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应物寄李儋元锡古诗带拼音版

时间:2022-05-02 22:07:09 汉语拼音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小燕子”为你分享9篇“韦应物寄李儋元锡古诗带拼音版”,经本站小编整理后发布,但愿对你的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

韦应物寄李儋元锡古诗带拼音版

篇1:韦应物寄李儋元锡古诗带拼音版

shì shì máng máng nán zì liào , chūn chóu àn àn dú chéng mián 。

世事茫茫难自料,春愁黯黯独成眠。

shēn duō jí bìng sī tián lǐ , yì yǒu liú wáng kuì fèng qián 。

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

wén dào yù lái xiāng wèn xùn , xī lóu wàng yuè jǐ huí yuán 。

闻道欲来相问讯,西楼望月几回圆。

韦应物寄李儋元锡翻译

译文

去年那花开时节我们依依惜别,如今又是花开时节,我们分别已一年。

世事渺茫自我的命运怎能预料,春愁让人心中郁郁、孤枕难眠。

多病的'身躯让我想归隐田园间,看着流亡的百姓愧对国家俸禄。

早听说你将要来此地探望我,我到西楼眺望几度看到明月圆。

注释

李儋(dān):字元锡、武威(今属甘肃)人,曾任殿中侍御史。为作者在长安鄠县时旧友。

春愁:因春季来临而引起的愁绪。黯黯:低沉暗淡。一作“忽忽”。

思田里:想念田园乡里,即想到归隐。

邑有流亡:指在自己管辖的地区内还有百姓流亡。愧俸钱:感到惭愧的是自己食国家的俸禄,而没有把百姓安定下来。

问讯:探望。

篇2:寄李儋元锡拼音版

shēn duō jí bìng sī tián lǐ,yì yǒu liú wáng kuì fèng qián。

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

wén dào yù lái xiāng wèn xùn,xī lóu wàng yuè jǐ huí yuán。

闻道欲来相问讯,西楼望月几回圆。

篇3:韦应物——《寄李儋元锡》

【年代】:唐

【作者】:韦应物——《寄李儋元锡》

【内容】

去年花里逢君别,今日花开已一年。

世事茫茫难自料,春愁黯黯独成眠。

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

闻道欲来相问讯,西楼望月几回圆。

【赏析】:

这首七律是韦应物晚年在滁州刺史任上的作品。唐德宗建中四年(783)暮春入夏时节,韦应物从尚书比部员外郎调任滁州刺史,离开长安,秋天到达滁州任所。李儋,字元锡,是韦应物的诗交好友,当时任殿中侍御史,在长安与韦应物分别后,曾托人问候。次年春天,韦应物写了这首诗寄赠李儋以答。诗中叙述了别后的思念和盼望,抒发了国乱民穷造成的内心矛盾和苦闷。

在韦应物赴滁州任职的一年里,他亲身接触到人民生活情况,对朝政紊乱、军阀嚣张、国家衰弱、民生凋敝,有了更具体的认识,深为感慨,严重忧虑。就在这年冬天,长安发生了朱泚叛乱,称帝号秦,唐德宗仓皇出逃,直到第二年五月才收复长安。在此期间,韦应物曾派人北上探听消息。到写此诗时,探者还没有回滁州,可以想见诗人的心情是焦急忧虑的。这就是本诗的政治背景。

诗是寄赠好友的,所以从叙别开头。首联即谓去年春天在长安分别以来,已经一年。以花里逢别起,即景勾起往事,有欣然回忆的意味;而以花开一年比衬,则不仅显出时光迅速,更流露出别后境况萧索的感慨。次联写自己的烦恼苦闷。显然,“世事茫茫”是指国家的前途,也包含个人的前途。当时长安尚为朱泚盘踞,皇帝逃难在奉先,消息不通,情况不明。这种形势下,他只得感慨自己无法料想国家及个人的前途,觉得茫茫一片。他作为朝廷任命的一个地方行政官员,到任一年了,眼前又是美好的春天,但他只有忧愁苦闷,感到百无聊赖,一筹莫展,无所作为,黯然无光。三联具体写自己的思想矛盾。正因为他有志而无奈,所以多病更促使他想辞官归隐;但因为他忠于职守,看到百姓贫穷逃亡,自己未尽职责,于国于民都有愧,所以他不能一走了事。这样进退两难的矛盾苦闷处境下,诗人十分需要友情的慰勉。末联便以感激李儋的问候和亟盼他来访作结。

显然,这首诗的艺术表现和语言技巧,并无突出的特点。有人说它前四句情景交融,颇为推美。这种评论并不切实。因为首联即景生情,恰是一种相反相成的比衬,景美而情不欢;次联以情叹景,也是伤心人看春色,茫然黯然,情伤而景无光;都不可谓情景交融。其实这首诗之所以为人传诵,主要是因为诗人诚恳地披露了一个清廉正直的封建官员的思想矛盾和苦闷,真实地概括出这样的官员有志无奈的典型心情。尤其是“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两句,自宋代以来,甚受赞扬。范仲淹叹为“仁者之言”,朱熹盛称“贤矣”,黄彻更是激动地说:“余谓有官君子当切切作此语。彼有一意供租,专事土木,而视民如仇者,得无愧此诗乎!”(《溪诗话》)这些评论都是从思想性着眼的,赞美的是韦应物的思想品格。但也反映出这诗的中间两联,在封建时代确有较高的典型性和较强的现实性。事实上也正如此,诗人能够写出这样真实、典型、动人的诗句,正由于他有较高的思想境界和较深的生活体验。

(倪其心)

篇4:《寄李儋元锡》韦应物

去年花里逢君别,今日花开已一年。

世事茫茫难自料,春愁黯黯独成眠。

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

闻道欲来相问讯,西楼望月几回圆。

【注释】

⑴李儋(dān)元锡:李儋,曾任殿中侍御史,为作者密友;元锡,字君贶,为作者在长安鄠县时旧友。

⑵春愁:因春季来临而引起的愁绪。黯黯:低沉暗淡。一作“忽忽”。

⑶思田里:想念田园乡里,即想到归隐。

⑷邑有流亡:指在自己管辖的地区内还有百姓流亡。愧俸钱:感到惭愧的是自己食国家的俸禄,而没有把百姓安定下来。

【翻译】

去年那花开时节我们依依惜别,如今花开时节我们分别已一年。

世事渺茫自我的命运怎能预料,只有黯然的'春愁让我孤枕难眠。

多病的身躯让我想归隐田园间,看着流亡的百姓愧对国家俸禄。

早听说你将要来此地与我相见,我倒西楼眺望几度看到明月圆。

【赏析】

诗是寄赠好友 的,所以从叙别开头。首联即谓去年春天在长安分别以来,已经一年。以花里逢别起,即景勾起往事,有欣然回忆的意味;而以花开一年比衬,则不仅显出时光迅 速,更流露出别后境况萧索的感慨。颔联写自己的烦恼苦闷。“世事茫茫”是指国家的前途,也包含个人的前途。当时长安尚为朱泚盘踞,皇帝逃难在奉先,消息不 通,情况不明。这种形势下,他只得感慨自己无法料想国家及个人的前途,觉得茫茫一片。他作为朝廷任命的一个地方行政官员,到任一年了,眼前又是美好的春 天,但他只有忧愁苦闷,感到百无聊赖,一筹莫展,无所作为,黯然无光。颈联具体写自己的思想矛盾。正因为他有志而无奈,所以多病更促使他想辞官归隐;但因 为他忠于职守,看到百姓贫穷逃亡,自己未尽职责,于国于民都有愧,所以他不能一走了事。这样进退两难的矛盾苦闷处境下,诗人十分需要友情的慰勉。尾联便以 感激李儋的问候和亟盼他来访作结。

【扩展延伸】

简卢陟 韦应物

可怜白雪曲,未遇知音人。

恓惶戎旅下,蹉跎淮海滨。

涧树含朝雨,山鸟哢馀春。

我有一瓢酒,可以慰风尘。

【作者】

韦应物(约737-792)早年当过唐玄宗的侍卫,“身为里中横,家藏亡命儿,朝提樗蒲局,暮窃东邻姬”,他这番自述,不禁使人联想起在锦衣玉食绿酒红 灯中长大的高干子弟,总是无法无天,连地方官也惹不起的。奇怪的是,他却在玩乐够了之后,忽而发愤读书,下决心脱胎换骨。后来他做过几任县令和刺史,曾经 严惩不法军吏,又常感到无力拯救百姓而自愧,写下了“邑有流亡愧俸钱”这样的名句,终于在文学史上奠定了自己无可争辩的地位。他的诗卓然名家,“高雅闲 谈,自成一家之体”,世以“王孟韦柳”并称,都继承陶渊明而各有特色。 他的词不多, 仅《三台》和《调笑》共四首。“胡马”一阕,极写边塞的荒凉,全无一字写人,却深切地体现了征人远戍的孤独和烦忧,选唐五代词没有不选这一首的。

【注释】

①简:书信,此活用作动词。

②卢涉:韦应物外甥。

③白雪曲:即“阳春白雪”,指高雅的乐曲。

④恓惶:烦恼不安的样子。

【翻译】

高雅的乐曲,可惜遇不到听得懂的知音。在旅途中忙碌的行进,在淮水入海的地方虚度着光阴。

山涧上的树还沾着早晨时的雨露,残留的春色里还有山野的鸟在鸣叫。我这里有一瓢酒,可以安抚旅途的劳顿。

篇5:韦应物:寄李儋元锡

去年花里逢君别,今日花开已一年。

世事茫茫难自料,春愁黯黯独成眠。

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

闻道欲来相问讯,西楼望月几回圆。

【注释】

⑴李儋(dān)元锡:李儋,曾任殿中侍御史,为作者密友;元锡,字君贶,为作者在长安鄠县时旧友。

⑵春愁:因春季来临而引起的愁绪。黯黯:低沉暗淡。一作“忽忽”。

⑶思田里:想念田园乡里,即想到归隐。

⑷邑有流亡:指在自己管辖的地区内还有百姓流亡。愧俸钱:感到惭愧的是自己食国家的俸禄,而没有把百姓安定下来。

⑸问讯:探望。

【译文】

去年那花开时节我们依依惜别,如今花开时节我们分别已一年。

世事渺茫自我的命运怎能预料,只有黯然的.春愁让我孤枕难眠。

多病的身躯让我想归隐田园间,看着流亡的百姓愧对国家俸禄。

早听说你将要来此地与我相见,我倒西楼眺望几度看到明月圆。

【创作背景】

这首七律是韦应物晚年在滁州刺史任上的作品,大约作于唐德宗兴元元年(784年)春天。唐德宗建中四年(783年)暮春入夏时节,韦应物从尚书比部员外郎调任滁州刺史,离开长安,秋天到达滁州任所。李儋、元锡,是韦应物的诗交好友,在长安与韦应物分别后,曾托人问候。次年春天,韦应物写了这首诗寄赠以答。

在韦应物赴滁州任职的一年里,他亲身接触到人民生活情况,对朝政紊乱、军阀嚣张、国家衰弱、民生凋敝,有了更具体的认识,深为感慨,严重忧虑。就在这年冬天,长安发生了朱泚叛乱,称帝号秦,唐德宗仓皇出逃,直到第二年五月才收复长安。在此期间,韦应物曾派人北上探听消息。到写此诗时,探者还没有回滁州,可以想见诗人的心情是焦急忧虑的。这就是此诗的政治背景。

【赏析】

诗是寄赠好友的,所以从叙别开头。首联即谓去年春天在长安分别以来,已经一年。以花里逢别起,即景勾起往事,有欣然回忆的意味;而以花开一年比衬,则不仅显出时光迅速,更流露出别后境况萧索的感慨。颔联写自己的烦恼苦闷。“世事茫茫”是指国家的前途,也包含个人的前途。当时长安尚为朱泚盘踞,皇帝逃难在奉先,消息不通,情况不明。这种形势下,他只得感慨自己无法料想国家及个人的前途,觉得茫茫一片。他作为朝廷任命的一个地方行政官员,到任一年了,眼前又是美好的春天,但他只有忧愁苦闷,感到百无聊赖,一筹莫展,无所作为,黯然无光。颈联具体写自己的思想矛盾。正因为他有志而无奈,所以多病更促使他想辞官归隐;但因为他忠于职守,看到百姓贫穷逃亡,自己未尽职责,于国于民都有愧,所以他不能一走了事。这样进退两难的矛盾苦闷处境下,诗人十分需要友情的慰勉。尾联便以感激李儋的问候和亟盼他来访作结。

【名家点评】

《巩溪诗话》:节苏州《赠李儋》云:“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郡中燕集》云:“自惭居处崇,未睹斯民康。”余谓有官君子当切切作此语。彼有一意供祖,专事土木,而视民如仇者,得无愧此诗乎?

《唐音癸签》:韦左司“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仁者之言也。刘辰翁谓其居官自愧,闵闵有恤人之心,正味此两语得之。若高常侍“拜迎官长心欲碎、鞭挞黎庶令人悲”、亦似厌作官者,但语微带傲,未必真有退心如左司之一向淡耳。

篇6:韦应物 《寄李儋元锡》

作者:韦应物

去年花里逢君别,今日花开又一年。

世事茫茫难自料,春愁黯黯独成眠。

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

闻道欲来相问讯,西楼望月几回圆。

【注解】

①李儋(dān):武威(今属甘肃)人,曾任殿中侍御史。与元锡都是作者的朋友。

②黯黯:低沉暗淡,心情沮丧的样子。

③思田里:想念田园乡里,即想到归隐。 邑有流亡:指在自己管辖的地区内还有百姓流亡。 愧俸钱:感到惭愧的是自己食国家的俸禄,而没有把百姓安定下来。

④问讯:探望。“闻道”两句说,听说你们想来探望我,我渴望你们来,在州城西楼盼望,已经有几个月了。

⑤春愁:眼前是美好的春天,但自己只有忧愁苦闷。

【韵译】

去年花开时节,适逢与君分别;今日春花又开,不觉已经一年。

人间世事茫茫,件件难以预料;春愁昏昏黯黯,夜里独自成眠。

身体多病,越发思念乡田故里;治邑还有灾民,我真愧领俸钱。

听说你想来此,探访我这孤老;西楼望月圆了又圆,却还不见。

【翻译】

记得去年春天,在百花盛开的时节与君相逢而又分别。过了一年,又到花开时节。世事茫茫,难以预料。春愁使我心神黯淡,夜晚难以入睡。因身体多病而想念田园乡里。城邑中有百姓流离失所,真是愧对官吏的俸禄。听说你们想来探望我,我常在西楼盼望,已经有好几个月了。

【讲解】

这首诗大约写于唐德宗兴元元年(784)春天。前一年初夏,作者由尚书省比部员外郎刺滁州(今安徽滁县),本年春在滁州任所写此诗寄赠友人李儋、元锡。

去年春花招展中分别,今年再见花开而怀友,既是睹物思人,顺理成章。又暗含着时光易逝之感,正有“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的感伤意味。开端扣题,由去年说到今年。与友人分别,又逢花开,已经一年,而用春花关联起来,自然而又流畅。一年来,国家政局更加动荡不安。就在作者出任滁州刺史的当年冬天,奉命东征叛乱藩镇的泾原兵在长安又哗变作乱,并奉朱肶为帝,德宗出奔奉天。前来增援的朔方军又与朱泚相勾结,致使战乱进一步扩大。当时,诗人曾自滁州间道遣使探听消息,写作此诗时,使者尚未返滁。因此,“世事茫茫”、“春愁黯黯”,不是泛泛之论,都包含着实实在在的社会内容。由于国乱民穷,自己又有志难申,欲弃官归隐,而又不忍漠视家国百姓之难。于此,就不禁将内心的重重矛盾推心置腹地向朋友倾诉。“世事茫茫”,给人以混茫无涯、难以捉摸之感,正是当时特定的政治局势的写照。“春愁黯黯”,涂上了一层阴沉黯淡、纷扰纠结的色素,恰好展示了作者此时的心绪,情愫如此,因而只好抱膝独卧。“世事”就客观而言,“春愁”就主观而言。“难自料”承“已一年”而申述其变化,“独成眠”承“逢君别”以表明独处怀友。“身多疾病”承“春愁”句,申述了自身的困难;“邑有流亡”承“世事”句,表达出人民的疾苦。自身困难虽加剧归隐之念,人民疾苦却唤回济时之心。中间四句归结到“愧俸钱”,正说明志在有为,不甘窃位苟禄,乃是作者思想的主导因素。

尾联归结全诗,回应首联。“闻道欲来”,写对方关念自己;“西楼望月”写自己盼望对方。怀人望月,由来已久。就本篇来说,诗人不仅想借普照两地的月光来传递相互关照之情,更要用月轮的缺而复圆来寄托盼望朋友团圆的拳拳之心。而“望月几回圆”,又正说明了自己盼友为时之久,心情之切。至此,招请速来之意,不言自明,耐人体味。全诗始于感叹分别,终于盼望团聚,绾合紧密,浑然一体,而友情之深挚浑厚,溢于言表。

韦诗以描写山水见长,但其诗中亦有不少忧念国事、关怀民瘼的内容。在这首怀念友人的诗篇中,作者对大唐王朝前途的叹惋,对自己忧愧交加的内心世界的揭示,都说明诗人对国计民生的大事并没有忘怀。尤其是“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两句,一直受到人们的赞扬,被誉为“不负心语”(沈德潜《唐诗别裁》)。这两句诗真实地表现了当时的社会条件下,一个正直的地方官吏无可奈何的处境和高尚的人格美。这首律诗写来平易亲切,通篇不用典实,节奏流丽响亮。刘熙载《艺概》说:“律诗不难于凝重,亦不难于流动,难在又凝重又流动耳。”既凝重又流动,正是这首诗的特色。

【评析】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感怀时事,思念友人的情怀。开头意在说明花落花开,别来不觉又是一年。中间四句触景生情,写一年来的感受。世事渺茫难料,因而愁绪满怀;从自身来讲,既多病而思归,又为没有能做好父母官而自愧。最后两句表示渴望和友人畅叙。全诗章法严密,对仗工整,用语婉转,为七律中名篇。

这首七律是韦应物晚年在滁州刺史任上的作品。公元783年(唐德宗建中四年)暮春入夏时节,韦应物从尚书比部员外郎调任滁州刺史,离开长安,秋天到达滁州任所。李儋,字元锡,是韦应物的诗交好友,当时任殿中侍御史,在长安与韦应物分别后,曾托人问候。次年春天,韦应物写了这首诗寄赠李儋以答。诗中叙述了别后的思念和盼望,抒发了国乱民穷造成的内心矛盾和苦闷。

在韦应物赴滁州任职的一年里,他亲身接触到人民生活情况,对朝政紊乱、军阀嚣张、国家衰弱、民生凋敝,有了更具体的认识,深为感慨,严重忧虑。就在这年冬天,长安发生了朱泚叛乱,称帝号秦,唐德宗仓皇出逃,直到第二年五月才收复长安。在此期间,韦应物曾派人北上探听消息。到写此诗时,探者还没有回滁州,可以想见诗人的心情是焦急忧虑的。这就是此诗的政治背景。

诗是寄赠好友的,所以从叙别开头。首联即谓去年春天在长安分别以来,已经一年。以花里逢别起,即景勾起往事,有欣然回忆的意味;而以花开一年比衬,则不仅显出时光迅速,更流露出别后境况萧索的感慨。次联写自己的烦恼苦闷。“世事茫茫”是指国家的前途,也包含个人的前途。当时长安尚为朱泚盘踞,皇帝逃难在奉先,消息不通,情况不明。这种形势下,他只得感慨自己无法料想国家及个人的前途,觉得茫茫一片。他作为朝廷任命的一个地方行政官员,到任一年了,眼前又是美好的春天,但他只有忧愁苦闷,感到百无聊赖,一筹莫展,无所作为,黯然无光。三联具体写自己的思想矛盾。正因为他有志而无奈,所以多病更促使他想辞官归隐;但因为他忠于职守,看到百姓贫穷逃亡,自己未尽职责,于国于民都有愧,所以他不能一走了事。这样进退两难的矛盾苦闷处境下,诗人十分需要友情的慰勉。末联便以感激李儋的问候和亟盼他来访作结。

这首诗的艺术表现和语言技巧,并无突出的特点。有人说它前四句情景交融,颇为推美。这种评论并不切实。因为首联即景生情,恰是一种相反相成的比衬,景美而情不欢;次联以情叹景,也是伤心人看春色,茫然黯然,情伤而景无光;都不可谓情景交融。其实这首诗之所以为人传诵,主要是因为诗人诚恳地披露了一个清廉正直的封建官员的思想矛盾和苦闷,真实地概括出这样的官员有志无奈的典型心情。这首诗的思想境界较高,尤其是“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两句,自宋代以来,甚受赞扬。范仲淹叹为“仁者之言”,朱熹盛称“贤矣”,黄彻更是激动地说:“余谓有官君子当切切作此语。彼有一意供租,专事土木,而视民如仇者,得无愧此诗乎!”(《巩溪诗话》)这些评论都是从思想性着眼的,赞美的'是韦应物的思想品格。但也反映出这诗的中间两联,在封建时代确有较高的典型性和较强的现实性。事实上也正如此,诗人能够写出这样真实、典型、动人的诗句,正由于他有较高的思想境界和较深的生活体验。

拓展阅读:寄全椒山中道士·韦应物

《寄全椒山中道士》

作者:韦应物

今朝郡斋冷,忽念山中客。

涧底束荆薪,归来煮白石。

欲恃一瓢酒,远慰风雨夕。

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

【注解】:

全椒:今安徽全椒县,唐属滁州。

郡斋:滁州刺史衙署的斋舍。

“涧底”二句:指想象山中道士隔绝人世的幽独清苦生活。

荆薪:柴草。

煮白石:《神仙传》云:“白石先生者,中黄丈人弟子也,尝煮白石为粮,因就白石山居,时人故号曰白石先生。”

瓢:将干的葫芦挖空,分成两瓣,叫做瓢,用来作盛酒浆的器具。

风雨夕:风雨之夜。

山中客:指全椒县西三十里神山上的道士。

涧:山间流水的沟。

束:捆。

空山:空寂的深山。

行迹:来去的踪迹。

【韵译】:

今天在官邸斋舍中觉得冷清,忽然想起隐居全椒山的友人。

他或许正在山涧底捆绑柴荆,回到家里点火熬煮白石充饥。

我本想捧持一瓢醇香的美洒,在这风凉雨冷的秋夜去拜访。

然而满山遍野尽是纷纷落叶。到何处去找寻老朋友的足迹?

【评析】:

这首诗乍看无甚惊人之句,好象一潭秋水,冷然而清,颇有陶渊明的风格,向来被称为韦诗中的名篇。有人说它“一片神行”,有人说是“化工笔”(见高步瀛《唐宋诗举要》),评价很高。

题目叫《寄全椒山中道士》。既然是“寄”,自然会吐露对山中道士的忆念之情。但忆念只是一层,还有更深的一层,需要细心领略。

诗的关键在于那个“冷”字。全诗所透露的也正是在这个“冷”字上。首句既是写出郡斋气候的冷,更是写出诗人心头的冷。然后,诗人由于这两种冷而忽然想起山中的道士。山中的道士在这寒冷气候中到涧底去打柴,打柴回来却是“煮白石”。葛洪《神仙传》说有个白石先生,“尝煮白石为粮,因就白石山居。”还有道家修炼,要服食“石英”。明乎此,那么“山中客”是谁就很清楚了。

道士在山中艰苦修炼,诗人怀念老友,想送一瓢酒去,好让他在这秋风冷雨之夜,得到一点友情的安慰。然而再进一层想,他们都是逢山住山、见水止水的人,今天也许在这块石岩边安顿,明天呢,恐怕又迁到别一处什么洞穴安身了。何况秋天来了,满山落叶,连路也不容易找,他们走过的脚迹自然也给落叶掩没了,那么,到何处去找这些“浮云柳絮无根蒂”的人呢?

诗虽淡淡写来,却使人觉得诗人情感上的种种跳荡与反复。开头,是由于郡斋的冷而想到山中的道士,再想到送酒去安慰他们,终于又觉得找不着他们而无可奈何;而自己心中的寂寞之情,也终于无从消解。

诗人描写这些复杂的感情,都是通过感情和形象的配合来表现的。“郡斋冷”两句抒写,可以看到诗人在郡斋中的寂寞。“束荆薪”、“煮白石”是一种形象,这里面有山中道人的种种活动。“欲持”和“远慰”又是一种感情抒写。“落叶空山”却是另一种形象了,是秋气萧森、满山落叶、全无人迹的深山。这些形象和情感串连起来,便构成了情韵深长的意境,很耐人寻味。

这首诗,看来象是一片萧疏淡远的景,启人想象的却是表面平淡而实则深挚的情。在萧疏中见出空阔,在平淡中见出深挚。这样的用笔,就使人有“一片神行”的感觉,亦就是形象思维的巧妙运用。

苏东坡很爱这首诗。《许彦周诗话》载:“韦苏州诗:”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东坡用其韵曰:“寄语庵中人,飞空本无迹。’此非才不逮,盖绝唱不当和也。”施补华《岘傭说诗》也指出:“《寄全椒山中道士》一作,东坡刻意学之而终不似。盖东坡用力,韦公不用力;东坡尚意,韦公不尚意,微妙之诣也。”这便是自然和造作的分别。韦应物这首诗,情感和形象的配合十分自然,所谓“化工笔”,也就是这个意思。

篇7:韦应物 寄李儋元锡

去年花里逢君别,今日花开又一年。

世事茫茫难自料,春愁黯黯独成眠⑵。

身多疾病思田里⑶,邑有流亡愧俸钱⑷。

闻道欲来相问讯⑸,西楼望月几回圆。

【注释】

⑴李儋(dān)元锡:李儋,曾任殿中侍御史,为作者密友;元锡,字君贶,为作者在长安鄠县时旧友。

⑵春愁:因春季来临而引起的愁绪。黯黯:低沉暗淡。一作“忽忽”。

⑶思田里:想念田园乡里,即想到归隐。

⑷邑有流亡:指在自己管辖的地区内还有百姓流亡。愧俸钱:感到惭愧的是自己食国家的俸禄,而没有把百姓安定下来。

⑸问讯:探望。

【白话译文】

去年花开的时候与你分别,今日花开的时候已是一年。

世事变幻心茫茫难以意料,心情愁苦意昏昏春日独眠。

一身全是病想念故里田园,邑有灾民惭愧领朝廷俸钱。

听说你今年还要来看望我,我天天上西楼盼望你早还。

【创作背景】

这首七律是韦应物晚年在滁州刺史任上的作品,大约作于唐德宗兴元元年(784年)春天。唐德宗建中四年(783年)暮春入夏时节,韦应物从尚书比部员外郎调任滁州刺史,离开长安,秋天到达滁州任所。李儋、元锡,是韦应物的诗交好友,在长安与韦应物分别后,曾托人问候。次年春天,韦应物写了这首诗寄赠以答。

在韦应物赴滁州任职的一年里,他亲身接触到人民生活情况,对朝政紊乱、军阀嚣张、国家衰弱、民生凋敝,有了更具体的认识,深为感慨,严重忧虑。就在这年冬天,长安发生了朱泚叛乱,称帝号秦,唐德宗仓皇出逃,直到第二年五月才收复长安。在此期间,韦应物曾派人北上探听消息。到写此诗时,探者还没有回滁州,可以想见诗人的心情是焦急忧虑的。这就是此诗的政治背景。

【赏析】

韦应物这首诗叙述了与友人别后的思念和盼望,抒发了国乱民穷造成的内心矛盾。

诗是寄赠好友的,所以从叙别开头。首联即谓去年春天在长安分别以来,已经一年。以花里逢别起,即景勾起往事,有欣然回忆的意味;而以花开一年比衬,则不仅显出时光迅速,更流露出别后境况萧索的.感慨。颔联写自己的烦恼苦闷。“世事茫茫”是指国家的前途,也包含个人的前途。当时长安尚为朱泚盘踞,皇帝逃难在奉先,消息不通,情况不明。这种形势下,他只得感慨自己无法料想国家及个人的前途,觉得茫茫一片。他作为朝廷任命的一个地方行政官员,到任一年了,眼前又是美好的春天,但他只有忧愁苦闷,感到百无聊赖,一筹莫展,无所作为,黯然无光。颈联具体写自己的思想矛盾。正因为他有志而无奈,所以多病更促使他想辞官归隐;但因为他忠于职守,看到百姓贫穷逃亡,自己未尽职责,于国于民都有愧,所以他不能一走了事。这样进退两难的矛盾苦闷处境下,诗人十分需要友情的慰勉。尾联便以感激李儋的问候和亟盼他来访作结。

这首诗的艺术表现和语言技巧,并无突出的特点。有人说它前四句情景交融,颇为推美。这种评论并不切实。因为首联即景生情,恰是一种相反相成的比衬,景美而情不欢;颔联以情叹景,也是伤心人看春色,茫然黯然,情伤而景无光;都不可谓情景交融。其实这首诗之所以为人传诵,主要是因为诗人诚恳地披露了一个清廉正直的封建官员的思想矛盾和苦闷,真实地概括出这样的官员有志无奈的典型心情。这首诗的思想境界较高,尤其是“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两句,自宋代以来,甚受赞扬。范仲淹叹为“仁者之言”,朱熹盛称“贤矣”。这些评论都是从思想性着眼的,赞美的是韦应物的思想品格。但也反映出这诗的中间两联,在封建时代确有较高的典型性和较强的现实性。事实上也正如此,诗人能够写出这样真实、典型、动人的诗句,正由于他有较高的思想境界和较深的生活体验。

拓展阅读:《初发扬子寄元大校书》韦应物

初发扬子寄元大校书⑴

凄凄去亲爱⑵,泛泛入烟雾⑶。

归棹洛阳人⑷,残钟广陵树⑸。

今朝此为别⑹,何处还相遇⑺?

世事波上舟⑻,沿洄安得住⑼!

【注释】

⑴扬子:指扬子津,在长江北岸,近瓜州。元大:未详何人。校书:官名。唐代的校书郎,掌管校书籍。

⑵去:离开。亲爱:相亲相爱的朋友,指元大。

⑶泛泛:行船漂浮。

⑷归棹(zhào):归去的船。棹,船桨。指从扬子津出发乘船北归洛阳。

⑸“残钟”句:意谓回望广陵,只听得晓钟的残音传自林间。广陵:江苏扬州的古称。在唐代,由扬州经运河可以直达洛阳。

⑹今朝(zhāo):现在,今天。此:此处。为别:作别。

⑷还:再。

⑻世事:世上的事

⑼沿洄(huí):顺流而下为沿,逆流而上为洄,这里指处境的顺逆。安得住:怎能停得住?

【白话译文】

凄怆地离别了亲爱的朋友,船只泛泛地驶入茫茫烟雾。

轻快地摇桨向着洛阳归去,晓钟残音还远绕广陵树木。

今日在此我与你依依作别,何时何地我们能再次相遇?

人情世事犹如波上的小船,顺流洄旋岂能由自己作主!

【创作背景】

唐代宗广德元年(763年),韦应物被任命为洛阳丞,在乘船离开广陵赴任洛阳的途中,对元大(大是排行,其人名字已不可考)校书非常怀念,于是写了这首诗寄给他。

篇8:韦应物《寄李儋元锡》译文

去年花里逢君别,今日花开又一年。

世事茫茫难自料,春愁黯黯独成眠⑵。

身多疾病思田里⑶,邑有流亡愧俸钱⑷。

闻道欲来相问讯⑸,西楼望月几回圆。

【注释】

⑴李儋(dān)元锡:李儋,曾任殿中侍御史,为作者密友;元锡,字君贶,为作者在长安鄠县时旧友。

⑵春愁:因春季来临而引起的愁绪。黯黯:低沉暗淡。一作“忽忽”。

⑶思田里:想念田园乡里,即想到归隐。

⑷邑有流亡:指在自己管辖的地区内还有百姓流亡。愧俸钱:感到惭愧的是自己食国家的俸禄,而没有把百姓安定下来。

⑸问讯:探望。

【白话译文】

去年花开的时候与你分别,今日花开的时候已是一年。

世事变幻心茫茫难以意料,心情愁苦意昏昏春日独眠。

一身全是病想念故里田园,邑有灾民惭愧领朝廷俸钱。

听说你今年还要来看望我,我天天上西楼盼望你早还。

【创作背景】

这首七律是韦应物晚年在滁州刺史任上的作品,大约作于唐德宗兴元元年(784年)春天。唐德宗建中四年(783年)暮春入夏时节,韦应物从尚书比部员外郎调任滁州刺史,离开长安,秋天到达滁州任所。李儋、元锡,是韦应物的诗交好友,在长安与韦应物分别后,曾托人问候。次年春天,韦应物写了这首诗寄赠以答。

在韦应物赴滁州任职的一年里,他亲身接触到人民生活情况,对朝政紊乱、军阀嚣张、国家衰弱、民生凋敝,有了更具体的认识,深为感慨,严重忧虑。就在这年冬天,长安发生了朱泚叛乱,称帝号秦,唐德宗仓皇出逃,直到第二年五月才收复长安。在此期间,韦应物曾派人北上探听消息。到写此诗时,探者还没有回滁州,可以想见诗人的心情是焦急忧虑的。这就是此诗的政治背景。

【赏析】

韦应物这首诗叙述了与友人别后的思念和盼望,抒发了国乱民穷造成的内心矛盾。

诗是寄赠好友的,所以从叙别开头。首联即谓去年春天在长安分别以来,已经一年。以花里逢别起,即景勾起往事,有欣然回忆的意味;而以花开一年比衬,则不仅显出时光迅速,更流露出别后境况萧索的感慨。颔联写自己的烦恼苦闷。“世事茫茫”是指国家的前途,也包含个人的前途。当时长安尚为朱泚盘踞,皇帝逃难在奉先,消息不通,情况不明。这种形势下,他只得感慨自己无法料想国家及个人的前途,觉得茫茫一片。他作为朝廷任命的一个地方行政官员,到任一年了,眼前又是美好的春天,但他只有忧愁苦闷,感到百无聊赖,一筹莫展,无所作为,黯然无光。颈联具体写自己的思想矛盾。正因为他有志而无奈,所以多病更促使他想辞官归隐;但因为他忠于职守,看到百姓贫穷逃亡,自己未尽职责,于国于民都有愧,所以他不能一走了事。这样进退两难的矛盾苦闷处境下,诗人十分需要友情的慰勉。尾联便以感激李儋的问候和亟盼他来访作结。

这首诗的.艺术表现和语言技巧,并无突出的特点。有人说它前四句情景交融,颇为推美。这种评论并不切实。因为首联即景生情,恰是一种相反相成的比衬,景美而情不欢;颔联以情叹景,也是伤心人看春色,茫然黯然,情伤而景无光;都不可谓情景交融。其实这首诗之所以为人传诵,主要是因为诗人诚恳地披露了一个清廉正直的封建官员的思想矛盾和苦闷,真实地概括出这样的官员有志无奈的典型心情。这首诗的思想境界较高,尤其是“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两句,自宋代以来,甚受赞扬。范仲淹叹为“仁者之言”,朱熹盛称“贤矣”。这些评论都是从思想性着眼的,赞美的是韦应物的思想品格。但也反映出这诗的中间两联,在封建时代确有较高的典型性和较强的现实性。事实上也正如此,诗人能够写出这样真实、典型、动人的诗句,正由于他有较高的思想境界和较深的生活体验。

拓展阅读:韦应物人物评价

韦应物诗风恬淡高远,以善于写景和描写隐逸生活著称。其诗多写山水田园,清丽闲淡,和平之中时露幽愤之情。反映民间疾苦的诗,颇富于同情心。是中唐艺术成就较高的诗人。

代表作有《观田家》。此外,他还有一些感情慷慨悲愤之作。部分诗篇思想消极,孤寂低沉。韦诗各体俱长,七言歌行音调流美,“才丽之外,颇近兴讽”(白居易《与元九书》)。五律一气流转 ,情文相生,耐人寻味。五、七绝清韵秀朗,《滁州西涧》的“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句,写景如画,为后世称许。韦诗以五古成就最高,风格冲淡闲远,语言简洁朴素。但亦有秾丽秀逸的一面。其五古以学陶渊明为主,但在山水写景等方面,受谢灵运、谢朓的影响。此外,他偶亦作小词。今传有10卷本《韦江州集》、两卷本《韦苏州诗集》、10卷本《韦苏州集》。散文仅存一篇。

后人每以王孟韦柳并称。其山水诗景致优美,感受深细,清新自然而饶有生意。而《西塞山》景象壮阔,则显示韦诗雄豪的一面。其田园诗实质渐为反映民间疾苦的政治诗。

韦应物实现了脱离官场,幽居山林,享受可爱的清流、茂树、云物的愿望,他感到心安理得,因而“自当安蹇劣,谁谓薄世荣”。“蹇劣,笨拙愚劣的意思;“薄世荣”,鄙薄世人对富贵荣华的追求。这里用了《魏志. 王粲传》的典故。《王粲传》中说到徐干,引了裴松之注说:徐干“轻官忽禄,不耽世荣”。韦应物所说的与徐干有所不同,韦应物这二句的意思是:我本就是笨拙愚劣的人,过这种幽居生活自当心安理得,怎么能说我是那种鄙薄世上荣华富贵的高雅之士呢!对这两句,我们不能单纯理解为是诗人的解嘲,因为诗人并不是完全看破红尘而去归隐,他只是对官场的昏暗有所厌倦,想求得解脱,因而辞官幽居。一旦有机遇,他还是要进入仕途的。所以诗人只说自己的愚拙,不说自己的清高,把自己同真隐士区别开来。这既表示了他对幽居独处、独善其身的满足,又表示了对别人的追求并不鄙弃。

篇9:韦应物《寄李儋元锡》原文

韦应物《寄李儋元锡》原文

韦应物的《寄李儋元锡》起于分别,终于相约,体现了朋友间的深挚友谊,感情细腻动人,同时章法严密,对仗工整,用语婉转。

李儋元锡⑴

去年花里逢君别,今日花开又一年。

世事茫茫难自料,春愁黯黯独成眠⑵。

身多疾病思田里⑶,邑有流亡愧俸钱⑷。

闻道欲来相问讯⑸,西楼望月几回圆。

【注释】

⑴李儋(dān)元锡:李儋,曾任殿中侍御史,为作者密友;元锡,字君贶,为作者在长安鄠县时旧友。

⑵春愁:因春季来临而引起的愁绪。黯黯:低沉暗淡。一作“忽忽”。

⑶思田里:想念田园乡里,即想到归隐。

⑷邑有流亡:指在自己管辖的地区内还有百姓流亡。愧俸钱:感到惭愧的是自己食国家的俸禄,而没有把百姓安定下来。

⑸问讯:探望。

【白话译文】

去年花开的时候与你分别,今日花开的时候已是一年。

世事变幻心茫茫难以意料,心情愁苦意昏昏春日独眠。

一身全是病想念故里田园,邑有灾民惭愧领朝廷俸钱。

听说你今年还要来看望我,我天天上西楼盼望你早还。

【创作背景】

这首七律是韦应物晚年在滁州刺史任上的作品,大约作于唐德宗兴元元年(784年)春天。唐德宗建中四年(783年)暮春入夏时节,韦应物从尚书比部员外郎调任滁州刺史,离开长安,秋天到达滁州任所。李儋、元锡,是韦应物的诗交好友,在长安与韦应物分别后,曾托人问候。次年春天,韦应物写了这首诗寄赠以答。

在韦应物赴滁州任职的一年里,他亲身接触到人民生活情况,对朝政紊乱、军阀嚣张、国家衰弱、民生凋敝,有了更具体的认识,深为感慨,严重忧虑。就在这年冬天,长安发生了朱泚叛乱,称帝号秦,唐德宗仓皇出逃,直到第二年五月才收复长安。在此期间,韦应物曾派人北上探听消息。到写此诗时,探者还没有回滁州,可以想见诗人的心情是焦急忧虑的。这就是此诗的政治背景。

【赏析】

韦应物这首诗叙述了与友人别后的思念和盼望,抒发了国乱民穷造成的内心矛盾。

诗是寄赠好友的`,所以从叙别开头。首联即谓去年春天在长安分别以来,已经一年。以花里逢别起,即景勾起往事,有欣然回忆的意味;而以花开一年比衬,则不仅显出时光迅速,更流露出别后境况萧索的感慨。颔联写自己的烦恼苦闷。“世事茫茫”是指国家的前途,也包含个人的前途。当时长安尚为朱泚盘踞,皇帝逃难在奉先,消息不通,情况不明。这种形势下,他只得感慨自己无法料想国家及个人的前途,觉得茫茫一片。他作为朝廷任命的一个地方行政官员,到任一年了,眼前又是美好的春天,但他只有忧愁苦闷,感到百无聊赖,一筹莫展,无所作为,黯然无光。颈联具体写自己的思想矛盾。正因为他有志而无奈,所以多病更促使他想辞官归隐;但因为他忠于职守,看到百姓贫穷逃亡,自己未尽职责,于国于民都有愧,所以他不能一走了事。这样进退两难的矛盾苦闷处境下,诗人十分需要友情的慰勉。尾联便以感激李儋的问候和亟盼他来访作结。

这首诗的艺术表现和语言技巧,并无突出的特点。有人说它前四句情景交融,颇为推美。这种评论并不切实。因为首联即景生情,恰是一种相反相成的比衬,景美而情不欢;颔联以情叹景,也是伤心人看春色,茫然黯然,情伤而景无光;都不可谓情景交融。其实这首诗之所以为人传诵,主要是因为诗人诚恳地披露了一个清廉正直的封建官员的思想矛盾和苦闷,真实地概括出这样的官员有志无奈的典型心情。这首诗的思想境界较高,尤其是“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两句,自宋代以来,甚受赞扬。范仲淹叹为“仁者之言”,朱熹盛称“贤矣”。这些评论都是从思想性着眼的,赞美的是韦应物的思想品格。但也反映出这诗的中间两联,在封建时代确有较高的典型性和较强的现实性。事实上也正如此,诗人能够写出这样真实、典型、动人的诗句,正由于他有较高的思想境界和较深的生活体验。

拓展阅读:五陵少年韦应物

韦应物是京兆府人,出身于关中望族。《旧唐书》载:“议者云自唐已来,氏族之盛,无逾于韦氏。”所谓“城南韦杜,去天尺五”,足以说明京兆韦、杜两氏的荣华鼎盛。《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中,列韦氏宰相十四人,其中武则天朝时曾任宰相的韦待价是韦应物的曾祖。韦应物的父亲韦銮、伯父韦鉴都是知名画家。

凭借祖上恩荫,这个贵胄出身的五陵少年,十五岁时就任职“三卫郎”,担任唐玄宗的侍卫。

在后来写的《逢杨开府》一诗中,韦应物对自己任职玄宗侍卫期间狂诞不羁的生活和盘托出。他曾经纵横街市,横行霸道;职务之余就去赌博,甚至敢把亡命之徒藏在家中。尽管劣迹斑斑,但是负责捕人的差役也拿他没有办法。丑行恶事暴露之后,他照样可以衣甲鲜明地站立于皇宫的玉阶之上。尽管大字不识一个,整天只知道纵酒赌博、胡作非为,但是不管是骊山风雪,还是长杨羽猎,他都能够扈从玄宗左右,恃宠而骄。

城南韦杜 去天尺五

安史之乱后,韦应物流落失职。“武皇升仙去,憔悴被人欺”,曾经有过的锦衣玉食消失不见,年少轻狂也成为昨日云烟。大唐的繁荣阜盛被滚滚硝烟掩盖,韦应物也一下子从盛唐跌落中唐,从天宝坠入大历。痛定思痛,韦应物这才开始折节读书,还曾一度在太学攻读,并且学习写诗。

浪子回头,韦应物在作诗方面展示了非凡的才华,其诗作清雅闲远、冲淡平和,自成一体,宋代的严羽称之为“韦应物体”,后人也多以“王孟韦柳”并称。

而且,他的性格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所居之处焚香扫地而坐,清心寡欲,只与顾况、刘长卿、皎然等人酬唱往来。天宝时期的任侠负气、壮志慷慨已然遁去,取而代之的是闲静萧散、看破世情的无奈自适。也正是因为这份平心静气,才使得他的诗歌如苏轼评价的那样:“发纤浓于简古,寄至味于淡泊。”

从二十七岁到他去世前,韦应物大多数时间在地方任职。任滁州刺史时,他在写给好友李儋的诗中如此表达心迹:“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多病之身一度让他萌生归隐田园的念想,但是,看到百姓因为贫穷而流离失所,又心生愧疚。清代诗人沈德潜读罢也由衷感叹为“不负心语”。他任苏州刺史,被称为“韦苏州”,苏州有四贤堂,他居其一。据说他在苏州任职期满后,竟然没有川资回京候选。未几即逝。

最能够表明他的心迹的,也能够反映一个王朝盛衰巨变的,应该是他最负盛名的两句诗:“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韦应物寄李儋元锡

《寄李儋元锡》注释与评析

《寄别李儋》全文翻译

《寄李儋元锡》阅读题及赏析

《寄李儋元锡》诗意赏析

《寄李儋元锡》韦应物

表达思念之情的古诗

郡斋雨中与诸文士燕集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

春游南亭古诗词

韦应物 《采玉行》

韦应物寄李儋元锡古诗带拼音版
《韦应物寄李儋元锡古诗带拼音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韦应物寄李儋元锡古诗带拼音版(合集9篇)】相关文章:

韦应物《郡斋雨中与诸文士燕集》阅读答案2022-12-17

韦应物诗词风格2022-09-25

韦应物《春游南亭》阅读答案2023-09-02

韦应物登楼译文2023-07-28

思乡情怀的诗句2023-11-11

秋暮与诸文士集宿姚端公所居,秋暮与诸文士集宿姚端公所居无可,秋暮与诸文士2022-06-09

古代思乡诗句及典故2023-06-21

唐代诗人韦应物的闻雁2023-08-08

亲情的名诗句2023-06-27

写送别的古诗词2022-0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