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与父母之间的道歉作文(推荐30篇)由网友“yangwushang”投稿提供,以下文章小编为您整理的孩子与父母之间的道歉作文,供大家阅读。
篇1:孩子与父母之间的道歉作文
孩子进行期末考试了。老实说,孩子每次参加考试,作为我比孩子要紧张,总是担心孩子不能真正发挥出自己的水平。尽管,孩子的学习情况一直处于上升态势。
每次考完之后,我都不厌其烦地问孩子考的怎么样,总是不厌其烦地帮孩子分析原因,总是希望她进步得快些,再快些。
这不,孩子刚考完,最后一科是英语,刚一见到孩子,随口就问道:“考得怎么样?”对于孩子的分数我一直不是很在乎的,只要女儿的学习状态有,不愁分数。唯一担心的就是她做事马虎大意的恶习。结果,我的担心还真的应验了!
孩子说,有一道排序题中有一个单词不知是什么意思,文中没有,是自己猜想的。
路上碰上了同班同学,情不自禁交流起了答题情况,尤其是那道排序题,孩子知道了那个不认识的单词。在短文中第一句话出现了,根据语境能猜出那个单词的意思,而孩子的猜想有些远了,影响了正确排序!
于是,我很丧气,好像自己考试失利一般。
我不满地质问孩子:是不是阅读时心不在焉了?是不是自己每一句话每一个单词都仔细阅读了?是不是只是囫囵吞枣地只看了一遍?然后就完事大吉地东张西望?
面对我一连串地质问,孩子低着头默不作声,好像自己犯了不可饶恕地罪过一样。
回到家,我还不依不饶地指责:“你怎么就那么大意呢?你马虎大意的恶习什么时候才能改正呀?和你说过多少次了,你怎么就不能不让我操心呢?
孩子很委屈的样子,申述着她真的看了三遍的文章,但就是鬼迷了心窍,愣是没看出来。
我一听就更火了,看三遍还没看出来,这说明哪一遍都没认真看呀,你的注意力有问题吗?愁死我了,孩子。
孩子不再说话,只是低声地啜泣。
好像,我赢了。
好像,我错了。
我真的错了。孩子的一次马虎大意是她学习经历史的`一次宝贵经验或教训,而我却这样反复地强调着对她缺点的不满,超越了我对孩子学习态度的认可。对于孩子而言,我的质问与指责,不是她前行的动力,而是打击。孩子的马虎大意,不但不会改正,反而会更加严重。因为厌恶出现马虎大意的排序题,因为让她痛苦过,她会觉得自己学习的路上,母亲给予她的鲜花会减少,而更多的是荆棘,她慢慢地厌恶考试,厌恶学习,因为那里有反映父母态度的晴雨表。
孩子会变得很累,很苦,体会不到学习与成长的快乐。
想一想,多么可怕呀!
孩子,我知道自己该怎么做了。你需要我热心的鼓励,需要我真诚的理解,需要我及时的点拨与指引??
孩子,妈妈向你道歉??
篇2:孩子与父母之间的道歉作文
爸妈:
可能在你们眼里,我不是好女儿。我懒惰、平庸、奢侈、浪费。
我不能像你们的朋友一样的子女,考上重点高中,可以到处去炫耀。
我也不能像他们一样有恒心去练一技之长,得个什么一等奖回家。
每周回家,我只为家里添了一副要洗的碗筷和衣服,也懒得帮你们扫扫地,做做饭。 晚上你们都在忙碌家务时,我躺在沙发上悠闲地吃着苹果看着电视;白天你们上班时,我只会出去逛街花钱、电脑游戏。
你们早出晚归地忙碌,我却早出晚归地玩乐。
要我帮忙买点什么东西,也都是磨磨蹭蹭,不情不愿的。
爸妈,我的确,自己也这么认为,我不是一个很好的女儿,我不够称职。
可是爸妈,我真的要谢谢你们。
不管我做错了什么,你们都是包容的,你们会生气,会耐心教导,但我只把这当作是强聒不舍,句句没进我耳朵,有时候顶嘴,我会让你们伤心。事后想想总是会后悔。我不会像别人一样,觉得道歉是丢脸的,我会来道歉。但这让我更愧疚,因为道歉后你们原谅我没多久,我还是会犯,还是会让你们生气,还是会来道歉,还是会使你们原谅我。
尽管我有一堆坏毛病,你们还是那么爱我,还是会在别人面前夸我的好,并支持我做我喜欢的一切——尽管没多久后便半途而废。
你们会满足我的合理需求,会在我每周只回来住一夜的那天白天绞尽脑汁地想给我做什么好吃的,会在晚饭给我乘一碗满满的米饭,给我夹菜。其实我不敢说,我已经在路上吃得很饱了,我怕你们会失望,于是高高兴兴地吃了下去。
最近每次回家,你们都会说一大堆莫名其妙的话,什么要好好学习,不要学人家早恋什么的。我会觉得很好笑,你们的女儿是这种人吗;可是后来我想,你们都是在关心我啊!你们不想我和别人一样堕落(尽管那是无稽之谈),引用一下扬子的话,“你依然不能抹煞它根本的动机——关怀子女的幸福”。我懂的,我都懂的,爸妈,你们不用担心的,目前来说学习是最重要的。
其实我觉得如果真的要和你们吐露心声,没必要这样白纸黑字地写给你们。因为你们是开明的父母,从小到大我一有困难,总是会向你们吐露,你们会开导我。哪怕是我对你们的意见,我也可以无所畏忌地提出,你们也不会生气,所以我觉得,我的父母,真的是世界上最好的父母。
只有一句话,我一直不敢对你们说,就是:
我爱你们!
女儿: 鑫
20XX-9-12
篇3: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
一、教材
1、新教材对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要求
高中语文新大纲中明确规定,高中语文教学要让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基本方法,养成自学语文的习惯”,“为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打好基础”,提出了“以阅读教学为龙头带动整个语文教育是一个标本兼治的通途”,以多种渠道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以阅读带动听说写能力的全面提高。
2、教材分析
这篇文章是从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社会学家弗罗姆《爱的艺术》中节选出来的,《爱的艺术》这本书阐释了爱并不是一种与人的成熟程度无关的感情,而是一个能力的问题,是一门通过训练自己的纪律、集中和耐心学到手的一门艺术。在这篇文章中,他从儿童成长的过程的角度阐述了父母之爱与孩童情感与心智成熟的关系,从心理学的角度阐述了爱作为一种改变社会的力量的心理基础。
全文10个小节,阐述了一个婴儿成长为一个“成熟的人”其心理结构逐步变化的过程,并在最后指出,真正成熟的人应该能够综合母爱与父爱,唯其如此,才能够使自己真正成为一个健康而成熟的灵魂。
3、学生情况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高一年级学生,多数对随笔`杂文有一定了解,但由于我们的学生认识问题肤浅,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他们的阅读还停留在泛读和初读上,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尚在培养形成之中。鉴于此种情况,教师要充分利用他们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审美意境,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对文章的分析能力。
4、教学目标
依据学生学习特点、教材特色以及大纲要求,制定教学目标如下:
初步了解弗罗姆关于健康而成熟的灵魂的观点,激发培养健康而成熟的心灵的激情。
5、教学重点、难点:
(1)用信息整合的方法加深对于文章的理解。
(2)本文有些语句很难,影响对段以及文章的理解,所以理解难句很重要。
二、教学方法:
采用:激趣——感知——品读、赏析——讨论——拓展延伸的教学模式,课前让学生收集资料。倡导教师必要的牵引到放手,到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转变,真正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教师适时的启发点拨,使整个教学导之有序,从而构建师生间和谐平等互动的语文课堂。
三、学习方法:
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为此,我设计如下学习方法:朗读法、讨论法、质疑法等指导学生如何阅读一些有深度的文章,如何理解文章中的难句,体会文中深刻的道理。
四、教学设计:
拟定一课时。
这个设计主要是按照课本单元训练的要求来实施,在学生一般的阅读经验中往往对于一些说理成分较大的文章缺乏兴趣,久而久之就会产生一种畏惧之心,关键问题就是对于文章结构和思路的理解不够,无法体会发现文章条理与思路的`快乐。其实理趣,也是一种趣味,甚至其发现的快乐更甚于其他文体,因此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着重在这个问题上下功夫。
1.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这个题目我想大家并不陌生,从小就在父母的爱中长大,随着你的成长父母也开始感受到你对他们的爱。大家现在回忆一下你对这种爱有哪些体会?
以往我们的感受都是很具体和感性的,而我们今天就站在理性的高度来重新审视这份爱。这篇文章是从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社会学家弗罗姆《爱的艺术》中节选出来的,在学新课文以前我给大家介绍一下《爱的艺术》这本书的主要观点和内容:它阐释了爱并不是一种与人的成熟程度无关的感情,而是一个能力的问题,是一门通过训练自己的纪律、集中和耐心学到手的一门艺术。
如何来理解以上观点呢?今天我们就通过对《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这篇选文的解析来体会其中的涵义。
2.感知课文:
学生在笔记本上整理三项内容
一、母爱的优点与缺点
二、父爱的优点与缺点
三、人在生长过程中各个阶段的情感变化特征表。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让自己的整理内容尽可能完备。
二、仔细比较:为什么文章题目不是“父母对于孩子的爱”(这样设计的目的是为了引导学生研读文章的内容,并为他们营造一个解决问题的情境)
三、讨论:母爱和父爱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起什么作用?
四、如何解决父爱与母爱中的不足?
五、面对父爱与母爱各自的特点,谈一谈你希望成为一个怎样的人
六、弗洛姆认为怎样的状态才算拥有成熟的健康的灵魂?
七、文中谈到两种爱的原则:“我爱,因为我被人爱”和“我被人爱,因为我爱人”;“我爱你,因为我需要你”和“我需要你,因为我爱你”。着两种原则区别在哪里,如何理解?
篇4:孩子与父母之间的名言
1. 我看见过挨饿的孩子。我看见过母亲和妻子们的悲痛。我痛恨战争。——罗斯福
2. 亲人不睦家必败。——(美)林肯
3. 家是父亲的王国,母亲的世界,儿童的乐园。——爱默生
4. 慈母的心灵早在怀孕的时候就同婴儿交织在一起了。——狄更斯
5. 所有杰出的非凡人物,都有出色的母亲。——狄更斯
6. 没有无私的、自我牺牲的母爱的帮助,孩子的心灵将是一片荒漠。——狄更斯
7. 父亲,应该是一个气度宽大的朋友。——狄更斯
8.天下最苦恼的事莫过于看不起自己的家。——狄更斯
9. 要用希望孩子对待你的方式去对待父母。——苏格拉底
10. 在家庭中,孩子最微小的欢笑,就是使父母认识统一能得到巩固的伟大精神动力。——苏霍姆林斯基
篇5:孩子与父母之间的名言
1. 父母所欲为者,我继述之;父母所重念者,我亲厚之。
2. 没有无私的自我牺牲的母爱的帮助,孩子的心灵将是一片荒漠。
3. 母爱是多么强烈,自私,狂热地占据我们整个心灵的感情。
4. 人世间最美丽的情景是出现在当我们怀念到母亲的时候。
5. 感恩是美德中最微小的,忘恩负义是品行中最不好的。
6. 父亲们最根本的缺点在于想要自己的孩子为自己争光。
7. 父亲!对上帝,我们无法找到一个比这更神圣的称呼了。
8. 父爱是高山,即使在最困难的时候,也鼓励我挺直脊梁。
9. 父亲是财源,兄弟是安慰,而朋友既是财源,又是安慰。
10. 一个男人发现他在变老,因为他开始像他的父亲。
11. 一个父亲能管好一百个儿子,而一百个儿子却难管一个父亲。
12. 在所有的青年人眼里,父亲是多么严厉的法官啊!
13. 男人最然铁石心肠,但只要当了父亲,就会有一颗温柔的心。
14. 忘恩比之说谎虚荣饰舌酗酒或其他脆弱的人心的`恶德还要厉害。
15. 我想象不出还有什么比父亲的保护更让一个孩子渴求得强烈。
16. 父爱是太阳,即使在乌云密布的日子里,我也能感受到他的光芒。
17. 爸爸是什么样的人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心目的爸爸是什么样的人。
18. 父爱是一把大伞,即使在风雨交加的路上,也不让一滴水珠落在我身上。
19. 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抚我,畜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
20. 父爱是北斗,即使在伸手不见五指的夜里,也能让我辨明方向。
篇6:孩子与父母之间的名言
1. 建立和巩固家庭的力量——是爱情,是父亲和母亲、父亲和孩子、母亲和孩子相互之间的忠诚的、纯真的爱情。——苏霍姆林斯基
2. 父母的爱应该是这样的:它能激发起孩子对周围的世界,对人所创造的一切关心,激发起他为人民服务的热情。——苏霍姆林斯基
3. 母亲的安宁和幸福取决于她的孩子们。母亲的幸福要靠孩子、少年儿童去创造。——苏霍姆林斯基
4. 成为母亲之后,女性美像一朵盛开的鲜花焕发出全部的力量和美。——苏霍姆林斯基
5. 作为一个父亲,最大的乐趣就在于:在其有生之年,能够根据自己走过的路来启发、教育子女。——蒙田
6. 真不公平,原谅青年人寻欢作乐,却禁止老年人追求享受。——蒙田
7. 父母和子女,是彼此赠与的最佳礼物。——维斯冠
8. 有的儿女使我们感到此生不虚,有的儿女为我们留下了终身遗憾。——纪伯伦
9. 再没有什么能比人的母亲更为伟大。——惠特曼
10. 一家人能够相互密切合作,才是世界上唯一的真正幸福。——居里夫人
11. 和睦的家庭空气是世界上的一种花朵,没有东西比它更温柔,没有东西比它更适宜于把一家人的天性培养得坚强、正直。——德莱塞
12. 没有和平的家庭,就没有和平的社会。——池田大作
13. 互相赠送礼物的家庭习惯有助于增进父母与孩子之间诚挚的友谊。其主要意义并不在于礼物的本身,而在于对亲人的关心,在于希望感谢亲人的关心。——伊林娜
14. 那些博得了自己子女的热爱和尊敬的父亲和母亲是非常幸福的。——伊林娜
15. 良好的家庭传统有助于家庭成员相互尊重,有助于家庭建成一个友爱的、生气勃勃的集体。——伊林娜
16. 母子之情是世界上最神圣的情感。——大仲马
17. 母亲的爱是永远不会枯竭的。——冈察尔
18. 只有健康的、建立在无条件爱的基础上的家长同孩子的相互关系,才能消除一切生活上的危机。——罗斯·坎贝尔
19. 我们有谁看到从别人处所受的恩惠有比子女从父母处所受的恩惠更多呢?——色诺芬
20. 人生最美的东西之一就是母爱,这是无私的爱,道德与之相形见绌。——小路实笃
21. 母亲在家事事顺。——阿尔科特
22. 全世界的母亲多么相像!她们的心始终一样。——瓦普察洛夫
23. 一个高尚的人,如果有一个像他自己一样的儿子,其乐一定不亚于他自己生命的延续。——斯梯尔
24. 父母的美德是一笔巨大的财富。——贺拉斯
25. 母爱乃世界上最伟大的势力。——阿瑟·米
26. 母亲,我祝福您,因为您知道怎样把您的儿子培养成一个真正的人。他将在人生的战斗中获得胜利。——阿斯杜里亚斯
27. 谁拒绝父母对自己的训导,谁就首先失去了做人的机会。——哈吉·阿布巴卡·伊芒
28.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29. 母爱胜于万爱_莎士比亚
30. 我们几乎是在不知不觉地爱自己的父母,因为这种爱像人的活着一样自然,只有到了最后分别的时刻才能看到这种感情的根扎得多深。_莫泊桑
篇7:父母与孩子之间的问题作文
关于父母与孩子之间的问题作文
现今社会常提到的问题就是关于父母与孩子之间的问题。
为什么会出现代沟呢?这往往就是年龄之间的问题。在生理上,孩子处于青春期,容易冲动,凭感情论事,常会出现一言不合就开始闹起来了;而父母此时往往正处于更年期,心情更是不会好,在与孩子发生矛盾的时候,两个人很有可能会吵起来。在心理上,孩子有了自己的`见识和经验往往对父母轻慢;而父母则因为孩子的转变而不安。但这都是很正常的现象。
然而如何去解决这些问题呢?解决问题同样需要两代人之间的沟通。孩子要学会克制自己的情绪,不能冲动行事,做事之前要好好想一想自己这么做之后的后果是什么;父母同样需要克制自己的情绪,对待孩子不是要非常严苛,其实还需要父母对孩子宽容,毕竟两代人的见闻是非常不同的。主要还是要父母和孩子好好沟通,了解孩子的情况。
所以父母与孩子之间沟通很重要,它能缓和两代人的关系。
篇8:父母与孩子之间代沟英语作文
父母与孩子之间代沟英语作文
Generation Gap
A few years ago it was fashionable to speak of a generation gap. Parents complained that children didn't show them proper respect and obedience, while children complained that their parents didn't understand them at all. Many critics argue that it is built into the fabric of our society.
One cause of the generation gap is the opportunity that young people have to choose their own life. In traditional socieries, children live in the same area as their parents, marry people their parents know and approve of, and often continue the family occupation. In our society, people often move out of the home at an early age, marry or live with people their parents have never met, and choose occupations that are rather different.
In our upwardly mobile society, parents often expect their children to be better than them. However, these ambitions for their children are another cause of the division between them. Often they discover that they have very little in common.
Finally, the speed of change in our society is another cause of it. In a traditional culture, people are valued for their wisdom, but in our society the knowledge of a lifetime may become out of date. The young and the old seem to live in two very different worlds, separated by different skills and abilities.
No doubt, the generation gap will continue to be a feature of our life for some time to come. Its causes are rooted in the freedoms and opportunities of our society, and in the rapid pace at which society changes.
代沟
几年前,代沟是一个非常流行的词。父母抱怨孩子对他们没有应有的尊重和服从;而孩子们却抱怨父母根本不理解他们。很多批评家指出,这成为了我们社会结构的组
成部分。
造成代沟的原因之一,是现在年轻人对自己的生活有了更多的机会进行选择。传统的社会里,孩子和他们的.父母生活在同一个地方,与父母认识并认可的人结婚,常常几代人做着同样的工作。而在现代的社会中,人们年轻时就离开家,他们的结婚对象可能父母从来没见过,他们选择的职业也与祖辈大相径庭。
在这个人往高处发展的社会,父母总是盼望着孩子能比自己过得好。然而这种对孩子的期望也是造成他们之间分歧的另一个原因。其结果常常是发现父母和孩子之间共
同之处很少。
最后,现代社会的飞速变化也是形成代沟的一个原因。传统社会里,人们往往以智慧来衡量一个人。而现在,一种知识用一生的观点已经过时了。不同的技术,不同的能力,将年轻人和年长的人划入两个完全不同的世界。
毫无疑问,在今后相当一段时间里,代沟将会继续成为我们生活的一个特征。它产生的原因源于社会的自由和选择,源于社会日新月异的快速发展。
篇9: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课文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课文
如果不是一个仁慈的命运在保护婴儿,不让他感觉到离开母体的恐惧的话,那么诞生的一刹那,婴儿就会感到极度的恐惧。但是婴儿在生后一段时间内同他出生以前并无多大的区别;他还是不能辨认物体,还不能意识到自己的存在以及他身体之外的世界的存在。他只有需要温暖和食物的要求,但却不会区别温暖、食物同给予温暖和食物的母亲。母亲对婴儿来说就是温暖,就是食物,是婴儿感到满足和安全的快乐阶段。这一个阶段用弗洛伊德的概念就是自恋阶段。周围的现实,人和物体,凡是能引起婴儿身体内部的满足或失望的才会对他产生意义。婴儿只能意识到他的内部要求;外部世界只有同他的需要有关的才是现实的,至于与他的要求无关的外部世界的好坏则没有任何意义。
如果孩子不断生长、发育,他就开始有能力接受事物的本来面目。母亲的乳房不再是惟一的食物来源。终于他能区别自己的渴、能喂饱肚子的乳汁、乳房和母亲。他开始知道其他物体有其自己的、与他无关的存在。在这个阶段孩子学会叫物体的名称,同时学习如何对待这些物体;他开始懂得火是热的,会烫人,木头是硬的,而且很沉,纸很轻能撕碎。他也开始学习同人打交道:他看到如果他吃东西,母亲就微笑;如果
他哭泣,母亲就把他抱起来;如果他消化好,母亲就称赞他。所有这些经历凝聚并互相补充成为一种体验:那就是我被人爱。我被人爱是因为我是母亲的孩子。
我被人爱是因为我孤立无援。我被人爱是因为我长得可爱并能赢得别人的喜爱。简而言之就是我被人爱是因为我有被人爱的资本——更确切的表达是:我被人爱是因为我是我。母爱的体验是一种消极的体验。我什么也不做就可以赢得母亲的爱,因为母亲是无条件的,我只需要是母亲的孩子。母爱是一种祝福,是和平,不需要去赢得它,也不用为此付出努力。但五条件的母爱有其缺陷的一面。这种爱不仅不需要用努力去换取,而且也根本无法赢得。如果有母爱,就有祝福;没有母爱,生活就会变得空虚——而我却没有能力去唤起这种母爱。
大多数8岁到10岁的儿童他们的主要问题仍然是要被人爱,无条件地被人爱。8岁以下的儿童还不会爱,他对被爱的反应是感谢和高兴。儿童发展到这一阶段就会出现一个新的因素——一种新的感情,那就是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唤起爱。孩子第一次感到要送给母亲(或父亲)一样东西——写一首诗、画一张画或者做别的东西。在他的生活中爱的观念——第一次从“被人爱”变成“爱别人”,变成“创造爱”。但从爱的最初阶段到爱的成熟阶段还会持续许多年。进入少年时代的儿童最终会克服他的自我中心阶段,他人就不会再是实现个人愿望的工具,他人的要求同自己的要求同等重要——事实上也许更为重要。给比得更能使自己满足,更能使自己快乐,爱要比被爱更重要。通过爱他就从他的由自恋引起的孤独中解脱出来,他开始体验关心他人以及同他人的统一,另外他还能感觉到爱唤起爱的力量。他不再依赖于接受爱以及为了赢得爱必须使自己弱小、孤立无援、生病或者听话。天真的、孩童式的爱情遵循下列原则:
“我爱,因为我被人爱。”
成熟的爱的原则是:“我被人爱,因为我爱人。”不成熟的、幼稚的爱是:“我爱你,因为我需要你。”而成熟的爱是:“我需要你,因为我爱你。”
同爱的能力发展紧密有关的是爱的对象的发展。人生下来后的最初几个月和最初几年同母亲的关系最为密切。这种关系在人没出生以前就已经开始,那就是当怀孕的妇女和胎儿既是一体又是两体的时候。出生在某种意义上改变了这种状况,但决不是像看上去那样有很大的.变化。在母体外生活的婴儿还几乎完成依赖于母亲。后来幼儿开始学走路、说话和认识世界,这时同母亲的关系就失去了一部分休戚相关的重要性,而同父亲的关系开始重要起来了。
为了理解这种变化,必须了解母爱和父爱性质上的根本区别。我们上面已经谈到过母爱。母爱就其本质来说是无条件的。母亲热爱新生儿,并不是因为孩子满足了她的什么特殊的愿望,符合她的想象,而是因为这是她生的孩子。(我在这里提到的母爱或者父爱都是指“理想典型”,也就是马克斯·韦伯提到了的或者荣格的方式爱孩子。我更多的是指在母亲和父亲身上体现的那种本质。)无条件母爱不仅是孩子,也是我们每个人最深的渴求。从另——个角度来看通过努力换取的爱往往会使人生疑。人们会想:也许我并没有给那个应该爱我的人带来快乐,也许会节外生枝——总而言之人们害怕这种爱会消失。此外靠努力换取的爱常常使人痛苦地感到:我之所以被人爱是因为我使对方快乐,而不是出于我自己的意愿——归根结底我不是被人爱,而是被人需要而已。鉴于这种情况,因此我们所有的人,无论是儿童还是成年人都牢牢地保留着对母爱的渴求,是不足为奇的。
同父亲的关系则完全不同。母亲是我们的故乡,是大自然、大地和海洋。而父亲不体现任何一种自然渊源。在最初几年内孩子同父亲几乎没有什么联系,在这个阶段父亲的作用几乎无法同母亲相比。父亲虽然不代表自然世界,却代表人类生存的另一个极端:即代表思想的世界,人所创造的法律、秩序和纪律等事物的世界。父亲是教育孩子,向孩子指出通往世界之路的人。
同父亲作用紧密相关的是另一个同社会经济发展有关的作用,随着私有制以及财产由一个儿子继承的现象出现,父亲就对那个将来要继承他财产的人特别感兴趣。父亲总是挑选他认为最合适的儿子当继承人,也就是与他最相像,因而也是最值得他欢心的那个儿子。父爱是有条件的爱,父爱的原则是:“我爱你,因为你符合我的要求,因为你履行你的职责,因为你同我相像。”正如同无条件的母爱一样,有条件的父爱有其积极的一面,也有其消极的一面。消极的一面是父爱必须靠努力才能赢得,在辜负父亲期望的情况下,就会失去父爱。父爱的本质是:顺从是最大的道德,不顺从是最大的罪孽,不顺从者将会受到失去父爱的惩罚。父爱的积极一面也同样十分重要。因为父爱是有条件的,所以我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赢得这种爱。与母爱不同,父爱可以受我的控制和努力的支配。
父母对孩子的态度符合孩子的要求。婴儿无论从身体还是心理上都需要母亲的无条件的爱和关怀。在六岁左右孩子就需要父亲的权威和指引。母亲的作用是给予孩子一种生活上的安全感,而父亲的任务是指导孩子正视他将来会遇到的种种困难。一个好母亲是不会阻止孩子成长和不会鼓励孩子求援的。母亲应该相信生活,不应该惶恐不安并把她的这种情绪传染给孩子。她应该希望孩子独立并最终脱离自己。父爱应该受一定的原则支配并提出一定的要求,应该是宽容的、耐心的,不应该是咄咄逼人和专横的。父爱应该使孩子对自身的力量和能力产生越来越大的自信心,最后能使孩子成为自己的主人,从而能够脱离父亲的权威。
一个成熟的人最终能达到他既是自己的母亲,又是自己的父亲的高度。他发展了一个母亲的良知,又发展了一个父亲的良知。母亲的良知对他说:“你的任何罪孽,任何罪恶都不会使你失去我的爱和我对你的生命、你的幸福的祝福。”父亲的良知却说:“你做错了,你就不得不承担后果;最主要的是你必须改变自己,这样你才能得到我的爱。”成熟的人使自己同母亲和父亲的外部形象脱离,却在内心建立起这两个形象。同弗洛伊德的“超我”理论相反,人不是通过合并父亲和母亲,从而树立起这两个形象,而是把母亲的良知建筑在他自己爱的能力上,把父亲的良知建筑在自己的理智和判断力上。成熟的人既同母亲的良知,又同父亲的良知生活在一起,尽管两者看上去互为矛盾。如果一个人只发展父亲的良知,那他会变得严厉和没有人性;如果他只有母亲的良知,那他就有失去自我判断力的危险,就会阻碍自己和他人的发展。
人从同母亲的紧密关系发展到同父亲的紧密关系,最后达到综合,这就是人的灵魂健康和达到成熟的基础。
篇10: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作者,理解父爱的本质和母爱的本质,了解弗罗姆关于健康而成熟的灵魂需要父爱与母爱的综合的观点。
2、情感与价值目标:引导学生把对“爱”的认识由感性层面上升到理性的高度,认识到父母之爱的伟大无私,学会感恩,激发学生培养健康而成熟的心灵的激情。
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理清文章的思路,对文章进行结构分析,品味关键语句,并进而深入理解文章的内涵。这是教学重点。
(2)引导学生对“爱”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的高度,从而对“爱”进入哲学层次的思考。让学生对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有更为深入的理解,产生共鸣,受到教育。这是教学难点。
教学思路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这篇文章是伦理学方面的随笔,有一定的理论深度,学生阅读理解有一定困难。而父爱、母爱与学生的关系非常密切,每个孩子都是在父爱与母爱的笼罩下成长起来的。所以,这篇文章的教学要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运用一些小故事来消除理论著作和学生之间的距离,由浅入深,由对生活的感性认识上升到哲理的理性认识。
主要教学
方法按品读感知、对话赏析、讨论拓展延伸的教学模式,倡导由教师必要的牵引到放手,到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转变,真正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地位。用信息整合的方法加深对于文章的理解,体会本文思路清晰,结构严谨的写作特点。(信息整合包括阅读时使用精读法、略读法、跳读法,同时还动笔圈圈点点、勾勾画画,及时收集整合信息,形成对整个文章的思路)同时,教师适时的启发点拨,使整个教学导之有序,从而构建师生间和谐平等互动的语文课堂。
教学资源
多媒体课件导题音乐
教学过程预设(分课时写)
课时
环节教师活动
(教学内容的呈现)学生活动
(学习活动的设计)设计意图
共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冰心的小诗里说:“母亲啊!天上的风雨来了,鸟儿躲在到它的巢里;心中的风雨来了,我只躲到你的怀里。”歌颂了母爱的伟大。有人说:父爱如山。而好父母除了提供给孩子一个遮风避雨的温暖巢穴,同时也给他们一双能够展翅高飞的羽翼。可见,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父母之爱,温暖而执着。当然,这是我们对父母之爱的感性认识,那么,又如何理性的看待父母之爱在我们成长之路上的作用呢?请看美国心理学家弗罗姆的《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一文。
回忆有关母爱与父爱诗词营造情境,从最熟悉的感悟入手
二、整体阅读,感知课文提问: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明确:概括地讲,这篇文章谈了“爱”。
具体如下:
(一)一个人的爱的能力发展。(1―3)
(二)爱的对象的发展及原因。(4―8)
(三)探讨了人的灵魂健康和达到成熟的基础就是父爱与母爱的综合的问题。(9―10)
快速阅读,明确文章的思路,为深入理解文章的内涵做准备
(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学生的答案可能是零散的、感性的,不过不要紧,只要能跟上思路,思考问题就行。)
三、研读讨论:
(一)探讨母爱与父爱的特点及作用是什么?
1、提示:文中哪些段是写母爱,这些段中哪些关键词语句子体现了母爱的特点?
学生找出词句后一起总结:母爱就其本质来说是无条件的。只要是母亲的孩子,母亲就会无条件的爱孩子。不管你是总统,还是平民;是一个高贵的公主,还是一个杀人犯;是美丽的还是丑陋的,母亲都会无条件的爱你。
(故事一:当年杜鲁门当选美国总统后,有人向他母亲祝贺:“你有这样的儿子,一定十分自豪。”“是的”,杜鲁门的母亲答道:“不过,我还有一个儿子,同样让我骄傲。他现在正在地里挖土豆。”)
学生找出词句:母亲对婴儿来说就是温暖,就是食物,是婴儿感到满足和安全的快乐阶段。
我被人爱是因为我是我。母爱的体验是一种消极的体验。我什么也不做就可以赢得母亲的爱,因为母亲是无条件的,我只需要是母亲的孩子。母爱是一种祝福,是和平,不需要去赢得它,也不用为此付出努力。
母爱就其本质来说是无条件的。
“你的任何罪孽,任何罪恶都不会使你失去我的爱和我对你的生命、你的幸福的祝福。”
(圈圈点点,勾勾画画,逐渐明晰母爱的特点)要真正有效的看书,就需要动笔,在勾画过程中让思路成形,从而高质量获取信息。
三、研读讨论
2、提示:父爱的特点是什么?
学生找出词句后一起总结:父爱是有条件的。母亲的爱让我们感到温暖,不断生长,发育。父亲的爱却引领我们正视人类生存的社会,学会生存、生活。要遵守人类社会公认的法则,如纪律、秩序、法律等;要勇于承担、有责任感。父爱让我们在社会立足,正视我们成长时遇到的种种困难。故有人说:母爱如水,父爱如山。
学生找出词句:父爱是有条件的爱。父爱的原则是:“我爱你,因为你符合我的要求,因为你履行你的职责,因为你同我相像。”
“你做错了,你就不得不承担后果;最主要的是你必须改变自己,这样你才能得到我的爱。”
母亲是我们的故乡,是大自然、大地和海洋。父亲代表人类生存的另一个极端:即代表思想的世界,人所创造的法律、秩序和纪律等事物的世界。父亲是教育孩子,向孩子指出通往世界之路的人。
讨论、自由发言,找出句子。有效获取信息,认识父爱的不一样。
三、研读讨论3提问:如何解读“严父慈母”中的“严父”之爱?
(故事二:弗利克斯回来了弗利克斯是美国的一个十五岁的小男孩,他的父母很爱他,他的父亲常时不时揍他几下。这年圣诞前夕,他的母亲正准备小香肠,家里没有芥末,父亲叫正在摆弄廉价相机的弗利克斯去买。弗利克斯正沉浸在自己的相机世界,被父亲轻轻打了一巴掌,才拿起瓶子恋恋不舍走出家门。他一出门就把这事忘光了,在街上一直逛到商店打烊,才记起自己是出来买芥末的。这时他不敢回家,因为他不想在圣诞节挨耳光。这样,他父母在怒气中吃完了没放芥末的小香肠。八点钟了,他们开始担起心来。九点钟他们跑出家门,去按弗利克斯朋友们的门铃。―─圣诞节的头一天,他们报告了警察。一连等了三天,音讯杳然!他们又等了三年,仍不知所终!久而久之,他们的希望破灭了。最后,他们不再等了,从此陷入了绝望的忧伤之中……打这起,圣诞前夜成了这孤寂的老两口生活中的忌辰。这样的日子过了多年,直到有一天,照例是圣诞,老两口照例吃着没放芥末的小香肠,身后传来一个颤抖的声音说:“买来了!这是芥末,爸爸!”接着,一只手从二老之间伸了出来。一点不假,一个满装芥末的瓶子放到了桌子上……母亲双手合十,深深地低下了头。父亲擦着桌子站起身,虽然热泪盈眶,却微笑着回过身来,举起胳膊给了儿子一记响亮的耳光,说道:“去了这么长时间!你这个调皮鬼,坐到那边去!”)
自由讨论,直至火候才抛出故事二和故事三,学生自述经历或另有感人故事亦可。这里应是课堂的高潮,通过故事或自身经历的讲述,学生能非常清晰的认识到母爱与父爱的区别,也能更深的领悟到平日忽视甚至反感的伟大的父亲之爱。
(故事三:贝多芬几乎是在父亲的暴力下成长。贝多芬的父亲望子成龙,希望贝多芬成为一位伟大的音乐家。贝多芬从小就接受严苛的音乐训练。贝多芬除了练钢琴之外,还要练小提琴、中提琴,贝多芬喜欢随意自己拉一些曲子,但只要被父亲发现,就会大骂他一顿,说:“你还没到达随心所欲的程度,现在好好给我一个音一个音照谱演奏!”父亲的教育严格,甚至常有时候是不合理的,但他还是为儿子神速的进步感到无比的骄傲,而且非常肯定将来他的儿子一定是个伟大的`音乐家。)
小结:泰戈尔说:“我的欲望很多,我的哭泣也很可怜,但你永远用坚决的拒绝来拯救我,这刚强的慈悲已经紧密的交织在我的生命里。”父亲之爱,也许就体现在他的严厉、刚强和不动声色中。故高尔基说得好:父爱是一部震撼心灵的巨著,读懂了它,你也就读懂了人生。
4、母爱与父爱的作用是什么?
母爱给孩子生活上的安全感温和独立
父爱给孩子信心指导孩子生活理智自信
因此,父母不仅给了孩子爱,他们还使孩子在爱中成长,又学会去爱别人,这是一个理性的、圆形的过程。
结合第八段,水到渠成的总结概括,享受专注阅读带来的快乐。为下一步质疑作准备
四、深入质疑:
提问:一个成熟的人需要怎样的爱?
提示:如果只有母爱,孩子会怎样发展?
回答:孩子可能会沉浸在他的自我中心阶段,他人是实现个人愿望的工具,只依赖于别人,有失去自我判断力的危险,会阻碍自己和他人的发展。不会爱别人。
提示:如果只有父爱,孩子会怎样发展?
回答:孩子可能会变得严厉和没有人性。如喜欢暴力、走极端等。也不会爱别人。
明确:成熟的人应具有的特点:
独立、温和;自信、理智。前两点来自母亲,后两点来自父亲。
一个成熟的人最终能达到他既是自己的母亲(独立温和),又是自己的父亲(理智自信)的高度。成熟的人使自己同母亲和父亲的外部形象脱离,却在内心建立起这两个形象。一个成熟的人需要母爱与父爱的结合,既要发展母亲的良知,又要发展父亲的良知。也就是有母亲的爱的祝福,又要有父亲的爱的原则。
故母爱与父爱这两种不同类型的爱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是互补的,缺一不可的。人从同母亲的紧密关系发展到同父亲的紧密关系,最后达到综合,这就是人的灵魂健康和达到成熟的基础。
联系全文,深入思考,圈点勾画,概括要求全面、具体。明确一个健康成熟的灵魂要达到的高度。此步质疑很有必要。通过反思,学生不仅更深理解父母之爱,还学会如何塑造自身成熟而健康的灵魂。事实上,到这个环节时,学生似乎都比昨天长大了好多。
五、延伸拓展:
读完这篇文章,你对父母之爱有什么新的认识和希望?假如你是父母,你又预备怎样履行父母的职责?(可选择一个问题回答)
课后周记让学生反省,对父母之爱上升至理性高度。
自我反思
这篇文章我自己非常喜欢,弗罗坶的《爱的艺术》让我感悟良多。因此,我也力图要通过教授这篇课文来告诉学生,爱不仅是一种感情,更是一种能力,而且是可以培养的一种能力。我们可以被人爱,还要学会爱别人,包括父母,老师,朋友,周围的人,甚至整个社会。能有意识地去爱别人,就意味着你已向成熟迈进了一大步。
1、主要特色与创新之处
双边交流较多,全堂课基本以师生对话进行。基本做到了老师主导、学生主体要求。课堂伸缩自如,能收能放。学生兴趣盎然,感触颇多。
2、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对课文有所取舍,放弃了“爱的成长过程”的理解
篇11: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案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案
一、教学目标依据学生学习特点、教材特色以及大纲要求,制定教学目标如下:
初步了解弗罗姆关于健康而成熟的灵魂的观点,激发培养健康而成熟的心灵的激情。
教学重点、难点:
(1)用信息整合的方法加深对于文章的理解。
(2)本文有些语句很难,影响对段以及文章的理解,所以理解难句很重要。
二、教学方法:
采用“激趣-感知-品读、赏析-讨论-拓展延伸”的教学模式,课前让学生收集资料。倡导教师必要的牵引到放手,到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转变,真正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教师适时的启发点拨,使整个教学导之有序,从而构建师生间和谐平等互动的语文课堂。
三、学习方法:
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为此,我设计如下学习方法:朗读法、讨论法、质疑法等指导学生如何阅读一些有深度的文章,如何理解文章中的难句,体会文中深刻的道理。
四、教学设计:
课时安排:一课时。
这个设计主要是按照课本单元训练的要求来实施,在学生一般的阅读经验中往往对于一些说理成分较大的文章缺乏兴趣,久而久之就会产生一种畏惧之心,关键问题就是对于文章结构和思路的理解不够,无法体会发现文章条理与思路的快乐。其实理趣,也是一种趣味,甚至其发现的快乐更甚于其他文体,因此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着重在这个问题上下功夫。
【导入新课】
当抢救人员发现她的时候,她已经死了,是被垮塌下来的房子压死的,透过那一堆废墟的间隙可以看到她死亡的姿势,双膝跪着,整个上身向前匍匐着,双手扶着地支撑着身体,有些像古人行跪拜礼,只是身体被压得变形了,看上去有些诡异。
经过一番努力,人们小心地把挡着她的废墟清理开,在她的身体下面躺着她的孩子,包在一个红色带黄花的小被子里,大概有三四个月大,因为母亲身体庇护着,他毫发未伤,抱出来的时候,他还安静地睡着,他熟睡的脸让所有在场的人感到很温暖。
随行的医生过来解开被子准备做些检查,发现有一部手机塞在被子里,医生下意识地看了下手机屏幕,发现屏幕上是一条已经写好的短信“亲爱的宝贝,如果你能活着,一定要记住我爱你”,看惯了生离死别的医生却在这一刻落泪了,手机传递着,每个看到短信的人都落泪了。感动有让我们感受了母爱光华的绚烂!那么我们今天就站另外一个角度,站在理性的高度来重新审视这份爱--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
这篇文章是从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社会学家弗罗姆《爱的艺术》中节选出来的,在学新课文以前我给大家介绍一下《爱的艺术》这本书的主要观点和内容:它阐释了爱并不是一种与人的成熟程度无关的感情,而是一个能力的问题,是一门通过训练自己的纪律、集中和耐心学到手的行为艺术。
【知识积累,预习检查】
1给下面划横线的字注音
罪孽秩序刹那咄咄逼人惶恐休戚相关归根结蒂
2解释下面的词语
爱情:(狭义)男女之间相互爱恋的感情(广义)人与人之间相互爱恋的感情(同性恋等)
节外生枝:本不应该生枝的地方生枝。比喻在原有问题之外又岔出了新问题。多指故意设置障碍,使问题不能顺利解决。
归根结蒂:蒂,花或瓜果连接枝茎的部分。归结到根本上。
咄咄逼人:咄咄:使人惊奇的声音。形容气势汹汹,盛气凌人,使人难堪。也指形势发展迅速,给人压力。
【诵读文本,感知文脉】
在预习的基础上再给学生5分钟时间整体把握全文,自己尝试编写全文结构提纲。“爱不是与人的成熟程度无关的感情”全文按照一个人成长的过程来叙述母爱与父爱在他构成自己健康而成熟的灵魂中的作用。
明确如下:
第一部分(第1~3段):自恋阶段被人爱阶段
成长过程被人爱-爱别人-创造爱
第二部分(第4~7段):情感对象现象:先理解母爱,再认识父爱
原因:母爱无条件,父爱有条件
第三部分(第8~10段):总结全文构成自己健康而成熟的灵魂
人在生长过程中各个阶段的情感变化特征表(大屏幕显示)
年龄段特征
刚出生阶段(婴儿期)无爱的意识,不具备感受爱的能力
8岁以下(幼儿期)有被爱的意识,被爱的反应是感谢和高兴
8-10岁(童年期)有爱的意识,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唤起爱
少年时期(成长期)开始呼唤爱(克服自我中心阶段)和学习爱别人“我爱你,应为我需要你”
成熟时期(成熟期)爱别人,创造爱“我需要你,因为我爱你”
通过以上的阅读归纳,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知道:爱不是与生俱来的!
爱是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无爱---被爱---有爱---创造爱
【大胆质疑,筛选信息】
鼓励学生积极质疑,可在阅读过程中画出难以理解,一知半解的语句来。
预设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备学生):
预设1文章第一句
双重假设,说明孩童在幼儿期无意识,自然无爱的意识。
预设2母亲的爱真的是无条件的吗?
也不完全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
预设3马克斯,韦伯方式是什么?
理想典型,理想中设定的模样。假定孩子是大有作为的,便无可附加给与孩子大量的爱!
预设4爱是能力问题?
爱不与生俱来的,爱是一种与人相处的能力,它与人的成熟程度有很大关系。
预设5“无论儿童还是成年都牢牢地保留着对母爱的渴求”怎么理解?
因为母爱是有原则无条件的,不是通过努力赢取的,通过换取的爱往往叫人生疑,而母爱是纯粹的不含任何杂志。
预设6文章第九段“超我”理论?
弗洛伊德认为一个人的意识存在三种形式:本我(原我,遵循简单快乐原则),自我(一部分是潜意识,一部分属于意识状态;意识上它使人变成有道德的人),和超我(遵循社会道德原则)
【教师质疑,深入感知】
1、母爱和父爱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起什么作用?
母亲从身体和心理上给孩子以爱和关怀,给孩子生活上的安全感;父亲从孩子六岁左右开始,向孩子指出通往世界之路,树立孩子挑战生活的.自信心,从而摆脱对父亲的依赖而自立。
3、弗洛姆认为怎样的状态才算拥有成熟的健康的灵魂?
成熟的人不依赖父母提供的世界,而是自己心中拥有两个世界,树立两个形象:在母性的良知即就是爱的能力之上同时具备理智和判断。
2、面对父爱与母爱各自的特点,谈一谈你希望成为一个怎样的人。
面对母爱,我们应该成为健康、善良、快乐、有安全感;而面对父爱,我们应该变得有责任感,坚强,理性,自立,大有作为。
4、尝试回答问题:
为什么文章的题目叫“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
父母和孩子之间的爱应该是双向的,相互的。在孩子的幼儿期是接受爱,随着孩子慢慢长大,他们应该学会去爱别人,给与爱!这样孩子才会趋向成熟!
【畅所欲言,深入探究】
有这样一则寓言:一位王子爱上了一个森林女妖,女妖病了声言吃了王后的心脏病就会好。王子义无反顾跑回家,趁王后熟睡之际剖开王后的胸膛摘走了母亲的心。捧着热乎乎的心王子向森林跑去,情急之中王子被树根绊倒,把母亲的心摔了出去。这时母亲说话了:孩子你摔疼了没有?“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是啊!我们从呱呱坠地一直到长大成人都被爱所包裹着,有时我们竟然因为周身的琐事将父母的关爱忽略了。学了这篇文章,难道我们的心弦没有与作者的某些观点产生共振吗?结合你的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你感受到的父爱或者母爱。
我们再来听听弗洛姆的哲思箴言,看精彩语段
【情感延伸,真情书写】(课后作业)
弗洛姆想教会我们爱的艺术,那么我们现在就学着去爱别人,先从我们最亲的人开始。给亲爱的父母些一封信,今晚就放在他(她)的床头,或直接读给他们听。
【资料积累,课后拓展】建议阅读
1《爱的艺术》一书相关章节“爱的理论”部分
2毕淑敏《孩子我为什么打你》
3巴德舒尔伯格《我精彩糟糕诗作》
【大爱无疆,爱的连接】
朱自清《背影》节选
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橘子望回走了。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过一会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我望着他走出去。他走了几步,回过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篇12:父母智力与孩子智力之间的关系
父母智力与孩子智力之间的关系
孩子的聪明才智和父母的遗传是有着一定的关系的。无数事实证明,智力与才能虽然不是完全由遗传所决定,但是与遗传有一定的关系。
从遗传学的角度上讲,人体的每一个性状都与遗传有着密切关系,如相貌、形体、性格、动作形式、声音等方面,子女都可能与父母有相似之处。遗传对智力的作用是客观存在的,如双胞胎,特别是单卵双胎儿的智力都非常相似,说明智力也是有遗传基础的。一般来说,父母智力高,子女的智力往往也高;父母智力平常,孩子的智力也一般;父母智力有缺陷,孩子可能智力发育不完全。
但是,遗传因素不是决定智商高低的惟一条件。对大多数人来说,胚胎发育时期,孕妇的营养状况。精神状态和对胎儿是否有胎教,婴儿出生后抚养的好坏,生活环境,个人的学习和实践状况等对智力都有影响。智力上的遗传并不是绝对的,它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如疾病的干扰,遗传的变异,后天的教育、训练及营养等因素都会对智力产生一定的影响。遗传基因携带着父母各自的许多遗传特征传给了后代,使后代兼有了父母的遗传特征。以上仅仅是容貌上的遗传。那么,人的智力是天生遗传的呢?还是由后天环境促成的?这是大家关心的问题。在一个家庭中,父母双方有一方智力低下的.他们所生的子女中智力低下的发生率明显高于父母智力均正常所生的子女;同样,父母智力都低下,他们所生的子女智力低下的发生率更高,这说明了智力与遗传的关系。德国科学家曾对l万名儿童的智力进行调查,结果发现,父母智力为优秀的,其子女约70%的智力为优秀;父母智力偏低的,70%的子女智力也是偏低的。有人对1500名平均智商在140以上的成人进行追踪观察,结果发现,他们所生的孩子平均智商也在120以上。
智力的发育,遗传是基础,后天的教育及环境是条件,二者是有关联的。孩子出生后,来自于先天的智力因素已经固定,而这种先天的智力因素能否成为现实,还受到文化背景、周围环境、家庭和学校的教育等许多因素的影响。有人做过调查,发现智商比较高的孩子,60%~70%出生于有良好家庭教育环境的知识分子家庭。因此,有人将智力超常的儿童划分为3种情况,第一种是他们本身具备优秀的遗传因素;第二种是智力遗传因素一般,而受到良好的教育;第三种是具有优秀的遗传因素,再加上良好的后天教育。所以不难发现,后天教育同样可提高孩子的智力。
孩子智力低下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1、近亲结婚:
为了提高全民族的素质,达到优生优育的目的,我国已明文规定禁止近亲结婚。近亲结婚不仅是导致胎儿畸形、疾病和死胎的主要因素之一,而且也是导致儿童智力低下的重要因素。分析智力低下的儿童中,父母近亲结婚的占22.22%,而父母不是近亲结婚的只占7.94%。由于近亲结婚导致子女智力低下因素是非近亲结婚者的近3倍。
2、围产损伤:孕妇严重营养不良或孕妇患病,低血糖、核黄疸、败血症。孕期母体宫内外的压迫、损伤、异位胎盘、分娩过程的损伤、窒息、颅内出血、早产儿,以及婴幼儿期外伤,放射性损伤等均可引起智能低下。
3、遗传疾病:染色体异常如先天愚型等占弱智儿童 5~ 10%。 基因突变如先天性代谢异常病属于此类。遗传性疾病:染色体畸变与基因突变等均可引起,常见者有先天愚型、猫叫综合征、先天性睾丸发育不全、先天性卵巢发育不全综合征、超雌、笨丙酮酸尿症、黑蒙性白痴、半乳糖血症,Niemann-Pick病等。
4、孕妇生活环境:
良好的生活环境、安定的社会因素、惬意的人际关系、和睦的家庭生活、深厚的夫妻感情等,是保证人们心情舒畅的重要条件。特别是孕妇的心理素质和情绪是不可忽视的“软件”。在怀孕期间,胎儿无时不感受着外界的环境、恶劣的生活空间、战乱的可怕局面、紧张的人际关系、“离心的”夫妻生活,对胎儿都是极其不利的。在这种环境中孕育出生的儿童、往往心理素质较差、适应能力不强、免疫功能不全、智力发育也明显低于正常儿童。
智力低下的儿童该如何教育
在对智力落后儿童进行分类的时候,我们一定要注意到“标签”的消极影响,尽可能做到客观、公正、准确。美国智力落后全国联盟(NationalAssociationforRetardedChildren)1971年为发现、甄别、评价被怀疑为智力落后的学生制定了一个指南,其指导思想和内容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主要内容如下:
(1)通过一个由合格的诊断人员组成的小组所进行的评价,才可以将儿童分类为智力落后。诊断小组应为提供和解释儿童在学校的个别教学计划承担责任,并为儿童的进步或需要提供连续的评价。诊断小组还应为帮助儿童及其家庭在校外活动时间最大限度地挖掘进步潜力提供建议。
(2)只有当对儿童在社区和家庭环境中的适应性行为进行了评估以后,儿童的智力落后才能被承认。
(3)智力落后的分类只能应用于那些经过多种多样的医疗努力以后还有明显异常的儿童。
(4)以鉴定为目的的心理评价应包括个别测验程序的使用,以测验儿童的各种能力并要符合其文化和语言背景。测验应评估儿童具体的学习障碍,以及由于动机缺乏、人格障碍、低期望、文化不协调、长期失败等因素引起的各种不良表现。
(5)智力低下儿童只是存在于智力问题,并不代表他们就不能把简单的事情做好。父母应该从小就教育孩子进行生活自理。让孩子学会穿衣、吃饭、端茶倒水、拖地等。孩子们自己学会了事情也会感觉到高兴。所以应该给予孩子舞台,让他们展现自己。
(6)应当在正常班级环境里观察被怀疑有智力障碍的儿童。儿童在教室中的行为不应当作为将其分类为智力落后的标准。应帮助教师确定导致儿童学业表现不良和低成就的各种原因,并运用行为矫正策略来改善儿童的学习,发展合适的行为。
(7)父母应作为一个重要的观察者参与儿童的评估过程。另外,应由经过训练的访问者在有关儿童正常发展的家庭管理方面为父母提供帮助。
对于智力低下儿童来说,上帝已经给了他们一次小小的意外伤害。那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之中父母和家庭就要尽可能地避免再给也们造成其他的意外伤害,这将会伤害孩子身体的同时伤害到孩子年幼的心灵。因此在智障儿童的培养中有许多注意事项需要家长们多加注意。
篇13:《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弗洛姆及其作品《爱的艺术》的基本观点。
2、感受不同阶段的爱。
3、父爱与母爱的比较。
4、区分“我爱你,因为我需要你”和“我需要你,因为委我爱你”。
能力目标:
1、比较法,通过对父爱与母爱的比较,重新审视爱。
2、问题探究法,以时间和逻辑顺序分析“爱是一种能力。”
3、讨论法,联系自身,感悟生活,获得爱的真谛。
情感目标:
1、引导学生把对“爱”的认识由感性层面上升到理性的高度,并且形成健康而成熟的心灵。
2、享受爱的同时,试着学会付出和努力,更好地热爱生活。
教学重点:如何理性地看待爱。
教学难点:文章的思路和结构的分析。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在进入今天的主题之前,给大家说两个真实的事例。举秦怡和史铁生母亲的例子。(略)可怜天下父母心,在我们成长的风风雨雨中,父母的付出永远是无怨无悔的。今天,我们将一同走进美国作家弗罗姆的《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倾听他是如何理性地审视人间最真最浓的情!
二、弗罗姆及《爱的艺术》
弗罗姆,美国哲学家、社会学家。主要作品《爱的艺术》,是一部以精神分析方法研究和阐述爱的艺术的理论专著。他认为爱是一种主动的能力,使可以而且应该学习的。只有学会爱的艺术,才能够爱,并且才能获得别人的爱。(集体朗读)
三、知识积累,预习检查
1、给下面划横线的字注音
罪孽 秩序 刹那 咄咄逼人 惶恐 休戚相关 归根结蒂
2、解释下面的词语。
爱情:(狭义)男女之间相互爱恋的感情(广义)人与人之间相互爱恋的感情(同性恋等)
节外生枝:本不应该生枝的地方生枝。比喻在原有问题之外又岔出了新问题。多指故意设置障碍,使问题不能顺利解决。
归根结蒂 :蒂,花或瓜果连接枝茎的.部分。归结到根本上。
咄咄逼人:咄咄:使人惊奇的声音。形容气势汹汹,盛气凌人,使人难堪。也指形势发展迅速,给人压力。
四、推进新课。
诵读文本,感知文脉。
在预习的基础上再给学生5分钟时间整体把握全文,自己尝试编写全文结构提纲。“爱不是与人的成熟程度无关的感情”全文按照一个人成长的过程来叙述母爱与父爱在他构成自己健康而成熟的灵魂中的作用。
(一) 解题,理清脉络
对象:母亲、母亲、孩子
内容:爱
层次:母爱、父爱、孩子
明确:
1、体验母爱(1-3)
2、感受父爱(4-7)
3、完善自身(8-10)
(二)阅读一、二部分,回答下列问题。
问题一:母爱与父爱分别有那些特点?
问题二:母爱与父爱有哪些不同?
问题三:母爱与父爱有哪些积极性与消极性?
学生自主解决,主要是寻找关键语句。
明确:
特点与区别:
母爱①无条件。祝福、和平,不用为此努力。②自然世界。故乡。大自然、大地和海洋。
父爱①有条件,需要努力,顺从是最大的道德。②思想世界。法律、秩序、纪律等。
优缺点:
母爱 ①伟大,渴求。②不需努力,无需赢得。
父爱 ①努力,受自己控制和支配。②必须努力,否则会失去。
问题四:比较分析,说说两者差别的原因。
母爱——童年时期 以时间区分
父爱——成长时期
母爱——被人爱、无条件 以能力区分
父爱——通过努力、有条件
小结:(初步得出弗罗姆观点,集体朗读)
爱不是一种与人的成熟程度无关的感情,而是一个能力的问题,是一门通过训练自己的纪律、集中和耐心学到手的艺术。
问题五:什么样的爱才是成熟的爱?
我爱你,因为我需要你。
我需要你,因为我爱你。
比较:前者因为需要别人,才去爱别人,是被动的,这种爱是幼稚、不成熟的。
后者是从爱他人中实现爱自己,是主动的,这种爱是成熟的。
通过此段说明,引出最后一部分。(问题引入)
第二课时
(三)阅读最后一部分,思考
问题六:如何完成成熟的一生?
①他发展了一个母亲的良知,又发展了一个父亲的良知。
②树立起两个形象。
③成熟的人,他就是自己的父母,学会自立。
④把母亲的良知建筑在爱的能力上,把父亲的良知建筑在理智和判断力上。
对文章进行小结,以时间和逻辑的顺序,分析了爱是一种能力。(对照板书)
四、合作探究
通过本课两种爱的对比,弗罗姆为我们指出了成熟的爱的标准,在我们以后的人生道路上,我们该如何去实践这两种爱,又如何去成就完美人生呢?(此题设置主要是帮助学生如何健康地成长,并能从父母之爱延伸为他爱,由小爱向大爱升华。)
引导:结合个人经历说体验;联系名人大家经历谈感受。
1、高一新生初次离开父母,想念父母,引出话题——这是一种幼稚的爱,因为需要父
母(联系课文)——这篇文章学过之后,有什么启发,今后该怎么去做——恰逢母亲节,不少同学说了具体的做法(本人想起了自己离世五个月的年轻的母亲。这不在我的教学设计范围内,是课堂上本人有感而发的)——学会爱他人,学会珍惜。“给比得更能使自己满足,更能使自己快乐,爱要比被爱更重要,爱首先是给而不是得”“要想赢得别人的尊重,自己首先得付出。”
2、联系电视剧《亲情树》,大姐孙雨欣用无悔的青春换来了弟弟妹妹永远的尊敬和永恒
的亲情。
3、敬爱的周恩来总理——人民的总理爱人民,人民的总理人民爱。
通过以上的讨论和层层推进,希望让学生明白:
①爱的途径——努力和奋斗
②爱的内涵——爱他人,爱自己
③爱的升华——珍惜情感,感恩
4、尝试回答问题:
为什么文章的题目叫“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
父母和孩子之间的爱应该是双向的,相互的。在孩子的幼儿期是接受爱,随着孩子慢慢长大,他们应该学会去爱别人,给与爱!这样孩子才会趋向成熟!
(畅所欲言,深入探究)
有这样一则寓言:一位王子爱上了一个森林女妖,女妖病了声言吃了王后的心脏病就会好。王子义无反顾跑回家,趁王后熟睡之际剖开王后的胸膛摘走了母亲的心。捧着热乎乎的心王子向森林跑去,情急之中王子被树根绊倒,把母亲的心摔了出去。这时母亲说话了:孩子你摔疼了没有?“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是啊!我们从呱呱坠地一直到长大成人都被爱所包裹着,有时我们竟然因为周身的琐事将父母的关爱忽略了。学了这篇文章,难道我们的心弦没有与作者的某些观点产生共振吗?结合你的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你感受到的父爱或者母爱。
我们再来听听弗洛姆的哲思箴言,看精彩语段
五、课堂小结
在我们成长的磕磕绊绊中,总有无数的爱包围着我们,不关有来自父母的,还有来自方方面面的。让我们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在享受这些爱的同时也试着去爱护和关心身边的人。当这个世界因为有了你的爱而无比温馨时,我相信:这个时候的你应该是最幸福的人了。送上一曲欧阳菲菲的《感恩的心》,让我们对所有关心和帮助我们的人大声地说声:“谢谢!”(《感恩的心》音乐声响起)
六、情感延伸,真情书写(课后作业)
弗洛姆想教会我们爱的艺术,那么我们现在就学着去爱别人,先从我们最亲的人开始。给亲爱的父母写一封信,今晚就放在他(她)的床头,或直接读给他们听。
板书设计:
篇14:《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案
母爱——童年时期 以时间区分
父爱——成长时期
母爱——被人爱、无条件 以能力区分
父爱——通过努力、有条件
篇15:《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案设计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感受不同阶段的爱
2、父爱与母爱的比较
3、区分“我爱你,因为我需要你”和“我需要你,因为我爱你”。
过程与方法
1、比较法,通过对父爱与母爱的比较,重新审视爱。
2、问题探究法,以时间和逻辑顺序分析“爱是一种能力。”
3、讨论法,联系自身,感悟生活,获得爱的真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引导学生把对“爱”的认识由感性层面上升到理性的高度,并且形成健康而成熟的心灵。
2、享受爱的同时,试着学会付出和努力,更好地热爱生活。
教学重点及难点:
(1)引导学生理清文章的思路,品味关键语句,并进而深入理解文章的内涵。
(2)引导学生对“爱”的认识由感性的上升到理性的高度。
教学方法
1.勾画圈点法:在浏览课文的过程中,学会寻找关键句子。
2.讨论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合作学习,探究交流。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一):
冰心的小诗里说:“母亲啊!天上的风雨来了,鸟儿躲在到它的巢里;心中的风雨来了,我只躲到你的怀里。”歌颂了母爱的伟大。有人说:父爱如山.而好父母除了提供给孩子一个遮风避雨的温暖巢穴,同时也给他们一双能够展翅高飞的羽翼。可见,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父母之爱,温暖而执着。当然,这是我们对父母之爱的感性认识,那么,又如何理性的看待父母之爱在我们成长之路上的作用呢?请看美国心理学家弗罗姆的《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一文。
导入课文(二):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于丹曾说过这样一句话:“这个世界上所有的爱都是以聚合为目的,只有一种爱是以分离为目的,那就是父母对孩子的爱。父母真正成功的爱,就是让孩子作为一个独立的生命个体从你的生命中分离出去。这种分离越早,你就越成功。”那么,如何来理解这句话的真正含义呢?今天我们就通过对《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这篇选文的解析来体会其中的涵义。
二、整体阅读 ,感知课文, 明确文章的思路。
(小组讨论后代表发言,教师归纳)
明确:概括地讲,这篇文章谈了“爱”。具体如下:
(一)一个人的爱的能力发展。(1—3)
(二)爱的对象的发展及原因。(4—8)
(三)探讨了人的灵魂健康和达到成熟的基础就是父爱与母爱的综合的问题。(9—10)
三、细节探究。
教师提出一系列问题,让学生小组讨论并解决问题。
1.人在生长过程中各个阶段的情感变化特征表。
2.母爱父爱的优点与缺点。
3、母爱父爱有何本质的区别?
4、母爱与父爱的作用是什么?
5、一个成熟的人需要怎样的爱?
师生互动解决问题
1、生活中常常见到这样的场景:父母一旦不能满足孩子的要求,孩子的愉悦感就马上消失,大哭大闹,完全将自己的满足快乐建立在别人是否能满足自己需要的基础上。我想大家小时候肯定都遇到过,叔叔阿姨总会问你在爸爸妈妈和爷爷奶奶之间你更喜欢谁。这时候你的判断标准是什么呢?就是谁在那一段时间里经常满足你的要求,谁更宠着你,你就更喜欢谁。
这就是费罗姆所说的不成熟,幼稚的爱—“我爱,因为我被人爱”“我爱你,因为我需要你”。
那么,在人的成长过程中,各个阶段的情感变化是怎么样的呢?5分钟时间,迅速阅读全文,找出相关信息补充下列表格。
年龄段特征
刚出生阶段
8岁以下
8~10岁
少年时期
成熟时期
(小组代表发言后,教师归纳)
明确:
年龄段 特征
刚出生 无被爱的意识
8岁以下 有被爱的意识
8-10岁 用努力去唤起爱
少年期 感受到爱唤起爱的力量
成熟期 我需要你,因为我爱你
2、我们来看,文题是《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也就包括了“父爱母爱、孩子的爱”,那么,父母的爱是怎样的呢?在作者看来,父母的爱有何优点又有何缺点?(小组代表发言后,教师归纳)
明确:
优点:世界上最伟大的,是每个人内心深处最渴求的。
母爱
缺点:不能用努力去换取,而且根本无法用努力赢得。
优点:可以通过努力获得,可受自己的控制和支配。
父爱
缺点:必须靠努力才能得到,在辜负其期望的情况下,可能会失去。
3、“我爱,因为我被人人爱”“我被人爱,因为我爱人”这两种感情有何本质的区别?(小组代表发言后,教师归纳)
明确:前一种是不成熟的爱,只懂得接受,并且因此使自己看起来弱小、孤立无援,处于被动的状态。比如哭闹。
后一种则是通过努力去赢得爱、创造爱,变得有力量而且成熟,处于主动地位。
由此可知,爱不是一种与生俱来的,有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无爱——被爱——有爱——创造爱。
4、母爱与父爱的作用是什么?
(小组代表发言后,教师归纳)
明确: 母爱 给孩子生活上的安全感 温和 独立
父爱 给孩子信心 指导孩子生活 理智 自信
因此,父母不仅给了孩子爱,他们还使孩子在爱中成长,又学会去爱别人,这是一个理性的、圆形的过程。
5、一个成熟的人需要怎样的爱?
联系全文,深入思考,圈点勾画,概括要求全面、具体。明确一个健康成熟的灵魂要达到的高度。
明确:
一个成熟的人最终能达到他既是自己的母亲(独立温和),又是自己的父亲(理智自信)的.高度。成熟的人使自己同母亲和父亲的外部形象脱离,却在内心建立起这两个形象。一个成熟的人需要母爱与父爱的结合,既要发展母亲的良知,又要发展父亲的良知。也就是有母亲的爱的祝福,又要有父亲的爱的原则。
故母爱与父爱这两种不同类型的爱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是互补的,缺一不可的。人从同母亲的紧密关系发展到同父亲的紧密关系,最后达到综合,这就是人的灵魂健康和达到成熟的基础。
四、延伸拓展:
作者认为,母亲是孩子的‘自然世界’,父亲是孩子的‘思想世界’。……成熟的人就意味着他不是依赖父亲、母亲给他提供的世界,而是自己心中拥有这两个世界。回想自己成长的道路,是否感受到这两个世界对你的影响?你又该如何为心中这两个世界而努力呢?这两世界将给你的人生带来什么样的境界呢?
请同学们围绕这些问题, 课后写一篇反思作文。
篇16: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案
【教学目的】
引导学生对“爱”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的高度,从而对“爱”进入哲学层次的思考。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如何理性地看待爱。
【教学课时】
1课时
【课前准备】
布置学生先预习一下课文,学生思考你是怎样理解“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的?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来学习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社会学家弗罗姆的《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看到这个题目我想大家马上就会想到父母之爱。从小到大,我们感受到的或听说过有关父爱和母爱的描述应该是数不胜数,如果要问对父母之爱的感受,恐怕每个人都可以象庐山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一样滔滔不绝说上三天三夜。但老师现在要求只用一个或两个词来形容(或概括)父爱和母爱的特点。
在同学们的心中父母之爱是――伟大、无私、含蓄的,那么在弗洛姆的笔下父母之爱是怎么样的呢?
(幻灯片)
母爱的特点
母亲代表自然世界,是我们的故乡,是大自然,大地和海洋。
母亲从身体和心理上给孩子以爱和关怀,给孩子生活上的安全感。
母爱是无条件的。
积极面: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爱,是每个人内心深处最为渴求的。
消极面:不能用努力去换取,而且根本无法赢得。
父爱的特点:
父亲代表思想世界,代表法律、秩序和纪律等事物的世界。
父亲从孩子六岁左右开始,向孩子指出通往世界之路,树立孩子挑战生活的自信心。
父爱的原则是:“我爱你,因为你符合我的要求,因为你履行你的职责,因为你同我相像。积极面:可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获得,可以受自己的控制和支配。
消极面:必须靠努力才能得到,在辜负父亲期望的情况下,可能会失去父爱。
如果说我们刚刚对父爱和母爱的感受是处在感性的,较浅的层面的话,那么弗洛姆则是用理性的眼光给我们概括了父爱和母爱的特点。不过,弗洛姆仅仅是想告诉我们父爱和母爱的性质特点吗?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父母对孩子的爱”
题目包括“父爱、母爱、孩子的爱”三者的爱,那么在文章中“孩子的爱”是怎样的?
(幻灯片)
人在生长过程中各个阶段的情感变化特征表
刚出生阶段 无爱的意识
8岁以下 有被爱的意识
8――10岁 有爱的意识: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唤起爱
少年时期 克服自我中心阶段,体验关心他人以及同他人的统一,感觉到爱唤起爱的力量,爱比被爱更重要,给比得更能使自己满足、快乐!
成熟时期 既是自己的母亲,又是自己的父亲。成熟的爱。
(幻灯片)
无爱――被爱――有爱――创造爱
可见,爱不是与生俱来的!
很明显,在10岁之前,孩子还没有主动去爱的意识,如果说他爱自己的父母,那也只是因为像弗洛姆书本上说的“我爱你,因为我需要你”。所以,在生活中,我们常常可以看见这样的场景:父母一旦不能满足孩子的要求,孩子的愉悦感就马上消失,大哭大闹。自己的快乐完全建立在别人能不能满足自己需要的基础上。再看看,生活中的孩子在父母或奶奶爷爷之间,有谁在一段时间内经常满足他的要求,在那一段时间内他就会跟那个人比较好。是不是?这就是弗洛姆说的不成熟的、幼稚的爱――“我爱,因为我被人爱”“我爱你,因为我需要你”。说得是太好了!
那么我想,我们在坐的各位,有没有那个是10岁以下的?8岁以下的?刚出生的?就更没有了!可是同学们想想,我们中间现在还有没有这样的人:他像10岁以下的孩子一样,因为被人爱,才去爱;因为需要别人,才去爱别人;甚至是连自己正在被爱的感觉都没有,对别人的爱无动于衷,像刚出生的婴儿一样――“意识不到自己的存在以及他身体之外的世界的存在”?
可见,爱既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随着人的生理年龄的增加就会逐渐成熟的。爱是一种能力。
(幻灯片)
《爱的艺术》这本书的主要观点和内容:它阐释了爱并不是一种与人的成熟程度无关的感情,而是一个能力的问题,是一门通过训练自己的纪律、集中和耐心学到手的一门艺术。
可是我们生活中面对已经超过10岁的这样的人的时候,经常听见这样的话:还是孩子,等长大了自然就明白了,就会爱了。想当然的认为,“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我不大赞同这样的话,正如巴拉塞尔士说的:
(幻灯片)
一无所知的人什么都不爱。一无所能的人什么都不懂。什么都不懂的人是毫无价值的。但是懂得很多的人,却能爱,有见识,有眼光……对一件事了解得越深,爱的程度也越深。如果有人以为,所有的水果都同草莓一起成熟,那他对葡萄就一无所知。
*巴拉塞尔士(1493-1541),德国医学家,自然科学家及哲学家。
所以我们应该有意识的培养我们爱的能力,
(幻灯片)
弗洛姆《爱的艺术》前言
如果不努力发展自己的全部人格并以此达到一种创造倾向性,那么每种爱的试图都会失败;如果没有爱他人的能力,如果不能真正谦恭地、勇敢地、真诚地和有纪律地爱他人,那么人们在自己的爱情生活中也永远得不到满足。每个人都可以问问自己,你确实见过多少真正有能力爱的人呢?
同学们现在是少年了,如果像弗洛姆说的应该是“克服自我中心阶段,体验关心他人以及同他人的统一,感觉到爱唤起爱的力量,爱比被爱更重要,给比得更能使自己满足、快乐!”的阶段了,我们来想想怎样通过生活中的小事来培养训练自己对父母的爱?
爱是交流的。孩子领受着父母的爱,也想着应该怎么回报父母。只有当你有爱父母、爱他人的能力时,当你的心理年龄与你的生理年龄一致时,才可以说你时一个灵魂健康和成熟的人。所以这堂课老师送大家的金玉良言就是:
在享受无私而博大的父爱母爱的同时,请付出爱心给父母,让他们也能享受到我们对他们赤诚的爱,让生命因为爱而更为富足!
篇17: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感人事迹
世界上有许多种爱,有好友之间的爱,也有路人与邻居的爱,但父母的爱与其他的不一样,它不像好友的爱,永久,而又脆弱,父母的爱是坚硬而永久的。
小时分的我可是很贪玩的,最厌烦的就是做作业,不过也很正常,那时我5岁,这是小孩的顽皮时期,星期五,这是我最喜爱的日子,由于就要开头过周末了,于是,我把书包扔到沙发上,就去找小伙伴玩了,玩着玩着,一个饮料罐从我的.脚下滑过,我就是被这个坏蛋给绊倒在地,哎呀,皮都给擦破了,我也没想那么多,区区破了点皮算什么?连续玩吧,贪玩的我一点痛意都没有,直到晚上回家吃饭时。家人提示,才想起膝盖破了。不知为什么,下午时不觉疼,如今却疼得哭了起来。
妈妈看见了,就很严肃地问:“在哪摔的?什么时分弄的?是怎么摔伤的,摔伤后为什么不回家?”我支支吾吾地说:“吃完的时分弄伤的!”妈妈问的时分语气严肃,可是这一系列的问题可以看出,妈妈对我的疼爱与关怀,让人的心甜甜的。
爸爸听见而来,看到了我的伤口,也大吃一惊,不停地吩咐我不要碰水,每天都要涂油,以后受伤了要回家告知家里的人,不行以为了玩而不顾一切,或许这就是父爱。
妈妈拿来了一瓶水和几根棉棒,我看到了那瓶,是已经心惊胆战,那瓶油涂起来可是疼的要命的,但是妈妈说:“良药苦药利于病,这瓶油虽疼,但见效快。”这句话中蕴含着温顺和怜悯,或许这就是母爱。
妈妈当心翼翼地给我擦上消毒水,再给我涂上那种非常疼的药水,一涂上,如同很多条荆棘向我扎来,爸爸皱着眉头看着我的伤口,眼神里包含着紧急,好像在说,别怕,一会儿就好。让我的痛苦削减,原来父母的爱是可以乘风破浪的,可以让人在冰冷中得到暖和,伤口处理好了,看来妈妈没骗人,这瓶油是真的厉害,感觉没有之前那么疼了。
父母的爱细腻如丝,父母的爱阔如天空,父母的爱无处不在,只是我们没有发觉!
篇18: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感人事迹
父母的爱是天地间最宏大的爱,自从我们呱呱坠地,来到这个世界,父母就开头爱着我们,直到永远。父母的爱,是一种对儿女天生的爱,自然的爱。如同天降甘霖,沛然而莫之能御。这能够维护生命之最大、最古老、最原始、最宏大、最奇妙的力量莫过于父母对我们的爱。古人云:“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母亲的爱如同于春天里绚烂的阳光,带给我暖和,带给我光明;母亲的爱,如同于狂风中的一把稳定而沉着的大伞,为我遮风挡雨;母亲的爱,总在我困难的时分赐予我帮忙,赐予我动力。那股如丝般连绵不断的爱意成为我顽强的后盾,让我时时辰刻不再有空虚的感觉。
而父亲的爱,是博大精深的,是不拘小节的。父亲的爱,总在我犯错误时,赐予我正确的指导;父亲的爱,总是在我遇到难题时,赐予我正确的教导……假如说,母亲的爱如水一般长远,父母的爱是天地间最宏大的爱,自从我们呱呱坠地,来到这个世界,父母就开头爱着我们,直到永远。父母的爱,是一种对儿女天生的爱,自然的爱。如同天降甘霖,沛然而莫之能御。这能够维护生命之最大、最古老、最原始、最宏大、最奇妙的力量莫过于父母对我们的爱。古人云:“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母亲的爱如同于春天里绚烂的阳光,带给我暖和,带给我光明;母亲的爱,如同于狂风中的一把稳定而沉着的大伞,为我遮风挡雨;母亲的爱,总在我困难的时分赐予我帮忙,赐予我动力。那股如丝般连绵不断的爱意成为我顽强的后盾,让我时时辰刻不再有空虚的感觉。
而父亲的爱,是博大精深的,是不拘小节的。父亲的爱,总在我犯错误时,赐予我正确的指导;父亲的爱,总是在我遇到难题时,赐予我正确的教导……假如说,母亲的'爱如水一般长远,那么,父亲的爱就犹如山一般的厚重了。
说起了我父母,我的心头就涌起无限的感谢。父母为了我的成长,呕心沥血,这份恩情该如何报答呢?
从小,父母就教育我如何做事,如何做人。他们给我讲二万五千里长征,给我讲、XXX,给我讲雷锋的故事、董存瑞炸暗堡……他们告知我,做事要当心谨慎、对人要恳切、不行以说谎、要学会宽容、学会尊老爱幼,要懂得知恩图报、懂得无功不受禄……
这一切的一切都是为了什么呢?从前的我总很天真的认为,父母照料自己的儿女是很应当的,很自然的事。如今回头想想,这是一种多么宏大的精神,有时,我总在想,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力量促使着他们呢,我也很不明白,但这或许是一种责任,一种对孩子的爱,是无私还是爱怜,但不容置疑的是:他们的确对我们很好,的确细心的照料着我们。就拿每一天来说吧!
每一天的上午,妈妈为我做早餐,每一天的中午,又为我做午餐,每一天晚上,又为我料理晚餐,但每一次在吃饭时,她仍然在干活。到了晚上学习时,父亲又来辅导着我,教我要做每一道题的时分都要仔细,不能马虎,父母每天都为了我教育着我。
这样的每一天,构成了幸福的我们,这样的每一天都是平凡的,又是不平凡的,每一天的是都是小事,有是大事,面对着父母的这分恩情,我应当以感谢的心化为孝敬的实际行动,让我们都来爱惜我们的父母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