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白鹭鸶白鹭下秋水》翻译赏析

时间:2023-09-15 07:55:34 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李白《白鹭鸶白鹭下秋水》翻译赏析(集锦9篇)由网友“锅盖儿”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整理过的李白《白鹭鸶白鹭下秋水》翻译赏析,欢迎大家阅读借鉴,并有积极分享。

李白《白鹭鸶白鹭下秋水》翻译赏析

篇1:李白《白鹭鸶白鹭下秋水》翻译赏析

李白《白鹭鸶白鹭下秋水》翻译赏析

《白鹭鸶·白鹭下秋水》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李白。其古诗全文如下:

白鹭下秋水,孤飞如坠霜。

心闭且未去,独立沙洲旁。

【翻译】

一只白鹭鸶飞落在水面上,远远看去像落下来一团白霜。诗人看到这副画面觉得心里悠闲,暂且伫立在这沙洲旁边吧。

【鉴赏】

李白诗歌以抒情为主。他真正能够广泛地从当时的民间文艺和秦、汉、魏以来的乐府民歌吸取其丰富营养,集中提高而形成他的`独特风貌。他具有超异寻常的艺术天才和磅礴雄伟的艺术力量,一切可惊可喜、令人兴奋、发人深思的现象,无不尽归笔底。李白是屈原之后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称。与李商隐、李贺并称“三李”。又与杜甫齐名,世称“大李杜”。韩愈曰:“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三十卷。

篇2:白鹭鸶,白鹭鸶李白,白鹭鸶的意思,白鹭鸶赏析

白鹭鸶,白鹭鸶李白,白鹭鸶的意思,白鹭鸶赏析 -诗词大全

白鹭鸶

作者:李白  朝代:唐 白鹭下秋水,孤飞如坠霜。心闲且未去,独立沙洲傍。

篇3:李白《白纻辞其一》翻译赏析

李白《白纻辞三首其一》翻译赏析

《白纻辞三首其一》作者为唐朝诗人李白。其古诗全文如下:

扬清歌,发皓齿,北方佳人东邻子。

且吟白纻停绿水,长袖拂面为君起。

寒云夜卷霜海空,胡风吹天飘塞鸿。

玉颜满堂乐未终,馆娃日落歌吹濛。

【前言】

《白纻辞三首》是唐代大诗人李白的组诗作品。第一首诗盛称歌者相貌美,歌声美,舞姿美,即使在寒苦的塞外,阴冷的霜夜,也给满堂听众带来无限欢乐。

【注释】

⑴白纻辞:古乐府题名,一作“白苎辞”。《乐府古题要解》:《白苎辞》,古辞,盛称舞者之美,宜及芳时行乐。其誉白苎曰:“质如轻云色如银,制以为袍余作巾,袍已光驱巾拂尘。”清王琦注:旧史称白苎,吴地所出。白苎舞,本吴舞也。梁武帝令沈约改其辞为四时之歌,若“兰叶参差桃半红”,即其春歌也。

⑵扬清歌,发皓齿:言露出洁白的牙齿,唱出高亢清亮的歌曲。扬,飞扬,升高。歌,一作“音”。发,启,开。皓,洁白。此二句为倒装句,为了押韵和突出歌声。

⑶北方佳人东邻子:二者皆泛指美人。《汉书·孝武李夫人传》:“(李)延年侍上起舞,歌曰:‘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宁不知倾城与倾国,佳人难再得。’”司马相如《美人赋》:“臣之东邻有一女子,云发丰艳,蛾眉皓齿。颜盛色茂,景曜光起。恒翘翘(高起貌)而相顾,欲留臣而共止。”

⑷且:一作“旦”。白纻:乐府吴舞曲名。 南朝宋鲍照《白纻歌》之五:“古称《渌水》今《白纻》,催弦急管为君舞。”绿水:古舞曲名。《淮南子·俶真训》:“足蹀《阳阿》之舞,手会《绿水》之趋。”高诱注:“《绿水》,舞曲也。”

⑸“寒云”句:言寒冷的夜晚,霜降云卷。霜海,言降霜地域之大。

⑹胡风:北风。蔡琰《悲愤诗》:“处所多霜雪,胡风春夏起。”塞鸿:塞外的鸿雁。塞鸿秋季南来,春季北去,故古人常以之作比,表示对远离家乡的亲人的怀念。

⑺玉颜:形容美丽的容貌。多指美女。战国楚宋玉《神女赋》:“貌丰盈以庄姝兮,苞温润之玉颜。”

⑻“馆娃”句:言时至深夜,馆娃宫中歌唱声、乐器声仍然未停。馆娃,春秋吴宫名。吴王夫差作宫于砚石山以馆西施。吴人称美女为娃。故址在今江苏吴县西南灵岩山。濛(méng):一作“中”。

【翻译】

微扬清音,轻发皓齿,好似东邻子歌唱北方佳人之曲。且吟《白纻》与《绿水》诗,长袖翩翩,拂面为君起舞。犹如寒云夜卷霜海,一片空蒙;又似胡风吹天,飘摇塞鸿。玉颜满堂,其乐融融。日落时分,馆娃宫中,歌声迷濛。

【赏析】

第一首诗盛称歌者相貌美,歌声美,舞姿美。这首诗把歌女写成西汉李延年所歌的《北方有佳人》那样的倾国倾城之貌,如司马相如《美人赋》中的'东邻子那样貌美无双。即使在寒苦的塞外,阴冷的霜天,外边夜卷寒云,秋霜浓浓,也给满堂听众带来无限欢乐。诗分两段。前五句正面描写歌者。后四句以环境反衬诸美的客观效果:胡地之秋夜如此寒冷,唯有塞鸿飘飞到国中。满堂的美女玉颜,乐曲没有终散,日落时分在馆娃宫中传来了阵阵美妙的歌声。

篇4:李白《下途归石门旧居》翻译赏析

李白《下途归石门旧居》翻译赏析

《下途归石门旧居》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李白。其古诗全文如下:

吴山高,越水清,握手无言伤别情。

将欲辞君挂帆去,离魂不散烟郊树。

此心郁怅谁能论,有愧叨承国士恩。

云物共倾三月酒,岁时同饯五侯门。

羡君素书尝满案,含丹照白霞色烂。

余尝学道穷冥筌,梦中往往游仙山。

何当脱屣谢时去,壶中别有日月天。

俯仰人间易凋朽,钟峰五云在轩牖。

惜别愁窥玉女窗,归来笑把洪崖手。

隐居寺,隐居山,陶公炼液栖其间。

灵神闭气昔登攀,恬然但觉心绪闲。

数人不知几甲子,昨夜犹带冰霜颜。

我离虽则岁物改,如今了然失所在。

别君莫道不尽欢,悬知乐客遥相待。

石门流水遍桃花,我亦曾到秦人家。

不知何处得鸡豕,就中仍见繁桑麻。

翛然远与世事间,装鸾驾鹤又复远。

何必长从七贵游,劳生徒聚万金产。

挹君去,长相思,云游雨散从此辞。

欲知怅别心易苦,向暮春风杨柳丝。

【前言】

《下途归石门旧居》是诗人李白的七言古诗,是《全唐诗》的第173卷第11首。全诗分三段:第一段回忆了他和吴筠在越中和长安的生活与友谊。第二段写重游旧地及重逢老友的亲切感受。第三段写诗人认识到求仙学道和追求荣华富贵的虚幻。“何必”二句,显示李白藐视权贵、轻视富贵的思想,表现了李白受道家影响所形成的旷达超脱、不受外物所役的自由人格。

【注释】

⑴按《太平府志》:横望山,在当涂县东六十里。春秋楚子重伐吴,至于横山,即此山也。实为金陵朝对之山。《真诰》称其石形瓌奇,洞穴盘纡,陶隐居尝栖迟此地炼丹,故有陶公读书堂、石门、古祠、灰井、丹炉诸遗迹。书堂今为澄心寺。石门山水尤奇;盘道屈曲,沿磴而入,峭壁二里,夹石参天,左拥右抱,罗列拱揖,高者抗层霄,下者入衍奥。中有玉泉嵌空,渊渊而来,春夏霖潦奔驰,秋冬澄流一碧,萦绕如练。观诗中所称隐居山寺、“陶公炼液”、“石门流水”诸句,知石门旧居,盖在其处矣。

⑵虞炎诗:“聚学从烟郊,栖遁事环荜。”

⑶五侯,五侯七贵,泛指达官显贵。

⑷《神仙传》:王烈入河东抱犊山中,见一石室,中有素书两卷。按:古人以绢素写书,故谓书曰“素书”。含丹者,书中之字,以朱写之,白者绢色,丹白相映,烂然如霞矣。

⑸江淹诗:“一时排冥筌。”闵赤如注:冥,理也。筌,迹也。言理、迹双遣也。一说:冥,幽也。筌,迹也。冥筌,道中幽冥之迹也。

⑹《汉书·郊祀志》:天子曰:“诚得如黄帝,吾视去妻子如脱屣耳。”颜师古注:“屣,小履。脱屣者,言其便易无所顾也。”《列仙传》:王子乔乘白鹤驻山头,举手谢时人,数日而去。

⑺《灵台治中录》:“施存,鲁人,学大丹之道三百年,十炼不成,唯得变化之术。后遇张申为云台治官。常悬一壶,如五升器大,变化为天地,中有日月如世间,夜宿其内,自号壶天,人谓曰壶公。”

⑻《名山洞天福地记》:钟山,周回一百里,名朱湖太生之天,在润州上元县。五云,五色云也。

⑼玉女窗,在嵩山。洪崖,三皇时伎人得仙者。《广博物志》:青城山洞,周回二千里,昔洪崖先生服琅环之华而隐,代为青城真人。

⑽《因话录》:宣州当涂隐居山岩,即陶贞白炼丹所也。炉迹犹在,后为佛舍。

⑾《左传》:晋悼夫人食舆人之城杞者。绛县人或年长矣,无子,而往与于食,有与疑年,使之年。曰:“臣,小人也,不知纪年。臣生之岁,正月甲子朔,四百有四十五甲子矣。其季于今,三之一也。”

⑿桃花注水、鸡豕桑麻,比之秦人之桃源也。

⒀《庄子》:“翛然而往,翛然而来。”陆德明《音义》:“翛,音萧。徐音叔。李音悠。向云:翛然,自然无心而自尔之义。郭、崔云:往来不难之貌。”

⒁江淹《别赋》:“驾鹤上汉,骖鸾腾天。”

⒂七贵,泛指达官显贵。庾信诗:“惜无万金产、东求沧海君。”

⒃挹,即“揖”也。古字通用。

【翻译】

吴越古国,山高水秀,我俩握手,悲伤离别,垂泪无言。我即将张帆起航,心却像烟雾与这里的一草一木缠绵。谁会知道我此时的郁闷心情?实在是有愧于你的恩情。想我们醉酒连月,在长年在王侯家交游,多么痛快。我真羡慕你:道书满书桌,白绢道书上的丹字如同霞光一样灿烂。我也曾学道经年,细细探讨奥秘,连做梦都往往游览仙山。对于世间事就像脱鞋一样看轻,仙境中自有日月星辰山川河流。看人间万物生死多么迅速,就像窗口看钟峰的云雾,云起云消,不能长久。惜别的'心情就像在仙女窗外窥望,不愿意离去,下次归来,希望你已经得道成仙,就像洪崖仙人一样,我再来握你的手,希望你传我一手绝活。你在山寺中隐居,就如同当年的陶弘景一样炼丹液。闭气养神,恬然心闲,几十年过去了,你的仪容依然清俊如冰雪。我离开以后,虽然岁月会变迁,但是现在我已经很清楚所在我人生的目的何在。别说离别以后没有欢乐,我想还有许多欢乐的事情等着你。石门的小溪,现在已经桃花开遍两岸,桃花随波逐流刹是好看,就辖我去过的桃花源。鸡啊狗啊猪啊,到处都是,遍野的庄稼,丰收在望。我还是喜欢远离人世间,喜欢乘坐鸾车,或者干脆就直接乘鹤飞天。何必老是跟那些王公贵胄打交道?何必劳劳碌碌忙着挣万贯家财?好了,说也说够了,该上路了,给你作个揖吧,保重身体啊,会想你的,此别以后,我们就辖云雨一样分散了,保重哦。想不想知道我现在的心情?问问那黄昏中依恋春风的杨柳丝吧,依依不舍呢。

【鉴赏】

关于此诗属地,学术界尚有争议。郭沫若在《李白与杜甫》中指出,此诗“向来不大为专家们所注意,其实在了解李白的生活上是具有关键性的作品”,并说“当涂县东六十里的横望山,即石门所在之处”。自郭老提出这个问题后,不少专家就“石门旧居”时地提出考证。安旗认为:“关于题中石门一地,王琦题解谓为当涂县东六十里横望山陶弘景栖迟炼丹处遗迹之一,可从。”(《李白研究》)刘华云认为:“李白所归的真正的‘石门旧居’,不大可能是高凤石门山幽居,只能是嵩山山居或颖阳山居。”(《试论李白〈下途归石门旧居〉诗》)李从军认为“李白要归的‘石门’乃是越地青田县的石门山”,“写作地点在江东茅山”(《李白考异录》)。

关于赠别对象,也是多种说法:第一说认为赠别对象是吴筠(郭沫若等),第二说认为是元丹丘(胥树人、安旗、李从军等),第三说则认为“非是其人”(郁贤皓)。持一二两说之依据,认为诗中“云物共倾三月酒,岁时同饯五侯门。”句之内涵,是舍吴筠、元丹丘莫属的,因这二人曾同李白在朝做官,在时间和友谊上都能挂上号。均可作为一家之言。

此诗开篇云:“吴山高、越山青,握手无言伤别情。将欲辞君挂帆去,离魂不散烟郊村。”结尾云:“挹君去、长相思,云游雨散从此辞。欲知怅别心易苦,向暮春风杨柳丝。”可谓感人至深,然则别人之义却不见于题目。郭沫若先生曾褒扬李白性格中天真脱俗的一面,批评其看重功名的一面,而最后落脚在对李白临终那年写的《下途归石门旧居》一诗的诠释上。他对这首向来不受重视的诗评价极高,视之为李白的觉醒之作和一生的总结,说它表明“李白从农民脚踏实地的生活中看出了人生的正路”,从而向“尔虞我诈、勾心斗角的整个市侩社会”“诀别”了。

篇5:《秋下荆门》李白全诗翻译及赏析

《秋下荆门》李白全诗翻译及赏析

《秋下荆门》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作品。此诗写于李白第一次出蜀远游时。诗中借景抒情,抒发了作者秋日出游的愉悦心情,也表达了作者意欲饱览祖国山河而不惜远走他乡的豪情与心志。

秋下荆门

霜落荆门江树空,布帆无恙挂秋风。

此行不为鲈鱼鲙,自爱名山入剡中。

【注释】

⑴荆门:山名,位于今湖北省宜都县西北的长江南岸,与北岸虎牙山隔江对峙,地势险要,自古即有楚蜀咽喉之称。

⑵空:指树枝叶落已尽。

⑶布帆无恙:运用《晋书·顾恺之传》的典故:顾恺之从他上司荆州刺史殷仲堪那里借到布帆,驶船回家,行至破冢,遭大风,他写信给殷仲堪,说:“行人安稳,布帆无恙。”此处表示旅途平安。

⑷鲈鱼鲙:运用《世说新语·识鉴》的典故:西晋吴人张翰在洛阳做官时,见秋风起,想到家乡菰菜、鲈鱼鲙的美味,遂辞官回乡。

⑸剡中:指今浙江省嵊州市一带。《广博物志》:“剡中多名山,可以避灾。”

【白话译文】

秋霜降落在荆门江树叶子落空,布帆完好地挂在杆上招引秋风。

我这次出去不是为了那鲈鱼鲙,本来就热爱名山因此才去剡中。

【创作背景】

根据裴斐编制的《李白年谱简编》,此诗作于唐玄宗开元十三年(725年)。当年李白再游峨眉山,秋间经清溪、渝州、三峡去蜀,来游楚地,在离开荆门时作此诗。

【赏析】

荆门山战国时为楚国的西方门户,乘船东下过荆门,就意味着告别了巴山蜀水。这首诗写于诗人第一次出蜀远游时。对锦绣前程的憧憬,对新奇而美好的世界的幻想,使他战胜了对峨眉山月的依恋,去热烈地追求理想中的未来。诗中洋溢着积极而浪漫的热情。

第一句是写景,同时点出题中的“秋”和“荆门”。荆门山原是林木森森,绿叶满山,然而诗人到来时,却是秋来霜下,木叶零落,眼前一空。由于山空,江面也显得更为开阔。这个“空”字非常形象地描绘出山明水净、天地清肃的景象,寥廓高朗,而无萧瑟衰飒之感。

第二句“布帆无恙挂秋风”,承上句“江”字,并暗点题中“下”字。东晋大画家顾恺之为荆州刺史殷仲堪幕府的参军,曾告假乘舟东下,仲堪特地把布帆借给他,途中遇大风,顾恺之写信给殷仲堪说:“行人安稳,布帆无恙。”这里借用了“布帆无恙”这一典故,不仅说明诗人旅途平安,更有一帆风顺、天助人愿的意味。这种秋风万里送行舟的.景象,生动地写出了诗人无比乐观欣慰的心情。

前人有诗:“张翰江东去,正值秋风时。”这首诗的第三句,就是由第二句中的“秋风”连及而来的。据说西晋时吴人张翰在洛阳做官,见秋风起而想到故乡的莼羹、鲈鱼鲙,说:“人生贵得适志耳,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乎!”于是回到了故乡。李白此行正值秋天,船又是向着长江下游驶行,这便使他联想到张翰的故事,不过他声明“此行不为鲈鱼鲙”,此行目的与张翰不同,他自己是远离家乡。这样反跌一笔,不但使诗变得起伏跌宕,而且急呼下文“自爱名山入剡中”。剡中,今浙江嵊州,境内多名山佳水。句中“自”字,与上一句中“不为”相呼应,两句紧相连贯,增强了感情色彩。

古人曾说过:“诗人之言,不足为实也。”那意思大概就是说诗具有凝炼、概括、夸张、含蓄等特色,诗中语言的含意,往往不能就字面讲“实”、讲死,所以说写诗的人也应该“不以辞害意”。这首诗的三四两句,如果只理解为诗人在表白“此行”的目的,不是为了吴地的美味佳肴,而是要去欣赏剡中的名山,那就未免太表面了,太“实”了。李白“入剡中”,是若干年以后的事。读者要知道它的含意到底是什么,还得回到诗的第三句。从张翰所说的话来看,张翰是把“名爵”与“鲈鱼鲙”对立起来,放弃前一个,而选后一个;而李白对后者的态度很明朗——“此行不为鲈鱼鲙”。至于对前者,诗人没有明说。可是,“秋下荆门”以后的所言,所行,就把这个问题说得很清楚了。第一,“此行”并没有“入剡中”,而是周游在江汉一带,寻找机会,以求仕进;第二,他还明白地声称:“大丈夫必有四方之志,乃仗剑去国,辞亲远游。”(《上安州裴长史书》)他还希求“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这种建功立业的宏愿,积极用世的精神,和张翰的态度恰恰相反。所以诗人此时对“名爵”和“鲈鱼鲙”都是一反张翰的意思,只不过在诗中说一半留一半罢了。当然,这也是“适志”,是辞亲远游、建功立业的“志”。诗的第四句说,饱览绍兴的名山佳水,也是诗人所向往的。这种兴趣,早在他出蜀之前就已经表露出来了,不过联系上一句来看,就不能仅仅局限于此了。自视不凡的李白,是不想通过当时一般文人所走的科举道路去获取功名的,而是要选择另一条富有浪漫色彩的途径,那便是游历,任侠,隐居名山,求仙学道,结交名流,树立声誉,以期达到目标。所以这里的“自爱名山入剡中”,无非是在标榜诗人自己那种高人雅士的格调,无非是那种不同凡俗的生活情趣的一种艺术概括。这种乐观浪漫、豪爽开朗、昂扬奋发的精神,生动地表现了诗人的个性,以及盛唐时代的精神风貌。

这首诗在艺术表现上也颇有特色。全诗虽四句,但写景、叙事、议论各具形象,集中地抒发了诗人年轻时“仗剑去国”的热情,笔势变幻灵活,而又自然浑成。四句诗中连用了两个典故,或暗用而不露痕迹,或反用而有新意,读来没有凝滞堆砌之感,达到了推陈出新、语如己出、活泼自然的境界。

篇6:李白《秋下荆门》全诗翻译与赏析

李白《秋下荆门》全诗翻译与赏析

《秋下荆门》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作品。此诗写于诗人第一次出蜀远游时,诗中借景抒情,妙用典故,抒发了秋日出游的愉悦心情,也表达了诗人意欲饱览祖国山河而不惜远走他乡的豪情与心志。全诗雍容典雅,又不失豪放飘逸,意味深长。

秋下荆门

李白

霜落荆门江树空, 布帆无恙挂秋风。

此行不为鲈鱼鲙, 自爱名山入剡中。

注释:

⑴荆门:山名,位于今湖北省宜都县西北长江南岸,与北岸虎牙三对峙,地势险要,自古即有楚蜀咽喉之称。

②布帆无恙:东晋大画家顾恺之为荆州刺史殷仲堪幕府的参军,曾告假乘舟东下,仲堪特地把布帆借给他,途中遇大风,恺之写信给殷说:“行人安稳,布帆无恙。”这里借用这个典故,不仅说明诗人旅途平安,更有一帆风顺、天助人愿的意味。

③鲈鱼脍:鲈,鱼名。脍,细切的鱼肉,特指生食的鱼片。据说西晋时吴人张翰在洛阳故宫,见秋风起而想到故乡的莼羹、鲈鱼脍,说:“人生贵得适志耳,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乎!”遂命驾便归。 ④剡中:今浙江嵊州市,境内多名山佳水。

译文:

秋霜落在荆门,树叶零落,由于山空使得江面也很开阔,秋风也为我送行,使我的旅途平安。这次远离家乡游历不是为了口舌之贪,而是为了游览名山大川,因此才想去剡中这个地方。

创作背景:

根据裴斐编制的《李白年谱简编》,此诗作于公元725年(唐玄宗开元十三年)。当年李白再游峨眉山,秋间经清溪、渝州、三峡去蜀,来游楚地,在离开荆门时作此诗。

赏析:

秋下荆门,唐代被誉为诗仙的李白所作的七言绝句。这首诗写于诗人第一次出蜀远游时。对锦绣前程的憧憬,对新奇而美好的世界的幻想,对绍兴山水都城的向往,使他战胜了对峨眉山月的依恋,去热烈地追求理想中的未来。

这首七绝诗写于诗人第一次出蜀远游时,诗中充满对锦绣前程的憧憬,要去热烈追求理想中的未来——荆门山的树木经秋霜而叶子枯落,山空更显江面空阔,旅途一帆风顺,平平安安,天助人愿;大丈夫志在四方,此行远离家乡,不是为了吴地的美味佳肴,而是要去欣赏剡中的名山。言在山水,意在仕途。写景、叙事、议论各具形象,笔势灵活,自然浑成。用典推陈出新,活泼自然。

“荆门”,山名,在今湖北宜都县西北的'长江南岸,隔江与虎牙山对峙,战国时为楚国的西方门户。乘船东下过荆门,就意味着告别了巴山蜀水。这首诗写于诗人第一次出蜀远游时。对锦绣前程的憧憬,对新奇而美好的世界的幻想,使他战胜了对峨眉山月的依恋,去热烈地追求理想中的未来。诗中洋溢着积极而浪漫的热情。

第一句是写景,同时点出题中的“秋”和“荆门”。荆门山原是林木森森,绿叶满山,然而诗人到来时,却是秋来霜下,木叶零落,眼前一空。由于山空,江面也显得更为开阔。这个“空”字非常形象地描绘出山明水净、天地清肃的景象,寥廓高朗,而无萧瑟衰飒之感。

第二句“布帆无恙挂秋风”,承上句“江”字,并暗点题中“下”字。东晋大画家顾恺之为荆州刺史殷仲堪幕府的参军,曾告假乘舟东下,仲堪特地把布帆借给他,途中遇大风,顾恺之写信给殷仲堪说:“行人安稳,布帆无恙。”这里借用了“布帆无恙”这一典故,不仅说明诗人旅途平安,更有一帆风顺、天助人愿的意味。这种秋风万里送行舟的景象,生动地写出了诗人无比乐观欣慰的心情。

前人有诗:“张翰江东去,正值秋风时。”这首诗的第三句,就是由第二句中的“秋风”连及而来的。据说西晋时吴人张翰在洛阳做官,见秋风起而想到故乡的莼羹、鲈鱼鲙,说:“人生贵得适志耳,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乎!”于是回到了故乡。李白此行正值秋天,船又是向着长江下游驶行,这便使他联想到张翰的故事,不过他声明“此行不为鲈鱼鲙”,此行目的与张翰不同,他自己是远离家乡。这样反跌一笔,不但使诗变得起伏跌宕,而且急呼下文“自爱名山入剡中”。剡中,今浙江绍兴,境内多名山佳水。句中“自”字,与上一句中“不为”相呼应,两句紧相连贯,增强了感情色彩。

古人曾说过:“诗人之言,不足为实也。”那意思大概就是说诗具有凝炼、概括、夸张、含蓄等特色,诗中语言的含意,往往不能就字面讲“实”、讲死,所以说写诗的人也应该“不以辞害意”。这首诗的三四两句,如果只理解为诗人在表白“此行”的目的,不是为了吴地的美味佳肴,而是要去欣赏剡中的名山,那就未免太表面了,太“实”了。李白“入剡中”,是若干年以后的事。读者要知道它的含意到底是什么,还得回到诗的第三句。从张翰所说的话来看,张翰是把“名爵”与“鲈鱼鲙”对立起来,放弃前一个,而选后一个;而李白对后者的态度很明朗——“此行不为鲈鱼鲙”。至于对前者,诗人没有明说。可是,“秋下荆门”以后的所言,所行,就把这个问题说得很清楚了。第一,“此行”并没有“入剡中”,而是周游在江汉一带,寻找机会,以求仕进;第二,他还明白地声称:“大丈夫必有四方之志,乃仗剑去国,辞亲远游。”(《上安州裴长史书》)他还希求“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这种建功立业的宏愿,积极用世的精神,和张翰的态度恰恰相反。所以诗人此时对“名爵”和“鲈鱼鲙”都是一反张翰的意思,只不过在诗中说一半留一半罢了。当然,这也是“适志”,是辞亲远游、建功立业的“志”。

诗的第四句说,饱览绍兴的名山佳水,也是诗人所向往的。这种兴趣,早在他出蜀之前就已经表露出来了,不过联系上一句来看,就不能仅仅局限于此了。自视不凡的李白,是不想通过当时一般文人所走的科举道路去获取功名的,而是要选择另一条富有浪漫色彩的途径,那便是游历,任侠,隐居名山,求仙学道,结交名流,树立声誉,以期达到目标。所以这里的“自爱名山入剡中”,无非是在标榜诗人自己那种高人雅士的格调,无非是那种不同凡俗的生活情趣的一种艺术概括。这种乐观浪漫、豪爽开朗、昂扬奋发的精神,生动地表现了诗人的个性,以及盛唐时代的精神风貌。

这首诗在艺术表现上也颇有特色。全诗虽四句,但写景、叙事、议论各具形象,集中地抒发了诗人年轻时“仗剑去国”的热情,笔势变幻灵活,而又自然浑成。四句诗中连用了两个典故,或暗用而不露痕迹,或反用而有新意,使读者读来没有凝滞堆砌之感,达到了推陈出新、语如己出、活泼自然的境界。

篇7:《夜下征虏亭》李白唐诗注释翻译赏析

《夜下征虏亭》李白唐诗注释翻译赏析

作品简介《夜下征虏亭》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五绝。诗人运用流畅的语言,生动的比喻,在诗中形象地描绘了从征虏亭(在今南京)到广陵(今扬州)一带的江中夜景,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和出游的喜悦之情。全诗语言如话,意境如画,对客观景物神态的描绘逼真传神,体现了作者驾驭语言的高超能力。

作品原文

夜下征虏亭

[唐] 李白

船下广陵去,月明征虏亭。

山花如绣颊,江火似流萤。

作品注释

⑴征虏亭:东晋时征虏将军谢石所建,故址在今江苏省南京市南郊。此诗题下原注:”《丹阳记》:亭是太安中征虏将军谢安所立,因以为名。“据《晋书·谢安传》等史料,谢安从未有过征虏将军的封号,这里“谢安”应是“谢石”之误。

⑵广陵:郡名,在今江苏省扬州市一带。

⑶绣颊(jiá):涂过胭脂的女子面颊,色如锦绣,因称绣颊。亦称“绣面”,或“花面”。一说绣颊疑为批颊,即戴胜鸟。这里借喻岸上山花的娇艳。

⑷江火:江上的渔火。江,咸本、玉本、郭本、朱本俱作”红“。刘本注云:江,今本作红,江字为胜。流萤:飞动的萤火虫。

作品译文

小舟朝广陵驶去,明月照着征虏亭。远望山花如美丽的绣颊,江上渔火像点点的流萤。

创作背景

据《建康志》记载,征虏亭在石头坞,建于东晋,是金陵的一大名胜。此亭居山临江,风景佳丽。李白于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年)暮春由此登舟,往游广陵,即兴写下此诗。

作品鉴赏

此诗开头“船下广陵去,月明征虏亭”两句写诗人坐在小舟上回首仰望征虏亭,只见那高高的古亭在月光映照下,格外轮廓分明。

第三句:“山花如绣颊。”唐人风俗,少女妆饰面颊,称“绣颊”。白居易有诗云:“绣面谁家婢,鸦头几岁女。”刘禹锡亦有诗云:“花面丫头十三四,春来绰约向人扶。”李白是以“绣颊”代称少女,以之形容山花。这句诗是说,那征虏亭畔的丛丛山花,在朦胧的月色下,绰约多姿,好像一群天真烂漫的少女,伫立江头,为诗人依依送别。

第四句:“江火似流萤。”意思是说,那江上的渔火和江中倒映的万家灯火,星星点点,闪闪烁烁,迷迷茫茫,像无数萤火虫飞来飞去。

全诗描绘了一幅令人心醉的春江花月夜景图:岸上山花绰约多情,江上火点迷离奇幻;古亭静立于上,小舟轻摇于下,皓月临空,波光滟滟。诗人热爱祖国山河的美好感情和出游的喜悦,都从画面中显现出来。

这首小诗写景简洁明快,近乎速写。李白善于从动的`状态中捕捉形象,聚精积萃,抓住客观景物在特定环境下所显示出的特有神态,以极简练的线条,迅速地勾勒出来,虽寥寥数笔,而逼真传神。如诗中的船、亭、山花、江火,都以月为背景,突出诸多景物在月光笼罩下所特有的朦胧美,唤起人的美感。

作品点评

明人朱谏注评此诗曰:“李白夜下征虏亭而作。山花红火皆亭边之物,月下所见者也。或曰红当作江,江中渔火也。”

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屈原之后最具个性特色、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美誉,与杜甫并称“李杜”。其诗以抒情为主,表现出蔑视权贵的傲岸精神,对人民疾苦表示同情,又善于描绘自然景色,表达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诗风雄奇豪放,想像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间文艺和神话传说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的色彩,达到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30卷。

篇8:李白《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翻译及原文赏析

李白

暮从碧山下, 山月随人归。

却顾所来径, 苍苍横翠微。

相携及田家, 童稚开荆扉。

绿竹入幽径, 青萝拂行衣。

欢言得所憩, 美酒聊共挥。

长歌吟松风, 曲尽河星稀。

我醉君复乐, 陶然共忘机。

注解:

1、翠微:青翠的山坡。

2、松风:指古乐府《风入松》曲,也可作歌声随风入松林解。

3、机:世俗的心机。

暮从碧山下, 山月随人归。

这两句是说,傍晚时,我从青翠的山上走下来,月亮一路伴我而行。前句写景,后句写景亦写情,把月写得脉脉有情,似知人意,伴人而行。语带欢快,韵味很足。

韵译:

从碧山下来,暮色正苍茫, 伴随我回归,是皓月寒光。 我不时回头,把来路顾盼: 茫茫小路,横卧青翠坡上。 路遇山人,相邀去他草堂, 孩儿们闻声,把荆门开放。 一条幽径,深入繁茂竹林, 枝丫萝蔓,轻拂我的衣裳。 欢声笑语,主人留我住宿, 摆设美酒,把盏共话蚕桑。 长歌吟唱,风入松的乐章, 歌罢夜阑,河汉稀星闪亮。 我醉得胡涂,你乐得癫狂, 欢乐陶醉,同把世俗遗忘。

评析:

这是一首田园,是诗人在长安供奉翰林时所写。全诗写月夜在长安南面的终南 山,去造访一位姓斛斯的隐士。诗写暮色苍茫中的山林美景和田家庭院的恬静、流露 出诗人的称羡之情。诗以“暮”开首,为“宿”开拓。相携欢言,置酒共挥,长歌风松,赏心乐事, 自然陶醉忘机。这些都是作者真情实感的流溢。此诗以田家、饮酒为题材,很受陶潜田园诗的影响。然陶诗显得平淡恬静,既不 首意染色,口气也极和缓。如“暧暧无人村,依依墟里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 南山”等等。而李诗却着意渲染。细吟“绿竹入幽径,青萝拂行衣。欢言得所憩,美 酒聊共挥”,就会觉得色彩鲜明,神情飞扬。可见陶李两者风格迥异。

鉴赏:

我国的田园诗以晋末陶潜为开山祖,他的诗,对后代影响很大。李白这首田园诗,似也有陶诗那种描写琐事人情,平淡爽直的风格。

李白作此诗时,正在长安供奉翰林。从诗的内容看,诗人是在月夜到长安南面的终南山去造访一位姓斛斯的隐士。首句“暮从碧山下”,“暮”字挑起了第二句的“山月”和第四句的`“苍苍”,“下”字挑起了第二句的“随人归”和第三句的“却顾”,“碧”字又逗出第四句的“翠微”。平平常常五个字,却无一字虚设。“山月随人归”,把月写得如此脉脉有情。月尚如此,人而不如月乎?第三句“却顾所来径”,写出诗人对终南山的余情。这里虽未正面写山林暮景,却是情中有景。不正是旖旎山色,使诗人迷恋不已吗?第四句又是正面描写。“翠微”指青翠掩映的山林幽深处。“苍苍”两字起加倍渲染的作用。“横”有笼罩意。此句描绘出暮色苍苍中的山林美景。这四句,用笔简炼而神色俱佳。诗人漫步山径,大概遇到了斛斯山人,于是“相携及田家”,“相携”,显出情谊的密切。“童稚开荆扉”,连孩子们也开柴门来迎客了。进门后,“绿竹入幽径,青萝拂行李白《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鉴赏衣”,写出了田家庭园的恬静,流露出诗人的称羡之情。“欢言得所憩,美酒聊共挥”,“得所憩”不仅是赞美山人的庭园居室,显然也为遇知己而高兴。因而欢言笑谈,美酒共挥。一个“挥”字写出了李白畅怀豪饮的神情。酒醉情浓,放声长歌,直唱到天河群星疏落,籁寂更深。“长歌吟松风,曲尽河星稀”句中青松与青天,仍处处绾带上文的一片苍翠。至于河星既稀,月色自淡,这就不在话下了。最后,从美酒共挥,转到“我醉君复乐,陶然共忘机”,写出酒后的风味,陶陶然把人世的机巧之心,一扫而空,显得淡泊而恬远。

这首诗以田家、饮酒为题材,很显然是受陶潜诗的影响,然而两者诗风又有不同之处。陶潜的写景,虽未曾无情,却显得平淡恬静,如“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俱”之类,既不染色,而口气又那么温缓舒徐。而李白就着意渲染,“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绿竹入幽径,青萝拂行衣。欢言得所憩,美酒聊共挥”,不仅色彩鲜明,而且神情飞扬,口气中也带有清俊之味。在李白的一些饮酒诗中,豪情狂气喷薄涌泄,溢于纸上,而此诗似已大为掩抑收敛了。“长歌吟松风,曲尽河星稀。我醉君复乐,陶然共忘机。”可是一比起陶诗,意味还是有差别的。陶潜的“或有数斗酒,闲饮自欢然”,“过门辄相呼,有酒斟酌之”,“何以称我情,浊酒且自陶”,“一觞虽自进,杯尽壶自倾”之类,称心而出,信口而道,淡淡然无可无不可的那种意味,就使人觉得李白挥酒长歌仍有一股英气,与陶潜异趣。因而,从李白此诗既可以看到陶诗的影响,又可以看到两位诗人风格的不同。

篇9:李白《夜下征虏亭》全诗注释翻译与赏析

李白《夜下征虏亭》全诗注释翻译与赏析

夜下征虏亭

李白

船下广陵去, 月明征虏亭。

山花如绣颊, 江火似流萤。

注释:

①征虏亭:东晋时征虏将军谢石所建,故址在今江苏南京市南郊。

②广陵:郡名,在今江苏扬州市一带。

③绣颊(jiá):涂过丹脂的女子面颊。这里借喻岸上山花的娇艳。

④江火:江船上的灯火。流萤,飞动的萤火虫。

译文:

坐船从广陵顺水而下,到月亮升起来的时候就到征虏亭了。山上的野花像女子涂了丹脂一样娇艳,江船上的灯火像飞动的萤火虫一样隐隐约约闪烁。

山花如绣颊, 江火似流萤。

征虏亭:在金陵石头坞,建于东晋,是金陵的一大名胜。李白于唐肃宗上元二年(公元761年)暮春由此登舟,往游广陵(扬州),即兴写下此诗。

《夜下征虏亭》是一首五言绝句。这两句是说,征虏亭畔的丛丛鲜花,在朦胧的月色下,绰约多姿,好像一群天真烂漫的少女,伫立江头,依依送别;那江上的渔火和倒映江中的万家灯火,星星点点,闪闪烁烁,像无数萤火虫飞来飞去。语言如话,意境如画,简洁明快,近乎速写。

赏析:

《夜下征虏亭》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短诗。诗人运用生动的比喻,流畅的语言,在诗中形象地描绘了从征虏亭到广陵一带的江中夜景。全诗体现了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据《建康志》记载,征虏亭在石头坞,建于东晋,是金陵的一大名胜。此亭居山临江,风景佳丽。李白于上元二年(761)暮春由此登舟,往游广陵(扬州),即兴写下此诗。

诗的语言如话,意境如画。诗人坐在小舟上回首仰望征虏亭,只见那高高的古亭在月光映照下,格外轮廓分明。

“绣颊”,亦称“绣面”,或“花面”。唐人风俗,少女妆饰面颊。白居易有诗云:“绣面谁家婢,鸦头几岁女。”刘禹锡亦有诗云:“花面丫头十三四,春来绰约向人扶。”李白是以“绣颊”代称少女,以之形容山花。那征虏亭畔的.丛丛山花,在朦胧的月色下,绰约多姿,好象一群天真烂漫的少女,伫立江头,为诗人依依送别。

那江上的渔火和江中倒映的万家灯火,星星点点,闪闪烁烁,迷迷茫茫,象无数萤火虫飞来飞去。

岸上山花绰约多情,江上火点迷离奇幻;古亭静立于上,小舟轻摇于下,皓月临空,波光滟滟,构成了一幅令人心醉的春江花月夜景图。诗人热爱祖国山河的美好感情和出游的喜悦,都从画面中显现出来。

这首小诗写景简洁明快,近乎速写。李白善于从动的状态中捕捉形象,聚精积萃,抓住客观景物在特定环境下所显示出的特有神态,以极简炼的线条,迅速地勾勒出来,虽寥寥数笔,而逼真传神。如诗中的船、亭、山花、江火,都以月为背景,突出诸多景物在月光笼罩下所特有的朦胧美,唤起人的美感。

白鹭诗诗歌

绝句,绝句许坚,绝句的意思,绝句赏析

七夕绝句诗歌赏析

湖上原文翻译及赏析

《绝句》片断赏析之一

《绝句漫兴》的全诗翻译

桂枝香金陵怀古赏析

秋雨的诗句古诗的诗句

李白《赠宣城宇文太守兼呈崔侍御》古诗文翻译赏析

唐诗抒情励志的绝句

李白《白鹭鸶白鹭下秋水》翻译赏析
《李白《白鹭鸶白鹭下秋水》翻译赏析.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李白《白鹭鸶白鹭下秋水》翻译赏析(集锦9篇)】相关文章:

杜甫: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2023-09-10

《人月圆·春日湖上》原文及翻译赏析2023-10-14

杜甫《登兖州城楼》全诗翻译赏析2022-04-29

《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原文欣赏及翻译2022-09-20

杜甫《戏为六绝句》的全诗翻译赏析2022-08-05

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译文赏析古诗词2023-12-15

白鹭教学设计2023-12-19

三峡古诗2023-11-17

双调·沉醉东风·闲居阅读答案2024-03-10

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方法2022-0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