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诗词鉴赏骆谷晚望(精选8篇)由网友“请叫我去学习”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整理过的高中语文诗词鉴赏骆谷晚望,欢迎阅读分享,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篇1:高中语文诗词鉴赏骆谷晚望
高中语文诗词鉴赏骆谷晚望
骆谷晚望
韩综
秦川如画渭如丝,去国还家一望时
公子王孙莫来好,岭花多是断肠枝。
【注释】韩综于宣宗时出为湖南观察使,后被都将石载顺等驱逐,此后失官,此为失官还乡时所作。
(1)“秦川如画渭如丝”一句运用了何种修辞手法,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3分)
(2)有人说“岭花多是断肠枝”“无理而妙”请赏析。(3分)
(3)请联系全诗分析本诗情与景的关系。(4分)
答案:
(1)【参考答案】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1分),描绘了秦川沃野千里渭水东流如白练的'锦山秀水的美丽画面(2分)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修辞手法和诗歌画面的描绘,难度较低。
(2)【参考答案】“岭花”是一种自然现象,无所谓断肠枝,而作者却说它断肠,此是“无理”,而“岭花断肠”只是因为作者是个断肠人,深刻地传达作者对失官还乡时的郁结。
【解析】赏析本题,只要找出本句的“无理”在何处,妙在何处即可。“无理”一般指不合自然规律,“妙”一般指传达情感。
(3)【参考答案】乐景衬哀情,首句描写锦山秀水的美丽图景与下文断肠人的悲伤情感形成强烈的对比;以景结情,尾句“岭花断肠”含蓄隽永。
【解析】诗歌情与景的关系有多钟,如触景生情、情景交融、以景结情、情景分写等等,需要联系诗歌写景句逐句分析。
【赏析】骆谷在陕西周至西南,谷长四百余里,为关中通汉中的交通孔道,是一处军事要隘。诗人晚望于此,有感而吟此诗。
此为缘景遣怀诗。全诗二十八字,并无惊人警语,而自有一种形象意蕴,令人荡气回肠,原因在诗人惯用的以乐景衬哀情的对比反衬手法,在这里得到了长足的发挥。起句写美景,景美得扑面而来,结句写愁肠,肠愁得寸寸欲断。同一诗境,效果迥异。其中的玄机就在于“莫来好”三字,这三字导入一种闲愁美,哀伤美。乐景固然给人以美感,哀景同样给人美感。在特定的诗境下,先乐后哀,乐中生悲,会使诗味浓郁,咀嚼甜美。
篇2:骆谷晚望
唐代 韩琮
秦川如画渭如丝,去国还家一望时。
公子王孙莫来好,岭花多是断肠枝。
译文
辽阔的秦川沃野千里,风景如画,浩浩荡荡的渭水如绵长的细丝一般穿越三秦。这美丽的风景画是我在归乡途中一望所见的。这次不如不回来啊,怀着这种屈辱的心情回家,仿佛那山岭上的花草都枝枝使人断肠。
注释
骆谷:在陕西周至西南,谷长四百余里,为关中通汉中的交通孔道,是一处军事要隘。
川:平川。秦川:指秦岭以北古秦地,即今陕西中部,渭水流域大平原。渭:一作“柳”。
还家;一作“还乡”。
创作背景
韩琮于唐宣宗时出任湖南观察使,因秉公不苟,不徇私情,公元858年(唐宣宗大中十二年)被都将石载顺等驱逐,朝廷对此事采取了纵容的态度。韩琮因而失官,此后无闻。此诗当是其失位还乡时之作。
鉴赏
此诗载于《全唐诗》卷五百六十五。下面是安徽大学文学院术研究带头人、安徽大学古籍整理汉语言文字研究所顾问马君骅对此诗的赏析。
骆谷在陕西周至西南,谷长四百余里,为关中通汉中的交通孔道,是一处军事要隘。诗人晚望于此,有感而吟此诗。此为缘景遣怀诗。这类诗率多景为宾,情为主,以景起兴,以情结景,它借助眼前实景,抒发内心幽情,越突出景物的瑰丽,越反衬心情的凄婉,细读自见堂奥。
“秦川如画渭如丝,去国还家一望时。”川,平川。“秦川”,指秦岭以北古秦地,即今陕西中部,渭水流域大平原。诗人登上骆谷,晚霞似锦,残阳如血,远岭近峦,浓妆淡抹,眼前展现一幅锦山绣水的美丽画面。“如画”二字把莽莽苍苍的辽阔秦川描绘得斜阳掩映,沃野千里,平畴闪光,丛林生辉。这是广袤的大景。“如丝”二字又把浩浩滔滔的.东流渭水状写得长河落日,浮光耀金,万丈白练,飘浮三秦。这是绵长的远景。大景与远景交错,山光与水色竞美,蔚为壮观。然而这些美景都是诗人站在骆谷“一望”中摄取的,又是在辞帝京、返故里的背景下“一望”见到的,句中特着“去国还家”四字,隐隐透露了诗人是失官还乡,因而被壮丽河山所激发的豪情,一刹那间又被愁怀淹没了。下两句便将此情毫不掩饰地抒写出来。
“公子王孙莫来好,岭花多是断肠枝。”《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是说王孙出游,乐而忘返,辜负了家乡的韶华美景。韩琮反其意而用之,借“公子王孙”来指代宦游人,实即自指,说自己这次“去国还乡”还不如“莫来好”。对于遭逐沦落的诗人,这种心境是可以理解的。《汉乐府·陇头歌》之二所写“陇头流水,鸣声幽咽,遥望秦川,肝肠断绝”,正可移来为韩琮写照。韩琮的诗情正是由此歌生发。他虽面临如画如丝的秦川渭水,心里只觉得“岭花多是断肠枝”了。据历史记载,韩琮被石载顺驱逐之后,唐宣宗不但不派兵增援,支持韩琮消灭叛将,反而另派右金吾将军蔡袭代韩为湖南观察使,把韩琮这个逐臣抛弃了,不能不倍增其断肠之慨。
“莫来好”是与“断肠枝”相因果的。本来“岭花”并无所谓“断肠枝”,只因作者成为断肠人,“岭花”才幻成了“断肠枝”。断肠人对断肠枝,自然不如莫来好了。
全诗二十八字,并无惊人警语,而自有一种形象意蕴,令人回肠荡气,原因在诗家惯用的以乐景写哀的对比反衬手法,在这里得到了长足的发挥。起句写美景,景美得扑人眉宇;收句写愁肠,肠愁得寸寸欲断。同一诗境,效果迥异,令人读来自入彀中。试一口诵心维,景乎,情乎,乐乎,悲乎,似都浑然莫辨了。其点化契机,仍然是“莫来好”三字所导入的一种闲愁美,哀伤美。乐景固然给人以美感,哀景同样给人以美感。在特定诗境下,先乐后哀,乐中生悲,会更使诗味浓郁,咀嚼甜美。此诗得之。
篇3:骆谷晚望原文及赏析
骆谷晚望原文及赏析
原文
秦川如画渭如丝,去国还家一望时。
公子王孙莫来好,岭花多是断肠枝。
翻译
辽阔的秦川沃野千里,风景如画,浩浩荡荡的渭水如绵长的细丝一般穿越三秦。这美丽的风景画是我在归乡途中一望所见的。这次不如不回来啊,怀着这种屈辱的心情回家,仿佛那山岭上的花草都枝枝使人断肠。
注释
⑴骆谷:在陕西周至西南,谷长四百余里,为关中通汉中的交通孔道,是一处军事要隘。
⑵川:平川。秦川:指秦岭以北古秦地,即今陕西中部,渭水流域大平原。渭:一作“柳”。
⑶还家;一作“还乡”。
⑷“公子”二句:典出《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
赏析
此诗载于《全唐诗》卷五百六十五。下面是安徽大学文学院术研究带头人、安徽大学古籍整理汉语言文字研究所顾问马君骅对此诗的赏析。
骆谷在陕西周至西南,谷长四百余里,为关中通汉中的交通孔道,是一处军事要隘。诗人晚望于此,有感而吟此诗。此为缘景遣怀诗。这类诗率多景为宾,情为主,以景起兴,以情结景,它借助眼前实景,抒发内心幽情,越突出景物的瑰丽,越反衬心情的'凄婉,细读自见堂奥。
“秦川如画渭如丝,去国还家一望时。”川,平川。“秦川”,指秦岭以北古秦地,即今陕西中部,渭水流域大平原。诗人登上骆谷,晚霞似锦,残阳如血,远岭近峦,浓妆淡抹,眼前展现一幅锦山绣水的美丽画面。“如画”二字把莽莽苍苍的辽阔秦川描绘得斜阳掩映,沃野千里,平畴闪光,丛林生辉。这是广袤的大景。“如丝”二字又把浩浩滔滔的东流渭水状写得长河落日,浮光耀金,万丈白练,飘浮三秦。这是绵长的远景。大景与远景交错,山光与水色竞美,蔚为壮观。然而这些美景都是诗人站在骆谷“一望”中摄取的,又是在辞帝京、返故里的背景下“一望”见到的,句中特着“去国还家”四字,隐隐透露了诗人是失官还乡,因而被壮丽河山所激发的豪情,一刹那间又被愁怀淹没了。下两句便将此情毫不掩饰地抒写出来。
“公子王孙莫来好,岭花多是断肠枝。”《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是说王孙出游,乐而忘返,辜负了家乡的韶华美景。韩琮反其意而用之,借“公子王孙”来指代宦游人,实即自指,说自己这次“去国还乡”还不如“莫来好”。对于遭逐沦落的诗人,这种心境是可以理解的。《汉乐府·陇头歌》之二所写“陇头流水,鸣声幽咽,遥望秦川,肝肠断绝”,正可移来为韩琮写照。韩琮的诗情正是由此歌生发。他虽面临如画如丝的秦川渭水,心里只觉得“岭花多是断肠枝”了。据历史记载,韩琮被石载顺驱逐之后,唐宣宗不但不派兵增援,支持韩琮消灭叛将,反而另派右金吾将军蔡袭代韩为湖南观察使,把韩琮这个逐臣抛弃了,不能不倍增其断肠之慨。
“莫来好”是与“断肠枝”相因果的。本来“岭花”并无所谓“断肠枝”,只因作者成为断肠人,“岭花”才幻成了“断肠枝”。断肠人对断肠枝,自然不如莫来好了。
全诗二十八字,并无惊人警语,而自有一种形象意蕴,令人回肠荡气,原因在诗家惯用的以乐景写哀的对比反衬手法,在这里得到了长足的发挥。起句写美景,景美得扑人眉宇;收句写愁肠,肠愁得寸寸欲断。同一诗境,效果迥异,令人读来自入彀中。试一口诵心维,景乎,情乎,乐乎,悲乎,似都浑然莫辨了。其点化契机,仍然是“莫来好”三字所导入的一种闲愁美,哀伤美。乐景固然给人以美感,哀景同样给人以美感。在特定诗境下,先乐后哀,乐中生悲,会更使诗味浓郁,咀嚼甜美。此诗得之。
篇4:《春庭晚望》诗词鉴赏
年代: 南北朝 作者: 萧悫
春庭晚望,萧悫。
春庭聊纵望,楼台自相隐。
窗梅落晚花,池竹开初荀。
泉鸣知水急,云来觉山近。
不愁花不飞,到畏花飞尽。
【注释】
①纵望——纵:任也。纵望:即放眼。
②到——同“倒”。
萧悫(què),字仁祖,南北朝后陈南兰陵(今武进)人。梁宗室上黄侯之子。后入北齐,为齐州录事参军,待诏文林馆。善诗。《颜氏家训》称其“工于篇什”。已是律诗作法。写伤春之情,有徒唤“无可奈何花落去”之感。
【作者简介】
萧悫(què),北齐诗人。南兰陵(今江苏常州西北)人。出生王室,始兴王萧憺孙,梁朝宗室上黄侯萧晔之子。梁末入北齐,曾任太子洗马等职,历周入隋,官至记室参军。[1-3]
萧悫的'诗以《秋思》最为著名,其中“芙蓉露下落,杨柳月中疏”二句,《颜氏家训·文章篇》称赞说:“吾爱其萧散,宛然在目。”《北齐书·萧悫传》亦称这两句“为知音所赏”。另外,如“窗梅落晚花,池竹开初笋”(《春庭晚望》);“弦随流水急,调杂秋风清”(《听琴》)等,清绮流丽,与南朝齐梁诗风相近。
萧悫(què),北齐诗人。南兰陵(今江苏常州西北)人。出生王室,始兴王萧憺孙,梁朝宗室上黄侯萧晔之子。梁末入北齐,曾任太子洗马等职,历周入隋,官至记室参军。[1-3]
萧悫的诗以《秋思》最为著名,其中“芙蓉露下落,杨柳月中疏”二句,《颜氏家训·文章篇》称赞说:“吾爱其萧散,宛然在目。”《北齐书·萧悫传》亦称这两句“为知音所赏”。另外,如“窗梅落晚花,池竹开初笋”(《春庭晚望》);“弦随流水急,调杂秋风清”(《听琴》)等,清绮流丽,与南朝齐梁诗风相近。
相关事件
所以邢劭在《萧仁祖集序》中称:“萧仁祖之文,可谓雕章间出。”他的诗最受由南入北的颜之推、荀仲举等人称赏,而出身北方的卢思道则持有异议。邢劭在《萧仁祖集序》中还说:“自汉逮晋,情赏犹自不谐;江北江南,意制本应相诡”,似意在说明南北诗风不应强求一致,对卢思道的指责有所批评。
邢劭虽是北人,但爱慕沈约,所以对南朝诗颇为欣赏,自然对学习南朝的萧悫评价也较高。
作品一览
萧悫的作品据《隋书·经籍志》载,原有集9卷,今佚。今存诗17首,散见《初学记》、《文苑英华》、《乐府诗集》等书。逯钦立辑入《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其中《春日曲水诗》一首,《初学记》卷三作《春赋》,因此也被严可均辑入《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中。
作品欣赏
秋思
清波收潦日,华林鸣籁初。芙蓉露下落,杨柳月中疏。
燕帏缃绮被,赵带流黄裾。相思阻音息,结梦感离居。
篇5:《春庭晚望》诗词鉴赏
春庭聊纵望,楼台自相隐。窗梅落晚花,池竹开初荀。
泉鸣知水急,云来觉山近。不愁花不飞,到畏花飞尽。
春日曲水诗
落花无限数,飞鸟排花度。禁苑至饶风,吹花春满路。
严前片石迥如楼,水里连沙聚作洲。二月莺声才欲断,三月春风已复流。
分流绕小渡,堑水还相注。山头上望水云,水底看山树。
舞馀香尚存,歌尽声犹住。麦垄一惊翚,菱潭两飞鹭。
飞鹭复惊翚,倾曦带掩扉。芳飙翼还幰,藻露挹行衣。
听琴
洞门凉气满,闲馆夕阴生。弦随流水急,调杂秋风清。
掩抑朝飞弄,凄断夜啼声。至人齐物我,持此悦高情。
奉和悲秋应令诗
秋天拟文学,秋水擅庄蒙。草湿蒹葭露,波卷洞庭风。
便坐翻桑叶,长坂歇兰藂。檐喧犹有燕,陂静未来鸿。
蝉噪闻疑断,池清映似空。刘安悲落木,曹植欢征蓬。
重明岂凝滞,无累在渊冲。随时四序合,应物五情同。
发言形恻隐,睿作挺神功。下材均朽木,何以慕雕虫。
篇6:韩琮《骆谷晚望》赏析含译文
韩琮《骆谷晚望》赏析(含译文)
骆谷晚望⑴
秦如画渭如丝⑵,去国还家一望时⑶。
公子王孙莫来好,岭花多是断肠枝⑷。[1]
注释
⑴骆谷:在陕西周至西南,谷长四百余里,为关中通汉中的交通孔道,是一处军事要隘。
⑵川:平川。秦川:指秦岭以北古秦地,即今陕西中部,渭水流域大平原。渭:一作“柳”。
⑶还家;一作“还乡”。
⑷“公子”二句:典出《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1-2]
作品译文
辽阔的秦川沃野千里,风景如画,浩浩荡荡的渭水如绵长的细丝一般穿越三秦。这美丽的风景画是我在归乡途中一望所见的。这次不如不回来啊,怀着这种屈辱的心情回家,仿佛那山岭上的花草都枝枝使人断肠。[2]
背景
韩琮于唐宣宗时出任湖南观察使,因秉公不苟,不徇私情,公元858年(唐宣宗大中十二年)被都将石载顺等驱逐,朝廷对此事采取了纵容的态度。韩琮因而失官,此后无闻。此诗当是其失位还乡时之作。[2-3]
鉴赏
此诗载于《全唐诗》卷五百六十五。下面是安徽大学文学院术研究带头人、安徽大学古籍整理汉语言文字研究所顾问马君骅对此诗的`赏析。
骆谷在陕西周至西南,谷长四百余里,为关中通汉中的交通孔道,是一处军事要隘。诗人晚望于此,有感而吟此诗。此为缘景遣怀诗。这类诗率多景为宾,情为主,以景起兴,以情结景,它借助眼前实景,抒发内心幽情,越突出景物的瑰丽,越反衬心情的凄婉,细读自见堂奥。
“秦川如画渭如丝,去国还家一望时。”川,平川。“秦川”,指秦岭以北古秦地,即今陕西中部,渭水流域大平原。诗人登上骆谷,晚霞似锦,残阳如血,远岭近峦,浓妆淡抹,眼前展现一幅锦山绣水的美丽画面。“如画”二字把莽莽苍苍的辽阔秦川描绘得斜阳掩映,沃野千里,平畴闪光,丛林生辉。这是广袤的大景。“如丝”二字又把浩浩滔滔的东流渭水状写得长河落日,浮光耀金,万丈白练,飘浮三秦。这是绵长的远景。大景与远景交错,山光与水色竞美,蔚为壮观。然而这些美景都是诗人站在骆谷“一望”中摄取的,又是在辞帝京、返故里的背景下“一望”见到的,句中特着“去国还家”四字,隐隐透露了诗人是失官还乡,因而被壮丽河山所激发的豪情,一刹那间又被愁怀淹没了。下两句便将此情毫不掩饰地抒写出来。
“公子王孙莫来好,岭花多是断肠枝。”《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是说王孙出游,乐而忘返,辜负了家乡的韶华美景。韩琮反其意而用之,借“公子王孙”来指代宦游人,实即自指,说自己这次“去国还乡”还不如“莫来好”。对于遭逐沦落的诗人,这种心境是可以理解的。《汉乐府?陇头歌》之二所写“陇头流水,鸣声幽咽,遥望秦川,肝肠断绝”,正可移来为韩琮写照。韩琮的诗情正是由此歌生发。他虽面临如画如丝的秦川渭水,心里只觉得“岭花多是断肠枝”了。据历史记载,韩琮被石载顺驱逐之后,唐宣宗不但不派兵增援,支持韩琮消灭叛将,反而另派右金吾将军蔡袭代韩为湖南观察使,把韩琮这个逐臣抛弃了,不能不倍增其断肠之慨。
“莫来好”是与“断肠枝”相因果的。本来“岭花”并无所谓“断肠枝”,只因作者成为断肠人,“岭花”才幻成了“断肠枝”。断肠人对断肠枝,自然不如莫来好了。
全诗二十八字,并无惊人警语,而自有一种形象意蕴,令人回肠荡气,原因在诗家惯用的以乐景写哀的对比反衬手法,在这里得到了长足的发挥。起句写美景,景美得扑人眉宇;收句写愁肠,肠愁得寸寸欲断。同一诗境,效果迥异,令人读来自入彀中。试一口诵心维,景乎,情乎,乐乎,悲乎,似都浑然莫辨了。其点化契机,仍然是“莫来好”三字所导入的一种闲愁美,哀伤美。乐景固然给人以美感,哀景同样给人以美感。在特定诗境下,先乐后哀,乐中生悲,会更使诗味浓郁,咀嚼甜美。此诗得之。[3]
篇7:《望海潮》诗词鉴赏
《望海潮》诗词鉴赏
东南形势重要,湖山优美的地方,三吴的都会,钱塘自古以来十分繁华。如烟的柳树、彩绘的.桥梁,挡风的帘子、翠绿的帐幕,房屋高高低低,约有十万人家。高耸入云的大树环绕着沙堤,怒涛卷起霜雪一样白的浪花,天然的江河绵延无边。市场上陈列着珠玉珍宝,家庭里充满着绫罗绸缎,争讲奢华。
里湖、外湖与重重叠叠的山岭非常清秀美丽,有秋天的桂子,十里的荷花。晴天欢快地奏乐,夜晚划船采菱唱歌,钓鱼的老翁、采莲的姑娘都嬉笑颜开。千名骑兵簇拥着长官,乘醉听吹箫击鼓,观赏、吟唱烟霞风光。他日画上美好景致,回京升官时向人们夸耀。
篇8:望蓟门诗词鉴赏
望蓟门诗词鉴赏
《望蓟门》
燕台一去客心惊, 笳鼓喧喧汉将营。
万里寒光生积雪, 三边曙色动危旌。
沙场烽火连胡月, 海畔云山拥蓟城。
少小虽非投笔吏, 论功还欲请长缨。
注释:
燕台:原为战国时燕昭王所筑的黄金台,这里代称燕地,用以泛指平卢、范阳这一带。
一去:一作“一望”。
三边:古称幽、并、凉为三边。这里泛指当时东北、北方、西北边防地带。
危旌:高扬的旗帜。
投笔吏:汉班超家贫,常为官府抄书以谋生,曾投笔叹曰:“大丈夫当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砚 间。”后终以公封定远侯。
论功:指论功行封。
请长缨:汉终军曾自向汉武帝请求:“愿受长缨,必羁南越王而致之阙下。”后被南越相所杀,年仅二十余。
译文
登上燕台眺望不禁感到震惊,笳鼓喧闹之地原是汉将兵营。
万里积雪笼罩着冷冽的寒光,边塞曙光映照着飘动的旌旗。
战场烽火连天遮掩边塞明月,南渤海北云山拱卫着蓟门城。
少年时虽不像班超投笔从戎,论功名我想学终军自愿请缨。
译文1:
一到燕台地界,远远望见蓟门,我的心情非常兴奋。军营中响着萧声和鼓声,生机勃勃而士气大振。万里积雪,寒光闪闪,曙光映照着边塞,高高的军旗迎风招展。战场的烽火连接着胡地,海滨崇山簇拥着蓟州古城坚如石盘。我虽然不是少年即请缨杀敌的志士,但看到此情此景,也踌躇满志,想要建立军功奔赴前线。
译文2:
一到燕台眺望,我就暗暗吃惊;笳鼓喧闹之地,原是汉将兵营。
江山积雪万里,笼罩冷冽寒光;边塞曙光映照,高高旗旌飘动。
战场烽火连天,遮掩边塞明月;南渤海北云山,拱卫着蓟门城。
少年时虽不像班超,投笔从戎;论功名我想学终军,自愿请缨。
译文3:
登上燕台,我这个远道而来的游客,便被所见到的雄奇景象震惊了。这里充满了战争的气氛,笳鼓声喧,号角嘹亮,威武雄壮的军营中集训练兵颇为紧张。放眼望去,雪积了厚厚的一层,漫天遍野,万里皆白,雪光冷飕飕的寒气逼人。在这边防地带,曙光初照,旌旗猎猎。到了晚上,沙场上点起了烽火,胡地上的月亮格外清冷。蓟门濒临渤海之滨,云雾缭绕的巍巍群山簇拥护卫着蓟门关,一派肃穆沉静的景象。青年时代,我虽然没有象班超那样投笔从戎,但现在我却要向终军学习,请缨杀敌,奔赴疆场。
背景:
唐代的范阳道,以今北京西南的幽州为中心,统率十六州,为东北边防重镇。它主要的防御对象是契丹。公元714年(唐玄宗开元二年),即以并州长史薛讷为同紫薇黄门三品,将兵御契丹;734年(开元二十二年),幽州节度使张守珪斩契丹王屈烈及可突干。这首诗的写作时期,大约在这二十年之间,其时祖咏当系游宦范阳。
赏析:
《望蓟门》是唐代诗人祖咏的作品。此诗写诗人到边地见到壮丽景色,抒发立功报国的壮志。诗一开始就用“心惊”二字,表示诗人对国事的担忧;接着写听到军中不断传来鼓角声,使人感到浓厚的战争气氛;中间四句进一步具体地描绘了登台所见的紧张情况,从而激发了诗人投笔从戎、平定边患、为国立功的壮志。全诗意境辽阔雄壮,充满阳刚之美,带有浓郁的盛唐时期的慷慨之气,写景状物中又寄寓着诗人热爱祖国山河的豪情和投身疆场为国立功的壮志,是一篇催人奋进的爱国主义乐章。
蓟门在今北京附近,唐时是防契丹的前线重镇。这里历史上曾有过“黄金台拜将”的故事,眼前又是浓浓的军事氛围,因而祖咏只一“望”便生出许多既独特又很易得人认同的情思。
全诗从“望”字着笔。第一二句是“望”的背景,三四句是“望”中所见,五六句却是“望”中所想象,七八句是“望”中的感慨。
“惊”字只应作大受震撼解,不是害怕。圈定这特殊感觉有利于读者和作者进行心灵上的交流。祖咏当年纯粹是个热血青年,他正是用了热血青年的“思维之眼”才“望”出些独特的意象来的。
“笳鼓喧喧”,是造成“惊”和“望”的源起,也是传达边区氛围少不了的一笔。
次联,积雪泛寒光,风吹旌旗动,是眼前景,但扯到“万里”三边(幽州,并州,凉州,包括从东北到西北几千里边疆),是必须用“思维之眼”才看得到的,显出诗人对边庭形势的了解使其产生独特的生命体验。那种苍莽的气势建筑在真实的感觉上,很动人。其中“寒”“曙”两字颇重要:它们传达了一种既含杀气又有点莫名兴奋的情态。
第三联,“思维之眼”有更深入的透视。“沙场”固然在眼前,而“烽火”却不见得是当时所见,祖咏只是从“沙场”立刻联想到了“烽火”。“烽火”而“连胡月”,则更带着不知多少年月积叠下来的血腥味和凄清。不过,作者并不想过分渲染凄清,所以立刻换了个角度,去“望”蓟城的地势:“海畔云山拥蓟城”。《左传》记晋楚城濮之战前,晋文公的谋臣主张坚决开战,说:“表里山河,必无害也!”蓟城后有大海,周围云山簇拥,同样是个易守难攻的军事要塞。--当然,这层意思只在作者潜意识里起作用,下笔写来不见有半点理性思维的痕迹。写景能写出潜意识作用下的.特殊感觉,这是高手。古人所说“潜气内转”,大抵指此而言。
末联连用了两个典故。第一个是“投笔从戎”:东汉班超原在官府抄公文,一日,感叹说,大丈夫应该“立功异域”,后来果然在处理边事上立了大功。第二个是“终军请缨”:终军向皇帝请求出使南越说服归附,为表现自己有足够的信心,他请皇帝赐给长带子,说是在捆南越王时要用它。祖咏用了这两个典故,意思很明白,更有豪气顿生之感。
盛唐,既有如祖咏一般的热血诗人,也有几近“老油条”的诗人在写边塞诗。
赏析二:
这首诗写作者到边地见到壮丽景色,抒发立功报国的壮志。全诗一气呵成,体现了盛唐诗人的昂扬情调。
燕台原为战国时燕昭王所筑的黄金台,这里代称燕地,用以泛指平卢、范阳这一带。“燕台一去”犹说“一到燕台”,四字倒装,固然是诗律中平仄声排列的要求,更重要的是,起笔即用一个壮大的地名,能增加全诗的气势。诗人初来闻名已久的边塞重镇,游目纵观,眼前是辽阔的天宇,险要的山川,不禁激情满怀。一个“惊”字,道出他这个远道而来的客子的特有感受。这是前半首主意所在,开出下文三句。
客心因何而惊呢?首先是因为汉家大将营中,吹笳击鼓,喧声重叠。此句运用南朝梁人曹景宗的诗意:“去时儿女悲,归来笳鼓竞。借问行路人,何如霍去病?”表现军营中号令之严肃。但仅仅如此,还未足以体现这个“惊”字。三四两句更进一步,写这笳鼓之声,是在严冬初晓之时发出的。冬季本已甚寒,何况又下雪,何况又是多少天来的积雪,何况又不止一处两处的雪,而是连绵千万里的雪;这些雪下得如此之广,又积得如此之厚,不说它是怎样的冷了,就是雪上反映出的寒光,也足以令人两眼生花。“万里寒光生积雪”这一句就这样分作四层,来托出一个“惊”字。这是往远处望。至于向高处望,则见朦胧曙色中,一切都显得模模糊糊,唯独高悬的旗帜在半空中猎猎飘扬。这种肃穆的景象,暗写出汉将营中庄重的气派和严整的军容。边防地带如此的形势和气氛,自然令诗人心灵震撼了。
以上四句已将“惊”字写足,五六两句便转。处在条件如此艰苦。责任如此重大的情况下,边防军队却是意气昂扬。笳鼓喧喧已显出军威赫然,而况烽火燃处,紧与胡地月光相连,雪光、月光、火光三者交织成一片,不仅没有塞上苦寒的悲凉景象,而且壮伟异常。这是向前方望。“沙场烽火连胡月”是进攻的态势。诗人又向周围望:“海畔云山拥蓟城”,又是那么稳如磐石。蓟门的南侧是渤海,北翼是燕山山脉,带山襟海,就像天生是来拱卫大唐的边疆重镇的。这是说防守的形势。这两句,一句写攻,一句说守;一句人事,一句地形。在这样有力有利气势的感染下,便从惊转入不惊,于是领出下面两句,写“望”后之感。诗人虽则早年并不如东汉时定远侯班超初为佣书吏(在官府中抄写公文),后来投笔从戎,定西域三十六国,可是见此三边壮气,却也雄心勃勃,要学西汉时济南书生终军,向皇帝请发长缨,缚番王来朝,立一下奇功了。末联连用了两个典故。第一个是“投笔从戎”:东汉班超原在官府抄公文,一日,感叹说,大丈夫应该“立功异域”,后来果然在处理边事上立了大功。第二个是“终军请缨”:终军向皇帝请求出使南越说服归附,为表现自己有足够的信心,他请皇帝赐给长带子,说是在捆南越王时要用它。祖咏用了这两个典故,意思很明白,更有豪气顿生之感。末二句一反起句的“客心惊”,水到渠成,完满地结束全诗。
这首诗从军事上落笔,着力勾画山川形胜,意象雄伟阔大。全诗紧扣一个“望”字,写望中所见,抒望中所感,格调高昂,感奋人心。诗中多用实字,全然没有堆砌凑泊之感;意转而辞句中却不露转折之痕,于笔仗端凝之中,有气脉空灵之妙。此即骈文家所谓“潜气内转”,亦即古文家所谓“突接”,正是盛唐诗人的绝技。
★ 描写雪的古诗词集
★ 齐云楼晚望,齐云楼晚望白居易,齐云楼晚望的意思,齐云楼晚望赏析
★ 夏日登楼晚望,夏日登楼晚望姚合,夏日登楼晚望的意思,夏日登楼晚望赏析
★ 秋波媚陆游
【高中语文诗词鉴赏骆谷晚望(精选8篇)】相关文章:
秦观《泗州东城晚望》诗词赏析2022-10-25
当组词有哪些2022-05-06
韦庄诗金陵图鉴赏2022-12-21
春日江津游望,春日江津游望杜审言,春日江津游望的意思,春日江津游望赏析2022-11-27
浅谈诗歌的阅读与鉴赏2024-02-06
秋晚云阳驿西亭莲池,秋晚云阳驿西亭莲池许浑,秋晚云阳驿西亭莲池的意思,秋2022-11-23
白居易《河亭晴望》赏析2024-03-17
庭际晚菊上主人,庭际晚菊上主人齐己,庭际晚菊上主人的意思,庭际晚菊上主人2022-06-30
湖上晚眺呈惠上人,湖上晚眺呈惠上人权德舆,湖上晚眺呈惠上人的意思,湖上晚2022-09-29
关于秋分的谚语俗语童谣2023-0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