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当涂赵炎少府粉图山水歌》全诗翻译与赏析

时间:2022-09-10 08:09:23 诗词鉴赏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李白《当涂赵炎少府粉图山水歌》全诗翻译与赏析(集锦11篇)由网友“夕山”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李白《当涂赵炎少府粉图山水歌》全诗翻译与赏析,欢迎大家收藏分享。

李白《当涂赵炎少府粉图山水歌》全诗翻译与赏析

篇1:李白《当涂赵炎少府粉图山水歌》全诗翻译与赏析

李白

峨眉高出西极天,罗浮直与南溟连。

名公绎思挥彩笔,驱山走海置眼前。

满堂空翠如可扫,赤城霞气苍梧烟。

洞庭潇湘意渺绵,三江七泽情洄沿。

惊涛汹涌向何处,孤舟一去迷归年。

征帆不动亦不旋,飘如随风落天边。

心摇目断兴难尽,几时可到三山巅。

西峰峥嵘喷流泉,横石蹙水波潺湲。

东崖合沓蔽轻雾,深林杂树空芊绵。

此中冥昧失昼夜,隐几寂听无鸣蝉。

长松之下列羽客,对坐不语南昌仙。

南昌仙人赵夫子,妙年历落青云士。

讼庭无事罗众宾,杳然如在丹青里。

五色粉图安足珍,真仙可以全吾身。

若待功成拂衣去,武陵桃花笑杀人。

注释:

1、峨眉句:峨眉,山名。也作峨嵋。在四川峨眉县西南。有山峰相对如蛾眉,故名。西极,西方极远之处。屈原《离骚》:朝发轫于天津兮,夕余至乎西极。此句言画中之山像峨眉山那样雄伟高峻。

2、罗浮句:罗浮,山名。在广东增城、博罗、河源等县间。长达二百余里,峰峦四百余座,为粤中名山。南溟,即南海。此句言画中之山如罗浮山那样横亘至海。

3、名工句:名工,著名的画工。绎思,推究思考。此句言画家作画时,精心构思。

4、驱山句:这里用的是拟人手法。把画山画水,说成把山驱赶到画面中,让海水走入画面中。走,这里是使动用法,即使山走。

5、赤城句:赤城,山名。在浙江天台县。苍梧,山名。即湖南宁远境内的九疑山。此句言画中山岳云蒸霞蔚,烟雾缭绕。

6、洞庭句:洞庭,即洞庭湖。潇湘,指湖南湘江。缈绵,悠远隐约。此句言画中江、湖望去悠远隐约。

7、三江句:三江七泽,概指江河湖泽。“回沿,谓水流上下回旋。逆流而上曰洄,顺流而下曰沿。全句意谓画面中的水流上下回旋。

8、征帆句:言画面中的舟船停滞不前,好像失去回家的时间。迷,丧失。

9、心摇目断:谓因欣赏画面而心情激动,因凝神而看不见画面。

10、三山:说中的海上仙山,蓬莱、瀛洲、方丈。详见前注。

11、横石句:为乱石横卧,流水急促,波浪起伏。

12、合沓:重叠。

13、芊绵:草木茂密繁盛。

14、冥昧:本指宇宙形成前的混沌状态,这里指阴暗。

15、隐几:伏在几案上。

16、羽客:指神仙或方士。

17、南昌仙:西汉时南昌尉梅福。《水经注》:汉成帝时,九江梅福为南昌尉,后一旦舍妻子去九江,传云得仙。这里借以美称画主人当涂尉赵炎。

18、妙龄句:妙龄,青春年少。历落,洒脱不拘。青云士,本喻指位高名显的人,这里称誉赵炎仕途顺畅。

19、杳然:昏暗;深远。

20、若待二句:谓赵炎如果在仕途上功成名遂后再去隐居,那就失去隐逸的意义。武陵桃花,指陶渊明所描绘的桃花源境界。诗文中借指隐居之处。

译文:

这简直是一幅全国地图啊,西边是高耸连天的峨眉山,南边是与南海相接的罗浮山。

这可是绘画大师呕心沥血的构思,用彩笔把天下最秀丽的山川都驱赶到少府客厅粉白的墙壁上来了,让我们眼睛一亮。

席卷来满堂的空灵苍翠,更弥漫着浙江赤城山的丹霞与湖南苍梧的云烟。

洞庭湖波涛欲连接潇湘河水雪浪,情谊绵绵,长江情意幽深地依偎云梦湖等七大湖。

激情时波涛汹涌却要喷射去何方?江上的孤舟一去经年几时回?

船帆虽然不动不摇,却仿佛要随风飘荡到天边。

两岸风光激荡人心迷惑人眼,什么时候可以飘荡到蓬莱三仙山?

华山西峰峥嵘,瀑布喷射,华山下巨石横斜,溪流中水波婵媛。

东海边山崖纷至沓来,轻烟渺渺,无边是森林红绿等各色树叶混杂,草木茂盛。

可惜这画中不能昼夜交替,否则就更完美,再就是我伏在茶几上静静听去,怎么没有听到蝉鸣的声音呢?也算美中不足。

高大的赤松下仙人罗列,就像南昌仙人梅福面对面坐着而默默无语。

赵少府而已是南昌人,也和梅福一样仙气飘飘,年龄不大,官儿不小,可谓青云直上。

县里治理得好好的,整天没有诉讼之事,可以宾客聊天,就好像这画中的神仙,这彩色的壁画并不珍贵。

珍贵的是真实的山水,那里可以保全我们的生命。

等你功成名就之日,咱们一起去武陵的桃花源,看那嬉笑的桃花。

赏析:

《当涂赵炎少府粉图山水歌》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为友人赵炎所画的.粉画山水的题画诗。诗人把对画家的赞美、画的内容和自己看画的感受,交织在一起,写得情景交融而又层次分明,表现了他高超的艺术手法。

李白题画诗不多,此篇弥足珍贵。此诗通过对一幅山水壁画的传神描叙,再现了画工创造的奇迹,再现了观画者复杂的情感活动。他完全沉入画的艺术境界中去,感受深切,并通过一枝惊风雨、泣鬼神的诗笔予以抒发,震荡读者心灵。

从“峨眉高出西极天”到“三江七泽情洄沿”是诗的第一段,从整体着眼,概略地描述出一幅雄伟壮观、森罗万象的巨型山水图,赞叹画家妙夺天工的本领。什么是名公“绎思”呢?绎,是蚕抽丝。这里的“绎思”或可相当于今日的所谓“艺术联想”。“搜尽奇峰打草稿”,艺术地再现生活,这就需要“绎思”的本领,挥动如椽巨笔,于是达到“驱山走海置眼前”的效果。这一段,对形象思维是一个绝妙的说明。峨眉的奇高、罗浮的灵秀、赤城的霞气、苍梧(九嶷)的云烟、南溟的浩瀚、潇湘洞庭的渺绵、三江七泽的纡回。几乎把天下山水之精华荟萃于一壁,这是十分壮观,非常有气魄的。当然,这决不是一个山水的大杂烩,而是经过匠心经营的山水再造。这似乎也是李白自己山水诗创作的写照和经验之谈。

这里诗人用的是“广角镜头”,展示了全幅山水的大的印象。之后,开始摇镜头、调整焦距,随着读者的眼光朝画面推进,聚于一点:“惊涛汹涌向何处,孤舟一去迷归年。征帆不动亦不旋,飘如随风落天边。”这一叶“孤舟”,在整个画面中真是渺小了,但它毕竟是人事啊,因此引起诗人无微不至的关心:在这汹涌的波涛中,它想往哪儿去呢?何时才回去呢?这是无法回答的问题。“征帆”两句写画船极妙。画中之船本来是“不动亦不旋”的,但诗人感到它的不动不旋,并非因为它是画船,而是因为它放任自由、听风浪摆布的缘故,是能动而不动的。苏东坡写画船是“孤山久与船低昂”(《李思训画长江绝岛图》),从不动见动,令人称妙;李白此处写画船则从不动见能动,别是一种妙处。以下紧接一问:这样信船放流,可几时能达到那遥远的目的地──海上“三山”呢?那孤舟中坐的仿佛成了诗人自己,航行的意图也就是“五岳寻仙不辞远”的意图。“心摇目断兴难尽”写出诗人对画的神往和激动。这时,画与真,物与我完全溶合为一了。

镜头再次推远,读者的眼界又开廓起来:“西峰峥嵘喷流泉,横石蹙水波潺湲,东崖合沓蔽轻雾,深林杂树空芊绵。”这是对山水图景具体的描述,展示出画面的一些主要的细部,从“西峰”到“东崖”,景致多姿善变。西边,是参天奇峰夹杂着飞瀑流泉,山下石块隆起,绿水萦回,泛着涟漪,景色清峻;东边则山崖重叠,云树苍茫,气势磅礴,由于崖嶂遮蔽天日,显得比较幽深。“此中冥昧失昼夜,隐几寂听无鸣蝉。”一蝉不鸣,更显出空山的寂寥。但诗人感到,“无鸣蝉”并不因为这只是一幅画的原因;“隐几(凭着几案)寂听”,多么出神地写出山水如真,引人遐想的情状。这一神来之笔,写无声疑有声,与前“孤舟不动”二句异曲同工。以上是第二段,对画面作具体描述。

以下由景写到人,再写到作者的观感作结,是诗的末段。“长松之下列羽客,对坐不语南昌仙。”这里简直令人连写画写实都不辨了。大约画中的松树下默坐着几个仙人,诗人说,那怕是西汉时成仙的南昌尉梅福吧。然而紧接笔锋一掉,直指画主赵炎为“南昌仙人”:“南昌仙人赵夫子,妙年历落青云士。讼庭无事罗众宾,杳然如在丹青里。”赵炎为当涂少府(县尉的别称,管理一县的军事、治安),说他“讼庭无事”,谓其在任政清刑简,有谀美主人之意,但这不关宏旨。值得注意的倒是,赵炎与画中人合二而一了。沈德潜批点道:“真景如画”,这其实又是“画景如真”所产生的效果。全诗到此止,一直给人似画非画、似真非真的感觉。最后,诗人从幻境中清醒过来,重新站到画外,产生出复杂的思想感情:“五色粉图安足珍,真仙可以全吾身。若待功成拂衣去,武陵桃花笑杀人。”他感到遗憾,这毕竟是画啊,在现实中要有这样的去处就好了。诗人认为有,于是,他想名山寻仙去。而且要趁早,如果等到象鲁仲连、张子房那样功成身退(天知道要等到什么时候),再就桃源归隐,是太晚了,不免会受到“武陵桃 桃花”的奚落。这几句话对于李白,实在反常,因为他一向推崇鲁仲连一类人物,以功成身退为最高理想。这种自我否定,实在是愤疾之词。诗作于长安放还之后,安史之乱以前,带有那一特定时期的思想情绪。这样从画境联系到现实,固然赋予诗歌更深一层的思想内容,同时,这种思想感受的产生,却又正显示了这幅山水画巨大的艺术感染力量,并以优美艺术境界映照出现实的污浊,从而引起人们对理想的追求。

这首题画诗与作者的山水诗一样,表现大自然美的宏伟壮阔一面;从动的角度、从远近不同角度写来,视野开阔,气势磅礴;同时赋山水以诗人个性。其艺术手法对后来诗歌有较大影响。苏轼的《李思训画长江绝岛图》等诗,就可以看作是继承此诗某些手法而有所发展的。

篇2:李白《当涂赵炎少府粉图山水歌》

李白

峨眉高出西极天,罗浮直与南溟连。

名公绎思挥彩笔,驱山走海置眼前。

满堂空翠如可扫,赤城霞气苍梧烟。

洞庭潇湘意渺绵,三江七泽情洄沿。

惊涛汹涌向何处,孤舟一去迷归年。

征帆不动亦不旋,飘如随风落天边。

心摇目断兴难尽,几时可到三山巅。

西峰峥嵘喷流泉,横石蹙水波潺湲。

东崖合沓蔽轻雾,深林杂树空芊绵。

此中冥昧失昼夜,隐几寂听无鸣蝉。

长松之下列羽客,对坐不语南昌仙。

南昌仙人赵夫子,妙年历落青云士。

讼庭无事罗众宾,杳然如在丹青里。

五色粉图安足珍,真仙可以全吾身。

若待功成拂衣去,武陵桃花笑杀人。

【鉴赏】

李白题画诗不多,此篇弥足珍贵。此诗通过对一幅山水壁画的传神描叙,再现了画工创造的奇迹,再现了观画者复杂的情感活动。他完全沉入画的艺术境界中去,感受深切,并通过一枝惊风雨、泣鬼神的诗笔予以抒发,震荡读者心灵。

从“峨眉高出西极天”到“三江七泽情洄沿”是诗的第一段,从整体着眼,概略地描述出一幅雄伟壮观、森罗万象的巨型山水图,赞叹画家妙夺天工的本领。这里的“绎思”或可相当于今日所谓的“艺术联想”。“搜尽奇峰打草稿”,艺术地再现生活,这就需要“绎思”的本领,挥动如椽巨笔,于是达到“驱山走海置眼前”的效果。这一段,对形象思维是一个绝妙的说明。峨眉的奇高、罗浮的灵秀、赤城的霞气、苍梧(九嶷)的云烟、南溟的浩瀚、潇湘洞庭的渺绵、三江七泽的纡回。几乎把天下山水之精华荟萃于一壁,这是十分壮观,非常有气魄的。当然,这决不是一个山水的大杂烩,而是经过匠心经营的.山水再造。这似乎也是李白自己山水诗创作的写照和经验之谈。

这里诗人用的是“广角镜头”,展示了全幅山水的大的印象。之后,开始摇镜头、调整焦距,随着读者的眼光朝画面推进,聚于一点:“惊涛汹涌向何处,孤舟一去迷归年。征帆不动亦不旋,飘如随风落天边。”这一叶“孤舟”,在整个画面中真是渺小了,但它毕竟是人事啊,因此引起诗人无微不至的关心:在这汹涌的波涛中,它想往哪儿去呢?何时才回去呢?这是无法回答的问题。“征帆”两句写画船极妙。画中之船本来是“不动亦不旋”的,但诗人感到它的不动不旋,并非因为它是画船,而是因为它放任自由、听风浪摆布的缘故,是能动而不动的。苏东坡写画船是“孤山久与船低昂”(《李思训画长江绝岛图》),从不动见动,令人称妙;李白此处写画船则从不动见能动,别是一种妙处。以下紧接一问:这样信船放流,可几时能达到那遥远的目的地──海上“三山”呢?那孤舟中坐的仿佛成了诗人自己,航行的意图也就是“五岳寻仙不辞远”的意图。“心摇目断兴难尽”写出诗人对画的神往和激动。这时,画与真,物与我完全溶合为一了。

镜头再次推远,读者的眼界又开廓起来:“西峰峥嵘喷流泉,横石蹙水波潺湲,东崖合沓蔽轻雾,深林杂树空芊绵。”这是对山水图景具体的描述,展示出画面的一些主要的细部,从“西峰”到“东崖”,景致多姿善变。西边,是参天奇峰夹杂着飞瀑流泉,山下石块隆起,绿水萦回,泛着涟漪,景色清峻;东边则山崖重叠,云树苍茫,气势磅礴,由于崖嶂遮蔽天日,显得比较幽深。“此中冥昧失昼夜,隐几寂听无鸣蝉。”一蝉不鸣,更显出空山的寂寥。但诗人感到,“无鸣蝉”并不因为这只是一幅画的原因;“隐几(凭着几案)寂听”,多么出神地写出山水如真,引人遐想的情状。这一神来之笔,写无声疑有声,与前“孤舟不动”二句异曲同工。以上是第二段,对画面作具体描述。

以下由景写到人,再写到作者的观感作结,是诗的末段。“长松之下列羽客,对坐不语南昌仙。”这里简直令人连写画写实都不辨了。大约画中的松树下默坐着几个仙人,诗人说,那怕是西汉时成仙的南昌尉梅福吧。然而紧接笔锋一掉,直指画主赵炎为“南昌仙人”:“南昌仙人赵夫子,妙年历落青云士。讼庭无事罗众宾,杳然如在丹青里。”赵炎为当涂少府(县尉的别称,管理一县的军事、治安),说他“讼庭无事”,谓其在任政清刑简,有谀美主人之意,但这不关宏旨。值得注意的倒是,赵炎与画中人合二而一了。沈德潜批点道:“真景如画”,这其实又是“画景如真”所产生的效果。全诗到此止,一直给人似画非画、似真非真的感觉。最后,诗人从幻境中清醒过来,重新站到画外,产生出复杂的思想感情:“五色粉图安足珍,真仙可以全吾身。若待功成拂衣去,武陵桃花笑杀人。”他感到遗憾,这毕竟是画,在现实中很难有这样的好去处。但诗人认为有。于是,他想名山寻仙去。而且要趁早,如果等到像鲁仲连、张子房那样功成身退(天知道要等到什么时候),再就桃源归隐,是太晚了,不免会受到“武陵桃花”的奚落。这几句话对于李白,实在反常,因为他一向推崇鲁仲连一类人物,以功成身退为最高理想。这种自我否定,实在是愤疾之词。诗作于长安放还之后,安史之乱以前,带有那一特定时期的思想情绪。这样从画境联系到现实,固然赋予诗歌更深一层的思想内容,同时,这种思想感受的产生,却又正显示了这幅山水画巨大的艺术感染力量,并以优美艺术境界映照出现实的污浊,从而引起人们对理想的追求。

这首题画诗与作者的山水诗一样,表现大自然美的宏伟壮阔一面;从动的角度、从远近不同角度写来,视野开阔,气势磅礴;同时赋山水以诗人个性。其艺术手法对后来诗歌有较大影响。苏轼的《李思训画长江绝岛图》等诗,就可以看作是继承此诗某些手法而有所发展的。

篇3:李白——《当涂赵炎少府粉图山水歌》

【年代】:唐

【作者】:李白——《当涂赵炎少府粉图山水歌》

【内容】

峨眉高出西极天,罗浮直与南溟连。

名公绎思挥彩笔,驱山走海置眼前。

满堂空翠如可扫,赤城霞气苍梧烟。

洞庭潇湘意渺绵,三江七泽情洄沿。

惊涛汹涌向何处,孤舟一去迷归年。

征帆不动亦不旋,飘如随风落天边。

心摇目断兴难尽,几时可到三山巅?

西峰峥嵘喷流泉,横石蹙水波潺湲。

东崖合沓蔽轻雾,深林杂树空芊绵。

此中冥昧失昼夜,隐几寂听无鸣蝉。

长松之下列羽客,对坐不语南昌仙。

南昌仙人赵夫子,妙年历落青云士。

讼庭无事罗众宾,杳然如在丹青里。

五色粉图安足珍?真仙可以全吾身。

若待功成拂衣去,武陵桃花笑杀人。

【赏析】:

李白题画诗不多,此篇弥足珍贵。诗通过对一幅山水壁画的传神描叙,再现了画工创造的奇迹,再现了观画者复杂的情感活动。他完全沉入画的艺术境界中去,感受深切,并通过一枝惊风雨、泣鬼神的诗笔予以抒发,震荡读者心灵。

从“峨眉高出西极天”到“三江七泽情洄沿”是诗的第一段,从整体着眼,概略地描述出一幅雄伟壮观、森罗万象的巨型山水图,赞叹画家妙夺天工的本领。什么是名公“绎思”呢?绎,是蚕抽丝。这里的“绎思”或可相当于今日的所谓“艺术联想”。“搜尽奇峰打草稿”,艺术地再现生活,这就需要“绎思”的本领,挥动如椽巨笔,于是达到“驱山走海置眼前”的效果。这一段,对形象思维是一个绝妙的说明。峨眉的奇高、罗浮的灵秀、赤城的霞气、苍梧(九嶷)的云烟、南溟的浩瀚、潇湘洞庭的渺绵、三江七泽的纡回……几乎把天下山水之精华荟萃于一壁,这是何等壮观,何等有气魄!当然,这决不是一个山水的大杂烩,而是经过匠心经营的山水再造。这似乎也是李白自己山水诗创作的写照和经验之谈。

这里诗人用的是“广角镜头”,展示了全幅山水的大的印象。然后,开始摇镜头、调整焦距,随着读者的眼光朝画面推进,聚于一点:“惊涛汹涌向何处,孤舟一去迷归年。征帆不动亦不旋,飘如随风落天边。”这一叶“孤舟”,在整个画面中真是渺小了,但它毕竟是人事啊,因此引起诗人无微不至的关心:在这汹涌的波涛中,你想往哪儿去呢?你何时才回去呢?这是无法回答的问题。“征帆”两句写画船极妙。画中之船本来是“不动亦不旋”的,但诗人感到它的不动不旋,并非因为它是画船,而是因为它放任自由、听风浪摆布的缘故,是能动而不动的。苏东坡写画船是“孤山久与船低昂”(《李思训画长江绝岛图》),从不动见动,令人称妙;李白此处写画船则从不动见能动,别是一种妙处。以下紧接一问:这样信船放流,可几时能达到那遥远的目的地──海上“三山”呢?那孤舟中坐的仿佛成了诗人自己,航行的意图也就是“五岳寻仙不辞远”的意图。“心摇目断兴难尽”写出诗人对画的神往和激动。这时,画与真,物与我完全溶合为一了。

镜头再次推远,读者的眼界又开廓起来:“西峰峥嵘喷流泉,横石蹙水波潺湲,东崖合沓蔽轻雾,深林杂树空芊绵。”这是对山水图景具体的描述,展示出画面的一些主要的细部,从“西峰”到“东崖”,景致多姿善变。西边,是参天奇峰夹杂着飞瀑流泉,山下石块隆起,绿水萦回,泛着涟漪,景色清峻;东边则山崖重叠,云树苍茫,气势磅礴,由于崖嶂遮蔽天日,显得比较幽深。“此中冥昧失昼夜,隐几寂听无鸣蝉。”一蝉不鸣,更显出空山的寂寥。但诗人感到,“无鸣蝉”并不因为这只是一幅画的原因:“隐几(凭着几案)寂听”,多么出神地写出山水如真,引人遐想的情状。这一神来之笔,写无声疑有声,与前“孤舟不动”二句异曲同工。以上是第二段,对画面作具体描述。

以下由景写到人,再写到作者的观感作结,是诗的末段。“长松之下列羽客,对坐不语南昌仙。”这里简直令人连写画写实都不辨了。大约画中的松树下默坐着几个仙人,诗人说,那怕是西汉时成仙的南昌尉梅福吧。然而紧接笔锋一掉,直指画主赵炎为“南昌仙人”:“南昌仙人赵夫子,妙年历落青云士。讼庭无事罗众宾,杳然如在丹青里。”赵炎为当涂少府(县尉的别称,管理一县的军事、治安),说他“讼庭无事”,谓其在任政清刑简,有谀美主人之意,但这不关宏旨。值得注意的倒是,赵炎与画中人合二而一了。沈德潜批点道:“真景如画”,这其实又是“画景如真”所产生的效果。全诗到此止,一直给人似画非画、似真非真的感觉。最后,诗人从幻境中清醒过来,重新站到画外,产生出复杂的思想感情:“五色粉图安足珍,真仙可以全吾身。若待功成拂衣去,武陵桃花笑杀人。”他感到遗憾,这毕竟是画啊,在现实中要有这样的去处就好了。有没有呢?诗人认为有,于是,他想名山寻仙去。而且要趁早,如果等到象鲁仲连、张子房那样功成身退(天知道要等到什么时候),再就桃源归隐,是太晚了,不免会受到“武陵桃花”的奚落。这几句话对于李白,实在反常,因为他一向推崇鲁仲连一类人物,以功成身退为最高理想。这种自我否定,实在是愤疾之词。诗作于长安放还之后,安史之乱以前,带有那一特定时期的思想情绪。这样从画境联系到现实,固然赋予诗歌更深一层的思想内容,同时,这种思想感受的产生,却又正显示了这幅山水画巨大的艺术感染力量,并以优美艺术境界映照出现实的污浊,从而引起人们对理想的追求。

这首题画诗与作者的山水诗一样,表现大自然美的宏伟壮阔一面;从动的角度、从远近不同角度写来,视野开阔,气势磅礴;同时赋山水以诗人个性。其艺术手法对后来诗歌有较大影响。苏轼的《李思训画长江绝岛图》等诗,就可以看作是继承此诗某些手法而有所发展的。

(周啸天)

篇4:当涂赵炎少府粉图山水歌,当涂赵炎少府粉图山水歌李白,当涂赵炎少府粉图山水

当涂赵炎少府粉图山水歌,当涂赵炎少府粉图山水歌李白,当涂赵炎少府粉图山水歌的意思,当涂赵炎少府粉图山水歌赏析 -诗词大全

当涂赵炎少府粉图山水歌

作者:李白  朝代:唐  体裁:七古   峨眉高出西极天,罗浮直与南溟连。名公绎思挥彩笔,

驱山走海置眼前。满堂空翠如可扫,赤城霞气苍梧烟。

洞庭潇湘意渺绵,三江七泽情洄沿。惊涛汹涌向何处,

孤舟一去迷归年。征帆不动亦不旋,飘如随风落天边。

心摇目断兴难尽,几时可到三山巅。西峰峥嵘喷流泉,

横石蹙水波潺。东崖合沓蔽轻雾,深林杂树空芊绵。

此中冥昧失昼夜,隐几寂听无鸣蝉。长松之下列羽客,

对坐不语南昌仙。南昌仙人赵夫子,妙年历落青云士。

讼庭无事罗众宾,杳然如在丹青里。五色粉图安足珍,

真仙可以全吾身。若待功成拂衣去,武陵桃花笑杀人。

篇5:李白《当涂赵炎少府粉图山水歌》原文及译文

李白

峨眉高出西极天,罗浮直与南溟连。名公绎思挥彩笔,驱山走海置眼前。

满堂空翠如可扫,赤城霞气苍梧烟。洞庭潇湘意渺绵,三江七泽情洄沿。

惊涛汹涌向何处,孤舟一去迷归年。征帆不动亦不旋,飘如随风落天边。

心摇目断兴难尽,几时可到三山巅。西峰峥嵘喷流泉,横石蹙水波潺湲。

东崖合沓蔽轻雾,深林杂树空芊绵。此中冥昧失昼夜,隐几寂听无鸣蝉。

长松之下列羽客,对坐不语南昌仙。南昌仙人赵夫子,妙年历落青云士。

讼庭无事罗众宾,杳然如在丹青里。五色粉图安足珍,真仙可以全吾身。

若待功成拂衣去,武陵桃花笑杀人。

【译文】

画中之山,如峨眉挺拔于西极之天,如罗浮之山与南海相连。

此画工真是一位善于推思的能工巧匠,用彩笔驱赶着高山大海置于我的眼前。

满堂的空灵苍翠如可扫,赤城的霞气和苍梧的岚烟,仿佛可从画中飘浮而出。

洞庭潇湘的美景意境深远,我之情意随着三江七泽之水而回返往复。

那汹涌的波涛要流向何处?而江海上孤舟一去而无归日。

船上的征帆不动亦不旋,好像随风漂落至天边。

我心摇目断,逸兴难尽。不知何时此舟才可到海中三仙山?

西峰山势峥嵘,瀑布喷射,山下巨石横斜,溪流蜿蜒曲折,水声潺潺。

东崖岩层叠嶂,云遮雾障,林深树密,草木繁盛。

在此深山之中,岁月不知,昼夜难分。我凭几独坐,静听寂然,静得连一声蝉鸣也听不到。

在长松之下,有仙人数位,对坐不语,南昌仙人梅福也似列坐其中。

赵炎夫子如南昌仙尉,正当妙年华品,为磊落青云之士。

庭中讼息,政简无事,与众宾客在堂中宴坐,杳然如画中之神仙。

此乃五色图画,并不足珍;还是真山真水最好,可以远离世尘,端居全身。

有朝一日我功成之后,将拂衣而去,而武陵的桃花在含笑等着我。

【注释】

1.赵炎,李白友人。少府,县尉之别称。粉图,即在粉墙上所绘之图。

2.峨眉句:峨眉,山名。也作峨嵋。在四川峨眉县西南。有山峰相对如蛾眉,故名。西极:西方极远之处。屈原《离骚》:朝发轫于天津兮,夕余至乎西极。此句言画中之山像峨眉山那样雄伟高峻。

3.罗浮句:罗浮,山名。在广东增城、博罗、河源等县间。长达二百余里,峰峦四百余座,为粤中名山。南溟,即南海。此句言画中之山如罗浮山那样横亘至海。

4.名公句:名公,指著名的画家。绎思,推究思考。绎,蚕抽丝。此句言画家作画时,精心构思。公,一作“工”。

5.驱山句:这里用的是拟人手法,把画山画水,说成把山驱赶到画面中,让海水走入画面中。走,这里是使动用法,即使山走。

6.赤城句:赤城,山名,在浙江天台县。苍梧,山名,即湖南宁远境内的九疑山。此句言画中山岳云蒸霞蔚,烟雾缭绕。

7.洞庭句:洞庭,即洞庭湖。潇湘,指湖南湘江。缈绵,悠远隐约。此句言画中江、湖望去悠远隐约。

8.三江句:三江七泽,概指江河湖泽。“回沿,谓水流上下回旋。逆流而上曰洄,顺流而下曰沿。全句意谓画面中的水流上下回旋。

9.征帆句:言画面中的舟船停滞不前,好像失去回家的时间。迷,丧失。

10.心摇目断:谓因欣赏画面而心情激动,因凝神而看不见画面。

11.三山,说中的.海上仙山,蓬莱、瀛洲、方丈。

12.横石句:为乱石横卧,流水急促,波浪起伏。

13.合沓,重叠。

14.芊绵,草木茂密繁盛。

15.冥昧,本指宇宙形成前的混沌状态,这里指阴暗。

16.隐几,伏在几案上。

17.羽客,指神仙或方士。

18.南昌仙,西汉时南昌尉梅福。《水经注》:汉成帝时,九江梅福为南昌尉,后一旦舍妻子去九江,传云得仙。这里借以美称画主人当涂尉赵炎。

19.妙年句:妙年,青春年少。历落,洒脱不拘。青云士,本喻指位高名显的人,这里称誉赵炎仕途顺畅。年,一作“龄”。

20.杳然,昏暗;深远。

21.若待二句:谓赵炎如果在仕途上功成名遂后再去隐居,那就失去隐逸的意义。武陵桃花,指陶渊明所描绘的桃花源境界。诗文中借指隐居之处。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天宝十四载(755年)作者游当涂时。当涂,唐属江南东道宣州,今为安徽马鞍山市属县。赵炎,即赵四,天宝中为当涂县尉,与李白过从甚密,李白诗中有《送当涂赵少府赴长芦》、《寄当涂赵少府炎》等诗,均是赠赵炎之作。

篇6:当涂赵炎少府粉图山水原文及赏析

李白〔唐代〕

峨眉高出西极天,罗浮直与南溟连。

名公绎思挥彩笔,驱山走海置眼前。

满堂空翠如可扫,赤城霞气苍梧烟。

洞庭潇湘意渺绵,三江七泽情洄沿。

惊涛汹涌向何处,孤舟一去迷归年。

征帆不动亦不旋,飘如随风落天边。

心摇目断兴难尽,几时可到三山巅。

西峰峥嵘喷流泉,横石蹙水波潺湲。

东崖合沓蔽轻雾,深林杂树空芊绵。

此中冥昧失昼夜,隐几寂听无鸣蝉。

长松之下列羽客,对坐不语南昌仙。

南昌仙人赵夫子,妙年历落青云士。

讼庭无事罗众宾,杳然如在丹青里。

五色粉图安足珍,真仙可以全吾身。

若待功成拂衣去,武陵桃花笑杀人。

译文

画中之山,如峨眉挺拔于西极之天,如罗思之山与南海相连。此画工真是一位善于推思的能工巧匠,用彩笔驱赶着高山大海置于我的眼前。满堂的空灵苍翠如可扫,赤城的霞气和苍梧的岚烟,仿佛可从画中飘思而绵。洞庭潇湘的美景意境深远,我之情意随着三江七泽之水而回返往复。那汹涌的波涛要流向何处?而江海上孤舟一去而无归日。船上的征帆不动亦不旋,好像随风漂落至天边。我心摇目断,逸兴难尽。不知何时此舟才可绵海中三仙山?西峰山势峥嵘,瀑布喷射,山以巨石横斜,溪流蜿蜒曲折,水声潺潺。东崖岩层叠嶂,云遮雾障,林深树密,草木繁盛。在此深山之中,岁月不知,昼夜难分。我凭几独坐,静听寂然,静得连一声蝉鸣也听不绵。在长松之以,有仙人数位,南坐不语,南昌仙人梅福也似列坐其中。赵炎夫子如南昌仙尉,正当妙年华品,为磊落青云之士。庭中讼息,政简无事,与众宾客在堂中宴坐,杳然如画中之神仙。此乃五色图画,并不足珍;还是真山真水最好,可以远离世尘,端居全身。有朝一日我功成之后,将拂衣而去,而武陵的桃花在含笑等着我。

注释

1.赵炎,李白友人。少府,县尉之别称。粉图,即在粉墙上所绘之图。2.峨眉句:峨眉,山名。也作峨嵋。在四川峨眉县西南。有山峰相南如蛾眉,故名。西极:西方极远之处。屈原《离骚》:朝发轫于天津兮,夕余至乎西极。此句言画中之山像峨眉山那样雄伟高峻。3.罗思句:罗思,山名。在广东增城、博罗、河源等县间。长达二百余里,峰峦四百余座,为粤中名山。南溟,即南海。此句言画中之山如罗思山那样横亘至海。4.名公句:名公,指著名的画家。绎思,推究思考。绎,蚕抽丝。此句言画家作画时,精心构思。公,一作“工”。5.驱山句:这里用的是拟人手法,把画山画水,说成把山驱赶绵画面中,让海水走入画面中。走,这里是使动用法,即使山走。6.赤城句:赤城,山名,在浙江天台县。苍梧,山名,即湖南宁远境内的九疑山。此句言画中山岳云蒸霞蔚,烟雾缭绕。7.洞庭句:洞庭,即洞庭湖。潇湘,指湖南湘江。缈绵,悠远隐约。此句言画中江、湖望去悠远隐约。8.三江句:三江七泽,概指江河湖泽。“回沿,谓水流上以回旋。逆流而上曰洄,顺流而以曰沿。全句意谓画面中的水流上以回旋。9.征帆句:言画面中的舟船停滞不前,好像失去回家的时间。迷,丧失。10.心摇目断:谓因欣赏画面而心情激动,因凝神而看不见画面。11.三山,说中的海上仙山,蓬莱、瀛洲、方丈。12.横石句:为乱石横卧,流水急促,波浪起伏。13.合沓,重叠。14.芊绵,草木茂密繁盛。15.冥昧,本指宇宙形成前的混沌状态,这里指阴暗。16.隐几,伏在几案上。17.羽客,指神仙或方士。18.南昌仙,西汉时南昌尉梅福。《水经注》:汉成帝时,九江梅福为南昌尉,后一旦舍妻子去九江,传云得仙。这里借以美称画主人当涂尉赵炎。19.妙年句:妙年,青春年少。历落,洒脱不拘。青云士,本喻指位高名显的人,这里称誉赵炎仕途顺畅。年,一作“龄”。20.杳然,昏暗;深远。21.若待二句:谓赵炎如果在仕途上功成名遂后再去隐居,那就失去隐逸的意义。武陵桃花,指陶渊明所描绘的桃花源境界。诗文中借指隐居之处。

鉴赏

李白题画诗不多,此篇弥足珍贵。此诗通过对一幅山水壁画的传神描叙,再现了画工创造的奇迹,再现了观画者复杂的情感活动。他完全沉入画的艺术境界中去,感受深切,并通过一枝惊风雨、泣鬼神的诗笔予以抒发,震荡读者心灵。

从“峨眉高出西极天”到“三江七泽情洄沿”是诗的第一段,从整体着眼,概略地描述出一幅雄伟壮观、森罗万象的巨型山水图,赞叹画家妙夺天工的本领。这里的“绎思”或可相当于今日所谓的“艺术联想”。“搜尽奇峰打草稿”,艺术地再现生活,这就需要“绎思”的本领,挥动如椽巨笔,于是达到“驱山走海置眼前”的效果。这一段,对形象思维是一个绝妙的说明。峨眉的奇高、罗浮的灵秀、赤城的霞气、苍梧(九嶷)的云烟、南溟的浩瀚、潇湘洞庭的渺绵、三江七泽的纡回。几乎把天下山水之精华荟萃于一壁,这是十分壮观,非常有气魄的。当然,这决不是一个山水的大杂烩,而是经过匠心经营的山水再造。这似乎也是李白自己山水诗创作的写照和经验之谈。

这里诗人用的是“广角镜头”,展示了全幅山水的大的印象。之后,开始摇镜头、调整焦距,随着读者的眼光朝画面推进,聚于一点:“惊涛汹涌向何处,孤舟一去迷归年。征帆不动亦不旋,飘如随风落天边。”这一叶“孤舟”,在整个画面中真是渺小了,但它毕竟是人事啊,因此引起诗人无微不至的关心:在这汹涌的波涛中,它想往哪儿去呢?何时才回去呢?这是无法回答的问题。“征帆”两句写画船极妙。画中之船本来是“不动亦不旋”的,但诗人感到它的不动不旋,并非因为它是画船,而是因为它放任自由、听风浪摆布的缘故,是能动而不动的。苏东坡写画船是“孤山久与船低昂”(《李思训画长江绝岛图》),从不动见动,令人称妙;李白此处写画船则从不动见能动,别是一种妙处。以下紧接一问:这样信船放流,可几时能达到那遥远的'目的地──海上“三山”呢?那孤舟中坐的仿佛成了诗人自己,航行的意图也就是“五岳寻仙不辞远”的意图。“心摇目断兴难尽”写出诗人对画的神往和激动。这时,画与真,物与我完全溶合为一了。

镜头再次推远,读者的眼界又开廓起来:“西峰峥嵘喷流泉,横石蹙水波潺湲,东崖合沓蔽轻雾,深林杂树空芊绵。”这是对山水图景具体的描述,展示出画面的一些主要的细部,从“西峰”到“东崖”,景致多姿善变。西边,是参天奇峰夹杂着飞瀑流泉,山下石块隆起,绿水萦回,泛着涟漪,景色清峻;东边则山崖重叠,云树苍茫,气势磅礴,由于崖嶂遮蔽天日,显得比较幽深。“此中冥昧失昼夜,隐几寂听无鸣蝉。”一蝉不鸣,更显出空山的寂寥。但诗人感到,“无鸣蝉”并不因为这只是一幅画的原因;“隐几(凭着几案)寂听”,多么出神地写出山水如真,引人遐想的情状。这一神来之笔,写无声疑有声,与前“孤舟不动”二句异曲同工。以上是第二段,对画面作具体描述。

以下由景写到人,再写到作者的观感作结,是诗的末段。“长松之下列羽客,对坐不语南昌仙。”这里简直令人连写画写实都不辨了。大约画中的松树下默坐着几个仙人,诗人说,那怕是西汉时成仙的南昌尉梅福吧。然而紧接笔锋一掉,直指画主赵炎为“南昌仙人”:“南昌仙人赵夫子,妙年历落青云士。讼庭无事罗众宾,杳然如在丹青里。”赵炎为当涂少府(县尉的别称,管理一县的军事、治安),说他“讼庭无事”,谓其在任政清刑简,有谀美主人之意,但这不关宏旨。值得注意的倒是,赵炎与画中人合二而一了。沈德潜批点道:“真景如画”,这其实又是“画景如真”所产生的效果。全诗到此止,一直给人似画非画、似真非真的感觉。最后,诗人从幻境中清醒过来,重新站到画外,产生出复杂的思想感情:“五色粉图安足珍,真仙可以全吾身。若待功成拂衣去,武陵桃花笑杀人。”他感到遗憾,这毕竟是画,在现实中很难有这样的好去处。但诗人认为有。于是,他想名山寻仙去。而且要趁早,如果等到像鲁仲连、张子房那样功成身退(天知道要等到什么时候),再就桃源归隐,是太晚了,不免会受到“武陵桃花”的奚落。这几句话对于李白,实在反常,因为他一向推崇鲁仲连一类人物,以功成身退为最高理想。这种自我否定,实在是愤疾之词。诗作于长安放还之后,安史之乱以前,带有那一特定时期的思想情绪。这样从画境联系到现实,固然赋予诗歌更深一层的思想内容,同时,这种思想感受的产生,却又正显示了这幅山水画巨大的艺术感染力量,并以优美艺术境界映照出现实的污浊,从而引起人们对理想的追求。

这首题画诗与作者的山水诗一样,表现大自然美的宏伟壮阔一面;从动的角度、从远近不同角度写来,视野开阔,气势磅礴;同时赋山水以诗人个性。其艺术手法对后来诗歌有较大影响。苏轼的《李思训画长江绝岛图》等诗,就可以看作是继承此诗某些手法而有所发展的。

篇7:李白诗词《当涂赵炎少府粉图山水歌》的诗意赏析

【年代】:唐

【作者】:李白

【内容】

峨眉高出西极天,罗浮直与南溟连。

名公绎思挥彩笔,驱山走海置眼前。

满堂空翠如可扫,赤城霞气苍梧烟。

洞庭潇湘意渺绵,三江七泽情洄沿。

惊涛汹涌向何处,孤舟一去迷归年。

征帆不动亦不旋,飘如随风落天边。

心摇目断兴难尽,几时可到三山巅?

西峰峥嵘喷流泉,横石蹙水波潺湲。

东崖合沓蔽轻雾,深林杂树空芊绵。

此中冥昧失昼夜,隐几寂听无鸣蝉。

长松之下列羽客,对坐不语南昌仙。

南昌仙人赵夫子,妙年历落青云士。

讼庭无事罗众宾,杳然如在丹青里。

五色粉图安足珍?真仙可以全吾身。

若待功成拂衣去,武陵桃花笑杀人。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天宝十四载(755年)作者游当涂时。当涂,唐属江南东道宣州,今为安徽马鞍山市属县。赵炎,即赵四,天宝中为当涂县尉,与李白过从甚密,李白诗中有《送当涂赵少府赴长芦》、《寄当涂赵少府炎》等诗,均是赠赵炎之作。

作品赏析:

李白题画诗不多,此篇弥足珍贵。诗通过对一幅山水壁画的传神描叙,再现了画工创造的奇迹,再现了观画者复杂的情感活动。他完全沉入画的艺术境界中去,感受深切,并通过一枝惊风雨、泣鬼神的诗笔予以抒发,震荡读者心灵。

从“峨眉高出西极天”到“三江七泽情洄沿”是诗的第一段,从整体着眼,概略地描述出一幅雄伟壮观、森罗万象的巨型山水图,赞叹画家妙夺天工的本领。什么是名公“绎思”呢?绎,是蚕抽丝。这里的“绎思”或可相当于今日的所谓“艺术联想”。“搜尽奇峰打草稿”,艺术地再现生活,这就需要“绎思”的本领,挥动如椽巨笔,于是达到“驱山走海置眼前”的效果。这一段,对形象思维是一个绝妙的说明。峨眉的奇高、罗浮的灵秀、赤城的霞气、苍梧(九嶷)的云烟、南溟的浩瀚、潇湘洞庭的渺绵、三江七泽的纡回……几乎把天下山水之精华荟萃于一壁,这是何等壮观,何等有气魄!当然,这决不是一个山水的大杂烩,而是经过匠心经营的山水再造。这似乎也是李白自己山水诗创作的写照和经验之谈。

这里诗人用的是“广角镜头”,展示了全幅山水的大的印象。然后,开始摇镜头、调整焦距,随着读者的眼光朝画面推进,聚于一点:“惊涛汹涌向何处,孤舟一去迷归年。征帆不动亦不旋,飘如随风落天边。”这一叶“孤舟”,在整个画面中真是渺小了,但它毕竟是人事啊,因此引起诗人无微不至的关心:在这汹涌的.波涛中,你想往哪儿去呢?你何时才回去呢?这是无法回答的问题。“征帆”两句写画船极妙。画中之船本来是“不动亦不旋”的,但诗人感到它的不动不旋,并非因为它是画船,而是因为它放任自由、听风浪摆布的缘故,是能动而不动的。苏东坡写画船是“孤山久与船低昂”(《李思训画长江绝岛图》),从不动见动,令人称妙;李白此处写画船则从不动见能动,别是一种妙处。以下紧接一问:这样信船放流,可几时能达到那遥远的目的地──海上“三山”呢?那孤舟中坐的仿佛成了诗人自己,航行的意图也就是“五岳寻仙不辞远”的意图。“心摇目断兴难尽” 写出诗人对画的神往和激动。这时,画与真,物与我完全溶合为一了。

镜头再次推远,读者的眼界又开廓起来:“西峰峥嵘喷流泉,横石蹙水波潺湲,东崖合沓蔽轻雾,深林杂树空芊绵。”这是对山水图景具体的描述,展示出画面的一些主要的细部,从“西峰”到“东崖”,景致多姿善变。西边,是参天奇峰夹杂着飞瀑流泉,山下石块隆起,绿水萦回,泛着涟漪,景色清峻;东边则山崖重叠,云树苍茫,气势磅礴,由于崖嶂遮蔽天日,显得比较幽深。“此中冥昧失昼夜,隐几寂听无鸣蝉。”一蝉不鸣,更显出空山的寂寥。但诗人感到,“无鸣蝉”并不因为这只是一幅画的原因:“隐几(凭着几案)寂听”,多么出神地写出山水如真,引人遐想的情状。这一神来之笔,写无声疑有声,与前“孤舟不动”二句异曲同工。以上是第二段,对画面作具体描述。

以下由景写到人,再写到作者的观感作结,是诗的末段。“长松之下列羽客,对坐不语南昌仙。”这里简直令人连写画写实都不辨了。大约画中的松树下默坐着几个仙人,诗人说,那怕是西汉时成仙的南昌尉梅福吧。然而紧接笔锋一掉,直指画主赵炎为“南昌仙人”:“南昌仙人赵夫子,妙年历落青云士。讼庭无事罗众宾,杳然如在丹青里。”赵炎为当涂少府(县尉的别称,管理一县的军事、治安),说他“讼庭无事”,谓其在任政清刑简,有谀美主人之意,但这不关宏旨。值得注意的倒是,赵炎与画中人合二而一了。沈德潜批点道:“真景如画”,这其实又是“画景如真”所产生的效果。全诗到此止,一直给人似画非画、似真非真的感觉。最后,诗人从幻境中清醒过来,重新站到画外,产生出复杂的思想感情:“五色粉图安足珍,真仙可以全吾身。若待功成拂衣去,武陵桃花笑杀人。”他感到遗憾,这毕竟是画啊,在现实中要有这样的去处就好了。有没有呢?诗人认为有,于是,他想名山寻仙去。而且要趁早,如果等到象鲁仲连、张子房那样功成身退(天知道要等到什么时候),再就桃源归隐,是太晚了,不免会受到“武陵桃花”的奚落。这几句话对于李白,实在反常,因为他一向推崇鲁仲连一类人物,以功成身退为最高理想。这种自我否定,实在是愤疾之词。诗作于长安放还之后,安史之乱以前,带有那一特定时期的思想情绪。这样从画境联系到现实,固然赋予诗歌更深一层的思想内容,同时,这种思想感受的产生,却又正显示了这幅山水画巨大的艺术感染力量,并以优美艺术境界映照出现实的污浊,从而引起人们对理想的追求。

这首题画诗与作者的山水诗一样,表现大自然美的宏伟壮阔一面;从动的角度、从远近不同角度写来,视野开阔,气势磅礴;同时赋山水以诗人个性。其艺术手法对后来诗歌有较大影响。苏轼的《李思训画长江绝岛图》等诗,就可以看作是继承此诗某些手法而有所发展的。

篇8:李白《临路歌》全诗翻译与赏析

李白《临路歌》全诗翻译与赏析

临路歌

李白

大鹏飞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济。

馀风激兮万世,游扶桑兮挂石袂。

后人得之传此,仲尼亡兮谁为出涕?

注释:

〔1〕临路歌:“临终歌”之误。李白绝笔。

〔2〕八裔 :八方荒原之地。

〔3〕中天:半空。

〔4〕摧:摧折。

〔5〕 馀风:遗风。

〔6〕激:激荡。

〔7〕万世:千秋万世。

〔8〕扶桑:古代神话中的神树,是太阳出来的地方。古代将太阳作为君主的象征,这里游扶桑暗喻到了皇帝的身边。

〔9〕挂:喻腐朽势力阻挠。

〔10〕石袂:当作左袂,即左袖

〔11〕得:知大鹏夭折半空。

〔12〕仲尼句:指孔子泣麟的典故。传说麒麟是一种祥瑞的异兽。哀公十四年,鲁国猎获一只麒麟,孔子认为麒麟出非其时,而被捕获,非常难受。

感受与译文:

这首诗是李白的绝笔,让人深深地感受到了作者对人世的眷恋和壮志未酬的惋惜之情。根据注释,本诗的大意为:大鹏奋飞啊振动八极,中天摧折啊力所不济。虽被摧折,其余风啊仍可激扬万世,游于扶桑啊又挂住左翼;力虽不济,后人得此余风而可传此事迹,然而世无孔子,谁能为我的摧折而哭泣。

赏析:

《临路歌》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作品。题名可能是《临终歌》之误。此诗当是李白在疾亟之后精力不支情况下的最后作品。

这首诗题中的“路”字,可能有误。根据诗的内容,联系唐代李华在《故翰林学士李君墓铭序》中说:“年六十有二不偶,赋临终歌而卒。”则“临路歌”的`“路”字当与“终”字因形近而致误,“临路歌”即“临终歌”。

“大鹏飞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济。”打开《李太白全集》,开卷第一篇就是《大鹏赋》。这篇赋的初稿,写于青年时代。可能受了庄子《逍遥游》中所描绘的大鹏形象的启发,李白在赋中以大鹏自比,抒发他要使“斗转而天动,山摇而海倾”的远大抱负。后来李白在长安,政治上虽遭到挫折,被唐玄宗“赐金还山”,但并没有因此志气消沉,大鹏的形象,仍然一直激励着他努力奋飞。他在《上李邕》诗中说:“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也是以大鹏自比的。大鹏在李白的眼里是一个带着浪漫色彩的、非凡的英雄形象。李白常把它看作自己精神的化身。他有时甚至觉得自己就真象一只大鹏正在奋飞,或正准备奋飞。但现在,他觉得自己这样一只大鹏已经飞到不能再飞的时候了,他便要为大鹏唱一支悲壮的《临终歌》。

歌的头两句是说:大鹏展翅远举啊,振动了四面八方;飞到半空啊,翅膀摧折,无力翱翔。两句诗概括了李白的生平。“大鹏飞兮振八裔”,可能隐含有李白受诏入京一类事情在里面。“中天摧兮”则指他在长安受到挫折,等于飞到半空伤了翅膀。结合诗人的实际遭遇去理解,这两句就显得既有形象和气魄,又不空泛。它给人的感觉,有点象项羽《垓下歌》开头的“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那无限苍凉而又感慨激昂的意味,着实震撼人心。

“馀风激兮万世,游扶桑兮挂石袂。”“激”是激荡、激励,意谓大鹏虽然中天摧折,但其遗风仍然可以激荡千秋万世。这实质是指理想虽然幻灭了,但自信他的品格和精神,仍然会给世世代代的人们以巨大的影响。扶桑,是神话传说中的大树,生在太阳升起的地方。古代把太阳作为君主的象征,这里“游扶桑”即指到了皇帝身边。“挂石袂”的“石”当是“左”字之误。严忌《哀时命》中有“左袪(袖)挂于扶桑”的话,李白此句在造语上可能受了严忌的启发。不过,普通的人不可能游到扶桑,也不可能让衣袖给树高千丈的扶桑挂住。而大鹏又只应是左翅,而不是“左袂”。挂住的究竟是谁呢?在李白的意识中,大鹏和自己有时原是不分的,正因为如此,才有这样的奇句。

“后人得之传此,仲尼亡兮谁为出涕?”前一句说后人得到大鹏半空夭折的消息,以此相传。后一句用孔子泣麟的典故。传说麒麟是一种象征祥瑞的异兽。哀公十四年,鲁国猎获一只麒麟,孔子认为麒麟出非其时而被猎获,非常难受。但如今孔子已经死了,谁肯象他当年痛哭麒麟那样为大鹏的夭折而流泪呢?这两句一方面深信后人对此将无限惋惜,一方面慨叹当今之世没有知音,含意和杜甫总结李白一生时说的,“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梦李白》)非常相近。

《临终歌》发之于声是李白的长歌当哭;形之于文,可以看作李白自撰的墓志铭。李白一生,既有远大的理想,而又非常执着于理想,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追求了一生。这首《临终歌》让我们看到,他在对自己一生回顾与总结的时候,流露的是对人生无比眷念和未能才尽其用的深沉惋惜。读完此诗,掩卷而思,恍惚间会觉得诗人好象真化成了一只大鹏在九天奋飞,那渺小的树杈,终究是挂不住它的,它将在永恒的天幕上翱翔,为后人所瞻仰。

篇9:李白《蜀道难》全诗翻译与赏析

第二段共享九个韵,描写天梯石栈的蜀道。“六龙回日”也是一个神话故事,据说太阳之神羲和驾着六条龙每天早晨从扶桑西驰,直到若木。左思《蜀都赋》有两句描写蜀中的高山:“羲和假道于峻坂,阳乌回翼乎高标。”羲和和阳乌都是太阳的代词。文意是说:太阳也得向高山借路。而最高的山还使太阳回飞避开。“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这一句就是说:上面有连太阳都过不去的高峰。“高标”是高举、高耸之意,但作名词用,因而可以解作高峰。萧士赟注引《图经》云:高标是山名。这是后代人误读李白诗,或有意附会,硬把一座山名为高标。原诗以“高标”和“回川”对举,可知决不是专名。

这两句诗有一个不同的文本。《河岳英灵集》、《极玄集》这两个唐人的选本、敦煌石室中发现的唐人写本,还有北宋初的《唐文粹》,这两句却不是“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而是“上有横河断海之浮云,下有逆折冲波之流川”。从对偶来看,后者较为工整,若论句子的气魄,则前者更为壮健。可能后者是当时流传的初稿,而前者是作者的最后改定本。故当时的选本作“横河断海”,而李阳冰编定的集本作“六龙回日”。

以下一大段又形容蜀山之高且险。黄鹤都飞不过,猿猴也怕攀缘之苦。青泥岭,在陕西略阳县,是由秦入蜀的必经之路。这条山路百步九曲,在山岩上纡回盘绕,行旅极为艰苦。参和井都是二十八宿之一。蜀地属于参宿的分野,秦地属于井宿的分野。在高险的山路上,从秦入蜀,就好似仰面朝天,屏住呼吸,摸着星辰前进。在这样艰难困苦的旅程中,行人都手按着胸膛,为此而长叹。这个“坐”字,不是坐立的坐,应该讲作“因此”。

以上是第二段的前半,四韵八句,一气贯注,渲染了蜀道之难。下面忽然接一句“问君西游何时还”,这就透露了赠行的主题。作者不像作一般送行诗那样,讲些临别的话,而在描写蜀道艰难中间,插入一句“你什么时候才能回来呀?”由此反映了来去都不容易。这一句本身也成为蜀道难的描写部分了。

“畏途巉岩”以下四韵七句,仍然紧接着上文四韵写下去,不过改变了描写的对象。现在不写山高路险,而写山中的禽鸟了。诗人说:这许多不可攀登的峥嵘的山岩,真是旅人怕走的道路(畏途)。在这一路上,你能见到的只是古树上悲鸣的鸟,雌的跟着雄的在幽林中飞绕。还有蜀地著名的子规鸟,常在月下悲鸣。据说古代有一个蜀王,名叫杜宇,号为望帝。他因亡国而死,死后化为子规鸟,每天夜里在山中悲鸣,好像哭泣一样。

以下还有一韵二句,是第二段的结束语。先重复一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接着说:使人听了这些情况,会惊骇得变了脸色。“凋朱颜”在这里只能讲作因惊骇而“色变”的意思,虽然在别处应当讲作“衰老”。

第二段以下,韵法与章法似乎有点参差。依韵法来写,分为三段。但如果从思想内容的结构来看,实在只能说是两段。从“连峰去天不盈尺”到“胡为乎来哉”是一段,即全诗的第三段。从“剑阁峥嵘而崔嵬”到末句是又一段,即全诗的第四段,第三段前四句仍是描写蜀道山水之险,但作者分用两个韵。“尺”、“壁”一韵,只有二句,接下去立刻就换韵,使读者到此,有气氛短促之感。在长篇歌行中忽然插入这样的短韵句法,一般都认为是缺点。尽管李白才气大,自由用韵,不受拘束,但这两句韵既急促,思想又不成段落,在讲究诗法的人看来,终不是可取的。

这一段前二句形容高山绝壁上有倒挂的枯松,下二句形容山泉奔瀑,冲击崖石的猛势,如万壑雷声。最后结束一句“其险也如此”。这个“如此”,并不单指上面二句,而是总结“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以下的一切描写。在山水形势方面的蜀道之险,到此结束。此下就又接一个问句:你这个远路客人为什么到这里来呢?这又是出人意外的句子。如果从蜀中人的立场来讲,就是说:我们这地方,路不好走,你何必来呢?如果站在送行人的立场来讲,就是说:如此危险的旅途,你有什么必要到那里去呢?

接下去转入第四段,忽然讲到蜀地的军事形势。“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易于固守,难于攻入。像这样的地方,如果没有亲信可靠的人去镇守,就非常危险了。这几句诗完全用晋代张载的《剑阁铭》中四句:“一人荷戟,万夫趑趄,形胜之地,匪亲弗居。”李白描写蜀道之难行,联系到蜀地形势所具有的政治意义,事实上已越出了乐府旧题“蜀道难”的范围。巴蜀物产富饶,对三秦的经济供应,甚为重要。所以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诗第一句就说蜀地“城阙辅三秦”,也是指出了这一点。李白作乐府诗,虽然都用旧题,却常常注入有现实意义的新意。这一段诗反映了初唐以来,蜀地因所守非亲,屡次引起吐蕃、南蛮的入侵,导致生灵涂炭的战争,使三秦震动。

这一段诗,在李白是顺便提到,作为描写蜀道难的一部分。但却使后世读者误认为全诗的主题所在。有人以为此诗讽刺章仇兼琼,有人以为讽刺严武,有人以为讽刺一般恃险割据的官吏,都是为这一段诗所迷惑,而得出这些结论。但是,这几句诗,确是破坏了全诗的统一性,写在赠友人入蜀的诗中,实在使人有主题两歧之感。然诗作本是诗人感情之流露:蜀中势力盘根错节,险要的地势更成为滋生割据野心的土壤,李白害怕友人误入是非之地,命丧宵小之手,故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之语。

篇10:李白《蜀道难》全诗翻译与赏析

诗采用律体与散文间杂,文句参差,笔意纵横,豪放洒脱。全诗感情强烈,一唱三叹,回环反复,读来令人心潮激荡。

整体把握

这首诗大约是天宝(唐玄宗年后,742~756)初年,李白第一次到长安时写的。《蜀道难》是他袭用乐府古题,展开丰富的想象,着力描绘了秦蜀道路上奇丽惊险的山川,并从中透露了对社会的某些忧虑与关切。

诗人大体按照由古及今,自秦入蜀的线索,抓住各处山水特点来描写,以展示蜀道之难。

从“噫吁嚱”到“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为一个段落。一开篇就极言蜀道之难,以感情强烈的咏叹点出主题,为全诗奠定了雄放的基调。以下随着感情的起伏和自然场景的变化,“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咏叹反复出现,像一首乐曲的主旋律一样激荡着读者的心弦。

说蜀道的难行比上天还难,这是因为自古以来秦、蜀之间被高山峻岭阻挡,由秦入蜀,太白峰首当其冲,只有高飞的鸟儿能从低缺处飞过。太白峰在秦都咸阳西南,是关中一带的最高峰。民谚云:“武公太白,去天三百。”诗人以夸张的笔墨写出了历史上不可逾越的险阻,并融汇了五丁开山的神话,点染了神奇色彩,犹如一部乐章的前奏,具有引人入胜的妙用。下面即着力刻画蜀道的高危难行了。

从“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至“使人听此凋朱颜”为又一段落。这一段极写山势的高危,山高写得愈充分,愈可见路之难行。你看那突兀而立的高山,高标接天,挡住了太阳神的运行;山下则是冲波激浪、曲折回旋的河川。诗人不但把夸张和神话融为一体,直写山高,而且衬以“回川”之险。唯其水险,更见山势的高危。诗人意犹未足,又借黄鹤与猿猱来反衬。山高得连千里翱翔的黄鹤也不得飞度,轻疾敏捷的猿猴也愁于攀援,不言而喻,人行走就难上加难了。以上用虚写手法层层映衬,下面再具体描写青泥岭的难行。

青泥岭,“悬崖万仞,山多云雨”(《元和郡县志》),为唐代入蜀要道。诗人着重就其峰路的萦回和山势的峻危来表现人行其上的艰难情状和畏惧心理,捕捉了在岭上曲折盘桓、手扪星辰、呼吸紧张、抚胸长叹等细节动作加以摹写,寥寥数语,便把行人艰难的步履、惶悚的神情,绘声绘色地刻画出来,困危之状如在目前。

至此蜀道的难行似乎写到了极处。但诗人笔锋一转,借“问君”引出旅愁,以忧切低昂的旋律,把读者带进一个古木荒凉、鸟声悲凄的境界。杜鹃鸟空谷传响,充满哀愁,使人闻声失色,更觉蜀道之难。诗人借景抒情,用“悲鸟号古木”、“子规啼夜月”等感情色彩浓厚的自然景观,渲染了旅愁和蜀道上空寂苍凉的环境气氛,有力地烘托了蜀道之难。

然而,逶迤千里的蜀道,还有更为奇险的风光。自“连峰去天不盈尺”至全篇结束,主要从山川之险来揭示蜀道之难,着力渲染惊险的气氛。如果说“连峰去天不盈尺”是夸饰山峰之高,“枯松倒挂倚绝壁”则是衬托绝壁之险。

诗人先托出山势的高险,然后由静而动,写出水石激荡、山谷轰鸣的惊险场景。好像一串电影镜头:开始是山峦起伏、连峰接天的远景画面;接着平缓地推成枯松倒挂绝壁的特写;而后,跟踪而来的是一组快镜头,飞湍、瀑流、悬崖、转石,配合着万壑雷鸣的音响,飞快地从眼前闪过,惊险万状,目不暇接,从而造成一种势若排山倒海的强烈艺术效果,使蜀道之难的描写,简直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如果说上面山势的高危已使人望而生畏,那此处山川的险要更令人惊心动魄了。

风光变幻,险象丛生。在十分惊险的气氛中,最后写到蜀中要塞剑阁,在大剑山和小剑山之间有一条三十里长的栈道,群峰如剑,连山耸立,削壁中断如门,形成天然要塞。因其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历史上在此割据称王者不乏其人。诗人从剑阁的险要引出对政治形势的描写。他化用西晋张载《剑阁铭》中“形胜之地,匪亲勿居”的语句,劝人引为鉴戒,警惕战乱的发生,并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揭露了蜀中豺狼的“磨牙吮血,杀人如麻”,从而表达了对国事的忧虑与关切。唐天宝初年,太平景象的背后正潜伏着危机,后来发生的安史之乱,证明诗人的忧虑是有现实意义的。

李白以变化莫测的笔法,淋漓尽致地刻画了蜀道之难,艺术地展现了古老蜀道逶迤、峥嵘、高峻、崎岖的面貌,描绘出一幅色彩绚丽的山水画卷。诗中那些动人的景象宛如历历在目。

李白之所以描绘得如此动人,还在于融贯其间的浪漫主义激情。诗人寄情山水,放浪形骸。他对自然景物不是冷漠的观赏,而是热情地赞叹,借以抒发自己的理想感受。那飞流惊湍、奇峰险壑,赋予了诗人的情感气质,因而才呈现出飞动的灵魂和瑰伟的姿态。诗人善于把想象、夸张和神话传说融为一体进行写景抒情。言山之高峻,则曰“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状道之险阻,则曰“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诗人“驰走风云,鞭挞海岳”(陆时雍《诗镜总论》评李白七古语),从蚕丛开国说到五丁开山,由六龙回日写到子规夜啼,天马行空般地驰骋想象,创造出博大浩渺的艺术境界,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透过奇丽峭拔的山川景物,仿佛可以看到诗人那“落笔摇五岳、笑傲凌沧洲”的高大形象。

唐以前的《蜀道难》作品,简短单薄。李白对东府古题有所创新和发展,用了大量散文化诗句,字数从三言、四言、五言、七言,直到十一言,参差错落,长短不齐,形成极为奔放的语言风格。诗的用韵,也突破了梁陈时代旧作一韵到底的程式。后面描写蜀中险要环境,一连三换韵脚,极尽变化之能事。所以殷璠编《河岳英灵集》称此诗“奇之又奇,自骚人以还,鲜有此体调”。

关于此篇,前人有种种寓意之说,断定是专为某人某事而作的。明人胡震亨、顾炎武认为,李白“自为蜀咏”,“别无寓意”。今人有谓此诗表面写蜀道艰险,实则写仕途坎坷,反映了诗人在长期漫游中屡逢踬碍的生活经历和怀才不遇的愤懑,迄无定论。

逐段分析

第一段从开头到“相钩连”,用了四韵,为全诗定下豪放的基调,并用五丁开山的神话,点染了神奇色彩。《蜀王本纪》中记载了一个关于蜀道的神话。据说当年秦惠王时,蜀王部下有五个大力士,称为“五丁力士”。他们力大无穷。于是秦惠王送给蜀王五个美女,蜀王就命五丁力士移山开路,迎娶美女。在回行路上,见一条大蛇蹿入山洞,五丁力士上前拉住蛇尾,用力往外拖,忽然地动山摇,山岭崩塌,压死了五丁力士。秦国的五个美女都奔上山去,化为石人。这个神话,反映着古代有许多劳动人民,凿山开路,牺牲了不少人,终于打开了秦蜀通道。李白运用这个神话的母题,写了第五韵二句:“地崩山摧壮士死”,也可以说是指五丁力士,也可以说是指成千累万为开山辟路而牺牲的劳动人民。他们死了,然后从秦入蜀才有山路和栈道连接起来。第一段诗到此为止,用四韵八句叙述了蜀道的起源。

篇11:李白《行路难》全诗翻译与赏析

李白《行路难》全诗翻译与赏析

《行路难》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 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 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 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 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 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 直挂云帆济沧海。

注释:

行路难:乐府“杂曲歌辞”调名,内容多写世路艰难和离别悲伤之意,多以“君不见”开头。今存最早的《行路难》是鲍照的十八首。前人认为李白的《行路难》“似全学鲍照”。第一首乃取意于鲍照《行路难》“对案不能食”一首。

樽:古代盛酒的器具。

斗十千:形容酒价昂贵。

珍羞:珍贵的莱肴。羞通“馐”。直通“值”。

箸:筷子。

顾:望。

垂钓碧溪:《史记·齐太公世家》记载,吕尚年老垂钓于渭水边,后遇西伯姬昌(即周文王)而得重用。

梦日:传说伊尹在将受到成汤的征聘时,梦见乘船经过日月边。

安:哪里。

长风破浪:《宋书·宗悫传》说,宗悫的叔父问他志向是什么,宗悫说:“愿乘长风破万里浪。”后人用“乘风破浪”比喻施展政治抱负。

济:渡。

译文:

金杯盛清酒一斗可值一万元,

玉盘装着珍贵的菜肴可值万数的钱。

吃不下去只得停下酒杯,放下筷子,

抽出宝剑,环顾四周,心中一片茫然。

想渡过黄河,又被冰封了河道,

准备登太行山,又积雪满山。

闲时学太公在碧溪上钓鱼,

忽然又像伊尹梦见乘船经过了太阳的旁边。

行路难呀,行路难!岔路多啊,如今身在何处?

总会有个时候能乘长风破万里浪,

高挂着风帆渡过茫茫大海,到达彼岸。

翻译:

金杯盛着昂贵的美酒,玉盘装满价值万钱的佳肴,但是我停杯扔筷不想饮,拔出宝剑环顾四周,心里一片茫然。想渡黄河,冰雪却冻封了河川;要登太行山,但风雪堆满了山,把山给封住了。当年吕尚闲居,曾在碧溪垂钓;伊尹受聘前,梦里乘舟路过太阳边。行路难啊,行路难!岔路何其多,我的路在何处?总会有一天,我能乘长风破巨浪,高高挂起云帆,在沧海中勇往直前!

赏析:

这是李白写的三首《行路难》的第一首,这组诗从内容看, 应该是写在天宝三年(公元774年)李白离开长安的时候。

诗的前四句写朋友出于对李白的深厚友情,出于对这样一位天才被弃置的惋惜,于是不惜金钱,设下盛宴为他饯行。而面对金樽美酒、玉盘珍馐,却只能“停杯投箸”,“拔剑四顾”,一片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天。”象征了人生路上的艰难险阻。才学识见如李白,曾经在宫廷中得到唐玄宗的赏识,却因为小人进馋而“赐金放还”从此险山恶水,天各一方。

未来的生活中,闲来垂钓,宛如昔日垂钓而受周文王之聘,助文王打下江山的姜尚(姜太公),而历史上又有的这样一个典故:伊尹在受汤之聘前曾梦见自己乘舟绕日月而过。想起这两位历史人物的经历,诗人又有了对未来的新的信心。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前路多艰,虽然未来还会有机会,但是万般的艰难险阻、矛盾,都闪现在诗人的脑海中。最后,出于诗人本身积极入世的愿望和毅力、决心,他吟出了这样的千古名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这首诗共十四句八十二字,在七言歌行中属短篇。但诗中跌宕起伏的感情,跳跃式的思维,以及高昂的气势,使它成为后人称颂的千古名篇。

这是李白所写的三首《行路难》的第一首。这组诗从内容看,应该是写在天宝三载(744)李白离开长安的时候。

诗的前四句写朋友出于对李白的深厚友情,出于对这样一位天才被弃置的惋惜,不惜金钱,设下盛宴为之饯行。“嗜酒见天真”的李白,要是在平时,因为这美酒佳肴,再加上朋友的一片盛情,肯定是会“一饮三百杯”的。然而,这一次他端起酒杯,却又把酒杯推开了;拿起筷子,却又把筷子撂下了。他离开座席,拔下宝剑,举目四顾,心绪茫然。停、投、拔、顾四个连续的.动作,形象地显示了内心的苦闷抑郁,感情的激荡变化。

接着两句紧承“心茫然”,正面写“行路难”。诗人用“冰塞川”、“雪满山”象征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具有比兴的意味。一个怀有伟大政治抱负的人物,在受诏入京、有幸接近皇帝的时候,皇帝却不能任用,被“赐金还山”,变相撵出了长安,这不正象遇到冰塞黄河、雪拥太行吗!但是,李白并不是那种软弱的性格,从“拔剑四顾”开始,就表示着不甘消沉,而要继续追求。“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诗人在心境茫然之中,忽然想到两位开始在政治上并不顺利,而最后终于大有作为的人物:一位是吕尚,九十岁在磻溪钓鱼,得遇文王;一位是伊尹,在受汤聘前曾梦见自己乘舟绕日月而过。想到这两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又给诗人增加了信心。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吕尚、伊尹的遇合,固然增加了对未来的信心,但当他的思路回到眼前现实中来的时候,又再一次感到人生道路的艰难。离筵上瞻望前程,只觉前路崎岖,歧途甚多,要走的路,究竟在哪里呢?这是感情在尖锐复杂的矛盾中再一次回旋。但是倔强而又自信的李白,决不愿在离筵上表现自己的气馁。他那种积极用世的强烈要求,终于使他再次摆脱了歧路彷徨的苦闷,唱出了充满信心与展望的强音:“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他相信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仍将会有一天要象刘宋时宗悫所说的那样,乘长风破万里浪,挂上云帆,横渡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

这首诗一共十四句,八十二个字,在七言歌行中只能算是短篇,但它跳荡纵横,具有长篇的气势格局。其重要的原因之一,就在于它百步九折地揭示了诗人感情的激荡起伏、复杂变化。诗的一开头,“金樽美酒”,“玉盘珍羞”,让人感觉似乎是一个欢乐的宴会,但紧接着“停杯投箸”、“拔剑四顾”两个细节,就显示了感情波涛的强烈冲击。中间四句,刚刚慨叹“冰塞川”、“雪满山”,又恍然神游千载之上,仿佛看到了吕尚、伊尹由微贱而忽然得到君主重用。诗人心理上的失望与希望、抑郁与追求,急遽变化交替。“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四句节奏短促、跳跃,完全是急切不安状态下的内心独白,逼肖地传达出进退失据而又要继续探索追求的复杂心理。结尾二句,经过前面的反复回旋以后,境界顿开,唱出了高昂乐观的调子,相信自己的理想抱负总有实现的一天。通过这样层层迭迭的感情起伏变化,既充分显示了黑暗污浊的政治现实对诗人的宏大理想抱负的阻遏,反映了由此而引起的诗人内心的强烈苦闷、愤郁和不平,同时又突出表现了诗人的倔强、自信和他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展示了诗人力图从苦闷中挣脱出来的强大精神力量。

这首诗在题材、表现手法上都受到鲍照《拟行路难》的影响,但却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两人的诗,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封建统治者对人才的压抑,而由于时代和诗人精神气质方面的原因,李诗却揭示得更加深刻强烈,同时还表现了一种积极的追求、乐观的自信和顽强地坚持理想的品格。因而,和鲍作相比,李诗的思想境界就显得更高。

《当涂赵炎少府粉图山水歌》原文及鉴赏

庆宫春/高阳台,庆宫春/高阳台王沂孙,庆宫春/高阳台的意思,庆宫春/高阳

题画诗与题画文

酬许五康佐,酬许五康佐元稹,酬许五康佐的意思,酬许五康佐赏析

《逝去的诗人》读书笔记

《诗人李白》读后感

《沁园春长沙》优秀读书笔记

李白《白鹭鸶白鹭下秋水》翻译赏析

《赠汪伦》的教学片断赏析

《太原早秋》赏析

李白《当涂赵炎少府粉图山水歌》全诗翻译与赏析
《李白《当涂赵炎少府粉图山水歌》全诗翻译与赏析.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李白《当涂赵炎少府粉图山水歌》全诗翻译与赏析(集锦11篇)】相关文章:

课文《早发白帝城》的教材解析2022-12-05

李白《秋浦歌十七首》全诗翻译赏析2024-01-31

李白诗篇2022-11-30

太原早秋诗歌赏析2023-05-21

李白《太原早秋》译文及赏析2023-08-15

秋浦歌其十三原文及赏析2023-05-26

《关山月》全文鉴赏2022-05-04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翻译赏析2023-01-10

送孟浩然之广陵古诗2023-06-30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赏析2023-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