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有机化学知识总结

时间:2023-02-21 07:35:45 其他总结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高中有机化学知识总结(精选13篇)由网友“绿豆”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高中有机化学知识总结,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高中有机化学知识总结

篇1:高中有机化学知识总结

一、燃烧现象

烷:火焰呈淡蓝色不明亮

烯:火焰明亮有黑烟

炔:火焰明亮有浓烈黑烟(纯氧中3000℃以上:氧炔焰)

苯:火焰明亮大量黑烟(同炔)

醇:火焰呈淡蓝色放大量热

二、酸性KMnO4&溴水

烷:都不褪色

烯炔:都褪色(前者氧化后者加成)

苯:KMnO4不褪色萃取使溴水褪色

三、通式

CnH2n+2 烷烃

CnH2n 烯烃 / 环烷烃

CnH2n-2 炔烃 / 二烯烃

CnH2n-6 苯及其同系物

CnH2n+2O 一元醇 / 烷基醚

CnH2nO 饱和一元醛 / 酮

CnH2n-6O 芳香醇 / 酚

CnH2nO2 羧酸 / 酯

四、物理性质

甲烷:无色无味难溶

乙烯:无色稍有气味难溶

乙炔:无色无味微溶

(电石生成:含H2S、PH3 特殊难闻的臭味)

苯:无色有特殊气味液体难溶有毒

乙醇:无色有特殊香味混溶易挥发

乙酸:无色刺激性气味易溶能挥发

篇2:高中有机化学知识总结

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

(1)配制使用的仪器:托盘天平(固体溶质)、量筒(液体溶质)、容量瓶(强调:在具体实验时,应写规格,否则错!)、烧杯、玻璃棒、胶头滴管。

(2)配制的步骤:

①计算溶质的量(若为固体溶质计算所需质量,若为溶液计算所需溶液的体积)

②称取(或量取)

③溶解(静置冷却)

④转移

⑤洗涤

⑥定容

⑦摇匀。

(如果仪器中有试剂瓶,就要加一个步骤:装瓶)。

例如:配制400mL0.1mol/L的Na2CO3溶液:

(1)计算:需无水Na2CO3 5.3 g。

(2)称量:用托盘天平称量无水Na2CO3 5.3 g。

(3)溶解:所需仪器烧杯、玻璃棒。

(4)转移:将烧杯中的溶液沿玻璃棒小心地引流到500mL容量瓶中。

(5)定容:当往容量瓶里加蒸馏水时,距刻度线1-2cm处停止,为避免加水的体积过多,改用胶头滴管加蒸馏水到溶液的凹液面正好与刻度线相切,这个操作叫做定容。

注意事项:

①不能配制任意体积的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这是因为容量瓶的容积是固定的,没有任意体积规格的容量瓶。

②溶液注入容量瓶前需恢复到室温,这是因为容量瓶受热易炸裂,同时溶液温度过高会使容量瓶膨胀影响溶液配制的精确度。

③用胶头滴管定容后再振荡,出现液面低于刻度线时不要再加水,这是因为振荡时有少量溶液粘在瓶颈上还没完全回流,故液面暂时低于刻度线,若此时又加水会使所配制溶液的浓度偏低。

④如果加水定容时超出了刻度线,不能将超出部分再吸走,须应重新配制。

⑤如果摇匀时不小心洒出几滴,不能再加水至刻度,必须重新配制,这是因为所洒出的几滴溶液中含有溶质,会使所配制溶液的浓度偏低。

⑥溶质溶解后转移至容量瓶时,必须用少量蒸馏水将烧杯及玻璃棒洗涤2—3次,并将洗涤液一并倒入容量瓶,这是因为烧杯及玻璃棒会粘有少量溶质,只有这样才能尽可能地把溶质全部转移到容量瓶中。

篇3:高中有机化学知识点总结

高中有机化学知识点总结

1.有机化合物的组成与结构:

⑴能根据有机化合物的元素含量、相对分子质量确定有机化合物的分子式。

⑵了解常见有机化合物的结构。了解有机物分子中的官能团,能正确地表示它们的结构。

⑶了解确定有机化合物结构的化学方法和某些物理方法。

⑷了解有机化合物存在异构现象、能判断简单有机化合物的同分异构体(不包括手性异构体)

⑸能根据有机化合物命名规则命名简单的有机化合物。

⑹能列举事实说明有机分子中基团之间存在相互影响。

2.烃及其衍生物的性质与应用

⑴以烷、烯、炔和芳香烃的代表物为例,比较它们在组成、结构、性质上的差异。

⑵了解天然气、石油液化气和汽油的主要成分及其应用。

⑶举例说明烃类物质在有机合成和有机化工中的重要作用。

⑷了解卤代烃、醇、酚、醛、羧酸、酯的典型代表物的级成和结构特点以及它们的相互联系。

⑸了解加成反应、取代反应和消去反应。

⑹结合实际了解某些有机化合物对健康可能产生影响,关注有机化合物的安全使用问题。

3.糖类、氨基酸和蛋白质

⑴了解糖类的组成和性质特点,能举例说明糖类在食品加工和生物质能源开发上的应用。

⑵了解氨基酸的组成、结构特点和主要化学性质,氨基酸与人体健康的关系。

⑶了解蛋白质的组成、结构和性质。

⑷了解化学科学在生命科学发展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4.合成高分子化合物

⑴了解合成高分子的组成与结构特点,能依据简单合成高分子的结构分析其链节和单体。

⑵了解加聚反应和缩聚反应的特点。

⑶了解新型高分子材料的性能及其在高新技术领域中的应用。

⑷了解合成高分子化合物在发展经济、提高生活质量方面的贡献。

依据反应条件:

⑴能与NaOH反应的有:①卤代烃水解;②酯水解;③卤代烃醇溶液消去;④酸;⑤酚;⑥乙酸钠与NaOH制甲烷

⑵浓H2SO4条件:①醇消去;②醇成醚;③苯硝化;④酯化反应

⑶稀H2SO4条件:①酯水解;②糖类水解;③蛋白质水解

⑷Ni,加热:适用于所有加氢的加成反应

⑸Fe:苯环的卤代

⑹光照:烷烃光卤代

⑺醇、卤代烃消去的结构条件:β-C上有氢

⑻醇氧化的结构条件:α-C上有氢

依据反应现象

⑴水或溴的CCl4溶液褪色:C═C或C≡C;

⑵FeCl3溶液显紫色:酚;

⑶石蕊试液显红色:羧酸;

⑷Na反应产生H2:含羟基化合物(醇、酚或羧酸);

⑸Na2CO3或NaHCO3溶液反应产生CO2:羧酸;

⑹Na2CO3溶液反应但无CO2气体放出:酚;

⑺NaOH溶液反应:酚、羧酸、酯或卤代烃;

⑻生银镜反应或与新制的Cu(OH)2悬浊液共热产生红色沉淀:醛;

⑼常温下能溶解Cu(OH)2:羧酸;

⑽能氧化成羧酸的醇:含“─CH2OH”的结构(能氧化的醇,羟基相“连”的碳原子上含有氢原子;能发生消去反应的醇,羟基相“邻”的碳原子上含有氢原子);

⑾水解:酯、卤代烃、二糖和多糖、酰胺和蛋白质;

⑿既能氧化成羧酸又能还原成醇:醛;

篇4:高中有机化学考点总结

高中有机化学考点总结

高中有机化学考点总结

1.需水浴加热的反应有:

(1)、银镜反应

(2)、乙酸乙酯的水解

(3)苯的硝化

(4)糖的水解

(5)、酚醛树脂的制取

(6)固体溶解度的测定

凡是在不高于100℃的条件下反应,均可用水浴加热,其优点:温度变化平稳,不会大起大落,有利于反应的进行。

2.需用温度计的实验有:

(1)、实验室制乙烯(170℃)

(2)、蒸馏

(3)、固体溶解度的测定

(4)、乙酸乙酯的水解(70-80℃)

(5)、中和热的测定

(6)制硝基苯(50-60℃)

〔说明〕:

(1)凡需要准确控制温度者均需用温度计。

(2)注意温度计水银球的位置。

3.能与na反应的有机物有:醇、酚、羧酸等--凡含羟基的化合物。

4.能发生银镜反应的物质有:

醛、甲酸、甲酸盐、甲酸酯、葡萄糖、麦芽糖--凡含醛基的物质。

5.能使高锰酸钾酸性溶液褪色的物质有:

(1)含有碳碳双键、碳碳叁键的烃和烃的衍生物、苯的同系物

(2)含有羟基的化合物如醇和酚类物质

(3)含有醛基的化合物

(4)具有还原性的无机物(如so2、feso4、ki、hcl、h2o2等)

6.能使溴水褪色的物质有:

(1)含有碳碳双键和碳碳叁键的烃和烃的衍生物(加成)

(2)苯酚等酚类物质(取代)

(3)含醛基物质(氧化)

(4)碱性物质(如naoh、na2co3)(氧化还原――歧化反应)

(5)较强的无机还原剂(如so2、ki、feso4等)(氧化)

(6)有机溶剂(如苯和苯的同系物、四氯甲烷、汽油、已烷等,属于萃取,使水层褪色而有机层呈橙红色。)

7.密度比水大的液体有机物有:溴乙烷、溴苯、硝基苯、四氯化碳等。

8、密度比水小的`液体有机物有:烃、大多数酯、一氯烷烃。

9.能发生水解反应的物质有卤代烃、酯(油脂)、二糖、多糖、蛋白质(肽)、盐。

10.不溶于水的有机物有:烃、卤代烃、酯、淀粉、纤维素

11.常温下为气体的有机物有:分子中含有碳原子数小于或等于4的烃(新戊烷例外)、一氯甲烷、甲醛。

12.浓硫酸、加热条件下发生的反应有:

苯及苯的同系物的硝化、磺化、醇的脱水反应、酯化反应、纤维素的水解

13.能被氧化的物质有:

含有碳碳双键或碳碳叁键的不饱和化合物(kmno4)、苯的同系物、醇、醛、酚。

大多数有机物都可以燃烧,燃烧都是被氧气氧化。

14.显酸性的有机物有:含有酚羟基和羧基的化合物。

15.能使蛋白质变性的物质有:强酸、强碱、重金属盐、甲醛、苯酚、强氧化剂、浓的酒精、双氧水、碘酒、三氯乙酸等。

16.既能与酸又能与碱反应的有机物:具有酸、碱双官能团的有机物(氨基酸、蛋白质等)

17.能与naoh溶液发生反应的有机物:

(1)酚:

(2)羧酸:

(3)卤代烃(水溶液:水解;醇溶液:消去)

(4)酯:(水解,不加热反应慢,加热反应快)

(5)蛋白质(水解)

18、有明显颜色变化的有机反应:

(1)苯酚与三氯化铁溶液反应呈紫色;

(2)kmno4酸性溶液的褪色;

(3)溴水的褪色;

(4)淀粉遇碘单质变蓝色。

(5)蛋白质遇浓硝酸呈黄色颜色反应

篇5:高中有机化学怎么学

把握结构,逻辑推理

常说“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反映结构”这在有机化学中表现的尤为突出。那么,有机物的结构是学习有机化学的基础。碳原子之间通过什么方式成键,与其它原子间的连接方式如何等,都是有机化学结构的关键点。同学们要借助球棍模型多观察、多思考,充分利用空间想象掌握典型物质的结构特点。“性质反映结构”不仅表现在化学性质上,同时也体现在物理性质上,要善于利用这一性质,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理清联系,融会贯通

掌握了各类有机物的结构和性质后,还要理清各有机物之间的联系,熟悉它们之间的转化关系,形成完整的知识网络,达到对知识的融会贯通。如,烷烃通过取代反应可以转化为卤代烃,烯烃可以发生加成反应制得卤代烃,卤代烃经消去反应又可以转化为烯烃,若经水解反应则可制得醇,醇也可由烯烃与水加成制得,醇可以氧化为醛,醛可以进一步氧化为羧酸,羧酸和醇又可以反应生成酯,而酯能水解重新得到醇和羧酸。苯环上的烃基也可发生上述类似的转化。这是有机化学的主干知识,往往也是有机框图推断题的突破口,同学们可围绕这条主线整理知识,构建自己的知识网络。

辩证分析,灵活运用

同系物之间的化学性质往往相似,具有相同官能团的物质也能发生类似的化学反应,据此可使繁多的有机物体系化和规律化。但是,在考虑事物普遍性的同时还要认识其特殊性,由于基团间的相互影响,使得各有机物又会表现出一些特殊的性质。如,苯及其同系物都能发生取代反应,苯的同系物能被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氧化而使其褪色,但苯却不能。再如,醇、酚、葡萄糖和羧酸都含有羟基(—OH),因而它们都能与金属钠反应产生氢气,但由于与羟基所连的基团各不相同,结果使它们各自的化学性质又有明显的差异。如,醇和葡萄糖溶液呈中性,不能与碱和盐反应;苯酚溶液呈微酸性(比碳酸弱,比碳酸氢根强),不能使指示剂变色,可与碱发生中和反应,能与碳酸钠溶液反应而不能与碳酸氢钠溶液反应;羧酸溶液呈明显酸性,具有酸的通性。学习有机化学时要运用辩证思维,对具体物质、问题具体分析,综合考虑事物的共性和个性,灵活应用。

篇6:有机化学总结

一、有机物的结构与性质;

1、常见的各类有机物的官能团,结构特点及主要化学;

(1)烷烃;A)官能团:无;通式:CnH2n+2;代表物:C;B)结构特点:键角为109°28′,空间正四面体;C)化学性质:;

①取代反应(与卤素单质、在光照条件下);CH4+Cl2光CH3Cl+HCl,光CH3Cl;点

②燃烧CH4+2O2;

③热裂解CH4CO2+2H

篇7:有机化学总结

一、有机物的结构与性质

1、常见的各类有机物的官能团,结构特点及主要化学性质

(1)烷烃

A) 官能团:无 ;通式:CnH2n+2;代表物:CH4

B) 结构特点:键角为109°28′,空间正四面体分子。

烷烃分子中的每个C原子的四个价键也都如此。

C) 化学性质:

①取代反应(与卤素单质、在光照条件下)

CH4 + Cl2光 CH3Cl + HCl , 光 CH3Cl + Cl2CH2Cl2 + HCl

点②燃烧 CH4 + 2O2

③热裂解 CH4 CO2 + 2H2O 高温 C + 2H 2隔绝空气

(2)烯烃:

A) 官能团:C=C 代表物:H2C=CH2 结构特点:键角为 120° 碳原子与其所连接的四个原子共平面

B) 化学性质:

①加成反应(与 X2、H2、HX、H2O 等)

CH2=CH2 + Br2

CH2=CH2 + H2O

CH2=CH2 + HX

②加聚反应(与自身、其他烯烃)nCH2=CH2

③燃烧CH2=CH2 + 3O2

④氧化反应 KMnO4 酸性溶液

(3)炔烃:

A) 官能团:—C≡C— ;通式:CnH2n—2(n≥2);代表物:HC≡CH

B) 结构特点:碳碳叁键与单键间的键角为180°。

两个叁键碳原子与其所连接的两个原子在同一条直线上。

C) 化学性质:

①氧化反应:a.可燃性:2C2H2+5O2 →

b.被 KMnO4 氧化:

②加成反应:可以跟 Br2、H2、HX 等多种物质发生加成反应。

CH≡CH+H2 →

(4)苯及苯的同系物:

A) 通式:CnH2n—6(n≥6)

B)结构特点:苯分子中键角为120°,平面正六边形结构,6个

C原子和6个H原子共平面。

C)化学性质:

①取代反应(与液溴、HNO3、H2SO

4等)

HBr+ Br2Fe或Br +

②加成反应(与 H2、Cl2 等) + 3H2Ni △

③侧链和苯环相互影响:侧链受苯环易氧化,苯环受易取代。

(5)卤代烃:

A)官能团:—X 代表物:CH3CH2Br

B)化学性质: ①取代反应(水解)CH3CH2Br + H2O→

②消去反应(邻碳有氢):CH3CH2Br ? →

(6)醇类:

A) 官能团:—OH(醇羟基);通式: CnH2n+2O(一元醇 / 烷基醚);代表物: CH3CH2OH

B) 结构特点:羟基取代链烃分子(或脂环烃分子、苯环侧链上)的氢原子而得到的产物。

结构与相应的'烃类似。

C)物理性质(乙醇):无色、透明,具有特殊香味的液体(易挥发),密度比水小,能跟水以任意比互溶(一般不能做萃取剂)。

是一种重要的溶剂,能溶解多种有机物和无物。

D) 化学性质:

①置换反应(羟基氢原子被活泼金属置换)

2CH3CH2OH + 2Na

②跟氢卤酸的反应

③催化氧化:2CH3CH2OH + O2

④酯化反应(跟羧酸或含氧无机酸)CH3COOH + CH3CH2OH

⑤消去反应(分子内脱水):

⑥取代反应(分子间脱水):

(7)酚类:

A) 官能团: 通式:CnH2n-6O

B)物理性质:纯净的本分是无色晶体,具有特殊的气味,易溶于乙醇等有机溶剂。

室温下微溶于水,当温度高于 65℃的时候,能与水混容。

C)化学性质:

①酸性:苯酚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

②苯酚钠溶液中通入二氧化碳

③苯酚的定性检验定量测定方法:

④显色反应:

(8)醛

A) 官能团: 代表物:CH3CHO

B) 化学性质:

①加成反应(加氢、氢化或还原反应)CH3CHO + H2 →

②氧化反应(醛的还原性)2CH3CHO + 5O2 →

CH3CHO + 2[Ag(NH3)2OH] CH3CHO + 2Cu(OH)2

(9)羧酸

A) 官能团: 代表物:CH3COOH

B) 化学性质:

①具有无机酸的通性

②酯化反应 浓 H CH3COOH + CH3CH2OH CH3COOCH2CH3 + H2O △

③水解反应(酸性或碱性条件下)

二、引入官能团的方法

消除官能团的方法

①通过加成消除不饱和键;

②通过消去或氧化或酯化等消除羟基(-OH);

③通过加成或氧化等消除醛基(-CHO)。

三、根据反应物的化学性质推断官能团

四、由反应条件推断反应类型

五、有机物溶解性规律

根据相似相溶规则,有机物常见官能团中,醇羟基、羧基、磺酸基、酮羰基等为亲水基团,硝基、酯基、C-X键等为憎水基团。

当有机物中碳原子数较少且亲水基团占主导地位时,物质一般易溶于水;当有机物中憎水基团占主导地位时,物质一般难溶于水。

常见不溶于水的有机物:烃、卤代烃、酯、淀粉、纤维素

不溶于水密度比水大:CCI4、溴乙烷、溴苯、硝基苯

不溶于水密度比水小:苯、酯类、石油产品(烃)

六、分子中原子个数比关系

(1)C︰H=1︰1,可能为乙炔、苯、苯乙烯、苯酚。

(2)C︰H=l︰2,可能分为单烯烃、甲醛、乙酸、甲酸甲酯、葡萄糖、果糖等。

(3)C︰H=1︰4,可能为甲烷、甲醇、尿素[CO(NH2)2]

七、其他

1.需水浴加热的反应有:

(1)、银镜反应(2)、乙酸乙酯的水解(3)苯的硝化(4)糖的水解 (5)、酚醛树脂的制取(6)固体溶解度的测定

凡是在不高于100℃的条件下反应,均可用水浴加热,其优点:温度变化平稳,不会大起大落,有利于反应的进行。

2.需用温度计的实验有: (1)、实验室制乙烯(170℃) (2)、蒸馏 (3)、固体溶解度的测定(4)、乙酸乙酯的水解(70-80℃) (5)、中和热的测定 (6)制硝基苯(50-60℃)

〔说明〕:(1)凡需要准确控制温度者均需用温度计。

(2)注意温度计水银球的位置。

3.能与Na反应的有机物有: 醇、酚、羧酸等——凡含羟基的化合物。

4.能发生银镜反应的物质有: 醛、甲酸、甲酸盐、甲酸酯、葡萄糖、麦芽糖——凡含醛基的物质。

5.能使高锰酸钾酸性溶液褪色的物质有:

(1)含有碳碳双键、碳碳叁键的烃和烃的衍生物、苯的同系物

(2)含有羟基的化合物如醇和酚类物质

(3)含有醛基的化合物

(4)具有还原性的无机物(如SO2、FeSO4、KI、HCl、H2O2等)

6.能使溴水褪色的物质有:

(1)含有碳碳双键和碳碳叁键的烃和烃的衍生物(加成)

(2)苯酚等酚类物质(取代)

(3)含醛基物质(氧化)

(4)碱性物质(如NaOH、Na2CO3)(氧化还原――歧化反应)

(5)较强的无机还原剂(如SO2、KI、FeSO4等)(氧化)

(6)有机溶剂(如苯和苯的同系物、四氯甲烷、汽油、已烷等,属于萃取,使水层褪色而有机层呈橙红色。)

7.密度比水大的液体有机物有:溴乙烷、溴苯、硝基苯、四氯化碳等。

8、密度比水小的液体有机物有:烃、大多数酯、一氯烷烃。

9.能发生水解反应的物质有:卤代烃、酯(油脂)、二糖、多糖、蛋白质(肽)、盐。

10.不溶于水的有机物有:烃、卤代烃、酯、淀粉、纤维素

11.常温下为气体的有机物有:分子中含有碳原子数小于或等于4的烃(新戊烷例外)、一氯甲烷、甲醛。

12.浓硫酸、加热条件下发生的反应有: 苯及苯的同系物的硝化、磺化、醇的脱水反应、酯化反应、纤维素的水解

13.能被氧化的物质有: 含有碳碳双键或碳碳叁键的不饱和化合物(KMnO4)、苯的同系物、醇、醛、酚。

大多数有机物都可以燃烧,燃烧都是被氧气氧化。

14.显酸性的有机物有:含有酚羟基和羧基的化合物。

15.能使蛋白质变性的物质有:强酸、强碱、重金属盐、甲醛、苯酚、强氧化剂、浓的酒精、双氧水、碘酒、三氯乙酸等。

16.既能与酸又能与碱反应的有机物:具有酸、碱双官能团的有机物(氨基酸、蛋白质等)

17.能与NaOH溶液发生反应的有机物:

(1)酚: (2)羧酸: (3)卤代烃(水溶液:水解;醇溶液:消去)

(4)酯:(水解,不加热反应慢,加热反应快) (5)蛋白质(水解)

18、有明显颜色变化的有机反应:

1.苯酚与三氯化铁溶液反应呈紫色;

2.KMnO4酸性溶液的褪色;

3.溴水的褪色;

4.淀粉遇碘单质变蓝色。

5.蛋白质遇浓硝酸呈黄色(颜色反应)

篇8:高中有机化学学习方法

结构决定性质──学习有机化学的法宝

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反映结构在有机化学中表现得特别明显,这不仅表现在化学性质中,同时也体现在物理性质上。因此在有机化学的学习中,要善于利用好这个法宝。这样在有机化学学习时能触类旁通,收到事半功倍之效果。

从物理性质看:烃一般是非极性或弱极性的分子。分子间的作用力比较小,因此烃的熔点、沸点比较低,碳原子数小于等于4的烃常温下为气态,烃一般难溶于强极性的溶剂水中;烃的衍生物随着官能团极性的增强,分子间作用力增大,其熔点、沸点都比相对分子质量相当的烃类要高,如乙醇的沸点为78℃,比相对分子质量相当的丙烷高出120.07℃;具有强极性的烃的衍生物,容易溶解在强极性的溶剂水中,如低碳原子的醇、醛、酸能与水互溶。

从化学性质看:烷烃的单键结构决定了化学性质的稳定性,取代反应为它的特征反应;不饱和烃中的双键、叁键由于其中的一个、二个键易断裂,化学性质比较活泼,加成和加聚反应为它们的特征反应;苯芳烃由于苯环结构的特殊性使其具饱和烃和不饱和烃的双重性质,能发生取代和加成反应;烃的衍生物的性质,决定于官能团的性质,因此要根据官能团种类去分析烃的衍生物的性质。如甲酸乙酯、葡萄糖,尽管它们不属于醛类,但它们都含有醛基,因此它们都具有醛的主要性质(如银镜反应等),甲酸(H-CO-OH)从结构看,既有-COOH,又有-CHO,因此甲酸具有酸和醛的双重性质。

篇9:高中有机化学学习方法

学会辩证分析──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在有机化学的学习中,我们通过弄懂一个或几个化合物的性质,来推知其它同系物的性质,从而使庞大的有机物体系化和规律化,这是学习有机化学的基本方法。但是,不同间的事物在考察普遍联系性的同时,还要认识其发展性和特殊性,这就需要我们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去更全面、深刻地认识有机化学知识。

(1)普遍性与特殊性

有机物虽然种类繁多,但有同系物,而同系物的结构和性质是相似的,这就是普遍性。因此,在复习时只要认真弄懂一个或几个化合物,就可推知其它同系物的性质,从而把庞大的有机物体系化和规律化。但是,任何特殊性都不能完全包括在普遍性之中,复习中要善于在有机物的特殊性中发现普遍性,又要在普遍性的指导下研究特殊性。以醇为例:醇类能催化氧化为醛、发生消去生成烯,但(CH3)3C-OH不能氧化成醛,CH3-OH、(CH3)3C-CH2-OH不能消去生成烯,这是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

乙醇能与水互溶,但维生素A难溶于水;乙醇与甲醚虽然组成相同,但由于结构不同,两物质的熔沸点等性质相差甚远。前者是量变引起了质变,后者是质变引起量变。

乙醇、苯酚、乙酸、葡萄糖分子中均含有羟基,因而它们都能与金属钠反应放出氢气,但由于与羟基相连的基团各不相同,基团间相互影响的结果使羟基表现出来的性质又具有明显的差异,如:乙醇、葡萄糖溶液呈中性,苯酚溶液呈弱酸性,乙酸溶液呈明显酸性,这是普遍联系与相互影响的辩证关系。

(2)内因和外因

虽说结构决定性质,相同结构的有机物具有相似的性质,但由于有机物化学性质的“多面性”,具有相同结构的有机物在不同条件下可能发生不同的反应。所以分析有机反应,在首先考虑内因即物质结构的同时,还必须充分考虑外因,即反应条件对有机反应的影响。

如乙醇与浓H2SO4共热至170℃,发生消去反应,主要生成乙烯;但若是140℃,则主要发生取代而得到乙醚。还如苯与Cl2在铁为催化剂时发生取代得氯苯,但在紫外线照射时,则发生加成生成“六六六”。

因此,我们在书写有机化学方程式时必须注明反应条件。

篇10:高中有机化学学习方法

分析“断键”规律──正确书写反应的关键

在有机化学反应方程式书写时,同学们面对复杂的有机分子结构有些茫然,如果能抓住反应过程中化学键的“断键”规律,对正确书写反应产物,配平反应方程式将提供很大的帮助。例如乙醇主要化学反应的断键规律:

置换反应:2CH3CH2-O-H+2Na─→2CH3CH2ONa+H2↑

催化氧化:2CH3-CH2-OH+O2 ─→ 2CH3-CH=O+2H2O

(注:每二个氢原子结合一个氧原子生成水,故乙醇与氧气2:1反应)

取代反应:CH3CH2+OH+HBr─→CH3CH2Br+H2O

消去反应:CH2-CH2─→CH2=CH2+H2O

篇11:有机化学知识点总结

有机化学知识点总结

1、常温常压下为气态的有机物:1~4个碳原子的烃,一氯甲烷、新戊烷、甲醛。

2、碳原子较少的醛、醇、羧酸(如甘油、乙醇、乙醛、乙酸)易溶于水;液态烃(如苯、汽油)、卤代烃(溴苯)、硝基化合物(硝基苯)、醚、酯(乙酸乙酯)都难溶于水;苯酚在常温微溶与水,但高于65℃任意比互溶。

3、所有烃、酯、一氯烷烃的密度都小于水;一溴烷烃、多卤代烃、硝基化合物的密度都大于水。

4、能使溴水反应褪色的有机物有:烯烃、炔烃、苯酚、醛、含不饱和碳碳键(碳碳双键、碳碳叁键)的有机物。能使溴水萃取褪色的有:苯、苯的同系物(甲苯)、ccl4、氯仿、液态烷烃等。

5、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的有机物:烯烃、炔烃、苯的同系物、醇类、醛类、含不饱和碳碳键的有机物、酚类(苯酚)。

6、碳原子个数相同时互为同分异构体的不同类物质:烯烃和环烷烃、炔烃和二烯烃、饱和一元醇和醚、饱和一元醛和酮、饱和一元羧酸和酯、芳香醇和酚、硝基化合物和氨基酸。

7、无同分异构体的有机物是:烷烃:ch4、c2h6、c3h8;烯烃:c2h4;炔烃:c2h2;氯代烃:ch3cl、ch2cl2、chcl3、ccl4、c2h5cl;醇:ch4o;醛:ch2o、c2h4o;酸:ch2o2。

8、属于取代反应范畴的有:卤代、硝化、磺化、酯化、水解、分子间脱水(如:乙醇分子间脱水)等。

9、能与氢气发生加成反应的物质:烯烃、炔烃、苯及其同系物、醛、酮、不饱和羧酸(ch2=chcooh)及其酯(ch3ch=chcooch3)、油酸甘油酯等。

10、能发生水解的物质:金属碳化物(cac2)、卤代烃(ch3ch2br)、醇钠(ch3ch2ona)、酚钠(c6h5ona)、羧酸盐

(ch3coona)、酯类(ch3cooch2ch3)、二糖(c12h22o11)(蔗糖、麦芽糖、纤维二糖、乳糖)、多糖(淀粉、纤维素)

((c6h10o5)n)、

蛋白质(酶)、油脂(硬脂酸甘油酯、油酸甘油酯)等。

11、能与活泼金属反应置换出氢气的物质:醇、酚、羧酸。

12、能发生缩聚反应的物质:苯酚(c6h5oh)与醛(rcho)、

二元羧酸(cooh—cooh)与二元醇(hoch2ch2oh)、二元羧酸与二元胺(h2nch2ch2nh2)、羟基酸(hoch2cooh)、氨基酸(nh2ch2cooh)等。

13、需要水浴加热的实验:制硝基苯(—no2,60℃)、制苯磺酸

(—so3h,80℃)制酚醛树脂(沸水浴)、银镜反应、醛与新制cu(oh)2悬浊液反应(热水浴)、酯的水解、二糖水解(如蔗糖水解)、淀粉水解(沸水浴)。

14、

光照条件下能发生反应的:烷烃与卤素的取代反应、苯与氯气加成反应(紫外光)、—ch3+cl2—ch2cl(注意在铁催化下取代到苯环上)。

15、常用有机鉴别试剂:新制cu(oh)2、溴水、酸性高锰酸钾溶液、银氨溶液、naoh溶液、fecl3溶液。

16、最简式为ch的有机物:乙炔、苯、苯乙烯(—ch=ch2);最简式为ch2o的有机物:甲醛、乙酸(ch3cooh)、甲酸甲酯(hcooch3)、葡萄糖(c6h12o6)、果糖(c6h12o6)。

17、能发生银镜反应的物质(或与新制的cu(oh)2共热产生红色沉淀的):醛类(rcho)、葡萄糖、麦芽糖、甲酸(hcooh)、甲酸盐(hcoona)、甲酸酯(hcooch3)等。

18、常见的官能团及名称:—x(卤原子:氯原子等)、—oh(羟基)、—cho(醛基)、—cooh(羧基)、—coo—(酯基)、—co—(羰基)、—o—(醚键)、c=c(碳碳双键)、—c≡c—(碳碳叁键)、—nh2(氨基)、

—nh—co—(肽键)、—no2(硝基)

19、常见有机物的通式:烷烃:cnh2n+2;烯烃与环烷烃:cnh2n;炔烃与二烯烃:cnh2n-2;苯的同系物:cnh2n-6;饱和一元卤代

烃:cnh2n+1x;饱和一元醇:cnh2n+2o或cnh2n+1oh;苯酚及同系物:cnh2n-6o或cnh2n-7oh;醛:cnh2no或

cnh2n+1cho;酸:cnh2no2或cnh2n+1cooh;酯:cnh2no2或cnh2n+1coocmh2m+1

20、检验酒精中是否含水:用无水cuso4——变蓝

21、发生加聚反应的:含c=c双键的有机物(如烯)

21、能发生消去反应的是:乙醇(浓硫酸,170℃);卤代烃(如ch3ch2br)

醇发生消去反应的条件:c—c—oh、卤代烃发生消去的条件:c—c—x

hh

23、能发生酯化反应的是:醇和酸

24、燃烧产生大量黑烟的是:c2h2、c6h6

25、属于天然高分子的是:淀粉、纤维素、蛋白质、天然橡胶(油脂、麦芽糖、蔗糖不是)

26、属于三大合成材料的是:塑料、合成橡胶、合成纤维

27、常用来造纸的原料:纤维素

28、常用来制葡萄糖的是:淀粉

29、能发生皂化反应的是:油脂

30、水解生成氨基酸的是:蛋白质

31、水解的最终产物是葡萄糖的是:淀粉、纤维素、麦芽糖

32、能与na2co3或nahco3溶液反应的有机物是:含有—cooh:如乙酸

33、能与na2co3反应而不能跟nahco3反应的有机物是:苯酚

34、有毒的物质是:甲醇(含在工业酒精中);nano2(亚硝酸钠,工业用盐)

35、能与na反应产生h2的是:含羟基的物质(如乙醇、苯酚)、与含羧基的物质(如乙酸)

36、能还原成醇的是:醛或酮

37、能氧化成醛的醇是:r—ch2oh

38、能作植物生长调节剂、水果催熟剂的是:乙烯

39、能作为衡量一个国家石油化工水平的标志的是:乙烯的产量

40、通入过量的co2溶液变浑浊的是:c6h5ona溶液

41、不能水解的糖:单糖(如葡萄糖)

42、可用于环境消毒的:苯酚

43、皮肤上沾上苯酚用什么清洗:酒精;沾有油脂是试管用热碱液清洗;沾有银镜的试管用稀硝酸洗涤

44、医用酒精的浓度是:75%

45、写出下列有机反应类型:(1)甲烷与氯气光照反应(2)从乙烯制聚乙烯(3)乙烯使溴水褪色(4)从乙醇制乙烯(5)从乙醛制乙醇(6)从乙酸制乙酸乙酯(7)乙酸乙酯与naoh溶液共热

(8)油脂的硬化(9)从乙烯制乙醇(10)从乙醛制乙酸

46、加入浓溴水产生白色沉淀的是:苯酚

47、加入fecl3溶液显紫色的:苯酚

48、能使蛋白质发生盐析的两种盐:na2so4、(nh4)2so4

49、写出下列通式:(1)烷;(2)烯;(3)炔

俗名总结:

篇12:有机化学知识点总结

序号物质俗名序号物质俗名

1甲烷:沼气、天然气的主要成分11na2co3纯碱、苏打

2乙炔:电石气12nahco3小苏打

3乙醇:酒精13cuso4?5h2o胆矾、蓝矾

4丙三醇:甘油14sio2石英、硅石

5苯酚:石炭酸15cao生石灰

6甲醛:蚁醛16ca(oh)2熟石灰、消石灰

7乙酸:醋酸17caco3石灰石、大理石

8三氯甲烷:氯仿18na2sio3水溶液水玻璃

9nacl:食盐19kal(so4)2?12h2o明矾

10naoh:烧碱、火碱、苛性钠20co2固体干冰

实验部分:

1.需水浴加热的反应有:

(1)、银镜反应(2)、乙酸乙酯的水解(3)苯的硝化(4)糖的水解

(5)、酚醛树脂的制取(6)固体溶解度的测定

凡是在不高于100℃的条件下反应,均可用高考资源网水浴加热,其优点:温度变化平稳,不会大起大落,有利于反应的进行。

2.需用温度计的实验有:

(1)、实验室制乙烯(170℃)

(2)、蒸馏

(3)、固体溶解度的测定

(4)、乙酸乙酯的水解(70-80℃)

(5)、中和热的测定

(6)制硝基苯(50-60℃)

〔说明〕:(1)凡需要准确控制温度者均需用温度计。(2)注意温度计水银球的位置。

3.能与na反应的有机物有:

醇、酚、羧酸等——凡含羟基的化合物。

4.能发生银镜反应的物质有:

醛、甲酸、甲酸盐、甲酸酯、葡萄糖、麦芽糖——凡含醛基的物质。

5.能使高锰酸钾酸性溶液褪色的物质有:

(1)含有碳碳双键、碳碳叁键的烃和烃的衍生物、苯的同系物

(2)含有羟基的化合物如醇和酚类物质

(3)含有醛基的化合物

(4)具有还原性的无机物(如so2、feso4、ki、hcl、h2o2等)

6.能使溴水褪色的物质有:

(1)含有碳碳双键和碳碳叁键的烃和烃的衍生物(加成)

(2)苯酚等酚类物质(取代)

(3)含醛基物质(氧化)

(4)碱性物质(如naoh、na2co3)(氧化还原――歧化反应)

(5)较强的无机还原剂(如so2、ki、feso4等)(氧化)

(6)有机溶剂(如苯和苯的同系物、四氯甲烷、汽油、已烷等,属于萃取,使水层褪色而有机层呈橙红色。)

7.密度比水大的液体有机物有:溴乙烷、溴苯、硝基苯、四氯化碳等。

8、密度比水小的液体有机物有:烃、大多数酯、一氯烷烃。

9.能发生水解反应的物质有:www.ks5u.com

卤代烃、酯(油脂)、二糖、多糖、蛋白质(肽)、盐。

10.不溶于水的有机物有:

烃、卤代烃、酯、淀粉、纤维素

11.常温下为气体的有机物有:

分子中含有碳原子数小于或等于4的烃(新戊烷例外)、一氯甲烷、甲醛。

12.浓硫酸、加热条件下发生的反应有:

苯及苯的同系物的硝化、磺化、醇的脱水反应、酯化反应、纤维素的水解

13.能被氧化的物质有:

含有碳碳双键或碳碳叁键的不饱和化合物(kmno4)、苯的同系物、醇、醛、酚。

大多数有机物都可以燃烧,燃烧都是被氧气氧化。

14.显酸性的有机物有:含有酚羟基和羧基的化合物。

15.能使蛋白质变性的物质有:强酸、强碱、重金属盐、甲醛、苯酚、强氧化剂、浓的酒精、双氧水、碘酒、三氯乙酸等。

16.既能与酸又能与碱反应的有机物:具有酸、碱双官能团的有机物(氨基酸、蛋白质等)

17.能与naoh溶液发生反应的有机物:

(1)酚:

(2)羧酸:

(3)卤代烃(水溶液:水解;醇溶液:消去)

(4)酯:(水解,不加热反应慢,加热反应快)

(5)蛋白质(水解)

18、有明显颜色变化的有机反应:

1.苯酚与三氯化铁溶液反应呈紫色;

2.kmno4酸性溶液的褪色;

3.溴水的褪色;

4.淀粉遇碘单质变蓝色。

5.蛋白质遇浓硝酸呈黄色(颜色反应)

篇13:高中有机化学教学论文

高中有机化学教学论文

一、多利用演示实验进行直观教学

演示实验是一种最有效的直观教学方法。有人说,即使讲千遍,不如做实验。要成功地做好演示实验,最起码要做到以下三点:

1、准备要充分。

首先要熟悉教材,熟悉实验内容和实验步骤,明确实验的目的,考虑如何引导学生进行观察,观察什么,如何观察。切莫使演示实验成了“魔术表演”。演示实验即使是最简单的实验,教师在课前都要试做两次,对于反应温度、溶液浓度、药品用量都要做到心中有数。课堂演示要保证万无一失。演示实验所需药品和仪器要列个清单,走进课堂前,一一对照,看是否遗漏,小东小西缺一样都会影响实验的进程,从而影响学生的情绪。

2、操作要规范。

演示实验中,教师的一举一动都会成为学生独立操作的依据和榜样,对学生的实验技能起着示范作用。教师操作应按规定进行,有条不紊。

演示桌上要整洁,与实验无关的东西(哪怕是下一步演示要用的),皆不要放在演示桌上,以免影响学生观察。试剂的取用要适当,多了浪费,少了现象不明显或造成实验失败。

3、要注意安全。

演示实验要绝对安全。发生事故,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哪一方受伤都会造成不良影响。制取有毒气体,一定要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对易燃、易爆要更加小心。例如在演示氯气制法时,适当控制二氧化锰和盐酸的量,以便在收集若干瓶氯气后,所剩氯气的量就很少了,但仍要将多余氯气通入碱液中。最后将装置移到室外,反应基本上就停止了。要学生闻氯要煽闻。为防止意外,每次演示实验,最好都要在提篮中(木制)放些水和湿布。

二、多让学生动手进行操作

学生多动手实验,可以使学生获得生动的感性知识,从而更好地理解、巩固所学化学知识,形成化学概念,促进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等各方面能力的提高,并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农村中学条件限制的条件下,教学时可采取如下措施:

1、首先做好教学讲授的配套工作

课堂演示实验是配合讲授、课堂讨论的重要环节,好的实验能使课堂气氛生动活泼,学生学习兴趣增强,注意力集中。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特别重视常规演示实验,在每次的演示中保证做到:事先做好充分的准备;实验要规范,保证让全班同学看清、看懂。这样做的目的是使同学们注意观察演示实验,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使演示实验不流于形式,改变按课本背实验的不良做法。

2、为学生多创造动手参与的条件

教师应多为学生创造一个动手参与、动脑思考的课堂气氛,尽可能地将一些演示实验变为学生的小组实验。还可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提出改进实验的思路和方法,变被动为主动,充分调整、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对化学课的兴趣。

3、充分调动学生的实验积极性

为进一步调动学生化学实验的积极性和参与意识,让学生根据已学知识来自己设计实验,完成实验。例如,将初中化学乙醇和苯、甲醛和乙酸等物质的鉴别改为由学生自己设计动手的实验。原来学生只在作业本上完成乙醇和苯、甲醛和乙酸等物质的鉴别、分离,现在改为由他们先设计合理方案,自己选择仪器,然后独立在实验室完成自己设计自己动手的实验。这样安排,老师虽然费时费力,但学生的实验积极性和参与意识增强了。

三、多让学生想象

1.指导学生想象实验结果

某些实验,由于受乡镇中学条件的限制,只要是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能进行推测想象的,乃至是学生利用现有智力能进行创造想象的,都可先由学生想象其结果,再由教师(或学生)进行实验验证;现条件下,无法进行实验验证的,可由教师讲解点评。实践证明,这样做的教学效果比直接由实验得出结论的教学效果好得多。

如教学“烯烃化学性质”时,为消除学生由特殊到一般认识过程中的疑惑,可增补实验证明丙烯能使溴水、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等。其实施过程,就可采用提出问题、设计实验,先讨论实验结果,

再进行实验验证的方法。指导学生想象实验结果,不仅有利于学生想象能力的.提高,而且有利于学生直觉思维的发展。

2.引导学生设计实验

教学中,指导学生搞好实验设计,启发学生画好实验装置图,完成相应的题目要求等,可使学生创造性想象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如做完“钠和乙醇的反应”实验,可提出如下问题:钠取代了羟基上的氢原子还是碳原子上的氢原子?如何设计实验予以证明?由于教学时间的短暂以及还有其它教学任务尚需完成,因而此实验只好使学生通过想象而完成。这样,既要求学生能画出相应的实验装置图或其草图,还要求学生必须明确要取定量的乙醇与过量的钠反应并准确测定生成的氢气的体积,尔后经过计算才能确定。对解决这一问题感到有困难的学生,可引导其回忆已做过的测定电石纯度的实验习题。

四、布置实验作业,培养理解能力

化学实验作业,是学生综合运用基础知识和实验技能的一种多边活动。它包括书面练习、学做实验、观察操作等多种形式。学生通过完成实验作业,将进一步加深理解和消化知识,是又一次灵活运用知识的再实践。又如,在进行中和反应的实验时,碱中滴入石蕊试液变蓝色,酸中滴入石蕊试液变红色,学生用已学过有关酸碱的性质来理解实验现象,因而对中和反应的实质获得本质上的理解。总之,布置实验作业,不仅能使学得的理论知识系统化,更有助于理解能力的培养。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更深刻地感觉它。”

五、强调化学实验的预习和课后巩固

1.化学实验是否成功的关键是预习。上课前一天,学生们一定要抽出时间自觉地预习老师第二天要做的实验。学会先预习,好处很多:

(1)它能强化听课和实验的针对性,有利于发现问题,抓住重点和难点,提高听课和实验的效率;

(2)它可以节省实验的时间。通过预习时的独立思考,从而缩短做实验和课后做作业的时间;

(3)它可以增强实验的效果。

2、课后及时复习实验的内容,十多分钟就可以复习完,有时也可以像过“电影”一样地过一遍。复习能加深理解,复习能巩固知识。复习要及时,不能拖。复习中不懂的问题要及时请教老师,这样,在学习上就不会留存障碍,不留疑点,为以后顺利学习打好基础。 总之,化学实验是初中化学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它能帮助学生加强映像,开阔视野,扩大知识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它是初中学生的好朋友。乡镇中学尽管条件差,但化学实验不能省,我们要结合乡镇中学的特点,让学生在有限的实验中获得无限的乐趣!

高中化学教研工作总结精选

高一化学的学习方法总结

高三化学学习方法总结

九年级化学学习技巧

高一新生如何学好高中数学

高中化学教师工作计划

高中化学教研工作总结

高中理科学习方法演讲稿有哪些

高考化学学习技巧

高一化学学习方法指导

高中有机化学知识总结
《高中有机化学知识总结.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高中有机化学知识总结(精选13篇)】相关文章:

游戏化教学在高中化学的应用的论文2022-05-30

高中化学新课改论文2022-07-01

高中化学论文2022-12-21

高中学习总结2023-12-06

化学教学经验交流总结2023-03-12

高中化学实验教学探寻2023-01-18

高中化学教学论文大纲2023-09-09

高一化学的学习总结2024-04-04

高中物理教学设计策略研究论文2023-03-23

高中化学双语教学的探讨2023-11-01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