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诗的作文(精选15篇)由网友“顾山二”投稿提供,下面就是小编整理过的说诗的作文,希望大家喜欢。
篇1:说诗的作文
我说,月亮能解乡愁,他说,月亮由矿物质组成,资料证明,月亮上连生命都没有,谁来解乡愁?
我说,人与动物的最大区别是,人能全方位感知并作深入思考,他说,科学界已证明,二者的最大区别在于一种被称为某某的物质。
我说,地会老天会荒,子规尚泣血,春泥懂护花,可见万物有情,他说,瞎掰,那纯属自然现象……
在一推敲之下,事情的真相凸现出来,浪漫诗意只能躲到角落里。
科学与艺术是对立的吗?科学是冰冷的吗?真理是生硬的吗?诗意是虚假的吗?如若人间丧失了诗情画意,沿途全是真理的石子,我们严整了,却被硌得生疼。我们不喜这样的人生。应该让真理作父,诗意为母,一边教导我们严肃恭谨,一边容允我们烂漫活泼,人生因而有滋味了,同时不会陷入歧途。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可爱的苏轼,他的诗意被真理挡回来了;“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天真的李白,在大自然面前碰了个软钉子,而他终不悔改,决定“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慢慢的,我和他们都明白了,诗意的杀手并不是科学真理,而是世俗的欲念,当名与利作了我们的左膀右臂,我们只好被他们裹挟,一路与他们奔走,看不见花开花落,听不清潮涨潮汐,闻不到雨气,唱不出老歌,忆不起童年…
诗意的美在于朦胧与想象,明晰与铿锵是他的天敌,甚至可说:诗意来自糊涂,糊涂中的一点自我陶醉。可是板桥老兄说得精到:难得糊涂。难得糊涂,因而难得诗意。
倘若他听得我这句,一定会瞪圆眼睛:什么?什么?板桥老兄?他比你早生三百年,他是你爷爷的爷爷的爷爷的……你居然敢叫他老兄?
篇2:说诗作文500字
说诗作文500字
诗作为一种文学形式已经存在了好久,谈过的情也轮流了几千年,跃出的多情善感之人就被称为诗人。在诗的国度里,温和平柔,用真诚热力抒写的文字自然能感染某些人,至少可让自己感动。
心是灵动的,时间长了,余温渐去,也就失去了活力,所以我们心中应该要有一条青青东流的河。心青为情,不要让浮躁褪去心中的颜色。在我的笔下,诗是情感的屏幕。诗的.核心是一个情字,感知情才是最重要的。写诗不能过分追求技巧,读诗不要拘泥于语句。诗要有意境。如果写的几行字只能表达出情的话,那就不是诗了。何为意境?其实自己写了这长时间的诗也还不是很清楚何为意境。
语文老师曾说,多用些修饰意境就出来了。确实如此,多修饰下意境会有,可修饰多了,会让人感到有点腻。我认为诗的意境来自于作者的心境。心境就是自己心中看到的、想到的一个或多个画面。在我自己感悟的过程中,觉得心中所见所想并不是清晰的,在时间的推进下,人的情绪多变,自己捕捉的一丝感觉或许只能定格在新生的一秒内。
我想人们所说的灵感也许正是这种灵光一现之感。综上所述,诗的两元素是,真实的情感和灵动的意境。突然觉得玻璃杯中的清水,在自己眼下梦幻出人们心里的一波波微浪。你若觉得杯中的水无色无味,可以添加调味品。你若觉得杯中的水无知无趣,可以摇晃杯子、吹出气流。静下后,杯中的水还是归于平静,或许只有颜色味道改变了。诗到最后留下的只是心中的颜色与味道,这种颜色味道包含了无色无味。
心的波动会渐去,风情万种也唤不起浪来。
篇3:诗说四季作文
诗说四季作文
生命如同一幅画,可以没有色彩铺张的轰轰烈烈,但不能缺少美的意境。——题记
就像四季的交替,见证了万物的枯与荣;就像河流的枯与荣,见证了大地的起与伏;世间的一切无时无刻不在见证,在感悟。而我们要做的,是享受每一种滋味,感受每一种境界,并且在这个过程中,提纯生活之意义。四季,无疑是美的,但直接抒发这种美丽,却显得空洞,乏味了,但是,诗,却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凡有作为的士人,都有诗集或词集流传后世,成为他们的精神地标。古人写诗(词),其实就是那时的一种日记,现在叫写微博,还可以叫做“晒心情”。古人写诗(词),也是排遣苦闷,或者说是娱乐的一种方式,所以,诗里包含的情感,反而是丰富的。凭借只言片语便是能够表达出自己的感情了。
在古人所的写诗(词)中,四季变换有之,登临山川有之,人生际遇有之,悲欢离合有之……但是,我却独独偏爱四季诗。
春季,冬色爷爷送走了大地的严寒,春姑娘踏着轻盈的脚步来到了人间。春季的代表就是鸟语花香,花团锦簇,桃花盛开,蝴蝶纷飞。于是便有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篓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绿竹萧疏,掩映着几树桃花。一江春水,鸭子首先感到了暖意。此情此景,怎不流连忘返?用诗描写,却一点没有丝毫遮盖作者的内心情感。反而更加形象。
夏季,一说起夏,就一个字概括“热”。否则骄阳似火、热火朝天、暑气蒸人、暴风骤雨、如火如荼、挥汗如雨、汗流浃背、酷暑难耐这些成语又是怎么来的呢?正所谓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夏季的.独有景色必定有荷花的份,而这一首杨万里的诗便把莲叶,荷花之景写的入骨三分,直叫人拍手叫绝。
秋季,秋,在大自然中,扮演的永远是一个悲怀的角色,它的“瘦”早已成为一种独特的意象,让一代代的人不停的咀嚼、回味。于是,秋,便在一页页枯色的纸张里,在一个个方正的汉字中低吟,把那缕缕的哀怨、愁绪、思念、牵挂,熏染得迷迷离离。然而刘禹锡的《秋词》,却另辟蹊径,一反常调,它以其最大的热情讴歌了秋天的美好。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自古以来每逢秋天都会感到悲凉寂寥,我却认为秋天要胜过春天。这一首诗表现出一种激越向上的诗情。
冬季,冬季是我认为最诗情画意的一个季节。因为有雪。而许多诗人也为了雪写下了各种诗。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最奇妙的是,诗人通常是借景抒情,借景物抒发情感,由此,便把诗又提高了一个境界。
借景抒情,借诗景抒诗情,借四季之景,抒四季之情!
篇4:诗说四季初二作文
诗说四季初二作文
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运用手中的生花妙笔。描绘出一幅幅美丽的“四季图”。在他们笔下,一年四季各有各的风采,各有各的神韵。
春之娇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王安石首先带我们步入春的殿堂;“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朱熹笔下的春是如此娇媚,如此缤纷;“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就算是塞外,对春也是如此的.期盼;“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在苏东坡眼中,江南的春是那么活跃,难怪会给人留下如此深刻的印象!!
夏之趣
夏虽没有春那样“乱花渐欲迷人眼”的千娇百媚但也有“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别样风趣;“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在杨万里眼中,夏也有充满了情趣的另一面啊!
秋之畅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瞧,受了霜的枫叶那么鲜艳,想喝醉了就一样逗你乐呢!“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秋天固然是多姿多彩的,但在思乡情切的游子眼中,秋天也有凄凉的一面啊!
冬之静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多美的一幅景色啊!每每读起这句诗,总会引起我对雪的无限遐想;“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在诗人看来,冬天是静谧的,是忧伤的,但在我看来,冬天同时也象征了新一年的开始,是它带来了万紫千红的春,“墙角一枝梅,凌寒独自开”,你看,冬天不是也有,生机盎然的一面吗?
春夏秋冬就这样交替进行着,组成了多姿多彩的一年。但如果你不曾留意过,那么四季的风采和神韵将会和你擦肩而过。所以,让我们留意身边的一点一滴,做生活中的有心人。
篇5:咏柳诗例说
咏柳诗例说
安徽鲍亚民
清人李渔在《闲情偶记》中这样写道:“柳贵乎垂,不垂则无柳;柳贵乎长,不长则无婀娜之致。”古往今来,诗人们或咏柳喻人,或借柳送别,或缘柳抒情,或道人生哲理……凡此种种,“柳”成为中国诗歌中的一道靓丽的风景。
李商隐的《赠柳》:“章台从掩映,郢路更参差。见说风流极,来当婀娜时。桥回行欲断,堤远意相随。忍放花如雪,青楼扑酒旗。”全诗八句,纯用白描的手法,全诗不着一个“柳”字,而字里行间向我们走来的宛若一个多情的倩影。咏柳实则咏人,诗人对柳的爱怜也就是对人的依恋和思念。
李商隐《离亭赋得折杨柳》:“暂凭尊酒送无聊,莫损愁眉与细腰。人世死前惟有别,春风争拟惜长条?”诗人对于离别的无可奈何,只能暂时凭借杯酒来驱遣离愁。既然不能挽回,那就好好地保重身体。除了死亡没有比分别更痛苦的了,春风就不要吝啬那长长的柳条,让分别的'人们尽情地攀折吧!面对杨柳依依,枝条曼舞,一派多情难舍之状,友人去要分别而去,此情此景,怎能不令人生怨?
唐代诗人雍裕之的《江边柳》:“袅袅古堤边,青青一树烟。若为丝不断,留取系郎船。”诗中女主人公不仅没有折柳赠别,倒希望柳丝绵绵不断,以便把情人的船儿系住,永不分离。无法说清楚离人手中那青青的柳枝何时枯槁,但折柳这个动作却一年一度地重复着。最后升华为一种优雅的伤怀之美,升华为我们审美传统中的一个典型意象。
唐代白居易的《杨柳枝词》:“一树春风千万枝,嫩如金色软于丝。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诗的首句形容枝条之盛,舞姿之美;次句极写柳枝秀色夺目,婀娜多姿。这两句把垂柳的勃勃生机,秀色照人,轻盈袅娜写得极其生动。这样美好的一株垂柳,理应受到人们的欣赏,为人珍重。但诗人笔锋一转,写了环境的荒凉冷落。“西角”、“荒园”极写柳的“寂寞”,极写无人欣赏。在这里,流露出了诗人的不平与惋惜。而后两句的孤寂落寞,又与前两句的楚楚动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白居易的这首小诗,抒发了对永丰柳的痛惜之情,实际上抒发了对当时政治腐败、人才埋没的感慨,亦有诗人对自己身世的慨叹。
唐代诗人唐彦谦的《垂柳》:“绊惹春风别有情,世间谁敢斗轻盈?楚王江畔无端种, 饿损纤腰学不成。”这首诗咏垂柳,既没有精工细刻柳的枝叶外貌,也未渲染柳的色泽光彩。但这首诗不仅写出了垂柳的婀娜多姿,别具柔情,而且联想到楚灵王“爱细腰,宫女多锇死”的故事,托物寄兴,将讽刺的矛头直指统治集团,于柔情之中见犀利,于含蓄之中露锋芒,堪称“咏柳”一绝。
清代诗人厉鹗的《杨柳枝词》:“玉女窗前日未曛,笼烟带雨渐氤氲。柔黄愿借为金缕,绣出相思寄与君。”此诗写女子相思,妙在以柳喻人。那笼烟带雨的柔美的杨柳,正是相思缠绵绵少女的绝妙写照。
245200安徽歙县二中 鲍亚民 05596516310(电话)
篇6:《朱自清说诗》读书笔记
。陕西师大推出的这个选本收录朱先生关于古代诗歌赏析的若干文字,虽有挂一漏万之嫌,但选的都是佳篇,再配以精美插图,倒可管窥出朱先生在古典文学研究领域的卓越建树。
去年张爱玲《同学少年都不贱》一纸风行,书名何以袭用杜工部《秋兴八首》,揣测其用意倒也一度成为当时各大报纸副刊的热点。这回在朱先生的'《诗多义举例》中找见一个透辟的解释:“杜甫《秋兴》诗之三‘五陵衣马自轻肥’,虽出《论语》,总合其语,乃范云‘裘马悉轻肥’。《论语·雍也》篇‘乘肥马,衣轻裘’,指公西赤的‘富’而言;范云句见于《赠张徐州谡》诗,却指的张徐州的贵盛,与原义小异。杜甫似乎不但受他句法影响;他这首诗上句云,‘同学少年多不贱’,原来他用‘衣马轻肥’也是形容贵盛的。改‘裘'’马‘为’衣‘’马‘,却是他有意求变化,至于这两句诗的用意,看来是以同学少年的得意反衬出自己的迂拙来。”朱先生非常注重语言分析,“有人想,一分析,诗便没有了,其实不然”,“诗也是可以分析的。只有分析,才可以得到透彻的了解”。上述对“裘”“马”“衣”“马”的爬梳,正是一例,本书选录的文字,大多是这一中西合璧、以语言分析解诗的典范。
以朱先生占有材料之广,研究之精透,现在人有他一半,大概早就动手洋洋洒洒的诗歌史了;但是朱先生没有,材料的疏证、作家的行年考索,作品笺释……他坚持“从小处入手”,和他的性情笃厚一般,其行文总是平稳妥帖,不矜才使气,无惊世奇谈,但每每从小处见大气象,从波澜不惊中得到精凿不移的真知创见。因此,这是一本“小”书,挥洒的却是真正的大家风范。
更多精彩读书笔记推荐:
《孝心无价》读书笔记
《徐悲鸿一生》读书笔记
《兔子的胡萝卜》读书笔记
《巧克力味的暑假》读书笔记
篇7:诗说小雪节气
诗说小雪节气
小雪,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二十个节气。《淮南子・天文训》记载:立冬后“加十五日指亥则小雪”。古籍《群芳谱》中说:“小雪气寒而将雪矣,地寒未甚而雪未大也。”
古人将小雪分三候:“一候虹藏不见;二候天气上升地气下降;三候闭塞而成冬。”古时五日为一候。古人认为,一侯阳气上升,阴气下沉,使得虹藏而不见;二候天空中阳气继续上升,地中的阴气下降更甚,导致天地不通,阴阳不交,所以万物失去生机;由于天气日益寒冷,万物气息飘移,生长几近停止,致三候“闭塞而成冬”。
小雪是寒冷天气的开始,降水在空中凝结成雪花。虽然此时季节已是初冬,但雪下得还不太大。唐代诗人戴叔伦的《小雪》诗云:“花雪随风不厌看,更多还肯失林峦。愁人正在书窗下,一片飞来一片寒。”诗写得平淡、自然、轻盈。那在风中飞舞的雪花让人百看不厌,更多的就像素蝶一样消失在山林之中;愁上眉梢的诗人独坐窗前,望着一片片飞落的雪花,更觉寒意四起、愁绪满天。
洁白淡雅的雪有着很强的文学意韵,常是诗人吟咏的对象。从诗三百到汉乐府,再到唐诗宋词;从陶渊明到李白、杜甫、白居易,再到苏东坡、辛弃疾、郑板桥,在中国文学的长河中,所有为人津津乐道的'主流文学体裁,无不和雪缠绵缱绻,情深意长。
“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这是李白的雪,意境开阔,气势雄浑;“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韩愈笔下的雪,小巧新奇,饶有情趣;“朔雪自龙沙,呈祥势可嘉,有田皆种玉,无树不开花”,李商隐的雪虽羸弱却给人以希望;“战罢玉龙三百万,败鳞残甲满天飞”,张元的漫天飞雪,不仅想象奇特,还充满战斗精神。郑板桥的咏雪诗特别有趣,他把十个数字嵌进诗里,读来朗朗上口:“一片二片三四片,五片六片七八片,千片万片无数片,飞入梅花总不见。”
我倒很喜欢唐代几位诗人写小雪的诗。
一首是徐铉的《和萧郎中小雪日作》诗:“征西府里日西斜,独试新炉自煮茶。篱菊尽来低覆水,塞鸿飞去远连霞。寂寥小雪闲中过,斑驳轻霜鬓上加。算得流年无奈处,莫将诗句祝苍华。”诗写在日暮的征西府中,诗人正试着用新炉煮茶,篱边残菊卧倒在池水中,塞外的鸿雁向着晚霞远去;在寂寞无聊中打发“小雪”这空虚的日子,谁知双鬓又多了几许花白,这叫人无奈的逝水年华啊,真让人惆怅不已。
一首是张登的《小雪日戏题》,诗说:“甲子徒推小雪天,刺梧犹绿槿花然。融和长养无时歇,却是炎洲雨露偏。”写得诙谐,透露几分俏皮。
还有一首是陆龟蒙的《小雪后书事》:“时候频过小雪天,江南寒色未曾偏。枫汀尚忆逢人别,麦陇唯应欠雉眠。更拟结茅临水次,偶因行药到村前。邻翁意绪相安慰,多说明年是稔年。”诗写江南小雪后的景物与诗人生活,末句写遇见邻居老头儿互相宽慰,互勉明年定是个丰收年。可见作者与民共忧喜的情怀。
小雪节气,在南方可能不见雪花飞舞,而在北国,正如李白所描写的:“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
篇8:《朱自清说诗》介绍
朱自清在人们的印象中一直是一位温柔蕴藉的散文大师,他的名篇《背影》和《荷塘月色》是几乎每个中国人在少年时代都曾熟读过,并且喜爱过的。于是,朱自清的散文名声压过了他作为一名卓越的古典文学学者的名声,人们便不大知道,对古典文学的研究与讲授才是他的主业,而散文写作仅仅是他的“娱乐”罢了。
朱自清在古典文学研究领域建树极大,我们的这个选本,仅仅收录了他关于古代诗歌的一些文字,虽有挂一漏万之嫌,却都是些易于被现代读者接受的佳篇,并配有古代诗画插图与精当的图片说明文字,与本套丛书中的《李叔同说佛》《徐志摩说文学》《胡适之说篇》同为不可多得的精心之作。
对朱自清来讲,辉煌的散文成就既是他的幸事,又是他的莫大不幸。他从不愿意以散文家自居-那并不仅仅是一位敦厚文人的自谦,而是他从不认为散文是他的“本色”。
朱先生的第一身份无疑是位古典文学的学者,他在专业领域里的孤高造诣使他被划入同时代最卓越的同侪之列。
本书所展现的正是朱先生最得意的这一面,他首先是第一流的古典文学专家,而且才是散文家或者抒情的高手。
他说:“人生原只是一种没来由的盲动。”
他说:“我现在是只管一步步走,最重要的是眼前的一步。”
他说:“……全人生的意义与价值横竖是寻不着的”,“强以人生的.意义为标准,是不舒适的。”
他说:“我们现在需要最切的,自然是血与泪底文学,不是美与爱底文学,是呼呈与诅咒底文学,不是赞颂与咏歌底文学,”
他说:“我们所要体会的是刹那间的人生,不是上下古今东南西北的全人生。”
他说:“去的尽管去了,来的尽管来着;去来的中间,又怎样地匆匆呢?”
他说:“我赤裸裸来到这世界,转眼间也将赤裸裸的回去罢?但不能平的,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
他临终嘱托妻子、儿女:“我已拒绝‘美援’,不要去买配售的美国面粉。”
篇9:《朱自清说诗》介绍
诗的语言(代序)
一、诗是语言
二、诗与文的分界
三、诗缘情
四、组织
五、传达与了解
《诗言志辨》序
第一讲 诗言志
一、献诗陈志
二、赋诗言志
三、教诗明志
四、作诗言志
第二讲 比兴
一、毛诗郑笺释兴
二、兴义溯源
三、赋比兴通释
四、比兴论诗
第三讲 诗教
一、六艺之教
二、著述引诗
三、温柔敦厚
第四讲 正变
一、风雅正变
二、诗体正变
第五讲 论诗学门径
第六讲 诗多义举例
一、古诗一首
二、陶渊明《饮酒》一首
三、杜甫《秋兴》一首
四、黄鲁直《登快阁》一首
第七讲 论“以文为诗”
第八讲 乐府清商三调讨论
一、《宋书·乐志》相和与清商三调歌诗为郑樵《通志·乐略》相和歌及相和歌三调之所本(黄节)
二、与黄晦闻先生论清商曲书(朱自清)
三、答朱佩弦先生论清商曲书(黄节)
第九讲 口常生活的诗——萧望卿《陶渊明批评》序
第十讲 陶诗的深度——评古直《陶靖节诗笺定本》(层冰堂五种之三)
第十一讲 《唐诗三百首》指导大概
第十二讲 再论“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
第十三讲 什么是宋诗的精华——评石遗老人(陈衍)《评点宋诗精华录》
第十四讲 王安石《明妃曲》
附录 朱自清年表
编后记
篇10:“思乡诗”例说
安徽 鲍亚民
《诗经・陟怙》写一个服役远征的士卒思念父母兄长的心情,愁肠百结,情意深挚,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广大人民对黩武战争的不满情绪。《诗经・东山》写一个战士服役期满,还乡途中想象家中荒凉残破的景象和夫妻团聚后的幸福情景,委曲周到,凄婉动人,表达了古代劳动人民对和平生活的向往,是一篇艺术性较高的作品,这些诗歌开了古代“思乡诗”的'先河。
社会**,战争频仍,征人背井离乡,百姓流离失所,思亲诗就多。东汉王赞的《杂诗》“朔风动秋草,边马有归心”,生动地表现了一个久在戍边的战士怀乡思归的心情,而王粲的“荆蛮非吾乡”则以荒凉的笔调倾诉了时代给诗人心灵上造成的忧伤和痛苦。蔡琰的《悲愤诗》则把一个流落异域,无时不在思念故土、亲人的诗人的强烈感情淋漓尽致地诉诸于笔端:“感时念父母,哀叹无穷已。”
隋代薛道衡《人日思归》诗曰:“入春才七日,离家已二年。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诗人抓住“雁后”“花前”这些形象事物,深刻地写出自己思念故乡,急切思归的心情,委婉含蓄,颇近唐人五绝。
唐代岑参《渭水思秦川》诗写道:“渭水东流去,何时到阎荩凭添两行泪,寄向故园流。”诗人用凭添两行眼泪,随水流向故园,来表达自己思念故乡的情愫,形象而又深刻。
清朝袁凯《客中夜生》:“落叶萧萧江水长,故园归路更茫茫。一声新雁三更雨,何处行人不断肠。”落叶萧萧,触动诗人归思,但归路茫茫,回归无望,夜雨声中,又传来一声雁叫,更使诗人愁肠欲断,归思难收。
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当时李白25岁出川,东游淮扬,不到一年,散金三十余万,竟至囊箧空虚,又得了一场大病,躺在客店里,见明月而思故乡。俞陛云《诗境浅说续编》评说:“前两句,取喻殊新,后两句,在举头低头俄顷之间,顿生乡思。良似故乡之念,久N怀中,偶见床前明月,一触即发。”
[1] [2]
篇11:咏柳诗例说
安徽鲍亚民
清人李渔在《闲情偶记》中这样写道:“柳贵乎垂,不垂则无柳;柳贵乎长,不长则无婀娜之致。”古往今来,诗人们或咏柳喻人,或借柳送别,或缘柳抒情,或道人生哲理……凡此种种,“柳”成为中国诗歌中的一道靓丽的风景。
李商隐的《赠柳》:“章台从掩映,郢路更参差。见说风流极,来当婀娜时。桥回行欲断,堤远意相随。忍放花如雪,青楼扑酒旗。”全诗八句,纯用白描的手法,全诗不着一个“柳”字,而字里行间向我们走来的宛若一个多情的倩影。咏柳实则咏人,诗人对柳的爱怜也就是对人的依恋和思念。
李商隐《离亭赋得折杨柳》:“暂凭尊酒送无聊,莫损愁眉与细腰。人世死前惟有别,春风争拟惜长条?”诗人对于离别的无可奈何,只能暂时凭借杯酒来驱遣离愁。既然不能挽回,那就好好地保重身体。除了死亡没有比分别更痛苦的了,春风就不要吝啬那长长的柳条,让分别的人们尽情地攀折吧!面对杨柳依依,枝条曼舞,一派多情难舍之状,友人去要分别而去,此情此景,怎能不令人生怨?
唐代诗人雍裕之的《江边柳》:“袅袅古堤边,青青一树烟。若为丝不断,留取系郎船。”诗中女主人公不仅没有折柳赠别,倒希望柳丝绵绵不断,以便把情人的船儿系住,永不分离。无法说清楚离人手中那青青的柳枝何时枯槁,但折柳这个动作却一年一度地重复着。最后升华为一种优雅的伤怀之美,升华为我们审美传统中的一个典型意象。
唐代白居易的《杨柳枝词》:“一树春风千万枝,嫩如金色软于丝。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诗的首句形容枝条之盛,舞姿之美;次句极写柳枝秀色夺目,婀娜多姿。这两句把垂柳的'勃勃生机,秀色照人,轻盈袅娜写得极其生动。这样美好的一株垂柳,理应受到人们的欣赏,为人珍重。但诗人笔锋一转,写了环境的荒凉冷落。“西角”、“荒园”极写柳的“寂寞”,极写无人欣赏。在这里,流露出了诗人的不平与惋惜。而后两句的孤寂落寞,又与前两句的楚楚动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白居易的这首小诗,抒发了对永丰柳的痛惜之情,实际上抒发了对当时政治腐败、人才埋没的感慨,亦有诗人对自己身世的慨叹。
唐代诗人唐彦谦的《垂柳》:“绊惹春风别有情,世间谁敢斗轻盈?楚王江畔无端种, 饿损纤腰学不成。”这首诗咏垂柳,既没有精工细刻柳的枝叶外貌,也未渲染柳的色泽光彩。但这首诗不仅写出了垂柳的婀娜多姿,别具柔情,而且联想到楚灵王“爱细腰,宫女多锇死”的故事,托物寄兴,将讽刺的矛头直指统治集团,于柔情之中见犀利,于含蓄之中露锋芒,堪称“咏柳”一绝。
[1] [2]
篇12:《朱自清说诗》读书笔记
《朱自清说诗》读书笔记
光阴;加上散文名动天下,“娱乐”不免压过主业。陕西师大推出的这个选本收录朱先生关于古代诗歌赏析的若干文字,虽有挂一漏万之嫌,但选的都是佳篇,再配以精美插图,倒可管窥出朱先生在古典文学研究领域的卓越建树。
去年张爱玲《同学少年都不贱》一纸风行,书名何以袭用杜工部《秋兴八首》,揣测其用意倒也一度成为当时各大报纸副刊的热点。这回在朱先生的.《诗多义举例》中找见一个透辟的解释:“杜甫《秋兴》诗之三‘五陵衣马自轻肥’,虽出《论语》,总合其语,乃范云‘裘马悉轻肥’。《论语·雍也》篇‘乘肥马,衣轻裘’,指公西赤的‘富’而言;范云句见于《赠张徐州谡》诗,却指的张徐州的贵盛,与原义小异。杜甫似乎不但受他句法影响;他这首诗上句云,‘同学少年多不贱’,原来他用‘衣马轻肥’也是形容贵盛的。改‘裘'’马‘为’衣‘’马‘,却是他有意求变化。至于这两句诗的用意,看来是以同学少年的得意反衬出自己的迂拙来。”朱先生非常注重语言分析,“有人想,一分析,诗便没有了,其实不然”,“诗也是可以分析的。只有分析,才可以得到透彻的了解”。上述对“裘”“马”“衣”“马”的爬梳,正是一例,本书选录的文字,大多是这一中西合璧、以语言分析解诗的典范。
以朱先生占有材料之广,研究之精透,现在人有他一半,大概早就动手洋洋洒洒的诗歌史了;但是朱先生没有,材料的疏证、作家的行年考索,作品笺释……他坚持“从小处入手”,和他的性情笃厚一般,其行文总是平稳妥帖,不矜才使气,无惊世奇谈,但每每从小处见大气象,从波澜不惊中得到精凿不移的真知创见。因此,这是一本“小”书,挥洒的却是真正的大家风范。
篇13:诗词曲异同说解析
关于诗词曲异同说解析
我国是诗歌大国。诗经、楚辞、汉魏古诗、唐诗、宋词、元曲……虽然它们都植根于诗歌的艺术特质,但又因其不同的体式而各以其特有的姿色在诗坛闪耀着光辉。席勒在《论悲剧艺术》中曾指出:“任何一种文艺种类都遵循一种特殊的目的,因为如此,它才通过特殊的形式,和其他文艺种类有所区分,因为形式是文艺种类用以达到自己目的的手段。”古人根据不同的内容表达需要,创造了诗、词、曲这三类诗歌体式,并在各自体式中拥有不同的样式种类,可谓源同流分,各臻其妙。
诗歌是任何一个民族最早产生的文学样式,我国也是如此。从《诗经》算起,诗歌发展历史已有几千年,诗歌的形式也难以言计。大而言之,诗可分为不大讲格律的古体诗和讲究格律的近体诗。古体诗中又有诗经体、楚辞体、乐府体(古乐府、新乐府)、民歌体、七言古诗、五言古诗等。这种区分,除了时间上的不同外,在表达形式方面也各有不同。它们总的特色是古朴、凝重,反映现实比较直接,表达形式自由。近体诗包括五、七言律诗和五、七言绝句,它们总的特色是精练、优美、含蓄,反映现实间接,格律严整,诗句间跳跃性大,绝句更强调蕴藉空灵的韵味。
唐宋后,词这一新的.诗歌样式开始出现,并迅速发展,与诗并驾齐驱。词由于要和乐歌唱,而且一般是由女子在宴会上歌唱,因而比诗更讲究含蓄蕴藉、形式精巧、音调和谐。词又分为小令、中调、长调。小令精巧轻盈,空灵蕴藉,韵味悠长;中调与七言近体诗规模相近,分为上下两阙,但讲究变化,晓畅中见蕴藉,分隔中见整体;长调因其歌唱时一般节拍舒缓、篇幅较长,故又称慢词。由于长调篇幅长,容量大(最长的《莺啼序》,256字),因此词人可以充分施展自己的才华,叙事、抒情、写景、议理从容展开,结构上讲究转折变化,浑成统一。
元代兴起的曲(元曲分为剧曲、散曲,前者指杂剧中的唱词,这里指后者),虽有配乐歌唱,承词而发展,但又别有风味。
诗词曲的不同体式,就如人们不同的服饰,以适应不同季节和审美的需要。认识到这一点,再来阅读,不能不让后人佩服古人创造不同诗体的聪明才智。对于三者的不同,古人早已认识到,作过不少论述。但有的太抽象,如王国维认为“诗之境阔,词之言长”;有的过于直观,如王士祯以晏殊词句“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与汤显祖《牡丹亭》唱词“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为例说明词、曲的不同;有的过于简单,如李渔认为词“上不似诗,下不类曲,不淄不磷,立于二者之中”。其实,三者之间不同的特色体现在题材、意境、风格、手法、形式等诸方面。
篇14:咏风诗例说
鲍亚民
习习之风,柔美轻拂,祥和静谧。“吹面不寒杨柳风”(僧・志南《春游》)若母亲般温暖、轻柔。“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杜甫《水槛遣心二首》之一),和风送暖,鱼游燕翔,自有一番闲情;“风回共作婆娑舞,天巧能开顷刻花”(黄庭坚《咏雪 呈吴广平公》),清风徐来,树影婆娑,别有一番飘洒。“崇峰云霞锦旗卷,伊水细浪鳞甲生”,小河流水,悠悠吟唱,风使它别开生面;“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劝客偿”(李白《金陵酒肆留别》),春日明丽,百花争放,风使之满室生香。风,成了播洒美的天使!
“春风又绿江南岸”(王安石《泊船瓜洲》),千树花开,江南岸绿,这是春风之生机;“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枯草逢春,暖风催生,这是春风之活力!“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贺知章的`《咏柳》),是春风,剪出了细细的柳叶,是春风,裁出了复苏的早春;“春风先发苑中梅,樱杏桃李次第开”(白居易《春风》)是春风,唤醒了花仙,吹开了百花,迎来了万紫千红的春天。
高祖刘邦一统天下,意气洋洋,豪情满怀,不禁高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大风歌》);壮士荆轲心系国家,身赴险境,义无反顾,踏歌而唱:“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回还”(《荆轲刺秦王》);李白面对世事的艰难,感慨万千,但并未决志于去,反而豪气顿生:“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行路难三首》),破浪济海,气概轩昂!这里的“大风”、“长风”、萧萧之“风”,充溢着豪迈、慷慨的气势。
孟郊因进士及第,得意之极,“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登科后》);岑参面对一片白皑皑的世界,看着梨树满枝的雪花,喜不自禁,挥毫写下“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晏几道感受到明快轻灵的和风飘然而至,欣喜万分,不由吟道“二月和风到碧城,万条千缕绿相迎”(《浣溪沙》),借柳枝飘拂,深情迎候,对“和风”真是赏爱有加。
东风送暖,万物复苏,但同时“东风妒花恶,吹落枝头嫩萼”(张元干《兰陵王》),它又成了摧折“鲜花”的凶手;陆游与唐婉本是恩爱夫妻,但因“东风恶”而导致“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钗头凤》);忧国忧民的杜甫感概仕途的坎坷,怀才不遇,不禁长叹:“落落盘据虽得地,冥冥孤高多烈风”(《古柏行》),孤高正直却招来烈风摧撼;南宋诗人郑思肖“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寒菊》),宁死也不肯投降元人。“东风”“烈风”“北风
[1] [2]
篇15:咏风诗例说
咏风诗例说
咏风诗例说
鲍亚民
习习之风,柔美轻拂,祥和静谧。“吹面不寒杨柳风”(僧・志南《春游》)若母亲般温暖、轻柔。“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杜甫《水槛遣心二首》之一),和风送暖,鱼游燕翔,自有一番闲情;“风回共作婆娑舞,天巧能开顷刻花”(黄庭坚《咏雪 呈吴广平公》),清风徐来,树影婆娑,别有一番飘洒。“崇峰云霞锦旗卷,伊水细浪鳞甲生”,小河流水,悠悠吟唱,风使它别开生面;“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劝客偿”(李白《金陵酒肆留别》),春日明丽,百花争放,风使之满室生香。风,成了播洒美的天使!
“春风又绿江南岸”(王安石《泊船瓜洲》),千树花开,江南岸绿,这是春风之生机;“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枯草逢春,暖风催生,这是春风之活力!“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贺知章的《咏柳》),是春风,剪出了细细的柳叶,是春风,裁出了复苏的早春;“春风先发苑中梅,樱杏桃李次第开”(白居易《春风》)是春风,唤醒了花仙,吹开了百花,迎来了万紫千红的春天。
高祖刘邦一统天下,意气洋洋,豪情满怀,不禁高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大风歌》);壮士荆轲心系国家,身赴险境,义无反顾,踏歌而唱:“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回还”(《荆轲刺秦王》);李白面对世事的艰难,感慨万千,但并未决志于去,反而豪气顿生:“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行路难三首》),破浪济海,气概轩昂!这里的“大风”、“长风”、萧萧之“风”,充溢着豪迈、慷慨的气势。
孟郊因进士及第,得意之极,“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登科后》);岑参面对一片白皑皑的世界,看着梨树满枝的雪花,喜不自禁,挥毫写下“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晏几道感受到明快轻灵的和风飘然而至,欣喜万分,不由吟道“二月和风到碧城,万条千缕绿相迎”(《浣溪沙》),借柳枝飘拂,深情迎候,对“和风”真是赏爱有加。
东风送暖,万物复苏,但同时“东风妒花恶,吹落枝头嫩萼”(张元干《兰陵王》),它又成了摧折“鲜花”的凶手;陆游与唐婉本是恩爱夫妻,但因“东风恶”而导致“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钗头凤》);忧国忧民的杜甫感概仕途的'坎坷,怀才不遇,不禁长叹:“落落盘据虽得地,冥冥孤高多烈风”(《古柏行》),孤高正直却招来烈风摧撼;南宋诗人郑思肖“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寒菊》),宁死也不肯投降元人。“东风”“烈风”“北风”在这里成了邪恶势力、敌对的象征。
在诗人眼中,秋风总夹杂着几分寂寞冷落,诗人多用秋风抒写内心的悲凉、愁意。 “古道西风瘦马”(马致远《天净沙‧秋思《,借“西风”极写满怀羁情;“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借“晓风”直抒凄凄别情;“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帷”(李白《春思》),此时的“春风”成了一种难以驱遣的哀怨之风,道尽了千古思妇的缠绵难寐之怨;“小楼昨又东风”(李煜《望江南》),故国已非,江山易主,而“东风”无情,缠绵依旧,平添无限伤感。
245200安徽歙县二中 鲍亚民 05596516310(电话)
【说诗的作文(精选15篇)】相关文章:
《赠汪伦》鉴赏2022-10-04
《竹里馆》唐诗鉴赏2023-03-22
诗说中国观后感2023-01-21
李白赠汪伦的古诗解释2024-01-04
《送柴侍御》王昌龄唐诗2022-04-30
《赠汪伦》的教学片断赏析2023-04-01
李白《赠汪伦》原文鉴赏2024-05-04
池上,池上韦应物,池上的意思,池上赏析2022-05-24
汪曾祺经典语录名句2022-04-30
孟浩然的《春晓》赏析2023-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