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事迹之钟南山抗疫情感人事迹作文(精选15篇)由网友“阿霄”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英雄事迹之钟南山抗疫情感人事迹作文,以供大家参考,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篇1:中国钟南山院士抗疫感人事迹素材
最美逆行,不怕牺牲
他建议公众 “没什么特殊情况,不要去武汉”,自己却做了“逆行者”,义无反顾赶往武汉防疫第一线,满满的行程安排,风尘仆仆。
他两鬓斑白,满脸皱纹,虽已高寿,但依然不忘被病痛折磨的人们。他像是一柱火炬,哪怕在生命的尽头,也不忘散发余热。他挺身而出,勇敢地逆行,奔赴疫情灾区,带领医护人员,与病毒做抗争,与死神争分夺秒,毫不客气地在他的镰刀下抢走一个个生命,甚至冒着生命危险亲自拯救重危病人。他的话犹如定海神针,让中国成千上万的人民看到了战胜病毒的希望。
坚持真理,敢说真话
2003年,钟南山坚持己见,发表不同于其他专家的观点,最后被采纳。
会后,有朋友悄悄问他:“你就不怕判断失误吗?有一点点不妥,都会影响院士的声誉。”钟南山平静地说:“科学只能实事求是,不能明哲保身,否则受害的将是患者。”
乐观积极,心态良好
钟南山院士说:做人要有四“乐”。第一“乐”:知足常乐;第二“乐”:自得其乐;第三“乐”:助人为乐;第四“乐”:苦中求乐。
钟院士说:“1971年我下乡搞科研时,在竹料镇,过年也不能回家。我就买了点花生、糖,大家在油灯下坐着。我当时就跟大家讲,我们现在是这样,以后会好的,要懂得憧憬美好的未来。”
强身健体,健康第一
其实很早就曝出钟院士身体素质非常好,2015年时有记者采访时,钟院士和记者一起爬步梯上十多层楼,结果到第七层楼时记者就跟不上了,之后记者采访得知,钟院士一直都有锻炼的习惯。
83岁钟南山院士“肌肉照”刷爆朋友圈,28岁小伙自愧不如!
说出来可能许多人不会相信,就在最近,钟院士的健身照在网络刷屏,引起不少网友转发。
这是钟院士的手臂肌肉,你敢相信这是一位83岁的老爷爷?完全吊打28岁小伙!
篇2:中国钟南山院士抗疫感人事迹素材
钟南山回应新冠肺炎源头说了什么
3月18日,在由广州市人民政府新闻办举行的第46场疫情防控通气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组长钟南山表示,没有证据表明新冠肺炎疫情源头在武汉。没有搞清楚以前就随便下结论,是不负责任的。
当前战“疫”到了什么节点?如何外防疫情输入?钟南山在发布会上有最新回应。
不能靠所谓的“集体免疫”解决问题
钟南山表示,这段时间以来,我们学到了如何对新冠病毒进行防控,高传染性疾病都有指数级的暴发期,新冠病毒的平均传播系数接近3,是非常高的。病毒大暴发带来了很多问题,包括病房、医护人员的缺口等等。我们学到了联防联控,从源头预防,这是最古老但有效的方法。
往后很重要的是,不能靠所谓的“集体免疫”解决问题,冠状病毒并非一次感染终生免疫,现在还没有这种证据。
下一步是要生产出有效的疫苗,这个是当前非常重要的任务,需要很好的国际合作。
输入病例的感染性可能很强,一点都不能放松
钟南山表示,现在对输入的病例要高度警惕。现在绝大多数国家是第一波疫情,我们国家已经过了这个阶段,第一波新的病人有一个特点是传染性很强。此外,这些病人在没有症状的时候就有传染性,这样的输入性病人是要特别注意的。这些病例有时候感染性很强,一点都不能放松。
最近,一些外来的、特别是高发地区来的病例没有症状,但是就做了核酸检测发现呈阳性,因此对输入的病例还是要进行核酸检测。钟南山特别提醒,第一波输入的病人不要单看症状,一定要做相关的检测。
我国的强力防控换来百姓平安 方向是对的
目前,我国的疫情防控形势发生积极变化。钟南山说,过去两个月,我国强力防控下了很大决心,哪怕经济上受了损失,也把人的生命健康和平安放在第一位,我觉得我们做到了。付出的代价非常大,但换来老百姓的平安,这个方向是对的。
篇3:中国钟南山院士抗疫感人事迹素材
钟南山3次紧急出手 力挽狂澜救下怀孕35周+的彭女士
2月1日,刚从武汉回到中山不久的彭女士发病,被收至于中山小榄人民医院只接受治疗,此时的她已经怀孕35周+,病情进展非常迅速,感染性休克,呼吸窘迫等一系列高危致死性的问题接踵出现。
“谢谢钟南山院士!谢谢医护人员!”3月13日,在广东省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挥办医疗救治组发起的远程会诊中,31岁的彭女士在中山市第二人民医院ICU病房里,通过视频的方式,向钟南山院士表达感谢。
在会诊中山的危重患者产妇彭女士的病例后,钟院士表示:这给中山市、全国都积累了很好的经验。他建议,目前这一阶段应加强对病人的观察,在患者的营养、护肝方面要注意,因为这是危险因素之一 。他表示,从目前情况看,该患者其他指标不错,包括淋巴细胞不高等。
钟南山表示:
“对于新冠肺炎患者,目前考的就是大家的绣花功夫,怎么把细节处理好。这是一个成功的经验,值得向院外、省外进行推广。” 84岁的钟南山院士已经至少三次参与有关彭女士的远程会诊,和以往严肃的神态不同,这一次,他感到高兴,并给出建议,病人可以转出ICU。
当天下午,彭女士转出ICU病房,在以钟南山院士为代表的广东医护人员的坚持和努力下,这位曾经“命悬一线”的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被“拽”了回来。
35周+的孕妇遭遇新冠肺炎
彭女士在2月1日发病,此时的她怀孕35周+,到中山市小榄人民医院就诊,经检查发现,胸部CT显示左下肺感染,血常规显示白细胞不高,是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疑似病例。随后患者病情急剧恶化,出现感染性休克,经小榄人民医院组织力量全力抢救,施行气管插管、上呼吸机并剖腹产终止妊娠,才挽救了生命并为后期救治创造了条件。随后,经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予以确诊为新冠肺炎病例。
按照集中救治原则,在其生命体征回复基本稳定后,遂转运到中山市定点医疗机构市第二人民医院隔离治疗。
患者在定点医院入院时诊断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危重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脓毒症休克、多脏器功能不全(心、肺、肝、肾)和剖宫产术后。
2月6日开始上人工膜肺氧合器(ECMO)治疗。
2月27日,患者脱离ECMO,成为全省第一例危重症患者ECMO撤机成功患者。
3月8日,她成功拔掉气管插管,撤离呼吸机。
3月13日,她复查的心脏彩超、血常规、肝肾功能基本上正常。病人神志清醒,各种治疗性导管已全部拨除。病人能进食,并且逐步下床活动,生命体症稳定。
3月14日上午11时,经专家组研判,彭女士转至普通隔离病房,继续进行康复治疗。这是她2月1日被转运至中山市第二人民医院救治的42天。
整个救治过程,钟南山院士高度关注,他至少参加了三次有关这位患者的会诊。
“绣花”般救治,她被送死亡线上拽回
这一个多月来,中山市第二人民医院团队积极抢救,广东省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重症救治组组长覃铁和教授和广东省呼吸病研究所黎毅敏教授多次会诊指导,并及时用上了恢复期血浆进行治疗。
得益于广东省出台的高水平医院对口帮扶定点收治医院的政策,在广东省人民医院院长余学清的积极协调下,省医心研所、呼吸科等多位专家强力“应援”,31岁的彭女士一步步被医护人员从死亡线上“拽”回。
在3月13日的会诊中,为了更清楚地了解彭女士的病情,钟南山院士走到了会诊屏幕的前方,逐个核对她的各项指标。
钟南山表示:“用ECMO就像绣花一样,需精雕细琢,每一个环节都要注意,后续要注意加强观察。听到患者好转的这个消息,我很高兴,这次也给全国危重症救治积累了很好的经验。”
他同时建议,转入普通病房后,可以采用氢氧混合气体的吸入治疗,如果不放心的话,可以将两台吸入机放在一块,提高流量。
“因为氢氧混合气的吸入,非常有利于降低气道阻力,使她的呼吸不大费力,这样她营养等各方面可以跟得上,促使总的恢复状况的改善。”钟南山说。
篇4:中国钟南山院士抗疫感人事迹素材
他奋战在抗击非典的第一线,而今他又在战“疫”最前线。他有战士的勇猛,更有国士的担当。他一路奔波不知疲倦,满腔责任为国为民。他就是我最敬佩的人——钟南山院士。
钟南山院士出生在一个医学世家,他的父母亲都是医学专家。钟南山1960年毕业于北京医学院,在1979年到英国伦敦爱丁堡大学进修,面对导师的不信任和英国法律对中国学生的歧视,他暗下决心要为祖国争口气,于是,他废寝忘食全身心投入学习中。短短两年多的苦战使他终于取得了六项重要医学成果,并完成了七篇令业界震惊的学术论文。同时,他的勤奋和才识也彻底的改变了外国人对中国医生的看法,赢得了他们的尊重和信任。
两年的留学生涯很快结束了,爱丁堡大学和他的导师—弗兰里教授一再盛情挽留,但钟南山报效祖国的决心已定,他说:“是祖国送我过来的,祖国需要我,我的事业在中国!”
“非典”爆发时,67岁的钟南山先生奔赴疫区,主持研究我国“非典”等急性传染病的诊治,为战胜“非典”做出了重要贡献。如今,“新冠肺炎” 在武汉肆虐时,年过八旬的他又一次主动请缨,临危受命走在了“抗疫”前线。他不顾路途劳顿,一到武汉就深入医院了解疫情,研究防控方案,满满的工作安排,似乎忘记了自己的年纪。您在动车餐车上抽空打盹的照片传遍网络时,正是人们对病毒最恐惧的时候,您的出现,如同定海神针一样给了全国人民百倍的信心和与病毒斗争的勇气,大家都如吃了定心丸般的安心。
我感觉作为一个中国人很高兴,在中国疫情高发期时,84岁钟南山院士不怕病魔,奔赴武汉,他对外面宣称不要去武汉,自己第一个却去了,这种不畏艰险,敢于战胜病魔的精神值得我们大家学习!
篇5:中国钟南山院士抗疫感人事迹素材
近日,钟南山院士团队通过实验室分析,新冠疫苗第三针接种异种疫苗可增强效果。钟南山院士认为,加强免疫势在必行,建议使用异种疫苗作为序贯接种。
据“广州新闻发布”微信视频号4月11日消息,钟南山院士近日表示,“最近刚刚在《Nature medecine》上发表研究结果显示,巴西很多老百姓打中国的疫苗,打两针的(科兴灭活)疫苗,对新冠病毒的感染起到55%的预防(作用),对重症起到82%的预防(作用)。在180天后,第三针接种mRNA疫苗,它的预防作用和对重症的预防作用,都有明显的增加。加强免疫势在必行。”
“根据在真实世界里观察的结果,三针灭活疫苗和三针mRNA疫苗,对奥密克戎重症发生率的结果是相似的。”钟南山表示,“通过我们实验室对疫苗免疫原性的分析,观察其抗体的产生以及细胞免疫的能力,两针灭活疫苗接种以后,使用一针的异种疫苗,不管是mRNA疫苗,或者是现在已经有的腺病毒疫苗,或者是国产已经有的亚单位蛋白疫苗,不管是哪一种,不要往同一种打,而是混打,其中中和抗体水平、特异性CD4水平的活性,都比三针的灭活疫苗高。”
钟南山院士表示,“根据这个情况,我自己第三针打的是智飞的疫苗。所以根据我国动态清零的战略,不单是要减少重症率和死亡率,同时要减少感染率,这样才能够达到动态清零的目标。所以从目前学术看法,异种疫苗作为序贯接种是比较可取的。当然,这需要更多的真实世界证实。”
中国钟南山院士抗疫事迹【10】
9月8日上午,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这是“共和国勋章”获得者钟南山。钟南山:健康所系 生命相托
前,抗击“非典”勇挑重担;今年,抗击“新冠”再次出征。
“在防控新冠肺炎疫情中,付出的代价很大。把人的生命和健康放在第一位,我们做到了。”9日,“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呼吸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钟南山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事迹报告会上说。
今年以来,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84岁的钟南山以实际行动诠释“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提出的防控策略和救治措施挽救了无数生命。
钟南山出席广州市疫情防控新闻通气会(3月18日摄)。新华社记者 卢汉欣 摄
逆行出征 战新冠勇担当
1月18日,钟南山登上从广州开往武汉的高铁。他临危受命担任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组长,为的是查明在武汉报告的一种未知的“新型肺炎”。此前几天,钟南山还向全国民众呼吁,普通人如果没有迫切需要,不要前往武汉。
在武汉实地调研后,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确认,这种“新型肺炎”已经出现“人传人”现象。1月20日,钟南山在北京接受媒体采访时,果断向社会公布新冠肺炎存在“人传人”的情况,拉响了全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警报。
此后,他多次出席新闻发布会,为公众答疑解惑,为一线战“疫”注入信心。
“全国帮忙,武汉是能够过关的!武汉本来就是一个英雄的城市。”1月28日,在武汉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最为焦灼的时刻,钟南山接受新华社专访时动情地说。
这并不是钟南山第一次“敢医敢言”。早在年“非典”疫情期间,他在“衣原体是病因”几乎已成定论的背景下,提出并证实“非典”病因是一种新型冠状病毒。
8月,国家主席习近平签署主席令,授予钟南山“共和国勋章”,以表彰他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进程中作出的杰出贡献。
人民至上 生命至上
“什么是最大的人权?我们保住了这么多人的命,这是我们最大人权的表现。”在全国中小学生的“开学第一课”上,钟南山动情地说。
8月27日,钟南山率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重症医学科团队对外宣布,一位使用体外膜肺氧合(ECMO)辅助支持长达111天的新冠肺炎患者成功康复出院,创造了医学救治的奇迹。
ECMO是目前针对严重心肺功能衰竭最核心的支持手段,被视为重症患者“最后的救命稻草”。钟南山说:“在救治过程中,只要有一线希望,我们可以不惜一切代价。即便看起来必死无疑的患者,我们还是要像绣花一样抢救回来。”
在2003年抗击“非典”中,钟南山一句“把最危重的病人送到我这里来”落地有声、铿锵有力;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他再次做出“绝不放弃任何一个患者”的庄严承诺。
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关键时期,钟南山还多次通过远程医疗平台为湖北等地危重症患者会诊,给当地医生和患者吃下“定心丸”。
“由于武汉的患者多,中央立刻组织了全国4多名医务人员来支援武汉,而且在非常短的时间内建起了火神山、雷神山医院。援鄂医务人员们,个个以能够参加抗疫为荣。”钟南山说:“把人的生命和健康放在第一位,我们做到了。”
“我只是一个普通的医疗工作者,能够得到‘共和国勋章’,很激动。但我更多考虑的还是‘责任’两个字。”他说:“我们要加倍努力,建好呼吸疾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防控平台,为进一步战胜新冠肺炎和防控新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贡献我们的力量。”
健康所系 生命相托
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事迹报告会上,钟南山说,各行各业的抗疫英雄目标一致,只因“健康所系,生命相托”。
“国际上的疫情还是比较严重的,我们不能就此停止,要提升科研、防治水平,为全世界贡献更大的力量。”他说。
在一线指导救治的同时,钟南山始终坚守在国际医学研究一线,第一时间分享中国的抗疫做法和经验。
“传染病是没有国界的,战胜疫情需要全球合作。”钟南山说,在新冠肺炎疫情和未来可能暴发的其他疫情面前,人类更需要共同面对。“通过交流,可让其他国家少走弯路。因为我们走过了艰难的路,所以要相互支持。”
1月21日,科技部宣布成立以钟南山院士为组长、14位专家组成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联防联控工作机制科研攻关专家组,为一线防控治疗工作提供科技支撑。
如今,钟南山带领的科研团队已经在快速检测、老药新用、疫苗研发、院感防控、动物模型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在疫情防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国钟南山院士抗疫感人事迹素材
篇6:中国钟南山院士抗疫感人事迹素材
84岁,耄耋之年,钟南山院士临危受命,作为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组长,他义无反顾地赶往武汉防疫最前线,不禁让网友慨叹:“大国重器,国士无双。”
照片中,钟院士坐在嘈杂的餐车一角,他正在赶往武汉的高铁上,面前摆着文件和电脑。又是行程满满的几天,连轴转的会议、奔赴疾控中心、上媒体直播,这样高强度的工作恐怕年轻人也吃不消。
不少网友说,“听见这个名字,犹如吃下定心丸”;但也有人表示,“年轻人也要赶快成长,钟教授如此辛苦,除了敬意,怎能没有愧疚?”
的确,照片之所以刷屏,因为它表达出了人们的复杂心情,这里面既有对这位高龄院士的崇高敬意,有对奋战在一线的全体医务工作者的敬意;也是在传递一种相信——在疾病面前对医学科学研究者的相信,对战胜这场看不见硝烟的战争的相信,更是对广大医护工作者平安归来的相信。
钟南山院士,成为这场对抗肺炎战役中的一个清晰身影。然而还有很多的医护工作者,在蓝色口罩和厚重的防护服下,被模糊成统一的形象。
人们或许辨别不清他们每一位的模样,但崇高的医师职业道德却闪烁在每一位普通的医护人员身上。
当医护人员在发热病房坚守432个小时夜以继日,人们能感受到他们身心的疲累。当同济医院志愿者写下“不计报酬,无论生死”的申请书,当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女医生写下现代版“与夫书”时,人们无不为之动容。
他们也是父母、孩子、伴侣,却选择在生命危险面前,兑现救死扶伤的诺言,承担医者父母的责任。
面临危险,始见英雄,他们是真正的勇士,是隔在我们和死神之间的一堵墙。
防护服后凝重的眼神、坚毅的表情,与时钟争分夺秒的身影,凌晨时依旧灯火通明的医院……这一切,让这场战役变得不再抽象。
对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不单单是政府部门或者医务工作者的事情,它与我们每一个人都休戚相关。
谨遵医嘱,这四个字在此时格外具有分量。
平时热衷养生、迷信野味滋补的人,要提高警惕,提升科学素养和医疗知识水平,尤其是在春节、春运期间人员流动性大,更不能轻视疫情。
无特殊事项不要去武汉,武汉市民尽量留在武汉,有疑似症状及时到医院门诊检测,每个人加强防护戴上口罩,少去人群扎堆的地方,养成勤洗手、不吐痰的好习惯,不造谣不信谣不传谣……保护自己的同时,也是在保护他人,保护那些奋战在生死一线的广大医务人员!
有网友说,妈妈本来有点为疫情恐慌,但在电视里看到钟南山,就跟她爸说:看到钟南山,我心里就踏实了。她爸说:我也是。
篇7:中国钟南山院士抗疫感人事迹素材
2020年1月,湖北武汉遭遇了“新型冠状病毒”的狠毒袭击。在众多正在为击灭病毒而奋勇救人的白衣天使中,我特别留意到了一位八十四岁高龄的、头发花白的老者,他就是我最敬佩的人——钟南山院士。
“新型冠状病毒”有着极强的传染性,染上这种病毒轻则疾病缠身,重则有生命危险。您临危受命,被国家任命为这场“战疫”的统帅。在前往武汉时,您接受记者采访时恳切地告诫全国百姓:“没什么事,别去武汉。”说完就义无反顾地登上高铁。您在高铁上靠椅稍作休息的照片让全国人民动容、泪目。到了武汉后,您多次通过媒体呼吁大家要注意安全,要隔离,自己却不顾个人的安危投入到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中去。
如今,被确诊的感染人数和一天比一天增多,这对参与这场战斗的白衣天使们是一个极大的考验和威胁。但您没有退缩,而是拿出了自己的本领和胆魄担当起保家卫国的重任。您用行动表现出“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英雄气概。您身上的白袍就是您的战衣,您的智慧就是您的宝剑。您夜以继日地工作,带领白衣天使们攻坚克难,为人类的健康而鞠躬尽瘁。在近日的采访,您眼中泛着英雄的泪光说:“武汉是一座英雄的城市,是能够过关的。”您悬壶济世的情怀又一次让国人泪奔。
钟南山院士,我敬佩您!您不辱使命,带领着浩浩荡荡的医护队伍,一起向祸害人类的“新型冠状病毒”亮出早已磨得锋利的宝剑,为武汉、为祖国、为人类无怨无悔地挥洒着自己的满腔热血。
钟南山院士,我敬佩您!不仅是您,还有像您一样参与“战疫”而逆行奔向最危险战场的千千万万个白衣天使。您们都是最美的中国人,感恩有您们!
篇8:中国钟南山院士抗疫感人事迹素材
时代英雄是民族精神的象征和民族形象的代表,让历史得以铭记和传承,也让历史变得鲜活与生动。由广东广播电视台摄制播出的纪录片《钟南山》,用事实的逻辑力量艺术地再现了钟南山院士老骥伏枥的高迈形象,该片不仅在主题立意上占据了时代高度,而且在叙事手法上也将纪录片艺术水准推升至一个新的境界,成为大众媒介时代背景下摹写时代英雄的成功范例。
纪录片《钟南山》以2020年武汉新冠肺炎疫情的发展脉络为叙事主线,以疫情出现、肆虐、拐点和回落等重大节点结构全篇,分四集完整地记录了钟南山临危受命、驰援武汉、不辞辛劳、从容指挥的抗疫历程,客观呈现了钟南山两次抗击疫情的真实故事,记录了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的肆虐和嚣张,钟南山从未停下奔波在防治疫情一线铿锵脚步的感人画面。
新时代赋予时代英雄以新的内涵,无论是从国家意识形态还是从社会进步发展来看,以钟南山为代表的当代医护人员,在此次抗疫中的高光表现堪称一笔巨大的民族精神财富。所以,纪录片《钟南山》在某种意义上描摹的既是大医精诚、大爱无垠的钟南山个人,又是临危不惧、果敢前行、勇斗疫魔、敬佑生命的新时代最可爱的人。该片正是通过对疫情发展过程中重要节点的盘点、梳理、记录和再现,将描绘钟南山置于医护人员共同参与的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塑造了钟南山对百姓生命健康高度负责、心怀家国大义的时代英雄形象。
纪录片《钟南山》通过周致的结构设计和绵密的镜头编织,在宏大叙事的主脉和底色中,适时插入钟南山个人充满温情的日常叙事,于匡扶道义、彰显大爱的家国情怀中,又植入师生情、父子情、夫妻情和同事情等多种情愫,向观众展示了一个有着“杏林春暖”精神境界的钟南山形象,作品呈现给观众的不仅是钟南山果敢坚毅的外在形象,而且展现了钟南山侠骨柔情的内心世界。特别是作品将钟南山面对凄怆场面紧蹙双眉眼含泪水的表情定格在屏幕上,这个细节镜头的全息捕捉和恰切运用,直击观众内心最柔软的部分,有力地表明时代英雄每一次壮举的背后,都蕴含着他们对于百姓生命的关切和珍视,对于民族大义的承负和托举。
纪录片《钟南山》以新冠肺炎疫情的发展为叙事主线,将故事置于疫情演变的动态环境之中,凝重而紧张的叙事节奏始终牵动着观众彼时的脆弱心理和敏感神经,任何人都处于一种对疫情走势完全未知的状态之下,都置身于无法预知疫情危害程度的特定情境之中,从而挑动和刺激着观众的情绪,形成了片内片外良好的互动氛围。而这部纪录片更精妙更精彩之处在于,在保持主线叙事连贯紧凑稳定的前提下偶或宕开一笔,将钟南山个人故事适时插播进来适度引申开去,譬如叙说一段钟南山的童年往事、求学经历或职场传奇等,使得整部作品的叙事节奏高低起伏、一开一合、舒缓有序、张弛有度,吸引观众紧紧跟随故事的叙述脉络,丰富了观赏体验和审美感受。尤为值得一提的是,作品的解说词作为总体艺术构想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忠诚地服务于作品思想主题,朴实、简洁、温润的文字,直抵故事的精髓和魂魄;饱含激情而富于哲理的言辞,绝非单纯的画面解释,而是从钟南山思想深处中采撷奇思妙想加以阐发,拓展了画面的思想内涵,补充了视觉形象不足的缺憾。
纪录片《钟南山》蓄积着一种沛然而莫能御之的气势,充溢着一种强大而感人肺腑的能量,它在更广彻范畴内为当下主流媒体宣介弘扬民族共同价值观、增强现代传媒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和公信力,提供了一个具有标志性和标本性意义的艺术范本。
篇9:疫情防控钟南山的感人事迹作文
亲爱的钟南山爷爷:
您好!
在得知,您听到疫情爆发这个消息后就义无反顾前往武汉时,我很震惊。
在当年非典的时候,您就冲在一线救助病人,今年,您已经84岁高龄了,告诫我们不要出门,可您自己却坐上了高铁,前往抗疫第一线——武汉。当看到您双目紧闭但眼睛上还戴着眼镜,座位前,还摆放着一台电脑,我就知道,您是真正在为人们做贡献,想让疫情早一点结束。到了武汉后,您多次通过媒体呼吁大家要注意安全,要隔离,自己却不顾个人的安危投入到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中去。
被感染的人数越来越多,这对参与这场战斗的白衣天使们是一个极大的考验,但您和所有白衣天使们都没有退缩,反而越来越多志愿者加入其中。
您与所有白衣天使一样,都是一位战士,身上的防护服就是你们的战袍,手中的医疗器械就是你们的宝剑,在采访中,您说:“武汉是一座英雄的城市,是能够过关的。”
钟南山爷爷,我敬佩您,敬佩您的勇气,敬佩您的智慧,敬佩您无私的为祖国挥洒着自己的满腔热血。不仅是您,还有许许多多的白衣天使们,不辱使命,超负荷的工作,把人民放在了第一位。
是啊,我们也相信,武汉是能够过关的。
篇10:致敬抗疫情人民英雄钟南山心得体会
在重症病房,白衣战士们仍在日夜坚守。我们来认识吉林省援鄂医疗队的一位护士长高岚。
对高岚来说,这天是个好日子,她要为25床的患者撤掉呼吸机。这位77岁的老人已经插管治疗17天,终于脱离危险要恢复自主呼吸了。
都知道给患者插管时异常凶险,但拔管时的危险系数其实一点也不低。由于不能使用镇静剂等药物,患者是保持清醒的,因此拔管时患者更容易咳嗽,大量携带着病毒的分泌物就会喷溅出来。
真正的考验在接下来的几分钟。刚刚拔管的患者很容易因为喉头水肿导致无法呼吸,高岚和床旁待命的麻醉师、ECMO团队,随时要做好抢救和二次插管的准备。
拔管操作一切顺利。接下来,护士们就要24小时轮流守候在老人床旁,为老人叩背排痰,详细检查每一项监护指标。
重症患者大多有基础疾病,除了气道的护理,哪个床的患者需要检查下肢静脉血栓,哪个床新生了疱疹,高岚都记在心里,悉心照料。在护士们的眼中,高岚就是这样一个兢兢业业又细致周到的人。
今年50岁的高岚从事护理工作已经30年,曾经参加过抗击非典的战斗,,又在汶川抗震救灾的战斗中火线入党。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她又一次冲到了一线,带领着100人的护理团队整建制接管了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的一个重症病区。
过去的一个多月,高岚所在的医疗队已经成功从生死线上拉回35位患者。现在,尽管患者们恢复得越来越好,但高岚紧绷的神经一刻也不敢放松。
篇11:致敬抗疫情人民英雄钟南山心得体会
疫情发生以后,全国各地坚持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各地区前往湖北和武汉支援的广大医务工作者、人民解放军指战员以及各方面人员发扬越是艰险越向前的大无畏革命精神,闻令而动,坚忍不拔,不怕牺牲,攻坚克难。从除夕夜星夜驰援,到元宵节紧急集结,全国各地一批批医务人员奔赴、奋战武汉一线;数十家单位紧密配合、全国各地建设力量迅速汇聚,短时间内建好武汉火神山、雷神山医院;建立对口支援机制,各省份全力支持湖北各地市加强病人救治、疫情防控工作;军队保证医疗物资和人员有效投送,抽组大量医护人员奔赴疫情防控最前线。力量向湖北、向武汉集结,资源向湖北、向武汉倾斜,全国人民与湖北人民、武汉人民同舟共济,凝聚起众志成城抗击疫情的强大力量。
稳住了湖北和武汉疫情,就稳住了全国大局。要坚定不移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党中央各项决策部署,坚决做到应收尽收,全力做好救治工作,全面加强社会面管控,加强舆论引导,加强疫情防控工作的统一指挥,在决胜之地坚决打赢这场阻击战。现在疫情防控正处于胶着对垒状态,广大医务工作者一定要坚持下去,发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精神,发挥火线上的中流砥柱作用,始终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首位,全力以赴救治患者。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关心关爱他们,大力宣传优秀典型和先进事迹,帮助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生活、安全、人文关怀都要保障到位。
“武汉加油!”“湖北,我们来了!”“一起抗,一起扛!”我们见证着全国上下守望相助的力量,见证着亿万人民不怕任何困难的勇气。武汉是英雄的城市,湖北人民、武汉人民是英雄的人民,历从来没有被艰难险阻压垮过。只要我们同心协力、英勇奋斗、共克时艰,就一定能决胜武汉、决胜湖北、决胜全国,取得疫情防控斗争的全面胜利。
篇12:致敬抗疫情人民英雄钟南山心得体会
春节以来,新型冠状病毒引起的肺炎疫情席迅速的散播,牵动着亿万国人的心。本是万家团园的春节也被疫情冲淡了年味儿,本该欢聚一堂的时刻却变成了紧张的疫情战场,在抗击疫情的前线,有这样一群人,他们不舍儿女的哭喊,不顾父母的焦虑,带着牵挂与叮嘱毫不犹豫地奔向没有硝烟的战场,他们就是人民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员。
有困难党员先上!一边是风和日丽,一边是肺炎肆虐,我看见这样一群人,他们的身上散发着醒目的红色光影,他们在街道、小区门口严防死守,为抵御病魔而无私的奉献;一边是沉着希望,一边是惴惴不安,我看见这样一群人,他们排查病人的体温,为防控疫情而挺起坚硬的腰杆,仿佛听见他们说着“其实,生命也需要害怕来滋养,正是因为有了害怕,我们才知道了面对危险,需要坚强,隐忍和大度,这样才能给群众们带来安全感”,“是啊,等疫情阴霾全部散去,我定要将祖国的大好河山看遍!”
有困难党员先上!一边是休闲在家,一边是奋战一线,我看见这样一群人,他们带着红色先锋志愿者的袖标,不顾自身安危为隔离人员送上米面油蔬菜等生活用品。疫情无情,他们血肉之躯,又怎能不害怕?只因为那一句“随时准备为的党和人民牺牲一切!”雨雪纷飞,寒气扑鼻,他们却满不在乎,一个个党员的身影,就像一颗颗小小的火球,千万颗红色光影凝聚成了希望的中国红!有了这一颗颗火球,再寒冷的冬天也能被暖化,再凶恶的魔鬼也能将其封印,不见天日!疫情,总会有过去的一天。
中共党员,他们是人民的先锋,他们也许是一名医生、也许是一名警察、也许只是一名社区工作者……“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正是这一颗颗小小火球的存在,就像太阳一样散发着灼热的光,红红的光是关切、是热忱、是奉献、是一切瘟疫困难的克星。这一颗颗小火球,是希望的代名词,把每一寸笼罩着阴霾的土地照亮;这一颗颗小火球,正在用生命的名义,死死的捍卫着中国红,捍卫着这个久盛不衰的中国红!春天,终将会到来!
致敬抗疫情人民英雄心得体会最新五篇范文
篇13:抗疫情感人事迹作文素材
抗疫情感人事迹作文素材_抗击肺炎疫情感人故事
【一线抗疫群英谱】“看着患者战胜病魔,感觉最难的时刻正在过去”
“白大褂,白大褂在哪里?快救救她……”日前,一位年迈的新冠肺炎重症患者被紧急送到武汉市金银潭医院。听到呼救后,医务人员赶紧跑过去,迅速把病人推进病房开始抢救。几个小时后,老人的病情终于稳定了下来。
金银潭医院南四病区主任余亭告诉记者,现在重症患者的治疗效果比以前好了很多,已有不少患者好转出院。如果能及早发现、及早治疗,大部分病人都能顺利挺过去。全国各地医务人员驰援武汉,减轻了当地压力,收治率和治愈率正在提高,病亡率在下降,他们对战胜疫情充满信心。
“看着一位位患者战胜病魔,带着笑容离开医院,我们感觉最难的时刻正在过去,真正的春天即将来临。”余亭说。
“是你们救了我的命,武汉必胜,中国必胜”
前些天,一位82岁的重症患者在金银潭医院经过14天的救治,好转出院了。出院那天,老人激动地拉着主治医师的手说:“是你们救了我的命,我在鬼门关走了一遭又回来了,谢谢你们。金银潭必胜,武汉必胜,中国必胜。”
对于这些积极的变化,武汉市肺科医院呼吸科主任杜荣辉深有同感。她告诉记者,截至目前,武汉肺科医院共收治约400个重症病人,已有224个病人出院,病房里一些病人的病情也在逐渐好转。“据我观察,现在的门诊量明显少了,而且新增的病人也少了,我们采取的疫情防控措施效果很明显。”杜荣辉说。
2月7日,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康焰带领的医疗队来到武汉,入驻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东院区,开始救治重症患者。康焰介绍,这段时间,他们收治的病人中有的是高龄患者,有的抑郁、悲观,经过他们精心救治及心理疏导之后,大多数病人的病情都有了很大改善。
要阻止轻症变成重症或危重症
目前疫情蔓延势头得到初步遏制,但也要清醒看到,湖北省和武汉市防控形势依然严峻复杂。杜荣辉认为,阻止轻症病人变成重症病人,阻止重症病人变成危重症病人,提高治愈率,降低病亡率,是非常重要的。
“有些病人刚进医院时往往缺氧很严重,我们一般会对其进行氧疗。”杜荣辉说,病人用了呼吸支持、氧疗以后,其血氧饱和度可能会达到93%,正常人基本上是98%左右,但当病人要进行喝水、上厕所,或者洗发、洗脸等行为时,他的血氧饱和度可能就会掉到70%或80%,如果时间稍长,就会影响他的心脏、肝脏、肺等器官,导致病情恶化。而这些问题会很容易被忽略。
杜荣辉提醒,对病人要勤于观察,做好护理工作,尽量要求病人最好是“绝对”卧床休息,避免因一些不必要的动作而导致血氧饱和度大幅下降。同时,要让“床等人”,不能“人等床”。要抓好落实,通过各种途径及时收治患者,把疑似病人送至隔离点,把轻症病人送到方舱医院,把重症和危重症病人送到定点医院,避免病人因到处寻找床位、得不到及时救治而加重病情。
“对病人的评估要提前,在病人处于轻症的时候,就要筛查出那些可能发展为重症的患者,并进行提前干预。”康焰表示,目前没有一种针对病毒的特效药,病毒最终被消灭,依靠的是人体的自我免疫力。在这个过程中,保持机体有一个正常的、稳定的功能尤为重要。对病人进行呼吸支持、循环功能支持等,目的就是保证机体能够正常工作,保证病人的免疫功能稳定,从而让病人能够渡过危机。
“我们是白衣战士,要冲在最前线”
“我和你妈妈都不需要你担心,你一定要保护好自己啊,你不能倒下啊,要搞好工作啊……”每次打电话,余亭的父亲总会这样反复叮嘱他。
从去年12月29日到现在,余亭始终坚守在战“疫”一线,平均每天要工作12个小时以上,没休息过一天、没回过家。由于长时间绷着弦,随时准备收治病人,余亭显得有些疲惫,他说:“有时候自己在回答一些问题时会反应不过来。”他的妻子是金银潭医院的一名护士,也一直坚守在岗位上。夫妻二人除了在电梯里偶遇时会当面说几句话外,平时基本都是靠电话或视频来沟通。
其实,像余亭一样,大量医务人员都在承受着压力。“病房里的床位住得满满当当,每个病人我们都会耐心救治。”余亭说,他们每天要穿着防护服进入病房,出来时经常会全身湿透。有的医生护士住在值班室,有的住在附近酒店,以便在有紧急任务时能迅速集结。这段时间,余亭经常会给病区里的医生护士们加油鼓劲:“我们身体上都很疲惫,但是心理上一定不能‘累’,心理防线一定不能‘垮’。”
“我们是白衣战士,要冲在最前线。”杜荣辉告诉记者,她从1月3日开始就一直在肺科医院里救治病人,没有休息过,现在是战“疫”状态,医护人员就算疲惫也会始终坚守岗位。“国家调动一切力量,全民参与,让我们很感动,我们一定能够战胜疫情的。”她说。
【一线抗疫群英谱】广东省中医院副院长张忠德:“战胜疫情,我的信心很足”
在武汉新冠肺炎患者救治一线奋战不足一个月,张忠德瘦了9斤。
张忠德是广东省中医院党委委员、副院长,同时还担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应对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专家组副组长、国家援助湖北第二支中医医疗队队长、广东省中医医疗队队长。
前,他冲锋在抗击非典第一线,在救治重症非典患者时不幸感染,在生死线上走过一回。这一次,已56岁的他又来到火线,“我只不过是换了个工作地点”。
除夕夜逆行奔赴武汉
1月24日,大年三十。下午3点多,张忠德坐上开往武汉的高铁,当晚8点多钟到达。
第二天一大早,他就赶到了武汉最早、最集中收治新冠肺炎患者的金银潭医院。来不及多说,张忠德就穿上防护服进入病区采集相关资料。“采集直到下午1点才结束,干了5个多小时,共采集了28名患者,通过中医四诊合参,了解他们的发病症状、流行病学史等。”张忠德说。草草吃过午饭,他们就开会研究。
正月初二,专家组兵分四路,分头出击。张忠德带队前往湖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重症病区,花了近3个小时采集数据,“把重症患者都看了一遍”。当天还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组织的来自全国的专家顾问一起,讨论了新冠肺炎诊疗方案第二版。
“我的工作主要分两个部分,一来我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专家组成员,要采集好临床患者的第一手资料,制定和修订国家推出的中医治疗方案;二来我们还援助湖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组建病区,共3个病区105张床,其中广东省中医医疗队管理两个病区70张床。”张忠德告诉记者,在组建过程中,大家对疾病的认识也越来越深入。
“我们对广东省中医医疗队60名队员进行严格培训,坚决做好防护、杜绝感染。”张忠德说,以前的培训全部归零,现在培训合格才能上岗。60名队员中,有37人是共产党员。“我们开了党支部会议,决定第一批进隔离病房的,必须是党员。”一个星期之内,医疗队有20人写下入党申请书。
辨证施治对症下药
救治过程中,张忠德根据病人的症状、体征,采用中药“组合拳”对症下药。“药物有汤药、冲剂、颗粒剂,也有中成药和注射剂。”他说,他们针对每个病人的特殊情况,又在后续治疗方案中进行了个性化调整。
除此之外,还对病人采取了外治法治疗。外治法主要采取针灸、按摩,打八段锦、太极等方式,“在一些病人的身上,效果立竿见影。之前有焦虑得睡不着觉、腹胀得吃不下饭的病人,用了外治法之后,既睡得着觉,又有了胃口。”
“目前的手段,就是中西医结合、协同作战。”张忠德说,对新冠肺炎重症、危重症患者的中西医治疗,目前取得的效果还是比较好的。“到目前为止,我们总共收治了124个病人,出院跟转出的病人到18日下午刚好是50个,我们也感到很欣慰。”张忠德说:“我们这个团队,虽然是在湖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治病救人,但我们得到的是全国中医人的支持,是集全国中医人的智慧来制定诊疗方案的。”
据了解,从临床数据来看,中西医结合治疗、协同治疗手段介入后,重症转轻症率有所提升、重症转危重症率有所下降。“在缩短平均住院天数、降低危重症死亡率方面,数据显示也较有效,后续还需要更进一步观察,目前中医、西医团队都正在做这方面研究。”张忠德说。
任何医生都会全力以赴
“今天早晨称了一下,发现体重降了9斤。”张忠德笑着说,前线医生工作都很累,“现在,很多危重症患者收进来以后,你得想办法不让患者的病情继续恶化下去,要想办法治好病。任何一个医生看到这种情况,都会全力以赴的。掉几斤肉没问题,回到广州一个月又长起来了。而且,我年纪大了,还难得老来瘦。”
在武汉,早晨6点多起床后,张忠德就一直忙碌,每天都要工作十五六个小时。“白天没时间休息,就在坐车时见缝插针眯一会儿,吃饭也很快。”2月17日,张忠德从早晨7点开始工作,晚上回到宾馆已经10点多。“又接着修改治疗方案,等弄完已经深夜1点多。”
在医院,遇到焦虑、紧张的患者,张忠德常常拿自己举例子:“我得过非典,现在还不是好好的,你们更要有信心挺过去!”
张忠德说,此次新冠肺炎疫情提醒我们,务必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既要勤洗手,又要规律作息,增强抵抗力。“现在的人,有的太不爱惜身体了,经常熬夜,吃饭也不规律。”他说:“中医有句话,叫做‘正气内存,邪不可干’,就是说,增强体质才是最好的预防。”
“我所在两家医院的发热门诊病人数量在大幅度下降,收治病人的数量也有所下降。看媒体公布的数据,和我们了解的情况大致符合。战胜疫情,我的信心很足,胜利曙光就在前方。”张忠德说。
【一线抗疫群英谱】坚持到最后一个病人出院 你守护病人我守护医院
在重症监护病区,老年患者占比较高,为了让他们尽早康复,医务人员全力施救,用心陪护;而在病房外,消防员们也在竭尽所能守护医院安全。
张倩:坚持到最后一个病人出院
坚持到最后一个病人出院,这是张倩抵达武汉后说的最多的一句话。一周前,她所在的江苏省人民医院,整建制地接管了武汉市第一医院的重症监护病区,老年医学科的张倩和队友们负责其中61个老年患者。老人们夜间病情变化快,张倩总会提前出发去医院。
这几天,3床的患者周阿姨情况不太稳定,住在同一层楼轻症病区的老伴一直惦记。张倩知道后,就提前拿手机录下一段周阿姨老伴的视频,晚上一接班就带给周阿姨播放,让老两口都能安心。
5床的傅阿姨女儿住进了方舱医院,想起还在酒店隔离的小外孙,傅阿姨就吃不下饭。张倩查房的时候,就嘱托护士给老人换上了甜味营养剂,在询问病情后总是留下来,多陪着老人聊聊天。
常常帮助,总是安慰。当年张倩备战高考时遭遇非典,医务人员舍身救人的场景感染了她,她报考了医学院。生命至上,努力救更多的人是张倩的初心。
你守护病人我守护医院
医务人员奋战在病房内,消防员们则全力守护着医院的安全。这是火神山医院消防救援站的一次消防演练,这支由7名党员和1名预备党员组成的队伍里,41岁的xx年龄最大,曾参加过8000多次的灭火救援战斗。1月31日下午,他和队员们进驻火神山医院,48小时内完成了消防救援站所有消防器械的调试并投入使用。
火神山医院和普通医院在布局、建筑结构、内部设施上差别很大,和队友们8次深入医院,并利用无人机进行测绘,制作电子沙盘,但要想完全覆盖医院的每个角落,还需要加强培训、群防群控。
消防队还与医院建立了24小时消防直联直报秒级响应机制,每个病区有一位负责人,以便第一时间处置火情。从进驻以来,大家24小时备勤,收集数据5700个,制定应急预案115份,保障了火神山医院的消防安全。目前在湖北,共有208支3560名消防救援人员日夜奋战在疫情防控、应急救援的一线。
【一线抗疫群英谱】徒步九十公里 赶回村里抗疫
“你的菜到了,土豆3斤、洋葱3斤、鸡蛋6斤……”
2月19日下午3点,潘世国正在给村民王海军清点代购的生活用品。对账结束后,潘世国交代他,如果再有什么需要就给他打电话,他下次集中去镇上买。说完,潘世国又赶去下一户村民家里送东西。
疫情防控期间,帮村民“跑腿”送生活用品成为潘世国的工作常态。
现年57岁的潘世国是湖北十堰市郧阳区白桑关镇淘沟河村扶贫工作队队长。1月26日,潘世国正在十堰市顾家岗社区的儿子家里过春节,突然收到工作群里发布的紧急通知:“请同志们明天尽快返回驻点扶贫村开展疫情防控工作。”潘世国没有丝毫犹豫,收拾行装就出发。
“这里离白桑关镇驻点扶贫村有90多公里,外面还下着雪,没有车辆根本不可能去上班。”妻子和儿子都在劝说他。“那就走回去!” 潘世国当时就下定了决心。妻子不放心他一个人走,要求和他同行。
1月27日,潘世国和妻子早早起床吃了饭就出发。夫妻俩一起,走了80多公里路,在第二天深夜1点终于赶到了位于集镇上的家里,此时距离驻村帮扶点还有10多公里。
第二天,经过简单休整,上午11点,潘世国踏上了回村的路,沿途经过了6道登记和测温点。下午1点钟,他终于赶到了淘沟河村,90多公里,他走了22个小时。
如今在淘沟河村,老潘一直在忙碌。除了代购生活用品,他还要摸排村民的发热情况,负责值班,巡回宣传,上门劝导。“现在大家都在一线辛苦奋战,我是党员,关键时候不能撂挑子!”潘世国说。
【一线抗疫群英谱】刘智明:白衣战士 英雄院长
有这样一位院长,疫情发生以来,他带领全院医务人员奋战在抗击疫情的最前线,即使在不幸感染新冠肺炎之后,他依然在病房内从早到晚不停地处理各种工作,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2月18日上午10时58分,一个在新冠病毒疫情一线不懈抗争的白衣战士停止了心跳。他就是武汉市武昌医院院长、神经外科学科带头人刘智明。
走进刘智明生前的办公室,他的工作证和围巾还挂在墙上。许多同事直到现在依然不愿相信他已经离去的事实。在这次应对新冠肺炎疫情中,刘智明所在的武昌医院,是首批七家收治新冠肺炎患者的定点医院之一。1月21日刘智明去市里开会接到任务要接收499名新冠肺炎病人,人数仅次于金银潭医院。而武昌医院只有三天的时间来完成院区改造和病人的转运。
不眠不休的三天,刘智明要做的事情太多了。武昌医院是综合型医院,短时间内按照传染病医院要求改建,难度极大。增加床位、调配医务人员、解决物资,每一件事都需要刘智明协调。
而此时的刘智明已经住进了本院的ICU,1月24日,他的CT结果显示,肺部严重感染,随后的核酸结果确诊为阳性。
在ICU里,刘智明的身份变了,可救死扶伤的使命和担当却没有放下,在病房里他不停地接打电话、回复微信,一会儿问病人收进来了没有,一会儿问院内感染防控做到位了没有。同事提醒他要好好休息,他却说:“我是院长啊,我丢不下!”并让大家不要过多关注自己的病情,等他康复出院,再与大家一起并肩作战!
刘智明的妻子蔡利萍,是武汉市第三医院光谷院区重症病区的护士长。丈夫感染后,她曾想过赶过去照顾病重的丈夫。然而,刘智明每次的回答都是“不要”。他心里明白,妻子也在一线,把她留在岗位上,会给更多的人带来生的希望。
2月14日,刘智明病情突然恶化,被转入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进行抢救,直到2月18日上午,抢救无效不幸离世。
斯人已逝,在刘智明所带领的武昌医院收治的900多名新冠肺炎患者中,截至目前,已有400多名重症患者治愈出院。
篇14:抗疫情感人事迹作文素材
【一线抗疫群英谱】广东省中医院副院长张忠德:“战胜疫情,我的信心很足”
在新型冠状肺炎患者救治一线奋战不足一个月,张忠德瘦了9斤。
张忠德是广东省中医院党委委员、副院长,同时还担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应对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专家组副组长、国家援助湖北第二支中医医疗队队长、广东省中医医疗队队长。
17年前,他冲锋在抗击非典第一线,在救治重症非典患者时不幸感染,在生死线上走过一回。这一次,已56岁的他又来到火线,“我只不过是换了个工作地点”。
除夕夜逆行奔赴武汉
1月24日,大年三十。下午3点多,张忠德坐上开往武汉的高铁,当晚8点多钟到达。
第二天一大早,他就赶到了武汉最早、最集中收治新冠肺炎患者的金银潭医院。来不及多说,张忠德就穿上防护服进入病区采集相关资料。“采集直到下午1点才结束,干了5个多小时,共采集了28名患者,通过中医四诊合参,了解他们的发病症状、流行病学史等。”张忠德说。草草吃过午饭,他们就开会研究。
正月初二,专家组兵分四路,分头出击。张忠德带队前往湖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重症病区,花了近3个小时采集数据,“把重症患者都看了一遍”。当天还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组织的来自全国的专家顾问一起,讨论了新冠肺炎诊疗方案第二版。
“我的工作主要分两个部分,一来我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专家组成员,要采集好临床患者的第一手资料,制定和修订国家推出的中医治疗方案;二来我们还援助湖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组建病区,共3个病区105张床,其中广东省中医医疗队管理两个病区70张床。”张忠德告诉记者,在组建过程中,大家对疾病的认识也越来越深入。
“我们对广东省中医医疗队60名队员进行严格培训,坚决做好防护、杜绝感染。”张忠德说,以前的培训全部归零,现在培训合格才能上岗。60名队员中,有37人是共产党员。“我们开了党支部会议,决定第一批进隔离病房的,必须是党员。”一个星期之内,医疗队有20人写下入党申请书。
辨证施治对症下药
救治过程中,张忠德根据病人的症状、体征,采用中药“组合拳”对症下药。“药物有汤药、冲剂、颗粒剂,也有中成药和注射剂。”他说,他们针对每个病人的特殊情况,又在后续治疗方案中进行了个性化调整。
除此之外,还对病人采取了外治法治疗。外治法主要采取针灸、按摩,打八段锦、太极等方式,“在一些病人的身上,效果立竿见影。之前有焦虑得睡不着觉、腹胀得吃不下饭的病人,用了外治法之后,既睡得着觉,又有了胃口。”
“目前的手段,就是中西医结合、协同作战。”张忠德说,对新冠肺炎重症、危重症患者的中西医治疗,目前取得的效果还是比较好的。“到目前为止,我们总共收治了124个病人,出院跟转出的病人到18日下午刚好是50个,我们也感到很欣慰。”张忠德说:“我们这个团队,虽然是在湖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治病救人,但我们得到的是全国中医人的支持,是集全国中医人的智慧来制定诊疗方案的。”
据了解,从临床数据来看,中西医结合治疗、协同治疗手段介入后,重症转轻症率有所提升、重症转危重症率有所下降。“在缩短平均住院天数、降低危重症死亡率方面,数据显示也较有效,后续还需要更进一步观察,目前中医、西医团队都正在做这方面研究。”张忠德说。
任何医生都会全力以赴
“今天早晨称了一下,发现体重降了9斤。”张忠德笑着说,前线医生工作都很累,“现在,很多危重症患者收进来以后,你得想办法不让患者的病情继续恶化下去,要想办法治好病。任何一个医生看到这种情况,都会全力以赴的。掉几斤肉没问题,回到广州一个月又长起来了。而且,我年纪大了,还难得老来瘦。”
在武汉,早晨6点多起床后,张忠德就一直忙碌,每天都要工作十五六个小时。“白天没时间休息,就在坐车时见缝插针眯一会儿,吃饭也很快。”2月17日,张忠德从早晨7点开始工作,晚上回到宾馆已经10点多。“又接着修改治疗方案,等弄完已经深夜1点多。”
在医院,遇到焦虑、紧张的患者,张忠德常常拿自己举例子:“我得过非典,现在还不是好好的,你们更要有信心挺过去!”
张忠德说,此次新冠肺炎疫情提醒我们,务必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既要勤洗手,又要规律作息,增强抵抗力。“现在的人,有的太不爱惜身体了,经常熬夜,吃饭也不规律。”他说:“中医有句话,叫做‘正气内存,邪不可干’,就是说,增强体质才是最好的预防。”
“我所在两家医院的发热门诊病人数量在大幅度下降,收治病人的数量也有所下降。看媒体公布的数据,和我们了解的情况大致符合。战胜疫情,我的信心很足,胜利曙光就在前方。”张忠德说。
【一线抗疫群英谱】坚持到最后一个病人出院 你守护病人我守护医院
在重症监护病区,老年患者占比较高,为了让他们尽早康复,医务人员全力施救,用心陪护;而在病房外,消防员们也在竭尽所能守护医院安全。
张倩:坚持到最后一个病人出院
坚持到最后一个病人出院,这是张倩抵达武汉后说的最多的一句话。一周前,她所在的江苏省人民医院,整建制地接管了武汉市第一医院的重症监护病区,老年医学科的张倩和队友们负责其中61个老年患者。老人们夜间病情变化快,张倩总会提前出发去医院。
这几天,3床的患者周阿姨情况不太稳定,住在同一层楼轻症病区的老伴一直惦记。张倩知道后,就提前拿手机录下一段周阿姨老伴的视频,晚上一接班就带给周阿姨播放,让老两口都能安心。
5床的傅阿姨女儿住进了方舱医院,想起还在酒店隔离的小外孙,傅阿姨就吃不下饭。张倩查房的时候,就嘱托护士给老人换上了甜味营养剂,在询问病情后总是留下来,多陪着老人聊聊天。
常常帮助,总是安慰。当年张倩备战高考时遭遇非典,医务人员舍身救人的场景感染了她,她报考了医学院。生命至上,努力救更多的人是张倩的初心。
你守护病人我守护医院
医务人员奋战在病房内,消防员们则全力守护着医院的安全。这是火神山医院消防救援站的一次消防演练,这支由7名党员和1名预备党员组成的队伍里,41岁的李长春年龄最大,曾参加过8000多次的灭火救援战斗。1月31日下午,他和队员们进驻火神山医院,48小时内完成了消防救援站所有消防器械的调试并投入使用。
火神山医院和普通医院在布局、建筑结构、内部设施上差别很大,李长春和队友们8次深入医院,并利用无人机进行测绘,制作电子沙盘,但要想完全覆盖医院的每个角落,还需要加强培训、群防群控。
消防队还与医院建立了24小时消防直联直报秒级响应机制,每个病区有一位负责人,以便第一时间处置火情。从进驻以来,大家24小时备勤,收集数据5700个,制定应急预案115份,保障了火神山医院的消防安全。目前在湖北,共有208支3560名消防救援人员日夜奋战在疫情防控、应急救援的一线。
【一线抗疫群英谱】徒步九十公里 赶回村里抗疫
“你的菜到了,土豆3斤、洋葱3斤、鸡蛋6斤……”
2月19日下午3点,潘世国正在给村民王海军清点代购的生活用品。对账结束后,潘世国交代他,如果再有什么需要就给他打电话,他下次集中去镇上买。说完,潘世国又赶去下一户村民家里送东西。
疫情防控期间,帮村民“跑腿”送生活用品成为潘世国的工作常态。
现年57岁的潘世国是湖北十堰市郧阳区白桑关镇淘沟河村扶贫工作队队长。1月26日,潘世国正在十堰市顾家岗社区的儿子家里过春节,突然收到工作群里发布的紧急通知:“请同志们明天尽快返回驻点扶贫村开展疫情防控工作。”潘世国没有丝毫犹豫,收拾行装就出发。
“这里离白桑关镇驻点扶贫村有90多公里,外面还下着雪,没有车辆根本不可能去上班。”妻子和儿子都在劝说他。“那就走回去!” 潘世国当时就下定了决心。妻子不放心他一个人走,要求和他同行。
1月27日,潘世国和妻子早早起床吃了饭就出发。夫妻俩一起,走了80多公里路,在第二天深夜1点终于赶到了位于集镇上的家里,此时距离驻村帮扶点还有10多公里。
第二天,经过简单休整,上午11点,潘世国踏上了回村的路,沿途经过了6道登记和测温点。下午1点钟,他终于赶到了淘沟河村,90多公里,他走了22个小时。
如今在淘沟河村,老潘一直在忙碌。除了代购生活用品,他还要摸排村民的发热情况,负责值班,巡回宣传,上门劝导。“现在大家都在一线辛苦奋战,我是党员,关键时候不能撂挑子!”潘世国说。
【一线抗疫群英谱】刘智明:白衣战士 英雄院长
有这样一位院长,疫情发生以来,他带领全院医务人员奋战在抗击疫情的最前线,即使在不幸感染新冠肺炎之后,他依然在病房内从早到晚不停地处理各种工作,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2月18日上午10时58分,一个在新冠病毒疫情一线不懈抗争的白衣战士停止了心跳。他就是武汉市武昌医院院长、神经外科学科带头人刘智明。
走进刘智明生前的办公室,他的工作证和围巾还挂在墙上。许多同事直到现在依然不愿相信他已经离去的事实。在这次应对新冠肺炎疫情中,刘智明所在的武昌医院,是首批七家收治新冠肺炎患者的定点医院之一。1月21日刘智明去市里开会接到任务要接收499名新冠肺炎病人,人数仅次于金银潭医院。而武昌医院只有三天的时间来完成院区改造和病人的转运。
不眠不休的三天,刘智明要做的事情太多了。武昌医院是综合型医院,短时间内按照传染病医院要求改建,难度极大。增加床位、调配医务人员、解决物资,每一件事都需要刘智明协调。
而此时的刘智明已经住进了本院的ICU,1月24日,他的CT结果显示,肺部严重感染,随后的核酸结果确诊为阳性。
在ICU里,刘智明的身份变了,可救死扶伤的使命和担当却没有放下,在病房里他不停地接打电话、回复微信,一会儿问病人收进来了没有,一会儿问院内感染防控做到位了没有。同事提醒他要好好休息,他却说:“我是院长啊,我丢不下!”并让大家不要过多关注自己的病情,等他康复出院,再与大家一起并肩作战!
刘智明的妻子蔡利萍,是武汉市第三医院光谷院区重症病区的护士长。丈夫感染后,她曾想过赶过去照顾病重的丈夫。然而,刘智明每次的回答都是“不要”。他心里明白,妻子也在一线,把她留在岗位上,会给更多的人带来生的希望。
2月14日,刘智明病情突然恶化,被转入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进行抢救,直到2月18日上午,抢救无效不幸离世。
斯人已逝,在刘智明所带领的武昌医院收治的900多名新冠肺炎患者中,截至目前,已有400多名重症患者治愈出院。
篇15:抗疫情感人事迹作文素材
【一线抗疫群英谱】让患者尽早得到救治
“静压差4帕,再调一下通气阀门”“换气次数11次,还不够”……2月4日晚7点,在武汉火神山医院,湖北省疾控中心卫监所环境卫生部主任谢曙光带着4名同事,快速检测每一间负压病房的环境指标。这时,当日准备收治的第一批新冠肺炎患者已经在来医院的路上。
“再搞快点!”谢曙光说。25分钟后,第一批病房的各项检测指标基本合格,“可以收治患者了!” 谢曙光和同事刚走出病房,医护人员立刻就把患者送了进来。
由于武汉火神山医院建设比较紧急,谢曙光的检测团队从1月28日开始24小时待命,“过去是场所设施完全准备好了等我们检测,这次是检测团队在现场随时等着场所基本完工,立马进入,并在极短时间内完成检测。”谢曙光说,重症患者等着病房收治,检测工作也要跑赢病毒,患者才能尽早得到救治。
“要提高患者的诊疗质量,最大限度确保医护人员和公共卫生安全,诊疗场所的环境指标必须符合国家标准。”谢曙光说,环境卫生监测者相当于哨兵,是确定诊疗场所正常安全运行的最后一道环节,必不可少。
作为湖北省医院改扩建平面流程设计审核专家,谢曙光还要参与临时性收治医院改建技术文件的编写和审查。他参与的《呼吸类临时传染病医院设计导则》《关于方舱医院设计和改造的有关技术要求》《旅馆建筑改造为呼吸道传染病患集中收治临时医院技术要求》在5天内相继发布。“这些改造规范都是深夜完成修改审核,次日就发布。”谢曙光说,虽然时间紧、任务重,但自己的专业知识能发挥作用,觉得很值。
目前,谢曙光已带领检测团队先后对湖北省500余台生物安全柜、200余个PCR实验室的运行状态进行了检测,为病毒检测储备了设施设备条件。他总对同事说:“决战决胜,我们要当好公共卫生安全哨兵”。
【一线抗疫群英谱】与时间赛跑 我们要救更多的人
在抗击疫情的一线,广大医务工作者与时间赛跑、同病魔较量、全力救治患者,让患者早日康复是大家共同的心愿。
早上八点半,武汉市第六医院的重症病房一位45岁的危重症患者,由于新冠肺炎合并多器官功能不全导致心率下降,情况十分危急。重症监护室的医生们立即投入抢救,三个多小时后病人终于转危为安。
武汉市第六医院是第三批定点医院,已经先后收治了近600位重症患者,其中12位收治在ICU的危重症病人不仅年龄大,本身还有各种疾病,查房、抢救、日常治疗,科室人员每天24小时轮转。
工作压力大,病人的病情又随时有变化,年轻的医生护士难免情绪焦虑。重症医学科主任朱国超每天都要工作12个小时以上,当一些危重症病人吃不下饭时,他就自己去为他们上鼻胃管,做肠内营养支持。上鼻胃管要跟病人面对面,近距离接触,感染风险很大。
有了朱国超的带头,年轻的医生护士们也调整好了心态。在大家的通力合作下,一个多月以来,已有5名患者转出ICU、3名出院。
努力做到医护人员“零感染”是打赢这场疫情阻击战的重要保障。早上六点半,火神山医院感染六科一病区的护士长王晓靖前往医院接替夜班同事的工作,她要带领护士们做好在“红区”的护理工作。每次进入病区前,她都会对护士们的防护措施进行严格检查。
在“红区”,由于需要戴上厚厚的三层防护手套,给患者扎针有时很难一次成功,这给护士们带来不小的考验。为了减少患者的疼痛,只要王晓靖有时间,护士们就会请她来帮助扎针。
在王晓靖和队员们的精心呵护下,越来越多的病人逐渐好转。截止到昨晚(2月18日),火神山医院已经有31名患者治愈出院。
【一线抗疫群英谱】再穿防护服
在一张拍摄于2003年的老照片里,一个小男孩穿着一身宽大的白色防护服,戴着医用口罩、帽子,把护目镜压到额头上,露出了一双天真的眼睛。转眼间,17年过去,照片里的小男孩长大了,也像他父亲一样成了一名医生。
“那时我还小,很好奇,就穿上我爸抗击‘非典’时穿过的防护服,拍了这张照片。”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医生王光杰告诉记者,他的父母都是医务人员,父亲当年是抗击“非典”模范,他驰援武汉,很大程度上是受了父亲的影响。尽管母亲对他有些不舍,但也和父亲一样全力支持他。
1月26日大年初二,王光杰从北京赶赴武汉,来到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进行支援。当时,院区还在改造,人手、医疗设备等非常缺乏,王光杰所在的20人医疗团队的到来,很大程度上缓解了院区医务人员的压力,让治疗工作快速进入了正轨。
王光杰介绍,他们主要是通过一些药物对患者进行抗病毒治疗,同时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进行支持治疗,比如当患者出现呼吸困难或呼吸道方面的症状时,会对其进行氧疗,或者气管插管、机械通气等。一些患者感染后,可能会出现“细胞因子风暴”等临床现象,这段时期对于患者而言是比较困难的,如果能挺过去,病情就会逐渐好转,给患者相应的支持,就是帮他们挺过这个时期。
经过艰苦努力,湖北武汉的疫情形势出现积极变化,防控工作也在取得积极成效。王光杰告诉记者,随着火神山、雷神山医院以及大量方舱医院开始收治患者,很多病区承受的压力都比以前小了很多。“现在医疗条件更好了,收治时间也大大缩短,我们能够更早地对病人进行治疗,而且病人对疫情的恐惧也在减少,很多病人都很乐观,积极地配合治疗,效果还是比较好的。”他说。
几天前,病区里的一位患者康复出院,对值班的王光杰和其他医护人员表示感谢,躺在旁边床位上的一位患者老奶奶听到后感同身受,突然忍不住哭了起来。“之前我口渴了,就把送给我的一碗梨汤喝了,我也不知道是哪个好心人送给我的啊,我问的时候你们都不承认……”老奶奶哭着对他们说。这位老奶奶住院前身体状况不太好,已经几天没吃好饭了。住进病区后,她很快被医护人员无微不至的照顾感动了。“奶奶,这些吃的都是给您的,您放心就行了,好好休息,早日康复。”王光杰俯下身子对她说。
像这位老奶奶一样,很多患者都会把医务人员的付出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忍不住流下泪来;而这些白衣天使们也会把患者当成至亲,用高超医术和仁心大爱救治他们、照顾他们。王光杰表示,希望今后能有一些新药出来,在临床上取得比较好的效果,也呼吁康复出院的病人能够自愿捐献血浆,帮助更多病人渡过难关。
2月19日,王光杰值完班回到住处时已是凌晨3点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王光杰显得有些疲惫。这段时间,他每天值班8小时,因为住的地方离医院比较远,一般要提前一个半小时出发,经常黑白颠倒,但他始终坚守在抗“疫”一线。“等疫情结束,我再回家,多陪陪爸妈。”他说。
【一线抗疫群英谱】“医护人员是我们的亲人”
“和你们相处很愉快,我的病好得较快……感谢你们!”患者用湖北话说。“回家注意身体,记得多喝水,好好吃饭。”A13病区主任李艳霞带着东北口音叮嘱。出院,交接,话别,医患之间的对话,如同亲人一般。
这位72岁的患者迈出病房,终于迎来了出院的日子,经过大连医科大学附属一院雷神山医疗队6天的治疗,他成为雷神山医院A13病区首位出院的患者。
医护人员给老大爷送上鲜花,簇拥着送到车前,打开车门,老大爷扭头又说:“谢谢你们!”A13病区主任李艳霞带着医护人员,将他送往住地,反复叮嘱他出院后的注意事项。
温暖举动的背后,是这群医务工作者秉持弘道笃行、精诚大医的精神。这是一种坚定,正如该医疗队的总指挥、大连医科大学附属一院院长徐英辉所说:“山河无恙,人人皆安!”在雷神山医院,这支团队接管的四个病区161张床位,均已接收患者。
救治,并不容易,医护人员随时面临惊心动魄的战斗。
2月17日大雨,仅开诊5个小时的雷神山医院A4病区,就上演了一场生死时速。一名患者突发病情变化,严重呼吸困难。值守的医护人员拼尽全力,紧张抢救,迅速建立静脉通路,立即给予无创呼吸机辅助通气,然后转往ICU接受进一步救治。那时已是夜里10点,在转往ICU的路上,几位大连医科大学附属一院的医护人员,弯着身子,抬着病床蹚着没过脚踝的水坑,前面拉着,后面推着,在雷神山的深夜里奔跑,拼尽全力,为病人和时间赛跑。
他们为何如此拼命?大连医科大学附属一院一位医生说:“在雷神山,一切陌生面孔都亲如家人。”
几天前,在雷神山医院A8病区,这支团队的医护人员发现,第二天就是79岁的陈大叔生日。他刚经历了失去亲人的痛楚。
生日,在特殊时刻,对病人的意义显得格外厚重。病区医护人员悄悄地为他安排着,一定要给他更多希望。医生李楠网购了一个草莓蛋糕,队员们在纸上亲笔写下了祝福,共同在隔离病房为老人过一个简单温馨的“特别生日”。
“你们给我过生日,不是亲人,胜过亲人,我非常感激。”看着围绕在自己身边的医护人员,老人有些激动,带着颤声说,“这个生日是我一辈子最难忘的,记在心中了,我一定配合医务人员,好好治疗,谢谢你们。”医护人员们齐声说:“祝大爷早日康复。”之后,大家一边唱起生日歌,一边鼓掌打着节拍。这一刻,对陈大爷来说,即使亲友不在身边,他也并不孤独,因为辽宁医护人员的热情,让他感受到家一般的温暖。
在雷神山医院工作,什么事让医护人员最开心?经过医疗队一夜的努力,一位患者血氧从85%回到了98%。当患者露出笑容说“原来能自己吃饭就是幸福”时,深深地触动了A13病区医生刘卓:“原来人的幸福,并不复杂。疫情之下,更懂珍惜,患者对我们这些来自辽宁大连的白衣战士的信任,是最开心的事。”
这样的信任,让他们之间充满温暖。大医一院雷神山医疗队A13病区护士刘波,没几天就熟悉了本地方言。“你呀,现在恢复得蛮好,要多听医生的话,多喝水。”这带着“海蛎子味”的武汉话,熨帖着病人,让他们心中充满了暖意。
“没有人喜欢做重复的工作,但我们还是会一遍又一遍耐心地做。”该医疗团队B1病区护士李薇坦言,当他们身着白色战袍,他们就是患者的守护者,而患者就是他们守护的亲人。
口罩后面是怎样的面孔?防护服下是怎样的身躯?在雷神山,患者根本不清楚这些,但他们很清楚这些医护人员已亲如家人。诚如一位患者所说:“医护人员是我们的亲人,也是英雄。”
【英雄事迹之钟南山抗疫情感人事迹作文(精选15篇)】相关文章:
小学五年级致敬抗击疫情英雄作文500字2022-08-30
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钟南山事迹心得体会2022-05-06
抗疫英雄的感人先进事迹精选2022-08-29
关于疫情期间感人事迹的作文1000字2023-02-18
疫情,疫情感人瞬间,疫情学生,疫情800字作文,疫情2024-01-05
写抗疫英雄事迹作文经典语录2023-10-18
看节目《开学第一课》的个人观后感600字2022-06-02
疫情中医护人员感人满分作文400字2023-05-23
抗疫英雄的先进事迹精选2022-05-07
2022疫情再次来临作文2023-0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