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佛堂石窟一日游导游词

时间:2023-04-04 08:03:57 导游词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万佛堂石窟一日游导游词(集锦8篇)由网友“浪浪”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万佛堂石窟一日游导游词,欢迎大家收藏分享。

万佛堂石窟一日游导游词

篇1:万佛堂石窟一日游导游词

各位游客朋友:

您们好!很高兴认识大家。首先,请允许我作一下自我介绍我是锦州市中国旅行社的一名导游员,我叫***,大家叫我*导就可以了,这次的万佛堂石窟一日游就由我来陪同大家一起渡过,与我一同为您服务的还有我们的司机*师傅,如你在旅行中有什么困难和要求,请及时与我取得联系,我将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为您服务。同时,也诚恳地希望您对我的工作提出意见和批评,在这里预祝大家玩得开心,愉快。

好了,各位朋友,现在我们的汽车就行驶在通往万佛堂石窟的路上,行程大约需要一个小时左右的时间,为了使您更好地游览万佛堂石窟,我先简要地为大家介绍一下,说起石窟,您也许会问:“石窟怎样由来的呢?”相传佛祖释迦牟尼是在山洞中修炼成佛的因此后来的出家人效仿释迦牟尼在山崖上开凿洞窟作为诵经释佛的场所。我们称这种佛教庙宇为石窟寺。石窟寺起源于印度,随着佛教的传播,沿着“丝绸之路”由本西向东,由北向南地在我国发展起来。形成了众多的石窟群,保存至今的有百余处,比较著名的有莫高窟,云冈石窟,龙门石窟等等,在我北部地区也有一座珍贵的艺术宝库,便是我们今天要浏览万佛堂石窟,万佛堂位于义县城西北9公里的石佛堂村,这是曾是“丝绸之路”。的一个重要驿站,是佛教向东北传播的一个落脚点,关于万佛堂石窟,有一个很有趣的故事,当初在开凿万佛堂石窟的时候,朝廷下了一个命令,洞中的石佛必须有一万尊,多一个不可,少一个不行,工程竣工之后,负责凿佛的小石匠从头到尾一数,发现只有九千九百九十九尊,还差一尊,眼看朝廷就要验收了,万般无奈,小石匠自己坐进石窟里,腿一盘,掌声一合,凑成了一万尊,而他也就真的成了佛,一直到今天,当地人还传说如果您到万佛堂来,从头到尾摸一遍石佛,哪一尊身上热呼呼的,哪能一尊就是小石匠变的。当然了,这只是一个传说。不践为据。

万佛堂大凌河北岸的峭壁上,气候非常潮湿,风化现象非常严重,现在万佛堂分为东区和西区,西区凿于北魏太和二十三年(公元499),是营州刺史元景为皇帝和着属开凿的,东区凿于北魏景明三年(公元502)是员外散骑常待昌黎韩贞等74人营造的私窟。万佛堂石窟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了,是我国东北地区年化最久/规模最大的石窟群,具有珍贵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好了,我们的目的地到了,一在我们看致电的就是西区,西区共有9窟,分为上下两层,上层有3小窟,窟内石刻造成像已风化无存了,下层有6窟,由东向西依次排列,进入第一个窟,门刻有“佛光普照”四个大字,窟内平方形,高约5米,每边长约米,中央有一方形石柱,上连窟顶,方形石柱四面布满精细的雕刻,尖拱上的佛像,供奉人像和上层佛合内的佛像,待者及弧形华幔,化生童子,窟顶的飞天,门内窟壁的千佛式座佛,都是典型的北魏中期造像,刀法劲健,形象生动。

第5窟为大型窟,高约5米,东西宽7米,前半部已经崩塌,最有价值的是“平东将军营州刺史元景造像碑”,整个碑记雕刻在东南角山岩上,碑的下半部分已经风化,上半部分还寸304字,记述了造窟的经过,仔细端详所存文字,但见个个遒劲挺秀,笔力极工,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魏碑字有方笔和圆笔之分,独成一体,此碑文文字方圆兼备,结构严谨,清末学者梁启超评价为“天骨开张,光芒闪溢”。康有为则称其为“无魏诸碑之极品”,中国大百科全书对其也有记载,称其为“书法精美,堪称魏碑之上乘”。

第6窟最大,东西长约8米。由于年代久远,风化严重,现存一尊大弥勒佛,高约3.2米波形发髻,细眉长眼,高鼻薄唇,叉脚倚坐,体现一种慈善尊严和超然出世的神态,是典型的北魏造像,两目边侍菩萨,无朝和无叶,这尊弥勒佛是万佛,叫叉脚弥勒,由于风化严重已经看不清叉脚的姿态了,大拿雄伟的气势依然未减,我们印象中的弥勒佛都有是袒胸露腹,大腹翩翩,肥头大耳,喜眉善目。、人称:“大肚弥勒佛”,他的这种形象实际上源自唐代后梁时期的一位名叫“契水,”生平不详,在浙江奉化岳林寺的王家。契水言语无恒,寝卧随处,异于常人,经常拄着拐仗,背着布袋到处行走化缘。劝化人们信佛,其示人凶吉祸福,每每应验,人们称他为“布袋和尚”公元 9,布袋和尚在岳林寺东廊的磐石上圆寂,他临终时留有遗偈,自称为弥勒佛的化身,说“弥勒真弥勒,化身于首亿,时时示世人,世人自不识,”于是人们便以为他是弥勒降身的化身,并以他的形象做为弥勒佛的原身塑像,广设于从林寺庙之中,由于其笑口常开人们也称其为“皆大欢喜”,在北京的潭柘寺,题有弥勒佛的一幅对联:“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便笑,笑天下可笑之人。”弥勒佛为未来佛,传说在56亿七千年以后在岳林寺华林园龙华树下成佛,警示世万可做难容之事,有可笑之为。叉脚弥勒背后的岩壁上,端坐着一个小佛,身子已经不见了,仅能看清面目,表情栩栩如生。从叉脚佛/小佛及飞天的雕刻风格来看,这是典型的北魏作品,人物传神,骨感很强,因为北魏是以瘦为美的,不象唐代作品那么丰满,因为唐朝是以胖为美丽,窟顶有一个半圆,也是刻出来的,这是石窟的莲花宝盖,每一个窟顶的莲花宝盖是圆形的,如果这个圆很完整,就说明这个石窟是完整的。而这一窟的莲花宝盖只有一半。可见当时的石窟应有目前规模的一半左右大,我们现在见到的大门,实际上是原来的大厅,在修复的时候在窟外加了个复檐,以求能躲避风雨,避免石窟佛像的进一步风化。

篇2: 锦州万佛堂石窟导游词

各位游客朋友:

您们好!很高兴认识大家。首先,请允许我作一下自我介绍我是锦州市中国旅行社的一名导游员,我叫***,大家叫我*导就可以了,这次的万佛堂石窟一日游就由我来陪同大家一起渡过,与我一同为您服务的还有我们的司机*师傅,如你在旅行中有什么困难和要求,请及时与我取得联系,我将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为您服务。同时,也诚恳地希望您对我的工作提出意见和批评,在这里预祝大家玩得开心,愉快。

好了,各位朋友,现在我们的汽车就行驶在通往万佛堂石窟的路上,行程大约需要一个小时左右的时间,为了使您更好地游览万佛堂石窟,我先简要地为大家介绍一下,说起石窟,您也许会问:“石窟怎样由来的呢?”相传佛祖释迦牟尼是在山洞中修炼成佛的因此后来的出家人效仿释迦牟尼在山崖上开凿洞窟作为诵经释佛的场所。我们称这种佛教庙宇为石窟寺。石窟寺起源于印度,随着佛教的传播,沿着“丝绸之路”由本西向东,由北向南地在我国发展起来。形成了众多的石窟群,保存至今的有百余处,比较著名的有莫高窟,云冈石窟,龙门石窟等等,在我北部地区也有一座珍贵的艺术宝库,便是我们今天要浏览万佛堂石窟,万佛堂位于义县城西北9公里的石佛堂村,这是曾是“丝绸之路”。的一个重要驿站,是佛教向东北传播的一个落脚点,关于万佛堂石窟,有一个很有趣的故事,当初在开凿万佛堂石窟的时候,朝廷下了一个命令,洞中的石佛必须有一万尊,多一个不可,少一个不行,工程竣工之后,负责凿佛的小石匠从头到尾一数,发现只有九千九百九十九尊,还差一尊,眼看朝廷就要验收了,万般无奈,小石匠自己坐进石窟里,腿一盘,掌声一合,凑成了一万尊,而他也就真的成了佛,一直到今天,当地人还传说如果您到万佛堂来,从头到尾摸一遍石佛,哪一尊身上热呼呼的,哪能一尊就是小石匠变的。当然了,这只是一个传说。不践为据。

万佛堂大凌河北岸的峭壁上,气候非常潮湿,风化现象非常严重,现在万佛堂分为东区和西区,西区凿于北魏太和二十三年(公元499),是营州刺史元景为皇帝和着属开凿的,东区凿于北魏景明三年(公元502)是员外散骑常待昌黎韩贞等74人营造的私窟。万佛堂石窟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了,是我国东北地区年化最久/规模最大的石窟群,具有珍贵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好了,我们的目的地到了,一在我们看致电的就是西区,西区共有9窟,分为上下两层,上层有3小窟,窟内石刻造成像已风化无存了,下层有6窟,由东向西依次排列,进入第一个窟,门刻有“佛光普照”四个大字,窟内平方形,高约5米,每边长约米,中央有一方形石柱,上连窟顶,方形石柱四面布满精细的雕刻,尖拱上的佛像,供奉人像和上层佛合内的佛像,待者及弧形华幔,化生童子,窟顶的飞天,门内窟壁的千佛式座佛,都是典型的北魏中期造像,刀法劲健,形象生动。

第5窟为大型窟,高约5米,东西宽7米,前半部已经崩塌,最有价值的是“平东将军营州刺史元景造像碑”,整个碑记雕刻在东南角山岩上,碑的下半部分已经风化,上半部分还寸304字,记述了造窟的经过,仔细端详所存文字,但见个个遒劲挺秀,笔力极工,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魏碑字有方笔和圆笔之分,独成一体,此碑文文字方圆兼备,结构严谨,清末学者梁启超评价为“天骨开张,光芒闪溢”。康有为则称其为“无魏诸碑之极品”,中国大百科全书对其也有记载,称其为“书法精美,堪称魏碑之上乘”。

第6窟最大,东西长约8米。由于年代久远,风化严重,现存一尊大弥勒佛,高约3。2米波形发髻,细眉长眼,高鼻薄唇,叉脚倚坐,体现一种慈善尊严和超然出世的神态,是典型的北魏造像,两目边侍菩萨,无朝和无叶,这尊弥勒佛是万佛,叫叉脚弥勒,由于风化严重已经看不清叉脚的姿态了,大拿雄伟的气势依然未减,我们印象中的弥勒佛都有是袒胸露腹,大腹翩翩,肥头大耳,喜眉善目。

人称:“大肚弥勒佛”,他的这种形象实际上源自唐代后梁时期的一位名叫“契水,”生平不详,在浙江奉化岳林寺的王家。契水言语无恒,寝卧随处,异于常人,经常拄着拐仗,背着布袋到处行走化缘。劝化人们信佛,其示人凶吉祸福,每每应验,人们称他为“布袋和尚”公元917年,布袋和尚在岳林寺东廊的磐石上圆寂,他临终时留有遗偈,自称为弥勒佛的化身,说“弥勒真弥勒,化身于首亿,时时示世人,世人自不识,”于是人们便以为他是弥勒降身的化身,并以他的形象做为弥勒佛的原身塑像,广设于从林寺庙之中,由于其笑口常开人们也称其为“皆大欢喜”,在北京的潭柘寺,题有弥勒佛的一幅对联:“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便笑,笑天下可笑之人。”

弥勒佛为未来佛,传说在56亿七千年以后在岳林寺华林园龙华树下成佛,警示世万可做难容之事,有可笑之为。叉脚弥勒背后的岩壁上,端坐着一个小佛,身子已经不见了,仅能看清面目,表情栩栩如生。从叉脚佛/小佛及飞天的雕刻风格来看,这是典型的北魏作品,人物传神,骨感很强,因为北魏是以瘦为美的,不象唐代作品那么丰满,因为唐朝是以胖为美丽,窟顶有一个半圆,也是刻出来的,这是石窟的莲花宝盖,每一个窟顶的莲花宝盖是圆形的,如果这个圆很完整,就说明这个石窟是完整的。而这一窟的莲花宝盖只有一半。可见当时的石窟应有目前规模的一半左右大,我们现在见到的大门,实际上是原来的`大厅,在修复的时候在窟外加了个复檐,以求能躲避风雨,避免石窟佛像的进一步风化。

东区共七窟,所存石刻造像甚少,最为显眼的是一尊“千手千眼观音佛像”,为明清时匠人所塑,此佛泥塑金身,坐于宝座之上,有46只手从周身向外伸展,每只手上有一只眼睛,闪烁发光,至于手镶千眼,取的是手眼合一之意,教化人们要象菩萨一样,做事切莫眼高手低,要手眼并举,也算是古代的人在借佛教文化以警世人。千手千眼指的是三界中有25种生活环境,40种功能,一乘起来就是一千手,一千只眼睛,至于千手千眼观音,还有一个动人的传说,据说千手千眼观音曾是古代的一个国王――――妙庄王的三女儿妙善公主,三个女儿都长的如花似玉,但大女儿顾家,二女儿自么,只有三女儿非常善良,但平时大女儿、二女儿很会讨妙庄王的疼惜,只有三女儿在默默的为父亲祈祷。有一次,妙庄王得了一场大病,经一位老尼姑诊治,说只有你亲生女儿的手和眼作药引子,服理后才能治愈,这个消息三个女儿听说了,大女儿和二女儿马上以各种理由拒绝了,只有三女儿二话没说拿出刀砍掉自己的手,挖掉眼睛为父亲作药引子,妙庄王服后果然痊愈,但妙善公主因为失血过多死去了,妙庄王知道这件事之后,祈求上苍为自己的女儿长出手和眼,上苍受到感动给她长出了一千只手和一千只眼睛。这仅是传说不足为据但妙善的善良个性正好符合人们心目中的观音,感天动地。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可以拥有一千只手和一千只眼,只要你用你的手和眼去帮助其他人,那么当你有困难时,就会有一千只手,一千只眼来帮你,你也拥有千手千眼了,你也就是一个佛,一个未来佛。

好了,各位朋友,我的讲解到这里就先告一段落了,剩下的时间您可以自由活动,仔细参观一下万佛堂石窟,寻觅一下历史的古迹。我们13:00点的时候在停车处集合。

篇3: 锦州万佛堂石窟导游词

各位游客朋友:

您们好!很高兴认识大家。首先,请允许我作一下自我介绍我是锦州市中国旅行社的一名导游员,我叫***,大家叫我*导就可以了,这次的万佛堂石窟一日游就由我来陪同大家一起渡过,与我一同为您服务的还有我们的司机*师傅,如你在旅行中有什么困难和要求,请及时与我取得联系,我将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为您服务。同时,也诚恳地希望您对我的工作提出意见和批评,在这里预祝大家玩得开心,愉快。

好了,各位朋友,现在我们的汽车就行驶在通往万佛堂石窟的路上,行程大约需要一个小时左右的时间,为了使您更好地游览万佛堂石窟,我先简要地为大家介绍一下,说起石窟,您也许会问:“石窟怎样由来的呢?”相传佛祖释迦牟尼是在山洞中修炼成佛的因此后来的出家人效仿释迦牟尼在山崖上开凿洞窟作为诵经释佛的场所。我们称这种佛教庙宇为石窟寺。石窟寺起源于印度,随着佛教的传播,沿着“丝绸之路”由本西向东,由北向南地在我国发展起来。形成了众多的石窟群,保存至今的有百余处,比较著名的有莫高窟,云冈石窟,龙门石窟等等,在我北部地区也有一座珍贵的艺术宝库,便是我们今天要浏览万佛堂石窟,万佛堂位于义县城西北9公里的石佛堂村,这是曾是“丝绸之路”。的一个重要驿站,是佛教向东北传播的一个落脚点,关于万佛堂石窟,有一个很有趣的故事,当初在开凿万佛堂石窟的时候,朝廷下了一个命令,洞中的石佛必须有一万尊,多一个不可,少一个不行,工程竣工之后,负责凿佛的小石匠从头到尾一数,发现只有九千九百九十九尊,还差一尊,眼看朝廷就要验收了,万般无奈,小石匠自己坐进石窟里,腿一盘,掌声一合,凑成了一万尊,而他也就真的成了佛,一直到今天,当地人还传说如果您到万佛堂来,从头到尾摸一遍石佛,哪一尊身上热呼呼的,哪能一尊就是小石匠变的。当然了,这只是一个传说。不践为据。

万佛堂大凌河北岸的峭壁上,气候非常潮湿,风化现象非常严重,现在万佛堂分为东区和西区,西区凿于北魏太和二十三年(公元499),是营州刺史元景为皇帝和着属开凿的,东区凿于北魏景明三年(公元502)是员外散骑常待昌黎韩贞等74人营造的私窟。万佛堂石窟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了,是我国东北地区年化最久/规模最大的石窟群,具有珍贵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好了,我们的目的地到了,一在我们看致电的就是西区,西区共有9窟,分为上下两层,上层有3小窟,窟内石刻造成像已风化无存了,下层有6窟,由东向西依次排列,进入第一个窟,门刻有“佛光普照”四个大字,窟内平方形,高约5米,每边长约米,中央有一方形石柱,上连窟顶,方形石柱四面布满精细的雕刻,尖拱上的佛像,供奉人像和上层佛合内的佛像,待者及弧形华幔,化生童子,窟顶的飞天,门内窟壁的千佛式座佛,都是典型的北魏中期造像,刀法劲健,形象生动。

第5窟为大型窟,高约5米,东西宽7米,前半部已经崩塌,最有价值的是“平东将军营州刺史元景造像碑”,整个碑记雕刻在东南角山岩上,碑的下半部分已经风化,上半部分还寸304字,记述了造窟的经过,仔细端详所存文字,但见个个遒劲挺秀,笔力极工,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魏碑字有方笔和圆笔之分,独成一体,此碑文文字方圆兼备,结,永远珍藏在您的心中。最后,祝愿在座的每一位身体健康,工作顺利,全家幸福,万事如意,再见!

篇4:辽宁锦州万佛堂石窟导游词

万佛堂石窟位于辽宁义县万佛堂村大凌河北岸的福山上,分为东西两区,共存窟(龛)20余个,雕像430尊。据碑刻记载:西区是北魏太和二十三年(公元4)平东将军营州(今朝阳)刺史元景为黄帝祈福开凿的。现存9窟,分上下两层,下层为6大窟,上层为3小窟,另有部分壁龛。保存较完整的是第一窟和第六窟。第一窟最大,东西北三壁各雕三佛,经过泥塑后又复原,面目已难辨认。窟中心方形塔柱上部的佛像及供养人像,都是北魏的珍贵遗迹。下部四尊佛像为后代补雕。第六窟主像为交脚弥勒,高3.5米,波状发髻,细眉长眼,高鼻薄唇,是典雅的北魏造像。元景造像碑刻在第五窟南壁上,书法价值很高。康有为誉之为元“魏诸碑之极品”,梁启超评为“天古开张、光芒闪溢”,历来为书家所珍视。东区是北魏景明三年(公元5)尉喻契丹使韩贞联合驻地官兵开凿的私窟。现存7窟,造像多已风化无存。其第三窟中的千臂观音和二侍菩萨为清代的密宗泥塑,生动别致,为他处少见。韩贞造像碑刻在第四窟南壁上,南残泐太甚,但史料价值很高,是研究我国北方民族史及边疆史极为珍贵的宝物资料。东区上顶上,上有明成化十年(公元1474年),骠骑将军王锴未其母祝寿而建的圆形小塔一座。

1988年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同时万佛堂石窟又是一处融入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于一体的风景区。石窟凿于悬崖峭壁,下临宽阔的大凌河水,隔河望去是一片广漠的田野,远处轻烟漫笼,近处绿柳成行,不时还有觅食的羊群点缀其间,宛若唐人诗境、宋人书卷。令人吊古之际复得以享受大自然的情趣。特别是经过1994年到的四年修缮,将这一瑰丽的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的险、峻、秀有机的结合起来,使之更加光彩夺目,成为辽西地区的一处别有韵味的旅游景点。

篇5:辽宁锦州万佛堂石窟导游词

万佛堂石窟坐落在辽宁省东部义县县城西北9公里的大凌河北岸,是我国东北地区开凿时间最早,规模最大的石窟群,也是我国北朝石窟中纬度最北,位置最东的窟群。

万佛堂石窟始建于北魏年间,因为常年的自然风化与年久失修,大部分石窟已经破损坍塌,不复存在了。

现在仅存的石窟大部分是明朝的嘉靖年间重修的。石窟分为东、西二区。东区的石窟规模不大,仅留有少量的佛像,较为珍贵的是第五窟窟壁上的景明三年慰喻契丹使员外散骑常侍韩贞等人的造窟题刻,是关于契丹民族的早期史料,可谓弥足珍贵。西区的石窟分上下两层,上层三窟,下层六窟,总计九窟。

后崖有一大肚弥勒佛像,高达3.2米,佛像面带微笑,叉脚倚座,亲切慈祥,堪称石刻佛像中的精品。第五窟的题刻手迹乃是平东将军元景在公元499 年,造崖时手书其上的,是重要的史料,并被清末的康有为评为“元魏诸碑之极品”。

篇6:万佛堂

万佛堂,全国共有三个:一个是北京万佛堂:一个是义县万佛堂;最后一个是香港万佛堂。

目录北京万佛堂义县万佛堂香港万佛堂北京万佛堂

历史沿革

万佛堂又称“万佛龙泉宝殿”,它位于北京市房山区磁家务凤凰岭下,初建于唐代,原名“龙泉寺”。万佛堂之下有著名的孔水洞,是发育在奥陶纪石灰岩地区的巨大溶洞,原名“水帘洞”,因唐宣宗年间有一位比丘号溪的老人在此创建万佛堂,遂改称“万佛堂孔水洞”。洞内有泉,水势汹涌。洞壁存有隋大叶十年 (6)刻经和隋唐时代雕像,刻经大部溺於水中。唐万佛堂早已废圯,数处古建筑遗迹和几方明清石碑,零星散布在万佛堂孔水洞旁。现存万佛龙泉宝殿是明代重建无梁建筑,堂内三壁嵌满唐大历五年(770年)镌刻的“万佛法会图”汉白玉浮雕,造型生动,栩栩如生。正中雕释迦佛坐像,两侧雕乘狮文殊菩萨像和乘象普贤菩萨橡。前後有天王、神人、侍者等。或双手合十,或献花奉宝,形态不一。其中西南壁伎乐天浮雕最为精美,天人持各种乐器作弹奏状,肌肉丰满,形态自如,是唐代雕刻艺术的杰作。孔水洞原有两扇巨大石门,早已不见,仅有宽尺许的石梁横卧在洞口,人们可以跨越石梁,紧贴洞壁,穿过溪流潺潺狭长券洞至“求帘洞”洞囗,券洞尽头石壁上有两尊石雕佛像,并有《莲花经.观世音普门二十四品》刻经,这些珍贵的隋唐石刻,至今清晰可辨。枯水季节,人们可徒步通过“水帘洞”进入第一大型洞厅,然后还须乘小舟才能饱觉“水底洞天”。洞中有三大洞厅,其中以第三大洞厅最为壮观,厅前一排石钟乳低俯水面,厅后遍布洁白晶莹的石花,厅南侧有一张嘴瞪目的“大鳄鱼”把守“九曲迷宫”入口,游人至此,莫不拍手叫奇。洞附近山丘上有辽代华塔、元代砖塔各一座,华塔上有“咸雍六年”、“寿昌七年”等题记,为研究中国华塔出现年代提供了实物资料。

建筑风格

华塔建在万佛堂西北侧山崖上。塔的平面为八角形,单层砖构,由塔基、塔身、塔顶三个部分组成。塔基是典型的辽塔形制,即由须弥座及仿木构的平座组成。八角形塔身的四个正面砌出券门,南门可入塔心室。其馀三面是假门,塔外壁有浮雕菩萨、力士像。塔身四个斜面上砌出直棂窗。塔身之上有腰檐和平坐各一层,平坐以上即为华美的大塔刹,塔刹外形如一根竹笋,轮廓是弧线状,其表面用砖砌成八层相叠的龛室,最下一层仿城墙,并具有城门和城楼。上七层都是单层佛龛,龛内有佛像,龛下托以圆雕的狮、象等形式的龛座,上下层龛位互相叠错,具有渐变的、有韵律的图案组合。最上即是刹顶,已毁。 华塔多盛行於中国北方一带,现存尚有七八座。“华塔”一词由来可能是因为这类塔刹十分肥硕,雕饰甚多,有如一根盛开的花棒,因名华(花)塔。仔细考查,可以发现其装饰题材具有一定的佛教内涵,即表现毗卢舍那佛所居住的“莲花藏世界”。据传说在该世界内毗卢舍那佛可化身为一千个释迦,分居在大千世界。华塔塔刹的每一小龛即代表毗卢舍那佛的一个化身,共同构成莲花藏世界。据此佛教涵义,因而称这种表现莲花千佛造型的.塔为“华塔”。可以说华塔造型是佛塔建筑开始摆脱仿木构形式的束缚,努力追求表现宗教意识,从而开了佛塔艺术创新的道路。

义县万佛堂

历史沿革

万佛堂在义县城西北9公里的万佛堂村,前临大凌河,背倚福山。 石窟始建于北魏太和二十三年(4)是辽宁境内最早、最大的石窟群。共有大小石16个。西区9窟,分上下两层,上层有3窟,下层有6窟,建于北魏太和二十三年,系营州刺史元景为祈福禳灾所建。东区有7窟,建于北魏景明三年,是尉喻契丹使韩贞等人为祈福修建成的私窟。

建筑风格

西区的9个石窟中,上层的三个小窟,即七、八、九号窟已经风化,下层的一、五、六窟规模较大。第一窟保存较好。有窟门三座,高二米,窟顶高五米,平顶方形,长约七米,石窟正中有方形石柱直通窟顶,每面凿有佛龛两层,下层佛龛中的雕像为后人的作品。尖拱上的佛像、人像、化生童子刀法有力,形象生动,都是北魏时期的作品。窟顶雕有飞天,窟门内部顶上雕有三行坐佛,外部顶上雕有佛龛,内有佛像。窟内石壁上也凿有佛龛,窟的四角,刻有四大天王像。第五窟的题刻手迹乃是平东将军元景在公元499年造崖时手书其上的,是重要的史料,并被清末的康有为评为“元魏诸碑之极品”。 东区七个石窟当中,第六窟所遗石刻作品最多,有释迦牟尼坐像、千体佛像、文殊问答佛、百戏造像等。五窟所存的《韩贞造像题记》,记载了建窟始末,是研究东区石窟的重要史料。东区石窟的山顶上有一座圆柱形小塔,名为“文峰塔”,是明成化十年(1474年)左军都督府都督佥事骠骑将军王锴为他的母亲吴氏寿日祈寿所建。

香港万佛堂

万佛堂位于九龙牛池湾西村99号。

历史沿革

万佛堂创办于19,创办人为西樵人氏黎玉清。拥有悠久历史的万佛堂为先天道派,全盛时期有弟子五六十人,每天于堂内焚香诵经,由于战后人才飘零,现在长驻于道内的清修,除了负责人黎旺弟黎先生外,只还有三两位而已。

供奉仙圣

万佛堂属于先天道派,堂内主要供奉观音大士,并同时供奉玉皇、天后、关帝圣君、吕祖仙师、黄大仙及三宝佛等。于每年的观音诞、上元诞、关帝诞、周大将军诞等,万佛堂也会朝贺及庆祝。

篇7:北京万佛堂

北京万佛堂 -资料

万佛堂在房山区磁家务南面,建在孔水洞出水口的墩台上,创建于唐玄宗时期(713D756),原名龙泉寺,后改大历禅寺。万佛堂又称万佛龙泉宝殿。几经兴废,现存为一座明代无梁建筑。

万佛堂内三壁嵌满唐大历五年(770年)镌刻的“万佛法会图”汉白玉浮雕。正中雕释迦佛坐像,两侧雕分乘狮、象的`文殊、鲁贤菩萨,前后还有天王、神人、侍佛者等,或双手合十,或献花荐宝,形态不一,

资料

其中西南壁伎乐天浮雕最为精美,天人持各种乐器作弹奏之状,肌肉丰满,形态自如,是唐代雕刻艺术的杰作。

现存的万佛堂为3间无梁殿,歇山顶。门循上嵌有四周浮雕莲花瓣石匾。殿内正面和两山墙下端镶嵌的“万菩萨法会图”,长23.8米,高2.4米,由31块长方形汉白玉浮雕而成。是唐代浮雕艺术的代表。万佛堂花塔公元1070年修建,通高24米,上部呈笋状,至顶小龛密布,龛内各供佛像,每龛下饰有伸头向外的砖雕兽首或象头,远望如花盛开,是我国现存准确年代最早的花塔。也是北京仅存的两座花塔之一。

篇8:锦州万佛石窟

万佛堂石窟位于辽宁省锦州市义县城西北十八华里的万佛堂村,前临大凌河,背倚福山。万佛堂石窟西区凿于北魏太和二十三年(公元499年),东区凿于北魏景明三年(公元502年)距今已有一千四百余年的历史了,是辽宁省内最早,最大的石窟群。

目录地理位置建造历史菩提圣水义县万佛堂石窟交通指南:收缩展开地理位置

万佛堂石窟位于辽宁省锦州市义县城西北十八华里的万佛堂村,前临大凌河,背倚福山。风光秀丽,景色怡人,到了夏季,满塘的荷花更是招人喜爱。

建造历史

根据碑文及史料记载,万佛堂石窟西区凿于北魏太和二十三年(公元499年),东区凿于北魏景明三年(公元502年)距今已有一千四百余年的历史了,是辽宁省内最早,最大的石窟群。 西区共有九窟,分上下两层,系营州刺史元景为祈福禳灾所建,并由开凿云岗、龙门两大石窟的北魏时期国师昙曜法师主持修建。上层有三小窟,下层六大窟,由东向西依次排列,第一窟有窟门三个,窟为方形,高约五米,每边长约七米上下,正门刻有“佛光普照”四个大字,跨入窟门可见并行两、三人的洞廊和一间可容百多人的窟室。窟内壁上雕刻着千姿百态的佛像群、琳琅满目。从佛像数量看,除地面外,满洞皆是佛,名为“万佛”, 实不虚传。 东区共有七窟,各窟造像都已风化。第五留有《韩贞造像题记》。东区山顶,有一圆形小塔,为明成化十年(公元1474年)所建。 万佛堂石窟始建于北魏年间,因为常年的自然风化与年久失修,大部分石窟已经破损坍塌,不复存在了。现在仅存的石窟大部分是明朝的嘉靖年间重修的。石窟分为东、西二区。东区的石窟规模不大,仅留有少量的佛像,较为珍贵的是第五窟窟壁上的景明三年慰喻契丹使员外散骑常侍韩贞等人的造窟题刻,是关于契丹民族的早期史料,可谓弥足珍贵。西区的石窟分上下两层,上层三窟,下层六窟,总计九窟。后崖有一大肚弥勒佛像,高达3.2米,佛像面带微笑,叉脚倚座,亲切慈祥,堪称石刻佛像中的精品。第五窟的题刻手迹乃是平东将军元景在公元499 年,造崖时手书其上的,是重要的史料,并被清末的康有为评为“元魏诸碑之极品”。

菩提圣水

千手观音洞窟后面的山崖上,有一株躯干粗壮、根深叶茂的菩提树。从自然属性讲,这类树种一般都生长在南方,但据专家考证,这株菩提树已经有500多年的树龄,在北方同一树种中,是年龄最大、最为粗壮的一株。 更为神奇的是,在树下的断崖上,常年滴落晶莹的水珠,一点一滴汇入地面的一口水井,井水清澈见底,沁甜无比,多年来被人们誉为“菩提圣水”。可以想象得出:自然界的雨水、地下水经过菩提树根系的`吸纳、岩石的层层过滤,必然含有丰富的人体需要的微量元素,加之菩提树是佛祖释伽牟尼修炼成佛的地方,就更为“圣水”平添了许多神韵和灵气。 清朝的咸丰皇帝隐居承德避暑山庄,但他喝不惯塞上带有碱味的咸水,就命人寻找甜水供御用。找来找去,终于在万佛堂千手观音佛洞后找到了,捧给咸丰一尝,他大加赞赏,连呼“圣水”,此后,每月都有数十大桶“圣水”拉进避暑山庄供咸丰饮用,“菩提圣水”也因此得名。 从民国年间到解放后的五十年代后期,一位看护寺庙40多年的老人饮用“圣水”,活到103岁时,仍身强体健,看上去像只有六、七十岁的样子,后来当地政府考虑他年龄太大,几经劝说,才让他回家安度晚年,他一直活到138岁,才悄然谢世。 用“菩提圣水”泡茶分外清香、煮饭更加松软、熬药药力倍增……如今,来此求取“菩提圣水”的人络绎不绝,可以瓶灌、还可以桶装,带回去就能品味到被誉为万佛堂宝中之宝“菩提圣水”的神风灵气……

义县万佛堂石窟交通指南:

义县万佛堂石窟地址:辽宁锦州义县头抬乡万佛堂 义县万佛堂石窟自驾车路线: 锦阜高速到义县下道沿307省道直行10公里左转然后再右转行驶约2公里处右转走305国道再行驶2公里右转直行5公里处到达目的地 义县万佛堂石窟乘车路线: 义县县区金三角大车店院内乘坐公交车半小时一趟20分钟到达景区。

辽宁旅游导游欢迎词-辽宁导游词

山西悬空寺的导游词

山西大同的春节作文

晋城白马寺导游词400字

麦积山导游词优秀

甘肃省英语导游词

“大足石刻”导游词-

大足石刻导游词

介绍河南灵山寺的导游词

介绍家乡河南的导游词

万佛堂石窟一日游导游词
《万佛堂石窟一日游导游词.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万佛堂石窟一日游导游词(集锦8篇)】相关文章:

悬空寺的诗句2023-05-18

麦积山优秀作文400字2022-10-26

白马寺导游词700字精选2023-03-05

关于山东大珠山的导游词2022-09-26

关于山西景点的导游词2022-08-15

景区实习报告2022-09-18

四年级洛阳之旅作文2022-09-25

洛阳的作文200字2022-09-25

秋天的千佛山作文2023-08-29

山西景点导游词解说2023-0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