写作,淡化故事情节本身,浓墨于人物的内心世界,在人物精神空间中探索世界本真面目。她用女性的审美眼光,诗意的、细腻的语言,在人物的意识流程中倾泻自己对人生真谛的感悟。
文章情节非常简单,第一部分“窗”,一个九月的傍晚,布卢姆一家在海边的别墅招待朋友一聚,小儿子詹姆斯和拉姆齐夫人希望翌日能到灯塔去,却因为天气原因不能实现这一愿望。青年画家莉丽想把心中的景物画出来,却难于达到画面的和谐过渡。当天的晚宴在拉姆齐夫人的努力下,气氛逐渐融洽,最终成功结束。黑夜来临,一夜十年,文章转入第二部分“时光流逝”,布鲁姆夫人溘然仙逝,安德罗在战争中死于非命,女儿普鲁香消玉损……海边宅院静静的接受岁月的侵蚀,渐渐布满灰尘,张结蛛网,杂草丛生,野兽出没,突然传来消息,拉姆齐先生和儿女及朋友要到这里度假。第三部分“灯塔”,从清晨莉丽一觉醒来开始,她又找出十年前未完成的画继续进行,拉姆齐先生和儿子詹姆斯,女儿凯姆一同前往灯塔,在他们抵达灯塔时,莉丽也最终完成了画作。
拉姆齐先生坚守于理性世界,他的一生为寻找客观世界的永恒真理而艰难跋涉,他在哲学研究中不断冲刺一座座高峰,就像从字母A到Z一样,却最终难以逾越R这座高峰,他的哲学研究如同浮士德的知识悲剧。他信奉事实,丝毫不会为了情感需要歪曲事实,把一句毁灭希望刺耳的话说得婉转些,他让儿子詹姆斯必须从小认识到人生是艰辛的,最光辉的希望也会熄灭,一个人需要的是勇气、真实和毅力。在理性世界中感到孤独和迷茫,在心灵疲惫时,他就会在拉姆齐夫人那里寻求安慰。拉姆齐夫人是感性世界中的完美女性,她用情感滋润干涩的理性世界,像甘霖一样滋养丈夫孤独痛苦的心灵。她爱每一个人,力求在人们之间建立和谐融洽的关爱。她高雅美丽,若同一位女神,处于生活的中心,用情感抚慰每一个人。当她的思绪遨游于情感世界中时,即使拉姆齐先生也无法与她沟通,也无法进入她的精神世界。
女画家莉丽已经不再年轻,依然独身,在生活的边缘,作为一个边缘人物,敏锐地观察周围人的内心世界。她讨厌拉姆齐先生的盲目和狭隘、喜怒无常,又敬佩他的真挚和诚恳。她看到拉姆齐夫人竭力营造的和谐气氛时,心中的画面浮起,却又因排斥拉姆齐夫人的情感,使画面转瞬即逝,无法付诸于画布。理性的审视使她敏感,同时也成为自己的牢笼,不能超越生活,难以捕捉心中的意象,无法将画面定格。
晚宴结束,人们都睡去,最后一盏灯熄灭,月亮落下,黑夜潜行,人物消隐。时间绕行于花朵间,游走于书籍、墙纸边,从一间房屋到另一间房屋,悄无声息的呢喃细语,如幽灵般、流水般的游离在每一个角落。
黑夜周而复始,季节循环往复,人类的劳动只能换来片刻的休息,没有人与你分享孤独,纤纤玉手在你手心渐渐萎缩、消失了,只有声音震响耳际。
散了、空了、什么时候家具开始退色了,什么时候墙板开始裂缝……唯有人的遗迹,暗示着曾经的生气,梳妆镜中昔日的花容月貌,孩子的奔跑,皆消退了,只有墙壁上斑驳婆娑的树影,飞掠而过的鸟儿扑腾翅膀的影子……
孤独的房子,寂静而遥远的独自存留,收纳了鸟儿飘逝的悲鸣、轮船呼啸的汽笛、田野单调沉闷的.鸣响、遥远的的犬叫和人的呼喊,它把一切编织入体内,折拢,包裹在屋子周围……
只有,麦克奈布太太,哼唱着二十年前的歌曲,打开了锈迹斑斑的锁,抹拭灰尘。这个世界并不舒服,疲劳压弯了腰,一个人的忧虑苦恼多么长久,东西搬出又收进,早晨醒来夜晚又睡去,生活多么机械和单调,交织着给人安慰的、永不泯灭的希望……
生活就是这样复杂纷繁,充满了困惑和迷乱。时光流逝,十年如一夜。伍尔夫用溢满诗情的语言,画出时间的流逝不返,优美而凄清,浓缩了作家本人独特的时间体验和生命体验。莉丽从酣睡中猛然惊醒,“一把抓住床上的毯子,就像一个失足坠落的人紧紧抓住悬崖边的草根”,伍尔夫用莉丽的惊厥把我们从诗意带回现实,战争的硝烟早已消散,安德罗、拉姆齐夫人早已埋藏在记忆深处。
人生多么混乱,多么空虚,多么漫无目的,生与死无法逃避,对永恒的追求令死亡的恐惧随时笼罩作家心头,弗吉尼亚・伍尔夫认为,一切物质性的,功利性的生存状态并不代表真实的生命的存在,人生中不乏那种“美丽而庄严”的瞬间,在这种“存在的瞬间”,当你全身心的沉浸在对生命的感悟时,便超越了死亡。
莉丽找出未完成的画布,拉姆齐和孩子们乘船向灯塔驶去。莉丽望着渐渐远去的小船,对人生的真谛获得了一刹那的印象,拉姆齐夫人曾说“生命在这儿静止不动了”,在这个美妙的瞬间,拉姆齐先生最终登上了彼岸,莉丽感悟到了人生的启示,在一片混乱之中,这种人生的启示,这永恒的时光流逝,被铸成了固定的东西。
我们不断的挣扎于理性的思考和感性的体悟之间,渴求人生的目标,追逐生存的价值,叩问生命的意义。打开每一本书,我们都试图与作者思想交流,领悟片刻人生的美妙;接触每个优秀的人,我们希求从他们身上汲取生命的力量,在困惑中打开一扇光明的天窗。《到灯塔去》并没有写出莉丽画出了怎样的一笔,使整个画面完美过渡,表达出了心中怎样的意象;也没有讲述莉丽在十年后,心灵深处热切的呼唤拉姆齐夫人时,她受到了什么启示;也没讲明拉姆齐先生到灯塔去到底在寻求什么;即便伍尔夫本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也没有说出“灯塔”象征了什么。
我们可以说灯塔象征了希望和光明,象征了理性和感性的和谐,象征了拉姆齐夫人的爱,象征了时光流逝中的永恒,作家只是为自己的精神世界寻找最恰当的表达方式,而生命的答案本就是丰富多彩的。当你感悟美丽时,当你被高尚或纯洁拨动心底那根弦时,当你豁然开朗而心如明镜时,在远离尘世和积极生活之间取得平衡时,这美丽的瞬间,就是人生的真谛。
篇20: 《到灯塔去》读后感
这两天随手翻看了床边堆放的诗集,睡前读了一本之前木朵送的鲁毅诗集《到灯塔去》。里面有几则木朵的读后点评。我看了诗集的大半部分。诗人鲁毅关注的是城市生活中的些许片刻点滴,某些为常人所忽视的存在:那些细微的稍瞬即逝的感觉之物。而主体一般是我的出场,介于某种情境之中,其写作的视域细化到极微末极短的一刹那时点上,但由于写作的时点过于短促,诗人不得不将在有限的时点上拓展想像空间的张力。粗看这些文字,似乎找不到它的意义所在。
一张即景的照片、几块城市马赛克拼贴而成的某个图景,究竟有何诗意?但想想,作为一个城市人的处境,身处物质膨胀的世界中,而作为创造者主体的人却被庞大的外在物质世界所压迫,为物质所奴役,且在这个正日益加速旋转的转盘上被迅速抛离世界,而成为毫无意义的尘埃沙粒。
而《到灯塔去》这个集名,似乎表明了诗人的立场:无常的生命,再渺小的事物也有他存在的意义,尽管为世人所忽视,他也曾存在,并不因他者的强势而抹去其曾存在的事实,而诗人的使命就是去发现、放大、显现,甚至于力所能及的用自己的文字的温度去擦亮点燃这此细微的存在物。我想诗人鲁毅无疑做到了他想做到的事。
篇21: 《到灯塔去》读后感
弗吉尼亚・伍尔芙,或者还是顺口称作“伍尔芙夫人”吧,是我意识流小说阅读计划的一部分。我先前听说过一个阅读方法:就是找到自己喜欢的作家后,再去挖掘他所青睐的作者,列出名单去读这些作者的作品。沿这条脉络读下去,不仅能加深认识,还能感受到作者间的相互联系,我觉得此方法可行性很高。
之前读马尔克斯,对意识流十分感兴趣,于是就挖掘出伍尔芙、福克纳、乔伊斯三位代表性作者,决定系统的阅读一下。
《到灯塔去》的故事其实不复杂,但由于意识流写作手法,使得阅读时必须把各个角色的视角拼凑在一起,才能理清小说主线。这样就间接提升了本书的阅读门槛。这本小说的时间线,主要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拉姆齐一家和朋友们在海边度假别墅的生活;第二部分是大战之后,十年光阴流逝,物是人非,一家人故地重游回到别墅的境况。
值得强调的是,这两个部分所描绘的都是一天时间内的故事。也就是说伍尔芙用复杂的意识流手法,把两天内的生活写成了一部二百多字的小说,在有限时间内,加入大量的回忆和倒叙,把故事塑造得极有厚度。
小说定名为《到灯塔去》,但其实直到故事最后,一家人才真正登上那座灯塔。在故事中,小儿子詹姆斯很想去海边的灯塔看一看,却因为天气原因没去成。而等到他真正登上这座灯塔时,他已从小孩子成长为青年,身边的多个至亲也在十年岁月里,因疾病、战争相继去世。除令人感喟岁月无情之外,这里的“灯塔”也多了一层哲学意味,代表着人对理想的追寻(当然,这是我个人的理解)。因为追寻理想是件不需理由的事,是人类反叛世界虚无本质时,对最优道路的选择。
故事中的人物,其实就展现了理想面对现实时的不同形态。比如:拉齐姆先生在小说中是位哲学教授,但由于家庭生活和个人天分的原因,他突然意识到自己一本辈子的成就都可能只局限在教书育人,而提不出什么开创性思想。他的选择是:接受现实,在自己能力范围内,做到最好。再比如:大儿子安德鲁,他是个数字天分极高的年轻人,理想是到剑桥大学求学,成为数学家。但他却因为战争被应征入伍,最终殒命于枪弹下。
着重要讲的是暂住在拉齐姆别墅的莉丽。她是个蹩脚画家,同样也是个坚定的“独身主义者”。伍尔芙夫人的这本《到灯塔去》风格很独特,意识流写法使小说从不同人物视角展开,相互叠加后,又继续延伸。人物通过不同角度,观察同一件事物,补足其他角色“看不到”的部分,进而把整个故事拼凑完整。小说人物就像真实的人一样,在头脑里迸出零零散散的念头。而读者的任务,就是从中捡取“有价值的信息”把故事拼凑完整。这种华丽且不失文学性的写法,我个人真的非常喜欢。
如果你对意识流小说感兴趣,喜欢有哲思的'故事,或者喜欢有女权色彩的文学作品。那么我想,伍尔芙的这本小说,你不应该错过。
篇22: 《到灯塔去》读后感
《到灯塔去》描写一次大战后拉姆齐教授一家和几个亲密朋友在苏格兰某岛屿上度假的一段生活。作者企图在这部情节非常简单的小说中探讨人生的意义和自我的本质,指出自我有可能逃脱流逝不息的时间的魔掌并不顾死亡的威胁而长存不朽。灯塔塔尖的闪光即象征拉姆齐之人的灵魂之光。本书的意识流写作手法十分值得注意,如视角转换,两种时间,象征手法,音乐结构,借鉴绘画等。
这是一部作者倾注心血的准自传体意识流小说。《到灯塔去》的中心线索,写了拉姆齐一家人和几位客人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的片段生活经历。拉姆齐先生的幼子詹姆斯想去灯塔,但却由于天气不好而未能如愿。后大战爆发,拉姆齐一家历经沧桑。战后,拉姆齐先生携带一双儿女乘舟出海,终于到达灯塔。而坐在岸边画画的莉丽布里斯科也正好在拉姆齐一家到达灯塔的时候,在瞬间的感悟中,向画幅中央落下一笔,终于画出了多年萦回心头的幻象,从而超越自己,成为一名真正的艺术家。全书并无起伏跌宕的情节,内容分三个部分,依次为:窗;时光流逝;灯塔。最主要的人物拉姆齐夫人后来死去,其实际活动仅限于小说的前半部分。关于她的一系列描述,是以作者本人的母亲为生活原型的,而拉姆齐先生则有作者父亲的影子。此外,作者着墨最多的是莉丽布里斯科。表面上看,莉丽语言寥寥,其主要行为主要是为拉姆齐夫人作画,但该人物的思想活动相当活跃,作者以自己为原型塑造了这个人物,并“为小说结构安排了潜在的双重线索和复合层次……莉丽这个人物既在这部小说世界之中,又在它之外;拉姆齐一家的经历是第一层次的故事,莉丽所体现的‘艺术D生命’主要是第二层次的故事,是包裹在小说外面的又一部小说。”
在这本书的前言里,编者写到,读过伍尔芙的小说,再看任何文学作品都会像面对白纸一样感到枯燥和乏味。于是细细读下来,没有觉得多么深奥和抽象,日常的生活琐事以及与其一起发生的心理过程被用精妙的语言描绘出来,如果这就是意识流小说,很高兴它并不是什么高不可攀、难以理解的东西。而对于伍尔芙,我想说的就是――没有人比她更女人。
篇23: 《到灯塔去》读后感
读完这部薄薄的小说,感觉是那么安静,安静得不像是部小说,只像一帧帧静态的画面,展现的是一些心灵的意象。而它们那么美好,哪怕表现的是暂时的风暴、忧郁、颓废、焦渴……作者准确地捕捉到人物瞬息万变的情感,用文字把它们描画出来,由抽象到具象,因真实而美好。
前几年第一次夜读时,我为作者这种出色的能力而惊诧,常因心灵的感应而深深激动。可是读完了却说不出内心的感受,知道自己并没有读懂,只是想读第二遍。第二遍,仍需要安静的时光安静的心情,这计划却因惰性搁浅了,只在潜意识里留下朦胧的那幕印象:风雨前夕阴沉的海面,在夜空中遥远的闪烁着几点灯塔的光,那光随风明灭不定,却永远不会消失。
小说的作者是英国女作家弗吉尼亚.吴尔夫,一位“没有人比她更女人”的女人。她就像一位出色的画家,她用精准美丽的文字为心灵写生,创作了这部意识流小说。
小说全书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窗》,所有活动压缩在一个晚上;过渡性的第二部分《时过境迁》,十年的变迁被压缩到一夜之间;第三部分《灯塔》,表现一个上午里发生的事情。
第一部分描写了拉姆齐一家和几位追随他们的客人在海岛别墅渡假,在窗前可以眺望大海中的灯塔。拉姆齐夫人迷恋那灯塔的隐约的光束,每一次看见都仿佛在撞击心灵。小儿子也幻想着能到灯塔去,而父亲理智地告诉他明天有风不能去。这个愿望一直到十年后才得以实现。第二部分,十年之间,拉姆齐夫人在一次睡眠中安详去世。经过第一次世界大战。他们的两个孩子一个死于难产,一个死于战场。海边别墅早已破败荒芜,唯有灯塔的光偶尔照进房间,在漆黑的冬夜突然凝视床和墙壁。拉姆齐先生带着孩子们、当年的客人又回到这里。第三部分,拉姆齐先生带着最小的两个儿女终于到灯塔去,实现多年前的夙愿,也是与拉姆齐夫人在精神上汇合。岸边的莉莉在凝望中思索,感受到灵魂的升华,达到自己多年追求的境界。
很简单的一条线索,没有跌宕的情节,没有激烈的高潮,没有绚丽的赞美,没有惊人的震撼,却因作者的细腻笔触展现出丰富的情感。读过之后,每个人都会有属于自己的那份感受。此番重新抚摸这本心爱的书,仍无法表达太多。只能摘录几个片断,通过那些勾勒心灵的、比花朵更精致的文字,试图展现这部作品描蓦心灵的.文学魅力。
【到贫困山区去的作文(精选23篇)】相关文章:
把爱传出去作文800字2022-07-21
五年级小学生写给贫困山区小朋友的一封信2023-01-22
以给远方小朋友的一封信为题的作文2022-08-21
有关爱心行动的作文2023-06-14
小议慈善作文2022-08-27
那永远的一课的作文2023-05-12
丛飞的故事读后感2023-07-14
传承感恩,爱心义卖的作文2022-06-17
写给山区同学的一封信2022-04-30
人生中难忘的一课优秀作文2022-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