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八节的来历作文:吉祥的腊八节

时间:2023-07-22 07:44:02 更多作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腊八节的来历作文:吉祥的腊八节(共23篇)由网友“Sycamore”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腊八节的来历作文:吉祥的腊八节,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腊八节的来历作文:吉祥的腊八节

篇1:腊八节来历

腊八节来历

腊月最重大的节日,是十二月初八,古代称为“腊日”,俗称“腊八节”。从先秦起,腊八节都是用来祭祀祖先和神灵,祈求丰收和吉祥。腊八节除祭祖敬神的活动外,人们还要逐疫。这项活动来源于古代的傩(古代驱鬼避疫的仪式)。史前时代的医疗方法之一即驱鬼治疾。作为巫术活动的腊月击鼓驱疫之俗,今在湖南新化等地区仍有留存。

据说,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的成道之日也在十二月初八,因此腊八也是佛教徒的节日,又称“佛成道节”。

「腊八」是佛教的盛大节日,又称「佛成道日」。以前各地佛寺作浴佛会,举行诵经,并效仿释迦牟尼成道前,牧女献乳糜的传说故事,用香谷、果实等煮粥供佛,称「腊八粥」。并将腊八粥赠送给信徒及善男信女们,以后便在民间相沿成俗。还有的寺院于腊月初八以前由僧人手持?盂,沿街化缘,将收集来的米、栗、枣、果仁等材料煮成腊八粥散发给穷人。

民众都认为喝了寺院的腊八粥后可以得到佛祖的保佑,所以穷人把它叫做「佛粥」。南宋陆游诗云:「今朝佛粥更相馈,反觉江村节物新。」在宋朝时,杭州名天宁寺内有储藏剩饭的「栈饭楼」。平时寺僧每日把剩饭晒干,积一年的余粮,到腊月初八煮成腊八粥分赠信徒,称为「福寿粥」。「福寿粥」意思是说吃了以后可以增福增寿。直到今天,我国仍然有很多寺院依然保存着腊八节煮粥分施寺院周边居民的习俗。

腊八这一天有吃腊八粥的习俗。我国喝腊八粥的的历史,已有一千多年。最早开始于宋代。每逢腊八这一天,不论是朝廷、官府、寺院还是黎民百姓家都要做腊八粥。到了清朝,喝腊八粥的风俗更是盛行。在宫廷,皇帝、皇后、皇子等都要向文武大臣、侍从宫女赐腊八粥,并向各个寺院发放米、果等供僧侣食用。

篇2:有关腊八节来历介绍

腊八节来历详细

历史简介

自上古时代起,腊八是用来祭祀祖先和神灵(包括门神、户神、宅神、灶神、井神)的祭祀仪式,祈求丰收和吉祥。据《礼记·郊特牲》记载,腊祭是“岁十二月,合聚万物而索飨之也。”夏代称腊日为“嘉平”,商代为“清祀”,周代为“大蜡”;因在十二月举行,故称该月为腊月,称腊祭这一天为腊日。先秦的腊日在冬至后的第三个戌日,后来佛教传入,为了扩大在本土的影响力遂附会传统文化把腊八节定为佛成道日。后随佛教盛行,佛祖成道日与腊日融合,在佛教领域被称为“法宝节”。南北朝开始才固定在腊月初八。

《说文》载:“冬至后三戌日腊祭百神。”可见,冬至后第三个戌日曾是腊日。后由于佛教介入,腊日改在十二月初八,自此相沿成俗。

道教说法

据《云笈七笺》记载,正月初一(春节)是天腊,五帝会于东方九炁青天;五月初五(端午节)名地腊,五帝会于南方三炁丹天;七月初七(乞巧节)是道德腊,五帝会于西方七炁素天;十月初一(寒衣节)是民岁腊,五帝会于北方五炁黑天;腊月初八(腊八节)是王侯腊,五帝会于上方玄都玉京。

据《赤松子章历》记载:

正月初一天腊,五帝校定生人神气,时限长短,益添年命。求祷子孕,祭祀先亡,升达玄祖。其日不可壅滞沟涧,用力色欲。可吟咏歌赞,导引神气。

五月初二地腊,五帝校定生人官爵,血肉衰盛,外滋万类,内延年寿,记录长生名字。此日可谢罪,求请移易官爵,祭祀玄祖。其日不可伐损树木、血食,可服气,消息四大。

七月初二道德腊,五帝校定生人骨体枯盛,学业文籍,名官降益。其日可谢罪、请福、服气、沐浴、祭祀先亡。其日不可伐树碎石,食啖酸咸,乘骑临险。可导引摄理,展舒筋骨。

十月初一民岁腊,五帝校定生人禄料、官爵、算尽、疾病轻重。其日可谢罪、请添算寿、祭祀先亡、沐浴玄祖。慎勿多食、侄昏醉睡。可行道礼拜、旋逵庭坛。

腊月初八王侯腊。五帝校定生人处所、受禄分野、降注三万六千神气。其日可谢罪、求延年益寿、安定百神、移易名位、回改贫乏、沐浴、祭祀先亡、大醮天官,令人所求从愿,求道必获。此日不得聚会饮乐。可清净经行山林有坛庭之处,行道有念,三魂七魄,不得经营俗事,逢腊日即是。

据以上,正月初一天腊,五帝校定生人神气时限长短;五月初五地腊,五帝校定生人官爵、血肉衰盛;七月初七道德腊,五帝校定生人骨体枯盛;十月初一民岁腊,五帝校定生人禄科官爵;十二初八王侯腊,五帝校定生人处所,受禄分野。五腊日,斋戒沐浴,朝真行道,自然获福无量。

三元节三官大帝赐福赦罪解厄,五腊日便是五帝校定生人延益的良日。《赤松子章历·卷二》有:

王长谓赵升真人曰:子知五腊日乎?

赵升真人曰:吾于鹤呜洞侍右,闻先师与郁华真人论之,五腊日者,五行旬尽,新旧交接,恩赦求真,降注生气,添神请算之良日也。此日五帝朝会玄都,统御人间地府、五岳四渎、三万六千阴阳,校定生人,延益之良日也。学道修真求生之士,此日可斋戒沐浴,朝真行道。今故明传妙旨,可宜勤行之。”

五腊日,五帝朝会玄都,统御人间地府、五岳四渎、三万六千阴阳,校定生人,延益之良日,是学道修真求生之士,斋戒沐浴,朝真行道的日子。

佛教说法

据今二千五百多年以前,释迦牟尼在成佛以前,弃位出家,经过了六年的苦修苦行,乃至日食一麻一麦,渐渐身体变得极度瘦弱。终于觉悟到:世间的人们追逐物欲,忱迷于声色犬马之中,过份享乐,固然无法达到解脱;而一味的执着于苦行,只是使肉体上受苦,也是徒增对于身的执著,也是没有办法证悟的;只有舍弃苦乐二边,才能进趋大彻大悟的菩提大道。于是,重新调整修行的方法,从苦行的座位上站起,走下尼连禅河,让长年清净的流水,洗去身上的垢秽。

尼连河边有两名牧牛女子,一名难陀,一名波罗,素日里看见释迦牟尼如此虔诚苦修,心中甚是感动敬佩。这时见释迦牟尼已愿受愿,忙选择肥壮的母牛,入河洗浴干净,挤取乳汁,蒸成乳糜,盛了满碗,捧到他面前,礼拜奉献。

释迦牟尼接受了供养,发愿说:“今食饮食,得充气力,以保留智慧年寿,为度众生。”遂即服食。自此,释迦牟尼每日皆受牧女供献乳糜。一月之后,体力强健,已回复了昔日的壮实,他又去尼连河中沐浴洗衣,更觉得遍体清凉,光彩焕发。之后,来到了今名菩提伽耶的地方,在一株高大茂郁的毕波罗树(又译菩提树,即无花果树)下金刚座上,端坐思惟,发下誓愿:“我如果不圆成正等正觉的佛果,宁可碎此身,终不起此座!”

如此,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趺坐四十八天,时至腊月初七日。这天晚上,天朗气清,惠风和畅。释迦牟尼默坐金刚座上,示现种.种禅定境界,遍观十方无量世界和过去世、现世、未来一切事情,洞见三界因果。腊月初八日凌晨,明星出现天上,他豁然大悟,得无上大道,成为圆满正等正觉的佛陀。

从此,腊月初八,本师释迦牟尼佛的成道之日,便成为佛教的一个盛大、隆重的纪念日,腊八节既由此而来。

佛经上说,释迦牟尼成佛之时,大地震动,诸天神人齐赞,地狱饿鬼畜生三道的许多苦厄,一时休息,天鼓齐鸣,发出妙响,天雨曼陀罗花,曼殊沙花、金花、银花、琉璃花、宝花、七宝莲花等。

腊八节为什么吃腊八面

我国自汉朝起,每年农历十二月要举行年终腊祭,故此农历十二月叫做腊月,十二月初八又叫腊八。也许还因为腊月初五才煮了“五豆粥”,初八又煮便显得重复,为调节、变换口味,农历腊月八这天,关中地区尤其是陕西渭北一带的澄城地区一带,都要在早上吃一顿面条,俗称“腊八面”。

每天总吃粗粮“忆苦思甜”也不是办法,借给佛献礼,自己也跟着吃点好的,也算沾了佛的光吧。因为关中人一向认为豆类、包谷均是粗粮杂粮、而小麦面粉是细粮,营养高、且好吃,村人向往的好日子也就是“白面馍馍干捞面,油泼辣子调一碗”。

据说,人吃了“腊八面”,福寿、康乐,平安;鸡吃了,爱下蛋;羊吃了,爱下羔;牛吃了,一胎能生两个牛犊子……因而,庄稼人特别敬重腊八节的“腊八面”。

腊八节养生注意事项

在民间人们常说,“腊七腊八,冻死寒鸦。”就是说腊八是一年中最冷的时候。中医认为,寒为阴邪,是冬季的主气,易伤人体阳气,所以冬季养生注重扶阳补气。

在熬腊八粥的时候不同的地方放的东西也不一样,但是都会选择糯米、红豆、桂圆、红枣、花生、薏米、红枣、枸杞等具有滋补作用的食材。这些食材都有调脾胃、补中益气、补气养血、驱寒强身、生津止渴的功效。

腊八粥中因为有含油量丰富的粗粮和豆类,所以富含维生素、矿物质、膳食纤维,具有保健的作用。所以,在腊八节喝一碗腊八粥,不仅能提高身体免疫力,还可以起到强身健体,健脾养胃、生津润燥的效果。

由于冬季寒冷干燥,有的人嘴唇会出现干裂,严重者可发生口角炎、唇炎等,其主要原因是缺少维生素B2,故应多吃一些含维生素B2的食物。维生素B2亦称核黄素,它参与人体内生物氧化酶的催化过程。缺乏维生素B2会影响生物氧化,还会得舌炎、眼结膜炎、角膜炎及脂溢性皮炎等疾病。

篇3:腊八节的来历

“腊八节”是中国一年一度的传统节日,从先秦起,腊八节都是用来祭祀祖先和神灵、祈求丰收和吉祥。腊八也就是阴历的十二初八,十二月中国人俗称腊月,所以,也就有了腊八一说,那么“腊八节”是怎么由来的呢?有什么样的传说呢?腊八节应该吃什么呢?有什么习俗呢?

腊八这一天有吃腊八粥的习俗。我国喝腊八粥的的历史,已有一千多年。最早开始于宋代。每逢腊八这一天,不论是朝廷、官府、寺院还是黎民百姓家都要做腊八粥。到了清朝,喝腊八粥的风俗更是盛行。在宫廷,皇帝、皇后、皇子等都要向文武大臣、侍从宫女赐腊八粥,并向各个寺院发放米、果等供僧侣食用。在民间,家家户户也要做腊八粥,祭祀祖先;同时,合家团聚在一起食用,馈赠亲朋好友。腊月节,农历十二月,人们习惯称为“腊月”。据说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下令将每年十二月改称为“腊月”。而“腊”这一词到汉代才正式出现。

说起腊八节大家可能都不会陌生,若是讲起腊八节的来历知道的人就屈指可数了。

篇4:腊八节来历及传说

Origin

起源

Laba is celebrated on the eighth day of the last lunar month, referring to the traditional start of celebrations for the Chinese New Year. La in Chinese means the 12th lunar month and ba means eight.

腊八是农历十二月的第八天,是欢庆春节的开始。汉语里,“腊”的意思是第十二个月,“八”的意思是八。

Legends about the origin of this festivity abound. One holds that over 3,000 years ago sacrificial rites called La (腊) were held in the twelfth lunar month when people offered up their preys to the gods of heaven and earth. The Chinese characters for prey (猎) and the twelfth month (腊 La) were interchangeable then, and ever since La has been used to refer to both. Since the festival was held on the eighth day of the Last month, people later appended the number eight (ba in Chinese), giving us the current Laba.

关于这个节日的起源有很多种说法。有一种说法是大约30前,一种祭祀仪式叫做“腊”,会在农历十二月举行。人们向天上和地下的神献出他们的猎物。那时候,表示猎物的汉字“猎”和表示农历十二月的“腊”是可以通用的。从那时候起,“腊”就用来指这两种意思了。因为这个节日是在最后一个月的第八天举行的,后来人们就加上了“八”,于是就有了现在的腊八。

Legend

关于腊八的传说

The eight-treasure porridge was first introduced to China in the Song Dynasty about 900 years ago.

八宝粥最开始出现是在900年前的宋朝。

Buddhism was well accepted in the areas inhabited by the Han Chinese, who believed that Sakyamuni, the first Buddha and founder of the religion, attained enlightenment on the eighth day of the twelfth month. Sutras were chanted in the temples and rice porridge with beans, nuts and dried fruit was prepared for the Buddha. With the passing of time the custom extended, especially in rural areas where peasants would pray for a plentiful harvest in this way.

那时候佛教已经被信奉佛祖释迦牟尼的汉族人广泛接受。传说佛祖在十二月初八受到教化。人们会为佛祖准备好有豆子、坚果和干果的大米粥,寺庙里也会唱起佛经。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习俗就传播出去了,尤其在农村,会用会用花生煮粥祈祷一年的好收成。

There is, however, another touching story: When Sakyamuni was on his way into the high mountains in his quest for understanding and enlightenment, he grew tired and hungry. Exhausted from days of walking, he passed into unconsciousness by a river in India. A shepherdess found him there and fed him her lunch -- porridge made with beans and rice. Sakyamuni was thus able to continue his journey. After six years of strict discipline, he finally realized his dream of full enlightenment on the eighth day of the twelfth lunar month. Ever since, monks have prepared rice porridge on the eve and held a ceremony the following day, during which they chant sutras and offer porridge to Buddha. Thus, the tradition of eating Laba porridge was based in religion, though with the passing of time the food itself became a popular winter dish especially in cold northern China.

另外还有一个感人的故事:释迦牟尼在去深山求得理解和教化的路上又饿又累。由于连日走得精疲力竭,他在印度的一条河边不省人事。一个牧羊女发现了她,把自己的午餐――用豆子和大米做的粥 ――给他吃了。释迦牟尼因此得以继续他的旅程。经过六年严格的修行之后,他终于在农历十二月初八悟到了自己充满启示的梦。从那时起,僧人们就要在腊八前夜准备米粥,在第二天举行一个仪式,他们要唱着佛经献粥给佛祖。因此,吃腊八粥的传统其实是源于宗教的,虽然随着时间的流逝,这种食物本身就成了冬日的一道美食,尤其在寒冷的中国北方。

According to written records, large Buddhist temples would offer it to the poor to show their faith to Buddha. In the Ming Dynasty about 500 years ago, it became such a holy food that emperors would offer it to their officials during festivals. As it gained favor in the feudal upper class, it also quickly became popular throughout the country.

根据有记载的历史,大的佛寺要向穷人施粥以显示对佛祖的信仰。在距今500年前的明朝,腊八粥变成了神圣的食物,就连皇帝也要在过节的时候赐粥给群臣。在封建上层社会的推动下,腊八粥迅速风靡全国。

篇5:腊八节的来历

腊八节

腊八节,俗称“腊八” ,即农历十二月初八,古人有祭祀祖先和神灵、祈求丰收吉祥的传统,一些地区有喝腊八粥的习俗。相传这一天还是佛祖释迦牟尼成道之日,称为“法宝节”,是佛教盛大的节日之一。岁终之月称“腊”的含义有三:一曰“腊者,接也”,寓有新旧交替的意思(《隋书・礼仪志》记载);二曰“腊者同猎”,指田猎获取禽兽好祭祖祭神,“腊”从“肉”旁,就是用肉“冬祭”;三曰“腊者,逐疫迎春”,腊八节又谓之“佛成道节”,亦名“成道会”,实际上可以说是十二月初八为腊日之由来。

历史简介

自先上古起,腊八是用来祭祀祖先和神灵(包括门神、户神、宅神、灶神、井神)的祭祀仪式,祈求丰收和吉祥。据《祀记・郊特牲》记载,腊祭是“岁十二月,合聚万物而索飨之也。”夏代称腊日为“嘉平”,商代为“清祀”,周代为“大蜡”;因在十二月举行,故称该月为腊月,称腊祭这一天为腊日。先秦的腊日在冬至后的第三个戌日,后来佛教传入,为了扩大在本土的影响力遂附会传统文化把腊八节定为佛成道日。后随佛教盛行,佛祖成道日与腊日融合,在佛教领域被称为“法宝节”。南北朝开始才固定在腊月初八。

《说文》载:“冬至后三戌日腊祭百神。”可见,冬至后第三个戌日曾是腊日。后由于佛教介入,腊日改在十二月初八,自此相沿成俗。

在民间,家家户户也要做腊八粥,祭祀祖先;同时,合家团聚在一起食用,馈赠亲朋好友。腊月节,农历十二月,人们习惯称为“腊月”。据说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下令将每年十二月改称为“腊月”。而“腊”这一词到汉代才正式出现。

说起腊八节大家可能都不会陌生,若是讲起腊八节的来历知道的人就屈指可数了。

[腊八节的来历]

篇6:吉祥的腊八节作文

吉祥的腊八节作文「精选」

【例文一】

农历十二月初八,民俗谓之腊八,是春节前的第一个节令,此后“年味”日渐浓郁起来。在民间,一直流传着腊月初八吃腊八粥的习俗。

关于腊八粥的来历有着一个美丽的传说。相传,佛祖释迦牟尼出家修行,云游四海。有一天,他因饥饿和劳累昏倒在野外,被一放牧女童发现,女童急忙跑回家寻找食物。可她家境贫寒,缺衣少食。自己家种的杂粮都快吃光了,只剩下很少的几粒米。姑娘向来慷慨大方,乐于助人,她将每个粮袋子底下所剩无几的粮食搜罗在一起,加上一些自家种的果仁,用清泉水煮了一大碗粥,端到佛祖面前,一口一口地喂他。释迦牟尼吃了香喷喷的粥后,很快苏醒过来,并跑到附近的河中洗了澡,坐在菩提树下静思,终于在腊月初八这天悟道成佛。后来佛教信徒就在每年腊月初八煮粥供佛。所以,腊八粥又称佛粥。每到这一天,寺庙里的僧众将募化来的斋粮煮成稀饭,来供奉神佛,将佛粥供过之后,再分给穷人食用。后来,腊八粥流传开来,成为民间的一种习俗。南宋诗人陆游留下了这样的诗句:“今朝佛粥更相赠,更觉江村节物新。”腊八粥作为民间的吉祥食品相互赠送,寓意一年之末的大丰收以及来年风调雨顺,吉祥如意。

在我童年的记忆中,每年的腊月初八,母亲都会给全家人熬一锅香甜可口的腊八粥。那时的生活很清苦,没有太多的东西用于做粥的配料,可是母亲却总会想尽办法给我们做上热腾腾的腊八粥。母亲把事先煮熟的红豆、绿豆、花生和淘净的大米、小米、黏米、芝麻一起倒入大锅中,盖上锅盖,在灶里架好火。待开锅后,母亲隔一段时间用饭勺搅几下,防止粘锅,随着锅里咕嘟咕嘟冒起的泡泡,腊八粥的香味顿时溢满了整个土屋。

手捧着盛满香喷喷腊八粥的大碗,心里感觉幸福极了。急不可耐地吃上一口,甜甜的粘粘的滑滑的感觉让我爱不释手。香甜可口的腊八粥,暖和温馨,给全家人平添了一种过年前的节日气氛。那时我只是觉得腊八粥好吃,而没有想得太多,直到之后离开了家,才越发感受到这其中承载着母亲太多的辛劳,太多对子女的美好祝愿。

【例文二】

因为在早上出去玩之前,妈妈就买好了做八宝粥的材料了,提前先泡在了水里,妈妈说这样煮的快。所以,中午一到家,就可以煮上喝了。腊八节吃的就是丰富!还有我最喜欢吃的红烧肉呢~孩子们一般都喜欢吃肉吧!爸爸妈妈可不要说他们哦,因为都在长身体,吃的好是关键呢!

今天是腊八节了,先问问好朋友们和八宝粥了么?很香吧?呵呵。谁没喝我请你喝哦~家里今天煮了一大锅呢!

早上我们和爸爸妈妈出去玩了,做了好长时间的车,有点不适应,(我们本来就有点晕车呢,哎!)一到家就躺到了床上。早上想出去拍点照片,但是因为某些原因,一张也没照成,反正景色也不怎么好,冬天一点绿色也没有。

因为在早上出去玩之前,妈妈就买好了做八宝粥的材料了,提前先泡在了水里,妈妈说这样煮的快。所以,中午一到家,就可以煮上喝了。

腊八节吃的就是丰富!还有我最喜欢吃的红烧肉呢~孩子们一般都喜欢吃肉吧!爸爸妈妈可不要说他们哦,因为都在长身体,吃的好是关键呢!

因为作业在昨天就写完了,今天就只背背书就行了。我费了好长时间才把英语的10篇口语作文背下来,也不需要死记,只是为下星期三的英语口语考试做准备,没次我们都是满分,这次也要加油哦!

【例文三】

再有几天,就该过腊八节了。说起腊八节和喝“腊八粥”大家可能都不会陌生,若是讲起腊八节的来历和喝“腊八粥”的缘由,恐怕不少人还真说不上个子午卯酉来。

我国喝腊八粥的历史,已有一千多年。最早开始于宋代。每逢腊八这一天,不论是朝廷、官府、寺院还是黎民百姓家都要做腊八粥

。明代的用料,加江米、白果、核桃仁、栗子等煮粥。到了清朝,喝腊八粥的风俗更是盛行。在宫廷,皇帝、皇后、皇子等都要向文武大臣、侍从宫女赐腊八粥,并向各个寺院发放米、果等供僧侣食用。在民间,家家户户也要做腊八粥,祭祀祖先;同时,合家团聚在一起食用,馈赠亲朋好友。著名的`雍和宫腊八粥,除了江米、小米等五谷杂粮外,还加有羊肉丁和奶油,粥面撒有红枣、桂圆、核桃仁、葡萄干、瓜子仁、青红丝等。

中国各地腊八粥的花样,争奇竞巧,品种繁多。其中以老北京的最为讲究,掺在白米中的物品较多,如红枣、莲子、核桃、栗子、杏仁、松仁、桂圆、榛子、葡萄、白果、菱角、青丝、玫瑰、红豆、花生……总计不下二十种。人们在腊月初七的晚上,就开始忙碌起来,洗米、泡果、剥皮、去核、精拣。然后在半夜时分开始煮,再用微火炖,一直炖到第二天的清晨,腊八粥才算熬好了。更为讲究的人家,还要先将果子雕刻成人形、动物、花样,再放在锅中煮。比较有特色的就是在腊八粥中放上果狮。果狮是用几种果子做成的狮形物,用剔去枣核烤干的脆枣作为狮身,半个核桃仁作为狮头,桃仁作为狮脚,甜杏仁用来作狮子尾巴。然后用糖粘在一起,放在粥碗里,活像头小狮子。如果碗较大,可以摆上双狮或是四头小狮子。更讲究的,就是用枣泥、豆沙、山药、山楂糕等具备各种颜色的食物,捏成八仙人、老寿星、罗汉像。这种装饰的腊八粥,只有在以前的大寺庙的供桌上才可以见到。腊八粥熬好之后,要先敬神祭祖,之后要赠送亲友,一定要在中午之前送出去,最后才是全家人食用。腊八粥吃了几天还有剩余的,是个好兆头,取其年年有余的寓意。

篇7:腊八节

腊八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是最冷的一天,都说是腊七腊八冻掉下巴,腊八的时候是一年中的最冷的一天,这一天冷的让人受不了,这一天拥有的意义是非凡的,这一天一定要吃腊八粥。

腊八粥所用材料丰富,营养价值很高,腊八的时候大家都得守候在家里,因为这一天非常冷,都不愿意出门,在家里面呆着,喝着腊八粥,让粥暖暖我的胃吧。

腊八节是冷的象征,是冬天的最冷的一天,这一天的冷让我想到了温度上的一个改变。每天穿的也是这么多,为什么在这一天会更冷呢?腊八节就是这样的,这样的冷,这样的好。腊八是冬天里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日,腊八粥是浓浓的回忆,回忆的是那美美的粥的味道,这样的味道,现在想起来还能想起来。我和弟弟出去玩了早晨,没有想到这么冷,回来的时候赶忙上农村的那炕头上去,冻的.直多艘。腊八粥在妈妈的手下已经熬好了。闻着这味道,真香啊,真的太好闻了,闻着闻着就有点饿了,正好爷爷说来吧吃点腊八粥来。我俩连忙的过去吃粥,这粥的味道真的是独特,真的是不一样,从来没有吃过这么好的粥。味道好,吃的香,拥有着的含义丰富,让我记住这粥的美味,记住这样的一个腊八节里,吃的粥,吃的是节日里的美味,吃的是节日里的快乐,吃的是节日带来的那无穷尽的回忆,和回味。

腊八节吃腊八粥,吃的香,吃的甜,吃的是那最冷的一天里的最好的美味,最有营养,最有含义。

篇8:腊八节是什么

“腊八粥,吃不完,吃了腊八粥便丰收”。农历腊月初八,是我国民间的传统节日――“腊八节”。关中一带到了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煮上一锅“腊八粥”,美餐一顿。不光大人、娃娃吃,还要给牲口、鸡狗喂一些,在门上、墙上、树上抹一些,图个吉利。

腊八是古代欢庆丰收、感谢祖先和神灵(包括门神、户神、宅神、灶神、井神)的祭祀仪式,夏代称腊日为“嘉平”,商代为“清祀”,周代为“大蜡”。因在十二月举行,故称该月为腊月,称腊祭这一天为腊日。先秦的腊日在冬至后的第三个戌日。腊八节是用来祭祀祖先和神灵,祈求丰收和吉祥的节日,后来东汉佛教传入,为了扩大在本土的影响力逐附会传统文化把腊八节定为佛成道日。

何故岁终之月称“腊”的含义有三:一曰“腊者,接也”,寓有新旧交替的意思(《隋书・礼仪志》记载)。二曰“腊者同猎”,指田猎获取禽兽好祭祖祭神,“腊”从“肉”旁,就是用肉“冬祭”。三曰“腊者,逐疫迎春”,腊八节又谓之“佛成道节”,亦名“成道会”,实际上可以说是十二月初八为腊日之由来。

篇9:腊八节是什么

麦仁饭

西宁腊八节并不喝粥,而是吃麦仁饭。腊月初七晚上将新碾的麦仁,与牛羊肉同煮,加上青盐、姜皮、花椒、草果、苗香等佐料,经一夜文火煮熬。青海传说中说,农历十二月八日是释迦牟尼的成道之日,成道前有牧羊女献乳糜,用香谷及果实造粥供佛,那粥就是麦仁粥,成了后来青海的“腊八粥”。后人根据这种做法,在青海人的饮食里造了这味饮食。也开始在餐馆里流行。

腊八面

我国北方一些不产或少产大米的地方,人们不吃腊八粥,而是吃腊八面。隔天用各种果、蔬做成臊子,把面条擀好,到腊月初八早晨全家吃腊八面。

陕北高原在腊八之日,熬粥除了用多种米、豆之外,还得加入各种干果、豆腐和肉混合煮成。通常是早晨就煮,或甜或咸,依人口味自选酌定。倘是午间吃,还要在粥内煮上些面条,全家人团聚共餐。吃完以后,还要将粥抹在门上、灶台上及门外树上,以驱邪避灾,迎接来年的农业大丰收。民间相传,腊八这天忌吃菜,说吃了莱庄稼地里杂草多。

[腊八节是什么]

篇10:腊八节

腊八节快乐!

都说过年要有年味儿,年味儿究竟是什么,就从这一天开始――腊八节。

20XX年1月5日

农历腊月初八

小寒

腊月初雪 粥正烫

谷粒为年 味亦浓

《腊八粥》

――(清)道光帝

一阳初夏中大吕,谷粟为粥和豆煮。

应时献佛矢心虔,默祝金光济众普。

盈几馨香细细浮,堆盘果蔬纷纷聚。

共尝佳品达沙门,沙门色相传莲炬。

童稚饱腹庆州平,还向街头击腊鼓。

腊八节,俗称“腊八” ,即农历十二月初八,古人有祭祀祖先和神灵、祈求丰收吉祥的传统,一些地区有喝腊八粥的习俗。相传这一天还是佛祖释迦牟尼成道之日,称为“法宝节”,是佛教盛大的节日之一。

01吃腊八粥

腊八粥对于腊八节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腊八粥也叫“七宝五味粥”、“腊八饭”

粥里有什么?大米、糯米、薏仁、糙米、红豆、黄豆、绿豆、黑豆、红枣、花生、栗子、坚果、小米

……

你能想到的五谷杂粮,全都可以放进粥里!一家人,一锅粥,其乐融融。

02吃腊八蒜

华北地区有在腊八这天做腊八蒜的习俗。把剥了皮的蒜瓣放到密封罐子里,往里倒入适量米醋,腊八这天封上,慢慢地蒜瓣就会变绿,然后正好在年三十这天就着饺子吃。

03祭祀

敬神供佛、祭祀祖灵也是腊八节的传统,只不过现在更多的是寺院会在这天有祭祀和舍粥。

04吃冰

腊八前一天,人们一般用钢盆舀水结冰,等到了腊八节就把冰敲成碎块。据说这天的冰很神奇,吃了它以后一年不会肚子疼。

05腊八豆腐

“腊八豆腐”是安徽黔县民间风味特产,在春节前夕的腊八,即农历十二月初八前后,黔县家家户户都要晒制豆腐,民间将这种自然晒制的豆腐称作“腊八豆腐”。

06腊八面

中国北方一些不产或少产大米的地方,人们不吃腊八粥,而是吃腊八面。前一天用各种果、蔬做成臊子,把面条擀好,到腊月初八早晨全家吃腊八面。

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

腊八到了,春节还会远吗?

在这里把满满的祝福送给大家,祝您腊八节快乐!

篇11:腊八节

岁终之月称“腊”的含义有三:一曰“腊者,接也”,寓有新旧交替的意思(《隋书·礼仪志》记载);二曰“腊者同猎”,指田猎获取禽兽好祭祖祭神,“腊”从“肉”旁,就是用肉“冬祭”;三曰“腊者,逐疫迎春”,腊八节又谓之 “佛成道节”,亦名“成道会”,实际上可以说是十二月初八为腊日之由来,

腊八节,俗称“腊八” ,即农历十二月初八,古人有祭祀祖先和神灵、祈求丰收吉祥的传统,一些地区有喝腊八粥的习俗 。相传这一天还是佛祖释迦牟尼成道之日,称为“法宝节”,是佛教盛大的节日之一。[2-3]

历史简介

自先上古起,腊八是用来祭祀祖先和神灵(包括门神、户神、宅神、灶神、井神)的祭祀仪式,祈求丰收和吉祥。据《祀记·郊特牲》记载,腊祭是“岁十二月,合聚万物而索飨之也。”夏代称腊日为“嘉平”,商代为 “清祀”,周代为“大蜡”;因在十二月举行,故称该月为腊月,称腊祭这一天为腊日。先秦的腊日在冬至后的第三个戌日,后来佛教传入,为了扩大在本土的影响力遂附会传统文化把腊八节定为佛成道日。后随佛教盛行,佛祖成道日与腊日融合,在佛教领域被称为“法宝节”。南北朝开始才固定在腊月初八。

《说文》载:“冬至后三戌日腊祭百神。”可见,冬至后第三个戌日曾是腊日。后由于佛教介入,腊日改在十二月初八,自此相沿成俗。

佛教起源

据今二千五百多年以前,释迦牟尼在成佛以前,弃位出家,经过了六年的苦修苦行,乃至日食一麻一麦,渐渐身体变得极度瘦弱。终于觉悟到:世间的人们追逐物欲,忱迷于声色犬马之中,过份享乐,固然无法达到解脱;而一味的'执着于苦行,只是使肉体上受苦,也是徒增对于身的执著,也是没有办法证悟的;只有舍弃苦乐二边,才能进趋大彻大悟的菩提大道。于是,重新调整修行的方法,从苦行的座位上站起,走下尼连禅河,让长年清净的流水,洗去身上的垢秽。

尼连河边有两名牧牛女子,一名难陀,一名波罗,素日里看见释迦牟尼如此虔诚苦修,心中甚是感动敬佩。这时见释迦牟尼已愿受愿,忙选择肥壮的母牛,入河洗浴干净,挤取乳汁,蒸成乳糜,盛了满碗,捧到他面前,礼拜奉献。

释迦牟尼接受了供养,发愿说:“今食饮食,得充气力,以保留智慧年寿,为度众生。”遂即服食。自此,释迦牟尼每日皆受牧女供献乳糜。一月之后,体力强健,已回复了昔日的壮实,他又去尼连河中沐浴洗衣,更觉得遍体清凉,光彩焕发。之后,来到了今名菩提伽耶的地方,在一株高大茂郁的毕波罗树(又译菩提树,即无花果树)下金刚座上,端坐思惟,发下誓愿:“我如果不圆成正等正觉的佛果,宁可碎此身,终不起此座!”

如此,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趺坐四十八天,时至腊月初七日,

这天晚上,天朗气清,惠风和畅。释迦牟尼默坐金刚座上,示现种种禅定境界,遍观十方无量世界和过去世、现世、未来一切事情,洞见三界因果。腊月初八日凌晨,明星出现天上,他豁然大悟,得无上大道,成为圆满正等正觉的佛陀。

从此,腊月初八,本师释迦牟尼佛的成道之日,便成为佛教的一个盛大、隆重的纪念日,腊八节既由此而来。

佛经上说,释迦牟尼成佛之时,大地震动,诸天神人齐赞,地狱饿鬼 三道的许多苦厄,一时休息,天鼓齐鸣,发出妙响,天雨曼陀罗花,曼殊沙花、金花、银花、琉璃花、宝花、七宝莲花等。

神话典故

传说一:腊八节是农历腊月(十二月)初八,起源于元末明初,据说当年朱元璋落难在牢监里受苦时,当时正值寒天,又冷又饿的朱元璋竟然从监牢的老鼠洞刨找出一些红豆、大米、红枣等七八种五谷杂粮。朱元璋便把这些东西熬成了粥,因那天正是腊月初八,朱元璋便美名其曰这锅杂粮粥为腊八粥。美美地享受了一顿。后来朱元璋平定天下,坐北朝南做了皇帝,为了纪念在监牢中那个特殊的日子,他于是把这一天定为腊八节,把自己那天吃的杂粮粥正式命名为腊八粥。

传说二:佛教的创始者释迦牟尼本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净饭王的儿子,他见众生受生老病死等痛苦折磨,又不满当时婆罗门的神权统治,舍弃王位,出家修道。初无收获,后经六年苦行,于腊月八日,在菩提树下悟道成佛。在这六年苦行中,每日仅食一麻一米。后人不忘他所受的苦难,于每年腊月初八吃粥以做纪念。“腊八”就成了“佛祖成道纪念日”。“腊八”是佛教的盛大节日。解放以前各地佛寺作浴佛会,举行诵经,并效仿释迦牟尼成道前,牧女献乳糜的传说故事,用香谷、果实等煮粥供佛,称“腊八粥”。并将腊八粥赠送给门徒及善男信女们,以后便在民间相沿成俗。据说有的寺院于腊月初八以前由僧人手持钵盂,沿街化缘,将收集来的米、栗、枣、果仁等材料煮成腊八粥散发给穷人。传说吃了以后可以得到佛祖的保佑, 所以穷人把它叫做“佛粥”。

传说三:腊八节来自“赤豆打鬼”的风俗。传说上古五帝之一的颛顼氏,三个儿子死后变成恶鬼,专门出来惊吓孩子。古代人们普遍相信迷信,害怕鬼神,认为大人小孩中风得病、身体不好都是由于疫鬼作祟。这些恶鬼天不怕地不怕,单怕赤红)豆,故有“赤豆打鬼”的说法。所以,在腊月初八这一天以红小豆、赤小豆熬粥,以祛疫迎祥。

传说四:腊八节出于人们对忠臣岳飞的怀念。当年,岳飞率部抗金于朱仙镇,正值数九严冬,岳家军衣食不济、挨饿受冻,众百姓相继送粥,岳家军饱餐了一顿百姓送的“千家粥”,结果大胜而归。这天正是十二月初八。岳飞死后,人民为了纪念他,每到腊月初八,便以杂粮豆果煮粥,终于成俗。

篇12:腊八节

传 说一:腊八节是农历腊月(十二月)初八,起源于元未明初,据说当年朱元璋落难在牢监里受苦时,当时正值寒天,又冷又饿的朱元璋竟然从监 牢的老鼠洞刨找出一些红豆、大米、红枣等七八种五谷杂粮。朱元璋便把这些东西熬成了粥,因那天正是腊月初八,朱元璋便美名其曰这锅杂粮粥为腊八粥。美美的享受了一顿。后来朱元璋平定天下,坐北朝南做了皇帝,为了纪念在监牢中那个特殊的日子,他于是把这一天定为腊八节,把自己那天吃的杂粮粥正式命名为腊八粥。

传说二:腊月初八,我国人民有吃腊八粥习俗。据说腊八粥传自印度。佛教的创始者释迦牟尼本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净饭王的儿子,他见众生受生老病死等痛苦折磨,又不满当时婆罗门的神权统治,舍弃王位,出家修道。初无收获,后经六年苦行,于腊月八日,在菩提树下悟道成佛。在这六年苦行中,每日仅食一麻一米。后人不忘他所受的苦难,于每年腊月初八吃粥以做纪念。“腊八”就成了“佛祖成道纪念日”。“腊八”是佛教的盛大节日。解放以前各地佛寺作浴佛会,举行诵经,并效仿释迦牟尼成道前,牧女献乳糜的传说故事,用香谷、果实等煮粥供佛,称“腊八粥”。并将腊八粥赠送给门徒及善男信女们,以后便在民间相沿成俗。据说有的寺院于腊月初八以前由僧人手持钵盂,沿街化缘,将收集来的米、栗、枣、果仁等材料煮成腊八粥散发给穷人。传说吃了以后可以得到佛祖的保佑,所以穷人把它叫做“佛粥”。南宋陆游诗云:“今朝佛粥更相馈,反觉江村节物新。”据说杭州名刹天宁寺内有储藏剩饭的“栈饭楼”平时寺僧每日把剩饭晒干,积一年的余粮,到腊月初八煮成腊八粥分赠信徒,称为“福寿粥”“福德粥”意思是说吃了以后可以增福增寿。可见当时各寺僧爱惜粮食之美德。

腊八粥在古时是用红小豆、糯米煮成,后来材料逐渐增多。南宋人周密著《武林旧事》说:“用胡桃、松子、乳蕈、柿蕈、柿栗 之类做粥,谓之‘腊八粥’”。至今我国江南、东北、西北广大 地区人民仍保留着吃腊八粥的习俗,广东地区已不多见。所用材料各有不同,多用糯米、红豆、枣子、栗子、花生、白果、莲子 、百合等煮成甜粥。也有加入桂圆、龙眼肉、蜜饯等同煮的。冬季吃一碗热气腾腾的腊八粥,既可口有营养,确实能增福增寿。

释迦牟尼

传说三:腊八节来自“赤豆打鬼”的风俗。传说上古五帝之一的颛顼氏,三个儿子死后变成恶鬼,专门出来惊吓孩子。古代人们普遍相信迷信,害怕鬼神,认为大人小孩中风得病、身体不好都是由于疫鬼作祟。这些恶鬼天不怕地不怕,单怕赤(红)豆,故有“赤豆打鬼”的说法。所以,在腊月初八这一天以红小豆、赤小豆熬粥,以祛疫迎祥。

传说四:腊八节出于人们对忠臣岳飞的怀念。当年,岳飞率部抗金于朱仙 镇,正值数九严冬,岳家军衣食不济、挨饿受冻,众百姓相继送粥,岳家军饱餐了一顿百姓送的“千家粥”,结果大胜而归。这天正是十二月初八。岳飞死后,人民为了纪念他,每到腊月初八,便以杂粮豆果煮粥,终于成俗。

传说五:秦始皇修建长城,天下民工奉命而来,长年不能回家,吃粮靠家里人送。有些民工,家隔千山万水,粮食送不到,致使不少民工饿死于长城工地。有一年腊月初八,无粮吃的民工们合伙积了几把五谷杂粮,放在锅里熬成稀粥,每人喝了一碗,最后还是饿死在长城下。为了悼念饿死在长城工地的民工,人们每年腊月初八吃“腊八粥”,以资纪念。

传说六:相传老两口过日子,吃苦耐劳,持家节俭,省下一笔大家业,可是宝贝儿子却不争气,娶个媳妇也不贤惠,很快就败了家业,到了腊月初八这一天,小俩口冻饿交加,幸好有村人、邻居接济,煮了一锅大米、面块、豆子、蔬菜等混在一起的“杂合粥”。意思是:“吃顿杂合粥,教训记心头。”这顿粥让小两口改掉了恶习,走上正道,靠勤恳的劳动持家,日子一天天也好起来。民间流行腊八吃粥的风俗,就是人们为了以此教训警告后人而相沿的。

腊八节 - 节日习俗 [回目录]

吃腊八粥

习俗一:吃冰

腊八前一天,人们一般用钢盆舀水结冰,等到了腊八节就脱盆冰并把冰敲成碎块。据说这天的冰很神奇,吃了它在以后一年不会肚子疼。

习俗二:吃腊八粥

腊八粥也叫“七宝五味粥”。我国喝腊八粥的的历史,已有一千多年。最早开始于宋代。每逢腊八这一天,不论是朝廷、官府、寺院

还是黎民百姓家都要做腊八粥。到了清朝,喝腊八粥的风俗更是盛行。在宫廷,皇帝、皇后、皇子等都要向文武大臣、侍从宫女赐腊八粥,并向各个寺院发放米、果等供僧侣食用。在民间,家家户户也要做腊八粥,祭祀祖先;同时,合家团聚在一起食用,馈赠亲朋好友。在中国江南、东北、西北广大地区仍保留此习俗,中国南方地区已偏少,台湾等地则几乎没有。

中国各地腊八粥的花样,争奇竞巧,品种繁多。其中以北平的最为讲究,搀在白米中的物品较多,如红枣、莲子、核桃、栗子、杏仁、松仁、桂圆、榛子、葡萄、白果、菱角、青丝、玫瑰、红豆、花生……总计不下二十种。人们在腊月初七的晚上,就开始忙碌起来,洗米、泡果、拨皮、去核、精拣然后在半夜时分开始煮,再用微火炖,一直炖到第二天的清晨,腊八粥才算熬好了。

更为讲究的人家,还要先将果子雕刻成人形、动物、花样,再放在锅中煮。比较有特色的就是在腊八粥中放上“果狮”。果狮是用几种果子做成的狮形物,用剔去枣核烤干的脆枣作为狮身,半个核桃仁作为狮头,桃仁作为狮脚,甜杏仁用来作狮子尾巴。然后用糖粘在一起,放在粥碗里,活象一头小狮子。如果碗较大,可以摆上双狮或是四头小狮子。更讲究的,就是用枣泥、豆沙、山药、山楂糕等具备各种颜色的食物,捏成八仙人、老寿星、罗汉像。这种装饰的腊八粥,只有在以前的大寺庙的供桌上才可以见到。

荤腊八粥

荤腊八粥:

1、土豆和小米各120千克煮半熟,大蒜20千克均捣碎后用兆

福牌原味牛油调和

2、冬瓜片35千克 白菜丝25千克 青椒丝15千克 鸡肉末25千克作配料放入

3、加入适量清水和调味品:味精、盐、黄酒、花椒等然后文火相煮

4、煮至冒气停火几分钟,然后再文火相煮,反复三次左右即可出锅。

习俗三:吃腊八蒜

老北京人家,一到腊月初八,过年的气氛一天赛过一天,华北大部分地区在腊月初八这天有用醋泡蒜的习俗,叫“腊八蒜”。泡腊八蒜是华北地区的一个习俗。腊八十几天后,正值春节,由于醋的浸泡,蒜整体呈碧绿,非常好看,而醋也具有了蒜的辣味。大年三十,春节前后,就着腊八蒜和醋吃饺子,拌凉菜,味道不错。

吃腊八蒜

据老人讲,腊八蒜的蒜字,和“算”字同音,这是各家商号要在这天拢账,把这一年的收支算出来,可以看出盈亏,其中包括外欠和外债,都要在这天算清楚,“腊八算”就是这么回事。腊八这天要债的债主子,要到欠他钱的'人家送信儿,该准备还钱。北京城有句民谚:“腊八粥、腊八蒜,放账的送信儿;欠债的还钱。”后来有欠人家钱的,用蒜代替“算”字,以示忌讳,回避这个算账的“算”字,其实欠人家的,终究是要还的。老北京临年关,街巷胡同有卖辣菜的,可没有卖腊八蒜的。这是为什么呢?您想啊,卖腊八蒜得吆喝吧,怎么吆喝?直接喊“腊八蒜来!”欠债的人听见吆喝心里咯噔一下,怎么街上还有喊着催债呀!再说了,你一个做小买卖的跟谁算哪!人家不跟你算就不错了,所以腊八蒜不能下街吆喝,都是一家一户自己动手泡腊八蒜,自己先给自己算算,今年这个年怎么过。

泡腊八蒜得用紫皮蒜和米醋,将蒜瓣去老皮,浸入米醋中,装入小坛封严,至除夕启封,那蒜瓣湛青翠绿,蒜辣醋酸香溶在一起,扑鼻而来,是吃饺子的最佳佐料,拌凉菜也可以用,味道独特。

泡腊八蒜为什么得用紫皮蒜?紫皮蒜瓣小泡得透,蒜瓣硬崩瓷实,泡出的蒜脆香。近年来市场上紫皮蒜不多见。用一般的蒜,泡出来,别看瓣大但口感不脆,发紫。种蒜的又怎么说呢?紫皮蒜低产,比一般的蒜少收两成,谁还种?紫皮蒜在市场上偶有所见,麦收后就上市了,价格比一般蒜高三分之一。这道理不是一样吗?收成少,可能卖个好价呀!

泡腊八蒜为什么得用米醋?米醋色淡,泡过蒜色泽如初,橙黄翠绿,口感酸辣适度,香气浓而微甜。那老醋熏醋泡过蒜色泽发黑,蒜瓣也不够绿,口感较差,尤其是熏醋,略带糊味,也许这正是它的特色,其实这只是习惯罢了,好吃不如爱吃嘛!

腊八节 - 节日食谱 [回目录]

腊八豆腐

腊八豆腐:“腊八豆腐”是安徽黔县民间风味特产,在春节前夕的腊八,即农历十二月初八前后,黔县家家户户都要晒制豆腐,民间将这种自然晒制的豆腐称作“腊八豆腐”。

翡翠碧玉腊八蒜

翡翠碧玉腊八蒜:泡腊八蒜是北方,尤其是华北地区的一个习俗。顾名思义,就是在阴历腊月初八的这天来泡制蒜。其实材料非常简单,就是醋和大蒜瓣儿。做法也是极其简单,将剥了皮的蒜瓣儿放到一个可以密封的罐子,瓶子之类的容器里面,然后倒入醋,封上口放到一个冷的地方。慢慢地,泡在醋中的蒜就会变绿,最后会变得通体碧绿的,如同翡翠碧玉。

煮“五豆”

煮“五豆”:有些地方过腊八煮粥,不称“腊八粥”,而叫做煮“五豆”,有的在腊八当天煮,有的在腊月初五就煮了,还要用面捏些“雀儿头”,和米、豆(五种豆子)同煮。据说,腊八人们吃了“雀儿头”,麻雀头痛,来年不危害庄稼。煮的这种“五豆”,除了自食,也赠亲邻。每天吃饭时弄热搭配食用,一直吃到腊月二十三,象征连年有余。

腊八面:我国北方一些不产或少产大米的地方,人们不吃腊八粥,而是吃腊八面。隔天用各种果、蔬做成臊子,把面条擀好,到腊月初八早晨全家吃腊八面。

腊八粥选料有讲究:如今超市里有配好了的腊八粥原料,但您也可根据自己的饮食习惯以及身体状况选择腊八粥的配料,熬出的腊八粥会独具特色。

“腊八粥”的主要原料为谷类,常用的有粳米、糯米和薏米。粳米含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钙、磷、铁等成分,具有补中益气、养脾胃、和五脏、除烦止渴、益精等功用。糯米具有温脾益气的作用,适于脾胃功能低下者食用,对于虚寒泄利、虚烦口渴、小便不利等有一定辅助治疗作用。中医认为薏米具有健脾、补肺、清热、渗湿的功能,经常食用对慢性肠炎、消化不良等症也有良效。富含膳食纤维的薏米有预防高血脂、高血压、中风及心血管疾病的功效。

篇13:腊八节

腊八节(the laba Rice Porridge Festival)俗称“腊八”,是指农历腊月(十二月)初八这一天。腊八节是用来祭祀祖先和神灵,祈求丰收和吉祥的节日,因相传这一天是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在佛陀耶菩提下成道并创立佛教的日子即农历十二月初八,故又被称为“佛成道节”。在中国,有腊八节喝腊八粥的习俗。

目录 节日简介 相关传说 节日习俗 节日食谱 节日诗选 祝福短信 参考资料 [收起] [展开] 腊八节 - 节日简介 [回目录]腊八节

腊月最重大的节日,是十二月初八,古代称为“腊日”,俗称“腊八节”。从先秦起,腊八节都是用来祭祀祖先和神灵,祈求丰收和吉祥。腊八节除祭祖敬神的活动外,人们还要逐疫。这项活动来源于古代的傩(古代驱鬼避疫的仪式)。史前时代的医疗方法之一即驱鬼治疾。作为巫术活动的腊月击鼓驱疫之俗,今在湖南新化等地区仍有留存。 据说,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的成道之日也在十二月初八,因此腊八也是佛教徒的节日,又称“佛成道节”。

腊八这一天有吃腊八粥的习俗,腊八粥也叫“七宝五味粥”。我国喝腊八粥的的历史,已有一千多年。最早开始于宋代。每逢腊八这一天,不论是朝廷、官府、寺院还是黎民百姓家都要做腊八粥。到了清朝,喝腊八粥的风俗更是盛行。在宫廷,皇帝、皇后、皇子等都要向文武大臣、侍从宫女赐腊八粥,并向各个寺院发放米、果等供僧侣食用。在民间,家家户户也要做腊八粥,祭祀祖先;同时,合家团聚在一起食用,馈赠亲朋好友。

腊八这一天,除了祭祖敬神外,还有悼念亡国、寄托哀思的。

腊八节 - 相关传说 [回目录]

篇14:腊八节

豆类是“腊八粥”的配料,常用的有黄豆、赤小豆。黄豆含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粗纤维、钙、磷、铁、胡萝卜素、硫胺素、核黄素、尼克酸等,营养十分丰富,并且具有降低血中胆固醇、预防心血管病、抑制多种恶性肿瘤、预防骨质疏松等多种保健功能。赤小豆含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粗纤维、钙、磷、铁、硫胺素、核黄素、尼克酸等,中医认为本品具有健脾燥湿、利水消肿之功,对于脾虚腹泻以及水肿有一定的辅助治疗作用。

不可小看“腊八粥”中果仁的食疗作用,花生和核桃是不可缺少的原料。花生有“长生果”的美称,具有润肺、和胃、止咳、利尿、下乳等多种功能。核桃仁具有补肾纳气、益智健脑、强筋壮骨的作用,还能够增进食欲、乌须生发,核桃仁中所含的维生素E更是医药学界公认的抗衰老药物。

如果在“腊八粥”内再加羊肉、狗肉、鸡肉等,就更使腊八粥营养滋补价值倍增。对于高血压患者,不妨在粥里加点白萝卜、芹菜,对于经常失眠的患者,如果在粥里加点龙眼肉、酸枣仁将会起到很好的养心安神的作用,何首乌、枸杞子具有延年益寿的作用,对血脂也有辅助的调节作用,是老年人的食疗佳品。燕麦具有降低血中胆固醇浓度的作用,食用燕麦后可减慢血糖值的上升,在碳水化合物食品中添加燕麦后可抑制血糖值上升,因此对于糖尿病以及糖尿病合并心血管疾病的患者,不妨在粥里放点燕麦。大枣也是一种益气养血、健脾的食疗佳品,对脾胃虚弱、血虚萎黄和肺虚咳嗽等症有一定疗效。

腊八节 - 节日诗选 [回目录]

篇15:腊八节

腊八节是中国民间重要的传统节日,历史上,许多文人墨客争相咏颂腊八节,留下了不少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

清・顾梦游――《腊八日水草庵即事》

清水塘边血作磷,正阳门外马生尘。

只应水月无新恨,且喜云山来故人。

晴腊无如今日好,闲游同是再生身。

自伤白发空流浪,一瓣香消泪满巾。

晋・裴秀――《大腊》

晋时河东闻喜人裴秀,由魏仕晋,不觉又到岁终腊日,提笔挥毫写出《大腊》诗一首:“日躔星记,大吕司晨。玄象改次,庶众更新。岁事告成,八腊报勤。告成伊何,年丰物阜。丰裎孝祀,介兹万祜。报勤伊何,农功是归。穆穆我后,务蕾蒸黎。宣力亩,沾体暴肌。饮飨清祀,四方来绥。充仞郊甸,鳞集京师。交错贸迁,纷葩相追。掺袂成幕,连衽成帷。有肉如丘,有酒如泉。有肴如林,有货如山。率土同欢,和气来臻。祥风协调,降祉白天。方隅清谧,嘉祚日廷。与民优游,享寿万年。”诗中描述了古代腊祭时,祭祀百神,向百神报告“年丰物阜”的好年景,感谢百神保佑万事成功的场景。

北齐・魏收――《腊节》

诗曰:“凝寒迫清祀,有酒宴嘉平。宿心何所道,藉此慰中情。”写出了寒凝大地、数九隆冬时节,人们在桌上摆上肉酒以祭祀百神,感谢百神的福佑,抒发久已宿居于心中的敬神之情。

唐・杜甫――《腊日》

诗曰:“腊日常年暖尚遥,今年腊日冻全消。侵凌雪色还萱草,漏泄春光有柳条。纵酒欲谋良夜醉,还家初散紫宸朝。口脂面药随恩泽,翠管银罂下九霄。”从诗句中可以看出,往年的腊日天气还很冷,温暖离人还很遥远。而当年腊日气候温和,冰冻全消。诗人高兴之余准备辞朝还家,纵酒狂饮欢度良宵,但此时此刻,他又因感念皇帝对他的恩泽,不能随便走开。

宋・陆游――《十二月八日步至西村》

诗曰:“腊月风和意已春,时因散策过吾邻。草烟漠漠柴门里,牛迹重重野水滨。多病所须惟药物,差科未动是闲人。今朝佛粥交相馈,更觉江村节物新。”诗中写道,虽是隆冬腊月,但已露出风和日丽的春意。柴门里草烟漠漠,野河边有许多牛经过的痕迹。腊日里人们互赠、食用着佛粥(即腊八粥),更感觉到清新的气息。

清・李福――《腊八粥》

清代《清嘉录》引用了李福的《腊八粥》一诗:“腊月八日粥,传自梵王国。七宝美调和,五味香掺入。用以供伊蒲,藉之作功德。僧民多好事,踵事增华饰。此风未汰除,歉岁尚沿袭。今晨或馈遗,啜这不能食。吾家住城南,饥民两寺集。男女叫号喧,老少街衢塞。失足命须臾,当风肤迸裂。怯者蒙面走,一路吞声泣。问尔泣何为,答之我无得。此景望见之,令我心凄恻。荒政十有二,蠲赈最下策。悭囊未易破,胥吏弊何敦。所以经费艰,安能按户给。吾佛好施舍,君子贵周急。愿言借粟多,苍生免菜色。此去虚莫偿,嗟叹复何益。安得布地金,凭杖大慈力。倦然对是的,趾望丞民粒。”这首诗详尽地描述了腊八粥的起源和制作方法,同时还反映了旧时荒政歉收、百姓饥饿和佛寺施粥的情景,思想内容极为深刻。

清・道光帝――《腊八粥》

清代,朝廷于腊八这天,有赐粥的风俗。清道光皇帝曾作诗《腊八粥》:“一阳初夏中大吕,谷粟为粥和豆煮。应时献佛矢心虔,默祝金光济众普。盈几馨香细细浮,堆盘果蔬纷纷聚。共尝佳品达沙门,沙门色相传莲炬。童稚饱腹庆州平,还向街头击腊鼓。”可以想见,施散腊八粥和皇家食用腊八粥必然是万头攒动,人涌如潮。

清・夏仁虎――《腊八》

诗曰:“腊八家家煮粥多,大臣特派到雍和。圣慈亦是当今佛,进奉熬成第二锅。”诗中描写道,腊八一到,民间家家户户都要煮腊八粥吃,而朝廷乃当世**,他也要到雍和宫煮粥奉佛并赐大臣、诸王、宫妃等。据文献记载,清代雍和宫有四口煮粥的大锅,锅最大的直径为二米,深一米五,可容米数担。熬粥时,第一锅粥是奉佛的,第二锅粥是赐给太后和帝后家眷的,第三锅粥是赐给诸王和少主府的,第四锅粥是赐给喇嘛的。

腊八节 - 祝福短信 [回目录]

腊八节给朋友发个祝福短信1、一朵云给飘多久;一阵雨能下多久;一束花能开多久;一脸笑能挂多久?

2、如果问我祝福你多久,我说:心跳多久,祝福多久!腊八节快乐!雨声祝你平安,雨水冲走麻烦,雨丝捎去思念,雨花飞落心弦,雨点圆你心愿,雨露润你心田。愿幸福与你常相伴。

3、我要用:一缕(情思)一棵(红豆)一勺(蜜糖),月圆十分我会让玉兔送去(*^v^*)我特制的八宝粥!

4、腊八了,装满一车幸福让平安开道,抛弃一切烦恼让快乐与你拥抱,存储所有温暖将寒冷赶跑,释放一生真情让幸福永远对你微笑!

5、月亮是诗,星空是画,愿所有的幸福伴随你;问候是春,关心是夏,愿所有的朋友真心待你;温柔是秋,浪漫是冬,愿所有的快乐跟随你。

6、朋友是天,朋友是地,有了朋友可以顶天立地。朋友是风,朋友是雨,有了朋友可以呼风唤雨。财富不是永久的,朋友却是永久的财富!祝腊八节快乐!

7、累了,请将心靠岸;错了,别想到后愧;苦了,才懂得满足;伤了,才明白坚强;醉了,才知道难忘;笑了,才体会美丽;闷了,腊八节就找我聊聊!

篇16:腊八节是什么

腊八节是什么 -资料

腊八节又称腊日祭、腊八祭、王侯腊或佛成道日,原来古代欢庆丰收、感谢祖先和神灵(包括门神、户神、宅神、灶神、井神)的祭祀仪式,除祭祖敬神的活动外,人们还要逐疫,这项活动来源于古代的傩(古代驱鬼避疫的仪式)。

史前时代的医疗方法之一即驱鬼治疾。作为巫术活动的腊月击鼓驱疫之俗,今在湖南新化等地区仍有留存。

后演化成纪念佛祖释伽牟尼成道的.宗教节日。夏代称腊日为“嘉平”,商代为“清祀”,周代为“大蜡”;因在十二月举行,故称该月为腊月,称腊祭这一天为腊日。先秦的腊日在冬至后的第三个戌日,南北朝开始才固定在腊月初八。

《说文》载:“冬至后三戍日腊祭百神。”可见,冬至后第三个戍日曾是腊日。后由于佛教介入,腊日改在十二月初八,自此相沿成俗,

资料

何故岁终之月称“腊”的含义有三:一曰“腊者,接也”,寓有新旧交替的意思(《隋书·礼仪志》记载);二曰“腊者同猎”,指田猎获取禽兽好祭祖祭神,“腊”从“肉”旁,就是用肉“冬祭”;三曰“腊者,逐疫迎春”,腊八节又谓之“佛成道节”,亦名“成道会”,实际上可以说是十二月初八为腊日之由来。

据传,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修行深山,静坐六年,饿得骨瘦如柴,曾欲弃此苦,恰遇一牧羊女,送他乳糜,他食罢盘腿坐于菩提树下,于十二月初八之日悟道成佛,为了纪念而始兴“佛成道节”。中国信徒出自虔诚,遂与“腊日”融合,方成“腊八节”,并同样举行隆重的仪礼活动。

篇17:腊八节的来历作文

【推荐】腊八节的来历作文

腊月最重大的节日,是十二月初八,古代称为“腊日”,俗称“腊八节”。从先秦起,腊八节都是用来祭祀祖先和神灵,祈求丰收和吉祥。腊八节除祭祖敬神的活动外,人们还要逐疫。这项活动于古代的傩(古代驱鬼避疫的仪式)。史前时代的医疗方法之一即驱鬼治疾。作为巫术活动的腊月击鼓驱疫之俗,今在湖南新化等地区仍有留存。

据说,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的成道之日也在十二月初八,因此腊八也是佛教徒的节日,又称“佛成道节”。

传说一:腊八节是农历腊月(十二月)初八,起源于元末明初,据说当年朱元璋落难在牢监里受苦时,当时正值寒天,又冷又饿的朱元璋竟然从监牢的老鼠洞刨找出一些红豆、大米、红枣等七八种五谷杂粮。朱元璋便把这些东西熬成了粥,因那天正是腊月初八,朱元璋便美名其曰这锅杂粮粥为腊八粥。美美的享受了一顿。后来朱元璋平定天下,坐北朝南做了皇帝,为了纪念在监牢中那个特殊的日子,他于是把这一天定为腊八节,把自己那天吃的杂粮粥正式命名为腊八粥。

传说二:腊月初八,我国人民有吃腊八粥习俗。据说腊八粥传自印度。佛教的创始者释迦牟尼本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净饭王的儿子,他见众生受生老病死等痛苦折磨,又不满当时婆罗门的神权统治,舍弃王位,出家修道。初无收获,后经六年苦行,于腊月八日,在菩提树下悟道成佛。在这六年苦行中,每日仅食一麻一米。后人不忘他所受的苦难,于每年腊月初八吃粥以做纪念。“腊八”就成了“佛祖成道纪念日”。

“腊八”是佛教的盛大节日。解放以前各地佛寺作浴佛会,举行诵经,并效仿释迦牟尼成道前,牧女献乳糜的传说故事,用香谷、果实等煮粥供佛,称“腊八粥”。并将腊八粥赠送给门徒及善男信女们,以后便在民间相沿成俗。据说有的`寺院于腊月初八以前由僧人手持钵盂,沿街化缘,将收集来的米、栗、枣、果仁等材料煮成腊八粥散发给穷人。传说吃了以后可以得到佛祖的保佑,所以穷人把它叫做“佛粥”。

南宋陆游诗云:“今朝佛粥更相馈,反觉江村节物新。”据说杭州名刹天宁寺内有储藏剩饭的“栈饭楼”平时寺僧每日把剩饭晒干,积一年的余粮,到腊月初八煮成腊八粥分赠信徒,称为“福寿粥”“福德粥”意思是说吃了以后可以增福增寿。可见当时各寺僧爱惜粮食之美德。

腊八粥在古时是用红小豆、糯米煮成,后来材料逐渐增多。南宋人周密著《武林旧事》说:“用胡桃、松子、乳蕈、柿蕈、柿栗之类做粥,谓之‘腊八粥’”。至今我国江南、东北、西北广大地区人民仍保留着吃腊八粥的习俗,广东地区已不多见。所用材料各有不同,多用糯米、红豆、枣子、栗子、花生、白果、莲子、百合等煮成甜粥。也有加入桂圆、龙眼肉、蜜饯等同煮的。冬季吃一碗热气腾腾的腊八粥,既可口有营养,确实能增福增寿。

传说三:腊八节来自“赤豆打鬼”的风俗。传说上古五帝之一的颛顼氏,三个儿子死后变成恶鬼,专门出来惊吓孩子。古代人们普遍相信迷信,害怕鬼神,认为大人小孩中风得并身体不好都是由于疫鬼作祟。这些恶鬼天不怕地不怕,单怕赤(红)豆,故有“赤豆打鬼”的说法。所以,在腊月初八这一天以红小豆、赤小豆熬粥,以祛疫迎祥。

传说四:腊八节出于人们对忠臣岳飞的怀念。当年,岳飞率部抗金于朱仙镇,正值数九严冬,岳家军衣食不济、挨饿受冻,众百姓相继送粥,岳家军饱餐了一顿百姓送的“千家粥”,结果大胜而归。这天正是十二月初八。岳飞死后,人民为了纪念他,每到腊月初八,便以杂粮豆果煮粥,终于成俗。

传说五:秦始皇修建长城,天下民工奉命而来,长年不能回家,吃粮靠家里人送。有些民工,家隔千山万水,粮食送不到,致使不少民工饿死于长城工地。有一年腊月初八,无粮吃的民工们合伙积了几把五谷杂粮,放在锅里熬成稀粥,每人喝了一碗,最后还是饿死在长城下。为了悼念饿死在长城工地的民工,人们每年腊月初八吃“腊八粥”,以资纪念。

传说六:相传老两口过日子,吃苦耐劳,持家节俭,省下一笔大家业,可是宝贝儿子却不争气,娶个媳妇也不贤惠,很快就败了家业,到了腊月初八这一天,小俩口冻饿交加,幸好有村人、邻居接济,煮了一锅大米、面块、豆子、蔬菜等混在一起的“杂合粥”。意思是:“吃顿杂合粥,教训记心头。”这顿粥让小两口改掉了恶习,走上正道,靠勤恳的劳动持家,日子一天天也好起来。民间流行腊八吃粥的风俗,就是人们为了以此教训警告后人而相沿的。

篇18:腊八节的作文:腊八节的来历

腊八豆腐

“腊八豆腐”是安徽黔县民间风味特产,在春节前夕的腊八,即农历十二月初八前后,黔县家家户户都要晒制豆腐,民间将这种自然晒制的豆腐称作“腊八豆腐”。

翡翠碧玉腊八蒜

泡腊八蒜是北方,尤其是华北地区的一个习俗。顾名思义,就是在阴历腊月初八的这天来泡制蒜。其实材料非常简单,就是醋和大蒜瓣儿。做法也是极其简单,将剥了皮的蒜瓣儿放到一个可以密封的罐子,瓶子之类的容器里面,然后倒入醋,封上口放到一个冷的地方。慢慢地,泡在醋中的蒜就会变绿,最后会变得通体碧绿的,如同翡翠碧玉。

煮“五豆”

有些地方过腊八煮粥,不称“腊八粥”,而叫做煮“五豆”,有的在腊八当天煮,有的在腊月初五就煮了,还要用面捏些“雀儿头”,和米、豆(五种豆子)同煮。据说,腊八人们吃了“雀儿头”,麻雀头痛,来年不危害庄稼。煮的这种“五豆”,除了自食,也赠亲邻。每天吃饭时弄热搭配食用,一直吃到腊月二十三,象征连年有余。

腊八面

我国北方一些不产或少产大米的地方,人们不吃腊八粥,而是吃腊八面。隔天用各种果、蔬做成臊子,把面条擀好,到腊月初八早晨全家吃腊八面。

腊月最重大的节日,是十二月初八,古代称为“腊日”,俗称“腊八节”。从先秦起,腊八节都是用来祭祀祖先和神灵,祈求丰收和吉祥。据说,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的成道之日也在十二月初八,因此腊八也是佛教徒的节日,称为“佛成道节”。

腊八这一天有吃腊八粥的习俗,腊八粥也叫“七宝五味粥”。我国喝腊八粥的的历史,已有一千多年。最早开始于宋代。每逢腊八这一天,不论是朝廷、官府、寺院还是黎民百姓家都要做腊八粥。到了清朝,喝腊八粥的风俗更是盛行。在宫廷,皇帝、皇后、皇子等都要向文武大臣、侍从宫女赐腊八粥,并向各个寺院发放米、果等供僧侣食用。在民间,家家户户也要做腊八粥,祭祀祖先;同时,合家团聚在一起食用,馈赠亲朋好友。

中国各地腊八粥的花样,争奇竞巧,品种繁多。其中以北平的最为讲究,搀在白米中的物品较多,如红枣、莲子、核桃、栗子、杏仁、松仁、桂圆、榛子、葡萄、白果、菱角、青丝、玫瑰、红豆、花生……总计不下二十种。人们在腊月初七的晚上,就开始忙碌起来,洗米、泡果、拨皮、去核、精拣然后在半夜时分开始煮,再用微火炖,一直炖到第二天的清晨,腊八粥才算熬好了。

更为讲究的人家,还要先将果子雕刻成人形、动物、花样,再放在锅中煮。比较有特色的就是在腊八粥中放上“果狮”。果狮是用几种果子做成的狮形物,用剔去枣核烤干的脆枣作为狮身,半个核桃仁作为狮头,桃仁作为狮脚,甜杏仁用来作狮子尾巴。然后用糖粘在一起,放在粥碗里,活象一头小狮子。如果碗较大,可以摆上双狮或是四头小狮子。更讲究的,就是用枣泥、豆沙、山药、山楂糕等具备各种颜色的食物,捏成八仙人、老寿星、罗汉像。这种装饰的腊八粥,只有在以前的大寺庙的供桌上才可以见到。

腊八粥熬好之后,要先敬神祭祖。之后要赠送亲友,一定要在中午之前送出去。最后才是全家人食用。吃剩的腊八粥,保存着吃了几天还有剩下来的,却是好兆头,取其“年年有余”的意义。如果把粥送给穷苦的人吃,那更是为自己积德。

腊八粥在民间还有巫术的作用。假如院子里种着花卉和果树,也要在枝干上涂抹一些腊八粥,相信来年多结果实。

农历十二月八日,是中国的腊八节。在中国的.农村,这天还有许多农民保留喝“腊八粥”的风俗习惯。(农历十二月又称腊月:因为当时冰天雪地,农民们不能出门耕种,只能在家里做腊肉、腊肠等食物)。

原来“腊八粥”不是普通的粥,它的背后还有一个故事……

从前,有这么一家人,老两口和小两口过着快乐的日子。老两口非常疼爱小两口,什么活也不让小两口做,因为怕他们累坏身体。因此,小两口整天饭来张口、衣来伸手,什么事也不会做。

后来,老两口去世了。小两口因为不会工作,结果坐吃山空,把家里的粮食吃光了,最后连房子也卖了,只剩下了半间烂草棚。冬天来了,小两口连冻带饿,躲在草棚里发抖。到了腊月初八这一天,他们实在饿得受不住了,就从草棚的角落扫出一点杂粮来,熬了一点稀粥来充饥。当他们熬好粥正要吃的时候,忽然一阵大风吹来,把草棚吹倒了,小两口就被压死了。

人们知道这件事,为了让孩子们记住这个教训,在腊月初八这一天,用各种杂粮合在一起熬一锅粥,边吃边说这个故事。

1月26日10:38历史上的今天-永久的腊八的来历一年一度的腊八节又到了。在中国民间的节日中,腊八节虽不及春节、中秋、端午、重阳等那样热闹隆重,但由于历史悠久,传说动人,还是颇有影响的。腊八节本是佛教的节日。据印度佛经记载,释迦牟尼在成佛之前,曾经出家修道,但是经过了6年的苦行生活,他仍然没有能在精神上摆脱对人生的各种苦恼。这时他已经饥饿疲惫到了极点,幸好有一个牧女给他送来了乳糜(奶粥)使他恢复了体力。然后他又到河中沐浴,洗去了身上的污垢,最后在菩提树下静思7日7夜,终于觉悟成佛。于是佛教使把这一天作为“成道节”来纪念。印度佛教传入中国后,中国佛教徒认为释迦牟尼成佛是在十二月(即腊月)初八,遂以“腊八”为成道节。古时候,每逢这一天,各寺院都要诵经纪念,并且仿效牧女献乳糜事,以各种香谷、果实煮粥供佛,称为“腊八粥”。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习俗便从寺院扩展到民间。据《东京梦华录》记载,在北宋时期,这一天各寺院都要作浴佛会,还要煮七实五味粥供佛并赠施主。是日民间各家亦将果子杂料煮粥而食。明朝时,皇帝在这一天要向文武百官赏赐宫内煮的腊八粥,其用料自然十分讲究。到了清朝,这一风俗更为盛行,不仅家家煮腊八粥,而且有钱人家还用果料做成各色禽虫来装点粥面,相互赠送。清朝惯例,自乾隆年间开始,皇帝赐给文武百官的腊八粥,都是在雍和宫煮成的。雍和宫内有一口直径约二米,深一米半的大铜锅,是专所以粥料特别精美,还要添放奶油,羊肉丁等;第四、五锅是送给百官及众喇嘛吃的。第六锅是施舍给老百姓的,质量自然就差多了。据说这口熬粥的大铜锅现在还保存在雍和宫前院的西鼓楼旁,也可以算是一件文物了。每逢腊八节,民间除煮腊八粥外,还有泡腊八蒜,酿腊八酒等习俗。腊八蒜是将蒜头去皮后泡在米醋内,月余后蒜呈浅绿色,味道鲜美,说是食后可驱疾病,避瘟邪。腊八酒,是腊八节用糯米酿制的酒,越年后酒呈暗红色,晶莹透亮,点滴成丝,酒味浓郁,饮后唇齿留香。可惜这种民间酿制的酒,一般数量不多,仅供家用,市场上很难买到。

篇19:腊八节的作文:腊八节的来历

腊的本义指干肉,读作(xi一声),也是另一种读作(la四声)的字的简化字,本义指一种祭礼的名称,开始于春秋时期。秦代以后均在农历十二月举行腊祭,于是称十二月为腊月。汉代以后又在冬至后的第三个戌日举行腊祭,遂又称此日为腊日,后来固定为农历十二月初八,叫腊八。关于腊八节的来历,民间还有一个传说。从前有一个叫腊八的人,他自幼养成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懒习惯。后来他成家娶了媳妇,这媳妇和腊八一样好吃懒做。腊八的父母去世时,教育他们要辛勤劳动,勤俭度日。可是他们没听父母的话。这样坐吃山空,没多久就把父母留下来的粮食吃光了。到了腊月初八这天,锅里没米,灶下无柴,腊八两口儿只好把囤底扫了扫,凑了一些杂七杂八的粮食,煮了一锅粥。在这寒冬腊月,他们后悔没听父母的话。为了记取腊八的教训,以后人们每逢这天就煮杂粮粥,以勉励自己勤劳俭朴过日子。腊八的来历(3)腊八,是我国的一个传统节日。这一天要喝腊八粥,人们喝了腊八粥以后暖和和地很自然地意识到“过年”就在眼前了。腊八是春节的序幕,元宵则是它的尾声。

腊八节日,在南北朝以前不一定准在十二月初八。东汉时,“腊日”节是冬至后的第三个“戌”日,而这一天不一定准在腊月初人“腊日”节固定在腊月初八,是从南北朝开始的。古代过“腊日”节的主要行事(典礼、仪式)是打鬼。古人把打鬼的仪式叫做“傩”。这个字,据徐锴《说文系传》说是“见鬼惊词”。在举行打鬼仪式的时候,大家一面拿着打鬼的东西打鬼,一面喊“傩、傩”!古人为什么要打鬼呢?大概古人以为一切灾难、贫困、疾病、不幸的遭遇,都是由于鬼在作祟,只要把鬼驱逐跑了,就可以安享太平,人寿年丰了。含有这种目的的打鬼仪式,顶晚顶晚从商朝就已经有了。我们在甲骨文中确实找到了打鬼仪式的记载,不过不叫做“傩”,而叫做“究”。春秋时代,孔子就曾经参与这种典礼。《论语》说:“乡人傩,于朝服而立于昨(东阶)。”古代宫廷打鬼仪式,在腊日一大早进行,东汉时的大科学家、大文学家张衡所作的《东京赋》里,曾对东汉时代宫廷打鬼仪式——大傩,有着很翔实的描述。而民间的大傩,亦十分热闹,越到后来,娱乐成份越浓厚。腊八节的中心内容是打鬼,腊八粥自然也与打鬼有关。原来,古代“腊日”大傩时,是要用豆打鬼的。《礼纬》及《汉旧仪》说:“以桃弧(桃核)、苇矢(苇子杆儿作的箭)、土鼓,鼓且射之。以赤丸、五谷播洒之!”梁宗懔的《荆楚岁时记》说:“冬至日,量日影,作赤豆粥以攘疫(即打鬼)。”从这些记载里,可以看出古人认为喝红小豆粥可以避鬼。古人在“腊日”一面用豆打鬼,一面喝豆粥防疫,这就是喝腊八粥的来历。

篇20:有关腊八节的作文:腊八节的来历

腊八粥的来历

“腊八粥,吃不完,吃了腊八粥便丰收”。农历腊月初八,是我国民间的传统节日——“腊八节”。关中一带到了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煮上一锅“腊八粥”,美餐一顿。不光大人、娃娃吃,还要给牲口、鸡狗喂一些,在门上、墙上、树上抹一些,图个吉利。

“腊八节”吃“腊八粥”的风俗,由来已久,自从人类进入农业社会后就开始兴起。古时的“腊”是祭祀的意思,远在商周时代,我国就有连天地、神灵、祖先一起祭祀的习惯,把这种综合祭祀,叫做“合祭”。这种祭祀,表达了古代人一种朴素的、善良的心理活动,意思是说:一年到头了,能得到丰农足食,该感谢神灵啊!于是就选择腊月初八这一天,煮上—锅“腊八粥”,借以祭奠神灵,庆祝丰收,预祝来年的更大丰收。这就形成了腊八节吃腊八粥的风俗。腊八节在传承过程中,又有一个传说,说是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在腊月初八这一天,吃了放羊姑娘用苹果糯米团子煮的粥,在菩提树下得道成佛。后世信佛的人,每到腊月初八这天,就念经吃粥,这样就给腊八节增添了宗教色彩。不管怎么说,人们吃腊八粥,都是以庆祝丰收为内容的。

“腊八粥”确实能体现出农业大丰收,因为它是用各种米(江米、黄米、白米、高梁米等),各种豆(大豆、云豆、豇豆等),各种干果(大枣、栗子、杏仁、花生、核桃、桂元肉等)和豆腐、肉类混合成的一种粥,这种粥集中地反映出了农业大丰收的成果。关中一带及附近一些地区的群众,都十分重视“腊八节”。但县与县、乡与乡、村与村之间,又各有不同的讲究。富平县的农家,这一天喜欢酿酒,名曰“腊脚”;长安县的古风俗,这一天要煮肉糜,抛洒在花木之上,谓之“不歇枝”;乾县、礼泉一带,讲究腊八节要给老人送粥,女儿家要请新女婿吃粥;凤翔一带则是用黄米和八种豆子,加上油盐做一顿腊八焖饭;铜川地区的农村,在这天还流传着为幼男幼女剃头理发的习惯。凡此种种,自有不同情趣。

腊月初八,我国人民有吃腊八粥习俗。据说腊八粥传自印度。佛教的创始者释迦牟尼本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净饭王的儿子,他见众生受生老病死等痛苦折磨,又不满当时婆罗门的神权统治,舍弃王位,出家修道。初无收获,后经六年苦行,于腊月八日,在菩提树下悟道成佛。在这六年苦行中,每日仅食一麻一米。后人不忘他所受的苦难,于每年腊月初八吃粥以做纪念。“腊八”就成了“佛祖成道纪念日”。

“腊八”是佛教的盛大节日。解放以前各地佛寺作浴佛会,举行诵经,并效仿释迦牟尼成道前,牧女献乳糜的传说故事,用香谷、果实等煮粥供佛,称“腊八粥”。并将腊八粥赠送给门徒及善男信女们,以后便在民间相沿成俗。据说有的寺院于腊月初八以前由僧人手持钵盂,沿街化缘,将收集来的米、栗、枣、果仁等材料煮成腊八粥散发给穷人。传说吃了以后可以得到佛祖的保佑,所以穷人把它叫做“佛粥”。南宋陆游诗云:“今朝佛粥更相馈,反觉江村节物新。”据说杭州名刹天宁寺内有储藏剩饭的“栈饭楼”平时寺僧每日把剩饭晒干,积一年的余粮,到腊月初八煮成腊八粥分赠信徒,称为“福寿粥”“福德粥”意思是说吃了以后可以增福增寿。可见当时各寺僧爱惜粮食之美德。

腊八粥在古时是用红小豆、糯米煮成,后来材料逐渐增多。南宋人周密著《武林旧事》说:“用胡桃、松子、乳蕈、柿蕈、柿栗之类做粥,谓之‘腊八粥’”。至今我国江南、东北、西北广大地区人民仍保留着吃腊八粥的习俗,广东地区已不多见。所用材料各有不同,多用糯米、红豆、枣子、栗子、花生、白果、莲子、百合等煮成甜粥。也有加入桂圆、龙眼肉、蜜饯等同煮的。冬季吃一碗热气腾腾的腊八粥,既可口有营养,确实能增福增寿。

腊八粥各地食俗

农历十二月初八,民俗谓之腊八,是春节前的第一个节令,此后“年味”日渐浓郁起来。腊八吃腊八粥的食俗,在我国已有千年之久了,别有一番来历。

相传,在古印度北部,即今天的尼泊尔南部,迦毗罗卫国有个净饭王,他有个儿子叫乔答摩悉达多,年轻时就痛感人世生、老、病、死的各种苦恼,发觉社会生活徒劳无益,并对婆罗门教的神权极为不满,于是,在他29岁那年,合弃王族的豪华生活,出家修道,学练瑜珈,苦行6年,大约在公元前525年,一天,他在佛陀伽耶一株菩提树下,彻悟成道,并创立了佛教。史传,这一天正是中国的农历十二月初八日,由于他是释迦族人,后来佛教徒们尊称他是释迦牟尼,也即是释迦族圣人的意思。佛教传入我国后,各地兴建寺院,煮粥敬佛的活动也随之盛行起来,尤其是到了腊月初八,祭祀释迦牟尼修行成道之日,各寺院都要举行诵经,并效仿牧女在佛成道前献一种“乳糜”之物的传说程式,煮粥敬佛。这便是腊八粥的来历。

宋朝吴自牧撰《梦梁录》卷六载:“八日,寺院谓之‘腊八’。大刹寺等俱设五味粥,名曰‘腊八粥’。”此时,腊八煮粥已成民间食俗,不过,当时帝王还以此来笼络众臣。元人孙国敕作《燕都游览志》云:“十二月八日,赐百官粥,以米果杂成之。品多者为胜,此盖循宋时故事。”《永乐大典》记述“是月八日,禅家谓之腊八日,煮经糟粥以供佛饭僧”。到了清代,雍正三年(公元1725年)世宗将北京安定门内国子监以东的府邸改为雍和宫,每逢腊八日,在宫内万福阁等处,用锅煮腊八粥并请来喇嘛僧人诵经,然后将粥分给各王宫大臣,品尝食用以度节日。《光绪顺天府志》又云:“每岁腊月八日,雍和官熬粥,定制,派大臣监视,盖供上膳焉。”腊八粥又叫“七宝粥”,“五味粥”。最早的腊八粥是红小豆来煮,后经演变,加之地方特色,逐渐丰富多彩起来。南宋文人周密撰《武林旧事》说:“用胡桃、松子、乳覃、柿、栗之类作粥,谓之腊八粥。”清人富察敦崇在《燕京岁时记》里则称“腊八粥者,用黄米、白米、江米、小米、菱角米、栗子、去皮枣泥等,和水煮熟,外用染红桃仁、杏仁、瓜子、花生、榛穰、松子及白糖、红糖、琐琐葡萄以作点染”,颇有京城特色。

天津人煮腊八粥,同北京近似,讲究些的还要加莲子、百合、珍珠米、意仁米、大麦仁、粘秫米、粘黄米、云豆、绿豆、桂圆肉、龙眼肉、白果、红枣及糖水桂花等,色、香、味俱佳。近年还有加入黑米的。这种腊八粥可供食疗,有健脾、开胃、补气、安神、清心、养血等功效。

山西的腊八粥,别称八宝粥,以小米为主,附加以豇豆、小豆、绿豆、小枣,还有粘黄米、大米、江米等煮之。晋东南地区,腊月初五即用小豆、红豆、豇豆、红薯、花生、江米、柿饼,合水煮粥,又叫甜饭,亦是食俗之一。

陕北高原在腊八之日,熬粥除了用多种米、豆之外,还得加入各种干果、豆腐和肉混合煮成。通常是早晨就煮,或甜或咸,依人口味自选酌定。倘是午间吃,还要在粥内煮上些面条,全家人团聚共餐。吃完以后,还要将粥抹在门上、灶台上及门外树上,以驱邪避灾,迎接来年的农业大丰收。民间相传,腊八这天忌吃菜,说吃了莱庄稼地里杂草多。陕南人腊八要吃杂合粥,分“五味”和“八味”两种。前者用大米、糯米、花生、白果、豆子煮成。后者用上述五种原料外加大肉丁、豆腐、萝卜,另外还要加调味品。腊八这天人们除了吃腊八粥,还得用粥供奉祖先和粮仓。

甘肃人传统煮腊八粥用五谷、蔬菜,煮熟后除家人吃,还分送给邻里,还要用来喂家畜。在兰州、白银城市地区,腊八粥煮得很讲究,用大米、豆、红枣、白果、莲子、葡萄干、杏干、瓜干、核桃仁、青红丝、白糖、肉丁等煮成。煮熟后先用来敬门神、灶神、土神、财神,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再分给亲邻,最后一家人享用。甘肃武威地区讲究过“素腊八”,吃大米稠饭、扁豆饭或是稠饭,煮熟后配炸散子、麻花同吃,民俗叫它“扁豆粥泡散”。

宁夏人做腊八饭一般用扁豆、黄豆、红豆、蚕豆、黑豆、大米、土豆煮粥,再加上用麦面或荞麦面切成菱形柳叶片的“麦穗子”,或者是做成小圆蛋的“雀儿头”,出锅之前再入葱花油。这天全家人只吃腊八饭,不吃菜。

青海的西宁人,虽是汉族人居多,可是腊八不吃粥,而是吃麦仁饭。将新碾的麦仁,与牛羊肉同煮,加上青盐、姜皮、花椒、草果、苗香等佐料,经一夜文火煮熬,肉、麦交融成乳糜状,清晨揭锅,异香扑鼻,食之可口。

在山东“孔府食制”中,规定“腊八粥”分两种,一种是用意米仁、桂圆、莲子、百合、栗子、红枣、粳米等熬成的,盛入碗里还要加些“粥果”,主要是雕刻成各种形状的水果,是为点缀。这种粥专供孔府主人及十二府主人食用。另一种是用大米、肉片、白菜、豆腐等煮成的,是给孔府里当差们喝的。

河南人吃腊八饭,是小米、绿豆、豇豆、麦仁、花生、红枣、玉米特等八种原料配合煮成,熟后加些红糖、核桃仁,粥稠味香,喻意来年五谷丰登。

江苏地区吃腊八粥分甜咸两种,煮法一样。只是咸粥是加青菜和油。苏州人煮腊八粥要放入茨菇、荸荠、胡桃仁、松子仁、芡实、红枣、栗子、木耳、青菜、金针菇等。清代苏州文人李福曾有诗云:“腊月八日粥,传自梵王国,七宝美调和,五味香掺入。”

浙江人煮腊八粥一般都用胡桃仁、松子仁、芡实、莲子、红枣、桂圆肉、荔枝肉等,香甜味美,食之祈求长命百岁。据说,这种煮粥方法是从南京流传过来的,其中内含若干传说。

四川地大人多.腊八粥做法五花八门,甜咸麻辣,而农村人吃咸味的比较多,主要是用黄豆、花生、肉丁、白萝卜、胡萝卜熬成的。异乡人来此品尝,虽入乡随俗,但很难习惯,现如今城市人吃甜粥的也不少,堪称风味各异。腊八与粥可谓密切相关,而粥喝在腊八,也算是喝出了花样,喝出了水平。

国人如此钟情腊八粥,食俗之外,也确有些科学道理。清代营养学家曹燕山撰《粥谱》,对腊八粥的健身营养功能讲得详尽、清楚,调理营养,易于吸收,是“食疗”佳品,有和胃、补脾、养心、清肺、益肾、利肝、消渴、明目、通便、安神的作用。这些已都被现代医学所证实。对于老年人说来,腊八粥同样也是有益的美食,但也应注意不宜多喝。其实,何止是腊八,平素喝粥,对老年人也是大有稗益的。粥的品种也相当多,可因人而异,按需选择,酌情食用。

腊八豆腐

“腊八豆腐”是安徽黔县民间风味特产,在春节前夕的腊八,即农历十二月初八前后,黔县家家户户都要晒制豆腐,民间将这种自然晒制的豆腐称作“腊八豆腐”。

翡翠碧玉腊八蒜

泡腊八蒜是北方,尤其是华北地区的一个习俗。顾名思义,就是在阴历腊月初八的这天来泡制蒜。其实材料非常简单,就是醋和大蒜瓣儿。做法也是极其简单,将剥了皮的蒜瓣儿放到一个可以密封的罐子,瓶子之类的容器里面,然后倒入醋,封上口放到一个冷的地方。慢慢地,泡在醋中的蒜就会变绿,最后会变得通体碧绿的,如同翡翠碧玉。

煮“五豆”

有些地方过腊八煮粥,不称“腊八粥”,而叫做煮“五豆”,有的在腊八当天煮,有的在腊月初五就煮了,还要用面捏些“雀儿头”,和米、豆(五种豆子)同煮。据说,腊八人们吃了“雀儿头”,麻雀头痛,来年不危害庄稼。煮的这种“五豆”,除了自食,也赠亲邻。每天吃饭时弄热搭配食用,一直吃到腊月二十三,象征连年有余。

腊八面

我国北方一些不产或少产大米的地方,人们不吃腊八粥,而是吃腊八面。隔天用各种果、蔬做成臊子,把面条擀好,到腊月初八早晨全家吃腊八面。

腊月最重大的节日,是十二月初八,古代称为“腊日”,俗称“腊八节”。从先秦起,腊八节都是用来祭祀祖先和神灵,祈求丰收和吉祥。据说,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的成道之日也在十二月初八,因此腊八也是佛教徒的节日,称为“佛成道节”。

腊八这一天有吃腊八粥的习俗,腊八粥也叫“七宝五味粥”。我国喝腊八粥的的历史,已有一千多年。最早开始于宋代。每逢腊八这一天,不论是朝廷、官府、寺院还是黎民百姓家都要做腊八粥。到了清朝,喝腊八粥的风俗更是盛行。在宫廷,皇帝、皇后、皇子等都要向文武大臣、侍从宫女赐腊八粥,并向各个寺院发放米、果等供僧侣食用。在民间,家家户户也要做腊八粥,祭祀祖先;同时,合家团聚在一起食用,馈赠亲朋好友。

中国各地腊八粥的花样,争奇竞巧,品种繁多。其中以北平的最为讲究,搀在白米中的物品较多,如红枣、莲子、核桃、栗子、杏仁、松仁、桂圆、榛子、葡萄、白果、菱角、青丝、玫瑰、红豆、花生……总计不下二十种。人们在腊月初七的晚上,就开始忙碌起来,洗米、泡果、拨皮、去核、精拣然后在半夜时分开始煮,再用微火炖,一直炖到第二天的清晨,腊八粥才算熬好了。

更为讲究的人家,还要先将果子雕刻成人形、动物、花样,再放在锅中煮。比较有特色的就是在腊八粥中放上“果狮”。果狮是用几种果子做成的狮形物,用剔去枣核烤干的脆枣作为狮身,半个核桃仁作为狮头,桃仁作为狮脚,甜杏仁用来作狮子尾巴。然后用糖粘在一起,放在粥碗里,活象一头小狮子。如果碗较大,可以摆上双狮或是四头小狮子。更讲究的,就是用枣泥、豆沙、山药、山楂糕等具备各种颜色的食物,捏成八仙人、老寿星、罗汉像。这种装饰的腊八粥,只有在以前的大寺庙的供桌上才可以见到。

腊八粥熬好之后,要先敬神祭祖。之后要赠送亲友,一定要在中午之前送出去。最后才是全家人食用。吃剩的腊八粥,保存着吃了几天还有剩下来的,却是好兆头,取其“年年有余”的意义。如果把粥送给穷苦的人吃,那更是为自己积德。

腊八粥在民间还有巫术的作用。假如院子里种着花卉和果树,也要在枝干上涂抹一些腊八粥,相信来年多结果实。

农历十二月八日,是中国的腊八节。在中国的农村,这天还有许多农民保留喝“腊八粥”的风俗习惯。(农历十二月又称腊月:因为当时冰天雪地,农民们不能出门耕种,只能在家里做腊肉、腊肠等食物)。

原来“腊八粥”不是普通的粥,它的背后还有一个故事……

从前,有这么一家人,老两口和小两口过着快乐的日子。老两口非常疼爱小两口,什么活也不让小两口做,因为怕他们累坏身体。因此,小两口整天饭来张口、衣来伸手,什么事也不会做。

后来,老两口去世了。小两口因为不会工作,结果坐吃山空,把家里的粮食吃光了,最后连房子也卖了,只剩下了半间烂草棚。冬天来了,小两口连冻带饿,躲在草棚里发抖。到了腊月初八这一天,他们实在饿得受不住了,就从草棚的角落扫出一点杂粮来,熬了一点稀粥来充饥。当他们熬好粥正要吃的时候,忽然一阵大风吹来,把草棚吹倒了,小两口就被压死了。

人们知道这件事,为了让孩子们记住这个教训,在腊月初八这一天,用各种杂粮合在一起熬一锅粥,边吃边说这个故事。

1月26日10:38历史上的今天-永久的腊八的来历一年一度的腊八节又到了。在中国民间的节日中,腊八节虽不及春节、中秋、端午、重阳等那样热闹隆重,但由于历史悠久,传说动人,还是颇有影响的。腊八节本是佛教的节日。据印度佛经记载,释迦牟尼在成佛之前,曾经出家修道,但是经过了6年的苦行生活,他仍然没有能在精神上摆脱对人生的各种苦恼。这时他已经饥饿疲惫到了极点,幸好有一个牧女给他送来了乳糜(奶粥)使他恢复了体力。然后他又到河中沐浴,洗去了身上的污垢,最后在菩提树下静思7日7夜,终于觉悟成佛。于是佛教使把这一天作为“成道节”来纪念。印度佛教传入中国后,中国佛教徒认为释迦牟尼成佛是在十二月(即腊月)初八,遂以“腊八”为成道节。古时候,每逢这一天,各寺院都要诵经纪念,并且仿效牧女献乳糜事,以各种香谷、果实煮粥供佛,称为“腊八粥”。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习俗便从寺院扩展到民间。据《东京梦华录》记载,在北宋时期,这一天各寺院都要作浴佛会,还要煮七实五味粥供佛并赠施主。是日民间各家亦将果子杂料煮粥而食。明朝时,皇帝在这一天要向文武百官赏赐宫内煮的腊八粥,其用料自然十分讲究。到了清朝,这一风俗更为盛行,不仅家家煮腊八粥,而且有钱人家还用果料做成各色禽虫来装点粥面,相互赠送。清朝惯例,自乾隆年间开始,皇帝赐给文武百官的腊八粥,都是在雍和宫煮成的。雍和宫内有一口直径约二米,深一米半的大铜锅,是专所以粥料特别精美,还要添放奶油,羊肉丁等;第四、五锅是送给百官及众喇嘛吃的。第六锅是施舍给老百姓的,质量自然就差多了。据说这口熬粥的大铜锅现在还保存在雍和宫前院的西鼓楼旁,也可以算是一件文物了。每逢腊八节,民间除煮腊八粥外,还有泡腊八蒜,酿腊八酒等习俗。腊八蒜是将蒜头去皮后泡在米醋内,月余后蒜呈浅绿色,味道鲜美,说是食后可驱疾病,避瘟邪。腊八酒,是腊八节用糯米酿制的酒,越年后酒呈暗红色,晶莹透亮,点滴成丝,酒味浓郁,饮后唇齿留香。可惜这种民间酿制的酒,一般数量不多,仅供家用,市场上很难买到。

腊八的来历

腊的本义指干肉,读作(xi一声),也是另一种读作(la四声)的字的简化字,本义指一种祭礼的名称,开始于春秋时期。秦代以后均在农历十二月举行腊祭,于是称十二月为腊月。汉代以后又在冬至后的第三个戌日举行腊祭,遂又称此日为腊日,后来固定为农历十二月初八,叫腊八。关于腊八节的来历,民间还有一个传说。从前有一个叫腊八的人,他自幼养成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懒习惯。后来他成家娶了媳妇,这媳妇和腊八一样好吃懒做。腊八的父母去世时,教育他们要辛勤劳动,勤俭度日。可是他们没听父母的话。这样坐吃山空,没多久就把父母留下来的粮食吃光了。到了腊月初八这天,锅里没米,灶下无柴,腊八两口儿只好把囤底扫了扫,凑了一些杂七杂八的粮食,煮了一锅粥。在这寒冬腊月,他们后悔没听父母的话。为了记取腊八的教训,以后人们每逢这天就煮杂粮粥,以勉励自己勤劳俭朴过日子。腊八的来历(3)腊八,是我国的一个传统节日。这一天要喝腊八粥,人们喝了腊八粥以后暖和和地很自然地意识到“过年”就在眼前了。腊八是春节的序幕,元宵则是它的尾声。

腊八节日,在南北朝以前不一定准在十二月初八。东汉时,“腊日”节是冬至后的第三个“戌”日,而这一天不一定准在腊月初人“腊日”节固定在腊月初八,是从南北朝开始的。古代过“腊日”节的主要行事(典礼、仪式)是打鬼。古人把打鬼的仪式叫做“傩”。这个字,据徐锴《说文系传》说是“见鬼惊词”。在举行打鬼仪式的时候,大家一面拿着打鬼的东西打鬼,一面喊“傩、傩”!古人为什么要打鬼呢?大概古人以为一切灾难、贫困、疾病、不幸的遭遇,都是由于鬼在作祟,只要把鬼驱逐跑了,就可以安享太平,人寿年丰了。含有这种目的的打鬼仪式,顶晚顶晚从商朝就已经有了。我们在甲骨文中确实找到了打鬼仪式的记载,不过不叫做“傩”,而叫做“究”。春秋时代,孔子就曾经参与这种典礼。《论语》说:“乡人傩,于朝服而立于昨(东阶)。”古代宫廷打鬼仪式,在腊日一大早进行,东汉时的大科学家、大文学家张衡所作的《东京赋》里,曾对东汉时代宫廷打鬼仪式——大傩,有着很翔实的描述。而民间的大傩,亦十分热闹,越到后来,娱乐成份越浓厚。腊八节的中心内容是打鬼,腊八粥自然也与打鬼有关。原来,古代“腊日”大傩时,是要用豆打鬼的。《礼纬》及《汉旧仪》说:“以桃弧(桃核)、苇矢(苇子杆儿作的箭)、土鼓,鼓且射之。以赤丸、五谷播洒之!”梁宗懔的《荆楚岁时记》说:“冬至日,量日影,作赤豆粥以攘疫(即打鬼)。”从这些记载里,可以看出古人认为喝红小豆粥可以避鬼。古人在“腊日”一面用豆打鬼,一面喝豆粥防疫,这就是喝腊八粥的来历。

篇21:腊八节的作文:腊八节的来历

有关腊八节的作文:腊八节的来历

腊八粥的来历

“腊八粥,吃不完,吃了腊八粥便丰收”。农历腊月初八,是我国民间的传统节日——“腊八节”。关中一带到了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煮上一锅“腊八粥”,美餐一顿。不光大人、娃娃吃,还要给牲口、鸡狗喂一些,在门上、墙上、树上抹一些,图个吉利。

“腊八节”吃“腊八粥”的风俗,由来已久,自从人类进入农业社会后就开始兴起。古时的“腊”是祭祀的意思,远在商周时代,我国就有连天地、神灵、祖先一起祭祀的习惯,把这种综合祭祀,叫做“合祭”。这种祭祀,表达了古代人一种朴素的、善良的心理活动,意思是说:一年到头了,能得到丰农足食,该感谢神灵啊!于是就选择腊月初八这一天,煮上—锅“腊八粥”,借以祭奠神灵,庆祝丰收,预祝来年的更大丰收。这就形成了腊八节吃腊八粥的风俗。腊八节在传承过程中,又有一个传说,说是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在腊月初八这一天,吃了放羊姑娘用苹果糯米团子煮的粥,在菩提树下得道成佛。后世信佛的人,每到腊月初八这天,就念经吃粥,这样就给腊八节增添了宗教色彩。不管怎么说,人们吃腊八粥,都是以庆祝丰收为内容的。

“腊八粥”确实能体现出农业大丰收,因为它是用各种米(江米、黄米、白米、高梁米等),各种豆(大豆、云豆、豇豆等),各种干果(大枣、栗子、杏仁、花生、核桃、桂元肉等)和豆腐、肉类混合成的一种粥,这种粥集中地反映出了农业大丰收的成果。关中一带及附近一些地区的群众,都十分重视“腊八节”。但县与县、乡与乡、村与村之间,又各有不同的讲究。富平县的农家,这一天喜欢酿酒,名曰“腊脚”;长安县的古风俗,这一天要煮肉糜,抛洒在花木之上,谓之“不歇枝”;乾县、礼泉一带,讲究腊八节要给老人送粥,女儿家要请新女婿吃粥;凤翔一带则是用黄米和八种豆子,加上油盐做一顿腊八焖饭;铜川地区的农村,在这天还流传着为幼男幼女剃头理发的习惯。凡此种种,自有不同情趣。

腊月初八,我国人民有吃腊八粥习俗。据说腊八粥传自印度。佛教的创始者释迦牟尼本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净饭王的儿子,他见众生受生老病死等痛苦折磨,又不满当时婆罗门的神权统治,舍弃王位,出家修道。初无收获,后经六年苦行,于腊月八日,在菩提树下悟道成佛。在这六年苦行中,每日仅食一麻一米。后人不忘他所受的苦难,于每年腊月初八吃粥以做纪念。“腊八”就成了“佛祖成道纪念日”。

“腊八”是佛教的盛大节日。解放以前各地佛寺作浴佛会,举行诵经,并效仿释迦牟尼成道前,牧女献乳糜的传说故事,用香谷、果实等煮粥供佛,称“腊八粥”。并将腊八粥赠送给门徒及善男信女们,以后便在民间相沿成俗。据说有的寺院于腊月初八以前由僧人手持钵盂,沿街化缘,将收集来的米、栗、枣、果仁等材料煮成腊八粥散发给穷人。传说吃了以后可以得到佛祖的保佑,所以穷人把它叫做“佛粥”。南宋陆游诗云:“今朝佛粥更相馈,反觉江村节物新。”据说杭州名刹天宁寺内有储藏剩饭的“栈饭楼”平时寺僧每日把剩饭晒干,积一年的余粮,到腊月初八煮成腊八粥分赠信徒,称为“福寿粥”“福德粥”意思是说吃了以后可以增福增寿。可见当时各寺僧爱惜粮食之美德。

腊八粥在古时是用红小豆、糯米煮成,后来材料逐渐增多。南宋人周密著《武林旧事》说:“用胡桃、松子、乳蕈、柿蕈、柿栗之类做粥,谓之‘腊八粥’”。至今我国江南、东北、西北广大地区人民仍保留着吃腊八粥的习俗,广东地区已不多见。所用材料各有不同,多用糯米、红豆、枣子、栗子、花生、白果、莲子、百合等煮成甜粥。也有加入桂圆、龙眼肉、蜜饯等同煮的。冬季吃一碗热气腾腾的腊八粥,既可口有营养,确实能增福增寿。

腊八粥各地食俗

农历十二月初八,民俗谓之腊八,是春节前的第一个节令,此后“年味”日渐浓郁起来。腊八吃腊八粥的食俗,在我国已有千年之久了,别有一番来历。

相传,在古印度北部,即今天的尼泊尔南部,迦毗罗卫国有个净饭王,他有个儿子叫乔答摩悉达多,年轻时就痛感人世生、老、病、死的各种苦恼,发觉社会生活徒劳无益,并对婆罗门教的神权极为不满,于是,在他29岁那年,合弃王族的豪华生活,出家修道,学练瑜珈,苦行6年,大约在公元前525年,一天,他在佛陀伽耶一株菩提树下,彻悟成道,并创立了佛教。史传,这一天正是中国的农历十二月初八日,由于他是释迦族人,后来佛教徒们尊称他是释迦牟尼,也即是释迦族圣人的意思。佛教传入我国后,各地兴建寺院,煮粥敬佛的活动也随之盛行起来,尤其是到了腊月初八,祭祀释迦牟尼修行成道之日,各寺院都要举行诵经,并效仿牧女在佛成道前献一种“乳糜”之物的传说程式,煮粥敬佛。这便是腊八粥的来历。

宋朝吴自牧撰《梦梁录》卷六载:“八日,寺院谓之‘腊八’。大刹寺等俱设五味粥,名曰‘腊八粥’。”此时,腊八煮粥已成民间食俗,不过,当时帝王还以此来笼络众臣。元人孙国敕作《燕都游览志》云:“十二月八日,赐百官粥,以米果杂成之。品多者为胜,此盖循宋时故事。”《永乐大典》记述“是月八日,禅家谓之腊八日,煮经糟粥以供佛饭僧”。到了清代,雍正三年(公元1725年)世宗将北京安定门内国子监以东的府邸改为雍和宫,每逢腊八日,在宫内万福阁等处,用锅煮腊八粥并请来喇嘛僧人诵经,然后将粥分给各王宫大臣,品尝食用以度节日。《光绪顺天府志》又云:“每岁腊月八日,雍和官熬粥,定制,派大臣监视,盖供上膳焉。”腊八粥又叫“七宝粥”,“五味粥”。最早的腊八粥是红小豆来煮,后经演变,加之地方特色,逐渐丰富多彩起来。南宋文人周密撰《武林旧事》说:“用胡桃、松子、乳覃、柿、栗之类作粥,谓之腊八粥。”清人富察敦崇在《燕京岁时记》里则称“腊八粥者,用黄米、白米、江米、小米、菱角米、栗子、去皮枣泥等,和水煮熟,外用染红桃仁、杏仁、瓜子、花生、榛穰、松子及白糖、红糖、琐琐葡萄以作点染”,颇有京城特色。

天津人煮腊八粥,同北京近似,讲究些的还要加莲子、百合、珍珠米、意仁米、大麦仁、粘秫米、粘黄米、云豆、绿豆、桂圆肉、龙眼肉、白果、红枣及糖水桂花等,色、香、味俱佳。近年还有加入黑米的。这种腊八粥可供食疗,有健脾、开胃、补气、安神、清心、养血等功效。

山西的腊八粥,别称八宝粥,以小米为主,附加以豇豆、小豆、绿豆、小枣,还有粘黄米、大米、江米等煮之。晋东南地区,腊月初五即用小豆、红豆、豇豆、红薯、花生、江米、柿饼,合水煮粥,又叫甜饭,亦是食俗之一。

陕北高原在腊八之日,熬粥除了用多种米、豆之外,还得加入各种干果、豆腐和肉混合煮成。通常是早晨就煮,或甜或咸,依人口味自选酌定。倘是午间吃,还要在粥内煮上些面条,全家人团聚共餐。吃完以后,还要将粥抹在门上、灶台上及门外树上,以驱邪避灾,迎接来年的农业大丰收。民间相传,腊八这天忌吃菜,说吃了莱庄稼地里杂草多。陕南人腊八要吃杂合粥,分“五味”和“八味”两种。前者用大米、糯米、花生、白果、豆子煮成。后者用上述五种原料外加大肉丁、豆腐、萝卜,另外还要加调味品。腊八这天人们除了吃腊八粥,还得用粥供奉祖先和粮仓。

甘肃人传统煮腊八粥用五谷、蔬菜,煮熟后除家人吃,还分送给邻里,还要用来喂家畜。在兰州、白银城市地区,腊八粥煮得很讲究,用大米、豆、红枣、白果、莲子、葡萄干、杏干、瓜干、核桃仁、青红丝、白糖、肉丁等煮成。煮熟后先用来敬门神、灶神、土神、财神,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再分给亲邻,最后一家人享用。甘肃武威地区讲究过“素腊八”,吃大米稠饭、扁豆饭或是稠饭,煮熟后配炸散子、麻花同吃,民俗叫它“扁豆粥泡散”。

宁夏人做腊八饭一般用扁豆、黄豆、红豆、蚕豆、黑豆、大米、土豆煮粥,再加上用麦面或荞麦面切成菱形柳叶片的“麦穗子”,或者是做成小圆蛋的“雀儿头”,出锅之前再入葱花油。这天全家人只吃腊八饭,不吃菜。

青海的西宁人,虽是汉族人居多,可是腊八不吃粥,而是吃麦仁饭。将新碾的麦仁,与牛羊肉同煮,加上青盐、姜皮、花椒、草果、苗香等佐料,经一夜文火煮熬,肉、麦交融成乳糜状,清晨揭锅,异香扑鼻,食之可口。

在山东“孔府食制”中,规定“腊八粥”分两种,一种是用意米仁、桂圆、莲子、百合、栗子、红枣、粳米等熬成的,盛入碗里还要加些“粥果”,主要是雕刻成各种形状的水果,是为点缀。这种粥专供孔府主人及十二府主人食用。另一种是用大米、肉片、白菜、豆腐等煮成的,是给孔府里当差们喝的。

河南人吃腊八饭,是小米、绿豆、豇豆、麦仁、花生、红枣、玉米特等八种原料配合煮成,熟后加些红糖、核桃仁,粥稠味香,喻意来年五谷丰登。

江苏地区吃腊八粥分甜咸两种,煮法一样。只是咸粥是加青菜和油。苏州人煮腊八粥要放入茨菇、荸荠、胡桃仁、松子仁、芡实、红枣、栗子、木耳、青菜、金针菇等。清代苏州文人李福曾有诗云:“腊月八日粥,传自梵王国,七宝美调和,五味香掺入。”

浙江人煮腊八粥一般都用胡桃仁、松子仁、芡实、莲子、红枣、桂圆肉、荔枝肉等,香甜味美,食之祈求长命百岁。据说,这种煮粥方法是从南京流传过来的,其中内含若干传说。

四川地大人多.腊八粥做法五花八门,甜咸麻辣,而农村人吃咸味的比较多,主要是用黄豆、花生、肉丁、白萝卜、胡萝卜熬成的。异乡人来此品尝,虽入乡随俗,但很难习惯,现如今城市人吃甜粥的也不少,堪称风味各异。腊八与粥可谓密切相关,而粥喝在腊八,也算是喝出了花样,喝出了水平。

国人如此钟情腊八粥,食俗之外,也确有些科学道理。清代营养学家曹燕山撰《粥谱》,对腊八粥的健身营养功能讲得详尽、清楚,调理营养,易于吸收,是“食疗”佳品,有和胃、补脾、养心、清肺、益肾、利肝、消渴、明目、通便、安神的作用。这些已都被现代医学所证实。对于老年人说来,腊八粥同样也是有益的美食,但也应注意不宜多喝。其实,何止是腊八,平素喝粥,对老年人也是大有稗益的。粥的品种也相当多,可因人而异,按需选择,酌情食用。

篇22:腊八节的来历

腊八节的由来

农历十二月初八是腊八节。俗称“过腊八”。

腊八节的由来有两个传说。一说佛祖释迦牟尼成佛前进山修行。十二月初八这天因饥饿劳累栽倒路旁,被一牧羊女发现,用大米粥救活,使他大彻大悟。得道成佛。一说,明朝皇帝朱元璋小时给财主放牛,因牛腿摔断被财主关在一间屋子里,3天没给饭吃,他饥饿难忍。到处搜寻。终于发现了一个老鼠洞,从中挖掘出豆、谷等各种粮食,煮成粥食用,觉得非常香甜。后来朱元璋做了皇帝,想起小时候吃那顿粥的味道,就命太监用各种粮食煮了一锅糖粥,欢宴群臣,后朝中文武百官争相效仿并传入民间,遂成了一种节日习俗。因朱元璋吃糖粥的日子是腊月初八,所以这粥也就是腊八粥了。青岛地区崇信后一种传说。

即墨做腊八粥除各种米类、豆类凑足8样外,还必须加上枣和栗子,寓意“早(枣)下力(栗)气”,求得来年丰收。

莱西、即墨等地都忌讳妇女在娘家过腊八,腊八前妇女们都要回到婆家去。直到大年初三。实际上是因为腊八一过,媳妇们都该回婆家推磨、压碾,做过年的准备工作了。

过去。农村孩子上私塾,过了腊八就开始放假了。所以俗语说:“吃了腊八枣,背起书包往家跑。”或说:“过了腊八,不怕啦!”指不用再挨私塾先生的板子了。

腊八节由来之佛教说法

据今二千五百多年以前,释迦牟尼在成佛以前,弃位出家,经过了六年的苦修苦行,乃至日食一麻一麦,渐渐身体变得极度瘦弱。终于觉悟到:世间的人们追逐物欲,忱迷于声色犬马之中,过份享乐,固然无法达到解脱;而一味的执着于苦行,只是使肉体上受苦,也是徒增对于身的执著,也是没有办法证悟的;只有舍弃苦乐二边,才能进趋大彻大悟的菩提大道。于是,重新调整修行的方法,从苦行的座位上站起,走下尼连禅河,让长年清净的流水,洗去身上的垢秽。

尼连河边有两名牧牛女子,一名难陀,一名波罗,素日里看见释迦牟尼如此虔诚苦修,心中甚是感动敬佩。这时见释迦牟尼已愿受愿,忙选择肥壮的母牛,入河洗浴干净,挤取乳汁,蒸成乳糜,盛了满碗,捧到他面前,礼拜奉献。

释迦牟尼接受了供养,发愿说:“今食饮食,得充气力,以保留智慧年寿,为度众生。”遂即服食。自此,释迦牟尼每日皆受牧女供献乳糜。一月之后,体力强健,已回复了昔日的壮实,他又去尼连河中沐浴洗衣,更觉得遍体清凉,光彩焕发。之后,来到了今名菩提伽耶的地方,在一株高大茂郁的毕波罗树(又译菩提树,即无花果树)下金刚座上,端坐思惟,发下誓愿:“我如果不圆成正等正觉的佛果,宁可碎此身,终不起此座!”

如此,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趺坐四十八天,时至腊月初七日。这天晚上,天朗气清,惠风和畅。释迦牟尼默坐金刚座上,示现种.种禅定境界,遍观十方无量世界和过去世、现世、未来一切事情,洞见三界因果。腊月初八日凌晨,明星出现天上,他豁然大悟,得无上大道,成为圆满正等正觉的佛陀。

从此,腊月初八,本师释迦牟尼佛的成道之日,便成为佛教的一个盛大、隆重的纪念日,腊八节既由此而来。

佛经上说,释迦牟尼成佛之时,大地震动,诸天神人齐赞,地狱饿鬼畜生三道的许多苦厄,一时休息,天鼓齐鸣,发出妙响,天雨曼陀罗花,曼殊沙花、金花、银花、琉璃花、宝花、七宝莲花等。

腊八节由来之古印度说法

相传,在古印度北部,即尼泊尔南部,迦毗罗卫国有个净饭王,他有个儿子叫乔答摩·悉达多,年轻时就痛感人世生、老、病、死的各种苦恼,发觉社会生活徒劳无益,并对婆罗门教的神权极为不满,于是,在他29岁那年,合弃王族的豪华生活,出家修道,学练瑜珈,苦行6年,大约在公元前525年,一天,他在佛陀伽耶一株菩提树下,彻悟成道,并创立了佛教。史传,这一天正是中国的农历十二月初八日,由于他是释迦族人,后来佛教徒们尊称他是释迦牟尼,也即是释迦族圣人的意思。佛教传入我国后,各地兴建寺院,煮粥敬佛的活动也随之盛行起来,尤其是到了腊月初八,祭祀释迦牟尼修行成道之日,各寺院都要举行诵经,并效仿牧女在佛成道前献一种“乳糜”之物的传说程式,煮粥敬佛。这便是腊八粥的来历。

腊八节的习俗

腊八这一天有吃腊八粥的习俗,腊八粥也叫“七宝五味粥”。据说腊八粥传自印度。佛教的创始者释迦牟尼本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净饭王的儿子,他见众生受生老病死等痛苦折磨,又不满当时婆罗门的神权统治,舍弃王位,出家修道。初无收获,后经六年苦行,于腊月八日,在菩提树下悟道成佛。在这六年苦行中,每日仅食一麻一米。后人不忘他所受的苦难,于每年腊月初八吃粥以做纪念。

我国喝腊八粥的历史,已有一千多年。最早开始于宋代。每逢腊八这一天,不论是朝廷、官府、寺院还是黎民百姓家都要做腊八粥。到了清朝,喝腊八粥的风俗更是盛行。在宫廷,皇帝、皇后、皇子等都要向文武大臣、侍从宫女赐腊八粥,并向各个寺院发放米、果等供僧侣食用。在民间,家家户户也要做腊八粥,祭祀祖先;同时,合家团聚在一起食用,馈赠亲朋好友。

中国各地腊八粥的花样,争奇竞巧,品种繁多。其中以北平的最为讲究,搀在白米中的物品较多,如红枣、莲子、核桃、栗子、杏仁、松仁、桂圆、榛子、葡萄、白果、菱角、青丝、玫瑰、红豆、花生……总计不下二十种。人们在腊月初七的晚上,就开始忙碌起来,洗米、泡果、拨皮、去核、精拣然后在半夜时分开始煮,再用微火炖,一直炖到第二天的清晨,腊八粥才算熬好了。

更为讲究的人家,还要先将果子雕刻成人形、动物、花样,再放在锅中煮。比较有特色的就是在腊八粥中放上“果狮”。果狮是用几种果子做成的狮形物,用剔去枣核烤干的脆枣作为狮身,半个核桃仁作为狮头,桃仁作为狮脚,甜杏仁用来作狮子尾巴。然后用糖粘在一起,放在粥碗里,活象一头小狮子。如果碗较大,可以摆上双狮或是四头小狮子。更讲究的,就是用枣泥、豆沙、山药、山楂糕等具备各种颜色的`食物,捏成八仙人、老寿星、罗汉像。这种装饰的腊八粥,只有在以前的大寺庙的供桌上才可以见到。

腊八粥熬好之后,要先敬神祭祖。之后要赠送亲友,一定要在中午之前送出去。最后才是全家人食用。吃剩的腊八粥,保存着吃了几天还有剩下来的,却是好兆头,取其“年年有余”的意义。如果把粥送给穷苦的人吃,那更是为自己积德。

腊八粥在民间还有巫术的作用。假如院子里种着花卉和果树,也要在枝干上涂抹一些腊八粥,相信来年多结果实。

腊八这一天,除了祭祖敬神外,还有悼念亡国、寄托哀思的。

篇23:腊八节经典来历传说故事

腊八节来历

农历十二月初八(农历十二月被称为腊月),是我国汉族传统的腊八节,这天我国大多数地区都有吃腊八粥的习俗。腊八粥是用八种当年收获的新鲜粮食和瓜果煮成,一般都为甜味粥。而中原地区的许多农家却喜欢吃腊八咸粥,粥内除大米、小米、绿豆、腊八粥材料豇豆、小豆、花生、大枣等原料外,还要加肉丝、萝卜、白菜、粉条、海带、豆腐等。

腊八节又称腊日祭、腊八祭、王侯腊或佛成道日,原来古代欢庆丰收、感谢祖先和神灵(包括门神、户神、宅神、灶神、井神)的祭祀仪式,除祭祖敬神的活动外,人们还要逐疫。这项活动来源于古代的傩(古代驱鬼避疫的仪式)。史前时代的医疗方法之一即驱鬼治疾。作为巫术活动的腊月击鼓驱疫之俗,今在湖南新化等地区仍有留存。后演化成纪念佛祖释伽牟尼成道的宗教节日。夏代称腊日为“嘉平”,商代为“清祀”,周代为“大蜡”;因在十二月举行,故称该月为腊月,称腊祭这一天为腊日。先秦的腊日在冬至后的第三个戌日,南北朝开始才固定在腊月初八。

《说文》载:“冬至后三戍日腊祭百神。”可见,冬至后第三个戍日曾是腊日。后由于佛教介入,腊日改在十二月初八,自此相沿成俗。何故岁终之月称“腊”的含义有三:一曰“腊者,接也”,寓有新旧交替的意思(《隋书·礼仪志》记载);二曰“腊者同猎”,指田猎获取禽兽好祭祖祭神,“腊”从“肉”旁,就是用肉“冬祭”;三曰“腊者,逐疫迎春”,腊八节又谓之“佛成道节”,亦名“成道会”,实际上可以说是十二月初八为腊日之由来。据传,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修行深山,静坐六年,饿得骨瘦如柴,曾欲弃此苦,恰遇一牧羊女,送他乳糜,他食罢盘腿坐于菩提树下,于十二月初八之日悟道成佛,为了纪念而始兴“佛成道节”。中国信徒出自虔诚,遂与“腊日”融合,方成“腊八节”,并同样举行隆重的仪礼活动。

腊八节经典传说故事

一、道教传说

相传腊月初八这一天是五帝会于上方玄都玉京的日子,只为校定生人受禄延益,在此日修道之人要斋戒沐浴,朝真行道,便能获得福禄无量。

二、佛教传说

在佛教便有释迦牟尼佛在这一天悟道成佛一说,相传在两千五百年多年前,释迦牟尼为求正法在金刚莲台之上,由于时日良久致使自己骨瘦如柴,幸得难陀与波罗二牧女提供的牛乳乳糜才得以为继,终于在苦修四十八天后了悟佛法,大彻大悟。而这一天正是腊月初八。从此腊八便成为了佛教的一个重大纪念之日。

三、秦始皇修长城传说

相传当年秦始皇修筑长城,动用天下劳工,但是却经常无粮继日,由于当时条件艰苦,劳工家人也无法将粮食及时送到,所以众劳工便将仅剩的少许粮食凑在一起,熬成一锅杂粮粥用以渡过难关。而这一天便是腊月初八,后人便在腊月初八这天熬腊八粥来纪念此日。

四、岳飞传说

腊八节的由来源于对大宋忠臣的怀念。相传岳飞在率领部下抗金之时,有一日兵至朱仙镇,兵将由于缺衣少食致使挨饿受冻,但四方百姓听闻是岳飞抗金兵将到此,便家家户户煮粥相济,如此岳飞才得以大胜金军。而这一天便是腊月初八,后人便在每年的腊月初八煮粥以示纪念。

五、朱元璋传说

朱元璋当年还未成为皇帝之时,曾经落魄至极,被元军囚禁大牢之中。在牢中饥肠辘辘的他从老鼠洞中扒出许多粮豆,他便将其放在一起熬了一锅豆粮粥,而这天正是腊月初八。再后来朱元璋荣登大宝成为大明皇帝还对此事念念不忘,遍将每年的腊月初八定为腊八节,并在这一天煮粥纪念。

六、民间传说

相传有老夫妇二人娶一儿媳,但此媳却终日好吃懒做,终于时至年粮食空瘪关无以为继,幸得邻里周济,家家户户送来杂粮,这家人将此杂粮熬制成粥才得以度过难关。而也正因此事令媳妇改掉恶习,这一天便是腊月初八,从此在此日熬制腊八粥来纪念,有谚语云“吃顿杂粮粥,教训记心头”

七、上古传说

传说五帝之一的颛顼有三子,此三子死后却变为厉鬼专吓孩童,令许多孩童惊吓致病,而百姓得知赤豆能驱鬼,遍将赤豆等豆物混在一起煮粥,吃下此粥的孩童便可百邪不侵,祛病祛灾。而此日正是腊月初八,遂将此日定为“腊八节”,在此日家家便会煮“腊八粥”来纪念。

腊八节的作文:腊八节的来历

腊八为话题的作文:腊八节的来历

腊八节作文小学生

腊八节和腊八粥作文600字

小学腊八粥由来的作文

介绍腊八节的作文

腊八节喝腊八粥的意义作文800字

除夕祭祖的来历与介绍

建党节的来历和习俗

腊八粥的五年级作文

腊八节的来历作文:吉祥的腊八节
《腊八节的来历作文:吉祥的腊八节.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腊八节的来历作文:吉祥的腊八节(共23篇)】相关文章:

北京的腊八粥来历2022-05-16

吃腊八粥的作文2022-12-01

有关腊八粥的五年级作文2022-11-27

腊八粥的故事及来历2023-03-12

关于端午节的传说和习俗作文2022-07-23

学做腊八粥的作文2022-05-06

关于腊八节的作文:腊八节的由来2022-05-06

腊八粥作文六年级700字2024-03-28

冬至节的来历和习俗作文1000字2024-02-16

我的腊八节作文650字2022-0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