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诗歌的阅读与鉴赏

时间:2024-02-06 08:16:56 诗词鉴赏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浅谈诗歌的阅读与鉴赏(精选10篇)由网友“宣莛然”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浅谈诗歌的阅读与鉴赏,欢迎阅读借鉴。

浅谈诗歌的阅读与鉴赏

篇1:浅谈诗歌的阅读与鉴赏

浅谈诗歌的阅读与鉴赏

苗雨时

诗歌阅读与鉴赏,是一种审美活动。它是读者以诗歌作品为审美对象,从语言人手,通过审美感受、体验和思考,调动自己的生活和情感积累,进行想象的二度创造,从而在独特的艺术境界中获得美感享受的审美心理过程。诗歌的鉴赏既是受动的,同时又是主动的。

鉴赏诗歌,必须要把握诗歌的特殊本质和规律。诗是一种语言艺术。语言艺术不同于视觉艺术和听觉艺术,所以它作为审美对象不具有直观性和直接性的品格,而表现为很强的间接性。语言本身是抽象的、概括的,但由于词义的共义性,它除了传达概念之外,也能传达生活的表象。语言的这种独特的表现性所创造的形象,虽是间接的,但也能作用于读者的知觉和想象。同时,艺术语言也不同于日常语言,语言进入诗歌表现出了一系列自身的特征,诸如造型性、表情性、音乐性,以及高度的精炼和大跨度的跳跃等等。试举一例,贺敬之《放声歌唱》中有这样几句:

五月——

麦浪。

八月——

海浪。

桃花——

南方。

雪花——

北方。……

我走遍了

我广大祖国的

每一个地方----

呵,每一个地方的

我的

每一个

故乡!

这些诗句是形象生动的,抒发感情的,并具有一种音韵的铿锵。同时前几句,只是八个名词,没有任何字面的联系,时间从“五月”跳到“八月”,空间由“南方”跳到“北方”,连同物象的跳动,表明小麦丰收刚过又迎来渔业增产,在南方是桃花盛开而北国却是搅天风雪。这种语言跳动的蒙太奇,不仅极为精炼地表达了祖国大地的辽阔、壮美和富饶,而且字里行间跳荡着诗人热爱祖国的激情。

诗歌语言是诗的鉴赏的门户。从语言进人诗歌,首先审美感知到的是诗的形象,即所谓“瞻言而见貌”。语言的各种信息把诗中对象的空间形式、色彩、音响等多种要素综合起来,从而在读者的头脑中形成鲜明的映象和图画。

例如,白居易的《暮江吟》:

一道残阳铺水中,

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

露似珍珠月似弓。

这首涛,以精妙的语言,绘声绘色,状景抒情,给人一种真切的画面感。“阳”是“残阳”,江是一半“瑟瑟”一半“红”,而夜色笼罩,“露似珍珠”,“月似弓”,这些情景交融的描述,常使人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正如胡适所说:“凡是好诗,都能使我们脑子里发生一种——或许多种——明显逼人的影象”。

审美知觉是诗歌鉴赏的第一步,这一步多表现为审美主体对审美对象的直觉印象。直觉是读者最初接触作品时,对作品的一种直接的整体反映。它具有一种切进感和新鲜感。这就象和一个人第一次见面一样,最初的印象对进一步认识这个人是至关重要的。但诗歌鉴赏不能止于此,因为它毕竟属于鉴赏的感性阶段。还应更深入进去,调动自己的情感积累、形象积累,对审美对象进行物我同一的生命体验。这就进到了诗歌鉴赏的审美体验阶段。

审美体验主要是一种情感体验。读者在鉴赏诗歌中,步入诗歌所展现的艺术境界,在那里留连忘返,渐渐地由景而入情,以自己的生活经验去领会诗人的心理活动,设身处地,感同身受,两者和鸣共振,达到一种高峰状态。这就是鉴赏的审美体验。

例如,《红楼梦》第二十三回《西厢妙词通戏语,牡丹亭艳曲警芳心》,写林黛玉无意间听到《牡丹亭》唱词的感受。如果我们把这些唱词也当成诗,那么林黛玉的感受就是她的鉴赏从审美知觉到审美体验的全过程。先是她“正欲回房”途中,路过“梨香院”外,听到女孩子们演习戏文,偶尔两句吹到耳中,“原求是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觉得“十分感慨缠绵”,便“止步侧耳细听”,“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更感到很有“趣味”,于是逐渐沉浸在唱词的审美境界中,并随着境界的展开,她也由审美知觉进到审美体验,文中写道:

……再听时,恰唱到“只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黛五听了这两句,不觉心动神摇,又听道“你在幽闺自怜……”等句,越发如醉如痴,站立不住,便一蹲身坐在一块山子石上,细嚼“如花美眷,似水流年”八个字的滋味。忽又想起前日见古人诗中,有“水流花谢两无情”之句;再词中又有“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之句;又兼方才所见《西厢记》中“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之句:都一时想起来,凑聚在一处。仔细忖度,不觉心痛神驰,眼中落泪。

从这种鉴赏时的审美体验状态,我们可以看出其特点是:鉴赏活动由外而内,由景物而进入心灵世界;鉴赏者由被动的接受而转变为主动的自觉的加人;审美主体开启自己的知识贮备和身世感受,与审美对象的情境相契合;体验中情感的共鸣,升华出新的审美感情,从而使鉴赏者敞亮自身生命,渲泄郁结,净化灵魂,获得高级的美感享受。

“仔细忖度”,已经在审美体验中关涉到审美判断。审美判断使鉴赏行为进入最后阶段。鉴赏者也由感情世界进到理性世界。在理性世界,鉴赏的审美思考有两项任务:一是诗美探源,即为什么美,怎样美?二是对诗歌作品的内容与艺术的价值判定。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前者的定性、定位。其实,这两者往往是有机统一的。

我们看一首诗,经常着眼于它的整体美,即意境的创造。所谓“意境”,就是诗人的审美情感和审美对象忻合无间而展现的独特艺术世界。而意境美,来源于情感美、物象美,以及两者交融的和谐美。并且意境可以生发出情味、意味和兴味,这又涉及到诗的内涵和艺术表现。所以,从“意境”构成,我们可以评价一首诗的好坏优劣,得失成败。试分析郭友钊《山里的`杜鹃》一首:

城里没有满山的杜鹃

城里人梦游到山里

山脊刚刚扛起小小的月芽

山坳在夜色里沉眠

山谷绿气幽幽

梦游的人不拥有传说

杜鹃烧红绿的山

烤熟树篱内的梦

猩红猩红的彩带

随夜风滚动

杜鹃悠悠的呼唤

在山顶萦回

期望的心总是无界的宇宙

失望则是地球上的回归线

这首诗是一个有机的生命形式,它的结构是这样的——

声音、意象层面:山中月芽初吐,山谷绿意幽然,满山的红杜鹃像猩红的彩带,在夜风中滚动,杜鹃鸟在夜空里悠长地啼鸣……

现实人生层面:城里人没有见过满山的杜鹃,他们梦游来此——表达了对自然的回归渴望……

历史文化层面:由于杜鹃花而引出杜鹃鸟,“望帝春深托杜鹃”,这是一个典故,即相传古代蜀地有一个皇帝,名为杜宇,号称望帝,失位之后,故国情牵,死后灵魂化而为杜鹃鸟,每当春天来临,它总啼叫“不如归去”,直到泣血而止……

哲理思致层面:现实人生的意愿,历史文化的底蕴,融合在一起,滋生了弥漫大自然的人生哲理——“期望的心总是无界的宇宙/失望则是地球上的回归线”……

从上述分析,不难看出,此诗以杜鹃花为中心意象,今人的寻觅,古老的暗喻,从古今两极强化人与自然的关系,在层层语境的压力之下,凸现了全诗主题。由此可见,这首诗意境完美,既做到情景交融,又做到思与境谐,而且构思巧妙,语言精炼,兴味、情味、意味十足,不能不说,它是一篇优秀诗作。

篇2:《望天门山 李白》诗歌阅读与鉴赏

《望天门山 李白》诗歌阅读与鉴赏

作者:李白

朝代:唐

体裁:七言绝句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望天门山赏析

【注释】

①天门山:在今安徽当涂西南长江两岸,东名博望山,西名梁山。两山夹江而立,形似天门,故得名。

②楚江:流经湖北宜昌县至安徽芜湖一带的长江。因该地古时属于楚国,所以诗人把流经这里的长江叫做楚江。

③回:转变方向。

④两岸青山:指博望山和梁山。

⑤日边来:指孤舟从天水相接处的远方驶来,好像来自天边。

【译文】

高高天门被长江之水拦腰劈开,碧绿的江水东流到此回旋澎湃。

两岸的青山相对耸立巍峨险峻,一叶孤舟从太阳旁边飞速飘来。

【赏析】

《望天门山》这首诗写了碧水青山,白帆红日,交映成一幅色彩绚丽的画面。但这画面不是静止的,而是流动的。随着诗人行舟,山断江开,东流水回,青山相对迎出,孤帆日边驶来。景色由远及近再及远地展开。

诗中用了六个动词“断、开、流、回、出、来”,山水景物呈现出跃跃欲出的动态,描绘了天门山一带的.雄奇阔远。一、二句写出了天门山水雄奇险峻不可阻遏的气势,给人惊心动魄之感。三、四句把浑阔茫远的水势,写足了,写活了。

李白名字的由来:传说李白生下来以后,父母宴请亲朋好友表示祝贺。席间,父母请大人给孩子取名字,可是取了许多都不满意。光阴似箭,他已经7岁,他父亲觉得不能再拖延了。有一天,父亲想试试儿子的文采,对妻子和儿子说:“我想作一首绝句,但只写上两句:‘春日送暖百花开,迎春绽金它先来。’下面两句想不出来了,请你们母子二人各续一句吧。”李白的母亲说:“火烧杏林红霞落。”儿子说:“李花怒放一树白。”父亲听后,突然心里一动:这句诗开头正是李家的姓,最后一个“白”字很有凌云之气,何不将“白”字作为儿子的名字呢?李白从此得名。

篇3:古诗文阅读原则与诗歌鉴赏方法

古诗文阅读原则与诗歌鉴赏方法

古诗文阅读原则:

一、抓诗眼、抓意象、明意境

1、诗眼诗歌是语言的艺术,古人写诗特别讲究“炼字”。一句诗或一首诗中最传神的一个字、一个词,一般是动词、形容词。如“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等等,使诗歌生动形象,境界全出。

2、意象诗作中作者所写之景、所示之物,这客观的“象”与作者借景抒情的“情”、咏物所言的“志”的完美结合。 古诗词中的意象往往是约定俗成,有规律可循的,例如:“梅花”是高洁品格的象征;“月亮”代表思乡之情;“鸿雁”是传书的信使等等。有时诗人还会创造一群意象,如马致远的《秋思》就创造了11个意象,用“断肠人”这一中心意象来表达思归怀远的秋思。

3、意境是文艺作品中和谐、广阔的自然和生活图景,渗透着作者含蓄、丰富的情思而形成的能诱发读者想象和思索的艺术境界。优秀的古诗词都创造了具有广阔艺术空间的意境。诗歌意境(情景)关系往往比较多的是寓情于景、触景生情、情景交融。意境特点有:慷慨悲壮、雄浑苍劲、恬淡自然、雄浑壮观、悲壮苍凉、孤独冷寂等等。可见,抓住这几个关键处,我们就可以穿越语言屏障,迅速触摸到诗人的心灵世界,走进诗的艺术境界,解诗答题。

二、掌握古诗词基本知识

诗歌分为古体诗(又称“古风”)、今体诗(又称“格律诗”)。

三、把握不同的诗作题材

就诗作题材内容的不同,古诗词可分为写景(抒情)诗、记事(咏怀)诗、咏史(怀古)诗、咏物(言志)诗、田园(山水)诗、边塞(征战)诗等等。

诗歌鉴赏五步法:

【第一步】先看一下诗歌是哪一类(按表现手法分为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按内容分为田园诗、边塞诗等)古诗一般选择唐诗宋词,以抒情诗居多,抒情诗可分写景抒情,借古感怀,托物言志。写景抒情诗主要把握景和情的关系;借古感怀诗,一般要把握古和今的关系,可以以古喻今,也可以古讽今;托物言志诗主要领悟物和志的关系,借何物显何志,这是第一步。

【第二步】到诗词的后半部分去找诗的中心(作者要抒的情,要表达的志)。

【第三步】看诗词的前半部分,想一想,写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构成什么画面,这些画面有什么特点,对诗歌的中心有什么作用(这实际是景情相融,就是把握意境)。

【第四步】做到五必看:

①必看题目(题目常常是诗眼,或中心事件,有助于了解诗的'内容);

②必看作者(知人论世,了解作者风格);

③必看注释(可以借此了解诗歌的感情基调,难懂的知识典故,有时答案也在其中);

④必看名句(中心句、诗眼常常在此。诗歌鉴赏也常常是名句的鉴赏);

⑤必看题干(题干的指向性很强,必须看清要求,必须结合原诗内容、题干作答,不能空洞的阐述概念。答案必须有针对性、指向性,一定要问什么,答什么,要什么,给什么,这一点非常重要,可谓重中之重)。

【第五步】看一看诗歌运用了哪些手法,这样古诗鉴赏就很容易做了。组织成文时一般可用这样的表达程式:这是一首什么类型的诗,诗人摄取了哪些景物组成了怎样一幅画卷(或通过什么形象的描写刻画),从中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在艺术特色上,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起到了怎样的表达效果。或这样表述:这首诗采用了(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技法,写出了(意象)的(某某)特点,表现了(突出了)(某某)思想、感情,起到了(某某)作用。

诗歌鉴赏六读:

一、读诗题。

古诗词,除一部分词、曲只有词牌、曲牌外,多数是有标题的,它们或标明写作对象,写作重点,或表现感情基调。如《春夜洛城闻笛》就交代了时间、地点及引发情感的事件。《听邻家吹笙》“凤吹声如隔彩霞”,扣“吹笙”;“不知墙外是谁家”,扣“邻家”;“疑是碧桃千树花”,仍是扣题,即笙声产生的幻觉(注意“疑”字),并非描写“庭院美景”。

二、读“明示”。

古诗词表达的思想情感往往是蕴含在形象之中含而不露的。但也有些诗词中个别词句明示着思想情感倾向,阅读时对这些可贵的信息应圈点出来,结合全诗加以体会。如赵嘏《江楼旧感》“独上江楼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同来望月人何在?风景依稀似去年。”起句“独上”,表现了诗人孤单的身影,孤独的情感,第三句“同来”与之呼应。“思渺然”,直接表露出茫然怅惘的情思。这种情思产生的原因就在三、四句。再如李白《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伤心”、“愁”触景伤怀,孤独生愁;表现全词感情基调;“空”表现苦等无果;“归程”明确表达思归之情。高考所选诗歌,大都是绝句律诗。绝句一般是“卒章显志”。第四句明示主旨,如《峨眉山月歌》“思君不见下渝州”,《春夜洛城闻笛》“何人不起故园情”等。律诗一般是一二联写景叙事,三四联议论抒情,如杜甫的《旅夜书怀》《登岳阳楼》等。

三、读形象。

诗歌形象包括物象(意象)和人物形象。古诗词中常用的意象往往有比较稳定的含义,如杨柳、春草、残荷、禾黍、菊、梅、竹、杜鹃(子规)、沙鸥等等。但又不能机械地理解,如“杨柳”一般用来抒写离情别绪,但在“杨柳青青江水平”“月上柳梢头”“柳暗花明又一村”等句中的“柳”则不谐音“留”,与离情别绪无联系。意象应联系起来看,多个意象组合起来,形成意境。如有的学生看到“笋根雉子无人见,沙上凫雏傍母眠”就将“无人见”、“傍母眠”片面地理解为杜甫的孤独寂寞。联系其它意象如“糁径杨花”、“点溪荷叶”等看,诗人描写的是暮春之景的生机和意趣,表现的是喜爱之情,并无孤独寂寞之感。人物形象,有的是描写客体的形象,如“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更多的是抒情主公(诗人)的形象,如“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表现的是抒情主人公(诗人)玉洁冰清的情怀。

四、读注释。

注释有交待写作背景的,有解释疑难字词的,有揭示典故含义的。它们对理解诗词具有一定的作用。

如:高考天津卷《听蜀僧浚弹琴》,提供了三条注释。“①绿绮:古代名琴。②流水:借用‘高山流水’典故。③霜钟:《山海经?中山经》载,丰山有九钟,霜降而鸣。”

这三条注释分别写到了名琴,听者的感受以及琴声与钟声的交融。据此可推测理解本诗的基本内容。

五、读“有无”。

无中见有,有中见无。古诗词言简意赅,是浓缩的作品,有很多空间需要读者去合理填补。

如:“西出阳关无故人”,

无中见有:再见不到故人,只见到黄沙、西风、夕阳残照,只有绵绵无尽的思念之情……“唯见长江天际流”,

有中见无:只见流向天际的长江水,而极目远眺也望不到友人的船帆,友人随舟远逝,思念逐水而来。“山围故国周遭在”,“周遭在”,而城已空,往日的繁华已不复存在。类似的还有“国破山河在”,“空有姑苏台上月”等句。

六、读类型。

读诗时,根据题材了解所属类型,有助于对诗的理解。如:写景诗、咏物诗、送别诗、边塞诗、咏史诗、游子思归诗、思妇怀人诗等等。

篇4:诗歌比较阅读鉴赏

诗歌比较阅读鉴赏

甲文:《卜算子·咏梅》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乙文:《卜算子·咏梅》毛主席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21.请简析甲文更著风和雨句中的更著与乙文犹有花枝俏句中的'犹、俏的精妙之处。(3分)

22.简要概括甲文上阕、下阕的大意及全文表达的思想情感是什么?(3分)

23.乙文中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2分)

21.更著是更遭受、又承受之意,这两个字力重千钧,极力渲染梅花处境恶劣,遭遇凄苦。犹指还之意,突出梅花在悬崖峭壁、百丈冰棱中,依然竞放、一支独秀、傲然挺拔。俏指俏丽、俊俏之意,描写梅花傲雪美丽绽放,突出它的喜悦自信、积极进取、永不屈服的精神。

22.上阕描写梅花遭遇风雨独自绽放。下阕赞美梅花的品格,托梅寄志。以梅花自喻,表达自己的高洁与坚贞。

23. 对大公无私、默默奉献精神的赞美。

篇5:《蜂》诗歌阅读鉴赏

《蜂》诗歌阅读鉴赏

唐 罗隐

不论平地与山尖①,无限风光尽②被占③。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④?

【注释】

①山尖:山峰。②尽:都。③占:占其所有。④甜:醇香的蜂蜜

【译文】

无论是平原田野还是崇山峻岭,凡是有鲜花盛开的地方,都被蜜蜂占领。它们采尽百花酿成蜜后,到头来是为谁辛苦忙碌?又是为谁在酿造醇香的蜂蜜呢?

阅读练习一:

(1)诗中作者运用_____、_____、_____等词语,称赞蜜蜂占尽风光,这是正言欲反、欲夺故予的手法。(不论、无限、尽)

(2)在诗中,与甜字相呼应的词语是___,与辛苦相呼应的词语是___。(成蜜 采得百花)

(3)作者通过对蜂的描写,想要表达什么情感?请从两个角度回答。

(歌颂辛勤的劳动者;讽刺不劳而获的剥削者。)

(4)请简要赏析一下全诗。诗无达诂,本诗可引起你哪些联想?(不低于80字)

答案:①欲抑先仰或正言欲反,欲夺故予的表现手法。前两举句几乎用矜夸的口吻,用不论无限突出蜜蜂占尽风光,后两句一跌,将尽占二字一扫而光,引人思考。②叙述反诘,唱叹有情。前三句叙述,末句议论反问。百花成蜜已够辛苦了,却来一反问,反复咏叹,令人感慨不已,而诗人怜悯之意则不言而喻。③寓意深远,可以多解。A、叹世人之劳心于利禄者,像那种终朝敛聚苦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似的人物。B有人认为是借蜜蜂歌颂辛勤的劳动者(像那种终日辛苦不寻常,为它人作嫁衣裳似的人),而对那些不劳而获的剥削者的无情讽刺。

阅读练习二:

1.在诗中,与甜字相呼应的词是,与辛苦相呼应的词或短语是。(2分) 2.作者借蜂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答案:

1.蜜采得百花

2.歌颂辛勤的劳动者;讽刺不劳而获的.剥削者。

【赏析】

这首诗赞美了蜜蜂辛勤劳动的高尚品格,也暗喻了作者对不劳而获的人的痛恨和不满。这首诗有几个艺术表现方面的特点:欲夺故予,反跌有力;叙述反诘,唱叹有情;寓意遥深,可以两解。

罗隐的诗,或咏史,寄寓自己的深沉慨叹;或讽刺现实,语言精练警辟。这首咏物之作《蜂》也与诗人的总的诗风相一致。蕴含了自己的深情。

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诗一开篇,诗人就说了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蜜蜂忙忙碌碌,熙熙攘攘,山尖与平地,每一处有花的地方,都被他们占据了,此时此刻,它们出尽了风头,占尽了风光,甚至令人嫉妒。没想到,诗人至此笔锋一转,道出了一个人所不能言而又十分常见的话题: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这两句的意思急转:原来蜜蜂看似风光的背后,是多么艰辛,多么无奈!它们辛辛苦苦、忙忙碌碌的结果是酿成了甘甜的蜂蜜,最终自己却所得甚少。诗人的一句为谁辛苦为谁甜寄寓了无限的感慨。

《蜂》这首诗,语言浅显,然而意味却深长。通过蜜蜂采花酿蜜这种极其自然的现象,隐含着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深同情,读后,很令人深思。

篇6:高中诗歌鉴赏阅读

高中诗歌鉴赏阅读

夜半闻横管 【宋】程俱

秋风夜搅浮云起,幽梦归来度寒水。一声横笛静穿云,响振疏林叶空委。

曲终时引断肠声,中有千秋万古情。金谷草生无限思,楼边斜月为谁明。

注释:①横管:即笛子。②程俱:宋代史学家、文学家。③金谷:即金谷园,位于洛阳,晋代富豪石崇的别墅。赵王伦派人抄其家而杀之,夺其爱妾绿珠,绿珠不从,坠楼身亡。

7.下面对诗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首联采用虚实结合的写法,浮云遮住遥望故土的视线是实写,梦魂渡过冰冷江水归乡是虚写。

B. 颔联意为“一声笛声清脆高扬,打破沉寂,直冲霄汉,响彻疏林,振落了那些连秋风也不曾吹落的树叶”。

C.颈联用“断肠声”和“万古情”写出了笛声的悲壮。

D.尾联借助“金谷园”这一典故,表达诗人对其爱妾的沉痛怀念之情。

8.下面对这首诗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颔联用夸张的手法艺术的'渲染了笛声之高亢激昂。

B.颈联借笛声倾吐出对南宋朝廷苟安一隅的愤慨和对故乡亲人的思念。

C. 诗中由秋夜闻笛而生发诗人的故国之思,抒发了诗人对国土沦丧的悲痛,收复北方失地的强烈爱国之情。

D.这首诗把叙事、描写、抒情、议论巧妙结合起来,风格高亢激昂。

答案解析:

7. D 8. D

篇7:诗歌鉴赏之阅读

文本阅读的条件和方法:

鉴赏古典诗歌,必须读懂字面意思,了解诗在写些什么,才谈得上欣赏、分析、评价。我们在理解字面意思的时候,需要借助于文言的基础来读,如实词的意思、词类活用、文学常识等等。此外,还要了解古典诗歌语言本身的特点。

一、诗歌的语言特征:.高度含蓄凝练

(一) 倒装

古人吟诗作赋,受到许多限制,如对仗、平仄、押韵等,有时必须对正常语序作出调整,这就形成了倒装句式。课内学习过的诗词中,出现过很多的倒装句式,如:

“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应该是“应笑我多情,早生华发”;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应该是“千古江山,无觅英雄孙仲谋处”;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应该是“望中犹记,四十三年,烽火扬州路”;

在阅读古典诗歌时,如果遇到按字面语序读不通,读不懂,就应考虑是否倒装。

练习:

阅读下面诗句,分析其倒装特点。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把酒长亭说。看渊明、风流酷似,卧龙诸葛。

竹怜新雨后,山爱夕阳时。

姊妹兄弟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 。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横笛闻声不见人,红旗直上天山雪。

香生帐里雾,书积枕边山。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渡镜湖月。

千家山郭静朝晖,日日江楼坐翠微。

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

(二) 省略

省略现象是诗家语重要特点。为了语言的简练和思想内容的集中有时候也因为格律上的限制,古典诗词在造句上有大量的采取了省略的方法

这种省略跟文言散文相比,有两个特点,一是句子的任何成分都可以省略,词的省略有时候可以把一句话省略为一个词。但是这在散文里不允许的。但是在诗词里 因为有了平仄或者说格律的限制,字数的精炼 ,所以在写时候是要省略掉的 。

(1)省名物。

“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 这里“诸葛”我们一看会知道是诸葛亮的省略 。

“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曹刘不用问,我们也知道是谁。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这句省略了什么呢? 日照香炉是什么意思?是说香炉峰,这里省略掉的就是地理的名称了。

“群芳烂不收,东风落如糁”,(糁:小米粒)这里省略的是什么呢?这里省略了花,原来的意思是东风花落如糁。

“三月休听夜雨,如今不是催花,这句省略了一个名词是雨,说如今不是催花雨,

(2)动词的省略

这种省略在诗词里是最常见的。以造成诗句的形象化,引起读者更多的联想。

其中最普遍的就是省略一些表示存在的一类的动词,因为这种动词只表示以种关系,读者是容易明白的

如:“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这里省略了“有”,海外徒闻更有九州 。

“不知今夕何夕”,一样的省略了“是” ,不知道今夕是何夕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是千古名句了,那么这里省略了什么呢? 这里省略了“享”,共是说明享的状况 。

“曲终过尽松陵路,回首烟波十四桥” 这里省略了“看”,回首看,烟波十四桥 。

“平生塞北江南,归来华发苍颜”那么这里省略了什么呢?平生和塞北江南之间少了什么呢? 就是走遍了,或者游遍了平生走遍了塞北和江南。回来的时候以是华发,和苍老了 。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那么这里省略了什么呢? 浊酒一杯想起了家在万里之外,既然家万里,那么一杯浊酒,自然是会想起万里之家不能到了。燕然未勒是什么意思?用的是《后汉书窦融列传》中的典故,东汉时窦宪率兵打败匈奴,一直追击到燕然山,刻石纪功而还。

一般的说这样的句子,动词的省略,只要分析下句中词与词的关系就可以大致的补出来。 (3)在诗词里还有省略名词句的

什么是名词句呢?诗句中把名词之间的关系省略得只剩下一个名词或名词性词组了。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草、风、岸,樯、夜、舟之间的关系全部省略,我们可以通过联想补出:岸边的细草被微风吹着,在夜里只见有孤独的桅杆的小船 。

落叶他乡树, 寒灯独夜人

落叶他乡树的中心词是树,可以理解为,落叶是他乡的树,也可以理解为,他乡的树落叶了 ,而下一句里,寒灯 独夜人,则是两码事了 ,他们之间没有修饰与被修饰的关系 ,因而可以认为,昏暗寒灯照着孤零零的人。

(4)省略意象或意境

贾岛 访隐者不遇: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注意诗词中的省略,用想象和联想去填补诗人留下的空白。

金开诚先生指出:诗词赏析始终离不开一个“想”字。吴世昌先生也说,读诗须有想象。在诗词鉴赏中,根据诗词所规定的“再造条件”进行再造想象,可以补充诗人有意留下的空白,还原诗歌的场景,获得更高的审美享受。这是诗词欣赏的必要环节。诗词的省略跟意象的组合有关,所以要求利用想象填充省略的部分,也是可能考到的一种题目。明明是三番问答,至少要六句才能完成对话,作者采用答话包孕问话的方法,精简为二十个字。这就如电影里蒙太奇手法,一个意象接一个意象,一个画面接一个画面,镜头之间留下大量的空白,让我们的读者根据生活的逻辑、经验的积累、自身的修养去补充完善。

(三)炼字、炼意

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过锤炼的字的'妙处。那些“一字传神”的字,既可以是实词(如动词、形容词),也可能是虚词(如副词)。有的出现在题目上,有的出现在诗句中。例如:

(1)(全国卷)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过香积寺 王 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注]。

安禅:佛家语,指闭目静坐,不生杂念;毒龙:指世俗欲念

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诗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答案】“诗眼”分别是“咽”、“冷”。山中的流泉由于岩石的阻拦,发出低吟,仿佛呜咽之声。照在青松上的日色,由于山林幽暗,似乎显得阴冷。“咽”、“冷”两字绘声绘色、精练传神地显示出山中幽静孤寂的景象(意境)。

诗人以倒装句,突出了入耳的泉声和触目的日色。溪水之中危石耸立,泉水不能顺利流淌,好像发出呜咽凄切的声音;夕阳西下,昏黄的余晖洒在一片幽深的松林上,冷色的青松,使照在上面的日光仿佛也变冷了。这里“咽”、“冷”二字用得极为准确、巧妙,被历代誉为炼字典范。“咽”是拟人,状石间泉声低沉, “冷”是通感,绘夕 阳余晖微弱。正如清人赵殿成在《王右丞集笺注》中所评:“下一‘咽’字,则幽静之状恍然 ;著一‘冷’字,则深僻之景若见。”此两句,作者将“泉声”、“危石”、“日色”、“青松”四个意象有机地组合在一起,以日色之凄冷与泉声的幽咽相互衬托。从而借泉声的幽咽和日色的凄冷,渲染山寺远离世间烟火、俗人难以接近的氛围。

(2)(辽宁卷)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蝶恋花 苏轼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绿水人家绕”中的“绕”字,有的版本写作“晓”。你认为哪个字更恰当?为什么?请简要赏析。3分

【答案】1、①“绕”字好,因为它切实具体地描绘出了绿水环抱人家的场景,生动形象,具有动态美。②“晓”字好,因为它既点明了时间,又渲染了早晨的清新氛围,能够使读者有更自由、更广阔的想像空间。

只答“绕”字好或“晓”字好,而不作具体分析,不给分。只从字音角度来比较“绕”与“晓”的,言之成理,给2分。答案不必拘泥,言之成理即可。

(3)炼动词的名句:

① 云破月来花弄影(张先《天仙子》),拟人化的“弄”字令人想象出皎月破云而出,月下花影斑驳,风中花影摇动,花枝招展,化静为动,化美为媚的妙境。

②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贾岛《题李凝幽居》)敲字以声衬静更显静谧,使静谧中富有生气,点染出静中有动,动静相生的境界。

③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洲》)“绿”意为吹绿,准确、生动、鲜明地刻画了春天江岸披绿的蓬勃生机。

④ 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李清照《一剪梅》)一“下”一“上”,不仅让人领悟到词人怨愁的动感,而且从“上”到“下”中还可领会到词人的独居生活的寂寞和万千愁绪。令人遐思。

⑤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杜甫《登岳阳楼》)坼,裂,划分。浮,漂浮,广袤数千里的吴楚两地就因为有了这两个湖,一下子断裂为二,这气势何等磅礴!而日、月、星辰仿佛都漂浮在这湖水上面,缓缓行进,这景象又何等壮丽!令人心胸豁达。

再如“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中的“垂”、“涌”,“身轻一鸟过,枪急万人呼”中的“过”,“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中的“击”,“翔”等,不胜枚举。

(4)(福建卷)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秋 夜 朱淑真

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

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

此诗无一“情”字,而无处不含“情”。请从三、四句中找出最能体现诗人感情的一个字,并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简要分析诗人在这两句诗中是如何营造意境的。

【答案】 “凉”。“凉”字既写天凉,又写心境的孤寂(或心凉)。由床上之月写到天上之月,过渡(顶针)巧妙;愁情、凉床、月影和梧桐,共同营造出孤寂(离愁别怨)的意境。(答“缺”字,言之成理亦可。)

第三句转折一笔,写床席之月影。一个“凉”下得独特,这是全诗的诗眼,照应首句的“秋气清”,以触觉状态写视觉形象。从窗外梧桐树缝筛下的婆娑月影,斑斑驳驳地铺满了冰凉、空寂的床席,今夜谁会给她送来温暖呢?这情景怎不令人凉从心生!“满”字表面是写光影之浓,其实是写忧思满怀,剪不断理还乱的郁闷之感。这一句明写屋内月色之凄美,暗表人心之失落,虚实相生,韵味悠远。

末句写窗外梧桐之月,以景语作结,留给读者无穷的想象空间。该句承上句,以顶真手法过渡,从床上之月光、树影写到高天之皓月,表达了诗人望月怀人的乍喜还忧的心理。“月在梧桐缺处明”,展现了一幅高远、疏朗的秋夜月色图。皎皎月华,她似乎忆起了曾经的“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的甜蜜与浪漫;而如今,“瘦尽灯花又一宵”的时刻,又谁能与她“共剪西窗烛”呢?想超脱而不得,月之“明”,恰好照出了人心深处无法擦拭的黯淡。“梧桐缺处”,“ 缺”这一背景形象的定格,暗含了思妇不得与意中人团圆的酸楚。

(5)炼形容词的名句:

①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直”,笔直,写出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狼烟笔直升腾的劲拔、坚毅之类,“圆”写出落日浑圆的景象,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这两个字不仅准确地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融入例如作者的孤寂情绪,情寓景中。

②红杏枝头春意闹(宋祁《玉楼春》)“闹”,浓盛,凸现了红杏开满了枝头,争奇斗艳的盎然春意。

③夜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孟浩然《宿建德江》)“低”低矮,写出日暮时刻,苍苍茫茫,旷野无限,放眼望去,远处的天空显得比近处的树木还要低矮,透露出压抑之情,“近”写出夜已降临,高挂在天上的孤日月映在澄清的江水中,和舟中的人是那么近,显出孤寂之感。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6)(全国各地模拟)阅读下面一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8分)

[双调]水仙子夜雨 徐再思

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落灯花棋未收,叹新丰

逆旅淹留①。枕上十年事,江南二老忧,都到心头。

【注】①叹新丰句:化用马周困新丰的典故。据《新唐书马周传》唐初中书令马周贫贱时,曾住在新丰的旅舍,店主人不理睬他,备受冷落。

本曲开头两句诗中的数量词叠用有什么妙处?请结合诗句内容进行赏析。(5分)

参考答案:作者在此取“一”的联想意义:一点点儿梧叶芭蕉之动,都会牵动秋的愁绪,羁旅的惆怅;一声声滴落在芭蕉叶上的嘀嗒雨响,都使得愁思更浓。正是这“一点”“一点”、“一声”“一声”使得三更梦醒后的作者辗转枕上,绵绵相思、悠悠乡情涌上心头。开头两句诗的数量词叠用不仅巧妙地表现了作者愁肠百结、夜不能寐的心理状态,而且读来让人有抑扬顿挫之感,同时又渲染了孤寂惆怅的气氛,使诗句蕴含更丰富的内容,耐人寻味。

评分标准:结合诗句内容分析合理2分。妙处:“夜不能寐”1分,“抑扬顿挫”1分,“渲染气氛”1分。意思对即可。

(7)炼数词的名句:

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8)其它值得注意的词

这些词虽未刻意打造,但抓住了它们也能快熟掌握诗歌大意。

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骆宾王《于易水送别》)已,已经。犹,还。这两句不仅意味着荆轲那种不畏高风亮节千载犹存,而且隐含了诗人对现实环境的深切感觉。诗中用“已”“犹”两个虚词,既便句子变得自然流利,也使音节变得纡徐舒缓,读来给人一种回肠荡气之感,更有力地抒发了抑郁难申的悲痛。

②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杜甫《江南逢李龟年》)“正”和“又”两个虚词,一转一跌,在字里行间寓藏着无限感慨,江南好风景,恰恰成了乱离时世和沉沦身世的有力反衬。落花流水时光,两位憔悴的老人重逢,点染出时代沧桑。

再如下列句中的加点字。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刘方平《月夜》)

居高声自远,非是籍秋风(虞世南《蝉》)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杜牧《泊秦淮》)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篇8:诗歌鉴赏之阅读

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移家别湖上亭 戎昱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1)作者是采用什么样的艺术手法来表达他对湖上亭依恋难舍的深厚感情?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答:作者采用拟人化的手法,赋予柳条藤蔓、黄莺以人的情感,并使主客移位,巧妙而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湖上亭的依恋之情。(或:借景抒情。通过柳条、藤蔓、黄莺的描写,表现惜别之情。)

(2)古人写诗很讲究炼字,诗中的“系”和“啼”两个动词就用得准确传神,请分别予以简要分析。

答:用“系”字既切合柳条藤蔓修长柔软的特点,又写出了柳条藤蔓牵衣拉裾的动作,表现它们依恋主人不忍主人离去的深情。用“啼”字既符合黄莺鸣叫的特点,又似殷殷挽留、凄凄惜别,让人联想到离别的眼泪。

2、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观 猎 王维

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

这首诗颔联中“疾”“轻”二字用是极为微妙传神。你对此是怎样理解的?全诗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狩猎的将军的形象?

“疾”写出了猎鹰发现猎物迅疾俯冲的敏捷,“轻”写出了将军纵马驰骋的雄姿。天上地上互为呼应,传神地描绘出从发现猎物到追捕猎物的过程。

全诗借此塑造了一个豪放潇洒、英姿飒爽、武艺不凡的狩猎的将军的形象。

3、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后面问题。(6分)

汉江临泛 王 维

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都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

(1)三、四两句写出了景物怎样的特点?

(2)颈联中哪两个词用得极妙,找出来并简析。

(3)从整首诗看,作者流露出的感情是

答:(1)江水的流长邈远和两岸青山迷迷蒙蒙、时隐时现的特点。

(2)“浮”和“动”。“浮”表面上写城郭在水面上飘动,实是所乘之舟上下波动,“动”表面上写天空在摇荡,实言波涛汹涌,浪拍云天。(意思对即可)

(3)对襄阳风物的热爱之情,充满了积极乐观的情绪。

4、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① 语言朴素无华而又高度概括,首句用了一个“独”字,两个“异”字,渲染出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首句用了一个“独”字,两个“异”字,渲染出诗人在异乡作客的生疏不适的孤独感。

② 后人评价“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两句诗在全诗中“曲折有致,出乎常情”,对这一评价请简要阐述你的鉴赏体会。

答:A。“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两句诗挑选出重阳登高和茱萸插头两个意象,抒情一反一二句诗的直抒胸臆 ,显得深沉含蓄。 B。本为诗人思念兄弟,却以“遥知”二句翻转一面,化出幻觉,写家乡的兄弟为失落诗人而遗憾不已。诗人把“我思人”的情绪,折射为“人思我”的幻觉,似乎自己“独在异乡为异客”的处境并不值得诉说,反倒是兄弟们“少一人”的缺憾更须体贴。这正是这两句的出乎常情之处,它使情感更加深沉而余味无穷。

5、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后面的问题。(6分)

渭川田家 王维

斜光照墟落,穷巷牛羊归。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

此诗的核心字是什么?围绕这个字共写了几幅画面?散文创作有“形散神不散”之说,请用这个说法分析这首诗歌中的“散”与“不散”。

答:核心字是“归”字(也可说是“羡”)。围绕“归”字写了五幅画面:穷巷牛羊归、野老念牧童、野鸡唤伴侣、蚕儿造窝、农夫絮语。

散:从人物来看,写了倚杖的老人、荷锄的田夫,从写景来看,写了“墟落”“麦苗”“桑叶” “雉雊”“ 蚕”等,看上去非常零乱,但是,这一切却统一在一种情感下,那就是对归隐、闲逸羡慕之情,从这个角度讲,文章并不散。

6、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春夜别友人 陈子昂

银烛吐青烟,金樽对绮筵。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

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悠悠洛阳道,此会在何年。

(1)首联“银烛吐青烟,金樽对绮筵”,描绘了一个别筵将尽,朋友分手在即的场景,句中的“吐”字写出了友人怎样的神情?(2分)

(2)简要分析“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一联的表达效果。(4分)

答:(1)友人相对无言,只是凝视着银青烟。(2)精于练字,巧用衬托。“隐”字写出高高的树阴遮住了西沉的明月:“没”字写出了银河淹没在破晓的曙光中,衬托出时光催人离别,难舍难分的心绪。

7、阅读下边一首唐诗,完成(1)——(2)题。

商山早行 温庭筠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檞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注]征铎(duò):装在车马上的铃。檞(jiě),又读(xiè),树名。枳:树名,又称臭橘、枸橘,开白花。杜陵:古县名,在今陕西省西安市东南。回塘:回环曲折的池塘。

(1)前人评论“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一联为“意象具足,始为难得”。请结合全诗对此加以分析。

(2)“枳花明驿墙”一句中的“明”用得很妙,请说出妙在何处。

答:(1)①这两句诗用十个名词构成,每字一个物象,合起来有无穷意蕴。②这十个名词所表现的都是具有特征性景物,都表现出“早行”之“早”;写早行的情景,绘声绘色,如在目前。(“鸡声茅店月”,写旅人在茅店中闻鸡鸣而起身看天色,看见天上有月就收拾行装出门赶路;“人迹板桥霜”,原以为自己 “早行”,谁知板桥上所积之霜上已有人的足迹——更有早行人)

(2)“明”原为形容词,这里用作动词,为“照亮”之意。枳树白花照亮驿墙,衬托出拂晓前的暗,突出了行之“早”。

8、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 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1)“老夫聊发少年狂”中的“狂”字在整首词中有何作用?(3分)

(2)“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勾勒出了怎样的形象?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态?(3分)

答:(1)“狂”字是总起,且贯穿全篇。上片写出猎神情举止之“狂”;下片由实而虚写由打猎激发的壮志豪情(即“狂”)。

(2)勾勒出了挽弓劲射、英武豪迈的英雄形象,表达了作者希望带兵征讨西夏,为国立功的心志。

9、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后面的问题。

清平乐.村居 辛弃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溪头卧剥莲蓬”中“卧”一向有一字千金之誉(一字用得恰到好处,给全句或全词增辉)。你同意此说吗?为什么?

答:“卧”字确实使用最妙, 它把小儿躺在溪边剥莲蓬吃的天真、活泼、顽皮的劲儿,和盘托出,跃然纸上。从而使人物形象鲜明,意境耐人寻味。如不同意此种说法,但能够自圆其说,可根据具体情况考虑给分。

10、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诉衷情 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注]。

注:沧州,水边,古时隐者所居。陆游晚年住在绍兴镜湖边的三山。

古人评论这首词的下阕,说第一句有三个词用得好,你认为是哪三个词?它们好在哪里?请结合全词简要赏析。

答:这三个词分别为:“未”、“先”、“空”,2分。找对两个给1分,找对3个给2分。这三个词概括力量,含意丰厚,流露出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沉痛心情。1分“未”字表达放眼西北,神州陆沉,妖氛未扫的遗恨;“先”字表达回首人生,流年暗度,两鬓已秋的感慨;尤其一个“空”字,写出了内心的痛苦和失望,也隐含对南宋小朝廷的不满和愤慨。意思对即可,3分。

11、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回答问题。(6分)

踏 莎 行 欧阳修

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平芜近处是青山,行人更在青山外。

⑴这首词表现了什么人的什么情感?(3分)

⑵文字以少胜多,用一字而神态毕现,境界全出,叫炼字;使思想出众,句意警人,叫炼意。古人评诗,有“炼字不如炼意”的说法。请选出词中炼字或炼意的一个例子并作简析。(3分)

答:⑴远行客子的思乡之情。(“远行客子”1分,写“离人”“行人”“旅人”均可,“思乡”2分,共3分)

⑵①“候馆梅残,溪桥柳细”中的“残”“细”可谓炼字精品,既写出了时令特点,又把满眼春光写得凄楚动人。②“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用比喻手法把抽象的感情变成了具体的形象,让人更容易感受到行人因路程加长、时间变久而产生的离愁;③“寸寸柔肠,盈盈粉泪”,用叠字渲染出女性居者对男性行者的思念之深,离愁无限;④“平芜近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用对比、衬托手法,写出春山已远,而行人更在春山之外,将情景融为一体,景在想象中扩大了范围,情也在想象中增加了容量,层层深入,增加了情感的震撼力量。(找对句子给1分,分析出了句子的作用给2分,共3分)

篇9:诗歌鉴赏与修辞参考

作者:王焕英

在高考语文试题中,修辞是一项重要的测试内容,诗歌鉴赏与修辞。《考试说明》要求:“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方法。”所以高考对修辞的考查一般和其他试题类型结合在一起。而与诗歌鉴赏的联合,一直是一个常见题型。其命题方式主要有两种形式:

一、直接考查。也就是命题方式比较直接,题干中直接涉及修辞手法。考查角度主要有以下两种:

1、辨认并具体分析诗句中常见的修辞方法。例如高考全国甲卷《春行即兴》第(1)小题:这首诗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两句运用了哪种修辞方法?请具体说明。福建卷《与夏十二登岳阳楼》第( 2)小题:对第三联“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所运用的艺术表现手法做简要分析。还有广东卷《春日登楼怀归》的第(1)小题。

2、对修辞手法表达效果的分析。例如20高考湖北卷《汉宫秋》第(2)小题:这段曲词中运用了对仗、顶真的修辞手法,试简析它们各有怎样的艺术效果。上海卷《望庐山瀑布》15小题:诗句“ 飞流直下三千尺”“千古长如白练飞” 都运用了修辞手法,它们的表达效果是什么?

二、隐性考查。有的高考诗歌鉴赏试题,题干上并没有出现修辞字眼,但是在答案上却体现了修辞手法,考查的比较隐蔽,值得我们重视。具体表现在:

1、通过炼字考查修辞。例如高考福建卷《秋夜》:请从“ 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两 句中找出最能体现诗人感情的一个字,并简要分析诗人在这两句诗中是如何营造意境的。答:“凉”字意义双关。既写天凉,又写心境的孤寂。由床上之月写到天上之月,顶针巧妙;愁情、凉床、月影和梧桐,共同营造出孤寂的意境。答案涉及到双关和顶针修辞格。

2、通过意象考查修辞。例如20高考诗歌鉴赏广东卷《江汉》第(1)小题:“诗中二三联用了‘片云’、‘孤月’、‘落日’、‘秋风’几个意象,请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答:第二联中的“片云”、“孤月”既为实景,也有喻意。“片云”在空中飘荡,就像自己漂泊他乡,月亮和“我”都是如此的孤独寂寞;第三联用落日比喻自己黄昏暮年。两联情景交融,塑造了孤月独照的冷清意境。本题考查的是比喻。

3、通过诗句考查修辞。例如年高考湖南卷《听邻家吹笙》:根据提示,赏析第四句“ 疑有碧桃千树花” 。答:诗人用通感的修辞格,以视觉意象写听觉感受,通过花的繁盛烂漫,写出乐声的明丽、热烈、欢快。考查的是通感修辞格。

4、通过不同版本的评点考查修辞。例如年高考福建卷《与夏十二登岳阳楼》第(1)小题:诗中的“雁引愁心去”一句,有的版本写作“雁别秋江去”。你认为哪一句更妙,为什么?答:“雁引愁心去”运用了拟人手法,写出了李白流放遇赦的.高兴心情。这一句写大雁有意为诗人带走愁心,比“别秋江”更富有感情色彩,且更新颖。考查了拟人修辞格。

以上举例分析可以得知,解答此类试题时,应注意以下三点:

一、注意区分以下几种相近修辞格的不同点,以便准确答题。

⑴ 比喻与比拟:前者重在甲像乙,后者是把甲当作乙来描写。 ⑵ 借喻与借代:前者突出事物间的相似点,后者强调事物间的相关点。 ⑶ 比喻与象征:比喻常限于诗歌部,而象征带有全局性,老师笔记《诗歌鉴赏与修辞》。 ⑷ 对偶、排比与对比:对偶重在上下句的整齐,一般为两句;排比强调句式的相同或相似,一般为三句,这两者均侧重形式,而对比意在比较两者的好坏等,侧重内容。 ⑸ 设问与反问:前者是自问自答;反问是问而不答,答案已寓含在问句之中。

二、掌握诗歌中常见修辞格的表达效果,并结合诗歌答题。

常见修辞格的表达效果是: ⑴ 比喻的作用是能将表达的内容说得生动、具体、形象。给人以深刻鲜明的形象,使说理更透彻。 ⑵ 拟人的作用是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 ⑶ 夸张的其作用是揭示事物的本质,烘托气氛,引起联想,使表达的事物更突出、更鲜明。 ⑷ 排比的作用是增强语言气势,深化思想内容,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⑸ 对偶的主要作用是整齐匀称,节奏感强,高度概括,有音乐美。 ⑹ 对比的作用是能使语言色彩鲜明,事物的性质、特征等更加鲜明突出。 ⑺ 反复的作用是突出思想,强调感情,有时能够加强节奏感。 ⑻ 借代的作用是可引人联想,形象突出、生动、具体、使特点更鲜明。 ⑼ 设问的作用是提醒人们注意、引起思考、突出某些内容。 ⑽ 反问的作用是加强语气,激发读者的感情,以使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⑾ 双关的作用是使内容含量增加,表达含蓄委婉,有时幽默风趣。 ⑿ 互文的作用是内容丰富、相互补充,行文简洁。 ⒀ 顶针的作用是文气贯通,表达情感严谨周密,富有音乐美。

当然,对于修辞表达效果的分析,不能只引用上文空洞的理论,还应该回归到具体的诗歌中,结合诗歌中的具体诗句加以详细赏析。

三、注意诗歌的隐性考查。也就是我们在分析炼字、意象、诗句以及不同版本的优劣时,不妨从修辞格的角度加以思考,以免在答题时丢分。

[针对性练习]

一、分析下列诗句中所用的修辞手法以及表达效果。

1、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

2、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苏轼《念奴娇 赤壁怀古》)

3、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4、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白居易《琵琶行》)

5、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孔雀东南飞》)

二、阅读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绵谷回寄蔡氏昆仲

罗隐

一年两度锦江游,前值东风后值秋。

芳草有情皆碍马,好云无处不遮楼。

山牵别恨和肠断,水带离声入梦流。

今日因君试回首,淡烟乔木隔绵州。

前人在评价此诗时曾说,第二联是全诗中最富有诗意的句子,请结合全诗具体分析。

[参考答案]

一、1、设问和比喻。作者以设问引起读者对满腔愁绪的思索,又以“一江春水向东流”作喻体,把抽象的情感“愁”,写得如春水般汪洋恣肆,长流不断,形象生动的把愁的深度和力度表达了出来。

2、借代和夸张。作者抓住了赤壁之战“火攻水战”的特点,用“樯橹”代指曹操的军队,用“灰飞烟灭”将曹军的惨败情景形容殆尽;同时“谈笑间”是作者使用的夸张手法,表达了战争取胜的轻松,从侧面表达了作者对年轻有为的周瑜将军的倾慕之情。用语精炼、含蓄。

3、对偶。“无边落木”对“不尽长江”,使诗的意境显得广阔深远;“萧萧下”的落叶声对“滚滚来”的水势,更使人觉得气象万千。更重要的是,从这里感受到诗人韶华易逝,壮志难酬的苦痛。而且两句又多用双声迭字,读来音调铿锵,充满着声韵之美。

4、比喻与通感。 “急雨”“私语”作为大弦与小弦的喻体,使得抽象的音乐旋律变得具体可感,形象生动。“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采用通感的修辞手法,使听觉形象与视觉形象同时显露出来,写出了音乐的清脆悦耳,错落有致。

5、互文。“东西”与“左右”,“枝枝”与“叶叶”彼此补充,互相渗透,用语凝炼。松柏与梧桐枝枝叶叶覆盖相交,象征了刘兰芝与焦仲卿爱情的不朽。而且语句工整,韵律和谐,收到了耐人寻味的艺术效果。

二、此联上句些春景,下句写秋景。明明是诗人多情,沉醉于大自然的迷人景色,却采用了拟人的手法将人之情感赋予碧草白云。春游锦城时,连绵不尽的芳草,对自己依依不舍,似乎有意绊着马蹄,不让离去;秋游锦城时,美丽的云彩为了挽留自己,有意把楼台层层遮掩。这两句诗,诗人以景写情,物我交融,意态潇洒娴雅,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

篇10:诗歌赏识与鉴赏

诗歌赏识与鉴赏

郑珍《晚望》赏析

《晚望》作者为唐代诗人、文学家郑珍。其古诗全文如下:

向晚古原上,悠然太古春。

碧云收去鸟,翠稻出行人。

水色秋前静,山容雨后新。

独怜溪左右,十室九家贫。

【赏析】

《晚望》,写出春色,写出碧水青山,更写出一代大儒心系天下百姓的情怀。

山水交映,一派悠然春色。鸟儿将飞翔的影子隐没于万里碧空之中,农人在田间穿行劳作。水因为山而显得澄碧静美,而雨后的青山更是显出一副清润动人的模样。置身于这样的山水中还有什么理由不被打动呢?可是你看那些破旧的房舍,你看那些憔悴的'人们。他们终日辛劳,却仍生活在这样的困苦之中。在这样的山水春色之中,诗人饱含深情,感受着春色美景与清贫农家给他心灵造成的强烈的对比碰撞。诗人用美好的词句写尽田园春色,结尾却显得异常沉重。在这里,山水田园之美的赞赏与对民生疾苦的感叹交织在一起,真切而动人,没境界高妙。

杜甫《悲陈陶》赏析

悲陈陶

孟冬十郡良家子⑵,血作陈陶泽中水。

野旷天清无战声⑶,四万义军同日死⑷。

群胡归来血洗箭⑸,仍唱胡歌饮都市⑹。

都人回面向北啼⑺,日夜更望官军至。

文学赏析

这是一场遭到惨重失败的战役。杜甫不是客观主义地描写四万唐军如何溃散,乃至横尸郊野,而是第一句就用了郑重的笔墨大书这一场悲剧事件的时间、牺牲者的籍贯和身份。这就显得庄严,使“十郡良家子”给人一种重于泰山的感觉。

诗的后四句,从陈陶斜战场掉转笔来写长安。写了两种人,一是胡兵,一是长安人民。“群胡归来血洗箭,仍唱胡歌饮都市。”两句活现出叛军得志骄横之态。胡兵想靠血与火,把一切都置于其铁蹄之下,但这是怎么也办不到的,读者于无声处可以感到长安在震荡。人民抑制不住心底的悲伤,他们北向而哭,向着陈陶战场,向着肃宗所在的彭原方向啼哭,更加渴望官军收复长安。

从这首诗的写作,说明杜甫没有客观主义地展览伤痕,而是有正确的指导思想,他根据战争的正义性质,写出了人民的感情和愿望,表现出他在创作思想上达到了很高的境界。

散文的鉴赏方法

渡汉江 阅读答案

李白《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鉴赏

《谈中国诗》教学设计

我和我的祖国教学设计

如何培养学生的音乐的鉴赏能力

论文学

群文阅读培训心得体会

群文阅读个人教研计划

高中语文《谈中国诗》教学教案

浅谈诗歌的阅读与鉴赏
《浅谈诗歌的阅读与鉴赏.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浅谈诗歌的阅读与鉴赏(精选10篇)】相关文章:

高中诗歌鉴赏中表达技巧的学习2024-04-11

李白诗词《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诗意赏析2022-07-14

高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探讨论文2022-08-15

浅论《简爱》的结构张力2023-05-06

宋朝名人晏氏父子的诗歌鉴赏2022-09-06

古诗苑漫步《走进唐诗》教学设计2023-02-06

高中诗歌鉴赏题答题技巧2022-11-11

七年级语文说课稿精选2023-03-11

《中秋节》优秀的教学设计2022-07-21

冲刺高考语文——巧用诗歌鉴赏2023-03-08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