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随笔:区角材料的再加工过程(推荐19篇)由网友“无情嗑药机”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教育随笔:区角材料的再加工过程,一起来看看吧,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篇1:教育随笔:区角材料的再加工过程
教育随笔:区角材料的再加工过程
游戏区角划分已经初步成型,接下来是如何进一步丰富各区角的材料内容。我们三位老师一起动起脑筋来,如何让孩子们有更多好玩而又有价值的东西。虽然买了一些玩具,可是不太满意,孩子们玩了一会就失去兴趣了,还有些不太适合中班孩子玩,于是我们就开始了区角材料的再加工工程。
1. 材料不变,增加难度
针对小班一直玩的一套酒杯,我们改变了玩法,另做了一套题卡,要求幼儿按照题卡上酒杯的颜色和数量来排列,发展了幼儿的数能力。并且我们的题卡有难易程度的,符合幼儿的不同发展水平。
2. 拓宽发展,数结构转换
买的一套企鹅钓鱼的数学玩具鱼上只是1D10的数字,发现孩子们只是对磁铁的磁性有兴趣,忽视了数字。于是我们也根据中班孩子数概念的发展制作了一套“多少比较”的题卡,让幼儿有目的的钓鱼,并试着写写数字。
3.自己设计,增添内容
在“宝宝书吧”,我们为每本小书制作了一套小指偶,让幼儿在小舞台上表演。我们还充分利用了复读机,自己录音,设计问题,制作题卡。孩子们都非常喜欢来这里玩。
4.设计新玩法,吸引孩子
有一套英文字母玩具,但是孩子的英语水平有限玩不了,投放了一个礼拜无人问津。我们就对它再加工制作,将计算与英语相结合,以孩子熟悉并喜欢的小动物为媒介,让孩子根据题卡要求,摆放字母并试着自己写一写。现在孩子们也玩的不亦乐乎呢!
5.说明书替代解说
我们在很多区角投放了说明书。比如折纸的步骤、串项链的法则、组合的秘密。不用老师再指导,孩子们就可以完全自主游戏了。
材料的再加工,可以减少老师的.工作量,比自制的玩具更实用,更美观、更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
再加工的区角材料更符合孩子的发展水平,更吸引孩子的兴趣,也对孩子各方面的发展更有利。
区角材料的再加工是一个巨大的长久的工程。我们会继续努力,忠心于这个事业!
篇2:教育随笔:区角活动随想
五月,我班区角活动在繁忙中而有序地开展着,一次次,这么大规模的对所有孩子开放,一开始,我们老师们的心理有些担忧,担心活动过程中孩子们能不能很好地利用材料去操作,玩后能否收拾整理好操作材料。
然而万万也没有想到区角活动开展的出奇的好。首先,孩子们有了足够的东西可操作,就不会在教室里乱跑。每个孩子都很投入地玩自己喜欢的东西,开心的笑容洋溢在孩子们的脸上。其次,对于我们老师们来说,孩子们在操作、探索的过程中,很少需要我们老师言语的教导,我们老师显得轻松多了。
看着班上忙碌的孩子们,此时此刻,才真正的感觉到,这种局面才是我们的孩子们正迫切需要的,正是我们老师们所追求的真正之幼儿教育-------玩中学,学中玩。因为我们是在玩的当中去学习、去积累生活经验,从而内化为自身的知识能力,为以后的生活和学习所服务。此时此刻,才真正的感觉到,我们老师们的每一个付出对孩子们来说是多么的重要,孩子们在玩我们的区角是多么的开心、多么的投入、多么的有话可说,从而我们再去谈什么语言表达能力、动手能力、交往能力的培养,似乎在这些玩当中,已经得到了发展,孩子们的各方面知识正在慢慢的积累、能力正在慢慢的提高,这才是我们最最想要的。
当孩子们玩得真尽兴时,我忍不住给孩子们拍了些照片,那些可爱、充满童真的笑脸无不让我们老师们感到欣慰。我想:当家长们看到他们的孩子们在幼儿园里是这样的生活,这样的快乐且无忧无虑的学习,是多么的放心和安慰。
篇3:区角活动随笔
区角活动随笔
本学期我们根据班级人数、活动室空间的状况以及幼儿的年龄特点重新布置了各种“区角”。如:美工角、自然角、语言角、图书角、玩具角、益制角等;这些“角”满足了幼儿的需求,充分发挥了区角活动的教育功能。每天区角活动时,孩子们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角落,在这块自由的天地里,尽情的发挥、尽情的宣泄、尽情的想象,的确是其乐无穷。
今天的区角活动刚开始,王娱小朋友要求到玩具角,我答应了她的要求,只见她选择了小雪花插塑积木,小手开始忙了起来。瞧!小小的积木在王娱的手中一会变成了小花和蝴蝶、一会儿变成花篮、一会儿又变成了大树。在玩的过程中,又逐渐把这些零碎的东西拼合起来,组成一了个主题“美丽的春天”展现在我们的面前。
在美工角里,孩子们用农作物种子粘贴的小动物(金鱼、熊猫、小ji等)栩栩如生;用橡皮泥捏的茶具、交通工具形象逼真;用ji蛋壳制作的猫头鹰、大公ji、不倒翁、小兔等活龙活现,仿佛把你带入了动物世界,让你留恋往返。
娃娃家是孩子们最喜欢的地方,每逢区角活动轮流由一位孩子当小主人,邀请其他孩子到他家做客、做游戏。惠丽是我们班最小、个子也较矮的孩子,平时不爱讲话。今天轮到惠丽当小主人,我一进娃娃家便看到了孩子们活跃的身影,听到孩子们欢快的.笑声。看到惠丽小朋友特别兴奋,嘴里嚷嚷着:“这个苹果给刘悦、这个布娃娃给秋鸽玩”我从没见过惠丽小朋友如此兴奋,这样惦记着小朋友。我问她:“你今天当小主人,有什么感觉?”她说:“一开始盼望着小朋友快到我家来做客,小朋友来了我高兴的又不知道该做什么了?好象长大了很多。”看到每个孩子,特别是惠丽还沉浸在愉快的氛围中。我想,这也许就是区角活动的魅力吧。
总之,各种“角”的设置,丰富了幼儿的一日生活,满足了幼儿的求知愿望和爱动的天性。幼儿在“角”中展开了想象的翅膀,丰富了知识,发挥了创造性,交往能力也得到了锻炼。幼教同行们,让我们一起用先进的理念精心编制育儿的“摇篮”吧!相信我们的孩子们一定能长成明天的“雄鹰”遨游于广阔的蓝天。
篇4:绘本融于区角幼儿教师教育随笔
绘本融于区角幼儿教师教育随笔
创设丰富的阅读区环境及阅读与区域活动的结合,激发幼儿的阅读兴趣,并根据幼儿身心发展特点探索因材施教的指导策略,进行一定的观察记录,积累一定的教学方法。
创设丰富的阅读区环境,激发幼儿的阅读兴趣。首先,在阅读区中,老师布置了温馨、舒适的环境,让孩子们愿意在这里阅读、喜欢在这里看书。 其次,阅读区里有多个书柜,摆放各种幼儿书籍,供孩子阅读。
在环境布置方面,我按照绘本内容,认真装饰阅读区的环境。
在绘本与区域活动相结合中,我在区域中投放大量材料,供孩子们操作。如:绘本《我们去探险》讲述的是主人公杜里和沙里为了向爸爸妈妈证明自己已经长大了,就踏上了冒险之旅。图画中设计了各种不同类型的迷宫,而每个迷宫都有它不同的破解方法,因此,这也是一本游戏故事书。我将此绘本中的内容与多个区域活动相结合:
1。科学区。在阅读绘本前,我在益智区中投放一些迷宫类的游戏,让孩子们掌握一些走迷宫的诀窍,能分清入口和出口的位置,并让孩子们感受到走迷宫带来的乐趣
2。语言区。我在语言区中为孩子们准备了一首儿歌《走迷宫》。帮助孩子们掌握走迷宫的诀窍。
的场景,制作了宣传海报,并用彩带及图片装饰墙面。营造音乐会的氛围。
3。体育角。运用体育角中的器材,拼成迷宫,进行游戏。
4。手工区。在手工区中投放制作探险棋的材料及工具,如:卡片、剪刀、胶水等
以上是我将绘本《我们去探险》与区域活动的有效结合。
而在绘本《边界》中,我积极投入材料,使绘本与以下区域相结合:
首先,《边界》这本绘本,对于中班孩子而言比较抽象,我认为在阅读前,在体育区和户外游戏中,可以组织幼儿玩这类的游戏,如《狼来了》或《跳圈游戏》等。通过游戏,让幼儿知道只要回到“家”就安全了,从而在游戏中里了解到“家”其实就是个边界,门和窗就是我们家的边界。狼是不能穿越边界去抓我们的'。让孩子们从游戏的快乐中,初步理解“边界”的含义,从而吸引孩子到阅读区中自由阅读《边界》。
在手工区中投放制作探险棋的材料及工具,如:卡片、剪刀、胶水等
其次,还可以结合语言区,通过展示图片来巩固孩子对“边界”的理解,如可以在语言区中设立三个板块——动物王国里的边界、生活中的边界、幼儿园里的边界。每个板块都以图片和照片的形式展示,继而让孩子们继续寻找“你眼中的边界”
在益智区中投放一些拼图及棋类游戏,通过中国地图的拼图游戏,了解每个省的边界和中国的边界,也可以通过玩飞行棋等棋类游戏,让孩子在与同伴的游戏中,区分自己和同伴的领土,也就是区分彼此的“边界”。
在手工区中,可以结合橡皮泥来制作边界。孩子们用橡皮泥做出了房子和栅栏,这些也都是我们生活中的边界。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继续尝试将绘本带入到更多的区域活动中。但是,在教学中,我也有一定的困惑。比如,在绘本《边界》中,为了让孩子们能理解“边界”这一比较抽象的词汇,我让孩子们大量的在生活中寻找“边界”,孩子们尽情的发挥自己发散性的思维,可渐渐的我却觉得很难再把孩子们的思维与兴趣拉回绘本中。其实,在其他的绘本中,我也遇到过类似的情况,希望请专家及领导给予指导。
篇5:区角活动的教育契机
区角活动的教育契机
我们班根据孩子年龄特点为幼儿设立了几个实用的活动区域:游戏区、表演区、美工区、音乐区、图书区。孩子们在自己喜欢的空间里大胆想象、尽情享受,获得了在作业活动中难以得到发展。他们在活动区主动地活动、自由交流,收益颇多。美工区的幼儿相互交流着从家里带来的.折纸方法,粘贴大树和小鸟,配合得相当默契,缺少活动材料他们会主动向老师求助,更多的时间是自己安排解决问题。音乐区的幼儿自编的小歌舞有声有色,吸引了周围好多小朋友来观看。
我发现了许多美好的细节。一次,国奥小朋友一个人在游戏区玩得很起劲,很投入的拼摆着积木。我悄悄看着,没敢打扰他。只见他一边搭一边自言自语地说些什么。我很好奇,忍不住问道:“国奥,你再做什么?”他滔滔不绝地介绍起来:“老师,你看这边是好高好高的大楼,楼前我还修了一个漂亮的大花园,旁边是垃圾桶。”“老师,你知道为什么我在这里放垃圾桶吗?”国奥问我。我说:“为什么呢?”“因为叔叔阿姨路过这儿时可以把垃圾放到这里面,周围就不脏了,我也就不会生病,可以天天上幼儿园了。”他犹豫了一下问:“为什么总有些叔叔阿姨,把脏东西随便扔到地上?苍蝇落在上面臭死人了。”我想,成年人素质不高我也很无奈,怎么办呢?我只好把国奥的问题交给大家来思考回答。结果教室里乱了营,孩子们你一言我一语开始声讨不注意保护环境的大人们,也有的幼儿替大人开脱,吵成一锅粥。我就引导大家说出自己的解决办法,画出来贴在画板上放到广场上作宣传。这样,既加深了孩子们的环保意识,又教育了广场上的年轻人,还扩大了我园的影响。
区角活动总能引出许多教育契机,达到的效果也是我们始料不及的。区角真正成了孩子健康成长、尽情享受任意挥洒的自由空间。
篇6:区角活动准备与投放随笔
区角活动准备与投放随笔
区角活动是一个幼儿与材料互动的过程,而活动中材料的制作与投放是一项既重要又复杂的工作。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投放的材料是否符合教育目标,是否符合幼儿自身的发展特点,就成了影响区角活动质量的关键。我们本学期在区角活动中主要开展的是蒙氏数学的课题研究,活动中我们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促进幼儿与材料的互动,使每个幼儿在与材料愉悦的互动中得到全面的发展。
首先,我们注重投放材料的适宜性,使材料与孩子本阶段发展的目标保持一致。区角活动中的材料投放应是具有目的性的,并不是随意投放,应充分让操作材料满足幼儿实际发展的需要。因此,在“剪贴格纸”活动中,我为孩子们提供一些综合性的材料,有格子纸、操作纸、剪刀、糨糊、小毛巾等。让他们把已剪好的4个格子沿格线剪成两份,如:1、3,然后贴在操作纸上,再将另一条沿格线剪成两份,如:2、2,再贴好,依次类推,发现有重复的就拿掉。并在操作纸的后面记录数字,来表示有几个格子。最后请孩子们说说“4”可以分成几和几,几和几和起来是“4”。这次活动,练习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孩子们体验了数是可以分的',初步感知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其次,操作材料的投放有层次性,要兼顾幼儿的个别差异。材料投放的层次性,也就是指材料的“细化”。在幼儿活动时,给予他们必要的提示和引导,使幼儿在选择材料、进行操作摆弄时,能够按自己的能力操作材料,用自己的方法愉快的投入活动。例如:“剪贴格纸”操作活动,我们还准备了3——5份的操作卡,将延续在自主性游戏活动的区角中,进行个别操作活动。因此,孩子们总是能在区角活动中找到自己发挥的场地,总会在活动的过程中看到他们品尝成功喜悦的表情,随着活动开展的层层递进,孩子们的能力水平也相应提高。最后,我们投放的材料还具有多样性的功能。“剪贴格纸”的操作活动并没有结束,我们其他的数字都可以用这个方法进行练习,让孩子们在多次的操作活动中,感知了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本学期,为了较好地实现教育目标,我们还预设了不同类型的区角,并根据不同区角的不同教育功能,投放了不同的操作材料,我们还将把材料与教育目标和幼儿发展的实际水平进行匹配,来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篇7:棋类区幼儿园教育随笔
今天的棋类区有两组小朋友在玩。我看到李绪伟先到,他一直在等待另外一个小朋友来,东张西望的。过一会,章宇辰来到。他就和章宇辰一起下起飞行棋来。我看到他们两人一开始的时候好长时间没有下起来。他们一直在说话,好像在争论到底怎么下。尤其是李绪伟,好像说了很多话。但是听起来好像说的都是跟下棋有关的话。
他们争论着骰子怎么抛,抛到的数字怎么走棋子,棋子怎么走,抛到6怎么办,走的线路是怎么样的等等。
我们在玩区域活动的时候,经常会注重玩的过程。对孩子来说,也是一般情况下,就是玩,在玩的过程中发现问题,然后边玩边解决。
像这样的玩之前先来讨论的情况很少。而且他们是针对下棋的方法和规则来讨论的更少。
这种现象是一种难得的好现象。因为我们在玩一种游戏之前,经常需要达到共识,对游戏的方法和规则等大家都认识一致时,游戏才能正常运转起来。
针对这个情况,我觉得可以把这种现象进行发扬。我们在区域活动中,可以引导孩子对游戏的规则进行讨论,交流。这种讨论和交流可以帮助孩子对游戏的`更加明确,两个人的认识可以达到一致,对顺利地完成游戏是非常有帮助的。
区域活动中许多游戏都需要这样的交流与沟通。这也是幼儿提高游戏能力的体现。
篇8:棋类区幼儿园教育随笔
新学期开始了,我们在开展中,发现幼儿对棋类兴趣颇高,就以来充实幼儿的学习生活,不仅能有效锻炼他们的思维,培养伙伴之间的相处能力还开发了幼儿智力。棋类游戏有多种形式,这样就需要来是变幻种类指导。
因为我们是大班幼儿,开展的丰富其类有:“牛角棋”、“五步棋”、“老虎棋”、“西瓜棋”等。今天在他们玩的过程中,突然广涛小朋友站起来说:“我会下象棋,你会下吗”我看了一下他可爱的笑脸,心想不能给一个失望的回答,我说:“会啊,明天我带象棋来跟你比赛好吗?”听见响亮的回答,我的心里可是在打鼓,自己根本不会下象棋,怎么办呢?只好晚上回家请老公帮忙教我下象棋。开始先教我每走一步的口诀,我在本子上记下来,然后就是怎样挑战对方。
第二天,我带上棋子来到,与广涛在时进行了一场较量。看到孩子全神贯注的样子,心想可不能输给一个孩子。可是万万没想到的是我输了,看到孩子得意的笑容,我心里也有一种说不出的高兴。
针对这件事情我对自己总结了一句话,活到老学到老,学无止境。
篇9:教育随笔:再哭一会儿
教育随笔:再哭一会儿
下午来到小一班带班,看到孩子们露出的笑脸,还有一声声的问候:“老师下午好!”一下子把我的思绪拉到了刚接手这个班的时候。
记得幼儿园刚开学不久,一天早晨来园时,满脸泪水的小班幼儿毛毛在我的劝说下好不容易离开了奶奶的怀抱,但还是一个劲地哭泣,我轻轻地为她擦去泪水说:“毛毛,下午奶奶就会来接你的,你不要急,乖,别哭了。”尽管我好话说尽,但还是无济于事。
我想起孩子的焦虑情绪是需要通过某些途径来发泄转移的,如果一味地劝说“不要哭,不要哭”,他们只会哭得更厉害。如果给他们一定的时间和适合的方式来发泄,过后他们就会平静下来。于是我对她说:“毛毛,你是想妈妈才哭的,是吧?”她马上点点头。接着,我又帮她擦眼泪说:“你觉得哭出来舒服一点是吗?”她又点点头,“你想哭就再哭一会儿吧,等你哭完了,叫我一声‘老师早’好吗?”
听完这番话,毛毛转过头目不转睛地看着我,哭声明显比刚才小了,情绪也有所好转。然后我带她走到娃娃家,说:“娃娃家里有些什么东西啊?”她用手指了指娃娃、煤气灶等,此时她已经不哭了。为了分散她的'注意,我顺手拿出一个碗和一个调羹说:“现在你一起和老师来给娃娃喂饭好吗?”大概过了五分钟,她很高兴地叫我:“老师早。”然后便和大家一起去玩了。
用传统的眼光看,教师似乎只有让孩子不哭,才算有本事。事实上,了解孩子的真正需要才是最要紧的。在处理这件事的时候我既以教师的身份去观察她,又以朋友的身份和她聊天,引导她适应环境,同时也没忘记对她提出要求——请她哭完再向老师问好。我想这对幼儿来说应该是一种比较合适的解决方法。
篇10:自然角遭遇尴尬后教育随笔
自然角遭遇尴尬后教育随笔
新学期开学了,自然角也要丰富了。经过考虑,我准备请家长们帮忙,并做出了分批进行收集的决策:这学期请1—20号的孩子家长帮忙收集,下学期请剩余的孩子收集。这样,通知幼儿带东西的次数减少了,通知的对象少了,落实到个人,也很公平。
正当我沾沾自喜的时候,家长们的表现却让我感到很苦恼。经过三四天的收集,自然角只是多了一盆小的可怜的盆栽和两缸小鱼,其他什么都看不见。难道是我们通知不到位,家长还不知情吗?于是我们用校讯通和班级群与家长沟通,给家长发了短信,还在QQ群上进行了倡议,请1—20号家长帮忙丰富自然角,可效果还是不佳。家长的反应与自然角一样冷冷清清。这尴尬的自然角呀,真是把我难住了。
着急并不能解决问题,冷静一想,我找到了问题的症结。首先,孩子三年的幼儿园生活也让家长对于老师布置的“任务”麻木了:主题活动时,与孩子共同收集主题相关的物品;帮助收集废旧物品……。其次,请1—20号的孩子家长帮忙收集,无形中有那么点硬性规定的感觉在里面,可能让家长觉得很不舒服。
此外,家长们会觉得这些事应该是幼儿园该做的,怎么将任务转嫁给了家长?
家长的想法不无道理。丰富自然角真的只是家长的事情吗?自然角是孩子认识自然、了解世界的一个小窗口。孩子喜欢什么、需要什么,我们知道吗?教师规定家长购买的盆栽,真的会是孩子感兴趣的吗?这样由教师与家长一手包办、共同打造的自然角,真的能引发孩子对自然、对植物、对动物观察的兴趣吗?孩子作为一个冷眼旁观的局外人,我们的好心,是不是剥夺了自然角跟孩子互动、对话的机会呢?
转念一想,我和配班老师一起买了一盆“含羞草”,放在了仅有两缸小鱼的自然角。在餐前欣赏的时间,我组织孩子们一起观察自然角,还让小朋友用手碰碰含羞草的叶子。含羞草叶子的变化引起了孩子们的兴趣。看准时机,我立即抛出问题:“含羞草很胆小,它只有两只小鱼陪着太孤单了,怎么办?”接下来的一幕让我很欣慰。汤东说:“老师,我家有小乌龟,明天我会带它来和小鱼宝宝做伴的。” “我奶奶最喜欢种花啦!我家的阳台上种了很多植物,还有很漂亮的花,比老师的还漂亮。”诗晨小朋友很自豪地说着。“相信我的这盆盆栽也会很喜欢你奶奶种的植物和花的,那你愿意带一盆让我们一起分享吗?” “愿意。"孩子们争先恐后地议论开了: “我会把家里的小白兔带来……” “我家有小鼹鼠,好可爱的。” “我家里有很多不同颜色的鱼。”班上顿时变得无比热闹。等孩子们稍微平静下来,我提出建议:“明天,愿意把自己家里的小动物和小植物带到我们自然角的小朋友,记得一定要带来。相信有更多小朋友照顾的植物会更漂亮,动物会更健康,自然角也会更热闹,更美丽。”小朋友们的兴趣被调动了起来。
果不其然,第二天,自然角的植物和小动物变多了,自然角变热闹了。在我喜出望外的.同时,心里又担心,怎样管理才能兑现对孩子的承诺,让植物更漂亮、动物更健康呢?对了,让孩子们参与自然角的管理:请拿来盆栽和小动物的孩子每天为植物浇水,给小鱼、小动物喂适量适合的食物。每当自然角的植物、动有了一点变化,孩子们都会欣喜地告知小伙伴:吊兰抽心了,长出花蕊了;今天喂了小鱼两个鱼食,它全吃了;小乌龟喜欢吃饭粒;小兔子不喜欢胡萝卜,喜欢菜心;小鼹鼠吃东西时真可爱;我昨天离园时和妈妈一起帮助小鼹鼠洗澡了,今天它好香啊……这些细致的描述让孩子的观察更有目的性,更全面,他们真正感受到了喂养、种植的成就感。而让我倍感惊喜的是,家长们也自愿参与到了自然角的管理中,主动带食物喂养小动物,为小动物洗澡,修理干枯的叶子等等。在国庆节放假前一天,家长们也自愿提出将植物和小动物带回家照顾,并在假期结束时送回自然角。就这样,孩子、家长既参与了自然角的收集,又照顾了自然角的动植物,孩子们成了自然角真正的主人。
幼儿园环境是幼儿实现发展的现实条件,是幼儿之间、幼儿与成人之间、幼儿与事物之间互动的关键性因素。因此,我们平时应该多与孩子协商与合作,积极鼓励孩子、家长们主动参与到幼儿园的环境创设中,充分地与环境进行交流。
篇11:把握区角材料投放原则 发挥教育功效
把握区角材料投放原则 发挥教育功效
区角游戏,是幼儿园目前使用较多的一种开放性的教育形式,它是幼儿园实现教育目标的重要途径。活动区的开展,是将教师根据幼儿的发展水平,实际需要,有目的、有计划地投放材料的过程和幼儿自主的选择、操作与摆弄材料的过程融合起来进行的。材料投放是最为基础的环节,是幼儿乐于主动参加活动的关键。合理提供操作材料对幼儿的发展非常重要,他既能巩固幼儿已有的知识经验,又能让幼儿“跳一跳,摘到果子”,真正起到面向个别,共同提高的作用。
目前,许多区角游戏材料的提供比较单一,只建立在一个“有”上,缺乏对年龄阶段和个别差异的考虑,目的性不强,材料的教育潜能挖掘得不够透彻。
因此,在材料投放时应从实际出发,把教育意图和要求融入材料中,充分发挥材料的教育潜能,使之实现多向目标,发挥最大的教育功效。
首先,活动前的环境创设,材料的提供要遵循目的性的原则
一、内容的选择应服从于目标,目标是创设环境、材料投放的依据,也是观察、指导、评价幼儿的依据。我们在投放材料时,既要把握好本班幼儿的年龄特点,考虑材料对本班幼儿的适宜性,又要以本班幼儿的阶段目标为依据,才能使教育目标隐性地体现于教育材料之中。例如,小班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较弱,让幼儿在生活区中通过给娃娃穿衣、扣纽扣,梳辫子等,采用帮助娃娃的形式参与活动,从而不断提高幼儿的生活能力,同时,在为娃娃打扮的过程中,小肌肉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同时,小班年龄的幼儿自我控制能力较弱,我们就设立了一个发泄区,当孩子们情绪不好或遇到不开心的事情救往两个发泄袋上猛打,这样可减少孩子在生活中去打别人而发生危险的因素。
其次、要把握材料的操作性原则,充分激发幼儿自主学习的动力。
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儿童并不只受教于成人,而是自己独立进行学习,是主动的学习者。由于小班幼儿主要依靠直觉行动思维,因此,更需要操作物体,对物体施加动作,经过反复摆弄和探索,将外部动作转化为内部智力的操作,才是问题一一解决。例如:美工区中的玩泥,孩子们在捏、搓、团、压中大胆想象,制作出各色点心,充分发挥了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他们在制作的过程中进行了美的体验和感受。又如,拓印,孩子们可以直接拓印,也可以粘贴成自己喜欢的图形然后再拓印,能力强的幼儿还可以自己剪、自己贴、自己印,这些都是幼儿根据自己的'喜好、自主的制作,从而提高自己的动手能力,激发也幼儿运用不同方法表现美的乐趣。
再次、把握材料的层次性原则,促进幼儿的不同水平的发展。
层次性原则是根据个体差异,把应掌握的内容分成不同的层次,并配有不同层次的材料,使不同层次的幼儿能够有兴趣的进行动手操作,深入探索,有效地促使每个幼儿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发展。
作为教师,可因人而异、因材施教,避免幼儿“吃不饱”或“吃不好”。在设计材料时,应注重高、中、低、三种水平,同样一个学习内容,让不同水平的幼儿能在不同程度上有所提高。例如,益智区的对应游戏中,就是根据幼儿的三种思维方式:直觉行动思维→具体形象思维→抽象逻辑思维,设计了有实物→图片→符号的不同骰子和脚印,能力弱的可选用有实物的骰子,能力处于中等的可选用点子骰子,能力强的可选用数字骰子,然后根据骰子的数字踩相应数量的脚印,从而达到在玩中巩固认识数、理解数的实际意义并学会手口一致数数的目的。
在投放材料时还需注意循序渐进、由易到难,不断引发幼儿的兴趣。如,在语言区,第一阶段,我投放了单一的图片,红红的苹果、黄黄的生梨等,利用摘果子、给小动物吃果子等形式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第二阶段可丰富图片的内容,形式可改为奇妙的袋中摸宝物。第三阶段,进一步丰富材料和内容,采用找朋友等形式让幼儿编简单的故事。
最后、把握材料的功能性原则,充分发挥幼儿的能动性。
材料应赋予它变化性,挑战性,让儿童将一堆看似没有生命的材料用自己的思维、情感与能力化为具有多层意义、多种功能、多种变化的“活物”,就象一个“加工厂”中的“创造型工人”。 因此,我们提供的材料应尽可能有多种功能,材料种类之间应没有固定搭配,材料的投放应不受教师局限在某个区角使用,也不应设定统一玩法。只有这样,孩子们才能大胆选择、创造性地使用材料,并用自己的理解、想象、愿望去操作材料,通过自己与材料的互动获得发展。
例如:建构区中“围墙”材料可有多种类型、同一类型可有不同建构方法,一种建构方法可有不同难度,加之丰富的替代材料都是刺激儿童探索,创造的有力条件。同时,根据不同孩子的特点,设计各种各样的操作步骤示意图,能力弱的幼儿可自己看图、理解、学习;能力强的幼儿可自己创造性地建构,并画出建构步骤。
又如:美工区,投放各种彩色纸、笔等,让孩子自主选择,运用剪剪贴贴、涂涂画画的方法制作连环画,不仅发展动手能力,也发展孩子的审美能力,同时让孩子把自己的连环画送到语言区进行讲故事,创设了让孩子大胆讲述的机会,提高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
总之,教师在材料投放时,一定要从孩子的年龄和发展特点出发,尽量使它具有不确定因素,多功能性,从而满足儿童游戏欲望,更好地发挥区角教育功效。
篇12:教育随笔:区角活动中培养幼儿与他人的品德
区角活动中培养幼儿与他人分享的品德
当今社会,每个孩子都是家庭的核心,在祖父母、父母眼中,孩子是他们的宝贝,他们总是尽量满足孩子的每一个要求,这样使孩子养成了“自我为中心”的习惯,不论什么事都说“我想怎么样。”在幼儿园活动中,幼儿的“自我为中心”表现强烈,不能和其他小朋友和睦相处,不论是在游戏或其他活动中,都无法与同伴友好合作。
为了培养幼儿的合作精神,使他们能够和睦相处,在区角活动中,我有意识的培养幼儿与他人分享的品德。如折纸、剪纸“五角星”活动中,幼儿自愿活动,我故意放在区角中一把剪刀和几张纸,开始时大家都去抢那把剪刀,纸也不够,结果搞得一团糟,谁也用不成。于是,我建议大家商量一下大家怎样用剪刀才不乱。有的小朋友说轮流用,一个用完下一个再用,其他幼儿先折纸。这样,对于做出让步的幼儿我及时给予表扬,这种表扬无形中教育了孩子,在以后的区角活动中知道了自己该怎么做,怎样和别人分享快乐。
以后的活动中,多数孩子逐渐养成了乐于与他人分享的好习惯,懂得了做任何事情自己不可能永远排在第一位,遇事要想到他人。
篇13:七月再逢惜别教育随笔
七月再逢惜别教育随笔
再过几天,大班的孩子们就要毕业了,有的在拍毕业照,有的在排练毕业典礼的节目。即将要离开生活三年的幼儿园了,孩子们的心情也像大人一样复杂。
多多的'心情很好,常常告诉我说他可喜欢上小学了,喜欢戴红领巾,要像大哥哥大姐姐那样坐在教室里读书和写字,他还要门门考100分。现在每当一放学,他就缠着妈妈带他去小学的校园里转悠转悠,好好过把瘾!
瑶瑶对幼儿园的一切很有感情,舍不得离开。提起毕业,瑶瑶总显得有些伤感,眼睛红红的,她总担心:毕业了我还会再见到老师和自己的好朋友吗?瑶瑶幼小敏感的心灵需要我的慰藉,我让她多想想幼儿园里快乐的事情,告诉她虽然毕业了,但还可以和老师保持联系,回来跟老师说说悄悄话,老师喜欢看到一个快乐开心的小学生。
韬韬是一个文静内向、不善于表达自己的孩子,虽然很少与人沟通,但我读懂了他的眼神——惊慌、无助。我温和地问他:“韬韬喜欢上小学吗?”他想了想,吞吞吐吐地说:“不喜欢。”我疑惑地问:“为什么呢?”他紧张地说:“我怕,一年级的老师很凶的,考不到100分,老师会骂我的。我,我还想上幼儿园。”韬韬还没有做好上小学的心理准备,恐惧心理较严重,我应该帮助孩子消除这种情绪,鼓励他独立自强。我笑着说:“韬韬,小学的老师也会像周老师一样喜欢你,你这么聪明,学习又认真,一定会取得好成绩的,老师相信你是最棒的,你也要有信心哦!”
毕业对于孩子,是兴奋,是期盼;对于家长是欣慰,是向往;对我却是感慨与不舍。当唱起《毕业歌》时,我和孩子们的眼眶都噙满了泪花,也许是骄傲、期待和不舍所交织的复杂情感流入了彼此的心扉,才会如此动情!孩子,老师衷心祝福你们有更加美好的明天!
三年,人生是由许多个三年组成的,但愿我们的孩子在幼儿园的三年是快乐的、难忘的、值得一辈子回首的!
篇14:教育随笔――再给孩子五分钟
教育随笔――再给孩子五分钟
刚开始班里的孩子基本上,都是老师抱着睡觉,有一天我突然想试一下,如果不抱他们会睡觉吗?结果证明因为老师每天抱孩子睡已成习惯,有一部分孩子不在按时睡觉,而是在哪玩不肯睡。尤其是妞妞因为刚进园时年龄较小,一直都是老师陪着睡觉,由于那天中午没有陪她睡,孩子几乎是哭着进入梦乡的,虽然很心疼但我还是从那天开始,不在抱她睡觉,而让她自己睡觉。并每天给孩子商量说老师今天不会抱小朋友睡觉,你们要自己睡觉,并学会独立。
自从孩子自己开始睡觉后,有一段时间很乖,每个孩子都睡得很早,可是这几天我突然发现,孩子不在按时睡觉了,一直在那说个不停,老师管他们了就会安静,如果不管就在那一直嘀嘀咕咕,对此我进行了反思,并上网查找其中原因。最后得知孩子是到了 有自己的`“思维考虑模式的阶段”。
记得在很早之前就听过一个专家的讲座:再给孩子5分钟。听后感触很多,虽然中间隔了一段时间,但我仍清楚的记得这其中的内容。我也时常把这个方法用于教育自己的方法上,效果还是那样的好。今天我想把这个方法用于在这群孩子身上。
那天我要去开会了,临走时看到孩子们不在那睡觉,却一直在哪玩个不停,看到这样的场面后,我愣了一下,最后,我想到了“再给孩子5分钟”的方法。便开始跟孩子沟通“从躺床上开始前5分钟,可以自由讲话,自己玩,自己想做的事情在5分钟之内全部做完。但是,当老师喊停的时候,就是从第6分钟开始,所有孩子必须进入安静状态,谁也不许讲话,孩子们也都赞同这个方法。
办法实施了,前5分钟孩子们像砸开了锅一般,但我一喊停,所有孩子都嘎然而止,静静的躺在床上。虽然有个别孩子还在做着鬼脸,但我感觉特别的高兴,因为只是满足了孩子们一个小小的要求,孩子们却变的如此听话。
再给孩子5分钟,这个办法不错,希望您也试一下,或许对孩子会很有用。
篇15:幼儿教师教育随笔:积木区的变化
最新幼儿教师教育随笔:积木区的变化
升入中班,看到积木区的小朋友还是在平铺、围拢,缺少架高等更高水平的作品,我有点急了。
鉴于有主题的搭建利于幼儿深入地探究,能够帮助幼儿提高搭建水平,我就和孩子们商量积木区搭建的主题,最终大家决定搭建小区,还一起搜集了小区的图片照片等。接下来,我就满怀期待地等着孩子们的精彩创作。
结果却让我大失所望:孩子们自己搭建自己的,很快就把积木堆在一起,然后开始和同伴聊天或无所事事。
难道是孩子们不够好吗?肯定不是。
我开始反思:搭建小区是我和孩子们讨论的结果,为什么他们实际表现得却不是那么热衷?这个主题真的是他们的兴趣吗?讨论的过程真的是师生之间平等的对话过程吗?我突然组织的一个讨论真的能够准确找到孩子的兴趣吗?限定唯一的主题能够符合全班幼儿的需要吗?……
一系列的追问让我越来越意识到自身的问题。
我要放手,观察孩子,相信孩子,欣赏孩子。我应该尝试改变自己的视角和做法,让幼儿自由搭建,从中去捕捉幼儿真正的兴趣。
当我放手后,孩子们马上来了兴致。有想搭建黑猫警长警署的,有想搭建爱莎城堡的,有想搭建寺庙的,还有想搭建火箭基地的……主题的开放给了幼儿更多的想象、创造的`空间。为了满足所有孩子的兴趣,在家长的帮助下,幼儿将自己想搭建的建筑物的照片带到幼儿园,制作成图册欣赏,还亲自制作了自己喜欢的房子,感受二维空间变为三维空间的过程。欣赏和制作丰富了幼儿对各种建筑物的空间结构、形状、装饰的感知。
另一方面,我们增加了制定短期计划的活动。每天离园前,幼儿自由选择活动区,和有共同兴趣的朋友商量第二天的游戏内容,并进行简单记录。(幼儿在选区卡上盖上自己的名字印章,再和同伴商量搭建内容,简单描画,教师帮着记录。)第二天游戏前,我会和积木区的小朋友共同回顾计划,然后放开手,让他们自由地按照自己的想法搭建。
现在,孩子们在积木区搭建的主题非常丰富。孩子们都在忙碌着,区域活动结束的时候还兴趣盎然。我想正是因为教师改变了自己的观念和行为,还给孩子们按自己想法做事的权利,他们才能够表现出如此积极投入的状态。在这样的状态中,主动学习不断出现,让我惊喜连连。皮皮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皮皮很少选择积木区,但是有一天我看到她兴致勃勃地来到积木区,要搭建一个爱莎城堡(最近她很喜欢和大家分享电影《冰雪奇缘》的故事,爱莎是电影的女主人公)。她按照自己的想法,很快搭建完城堡,看了看说:“爱莎城堡有一个高高的楼梯。”
于是,她又开始尝试开始搭建楼梯,先用长方体积木错落着搭高,倒了;再用手扶着搭,稍一松手,又倒了,就再试,她边试边说:“还挺难!”后来,她尝试让楼梯从里面延伸出来,但发现城堡里面没有足够的空间。最终,她在仔细观察了积木之后,选用了高矮不同的圆柱体,按照从矮到高的顺序排列起来,她高兴地让我看,她的爱莎城堡有了楼梯。她不断地装饰自己的爱莎城堡,和别人介绍她搭建的作品,充满自信与自豪。
整个探索的过程都是源于皮皮自己的兴趣和想法。是对冰雪奇缘的喜爱带动了她参与积木区的游戏。是搭建爱莎城堡的愿望驱使她不断发展自己的计划,不断挑战,并且克服困难,积极想办法解决问题。
看到积木区层出不穷的像皮皮搭建爱莎城堡的故事,我庆幸自己的放手,让孩子们得以自由地想和做,主动地学习和发展。
回想最初面对幼儿的作品时,我更多关注的是技能,而没有去倾听和理解孩子们的想法。积木区的变化让我对学习故事中的“哇时刻”有了新的理解:当教师找不到班里的“哇时刻”时,也许是因为成人的限制阻碍了幼儿精彩学习的发生;也许是因为成人没有转换视角,读不懂幼儿的精彩学习。
我们不能为了技能而忽略孩子的想法,不能为了目标而单方主导幼儿的活动。教师首先需要改变自己,试着站在儿童的身后,发现儿童的兴趣,支持儿童实现想法,让儿童的学习自然、快乐、主动地发生。
篇16:能再给我一个抱抱吗幼儿教师教育随笔
能再给我一个抱抱吗幼儿教师教育随笔
叠被子对于大班孩子而言,早已是必备的生活技能了。班里大部分孩子基本都能迅速地叠出四四方方的“豆腐块”,并整齐地摆放到床头,接着乐呵呵地去吃午点,只有一小部分动作比较慢的孩子,会偶尔掉一次队。可是,对于元昊来说,基本都是大部分孩子们都快把午点吃完了,他还在乐此不疲地倒饬着怎么叠被子呢!
瞧瞧吧,他会先将被子打开铺满整张床,然后,双手像电熨斗一样地“熨”平每一寸被子,接着,捏住被子一角,将被子对折,如有不满意便会重新打开,“熨”平后,继续对折……如此反复,不厌其烦。老师们也拿他没辙,只好任他折腾。元昊的父母很早就离婚了,父亲平日里工作相当繁忙,元昊只由爷爷照顾着。出于对孩子的愧疚,爷爷几乎包揽了孩子全部的日常起居,什么都不让元昊碰,更别提叠被子了。
“孩子们,起床啦!”伴随着保育员老师甜美的提醒声,孩子们纷纷伸伸懒腰,揉揉眼睛,睡眼朦胧地穿衣服、叠被子。
这时,我的耳边传来了争执声。
“啊呀,不是像你这样叠的!”欣欣高声嚷道。
“我自己会叠!”元昊回应。
“不对,不对,你这样叠是歪的,还是我帮你叠吧!”欣欣边说边打算动手了。
“我不要!我自己叠!”元昊坚持己见。
欣欣始终不肯退让,提高嗓门,冲他喊道:“可是你叠得不好!你根本不会!”
俩人的争执声越来越响,元昊的头越来越低,都快要缩进衣领里去了。与此同时,围观的孩子越来越多,随之而来的“叽叽喳喳”的议论声也多了起来。
“都不会叠被子,怎么这么笨啊?”
“就是就是!那天我还教给他叠被子的小儿歌呢,可是教了半天他也没学会!”
“我们都走吧,不管他了!”
我忙走过去一看,原来是热心肠的欣欣嫌弃元昊叠的被子不美观,就硬是要帮元昊。可是,自尊心强的元昊只想自己完成,这就引爆了一场“惊天动地”的争执。
元昊的眼睛有些红了,低着头,不说话。一旁的欣欣还沉浸在无法助人为乐的苦恼之中,无法自拔。围观的其他孩子显然都是帮着欣欣的,纷纷指责元昊明明不会叠被子,却还顽固不化。
的确,元昊的自理能力比较弱,在叠被子上落后其他孩子一大截,但他也是想自己把被子叠好的呀,这种态度必须得到鼓励和支持——我心里暗想。可话又说回来了,欣欣助人为乐的出发点也是好的,不过,她伤了元吴的自尊,而且还不利于元昊叠被子能力的.发展。于是,我走过去,把他俩聚到一块儿,先对欣欣说:“自己的事情都应该自己做,元昊是想自己把被子叠好,所以,我们也应该多支持他。他如果认为不需要你的帮助,你可以不去帮他。帮助别人,前提是对方有这个需要。”欣欣想了想,点点头。
我又对元昊说:“元吴,你想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很棒!现在请你把自己的被子叠好,好吗?”元吴听了我的话,立刻擦干了脸上了泪水,像是受到了莫大的鼓舞一般,继续叠起了被子。我同时还邀请欣欣留下来,与我一起陪着元昊叠被子。
5分钟后,元昊终于把被子叠好了。他看了看我和欣欣,又看了看被子,乐开了怀。我大步走上前去,给了元昊一个大大的拥抱:“元昊,你的被子叠得真好!”元昊害羞地低下了头,摆出了他经典的动作,双手的两根食指指尖相对,置于胸前。与此同时,也小声地说了一句“谢谢老师”,便跑回教室去了。
第二天午睡起床后,孩子们依旧自己穿衣服、叠被子。我在一旁替已经穿戴好的女孩子梳头,元昊不知道什么时候走到了我的身边,信心满满地对我说:“杨老师,看看我叠的被子吧!”我走过去,夸张地喊道:“哇!这是你叠的啊?”虽然被子并没有像其他孩子叠得那样整齐,但是,元吴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完成,真的已经是非常不错了。我对他竖起了大拇指。正当我要转身准备继续给女孩子扎辫子时,元昊偷偷地靠近我,左顾右盼,好像生怕别人听到似的,悄悄对我说:“杨老师,能再给我一个抱抱吗?”我吃惊地看着他,感觉自己的胳膊从来没有像今天这么有力量。我紧紧地抱住元吴并且告诉他:“老师会永远支持你!”
周末过后的星期一,元昊的爷爷早早地送他来到幼儿园。他大步流星走到我跟前,一边激动地对我说话,一边擦着脸上流淌出的热泪:“杨老师,我大孙子会叠被子了!”此时的元昊,则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双手的两根食指指尖相对,置于胸前,仿佛在说:“叠被子其实也是挺简单的嘛!”随后,我从爷爷的口中得知,元吴那天放学回家后,一直请爷爷指导他练习叠被子。当爷爷问他原因时,他说:“因为被子叠得好,杨老师就会像我妈妈一样抱我一下!”
后来,元吴叠被子的能力日渐提升,甚至还代表大班的哥哥姐姐去给中班的弟弟妹妹们当起叠被子的“小老师”。当“小老师”那一刻,元昊别提有多认真了!
很多时候,我们常常会因为孩子们动作慢或是不完美而擅作主张、包办代替。比如,当孩子鞋带系得不够好时,我们就帮忙系;当孩子吃饭慢时,我们就帮忙喂;当孩子衣服叠得不够整齐时,我们就帮忙叠……可是,要知道,我们的善意相助很可能剥夺了孩子发展的可能性。
孩子慢一点、不完美一点,真的没有关系。慢慢来,给孩子期待,哪怕只是成功了一点点,都给他一个抱抱。接下来,就满怀信心地期待他献上一个巨大无比的惊喜吧!
篇17:语文教师教育随笔文章:语文学科知识的再认识
我的导师,深圳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胡立根曾引用“真实的交际”这一现代语言学交际理论来思考这一问题,认为只有交际双方存在“信息差”才是“真实的交际”,换言之,只有当一方具有的信息是另一方没有或知之较少时,才会形成有效的交际,否则就是应付与敷衍。胡老师认为中学语文教学的问题关键在于语文教师和学生之间“智能势差”逐渐减少。不像其他学科课堂所学新的内容,老师不讲学生自学有困难甚至学不了,也不像小学语文,很多知识语文老师不讲学生就不明白不太懂,而中学特别是高中,阅读教材选文老师能懂的学生或许也能懂,在写作上老师能写的学生或许也能写,且谁懂得多?谁写的好?很难回答。中学特别是高中语文学习过程中师生之间学科“智能势差”在缩小甚至没有了。
但中学语文学科的“智能”究竟包括哪些?
一个接受四年乃至七年的汉语言文学专业教育的师范类大学本科生或研究生其语文智能和中学生真的就没有什么“智能势差”吗?
一个从事中学语文教育多年的语文老师其语文智能和中学生真的没有势差吗?
那么,一个中文博士,一个中文方面的有极深造诣的学者是不是就一定能教好中学生的语文呢?
胡老师的分析很深刻,启发我们去进一步思索。
什么是教学?教学就是学生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指导下,积极、自觉地学习和掌握系统的知识和技能。
而从认识论的角度而言,学习就是主体对知识的摄取与运用,教学就是知识的传承、运用与发展。中学语文教育教学活动也不能例外,有效的语文教学也应该以知识为媒介,传承、运用并发展知识。但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搞清楚什么是知识?什么是语文学科的知识?知识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切成果;语文知识就是从语文的角度认识世界的一切成果。而从当代认识论角度来看明述知识和默会知识皆为知识,所以,语文学科的明述知识和默会知识都应该是语文知识。
但在认识论发展上,虽然人们对默会知识研究已经有丰硕成果,但几千年的西方传统知识论的威力更为强劲,我们的教育教学受西方传统知识论影响,只重视明述知识的教学而轻视默会知识教学。对教学过程的认知和评价上也基本停留在明述知识的显性学习内容和显性学习效果上,而没有从默会知识的认知和默会能力的提高的角度上来审视教育教学。所有学科教学都可能存在这样的问题,但语文学科特别是中学语文学科的教育教学,因为其学科独特性问题尤为突出。
公众号:深圳波波语文
篇18:有关幼儿园教育随笔:缺失的星角,用爱找回
从单独二胎政策开始,到全面二胎政策爆发,冲击着新一代的爸爸妈妈们,但是二胎背后的教育问题,更以严峻的考验同样冲击着每一位幼教工作者。
中班时我们班转来了一位男孩子——睿睿,刚开始孩子们都很喜欢和他一起玩游戏。可是没过几天,孩子们接二连三地来告状说睿睿爱“掐人”,更让人吃惊的是,来告状的几乎都是女孩子!带着所有的疑惑我开始重点关注睿睿的一举一动:前面走过的男孩子安然无恙,后面跟着的女孩子却会受到他的“一掐”;操场上女孩子喜欢的玩具他都会想尽一切办法先拿到;自主餐点的时候哪怕自己最最不爱吃的菜都会给自己盛得满满的,愿意和男孩子分享,最后难以下咽也不跟女孩子分享……我尝试跟他谈心,却发现怎样都“撬”不开他的嘴,于是向妈妈反映。在和他妈妈交流的过程中,我了解到他有个比他小两岁的妹妹,家人都在的时候睿睿对妹妹很好,可是家人忙碌时,睿睿就会抓妹妹、掐妹妹。为了缓解这个矛盾,一个放在爷爷奶奶家、一个在外公外婆家。原来如此,一个觉得被妹妹夺走“一半爱”的哥哥的情绪宣泄,这就是二胎家庭中典型的迷失爱的老大因为情绪带来的心理和行为偏差,这就解释了为什么所有被他欺负的都是女孩子,因为他“讨厌”妹妹。
他真的讨厌自己的妹妹吗?我想他应该是喜欢他的妹妹的,讨厌的仅仅是妹妹的存在让他缺失了曾经拥有的全部的爱,全部的关注。在与妈妈沟通中也发现,爸爸妈妈都会说“你是哥哥,你应该让着妹妹”、“你为什么不像你妹妹一样乖、一样听话”……一个曾经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孩子,一下需要什么都让给妹妹, 6岁,一个需要爱、需要关怀的年龄,如何瞬间长大学会“爱人”呢?在二胎家庭,我们更需要引导大宝的是学会爱,学会表达爱!针对睿睿的这种行为,我们和家长达成共识,采取积极的方法来纠正孩子的行为。
挖掘传媒中的教育契机
拨正孩子对于二胎的认知偏差
睿睿的父母都是80后独生子女一代,本身80后的父母一代就是缺失交往机会、缺乏交往技能的一代。但所幸的是社会已逐渐重视二宝的教育问题,当遇到困惑的时候,可以通过挖掘媒体中教育契机的方式寻求帮助:如与两个孩子一起观看《爸爸去哪儿》这样的综艺节目,通过看一看、说一说“你最喜欢哪个宝宝?为什么喜欢他?”等方式给予孩子同龄人的好榜样;可以在睡觉前侧重讲一下兄妹合作探险的动画故事(如《迪迪逗逗爱冒险》、《粉红猪小妹》等);同样,也可以借鉴中央电视台二套每周五晚播出的《超级育婴师》,让大宝小宝在体验共同“当家”的过程中,在一起玩乐,一起完成简单小任务,感受互助合作所带来的成就感。
抓住幼儿园教育中
混班、混龄的游戏时机
引导孩子懂得分享
许多二胎家庭幼儿还会在上幼儿园后产生心理落差,就像睿睿一样会突然发现,怎么别人(独生子女)可以单独拥有爸妈的爱,我却要和兄弟姐妹分享这份爱呢?所以作为老师也应尽可能的利用混班、混龄的游戏时机,帮助非独生幼儿将“分享”意识从家中延伸到幼儿园。今年的九月份开学,睿睿的妹妹也上小班了,很巧的是在我们的姐妹班——小一班,结合我们的社会活动《照顾弟弟妹妹》中,我还特意请了班里所有的孩子去小一班给弟弟妹妹喂饭、帮弟弟妹妹穿衣服、系鞋带,;中午在校园里散步的时候,也让我们班级的孩子牵着小班孩子的手一同漫步在树荫下;每次经过小一班教室的门口,都会有意识地引导睿睿去看看妹妹,抱抱妹妹、亲亲妹妹……久而久之,班里的其他孩子也认识了这个妹妹,常常听到其他孩子说“睿睿妹妹好可爱啊!”而睿睿就在这样羡慕的话语中慢慢增长着对妹妹的亲近,一句甜甜的“哥哥”、一句腼腆的“妹妹”,从勉为其难到现在的理所当然,这一路改变的不仅仅是睿睿兄妹,当然更潜移默化地是影响了班里其他大宝或者二宝的积极情感。
另外,我在一些文献中也看到过有关二胎家庭的教育,爸爸妈妈在家与大宝的沟通中也要改变一味向着二宝的言语,或者拿二宝的长处与大宝进行类比,要让孩子感受到爱的天平是平衡的。甚至在迎接二宝到来的时候,可以让大宝一起陪着妈妈去医院做检查,变“接受”为“期待”,这些都可以改善二胎家庭中大宝情绪的偏差问题。
只有读懂孩子的心声,你才能真正理解、支持他们,成为解开彼此“心结”的系铃之人。同样,只要走进了孩子的内心,彼此分担、鼓励并且共同探索,相信每个家庭都能谱写和谐的“同心”之乐。
作者:程梅洁
公众号:玉峰文苑
篇19:植物角里的小插曲:给米兰“治病”教育随笔
植物角里的小插曲:给米兰“治病”教育随笔
走进《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了解幼儿,这是幼教同仁的心愿。在一个充满欢声笑语的乐园里,教师就像一只快活的“鸟妈妈”,整天在幼儿们的一日活动中飞来飞去,作为一只引领幼儿幸福飞翔的“鸟妈妈”,幼儿们每天都在发生着意想不到的故事,每一个故事都是他们童心的精彩闪现。只有真正走进幼儿,才能读懂幼儿心灵深处那一抹灿烂的阳光。
周一,按照惯例,我都会带幼儿们去种植角观察。当我和幼儿们兴致勃勃地来到大家最喜欢的米兰面前,一向嫩绿的米兰叶子枯萎了,耷拉着小脑袋,真让人心疼!“老师,米兰的叶子变黄了!”“老师,米兰今天为什么低着头”“老师,米兰它怎么啦?”幼儿们你一言我一语地议论起来,机灵的豆豆见我没有回答,便使劲拽住我的衣服要探个究竟。我灵机一动,用食指做了一个“嘘”的手势,轻声地对幼儿们说:“别吵,别吵,米兰生病了,该怎么办呢?”幼儿们顿时安静了下来,豆豆听后若有所思。
第二天早上,我再次来到植物角,眼前的情景让我大吃一惊:米兰旁边歪歪斜斜地立着一根木棍,木棍上挂着一个塑料袋,袋子里装着液体,一根管子作为纽带,没有针头的一端插进袋子里,有针头的一端插在米兰的树干上。“天啦!这是谁干的?”我简直“晕”啦!
我回到教室想问个究竟:“是谁在植物角调皮捣蛋……”话音未落,豆豆跑过来抱住我兴奋地说:“老师,是我是我,那天我生病了,妈妈带我到医院,护士阿姨给我输液,我的'病很快就好了。昨天你说米兰生病了,我想给它输液,让它也快快好起来!”我恍然大悟,原来豆豆是在给米兰治病呢!
幼儿的世界千奇百怪,他们的思维天马行空……当幼儿做出某种异常行为的时候,教师不能总是用成人的惯性思维去否定、质疑。3~6岁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进行的。豆豆从自己生病输液,想到给生病的米兰输液,就是从看得到、听得到、摸得到的活生生的“生活世界”中学来的,是生活经验的积累与迁移,教师只有走进幼儿的心灵,倾听幼儿的心声,才能触碰他们内心的真实想法。陶行知先生提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生活是个大熔炉,社会是个大课堂,蕴藏着丰富的教育资源。因此,作为幼教工作者,我们应该珍视生活的独特价值,创设丰富的教育环境,抓住每一次教育契机,用眼睛去发现幼儿,用智慧去解放幼儿,用心灵去信仰幼儿,让幼儿在生活的积累与改造经验中成长。
★ 教育随笔搭建区
【教育随笔:区角材料的再加工过程(推荐19篇)】相关文章:
小班生活区区域表范文2022-08-23
区角材料投放教研计划2023-11-23
幼儿大班教研工作总结2022-10-23
党校教师外出交流心得体会范文2023-06-15
教育随笔幼儿园环境创设2022-07-25
小班班级环境创设计划2023-05-31
教师外出交流心得体会2023-10-09
公办幼儿园优秀工作总结2024-04-13
关于幼儿园工作总结优秀2023-12-21
今天初五随笔2023-0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