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李兰娟的人物事迹作文素材(精选28篇)由网友“zhangleizi1989”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整理过的关于李兰娟的人物事迹作文素材,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篇1:李兰娟感人事迹作文素材
李兰娟被刷屏了!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这位73岁的女院士毫不犹豫地奔向战“疫”第一线,率先提出武汉封城。眼下,她正和她的团队在疫情一线不停奔波。这也是她与非典、与H7N9作搏斗后,又一次奔赴战“疫”最前线。
李兰娟,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成员、绍兴籍著名传染病学专家。
日前,记者采访了李兰娟的一些同事和乡人,还原她在这些天里马不停蹄地逆行武汉,大无畏战“疫”的故事。
1月25日,大年初一,柯桥区夏履镇夏履桥村,夏履东江犹如一条玉带穿村而过,江水清澈轻缓,错落有致的民房倒映在江面上,构成一幅美丽的江南水墨画。
晚上6点,一辆浙A牌照的汽车驶入夏履桥村。车上下来的正是李兰娟院士和她的爱人郑树森院士、儿子郑杰。
每年春节,她一定会抽空回家乡和亲属团聚,吃上一顿团圆饭。但今年这顿团圆饭,才吃了1个小时,全家人就匆匆赶回杭州。
夏履桥村党总支书记邱建忠闻讯前去看望李兰娟院士。干练的短发,亲切的笑容,还是熟悉的那个李兰娟,不过,她的面容里却透露着一丝疲惫。
这些天,在战“疫”打响后,李兰娟一直奔波于前线:
1月18日,受国务院、国家卫健委委托,她与钟南山院士等一行6人抵达武汉,听取了武汉方面的情况汇报,并查看现场。在武汉,李兰娟作为国家级专家,提出了对疫情的判断,尤其是武汉要采取“不进不出”措施、冠状病毒感染要作为乙类传染病甲类管理等重要建议。
1月20日上午,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李兰娟和钟南山参加了会议。会上,李兰娟就加强疫情防控与救治等提出具体建议。
1月22日,她向国家建议武汉必须严格地封城。次日上午10点,武汉市就实施了这一措施。
1月22日,凌晨2点,她连夜从北京赶回杭州。早上8点,她准时出现在医院的门诊病房为患者看病。
1月24日,她再次赶赴北京,参加科技部召开的关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研究的会议。当晚也就是除夕夜9点多,她从北京返杭,年夜饭是在机场吃的一份水饺。
夏履镇党委书记、镇长趁着李兰娟回乡的机会,前去拜访这位夏履乡贤,一番寒暄,交谈了半个小时,李兰娟院士三句话不离疫情。
“从李院士的话中,我们能感受到,抗击疫情刻不容缓。她与病毒在赛跑。”邱建忠说,往年春节,李兰娟院士一般都要在老家住上几天,今年很特殊,吃完团圆饭后,就又去为疫情奔波了。“她还再三叮嘱我们,叫家乡人民小心病毒,做好防范工作。”
李兰娟曾说,她是夏履的儿女,她的根在这里。
夏履镇党委宣传委员张成炳告诉记者,每年母亲节,李兰娟院士都会带着一帮乡贤名医聚集在夏履镇卫生院,为父老乡亲开展义诊。这个活动已经坚持了四五年。在李兰娟院士的关心和支持下,夏履镇卫生院与浙大一院也在开展业务往来。
柯桥传媒集团记者叶红曾经通过电话采访过李兰娟。“李院士很忙,通过相关部门帮忙联系后,她打电话给我。电话那头,第一句话是:‘你好,我是李兰娟。’一口绍兴味的普通话,让人感到非常亲切。李兰娟的微信名就叫‘夏履桥’。”叶红说。
篇2:李兰娟感人事迹作文素材
眼下,武汉的医院里,危重症患者比较多,需要人工肝等支持治疗。
1986年,李兰娟开始带领团队进行人工肝研究。历经10余年的辛勤钻研,李兰娟及其团队终于创建了一套独特有效的“李氏人工肝系统”,开辟了重型肝炎治疗的新途径,并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人工肝系统是一台体外仪器。借助这台仪器把患者的血液引------------------来,在体外进行血浆置换、血浆吸附、血液滤过等步骤,清除血液中的黄疸毒素等有害物质,补充蛋白质和凝血因子,通过暂时替代肝脏的解毒、蛋白质合成和部分代谢功能,使肝细胞得到再生的机会,肝功能得以恢复。
树兰医疗集团品宣部总监邹芸介绍,由李兰娟院士带领的浙江紧急医疗队经过前期的方案讨论和制订,目前人工肝治疗和调节肠道微生态治疗已在进行中,人工肝团队已经进入重症监护室开展工作;同时采用“抗病毒+肠道微生态调节”的方案治疗病人,减少使用抗生素,微生态制剂主要是给重症病人和危重症病人服用,用以调节肠道微生态。
“希望把危重症病人救回来,让危重症病人的病死率下降,这也是我这次申请去的重要原因。”李兰娟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
朱梦飞是树兰(杭州)医院感染科副主任。根据他从武汉传回的消息,李兰娟院士每天都与紧急医疗队的队员们一起讨论病情,指导工作,调整治疗方案。
“四抗二平衡”是李兰娟院士倡导的救治策略。这个从H7N9禽流感治疗中总结出来的经验,又被应用到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治疗中。所谓“四抗”,第一个就是早期抗病毒治疗;第二是进行危重病人的抗休克治疗;第三是抗低氧血症以及多器官功能衰竭;第四是抗继发感染。“二平衡”中第一个平衡是水电解质酸碱的平衡,第二个就是微生态平衡。
来自朱梦飞的消息是,2月4日,李兰娟院士带领的救护团队开始进驻医院ICU,应用包括李氏人工肝在内的方案进行危重症患者的抢救治疗。在李兰娟院士的指导下,危重症病人经李氏人工肝治疗后,病情有所好转。
一个好消息传来,李兰娟团队这次带去了先进的仪器设备,希望人工肝这一套技术能在抢救呼吸衰竭、肺部炎症明显增加、有细胞因子风暴的危重症病人中得到应用。同时用微生态制剂来调节患者肠道的细菌,让肠道的细菌保持平衡,抗继发感染。
篇3:李兰娟感人事迹作文素材
她身上没有传奇,但她是我们健康最终的保护线。当武汉疫情爆发时,每个中国人心里都知道,只要有钟南山、李兰娟等这样的科学家在,我们就不会害怕。
她,李兰娟,1947年9月13日出生于浙江绍兴,感染病(传染病)学家、中国人工肝开拓者、国家传染病重点学科带头人,中国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学医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浙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主任医师、传染病诊治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成员。著作有《传染病学》《感染病学》《人感染H7N9禽流感》等。
篇4:关于李兰娟人物事迹学习心得体会
近日,阳泉一监在全监范围内开展“学习李培斌先进事迹、弘扬忠诚奉献精神”活动,通过召开座谈讨论会、撰写学习心得体会、设立学习宣传栏、运用内网平台等多种形式,号召全监民警职工学习李培斌同志对党忠诚、牢记使命的政治品格;满怀真情、服务群众的公仆情怀;扎根基层、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操,进一步激励民警职工立足本职,主动工作,为监狱的安全稳定贡献力量。为了将学习活动落到实处,监狱宣教科将李培斌同志的先进事迹材料印发各党支部,并将李培斌同志的先进事迹作为重点学习内容,安排党委中心组和各党支部进行专题学习,作为党支部考核的重要内容。同时,宣教科还在有线电视台、监狱小报开辟专栏,系列播出《时代楷模——李培斌同志先进事迹》《焦点访谈——生命短暂却精彩》《孟建柱书记会见李培斌同志先进事迹报告团》《王儒林书记会见李培斌同志先进事迹报告团》等视频资料,刊登民警职工撰写的学习体会,营造出浓厚的学习氛围。
篇5:关于李兰娟事迹简介作文
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号角早已吹响。在这场没有人可以置身事外的人民战争中,涌现出了无数感人肺腑的英雄事迹,李兰娟是其中之一。
新型冠状肺炎疫情消息曝出,北京震动、全国震动、世界震动,李兰娟和钟南山一起,受国之所托,逆行武汉考察疫情。多年的经验让李兰娟感受到事态之严重,她向武汉政府提议“不进不出”。随后,她果敢地向中央建议“武汉必须封城”。
封城,在中国的疾控史上,从未有过,连非典时期也没有。万一疫情没什么大事,李兰娟一生的名誉和声望恐都将毁于一旦。她不是不知道事关重大,但在她心里,人民高于一切,生命重于泰山。
自新冠肺炎疫情暴发那天起,她的万千关切集中于病患、防治和不断变化的疫情、疫情、疫情。
她,冒着感染的风险,武汉北京杭州三地跑,出诊开会出差,抽空接受采访,释疑解惑坚定信心,每天睡眠不超过3小时。
她,在千家万户高举起团聚酒杯的除夕夜,从北京参加完疫情会议返回杭州,在机场吃了份饺子,这就是年夜饭,这张照片流传出来,人们再一次为她动容。
她,73岁的老院士,却坚持带队去驰援武汉,“这一次,我来当一个医生,武汉有很多危重症患者,需要人工肝等支持治疗。”“战‘疫’不成功,我就不撤兵。”
有网友慨叹,钟南山、李兰娟是可以托付国运的大医,与其称之谓院士,不如誉之为国士,发大医国士之良知灼见,一能断论新型冠状病毒人传人;二敢第一个提出建议封城;三是亲赴第一线抗击病毒。
鲁迅先生说过,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 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倘若先生在世,他必会赞誉这位绍兴老乡为巾帼英雄、新时代的民族脊梁。
“这次疫情结束以后,希望国家逐步给年青一代树立正确的人生导向和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把高薪高福利高地位留给德才兼备的科研、军事技术人员,让孩子们明白真正偶像的含义……”这是李兰娟的建议,也是她的肺腑之言。
“粉”她,李兰娟,你的样子,真正的时代偶像!
篇6:关于李兰娟事迹简介作文
近日,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兰娟持续登上微博热搜榜,引发舆论和热议,当大家看到她的事迹后,无不感动和敬佩!
当你在没日没夜的睡觉时,年过七旬的李兰娟院士正奋斗在武汉一线,每天只睡三个小时。
2月2日,工程院院士、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成员李兰娟来到武汉。
年过70的她凌晨4点下火车,吃过早餐就接着开会。在收治危重患者的定点医院不分昼夜的忘我工作,普及对病毒的认识、与医护人员共同商讨诊疗方案,甚至每天就睡3小时……
年轻人一日只睡3个小时,还有些吃不消,更何况年纪这么大的老太太,而且还是连续3天!
当记者采访李兰娟院士时,其回答更是让人心疼与敬佩!
记者问:您太逞强了,您比我们大几十岁呢?
李兰娟院士回答:没问题!
记者又问:您就睡3小时太少了,多睡一点。
李兰娟院回答:现在要尽快跟国家联系,怎样提高检测试剂的敏感性问题!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副院长江应安这样说李兰娟院士 :
“70多岁的老人了,真的是不分昼夜, 她凌晨4点下火车,吃过早餐就接着开会。各个医院的专家、基层的管理者都要见面,把她对疾病的认识告诉我们。我感觉,这个老太太,真的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脊梁。”
这突然让我想到了基辛格《论中国》 中的一句话:“中国总是被他们最勇敢的人保护的很好”。
李兰娟院士的忘我无私及科研攻关的精神,带领团队终于在近日取得了关于新冠病毒的重大研究成果!
根据报道,李兰娟团队最新研究成果显示,两款能有效抑制冠状病毒的药分别为阿比朵尔、达芦那韦。它们分别抑制病毒对细胞的病变效应、病毒复制。
平常时我们不曾将他们记起,危难时他们却挺身而出,常说“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是有人在替你负重前行!”
李兰娟院士以治病救人为自己的天职,无论非典还是禽流感,还是现在的新冠病毒,她始终坚守在抢救危重病人的一线。
她潜心国际前沿课题,从人工肝到微生态平衡、到H7N9等重大传染病疫情研究,再到现在带领团队对新冠病毒取得了重大科研成果,开拓了一片又一片的未知领域……
她就是中国工程院院士、人工肝的开拓者、感染微生态学领域的开辟者、传染病学的领军人物——李兰娟。
有网友作诗赞美她:
赞《李兰娟》
秀发飘逸露笑脸,语言精准意绵绵。
中华院士女魁首,新冠袭来战武汉。
一腔热血战疆场,精巧使医撞神鞭。
昼夜深研寻良药,新药两种见晴天。
疫情紧急我更急,身置潮头挽狂澜。
战胜新冠忠坚定,誓保中华谱新篇。
古有木兰从军行,今有兰娟斩敌顽。
医德崇高人人敬,山河万里美名传。
正是因为有了李兰娟这样的一线医务工作者,我们对这场战役充满信心!
加油,中国!
人物简介
李兰娟(1947年9月13日-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感染病(传染病)学家,出生于浙江绍兴,毕业于浙江医科大学,现任浙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主任医师,传染病诊治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她主要从事传染病临床、科研和教学工作,擅长各类肝炎、感染性疾病、新发突发传染病诊治。其是中国人工肝开拓者,创建独特有效的李氏人工肝支持系统治疗重型肝炎获重大突破。在20非典型肺炎(SARS)肆虐时期,她提出系列的防治措施,为浙江取得抗击“非典”胜利发挥了关键性作用。
篇7:李兰娟优秀事迹学习心得作文
从赤脚医生到院士。
李兰娟是浙江绍兴人,浙江绍兴是个出名人的地方,她和蔡元培、鲁迅都是同乡。
与钟南山不同,钟南山出生于医学世家。而李兰娟出生在一个贫困的农村家庭。因为家庭贫困,她差点辍学。她靠着助学金坚持读完了初中。因为成绩优秀,后来又被杭州高中录取。
读完高中之后,她回家乡做了一名中学代课老师,利用业余时间自学医学。她用针灸为乡亲们治疗疾病。看到乡亲们为治病而感到着急时,她当上了一名赤脚医生。尽心尽力地帮助村民看病。
后来,她被推荐到浙江医科大学读书。这位贫困的女孩终于走进了大学,她非常珍惜这个读书的机会,如饥似渴地学习知识。毕业之后被分配到浙江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感染科工作。
上个世纪的80年代,重型肝炎肆虐,死亡高率达80%。李兰娟一直想治病救人,但是治疗的方法非常有限。看到许多重症病人得不到救治。不甘心的李兰娟,义无反顾地投入到攻克肝炎治疗的这一难题中。
经过十几年的反复研究、实验。李兰娟终于成功创建了“李氏人工肝支持系统。”,她的这个项目荣获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她还把这一技术应用于肝移植手术,成为我国人工肝技术的开拓者,名震全国。
李兰娟还在肝病微生态和感染微生态领域中取得了创新性的研究成果。并先后获得了浙江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她还把自己首创的“四抗二平衡”的疗法用于救治H7N9患者中,大大地降低了死亡率。
,李兰娟以中国传染病学第一人的身份,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但是对李兰娟而言,创新的脚步永远也没有停息。
这一场疫情来得太凶猛了,国难当头,无数人倾尽全力去支援武汉。
84岁的钟南山院士、73岁的李兰娟院士临危受命,又一次挂帅出征。
他们既有国士的担当,又有战将的勇猛,真是令人肃然起敬!
篇8:致敬李兰娟的作文素材
武汉疫情出现大爆发的时候,她和钟南山院士星夜驰奔武汉,作为国家卫健委特别专家组的这次武汉之行是非常关键的,钟南山院士作出一系列重大判断以后,她率先提出武汉“封城”,郑杰认为李兰娟在重大的事件面前,一直果敢冷静。作为传染病学专家,这其实是一个基本的自我要求。因为专家学者不做表态,更加没有人说了。她的决策,不是一时之举,一方面是自己的专业,零一方面来源于自己抗“非典”经历。在抗击SARS时期,浙江省4月出现第一例SARS患者,除了快速对患者所在的小区进行隔离处理外,李兰娟同时进行了病毒的分离和研究。“两者几乎是同时进行的。这使得浙江省中除了3-4个患者,没有其他民众以及医务人员被感染。”
篇9:致敬李兰娟的作文素材
李兰娟深知,一个想要拥有健康的民族,一个想要跻身世界医学之林的国家,必须建立起自己的人才优势,必须拥有一大批医学名家大师。于是,5月25日,李兰娟与同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的丈夫郑树森一起捐资,联袂社会各界力量成立了“树森-兰娟院士人才基金”,以奖励和提携在医学科研和临床领域取得突破性创新成果的中国杰出科技人才。
篇10:关于李兰娟事迹简介作文高中考试
她是我国人工肝的开拓者,开辟了重型肝炎肝衰竭治疗新途径。她深入临床一线,在重症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甲型H7N9流感等多次重大疫情的防治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她首次提出感染微生态学理论,为感染防治提供了崭新的思路。她从事传染病临床、科研和教学工作近半个世纪,多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为我国传染病诊治作出了重大贡献。她用挺拔又柔弱的身躯与死神对抗,抢回了一条又一条鲜活的生命。有人说她,其心若兰,心济苍生。她就是我国著名传染病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兰娟。
历经数十载艰苦攻关 愿肝衰竭患者不再绝望
“要突破一个科学难题,永远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李兰娟在谈及科研成果背后故事时这样说道。,由李兰娟领衔,100多位科研人员参与的“李氏人工肝系统”获得了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并得到国际医学界的肯定。
在鲜花与掌声的背后,则是李兰娟及其团队成员的辛勤付出。
重型肝炎肝衰竭是肝病领域难以翻越的一座高山,李兰娟在从医生涯中见过很多位因肝衰竭而英年早逝的患者。无法挽救患者生命的遗憾和无奈一直在她心中,也“逼着”她不断积极寻求解决之道。
一次偶然的血液净化治疗给李兰娟带来了灵感:一位肝昏迷患者因为无尿进行了血液净化治疗,治疗后不久患者苏醒了。是不是可以通过血浆置换和血液吸附技术,有效吸附和清除血液中的炎症物质和毒物,使肝脏得以休养生息,改善肝功能呢?李兰娟被这一病例所启发。
1986年,李兰娟带领团队开始了艰苦卓绝的研究攻关。经过十余年的努力,她和团队克服了诸多技术难点,成功创立了独特有效的“李氏人工肝系统”,并取得了立竿见影的效果,打破了重症肝病的死亡魔咒。
此后的多年间,李兰娟不忘救治患者的初心,将此技术毫无保留地向全国推广,力求全国各地重症肝病患者都能够得到有效救治。目前,全国已有30多个省区市的300余家医院熟练应用人工肝技术,几十万人的生命得以挽救。同时,李兰娟还牵头制定了人工肝支持系统的治疗指南、组织开展人工肝技术培训班,帮助全国同道正确掌握人工肝技术,推动了中国人工肝技术的健康发展。
李兰娟取得的科研成果不仅仅有大家熟知的“李氏人工肝系统”,她还揭示了重型肝炎患者肠道微生态变化规律,阐明了肠道微生态变化与重型肝炎发生、发展的关系,丰富了重型肝炎发病机制的理论;在抗击“非典”中,提出了系列防治措施,为浙江取得抗击“SARS”胜利发挥了关键性作用;首创“四抗二平衡”疗法救治人感染H7N9重症患者,显著降低了病死率……直至今日,李兰娟依然活跃在学术舞台上,孜孜不倦地在医工交叉、人工智能等领域钻研,创造着医学发展的未来。
涉足社会办医领域 满足不同层次老百姓的医疗卫生需求
“陈竺部长在一次座谈会上说过,现今人们对健康消费的需求日益增长,为更好地满足我国社会不同层次的医疗需求,医疗改革不仅要政府把公立医院办好,还必须发动社会各界力量共同发展医疗卫生事业。”李兰娟表示:“作为医学界的‘名人’,我们必须担负起自己的责任,这是推进社会办医的战略决策,也是医疗改革的探索和创新。”树兰医院就在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陈竺题词“树兰医疗”那一刻,注定成为社会办医大浪中的“弄潮儿”。
“树兰”这两个字最早被提出,是20郑树森、李兰娟从名字中各取一字,作为夫妇二人发起的医学人才基金名字。,借着社会办医的东风,以此为名,由院士团队发起的树兰(杭州)医院成立。医院秉承着“尚学、开放、勇敢、效率”的核心价值观和“以人为本、大医精诚”的办院宗旨,致力于打造“中国社会办医标杆”,探索医改新模式。
李兰娟讲述了她的办院心经:“我们始终坚持‘三高、四化、三满意’的办院理念。三高就是高水平的专家、高质量的医疗、高品质的服务;四化就是国际化、智能化、标准化和人文化,通过这样‘三高、四化’的努力来达到‘三满意’,即患者满意、员工满意、政府满意。”
树兰医院汇聚了多名院士专家和上千名全国的知名专家,为疑难危重患者提供高质量的医疗服务。医院内有一面院士墙,上面除了李兰娟外,还有呼吸内科领域专家钟南山、普外科领域专家黎介寿、泌尿外科领域专家郭应禄等几十位院士,可谓星光熠熠。通过4年多的努力,树兰医院的社会知名度不断提高,吸引了大量尤其是疑难病患者就诊,逐渐发展成为疑难病诊治中心之一,综合医疗水平位居浙江省前列,医院信用评价达到AAA级,能力评价五星,患者综合满意度在98%以上,交出了一份漂亮的成绩单。
树兰医院取得的丰硕成果得到了陈竺副委员长的充分肯定:“我深受鼓舞和振奋,这再一次证明,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作为党中央国务院重大决策,是符合实际的,社会办医已经取得了扎实的进步,涌现出了像树兰医院这样的标杆。”
面对这极高的评价,李兰娟说道:“我们不过是在更好地满足不同层次老百姓医疗卫生需求方面做了一点工作。相信未来,我国不但会有非常好的公立医疗机构来保障人们的基本医疗需求,还会有一批优秀的社会办医能满足老百姓不同层次的需求。相信党和政府提出的让人民拥有幸福感、安全感、获得感的目标,必然能够得到实现。”
承自前辈的十六字箴言 践行医学科学家、医务工作者的责任使命
浙江大学传染病诊治国家重点实验室的会议室里挂着这样一副字——严谨求实、开拓创新、勇攀高峰、造福人民。“一名医生的宗旨、使命、责任,就是挽救患者的生命。将患者从死亡线上拉回来,这也是身为医生最大的幸福和安慰。”李兰娟说,这副字表达的思想与医者仁心一脉相承,也是所有医学科学家、临床医护人员共同的追求。
李兰娟对这十六字箴言作出了解释:“第一要严谨求实,医学是科学,来不得半点虚假,抢救任何一名患者,都必须要有严谨求实的精神。第二要开拓创新,医学的探索是无止境的,人类没有解决的难题还很多,要用开拓创新的精神不断发展医学,像人工肝等技术都是在这种精神下发展起来的。第三要勇攀高峰,鼓励年轻医生们不要为取得的一点点成绩而满足,要不断发展、不断前进,勇攀科学的高峰。最后是造福人民,我们所做的一切都不是为了个人,也不是为了某个组织,而是为了保障人民健康,让人民远离病痛。”正是因为有造福人民的追求,才有传染病学家们的坚持,才有攻克科研难题的动力。随着一个个病毒防治被攻克,人类得以免于传染病的困扰,人民的健康才有了保障。
篇11:关于李兰娟事迹简介作文高中考试
今日网上传遍了李兰娟院士的语录,其中一段不知真假,但颇为赞同:“疫情结束后,希望国家给年青人树立正确人生导向,把高薪留给一线科研人员,不要让年青人一味追演艺明星,演艺明星是强不了国的。年青人为什么崇拜演艺明星?来钱快,来钱多。这次疫情,实业界、科技界以亿为单位捐赠,演艺界除了韩红,演艺明星们并未踊跃捐赠,体育明星也没见几个捐款的!已经成名的、捞够的,都移民了。而国家的兴衰要靠教育、科技、医疗!所以要树立全民敬仰医生、科学家、教师、军人!是他们在支撑民族脊梁!”
看完这段文字,热血沸腾。首先庆幸我不是一个追星族,而且从来不是,也从来没有崇拜过演艺界的明星。从每年参加艺考学生的增长速度以及家长的教育理念来看,教育一定也是引起这一现象的根源之一。切身体会,很多家长对孩子的教育理念可能都是“文化课不行就走艺术类”。更有甚者,直接抛弃文化课,改走文体类路线,因为当今社会,文体类学生走向社会的收入水平貌似比文理类学生更高,灵活性更强,实在不行还可以自己开店、开直播经营。因此,个人觉得教育上的改革很重要,有效措施不用我多说,比比皆是。
其实,文体类学生想要出人头地,也是吃尽苦头,这里并非褒贬任何。这里仅说说崇拜这回事。影视文体既然只是老百姓茶余饭后的娱乐项目,那就永远让它们只停留在娱乐上面。娱乐救不了国,救不了民,充其量只是精神放松的一种慰藉。当今,有盲目追星族为了追一个明星,他去哪里就飞哪个城市,他说什么做什么都觉得是对的,甚至敢为他生敢为他死,这些已经超出理性范畴的崇拜,都是心理幼稚的表现。毕竟凡事过犹不及,玩物丧志。
篇12:关于李兰娟事迹简介作文高中考试
2月1日,国家卫健委授命浙江省派专家组驰援武汉。晚上9点,由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成员李兰娟领衔,浙大一院副院长陈作兵等10位专家组成的浙江高级别专家组,从杭州出发奔赴武汉。
此次医疗组的队员均来自浙大一院和树兰(杭州)医院,包括急诊医学科、重症医学科、感染科、呼吸内科等多个科室的医护骨干。
作为树兰医疗集团的发起人,当天中午,李兰娟精神抖擞地出现在树兰(杭州)医院举行的出征仪式上。她满怀信心地对大家说:“当前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已进入关键期,危重症病人抢救更为紧迫!浙江在抗击H7N9时,创建了一个‘四抗二平衡’的浙江经验,这次我们将把这个经验用到武汉的危重病人抢救中去,希望能够救治更多的病患!”
回忆起当天的出征仪式,树兰医疗集团党委书记吴章穆说:“那天,李院士的双眼略显浮肿,她每天都在长时间地工作。”
接到上级指令后,树兰(杭州)医院叶再元院长亲自指挥调度,仅用2个小时就组建了一支紧急医疗队并配齐随行各类物资,整装待发。除李兰娟院士之外,树兰(杭州)医院紧急医疗队成员还包括:感染科专家、副院长汤灵玲,人工肝专家、感染科副主任朱梦飞,重症监护室护士长张园园,人工肝专科护士刘元春等。
吴章穆告诉记者,树兰(杭州)医院紧急医疗队出征的医护人员于2月1日中午12点多才接到紧急通知。此次驰援武汉的目的是为了开展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危重症病人的救治工作。
中午12点多,李兰娟匆忙回了一趟家,简单收拾了一些随身行李。下午2点15分,她回到医院,和队员们汇合,准备出发。
吴章穆是诸暨市东白湖镇陈蔡村人。他们反复嘱咐李兰娟等树兰(杭州)医院紧急医疗队成员,注意自身安全,顺利打赢战“疫”,等你们凯旋。
“在李兰娟院士的身上,我们看到的永远是尽心尽责和满腔热情。”吴章穆对记者说,平时,李兰娟院士周一要在浙大一院坐诊,周三要在树兰(杭州)医院坐诊,她把很多时间给了工作,给了病人。在出征仪式前,上午李兰娟院士还在病区开会,讨论病人救治方案等,中午就准备前往武汉了。
2月2日凌晨4点40分,由上海南开往重庆北的列车停靠武昌站,李兰娟院士带领的医疗团队抵达武汉。稍作休整后,李兰娟院士就来到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东院区,开始对接工作。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东院区,是收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危重症病人的定点医院。李兰娟带领她的团队,与来自浙江、四川、辽宁等地的援汉医疗队医护人员一起,共同商讨诊疗方案。
“李兰娟院士说了,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这场战役不成功,我们就不撤兵!”浙大一院副院长陈作兵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
李兰娟两鬓微霜,目光坚定地说:“我现在做好了长期在武汉奋战的准备,与医务人员共同奋斗,把病人救治工作做好,至于什么时候回来,我还没考虑过。”
树兰(杭州)医院副院长汤灵玲说,李兰娟院士忘我工作,每天只睡3小时。网友纷纷点赞说:“李奶奶辛苦了!”汤灵玲劝李兰娟院士千万别逞强,李院士却说:“我的身体还行!”
“我们真的很挂念李院士,发微信去问候她,她都没时间回我们。”吴章穆说。
篇13:描写李兰娟的感人事迹作文
战“疫”不成功就不撤兵
73岁的李兰娟又去武汉了。
2月1日,国家卫健委授命浙江省派专家组驰援武汉。晚上9点,由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成员李兰娟领衔,浙大一院副院长陈作兵等10位专家组成的浙江高级别专家组,从杭州出发奔赴武汉。
此次医疗组的队员均来自浙大一院和树兰(杭州)医院,包括急诊医学科、重症医学科、感染科、呼吸内科等多个科室的医护骨干。
作为树兰医疗集团的发起人,当天中午,李兰娟精神抖擞地出现在树兰(杭州)医院举行的出征仪式上。她满怀信心地对大家说:“当前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已进入关键期,危重症病人抢救更为紧迫!浙江在抗击H7N9时,创建了一个‘四抗二平衡’的浙江经验,这次我们将把这个经验用到武汉的危重病人抢救中去,希望能够救治更多的病患!”
回忆起当天的出征仪式,树兰医疗集团党委书记吴章穆说:“那天,李院士的双眼略显浮肿,她每天都在长时间地工作。”
接到上级指令后,树兰(杭州)医院叶再元院长亲自指挥调度,仅用2个小时就组建了一支紧急医疗队并配齐随行各类物资,整装待发。除李兰娟院士之外,树兰(杭州)医院紧急医疗队成员还包括:感染科专家、副院长汤灵玲,人工肝专家、感染科副主任朱梦飞,重症监护室护士长张园园,人工肝专科护士刘元春等。
吴章穆告诉记者,树兰(杭州)医院紧急医疗队出征的医护人员于2月1日中午12点多才接到紧急通知。此次驰援武汉的目的是为了开展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危重症病人的救治工作。
中午12点多,李兰娟匆忙回了一趟家,简单收拾了一些随身行李。下午2点15分,她回到医院,和队员们汇合,准备出发。
吴章穆是诸暨市东白湖镇陈蔡村人。他们反复嘱咐李兰娟等树兰(杭州)医院紧急医疗队成员,注意自身安全,顺利打赢战“疫”,等你们凯旋。
“在李兰娟院士的身上,我们看到的永远是尽心尽责和满腔热情。”吴章穆对记者说,平时,李兰娟院士周一要在浙大一院坐诊,周三要在树兰(杭州)医院坐诊,她把很多时间给了工作,给了病人。在出征仪式前,上午李兰娟院士还在病区开会,讨论病人救治方案等,中午就准备前往武汉了。
2月2日凌晨4点40分,由上海南开往重庆北的列车停靠武昌站,李兰娟院士带领的医疗团队抵达武汉。稍作休整后,李兰娟院士就来到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东院区,开始对接工作。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东院区,是收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危重症病人的定点医院。李兰娟带领她的团队,与来自浙江、四川、辽宁等地的援汉医疗队医护人员一起,共同商讨诊疗方案。
“李兰娟院士说了,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这场战役不成功,我们就不撤兵!”浙大一院副院长陈作兵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
李兰娟两鬓微霜,目光坚定地说:“我现在做好了长期在武汉奋战的准备,与医务人员共同奋斗,把病人救治工作做好,至于什么时候回来,我还没考虑过。”
树兰(杭州)医院副院长汤灵玲说,李兰娟院士忘我工作,每天只睡3小时。网友纷纷点赞说:“李奶奶辛苦了!”汤灵玲劝李兰娟院士千万别逞强,李院士却说:“我的身体还行!”
“我们真的很挂念李院士,发微信去问候她,她都没时间回我们。”吴章穆说。
篇14:描写李兰娟的感人事迹作文
李兰娟院士从事传染病临床、科研和教学工作30余年,是我国传染病学领域杰出的领军人,在人工肝支持系统(artificial liver support system,ALSS)治疗重型肝炎肝衰竭、感染微生态学建立及应用等研究领域取得重大成果。她探索钻研SARS、手足口病、地震灾后防疫、甲型H1N1流感等传染病防控难题,为我国公共卫生事业作出了卓越贡献。
一、开辟了重型肝炎肝衰竭治疗新途径,是我国人工肝的开拓者
为攻克重型肝炎肝衰竭病死率高达80%的这一国际性治疗难题,李兰娟院士自1986年起历经20余年的艰苦攻关,创建了一套独特有效的非生物人工肝治疗方法--人工肝支持系统。探明了ALSS治疗的适应证和禁忌证,主持制定了《人工肝治疗指南》和《肝功能衰竭诊疗指南》,有力地推动了人工肝在全国的广泛开展并与国际接轨。迄今ALSS治疗重型肝炎1600余例,近7000余例次,显著提高了重型肝炎肝衰竭患者抢救成功率,急性、亚急性重型肝炎病死率由88.1%显著降低至21.1%,慢性重型肝炎病死率由84.6%显著降至56.6%,ALSS开辟了重型肝炎肝衰竭治疗新途径。并成功将ALSS应用于肝移植围手术期,为肝移植创造了时机和条件,有效减轻了术后排异反应,为肝移植前、后肝功能衰竭提供了最有效的治疗方法。积极推广ALSS技术至全国,广泛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并于至今,作为大会主席连续主持召开国际暨全国肝衰竭与人工肝学术会议,提高了我国人工肝研究的国际地位。ALSS研究获及浙江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国高校科技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二、创立了感染微生态学新理论,提出了感染微生态防治新策略,肝病微生态研究取得重大突破
李兰娟院士创建了感染微生态学,对肝病微生态和细菌耐药进行了系列研究,提出了感染微生态防治新策略。并于月出版了首部《感染微生态学》专著,而国际上直到20在权威杂志《科学》(《Science》)才刊登论文指出“破坏微生态就是损害人类健康”。获得20、浙江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三、以传染病诊治国家重点实验室为基础,指导全国新发和再现传染病的防治
20,在SARS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关键时刻,李兰娟院士对浙江省SARS疫情的防治提出并采取了科学的措施,在确保不发生二代病人和医务人员被感染、重症病人得到有效救治中发挥了关键性作用。研究成果获浙江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她本人也被省委、省政府授予抗击“非典”先进个人的荣誉称号。,全国多个省市发生较大规模的手足口病疫情,及时主编首部《手足口病》专著,并捐赠给卫生部,向全国免费发放,得到了卫生部陈竺部长的高度评价。抗震救灾期间,主持制定了《梭菌性肌坏死(气性坏疽)诊治专家推荐意见》,建成国内首个支援地震灾区网络医疗服务平台,为青川灾后医疗卫生体系恢复重建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撑,受到温家宝总理高度评价。,甲型H1N1流感发生国际大流行,李兰娟院士受命担任国家防治甲型H1N1流感专家委员会临床诊治组组长,参与了卫生部《甲型H1N1流感诊疗方案》的编写和制定工作。她的防治建议得到了卫生部领导的认同与肯定,对全国疫情防控工作的科学规范开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担任国家十一五传染病防治科技重大专项总体专家组专家、“综合防治示范区和现场研究”责任专家组组长和国家防治甲型H1N1流感专家委员会临床诊治组组长、卫生部临床路径技术审核专家委员会首席专家。荣获“十佳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提名奖,同时荣获“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为我国传染病诊治作出了重大贡献。
篇15:描写李兰娟的感人事迹作文
眼下,武汉的医院里,危重症患者比较多,需要人工肝等支持治疗。
1986年,李兰娟开始带领团队进行人工肝研究。历经10余年的辛勤钻研,李兰娟及其团队终于创建了一套独特有效的“李氏人工肝系统”,开辟了重型肝炎治疗的新途径,并于19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人工肝系统是一台体外仪器。借助这台仪器把患者的血液引流出来,在体外进行血浆置换、血浆吸附、血液滤过等步骤,清除血液中的黄疸毒素等有害物质,补充蛋白质和凝血因子,通过暂时替代肝脏的解毒、蛋白质合成和部分代谢功能,使肝细胞得到再生的机会,肝功能得以恢复。
树兰医疗集团品宣部总监邹芸介绍,由李兰娟院士带领的浙江紧急医疗队经过前期的方案讨论和制订,目前人工肝治疗和调节肠道微生态治疗已在进行中,人工肝团队已经进入重症监护室开展工作;同时采用“抗病毒+肠道微生态调节”的方案治疗病人,减少使用抗生素,微生态制剂主要是给重症病人和危重症病人服用,用以调节肠道微生态。
“希望把危重症病人救回来,让危重症病人的病死率下降,这也是我这次申请去的重要原因。”李兰娟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
朱梦飞是树兰(杭州)医院感染科副主任。根据他从武汉传回的消息,李兰娟院士每天都与紧急医疗队的队员们一起讨论病情,指导工作,调整治疗方案。
“四抗二平衡”是李兰娟院士倡导的救治策略。这个从H7N9禽流感治疗中总结出来的经验,又被应用到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治疗中。所谓“四抗”,第一个就是早期抗病毒治疗;第二是进行危重病人的抗休克治疗;第三是抗低氧血症以及多器官功能衰竭;第四是抗继发感染。“二平衡”中第一个平衡是水电解质酸碱的平衡,第二个就是微生态平衡。
来自朱梦飞的消息是,2月4日,李兰娟院士带领的救护团队开始进驻医院ICU,应用包括李氏人工肝在内的方案进行危重症患者的抢救治疗。在李兰娟院士的指导下,危重症病人经李氏人工肝治疗后,病情有所好转。
一个好消息传来,李兰娟团队这次带去了先进的仪器设备,希望人工肝这一套技术能在抢救呼吸衰竭、肺部炎症明显增加、有细胞因子风暴的危重症病人中得到应用。同时用微生态制剂来调节患者肠道的细菌,让肠道的细菌保持平衡,抗继发感染。
篇16:关于申纪兰的人物事迹作文素材
老支书李顺达1983年病故后,西沟这面旗帜便历史地落在申纪兰肩上。她感到这面旗帜的分量,时常激励自己:“老李是看不见了,我要好好干!”但是,通向富裕之路的大门也并非轻易就能打开。
比起先进地区,差距在哪里?西沟怎么办?申纪兰一时也说不清,道不明,于是决定出去看看。1984年冬天,申纪兰和另外3个村干部打点行装,河南、江苏、上海郊区一路南下。前后半月有余,申纪兰眼界大开,特别是“无工不富”的观念开始植入她那羊肚子毛巾裹着的头脑。河南新乡七里营,一个村就有27个企业,电脑指挥生产,产品出口海外,人均收入3000元。村支部书记也是个老劳模,跟申纪兰说:“光靠种地富不了,赶快上工业吧!”申纪兰想,也是。西沟人均才7分地,为人多地少发愁多年,穷就穷在这种粮“单打一”上。上工业既能增加收入,又能安排劳力,不正是一条很好的致富门路吗?
南行归来后,支部会便讨论办个什么企业,选来议去,多数倾向于借当地硅矿之利,上一个中型硅铁厂。
几天后,硅铁厂破土动工了。申纪兰的心劲可足啦,成天不着家,火扑扑地到处跑,不是在建厂工地,就是进县跑市上太原,别的姑且不说,仅资金就跑回100多万元。
西沟也能流出铁水!垒猪圈的石头也能变成几千元一吨的宝贝!捏惯锄把子的手也能办成工厂!当铁水映红了申纪兰那张朴实的脸时,她哭了,好多男人也哭了。这是1987年11月8日。次年,硅铁厂给西沟带来了88万元的利润。
一次,申纪兰见到一位颇有名气的农民企业家,这位企业家同申纪兰一样,既是劳模,也是共产党员。但是两人话不投机,格格不入。谈起当时的情况,申纪兰说:“他那一套我不赞成。劳模不劳动,叫啥劳模;有点钱就贪图享受,叫啥共产党员。”
这就是申纪兰。在漫长的岁月里,劳动几乎成了她的职业,成为她生命的一部分,她以劳动为本,以劳动为荣,因为她认为劳动才能创造财富,劳动才能不脱离群众。今年4月初她从北京开会返回西沟,听说全村出动在东峪沟整出亩造林地,她家门不进,直奔8里外的东峪沟,并连连为自己没能参加这次预整地劳动而遗憾。
多少年过去了,岁月使她脸上显现出条条皱纹,时光给她头上平添了缕缕白发,但是羊肚子毛巾还在头上,手上老茧还是一大把,只是黑布衣变成了涤卡。家里也没有一件时兴家具,还是60年代的半揭盖箱,祖上留下的两门柜。问及为何不添置新衣新物,申纪兰道出她的消费观:“西沟还不富裕,我不该去贪图这些。吃穿住用,需要就买,不需要就不买。这两天老往外跑,鞋也磨烂了,我就买了双新的。这不,你们看。”果然,她脚上有一双松紧口、压胶底的新布鞋。
如果说,勤劳、俭朴是申纪兰作为中国农村妇女的传统美德,那么,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一名党的基层干部,申纪兰在发展商品生产中把这种传统美德升华为一种时代精神,即艰苦奋斗,勤俭创业,无私奉献。那年,无锡几个人想做倒煤生意,但弄不到车皮指标。听说申纪兰名气大,又认识许多大领导,便托人找到申纪兰,请她当董事长,还拿出给她印好的名片,说别的不要她管,只要弄到车皮,每月酬金1万元。申纪兰越听越不对味,以“顾不上”为由推掉了。事后申纪兰说:“要我出去行贿买车皮,钱再多,我也不干。”
是申纪兰已经富得不在乎那几个钱了吗?不是。她并没有多大收入,每年除了国家给的1000元补助,村里给的600元补贴,就是那1亩4分责任田的收入。就这,她也觉得比群众收入高,是特殊化了,前年市里要给她增加补助,她一再谢绝。
是申纪兰不需要钱花吗?也不是。她至今没有电视机,几次想买,总觉得手头偏紧,买了电视就干不成别的。是啊,婆婆年老多病,双目失明,需要花钱。谁家有个难处,她也时常感到经济拮据。当干部这么多年,无论是外出开会,还是给村里办事,她从未报销过1分钱的差旅费,也从未领取过1分钱的补助,都是自己掏腰包。如此开销,怎能不紧呢。
凭申纪兰的权力和地位,像时下一些人那样,搞搞权钱交易,也并非难事。但申纪兰从不动这份心,她觉得权力和地位是党和人民给的,只能用来为党和人民办事,否则就是极大的犯罪。
温州一个推销员找到申纪兰推销铜线,申纪兰知道硅铁厂正需要,想买一些,可一问价格高得惊人,便不买了。
“只要照这个价格买下,给你30%的回扣。”
“那更不能买。”
推销员以为申纪兰嫌回扣少,就又掏出一沓现金放在桌上,还递上一块进口表:“这也是你的,成交吧!”申纪兰一看这阵势就不高兴,连说:“走吧,走吧,你这人不能打交道。”
“现在都是这样的。”
“谁说的,我就不是!”
推销员没词了,最后压价40%把铜线卖给了西沟。十几天后,申纪兰收到一封来自温州的信,那位推销员在信中写到:“你是共产党员,我也是共产党员,但你才是真共产党员。”你才是真共产党员--看着这八个字,申纪兰感到无尚光荣。
篇17:关于申纪兰的人物事迹作文素材
申纪兰的名字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已家喻户晓,她的名字同全国劳模李顺达连在一起,载入世界“人与自然”发展史册。他们所在的山西省平顺县西沟村过去是“光山秃岭乱石沟,十人见了十人愁;旱涝风雹年年有,庄稼十年九不收”。在东西长7公里、南北宽5公里的土地上,有大大小小239条干涸贫瘠的沟壑,332座光秃秃的山头。自然条件如此恶劣,在许多人看来,这绝对是一个“不适宜人类居住”的地方。然而,这恶劣的自然环境,正是李顺达、申纪兰当年生活和战斗的地方。
抗战初期,李顺达响应毛主席“组织起来”的号召,创办了边区第一个互助组,开展生产自救,抗战度荒,被誉为“边区农民的方向”。解放后,李顺达、申纪兰带领西沟人民艰苦奋斗,建设山区,改变了穷山恶水的旧面貌。1953年同时当选为全国劳动模范。毛泽东同志在介绍这个合作社经验的《勤俭办社,建设山区》一文前写下长长的一段按语:“……这个社所在的地方,是那样一个太行山上的穷地方,由于大家的努力,三年功夫,已经开始改变了面貌……”那时,申纪兰是合作社副社长。
申纪兰是以勤劳勇敢出名的。这即是她身上所集中体现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又是那个时代的英雄特征,同时也是一名共产党员的优秀品质。
1946年,申纪兰嫁到西沟村的第6天就下地劳动,在那里一时成为新闻。
1952年,申纪兰带领姐妹们冲破“好女走到院,好男走到县”的陋习,下地劳动,争得同工同酬的权利,成为现代中国农村争取男女同工同酬的第一人,是中国妇女解放的一块里程碑。《人民日报》曾以《劳动就是解放,斗争才有地位》为题报道了她们的事迹,申纪兰从此名扬全国。
从那时起,申纪兰的人生增添了许多传奇。
她曾先后13次见到毛主席,赴苏联见过斯大林;她作为新中国妇女代表,到丹麦参加世界妇女大会;越南领导人胡志明、朝鲜领导人金日成接见过她;美国著名记者斯特朗采访过她;苏联青年英雄卓娅的母亲给她写过热情洋溢的信。
名气大了,但申纪兰劳动的本色没有变。
篇18:度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爱国工匠李万君详细事迹(作文素材)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爱国工匠李万君详细事迹(作文素材)
电焊枪发出的刺眼蓝光晕染着飘散的烟尘,已获得“中华技能大奖”以及多项发明创新奖项的李万君,如今依然手握焊枪活跃在生产一线,以精湛技能打造最安全可靠的中国制造高速列车。这位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自从拿起焊枪到现在,始终不懈地兢兢业业、孜孜以求。
1987年8月,19岁的李万君职高毕业,被分配到长春客车厂电焊车间水箱工段。焊枪喷射着2300度的烈焰,瞬间将钢铁融化。焊工们在炎热的盛夏焊着客车上供水的水箱、制动的风缸,车间里火星四溅,烟雾弥漫;声音刺耳,味道呛鼻。
披挂着厚重的帆布工作服,扣着封闭的焊帽,李万君和工友们在烟熏火燎中淬炼意志。一年后,当初和他一起入厂的28个伙伴,25个离了职。李万君留了下来。师傅们都说这孩子黏人,问问题问得太细。厂里要求每人每月焊100个水箱,他总会多焊20个;厂里两年发一套工作服,可他一年得磨破四五套。
入厂第二年,李万君在车间技能比赛中夺冠。1997年,他首次代表长客公司参加长春市焊工大赛,虽然是最年轻的选手,三种焊法、三个焊件、三个第一轻松收入囊中。此后,经常与不同单位焊接高手切磋的李万君技艺越来越高,并顺利考取了碳钢、不锈钢焊接等6项国际焊工(技师)资格证书,成为全能型焊工。20米外,只要听到焊接声,李万君就能判断出电流电压的大小、焊缝的宽窄、焊接质量如何,绝无差错。
很快,李万君小有名气了,厂里的`尖端活、关键活都找他。有一年,工厂水管冻裂了,水一直哗哗地流,生产无法正常进行。可修理的时候,带压焊接一焊就噗噗冒气儿,经验丰富的老师傅也没了主意。车间主任找来了李万君。他仔细观察,反复琢磨,在裂口处焊上了一个带螺纹的管座,让气体从中排出,解决了难题。
直到今天,李万君还是常常提起当年厂里流行的一句顺口溜,“远看像逃难的,近看像要饭的,仔细一看是水箱工段的”。李万君说,焊工是非常苦非常累的工作,只有感兴趣才能热爱,热爱才能敬业,才能豁出去,让技术在手中升华。
首席技师传承技能与精神
在短短6年时间里,中国高铁完成了时速250公里、350公里、380公里的“三级跳”。高速度需要高技能人才队伍支撑,李万君主动请缨,传技能,教绝活。2013年,长春市焊工比赛的前三名都出自李万君门下。多名徒弟岗位成才,成为技师、高级技师和操作师,在高铁生产中挑起大梁。
2008年,长客公司引进德国西门子时速350公里高速动车组技术,但与之相匹配的大量高技能工人却一时难求。德国人提供的转向架焊接试验片,只有李万君一人能焊出来。为了新项目,公司成立了新产品车间,抽调高素质人员,还从技校招来了400多名学生让李万君培训,要求短时间内迅速形成生产能力。
德国的工艺标准是全新的,李万君从头学起,常常彻夜不眠,思考如何将复杂的工艺操作过程分解成具体的步骤教给学员。那时候李万君上厕所都一路小跑,生了病就用药顶着,体重掉了20多斤。最终,400多名学员全部提前半年考取了国际焊工资格证书。德国西门子的焊接权威布鲁诺竖起了大拇指说:“李,你创造了奇迹!”
现在,这些经过李万君培训的员工已成为时速380公里动车组的生产主力,也使长客公司焊接技术整体水平和欧洲西门子实现同步。“李万君国家技能大师工作室”成立了,这里既是传承技术的培训站,也是解决企业生产难题的攻关站。不仅培训企业内部和吉林省内其他企业的焊工,李万君还赴新疆阿勒泰地区对400多名技术工人进行培训,把自己的技能变成社会财富。
“我的技能传给企业和社会才更有价值。”李万君说,大国工匠就应该把本事总结出来,把技能传承下去,把创新开展起来,为中国梦提速。
大国工匠追求极致与创新
2007年,作为全国铁路第六次大提速的主力车型,时速250公里动车组在长客公司试制生产。列车转向架横梁与侧梁间的接触环口,是承载整车约50吨重量的关键受力点,按常规焊法焊接段数多,接头易出现不熔合的缺陷,质量无法保证,一时间成为阻碍生产的拦路虎。
“能否一枪把这个环口焊下来呢?”李万君提出这个想法,来自阿尔斯通的法国专家认为不可能。经过1个月的反复钻研摸索,李万君总结出“构架环口焊接七步操作法”,一枪焊完整个环口。这连最先进的焊接机械手也无法完成的操作,让倨傲的法国专家也对中国工人竖起了大拇指。
中国高铁搭载着中国梦提速,而高速度更要有高质量做保证,李万君在质量管理创新上大显身手。“原来我们生产的列车时速80公里,只要焊结实就行,外面的焊碴都不用清理。”李万君说,现在时速300公里的高铁,掉一个焊渣都可能造成重大事故,所有焊件必须表里如一、没有瑕疵,每一个焊件都得是艺术品。
为了做到这一点,李万君编辑了图文并茂的《焊接典型质量问题汇编》,制定了《转向架铆焊工标准操作手册》,提炼出《焊接艺术化标准》,让严谨的制造态度成为焊工标准规范的操作习惯。他随时发现生产上的问题,创新工艺填补了我国氩弧焊焊接转向架环口等方面的空白,以高超技能和实践经验完善大国制造。
以来,李万君带头完成国家发明专利21项,革新70多项,重大技术创新10多项,取得五小成果150多项,获奖104项。在打造中国高铁金名片的路上,大国工匠李万君们坚定前行。
附:
感动中国度十大人物颁奖词及人物事迹
篇19:李兰娟事迹心得体会
执掌浙江卫生厅十年,战功显赫!
看到李兰娟那慈祥和蔼的外表,大家想到更多的是,她是一位德高望重的学者和悬壶济世的医生。
可是你却不曾知道,李兰娟曾执掌浙江省卫生厅,整整有十年之久。从她的言谈举止上,我们根本看不出她的“官气”。也完全猜不到,她还曾是浙江省卫生厅的厅长。
大家可曾忘记前,那场令人生畏的“非典”?
春季,SARS病毒同样也在肆虐浙江,当时作为卫生厅长的李兰娟,当机立断,要求快速切断传染源。只要是与“非典”病人接触过的人,统统都要隔离起来,不得瞒报和少报。
她要求及时地把疫情的情况,向大众公布。
当时整个浙江省,被隔离观察的人数达到十几万,虽然承受了很多的非议,但她态度非常坚决。大家不要忘记了,她还是一位医学家,一位传染病学的专家。她相信科学,只有控制住传染源,切断传染途径,才能打赢这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事实胜于雄辩,在那场战斗中,浙江省获得了全胜,成为全国的典范。
浙江人民因此记住了这位“雷厉风行”的厅长。
篇20:2022李兰娟事迹心得体会
北京时间4月24日,国际乒联官方微博近日转发了在知乎上的热门问题“如何评价男子乒乓球大满贯选手张继科?”并评选出了最佳答案,来证明“张继科的暖男形象”。
虽然平时看上去都是“霸道总裁范”,但是在粉丝心中,张继科却是个不折不扣的暖男。国际乒联转发了“如何评价男子乒乓球大满贯选手张继科?”问题的精彩答案,并且表示:“你们老大这么暖,你们感受到了咩?”
有网友回答该问题时写道:“我补充我知道,对他自己的球迷是真好。汶川地震,有个球迷是灾区的,手机在贴吧发帖求安慰本来是小孩子博存在感的问题,家里受灾情况并不能说特别严重,张继科看到直接给了一万元还是五千元,反正是给钱了。”
“有一年的年末在自己贴吧里送礼物,包括国家队队员平时背的包,他的球鞋,他的比赛服等周边,这虽然对他来说不是贵重的东西,但在球迷看来是不是大暖男?”
“生日或者重大节日都能记得在贴吧或者在微博上感谢球迷,他这人文化水平可能不高翻来覆去车轱辘话来回写,每次又都有区别。”
“去看他比赛的球迷,看他喝水花痴说自己也渴了,他给三个球迷每人拿一瓶水送过去。”
“在张继科微博小号看到,有人喜欢他,生重病了但还是希望得到他的签名照,他在微博说已经看到并且马上请人送过去,安慰鼓励生病的人。”
“迎接新年的时候,除夕在群里空降给他的球迷发了一千块红包。”
“有个小男孩是他球迷,得了白血病,他的球迷组织知道以后送了小男孩张继科的T恤,小男孩很高兴还拍了照片传回来,张继科看到以后明确表示要亲自去医院看他,并且参与了募捐。顺便一提张继科是真稀罕孩子啊!各种小孩邀请合照的时候他的表情都很暖。”
“很多从小练球的小孩都喜欢他,在休息室他朋友拿了几个孩子的训练日记请他来签名,他签完翻了几本日记,让他朋友跟他们说一定要好好练,他看好他们。”
“感觉粉上他不只是多了一个偶像,还有了靠山。”
篇21:关于学习李兰娟抗击疫情事迹心得
近日,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兰娟持续登上微博热搜榜,引发舆论和热议,当大家看到她的事迹后,无不感动和敬佩!
当你在没日没夜的睡觉时,年过七旬的李兰娟院士正奋斗在武汉一线,每天只睡三个小时。
2月2日,工程院院士、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成员李兰娟来到武汉。
年过70的她凌晨4点下火车,吃过早餐就接着开会。在收治危重患者的定点医院不分昼夜的忘我工作,普及对病毒的认识、与医护人员共同商讨诊疗方案,甚至每天就睡3小时……
年轻人一日只睡3个小时,还有些吃不消,更何况年纪这么大的老太太,而且还是连续3天!
当记者采访李兰娟院士时,其回答更是让人心疼与敬佩!
记者问:您太逞强了,您比我们大几十岁呢?
李兰娟院士回答:没问题!
记者又问:您就睡3小时太少了,多睡一点。
李兰娟院回答:现在要尽快跟国家联系,怎样提高检测试剂的敏感性问题!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副院长江应安这样说李兰娟院士 :
“70多岁的老人了,真的是不分昼夜, 她凌晨4点下火车,吃过早餐就接着开会。各个医院的专家、基层的管理者都要见面,把她对疾病的认识告诉我们。我感觉,这个老太太,真的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脊梁。”
这突然让我想到了基辛格《论中国》 中的一句话:“中国总是被他们最勇敢的人保护的很好”。
李兰娟院士的忘我无私及科研攻关的精神,带领团队终于在近日取得了关于新冠病毒的重大研究成果!
根据报道,李兰娟团队最新研究成果显示,两款能有效抑制冠状病毒的药分别为阿比朵尔、达芦那韦。它们分别抑制病毒对细胞的病变效应、病毒复制。
平常时我们不曾将他们记起,危难时他们却挺身而出,常说“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是有人在替你负重前行!”
李兰娟院士以治病救人为自己的天职,无论非典还是禽流感,还是现在的新冠病毒,她始终坚守在抢救危重病人的一线。
她潜心国际前沿课题,从人工肝到微生态平衡、到H7N9等重大传染病疫情研究,再到现在带领团队对新冠病毒取得了重大科研成果,开拓了一片又一片的未知领域……
她就是中国工程院院士、人工肝的开拓者、感染微生态学领域的开辟者、传染病学的领军人物——李兰娟。
篇22:关于学习李兰娟抗击疫情事迹心得
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73岁的李兰娟院士毫不犹豫地奔向战“疫”第一线,率先提出武汉封城。眼下,她正和她的团队在疫情一线不停奔波。这也是她与非典、与H7N9作搏斗后,又一次奔赴战“疫”最前线。
●工作日志
1月18日,李兰娟受国务院、国家卫健委委托,与钟南山院士等一行6人抵达武汉。
1月20日上午,李兰娟与钟南山一起参加总理主持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
1月22日,李兰娟向国家建议武汉必须严格地“封城”。
2月1日,李兰娟主动请缨带团队驰援武汉。
2月2日凌晨4:40,李兰娟带领团队抵达武汉,此后她一直奋战在抗击疫情的第一线。
她是中国感染病学科唯一女院士,73岁,主动请缨驰援武汉。她说,这一次,她来当一个医生,没考虑过什么时候回家
年夜饭是机场的饺子
“妈,等你回来。 ”2月1日,李兰娟的儿子郑杰发了一条朋友圈。同一天,《李兰娟院士带队出发驰援武汉》的新闻被无数人转发。
“深夜送她回去的路上,她又冷又困,从18日开始到28日,她没有一天不是凌晨2点之后睡的。 ”郑杰文章里的这个 “她”,就是李兰娟。
亲人难免挂心,然而为祖国奉献被李兰娟这一代人视作本职,这个时候谁也拦不住她。 1月24日除夕当天,李兰娟飞往北京参加疫情有关会议。晚上9时许,她从北京返杭,晚饭是在机场吃的一顿饺子。 “今天我轻松了,不用烧年夜饭了。 ”李兰娟相当豁达。
不分昼夜救治患者
立春——“不教胡马度阴山”2月4日,立春这天,李兰娟团队在武汉公布治疗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的最新研究成果。通过体外细胞实验发现,阿比朵尔和达芦那韦两种药物对新型冠状病毒有抑制效果。李兰娟说,“我们这次是来治病救人的,特别是要救治重症病人。 ”抵达武汉后,李兰娟一刻也没停歇,听汇报、讨论诊疗方案,平均每天只睡三小时。而她却说,“没有问题,我身体蛮好的。 ”“70多岁的老人,真是不分昼夜,她凌晨4点下的火车,吃过早餐接着就开会,各个医院专家,基层管理者,都要见面,把她对疾病的认识告诉我们。我感觉,这个老太太,真的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脊梁。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副院长江应安感慨。
果敢冷静是自我要求
李兰娟在重大的事件面前,一向果敢冷静。在抗击SARS时期,李兰娟对浙江的防治提出并采取了系列创新性措施,实现了该省医务人员零感染率,重症病人得到有效救治。十年后H7N9肆虐中国南方省份,李兰娟创造性将李氏人工肝用于重症H7N9救治,显著降低病死率。 “作为感染科医生,控制传染病是我们的责任。 ”李兰娟说。
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后,李兰娟又一次奔赴战“疫”最前线。作为国家级专家,她提出了对疫情的预判,特别是提出了武汉要采取“不进不出”措施、冠状病毒感染要作为乙类传染病甲类管理等重要建议。电视上,李兰娟的一口绍兴普通话让人印象深刻,“希望把危重症病人救回来,让危重症病人的病死率下降,这也是我这次申请去的重要原因”。
也许,对李兰娟来说,无论做教授还是做院士,从披上白大褂的那一刻起,挽救病人生命就已成为她一生的职责。
篇23:人物事迹作文素材
人物事迹作文素材
一、周瑜:历史长河中的不灭星光
【获奖名片】坚守信念为国捐躯
【评价】
1、谈笑间,羽扇轻摇,破敌百万;沙场上,征袍染红,血战南郡。他用短暂的一生,诠释忠诚与智慧的真正含义。
2、国家危难,他力排众议,强据曹魏,尽显名士风采;赤壁阵前,他泰然自若,拔剑相迎,破百万曹军。他短暂的一生确如高山般让人仰止!
【颁奖词】
权力的巅峰,他触手可及;忠诚的信条,他永生不忘。他火烧赤壁,血战南郡,以自己短暂的生命,成就他人的王者霸业。一颗忠心,东吴元老,他深谋远虑,助吴天下三分。何谓贤谋,何谓良帅,何谓能臣,公瑾是也。
【事迹】
周瑜出身士族,早年与孙策是挚友。他尽心辅佐孙策,为孙策东渡江东立下汗马功劳。孙策死后,周瑜又效力孙权。建安七年,曹操下书责令孙权送其子为人质,众大臣犹豫再三不能决断。周瑜力挽狂澜,分析利弊,最终说服群臣。周瑜对孙氏忠贞不二。他拒绝了曹操派人的游说,态度坚决。
建安十三年,曹操挥军三十万会猎江东。周瑜英勇不惧,说服众人,与曹决一死战。面对三十万曹军,周瑜展现的是一位真正的英雄拥有的'豪迈。一句“操直送死”,一计“火烧曹军”,一场“赤壁之战”,成就了他的辉煌。这场大火使曹元气大伤,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局面。熊熊的火焰是周瑜爱国的心火,是他誓死效忠的赤子之心。
赤壁之战后,他为了扩张东吴的势力,主张攻打南郡,在那场战争里他失去了生命,但他在赤壁船头傲立的风姿,依然让人仰望。他将一生都奉献于东吴霸业,直到最后一刻都不曾倒下。
二、屈原:赤子之心的汨罗英魂
【获奖名片】浊世清莲
【评价】
1。“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在有些人看来,处世不必过于认真,世道清明,可以出来为官;世道浑浊,可以与世浮沉。然而你宁可投江而死,也不愿使清白之身,蒙受世俗尘埃。
2。眼看自己一度兴旺的国家已经无望,虽有心报国,却无力回天。你本可以出走他国,却最终因爱恋国土,于悲愤交加中自沉于汨罗江,殉了自己的理想。怎能不让人叹惋?
【颁奖词】
是您,使内外交困的楚国一度出现国富民强、诸侯威震的局面;是您,虽屡遭疏远流放,赤子之心却始终不渝。“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直到无能为力,您纵身一跃汨罗江,以身来殉美政理想!
【事迹】
战国时楚国人。我国最早的大诗人,名平,字原。他学识渊博,主张彰明法度,举贤授能,联合齐国,抗击强秦。在同反动派斗争中受诬陷而丢官离职。顷襄王时被放逐,但因此却更加接近人民的生活,对黑暗现实十分不满。后因楚国的日益****,首都郢亦被秦兵攻破,他既无力挽救楚国的危亡,又深感政治理想无法实现,遂投汨罗江而死。
屈原的著作有《离骚》、《九章》等,这些着作文字华美,体现了他的人生理想和政治追求。他看清了贵族的虚伪、昏庸与腐朽,看清了奸臣排斥贤才的行为,看清了社会的种种不仁……他的主张,体现了他对楚国国事的深切忧念以及为理想而献身的伟大精神。
屈原的死是对当时黑暗势力的一种嘲讽和揭露,是一种无言的反抗与斗争,同时也是向后世发出的一个警告――要小心黑暗的势力!他的作品语言生动而富有活力,有着浪漫主义精神,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篇24:人物事迹作文素材
刘胡兰,一位10岁参加抗日儿童团、14岁参加共产党的小姑娘。
解放战争时期,在一个偏僻的'山村里,为掩护革命同志转移而被捕。
她坚贞不屈,神情镇定,从容地卧倒在敌人
的铡刀下,英勇牺牲,年仅15岁。
毛泽东亲自为她题词“生的伟大,死的光荣”。
分析:女性一直是弱小者的代名词,但有谁敢说刘胡兰弱小?因为有了理想,弱小的身躯里也装着无限大的勇气。
话题:“生命的价值”“追求”
篇25:作文素材人物事迹
作文素材人物事迹
柴智屏【1】
机会只有三秒钟
她,名牌大学毕业,却找不到工作。好不容易找了份戏剧编剧助理的工作,却发现整个公司除了老板只有她一个员工。累死累活干了三个月,只拿到一个月的工资,于是炒了老板鱿鱼,开始游荡帮人写短剧,写电影,只要按时收到钱就好,前路茫茫,她希冀着奇迹发生。
一次机缘巧合,她应聘到电视台一个节目当了编剧。半年后,在一次制作节目时,制作人不知为什么突然大发雷霆,说了句“不录了”就走了。几十个工作人员全愣在那儿不知怎么办,主持人看了看四周,对她说:“下面的我们自己录吧!”
机会只有三秒钟,三秒钟后,她拿起了制作人丢下的耳机麦克风。那一刻,她清楚地对自己说:“这一次如果成功了,就证明你不仅是一个只会写小剧本的小编剧,还可以是一个掌控全场的制作人,所以不能出丑!”
慢慢地,她开始做执行制作人。当时,像她那个年纪的女生能做制作人,相当罕见。
几年后,这个小女生成了三年获得金钟奖的王牌制作人,接着一手制作了红得一塌糊涂的偶像剧《流星花园》,被称为“台湾偶像剧之母”
回首往事,柴智屏爽直地说:“机会只有三秒,就是在别人丢下耳机的时候,你能捡起它。”
分析:人们时常抱怨上帝不公,总是眷顾他人而忽略自己。但是当上帝赐予你机会的时候,你有没有像柴智屏一样在三秒钟之内把握机会?如果没有,不妨先反省下自己,错过花期的花儿不会开放,请珍惜身边的每一次机会。
适用话题:自信、勇气、机会
田家炳【2】
拿矿泉水的富翁
一位记者随同一所受捐助的学校教师迎接一位捐助者,在机场为了解渴,大家买来矿泉水。刚喝几口,飞机到了,大家都不约而同地把手中的矿泉水扔掉。这时他们看到大富翁从飞机上走下来,手中拿着的似乎是一只空瓶子——瓶底只有一口水。大富翁下飞机后和大家谈笑风生,随着他手的晃动,矿泉水发出轻微的声音,直到他坐上前来接他的车子,还没有扔掉瓶子。车里有水,有人就递给他一瓶,可他摆摆事实手,直到喝完那瓶中剩下的最后一口水,才放下瓶子,接过满瓶的矿泉水。这位大富翁就是香港知名实业家、慈善家田家炳。来为慈善事来捐款10亿元人民币。
分析:修养不关乎身份地位,无论贫富。即使是卖报的老头,他的修养也可以使他比一般人都高大;而田家炳先生,他除了爱心之外,更让人感动的是他连一瓶矿泉水也不愿浪费。
适用话题:修养、行为、高尚、节约与浪费
丹尼斯·海斯【3】
地球之父
人类历史上的第一个“地球日”,是 1970年4月22日 ,由美国哈佛大学法学院的一个刚满25岁的学生——地球之父在校园发起和组织的。他因此被誉为“地球之父”
丹尼斯·海斯生长在美国华盛顿州环境幽美的哥伦比亚河峡谷,他从小养成了爱好大自然的个性。到了大学时代,他虽然就读于法律专业,却始终没有放弃对环境问题的关心。鉴于丹尼斯·海斯在环保事业中所作出的重大贡献,他曾荣获联邦野生动物协会,美国慈善协会,美国太阳能协会,远离战争组织的最高荣誉奖项,并被国家奥杜邦协会评为“100个最杰出的环保人士”之一。
分析:英雄不问出处,也不论年龄的大小。年轻的丹尼斯·海斯一心致力于环保事业,持之以恒,最终为自己赢得了“地球日之父”的.称号。
适用话题:环保、自然、青年
萨科齐【4】
必须成为总统
法国总统萨科齐, 1955年1月28日 出身于法国巴黎的一个移民家庭,从小就遭受别人的歧视和嘲笑。10岁那年的一天,他骑着自己心爱的山地车在郊外潇洒地穿梭。正当他得意时,几个小孩拦住他,一把夺过他的山地车,猛地摔在地上,还指着他的鼻子说:“你这个外来的小崽子,不配骑山地车!”晚上,他在日记本上写道:“我不是想成为总统,而是我必须成为总统。”
15岁时,因家庭贫困,萨科齐告别了学校。以后的几年间,他放过羊,当过乐队号手,做过泥瓦匠,糖厂工人等。他哭过,泄气过,但从没有退缩过。后来,他通过半工半读考上了巴黎政治学院。结业后,又与校友一起做生意。在生意场上打拼了后,他毅然离开,走上了从政之路。
1983年,年仅28岁的萨科齐当选巴黎郊区讷伊市市长,成为法国历史上最年轻的市长。5月,在法国总统大选中,萨科齐胜出,当选为新一任法国总统。他也终于圆了心中的总统梦。
分析:当一个人用“我必须怎样”来承诺自己的理想时,他的心中就一定蓄积了巨大的动力和必胜的信念。而这种动力和信念也正是打开成功之门的钥匙。
适用话题:尊严、改变、困境
哥白尼【5】
充满好奇心的童年
波兰伟大的天文学家哥白尼,小时候就非常喜欢问问题。他对世界充满了好奇,经常缠着爸爸妈妈问这问那:太阳为什么总是从东边升起,从西边落下?晴朗的夜空有那么多星星,为什么到了白天却无影无踪?小鸡为什么从鸡蛋里出来,而不从母鸡的肚子里出来?……哥白尼后来对科学奥秘的不懈探求,正是从这些稀奇古怪的“为什么”开始的。
分析:成功发端于好奇心,因为好奇,才会去探索,去探索就会发现别人没发现的东西。可以说,好奇心是智慧富有活力的最持久、最可靠的特征。
适用话题:质疑、好奇、探索
特蕾莎【6】
伟大的修女
18岁的特蕾莎离开家乡来到爱尔兰加入了劳来多修女会,后来主动到印度最破烂的贫民窟,在那里用几卢比租下一间房子,收容饥寒交迫的孩子。为了他们,她亲自到街上乞讨食物,帮他们清洗身体。房间里没有桌子、椅子、黑板,她就以地板为黑板,教孩子们认识孟加拉字母。一次,她遇见一个人身上全是脓包、伤口,脓包上尽是蠕动的蛆和虱子,便到警察局请求他们拨一处地方,使她可以接待这样的无家可归者。就这样,她创办了“死者之家”专门收容垂死的游民。秉持同样的信念,她还创办了“弃婴之家”和“麻风病之家”。1979年,她荣获诺贝尔和平奖同年获印度政府颁发的全国最高荣誉奖。
分析:特蕾莎修女是人类社会的福音,她与贫困中的人们融为一体,为他们带去光明和爱。而特蕾莎修女这样做,不为所图,不求任何回报,纯粹只是去帮助那些受难的人民。
适用话题:善良、奉献、爱心
法拉第【7】
“反过来试试看”的奇迹
丹麦人奥斯特发现导线上通电流会使附近的磁针偏转,法拉第由此想到磁铁也能使通电导线移动,于是他发明了电动机。后来法拉第又想到,电能生磁,反过来呢?他立刻做实验,最后终于发现磁也能生电,这一发现导致了发电机的诞生。法拉第的两次“反过来试试看”使大规模生产和利用电能成为可能,引发了第三次产业革命。
分析:有些事情被我们的惯思维所禁锢,不妨反过来思考,或许会另有一番天地。
适用话题:角度、思维、创新
篇26:古代作文素材人物事迹
王亚南睡三脚床苦读
王亚南小时候胸有大志,酷爱读书。他在读中学时,为了争取更多的时间读书,特意把自己睡的木板床的一条脚锯短半尺,成为三脚床。每天读到深夜,疲劳时上床去睡一觉后迷糊中一翻身,床向短脚方向倾斜过去,他一下子被惊醒过来,便立刻下床,伏案夜读。天天如此,从未间断。
结果他年年都取得优异的成绩,被誉为班内的三杰之一。他由于少年时勤奋刻苦读书,后来,终于成为我国杰出的经济学家。
俗话说:“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只有从小勤奋学习,才能为将来成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篇27:古代作文素材人物事迹
孙膑:
师从鬼谷子
孙膑,自幼聪慧。不幸幼年丧父,二哥孙虎因兵乱走失。孙膑立志拜师学艺,造福百姓。当时楚国有位学者,姓王名栩,精通兵法,武艺高强,隐居鬼谷山中收徒传艺,世人尊称“鬼谷先生”,孙膑于是学艺于鬼谷先生。与孙膑一起学艺的还有庞涓、苏秦、张仪,被后人称为“鬼谷四友”。
因才遭妒
庞涓是其同学,孙膑勤奋好学,为人忠厚,与师兄弟们相处和善。而庞涓却心胸狭窄,骄傲自大,嫉贤妒能。庞涓比孙膑先下山,做了魏惠王的大将军。他自认为才能不及孙膑,就悄悄派人召孙膑到他那里共事。等孙膑到了以后,庞涓设计陷害孙膑,削去了他的两只膝盖骨(古代称为膑摈刑),想使孙膑的才能不得显现于世。这是“孙膑”这一名字的由来。
逃魏奔齐
孙腔被削去了膝盖骨后,成了残疾人,并且是受人贱视的“刑徒”。有一天,他听说齐国的使者到了魏国郡城大梁,就以犯人的身份秘密地会见了齐使,陈说自己的遭遇、行军布阵的策略及政治主张。齐国的使臣大为感动,认为他是个难得的人才,就偷偷地用车把他带回齐国。
赛马显才
孙膑到齐国时,齐威王即位不久。齐国王公贵族常以赛马为乐。有一次,孙膑去看田忌和齐威王赛马。孙膑出主意说:“将军先用下等马和威王的上等马赛,再用上等马和他的中等马赛,用中等马和他的下等马赛。”田忌照做了,结果一负两胜。以往比赛,田忌都输给了齐威王,这次齐威王对田忌突然赢了自己感到奇怪,就问他用的是什么办法。田忌借机将孙膑推荐给齐威王。齐威王召见孙膑,跟他谈论兵法和治国之道,威王衷心信服,“遂以为师”。
围魏救赵
公元前354年,赵国出兵攻占了卫国的漆和富丘,卫国原来就依附于魏国,当受到赵国的军事压力后,卫国屈服了。魏惠王为了夺回属国,以庞涓为将率军伐赵,兵围邯郸。次年,邯郸在久攻之下己岌岌可危,赵国便向齐国求救。齐国应赵国之请,以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率军救赵。孙膑向田忌提出“批亢捣虚”、“疾走大梁”、“攻其所必救”的战略。田忌依计而行,令一部轻兵乘虚直趋魏都大梁,而以主力埋伏于庞涓大军归途必经的桂陵之地。魏惠王见齐军逼进,急令庞涓回师自救。刚刚攻下邯郸的庞泪闻大梁告急,急率疲惫之师回救。至桂陵时,遭到齐军迎头痛击,几乎全军覆灭,庞涓仅以身免。
马陵之战
公元前342年,魏国发动对韩国的战争。韩国遂派使向齐国求救。齐威王采纳孙膑“深结韩之亲而晚承魏之弊”的建议,在魏韩两国几经激战,韩危魏疲之际,再次以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出兵救韩。孙膑依然采用围魏救赵的计策,率兵长驱魏境,兵锋直逼大梁。魏国鉴于桂陵之战的教训,遂撤韩国之围,调十万大军,以太子申为上将军、庞涓为副,准备与齐军进行一场战咯性决战。孙膑为调动敌人,创造战机,果断引兵东撤。他命令军队进人魏境先砌十万人做饭的灶,第二天砌五万人做饭的灶,第三天砌三万人做饭的灶。庞涓行军三日,特别高兴地说:“我就知道齐军胆小怯懦,进人我国境才三天,开小差的就超过了半数啊!”于是放弃了他的步兵,只和他的轻装精锐部队,日夜兼程地追击齐军。孙膑估计他的行程,当晚可以赶到马陵。孙膑就叫人砍去树皮,露出白木,写上:“庞涓死于此树之下。”命令一万名善于射箭的齐兵,隐伏在马陵道两边,说:“晚上看见树下火光亮起,就万箭齐发。”庞涓当晚果然赶到砍去树皮的大树下,看见白木上写着字,就点火照树干上的字,上边的字还没读完,齐军伏兵就万箭齐发,魏军大乱,互不接应。庞涓自知无计可施,败成定局,就拔剑白刎,临死说:“遂成竖子之名!”齐军就乘胜追击,把魏军彻底击溃,俘虏了魏国太子申回国。孙膑也因此名扬天下。
回归田园、著书立说
齐宣王拜田忌为右丞相,孙膑为左丞相。不料一些朝中权贵大臣不断向宣王进谗言,宣王起了疑心。孙膑知道后,即劝田忌一同弃官隐居。孙膑回到自己的老家,在这里写成了《孙膑兵法》继承和发展了《孙子兵法》的军事战略思想,这是一部享誉世间的兵家宝书。
篇28:感动人物事迹作文素材
高中作文素材:2015感动人物事迹
1、马怀兰:癌症村长(女,60岁,山西省昔阳县井沟村主任)
2002年,对于马怀兰夫妇来说是极不寻常、多灾多难的年。前半年马怀兰不幸患乳腺癌,后来丈夫周银柱又出现血尿,经查患了肾盂癌,做了左肾切除术,夫妻俩决定回山区老家山西省昔阳县井沟村养病。
而病还没好,夫妇俩就投入到家乡脱贫致富的建设中,2005年马怀兰高票被选为村委会主任。上任伊始,她和丈夫周银柱着手在发展生产和改变村容村貌上寻找突破口。当听说市政建设要拆迁东关村的大片旧房子,夫妇俩认为这些破砖烂瓦对井沟村来说可是好东西。于是,在大批拆迁那几天,马怀兰带领村里的青壮年和妇女劳力,天不亮就到拆迁工地捡砖捡瓦。就这样,为村里捡了8万块砖3万块瓦,用这些砖瓦修起2000方的大水窑和10间花灯库房,节省了三万元。
2006年,夫妇两还出资300万元注册成立了全县第一个股份制企农合作社。公司出资金出技术,村民以土地、牲畜、农机具等入股。企农合作,互利共赢。几年来,他们为井沟的新农村建设投入了360万元。
回乡10多年来,村民收入从人均700多元增长到5000多元,马怀兰夫妇几乎捐出了所有的积蓄。马怀兰说:“目前我们的身体还行,我们愿意在有限的时间里为乡亲们办一些力所能及的好事。”
2、、王庭虎:生命嘱托(男,45岁,秦巴山区的一名铁路养路工,是巴山精神的传承者和实践者。)
1988年,19岁的王庭虎来到全国最大的连片贫困地区秦巴山区,当了一名铁路养路工,26年来不曾离开。
王庭虎所在的巴山工区管辖81公里线路,自然环境恶劣,有着全线最高的桥梁和最长的隧道。大巴山2号隧道病害是全国铁路养护的难题。而王庭虎在师傅的带领下用10年的时间硬是把这条被外国专家判了“死刑”的线路修成达标线路。
1994年,解师傅退休。临别的当晚,他对王庭虎说:“巴山条件虽然苦,但是它在祖国的版图上,铁路修到这里,总要有人来养护,既然来了,在一天,就要干好一天。很多筑路人为铁路献出了生命,他们在看着我们这些养路人啊。”
王庭虎接过师傅手中的“接力棒”,每天都要背着20多斤重的工具包行走20多公里,从午夜12点到早上7点,查看钢轨的每一个细小的变化,睡觉时间不足4小时。
王庭虎还组织巴山工区成立了“雷锋爱心小站”,为巴山乡修路架桥,为孩子们捐款捐物,腾出房子让道远的孩子寄住。如今10多名巴山孩子已经在其资助下完成学业,走上了工作岗位。
3、车洪才:白发坚守(车洪才,男,1936年生。中国传媒大学退休教授)
1978年国家立项编纂《普什图语汉语词典》,授任车洪才。5.2万个词条,大约15万张卡片,200多万字,车洪才历时36年完成任务。2014年,当78岁的车教授走进商务印书馆交付成果,已无人记得这项战略任务。
1978年,车洪才接到任务后,在北京广播学院一间不大的办公室里开始了最初的编纂工作。到1981年,已经整理了10万张卡片,足足装了30多箱子。新的教学任务迫使编纂中断。1984年调研回来后,车洪才发现因为办公室装修,造成资料卡大量丢失。从那以后,幸存下来的卡片落户在他的家里,并随他搬家多次。
1989年,车洪才被外交部借调,2000年,已到退休年龄的他又被学校返聘。虽然工作繁忙,但他只要能腾出时间,就会继续编纂工作。直到2008年,72岁的车洪才停止了教书的工作。开始继续全力编纂《普汉词典》。普什图语非常复杂,一个圈点的差别就完全是两个字,非常考验眼力。做了两次眼科手术的车洪才一直坚持在案边工作。
2012年4月,车洪才带着普汉词典初稿去了商务印书馆交付,但这里早已无人记得这项战略情报任务。编这本词典,车洪才没从国家拿过一分钱,“我心里有底,我编的东西的分量我知道。”车洪才说:“词典是后世之师,至少影响两三代人。现在物质的东西被提得很露骨,干什么都要讨价还价,在我看来,能为国家做点事,就算没白活。”
★ 抗疫作文素材
★ 疫情作文素材
【关于李兰娟的人物事迹作文素材(精选28篇)】相关文章:
2022疫情的作文500字2022-10-31
关于开学第一课栏目观后感素材2023-10-07
疫情下的思考和成长作文素材2023-05-25
疫情的作文素材400字2023-05-14
优秀开学第一课观后感素材2022-10-04
疫情素材2022-12-12
高考倒计时30天语文作文题目押题2023-03-25
抗疫电视剧《最美逆行者》观后感心得体会2022-07-26
开学第一课700字初中作文素材2023-04-15
疫情防控思政大课大学生观后心得感想2023-0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