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读书随笔征文范文

时间:2023-09-06 08:55:52 教育随笔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教师读书随笔征文范文(集锦16篇)由网友“一木九”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教师读书随笔征文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师读书随笔征文范文

篇1:教师暑期读书随笔征文精选

在感受到自己阅读贫乏之后,我开始把每一个可以利用的时间碎片充分地利用起来,进行大量地阅读。

然而,受着自己兴趣的制约,我的阅读视野过于局限。我读泰戈尔、冰心,读张晓凤、林海音,读饶雪曼、郭敬明,读北岛、顾城,读叶辛、陈村、赵丽宏,当然也读余秋雨……就是没读过孔子。

在我的记忆中,孔子早已是历史。历史是什么?历史是典籍,是废墟,是湮没或未湮没的事件。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因为要撰写《孔子传》漫画脚本,杂志社便把我和其他几位对孔子有研究的学者、老师召集在一起。这次聚会的主题很单一,就是“话说孔子”,希望能给执笔者的我一些启发。

在此之前,我几乎是个孔子盲,除了会背几句“子曰”,其它的一无所知。所以,当大家在说四书、五经、六艺的时候,我一脸茫然。接着,他们又开始讨论《左传》和《史记》中关于孔子的记载。当他们用投影打出“孔子生鲁昌平乡陬邑……”这段文字时,我发现自己竟然有一个字不认识。想起孔子说过的一句话“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于是我指着“陬”这个字,问:“怎么读?”他们都笑了起来,我也很尴尬,为自己的孤陋。虽然讨论时的气氛严肃得像课堂,但我自知才疏学浅,便一直老老实实地坐在那里,专心地听,认真地记。

晚上回到家,和爱人说起这事,我说:“知耻而后勇,从今晚开始,我要恶补孔子!”于是,我的电脑桌上至少堆了10本关于孔子方面的书,我开始不止读《论语》,也读《诗经》,什么“如切如磋,如琢如磨”,什么“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论语》字字珠玑,蕴涵着丰富的智慧和深刻的思想,对我的教育影响至深,我越读越有一种“学如不及,犹恐失之”的感受。古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典故,未免有些言过其实。但是《论语》对于教师的治学之道,确有许多值得借鉴的地方。然先生言简意赅至此,或许言外尚有他意,弦外更有别音,留待大家共同钻研、共同发现。

读书,让我知道了自己的不足。

篇2:教师暑期读书随笔征文精选

书,是一艘船,能带我们去远方。作为一名教师,光自己成为读书人还不行,还应该成为一个——点灯人,照亮孩子去远方的路。

记得在我刚刚接手三(5)班的时候,一位《晨报》记者问我:“新学期,你有什么新打算?”我不假思索地回答说:“带着孩子们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厚实他们的积淀;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激发他们的写作热情。”

在我看来:阅读,是一道功夫茶,讲究泡茶的学问和品饮的功夫。课外阅读的整体推进与深化,需要教师教育观念的彻底转换,需要教师具有较强的内功和张力,需要教师掌握切实可行的指导方略,需要教师从日常的点点滴滴入手,让孩子们的每一个日子都能与好书为伴,让每一个孩子都能拥有一个书香四溢的童年!为此, 我努力从八个方面着手,营造书香氤氲的班级阅读氛围。具体做法是:1.建立“班级图书银行”——解决书源问题;2.推荐“班级阅读书目”——引导阅读方向;3.设计班级“图书漂流卡片”——分享阅读体验;4.开展“特色读书活动”——激发阅读兴趣;5.构建“微型阅读课堂”——提高指导效率;6.坚持“师生共读经典”——实现教学相长;7.利用“网络博客平台”——推进亲子阅读;8.完善“阅读评价体系”——推动持续阅读。

都说“腹有诗书气自华”,一个热爱读书的班集体,总会不断地有奇迹发生。自三年级以来,全班共有40多名同学的文章获奖、发表。其中王紫霄同学在全区演讲比赛中荣获二等奖;闻歆、蒋思宇两位同学在全区中小学生作文竞赛中荣获一等奖;王欣冉、丁佐伊等四名同学荣获南京市中小学生诗歌朗诵二等奖;吕崇杉获南京市青少年“科学小博士”一等奖;吴振羽、陈昊煊同学在江苏省第三届中小学生“红领巾读书征文演讲比赛”中荣获二等奖;李渊松在“文曲星杯“中小学暑期读书征文大赛中荣获小学组三等奖;陆溪和王辰然两位同学在全国小学生语文能力测试中荣获一等奖……

虽更令我欣慰的是,我所带的六(5)班被评为南京市第二届“金陵书香班级”,我也因此被评为南京市课外阅读“优秀指导教师”。

读书,让我的教育境界更加辽远。

篇3:教师暑期读书随笔满分征文精选

每一个人的心灵都有它自己的形式,必须按它的形式去指导他;必须通过它这种形式而不能够通过其他的形式去教育,你对他花费的苦心才能取得成效。

要尊重儿童,不要急于对他作出或好或坏的评判。要特异的征象经过一再地显示和确实证明之后,才采取特殊的方法对待他们。

从这一摘述中可以看出卢梭的一种重要教育观,即教育要适应儿童的天性。卢梭的这一观点始终贯穿着全书,在这本书中,他对其虚构的人物爱弥儿进行适应“天性”的教育。爱弥儿是一个完全在自然状态下成长起来的孩子。他把爱弥儿带到农村,为爱弥儿精心地挑选保姆和乳母,在爱弥儿两岁以前,卢梭的教育准则是给他最大限度的自由,让他尽可能充分地活动。在两岁到十二岁这一段时间,他反对爱弥儿读书与学习,特别反对教他学习古典语文与历史,注重让爱弥儿通过活动积累对周围事物的感觉经验,自由快乐地生活。爱弥儿犯错误了,他反对口头说教,反对严厉的惩罚,而是通过让他自

己体验其过失的不良后果的“自然后果法”或者说“自然惩罚法”来纠正他的过失。十二岁之后,爱弥儿应该进行学习了。卢梭强烈反对他屈从于权威,接受种.种传统观念,所以对施教内容进行了精心选择,要求他学习真正有益于幸福的知识。卢梭主张教育要符合儿童身心发展,根据其理解水平选择学习内容是值得肯定的。不过他说,理想中的爱弥儿应当在十二岁时还不知道什么是书籍,这未免有些偏颇。目前的很多研究均已表明,儿童各种能力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关键期,如语言学习的关键期是2~4岁左右,错过这一阶段,以后的发展就比较困难。

在阅读此书的过程中,我们会发现很多地方缺乏实践性,甚至不乏荒诞。然而,正是这些振聋发聩的声音更令世人深省。不论如何,从卢梭身上,从《爱弥儿》这本经久不衰的著作中,我们都可以学到很多。对于这本书的理解我可能不够透彻,只是浅显的谈了我的看法,教育孩子就是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篇4:教师暑期读书随笔满分征文精选

夜,静得有点惬意,幽蓝如幕的夜空下,没有皎洁的明月,也没有明亮的星星。墙上,那一盏淡定的灯,静静地照着我,在文字垒出的群山中跋涉,脚下发出的,是隐匿的天籁,我独自享受,默默前行。

读书,是最朴素的朝拜方式,通往天国的路上不需要太多,也不会有太多。一盏灯,一扇窗,一把木质的椅子,一杯淡淡的茶。如果说奢侈,就是要有一摞摞的书,最好是纸业泛黄、仿佛沉淀了人类一切思想和情愫的那种。一本书,就是一个世界。一首诗,就是一座天堂。有时甚至一句话,就让人荡气回肠!净化灵魂,又何须那么多的繁琐尘俗,只要在静谧的夜里,捧一本书,叩开心扉,让那淡淡的书香横溢在自己的世界,宁静而志远……

今夜无月,我却被满眼的“月”充斥着。张九龄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思念的滋味被蔓延到了天边,人远在天涯,心近在咫尺,那一轮月是张九龄的。“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零落的花瓣顺着水飘流而去,月圆之夜上西楼,月圆人未圆,雁儿空回,不见锦书,思念之情绵绵不绝,那一轮明月是李清照的。“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苏东坡的凄冷染遍了整片天空,黯然销魂,谁还忍心漠视一个伟大诗人的寂寞!那一轮明月,是属于苏轼的.,一个旷达孤傲却又细腻的词人!

夜风掀动窗帘,擦挂木质窗棂的呼呼声,似乎诉说着古老的故事,几代红尘,几多英魂在历史长河漂泊着,也许永远没有靠岸的一天,是因为苍天认为有必要让后人知道过去所有的辉煌与凄美吧!

柳如是的刚强与脱俗,李香君的侠骨芳心,董小婉的聪慧灵秀,秦淮八艳多少年来点缀着断魂秦淮,千古绝唱在烟雨秦淮中悠悠回响,那么醉人、那么让人无法忘怀……捧着手里的书,竟感觉到双手无法承受她们灵魂的重量!

宁静的夜空忽然飘起细雨来,丝丝缕缕,洒在发际、唇边。

夜凉如水,我读杨绛。杨绛女士说:“人家挂者窗帘呢,别去窥望。宁可自己也挂上一个,华丽的也好,朴素的也好。如果你不屑挂,或懒得挂,不妨就敞着个赤裸裸的窗口。不过,你总得尊重别人家的窗帘。”这段温婉中不失刚强、淳朴中不失灵秀的文字,充满着对人生的理解和尊重,涵蕴着杨绛所特有的那种淡泊、宁静的文化情怀。我想,钱先生是一个洁白素净的窗帘,杨绛却是与之相得益彰的窗帘。这窗帘以天真为质,以朴素着色,垂着透明的软纱,在风里飘曳……

翻阅完沈从文《边城》的最后一页,心头,竟掠过一丝长长的叹息——沈先生是枚陈年的玉,因为年代久了,倒越发显得珍贵。

萧红死时说:“我将与长天碧水共处,留得半部‘红楼’给别人写了——半生尽遭白眼冷遇,身先死,不甘不甘!” 这句话究竟包含了萧红多少的忧伤?多少的凄凉?多少的不甘?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在那样的一个年代里,以萧红桀骜不训的性格,又怨得了谁呢? 好一个萧红!狂妄而那么与众不同!《呼兰河传》不像是一部严格意义的小说,它更像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当今世上,谁敢拿自己的作品和红楼相比?萧红,也只有萧红!

八千里路云和月,仗剑江湖载酒行。古龙老先生用生命为我们演绎了一场琴心剑胆的江湖梦境。古大侠留给我的又何止是一段段石破天惊的情节和一个个活生生的人物!

书,又翻了一遍,灯光在书页上留下痕迹,指尖触摸过的地方似乎还有泪的踪影。流泪,往往不是因为忧伤,而是因为感动。

晚归的路人,惊了楼下的大黄狗,一阵外强中干的犬吠,没有打断我的吟诵。

树影婆娑,万籁俱寂,沉睡的夜空随微风的韵调,浅咏低吟,枕着这一夜风声,我在晨曦微露时分,安然睡去。

篇5:教师暑期读书随笔满分征文精选

湖面上,一艘游船在毫无方向、毫无目的地泛舟。假如,拿起船浆用力一划,船就奋力前行。对于每位教师来说,读书就是助推自己成长的一把“桨”。

不知不觉,这辈子的教学生涯马上走到了尽头,回头一望,路上留下的脚印,仄仄弯弯,深深浅浅,毫无成就可言。唯一使自己欣慰的是在教书育人的路上,有了一点读书的感想和收获。

如果有人问:“你这大半辈子,感到最欣慰的是什么?”我的回答是——六十多万字,记录了我教学生涯中的点点滴滴

六十岁年纪,三十八年教龄。我既没有轰轰烈烈的业绩,也没有显赫一时的名声,每天奔波于从家里到学校的“两点一线”,过着一种简单而不简约的生活。别人能说会道当了官,别人脑袋发达赚了钱,而我依然是一个默默无闻、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教师。然而,最令我欣慰的还是那支笔,我用那支笔写下了六十多万字的文章,记录了我教师生涯中的点点滴滴。

六十多万字,一个不小的数目,一笔不小的财富。最近,我在电脑里把这些文章分门别类地进行了整理,有学科教学的,有学校工作的,有各类征文的,有新闻报道的,也有散文随笔之类的。空闲时静下心来,欣赏一下这些文字,脸上便会露出一丝笑容,很有点儿孤芳自赏的'味道。去年,一个u盘丢失,里面可有不少文章,那可是我十几年的心血啊,心想要是有人捡到,哪怕用一万元钱去赎回我也心甘情愿!还好,几天以后u盘找到了,我高兴得不得了。

近十五年来,我有了一个“爬格子”的习惯,喜欢写些文字,同事们戏称我是一位“多产作家”、“教科研的常青树”、“学校里的一支笔”,先后被评为校首届“科研型”教师、临浦镇“学习型”教工、杭州市新课程改革先进个人,等等,从一个教科研的“门外汉”到“入门者”,从“教书匠”到“科研型”教师,这是我成长路上的蝶变。有人说我“书呆子”,仅知道看书写文章,有什么用呢!要说“书呆子”,真的有点儿。陈景润想数学题时会撞到树上,而我,有一次在医院病床上为同事修改一篇文章,由于太投入把一片带着铝塑的药吞进了肚子,闹出了一场不小的惊吓。

十多年来,写作成了我的生活需要。每天上下班,我总是挎着一个包,里面放着一些书、报纸和稿子,那可是我的“回家作业”。而且,这已成了我十几年的坚守。我想,我虽然没有地位,但不能没有思想,我要用文章来表达自己的一种思想;我虽然没钱财,但我不能没有精神,我要用文章来体现我的一种精神。有了生活的感悟和教育的灵感,为了把它表达出来,即使写到深更半夜也感到很开心。的确, 爬格子”是一件辛苦的事儿,但苦中有乐。冥思苦想,绞尽脑汁,有时为了写一篇文章,走路、吃饭、睡觉也在构思,有时半夜醒来,突然产生灵感和思路,我就立马从床上爬起来,把它记下来。当一篇文章成稿时,心中的喜悦是无法用言语来表达的。

“爬格子”,体现了我的人生价值。身边的同事在写作上碰到一点困难,会找上门来,我把它当作一件帮助别人的乐事。当他们的文章获奖或发表,我很有一种成就感。因为我明白,能帮上别人一点忙,说明我还有点用处。八年前,我曾参加了临浦镇市民读本《活力临浦》的编写工作,成为其中的主角,经过一年的努力,这本书终于出炉了,那一天,我很高兴,好像是自己出书一样。

篇6:2023教师暑期读书随笔征文精选

书,是一艘船,能带我们去远方。作为一名教师,光自己成为读书人还不行,还应该成为一个——点灯人,照亮孩子去远方的路。

记得在我刚刚接手三(5)班的时候,一位《晨报》记者问我:“新学期,你有什么新打算?”我不假思索地回答说:“带着孩子们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厚实他们的积淀;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激发他们的写作热情。”

在我看来:阅读,是一道功夫茶,讲究泡茶的学问和品饮的功夫。课外阅读的整体推进与深化,需要教师教育观念的彻底转换,需要教师具有较强的内功和张力,需要教师掌握切实可行的指导方略,需要教师从日常的点点滴滴入手,让孩子们的每一个日子都能与好书为伴,让每一个孩子都能拥有一个书香四溢的童年!为此, 我努力从八个方面着手,营造书香氤氲的班级阅读氛围。具体做法是:1.建立“班级图书银行”——解决书源问题;2.推荐“班级阅读书目”——引导阅读方向;3.设计班级“图书漂流卡片”——分享阅读体验;4.开展“特色读书活动”——激发阅读兴趣;5.构建“微型阅读课堂”——提高指导效率;6.坚持“师生共读经典”——实现教学相长;7.利用“网络博客平台”——推进亲子阅读;8.完善“阅读评价体系”——推动持续阅读。

都说“腹有诗书气自华”,一个热爱读书的班集体,总会不断地有奇迹发生。自三年级以来,全班共有40多名同学的文章获奖、发表。其中王紫霄同学在全区演讲比赛中荣获二等奖;闻歆、蒋思宇两位同学在全区中小学生作文竞赛中荣获一等奖;王欣冉、丁佐伊等四名同学荣获南京市中小学生诗歌朗诵二等奖;吕崇杉获南京市青少年“科学小博士”一等奖;吴振羽、陈昊煊同学在江苏省第三届中小学生“红领巾读书征文演讲比赛”中荣获二等奖;李渊松在“文曲星杯“中小学暑期读书征文大赛中荣获小学组三等奖;陆溪和王辰然两位同学在全国小学生语文能力测试中荣获一等奖……

虽更令我欣慰的是,我所带的六(5)班被评为南京市第二届“金陵书香班级”,我也因此被评为南京市课外阅读“优秀指导教师”。

读书,让我的教育境界更加辽远。

教师暑期读书随笔征文精选5篇

篇7:教师读书征文

精选教师读书征文6篇

教师读书征文(一):知常识,遵常规,扬常情,乐常态

《致青年教师》一书,虽名为《致青年教师》,其实对任何年龄阶段的教师而言,都值得去读一读。对于我们年轻教师而言,它更像是朋友间家常式的聊天,有来自年轻教师内心的倾诉,有以过来人身份给予的倾听和开导,充满了智慧和人情。在这本书中吴非老师曾多次谈到教育常识问题,这也使我不得不多次停下来思考:什么是教育常识问题。带着疑惑我查阅了字典,在字典中常识的意思是“普通知识”.那么教育常识自然就是教育的普通知识。说实在的这样的解释还是让人有点不知所云。读完全书之后,我更愿意将这个教育常识解释为教育常规、人之常情、生活之常态,对于年轻教师而言尊重常识,就是要遵循教育规律、崇尚人之常情、乐品生活之常态。

一、尊重教育常识就要遵循教育规律

教育是艺术也是科学,所以教育必然是存在规律,即便如 吴老师所描述的在很多时候,教育规律经常会被忽视、弱化,但它却是实实在在存在的。在众多的教育规律中, 李老师尤其强调“慢”的艺术。作为年轻教师而言,我们所拥有的激情、冲劲,却往往使得我们在这条需要等到的道路上走得头破血流,心灰意冷,如果我们能早点意识到每一朵花都需要等待的绽放的时间,那么我们就不仅能欣赏到花朵绽放的瞬间,还能拥有更多等待花开的期待和乐趣。在吴非老师的身上我们看到了这一点。

二、尊重教育常识就要崇尚人之常情

所谓人之常情,我想到了作为性善论基础的四心说,孟子认为人有四心,即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和是非之心,这是人与生俱来的品质。“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所以人要保持这四心显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但是教师独特的身份职责又决定这是我们必须拥有和崇尚的,即便学校也并非是一片净土。

首先,教师要有恻隐之心。

也许是在学生冒雨回家的瞬间,也许是在学生因家境贫寒而暗自神伤时,又或许是他满腹委屈无处诉说时。对于年轻教师而言我们并不缺少爱,只不过有时我们表达得过于直白,过于急速,过于唯我独尊。为人父母后的经历,让我想到年轻教师有可能有了孩子之后,他才可能渐渐地明白该如何更加理地表达他的爱。也许到时他才会明白那个在课堂上经常捣蛋,不交作业的孩子,在他还是个孩童时,该是一个怎样可爱的孩子呢,也许他可爱的就如你家宝宝。

其次,教师要有羞恶之心。

每次听到有关中国人在国外种种不文明的事迹时,我就在想这样的人在学校时会有怎样的表现呢?人的习惯的养成正如一个刺激的形成,需要很多次的强化才会最终确定下来。也许他们生活中就是这样的,只不过与他周围的人群相比,他们的行为并不“出众”,但跟文明素养,家庭教养有明显差距的人一比,这种距离就明显了。也是在这时我总会想到学校里那一个对什么都不在乎的女生,每次听到同学、教师对她种种行为的描述,联想起学校中流传的种种关于她的绯闻时,我总会疑惑,她真的什么都不在乎吗?甚至于很多次我都有一种冲动,很想跟她聊聊她的未来她的人生,但最终还是放弃了,或许是处于自己的惰性,又或许是自己根本就不知道该如何与她对话。

对于我们而言,有羞恶之心的教师应敢于承认自己的不足和错误,勇于表达自己的不满,能为自己的不良行为而歉疚。在 吴非老师的书中提到年轻教师穿着高跟鞋旁若无人地走进教室的场景,也时常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在教师培训的场合,不合适宜的电话铃声一次又一次响起,有人举止大方地接起电话,我经常诧异这些人的勇气,毕竟可以置他人不满眼神于不顾的人是不多的,更何况是年轻人呢。

第三,教师要有辞让之心。

表现在教师要有开阔的胸襟,平和的心态,要待人真诚,平易近人。正如 吴非老师在文中所说的要大方。这不仅仅是从教师对学生产生的潜移默化的道德教育的角度而言的,更重要的是它可以让我们心情愉悦的投入工作。每次进入学校,我都会主动跟门卫师傅打招呼,去食堂的路上,跟遇到的老师和学生一一问好,在食堂里我总忘不了在接过早饭的同时说声“谢谢!”,到了办公室我总会跟打扫卫生的阿姨聊聊他儿子的学习的近况。我想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是相互的,这样做可以让每天的工作变得更有人情味:双休日我有快递时门卫师傅会用自己的电话卡给我打电话,食堂的阿姨会悄悄地告诉我今天什么早餐更好吃,打扫卫生的阿姨总忘不了问问我家孩子带得怎样。

另外对待学生也要平等尊重。我时常看到有些教师自己两手空空的走回办公室,而让学生替他拿东西,也时常看到有些学生为了给老师拿点东西,而在他们不熟悉的行政楼的各个办公室之间来回奔走,上课铃响时飞奔回教学楼,碰见这样的学生我时常会附上一句,“慢慢走,迟到不要紧的,小心摔跤”.我想这些老师可能也是有各种原因,或是因为身体状况,或是因为旅途遥远,但是无论如何,作为老师,特别是作为年轻老师而言,千万不要忘了说一句:谢谢。想到我第一次坐在办公室里,对来交作业的课代表说“谢谢”时,她是如何的不知所措,我想我们真应该对学生多说几句“谢谢”.

最后,教师要有是非之心。

学校是辨明是非,追求真理的地方,最基本的就是要让学生了解真善美,知道对与错的标准。与其教授学生大量若干年后对他作用不大的知识,还不如让他学会做人和学会做事。每每看到学生身上表现出来的冷漠、自私、狭隘,我总有一种眼泪即将夺眶而出的感觉,不为别的,只因为担心以后他们也可能遭遇的冷漠、自私、狭隘。

三、尊重教育常识就要乐品生活之常态

从我跟社会的接触来看,教师在社会上的地位应该是处于中间地位,比起普通老百姓我们是属于知识分子,但是跟公务员相比虽说我们享有公务员待遇,但与他们的生存状态还是有差异,所以我觉得我们教师所拥有的生活还是一种比较常态的生活:我们不会有眩目的财富但也不用担心生计,所以我们过得心安理得;我们不会拥有多大的权势,但不用担心仕途的得失,不会有推脱不掉的饭局,所以每天吃得舒心健康;我们不用忙于算计他人和提防他人计算而身心疲惫,未老先衰,相反与童心的交流,会让我们青春永驻。我想生活的实质不在于追寻财富、地位、权势,而在于有时间有心情去品位平凡的点点滴滴。作为年轻教师,要安于生活的常态,不被太多的功名利禄所左右,不被纷繁的人情世故所牵绊,也许这样我们才能真正享受生活。

我的老家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 我想对年轻教师而言,不看看这本书,你也会后悔的。

教师读书征文(二):读书思考成长

做为一名老师,我经常对我的学生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要求学生每天读书,可想想自己,平时读了几本书呢?可能连学生都不如。感觉到自己脑子中的东西越来越少了。这学期,随着在教师和学生中开展的读书活动,我也跟着看了不少书,感觉真是收获不少。读书是提高一个人文化内涵不可或缺的重要途径。这学期我读了亚米契斯的《爱的教育》,使我懂的了爱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从于永正的《教海漫记》中,使我获取了微笑教学的真谛,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使我反省自己的教学行为。

除了看一些教育书籍之外,我也会看一些关于人生哲理的 书,如《谁动了我的奶酪》。书中有4个“人物”———两只小老鼠“嗅嗅”“匆匆”和两个小矮人“哼哼”“唧唧”.他们生活在一个迷宫里,奶酪是他们要追寻的东西。有一天,他们同时发现了一个储量丰富的奶酪仓库,便在其周围构筑起自己的幸福生活。很久之后的某天,奶酪突然不见了!这个突如其来的变化使他们的心态暴露无疑:嗅嗅、匆匆随变化而动,立刻穿上始终挂在脖子上的鞋子,开始出去再寻找,并很快就找到了更新鲜更丰富的奶酪;两个小矮人哼哼和唧唧面对变化却犹豫不决,烦恼丛生,始终固守在已经消失的美好幻觉中追忆和抱怨,无法接受奶酪已经消失的残酷现实。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唧唧终于冲破了思想的束缚,穿上久置不用的跑鞋,重新进入漆黑的迷宫,并最终找到了更多更好的奶酪,而哼哼却仍在对苍天的追问中郁郁寡欢……

由此想到了自己,在生活中、在工作中害怕改变,常常为后退、慵懒、安逸寻找借口和理由。不善于学习或学而不思、不勇于进取或有心思无践行,心胸不开阔,眼界不高远。不嗅嗅、不匆匆、也不唧唧,却常常哼哼。

“奶酪”自然是个比喻,代表我们生命中的任何最想得到的东西,它可能是一份工作,也可能是金钱、爱情、幸福、健康或心灵的安宁等等。我喜欢这本书,因为它是一个可爱的故事,轻松愉快地便澄明了混沌的生活。当一位被变化所困惑的人坐在一面肮脏的镜子前,希望看清自己的真面目而不得时,《谁动了我的奶酪?》就像一位智者,用一条白毛巾从容不迫地擦去镜子上的污迹,让困惑者真正发现自己的问题所在。

世事变化本无常,《谁动了我的奶酪?》告诉我们一个最简单的应对方法,那就是把跑鞋挂在脖子上,时刻准备穿上它,在千变万化的世界里奔跑追寻。

教学工作是繁重、琐碎的,生活又常常考验着我们。如果我们没有一个良好的心态,没有随时奔跑追寻的准备,没有一个平常心,那人生将不堪重负。一个人面对太阳,眼中就是阳光灿烂;如果背对太阳,看到的将永远是自己的影子。一件同样的事情,从不同的角度看,会有不同的效果。面对同一扇打开的窗子,有的人会欣喜地呼吸新鲜的空气,有的人则皱着眉头讨厌蚊蝇的到来。无论对待成功还是失败,都要有一个良好的心态。成功固然可喜,失败却也是一笔不小的财富。在教学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不如意的事情。如个别学生不听话、教学成绩不理想等,这些都是很正常的。在教学中,很难有常胜将军,关键是如何对待。每一次考试,都代表着过去,不代表将来。我们要及时地找出失败的原因并加以弥补,任何力图辩解的话语都是起反作用的。试想一下……

一个整天怨天尤人的教师,怎么能培育出坚强乐观的学生?

一个整天唉声叹气的教师,怎能指望学生在人生的旅途中勇往直前?

一个教好教坏都无所谓的教师,又怎能赢得学生的尊重?

教师的情绪,教师的脸色,最能直接地在学生身上起到影响作用。有人说,一个人一天的情绪从早上一起床就定了调,一节课的成败从教师走进课堂时的神态就辨得出。学生是最敏感的,也是最容易受影响的。

教师读书靠的是长期的积淀,坚持不懈的读书,读好书,耳濡目染,日积月累,才会储备真知,才会受到文化的熏陶,才会不断完善自我,提升教育教学艺术,在教学中得心应手、游刃有余;才能展现个人魅力和为师者的风范。一个教师如果没有拥有一定数量的书籍、报刊、杂志那是不行的。读书,应该成为教师的一种生活方式。只有如此,教师才能以自己的书卷之气,去熏陶学生,使之热爱读书,与书为伴,成为未来学习型社会的“读书人”,而教师也才会成为真正的“学者型教师”.

教师读书征文(三)

教师这个职业是注定一辈子做“小事”的。特别是我们小学教师,天天与小学生打交道,天天管的是小孩子那些不上眼的事。而“学校无小事,事事皆教育”.教师是伟大的,被人们称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就在我们天天干着这些不起眼的事的过程中,我们的孩子形成了他们的思想、形成了他们的行为习惯,成就了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成就了祖国的未来。

为了我们更好地注重教育的“小事”,更好地注重教育工作中的细节。上学期期末我购买了一本《细节决定成败》(汪中求著),作为本学期我自学的内容。在日常工作中注意教育的细节,把“小事”做细、做实、做好。从这本书中我学到了很多在教学中运用的知识。

读了《细节决定成败》的《拒绝浮躁》一文,对我感触最深的一句话是“做事不贪大,做人不计小”.做好每一件小事就等于做了一件大事,如果连一件小事都做不好,就更谈不上做大事了。在日常工作中,对待每一件事情,无论大小都须加倍认真,这样才有可能把它做好。做人也是,不能计较得失,要团结同事,多为集体着想,这样才能赢得别人的尊中和信任。在这里还有一句话是西方的名言:“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那么我们是否可以说:“万里长城也不是一天垒成的”不论是世界500强之首的沃尔玛,还是我们的教育事业,都是在踏踏实实、埋头苦干中长大的;浮躁被扎实所代替,冲动被理智所折服,这才是长大的硬道理。

最近让我感触最深的一句话是:把每一件简单的事情做好就是不简单;把每一件平凡的事情做好就是不平凡。例如管理一个班级,要想把这个班级管理的井井有条的确不是一件易事,它需要老师的耐心、细心和恒心,要求学生做到的除了自己做到以外,必须想方设法让每一名学生最后都达到要求,并进一步养成习惯,然后再做第二件事。最后,把班里的每一件事情都做好了,班级管理也就到位了。最忌讳的是还有几个学生没有达到要求,你就开始急着做第二件事,并把第一件事淡忘了。这样时间一长,你可能一件事情也做不好。

说实在的,读书的感觉真好!开阔视野、净化灵魂,百利而无一害!最近几天我才静下心来,经常翻开《细节决定成败》读一读。最初,感觉里面的事例和我们所从事的工作相差很远,但细细品味,才真正感觉到书里面的每一个事例都影射处了做好一件事情的真谛:“把小事做细”是做好每一件事情的关键。能做到这一步的确很难,需要你认真对待每一件事,认真对待事情的每一个细节,力争做好每一件事。每当翻开这本书,必然想起一句话:小事成就成就大事,细节决定成败。仔细阅读后发觉里面也渗透着一种理念:节约也可以决定成败。现在国家正在倡导节约型社会,学校也是如此。要培养人们的节约意识必须从细节抓起,从小事抓起。

教师读书征文(四):《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

前不久读了《给教师的建议》一书,它是20世纪苏联教育经典译丛之一,由前苏联著名教育家B·A·苏霍姆林斯基著。书中每一条谈一个问题,有生动的实际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娓娓道来。它让我明白了许多鲜明的教育观点,也有许多心灵感触,在此谈谈我的体会。

“学习的愿望是一种精细而淘气的东西。形象地说,它是一枝娇嫩的花朵,有千万朵细小的根须在潮湿的土壤里不知疲倦地工作着,给它提供滋养。我们看不见这些根须,但是我们悉心地保护它们,因为我们知道,没有它们,生命和美就会凋谢。” 书中提到这个问题就是兴趣的培养,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是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没有兴趣的指引和铺垫,学生会觉得学习变得枯燥无味,产生厌学心理,从而影响数学教学的效果。

“追求知识的愿望,是靠儿童的虽不轻松然而快乐的、诱人的、出于自愿劳动所创造的千万条根须日以继夜、不知疲劳的工作来滋养的'。然而只有使力量的付出跟儿童的自尊感密不可分的时候,他的劳动才能成为快乐的、诱人的、自愿的劳动。必须使儿童感到自己是一个劳动者,使他为自己的努力所达到的劳动成果而感到自豪。培养自豪也就会意味着在儿童心灵中树立一种要成为思考者的愿望。” 数学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重要的一环,从教学心理学角度上讲,如果抓住了学生的某些心理特征,对教学将有一个巨大的推动作用。兴趣的培养就是一个重要的方面,兴趣能激发大脑组织加工,有利于发现事物的新线索,并进行探索创造,兴趣是学习的最佳营养剂和催化剂,学生对学习有兴趣,对学习材料的反映也就是最清晰,思维活动是最积极最有效,学习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数学课,培养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除了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外,更重要是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做为数学老师应努力使学生热爱数学,才能对学习有兴趣,只要有兴趣,才能学好数学。因为兴趣是学习成功的秘诀,是获取知识的开端,是求知欲望的基础,我在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的前提下,激发学生兴趣。?我认为人们对知识的认识和积累,都是通过观察实践而的不到的,没有观察也就没有丰富的想象,也不可能有正确的推理、概括和创造性,所以有意识地安排学生去观察、去思考,逐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即增加了数学的趣味性,又创造了良好的课堂气氛。数学教学要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己主动积极的学习,才能有效的培养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应用知识的能力,知识智力兴趣关系密切,有意识的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热爱学习与情感,并对所教学科产生兴趣,因此,老师要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使他们运用正确的学习方法,顺利掌握知识,体验成功后的乐趣,增添学习兴趣,使设计的教法符合学生的学法,持之以恒地结合知识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引和训练,使学生掌握求知识的钥匙,可以增添学习兴趣。

教师读书征文(五):读《我的教育之梦》有感

读罢《新教育之梦》,朱永新以澎湃的激情将教育的本质诠释的淋漓尽致,教育的未来、教育的理想进行了美好的憧憬。朱永新正是怀着一种赤诚的教育理想之心向我们描述着他的“新教育之梦”这本书的引言中用了英国盲人教育大臣戴维的故事---他不断追寻理想,最终实现了自己儿时的梦想。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谁在保持梦想,谁就能梦想成真;谁能不懈地追寻理想,谁就能不断地实现理想。

在这本书里,掩卷沉思,心潮澎湃。它带给我更多的是憧憬,是信心,是思考……更是心灵深处的豁然开朗。《新教育之梦》一书文笔清新优美,寓意深刻透彻,字里行间处处洋溢着***,充盈着诗意,澎湃着理想。朱永新老师从理想的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到理想的学校、教师、校长、学生、父母,娓娓而谈,让人感觉犹如与智者交流,又如与长辈沟通。这本书对我印象最深的应是第七章“理想的教师”中的罗列了理想的教师应该是……八点。使我豁然开朗:原来,人生有梦才精彩!

读着朱老师清新的文章,激起了我对未来的向往:和同学们谈天说地,聊他们的未来与梦想,望着那张张可爱的面庞;向往着美好的教育梦想,憧憬着美好的教育蓝图……学校不再是学生的牢狱,而是他们快乐的天堂,“他们在这里常欢乐,常惊奇,主动地探索,健康地成长”.教师不再是重复的机械教学,而是充满***与理想,追求卓越与创造,为学生打开心灵之窗,开启诗意田园之门。但是如何成为一个既有诗意又富有创新精神的教师?如何成为一个自信、自强、不断挑战自我且具有人格魅力的教师?如何成为一个充满爱心又受学生尊敬的教师呢?《新教育之梦》带给我许多思考。

当读到“一个优秀的教育家,应该是一个不断探索、不断创新的人,应该是一个教育上的有心人。一个之所以能够成功,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是个有心人。有心就能成功,无心就不能成功”这段话时,深感惭愧。整天泡在学生堆中,与孩子们一起贪婪地享受着成功的快乐,共同体验着成长路途中挫折和失落,可是很多时候激动了一下,兴奋了一下便不了了之,正像书中书说的那样“这些‘火花’不久就烟消云散了”.可是成功靠的不仅是智慧,更要靠努力。一个人没有冲动没有***没有不懈地追求卓越的努力,又怎能会成功?

优秀的教师要永远伴随着自己的梦想。当生活没有梦时,生命的意义也就完结了,教育就没有了意义。“我应该朝理想的教师努力;让我的学生朝理想的学生努力。让我们重拾自己的梦想,一路不断地追寻下去!

作为一名一线的数学教师,在十六年的教学生涯中,让我逐渐体会到了作为一名教师的崇高,也让我领悟到了作为教师的肩上的重担,当前我国正在进行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此次改革是建国以来规模最大、涉及内容最全面的一次课程改革。它对广大教师提出了全新的挑战,从中体会到了课程改革对课堂、对教师、对学生的冲击,同时也存在一定的困惑。暑假,我有幸拜读了范梅南先生的力作《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书中用了很多的事例和体会,把枯燥的教育学、心理学的基本观点阐述得生动、明白,读来令人倍感亲切、深受启发。那些关于教育的真知灼见,值得我们一遍又一遍地阅读、品味。?

人说:读书足以移情,足以长才。使人开茅塞,除鄙见,得新知,养性灵。因为书中有着广阔的世界,书中有着永世不朽的精神。虽然沧海桑田,物换星移,但书籍永远是新的。这句话说得一点也不假,书籍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就是一次与大师的对话,与智者的交流,是一次难得的精神之旅,同时也会让人收获非浅。范梅南先生说,机智是”智慧的化身“.因此,教师要做到”机智“地处理教学中的偶发事件,必须具备诸多素质和条件。我以为,以下几方面是不可或缺的:

首先,要有一颗热爱学生的心,涵养师爱,以情促教。育人之道,爱心为先。台湾教育家高震东说:”爱自己的孩子是人,爱别人的孩子是神。“教育本身就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如果教育未能触及人的灵魂,为能唤起人的灵魂深处的变革,它就不成其为教育。要实现真正意义的教育,爱几乎是惟一的力量。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在什么条件下知识才能触动学生个人的精神世界,才能成为一个人所珍视的智力财富和道德财富呢?只有在这样的财富下——用形象的话来说,就是在知识的活的身体里要有情感的血液在畅流。“记得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你想把自己的孩子交给怎样的老师来培育,你自己就做这样的老师吧!是的,老师,请把美好的笑容带到学校,把对人与对世界的良好期盼带到同事们和孩子们面前,像孩子一样瞪着好奇的眼睛清点知识;把游戏这一人类最古老的快乐的方式引入课堂;把那些用了好些年的训词换成赞美,换成幽默;把那些尘封在角落里的各种各样的表情丰富在脸上,用你的脚尖轻盈地点地,听脚步声在走廊里击起快乐的回响。那些特别的孩子孩子正是通过犯各种各样的错误来学习正确的;我们永远都不要绝望,是因为只要我们充满期待,他们或许很有希望。”“照亮学校的将永远不是升学率或者其他名和利的东西,而是圣洁瑰丽的师道精神,是一种对孩子的不染一丝尘埃的博大的爱,和对每个孩子作为无辜生命的深深的悲悯。怀着爱与悲悯,我们不放弃,绝不放弃。让我们专著的神情告诉所有人,我们没有放弃。”从这些话中我深深地感受到用爱心去开启学生心灵的窗户,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成为他们的良师益友的重要性。其实后进生同优秀生一样他们都是祖国的希望。对于那些尚未开放的花朵,我们就应该倾注更多的耐心,倾注更多的温暖,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他们,百花齐放才能迎来满园的春色!

其次,要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尊重人格,严慈相济。《数学课程标准》“基本理念”中的第一条说:“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数学课程标准》中的必须“面向全体学生”的表述是贯穿于新课程标准的一条红线。教师要“目中有人”切实关怀每个学生,开发每个学生的潜能,为每个学生的成才提供机会。人性中最宝贵的是受到别人的尊重和赏识,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体验人生的价值,并提升这种价值,这才是真正的教育、成功的教育。要让孩子感到你是一棵大树,把绿阴覆盖在他们身上;让体罚和变相体罚远离文明的场所。当然,作为教书育人者,也不能对学生的不良现象放任自流,宽严有度才是爱,做到严慈相济。

第三,要有敏捷的思维,开拓眼界、拓宽思路。机智地处理课堂教学中的偶发事件,实质就是或因势利导,或抛砖引玉,或移花接木,巧妙地把话题转移,摆脱眼前的窘境。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有敏捷的求异思维、发散思维,才能左右逢源,化险为夷。

第四,要有丰富的学识。有句话: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就要有一桶水,我觉得不对,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一桶水远远不够,要开凿一眼泉,有了源头活水才能胜任今天的教学。“开凿一眼泉,就是教师要终身学习。在当今信息化时代,知识的更新程度是惊人的。在教育教学中涉猎的范围不能局限于课本上的知识,还要走出课本,善于拓展相关的知识,用知识武装自己的头脑,融汇到教育教学活动中,保护学生爱问为什么的好习惯,让自己的课堂更充实、更丰富。如果教师能做到精通专业,又上知天文、下晓地理,并善于运用心理学的知识和原理,就能信手拈来,驰骋自如,找到偶发事件与教学任务之间的联系

读书的生活是精彩的、高尚的、幸福的,教师更要把读书当成生活的一部分并学以致用,时时用全新的教学理念来支撑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读了本书,给了我很大的影响,在今后的工作中我还需不断地学习以充实、以发展。

教师读书征文(六):今天,我们该如何做教师

在小学教育界,有一种”35岁现象“的说法。业界普遍认为教师一过35岁,就转入中年教师的行列,再也无缘各类教育教学评比,教育人生就此平淡而过。我也是这个行列的一员,曾经也为自己的青春年华悄然流失而感慨,也曾经把自己心中澎湃的教育热情用冷水浇灭。今天,当我再次读到管建刚的《不做教书匠》一书后,又一次陷入了深深地思索。

打开书的扉页,我看到了关于管建刚的介绍:

管建刚生于1973年,著名特级教师,江苏省苏州市学科带头,先后在《人民教育》《中国教育报》《中国教师报》《江苏教育》《教师之友》《小学语文教师》《小学语文教学》《小学语文研究》等全国教育报刊杂志上发表文章100多篇,著有《魔法作文营》《我的作文教学革命》《不做教书匠》《一线教师》等著作,创下带班两年,学生发表习作200篇的记录。

和管老师相仿的年纪,和管老师一样的追求。我也一度在教育科研上孜孜不倦的追求,曾经是《中国教师报》论坛的版主,曾经是《中国小学语文教学论坛》的特约研究员,曾经是《语文周报》社特约编辑作者。在管老师发表过文章的报刊上也曾经发表过数十篇教育教学文章,所教的学生每年都有大量的作文发表和获奖,”赵永攀“这个名字也曾经在网络上受到诸多教育同行的追捧。而这一切曾经拥有的激情都在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在慢慢地消磨。

细细品读,管老师对青年教师的八条建议不就是我曾经所追求的吗?年轻的岁月在消失,但是教育的职业却永远也不会改变。已近不惑之年,我该如何做教师?如何才能实现自己所曾经追寻的梦想?从《不做教书匠》中,我找到了今后要奋斗的目标。

做一名睿智者。管建刚说”把工作和学习当享受的人,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因为他每时每刻都是快乐的,他们是智者--生活的智者,人生的智者。“的确但凡有成就的老师都是诗书堆积起来的。王崧舟老师谈到读书时说:”人的生命有三个:生理生命、社会生命、精神生命。生理生命主要通过吃饭和呼吸来解决,社会生命主要通过交往来解决,而精神生命的成长主要要通过读书来解决。“薛瑞萍对读书的看法更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她说:”教师的语言魅力从何而来?读书--日渐不断的读书。除此以外,别无他法。“如何读书,苏霍姆林斯基为我们指明了方向:”每天不间断的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我想,只有迷恋读书的老师才是有魅力的,才是教育的智者,才能够真正使学生受到书香的熏陶。

做一名仁慈者。所谓仁者,便是宅心仁厚的人,对人对物充满爱心的人。年轻时总爱对学生发脾气,现在虽然有所收敛,但是也不是会冷若冰霜。前不久,我收到一位曾经教过的学生的短信”赵老师,这一年,让您辛苦了。喝口茶吧。噢,对了,别老板着脸,笑一笑,十年少啊!“我自认为对他们还是比较和蔼可亲的,不料在学生的心中还是留下了这样的印象。这使我想起了三年前在一个学生身上的一件事情。那时,我教的班级中,有一个特别调皮的学生,惹是生非,很让老师和同学们反感。作为班主任的我更是对其没有什么好脸色。在这种环境下,我觉得这个孩子过得很压抑。一次,带学生去春游,那天大家都很高兴。我和孩子们一起游戏、拍照。第二天,这个调皮的孩子母亲来学校接孩子,她告诉我:”昨天孩子回家特别高兴,他说今天赵老师对他笑了。“我的心不禁一振。一个随意的微笑居然带给孩子如此深刻的印象。”年轻的老师们,每天向学生露出几次真诚的笑,你会发现,课还是这么上,作业还是这么批改,但是,教育效率却提高了。“这是管建刚老师在书中对老师们的忠告。我也从中很受教益。笑对学生,做一名仁者。因为仁者无疆。

做一名谦卑者。管老师在书中的一段关于水的论述,让人颇受启发。他说:”水有了柔性,于是一切阻挡的大石头都被它磨去了菱角。每一条河流都是逶迤而下的,每一条大河都是蜿蜒曲折的。“我们一直认为勇往直前就是锐气,披荆斩棘就能成功,其实不然。刀磨得过于锋利,刀刃很快就会翻卷,从而失去作用。这就是所谓的”过犹不及“.真正的成功者,给我们的印象往往是谦逊,就如大海之所以是大海,因为它比哪一条河流都”站“得低。管老师的论述让我想起了小学语文特级教师王崧舟老师。王老师的成名也不是一蹴而就的。王老师总结他的人生分四个阶段,其中第二个阶段是孤独沉潜。没有任何公开课,没有任何荣誉,有的却是大量读书,大量听课,每年累计不少于200节,而且有记录有反思。我曾经去杭州拱宸桥小学拜访过王老师,王老师谦逊的态度着实让我感动,在和他告别时,王老师送我出门,他双手合十,很善意地和我道别。我似乎读懂了王老师成功的秘诀。洗去铅华和浮躁,不断地修炼自己,得意而不忘形,失意而不自卑。我想,这应该是人生的最高境界吧!

做一名开拓者。有一位商业人士讲,你必须睁大商业的眼睛,因为你一不留神商业的信息和情报,你就会被无情的商海淹没。作为教师,如果你不睁大眼睛,不以积极地心态去关注和学习心的知识和技能,也将被教育淘汰。所以,在教育日新月异发展的今天,我们必须做一名勇敢的开拓者,只有这样才能在改革大潮中立于不败之地。管建刚老师自己本身就可以现身说法。18岁教书,26岁发表教育文章,32岁出书,35岁被评为特级教师……唯有不断地开拓进取才会有如此的成就。从管老师的”魔法作文“,可以看出一条奇异的作文探索之路。办班级《评价周报》,坚持做了8年,和学生们一起办了300多期。在这8年”抗战“期间,依托班级作文周报逐步构建了”动力系统“”助力系统“”保障系统“”训练系统“.学生被写作热情被激发,自觉自发地写日记,一些同学一年写了10多万字。学生的作文水平大幅度提高。开拓进取,锐意创意,才是一位教师永不停歇的活力所在。

篇8:教师读书征文

做为一名老师,我经常对我的学生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要求学生每天读书,可想想自己,平时读了几本书呢?可能连学生都不如。感觉到自己脑子中的东西越来越少了。这学期,随着在教师和学生中开展的读书活动,我也跟着看了不少书,感觉真是收获不少。读书是提高一个人文化内涵不可或缺的重要途径。这学期我读了亚米契斯的《爱的教育》,使我懂的了爱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从于永正的《教海漫记》中,使我获取了微笑教学的真谛,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使我反省自己的教学行为。

除了看一些教育书籍之外,我也会看一些关于人生哲理的 书,如《谁动了我的奶酪》。书中有4个”人物“―――两只小老鼠”嗅嗅“”匆匆“和两个小矮人”哼哼“”唧唧“。他们生活在一个迷宫里,奶酪是他们要追寻的东西。有一天,他们同时发现了一个储量丰富的奶酪仓库,便在其周围构筑起自己的幸福生活。很久之后的某天,奶酪突然不见了!这个突如其来的变化使他们的心态暴露无疑:嗅嗅、匆匆随变化而动,立刻穿上始终挂在脖子上的鞋子,开始出去再寻找,并很快就找到了更新鲜更丰富的奶酪;两个小矮人哼哼和唧唧面对变化却犹豫不决,烦恼丛生,始终固守在已经消失的美好幻觉中追忆和抱怨,无法接受奶酪已经消失的残酷现实。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唧唧终于冲破了思想的束缚,穿上久置不用的跑鞋,重新进入漆黑的迷宫,并最终找到了更多更好的奶酪,而哼哼却仍在对苍天的追问中郁郁寡欢……

由此想到了自己,在生活中、在工作中害怕改变,常常为后退、慵懒、安逸寻找借口和理由。不善于学习或学而不思、不勇于进取或有心思无践行,心胸不开阔,眼界不高远。不嗅嗅、不匆匆、也不唧唧,却常常哼哼。

”奶酪“自然是个比喻,代表我们生命中的任何最想得到的东西,它可能是一份工作,也可能是金钱、爱情、幸福、健康或心灵的安宁等等。我喜欢这本书,因为它是一个可爱的故事,轻松愉快地便澄明了混沌的生活。当一位被变化所困惑的人坐在一面肮脏的镜子前,希望看清自己的真面目而不得时,《谁动了我的奶酪?》就像一位智者,用一条白毛巾从容不迫地擦去镜子上的污迹,让困惑者真正发现自己的问题所在。

世事变化本无常,《谁动了我的奶酪?》告诉我们一个最简单的应对方法,那就是把跑鞋挂在脖子上,时刻准备穿上它,在千变万化的世界里奔跑追寻。

教学工作是繁重、琐碎的,生活又常常考验着我们。如果我们没有一个良好的心态,没有随时奔跑追寻的准备,没有一个平常心,那人生将不堪重负。一个人面对太阳,眼中就是阳光灿烂;如果背对太阳,看到的将永远是自己的影子。一件同样的事情,从不同的角度看,会有不同的效果。面对同一扇打开的窗子,有的人会欣喜地呼吸新鲜的空气,有的人则皱着眉头讨厌蚊蝇的到来。无论对待成功还是失败,都要有一个良好的心态。成功固然可喜,失败却也是一笔不小的财富。在教学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不如意的事情。如个别学生不听话、教学成绩不理想等,这些都是很正常的。在教学中,很难有常胜将军,关键是如何对待。每一次考试,都代表着过去,不代表将来。我们要及时地找出失败的原因并加以弥补,任何力图辩解的话语都是起反作用的。试想一下……

一个整天怨天尤人的教师,怎么能培育出坚强乐观的学生?

一个整天唉声叹气的教师,怎能指望学生在人生的旅途中勇往直前?

一个教好教坏都无所谓的教师,又怎能赢得学生的尊重?

教师的情绪,教师的脸色,最能直接地在学生身上起到影响作用。有人说,一个人一天的情绪从早上一起床就定了调,一节课的成败从教师走进课堂时的神态就辨得出。学生是最敏感的,也是最容易受影响的。

教师读书靠的是长期的积淀,坚持不懈的读书,读好书,耳濡目染,日积月累,才会储备真知,才会受到文化的熏陶,才会不断完善自我,提升教育教学艺术,在教学中得心应手、游刃有余;才能展现个人魅力和为师者的风范。一个教师如果没有拥有一定数量的书籍、报刊、杂志那是不行的。读书,应该成为教师的一种生活方式。只有如此,教师才能以自己的书卷之气,去熏陶学生,使之热爱读书,与书为伴,成为未来学习型社会的”读书人“,而教师也才会成为真正的”学者型教师"。

篇9:教师读书征文

《山东教育》这本书,让我获益良多,成为我工作中的良师益友,也是我心中的最爱。曾经作为一名新教师,没有经验,没有教学技巧,没有管理方法,多年来,是这本书给了我许多这方面的知识经验,更教会我怎样才能做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怎样教书育人。作为一名年轻的班主任,教育与管理经验的缺乏,让我非常渴望能够有一本百科全书式的班主任教学指导,来帮我解决在学生管理过程中出现的所有问题,然而几经周折,搞得身心俱疲,结果却不尽人意。后来期刊中《半部治班级》一文点醒了我:教学管理方法不仅仅在教学管理书籍中,不要把自己局限在教学管理的框架中,要跳出教学,传诵经典,从不同的书籍中获得灵感,汲取精髓,最后再转化为教育理论来管理班级,如此才会获得最适合自己的教育与管理经验。

通过阅读《山东教育》诸多方法我体会到:我们自身的专业素质要过得去,以前说“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自己就要有一桶水”。而这个说法对现在和未来的教师已经不够了,“桶”里水毕竟“死水”,不更新它可用含量就会大大降低,作为跨世纪的教师,我们要想办法去开凿并拥有“一眼泉”,在平时的教学中,不能孤立的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搞花架子,而应该从教学内容出发找到学生的兴奋点,旁敲侧击从点到面的提倡发散思维,提供多角度、多思维思考问题,充分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深入学生,听取他们的意见,那就会事半功倍。

曾经对“严师出高徒”这句话深信不疑。然而期刊里《将微笑送给学生》一文,却让我对这话有了动摇,慈师也能出高徒!文章中,一位老师本是性格开朗、爱说爱笑,但是为了管好班级,整天板着脸上课,处理学生纠纷,一个月过去了,班级纪律非常好,然而老师却感觉出学生明显的和他远了,课堂上也失去了师生爽朗的笑声。恰逢一篇作文《我想对你说》,老师了解了原委。孩子们是这样说的:“老师,请您笑一笑,再让我们听到您的歌声,看到您和我们一样玩皮筋好吗?看到这,不仅仅是文章的作者受到了震撼,我的内心也久久不能平静。

我深深地反思着:在与学生谈话时要平等对话式,多点鼓励、少些责备,以便有针对性的教育他们,当学生有了进步时,应予以肯定、赞扬,鼓励他们更上一层楼;当学生犯错误时,应与他们一起分析原因和危害,帮助他们制订改正的措施;当学生遇到困难时应该深入了解学生情况,帮助解决,从而使学生感到我们老师的可依赖。陶行知先生说过:“教育不能没有爱,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真诚地热爱学生,才能激发学生对老师的尊敬、信任和亲近,使学生对你所传授的知识感兴趣!有必要对学生进行经常性的思想教育,现代的学生见多识广、思想活跃,应指导学生建立一种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在思想教育工作中抛弃那种反映出“师道尊严”,尊重、关心和爱护每个学生,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师生只有在平等、情感交融的情况下,才能推心置腹地沟通思想,增进双方的相互了解、相互信任,从而在平时的课堂中互相配合,教学相长!教育是心心相应的活动,需要爱、需要尊重与理解的过程,“人非草木,孰能无情”,相信我们的真诚和良苦用心会换来学生的进步!

有人将学生比作花朵,脆弱而敏感,稍微照顾不周就不会开出令人满意花朵,如果对们多一些关爱与细心,就会开出又大又美的花朵来,教师不仅要有精深的专业知识,更有一颗爱心,和学生像朋友一样,继续着“教与学”这获得了桃李满天下的硕果,我想作为教师还有什麽比这更幸福的呢?一期期刊读完,掩卷而思,几分收获,几分窃喜,收获的是新的教育思想和方法,窃喜的是日后多了一个请教的良师、交流的益友,思想终归于实践,一次的收获不应成为我停步不前的理由,作为一名年青教师,怀揣着对孩子、对教育事业的无限热爱,在《山东教育》的殿堂里不断的学习与汲取,将成为一种习惯、一种坚持、一种追求。

一个教师的胜利青春不能保持,但是它可以保持职业青春。教师应该像一个有能源支持的火炬,一边燃烧,一边生长,在不断的学习过程中,不断的丰富自己,使自己有更高的燃烧值,更高的照亮度,这样才有可能在有限的从教生涯中,为祖国、为民族的教育事业、为千百万人的成长做出一份自己的贡献!

篇10:教师读书征文

教师读书征文

读书,能够促进教师的精神生长。人,最可怕的是灵魂空虚和精神萎缩。由于生存的压力和物质利益的诱惑,大家都把眼光和精力投向外部世界,不再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其结果是灵魂日益萎缩和空虚,只剩下了一个在世界上忙碌不止的躯体。对于一个人来说,没有比这更可悲的事情了。避免陷入这种“更可悲”状况的最可行的办法唯有读书。

书籍会使教师不再自甘平庸、俗不可耐。读书,才能消除“职业倦怠”、生命衰微,使教师具有充实的灵魂和不断生长的精神。书籍中,那些大师充满生命激情和智慧的言语,超脱的情怀,会使我们变得特别开阔、灵动、开放、乐观、旷达。一个对书籍敬而远之的人,不管他怎样刻意包装,总是难以潇洒起来的,惟有经过书卷的浸润,才有可能超越自我、发展自我。当我们独处的时候,享受读书的乐趣;当我们交往的时候享受读书带来的文雅和气度;当我们创造教学生活和生命的时候享受读书而获得的魅力。这时候,就会产生一种奇异的感觉:书中那金子般的思想和奇妙的灵智是支持生活和生命的一部分。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无限相信书籍的力量,是我的教育信仰的真谛之一。”从某种意义上说,一个教育家的成长历史,就是他的读书的历史。教师作为传承文化的使者,必须伴随着读书而发展而超越自我。

读书,能够使教师不断增长职业智慧。读书是课改的需要。新课程的实施,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尖锐而有力的挑战。新课程不再像传统课程那样统一机械、墨守成规,很少变通,而是具有许多不确定性:多元智力和多元价值取向,决定了教学目标和结果的不确定性;个别化教学决定了教学对象的不确定性;综合性的加大决定了教学内容的不确定;师生共同探讨新知决定了教学过程的不确定性;教师作为课程具有的自主性决定了教学方法的不确定性;……教学的多样性、变动性决定了教师必须是个娴熟而高超的教育教学设计者、决策者、支配者、智者、专业知识的发展者和创造者。

不读书,就不知道当今教育观念变化之大,教育形势发展之快,也不知道自己的教学观念落后到什么地步,自己过去的教学是多么可悲、可笑。只要一读,就会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心里就会敞亮多了。

要读教育改革的理论,读优秀教师的教学经验总结,读哲学,读文学,读历史,读科学……在与大师、优秀教师的对话中反思自己的理念,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将读与思,读与教,读与研等结合起来。

书读多了,认识提高了,实践也就有了方向,有了信心,有了力量,就能使自己的教学闪耀着睿智的光彩,充满着创造的神奇。教育需要知识渊博的教师,教育要培养出智慧的人材,而只有知识渊博的教师才能培养出智慧的学生。

让书的精髓融入我们的生活、融入我们的生命,让我们的生命之花开得更加绚丽多彩、富有活力,那就让我们多读书吧。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篇11:教师读书随笔

暑假里,我看了《希腊神话》这一本书。

书中塑造了众神之王宙斯、天后赫拉、智慧女神雅典娜、月亮女神阿尔忒弥斯、太阳神阿波罗、战神阿瑞斯等的人物形象,还讲述了一些半神半人的英雄传说,包括赫拉克勒斯的故事、俄狄浦斯的故事、阿尔克迈翁和项链以及特洛伊的系列故事,其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数普罗米修斯的故事了。

天地创造之初,大海在涨潮,鱼儿在水中嬉戏,小鸟在天上歌唱。天神之子普罗米休斯仿造天神的形象创造了人类,他教人类观察星辰和季节,教他们说话和写字。他训练马匹拉车,给病人寻来草药,指导人类一切生活上的技能。但在一次献祭的宴会上,普罗米修斯冒犯了众神之王宙斯,使得人类得不到火。普罗米修斯没有被宙斯吓倒,当太阳车从天空经过时,他趁机偷取了火种带到了人间。普罗米修斯因此再次得罪了宙斯,被宙斯困在高加索山上,多年后才被赫拉克勒斯解救出来。

读了这个故事,我十分敬佩普罗米修斯的机智勇敢、不屈不挠、勇于献身的精神。这种精神也鼓舞着我们现代人去战胜各种各样的困难,追求更加美好的现代生活。

《希腊神话》里还有许多的故事都充满了无穷的魅力,它将伴随着我们度过一个美好的童年时代。请同学们也来读一读这本书吧!

篇12:教师读书随笔

“明天又是新的一天了”,这是出自《飘》的一句耳熟能详的名言。这一句话,激励着在美国南北战争的岁月里沉浮的女主角——郝思嘉,也深深打动了我的心。而这个被我品味数次的故事,也在这句结尾话的余香中令人倍感回味。

郝思嘉,继承了母亲的娇美与端庄的淑女仪态,同时也具有父亲的北方粗犷。然而,接二连三的打击令她头一次体会到了命运的残酷。读完之后,我掩卷沉思。郝思嘉在经历这一切之后,她是用什么力量支撑自己走下去的呢?白瑞德离开她之时,她在文章末尾想准备用那个老法宝——暂时不去想那些,先做好准备迎接新的一天。这一点是郝思嘉的老法宝,不也正是我们应对生活中的困难方法吗?说真的,生活中大大小小的挫折有太多太多。我们不得不面对这些我们唯恐与之照面的恶魔,我们只有从自身心态调整去冲破这些挫折。不要害怕失败,我告诉自己。要像思嘉那样在重担、在劳累、在天大的打击前面依旧把下巴高高扬起,因为生活仍在继续,因为明天的太阳依旧普照四方,因为我们还享受阳光的恩惠——我们缺乏的,只不过是转过身去看看那轮红日,我们并非只拥有脚下的黑影。

只要有明天,就还会有希望,您看那轮朝阳,黑夜之后,就是新生。

篇13:教师读书随笔

教师读书随笔

自从开展读书活动以来,我再次以饱满的热情跨入读书的行列,与大家一道遨游书海,重新领略书的韵味,品尝书的甘甜,继续秉灯夜读,沉醉书香,学生时代读的是教科书,走出社会读的是故事书、文艺书,参加工作读的是教案与参与书,说实在话,在没开展读书活动之前,我没有认认真真地、象模象样地读过一本教育名家的教育专著,偶尔读的都是一些零零星星的教育杂志上的文章,有点兴趣时读一点日常杂用方面的书籍,象现在这样静下心来读一本本名家名著,并且还要写读书笔记,读后感悟与体会,几乎从未有过。通过一年多的读书,使我大开眼界,精神世界为之更加丰富多彩,生命得于升华,对书籍的看法也有一个新的认识,新的评价。书籍确实能安慰我们的心灵,美化我们的心灵,静化我们的心灵。它里面有星光的闪耀,有雨露的润泽,也有花草的芳香,既有黄金屋,也有颜如玉;它既能把人生引入歧途,使你饮恨终生,也能使人生辉煌,无限幸运。以前,书籍对我来说是一种折磨一种痛苦,枯燥无味;现在是一种吸引一种味道,读后心怀豁达,是一条河流,一片天空和大地,心旷神怡,虽然说不上陶醉,但也说得上是一种享受,一种幸福与快乐。

读了李镇西老师的《做最好的老师》,使我真正领会了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离开了情感一切教育都无从谈起的真正内涵。读了朱永新老师的《我的新教育之梦》,带我走出了对日常教学的困惑与迷茫,走进了新的教育理念。读了《素质教育观念学习提要》一书后,让我学会了理解、宽容、善待学生,明白了师生之间的民主、平等的魅力,懂得了因材施教的真正含义。这本书,让我改变了教育态度、改变了教育行为,改变了对学生的看法。按书中的观点,方法去尝试、去面对教学,确实使我重新为师,重新领悟到教育的真谛和愉悦。

以前也曾读过这样的文章,介绍人家是怎样宽容、善待一个学生,但自己总也不知道怎样才算最大限度的理解、宽容、善待学生。读了《素质教育观念学习提要》一书后,终于找到了一个很好的答案:问题学生不一定是坏学生。还举了一个例子:英国科学家迈克劳德,上小学时曾在玩耍中杀死了校长家的一只狗,这个错可犯大了,大家都为他担心,为他捏把汗,不知校长该会如何处罚他,哪知他遇到了一位宽容大度的校长,允许他解剖那只狗,不过要画出狗的血液循环图和骨骼结构图,就算对他这次行为不当的处罚。正是这个包含理解、宽容、善待心怀的惩罚,使小迈克劳德爱上了生物学,并最终发现胰岛素在治疗糖尿病中的作用,从而登上了诺贝尔奖的领奖台。这个故事使我明白,原来宽容、善待也能很好地融入惩罚,关键是要用对方法。因而,本学期我结合这个事例,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对以前的教学态度,教育行为进行了深刻的反思,进一步认识到以前的教学中取得的一点点成绩都是靠对学生惩、压、挤、吓逼出来的,真正没有好好地善待他们,是逼他们学、压他们读,罚他们做、骗他们考,一步一步的高压政策,把他们看作是一个个装知识的容器,不断地往里塞,特别是对待问题学生、学习差的学生,只要看到他们就没有好心情,就有一种厌恶感,只一点小错就会拉下一张脸,怒目圆睁,甚至于高声大骂,象训贼一样说的一无是处,批得狗血淋头,纯粹把学生当犯人对待,有时罚站、罚抄、罚做,饿饭,甚至动板子,用鞭子,扇巴掌、扯耳朵对其进行所谓的教育,既伤害了学生心灵,又侮辱了学生人格,失去了学生尊严,现在回想起来真不应该,总有点内疚感。这个学期我一改常态,对待学生满面春风,关怀倍增,热爱有加,心里总是有一颗相信、信赖学生的心,决心既当他们的老师、长辈、又要成为他们的朋友、伙伴。让学生有话跟你说,有事帮你做,有问题向你请教,喜欢与你亲近。一学期下来,发现每个学生确实都有优点,都有可爱之处,都是可塑之才,例如我们班上的舒小龙,爱动,常常惹事生非,喜欢打架,而且学期初经常打架,开学后不久便伙同他人去偷群众的甘蔗,被人当场抓获,并缴掉了自行车。蔗主要求每人罚款2元,以示赔偿,才能赎回自行车。他家里本来就困苦,又是偷盗赔偿,他那敢向家里要钱,只好天天步行。我经过耐心的教育,并替他交了2元钱领回了自行车,他很感动,决心好好改正,听老师的话,遵守纪律,后半学期有比较大的转变,不那么惹事生非了,他的画画的很好,还为班上出了几期黑板报。还有方羽同学,是个学习基础差,经常不交作业,书写极为马虎了事的学生,人又生的不怎么好看,你如果心情不好去看他,肯定是一只眼出脓,一只眼出血,但我沉着性子,心平气和,耐心细致地找他谈话,指出他的错误和毛病,并发现他很乐意助人,经常帮助同学抹黑板扫地,帮老师打开水,打扫办公室,我每次都表扬他,作业也能按时交,而且书写得越来越好,有一次他做得非常端正、正确,我就写了一幅书法给他,他受宠若惊,很感动,也很惊讶,因为老师的书法只送给每次考试出众的同学作为奖励,今天送给我,我能不高兴吗?从此,他每次作业都能认真对待,认真完成,字也越写越好。从中可以说明宽容、善待的教育是成功的教育。通过读这本书,使我充分认识到,作为教师,要善于从学生身上找原因,学生产生的错误,多数是心理问题,有时是好奇心导致,有时是行为过失,有时是表现欲所致,有时是一时冲动。作为教师,我们应以平等、信赖、尊重去走近学生。多走近学生,与学生打成一片,你会发现学生需要的并不是一个管教者、而是一个让他们能用欣赏的眼光去积极模仿的榜样和示范者,是一位有宽容大度的慈祥温和的长者,只有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才能真正因材施教,才不会因为你的惩罚而失去尊严、失去自信。因此,读书能让我陶醉,读书能让我思考,读书能改变我的行为,读书能伴我成长,走向更加成熟的自我。

今天,当我站在书香伴我成长的演讲台上时,我虽然没华丽的词藻去赞美书籍,没有动听的语言去诉说读书的快乐,但我深信,在往后那伴有书香的日子里,我会过得更充实,过得更愉快。让书与生命融为一体,以书为伴,相信明天会更好!

最早了解张刘祥局长是去年在《山西教育》读过他为“视点”栏目所作的文章《办好学校,教师第一》和《读书,应该成为教师的一种信念》,深深被这位书生局长新锐的观点所触动。寒假时间充裕,几乎每天行走于网络论坛中汲取营养;不经意间,“教育在线”张刘祥的主题帖子“理想与行动”跃然跳入我的视线。认真读之,就像孙明霞老师所描述的那样“简直就是一座丰富的宝库,让我欣喜若狂,喜形于色,终于找到了这样好的学习地方”。激动之情溢于言表,不断的关注、回帖、交流,并进驻到了他的博客“秋水共长天一色”,深深被他的激扬文字所感动。这些精妙之言,给人以启迪,助你以行动,激起了读者对教育的热情与追求。我还注意到了张刘祥局长已有两部随笔著作《且行且思——基础教育工作收集》和《求真与创新——写给中小学教师》问世初,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向张局长求取那座深藏经典的“艺术宝藏”。

一、从爱生入手,感悟“教育的真义”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从意大利作家德·亚米契斯的《爱的教育》到当代教育家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始终以“爱生”为主线,来诠释教育的真谛。教师只有自发成为播撒爱的使者,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用爱造句,用爱生活,才能“奏响爱的旋律”和教育最强音。当一名好教师,要关心学生,尊重学生,信任学生,理解学生,宽容学生,这五个方面诠释教师的的标准——就是爱,进而达到师生心灵共呼应,奏响教育主旋律。“学会关心,为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基”,“尊重每一个学生”“补上感恩教育这一课”等紧紧围绕一个“爱”字,从每一个细节中洞悉教育之事,感悟教育之真,在点点滴滴,润物无声的教育中塑造孩子。让教师们都知道,拥有一可爱学生的心是当一个好教师的最基本的条件。但愿我们的每一位教师不在做陶行知笔下的“糊涂先生”,希望大家领悟爱的真谛,感悟教育的真义。

二、从课堂切入,挖掘“教育的智慧”

课堂是教师演绎人生的舞台,是教师成长的生命绿洲,更是教师展现教育智慧的平台。教育是艺术,是追求,需要教师智慧来表现,它正是教师在处理日常教育问题所表现出来的机智、技巧和艺术所在。德育专家王晓春的《教育的智慧从哪里来——点评100个教育案例》一书,给出了详尽的答案。作为教师,应该时刻研究课堂,梳理课堂,精心打磨每一课,醉心锤炼每一句语言,让课堂因生成而更精彩,让教育的智慧尽情构建充满活力和激情的温馨课堂。大量读书,深入实践,及时总结,积极科研,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向名师学习,学他们的奉献,学他们的敬业,学他们的创业精神,不断完善自己,让课堂扮演好教师演绎人生的舞台,展示挖掘课堂中教育的智慧。

三、从成长入手,培养“教师的精神”

学习,是教师专业成长的“保鲜剂”。教师的成长关系着课堂教学的成败。激情与理想并存,在学习中成长,在反思中感悟,突出教师专业的自主成长,让教师有意愿和能力进行教育教学的实践性探究,实现自我发展的成长。这样教师应做好“读书、反思、写作”三件事,坚守自己的个性,“不跪着教书”,坚持求真与求实,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在逐渐反思中成长,书写精彩的人生。学校的发展,学生主体的凸现,依靠教师来推动和实现,因此,“办好学校,教师第一”。每一位教师都有自己的思想,具备独立思考的精神,与时俱进,紧跟时代步伐,善于学习,勤于思考,勇于实践、敢于超越,一次次用心点燃校园里每一个幼小的心灵中渴望知识的火焰。

没有付出,哪来成功,没有积累,哪来精彩!让我们的每一位教师都用终生的时间来备好每一节课,在反思写作中引领成长,执着的培养教师的精神。

四、从行为入手,提高“教师的素养”

北师大教授肖川认为“教师的素养包含三个层面:文化底蕴、教育追求和教育智慧。”笔者理解为教师的素养包含的范畴很广泛,素质、人格、礼仪、健康和习惯等等,而这些都涉及教师的行为艺术。但目前中小学教师中普遍存在的“人文知识缺少、文化底蕴不足,艺术修养肤浅”三大问题是困扰着教师的人文素养,学校必须下大力气、通过多种途径提升教师的自身修养,书中提出的“读名著、拜名师、游名胜”“三名”策略,不失为好方法,从中汲取经验,品尝教育的力量,提升教育的智慧。陶行知“四块糖的故事“作为教师我们耳熟能详,就在于陶老有一颗宽容的爱生之心,善于与学生面对面交流。站在学生的立场多想想,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期待与信任。教师要有学习的习惯,从书中学,从网络中学,在工作中学,在反思中学,在写作中学,做一个学习型、反思型教师,遨游书海、冲浪网络,架构教师成长的“立交桥”,让博客为教师成长“添翼”,让写作为教师成长“催化”、“助推”,让教师的一切行为成为教师的自觉行动,努力提高教师的素养。

五、从校园切入,散发“书籍的芳香”

莎士比亚说:“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没有书,不能称其为校园”。让师生多读书、读好书,书香定会绽放在校园,散落在每一个角落,滋润着校园里我们每一个人的心田。我们可以想象,师生生活在书籍的世界里,通过多种途径,补充精神元素,在阅读中快乐成长,师生时时,处处充满着阅读的喜悦,一个个故事让我们醍醐灌顶,一则则哲理让我们豁然开朗。让我们的每一位教师学生都把捧读书籍作为一种生活习惯,让校园里的每一个角落见证师生读书的热情,我想我们的校园定会书香满园,处处散发书籍的芳香。

六、从成果切入,展示“读书的收获

“读书,读书,再读书!——这是教师教育素养这个品质要求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任帕夫雷什中学校长时,就规定了教师读书是“金科玉律”。读书让我们聆听大师们的教诲,饱餐大师们的智慧,它犹如指路明灯,为我们指明了教育的方向,点亮了心中的希望,领略从大地深部涌出却向着理想的天空升腾的“行知合一”的教育著作,享受着千姿百态、营养丰厚的“教育大餐”,伴随着一部部追寻新理念,探求新实验的教育大作,走进一个个智慧的世界,让精神食粮滋润我们的心田。

让读书成为可能,让读书成为习惯。当一名读书校长、教师,感悟人生,捕获理想,是我们大家共同的理想。阅读它,走进它,让我们放飞理想,走向辉煌!用阅读滋养心灵,用读书丰厚底蕴,使我们内心开放、鲜活、细腻和温和,从云中漫步到日常教育中的润物无声,从理论延伸到实践,我们深深的感受到读书给我们的不只是启迪,更是一种享受。书籍是无价之宝,让我们用心领略、触摸教育的风景,展示读书的收获。

从张刘祥局长的书中我们看到的是张局长的成长过程,他用心书写的那些真实的、求真的、创新的激扬文字,不仅是写给我们广大中小学教师的,更是写给他自己的,这不仅是对广大中小学教师的殷切期望,更是他自己工作的真实写照。读着他,品着他,我们更加真实的感受到了这位读书局长——张刘祥!

篇14:教师读书随笔

作为一名一线的小学教师,在三十年的教孩子涯中,让我逐渐体会到了作为一名教师的崇高,也让我领悟到了作为教师的肩上的重担,当前我国正在进行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此次改革是建国以来规模最大、涉及内容最全面的一次课程改革。它对广大教师提出了全新的挑战,从中体会到了课程改革对课堂、对教师、对孩子的冲击,同时也存在一定的困惑。

首先,要有一颗热爱孩子的心,涵养师爱,以情促教。育人之道,爱心为先。台湾教育家高震东说:“爱自己的孩子是人,爱别人的孩子是神。”教育本身就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如果教育未能触及人的灵魂,为能唤起人的灵魂深处的变革,它就不成其为教育。要实现真正意义的教育,爱几乎是惟一的力量。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在什么条件下知识才能触动孩子个人的精神世界,才能成为一个人所珍视的智力财富和道德财富呢?唯有在这样的财富下——用形象的话来说,就是在知识的活的身体里要有情感的血液在畅流。”

记得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你想把自己的孩子交给怎样的老师来培育,你自己就做这样的老师吧!是的,老师,请把美好的笑容带到学校,把对人与对世界的良好期盼带到同事们和孩子们面前,像孩子一样瞪着好奇的眼睛清点知识;把游戏这一人类最古老的快乐的方式引入课堂;把那些用了好些年的训词换成赞美,换成幽默;把那些尘封在角落里的各种各样的表情丰富在脸上,用你的脚尖轻盈地点地,听脚步声在走廊里击起快乐的回响。

那些特别的孩子孩子正是通过犯各种各样的错误来学习正确的;我们永远都不要绝望,是因为只要我们充满期待,他们或许很有希望。”“照亮学校的将永远不是升学率或者其他名和利的东西,而是圣洁瑰丽的师道精神,是一种对孩子的不染一丝尘埃的博大的爱,和对每个孩子作为无辜生命的深深的悲悯。

怀着爱和悲悯,我们不放弃,绝不放弃。让我们专著的神情告诉所有人,我们没有放弃。”从这些话中我深深地感受到用爱心去开启孩子心灵的窗户,走进孩子的心灵世界,成为他们的良师益友的重要性。其实后进生同优秀生一样他们都是祖国的希望。对于那些尚未开放的花朵,我们就应该倾注更多的耐心,倾注更多的温暖,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他们,百花齐放才能迎来满园的春色!

其次,要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孩子,尊重人格,严慈相济。教师要“目中有人”切实关怀每个孩子,开发每个孩子的潜能,为每个孩子的成才提供机会。人性中最宝贵的是受到别人的尊重和赏识,保护孩子的自尊心,尊重孩子的主体地位,让他们体验人生的价值,并提升这种价值,这才是真正的教育、成功的教育。要让孩子感到你是一棵大树,把绿阴覆盖在他们身上;让体罚和变相体罚远离文明的场所。当然,作为教书育人者,也不能对孩子的不良现象放任自流,宽严有度才是爱,做到严慈相济。

第三,要有敏捷的思维,开拓眼界、拓宽思路。机智地处理课堂教学中的偶发事件,实质就是或因势利导,或抛砖引玉,或移花接木,巧妙地把话题转移,摆脱眼前的窘境。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有敏捷的求异思维、发散思维,才能左右逢源,化险为夷。让孩子灵动的思维火花不断迸发,充分享受学习的乐趣,是富有实践智慧教师的明智之举。

第四,要有丰富的学识。有句话:要给孩子一杯水,教师就要有一桶水,我觉得不对,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一桶水远远不够,要开凿一眼泉,有了源头活水才能胜任今天的教学。”开凿一眼泉,就是教师要终身学习。在当今信息化时代,知识的更新程度是惊人的。在教育教学中涉猎的范围不能局限于课本上的知识,还要走出课本,善于拓展相关的知识,用知识武装自己的头脑,融汇到教育教学活动中,保护孩子爱问为什么的好习惯,让自己的课堂更充实、更丰富。如果教师能做到精通专业,又上知天文、下晓地理,并善于运用心理学的知识和原理,就能信手拈来,驰骋自如,找到偶发事件与教学任务之间的联系,迅速地切入正题。

读书的生活是精彩的、高尚的、幸福的,教师更要把读书当成生活的一部分并学以致用,时时用全新的教学理念来支撑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读了本书,给了我很大的影响,在今后的工作中我还需不断地学习以充实、以发展。

篇15:教师读书随笔

近日读了《赏识你的孩子》一书,读后感受颇多。全书用许多生动的案例诠释了“期待效应”试验、“需要层次”理论、“多元智能理论”等教育理论知识,阐释了实施“赏识”教育的重要性、可行性,通过一个个令人扼腕叹息的教育故事,喊出了教师要善待每一个生命的教育理念。

一、让人人都享受一份关爱

德育需要一种宽松、宽容和温馨的环境,对孩子偶然的错误和闪失,不要过分求全责备,因为教师偶尔也会有背离道德的言行。孩子在形成良好品行的过程中,尤其需要教师的关爱。爱,是一种重视,一种呵护。我们要站在珍视每个生命价值的高度去关爱每个生命个体的成长,像呵护荷叶上的露珠一样,去保护孩子的自主发展权。我们要重视每个个体的存在,每个人都是同样重要的。所有的人都应该得到发展,不管是优秀的,还是发展有困难的,甚至是家庭特殊的,要不带任何功利的

心理学家威廉·杰姆士说:人性最深层的需要就是渴望得到别人的欣赏和赞美。因此,当教师能够以“赏识”的言行对待孩子,就会激励起孩子无穷的勇气,唤醒他深埋的潜能,鼓舞他向着成功之路大踏步前进。而要让教师拥有“赏识”这一法宝,根本就是要激发起教师的爱,让教师出于爱来工作,而不仅仅把教育当成一个职业或是一种谋生的手段。

“疼爱自己的孩子是本能,热爱别人的孩子是神圣!”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育中倾注了爱,教师就会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孩子,欣赏孩子每一个幼稚的想法和行为。教育中倾注了爱,教师就会以宽容之心对待孩子,理解孩子身上存在的不足。教育中倾注了爱,教师就会理解、接受、运用“赏识”这一有效的教育手段,在教育的花园中耕耘

二、让人人都享有一次机会

“以人为本”,“一切为了每一个孩子的发展”是新的课程理念。每一个孩子的潜力是巨大的,而发展潜能的金钥匙就是自信心。孩子在形成良好的品行过程中,尤其是后进生特别需要教师的鼓励和表扬。鼓励和表扬的力量大于批评和处分的力量。孩子在校接受教师的表扬和赞扬中,他会自觉地放大自己的优点,对自己表现出强烈的自信,极力使自己变得优秀,一些不良的品行也会在不知不觉中消除。

针对孩子的特点进行赏识。“赏识”这个词,《现代汉语词典》给出的解释是:认识到别人的才能或作品的价值而予以重视或赞扬。这就告诉我们每一个教育者都必须首先认识到孩子的才能,然后再予以重视和赞扬,要有针对性。也就是说并非“拉到篮里就是菜”,胡乱指着孩子的某一言或某一行大加赞扬、夸奖之能事,而是针对孩子的特点进行赏识。赏识是一门艺术、一门学问,是教师的一门必修课。教师要通过不断的钻研、深入的学习,掌握赏识这一有效手段,并在适当的时机、合适的场合发挥其最大的作用。

三、赏识不是万能的,但可以接近万能。

《赏识你的孩子》中无数的成功者的经历都告诉我们:外因并不是决定因素,内因才决定了事物的最终走向。孩子的成长应该是孩子自己的事,唯有调动和依靠孩子自身积极因素才能真正做到。美国作家巴德·舒尔伯格七八岁时写了第一首诗,母亲对他的评价是“精彩极了”,父亲的评价恰恰相反:糟糕透了。从母亲的“赏识”声中,他得到了爱的力量,那成了他今后灵感和创作的源泉;从父亲的批评声中,他得到了警告的'力量,于是不时提醒自己“小心、注意、总结、提高”。

在这两种力量的鼓励下,他终于成为一个著名的作家。透过这个事例,我们可以认识到,赏识是很多促进孩子成长的催化剂中的极为有效的一种,它能够激励、唤醒、鼓舞孩子内在的积极因素,从而使很多的不可能成为可能。

很多时候,我们怨天尤人,埋怨孩子不够聪明,埋怨好心得不到好报,静下心来,想想平日里那些毫不起眼的孩子,那些尽惹我生气的宝贝,原来也都有可爱的一面。猛然醒悟:其实,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的闪光点,只是有时匆忙的步履,泥泞的心情遮掩了我们的双眼;繁琐的工作,忙乱的头绪,钝化了我们的敏锐;成绩的镣铐,升学的压力扰乱了我们的心智,所以我们看到的,更多的是孩子的缺点,而忽略了那一双双天真的眼睛,那一颗颗纯洁的心灵。

他们需要老师的关心和认可,需要老师的呵护和鼓励,即使因为无心犯了错误,也需要我们的老师温和地指出,他们需要的是引导而不是指责,是真诚而不是伪善。他们是成长中的孩子,需要尽情地沐浴阳光,吸吮雨露,需要风雪的磨练,鲜花的簇拥。他们是最为敏感的一个群体,能准确地识别老师对他们的帮助是出于关爱还是仅仅是功利的表现。所以教育应该是牵手,是澄明,是温情,是质朴,是师生间的彼此信任,相互尊重,互相理解。所以要学会赏识你的孩子,先学会从心底去爱他们。

赏识孩子,将他们当作自己的孩子来看待,挖掘他们的闪光点,理解孩子、相信孩子,不断地鼓励表扬他们,我想我们也一定会得到皮格马利翁效应的。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詹姆斯说过这样的话:“人性中最深切的本质就是被人赏识的渴望。”无论年龄大小,地位高低,人们都希望得到别人的不同,都不会拒绝别人的赞扬,来自别人的赞扬或奖励,都会令被表扬者产生愉悦的情绪体验,那么孩子也一定会朝着你引导的方向前进的。

篇16:关于读书 教师随笔

2013/9/17    星期二    晴

关于读书

读书活动已经开始一周多了,一直不断地想办法,如何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同时教给孩子读书方法。

家长和老师是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双翼,缺一不可。为了更好地开展读书活动,谈谈读书对孩子的好处。

读书的好处众所周知,读书不仅丰富人的精神生活,而且能提升自身素质或整个民族的素质;提高学习成绩的例子也比比皆是。朱永新教授说:“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实质上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读书可以让人摆脱愚昧,使人明智、聪慧。所以古人刘向说“书犹药也,善读可以医愚。”

我们或多或少都听说过因为读书而走向成功的事例。那么,如何引导孩子读书,提高阅读兴趣。“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我们要掌握必要的读书常识。

首先,选择合适孩子的书。买什么书,应尊重孩子的意见,一定要买名著,包括为孩子改写的古典名著以及外国文学名著,也要买科技方面的书,买工具书。如《少儿百科全书》和词典等。建议不买教辅书。

书香家庭是少不了书的,如果到小学毕业,家庭藏书达百本以上,孩子有这些书垫底,高一级的学习还愁什么?

有了“武器”--书,如何有效使用--读,就摆在我们面前。每天在家至少高声朗读20分钟(包括课文)。遇到不认识字,要记下来,查字典或请教,并注上拼音;抄写积累文中的词语。读书要慢,要字字入目,边读边想;不要走马观花,一目十行;如果是自己的书可以做记号,画画圈圈。

善于鼓励。孩子刚刚读书,首要任务是保护积极性,多鼓励、表扬,少挑刺,少说这不行,那不行的。无论是记生字,还是抄词语,开始慢一些,等孩子熟练了,习惯了,自然就好了。

提倡学以致用。上学期,我们开展过,取得了不错了成效。这学期要继续下去。夏美琳在日记中就“学以致用”了,她在写等老师发书时:“大家早早地来到教室,左等右等,一个个像‘热锅上的蚂蚁’。”今天,我在班上郑重地表扬道:“会引用名人名言、古诗文中的句子或俗话等,这叫有学问!有文化!一句顶十句!”孩子们听了,一个个睁着大眼睛,发出:“啊?”的惊讶声和羡慕声。相信下次肯定会有孩子在写话中引用。夏美琳听后,胖嘟嘟的脸上像花儿,在今后日记中她也一定会更加注意引用的。

[关于读书 教师随笔]

国学经典征文比赛活动总结

诚信征文比赛总结

学校长征征文活动总结

国庆节征文活动总结

大学生征文活动总结

社团征文活动总结

征文比赛活动总结

小学征文活动总结

学生读书活动方案

比赛活动总结

教师读书随笔征文范文
《教师读书随笔征文范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教师读书随笔征文范文(集锦16篇)】相关文章:

关于比赛的作文:校园赛事2024-01-14

泉州晚报教育随笔征文大赛2022-10-16

教师世界读书日活动方案2022-05-06

书香校园活动计划2022-11-04

世界读书日主题活动演讲稿2022-04-30

教师个人读书工作计划2023-12-29

教育工作征文教育随笔2023-12-26

世界读书日主题活动方案2022-10-18

交通安全征文活动2022-05-07

共读一本书活动方案2023-04-06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