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记者讲好故事个人优秀演讲稿

时间:2023-02-25 08:10:26 演讲稿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好记者讲好故事个人优秀演讲稿(锦集20篇)由网友“银河电车”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整理过的好记者讲好故事个人优秀演讲稿,欢迎阅读分享,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好记者讲好故事个人优秀演讲稿

篇1:好记者讲好故事优秀演讲稿

又到九月,又是瓜车进城的季节。

每当我在运城的大街小巷,看到畅通无阻的瓜车菜车;每当我在各个小区的门口,看到“欢迎瓜农来卖瓜”的横幅;每当我在城市的街道两边,看到井然有序的瓜果临时销售区……我都会想起,我在8年前写过的一篇评论,想起一位令人感动的读者,想起他送给我的一万斤西瓜。

那篇评论,其实就是个倡议书,是一篇关于号召市民多买西瓜的倡议书。

那是xxxx年的7月,我们运城日报社的《黄河晨报》刚刚创刊4个月。那一年,运城的7万多亩西瓜大获丰收,但是,瓜农们还没来得及高兴,就不得不面对西瓜卖不了的难题。一车西瓜只能卖几十块钱,最便宜的甚至一斤只卖两分钱。就算这样,瓜农的房子里、院子里、田间地头,还是到处都堆满了卖不出去的西瓜。

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一个悲剧发生了——一位瓜农开着农用三轮车进城卖瓜,被交通执法人员扣住,还要罚款400多块。他的妻子听到这个消息后,一气之下,上吊自杀!这个突发事件,直接触发了新生的《黄河晨报》的第一个重大战役性报道——帮瓜农卖瓜。

作为值班编辑,我的任务是在前方记者报道完突发事件本身之后,起草一篇倡议书,将舆论焦点从突发事件向“解决卖瓜难”引导。

但是,直到领导要求交稿的前一天晚上,我仍旧毫无头绪。西瓜,西瓜……半个晚上,我的脑子里全是圆圆的西瓜在滚来滚去。

忽然,我想到了曾经种过七八年西瓜的父亲,一个靠种西瓜给我娶来嫂子,给我换来从小学到中学学费的瓜农父亲。寂静的夜中,我拨通了父亲的电话。“永啊,啥事?”一听到电话中这熟悉的声音,我的心头一颤,一种莫名的感觉冲向头顶。

西瓜,父亲,我,数以万计的瓜农……那一瞬间,我找到了西瓜和我之间的逻辑联系,找到了数万瓜农和我之间的情感共振。那一瞬间,我深刻地领悟了作为一名新闻记者,我到底应该属于谁、为了谁,我的笔到底应该写什么,怎样写!

“他们,从遥远的村中颠簸而来;他们,在陌生的街道上四处躲闪……”当第一句从嘴边流出,写作就异常的顺利,顺到正写着这一句,下一句就在脑子中排着队。

“就算我们的口才真的能压下去几毛钱的价格,但想想他们烈日下暴晒的汗水,想想他们西瓜卖不出去无奈的泪水,把那毛角钱给他们吧……”终于,在写到这一句时,泪水,不争气地从我这个自认为冷静客观的“职业新闻人”眼中夺眶而出。我放下手中沉甸甸的笔,走到窗前,遥望窗外夜深人静中的城市,仿佛看到了一片片碧绿的西瓜,仿佛看到了曾经年轻的父亲,仿佛看到了和父亲一样的瓜农们……

第二天,这篇题为《市民多买瓜,瓜农早回家》的倡议书,刊发在《黄河晨报》二版头条的醒目位置。

那一天是xxxx年7月12号,我清楚地记得,那天早上,值夜班的我还没起床,就被手机铃声惊醒——

“你是写倡议书的记者吧,我40多岁了,还是第一次被一篇文章感动得哭了,文章写得真好,我给你背两段吧……”不等我说话,一位男子便开始在电话中,背诵起倡议书中的句子来。

请原谅我当时的浅薄和幼稚,在那一刻,我真得被感动了。我从来没有遇到过这样的读者,能背下我发表的文章,哪怕只是几段话。我也从来没有遇到过这样的读者,在外地给我打长途,激动地聊了20分钟,只是为了表达对一篇文章的感动。

那位男子最后说:“我刚才联系了一家瓜农,买了他一万斤西瓜,我让他们明天把西瓜送到报社,送给你,就当是我替瓜农们感谢你吧……”

来不及辞谢,他就挂了电话。而我,被感动得一塌糊涂,睡意全无。我躺在床上,静静地享受着新闻职业带给我的最美好的感觉。原来,就算作为一名最基层、最普通的新闻记者,就算是做着最基本、最本份的工作,也可以获得如此高的评价!也可以如此幸福!如此骄傲!如此有成就感!!

第二天,两辆载满西瓜的农用三轮车,真的就出现在报社门口。一万斤西瓜啊,满满两大车,不管是我个人还是报社,收下来都不是最好的决定。征求了当事人意见之后,我带着那两车西瓜,来到河东广场,将西瓜分给了市区的数百名环卫工。

如今,距离那次轰轰烈烈的卖瓜报道已有8年。但是8年来,每到夏天和秋天,市区设立“瓜果临时销售区”的制度还在继续,小区向瓜车菜车开放的惯例还在继续,农业部门对农产品的预先监测还在继续……

每当看到这些,我都会想起那篇1000多字的倡议书,想起那位令人感动的读者,想起他送给我的1万斤西瓜。

一位记者,他的脚下有多少泥土,他的笔下就有多少真情;他的笔下有多少真情,他的报道就有多少力量!

一次报道,感动得读者送来一万斤西瓜;一次报道,帮瓜农卖掉数百万公斤的西瓜;一次报道,让瓜车菜车在城市自由穿行了8年。

这,就是新闻的力量!这,就是爱的力量! 这就是媒体上传下达的力量!这更是党和政府执政为民的力量!

这就是我要和大家分享的故事,感谢有这个机会,可以再一次感受新闻理想的狂热,与追逐理想的感动,谢谢大家!

篇2:好记者讲好故事优秀演讲稿

让青春梦想绽放在新闻路上

大家好! 我是一名来自罗江县广播电视台的新闻工作者董霄。 我 今天演讲的题目是——让青春梦想绽放在新闻路上。 青春和梦想永远都是人们津津乐道的主题。年少时我就梦想着 将来做一名电视人,所以考大学时我报考了播音与主持专业,xxxx年 6 月毕业后,我来到罗江广播电视台,同学和朋友有些不解,干 嘛到一个小县城去啊?现在许多像我一样的年轻人都向往大城市、大舞台,有的为了留在大城市甚至放弃自己所学专业,打铁还需自身硬!

我认为,对于我们才毕业的大学生 来说,想要业务精、自身硬、最终实现自己的电视梦,就必须系统 地接触了解广播电视行业,而县级电视台就是很好的锻炼平台,由 于人员有限,一个人扛起几份工作是很平常的事,上午拿着摄像机 跑新闻,中午写稿子,下午配音,晚上写活动策划,睡前备稿准备 第二天的活动内容,这些都是家常便饭。虽然我没有更多的时间去 游玩,但在采集新闻的路上,不停地尝试,不同的.经历充实了我的 青春,让我有种踩在地面的踏实感。

从第一篇不到 100 字的简讯新闻,到今天上千字的连续报道, 我从没想过原来自己可以走这么多路,也从没想过原来自己可以和 陌生人这么熟络地聊天。在这一年多的工作经历当中,我感受很多, 感受到了单位领导的关爱,同事的帮助。记得第一次出外镜,自认 为学这个专业的我不成问题,可面对摄像机拿起话筒时,我的面部 表情开始僵硬,说话变得结巴,同事安慰我说,没啥,第一次都这样,你把镜头当成自己的恋人就不紧张了。

从第一次的结巴到今天 主持大型文艺活动,我从没想过自己可以站在上千人参加活动的舞 台上潇洒自如地主持节目,当我第一次交出粗糙的稿件时,是热情 的同事帮我润色修改,在我为找不到好的选题而苦恼的时候,也是 他们及时给我点拨提醒。在这个温暖的集体里我感受了什么是关爱, 什么是责任,什么是付出。

记得去年刚到单位时,正好赶上罗江“7·9”洪灾,台里的几 位老记者迅速出动,为了第一时间了解灾情,不顾自身的安危,深 入重灾区芒江村,我记得当时我们所在地的水位已经漫过了我们的 肚脐,而且水位还在上涨,我们新闻中心的老记者张熙,却仍站着 一动不动,扛着摄像机,就为了捕捉到重灾区第一支救援队伍的镜 头,一股水浪打来,他险些跌倒,我赶去扶住他时,只见他高举摄 像机,向我喊道的第一句话是:“看好机器!” 我隔壁办公室的彭妮娜,是电台走进乡村节目的记者兼主持人, 在她的办公桌下面,始终放着一双平底鞋,刚开始我有些奇怪,后 来才明白,那是她下乡时的专用鞋,作为对农节目的主持人下乡是 常事, 别看她文静瘦弱, 走在乡间的小路上比我这个 90 后还跑得快, 跟娜姐一起下乡采访总会有农民朋友上前搭讪,向她反映家里养的 鸡鸭生病啦,地里的庄稼出什么问题了,外出打工遇到什么麻烦了 等等,娜姐总是耐心地聆听他们的心声,详细记录他们反映的情况。

记得有一次在金山镇大井村采访,村民向东说他家的鸡苗大量死亡, 不知什么原因?娜姐立即与县畜牧局联系,请技术人员到向东家现场查看,原来是他把鸡鸭兔混养在一起造成的,针对这个案例娜姐 制作了《盲目养殖要不得》节目,之后还做了回访了解向东改进后 的养殖情况,提醒农民朋友如何科学养殖,娜姐说,做对农节目就 是要通过具体的事例加技术讲解说给农民朋友们听,他们才容易接 受。一年了,娜姐的办公桌下又换了一双新的平底鞋,她说一年跑 烂一双鞋没啥,只要我们的节目有人听,能帮到农民朋友那才是最 重要的。 还有一个人他的手机随时随地都不离身,全天 24 小时开机,无 论在单位还是在家里,无论是在白天还是在午夜暖暖的被窝里,他 就是我们现在的新闻中心主任杨俊。当时俊哥还是一名普通记者, 他是在去年当的父亲,记得当时俊哥的妻子已经到了预产期,这时 候正是一名丈夫最应该在他妻子身边的时候,但他就在家守候妻子 的一天晚上,新盛镇金龙村 10 组一汽车侧翻在防洪沟内,驾驶员被 困车内,急需救援。接到热线电话后,他没有打扰熟睡的妻子,立 即出发,第一时间到达事故现场进行采访,并以那次事故为由头, 在《罗江新闻》中播发交通安全常识系列报道,向全县群众宣传交 通安全常识。过后我们说他应该在家陪妻子,他却说:“丈夫的责 任我确实没尽到位,但是我对社会责无旁贷!”

我刚刚接触民生新闻的时候,觉得繁琐、累心,因为时常要下 乡,要花时间,要用精力。而我们的老记者勇哥,却时常比我们这 些年轻人精力还要旺盛,勇哥原名李元勇,因为他常跑民生新闻, 接触的人、遇到的事、处理的问题比我们任何人都要多得多,所以我们常戏称他为街道办刘主任。勇哥是个事儿妈,一次下乡采访农 业的相关新闻时,他细心的发现有几片田无人问津,打听后才得知, 这户人家的壮劳力只有父亲和儿子,儿子常年在外打工,而身患重 病的父亲不想让儿子担心,一直隐瞒着病情,在勇哥和当地村民的 劝说下,这位父亲终于到医院做了检查,结果是尿毒症!巨额的医 疗费用让这位父亲几乎放弃了治疗,而勇哥却在鼓励这位父亲坚持 活下的同时对降临在这个家庭的不幸做了报道,社会的力量是无比 的强大,不仅村镇上举行了捐款,医疗单位也表示将按政策减免部 分治疗费用。

我始终认为自己是幸运的,以自己热爱的工作为职业。我感谢 记者这个职业让我融入在感动和温暖中,给了我更广泛地了解社会、理解这个职业的机会,对于记者而言,每一天、每一刻都是崭新的。 每天一睁开眼,我想着:哦,又是一天,一个未知的一天,这一天 我又像往常一样出门,找选题、想角度、做采访、写文章,这其中 的每一个环节都有不可预料的情况出现,我必须时时打起精神来应 对、解决,也许辛苦就在这里,挑战、诱惑也在这里。

当一天结束 时,我会回想着对自己说:还行,这一天我把不可能的采访完成了, 我为报道找了一个很好的角度。发现自己对苦难还会感动,对不平还会愤慨,对英雄还会敬佩。正如我的同事说的,做新闻就像谈恋 爱,唯有实践才能抵达幸福。 我热爱我从事的这个职业,每天都会有新的挑战出现,每天出门 都有无数的未知等着我,在这个信息已变得触手可及的媒体时代里,成为“当下”的记录者,成为“历史”的见证人,我为“新闻”两 个字激动和骄傲。人生,因青春而美丽;青春,因梦想而绚烂;梦 想,因努力而闪耀,让我的青春梦想绽放在新闻路上。 谢谢大家。

篇3:好记者讲好故事演讲稿优秀

又到九月,又是瓜车进城的季节。 每当我在运城的大街小巷,看到畅通无阻的瓜车菜车;每当我在各个小区的门口,看到“欢迎瓜农来卖瓜”的横幅;每当我在城市的街道两边,看到井然有序的瓜果临时销售区……我都会想起,我在8年前写过的一篇评论,想起一位令人感动的读者,想起他送给我的一万斤西瓜。 那篇评论,其实就是个倡议书,是一篇关于号召市民多买西瓜的倡议书。 那是__年的7月,我们运城日报社的《黄河晨报》刚刚创刊4个月。那一年,运城的7万多亩西瓜大获丰收,但是,瓜农们还没来得及高兴,就不得不面对西瓜卖不了的难题。一车西瓜只能卖几十块钱,最便宜的甚至一斤只卖两分钱。就算这样,瓜农的房子里、院子里、田间地头,还是到处都堆满了卖不出去的西瓜。 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一个悲剧发生了——一位瓜农开着农用三轮车进城卖瓜,被交通执法人员扣住,还要

罚款400多块。他的妻子听到这个消息后,一气之下,上吊自杀!这个突发事件,直接触发了新生的《黄河晨报》的第一个重大战役性报道——帮瓜农卖瓜。 作为值班编辑,我的任务是在前方记者报道完突发事件本身之后,起草一篇倡议书,将舆论焦点从突发事件向“解决卖瓜难”引导。 但是,直到领导要求交稿的前一天晚上,我仍旧毫无头绪。西瓜,西瓜……半个晚上,我的脑子里全是圆圆的西瓜在滚来

滚去。 忽然,我想到了曾经种过七八年西瓜的父亲,一个靠种西瓜给我娶来嫂子,给我换来从小学到中学学费的瓜农父亲。寂静的夜中,我拨通了父亲的电话。“永啊,啥事?”一听到电话中这熟悉的声音,我的心头一颤,一种莫名的感觉冲向头顶。 西瓜,父亲,我,数以万计的瓜农……那一瞬间,我找到了西瓜和我之间的逻辑联系,找到了数万瓜农和我之间的情感共振。那一瞬间,我深刻地领悟了作为一名新闻记者,我到底应该属于谁、为了谁,我的笔到底应该写什么,怎样写! “他们,从遥远的村中颠簸而来;他们,在陌生的街道上

四处躲闪……”当第一句从嘴边流出,写作就异常的顺利,顺到正写着这一句,下一句就在脑子中排着队。 “就算我们的口才真的能压下去几毛钱的价格,但想想他们烈日下暴晒的汗水,想想他们西瓜卖不出去无奈的泪水,把那毛角钱给他们吧……”终于,在写到这一句时,泪水,不争气地从我这个自认为冷静客观的“职业新闻人”眼中夺眶而出。我放下手中沉甸甸的笔,走到窗前,遥望窗外夜深人静中的城市,仿佛看到了一片片碧绿的西瓜,仿佛看到了曾经年轻的父亲,仿佛看到了和父亲一样的瓜农们…… 第二天,这篇题为《市民多买

瓜,瓜农早回家》的倡议书,刊发在《黄河晨报》二版头条的醒目位置。 那一天是__年7月12号,我清楚地记得,那天早上,值夜班的我还没起床,就被手机铃声惊醒—— “你是写倡议书的记者吧,我40多岁了,还是第一次被一篇文章感动得哭了,文章写得真好,我给你背两段吧……”不等我说话,一位男子便开始在电话中,背诵起倡议书中的句子来。 请原谅我当时的浅薄和幼稚,在那一刻,我真得被感动了。我从来没有遇到过这样的读者,能背下我发表的文章,哪怕只是几段话。我也从来没有遇到过这样的读者,在外地给我打长

途,激动地聊了20分钟,只是为了表达对一篇文章的感动。 那位男子最后说:“我刚才联系了一家瓜农,买了他一万斤西瓜,我让他们明天把西瓜送到报社,送给你,就当是我替瓜农们感谢你吧……” 来不及辞谢,他就挂了电话。而我,被感动得一塌糊涂,睡意全无。我躺在床上,静静地享受着新闻职业带给我的最美好的感觉。原来,就算作为一名最基层、最普通的新闻记者,就算是做着最基本、最本份的工作,也可以获得如此高的评价!也可以如此幸福!如此骄傲!如此有成就感!! 第二天,两辆载满西瓜的农用三轮车,真的就出现在报

社门口。一万斤西瓜啊,满满两大车,不管是我个人还是报社,收下来都不是最好的决定。征求了当事人意见之后,我带着那两车西瓜,来到河东广场,将西瓜分给了市区的数百名环卫工。 如今,距离那次轰轰烈烈的卖瓜报道已有8年。但是8年来,每到夏天和秋天,市区设立“瓜果临时销售区”的制度还在继续,小区向瓜车菜车开放的惯例还在继续,农业部门对农产品的预先监测还在继续…… 每当看到这些,我都会想起那篇1000多字的倡议书,想起那位令人感动的读者,想起他送给我的1万斤西瓜。 一位记者,他的脚下有多少泥土,

他的笔下就有多少真情;他的笔下有多少真情,他的报道就有多少力量! 一次报道,感动得读者送来一万斤西瓜;一次报道,帮瓜农卖掉数百万公斤的西瓜;一次报道,让瓜车菜车在城市自由穿行了8年。 这,就是新闻的力量!这,就是爱的力量! 这就是媒体上传下达的力量!这更是党和政府执政为民的力量! 这就是我要和大家分享的故事,感谢有这个机会,可以再一次感受新闻理想的狂热,与追逐理想的感动,谢谢大家!

篇4:好记者讲好故事演讲稿优秀

_年夏天,我独自一人坐上南下的火车,去了福建一份都市报,在那里开始了我的新闻旅程。 几年里,我时常在想:我们为谁怎样写作?有前辈告诉我,做新闻就是做事,做事的根本是做人。 是的,事实上,我们一生都会面临相同的问题:我们要做什么样的人?我们要做什么样的事?我们要怎样去做事? 我们会很容易给出一个答案:做正确的人。做正确的事。正确地做事。可是实践我们的答案,可能需要耗费一生的时光。 是什么让我们永远抓不住正确的答案?我想,答案是:我们始终没有解决内心的冲突———我们为谁写作?

做记者,有人追求的只是一种谋生手段,有的人只追求一份体面的职业。分歧在于内心。 几年来,我一直为“新闻”两个字激动和骄傲。我热爱我从事的这个职业。在这个行当中,我曾经被朋友和同事们寄望去“开创大场面”,也曾因为能力的欠缺而自怨自艾。但是,有多少人能如同我们这般幸运,在一个风云际会的时代里成为“当下”的记录者,成为“历史”的见证人? 我们是记者。显然,我们不是作

家、不是教师、不是评论家、更不是什么无冕之王…… 记者要做的事情,不是创作,不是教导读者,不是对事物发表看法,我们要做的事情只是代替背后成千上万的读者,替他们选择的对象发问或是探查一件读者感兴趣的事情,然后用旁观者的身份、平静的心态,客观真实地写出一份报道,回答读者的困惑…… 做记者,几乎每天要研究选题,写作稿件,然后是每周,每年。 要做一个好记者,我的强

烈感觉是,一定要有长跑的毅力和心理准备。 我们很多青年记者,包括我总是在询问:怎样成为一名好记者?怎样写出一篇好新闻? 我想,这一方面能证明我们对于新闻事业的激动与热情,另一方面也意味着我们面临最紧迫和焦虑的问题。 有时候我听到一些“诀窍”,有人推荐我们阅读一些范文,更多时候,我被告知:去做,去写,去思考。然后告诉自己:我这一篇比上一篇写得好。做新闻就像谈恋爱,唯有实践才能抵达幸福。 我还听到一个关于阅读的“诀窍”,那就是读杰作,读伟大的故事。好新闻就是一个好故事。好记者就是一个杰出的讲故事的人。新闻与小说一样,都是故事,它们之间的本质区别在于:新闻是真实的,小说是虚构的。那些伟大的故事会告诉我们,将故事讲好是很值得骄傲的事……所有东西都要回归到信仰。你相信什么,你就可能成为什么。 在通往信仰的道路上有无数条岔路,这时已不存在天赋、能力或者运气的差别,关键在于你的选择。你选择了什么,你就可能成为什么。

篇5:关于好记者讲好故事演讲稿

我的演讲,要从今年7月20日播出的一条新闻说起。

“稍早之前,我们的《新闻报道》和《七分之一》栏目报道了本台记者潜伏上海福喜食品有限公司生产线,进行了两个多月的卧底调查。发现工厂随意使用过期原料,将产品次品重新混入生产原料当中等问题。福喜公司是美国欧喜集团在上海的分公司,位于嘉定马陆工业园区。主要为麦当劳、肯德基、必胜客、全家超市等知名连锁企业提供成品或者是半成品。”

相信很多人对这篇报道还记忆犹新。又是食品安全!还是发生在现代化“中央厨房”式的大型食品企业。这无疑是一个新的重要课题。在追问这一事件的过程中,有人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谁是这次报道的英雄?平心而论,我的这些同事堪称英雄。

对大型食品工厂的拍摄难度非常之大。在所有外围调查都没法拿到直接证据的情况下,他们决定卧底调查,可以说,这是获取真相的唯一手段。他们每天在生产线上工作近10个小时,搬运货物上千件,重量近10吨。一位同事曾连续工作20天,手部肌腱都断裂了。在福喜,对员工活动区域的管理非常严格,同事只能利用休息和午饭的半小时,在厂区走动进行调查工作。一天下来,几乎没有停下来的时候,有时连水都喝不上。同时,这样的调查必须严格遵守新闻界公认的隐蔽式采访规范,比如不做钓鱼式、诱导式的采访,只是忠实记录看到的事情,以确保新闻真实性。用他们自己的话说,就像一个“人体探头”。这样下来,每天疲惫不堪。有一次,工友叫同事晚上吃饭。同事竟然神情恍惚地回了句,“不用了,我还得回去剪片子。”事后想一想,真后怕。

更大的压力来自于精神。两个半月时间,他们在工厂附近租房子住,过着几乎与世隔绝的生活。他们不能告诉家人、朋友自己在做着什么。一位同事的爱人做手术,他去看了一下,就回到工厂。他怕家人多问,也怕因为旷工被除名,让调查前功尽弃。

虽然历尽千辛万苦,但出于安全考虑,今天只能由我来讲这段故事。也许他们永远无法走到台前,但这个舞台应该有幕后英雄的一席之地。因为在他们心中始终牢记一句话——“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

同事调查完成,我接过了接力棒。那天的直播中,专家连说三次“无语”来表达愤怒。但我想,媒体不能只传递情绪,舆论监督要揭盖子,更要促进问题的解决,富有建设性。在节目中,我向专家和记者抛出20多个问题。一个大型企业为什么会出现这种行为?如何杜绝类似问题发生?面对新情况相关部门该如何加强监管?各档节目也持续关注,记者深入追踪。我们希望通过追问促进制度的完善,推动食品安全的篱笆扎得更紧,让公众树立对食品安全的信心。

报道播出后,引起上海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相关部门立即展开调查。美国欧喜集团也声明道歉。

如何根据举报线索,通过深入和独立的调查去了解真相,责任落在了我们新闻工作者的肩上。

这不仅是我们应该做的,也是我们必须做的!因为这是人民的需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是我们新闻工作者永远的追求。那天我在节目最后说了这样一段话:“我们常说快餐是垃圾食品,但是没想到我们吃的真的是垃圾。希望相关的企业和部门尽快给公众一个答案,也希望这个黑洞能够尽早堵住。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

这段话并没什么精彩之处,但它代表了公众的声音。面对人民的需求,媒体可能无法给出最后的答案,但发现问题,探寻真相,寻找解决的办法,是新闻工作者矢志不变的责任与坚守。尤其当遇到事关公共利益的重要问题,更是要知难而上。

说到这里,人们不禁要问:究竟谁是真正的英雄?一句话,人民和回应人民需求的人才是真正的英雄!正所谓时势造英雄啊。现在是的年末,我不知道,现在黄先生的吻,落在哪里;但我知道,半个世纪的风,无论隔着怎样一湾海峡,扬起的都是同一把泥土。

篇6:关于好记者讲好故事演讲稿

3月的某一天,一个叫黄宏成的台湾人,回到老家福建南靖县梅林镇梅林村黄氏祖祠祭拜,让人没有想到的是,他和20多位黄氏后人,齐刷刷地匍匐于地,亲吻脚下的土地足足12秒。让人更没想到的是,这只是黄先生亲吻大陆30多个省和台湾319个乡镇大地泥土的数百个12秒中的一个场景而已。

,我成了一名驻台湾记者。去往机场的路上,一眼望去,都是尘土飞扬的工地,有红澄澄的、也有黄澄澄的,司机告诉我,那是红壤和黄壤。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海那边的水土,不知是否包容得下我这来自大陆厦门的小女生?

一下飞机,就直奔市区,蔓延的绿意,怎么也遮不住台湾泥土的颜色,同样的红澄澄、同样的黄澄澄,我一时间竟忘了自己方才曾在两岸之间的起落。

“小姐你是从大陆来的哦,那你会唱‘起来’那首歌吗?”台湾司机这么一问,我才回过神来,有点迷茫地问,“‘起来’是什么歌?”弄了半天才搞懂原来他指的是《义勇军进行曲》。

于是,在海的那一边,我第一次唱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竟然是在出租车上,和一位司机大哥。

去年中秋,我去台南麻豆采访当地的文旦祖师爷——买郎宅郭家。初见郭老先生,他头上戴着绿营选举造势的帽子,对我们的采访极为抗拒。老人家连连摆手说:“不要采访啦,你们大陆人来台湾,赚钱的是你们,又不是我们。”我当即用闽南话回答:“阿伯,我就是在大陆吃到你们麻豆的文旦,才专程来采访您的。”看得出来,我一开口,他很吃惊,“原来你们也会讲台语哦。”我告诉他,不只是我,在大陆还有两千万人,每天都说着和他一样的闽南话。

原来在海的那一边,有时只需要一段乡音就能够弥合那长长又深深的心隔。

在高雄左营,我们见到了祥和里里长刘德文,来他坚持着一项“特殊服务”,义务帮助辖区内的老兵将骨灰送回大陆。当航班抵达老兵故乡时,他坚持骨灰盒必须先放地上一段时间,按他的说法叫“走地”,让老兵可以第一时间脚踏家乡的土地;他的服务专用袋,是喜庆的红色袋子,用来安放老兵的骨灰盒,他说,对中国人来说,落叶归根是喜事,这是中国人的伦理。

原来在海的那一边,他们也会用心贴着土地,用梦裹着情谊,更会用回家的陪伴去消弭游子远走的距离。

今年6月,大陆国台办主任张志军访台,成为第一个到访台湾的大陆对台事务主管部门负责人。那天他前往拜访高雄杉林区的一处木瓜果园,很多当地果农拿着各式各样的小物件,热情地向张志军索取签名。一位果农手里拿着写有“张志军”三个大字的斗笠爱不释手,他说,他要把这顶斗笠带回家挂到墙上,留作纪念。问他为什么,他说:“因为这位大陆高官说话很实在。”

原来在海的那一边,在一样土地上着笠耕作的人们,虽说谁都有谁的好恶喜厌,但谁也都有谁的乡里乡情。

那里的人,和我们说着一样的语言;那片土地,和我们有着妈祖关公的文化传承。但总有一些情境,还是敌不过可怕的政治操弄。我被一个司机在半路上丢下过,就因为我是大陆来的。一路走回,脚底仍旧是红壤和黄壤的交合,这样的遭遇,并没有让我模糊那片土地的颜色。因为,那片泥土有温度,记者往往是第一个感知其人情冷暖的群体;因为,那片泥土有尺度,记者往往是第一个用其来丈量心与心距离的群体;因为,那片泥土有跨度,记者往往是第一个体验超越分歧寻求共识的群体。

海的这一边和那一边,多少有着事实上的距离,但正如台湾诗人向明所写:铜墙的壁垒呵,终不敌亲情的柔指,轻轻一推,就踉跄地闪了过去……不是吗?

现在是20的年末,我不知道,现在黄先生的吻,落在哪里;但我知道,半个世纪的风,无论隔着怎样一湾海峡,扬起的都是同一把泥土。

篇7:关于好记者讲好故事演讲稿

xx年夏天,我独自一人坐上南下的火车,去了福建一份都市报,在那里开始了我的新闻旅程。

几年里,我时常在想:我们为谁怎样写作?有前辈告诉我,做新闻就是做事,做事的根本是做人。

是的,事实上,我们一生都会面临相同的问题:我们要做什么样的人?我们要做什么样的事?我们要怎样去做事?

我们会很容易给出一个答案:做正确的人。做正确的事。正确地做事。可是实践我们的答案,可能需要耗费一生的时光。 是什么让我们永远抓不住正确的答案?我想,答案是:我们始终没有解决内心的冲突———我们为谁写作?

做记者,有人追求的只是一种谋生手段,有的人只追求一份体面的职业。分歧在于内心。

几年来,我一直为“新闻”两个字激动和骄傲。我热爱我从事的这个职业。在这个行当中,我曾经被朋友和同事们寄望去“开创大场面”,也曾因为能力的欠缺而自怨自艾。但是,有多少人能如同我们这般幸运,在一个风云际会的时代里成为“当下”的记录者,成为“历史”的见证人? 我们是记者。显然,我们不是作家、不是教师、不是评论家、更不是什么无冕之王…… 记者要做的事情,不是创作,不是教导读者,不是对事物发表看法,我们要做的事情只是代替背后成千上万的读者,替他们选择的对象发问或是探查一件读者感兴趣的事情,然后用旁观者的身份、平静的心态,客观真实地写出一份报道,回答读者的困惑…… 做记者,几乎每天要研究选题,写作稿件,然后是每周,每年。

要做一个好记者,我的强烈感觉是,一定要有长跑的毅力和心理准备。

我们很多青年记者,包括我总是在询问:怎样成为一名好记者?怎样写出一篇好新闻?

我想,这一方面能证明我们对于新闻事业的激动与热情,另一方面也意味着我们面临最紧迫和焦虑的问题。

有时候我听到一些“诀窍”,有人推荐我们阅读一些范文,更多时候,我被告知:去做,去写,去思考。然后告诉自己:我这一篇比上一篇写得好。做新闻就像谈恋爱,唯有实践才能抵达幸福。

我还听到一个关于阅读的“诀窍”,那就是读杰作,读伟大的故事。好新闻就是一个好故事。好记者就是一个杰出的讲故事的人。新闻与小说一样,都是故事,它们之间的本质区别在于:新闻是真实的,小说是虚构的。那些伟大的故事会告诉我们,将故事讲好是很值得骄傲的事……所有东西都要回归到信仰。你相信什么,你就可能成为什么。

在通往信仰的道路上有无数条岔路,这时已不存在天赋、能力或者运气的差别,关键在于你的选择。你选择了什么,你就可能成为什么。

篇8:好记者讲好故事演讲稿

xx年夏天,我独自一人坐上南下的火车,去了福建一份都市报,在那里开始了我的新闻旅程。

几年里,我时常在想:我们为谁怎样写作?有前辈告诉我,做新闻就是做事,做事的根本是做人。

是的,事实上,我们一生都会面临相同的问题:我们要做什么样的人?我们要做什么样的事?我们要怎样去做事?

我们会很容易给出一个答案:做正确的人。做正确的事。正确地做事。可是实践我们的答案,可能需要耗费一生的时光。

是什么让我们永远抓不住正确的答案?我想,答案是:我们始终没有解决内心的冲突———我们为谁写作?

做记者,有人追求的只是一种谋生手段,有的人只追求一份体面的职业。分歧在于内心。

几年来,我一直为“新闻”两个字激动和骄傲。我热爱我从事的这个职业。在这个行当中,我曾经被朋友和同事们寄望去“开创大场面”,也曾因为能力的欠缺而自怨自艾。但是,有多少人能如同我们这般幸运,在一个风云际会的时代里成为“当下”的记录者,成为“历史”的见证人?

我们是记者。显然,我们不是作家、不是教师、不是评论家、更不是什么无冕之王……

记者要做的事情,不是创作,不是教导读者,不是对事物发表看法,我们要做的事情只是代替背后成千上万的读者,替他们选择的对象发问或是探查一件读者感兴趣的事情,然后用旁观者的身份、平静的心态,客观真实地写出一份报道,回答读者的困惑……

做记者,几乎每天要研究选题,写作稿件,然后是每周,每年。

要做一个好记者,我的强烈感觉是,一定要有长跑的毅力和心理准备。

我们很多青年记者,包括我总是在询问:怎样成为一名好记者?怎样写出一篇好新闻?

我想,这一方面能证明我们对于新闻事业的激动与热情,另一方面也意味着我们面临最紧迫和焦虑的问题。

有时候我听到一些“诀窍”,有人推荐我们阅读一些范文,更多时候,我被告知:去做,去写,去思考。然后告诉自己:我这一篇比上一篇写得好。做新闻就像谈恋爱,唯有实践才能抵达幸福。

我还听到一个关于阅读的“诀窍”,那就是读杰作,读伟大的故事。好新闻就是一个好故事。好记者就是一个杰出的讲故事的人。新闻与小说一样,都是故事,它们之间的本质区别在于:新闻是真实的,小说是虚构的。那些伟大的故事会告诉我们,将故事讲好是很值得骄傲的事……所有东西都要回归到信仰。你相信什么,你就可能成为什么。

在通往信仰的道路上有无数条岔路,这时已不存在天赋、能力或者运气的差别,关键在于你的选择。你选择了什么,你就可能成为什么。

更多相关文章推荐:

1.好记者讲好故事演讲稿汇编

2.好记者讲好故事演讲稿

3.好记者讲好故事优秀演讲稿

篇9:好记者讲好故事演讲稿

好记者讲好故事演讲稿300字

今天,我要给大家讲的是桃子的故事。

xxxx年6月,xx区和新镇永兴村2组的周义芝迎来了家里桃园的第一次大丰收,但她犯了愁,“怎样才能卖完这几千斤桃子?”走进周大姐家中采访,才发现她的不一般:照顾着3年前意外摔倒瘫痪在床的丈夫和长期身患眼疾的八旬老父亲,她是家中唯一的劳力。随后,晚报团队发起号召:全城义卖爱心桃。活动得到了社会各界爱心人士的支持,不到一天时间,周大姐家的`3500斤桃子全部卖出。

xxxx年5月,周大姐家中意外发生了一场火灾。通过晚报搭建的平台,普通市民、学校师生、公益组织……各个渠道的爱心汇集,再次成功地让周大姐家4500斤桃子售罄。一颗颗小小的爱心桃,见证了xx这座城市的善意和爱心,也告诉全社会:xx这座城市,不只有经济的繁荣,还有精神的美丽。

篇10: 好记者讲好故事演讲稿

尊敬的各位同事:

9月13日,一切都显得那么平静。所以,当噩耗传来的时候,我是不信的。但残酷的新闻迅速出现在了各大媒体平台――重庆电视台的直升机在执行航拍任务时不幸坠毁,机上4人全部遇难!我的同事宋昊恩和蒋亚,永远地离开了我们。

蒋亚和宋昊恩是重庆广电航拍事业中的黄金搭档,有人说,“他们就是为航拍而生的”。他们多年来所拍摄的《鸟瞰新重庆》,以其超低空穿行、横跨90度的拍摄画面令人惊叹折服,成为所有生活在这座城市里的人心目中的经典。

每一次航拍对于宋昊恩和蒋亚来说,无疑都是一场战斗。他们必须透析重庆各种地形地貌,制定详细计划,应对各种气候。一天可能会飞行9个小时,在狭窄的机舱里,蜷缩着一动也不能动。昊恩患有高血压,但降压药有利尿作用,为减少飞机的起降,他在航拍时从不吃药。蒋亚因为高强度的航拍患上了强直性脊柱炎,一疼就是一整夜。

209月13日中午12点多钟,昊恩给我发了一张他在飞机上拍摄的照片,说天气不理想、有点失落。我万万没有想到,那竟成了他留给我最后的聊天记录。十几分钟后,飞机失事了。有着雄鹰梦想的昊恩和蒋亚,将他们年轻的生命定格在了云层之上。

最初看他们留下的最后的影像时,这画面上写着美,写着国家的发展与时代的变化。而现在,我看到这画面上分明写着记者的责任和担当。而在中国,用生命践行承诺、用忠诚守护使命的记者又何止宋昊恩和蒋亚……

20多年妙手著文章、创新做公益的俞佳友,始终冲在新闻第一线的高思杰,历时9年写数篇内参为一起冤案平-反坚持不懈的汤计……他们之所以有如此的人生高度,是因为他们把根扎在了最厚的土壤里。

新闻界前辈穆青有句名言“勿忘人民”,因为人民在哪里,新闻就在哪里!做记者27年,我深深地知道,生在今天的中国,我们是幸运的,因为有无数的新闻在前面等着我们。

篇11: 好记者讲好故事演讲稿

今天,我要给大家讲的是桃子的故事。

xxxx年6月,xx区和新镇永兴村2组的周义芝迎来了家里桃园的第一次大丰收,但她犯了愁,“怎样才能卖完这几千斤桃子?”走进周大姐家中采访,才发现她的不一般:照顾着3年前意外摔倒瘫痪在床的丈夫和长期身患眼疾的八旬老父亲,她是家中唯一的劳力。随后,晚报团队发起号召:全城义卖爱心桃。活动得到了社会各界爱心人士的支持,不到一天时间,周大姐家的3500斤桃子全部卖出。

xxxx年5月,周大姐家中意外发生了一场火灾。通过晚报搭建的平台,普通市民、学校师生、公益组织……各个渠道的爱心汇集,再次成功地让周大姐家4500斤桃子售罄。一颗颗小小的爱心桃,见证了xx这座城市的善意和爱心,也告诉全社会:xx这座城市,不只有经济的繁荣,还有精神的美丽。

篇12: 好记者讲好故事演讲稿

尊敬的各位同事:

“好新闻,现场是关键。”在过去9年的.记者生涯里,每一个新闻采访都让我对这句话理解得更为深刻。

在今年遭遇的“7・11”特大暴雨洪灾中,“到一线!到现场!”已成为我和同事们的共识。透过大家的深入一线,在传递及时、准确信息的过程中,媒体公信力再一次得到彰显。同时,投入灾区报道的同仁们也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媒体工作者的责任与担当。让人们感受到,灾情面前,记者同样是战士。我们以笔和镜头,捕捉着一个个奋勇抗险的故事、一幕幕惊心动魄的瞬间,传送回抗洪一线的实时动态,记录下守护家园的爱与情怀,呈现出大家共同面对灾难的抗争、不屈与伟大。

作为一名党报记者,会场是我们的现场,基层是我们的现场,抗洪抢险一线也是我们的现场。不仅是因为在现场能够亲眼观,亲耳听,亲身感,捕获的新闻具有较强新闻价值和魅力,更重要的,这是履行好职责的必要条。

篇13: 好记者讲好故事演讲稿

尊敬的各位同事:

我想跟大家分享的是关于敬业与家业的三个小故事。

其一,我和菜贩的故事。

时光回到。那是一个滴水成冰的冬日,为了解城市卖菜人的生活状况,我,一个刚工作的小女孩,独自一人跟着陌生的菜贩,深夜去批发市场购菜、白天又到农贸市场卖菜,从前一天的晚上一直跟到第二天下午,通宵未眠!

辛劳之余,一个温暖的细节,至今印在我脑海:那天凌晨,刚刚还在为一毛两毛精打细算的菜贩在忙碌了一夜之后,热情地邀我在小摊上吃了一顿热乎乎的青菜面,我抢着去付钱,他却立刻跟我翻了脸:“你瞧不起人?”

那一刻,平凡的人给我最深的感动!带着情感一挥而就的《与菜贩冯学至同行一昼夜》,让我在工作的第一年即收获了江苏省好新闻一等奖。过去了,我还在路上,始终关注百姓的冷暖,努力打捞沉没的声音,成为我矢志不渝的追求。

其二,我和县长的故事。

的一天,我正在省环保厅采访,偶然听说厅长要去省监察厅,对治污不力的灌南县长进行“联合约谈”。 我立刻断定这是条“鲜活好鱼”,就自己跑到厅长办公室,死磨硬缠获得了独家采访的机会。

“问责政府现场直击”见报后,在全省激起强烈反响。被问责的陈县长此后被调任环保局局长。不少人戏称我“一篇报道挑落了一个县长”。3年后,“不打不成交”的陈局长在接受本报回访时这样说道,“问责的具体日期我现在都还记得很清楚”,他更发自内心地说,发展经济一定不能给当地留下污染的烂摊子。这样的转变,何尝不是对新闻价值的最好肯定?

直面热点,直击痛点。回望近职业生涯,最让我满足的,是自己的纤弱之笔,能够担当记者的应有之责,推动社会的点滴进步!

其三,我和孩子的故事。

面对6岁的女儿,我常常感到"爱不够”的歉疚。因为她,可以说是我历经磨难才得来的。

永远不会忘记!20xx年5月31日。那天,我已怀有84天的身孕。一大早,我赶到江浦的江滩上去采访,乡间小道,一路颠簸,采访结束,我发现自己流血了……而这一次失去孩子,带来此后多次怀孕不顺,成为我人生最深的痛。

一年后,我准备再次怀孕,医生却给出了这样的诊断:“因上次流产损伤严重,可能怀不上了”,顷刻间如五雷轰顶,短短几天,我的双鬓竟然长出了白发!

意外的是,在悲伤焦灼中,我却怀上了。然而,快七个月时,这个让我满怀期待的孩子忽然早产了,我哭着请医生不惜一切代价抢救,但最终孩子仍离我而去……

两年后,好不容易收拾好心情的我又痛苦地遭遇了第三次怀孕失败。

那些年,领导同事都劝我多注意休息,但对新闻事业的挚爱却让我不愿懈怠:我一边坚持繁忙的工作,一边挤出时间看中医,天天喝苦涩的中药,常常背着医院代煎的药包去出差……这样的日子一直持续到,距离我第一次流产6年之后,我以躺在床上8个月为代价,才换来了这个心肝宝贝。

孩子出生的刹那,我发誓一定要将全部心力扑在她身上,但很快我就食言了。女儿出生6年来,我6次获得省级好新闻一等奖。荣誉背后,是我常常工作到女儿熟睡的深夜。一天,我晚上8点多回到家中,女儿惊喜地扑上来,“妈妈,你怎么回来得这么早啊!”

此爱绵绵,此憾千千。虽不能常伴左右,乖巧的女儿还是给了我最好的回报。此刻,我的脑中映现出这样一个镜头:躺在爸爸怀中撒娇的女儿,看到床的另一头故作妒忌的我,特意爬过来悄悄哄我:“妈妈,我不跟你睡一头,其实是怕爸爸脚臭……”那一刻,我感受到了幸福的味道!

篇14: 好记者讲好故事演讲稿

尊敬的各位同事:

我叫余xx,是xx市广播电视台新闻综合频率的一名记者。

今天在这里,我想和大家分享我的一段经历。那是我从事记者行业8年来,最难割舍一段情结,也是我对爱岗敬业这一价值观的全新认识。

那是在20xx年的夏天,我们频率进行“走转改”,我领到的任务是“走访留守儿童”,要求与被访的留守儿童同吃同住,至少24小时以上。

说实话,这样的采访,以前我做得并不多。有时为了赶稿子,一天要跑多个现场。不过,既然是“走基层”,那就得踏踏实实,“把身子沉下去,把情感带回来”。

我去的那户人家,在肥西县高店乡邵庙村。家里有两个孩子,是姐弟俩,姐姐上初一,名叫静静,弟弟叫称称,当时才4岁。

这户人家日子的艰难,超出我的想象。爷爷、父亲因病先后去世,少了“顶梁柱”的家,也几乎坍了一半。母亲无奈外出打工,家里只有年迈的奶奶带着两个孩子。

我去的时候,给姐弟俩带了些文具学习用品,还有几样点心,虽说只是一份心意,但已让两个孩子欣喜的眼睛一亮了。

在接下来的这段时间,小男孩称称的天真顽皮,和姐姐静静的沉默少语,让我的采访很难进行,只能听着奶奶时不时的念叼,从中拼凑起一些不完整的段落。好在静静很快接受了我这个不速之客,支言片语中,吐露出她的一些意识和想法。令我吃惊的是,这个13岁的孩子,已对自已的未来有了一个执着的想法,她说,念完初中,可能就不念下去了,会像妈妈一样,外出打工。因为,她要给弟弟挣学费。说到以后可能上不了学,她流下眼泪。

听着这个懂事的姐姐这个“人生计划”,我先是震惊,继而沉默了。我无法开导她。面对家庭的困境,这个女孩或许很难有其他的选择。

第二天,我就要和这个刚认识的小朋友说再见了。我在她的枕头下留下我的电话,还有200元钱。我真的希望能帮她一把。后来,她真的打来电话告诉我说:“余姐姐,等弟弟上学了,我想到外面去看一看。”

采访应当说是成功的,稿件《暑假里的留守儿童》也顺利完成了。

可是,从那开始很长一段时间,我很害怕再去接触留守儿童这个群体,因为采访免不了要问一些问题,而我最想知道的,也正是这些孩子埋在心底,不愿说出来的。

我一直在问自已,面对这样的一个群体,我的采访,是一次次触及他们的伤处,还是揭示了他们真实的困境,让社会更了解他们,去为他们做更多的事情?

敬业,并不只是愿意为工作花费时间和精力。敬业,应当是对岗位的正确理解,发挥岗位应有的作用。我怜惜而心痛的感受,或许没有错,但用这种情绪把自已包裹起来,而放弃了记者应该有的责任与担当,这是失职。

记者,应当用心去听,用心去记,用心去写,用心,去鼓与呼。

在之后的几年里,我又陆陆续续走过xx很多乡村,去和留守儿童接触、交流。我始终做一名观察者,一名记录者,记下他们的忧愁与欢乐,记下他们的梦想与憧憬,当然,其间也有孤独、无助、冷漠,甚至叛逆。

今年6月9号,贵州毕节发生4名留守儿童自杀身亡的悲剧。痛定思痛,留给人们更多的思考:留守儿童的生存状况需要引起全社会更多的关注,他们需要更多的关爱!

记者,应当站出来,为留守儿童大声疾呼。

我再一次走进留守儿童的家。这一次走访,我不再仅仅是探寻留守儿童的心理状态,更多的,是把话筒递向他们的家长,他们的老师,乡镇的负责人。我想知道,为这些孩子,他们应该做些什么,做了些什么,打算做些什么。

令人欣慰的是,随着xx的快速发展,乡镇经济的崛起,已有越来越多的乡镇工业园、农业示范园、种植养殖场,吸纳了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他们在家门口就业的机会越来越多了。同时,全市乡镇实现了留守儿童活动室全覆盖,在这里,留守儿童又有了一个大家园。

在这篇《xx农村留守儿童心理状况调查报告》的连续报道中,我在结尾处这样写道:“留守儿童的问题是不可忽视也不能回避的。而要解决好这一问题,家庭、学校、各级政府乃至全社会,都应该为这些孩子创造条件,共同撑起一把‘心灵保护伞’”。

各位评委老师,我和留守儿童的故事,就讲到这里。

最后我还想说一句,希望能为这些孩子撑起“心灵保护伞”的人越来越多。说这句话,是我的职责所系。

谢谢大家!

篇15: 好记者讲好故事演讲稿

我是一名刚刚参加工作还不到一年的大学生,我叫晏XX,现就职于xx电视台,我演讲的题目是《新人、新岗、遇新事儿》

事情还要从20xx年说起。打小在城市里长大的我,特别爱干净,还在学校的时候,我就有一个愿望,以后参加工作了,别的不说,工作环境一定要好。到了台里之后,有独立的办公桌,有自己的电脑,屋子里还有空调,更难能可贵的是,台里的领导、同事都对我这个新人倍加关照。软硬环境都这么好,夫复何求呀!于是,我就在这安逸舒适的环境里每天录稿、出镜,偶尔出去采访,顺便跟着记者溜达溜达,看看广袤富饶的盘锦大地,这小生活,多好!

滋润自在的小日子就这么一直过着,一直到了20xx年的11月29号,这天和往常一样,穿戴整齐的我早早的来到了单位。刚进屋,台里的一位记者跟我说:“走啊镜涛,跟我出去采访呀?”我心里一想又能出去溜达了,就说:“走着”。帮忙拿着机器就上了采访车,跟着老记者下乡去了。忙活了一上午,中午刚吃完饭,略带困意的我,问道:“郑哥,咱下午去哪呀?”“养鸭场”郑哥答道。

一听养鸭场,大家猜我怎么想,当时我就想,这一定是一个既有麻辣鸭脖,又有麻辣鸭舌,还有麻辣鸭肠的地方・・・・・・想到这儿,困意全消,向往之情涌上心头。

但我还是佯装淡定的回答道:“哦,咱啥时候去呀?”郑哥说:“时间紧,现在就去。”我心中暗喜:“鸭脖,我来了。”

可当车拐个弯进了养鸭场之后,我当时就傻眼了,心马上就凉了半截儿。鸭脖、鸭肠、鸭舌一样都不少,可・・・可都在那一只只活鸭子身体里装着呢。当时正好有辆货车在装鸭子,看装鸭子的工人娴熟的“一手掐俩脖”,四只鸭子就被扔上了车。伴随着冬天的大北风,漫天的鸭毛,就跟那下雪似的,不过丝毫没有漫天飘雪的浪漫,只有随风飘散的阵阵恶臭。此时此刻的我,一边哀叹鸭子命运的悲惨,一边意识到自己是如此的天真。可来都来了,怎么办?祈祷赶快完事吧。

忽然,郑哥喊道:“镜涛啊,跟我进棚里来”我心中暗想,终于不用忍受鸭毛满天飞了,二话没说,拿着三脚架就跟进去了・・・・・・

这个时候的我已经来不及鄙视自己的无知了,走进鸭架的一刹那,一股股热气裹挟着一种难以形容的臭,扑面而来,中午刚吃过的美味开始一个劲儿的往上反,我尽量在和自己的胃抗争。由于室内外温差大,眼镜上了霜,鼻子和嘴还都不敢出气,我只能呆呆傻傻的站在门口。

这个时候,郑哥再次叫醒了我:“镜涛啊,你往里走走,抓只鸭子和那大哥一块看看,咱拍个画面。”

我愣了一会神儿了,养鸭场的大哥似乎看出了我的犹豫和顾忌,就主动抓了一只鸭子,见此情形,为了完成采访任务我强忍着恶心,凑了过去。拍完这组画面之后,一直忙碌着的郑哥似乎看出了我的不适,说道:“镜涛啊,你出去等我吧”当时我恨不得借俩腿跑出来,在瑟瑟的'北风中,也顾不得漫天鸭毛,大口大口的呼吸着还算新鲜的空气。

缓过来的我,透着门缝看郑哥,他一手扛着机器,一手拎着三脚架,一样没有防护措施,从脸上的表情可以看出来,他也难以忍受,但他还是尽心尽力的认真拍完每一个画面。再看鸭架旁的饲养员,他们似乎已经习惯了这样的环境。

记得在学校期末考试答题的时候,有一道题恰好是关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当时我曾经写下了这样一句话,“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新闻人,首先应该成为一个人,一个能沉下身子,贴近群众的人。”此刻我才明白,那些整日与鸭子相伴,对我所谓的恶臭习以为常的人,不正是我们的群众吗?而我今天的所作所为,却违背了当初卷纸上我写下的话。想到这里,我再次走了进去,第一次在恶臭中开口说话:郑哥,我帮你拿三脚架・・・・・・

虽然时间过去很久了,但这却是我从参加工作到现在印象最深的一次采访。那天采访结束后回到单位,照着镜子择下头发上的鸭毛,闻着羽绒服上散发着淡淡的臭味,我并没有抱怨,我为自己感到高兴,我战胜了自己,挺了过来。并且我又有了一个新的愿望,我要做一个贴近群众的人,贴近生活的人,要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指引下做一名优秀的新闻人!

谢谢大家!

xx县电视台

晏xx

篇16:好记者讲好故事演讲稿精选

随着一阵急促的铃声,我习惯性的拿起了办公桌上的热线电话。这一天,是5月16日,这一天,是我从中国传媒大学进修回来后的第136天。在北京的两年,我看到了很多大场面,以至于再次回到家乡,心里多少会有一丝不甘。作为一名年轻记者,我有时也会因为梦想与现实的落差而心生抱怨。但是在接到这通电话以后,我慢慢地变了。

来电话的,是陇东学院历史文化学院的马院长。她告诉我,学院里有一名叫曹月霞的女孩,成绩年年名列前茅,只是从进校的那一天,她就拄着拐杖,走起路来特别费劲。而最近,她的病情越来越严重,不得不坐着轮椅去听课了。按照学院的规定,曹月霞需要休学接受治疗,但她只是哭,就是不肯离校。马院长跟我商量,希望这一次我能和她一起到这个学生的家里去看看。

这是一个叫做官亭村的小山村,这里山大沟深,交通不便,曹月霞是这里唯一走出来的女大学生。出门迎接我们的是她的姐姐曹红霞,这个已经22岁的姑娘,看上去却只有七八岁孩子那么高。红霞告诉我,她一生下来,就得了这种病,双腿日渐变形,最终没法走路了。爸爸妈妈带着她四处求医,还欠下了一身债。更没想到的是,从初中开始,曹月霞也患上了和姐姐相似的病。这一段崎岖的山路,别人走出去只需要个把钟头,可她一走,就是半天。

“田大哥,你看,这条路就是我梦想的阶梯。初中的时候,我每天都要走,到了高中,每周往返一趟,而现在,我已经走不动了”。曹月霞含着眼泪告诉我,有好几次走到一半的时候,她的脚就钻心地疼。望着一望无际的大山,想着遥不可及的大学梦,她真想扔下拐杖,回去算了。但是,一想到还在家里眼巴巴的盼着她回去讲新知识的姐姐,一想到作为家里唯一劳动力的妈妈,一想到两年来身患重病还在四处为她筹集学费的爸爸,她就再也没法退缩了。

这是一个命远多舛的家庭,但这又是一个坚强的家庭。面对贫穷,他们不等不靠,而是用自己的努力一步步改变着全家的现状。姐姐红霞,为了不给家人添麻烦,学会了用双手走路,学会了洗衣做饭,天资聪颖的她,更是没有放弃对知识的渴求。妹妹在教室里读书,她便蹲在窗外跟着读,妹妹在灯下写作业,她便一页页的翻看着书本。就这样,她跟在妹妹身后,一点一点的学完了从小学到大学的全部课程,从没走出过大山的她,早已插上了想象的翅膀。

我悄悄地问曹月霞,为什么当初不愿意接受大家伙的帮助。她说不好意思,也不希望别人用同情的眼光看自己。因为在她最自卑的时候,是姐姐一双双的绣着鞋垫,托爸爸拿到集市上去卖,然后换点零花钱交给她。还告诉她,贫穷不丢人,别人的眼光没关系,重要的,是不忘初心。

不忘初心,短短的四个字,很快打开了曹月霞的心结。她告诉我,梦想,是一种力量,更是一种责任。她希望用责任来支撑起这个家,像姐姐那样,用乐观的心态去实现真正的梦想。

是啊,真正的梦想。作为一名记者,我的梦想不也是如此吗?这片贫瘠的土地上需要我,我要用笔和镜头精准地报道她们的生活,把她们的故事传播得更远。

几天后,我的这期节目《姐妹》播出了。短短一周的时间,社会各界的捐款就达到了24000多元。我们还报送省级媒体播出,通过微博、网站不断转发,让姐妹俩的故事飞向了全国各地。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同行与我们展开了爱心接力,一篇篇报道讲述着更多山区孩子们的故事。城里的老师来了,在校大学生来了,爱心企业和公益组织都来了。大家带着暖暖的爱心汇聚在一起,娃娃们的眼睛亮了。

一晃,两年过去了,在我们的持续关注下,曹月霞的病情稳步好转,并且顺利的完成了论文答辩,带着满满的感恩回到村子,成了一名小学教师。而姐姐红霞也用自己的乐观感动了邻村的一个小伙。,他们收获了爱情,今年教师节那天,他们有了一个健康的宝宝......

贫穷从来不是独行者,总是与老少边穷相伴,与老弱病残同行。越走进偏僻的山村,就会发现更多触动人心的故事。两姐妹的故事告诉我,穷并不可怕,最怕的是落后又落志。把志气扶起来,把智慧立起来,有了这种精气神,梦想总会扬帆启航,贫穷迟早会远离而去。

从北京回到这片熟悉的土地上,已有136天,我知道未来的路就在前方,与基层走得更近一些,与人们的心贴得更近一些,汇聚你我的力量,共同帮助,像曹月霞这样的贫困家庭与全国的老百姓一样共圆小康梦,一个也不掉队。

篇17:好记者讲好故事演讲稿精选

我是个90后,参加工作4年,当时政记者才满2年。今年7月我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党龄3个月。

选择入党的原因和我采访过的一位老党员董福财有关,他改变了我的新闻观,甚至重塑了我的价值观。所以今天我想跟大家讲讲他的故事。

董福财是辽宁省阜新市彰武县阿尔乡镇北甸子村党支部书记。20的一天,我接到了任务,去北甸子村采访董福财带领村民植树治沙的事儿。当时我心里有点儿不情愿,作为一名最关注美景、美食的90后,当时我觉得新闻也应该好看、好玩儿,毕竟现在是眼球经济、收视率为王啊!可一个老头儿在沙坨子里栽树的事儿,能吸引多少眼球呢?再说北甸子多远啊!同事说那是辽宁省的最北端,传说中的不毛之地。我就不明白了,这不是费力不讨好嘛!

可真到了北甸子,我却发现这里树木成林、庄稼连片,环境似乎没有同事说的那么糟,我把这个疑问提给董福财,他没有直接回答,而是把我们带到了北甸子村和科尔沁沙地的边界。刚下车,我一脚就踩进了沙坨子里,董福财面对这黄沙漫天、寸草不生的科尔沁沙地告诉我,过去北甸子也是这样,粮食亩产不足200斤,人均年收入不到一千块钱。就连国家工作组考察时认为北甸子村不适合人类居住,曾建议整体搬迁!可董福财竟然拒绝了,他开始带着村民在这片沙坨子上不停的种树,这一种就是。

听到这里我就更疑惑了,“能离开这个鬼地方还能拿国家补偿为啥不搬呢!”

董福财却说,科尔沁流沙南侵的速度是每年5到12米,而北甸子村离省会沈阳也不过只有150公里!沙子撵着人走,啥时候是个头?

听完这句话,作为一个以提问为职业的记者,我第一次为自己的提问感到了羞愧。

接下来的采访中我陆续了解到,在他带领村民植树治沙的18年里,北甸子村成活了300多万棵树,形成了一条长约15公里,宽约3公里的林带,森林覆盖率从几乎为零提高到了48%,把辽宁省防沙治沙的第一道防线向北足足推进了13公里。

当初董福财担心树苗栽不牢,活不了。他就一棵一棵的亲手检查。这300多万棵树几乎每一棵都留下过他的手印。我再一次疑惑了,老书记你图啥呀?

同期声:【“为了北甸子村全体村民平安幸福!”】

从前听到这样的话我会觉得是喊口号,可在那片茂密的林带前,我听出了这句话背后的分量。采访结束回到单位后,这句话一直压在我胸口,沉甸甸的。让我觉得我必须做些什么,经过慎重的思考,我写下了入党申请书,并且此后我的镜头里多了这样一些身影:有骑坏19辆自行车,跑诊57万公里的乡村医生陈志刚;有骑马37年,走乡入户为乡亲们排除用电故障的马背电工葛春;有从业,巡视里程可以绕地球六圈的护林员庄守军…

随着这些身影越来越多,我脑海中有些东西越来越清晰。我知道自己当初申请入党的选择是对的。

今年3月初,我再次去北甸子村采访时,董福财因为肝癌晚期陷入昏迷,已经不认得我了。他的老伴儿告诉我,董福财带领村民修路时,意外受伤摘除了脾脏。这10多年来,他一直拖着少了脾脏的虚弱身体,起早贪黑带着大伙儿种树、修路、搞养殖,如今村里粮食亩产近千金,村民人均年收入上万元,可他自己家的砖头上却还是砖头压着油毡布。十几年的过度操劳让他本就虚弱的身体雪上加霜,最终患上了严重的肝病。

我虽然震惊,却不再疑惑他图啥,因为这一次我明白他的信仰。

3月21日,董福财永远离开了我们,他生前曾说过一句话,村民富了,我才富。这句诺言,最终只兑现了一半。

董福财的事迹被阜新广播电视台最先报道后,在辽沈大地乃至全中国迅速传开,他先后被辽宁省委宣传部追授为辽宁好人·时代楷模,省道德模范,并被提名为第五届全国道德模范候选人。

今年七月,我光荣的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宣誓仪式上,我的脑海中再次浮现出董福财的身影,老书记我希望你能看到,作为一名记者、一名党员,我将用手中的摄像机记录和传播千千万万个和你一样的人。

因为这份信仰正在被我们更多的九零后,继续传承!

更多相关文章推荐:

1.好记者讲好故事演讲稿精选5篇

2.好记者讲好故事演讲稿大全

3.好记者讲好故事演讲稿优秀篇

4.好记者讲好故事演讲稿优秀范文大全

5.2016好记者讲好故事演讲稿汇总3篇

6.2016最新好记者讲好故事演讲稿3篇

7.2016好记者讲故事演讲稿优秀篇

8.好记者讲好故事演讲稿:奔跑的中国

篇18:好记者讲好故事演讲稿精选

去年夏天,埃博拉如洪水猛兽般,突然袭来。塞拉利昂、利比里亚、几内亚先后进入紧急状态,西非大地,成为一片没有硝烟的战场。一辆辆救护车呼啸而过,西方游客、医生大批撤离,空气中弥漫着绝望和恐惧。

那是我在人民日报非洲中心分社工作的第三年,距离任期结束还有100天。得知中国新一批援助物资运抵西非,我立即请缨,冲向疫区!从南非出发,辗转20个小时,我终于抵达塞拉利昂。下了飞机就开始采访。因接触感染者而被隔离的中方医务人员见到我激动地说:“人民日报记者来看我们,太好了!” 在医院门诊采访时,只见一名当地男子神色慌张地冲进来,大声喊:“埃博拉,我感染埃博拉了!”

街边、码头、电信营业厅……我走入紧急状态下几乎要瘫痪的当地生活,不知道身边谁是感染者,谁是下一个倒下的人。为了便于深入采访当地人,我不管那么多就钻进一个又一个小村。我能做的就是以笔和相机为武器,马不停蹄地战斗,把疫区的最新情况报出去。8月中旬,人民日报专门开了两个专栏,讲述中国与非洲国家同心抗击疫情的动人故事。

中国医疗队员王煜是一个14岁孩子的父亲,他曾接触塞首都第一例感染者。21天的隔离期刚刚结束,他又扎进了病房,“与死神擦肩不是退缩的理由”,他说:“救人是医生的天职。”十几天前,塞拉利昂最著名的医生不幸死于埃博拉,在金哈曼路医院,20岁出头的护士穆苏一边为之流泪,一边毅然穿上了中国援助的防护服,“我的父亲不让我来上班,但是我是一名护士,我要和中国医生一起战斗。”

一起战斗,一起争取生的希望,一起保卫这片家园。这是抗击埃博拉的所有人的心声,也是鼓舞我在疫区奔波的强大动力!算一算,塞拉利昂是我走过的第十八个非洲国家,我在非洲度过了整整1001个日夜。我经历过战火洗礼,与疟疾、黄热等疾病擦肩而过,可这1001个日夜,我同样被称作兄弟、唤作朋友,见证友谊与合作,被奋斗的力量和发展的希望一次次感染!

记得去疫区的时候,捏在手里的是一张单程机票,没想到返程成为更大的难题。疫情蔓延,航班缩减,陆路或海路离开疫区希望渺茫,不知何日是归期。疫区的采访经历,让我被很多国家视为“危险分子”,拒绝入境。不得已,我在国际航线辗转60个小时,回到北京。我把怀揣了半个多月的结婚戒指递给未婚妻,她喜极而泣,悄悄地告诉我,父母这些日子里每天都是一大早起来等新出的报纸,等我的消息。

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有情者,跨越天涯手牵。

600多年前,郑和率远洋船队四访东非,古老海上丝绸之路书写的中非友谊薪火相传。半个世纪前,一位喀麦隆留学生在人民日报上说,“在喀麦隆,人们一谈到独立,就想到中国,因为中国过去和我们现在的命运一样。中国就是自由,就是劳动,就是快乐,就是友谊……”半个世纪过去了,69名中国同胞长眠在坦赞铁路的专家公墓,两万四千名中国医疗队员救治了超过两亿七千万人次当地患者。

独行快,众行远。我们迎来中国和非洲国家同心共建“一带一路”的大时代。中非合作论坛都15岁了,结出了丰硕的果实。自起,中国连续6年成为非洲第一大贸易伙伴国。中非贸易额比1960年增加了多倍。手牵手,中非永远做好朋友、好伙伴、好兄弟,真、实、亲、诚的故事写不完,这是风云激荡的国际舞台上高高飘扬的旗帜,人类外交史上永不褪色的金字招牌!

回国快1年了,但我经常是三句话不离非洲,被同事、朋友们称为“小非哥”。

夜深人静的时侯,我会时常想起非洲,想起在那片热土上用脚丈量土地、用心记录友谊的同事们,想起坚守在疫区,以及非洲其他地方的外交官、医务人员、维和士兵、中资企业员工……他们常说的一句话,不时在我耳边回响:中国和非洲,永远做可靠的朋友和真诚的伙伴!

篇19:好记者讲好故事演讲稿

今天,我们全家人坐在电视前一起观看《好记者讲好故事》。

这里的每位记者讲的都非常出色,十分感人。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第二位记者栾子洲叔叔讲述的《老人与海》的故事。

这个故事讲的是栾子洲叔叔在海南采访的一位老船长,这位船长在知道记者的身份后送给了他一个礼物:一本更录薄。更录薄是复印的,叔叔却拿它当宝贝,它非常重要,因为是老船长苏承芬老爷爷祖传的航海记录薄,上面记录着南海上很多实用的知识,早期人们出海的重要航海地图,还记录着南海周边岛屿的位置,证明南海岛屿是我们国家的领土重要证据。最后主持人邀请了苏老爷爷来到现场,苏老爷爷拿着一个罗盘和真正的更录薄,讲述以前更录薄怎样使用,现场老爷爷还讲述了以前航海的时候途经每个岛屿都会在岛屿上面立个木牌“中国领土”,下次过来没有的话重新立,并且记录下途经岛屿的'名称。

苏老爷爷一个普普通通的老渔民,他的先辈们很早以前就知道南海三沙周边岛屿是我们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三沙属于中国的历史!我们国家的领土神圣绝不可侵犯。

爸爸的话:李伟奇今天看到了许多像苏老爷爷、边防战士……这样许许多多的爱国人士,他们不怕牺牲,不怕困难,无私奉献,给了他深深的感触。也体会到现在的幸福来之不易。培养孩子的爱国情怀,明白了要有一个真诚的心!

篇20:好记者讲好故事演讲稿

今天,我看了一个《好记者讲好故事》的节目,让我知道了许多感动的故事。其中有两个故事令我印象最深。

十岁才上一年级,这似乎有些不可能。但在一座大山里的`学校,使不可能变成了事实。这里的孩子即使在冬天,也只穿着一双凉鞋,穿梭在寒风里。当慈善机构送来牙刷时。他们竟抓到手里,不知所措。我们这些生活在城市里的孩子,相比之下,显得特别幸福,有点儿让人自惭形秽。

我又看了一个边防解放军的故事。他们屹立在高山上、森林里。他们在那里坚守岗位,保卫祖国。面对恶劣的天气,他们竟用冷水洗脚。坚强的身躯背后,是一颗火红的心。更是我们祖国富强的代表。

通过看这期节目,我真是太震撼了。以后,我一定要学习他们,用自己的行动帮助每个人。

好记者讲好故事范文

好记者讲好故事节目学习心得观后感

《好记者讲好故事》观后感及心得

《好记者讲好故事》观后感感想1500字一期

《好记者讲好故事》观后感心得感想

五四精神讲述抗疫故事凝聚青年战疫力量争做时代新人心得体会

五四精神90后讲述青春战疫故事做奋进青年心得体会

五四精神讲述战疫先锋故事做奋进青年学生心得体会

领导记者节发言稿

肩负历史使命,绽放青春年华五四演讲稿

好记者讲好故事个人优秀演讲稿
《好记者讲好故事个人优秀演讲稿.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好记者讲好故事个人优秀演讲稿(锦集20篇)】相关文章:

坚定走好开放发展之路思想宣传2023-07-11

第17个国防教育日作文2023-07-18

2022初中英语作文预测2023-08-21

迎接第17个中国记者节活动方案2022-12-12

好的故事作文600字2022-06-18

推普周班会总结作文2023-01-20

交通安全宣传工作会议讲话2023-10-14

高考热点作文预测及疫情2022-05-24

高考话题作文热点预测2023-03-18

推广普通话作文2023-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