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其人作文

时间:2023-05-03 07:49:32 更多作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母亲其人作文(整理19篇)由网友“千分之二”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母亲其人作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母亲其人作文

篇1:母亲其人作文

在人生中,母亲是一切。悲伤时,她给我安慰;怯弱时,她给我勇气。母爱像参天大树,为我遮风挡雨;母爱像一座灯台;为我指引前进的方向。有人说母爱如海,没错,因为她有包容一切的胸怀

世界上唯一永恒不变的只有母爱,从出生起,母爱就一直伴随着我们无论遇到什么,她总是第一个出现在我们的身旁

我的母亲她很爱我。她瘦瘦的,个子不高,但她的小身板好像总有使不完的力气,每天早早地去上班,工作上从不含糊。下班后也总是忙这个忙那个的,因为我挑食,原本厨艺不精的她,也被逼无奈成了大厨级别。每天她会变着花样的给我做饭,一有时间她就会去学做各种各样的`饭菜,只为让我好好吃饭,现在常见的菜式母亲差不多什么都会做了。

母亲对我也是很严格的。我也算是个乖巧的女孩子,所以她对我很放心,也很信任我,平时的学习、做作业这些事总让我自觉完成。但我偶尔也会因为想去玩,而落下了功课,她还是会大发雷霆的,说她对我多失望。但当她看我眼含热泪,坐下来开始写作业时,她也不忘安慰我、开导我,怕我太伤心,给我讲道理,让我明白她的良苦用心。

母亲也是很慈爱很善良很有爱心的,她经常可以和我们小孩子玩到一起去。她不觉得我们是幼稚,而是天真可爱。母亲的胸怀很宽广,不是大错都可以原谅包容。就像开学后的期中测试,我的数学不好,所以成绩自然也不大好,看着我的成绩我自己也就纳闷了:我都这么努力了,数学怎么还是那么不理想呢?我揣着颗忐忑不安的心,回到家中,本以为迎接我的必定是一场狂风暴雨,但这次我错了。母亲竟然只是平静地对我说了一句:“只要觉得自己尽力了就好。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下次努力!”

母爱如山似海,是我永远温暖的港湾。我爱我的妈妈!

【母亲其人作文(3篇)】

篇2:“和尚”其人

“和尚”其人

“和尚”之所以叫和尚,不仅因为他那短得几乎不存在的头发,发达的四肢加一颗简单的球体脑袋,更主要的是他身怀的那失传了两百多年的少林绝学和近乎方丈的大度。

初见“和尚”便有想叫他“和尚”的冲动。(大家都如此认为)可见其特点的确神似真和尚,但真正确立他少林弟子的身份是在那节跳马课上。

同学们一个接一个顺利跨过马鞍去,轮到他了。

他脸部肉开始生硬地向上挤,露出一丝“蒙娜丽莎”般的`微笑,接着,以接近汽车速度的“草上飞”迅速闪到马鞍前,双手着鞍,双腿1200分叉,眼看就快过去了,却“轰”的一声,随着几节塌陷的马鞍沉了下去,四周泛起了浓浓的灰尘,大伙大跌眼镜的同时,简直可以听见灰尘在咆哮。不禁惊叹少林“千斤坠”果然了得。这时和尚从一堆“废墟”中爬了出来(一副王者归来的气魄)。这一举动在体育界有专业术语:草上飞加加尼腾越垂直水平面自由落体零空翻千斤坠,但可惜落地没站稳,金牌擦身而过啊!在大家的哄笑声中国际ISO9001质量认证的正宗少林和尚的名讳正式确立。

以后的日子,和尚搞笑不断:

那天中午吃完饭后,“大炮”(人名,系其“气功”威力甚猛,故美其名曰大炮)正在徒手练投球,和尚也荤素穿肠过后兴冲冲进来了。见大炮练得正欢,一时性起,来了个水上飘加云中鹤猛地跃起,想来个盖帽,但因其冲力太大,一掌般若掌正中门顶窗户,吱吱两声玻璃炸裂的声音后,咣一声玻璃被震得粉碎。大伙无不为少林绝学的威力所折服。事后面壁思过半天,但开朗的他睡了一觉后又恢复了原样。大家就刺激他:“我没头发(阿弥陀佛),罪过。”他听后脸色骤变,伴着天使般的微笑伸出了魔鬼般的“恶爪”,一番“虐待”后,又笑嘻嘻地走了,我估计他这肚中几乎可以开航空母舰了。

最后便是那铁头功的施展,足球课上,球到了中场上空,和尚不顾对方两名前锋的围抢,奋力跳起来去顶。“咣”一声金属撞击声后,对方两前锋倒地捂腿咧嘴,球也飞出去老远,而和尚却在嘿嘿傻笑。出人意料的是体育老师竟对其举动大加赞赏,搞得他神魂颠倒走路都不着地。

日子一天天过去,和尚的形象在大伙心中也愈来愈深刻。

他那股憨厚大度,那身怀的“绝技”以及带给大伙的欢笑将永远变成一道彩虹挂在大伙心中。

篇3:老蔡其人

老蔡其人_650字

我的语文老师是老蔡,千千万万别联想为‘老菜’。听听吧,她的自我介绍是这样的:

“咳,大家好,我是你们新上任的语文老师,叫蔡雷云。‘雷云’二字出自毛主席的词句,不错吧。”

一听完,下面难免有些骚动,大胆的男生脱口而出:“小菜!”引得大伙哄堂大笑,老蔡面带微笑,心平气和地说:“是啊,我网名就是CCC!”,“此人非彼凡师也”乃是老蔡给我的第一印象。

老蔡够“狠”,针对我们班上课随随便便的毛病,老蔡有一狠招:上课了,‘某某’依旧谈笑风生,对老蔡进教室不以为然,老蔡盯住此人,笑咪咪地说:“‘某某’,我的表上显示的是1:42,只要一跳到1:43,傍晚陪我44分钟,因为你浪费了我们44人一分钟光阴。”“某某”自然不敢随意吱声了。我想:真是笑里藏刀,老蔡,够狠!后来,有人问老蔡:“我们班明明43个人,怎么是44分钟?”老蔡幽默地说:“怎么,我不是咱家人啊?”

说实在的,老蔡毕竟是女人,爱唠叨。就说上回吧,咱班要古诗词过关,老蔡的嘴就是六月的`冰河――开冻了!“要仔细啊,‘身’这个字做为偏旁,不出头,‘燕’字上面是廿,不是草字头……”,不过,最令我们头痛的也是老蔡唠叨最多的是:“今晚再把六首古诗词默一遍!”,短短一句话,却使大家头都大了。不过,话说回来,这次古诗词过关成绩verygood ――全部通过。

其实,老蔡不过是刀子嘴豆腐心,当你困难时,不管援助之手有多少,总有一双是老蔡的。那一天,我车钱弄丢了,恰巧身上没带任何“现金”,想着何怡天将“留守街头”,泪水不禁在眼眶里打转。然而这一细节,却逃不过老蔡的眼睛,“何怡天,怎么还不回家?”“我……我车钱掉了!”“金豆豆”终于掉了,“什么,怎么不早说呢?给,坐车去吧!”还没等我来得及说什么,十块钱塞到了我手心里。第二天,我去还钱时,老蔡还说说笑笑,玩笑我昨天的样子呢!老蔡的“唠叨”、“狠招”、“豆腐心”伴着我们长大,成熟……

篇4:宋玉其人

宋玉其人

宋玉其人

宋玉《九辩》中的“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使这种感伤情绪一进入诗歌就带上了文人特有的忧患和失落,在艺术上也呈现出惊人的早熟。奇怪的是,这种艺术上的早熟似乎并没有对后世文人形成创作上的压力,他们不厌其烦地心追手摹,冒着蹈袭的危险一遍遍抒写宋玉式的悲凉。

宋玉,又名子渊,湖北宜城人(也有称归州人的)。相传他是屈原的学生。生于公元前二九O年,殁于公元前二二三年,是继屈原之后的浪漫主义楚辞大家。据《安福县志外纪流寓》记载:“周宋玉,归州人,屈原弟子,悯其师忠而放逐,作《九辩》五首,以述其志,又怜师命将落,作《招魂》以复其精神,延其寿命。与景差、唐勒并称。客仕楚为大夫。尝居于邑,有城与庙,及看花山,放舟湖诸迹,后殁葬邑之浴溪河南岸。”

众所周知,自《诗经》以后,中国的诗歌独盛于楚。在楚族强 盛、楚辞兴起的氛围中,大诗人屈原应运而生,写下了光芒四射的 《离骚》、《天问》、《九章》等巨著。屈原又是一个忧国忧民的失败的政治家,他与楚王同族,与楚政权休戚相关、生死与共。当他遭谗被贬,政治理想彻底破灭之后,等待他的则必然是怀沙沉江、以身殉国的命运。

而宋玉只是楚国归州乡下的一介贫士,他儒雅风流,长于词赋,远走京邑,在友人推荐下,好不容易才谋得一个小小的文学侍从位置,以图抒展自己的抱负,想不到遭人嫉妒,不久失职,并被放逐到他的赐地云梦之田,从此便落魄终生。

宋玉被贬到云梦之田(今临澧一带)时,才30岁左右,因飘泊异乡,生活异常艰辛。但他意志坚定,性洁志廉,写诗述怀,在看花山上写下了长篇抒情诗《九辩》抒发自己“失职而志不平”和“无衣裘以御冬兮”的志向和身世。

“大约在他67岁左右时,秦兵攻破楚都,他就在楚国灭亡的兵 荒马乱中无声无息地死去。对于一个亡国逐臣、落魄文人的死亡和安葬,秦王朝胜利者是根本不屑也无暇过问的。但宋玉在澧水流域或道水河畔差不多度过了大半生,和当地的人民群众建立了深厚的感情。看花山麓的老百姓和他的友人、学生们替他举办了简单的丧事。据说出殡棺木抬到浴溪河南岸山上准备掩埋时,突然风云骤变,大雨倾盆,出殡的人都躲雨去了。待到雨过天晴,人们发现放置宋玉棺材的地方已经埋起一个大坟堆。后人为了怀念他,遂立碑、筑城、修庙祭祖。他住过的'地方亦名宋玉城(今又名楚城)。他经常观花作赋的山,改为看花山,他放舟吟诗的湖,称为放舟湖。

一代词苑精英,就这样默默无闻地长眠于临澧浴溪河畔。

二千多年过去了。

岁月的风霜无情地剥蚀他的残碑断碣,久而久之,连宋玉的“玉”字那一点也模糊难辨,致使当时便有人把宋玉墓误认为宋王墓。但六朝时期无名氏一首民歌却道出了真情:

年年四月菜花黄,黄花鱼儿朝宋王。

花开鱼儿来,花谢鱼儿去。

只道朝宋王,谁道朝宋玉。

-----黄花鱼儿歌

直到晚唐时,在宏文馆作校书郎的澧州籍诗人李群玉游历宋玉墓后才辨明真伪,写下了“雨蚀玉文旁没点,至今错认宋王坟”的诗句。于是,宋玉墓葬于澧州道水河畔之谜才解开疑团。也许,当时的士大夫和文人们又对宋玉的墓碑、坟茔进行了一番整理修茸……

此后,宋玉墓又陷人茫茫沉寂之中。

经过唐、宋、元、明几个朝代。任千年流光涤荡尽唐宗宋祖的文采风流,消溶尽一切后妃美人的色相,宋玉墓更是埋没于草莽,无人问津了。

到了清朝咸丰年间,安福巨富蒋光业等以“助军饷”事闻名全国,蒋氏家族得以封官进爵,盛极一时,遂与当时湖南中上层官吏来往密切。为了便于交酬,附唐风雅,他们掀起了一个纪念屈、宋活动的高潮,并编纂出一部《白雪初唱集》。安福境内的乡绅由蒋明试等人领头,捐资为宋玉墓培坟竖碑,修建了宋玉庙,并于庙侧建立“九辩书院”以激励后学,贡生辛登岸写有《九辩书院记》以记其事。一时,澧州一带不少官吏、文人学土写诗抒怀,后来。这些诗文大都收入《安福县志艺文》中。

宋玉在生穷困潦倒,死后也是冷落萧条。但他却给中国文坛留下了精典之作,其功劳在中国文学史上是不可磨灭的。

据《汉书》(卷三十艺文志诗赋略)所载,宋玉留传于世的赋,现存14篇:《九辩》、《招魂》(见王逸《楚辞章句》)、《风赋》、《高唐赋》、《神女赋》、《登徒子好色赋》、《对楚王问》(见肖统《昭明文选》)、《笛赋》、《大言赋》、《小言赋》、《讽赋》、《钓赋》、《舞赋》(见无名氏《古文苑》、《高唐对》(见严可均《全上古三代文》)

《九辩》是宋玉身世的自述。现节录如下:

“坎廪兮贫士失职而志不平,廓落兮羁旅而无友生……时竟变而过中兮,蹇俺留而无成……君之心兮与余异……逢此世之狂攘……君之门以九重,猛犬狺狺而迎吠兮……何时俗之工巧兮,背绳墨而改错,却骐骥而不乘兮,策驽骀而取道……圆凿而方枘兮,吾因知其锄吾而难入……今之相者兮举肥,骐骥伏匿而不见兮……独耿介而不随兮……外浊世而显柴兮,非余心之所乐,与其无义而有名兮……宁处穷而守高……愿托志乎素餐……窃不自料而愿忠兮,或黔点而污之……既骄美而伐武兮,负左右之耿介……众接跌而日进兮,美超远而逾迈……农夫辍耕而容与兮,恐田野之芜秽,事绵绵而多私兮,窃悼后之危败……卒壅蔽此浮云兮……下暗淡而无光…”

从以上节录,大体上可以看出诗人从不同角度对萧瑟秋景的描绘,抒发了自己坎坷不幸的遭遇和一生事业无成的悲秋情怀。他诉说自己失职后身临恶境的原因是朝中坏人当道,政治腐败。他痛斥小人蒙君王,混淆是非;揭露楚国统治黑暗、君王昏庸、刚愎蛮横、夸耀勇武,战乱带来痛苦灾难。楚王在政治上轻贤臣、重小人,致使世道日坏,国运将倾,自己一片忠诚得不到理解,政治抱负得不到实现。既使如此,他又不愿与世俗合污,心中充满失意的悲哀和无穷的烦闷。最后,只得凭幻想超越现实,遨游太空,终以摆脱自己悲惨的境遇和胸中的痛苦……

《九辩》是与《离骚》同工异曲的长篇抒情诗。全诗分九节,层层递进,通过自然景物来抒发感情,情景交融,意境高远。但在表现形式上,《九辩》又与《离骚》有不同之处。首先是打破楚辞四句两韵格式,句中字数增加,句法更加灵活自由,特别是在音节上更有突破,双声叠韵的联绵词和叠音词的大量使用,(如“楷凄增欷兮薄寒之中人,怆恍摭恨兮去故而就新……乘精气之抟抟兮,骛诸神之湛湛,骖白霓之习习兮,历群灵之丰丰……”)使得全诗音节和谐舒畅,语句铿锵盎然,对后世文学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招魂》这篇诗歌,司马迁说是屈原的作品,而东汉的王逸却在《楚辞章句》中说:“《招魂》者宋玉之所作也……宋玉哀怜屈原忠而斥弃,愁懑山泽,魂魄放佚,厥命将落,故作《招魂》欲以复其精神,延其年寿,外陈四方之恶,内崇楚国之美,以讽刺怀王,冀其觉悟而还之也……。”

司马迁未说屈原招谁的魂,而王逸却明确地指出是宋玉招屈原的魂,并不厌其烦地说明宋玉写《招魂》时的心态和目的。前者是史学大家,后者为楚辞大家,本文站在《安福县志》立场,从王说。

《招魂》在楚辞中是颇具特色的。首先它用幻想形式叙述招魂的原因,接着用神话传说写东、南、西、北,天上地下的险恶,再诱以故乡的居室、饮食、音乐、娱乐之美等等来招唤流浪的灵魂返回故土,将全篇笼照在一层悲哀虚幻的气氛中,最后在篇末点明“魂兮归来哀江南”的主旨,嘎然而止。

全篇结构有序,语言生动,行文笔触细腻,夸张大胆,铺叙层迭,感情丰厚,哀婉动人。对后来“汉赋”体的产生起着直接影响。

《风赋》记叙宋玉与景差陪襄王游兰台之宫时,他巧妙地借风 为题,讽刺楚王淫乐骄纵,毫不体恤百姓疾苦。他把大自然的风分为雄雌二风,雄风只有最高统治者才能享用,而雌风属于庶民百姓,揭示了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文中极其形象地描写风怎样“起于青萍之末”,怎么渐而大,又怎样渐而小,写出了事物发展的全过程。观察细致,把握准确,文采斐然。

《高唐赋》、《神女赋》则记叙宋玉单独陪楚襄王游历云梦之台。前赋记楚怀王梦遇巫山神女事,开篇即写高唐景色之美,进而委婉规劝楚怀王。进用贤才,就会精神振作,国泰民安。后赋则劝楚襄王以国事为重,去掉虚幻的巫山神女之想。

《登徒子好色赋》写宋玉在楚王面前就登徒子攻击他好色而极力为自己辩护。全文用犀利之笔对攻击者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抓住一点,尽量夸大,不及其余。严密逻辑中不乏浪漫主义色彩。赋中对美女生动细致的描写尤为出色,成为绝唱。

从《对楚王问》则可看出宋玉在失职前已为世俗所不容。文章先写楚王对他的责问,接着写宋玉为自己辩诬。他把自己比为最美妙的歌曲和鸟中之凤,鱼中之鲲,而把那些诽谤者比为不懂曲调的听众和“藩篱之鹤”,‘“尺泽之鲵”,以此说明君子和小人之间存在着志趣和行为上的根本差别,因而那些攻击他的所谓“社会舆论”,则是莫须有的无稽之谈。

《大言赋》、《小言赋》记载宋玉、唐勒、景差和襄王之间的游历活动。宋玉以其聪慧智识才压唐勒、景差:他所言之大,夸张得无边无际,无法言状,他所言之小,想象到无条无影,无可捉摸,。深得襄王赏识,因此获得楚襄王赏赐的云梦之田。

其他的《笛赋》、《讽赋》、《钓赋》、《舞赋》及《高唐对》等篇都在不同程度上具有上述特点,只是不及前面提及诸篇有名而已。

宋玉隽才善文。他的作品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崇高的地位。

汉代司马迁在《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说:“屈原既死之后,独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辞而以赋见称……”

司马相如写《子虚》、《上林》等赋时,尚需摹仿宋玉《高唐赋》。

刘绍说:“屈宋逸步,莫之能追。”

李白说:“屈宋长逝,无堪与言。”

杜甫有诗赞曰:“摇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亦吾师”、“窍攀屈宋宜方驾,恐与齐梁作后尘”。

晚唐李群玉自称:“宗师屈宋”。

宋代欧阳修甚至说道:“宋玉比屈原有出兰之色。”

明代陈第在《屈原古音义》中写道:“宋玉之作,纤丽而新,悲痛而婉,体制颇沿于其师,讽刺有补于其国,亦屈原之亚流也”。

王夫之评价说:“故嗣三闾之音者,唯玉一人而已”等等。

中国文坛上历来以屈宋并称,历代文苑泰斗无不被宋玉的人品才干折服,且把他尊为师表,引为楷模。

也许是曲高和寡吧,一般地说,他阳春白雪般的作品,往往只在较高层次上流传。

实在意想不到的是,已故当代文学大师郭沫若在他的剧本《屈原》中,竟把宋玉贬成“一个没有骨气的文人。”而他唯一的依据只是司马迁说过“……终莫敢直谏。”我以为,史太公这句话也未免有失偏颇,身为一个小小文学待从、人微言轻的年轻人宋玉,有权力能象官居左徒和三闾大夫的屈原去直谏楚王么?!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一个王不见察的小臣,有机会干预国家政策法令方针么?!

从宋玉留存的作品看来,似乎从未有过薄德求荣之感。多年来,历代文苑大师也从来没有过对他这方面的微词。正如《襄阳耆旧记》(卷一)载:“……玉识音而善文,襄王好乐爱赋,既美其才而憎之似屈原也。”

可见宋玉与其师屈原是一脉相承的。

果真象郭大师以婵娟之口骂他是“无耻的文人”那样,以宋玉的聪明才智,如能屈膝变节投靠对他“美其才”的楚王的话,肯定是可以换来高官厚禄,乐享荣华富贵的。然而,他却终生被贬放逐,穷困潦倒到“无衣裘以御冬”境地,最后落得客死他乡的下场。这不正是实实在在地说明宋玉不从流俗、品性高洁么?!

诚然,剧本创作不一定拘泥于史实。但总不能因剧情需要(实际是政治需要),就无端地使一个可怜的灵魂蒙冤吧!更何况宋玉在生坎坷,死后凄凉,怎么能就不负责地“对他不客气”,歪曲他高大光辉的形象哩?!

有些受蒙蔽的青年学生每当对我谈起宋玉时,总说他是个品德败坏的人!

我的心震撼了!我为宋玉悲哀。我想,如果宋玉先生九泉有知,又该悲吟:“或黔点而污之”了。

好在朦胧的迷雾总会飘然而逝,历史终究会赋予他真正的面貌。

啊,宋玉,文采风流,万古流芳!

篇5:姥姥其人作文

姥姥其人作文

刚刚和姥姥通过微信语音聊天聊完,不由得感叹姥姥学习新东西之快,但看着姥姥的脸也想起了她在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在我的印象中她第一个形象就是一个固执迂腐的老奶奶。她经常向我们“科普”一些不知从哪得来的知识,比如家里不能种虎皮兰,太像剑,不能喝阴阳水(把凉白开和热水兑着喝),小孩清明节不能上街,魂会被鬼勾走。在她家里永远会挂着一些记录着哪些食物忌一起吃的小卡片,大张宣传单或是什么别的形式。我们每次听她科普完都劝她不要信那些歪门邪道的知识,可是无论我们怎么说她都不会听的'。

但是姥姥即使是这样一个迂腐的人,但是她还同时怀有对晚辈强烈的爱。她最爱用的一个词叫“一锤”,大概就是一下子的意思。我以前很淘气,甚至有时会故意气他,她就会瞪着我警告说:“你再玩那个球,一锤就把花瓶给砸了,看我不收拾你。”“你再玩菜刀,一锤就把手给切了,别怨我没告诉你。”可我心里知道,无论她说了多少次都不舍得收拾我。我小时候爱和姥姥睡,总是伴着她的顺口溜才能入梦。我印象最深刻的莫过于她关于花孔雀的的歌谣,在我的印象中只要我没有睡着她永远不会提前进入梦乡。

我还记得过年时我拉着姥姥去玩密室逃脱,我的理由是让她也接触一下社会里的新事物。当背后的门被锁上时,她都给吓蒙了,不过还是我拉着她破了第一关,当我们被困在某一关时,一直过不去,急的姥姥一把就把对讲机抢了过来,按住按钮大声喊道:“小闺女,我看你也是个实诚人,这什么玩意啊,我们过不去,我们都交了钱了你也不能把我们就撂这了不是?你就过来帮帮我们过了这一关吧。”令我哭笑不得。好不容易我们出来了,姥姥还在那愣了半天没缓过神来。回家后我妈偷偷跟我讲:“要不是你张罗着要去她才不想去这种地方,怪害怕的,其实是她在迁就你。”

姥姥不仅对我十分关心,她还十分喜欢把自己的爱传播给他人。有一次姥姥来北京,我们带她体验一下坐地铁。这是她第一次坐地铁,看什么都新鲜。伴随着一阵悠扬的音乐声,从远处走来个老乞丐,头发和胡须都像被炸了一样夸张地耸立着,衣服上也夸张地撕着大洞。其他人马上就装作看手机,只有姥姥开始从衣兜里往外掏钱,我劝他:北京这地界上还多乞丐都是骗钱的假乞丐,您给他们钱就相当于白给,还不如自己留着呢。她马上就反驳“他们怪可怜的,这么老了还在外面飘着,给他们俩钱也好啊。”我怎么劝她都劝不住,只好任她站起来自己把钱送上去,看着老乞丐的笑容,姥姥也欣慰的笑了。不仅这一次,她每次都一定会奉行她的“活菩萨”思想,每逢乞丐必定给点钱,绝不含糊。

回忆完这么多,这就是我的姥姥,她可能在别人眼中只是个稀松平常的老太太,但在我的眼中她是天底下最可爱,最有爱心的老太太。

篇6:璐璐其人作文

璐璐其人作文

璐璐其人

学了七年不止一次的听说“定律”,今天真的见了其“庐山真面目”了!从此就成了茶余饭后的闲话,自然我的同桌璐璐便成了我的第一个试验品。(这篇文章偶打了两次啊!累死了~而且这是欧冒着腥风血雨打出来的,请大家欣赏)

我冒着生命危险收集了几条新鲜的“定律”,充分的揭露了璐璐的杀伤了之大,请欣赏者打好镇定剂以防猝然昏厥~ № 1 惯性的大小与速度有关 下午真的好无聊啊!没有谁十分的盼望物理老师的到来,可是事与愿违,物理老师迈着鸭子步手拿水杯教材和“教板”走进教室。“啊呵!同学们今天我们学惯性,也就是……”看着老师一张一合的嘴似乎是在释放被关押好久的瞌睡虫,教室里哈欠连天,老师于心不忍我们再和那坚硬的桌面来“亲密接触”。大喝一声:“有谁知道,惯性的'大小与什么有关?”我不仅在心里默念道:老师,我们的脑细胞本来就不多,请留一点给我们应付别的老师用吧!可是璐璐同志的观点是完全不同的。人家正在大声地向老师吆喝示意:“惯性的大小与速度有关。”老师没有正面回答,似乎直接没有理她,继续在引导。我不禁歪过脑袋对她奸笑,可是忽感一阵冷风掠过头梢。抬头一看,只见老师的眼睛发出一道厉光直射我。“姚姚,你来回答这个问题吧!”“啊~那个,这个是质……量。”“回答正确!”兴奋ING,忽叹“哎!就是聪明,没办法。”接着就听见教室内传出悠长的一声尖叫~

№ 2 “甜言蜜语”

夏日的下午虽然无聊,可在上课前确有一段GREAT TIME。一般只有几个书虫在啃书,像我们一样的女生就凑在一起谈天说地,偶尔被老师逮到,就请到“黑风寨”去品“龙井”,那就大大的不幸了~今天我们竟然扯到了2班的那几个娘娘腔,每人“批判”了一遍之后,只听璐璐一声:“姚姚,姚姚~~”我浑身鸡皮疙瘩哗啦哗啦的掉啊,真可谓是细弱蚊虫阿!我以“神六”的速度飞奔,围着教室狂转圈,再也不顾及什么“班长带头”这种鬼话了!我只知道保命要紧!晕死了~我怎么遇到这种死同位!如果我停下的话,相信在她还没恢复之前我已经暴尸荒野了!不知她发什么奶声奶气!~

№ 3 九阴白骨爪

瞌睡虫分飞的下午,是最易打瞌睡的日子。璐璐在地理课上也不知道在想些什么,“璐璐,最大的平原是什么平原啊?”刚才她还不知趣哪神游了呢~“啊~~”“华北平原”她感激地看了我一眼优秀作文 专注写作 作文人,接着就说出了口。“什么。”地理老师夹杂着一丝蕴怒。在众多同学的提醒下,她闹了个“大红脸”,我不禁心里乐开了花。下课铃一响,我便无影无踪。自以为聪明的我突然想到,下节课还是要上的。我还是未能幸免“九阴白骨爪”

先综述这几条,这明显看出璐璐定律之荒诞。大家心脏可还好?为了我以后的生活,为了我的生命健康权,我评价道:“璐璐椰露汁,定律常跟随,友情常相伴~”

指导老师:马树国

篇7:刘邦其人作文

刘邦其人作文

刘邦,一个杰出的人物。所谓杰出人物,大多是指在某一方面出类拔萃,可刘邦不同,他在好多方面都有独到之处。

刘邦Vs项羽

能屈能伸是刘邦。使刘邦最终战胜西楚霸王项羽的是什么?是性格,刘邦赢得起也输得起,而项羽却赢得起输不起。

在鸿门宴上,因为刘邦事先买通了项伯,所以在项庄舞剑时,他才得以平安无事。席间,尽管项羽一再刁难刘邦,刘邦却并不给予反驳,他深知自己的兵力远不如项羽,于是他就一直吹捧项羽,使刚愎自用的项羽飘飘然,错失了杀死刘邦的最佳时机。后来刘邦借由离开项营,逃出了他的控制范围。

后期,项羽被刘邦追到乌江时,亭长要用船送他过河,他却说:“天要亡我,我渡过去有什么用?”自刎而死,放弃了重整旗鼓、卷土重来的唯一机会。

刘邦以能屈能伸胜了项羽。

刘邦Vs曹操

用人不疑是刘邦。虽然刘邦和曹操并不是一个时期的人,但是对比二人,我们也能从中发现刘邦的过人之处。

曹操是一个矛盾的人,他既使用人才,又怀疑有才之人,担心手下的人对他不忠。比如司马懿,他知道司马懿军事本领大,于是让他领兵打仗,可是曹操又害怕他发展壮大之后会造反,于是就处处限制司马懿。

而刘邦则不同,手下有萧何治国,韩信领兵,张良出谋划策,这三个人的'本领都十分突出。刘邦对他们用人不疑,因为他可以很好地调节君臣之间的关系,君臣之间的合作自然也就很愉快了。

刘邦以用人不疑胜过曹操。

刘邦最大的长处是集众人之长方为自己长。他很清楚自己治国不如萧何,领兵打仗不如韩信,出谋划策又不如张良,可他却能让这些人在一起为自己效力。这才是他最大的闪光点!

刘邦以知人善用为自己夺得了皇帝的宝座,并且手下有大量人才,自己尽可高枕无忧。

刘邦,不愧一代豪杰!

篇8:曾巩其人

曾巩(109月30日-1083年4月30日,天禧三年八月二十五日-元丰六年四月十一日),字子固,世称“南丰先生”。汉族,建昌南丰(今属江西)人,后居临川(今江西抚州市西)。曾致尧之孙,曾易占之子。嘉祐二年(1057)进士。北宋政治家、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为“南丰七曾”(曾巩、曾肇、曾布、曾纡、曾纮、曾协、曾敦)之一。在学术思想和文学事业上贡献卓越。

生平政事

曾巩离开馆阁,又作了十几年的地方官吏。最初是通判越州(今浙江绍兴一带),其后又知齐州(今山东济南一带),徙襄州、洪州,知福州。史称曾巩在这几州都有政绩,主要在“荒政”和“平盗”两个方面,而后者并非真是政绩。

曾巩移徙洪州时,曾有《移守江西先寄潘延之节推》诗,诗云:“忆昔江西别子时,我初折腰五斗粟。南北相望十八年,俯仰飞光如转烛。”他这时似乎已有倦于转徙的感叹。此后便多次表示为了养亲而不愿远仕。

在赴福州之前,曾巩有《辞直龙图阁知福州状》。到福州后又有《福州上执政书》,书中说:“转走五郡,盖十年矣,未尝敢有半言片辞求去邦域之任而冀背朝廷之义。此巩之所以自处,窃计已在听察之日久矣。今辄以其区区之腹心,敢布于下执事者,诚以巩年六十,母年八十有八,老母寓食京师,而巩守闽越,仲弟守南越,二越者,天下之远处也,于著令:有一人仕于此二郡者,同居之亲当远仕者,皆得不行……”据此,他请求“或暂还之阙下,或处以闲曹,或引之近畿,属以一郡,使得谐其就养之心,慰其高年之母。”此书之外,曾巩还有《福州奏乞在京主判闲慢曹局或近京一便郡状》,也是请求朝廷照顾养亲的。大概正是因为他一再申请,朝廷曾一度下令,“召判太常寺”;可是当他离职上路以后,又有诏改知明州。为此,曾巩又有《移明州乞至京迎侍赴任状》,希望朝廷允许他“暂至京师迎侍母赴任”。但未能如愿,所以后来移知亳州,又继续申请。他在《移知亳州乞至京迎侍赴任状》中说:“臣昨任福州,已系远地,迎侍不得,即今老母多病,见在京师,人子之谊,晨昏之恋,固难苟止。二者于臣之分,实为迫切。……只乞对移陈蔡一郡,许臣暂至京师,迎侍老母赴任。……今臣幸蒙恩诏移守亳州,如臣所请。况亳州去京不远,欲乞许臣暂至京师,迎侍老母赴任。”元丰三年(1080),曾巩又徙知沧州,有《沧州乞朝见状》,说:“窃念臣远离班列十有二年,伏遇陛下神圣文武,当天受命,……而臣曾未得须臾之间进望清光,窃不自揆,愿奉德音,犬马之情,固非一日之积。今将至京师,他望圣慈,许臣朝见。”于是神宗召见了曾巩。召见之后,他曾请求登对,有《乞登对状》,说自己被召见时,“不敢率然以对”,可是“退而伏念”,还是希望“上殿敷奏”,以便“披腹心”,“当天心”。此后曾巩便被留在京师,“勾当三班院”。

元丰四年(1081),有诏书说:“曾巩史学见称士类,宜典五朝史事。”于是便“以为史馆修撰,管勾编修院,判太常寺兼礼仪事”。史称“近世修国史,必众选文学之士,以大臣监总,未有以五朝大典独付一人者”,于是曾巩入朝辞谢说:“此大事,非臣所敢当。”并有《申中书乞不看详会要状》,表示谦让。

元丰五年(1082)四月,擢拜中书舍人。这时曾巩又有《辞中书舍人状》,述说自己“齿发已衰,心志昏塞”,希望另选贤能。还有《授中书舍人举刘攽自代状》,表示谦退。但这年九月,曾巩即遭母丧,因而罢职。

元丰六年(1083)四月,曾巩卒于江宁府(今江苏南京一带),终年65岁。著作有《元丰类稿》等。

综观曾巩一生,历任州郡官吏十几年,在京师作官的时间不多。从他的一些政论文章看,如《唐论》、《书魏郑公传后》、《熙宁转对疏》、《自福州召判太常寺上殿札子》、《移沧州过阙上殿札子》等,并没有突出的政治见解。其主要观点是泛称三代之制,称赞后周和唐初的贞观之治,而对于宋代的政治却没有多少条陈和建议,与范、欧诸公不同。他在《移沧州过阙上殿札子》中对于宋朝的现状还是相当称赞的。他说:

盖远莫懿于三代,近莫盛于汉唐,然或四三年,或一二世,而天下之变不可胜道也。岂有若今五世六圣、百有二十余年,自通邑大都,至于荒陬海聚,无变容动色之虑萌于其心,无援桴击柝之戒接于耳目。臣故曰:生民以来未有如大宋之隆也。

又说:

今陛下履祖宗之基,广太平之祚,而世世治安,三代所不及,则宋兴以来,全盛之时,实在今日。

由此可见,曾巩对于当时的政治不仅没有任何不满,而且推崇备至,当然也就不曾提出改革的意见。

在这以前,熙宁二年(1069),王安石参知政事,推行新法,当时曾巩出守越州,其后转徙六郡,在外十二年。对于熙宁新法,也没有发表过具体意见。只是在《过介甫归偶成》诗中说过:“心交谓无嫌,忠告期有补,直道讵非难,尽言竟多迕。知者尚复然,悠悠谁可语。”观此,则两人过去言谈之间,可能有过意见分歧。还有,其《与介甫第二书》也说:“比辱书,以谓时时小有案举,而谤议已纷然矣。足下无怪其如此也。”又说:“谤怒之来,诚有以召之,故曰:足下无怪其如此也。虽然,致此者岂有他哉?思之不审而已矣。”由此看来,在政治上二人是有分歧的。

总的看来,曾巩一生,政治表现不甚突出。《宋史》本传说“吕公著尝告神宗以巩为人行义不如政事,政事不如文章”。这话可能有些根据。

主要成就

曾巩的主要成就在文,但亦能诗。现存诗400余首,大都写得比较质朴,雄浑超逸,含义深刻,略似其文。元代刘埙认为曾巩“平生深于经术,得其理趣;而流连光景,吟风弄月,非其好也。往往宋人诗体多尚赋,而比与兴寡,先生之诗亦然”(《隐居通议》卷七),道出了他诗歌艺术的主要特征。但他并非只善赋体,也有一些诗长于比兴,形象鲜明,颇得唐人神韵。他的各体诗中以七绝的成就最高,精深,工密,颇有风致。如《西楼》、《城南》、《咏柳》等,称得上宋代近体诗中写景抒情的'佳作。就“八大家”而论,他的诗不如韩、柳、欧、王与苏轼,却胜于苏洵、苏辙。但为文所掩,不受重视。词仅存《赏南枝》一首。其诗文曾被选译成英文,在国外发行。

曾巩的学术和文章在他生前就享有很高的声誉。降及南宋,盛誉不衰。朱熹在北宋各古文家中独服膺曾巩。吕祖谦编选《古文关键》时,只取曾巩,不取王安石,可见当时风尚。元末明初朱右编选《八先生文集》,开始将曾巩与韩、柳、欧、王及三苏并列。明代唐宋派的王慎中、唐顺之、茅坤、归有光作文都推尊曾巩。茅坤编《唐宋八大家文抄》,将曾巩正式列为八大家之一,这更奠定了他在散文史上的重要地位。清代桐城派的宗祖方苞,以及刘大櫆、姚鼐等,将欧阳修、曾巩的文章作为楷模,从学曾入手学欧文。这种风气在从方苞到方东树的几代桐城派作家中都没有多大改变。从宋到清,虽也有个别贬抑曾巩的言论,但不是主流。

曾巩强调六经为本源,借圣人之学加强文章底蕴,追求一种雍容典雅的艺术风格。无论叙事、议论都冲和平淡、委曲周详。布局完整严谨,节奏舒缓不迫,语言干净,思致明晰。文章平易理醇,且其开阖、承转、起伏、回环都有一定的法度,显得规矩严密,故唐宋八大家中最便于学习。明清唐宋文派和桐城派散文作者,学“古文”多由模仿曾文入手,这当是一个重要原因。

曾巩一生用功读书,家里藏书二万余卷,他一一加以校勘,至老不倦。收集古今篆刻500卷,编为《金石录》。所著文集《元丰类稿》50卷现存于世,有《四部丛刊》影元本。曾编校过《梁书》、《陈书》、《南齐书》、《列女传》,整理过《战国策》、《说苑》,另有《续稿》40卷、《外集》10卷,宋后亡佚。

曾巩还十分重视兴教劝学,培养人才,在抚州居所侧建有“兴鲁书院”,并亲自定学规、执教席,推动抚州学风。在南丰“子固公园”,有曾巩幼时读书处──读书岩、曾文定公祠、仰风亭、思贤堂,县博物馆亦建在其内。南昌市有一条子固路,也是后人为纪念这位先贤而命名的。

南丰曾氏为耕读世家。自巩之祖父致尧于太平兴国八年(983)举进士起,77年间曾家出了进士19位。进士中,致尧辈7人,其子易占辈6人,其孙巩辈6人。此外,巩之妹婿王安国、王补之、王彦深等一批人亦皆进士。披阅《建昌府志》、《南丰县志》及诸曾著作如巩之《元丰类稿》,我们不能不被该家族的儒学底蕴、文化积淀与苦学精神所震惊。曾巩进士同年苏轼、苏辙赠诗称:“儒术远追齐稷下,文词近比汉京西”,非虚言也。

篇9:吴老师其人

吴老师其人

吴老师其人 福建省泉州 泉州实验小学四年三班 苏楠    时间:上课前十分钟

地点:教室里

人物:全体同学

教室里到处乱哄哄,同学们东一群西一堆地议论纷纷。有的同学手舞足蹈激动地说:“我们班要换新班主任!”有的同学怀疑地说:“这是真的?”有的同学担心地说:“这个老师会不会很凶?”有的……时间在同学们的议论声中一分一秒悄悄地溜走了。

上课铃响了,同学们带着好奇和疑惑的心情赶忙回到各自的坐位上。这时,只见一位身穿笔直的黑色西装,白色衬衣上打着一条蓝格子领带,二十七八岁的男教师跨着大步走进教室。他理了一头短发,挺直的.鼻子上架着一副眼镜,眼镜里藏着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睛,时不时透过镜片射出一道道柔和的目光.笑起来,薄薄的嘴唇拉成一条直线,看起来给人一种彬彬有礼的感觉。

面对全班同学注视的目光,新老师风趣地自我介绍说:“我姓吴,永春人,是你们新的语文老师!今天,很想结识吴家的后代,班上姓吴的同学,请站起来!”话声刚落,原本严肃的教室顿时充满了轻松和快乐,我们和新老师的距离似乎一下子拉近了。接着,他让我们每个人进行自我介绍,我们就这样度过了愉快而难忘的一节课,在这节课里,我们认识了吴老师,也得到了一个表现自我的机会!

吴老师涮乇稹

有一次,几个同学上课迟到了,“报告!”那几个同学胆怯地站在教室门口,头往下低着,等待着、同学们也等待着……只见吴老师转过头看了看他们,用手扶了扶眼镜,出乎意料平和地说: “请进!”接着笑呵呵地对那些同学说:“你们几位是不是跑到外面去吃面线糊了,饱不饱啊?”顺手做了一个狼吞虎咽的动作,“不过,还知道回来!”顿时,全班同学哄堂大笑起来。虽然没被直接批评,可是那几个同学的脸却比熟透的苹果还红。

还有一次上课时,一位经常乱说话的同学正在“作案”,被吴老师发现了。吴老师并没有大发雷霆,而是面带微笑真诚地对大家说:“这位同学违反课堂纪律, 我想,他一定不是故意的,因为,我刚才还听到他提醒别人上课别乱说话,所以,他还是有一定的自觉性的,大家鼓掌!”说完,带头鼓起掌来,全班立时响起热烈的掌声,那位同学的眼睛红了, 眼眶里闪着泪花.说真的,我还从没看过这位同学被老师表扬过。

吴老师是不是涮乇?还有更特别的呢,他竟然让我们上网交作业!

吴老师给我们带来轻松和欢乐,给我们带来了对学习的兴趣和热爱!

我喜欢吴老师!

二○○五年三月二十日

篇10:苏东坡其人禀性

苏东坡其人禀性

苏东坡一生融儒、释、道于一体,诗、书、画俱佳,他的人格所体现的进取、正直、慈悲与旷达的精神闪耀着千年的中国历史,他不仅是中国历史上难得一见的旷世奇才,还被誉为第一千年世界历史的12位英雄之一。

苏东坡自云:\“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可是封建官场之于他,注定是失败的地方,那不是因为他不懂官场,而是懂得太多,他痛恨那种无益的党争,屡屡在关键时刻吐露真言,因此他被当政的各派视为持异见者,频繁遭到贬谪,苏轼的无奈也是历史的无奈,是封建制度下的必然结果。

难得的是苏轼坦然接受这种厄运,他一生\“历典八州\”,\“身行万里半天下\”,不仅没有被打倒,以其达观和智慧,以其丰富的人生体验和独特的人格魅力,在升沉之间,留下了2700余首诗,300多首词,800多通书信,各种文章数以千计,被赞誉为\“不可救药的文人\”,创造了中国文化史上的奇迹。

今天看来,这样的\“不可救药的文人\”才是中国历史的光荣,不仅因为他留下的大量的诗书画作品,还因为他的处世精神,为后世提供了一个理想的范式。

苏东坡,本名苏轼,生于宋仁宗景v三年(公元一○三六年)十二月十九日,眉州眉山县人。眉山县位于今四川省成都南五十里左右,父苏洵,母程氏。苏东坡和父亲苏洵,弟弟苏辙,三人在宋代文坛上皆享盛名,后人称之为\“三苏\”,皆列入唐宋古文八大家。东坡故居在城南纱谷行,清朝曾经重建,号称\“三苏祠\”。当时有歌谣说:\“眉山生三苏,草木尽皆枯\”,眉山草木尽都枯萎失色,原因是草木之色全加诸于三苏身上,还有传说入:\“蜀有彭老山,东坡生则童,东坡死复青\”。当然这些只是后世对于苏东坡的`崇拜而附丽的想象不实的话。

苏东坡的母亲程氏,系出名门,知书达理,苏东坡小时候就由他的母亲亲自教导,启蒙读书。有一次,程氏教苏东坡读《后汉书・范滂传》时,程氏不禁叹息起来,东汉范滂受荐于朝廷,心忧邦国\“登舟揽辔,有澄清天下之志\”,随后发生党锢之祸,范滂亦被小人陷害,在范滂被害前与母亲诀别,范母对范滂说:\“儿今日能与李膺、杜密齐名,死亦何恨?儿既得令名,复求寿考,何可得兼!\”苏东坡读完这段故事后,随即问程夫人说:\“要是我也学范滂,母亲会允许吗?\”程夫人回答他说:\“你如果能做范滂,我就能作范滂的母亲。\”可知苏东坡愿以天下为己任,虽遇艰厄而不悔的用世之意,在少年时即已显现出来。

苏东坡21岁时,与父亲、弟弟一道,入京参加考试。当时任主考官的是欧阳修,小试官为梅尧臣,欧阳修读到苏东坡的《刑赏忠厚之至论》,兴奋地拍案叫绝,感叹道:\“三十年后,没有人会再谈起我,人人都会谈论苏东坡的。\”欧阳修当然是谦虚之词,也足见苏东坡文章之妙,欧阳修之善于识才。梅尧臣也有《题老人泉寄苏明允》诗曰:\“日月不知老,家有雏凤凰;百鸟戢羽翼,不敢言文章。\”苏轼兄弟二人高中,轰动京师。但是,其母程氏突然病故,兄弟二人随父回四川奔丧,依例为母守制。到了嘉v四年十月守丧期满,苏氏父子三人再次进京,通过考试,苏轼被任命为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判官,四年之后还京,英宗因为早就知道苏轼的文名,打算招入翰林,可是当时的宰相韩琦认为苏轼太年轻,资历也太浅,不应该入翰林,此事也就作罢,其时苏轼只有二十八岁。嘉v五年,苏洵在京师病逝,苏轼与苏辙兄弟二人扶柩还乡,依例守制又是三年,等到守丧期满回到京师,开始了著名的王安石变法。

北宋外患严重,北有契丹,西北又有新崛起的羌夏,割地献金,几乎岁无宁日。神宗皇帝英年即位,很想有一番作为,他力求革新,重用王安石进行变法。王安石当上了宰相,一场轰轰烈烈的变法运动在全国展开了。

王安石变法自然并非全部都是善策,比如王安石打算改变科举,苏轼反对,上《议学校贡举状》,又有一次,王安石主张开封府低价买浙灯四千,苏轼上《谏买浙灯状》,两项计划俱被停止。于是苏东坡连续上书神宗皇帝,《上神宗皇帝书》和《再上神宗皇帝书》两书集中对新法进行批评,反对变法,他认为变法不能求急功锐进,而认为道德风俗为国家存亡之所系,这些论调都与王安石不合。苏东坡的行为引起变法派强烈的不满,因此,有人联名攻击他,有人趁机陷害他。而王安石对苏轼的言论也不能容忍,视他为反对派主要人物,也指使人开始弹劾他。此时的王安石深得神宗皇帝的信任,苏轼是继续强行劝谏,还是暂避锋芒?他明白强谏的结果只能是自己获罪,而于事无补,当今明智之举就是离开。

苏轼选择离开政治斗争的中心,采取所谓\“中隐\”之策,到一个环境相对宽松的地方去,于是,苏东坡自请离京外任,这成为苏东坡一生为官的秘诀,是逃避政治斗争的权变之策。

熙宁四年(1071年)元月,苏轼被任命为杭州通判,此后辗转而密州、徐州和湖州。在地方官任上,苏轼救灾扶贫,颇多善政。虽然离开了政治斗争的漩涡,但是在地方看到的新法之弊端,又使得他如鲠在喉,不吐不快,苏东坡自己也说\“如蝇在食,吐之乃已\”。于是他在自己的诗歌中对于新法之弊进行了批评。他的这种性格正如其弟苏辙为其所撰墓志铭所言:\“见事有不便于民者,不敢言,亦不敢默视也,缘诗人之义,托事以讽,庶几有补于国\”。

苏东坡在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奉调到湖州,苏东坡一再上表给皇帝,使得朝中革新派极为恼火。元丰二年六月,李定、舒、何正臣等摘取苏东坡诗中的话,说他\“衔怨怀怒\”、\“指斥乘舆\”、\“包藏祸心\”,讽刺政府,莽撞无礼,对皇帝不忠,如此大罪可谓死有余辜了。元丰二年四月苏轼到达湖州,七月二十八日,苏东坡才上任三个月,就被御史台的吏卒逮捕,解往京师。当时通判祖无颇目击说:\“顷刻之间,拉一太守,如驱犬鸡\”,是为著名的\“乌台诗案\”,以李定为首的这些台谏官之所以要兴起这场冤狱,目的就是要打击旧党保守派司马光等人的势力。苏东坡被押解回京途中,百姓都出来送行,人人泪如雨下。回京入牢,狱卒知道他的身份,每天弄热水给他洗脚。审讯过程很长,期间仁宗皇后病死。临死前,她对皇帝说:\“苏东坡因写诗而获罪,这全是小人陷害他,他们在他的政绩上挑不出毛病,就想曲解他的诗来定罪………,你可不能冤枉无辜,天神会动怒的。\”就在这一年的岁末,苏东坡获赦,配往黄州,任黄州团练副使。

苏东坡以罪谪之身,被贬来到荆天棘地的黄州。他在黄州总共有四年,是他一生中极为重要的一段。为了糊口,他不辞劳作,情愿做个躬耕自给的农夫,也不受众人的怜悯。他的好友马梦得,替他在东城门外请领了一处荒弃的营地耕种。苏东坡一向爱好白居易,且当年白居易作忠州刺史时作有一首《东坡种花诗》,而忠州、黄州皆是他们的谪地,且都是在城东,所以苏东坡就给这块土地称之为东坡,从此自号为\“东坡居士\”。乌台诗案给苏东坡的打击是相当沉重的,他因言惹祸,结案后被贬到荒僻的黄州,也不得不为口腹奔走道途。他叹他自己:\“自笑平生为口忙。\”放逐的生活使他的心灵产生蜕变,思想和文章的风格都有所变化,著

篇11:王维翰其人

1991年,全国搞了一次农村社会主义路线教育运动,我被抽调到社教工作队,到景泉乡最南的蓆芨滩村蹲点,组长是乡政府的驻村干部。有一天,他问我:

“小马,你是啥学历?”

“师范生”。

这时他无不自豪地说:“我的女婿也是小学教师,不过人家已自学拿到了本科文凭。”我问谁?他介绍说叫王维翰,“你知道不?”我摇摇头。“年轻人,要学哩,我女婿就在我们庄上,从小喜欢读书,到现在工作了,一有时间就看书,从不到外面闲转。你一个年轻娃娃,总不能就一个师范水平就满足了!”

自此,“王维翰”三个字在我心里留下了印象。

后来,我调到巉口学区,有一次到学区办事,经过巉小的会议室,看到一位老师正在里面一笔一画地练习毛笔字,那神态确实入迷了,丝毫没有发现我们,我问身旁的老师他是谁?他告诉我,是巉小的教导主任,叫王维翰。

记忆倏忽苏醒。我细细打量了一番,长得很规矩,像他的毛笔字,一丝不苟。他还絮絮叨叨地讲起了维翰的一些事。师范学校毕业的维翰最初分到条件十分艰苦的松川学校,山高坡陡路窄,出山进山太不容易。他的父亲做了半辈子乡领导,认识人,把他活动到县政府干勤杂,先让他过渡一下,不到一年时间,维翰死活不去了,问之,答曰:干不了侍候人的活。父亲嫌他烂泥糊不上墙,很是不满,发誓再也不管他了。我听了很是诧异,多少人削尖脑袋往政府部门钻,侍候领导一两年,到乡镇上都提拔成科级干部了,教育上混一辈子,有几个升成科级的呢?心里默默地骂他“超怂”(定西方言,傻子的意思),莫非他的头叫驴踢了还是被门夹了,也可能进水了。别人是揣着票子提着礼,寻找路子从乡下调到城里,他是要求从城里返回乡下。我百思不得其解。

秋季开学,他又做出了让我惊讶的事:从镇中心小学调到赵家铺学校——一所乡下的九年制学校。这一回他不是嫌侍候人,而是想到有初中的学校带初中的语文课。

这样,我和他就成了正式的同事。

兴致勃勃的维翰夹着沉甸甸的初中语文课本志得意满地走在校园里。我就叽讽他说:“十几年的粉笔灰你还没有吃腻吗?”

“其实我这十几年胡带课着哩,一阵儿数学,一阵儿音乐,有几年又是体育,反正缺人了我就顶上,乱七八糟地”他不无遗憾地说,“我准备把初中的语文课程好好地上一遍。”

“现在你不是好好地上着哩吗?又没人和你抢。”我抢白他说。

“历史或者地理能给我再调一班的吗?我想一边教一边学习。”

其时我但任学校教导主任,学生正处在高峰期,老师们的课程排得满满当当,这人头真的不合适,没有见过自觉要课带的老师呢。他的这点愿望很容易满足。

听了他的一节课,最突出的亮点是:字词教学扎实,普通话相当标准。我就纳闷,汉语拼音里的ing和in,n和L,他是怎么分得那么清的呢?我刚学电脑打字,由于分不清前鼻韵母和后鼻韵母、哪些字是鼻音?哪些字是边音?只好下力气学习五笔打法,现在搜狗打字相当快,可我只能“望狗兴叹”了。不光我,同事们都羡慕他那一口纯正发音的普通话。后来我才明白,人家是花了大气力,下了狠功夫的,自考本科时的毕业论文《定西巉口话声韵调》的方言研究一书,就是他呕心沥血的杰作。而且做为西北师范大学的内部刊物交流学习。A4纸制版,足有一指厚的一本书,从来没有听他说过。我懂了,人生的许多辉煌不在于狂热的渲泄,而在于冷静地凝结。

有一次开展教研活动,他把一个“干”字的古今义、异体字,繁简字,等等不同的用法,不同的写法,历史演变像讲故事一样娓娓道来,听得我们目瞪口呆。渐渐的,我内心越来越虚了。

种下的稻谷,收获了稗子。我可怜的维翰同事时乖运蹇。一头浓发熬得大有星火燎原之势终于拿到了“汉语言文学”本科文凭,可天不遂人愿,在毕业证上仅仅因为缺了 “教育”二字,各种利益与他失之交臂。原来教育部门适用的文凭是×××教育专业,提薪不算,晋级无望。而那些花钱买来的.文凭、花钱发表的论文,托人搞的课题,后门里评的骨干工资涨了,职称升了,扬眉吐气,春风得意。我们的维翰两只近视眼瞪得如同铃铛,瞅着缺了 “教育”二字的文凭,仰天长啸,枉自嗟呀!一肚子的干货、硬货就是卖不了一个好价钱。

好在我的同事到底是儒家思想的传承者,“得意夷然,失意淡然”,很快地从怅惘中奋发起来。我替他惋惜,可他头一扬,两句诗脱口而出:“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我不舍,再劝他,花点钱,发篇论文,晋个职称么!他干脆地说:“没钱。”我说级别上了,花的那点钱一个月就找回来了呀!他头摇得如拨浪鼓,口气很生硬:“一辈子没有干过那事,学不来。”读书人又臭又酸的性格又犯了。再劝,他嘴里嘟嘟哝哝的全是儒家经典了:什么天行健,什么地势坤之类的了。

我可爱的同事一无楼房,二无小车,可他自我标榜过着田园牧歌式的生活。用儒家解释就是“大隐隐于市,小隐隐于野”。他勉为其难,只能算是“小隐”吧!

维翰其人对世事鲁钝,可情感早慧。妻子巧兰和他青梅竹马,两小无猜。二人初中毕业后,天真烂漫的少年背起行囊到师范学校读书,在那个时代能上师范就有了“铁饭碗”,维翰注定会变成“公家人”,这令农村人十分羡艳。巧兰悒悒郁郁只能上高中。十里相送,长亭话别虽没有松了金钏,也减了几分玉肌。后来,维翰站在讲台上为人师表,而巧兰躬耕在垄亩里汗流夹背。以我们维翰的条件,完全可以飞出穷窝窝,野鸡变成金凤凰,可他硬是顶着几多压力,不忘初心,有情人结成了眷属。前年,巧兰身体不好,维翰上兰州,下西安,到处寻医问药,本来稀疏的几根头发操得只能地方支援中央。而今他们携手走过风雨,淌过泥泞,互相守望了二十多年。

他的华居自号为“甘沟别墅”,不太大的院落,几间瓦房,还养着一只不大不小的狗狗。我去时狗狗张牙呲嘴,狺狺狂吠,维翰摸着狗狗的头,对他晓之以理,抚之以情,谆谆教导说“我都没咬,你咬什么,听话。”狗狗就扭着腰,摇着尾,一脸的献媚状。前几年,巧兰无奈进城,加入了陪读大军,家里只剩下维翰一人,若无狗狗陪伴,他真的成了孤魂野鬼。学校里偶尔聚餐,维翰就撕下了他的清高面具,到处捡骨头,别人问他干啥用时,他说,我的肚子安稳了,家里还有一张嘴呢!

他的正房里挂有几幅字画,特别是用隶书写就的中堂,极为方正,中规中矩。我笑着调侃他:“这字儿的风格太像你了,一辈子守着巧兰,不离不弃,绝不旁逸斜出。”

人都特别关注自己希冀的东西,我问巧兰,你两口子闹仗不?

“不闹么,你看我这素质。连巧兰都被我熏陶得修养比我还好,想闹都闹不起来。”我的同事吹得宣天五乍。

“嘁!吹啥哩,”巧兰接过话头,瞪了他一眼,“马老师,你还说他好,你不晓得,我俩臭(定西方言,把闹矛盾,互不说话叫‘臭’)了时,要是我不先问人家,人家努着嘴,绷着脸,再不和我说话!“

谎言被戳穿,维翰哈哈大笑:“这超(傻的意思)婆娘,家丑不可外扬,你胡说啥着呢。”

靠东有两间平顶,外间是厨房,里间做卧室。火炕烧得滚烫滚烫,我骂他,你不怕把你烙成肉饼?巧兰解释说,维翰的腿常年冰凉冰凉的,没有热炕暖,他睡不好。原来小时候家里没有书桌,维翰就拿把小凳子,爬在炕头上写字,腿靠在炕墙上,经年累月,留下了风湿病症。难怪那么炎热的夏天,他还穿着线裤,我谐谑他:冰棍越热,捂得越严,你总不是冷棒么。他反叽我:不冷,比你冷。

天气晴好的日子,我们的维翰早上准时起床,坚持爬山,据他的说法是吐故纳新。到身将乏、口将干、肚将空时回来了,开始他的早茶文化。西北人有熬罐罐茶的习惯,一般熬茶的是铝制或玻璃容器,我的同事返璞归真,特意备了婴儿拳头般大的曲曲罐(一种粘土烧制的肚大,口小的陶器),据他考证,这东东熬的茶原汗原味。可怜这小小的陶器哪能供得及他牛饮般的水量。喝了一碗喉吻润,喝了两碗破孤闷,三碗入肚发轻汗,一直喝到两腋习习轻风生,我的同事才四体通泰,六腑熨帖。他一边饮茶,一边神交古人,读着《兰亭》,品着《书谱》,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摇头晃脑,丑态百出,巧兰看不过眼,斥为神经病。我的同事反驳说,你这下里巴人,能懂这阳春白雪吗?唉,“道不同,不相为谋”。我们的同事不由得生出了司马牛之叹。

维翰视书法为生命。是不是艺术的东西也有遗传基因,他父亲一生好酒,爱书法。我们的维翰学书近三十年,春夏秋冬,夜以继日,名家碑帖、搜集的资料摞起来有半人高。空间里尽是书法理论,名人真迹。可字儿写得和他的人一样:固执得近乎古板。银钩铁划,讲究每一笔一画都有来历。那《九成宫》摹得和原帖毫无二致,就是灵动不起来。好为人师的我就指导他:

“你看各地书展里的那些字有些张牙舞爪,有的扭曲如蛆,还得了大奖,姑娘家连裤衩都穿到外面了,这就是流行风,你还在这儿抱残守缺。”

他倒好,反应相当快:“这几年流行‘雾霾’,那也是好东西吗?”

我还是喋喋不休:“你什么时候才能上升一个高度呢?”

他一点都不谦虚了:“我现在处在高原期,用不了多久,就会到达高峰期。”

“嗤,近五十的人了,等你到了高峰,老癫沌了。”我毫不留情地刺他。

这一回他不再克己复礼,开口就骂:“皇上没急太监急了”。骂得我是“河曲智叟无以应”。

“一等人忠臣孝子,两件事读书耕田”,维翰把这句话奉为圭臬。虽然孔老夫子不喜好贩夫走卒,种田者流,但我们的维翰亲自种着几畦菜,每当练书到腰酸背困眼发花的时候,就到他的两分菜地里闻闻花香,锄锄杂草,干点拔苗助长的活。这时候,巧兰的午饭也随着他的节拍唱响了锅碗飘盆的奏鸣曲。

我的同事上天给了一付好皮囊,里面装的除了儒家经典五千言,猪肉功不可没。那肥夹瘦的肉片足有小孩子的手掌大,他一次夹起两三片塞进嘴里,腮帮子鼓得像藏了食物的山松鼠。这厮吃着也不忘儒家思想,“食无言,寝无语”。默默有声、辛勤嚼肉。巧兰身体原因,不大吃肉,可怜她年年养的两头大肥猪,就变成了这厮的饕餮盛宴。我是怒见不平事,磨损胸中万古刀,问巧兰:

“你不吃,把他喂这么好,能干啥?”

“吃着嘴上有劲了,好骂我么。”巧兰气狠狠地嘴上说着,还不停地往维翰那边拨肉。

维翰听了,笑得眼睛变成了一条缝,越发吃得气壮山河了。

一看这吃货,我弄清了乒乓球打不过他的原因。

维翰有一大爱好——乒乓球。我曾经骂他:“开会时,坐在主席台上,摆着一张?屎脸,拿上乒乓球拍子,又像个人了。”他笑着辨解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嘛。”他担任学校党支部书记十几年光景,一段时间工作很是掣肘,我站在远处准备看他的笑话,没想到他竟然有这么好的定力,不愠、不怒、不怨、不愤。倒是单位里发生的一些尖锐的矛盾冲突,最后都是他出面安抚下去的。

维翰的乒乓球技术好就好在他的体力。如果11分为一局,他可以连续战斗十八九局,这样他不喜欢,他还是最爱老式打法,一局21分。大石可以陪三局,有时小强也可以陪两三局,这时候,我们的维翰浑身活动开了,头上的汗也微微冒着热气,然后我就开始陪他。他最喜欢和我打,大石的球线路变化大,落点低,他没机会抽杀;小强的球太过旋转,他一拍子抽去,球被打飞了。只有我给他服务得相当到位,一个回合可以让他抽杀六七板之多,在这时,他头上的汗像水一样从脸上,脖项上流下来了。我问他,你怎么还能跳起来呀!他意气扬扬,大吹大擂:“你没发现吗,巧兰给我买的波司登,穿上轻飘飘的,人不由得飞起来了!”边说边把外面的裤子拉起来,炫耀他的波司登棉裤。

乒乓球结束后,我理直气壮地坐到他的办公室,跷着二郎腿,等他从抽屉里拿出一盒烟,给我点一支(他从来不抽烟,也反感抽烟),倒一杯水。他开始了洗刷,我抽着他的烟,喝着他的水,惬意地问他;“我看不起你的古板,你见不上我的浪荡,我们为啥一起耍得这么欢呢?”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嘛!”

是不是我在球桌上把他奉承爽了,连我都成君子了。

你要从这厮身上找点缺点还真不容易,猛想起他也有点瑕疵。

有一回,我们俩都蹲在厕所里,我没话找话地问他:

“维翰,最近好着哩么?”

“唉,不好!”

“怎么了?”

“出口又不行了,疼得睡是睡不成,坐是坐不住。”

耍笑他的机会又来了,我说:“看来你的进口关把得紧,出口关有点松呀!”

维翰是校委会成员,学校里发生的一些比较敏感的事,我有时向他打问,他是三缄其口。私下里互相议论别人时,维翰从不发言。我在大庭广众之下,为了卖弄自己的聪明,信口开河,滔滔不绝,三分伶俐使到七分,他谨守着儒家的“群处守口,静处守心”的训诲。我不明白的一点是,有一回我们谈到家庭的琐事时,他的点评犀利,见解分明,这与他平时的风格大相径庭。

如果把他的贵恙不算毛病的话,这家伙有一个不入流的爱好——打麻将。

天阴下雨或逢年过节,维翰喜欢摸两圈。但对玩伴的要求近乎苛刻:不熟悉的人不玩,耍性不好的人不玩,和女同胞不玩。而且只玩一两元的小来来,我无比荣幸地列为他的玩伴之一。他的牌性和人品一模一样,掏钱特别利索,他不欠别人的,也不允许别人欠他的。但打牌太慢,每打一张牌都要深思熟虑,由于眼神不好,别人打在河里的牌他拿起要瞅一瞅。他的牌停张了,就把其它牌扣倒,只把要胡的两张牌放在前面,如果他时不时地拿起这两张牌不停地看,说明他只胡嵌张;如果不看,肯定是两张口;如果眼睛眯成一条线,那胡牌不至两张口,可能是三张口甚至四张口五张口了。我的牌技还可以,连蒙带诈说他胡什么牌,停的啥口,三套两不套地就言中了,他就越发地佩服我了。

不管我的牌技多精,现在是输得只剩下一个我,还有一屁股的债。维翰的牌技再臭,人家还时不时地邀三五好友,消遣消遣。

那一次,我们在山上转悠,我问他:“儒家说,‘朝闻道,夕死可矣’,你说我现在这个年龄,想回头学好,晚不晚呢?”

这厮一点也不顾忌我的面子,闷哼哼地说:“晚了”,过了半日补充道:“总比不变的好吧!”

我彻底无语了。

草就于1月10日

篇12:苏东坡其人禀性

苏东坡其人禀性

苏东坡一生融儒、释、道于一体,诗、书、画俱佳,他的人格所体现的进取、正直、慈悲与旷达的精神闪耀着千年的中国历史,他不仅是中国历史上难得一见的旷世奇才,还被誉为第一千年世界历史的12位英雄之一。

苏东坡自云:\“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可是封建官场之于他,注定是失败的地方,那不是因为他不懂官场,而是懂得太多,他痛恨那种无益的党争,屡屡在关键时刻吐露真言,因此他被当政的各派视为持异见者,频繁遭到贬谪,苏轼的无奈也是历史的无奈,是封建制度下的必然结果。

难得的是苏轼坦然接受这种厄运,他一生\“历典八州\”,\“身行万里半天下\”,不仅没有被打倒,以其达观和智慧,以其丰富的人生体验和独特的人格魅力,在升沉之间,留下了2700余首诗,300多首词,800多通书信,各种文章数以千计,被赞誉为\“不可救药的文人\”,创造了中国文化史上的奇迹。

今天看来,这样的\“不可救药的文人\”才是中国历史的光荣,不仅因为他留下的大量的诗书画作品,还因为他的处世精神,为后世提供了一个理想的范式。

苏东坡,本名苏轼,生于宋仁宗景v三年(公元一○三六年)十二月十九日,眉州眉山县人。眉山县位于今四川省成都南五十里左右,父苏洵,母程氏。苏东坡和父亲苏洵,弟弟苏辙,三人在宋代文坛上皆享盛名,后人称之为\“三苏\”,皆列入唐宋古文八大家。东坡故居在城南纱谷行,清朝曾经重建,号称\“三苏祠\”。当时有歌谣说:\“眉山生三苏,草木尽皆枯\”,眉山草木尽都枯萎失色,原因是草木之色全加诸于三苏身上,还有传说入:\“蜀有彭老山,东坡生则童,东坡死复青\”。当然这些只是后世对于苏东坡的崇拜而附丽的想象不实的话。

苏东坡的母亲程氏,系出名门,知书达理,苏东坡小时候就由他的母亲亲自教导,启蒙读书。有一次,程氏教苏东坡读《后汉书・范滂传》时,程氏不禁叹息起来,东汉范滂受荐于朝廷,心忧邦国\“登舟揽辔,有澄清天下之志\”,随后发生党锢之祸,范滂亦被小人陷害,在范滂被害前与母亲诀别,范母对范滂说:\“儿今日能与李膺、杜密齐名,死亦何恨?儿既得令名,复求寿考,何可得兼!\”苏东坡读完这段故事后,随即问程夫人说:\“要是我也学范滂,母亲会允许吗?\”程夫人回答他说:\“你如果能做范滂,我就能作范滂的母亲。\”可知苏东坡愿以天下为己任,虽遇艰厄而不悔的用世之意,在少年时即已显现出来。

苏东坡21岁时,与父亲、弟弟一道,入京参加考试。当时任主考官的是欧阳修,小试官为梅尧臣,欧阳修读到苏东坡的《刑赏忠厚之至论》,兴奋地拍案叫绝,感叹道:\“三十年后,没有人会再谈起我,人人都会谈论苏东坡的。\”欧阳修当然是谦虚之词,也足见苏东坡文章之妙,欧阳修之善于识才。梅尧臣也有《题老人泉寄苏明允》诗曰:\“日月不知老,家有雏凤凰;百鸟戢羽翼,不敢言文章。\”苏轼兄弟二人高中,轰动京师。但是,其母程氏突然病故,兄弟二人随父回四川奔丧,依例为母守制。到了嘉v四年十月守丧期满,苏氏父子三人再次进京,通过考试,苏轼被任命为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判官,四年之后还京,英宗因为早就知道苏轼的文名,打算招入翰林,可是当时的宰相韩琦认为苏轼太年轻,资历也太浅,不应该入翰林,此事也就作罢,其时苏轼只有二十八岁。嘉v五年,苏洵在京师病逝,苏轼与苏辙兄弟二人扶柩还乡,依例守制又是三年,等到守丧期满回到京师,开始了著名的王安石变法。

北宋外患严重,北有契丹,西北又有新崛起的羌夏,割地献金,几乎岁无宁日。神宗皇帝英年即位,很想有一番作为,他力求革新,重用王安石进行变法。王安石当上了宰相,一场轰轰烈烈的变法运动在全国展开了。

王安石变法自然并非全部都是善策,比如王安石打算改变科举,苏轼反对,上《议学校贡举状》,又有一次,王安石主张开封府低价买浙灯四千,苏轼上《谏买浙灯状》,两项.计划俱被停止。于是苏东坡连续上书神宗皇帝,《上神宗皇帝书》和《再上神宗皇帝书》两书集中对新法进行批评,反对变法,他认为变法不能求急功锐进,而认为道德风俗为国家存亡之所系,这些论调都与王安石不合。苏东坡的行为引起变法派强烈的不满,因此,有人联名攻击他,有人趁机陷害他。而王安石对苏轼的言论也不能容忍,视他为反对派主要人物,也指使人开始弹劾他。此时的王安石深得神宗皇帝的信任,苏轼是继续强行劝谏,还是暂避锋芒?他明白强谏的结果只能是自己获罪,而于事无补,当今明智之举就是离开。

苏轼选择离开政治斗争的中心,采取所谓\“中隐\”之策,到一个环境相对宽松的地方去,于是,苏东坡自请离京外任,这成为苏东坡一生为官的秘诀,是逃避政治斗争的权变之策。

熙宁四年(1071年)元月,苏轼被任命为杭州通判,此后辗转而密州、徐州和湖州。在地方官任上,苏轼救灾扶贫,颇多善政。虽然离开了政治斗争的漩涡,但是在地方看到的新法之弊端,又使得他如鲠在喉,不吐不快,苏东坡自己也说\“如蝇在食,吐之乃已\”。于是他在自己的诗歌中对于新法之弊进行了批评。他的这种性格正如其弟苏辙为其所撰墓志铭所言:\“见事有不便于民者,不敢言,亦不敢默视也,缘诗人之义,托事以讽,庶几有补于国\”。

苏东坡在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奉调到湖州,苏东坡一再上表给皇帝,使得朝中革新派极为恼火。元丰二年六月,李定、舒、何正臣等摘取苏东坡诗中的话,说他\“衔怨怀怒\”、\“指斥乘舆\”、\“包藏祸心\”,讽刺政府,莽撞无礼,对皇帝不忠,如此大罪可谓死有余辜了。元丰二年四月苏轼到达湖州,七月二十八日,苏东坡才上任三个月,就被御史台的吏卒逮捕,解往京师。当时通判祖无颇目击说:\“顷刻之间,拉一太守,如驱犬鸡\”,是为著名的\“乌台诗案\”,以李定为首的这些台谏官之所以要兴起这场冤狱,目的就是要打击旧党保守派司马光等人的势力。苏东坡被押解回京途中,百姓都出来送行,人人泪如雨下。回京入牢,狱卒知道他的`身份,每天弄热水给他洗脚。审讯过程很长,期间仁宗皇后病死。临死前,她对皇帝说:\“苏东坡因写诗而获罪,这全是小人陷害他,他们在他的政绩上挑不出毛病,就想曲解他的诗来定罪………,你可不能冤枉无辜,天神会动怒的。\”就在这一年的岁末,苏东坡获赦,配往黄州,任黄州团练副使。

苏东坡以罪谪之身,被贬来到荆天棘地的黄州。他在黄州总共有四年,是他一生中极为重要的一段。为了糊口,他不辞劳作,情愿做个躬耕自给的农夫,也不受众人的怜悯。他的好友马梦得,替他在东城门外请领了一处荒弃的营地耕种。苏东坡一向爱好白居易,且当年白居易作忠州刺史时作有一首《东坡种花诗》,而忠州、黄州皆是他们的谪地,且都是在城东,所以苏东坡就给这块土地称之为东坡,从此自号为\“东坡居士\”。乌台诗案给苏东坡的打击是相当沉重的,他因言惹祸,结案后被贬到荒僻的黄州,也不得不为口腹奔走道途。他叹他自己:\“自笑平生为口忙。\”放逐的生活使他的心灵产生蜕变,思想和文章的风格都有所变化,著名的\“赤壁赋\”、\“念奴娇\”、以及\“记承天夜游\”便是此时的作品。苏东坡那份安详、自足的心境,表露无疑:\“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 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凭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 立,羽化而登仙。………寄蜉蝣于天地,眇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尽,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藉。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黄州的生活对于苏轼来说变成了一种享受,他在此地交游,读书作文,豁达的心境,享受着这里的月光和美酒。

元丰七年(1084年)三月,神宗手诏苏轼改任汝州团练副使,诏中有\“人才实难,不忍终弃\”的句子,苏轼感到了欣喜。不久神宗驾崩,新皇帝登基,小皇帝赵煦年方九岁,由祖母高太后摄政。高太后是倾向于保守派,反对变法的,对于苏轼的才华也是颇为赏识,于是召苏东坡回京,他迅速升官,最初知登州,到任五日又以礼部郎中召还京师,很快升迁为起居舍人、中书舍人,成为三品的翰林,负责起草诏书,即翰林学士知制诰。苏轼达到了他一生仕途的最高峰,也是他人生的又一个转折点。

这一次是因为他站在了保守派的对面。高太后垂帘听政,保守派东山再起,他们纷纷要求尽废王安石变法的内容,恢复旧制,而苏东坡则认为尽管变法有不少的弊端,但是其中也有很多切实可行的内容,应该进行区别对待,不能仅凭意气用事,而应该保留有利的内容,去掉其弊端即可。为了此事,他多次与执政的司马光发生当面的争论。竟然有人将苏轼比喻为第二个王安石。苏轼在朝为官的几年中,他触犯了每一条做官成功的规则。朝廷的斗争以他为中心,有几十篇表状攻击他,太后不理,并命朝臣不要再进言,并要处罚弹劾苏东坡的人。朝臣面子尽失,对苏东坡恨意更深。

弹劾苏东坡的状子一天比一天多,幸亏有高太后的保护,没有遭到悲惨的结果。或许是感到自己的处境又一次步入艰难,于是,他再次请求外调。元v四年(1089年)三月,他终于如愿了,以龙图阁学士出任杭州。

苏轼在杭州太守任内,又操作实施了不少利国利民的事情,更新建筑,建设公立医院、建设城市供水系统、修筑运河、建水库、筑苏提,整建西湖等等,为这个城市的发展立下不少的功劳,也可以看出苏轼实在也是个实干家。

元v八年(1093年),高太后去世,哲宗亲政,宣布继承神宗的未竟事业,不久朝中重臣大换班,所

篇13:阿徐其人

阿徐其人

阿徐其人么,是一位六年级的小学生,长着一潭幽水般的双眼,水汪汪的,炯炯有神,虽然是男孩子,但是脸蛋却如同女孩子一般,十分稚嫩,他是一个独行侠,也是一个佼佼者,现在,我给各位读者介绍阿徐吧。

阿徐,我说过了,他是一个佼佼者,在学校里,常常是万人瞩目,鹤立鸡群的尖子,人称大才子,阿徐听罢,羞得要死,脸说不敢当。阿徐么,不敢说是万人迷的帅哥,但是绝对是一个眉清目秀的帅小伙哦。阿徐富有一颗爱心,对小动物十分怜爱,一遇见流浪狗,就是舍一根火腿肠,或者干脆带回家,搞得阿徐美丽的别墅成了垃圾堆。

别看阿徐挺乖的,可是一发起脾气,不得了啊。记得有一次,阿徐的表哥在给阿徐的爱宠――茶杯犬小乖洗澡。忽然小乖不听话,“砰”把水都弄翻了,倒在可怜的表哥几百块的名牌裤子。表哥大发雷霆,暴跳如雷,一下子把小乖的推给弄折了。阿徐赶到现场,听见小乖哇哇大哭,惨不忍睹的模样,表情骤然变换,发呆,疑惑,不解,大哭,愤怒。这阿徐,先把小乖送去医院,回来之后,表哥刚想畏罪潜逃,就被逮捕了。斯斯文文的阿徐可不是纸老虎,一下子和表哥打起来,打着打着,强壮的表哥居然被打得落花流水,连连求饶,阿徐丢下一句狠话:我代表人类动物鄙视你!说完,头也不回的`上楼了。瞧,有脾气吧。

这阿徐,哎,有一个坏毛病,就是见不得人取笑,挑他毛病!记得一次,阿徐在教室里收拾书包,忽然,一个班级上的小混混,嬉皮笑脸地说着:“(*^__^*) 嘻嘻……偶滴才子啊,喏,把今天的作业借小弟参考一下。”阿徐冷笑一声,正准备离开教室,却遭遇劈头盖脸的大骂。

“喂,你别装蒜,你以为自己咋的,装帅哥,装才子?不就是老师,同学捧嘭你,那两根葱壮大想啊,自以为是!”那小混混对着阿徐骂着,这一骂可不得了了。

阿徐二话没说,甩开平日里文绉绉的样子,哇塞!超狠,一下子来了个扫堂腿,“啪”小混混摔了个狗啃泥。接着又是一个横踢,竖踢,摆拳,大的小混混落荒而逃,可阿徐还不解气,把小混混的书包扔进垃圾堆。瞧瞧啊,这臭脾气,阿徐从小心高气傲,养成这么个坏毛病,哎,需要改啊。

对了,想认识阿徐吧,嘿嘿,实不相瞒,正是在下!晕了吧,别晕,阿徐我会改正毛病的,成为完美无缺的万人迷!

相关专题:尚无数据

篇14:红生其人散文

红生其人散文

红生很傲,因为他是贫下中农,大队干部,大队干部一般多多少少认识一些文字,他除了自已的名字,别的字几乎不认识,所以他有骄傲的本钱,贫下中农就应该不认识字。“字”能帮你种田么?“字”能帮你收稻么?“字”能帮你砍柴么?回答当然是不能。他不识字,但算账很快,生活中的一些小账,只要报上数字,他很快会算出结果。这还不够么?

在日常生产队的农活中,特别是拔秧、插秧,这是农村最看重的技术。拔秧是几根几根的凑成一把,根部要崭齐,根部如果高高低低,一是插秧不方便, 同时栽下后成活率低,这样的一把秧 , 我们当地人称之谓“蚂蚁上树”。插下的秧要横直对齐,每棵秧的株数基本差不多。这对后期的田间管理和产量都有影响,红生的拔秧插秧速度不是最快,但质量应该是最好这一块的。

红生人很爽气。在农村,人与人相互帮忙是比较平常的,只要你开了口,只要他不去大队开会,他肯定会答应,而且在做生活时绝不会偷懒。当然碍于他的身份,没有技术的活、纯体力的活是不会请他的。

红生是大队干部,大队干部是要经常开会的。经常在劳动了一半时间,红生手里拿了一筒纸卷,从大队部开完会返回,蹲在田埂上,闲聊了一下生产队的一些事务,然后也下田劳作了。他没来之前人们干活都是拖拖拉拉,他一到也没有人敢磨洋工了,他做事是喜欢干脆利落的,没有人敢跟他对抗。

红生也曾经当过大队长,但毕竟不识字,只当了一年多一点就让位了,在那个时代,大队干部是要经常作报告的,这对红生来说太困难了,不识字,也不善于言谈。当一个主要干部显然是不合适的。

红生不识字,不善言语,但红生为人爽直,他不会绕来绕去,有什么就讲什么,不藏着掖着。生产队的人都很信任他,当然,也只是仅仅信任而已,在生产队他的为人大家都信任, 但对他的办事能力就要打上个问号了。他有个绰号“硬头颈”,意思就是凡事他都要硬上,不考虑自已的.能力,在生产队的日常生产中,不管什么活他都冲在前面,手上的活如此,体力活也是如此,劳动时从来不会偷懒。

红生的身材瘦小,体力肯定比不过身材高大的人,但是他有点三个不相信,硬上,不管做什么总认为自已比别人强,比别人做得好,其后果是做坏了身体,比出了一身病。

平常有点矛盾没有关系,只要你到他家里,他总会尽其所有的接待你。他为人不会客气,你到他家里,他也不会有什么很热情的表现,在他家吃饭,负责招待的是他的妻子,酒不喝醉,她是不会让你下桌的。红生抽烟,他的妻子也抽烟,他的妻子会喝酒,红生不会喝酒,这酒是用粳米自酿的,口感很好,但后力强,当时喝不会有什么感觉,时间一长,这酒的后力上来是相当利害的,往往在自已不知不觉中喝醉,而红生的妻子不会醉,她的酒量非常大,所以,一般人不敢去他家喝酒。在他家喝酒每次总有人败下酒桌。为此有人动了脑筋,要去他家吃饭,一般都会有三四个人,这三四个人就会联合起来,如此一来,败下阵的人就是红生的妻子了。

他在生产队的工分比一般人多, 这是因为当干部的关系。在别人没有活不出工的时候,或者下雨天不能出工的时候当干部总能拿到工分,因为他们可以开会。年终分配他的收入中等,不过在实际中,他家的条件比较差,这或许是不会理财的关系吧,在农村有一句话很流传“吃光用光,身体健康”。这句话很适用红生的家。

红生的家,在大集体的时代,过得虽不及人意,但还能勉强。开改开放后(我已离开了老家),日子过得更为艰辛,从小的争强好胜,他留下了一身的病,到了八十年代后期,他的身体状况是每况日下,记得有一年去老家上坟,他在山上帮人看山,在山上搭了一间小屋,这小屋也仅只能遮挡风雨而已。本来人就瘦小,现在更是又老又瘦了,只有四十几岁的人,看上去有六十多岁了。又过了几年,听说已逝世了。那时,他应该只有五十多一点。

红生这个人,是个绝对的好人,这是毋庸置疑的。在生产队、在整个大队,凡是认识他的人,在这一点上的观点绝对是一致的。红生在他生命的后期,生活是凄惨的,他没有晚年,他去世的年令离“晚年”这二个字还早了一点。他的一生是悲苦的一生。如果没有那个时代给于他的一种特殊的荣誉、或者没有给超出他的能力的地位,这样他能清楚的认识自已,做一个本本份份的人,只能力所能及的人,他可以多活十几年,甚至还要多。这是红生的悲哀,也是历史的悲哀!

篇15:老杨其人散文

老杨其人散文

老杨何人?陕西临潼晏寨乡西杨村村民,姓杨,名志发,一个地地道道的普通农民。然而就是这样一位普通农民,竟然使中国考古学界和旅游界发生了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

话说1974年3月,陕西大旱。在“天大旱,人大干”的口号下,生产队将社员分成几组,分头打井取水。当时不讲科学,只会蛮干,老杨一组数人领到任务后,也不知哪里有水,到处乱挖。这日老杨一镢头下去,把在场人吓了个半死。咋啦?原来老杨从土里刨出个吹胡子瞪眼睛的五彩人头来。这可是大不吉利的事呀!一伙人不敢声张,匆匆把那人头埋到村头大杨树下不敢再提。

这老杨心里可就嘀咕开来,人头是土制的假人头,这年头谁有闲心做这人头干什么?又怎么会埋在我们这地里?老杨当过几年兵,毕竟见过一些世面。莫非是出土文物?这样想着,老杨当夜便乘月黑风高,一人偷偷到大杨树下把人头刨了出来,藏在自家的床肚底下。第二天,人不知鬼不觉送到县里报了案,对其它人则只字不提。

几个月风平浪静过去了,就看见戴太阳帽扛探测仪的人经常来这里转悠。忽一日上面传出话来,说西杨庄的土地下面埋藏着古文物,国家要征用。听了这消息,村民们象炸开了锅。这土地没了,我们今后吃什么?做什么营生?这房子没了又要住到哪里去?村民们一致反对,反对当然是没用的了。就仔细排查,是谁泄露消息的。一排排到老杨头上,就发恨要批斗游街。老杨一听,吓得连夜外逃了。

时间一晃又过去一年,征地、挖掘工作相继展开。在后来被称之为1号坑的地下,陆续挖出一尊尊兵马将帅的土俑。谁会想到,老杨这一镢头下去,竟然挖出个世界第八奇观!国家向有关人等发放奖金,可最先发现人却始终没找到。原来老杨偷偷跑到外地打工去了,他也因此开了中国农民工的先河。而西杨庄的村民们却都过上了好日子,国家发给每人上万元的补助金,兵马俑博物馆统一为每家建起了两层小楼。年青人干起了导游,稍稍上点岁数的便以制作、出售纪念品为生。过年了,家家都贴上这样的春联:“翻身不忘共产党,致富全靠秦始皇”,横批:“多亏老杨”。

事情到了这个份上,老杨当然也就回来了,是博物馆找回来的。让他向游客介绍当年发现奇迹的经过和当地的风土人情等,老杨当然也就成了热门人物。忽一日说英国撒彻尔夫人来访,要见一见奇迹的第一发现人。有关有关部门的有关人员慌了手脚,临阵教学应对,但毕竟是普通农民,仓促上阵,虽走上了台面,接见时行为拘谨,言语讷讷自不必说。单就一口的陕西土话,连中国人都难懂,何况撒彻尔了。此后,赶忙选派有关专业人员,从衣着、礼仪、语言、文字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包装训练。再有名人来访接待,老杨竟然从容若定,应对自如。如今,他已是秦兵马俑博物馆的终身顾问。

我们游览秦兵马俑博物馆,见到西杨村的那棵老杨树,见到威武雄壮的兵马方阵,见到形态各异栩栩如生的.秦俑。在1号坑的前排中心位置,见到老杨挖出的那个被推测为兵头将尾的俑,同时也得见这位叫杨志发的老人。说见到老杨,我还要简单介绍一下会见老杨的经过。是导游先说出来的,说你们要见老杨我替你们联系一下。又说杨老很忙,经常要会见中外贵宾。刚出去一转身便来了,说杨老要到市里去会见市领导,经协商同意见你们一面。我们跟随导游来见杨老。只见老杨身材魁梧,相貌堂堂,西装革履,一表人才,正在堂前签名售书。书是秦兵马俑简介,薄薄一本售价100元,比90元的门票还贵,但转眼就销掉几十本。我没买,从别人买的书中看到,“杨志发”三字笔走龙蛇,姿意飞扬,既具中文草书行云流水的传统章法,又有飘逸洒脱的英文特色,实在是中英合璧的最佳签名。

游毕兵马俑,是半小时后。我们乘电瓶车来到相距不远的秦始皇陵,抬眼就见老杨又在那里签名售书。依然是衣冠楚楚,神态自若。依然是人潮涌动,川流不息。老杨哪里是去会见什么市领导唷!

篇16:哑巴其人散文

哑巴其人散文

略长凌乱而常常懒得洗的头发,一副憔悴而又挺阔饱满的面容,强壮而有劲的身体,搭上一身旧而耐脏的衣裤,腰后的镰刀,别在系得奇怪的皮带内,一只手牵着肥壮的牛,另一只手提着一捆勒紧的草,或者是身上压着一大捆刚从地里收割回来的豆杆、玉米杆。这,就是哑巴其人。

哑巴天生就不会说话,幸好他的父母还有点良心,并没有抛弃他,倘若是那样,估计他活不长久。唯一不足的是,他的父母并没有让他接受教育,但在那个年代,正常的孩子都不一定有上学的机会,更何况是一个哑巴呢?视觉、听觉和语言上存在障碍的孩子,要想像正常人一样读书上课,除非是有国家的补助,有善人的捐款,否则在一个贫困的家庭里是不被允许的。我们的身边,偶尔还能看见或者听见“某地路边发现一个弃婴”之类的新闻,我绝对相信,天下没有不爱自己孩子的父母,但也有因种种缘由而抛弃子女的父母,这我也是相信的。哑巴能够安然地活着,这与他的父母含辛茹苦的拉扯是密不可分的。

虽然周围的人们偶尔会三五个聚在一起拉闲话,张家长李家短,村里的人都会被挨个点名,连阿猫阿狗们都不漏掉。聊到哑巴的时候,一个人会说:“哑巴都三十几的人了,那个老者和老奶还不给他寻个婆娘,再过几年想找都找不到了。”另一个人说:“那老奶奸得很(聪明的意思),哑巴又勤快又肯下力,赚一分钱都交给他们保管,老者老奶哪里肯放手呢?怕他这辈子都找不到婆娘咯!”找个儿媳妇这种想法,哑巴的父母绝对是有过的,但是这种家庭要想找一个媳妇并不容易,更何况他们的儿子还是一个哑巴。

城里有两个哑巴是夫妻,他们的结合可能是因为语言上都存在障碍,也有可能是双方家里都不穷,两人还有一个儿子,儿子在他们生活中充当了翻译官的角色。哑巴的生活,跟没法跟他们相比了,城里的哑巴生活还算充实,他们的哑是后天性的,能说一些很简单的话,但是吐字不清。他们接受过初等教育,识得一些字,也能像正常人一样打麻将,玩扑克。

哑巴的父母没钱帮他成家立业,一切只能靠他自己。村里的人们去工地时,常叫上哑巴,替他寻摸一些他能做的事。他们去外地打工,也会带上哑巴。在外地漂泊,“他乡遇故知”的惊喜是不言而喻的,更何况是一起出发的。如果不是一个村的,如果这群人没什么良心。哑巴恐怕早就被卖了。

他活到了现在,还没有谈过恋爱,至于女人,更是无从得知他是否碰过,到了他这个岁数的人,即便是不曾有过男女之间的事,但大概也能明白一些。我听别人说,他的床边,藏得有黄色的光盘。

我可以想象,这么多年以来,他在生活和工作上遇到过多少“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的`尴尬境况,心里的委屈无法开口向父母和朋友倾诉,只能烂在心里。他或许会向人比划,但他没有接受过专业的手语训练,只有在他身边呆的最久的至亲们才能看懂一二,他或许想极力冲破语言上的障碍,从喉管里声带里发出宣泄的音。可是,他能表达出的声音不多,“额……哎(第一声变到第二声,然后拖得很长)……木(第一声,从微闭两唇发出来,上下唇抖动着)”,他说的这些,一般都在表达他特别愤怒、高兴,或者是在赞赏某个跟他交流的人。

他的表达,常常是伴有动作比划的。否决的表达,一只手在胸前来回有力地挥舞,脸上同时呈现出瞧不上的表情,或者是竖起右手的小指头;肯定的表达,毫不吝啬地竖起他的大拇指。至于别的意思,就必须用上整个身体了。反正,与他交流,他尽可能地让我们明白,我们也尽可能让他明白。但要想完全懂他的意思是不可能的,要想让他完全理解我们的意思,也是不可能的。

但是跟他交流,也存在一些忌讳。长大之后,很少见过他了,我记不清都有哪些了,大概是在他面前摸鼻子和摸眉毛,表示你在骂他或是骂他的父母。小时候听但大人们说还觉得挺好玩,常常看见到快要到了路口时,朝他做这些动作,然后就一溜烟跑了,因为大人还说,如果被他逮住,他会狠狠地打你,听说:哑巴打人不知轻重,也不知道你疼不疼。虽然我不敢在他面前做这些动作,但是在他的背后做过。现在想起来,觉得甚为后悔,年少的时候,实在是不应该参与到“嘲笑”哑巴的阵营中去。

我在路上碰见他的时候,他会用他的方式跟我打招呼,“问”我一些关于我的事情,我大概能猜到他的意思;“你上大学,厉害!什么时候回来的?”我的回答也尽可能地让他“听”得明白。他的听力,我不确认是否有障碍,大声地叫他,他也没有太明显的反应。

在我们村里,有什么红白事情时,主人家都会请哑巴帮忙,但是我发现,哑巴每次帮人,干的都是一些脏活与累活。在路上走着,常常看见他的肩上扛着叠好的桌椅,或者跟人们一起抬棺木,抬大火炉。不知道是是主人家故意分配的,还是哑巴主动去选择的,大概是人们都觉得,哑巴身上的力气,要超出正常人许多。

他的生活,总是在简单地重复着,尤其在他成年之后。每天一早,牵着牛,别着镰就走了,中午回来时,牛喂饱了,草也割了。下午,跟着父母下地做些庄稼活。他的生活,偶尔也会有些插曲,他的故事,比常人的更耐嚼,更有味道。或许,他的心性跟同龄人还是有些差异;或许,上帝为每个人关闭一扇门的同时,都会为他另开一扇窗。

篇17:妈妈其人作文500字

我的妈妈中等身材,长着一张樱桃小嘴,高高的鼻梁上架着一副厚厚的眼镜,脸上总是带着迷人的笑容,看起来很温柔。但是妈妈对我管得可严啦!每当我犯错误,妈妈就凶得像只大老虎,黑黑的小眼睛瞪得大大的,仿佛在说,沈星瑶,再不改正错误,你的屁股就要开花了。妈妈生气时总爱拿我的屁股“发泄”。

记得有一次,我连续玩手机超过了半小时,可是游戏还没通关,我又继续玩了10多分钟。妈妈已经在暗地里观察我多时,她忍无可忍,怒气冲冲地走过来,一把抢过手机说:“沈星瑶,你的眼睛还要不要,自己不会控制时间,以后没得玩了。抓紧望望远处,让眼睛休息一下,好了吹会儿笛子。”我很不服气,小声嘀咕着:“吹笛子与眼睛有什么关系嘛!”我以为事情过去了,可是没过一会儿,妈妈走过来,用严厉的眼神盯着我的屁股说:“小鬼,给我过来趴在沙发上。”“啪,啪,啪”手掌雨点般地拍在我的屁股上,真疼呐!“做错了事,还顶嘴,还真是反了……”妈妈一边打一边唠叨,下手一点都不留情,好像我不是她亲生的。

妈妈有时候对我也很温柔,像一只可爱的小猫咪。有一次我数学考了88分,拿到考卷我一下子懵掉了,眼泪不争气地一颗颗掉下来,一整天都无精打采。我耷拉着脸走在放学的路上。唉,真是没脸见妈了,今天的屁股肯定要开花了!我越想越害怕,一走进妈妈的办公室,就看见妈妈笑眯眯地朝我走过来:“沈星瑶,看你这表情,是不是考砸了呀!”神了,妈妈一眼看穿了我的心思。“妈妈,对不起,让你失望了。”我泪眼汪汪地说。“我没失望啊,你对不起的是你自己,一次考砸了没关系,关键是要能找出错误的原因,并弄懂知识点……”妈妈一边说一边拿出考卷,给我认真地分析错题,直到我对这类错误题型能举一反三才罢休。

虽然妈妈对我很严格,有时我也有些烦她,但我知道她是为我好,我永远爱她!

篇18:妈妈其人作文500字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妈妈,我也有一个亲爱的妈妈。你们知道我的妈妈是什么样子的吗?我就告诉你们吧。

我的妈妈是一个漂亮的妈妈。妈妈每天都穿着漂亮的衣服,妈妈的心也非常的善良,特别的美。

我的妈妈是一个非常疼爱我的妈妈。我想要什么妈妈就给我买什么,比如说,汉堡、热狗、台湾香肠、臭豆腐、素丸子、蛋糕、水果奶油卷、三明治……,把我养的肥肥的。妈妈还会给我做许许多多的我最爱吃的饭菜,例如说乱炖肉、西红柿炒鸡蛋、炒土豆、炒米饭、包饺子、烩的菜等等等等,有时候,妈妈还给我做了很多的小吃,比如说:“寿司、醋饭、夹心面包,非常的好吃。夏天很热的时候,有时我还没盖被子,就睡着了,我的妈妈几乎每天都给我盖被子,她还说:“你这个调皮的孩子,晚上连被都不盖。”半夜的时候,我蹬脚踹被,妈妈也都给我盖被。

妈妈也很辛苦,每天,妈妈先送我上学,再去上班。因为我太重了,所以妈妈有些吃力。等妈妈下班回来了,她就对我说:“今天上学是不是很累呀?”

我的妈有时候也很严厉。每天妈妈一回家,就和我一起学习,有时学到很晚的时候才能玩儿一会儿。

小时候,妈妈每天给我按摩穴位,让我成为一个健康的小孩。我就把妈妈当成一名医术高超的健康医生。

总之,我最喜欢我的妈妈了,我爱我的妈妈,我的妈妈也爱我。

篇19:妈妈其人作文500字

人人都说妈妈好,可是我怎么觉得我的妈妈那么讨厌呢!你们看她从小到大对我做的那些“出格”的事情。

小时候我体质不好,三天一小病五天一大病,成了名副其实的“药罐子”。而怎样才能让我乖乖吞下那些又苦又涩的药丸,成了妈妈必须攻克的难关。为此,妈妈可没少费脑细胞。

“宝贝,来吃个橘子。”年幼无知的我经不住妈妈的诱惑和橘子的美味,毫无防备吞下了妈妈塞过来的橘子。瞬间一阵苦味儿在口腔中弥漫开来……我张开大嘴哇哇大哭,妈妈却在一旁长长地舒了一口气:“终于吃下去了!”说着嘴角还微微上扬。你说妈妈讨厌不讨厌?

第二次吃药,妈妈拿来了一颗糖,这次我有了戒备,怎么也不肯再上当。为了让我相信,妈妈二话不说吃下了半颗糖果,眉头都没有皱一下。尽管我半信半疑,还是上前舔了舔剩下的半颗糖,“甜的”。看来这次妈妈真的没有骗我,我赶紧抢过来,塞进嘴里。可是没想到啊没想到,嘴里又是一股熟悉的苦味儿。妈妈为了让我吞下这苦药,先是用糖果伪装,再是演戏欺骗。你说妈妈讨厌不讨厌?

第三次吃药,妈妈一改以前的诱惑、欺骗,而是一脸严肃地看着我,神色凝重地说:“饭吃完了,赶快把药吃了,吃了药才能好得快。不吃药就去挂盐水,让医生用针扎!”看着妈妈板起的脸,想着护士手里的针扎进皮肤冰凉刺痛的感觉,我不禁浑身哆嗦。嘴巴一扁,眼泪滚落下来,但还是无奈地吃下了苦不堪言的药。你说妈妈讨厌不讨厌?她竟然“恐吓”我。

继诱惑、欺骗、恐吓之后,妈妈甚至还动起了手,捏着我的鼻子,生生地把药往我嘴里灌,我拼命反抗,无奈力气终抵不过妈妈,药的苦味顺着喉咙一直流到胃里去。于是,我对妈妈的讨厌又多了一条。

任凭我意志再坚定,躲避再及时,也躲不过“讨厌”的妈妈的“五指山”。可是这讨厌里爱与幸福的味道,却和药的苦味一道慢慢蔓延。

老师其人作文800字

从《观沧海》中看诗人的文风、人格(网友来稿)

高考满分作文:殊途同归

八字应用经验学

学写议论散文的开头方法

高中语文第五册《陈情表》优秀说课稿

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作文:我的学校

光阴如金作文

岁月,让我读懂五年级作文

七年级下册单元作文马的世界

母亲其人作文
《母亲其人作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母亲其人作文(整理19篇)】相关文章:

赤兔之死 满分作文2022-05-22

关于杨氏之子扩写400字2024-02-02

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学设想2023-08-20

让学生快乐地写作2022-12-04

我的“野蛮女友”作文500字2022-10-19

八年级作文:吾之挚友2022-10-01

初中《万历十五年》读后感作文3000字2022-11-07

优秀的初二作文:惜·稚气2022-05-28

600字限字作文2022-12-07

我的野蛮女友初中作文2022-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