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苏家围英文导游词

时间:2023-11-12 07:45:51 导游词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河源苏家围英文导游词(集锦5篇)由网友“wangyuqin2009”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河源苏家围英文导游词,欢迎大家前来参阅。

河源苏家围英文导游词

篇1:河源苏家围英文导游词

The Sujiawei Hakka Village Tourism Zone is a must for tourists who are interested in the Hakka culture and customs.

Bordering Dongjiang River in the north and Jiushe River in the south, the village is located in the Heshui Township, 26km away from the city of Heyuan.

Today the village is described as a “picturesque village in south china”, featuring old trees and houses, wild lands, bamboos and fresh air. Also it has a profound cultural history and is said to be the habitat of descendants of Su Shi, who also known as Su Dongpo, a famous Chinese literate in Northern Song Dynasty. Hence All people living in the village now are surnamed “Su”.

It also provides some performances for travelers to get a better known of Hakka culture such as their wedding customs. You can take part in the producing lines of making bean curd, wine or oil; or enjoy yourself in activities like fishing, swimming and boating.

The first spot we encounter is the Yingqing Bridge, where has a panoramic view of Sujiawei. The bridge is a place to welcome all families, relatives and friends.

Here is purple perilla park. The purple perilla can be used as medicine to cure cold, or purple dye or cooking. The origin of this park is as follows: one day one of Su Shi’s offspring passed by this place, he dreamed five old men pointed a big tree and told him it is perilla tree. When he woke up, he found this place is full of perilla, and the environment is quite beautiful, so he thought the old men would like he move the Su clan here. So after he came back, he always mentioned this dream to his late generations. To fulfill his this dream, over 700 years ago, the Su clan moved here and Sujiawei started its story.

From this purple perilla park to Pool lips estate, is gallery of Hakka villages gender culture, which shows the Hakka people’s moral ideas and customs, they think everything has two opposite extremes like negative and positive. In Hakka dialect, have a boy baby is named “tian deng”, the same pronunciation as “add a lantern”. So in Chinese lantern festival, any family which has a new boy baby will hang a big lantern in their ancestors’ shrine.

Later we will visit Sugong Shrine Yongsi Hall, Guanghua hall, Su school and Yi Jiang temple. You may find the Hakka architecture is well preserved here. These ancient buildings are square flat houses with dark blue bricks and roof tiles that belong to the style of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The oldest house, Yongsi Hall, was built in 1481 in memory of Su Dongshan, the eighth-generation descendant of Su Dongpo and as a place for the villagers to worship their ancestors and discuss important affairs.

Now we walk along the Dongjiang river and enjoy the Hakka folk music. At the riverside you see bamboo everywhere. Su Dongpo loved bamboo, he once said “I can eat without meat, but I can not live without bamboo. No meat to eat only makes me thin; but live without bamboo makes me vulgar”!

Walking so long time, are you a bit tired and thirsty? Let’s go to Her Workshops to taste Hakka traditional snacks and tea. There are tea leaf, sesame, peanut, red jujube and longan in the tea. Do you taste them?

Ok, after a break, we go to experience traditional Hakka wedding performance. If you are lucky to be chosen and act as the bridegroom, you will be invited to the stage and join their show.

The village also preserves many slogans printed on the walls during 1950s to 1970s, which are silent witnesses to Chinese modern history.

Do you see the big bamboo hats holding by bamboo sticks in line? It is farm four seasons gallery. On the bamboo hats marked farming planting and harvesting dates and festivals.

Finally we have 15-minutes free activity in the countryside vegetable fields. You may like farmers to pick fruits, vegetables you like in the fields.

篇2:河源苏家围导游词讲解

苏家围客家乡村旅游区位于东江流域东源县境内,起点于下游的东江画廊风景区县城旅游中心区,终点在苏家围客家乡村旅游区,全长约18公里,汇集了东江流域_经典的田园诗画、客家文化和红色文化等自然及人文旅游资源。

沿线错落分布了古云舟、红军营、绿竹长廊、大人岭、阮啸仙故居等十多个景观节点,规模体量较大。苏家围客家乡村旅游区是苏东坡后裔聚居地,以“客家文化” 、“苏氏文化” 、“乡村文化”和“农耕文化”为旅游主题,被誉为“南中国的画里乡村”。东江画廊与苏家围一衣带水,以东江及两岸自然优美风光、客家风情歌舞和东江客家美食为旅游主题,因景区内青山、碧水、林带宛如一幅幅山水画而得名,被游客称为“东江上的诗篇,乡村里的画卷”。

旅游景区主题鲜明、观赏游憩价值高、历史文化价值高,具有较高的接待能力和服务水平,先后被评为“全国农业旅游扶贫示范点” 、“广东省旅游扶贫示范单位” 、“广东省_美丽乡村” 、“承诺诚信单位” 、“文明旅游区”等荣誉称号。

苏家围是“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有着明显的东江流域传统农业特色。酿酒、榨油、淋菜、施肥、锄地,这些儿时曾经常听祖辈挂在嘴上的传统手工艺名词,在苏家围内一应俱全。

墙上的斗笠、蓑衣,墙角的磨石,各类耕作、浇灌、收割脱粒等种.种具有东江流域特色的农耕工具……

扛着锄头的老农、浇灌菜地的小阿妹、插秧的村妇……

酿酒坊、打油坊,精湛的农业技艺,传统手工作坊生产的流程……

景区开发过程中,合理发掘农耕文化,开发了“四季农事廊” 、“农耕园”等农耕项目。

苏家围是一个原生态的乡村,现仍有着乡间小路、袅袅炊烟、鸡犬相闻、男耕女织•••看鱼跃在池塘,闻荷香在荷塘,耳边似乎还能听到乡村的泉水叮咚响。

景区在保持乡村特色的前提下开发了历史标语文化展示区、农事四季廊等浏览区。历史标语文化展示区记录了新中国的农村历史,能感觉历史留下的印记。农事四季廊会让您联想到喜欢顶着烈日走,在地里背朝着青天白日默默挥汗的农民。苏家围的村民酷爱着这片土地,农事四季廊堆积着他们一年的辛勤劳作。在日夜守着的热土里不停劳作而感到乐此不疲,美丽的乡村土地里有他们不朽的希望,每一块泥土每一颗沙砾都为他们谱写着苏家围乡村文化。

苏家围有着“广东_美丽乡村”称号,有着真实写照:苍翠的绿竹掩映着波光粼粼的江水,美的像垂首梳妆的妙龄少女,而亲水道恰似少女裙子的花边。江水无尽延伸,水天交援,让人心旷神怡。

义峰苏公祠大门石楹联,刻着“眉山开奕叶,合水衍支流”。释此楹联之义,苏家围人与苏东坡是有着血脉之渊源。眉山,是指苏东坡故居的四川省眉山县[今为眉山市]。合水,是指苏家围的所在地的义合镇地老地名,时称合水。

远祖苏东坡一生爱竹,对竹情有独钟,人们常记他“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竹令人瘦,无肉令人俗。”的名句。苏围人,也没有忘记老祖宗的家训,秉承了远祖的雅致,村庄周围以及江河两岸到处都是摇曳多姿的竹林。

四苏青铜塑像、东坡广场、诗词碑林、紫苏园、苏公祠……

客家民人俗,主要体现在婚嫁礼俗、节日民俗、生育礼俗、信仰民俗等。如:客家族群的婚嫁习俗,就保留中原汉人古风《六礼》的一面。时至今日,虽然各阶层繁简不尽相同,但生活在乡镇的平民百姓,一般都要经过“1、传庚——相亲 2、过聘——订婚3、行嫁与接亲4、拜堂与闹房”四个隆重的仪式。又如苏家围每年农历十二月十九日(苏东坡诞辰)、十月十三日(苏天荣诞辰),全苏姓人都举行隆重的祭祀仪式,以此敬奉祖先。客家人是多神崇拜者,有“举头三尺有神明”之说。在客家地区广泛分布着大大小小的庙宇,苏家围现仍保留有义江古庙旧址。

民间节术,如:舞龙、灯会、庙会、猜谜、作对、唱山歌等。至今苏家围的山歌台、东江画廊的游船上仍能聆听地道客家山歌和欣赏客家舞蹈。

篇3:河源苏家围导游词讲解

各位游客: 你们好,欢迎你们来到河源旅游,我是你们的导游DAVID。

苏家围是宋代大文豪的后裔居住地,是一个在历史长河里流淌的村庄,只要你走进去,就会被它的古老、深沉、淳朴所吸引、所折服,苏家围人秉承了祖先的文化,将其交汇于岭南的天地中,至今让人感受到浓浓的文化气息。客家文化浓缩在这个小村庄里,客家古老民居、乡村性别男女、农耕农事长廊,游人体会的是客家的纯朴与自然。东江与久社河交汇于苏家围旁,营造了苏家围宁静、悠然的意境,那里的古榕、老屋、江风、竹韵、牧歌和野趣,造就了一个南中国的画里乡村,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怡然的乡村风光,体验迷人的客家风情,踏过客家农村几百年的发展历程,感触东坡家族的文化遗风。

江风、竹韵、老屋、古榕、渔船、水车,构成了一个南中国的画里乡村形象,而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则使苏家围更具魅力。走进苏家围,游客不仅可下地种菜、进坊榨油、酿酒,下河捉鱼、漂流,品尝到擂茶、小食及以野菜为主的农家饭菜,而且犹如翻开了一部客家乡村文化史。苏家围村是苏东坡后裔聚居地,为广东苏氏最多御匾的自然村,历史上曾因一年考上12个秀才而有“苏半县”之称。其宅屋建筑也颇有风格,并保留较好。

苏家围的乡村纪事主要反映客家人过去的流浪生活及苏氏家族8来的兴衰史,这里还存有中国各历史时期的标语,从“打土豪,分田地”到林彪的手书体“大海航行靠舵手”;从“造反有理”到“包产到户”应有尽有。还有那些古屋上的雕刻及客家人的生活、生产用具、习俗在默默地叙说着有关男人和女人的故事。这种反映客家人对性别的态度和认识的“乡村性别文化展”在全国属首创。 苏家围被称为“南国画里的客家乡村”,因大诗人苏东坡后裔在此聚居而得名。

古榕、老屋、竹韵、渔船……给这个小村落营造了丝丝宁静祥和的气氛,浓郁的客家风情更赋予它独特的魅力。村子里保留了18座原始风貌的客家民居,客家人对阴阳风水学的理解及怀念祖先的根意识在建筑上表露无遗。 如同黄山的迎客松一样,迎亲桥是游客到苏家围的第一个景点,同时也表示苏家围人像迎接亲人一样迎接朋友们的到来。

站在桥上可以看到苏家围的全貌,它的民居不是人们常见的圆形围龙屋,而是方形的明清特色的“府第式”围屋。全村18座围屋几百间房看似杂乱地拼在一起,但从它的排水系统看,其实是非常讲究的。在苏家围即使遇上特大暴雨,雨水都能从屋的暗渠里排走,绝不积水。据村里的老人介绍,苏家围的排水系统是仿照苏家先祖在江西吉安故居前的九曲水而建。

也许有人会问,苏东坡是四川眉山人,他的后代曾移居江西,但为什么又会发展到苏家围呢?在紫苏园里,你可以找到答案。 紫苏,本草科一年生植物,可入药,河源本地人常用它作香料配菜。苏家围的紫苏不是当普通香菜种的,而有特殊的意义。相传,苏东坡的第七代孙苏天荣在13从江西庐陵(即现在江西吉安)乘船沿东江南下赴番禺任教谕,途中夜宿义合。

那天晚上,他梦见五位老人指点他上岸观看一棵高大茂盛的紫苏,并且告诉他这个地方风水好,所以紫苏长得那么高大。苏天荣醒后,觉得紫苏与本姓有缘,非要上岸去看,结果看见一棵大榕树,发现周围的环境非常优美,于是他怀疑这里是梦中五位老人指点他定居的地方。

后来他升任四川富顺知县,还念念不忘此事,嘱咐后人定要落居此地,一直到他的第四代孙苏秀弘任东莞京山(今东莞茶山镇)巡检时,才圆了他的梦。而这片紫苏园就寄托了苏家围人对先祖的怀念和敬慕。 永思堂———围里最老的古民居苏家围至今保存的18座古民居中,最古老的是永思堂,建于1481年,是为纪念苏家围八世祖苏东山而建,故又称东山苏公祠,一直是苏家围人举行祭祀、议事的地方。

古代的官宅建筑式样和大小规模是有讲究的,苏东山曾任广西桂林府推官,这座永思堂就是根据他的官职按朱元璋颁布的官宅府第式建筑风格而建。堂屋主体为三幢,它没有我们常见的正对厅堂的大门,而是在两边开有侧门。据说,这是府第式客家民居的特点,因为客家人认为正对厅堂开门不吉利,古人在建筑上对阴阳风水的讲究从此可见一斑。

永思堂已经历了500多年的风雨,至今仍然保存得相当完整,这与它坚固的建筑结构分不开,也与它历史上的影响力和地位分不开。据说在1947年秋,国民党196师师长葛先才率军路过义合,不顾军旅疲劳直奔永思堂,回去后即令:“烧杀以壮军威不得在苏围,奸淫以供军乐不得在义合” 这里的村民都姓苏,是北宋文学家苏东坡的后裔。

苏东坡第七代孙苏天荣于元朝元贞元年(1295年)发现了这个地方,83年以后苏天荣的玄孙苏秀弘,在东莞任官时就定居在这里。 据苏氏族谱记载:苏东坡的第七代嗣孙苏天荣,生于宋理宗绍定二年(1229年)。原居江西卢陵(今江西省吉安市),元贞元年(1295年)任广东番禺县教谕。一次他自江西乘船顺东江而下,舟宿义合。在船上做了一个梦,梦见五位老人携其在岸上游玩,看见了一棵大树。

天荣问五位老人:“此乃何树?”五人答:“紫苏也。”天荣又问:“紫苏何若甚大?”五人答:“树得其土故大也。”醒后,天荣觉得此梦很奇怪。晨起,苏天荣便岸上观看。果然有一棵大树,但不是紫苏,而是榕树。旁边又有一座五贤寺庙。苏天荣想,这棵榕树莫非就是梦中的紫苏树,梦中的五人莫非是这五贤寺的神灵的化身。他又观看了周围的环境,觉得挺美。他想,今后我归田时,就在这里定居吧。

六年以后,于元成宗大德四年,苏天荣又升任了四川叙州府富顺知县。他觉得走远,今后也无法倒回来定居了,苏天荣就把此事告诉了子孙后代。直到苏天荣的玄孙(四世孙)苏秀弘,时任广东东莞京山司(今东莞茶山镇)巡检。于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在河源义合购置了三百余顷(三万亩)田产,携家少在此定居。从此,就成了苏围村。 苏姓定后,在历史上颇有名气。

明清时期就出有朝廷命官48名,其中:四至五品的23名,七品以上的25名。此外还有文化名人,其中进士2名,举人2名,贡生23名,秀才52名。在苏家围的历史上还流传着:“可”字辈(明万历年间)无白丁,“基”字辈(清乾隆年间)无穷人的传说。清朝道光年间,在河源县的一次生员汇考中,全县考取了24名秀才,而苏家围就考了12名,从那时起河源就有苏半县之称。 苏家围至今仍保存18座民居古屋,其中有5座是明朝的建筑物,其余13座是清朝时期建的。较久远的是东山苏公祠,建于明朝成化十七年(1481年)堂主苏东山时任广西桂林府推官(五品官)。该堂屋是按明朝官邸民居的规格而建的,中栋为六柱官厅。

苏家围不但历史文化丰富,而且风光优美,环境宜人。村后群山蜿蜒,林木苍翠,村庄周围古树参天,竹林环保抱。村西北,滚滚的东江向南匆匆而去。村东南面,潺潺的久社河水流至村口缓缓地汇入东江。大自然,在这里描绘了一幅迷人的画里乡村。 苏家围的历史文化与它的自然环境,构成了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的因素。所以,就在这里开发了一个客家乡村旅游区。四月经国家旅游局验收,已被评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

篇4:河源苏家围导游词讲解

苏家围客家乡村旅游区位于广东河源市,是国家农业旅游示范点,也是广东省三大扶贫旅游示范点之一。苏家围位于东源县义合镇苏家围村,距离河源市区27公里,由18座府第式的客家民居组成,其中最古老的房子已经有500多年的历史了。

苏家围是宋代大文豪苏东坡的后裔居住地,只要您置身其中,就会被它的古老、深沉、淳朴所吸引,苏家围人秉承了祖先的传统文化,将其交汇于岭南的天地中,至今都让人感受到浓浓的文化气息。

客家文化浓缩在这个小村庄里,客家古老民居、乡村性别男女、农耕农事长廊,让您体会的是客家的纯朴与自然。东江与久社河交汇于苏家围旁,营造了苏家围宁静、悠然的意境,古榕、老屋、江风、竹韵、牧歌和野趣,造就了一个南中国的画里乡村。

迎亲桥

如同黄山的迎客松一样,迎亲桥是游客到苏家围的第一个景点,同时也表示苏家围人像迎接亲人一样迎接朋友们的到来。站在桥上可以看到苏家围的全貌,它的民居不是人们常见的圆形围龙屋,而是方形的明清特色的“府第式”围屋。全村18座围屋几百间房看似杂乱地拼在一起,但从它的排水系统看,其实是非常讲究的。在苏家围即使遇上特大暴雨,雨水都能从屋的暗渠里排走,绝不积水。据村里的老人介绍,苏家围的排水系统是仿照苏家先祖在江西吉安故居前的九曲水而建。

紫苏园

紫苏,本草科一年生植物,可入药,河源本地人常用它作香料配菜。苏家围的紫苏不是当普通香菜种的,而有特殊的意义。相传,苏东坡的第七代孙苏天荣在1312年从江西庐陵(即现在江西吉安)乘船沿东江南下赴番禺任教谕,途中夜宿义合。那天晚上,他梦见五位老人指点他上岸观看一棵高大茂盛的紫苏,并且告诉他这个地方风水好,所以紫苏长得那么高大。苏天荣醒后,觉得紫苏与本姓有缘,非要上岸去看,结果看见一棵大榕树,发现周围的环境非常优美,于是他怀疑这里是梦中五位老人指点他定居的地方。后来他升任四川富顺知县,还念念不忘此事,嘱咐后人定要落居此地,一直到他的第四代孙苏秀弘任东莞京山(今东莞茶山镇)巡检时,才圆了他的梦。而这片紫苏园就寄托了苏家围人对先祖的怀念和敬慕。

永思堂

苏家围至今保存的18座古民居中,最古老的是永思堂,建于1481年,是为纪念苏家围八世祖苏东山而建,故又称东山苏公祠,一直是苏家围人举行祭祀、议事的地方。

古代的官宅建筑式样和大小规模是有讲究的,苏东山曾任广西桂林府推官,这座永思堂就是根据他的官职按朱元璋颁布的官宅府第式建筑风格而建。堂屋主体为三幢,它没有我们常见的正对厅堂的大门,而是在两边开有侧门。据说,这是府第式客家民居的特点,因为客家人认为正对厅堂开门不吉利,古人在建筑上对阴阳风水的讲究从此可见一斑。

永思堂已经历了500多年的风雨,至今仍然保存得相当完整,这与它坚固的建筑结构分不开,也与它历史上的影响力和地位分不开。据说在1947年秋,国民党196师师长葛先才率军路过义合,不顾军旅疲劳直奔永思堂,回去后即令:“烧杀以壮军威不得在苏围,奸淫以供军乐不得在义合”。

千年榕

苏家围现存五棵大榕树,均有一千多年的树龄,其中最出名的当数五显榕和鸳鸯榕。五显榕是当年苏天荣上岸,看见的第一棵榕树。当年树下还有座五显祠纪念苏天荣梦中的五位老人,“_”时,五显祠被毁,现在这里被建成了山歌台。客家妹子经常对着悠悠的东江水,在这里高唱悠扬的山歌,游客至此,可以学着与客家妹子对唱,感受一下客家人借歌传情的美妙和浪漫。

鸳鸯榕则像苏家围的保护神一样立在江边,它的名字源于一个美丽的传说:清朝时,龙川县一位才女逃婚至此,无处藏身。最终与自己的意中人喜结良缘。后来,才女的丈夫做了官,两人专程运来一块“树恩难忘”的碑立于树前,这棵树也被人千古颂扬。

篇5:河源苏家围导游词讲解

苏家围客家乡村旅游区位于广东河源市,是国家农业旅游示范点,也是广东省三大扶贫旅游示范点之一。苏家围位于东源县义合镇苏家围村,距离河源市区27公里,由18座府第式的客家民居组成,其中最古老的房子已经有500多年的历史了。

苏家围客家乡村旅游区位于广东河源市,是国家农业旅游示范点,也是广东省三大扶贫旅游示范点之一。苏家围位于东源县义合镇苏家围村,距离河源市区27公里,由18座府第式的客家民居组成,其中最古老的房子已经有500多年的历史了。苏家围是宋代大文豪苏东坡的后裔居住地,只要您置身其中,就会被它的古老、深沉、淳朴所吸引,苏家围人秉承了祖先的传统文化,将其交汇于岭南的天地中,至今都让人感受到浓浓的文化气息。客家文化浓缩在这个小村庄里,客家古老民居、乡村性别男女、农耕农事长廊,让您体会的是客家的纯朴与自然。东江与久社河交汇于苏家围旁,营造了苏家围宁静、悠然的意境,古榕、老屋、江风、竹韵、牧歌和野趣,造就了一个南中国的画里乡村。

迎亲桥———围里第一道风景

如同黄山的迎客松一样,迎亲桥是游客到苏家围的第一个景点,同时也表示苏家围人像迎接亲人一样迎接朋友们的到来。站在桥上可以看到苏家围的全貌,它的民居不是人们常见的圆形围龙屋,而是方形的明清特色的“府第式”围屋。全村18座围屋几百间房看似杂乱地拼在一起,但从它的排水系统看,其实是非常讲究的。在苏家围即使遇上特大暴雨,雨水都能从屋的暗渠里排走,绝不积水。据村里的老人介绍,苏家围的排水系统是仿照苏家先祖在江西吉安故居前的九曲水而建。

紫苏园———缘于梦见仙人指路

也许有人会问,苏东坡是四川眉山人,他的后代曾移居江西,但为什么又会发展到苏家围呢?在紫苏园里,你可以找到答案。

紫苏,本草科一年生植物,可入药,河源本地人常用它作香料配菜。苏家围的紫苏不是当普通香菜种的,而有特殊的意义。相传,苏东坡的第七代孙苏天荣在1312年从江西庐陵(即现在江西吉安)乘船沿东江南下赴番禺任教谕,途中夜宿义合。那天晚上,他梦见五位老人指点他上岸观看一棵高大茂盛的紫苏,并且告诉他这个地方风水好,所以紫苏长得那么高大。苏天荣醒后,觉得紫苏与本姓有缘,非要上岸去看,结果看见一棵大榕树,发现周围的环境非常优美,于是他怀疑这里是梦中五位老人指点他定居的地方。后来他升任四川富顺知县,还念念不忘此事,嘱咐后人定要落居此地,一直到他的第四代孙苏秀弘任东莞京山(今东莞茶山镇)巡检时,才圆了他的梦。而这片紫苏园就寄托了苏家围人对先祖的怀念和敬慕。

永思堂———围里最老的古民居

苏家围至今保存的18座古民居中,最古老的是永思堂,建于1481年,是为纪念苏家围八世祖苏东山而建,故又称东山苏公祠,一直是苏家围人举行祭祀、议事的地方。

古代的官宅建筑式样和大小规模是有讲究的,苏东山曾任广西桂林府推官,这座永思堂就是根据他的官职按朱元璋颁布的官宅府第式建筑风格而建。堂屋主体为三幢,它没有我们常见的正对厅堂的大门,而是在两边开有侧门。据说,这是府第式客家民居的特点,因为客家人认为正对厅堂开门不吉利,古人在建筑上对阴阳风水的讲究从此可见一斑。

永思堂已经历了500多年的风雨,至今仍然保存得相当完整,这与它坚固的建筑结构分不开,也与它历史上的影响力和地位分不开。据说在1947年秋,国民党196师师长葛先才率军路过义合,不顾军旅疲劳直奔永思堂,回去后即令:“烧杀以壮军威不得在苏围,奸淫以供军乐不得在义合”。

千年榕———留存才子佳人传说

苏家围现存五棵大榕树,均有一千多年的树龄,其中最出名的当数五显榕和鸳鸯榕。五显榕是当年苏天荣上岸,看见的第一棵榕树。当年树下还有座五显祠纪念苏天荣梦中的五位老人,“_”时,五显祠被毁,现在这里被建成了山歌台。客家妹子经常对着悠悠的东江水,在这里高唱悠扬的山歌,游客至此,可以学着与客家妹子对唱,感受一下客家人借歌传情的美妙和浪漫。

鸳鸯榕则像苏家围的保护神一样立在江边,它的名字源于一个美丽的传说:清朝时,龙川县一位才女逃婚至此,无处藏身。最终与自己的意中人喜结良缘。后来,才女的丈夫做了官,两人专程运来一块“树恩难忘”的碑立于树前,这棵树也被人千古颂扬。

河源东江野战俱乐部

影楼年终工作总结

影楼的年终工作总结

影楼前台工作总结

影楼后期年终工作总结

爸爸去哪儿2观后感

电脑学习方法

吃人的电梯议论文

公司实习总结心得怎么写

红色革命教育心得体会1100字

河源苏家围英文导游词
《河源苏家围英文导游词.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河源苏家围英文导游词(集锦5篇)】相关文章:

写好小升初英语作文开头的四个方式2022-12-20

我家小区的桂花树优秀作文2023-12-21

06中考英语作文面面观--提示作文2023-08-09

厨房调研报告2023-07-10

快乐游作文600字2023-01-08

读《我的助理辞职了》有感2024-05-01

参观革命烈士陵园有感的精选2022-05-07

人寿保险上半年工作总结以及下半年的工作目标发言2022-05-08

英语说明文作文:My Teachers-2023-08-07

传统革命教育个人心得体会2023-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