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侯墓及式侯祠导游词

时间:2023-09-09 09:02:33 导游词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武侯墓及式侯祠导游词(通用8篇)由网友“今天吸猫了吗”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武侯墓及式侯祠导游词,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武侯墓及式侯祠导游词

篇1:武侯墓导游词

各位游客朋友们大家好:

欢迎来到美丽古朴素有西北小江南之美誉的的汉中参观游览,希望汉中的好山好水能给大家带来好心情,希望大家在汉中能玩的开心吃的安心住得舒心,并预祝我们此次的汉中之旅能顺利结束,谢谢大家!

今天我们的第一站就是在中国历史上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象征智慧化身的蜀汉丞相诸葛亮的长眠之地――武侯墓。

诸葛亮是三国时期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外交家、战略家、散文家,由于其辅佐刘备从无到有,终创蜀汉大业,因此他被借地封为武乡侯,去世后后主刘禅又追封他为忠武侯,于是千百年来他的墓地就被人们尊称为武侯墓。它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4A级风景名胜区。

东汉灵帝光和四年(181年),诸葛亮生于山东琅琊阳都的武乡,少年时便父母双亡,于是姐弟五人便依靠叔父诸葛玄生活,诸葛亮十五岁的时候,他的叔父不幸因病去世,于是姐弟五人便失去了生活的依靠,于是辗转来到了湖北襄阳的隆中隐居了下来,以耕种维持生计。诸葛亮十九岁的时候,他与友人徐庶和庞统师从于水镜先生司马徽,常自比于管仲和乐毅,后来娶襄阳名士黄承彦的女儿黄月英为妻。

公元2,诸葛亮二十七岁的时候,刘备三顾茅庐会见诸葛亮问以统一天下之大计,诸葛亮精辟的分析了当时的天下大势,提出了先夺取荆州益州作为根据地,对内改革政治,对外联合孙权,南抚夷越,西和诸戎,以等待时机两路出兵北伐从而统一天下的战略思想,这就是著名的隆中对。最后他欣然接受了刘备的邀请并允诺出山相助,他忠心耿耿的辅佐刘备和他的儿子刘禅,呕心沥血建功立业,用行动和生命诠释了自己的诺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武侯墓的前面是书案梁,后面是笔峰山,左边是土地岭,右边是武冈山,四面环山,可谓真正的风水宝地。

现在大家看到的就是山门,一进山门,两幅壁画便映入眼帘,左边的这幅就是三顾茅庐,讲的是刘备当年思贤若渴礼贤下士,三请诸葛亮的故事。右边的这幅是将星陨落,讲的`是诸葛亮尽心尽力27年后死在北伐前线临终前给姜维和杨仪托付遗嘱的场景。两幅画有始有终,从诸葛亮出山时的二十七岁到去世时的五十四岁,中间恰好是他半生波澜的二十七年。

站在院中,古柏参天,绿树成荫。柏树是常青树种,木质坚硬,有寿与天齐之说。古柏栽在院中既可以装点绿色有可以记载历史。据史书记载,武侯墓原有古柏54株,象征着他在世的五十四个春秋,由于天灾现在只剩下了22棵。高30多米,直径都在一米以上,冠幅可达19米左右。1978年经北京林学院专家的测定,这些古柏都有17的历史了。这些古柏为什么这么茂盛呢?据有关资料记载,旧时来武侯墓拜谒诸葛亮的人常自带清油二斤,伴以草木灰或者沙土,刨开树根将其埋入以资营养。新中国成立后,国家也非常重视对这些古柏的保护,包括在我们国家非常困难的时期,政府每年都会定量给这些古柏拨360公斤供油。22株古柏现已全部编号入档,其中4号古柏最为特殊。树身上缠绕着一种蔓生植物凌霄。每年夏天开花,立秋结束,花期长达百日之久。花开时节,远远望去宛如千年古柏开红花,红绿相映,娇艳至极。

大殿门上的这块“三代遗才”匾是清朝光绪年间民间团体赠送的,因为这个“才”字的落笔反向内让许多游人产生误会,其实笔者这样写只是为了让这块匾的结构紧凑、重心突出罢了,当然比着这样写有可能也是为了突出诸葛亮与众不同的奇才吧!

大殿中间的神台上端坐的就是中华智多星诸葛亮先生。羽扇纶巾栩栩如生。他左手扶膝右手持卷,似运筹于帷幄之中而决胜于千里之外。印剑二童侍立左右,其下关兴张苞身披铠甲手握令箭、神鞭,体态威严,使人肃然起敬。

武侯坐像后面有屏风式壁画四张,从走往右依次是刘备取得定军山之战的胜利后打算返回四川,留大将魏延镇守汉中;第二幅是定军山之战中老将黄忠刀劈夏侯渊的精彩瞬间;第三幅是诸葛亮在北伐中调兵遣将的场面,最后一幅就是刘备去东吴娶亲时的的情景。

大殿两侧是木刻的诸葛亮的作品《隆中对》和刘备的《诫子书》,其中一侧的厨师表示有南宋著名抗金将领岳飞亲笔书写的,情真意切,一笔喝成,堪称两绝。

出大殿来到墓冢前,有四角揽尖式亭子一座,名曰前坟亭。亭上高悬双桂流芳匾额一块。墙壁上有壁画一幅,描绘的是襄阳名士黄承彦踏雪寻梅图。刘备第二次去隆中的时候,刘备不在家,于是他就写了一封信让诸葛亮的弟弟诸葛均转交给诸葛亮,当他出门的时候突然发现有一个人骑着一头毛驴正往这里走,刘备以为是诸葛亮,于是忙上前鞠躬说道“闻之诸葛先生冒雪而归,刘备在此等候多时”。黄承彦忙下驴还礼,诸葛均忙出来说道,此乃家兄岳父黄承彦先生。这个故事为诸葛亮出山辅佐刘备起到了一个推波助澜的作用。

现在大家看到的就是诸葛亮的陵寝了,呈汉制覆斗式,高五米,周长60多米。关于墓冢,一说为南北方向,头朝北脚朝南,取“北顾中原兴复汉室”之意。一说为头朝西脚朝东,取“永怀西蜀兴复汉室”之意,不管武侯墓的方位如何,孔明先生当年为建立蜀汉帝业所立下的汗马功劳是不可磨灭的。

公元234年诸葛亮死在北伐前线五丈原军中,他死之前说道:我死后就把我葬在定军山下,目中不要太大,能容下棺材就行,入殓师就穿平常的衣服,可不要陪葬物品。由此可见,我们的诸葛亮先生虽贵为一国之相,但它是多么的清廉啊!

诸葛亮一生所到之处甚多,为什么偏要遗命葬于定军山下呢?因为汉中是当时魏蜀争夺的军事重镇,又是蜀汉创立帝业的根据地。为夺取汉中,这里发生了著名的定军山之战,老将黄忠在这里刀劈魏国大将夏侯渊,挫败的卫军的锐气,使蜀汉夺取了汉中。不久刘备又在汉中称王,他别是孔明戎马生涯的27年中,八年北伐是他辅佐蜀汉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最后拼搏,五次北伐皆以汉中为根据地,故而“生为兴刘尊汉室,死犹护蜀葬军山”

大家可能对武侯墓上的这棵树有疑问了,因为我们知道,一般坟墓上是不能长一草一木的,但这棵树为什么偏偏长在武侯墓上呢?前面给大家讲了诸葛亮后来去黄承彦的女儿黄月英为妻,而诸葛亮一生南征北战,所以夫妻两人聚少离多,知道武侯死后,黄月英来到这里为丈夫守墓,整日以泪洗面,不久便郁郁而终。黄月英死后不久,墓上便长出了这棵树,人们说是黄月英的化身,既然他们夫妻生前不能在一起,就让他们死后相守在一起吧!

墓后有古桂两棵,名曰“护墓双汉桂”,高达十九米,胸围有一米多,冠幅二十米左右。浓荫蔽日。桂树四季常青,清雅幽香,芳香持久,喻示了诸葛亮“高风亮节与天齐,蜀汉遗骨万年香”的内涵。寄托了人们对孔明的敬仰和怀念。双桂的奇特之处一是结籽,二是比其他桂花的花瓣多。

在陵墓的偏后方的半山腰上,还有一座号称是真墓的武侯墓。据考证,清嘉庆年间,陕甘总督松筠根据一位风水先生的妄说臆断,附会说平地上的墓是假的,真墓应该在半山腰上,就是就命令勉县的知县在这里填土为坟,垒起了所谓的真墓。从此便有了真墓不真假墓不假的说法。

武侯墓离得每一座古老的建筑都是一部厚重的史书,每一刻沧桑的古树背后都有一段动人的传说,每一株绽放的花而又有一个感人的故事。

篇2:武侯墓

武侯墓 -资料

武侯墓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的陵墓,位于勉县城南四公里的定军山古战场脚下,公元234年,诸葛亮病卒于五丈原军中,蜀汉朝廷按其遗命安葬于此,

墓高5米,方圆60米,四周围砌以八卦形花墙。墓前竖碑一块,上刻“诸葛亮武侯之墓”,墓后有“护墓双桂”,高达19米,胸围1米左右,树冠如盖,浓荫蔽冢,清雅宜人,

资料

墓区面积2.3万平方米,现有古建筑60余间,汉桂2株,汉柏22棵。大殿正中神龛上诸葛亮塑象庄重肃穆,令人肃然起敬,书童侍立左右,龛下张苞,关兴分立两旁。

殿后墓冢高6米,周长60米,呈汉代覆斗式,庙内文物荟萃,匾联层层,碑碣林立,或颂武侯高风亮节,或赞诸葛敏睿才智,墙上丹青绘着诸葛亮当年的.故事。武侯墓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著名的文物旅游胜地。

每年清明前后,有一年一度之庙会。数以千计的游客,踏青瞻谒武侯墓,盛况空前。

篇3:武侯古祠作文

武侯古祠作文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杜甫这句诗,指的就是坐落在成都南郊的武侯祠――为纪念三国时蜀汉丞相诸葛亮而修建的祠堂。它始建于西晋末,明亡时被毁,现在的殿宇是清康熙十一年重新修建的。武侯祠布局严整,庄严肃穆,精美的建筑体现了我国古代建筑的艺术风格。它由两大部分组成,前一部分为“汉昭烈庙”(即刘备殿),后一部分才是“武侯祠”。

一走进武侯祠大门,只见甬道两旁古树参天,郁郁苍苍,给人以古朴宁静的幽深之感。沿着甬道往前走,左边是一只巨龟驮着的明碑,右边是被称为“三绝”的`唐碑。碑高约4米,宽约1米,碑文至今清晰可见。继续向前拾级而上,就来到一片地势开阔的庭院,这是整个祠堂的中心。

庭院正北是刘备殿。大殿雄伟高大,金黄色的琉璃瓦在阳光照耀下显得格外辉煌。斗拱飞檐,雕梁画栋,使大殿气势非凡,在殿的中央供奉着刘备的塑像。这位蜀汉君王面目慈祥,眉宇间显露出帝王的尊严,两侧偏殿是刘备结义兄弟关羽、张飞的塑像,栩栩如生。大殿南两侧为文臣、武将塑像廊。28座泥塑个个色彩鲜明。文臣凝神静思,正在思考如何辅佐刘备平定天下;武将神采飞扬,大有疆场上叱咤风云的气概,在廊中驻足或徜徉,当年蜀汉朝官上朝的情形便会浮现在眼前。穿过刘备殿,沿级而下,就来到诸葛亮殿。殿内供奉着诸葛亮祖孙三代的贴金泥塑坐像,诸葛亮居中,他头戴纶巾,手持羽扇,神态庄严。右侧是其子诸葛瞻,左侧为其孙诸葛尚。他们祖孙三代均为蜀汉政治做出卓越贡献。诸葛亮一生六出祁山,七擒孟获,治水利,兴农业,积劳成疾,病逝五丈原。诸葛亮那种为国家统一而献身的精神,一直为后人所敬仰。殿前楹联上写着‘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高度概括了诸葛亮“攻心为上”、“攻城为下”的政治主张,也高度赞扬了他宽阔的胸襟。殿对面的影壁上镶嵌着木刻的民族英雄岳飞亲手抄录的《出师表》,表达了岳飞对这位伟人的崇敬之情。

前厅楹联“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赞扬了诸葛亮对蜀国的忠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则抒发了人们对他未竟大志深为惋惜的感情。

走出武侯祠,回首眺望,红墙金瓦掩映在松柏之间。虽然在临街的大门上高悬的是“汉昭烈庙”,但所有的人都称这里是“武侯祠”。可见,人民对历史人物的评价,是有自己的尺度的。

简评:

这篇文章介绍了成都著名的古迹――“武侯祠”的一些情况。它以空间顺序为说明顺序,以“武侯祠”大门为起点,逐一向读者介绍祠内的各个景点。

首先向读者简介了南路两旁的明碑和唐碑,古老的石碑显示了武侯古祠曾受历代人民的关注,颇具历史文化魅力。沿南路向前走,来到庭院的正北,就是刘备殿。此殿雄伟高大,气势非凡,殿中塑像,栩栩如生,“在廊中驻足或徜徉,当年蜀汉朝官上朝的情形便会浮现在眼前”。

穿过刘备殿,便是诸葛亮殿,鲜活的人物塑像,启人深思的诗句,不由得使读者肃然起敬,对这位伟大人物产生无限崇敬之情。

全文语言准确、流畅、生动,使人们在经过仔细的阅读后,对武侯祠产生较为完整的印象。

篇4: 武侯古祠作文

武侯古祠作文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杜甫这句诗,指的就是坐落在成都南郊的武侯祠――为纪念三国时蜀汉丞相诸葛亮而修建的祠堂。它始建于西晋末,明亡时被毁,现在的殿宇是清康熙十一年重新修建的。武侯祠布局严整,庄严肃穆,精美的`建筑体现了我国古代建筑的艺术风格。它由两大部分组成,前一部分为“汉昭烈庙”(即刘备殿),后一部分才是“武侯祠”。

一走进武侯祠大门,只见甬道两旁古树参天,郁郁苍苍,给人以古朴宁静的幽深之感。沿着甬道往前走,左边是一只巨龟驮着的明碑,右边是被称为“三绝”的唐碑。碑高约4米,宽约1米,碑文至今清晰可见。继续向前拾级而上,就来到一片地势开阔的庭院,这是整个祠堂的中心。

庭院正北是刘备殿。大殿雄伟高大,金黄色的琉璃瓦在阳光照耀下显得格外辉煌。斗拱飞檐,雕梁画栋,使大殿气势非凡,在殿的中央供奉着刘备的塑像。这位蜀汉君王面目慈祥,眉宇间显露出帝王的尊严,两侧偏殿是刘备结义兄弟关羽、张飞的塑像,栩栩如生。大殿南两侧为文臣、武将塑像廊。28座泥塑个个色彩鲜明。文臣凝神静思,正在思考如何辅佐刘备平定天下;武将神采飞扬,大有疆场上叱咤风云的气概,在廊中驻足或徜徉,当年蜀汉朝官上朝的情形便会浮现在眼前。穿过刘备殿,沿级而下,就来到诸葛亮殿。殿内供奉着诸葛亮祖孙三代的贴金泥塑坐像,诸葛亮居中,他头戴纶巾,手持羽扇,神态庄严。右侧是其子诸葛瞻,左侧为其孙诸葛尚。他们祖孙三代均为蜀汉政治做出卓越贡献。诸葛亮一生六出祁山,七擒孟获,治水利,兴农业,积劳成疾,病逝五丈原。诸葛亮那种为国家统一而献身的精神,一直为后人所敬仰。殿前楹联上写着‘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高度概括了诸葛亮“攻心为上”、“攻城为下”的政治主张,也高度赞扬了他宽阔的胸襟。殿对面的影壁上镶嵌着木刻的民族英雄岳飞亲手抄录的《出师表》,表达了岳飞对这位伟人的崇敬之情。

前厅楹联“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赞扬了诸葛亮对蜀国的忠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则抒发了人们对他未竟大志深为惋惜的感情。

走出武侯祠,回首眺望,红墙金瓦掩映在松柏之间。虽然在临街的大门上高悬的是“汉昭烈庙”,但所有的人都称这里是“武侯祠”。可见,人民对历史人物的评价,是有自己的尺度的。

篇5:柳州柳侯祠导游词

柳柳侯祠位于柳州市中心柳侯公园内的西隅,原名罗池庙(因建于罗池西畔得名),现改名为柳侯祠,是柳州人民为纪念唐代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柳宗元而建造的庙。现在的柳侯祠是按照清代建筑物重建的,祠内陈列有许多文物及史料,反映了柳宗元的生平和政绩。

柳柳侯祠始建于 1906 年,是纪念唐代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柳宗元的地方。分为南、北、中三个景区,南部为文化古迹区,唐宋的陈迹、明清的石刻,历代修葺的建筑和参天的古木融为一体,古色古香;中部为文娱活动区,内有儿童游艺场、人工湖、动物园等,儿童游艺场项目齐全,设施新颖,是全市最大的儿童乐园;北部为花卉盆景区,位于该区北端的“山水来归”盆景园,虽为人作却无造作之感,回廊水榭,亭阁清池,石山草地、平流跌水,石刻联匾,极具岭南园林特色。

祠分前、中、大殿三进,内有柳宗元石刻像、柳宗元塑像以及“荔子碑”等历代珍贵石刻40余方。“荔子碑”是宋代大文豪苏轼的书法,写的是韩愈《柳州罗池庙碑》中供 [柳侯祠风景照] 祭祀柳宗元吟唱的《迎颂享神诗》,因唐宋三大文豪的文采神韵凝于一碑,故有“三绝碑”之称。祠后有柳宗元衣冠墓,东侧有纪念与柳宗元同称为唐二贤的政治家、柳州司户参军事刘蕡的贤良祠,并有柑香亭、罗池、讲堂、山长住房、斋房、回廊、院门等附属建筑。

篇6:柳州柳侯祠导游词

柳侯祠原名罗池庙,位于柳州市中心柳侯公园内的西隅,是柳州人民为纪念唐代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柳宗元而建造的庙。现在的柳侯祠是按照清代建筑物重建的,祠内陈列有许多文物及史料,反映了柳宗元的生平和政绩。

柳侯祠分前、中、大殿三进,内有柳宗元石刻像、柳宗元塑像以及“荔子碑”等历代珍贵石刻40余方。“荔子碑”是宋代大文豪苏轼的书法,写的是韩愈《柳州罗池庙碑》中供祭祀柳宗元吟唱的《迎颂享神诗》,因唐宋三大文豪的文采神韵凝于一碑,故有“三绝碑”之称。祠后有柳宗元衣冠墓,东侧有纪念与柳宗元同称为唐二贤的政治家、柳州司户参军事刘蕡的贤良祠,并有柑香亭、罗池、讲堂、山长住房、斋房、回廊、院门等附属建筑。

柳侯祠主要景点:

柳宗元衣冠墓:

唐元和十四年(公元8)柳宗元在柳州病逝,第二年灵柩归葬长安,柳人在柳宗元灵柩原停放处修建了衣冠墓,供千秋凭吊。

柑香亭:

因柳宗元曾在柳州种植黄柑,所著《柳州城西北隅种甘树》诗广为流传,后人兴建“柑子堂”以颂其事。其后原址废坍,清乾隆十九年(1754)在罗池旁重建,后改称“柑香亭”。

罗池:

“罗池夜月”原为柳州古八景之一。韩愈在《柳州罗池庙碑》写道:柳宗元死后三年,托梦生前部将欧阳翼:“馆我于罗池”,柳州城东关的这一泓池水因此而闻名。据明代李西涯《罗池书屋记》称,古罗池“广袤可数里,澄波汀蓄,准平而鉴照其外”。

山长住房:

柳江书院院长(山长)和学子所居和藏书之处,是一个幽雅的四合院,东侧斋房原为打理柳侯祠的开元寺僧人的住所。

看过“柳州柳侯祠导游词 ”的还看了:

篇7:武侯庙

明代佚名

剑江春水绿沄沄,五丈原头曰又曛。

旧业未能归后主,大星先已落前军。

南阳祠宇空秋草,西蜀关山隔暮云。

正统不惭传万古,莫将成败论三分。

译文

剑江的春水啊,汹涌而明净;五丈原的太阳,也只剩余影。

原有基业还未能由刘禅控制,巨星陨落,你已经病死军营。

南阳祠堂,只剩下枯黄的秋草;西蜀关山,也笼罩在暮云之中。

汉室正统未续,名声流传万古,不要以成和败,论列三国英雄。

注释

武侯:即诸葛亮,三国蜀汉的政治家、军事家,辅佐刘备建立蜀汉,任丞相。刘禅继位后,封为武乡侯。建兴十二年(234),病死于五丈原。

剑江:水名,在四川剑州(治所在今四川剑阁县)北。沄沄:江水涌动的样子。

五丈原:古地名,在今陕西岐山县。曛:昏暗。

后主:即刘禅。

“大星”句:谓诸葛亮之死。

南阳祠宇:据传诸葛亮躬耕于南阳(今河南省南阳市西南卧龙岗),这里也有武侯庙等古迹。

正统:南宋后,三国中奉蜀汉为正统。

赏析

这既是一首凭吊诗,又是一首咏史诗。这首诗集中向诸葛亮表达了崇敬仰慕之情,也指出蜀汉事业的败亡在于刘禅。

首联从诸葛亮在世时活动的重要地点入笔,展开题武侯庙全诗。剑江是诸葛亮率军北伐必经之处,五丈原则是他损命之地。这两个极富典型意义的地点,浓缩了诸葛亮由生至死的过程。作者拜谒武侯庙时,跟前出现了“剑江春水绿沄沄,五丈原头日又曛”,这绝非实景,而是作者的想像,为的是渲染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和抒写作者对诸葛亮“出师未捷身先死”的哀惋心情。

颔联直接揭示谙葛亮壮志未酬的哀伤。诗句直来直去,有助于悲情的表达。颈联又掉转笔锋,再用首联的路数。表现对诸葛亮由衷的悼念之情。作者眼前是武侯庙里的萧疏秋草,却不见傍晚暮霭阻遮的西蜀关山,凄凉迷茫的景色,烘托了作者的哀伤和痛惜。

前三联的基调是低沉、抑郁的,而尾联却蓦然挣脱出来,客观而又公允地为诸葛亮的一生作出了评价:诸葛亮精神传万古,莫以成败论英雄。

创作背景

此诗原题刻于成都武侯祠壁间,今已不存。人们一直传为明代杨慎撰,实误。

篇8:武侯庙

唐代 杜甫

遗庙丹青落,空山草木长。

犹闻辞后主,不复卧南阳。

译文

武侯庙的孔明先生的画像早已遗落不知何处,整座山空寂只有草木徒长。

站在这里好似还能听到诸葛亮作辞别后主的声音,可他壮志未酬,病死军中,再也无法功成身退,回到故地南阳了啊。

注释

武侯:指诸葛亮。诸葛亮于后主建兴元年(223年),封为武乡侯,省称武侯。武侯庙:指祭祀诸葛亮的庙。其庙有多处,如襄阳、成都、南阳、夔州等地都有武侯庙。这里指夔州武侯庙,在今四川省奉节县白帝城西。张震《武侯祠堂记》:“唐夔州治白帝,武侯祠在西郊。”

丹青落:庙中壁画已脱落。丹青指庙中壁画。

草木长:草木茂长。两句写庙景,言武侯去世时间之久远。

辞后主:蜀后主刘禅建兴五年,诸葛亮上《出师表》,辞别后主,率兵伐魏。

南阳:诸葛亮本以布衣躬耕于南阳(今河南南阳),因刘备三顾之于草庐中,遂佐备建立蜀汉、与魏、吴成鼎足之势。

赏析

“遗庙丹青落,空山草木长。”这两句写诗人瞻仰武侯庙所看到的一片萧条破败的景象。上句写庙。诗中“丹青”,指庙中的壁画;“落”,剥落、脱落。从“遗”字和“落”字可想而知,前来祭拜的人很少。想当年诸葛亮为蜀汉的创建和巩固,倾注了毕生的心血,而诸葛亮的'遗庙竟是这样的景象,诗人顿生感慨。再看下句,诗人站在武侯庙放眼四望,周遭环境也是如此的空寂和荒凉。“空山”,指白帝山。诗人用一个“空”字,似乎是说这山上什么也没有,空空如也,说明人迹稀少;一个“长”字,说明草木无忧无顾地生长,倒很茂盛,进一步反衬出武侯庙位于一片荒山野草之中,是多么的令人感伤!

“犹闻辞后主,不复卧南阳。”这两句由武侯庙写到诸葛亮,对诸葛亮的出山辅佐刘备以及后主,赞叹有加。诗人似乎还能听到诸葛亮作《出师表》辞别后主的声音,可他壮志未酬,病死军中,在也无法功成身退,回到故地南阳啊。上句“犹闻辞后主”,“辞后主”,蜀建兴五年(227年),诸葛亮出兵汉中,实行伐魏,临行上《出师表》,向后主刘禅辞行,告诫后主要亲君子,远小人,表明自己的一片忠贞之心。下句“不复卧南阳”是上句的继续,由于诸葛亮将一生献给蜀汉事业,在也不能回到他的躬耕之地南阳了。“南阳”,郡名,诸葛亮曾躬耕于此。“不复”二字,既写出了诸葛亮为报答刘备三顾之情,将一生献给蜀汉事业的伟大功业和奋斗精神;也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的赞叹之情和无法功成身退返故乡的惋惜之情。

这首诗虚实相生,融情于景。诗的前两句写武侯庙的荒凉破败,寄托着诗人对诸葛武侯身后凄凉的哀惋,也为后两句的抒怀作铺垫;后两句触景生情,感叹诸葛亮大业未成,而长眠他乡,诚如诗人在《蜀相》诗中所写:“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清代王夫之在《姜斋诗话》中说“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分。神于诗者,妙合无限。巧者则有情中景,景中情。”这首诗可以说是情景交融的代表作,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唐大历元年(766年)。《武侯庙》与《八阵图》均为大历元年(766年)所作。当时诗人流寓夔州,诗人无所事事,一天来到武侯祠,看到一片破败荒凉的景象,不禁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千古传诵的咏怀五绝诗。

武侯祠导游词

武侯祠的游玩导游词精选

古隆中导游词怎么写

四川成都有哪些大学

四川成都地接导游词

河南省济源五龙口旅游景区导游词

参观武侯祠小学四年级作文

成都导游词

关于河南旅游名胜风景区导游词推荐

我是一个小导游小学生作文

武侯墓及式侯祠导游词
《武侯墓及式侯祠导游词.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武侯墓及式侯祠导游词(通用8篇)】相关文章:

我的小导游小学生日记2022-11-13

我是小导游作文450字2022-05-28

关于四川经典导游词2023-03-20

四川洛带古镇导游词2023-10-08

大学生走进道教圣地日记2023-01-12

魏武侯作文2023-09-22

成都美食小学生作文2023-12-23

〖导游经验〗导游词创作的几点原则和方法2022-11-23

二年级作文我是小导游2022-12-25

历朝历代咏武侯诗词大全2022-0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