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说中国观后感(精选16篇)由网友“Aquarela”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诗说中国观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欢迎大家分享。
篇1:《少年中国说》观后感
一篇《少年中国说》让无数人醒悟,让人振奋,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少年,把一个曾经腐败的,落后的国家建设成现在的繁荣昌盛的中国。
《少年中国说》是一篇让中国崛起的文章,作者是梁启超,他希望中国繁荣昌盛。《少年中国说》还被张杰改为歌曲,其中“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说出了中国未来与少年息息相关。
读完这篇文章,我感觉心潮澎湃,想到了中国,八国联军放火烧圆明园时的政府腐败无能,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团结起来的人们,赶跑日本侵略者……又想到今天辉煌的中国,让我感到了少年对中国的重要性。少年是国之栋梁。
想想现在的少年有认真学习的,有不认真的,我真希望中国少年可以认真学习,让中国各个方面在全世界都第一名。我看到过一个电视剧,里面有一个人造反最想杀的不是那国的皇帝,而是那国的少年,国家若没有少年,怎么有未来?一切希望都渺茫!现在中国正在朝小康社会进发,少年更应时刻准备为实现这一目标而努力。
中国的希望取决于少年,那我们少年一定好好学习,做国之栋梁。
篇2:《少年中国说》观后感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遥想100多年前我们的祖国还是一个任人宰割的的封建国家,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五千年文明古国从此惨遭帝国主义列强铁蹄的蹂躏,中国人民前赴后继,不屈不挠,谱写了一曲曲悲壮激越的近代史诗。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 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梁启超作为戊戌变法的发起人之一,发出了时代强音,他希望通过变法运动将一个落后的封建国家改造成一个富强的国家,改造成一个人民幸福的国家,改造成一个屹立在世界的东方强国。许多热血青年仁人志士为把我们的国家变得更加强大而不被西方列强欺辱,他们抛头颅洒热血不断的奋斗。
直到1910月10日武昌起义的胜利,才结束了二百多年清王朝封建统治和二千多年封建帝制。而后我们又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赶走了日本侵略者,在共产党的领导到下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胜利,并建立了伟大的新中国,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无数的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我们要倍加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年初,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席卷全国,而武汉则是这场没有硝烟战役的主战场,国家的一声令下我们的解放军战士和医护工作者冲锋在前,不论生死与病毒战斗。他们满腔热血众志成城时刻为救治病人而忘我的工作,是他们用自己的身躯为我们筑起了抗击病毒入侵的长城,是他们无私忘我的奉献,让病毒望而却步。他们是时代的楷模,他们是时代的英雄,他们是新时代最可爱的人,他们是我们学习的榜样。而千千万万的志愿者也在各自的岗位上默默的奉献着,他们同样也是新时代最可爱的人,也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看着我长大的城市在一步步回归原有的生机,看着这座城市又热闹了起来,看着人们的脸上又出现了久违的笑容,我是那么的高兴。作为新时代的小学生我们要有时代的担当,要有时代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我们要脚踏实地锤炼本领,发奋读书,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早日实现中国梦而不断奋斗!
篇3:《诗》观后感
《诗》观后感
自己一直都不是很喜欢韩剧,觉得太长,太慢。好几年前,妈妈到我家来的时候,陪她看过一部《金顺,加油!》,就再也没有看过任何韩剧了!
在周末,一个好朋友说电影频道在放的韩国电影《诗》里的主角和我有些相像,所以,昨晚,吃完饭,浇完花,冲完凉,就在电脑边看上了这部电影。
电影的主角一出场,她优雅的姿态就把我吸引住了,都66岁的老人了,还是那么在意自己的衣着打扮。戴着帽子,漂亮的衬衣配着长裙,还有一条围巾绕到脖间,脚上是一双中跟凉鞋。整部片子时长139分钟,老太太的衣着都是这样的系列。其实老太太的生活并不宽裕,和外孙居住在简陋的屋子里,领着养老金,还去一个会长家做着钟点工。女儿在另一个地方工作,也不经常寄儿子的生活费回家。就是这样的状态,老太太依然是满脸的恬静,心中依然有写诗的欲望。但是这样的状态都不能让她安享,外孙出事了,需要500万的韩元去了清,手头没钱,借都没处借。
她每天衣着优雅,妆容得体地出现在我们面前,她会静静地观察花朵,聆听大自然的声音,她会随手记下蹦出脑海的有意义的句子,她关心路上随便遇到的'每一个人,她能感受到医院里偶遇的失去女儿的农妇的绝望,她能听懂诗歌老师说出的每一句关于诗的含义,她自然而热烈地向身边的人们表达自己那美好的情怀,并且根本不管人家是否听得懂。她想把自己蕴含在诗里,然后希望能像诗一样活着。当这种纯粹的诗性被破坏,她选择了像摁灭烟头那样,将自己抛向生命那头。每个人的内心都是一座孤岛,始终,我们选择倾诉和聆听的,都只是我们内心的独白。
在现实生活的洪流里,要么升华,要么毁灭,全凭自己的内心选择。命运之神把你放置在这样一个新旧交替的充满尴尬的时代,而恰好你又天生是这样的一种人,那么你别无他选,要感受作为人的幸福和温柔,体验到生命的活力和意义,你就需要做出选择:要么一半理想一半现实地活着,学习生活要求你掌握的能力,学习与周围环境周旋的各种技能,学会妥协,学会伸张自如,接受生活的现状;要么纯粹按照内心的自我去生活,随心而动,成为内心镜像里一直呼唤你的那个样子,但你需要有强大的内心力量去承担这个决定(或者最好有一位灵魂伴侣不离不弃地支持和陪伴你),否则就得接受有一天你会无法继续前行,自我毁灭的欲望无法控制——虽然我个人认为那毁灭,也是一种美,相信会做出这个选择的人,亦是如此认为。(转别人的影评,说出了我说不出来的东西!)
篇4:中国诗读后感
今夜再读钱钟书先生的《谈中国诗》一文,不由再次感受到钟老的博学与智慧。
西洋读者认为中国诗的特征是富于暗示,而钟老说他愿意换个说法,说这是一种怀孕的静默,并引用南宋诗人严羽在《沧浪诗话》中评论盛唐诗歌的话“言有尽而意无穷”来佐证。又把欧阳修引用同时代诗人梅尧臣的话:“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也引了出来,再举例柳宗元在《晨诣超师院读禅经》中已有“淡然离言说,悟悦心自足”的心得诗句,借此来阐述中国诗“一切尽在不言中的'”意境悠远。
又谈,中国诗采用问而不答,以问为答的方式留下了许多荡气回肠,吞言咽理的美妙诗句。李白用《怨情》一诗表达:“美人卷珠帘,深坐颦蛾眉;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引得人遥思惆怅。南宋诗人鲍照说“壮士皆死尽,余人安在哉”让人陡生伤感。唐代诗人王勃在《滕王阁诗》中写道:“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叹世事变幻无常。刘希夷在《代悲白头翁》中写出“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的黯淡情怀,而赵嘏也在《江楼感旧》中留下“同来玩月人何在,风景依稀似去年”的怆然伤感,这些诗句都耐人玩味,静默幽美。
钟老又说中国诗和西洋诗一样也都有笔力轻淡,词气安和的特点,如: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李白在《独坐敬亭山》中也写:“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最后他借有英国诗人济慈的名句说:“听是见的音乐真美,但那听不见的更美”。
读钱钟书先生的散文真正是“此时无声胜有声”而后让人“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篇5:浅谈中国的诗
浅谈中国的诗
纵观历史长河,中国之诗的发展兴盛于唐朝,其雏形大概非《诗经》抑或《楚辞》莫属。唐朝之前的历代王朝中古诗未曾真正的以剑拔弩张之势磅礴于当世。那时,诗仅仅是处于一个萌芽与发育期,还未成熟,它正在酝酿和萌动。随着朝代的更迭,世代的变迁,渐渐形成诗的风格与结构,时至唐朝诗便开始以其锐不可当之势渗透整个文界,最终达到一个绮丽的巅峰,形成一种别具一格的诗尚。当时唐诗是诗发展到一定程度中最深的造诣,岁月沧桑,时光如梭,时至今日,现代诗的建筑格式不再如从前那么严格,这亦可谓是一种新时代的创新与诗的革新。当代诗人秉承诗的文化精髓,摒弃糟粕,没有一成不变的沿袭古诗的风尚,大胆而毫不夸张,得体而绝不铺张的将诗与现代生活紧密结合。将庸俗付诸于纸上幻化为文雅,将情感委婉的寄寓于辞藻见犹显含蓄与浪漫。品诗之意境,身临其境之感,虽甘之如饴,却能亲身体味到诗人那细腻的情愫。或是伤感、绝望、沉沦、孤寂或是欣喜、无奈、悲愤、沮丧等等诸如此类的元素寄托其间。
品诗能净化心灵,能凝结思想,能忘却尘嚣……
诗,宛若一位冰清玉洁的倩女。集冰肤黛发,玉手香腮,明眸皓齿,柳眉殷唇,赤跣纤腰于一身,彰显出诗之水灵与俏丽。当她用那矫健而轻盈的步伐走进你的视线,于是迅速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安静的欣赏着她那令人窒息的娇艳与柔美。婀娜的身段,绰约的风姿,千情万种,妩媚而灵动,妖娆而惊艳,给人以一种新丽而静美的享受。
品诗如啜茗,赋诗似织绢,泼墨作诗,遂成佳绩,一语惊人,千古咏诵。诗如国粹是华夏五千年文明的精神脊梁,其中寄托了无数风花雪月,壮志未酬,精忠报国等诸如此类的情感。贫瘠的神州大地上无数儿女情长,为国捐躯的'英雄们用他们的忠诚浇铸而成的勇气已经如排山倒海之势覆盖全城。于是唐末起义爆发,长安一时混乱不安,黄巢作诗——
不第后赋菊
待到秋来九月八,
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
满城尽带黄金甲。
谨以此诗作为唐王朝覆灭的最后见证,不久便结束了统治百年的固若金汤的唐朝的灭亡与瓦解。
思绪如舟,逆溯历史,从战国高渐离作“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兮一去不复返”的凄凉与无奈至唐朝王勃作“藤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鸾鸣罢歌舞”的繁荣与哀叹;从北宋陆游作“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盍棺”的忠诚与抱负至南宋陶渊明作“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悠闲与惬意;从明初朱权作“举头不见长安日,世事分明在眼前”的愤怒与不安至清末林则徐作“苟利国家生与死,岂因福祸避趋之”的精忠与无私;再从近代海子作《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不羁与憧憬至现代舒婷作《致橡树》的含情与婉约,而近现代蒙胧派,象征派诗人开辟了一个另类诗流派的新纪元,其诗韵风骨,时而高亢,时而沉郁,时而伤感,时而轻跃。
诗是灵感与思想结晶的产物……
诗如一位冷艳傲岸的媛女,其溢散而出的内在气质可以泯灭与扼杀一代枭雄。临摹于纸上,独舞于心灵,那不朽的诗篇曾点缀了多少繁华盛世的宏伟卷帙,那孤傲的品质曾使多少精美绝伦的文学巨制黯然失色,那永恒的思想曾凝聚了多少文人骚客的过往足迹。
品评一首隽永而秀丽的小诗犹如沉浸于诗浸润的那种浓厚的艺术情调与氛围中不能自己。
诗是我的信仰,是我文学创作不竭的灵感源泉,亦是支撑我精神的擎柱,永不倾朽!
篇6:今日中国说
今日中国说
今日中国说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周恩来
偶然见看到林语堂的女儿在美国耶鲁大学当讲师。
一年前,姐姐曾问过我说:如果你确定走文科的道路就要把它学好,你以后可以出国当中文系的讲师。我真的很想把它学好,当时很不得一下子就出国。我想起了曾经在《读者》上看到的一篇文章是说:中国创造汉语,日本研究汉语,韩国发扬汉语。我不知道曾看到这篇文章的中国人会怎样想。我看到时是极度的气愤,“爱国”之情油然而生,我甚至感到只是一种对中国的侮辱!
试想,中国作为汉字的创始国家,可以说汉字是中国古代劳动人们智慧的结晶,是五千年悠久文化历史的精华,更是古老东方中国的象征。可就是这样,身边的人不仅不引以为豪,甚至在汉语学得一塌糊涂的情况下,又去学那所谓的应该学的语言,那些连自己的语言都学不好的人又怎会学好别的.语言?那不是对自己国家,甚至是对自己的一种侮辱吗?《最后一课》中韩麦尔先生曾将它作为是对抗敌人的武器,是民族的力量。而今,当这些崇洋媚外的思想在人们的脑海中日益生长的时候,又有谁会将它作为民族力量来捍卫中国的尊严?那是一种对于语言的践踏,我终于深切感受到了鲁迅笔下的《孔乙己》中麻木顾客的形象!真的令人发指!的确中国人所学要医治的不仅仅是肉体,更是精神上的麻木不仁!我仿佛看到了那群说着别国语言,并自以为豪的人,让我觉得面目可憎!更有甚者编一些污言秽语来辱骂他人,难道语言是拿来制造罪恶的???
17世纪的一位英国的贫困的妇女为了使自己受到最高的待遇,在当时并不了解中国的英国,充当康熙帝的女儿,最终当然被揭穿。作者在结尾下了句很有力度的引人深思的话:中国曾经这样过!
“曾经”是什么概念?遥想当年,中国曾以四大发明震惊世界,曾有过“贞观之治”的“路不拾遗,夜不闭户。”曾有马可波罗在《马可波罗记》中写道:中国是一个满地都是黄金的国度。曾有过……曾有多少人对中国是心驰神往,认为中国是块神圣的土地,所以有冒充中国公主事情发生。可究竟是从什么时候开始中国开始衰落?也许要说这是一个必然,可究竟为什么中国一停就是数百年,并开始落后于很多国家?毕竟还是有人为原因的吧!
所谓的“中国精神”到底是什么?是团结?君不见抗战时期涌现了大批汉奸、卖国贼?又有在四面赴敌的情况下,本应该一致抗日的情况下,内部搞得四分五裂,难道这就是所谓的“团结”?若不如此有怎会持续这么久的抗战?倒不如日本,起码有这象征民族的“武士道”精神吧。当然不会否定当年那些牺牲的烈士们。
现在更别谈什么精神,人们想到的只是金钱、利益甚或商场上的勾心斗角,难道现代社会让我们前进的只是一具行尸走肉,而不是思想上的进步?我想这不是历史想要的结果吧!
现在的人有些钱就想出国发展,甚至更改国籍,认为国外的什么都比中国好,可他们是否想过若都如此,中国靠什么强大?
因此我更坚定信念要讲国语学好,我想尽自己所能讲汉语发扬,也许有一天世界会用“中国”代替“China”!
篇7:说诗的作文
我说,月亮能解乡愁,他说,月亮由矿物质组成,资料证明,月亮上连生命都没有,谁来解乡愁?
我说,人与动物的最大区别是,人能全方位感知并作深入思考,他说,科学界已证明,二者的最大区别在于一种被称为某某的物质。
我说,地会老天会荒,子规尚泣血,春泥懂护花,可见万物有情,他说,瞎掰,那纯属自然现象……
在一推敲之下,事情的真相凸现出来,浪漫诗意只能躲到角落里。
科学与艺术是对立的吗?科学是冰冷的吗?真理是生硬的吗?诗意是虚假的吗?如若人间丧失了诗情画意,沿途全是真理的石子,我们严整了,却被硌得生疼。我们不喜这样的人生。应该让真理作父,诗意为母,一边教导我们严肃恭谨,一边容允我们烂漫活泼,人生因而有滋味了,同时不会陷入歧途。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可爱的苏轼,他的诗意被真理挡回来了;“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天真的李白,在大自然面前碰了个软钉子,而他终不悔改,决定“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慢慢的,我和他们都明白了,诗意的杀手并不是科学真理,而是世俗的欲念,当名与利作了我们的左膀右臂,我们只好被他们裹挟,一路与他们奔走,看不见花开花落,听不清潮涨潮汐,闻不到雨气,唱不出老歌,忆不起童年…
诗意的美在于朦胧与想象,明晰与铿锵是他的天敌,甚至可说:诗意来自糊涂,糊涂中的一点自我陶醉。可是板桥老兄说得精到:难得糊涂。难得糊涂,因而难得诗意。
倘若他听得我这句,一定会瞪圆眼睛:什么?什么?板桥老兄?他比你早生三百年,他是你爷爷的爷爷的爷爷的……你居然敢叫他老兄?
篇8:咏柳诗例说
咏柳诗例说
安徽鲍亚民
清人李渔在《闲情偶记》中这样写道:“柳贵乎垂,不垂则无柳;柳贵乎长,不长则无婀娜之致。”古往今来,诗人们或咏柳喻人,或借柳送别,或缘柳抒情,或道人生哲理……凡此种种,“柳”成为中国诗歌中的一道靓丽的风景。
李商隐的《赠柳》:“章台从掩映,郢路更参差。见说风流极,来当婀娜时。桥回行欲断,堤远意相随。忍放花如雪,青楼扑酒旗。”全诗八句,纯用白描的手法,全诗不着一个“柳”字,而字里行间向我们走来的宛若一个多情的倩影。咏柳实则咏人,诗人对柳的爱怜也就是对人的依恋和思念。
李商隐《离亭赋得折杨柳》:“暂凭尊酒送无聊,莫损愁眉与细腰。人世死前惟有别,春风争拟惜长条?”诗人对于离别的无可奈何,只能暂时凭借杯酒来驱遣离愁。既然不能挽回,那就好好地保重身体。除了死亡没有比分别更痛苦的了,春风就不要吝啬那长长的柳条,让分别的'人们尽情地攀折吧!面对杨柳依依,枝条曼舞,一派多情难舍之状,友人去要分别而去,此情此景,怎能不令人生怨?
唐代诗人雍裕之的《江边柳》:“袅袅古堤边,青青一树烟。若为丝不断,留取系郎船。”诗中女主人公不仅没有折柳赠别,倒希望柳丝绵绵不断,以便把情人的船儿系住,永不分离。无法说清楚离人手中那青青的柳枝何时枯槁,但折柳这个动作却一年一度地重复着。最后升华为一种优雅的伤怀之美,升华为我们审美传统中的一个典型意象。
唐代白居易的《杨柳枝词》:“一树春风千万枝,嫩如金色软于丝。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诗的首句形容枝条之盛,舞姿之美;次句极写柳枝秀色夺目,婀娜多姿。这两句把垂柳的勃勃生机,秀色照人,轻盈袅娜写得极其生动。这样美好的一株垂柳,理应受到人们的欣赏,为人珍重。但诗人笔锋一转,写了环境的荒凉冷落。“西角”、“荒园”极写柳的“寂寞”,极写无人欣赏。在这里,流露出了诗人的不平与惋惜。而后两句的孤寂落寞,又与前两句的楚楚动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白居易的这首小诗,抒发了对永丰柳的痛惜之情,实际上抒发了对当时政治腐败、人才埋没的感慨,亦有诗人对自己身世的慨叹。
唐代诗人唐彦谦的《垂柳》:“绊惹春风别有情,世间谁敢斗轻盈?楚王江畔无端种, 饿损纤腰学不成。”这首诗咏垂柳,既没有精工细刻柳的枝叶外貌,也未渲染柳的色泽光彩。但这首诗不仅写出了垂柳的婀娜多姿,别具柔情,而且联想到楚灵王“爱细腰,宫女多锇死”的故事,托物寄兴,将讽刺的矛头直指统治集团,于柔情之中见犀利,于含蓄之中露锋芒,堪称“咏柳”一绝。
清代诗人厉鹗的《杨柳枝词》:“玉女窗前日未曛,笼烟带雨渐氤氲。柔黄愿借为金缕,绣出相思寄与君。”此诗写女子相思,妙在以柳喻人。那笼烟带雨的柔美的杨柳,正是相思缠绵绵少女的绝妙写照。
245200安徽歙县二中 鲍亚民 05596516310(电话)
篇9:《朱自清说诗》读书笔记
。陕西师大推出的这个选本收录朱先生关于古代诗歌赏析的若干文字,虽有挂一漏万之嫌,但选的都是佳篇,再配以精美插图,倒可管窥出朱先生在古典文学研究领域的卓越建树。
去年张爱玲《同学少年都不贱》一纸风行,书名何以袭用杜工部《秋兴八首》,揣测其用意倒也一度成为当时各大报纸副刊的热点。这回在朱先生的'《诗多义举例》中找见一个透辟的解释:“杜甫《秋兴》诗之三‘五陵衣马自轻肥’,虽出《论语》,总合其语,乃范云‘裘马悉轻肥’。《论语·雍也》篇‘乘肥马,衣轻裘’,指公西赤的‘富’而言;范云句见于《赠张徐州谡》诗,却指的张徐州的贵盛,与原义小异。杜甫似乎不但受他句法影响;他这首诗上句云,‘同学少年多不贱’,原来他用‘衣马轻肥’也是形容贵盛的。改‘裘'’马‘为’衣‘’马‘,却是他有意求变化,至于这两句诗的用意,看来是以同学少年的得意反衬出自己的迂拙来。”朱先生非常注重语言分析,“有人想,一分析,诗便没有了,其实不然”,“诗也是可以分析的。只有分析,才可以得到透彻的了解”。上述对“裘”“马”“衣”“马”的爬梳,正是一例,本书选录的文字,大多是这一中西合璧、以语言分析解诗的典范。
以朱先生占有材料之广,研究之精透,现在人有他一半,大概早就动手洋洋洒洒的诗歌史了;但是朱先生没有,材料的疏证、作家的行年考索,作品笺释……他坚持“从小处入手”,和他的性情笃厚一般,其行文总是平稳妥帖,不矜才使气,无惊世奇谈,但每每从小处见大气象,从波澜不惊中得到精凿不移的真知创见。因此,这是一本“小”书,挥洒的却是真正的大家风范。
更多精彩读书笔记推荐:
《孝心无价》读书笔记
《徐悲鸿一生》读书笔记
《兔子的胡萝卜》读书笔记
《巧克力味的暑假》读书笔记
篇10:诗说小雪节气
诗说小雪节气
小雪,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二十个节气。《淮南子・天文训》记载:立冬后“加十五日指亥则小雪”。古籍《群芳谱》中说:“小雪气寒而将雪矣,地寒未甚而雪未大也。”
古人将小雪分三候:“一候虹藏不见;二候天气上升地气下降;三候闭塞而成冬。”古时五日为一候。古人认为,一侯阳气上升,阴气下沉,使得虹藏而不见;二候天空中阳气继续上升,地中的阴气下降更甚,导致天地不通,阴阳不交,所以万物失去生机;由于天气日益寒冷,万物气息飘移,生长几近停止,致三候“闭塞而成冬”。
小雪是寒冷天气的开始,降水在空中凝结成雪花。虽然此时季节已是初冬,但雪下得还不太大。唐代诗人戴叔伦的《小雪》诗云:“花雪随风不厌看,更多还肯失林峦。愁人正在书窗下,一片飞来一片寒。”诗写得平淡、自然、轻盈。那在风中飞舞的雪花让人百看不厌,更多的就像素蝶一样消失在山林之中;愁上眉梢的诗人独坐窗前,望着一片片飞落的雪花,更觉寒意四起、愁绪满天。
洁白淡雅的雪有着很强的文学意韵,常是诗人吟咏的对象。从诗三百到汉乐府,再到唐诗宋词;从陶渊明到李白、杜甫、白居易,再到苏东坡、辛弃疾、郑板桥,在中国文学的长河中,所有为人津津乐道的'主流文学体裁,无不和雪缠绵缱绻,情深意长。
“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这是李白的雪,意境开阔,气势雄浑;“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韩愈笔下的雪,小巧新奇,饶有情趣;“朔雪自龙沙,呈祥势可嘉,有田皆种玉,无树不开花”,李商隐的雪虽羸弱却给人以希望;“战罢玉龙三百万,败鳞残甲满天飞”,张元的漫天飞雪,不仅想象奇特,还充满战斗精神。郑板桥的咏雪诗特别有趣,他把十个数字嵌进诗里,读来朗朗上口:“一片二片三四片,五片六片七八片,千片万片无数片,飞入梅花总不见。”
我倒很喜欢唐代几位诗人写小雪的诗。
一首是徐铉的《和萧郎中小雪日作》诗:“征西府里日西斜,独试新炉自煮茶。篱菊尽来低覆水,塞鸿飞去远连霞。寂寥小雪闲中过,斑驳轻霜鬓上加。算得流年无奈处,莫将诗句祝苍华。”诗写在日暮的征西府中,诗人正试着用新炉煮茶,篱边残菊卧倒在池水中,塞外的鸿雁向着晚霞远去;在寂寞无聊中打发“小雪”这空虚的日子,谁知双鬓又多了几许花白,这叫人无奈的逝水年华啊,真让人惆怅不已。
一首是张登的《小雪日戏题》,诗说:“甲子徒推小雪天,刺梧犹绿槿花然。融和长养无时歇,却是炎洲雨露偏。”写得诙谐,透露几分俏皮。
还有一首是陆龟蒙的《小雪后书事》:“时候频过小雪天,江南寒色未曾偏。枫汀尚忆逢人别,麦陇唯应欠雉眠。更拟结茅临水次,偶因行药到村前。邻翁意绪相安慰,多说明年是稔年。”诗写江南小雪后的景物与诗人生活,末句写遇见邻居老头儿互相宽慰,互勉明年定是个丰收年。可见作者与民共忧喜的情怀。
小雪节气,在南方可能不见雪花飞舞,而在北国,正如李白所描写的:“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
篇11:《朱自清说诗》介绍
朱自清在人们的印象中一直是一位温柔蕴藉的散文大师,他的名篇《背影》和《荷塘月色》是几乎每个中国人在少年时代都曾熟读过,并且喜爱过的。于是,朱自清的散文名声压过了他作为一名卓越的古典文学学者的名声,人们便不大知道,对古典文学的研究与讲授才是他的主业,而散文写作仅仅是他的“娱乐”罢了。
朱自清在古典文学研究领域建树极大,我们的这个选本,仅仅收录了他关于古代诗歌的一些文字,虽有挂一漏万之嫌,却都是些易于被现代读者接受的佳篇,并配有古代诗画插图与精当的图片说明文字,与本套丛书中的《李叔同说佛》《徐志摩说文学》《胡适之说篇》同为不可多得的精心之作。
对朱自清来讲,辉煌的散文成就既是他的幸事,又是他的莫大不幸。他从不愿意以散文家自居-那并不仅仅是一位敦厚文人的自谦,而是他从不认为散文是他的“本色”。
朱先生的第一身份无疑是位古典文学的学者,他在专业领域里的孤高造诣使他被划入同时代最卓越的同侪之列。
本书所展现的正是朱先生最得意的这一面,他首先是第一流的古典文学专家,而且才是散文家或者抒情的高手。
他说:“人生原只是一种没来由的盲动。”
他说:“我现在是只管一步步走,最重要的是眼前的一步。”
他说:“……全人生的意义与价值横竖是寻不着的”,“强以人生的.意义为标准,是不舒适的。”
他说:“我们现在需要最切的,自然是血与泪底文学,不是美与爱底文学,是呼呈与诅咒底文学,不是赞颂与咏歌底文学,”
他说:“我们所要体会的是刹那间的人生,不是上下古今东南西北的全人生。”
他说:“去的尽管去了,来的尽管来着;去来的中间,又怎样地匆匆呢?”
他说:“我赤裸裸来到这世界,转眼间也将赤裸裸的回去罢?但不能平的,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
他临终嘱托妻子、儿女:“我已拒绝‘美援’,不要去买配售的美国面粉。”
篇12:《朱自清说诗》介绍
诗的语言(代序)
一、诗是语言
二、诗与文的分界
三、诗缘情
四、组织
五、传达与了解
《诗言志辨》序
第一讲 诗言志
一、献诗陈志
二、赋诗言志
三、教诗明志
四、作诗言志
第二讲 比兴
一、毛诗郑笺释兴
二、兴义溯源
三、赋比兴通释
四、比兴论诗
第三讲 诗教
一、六艺之教
二、著述引诗
三、温柔敦厚
第四讲 正变
一、风雅正变
二、诗体正变
第五讲 论诗学门径
第六讲 诗多义举例
一、古诗一首
二、陶渊明《饮酒》一首
三、杜甫《秋兴》一首
四、黄鲁直《登快阁》一首
第七讲 论“以文为诗”
第八讲 乐府清商三调讨论
一、《宋书·乐志》相和与清商三调歌诗为郑樵《通志·乐略》相和歌及相和歌三调之所本(黄节)
二、与黄晦闻先生论清商曲书(朱自清)
三、答朱佩弦先生论清商曲书(黄节)
第九讲 口常生活的诗——萧望卿《陶渊明批评》序
第十讲 陶诗的深度——评古直《陶靖节诗笺定本》(层冰堂五种之三)
第十一讲 《唐诗三百首》指导大概
第十二讲 再论“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
第十三讲 什么是宋诗的精华——评石遗老人(陈衍)《评点宋诗精华录》
第十四讲 王安石《明妃曲》
附录 朱自清年表
编后记
篇13:说诗作文500字
说诗作文500字
诗作为一种文学形式已经存在了好久,谈过的情也轮流了几千年,跃出的多情善感之人就被称为诗人。在诗的国度里,温和平柔,用真诚热力抒写的文字自然能感染某些人,至少可让自己感动。
心是灵动的,时间长了,余温渐去,也就失去了活力,所以我们心中应该要有一条青青东流的河。心青为情,不要让浮躁褪去心中的颜色。在我的笔下,诗是情感的屏幕。诗的.核心是一个情字,感知情才是最重要的。写诗不能过分追求技巧,读诗不要拘泥于语句。诗要有意境。如果写的几行字只能表达出情的话,那就不是诗了。何为意境?其实自己写了这长时间的诗也还不是很清楚何为意境。
语文老师曾说,多用些修饰意境就出来了。确实如此,多修饰下意境会有,可修饰多了,会让人感到有点腻。我认为诗的意境来自于作者的心境。心境就是自己心中看到的、想到的一个或多个画面。在我自己感悟的过程中,觉得心中所见所想并不是清晰的,在时间的推进下,人的情绪多变,自己捕捉的一丝感觉或许只能定格在新生的一秒内。
我想人们所说的灵感也许正是这种灵光一现之感。综上所述,诗的两元素是,真实的情感和灵动的意境。突然觉得玻璃杯中的清水,在自己眼下梦幻出人们心里的一波波微浪。你若觉得杯中的水无色无味,可以添加调味品。你若觉得杯中的水无知无趣,可以摇晃杯子、吹出气流。静下后,杯中的水还是归于平静,或许只有颜色味道改变了。诗到最后留下的只是心中的颜色与味道,这种颜色味道包含了无色无味。
心的波动会渐去,风情万种也唤不起浪来。
篇14:“思乡诗”例说
安徽 鲍亚民
《诗经・陟怙》写一个服役远征的士卒思念父母兄长的心情,愁肠百结,情意深挚,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广大人民对黩武战争的不满情绪。《诗经・东山》写一个战士服役期满,还乡途中想象家中荒凉残破的景象和夫妻团聚后的幸福情景,委曲周到,凄婉动人,表达了古代劳动人民对和平生活的向往,是一篇艺术性较高的作品,这些诗歌开了古代“思乡诗”的'先河。
社会**,战争频仍,征人背井离乡,百姓流离失所,思亲诗就多。东汉王赞的《杂诗》“朔风动秋草,边马有归心”,生动地表现了一个久在戍边的战士怀乡思归的心情,而王粲的“荆蛮非吾乡”则以荒凉的笔调倾诉了时代给诗人心灵上造成的忧伤和痛苦。蔡琰的《悲愤诗》则把一个流落异域,无时不在思念故土、亲人的诗人的强烈感情淋漓尽致地诉诸于笔端:“感时念父母,哀叹无穷已。”
隋代薛道衡《人日思归》诗曰:“入春才七日,离家已二年。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诗人抓住“雁后”“花前”这些形象事物,深刻地写出自己思念故乡,急切思归的心情,委婉含蓄,颇近唐人五绝。
唐代岑参《渭水思秦川》诗写道:“渭水东流去,何时到阎荩凭添两行泪,寄向故园流。”诗人用凭添两行眼泪,随水流向故园,来表达自己思念故乡的情愫,形象而又深刻。
清朝袁凯《客中夜生》:“落叶萧萧江水长,故园归路更茫茫。一声新雁三更雨,何处行人不断肠。”落叶萧萧,触动诗人归思,但归路茫茫,回归无望,夜雨声中,又传来一声雁叫,更使诗人愁肠欲断,归思难收。
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当时李白25岁出川,东游淮扬,不到一年,散金三十余万,竟至囊箧空虚,又得了一场大病,躺在客店里,见明月而思故乡。俞陛云《诗境浅说续编》评说:“前两句,取喻殊新,后两句,在举头低头俄顷之间,顿生乡思。良似故乡之念,久N怀中,偶见床前明月,一触即发。”
[1] [2]
篇15:咏柳诗例说
安徽鲍亚民
清人李渔在《闲情偶记》中这样写道:“柳贵乎垂,不垂则无柳;柳贵乎长,不长则无婀娜之致。”古往今来,诗人们或咏柳喻人,或借柳送别,或缘柳抒情,或道人生哲理……凡此种种,“柳”成为中国诗歌中的一道靓丽的风景。
李商隐的《赠柳》:“章台从掩映,郢路更参差。见说风流极,来当婀娜时。桥回行欲断,堤远意相随。忍放花如雪,青楼扑酒旗。”全诗八句,纯用白描的手法,全诗不着一个“柳”字,而字里行间向我们走来的宛若一个多情的倩影。咏柳实则咏人,诗人对柳的爱怜也就是对人的依恋和思念。
李商隐《离亭赋得折杨柳》:“暂凭尊酒送无聊,莫损愁眉与细腰。人世死前惟有别,春风争拟惜长条?”诗人对于离别的无可奈何,只能暂时凭借杯酒来驱遣离愁。既然不能挽回,那就好好地保重身体。除了死亡没有比分别更痛苦的了,春风就不要吝啬那长长的柳条,让分别的人们尽情地攀折吧!面对杨柳依依,枝条曼舞,一派多情难舍之状,友人去要分别而去,此情此景,怎能不令人生怨?
唐代诗人雍裕之的《江边柳》:“袅袅古堤边,青青一树烟。若为丝不断,留取系郎船。”诗中女主人公不仅没有折柳赠别,倒希望柳丝绵绵不断,以便把情人的船儿系住,永不分离。无法说清楚离人手中那青青的柳枝何时枯槁,但折柳这个动作却一年一度地重复着。最后升华为一种优雅的伤怀之美,升华为我们审美传统中的一个典型意象。
唐代白居易的《杨柳枝词》:“一树春风千万枝,嫩如金色软于丝。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诗的首句形容枝条之盛,舞姿之美;次句极写柳枝秀色夺目,婀娜多姿。这两句把垂柳的'勃勃生机,秀色照人,轻盈袅娜写得极其生动。这样美好的一株垂柳,理应受到人们的欣赏,为人珍重。但诗人笔锋一转,写了环境的荒凉冷落。“西角”、“荒园”极写柳的“寂寞”,极写无人欣赏。在这里,流露出了诗人的不平与惋惜。而后两句的孤寂落寞,又与前两句的楚楚动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白居易的这首小诗,抒发了对永丰柳的痛惜之情,实际上抒发了对当时政治腐败、人才埋没的感慨,亦有诗人对自己身世的慨叹。
唐代诗人唐彦谦的《垂柳》:“绊惹春风别有情,世间谁敢斗轻盈?楚王江畔无端种, 饿损纤腰学不成。”这首诗咏垂柳,既没有精工细刻柳的枝叶外貌,也未渲染柳的色泽光彩。但这首诗不仅写出了垂柳的婀娜多姿,别具柔情,而且联想到楚灵王“爱细腰,宫女多锇死”的故事,托物寄兴,将讽刺的矛头直指统治集团,于柔情之中见犀利,于含蓄之中露锋芒,堪称“咏柳”一绝。
[1] [2]
篇16:诗说四季作文
诗说四季作文
生命如同一幅画,可以没有色彩铺张的轰轰烈烈,但不能缺少美的意境。——题记
就像四季的交替,见证了万物的枯与荣;就像河流的枯与荣,见证了大地的起与伏;世间的一切无时无刻不在见证,在感悟。而我们要做的,是享受每一种滋味,感受每一种境界,并且在这个过程中,提纯生活之意义。四季,无疑是美的,但直接抒发这种美丽,却显得空洞,乏味了,但是,诗,却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凡有作为的士人,都有诗集或词集流传后世,成为他们的精神地标。古人写诗(词),其实就是那时的一种日记,现在叫写微博,还可以叫做“晒心情”。古人写诗(词),也是排遣苦闷,或者说是娱乐的一种方式,所以,诗里包含的情感,反而是丰富的。凭借只言片语便是能够表达出自己的感情了。
在古人所的写诗(词)中,四季变换有之,登临山川有之,人生际遇有之,悲欢离合有之……但是,我却独独偏爱四季诗。
春季,冬色爷爷送走了大地的严寒,春姑娘踏着轻盈的脚步来到了人间。春季的代表就是鸟语花香,花团锦簇,桃花盛开,蝴蝶纷飞。于是便有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篓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绿竹萧疏,掩映着几树桃花。一江春水,鸭子首先感到了暖意。此情此景,怎不流连忘返?用诗描写,却一点没有丝毫遮盖作者的内心情感。反而更加形象。
夏季,一说起夏,就一个字概括“热”。否则骄阳似火、热火朝天、暑气蒸人、暴风骤雨、如火如荼、挥汗如雨、汗流浃背、酷暑难耐这些成语又是怎么来的呢?正所谓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夏季的.独有景色必定有荷花的份,而这一首杨万里的诗便把莲叶,荷花之景写的入骨三分,直叫人拍手叫绝。
秋季,秋,在大自然中,扮演的永远是一个悲怀的角色,它的“瘦”早已成为一种独特的意象,让一代代的人不停的咀嚼、回味。于是,秋,便在一页页枯色的纸张里,在一个个方正的汉字中低吟,把那缕缕的哀怨、愁绪、思念、牵挂,熏染得迷迷离离。然而刘禹锡的《秋词》,却另辟蹊径,一反常调,它以其最大的热情讴歌了秋天的美好。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自古以来每逢秋天都会感到悲凉寂寥,我却认为秋天要胜过春天。这一首诗表现出一种激越向上的诗情。
冬季,冬季是我认为最诗情画意的一个季节。因为有雪。而许多诗人也为了雪写下了各种诗。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最奇妙的是,诗人通常是借景抒情,借景物抒发情感,由此,便把诗又提高了一个境界。
借景抒情,借诗景抒诗情,借四季之景,抒四季之情!
★ 氓读后感
★ 季羡林散文黄昏
★ 春的记忆青春作文
★ 青春记忆作文
【诗说中国观后感(精选16篇)】相关文章:
陶渊明《五柳先生传》2022-06-09
陶渊明《五柳先生传》课文赏析2022-10-14
陶渊明《五柳先生传》教案2024-01-15
《文与可画?o?Y谷偃竹记》教学设计2022-09-30
陶渊明散文《五柳先生传》2022-10-20
说诗的作文2023-06-11
《五柳先生传》陶渊明2022-07-13
黄庭坚《王充道送水仙花五十枝》赏析2024-04-14
陶渊明《五柳先生传》注释2023-03-09
黄庭坚《王充道送水仙花五十支》名句解析及鉴赏2023-1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