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苏州的诗歌与鉴赏(合集8篇)由网友“鲧逆抹”投稿提供,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过苏州的诗歌与鉴赏,希望大家喜欢!
篇1:过苏州的诗歌与鉴赏
过苏州的诗歌与鉴赏
过苏州
苏舜钦①
东出盘门刮眼明,萧萧疏雨更阴晴。绿杨白鹭俱自得,近水远山皆有情。
万物盛衰天意在,一身羁苦俗人轻。 无穷好景无缘住,旅棹区区②暮亦行。
注:①苏舜钦,字子美,北宋诗人,诗与梅尧臣齐名,世称“苏梅”,这首诗是诗人过苏州时流连光景之作。②区区:既“仆仆”,形容旅途劳累困顿。
(1)诗的颔联写景,颇具特色,请作简要赏析。(4分)
答:运用拟人手法,写绿杨白鹭的.自得,写山水有情;(2分)
以色彩表现美景,“绿杨白鹭”“绿”“白”相间;(1分)
远近结合,“近水”“远山”结合,画面生动。(1分)
(2)“万物盛衰天意在,一身羁苦俗人轻”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境?(2分)
答:坦然面对自然和人生的盛衰;(1分)
对自身“羁苦”被俗人所轻的自嘲。(1分)
(3)评论家认为,此诗“以清切闲淡为主”,请作简要分析。(4分)
答:意象清新:选取“绿杨”“白鹭”“近水”“远山”等意象,气清水秀,别有韵致;
语言朴素,不肆雕琢,清新自然;
情感平实,坦然面对万物变化和人生盛衰。 (每点2分,答出2点即可)
篇2:过苏州
宋代 苏舜钦
东出盘门刮眼明,萧萧疏雨更阴晴。
绿杨白鹭俱自得,近水远山皆有情。
万物盛衰天意在,一身羁苦俗人轻。
无穷好景无缘住,旅棹区区暮亦行。
译文
东出盘门景物看得格外分明,落一阵萧萧细雨改换了阴晴。
绿杨依依白鹭点点,全都各自怡乐欢欣,近处的水远处的山,一处处隐含着深情。
世间万物有盛有衰,凭仗上天旨意施行,叹息我尝尽羁旅愁苦,却被凡夫俗子们看轻。
这无穷美景可惜无缘留住,客船黄昏时竟还匆匆远行。
注释
盘门:苏州城西南门。初名蟠门,后因此地水陆萦回曲折,改称盘门。刮眼明:景物格外美好,使眼界开朗。唐韩愈《过襄城》诗:“郾城辞罢过襄城,颍水嵩山刮眼明。”
更:改变。
自得:自己得意舒适。
盛衰:兴盛与衰败。
羁(jī)苦:客居困顿。俗人轻:被世俗之人所看轻。
住:留住。
无穷:一作“无情”。
旅棹(zhào):客船。区区:即仆仆,形容旅途劳累困顿。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何年难以确证,有人说系晚年复起为湖州长史时期,途经苏州所作,似乎可通。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过苏州时流连光景之作。作品不仅描摹了苏州的明媚风光,也抒发了诗人达观不羁的情怀。
首联总写苏州风光之明媚爽目和“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之江南景物特色:“东出盘门刮眼明,萧萧疏雨更阴晴”,这两句是说:行舯东出盘门,一片清雅明媚之色,此刻,刚下过一阵细雨,天也放晴了。不说景物如何明媚,而说“刮眼明”,一个“刮”字的妙用,使人具体感受到大地如洗的新美,爽气得沁人肺腑。
首联是写总体感受,颔联承此而写具体景物:“绿杨白鹭俱自得,近水远山皆有情”,清风徐来,绿柳依依,宛如舞姿婆娑;春水泱泱,白鹭相随,宛如爱侣为伴,以说它们“俱自得”。近水如镜,既照着城头的雉堞、纹关石,又照着绿杨、白鹭和透行舟,好象要把世上的一切美秀都收于一镜之中;远山葱翠,或如玉簪亭亭,或发如鬟髻对起,似与近水媲美,所以说它们的喜爱。这一联不仅上下句对仗,而且是句中对偶(如“绿杨”对“白鹭”、“近水”对“远山”),这就使得韵致更谐美,画面更生动。这一联显然是从李商隐《二月二日》“花须柳眼各无赖,紫蝶黄蜂俱有情”两句化来,而一经点染,则别有韵致。这联诗还可以说是诗中有画,而且色彩鲜明,风光漪旎,生机盎然,韵味无穷。
处于这样“俱自得”、“皆有情”的`环境中,诗人不能不对影自怜而生感慨,于是写出了“万物盛衰天意在,一身羁苦俗人轻”这样语意双关的话。大自然诚然美好,但它既有“盛”,必有“衰”,而这种盛衰又不是主观意志所能主宰得了的,所以说在乎“天意”。“天意在”三字,表面是对造物主而发,实则也是对人世的主宰者而言。这事物的错综颠倒怎能不使人产生“万物盛衰”在“天意”之想。“一身羁苦俗人轻”是对世俗的讽刺。诗人四方漂泊,故曰“羁”;沉沦不僚,不得安闲舒适,故曰“苦”。合观“羁苦”,它兼指羁宦羁旅之苦。世俗之眼,只认荣华富贵,不识道德学问,羁苦之身,白为俗人所轻。诗人被借故劾免之后,曾向欧阳修写信说:“舜钦年将四十,齿摇发苍,才为大理评事。廪禄所人,不足充衣食,性复不能与凶邪之人相就近。今脱去仕籍,非不幸也。”(费衮《梁溪漫志》引)这段话可说是对“一身羁苦”的注脚,也是不畏世欲轻视的自白。
尾联总收一笔:“无穷好景无缘住,旅棹区区暮亦行。”“无穷好景”回应上边所写美景;“旅棹”回应“羁苦”,表明临去时对苏州的眷恋之情。钱钟书先生曾指出:宋诗“爱讲道理,发议论;道理往往粗浅,议论往往陈旧,也煞费笔墨,去发挥申说。”这一缺陷也可以从这首诗中(尤其是尾联)找到──煞费笔墨议论,而在议论中又缺少形象思维。
刘克庄在《后村诗话·前集》中说“苏子美歌行,雄放于圣俞(梅尧臣),轩不羁,如其为人。”其实轩昂不羁的,不只是他和歌行体,像这首律诗,虽以清切闲淡为主,却也散发着俊快不羁之气。诗之佳处,正在于此。
篇3:诗歌鉴赏与修辞参考
作者:王焕英
在高考语文试题中,修辞是一项重要的测试内容,诗歌鉴赏与修辞。《考试说明》要求:“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方法。”所以高考对修辞的考查一般和其他试题类型结合在一起。而与诗歌鉴赏的联合,一直是一个常见题型。其命题方式主要有两种形式:
一、直接考查。也就是命题方式比较直接,题干中直接涉及修辞手法。考查角度主要有以下两种:
1、辨认并具体分析诗句中常见的修辞方法。例如高考全国甲卷《春行即兴》第(1)小题:这首诗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两句运用了哪种修辞方法?请具体说明。福建卷《与夏十二登岳阳楼》第( 2)小题:对第三联“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所运用的艺术表现手法做简要分析。还有广东卷《春日登楼怀归》的第(1)小题。
2、对修辞手法表达效果的分析。例如20高考湖北卷《汉宫秋》第(2)小题:这段曲词中运用了对仗、顶真的修辞手法,试简析它们各有怎样的艺术效果。上海卷《望庐山瀑布》15小题:诗句“ 飞流直下三千尺”“千古长如白练飞” 都运用了修辞手法,它们的表达效果是什么?
二、隐性考查。有的高考诗歌鉴赏试题,题干上并没有出现修辞字眼,但是在答案上却体现了修辞手法,考查的比较隐蔽,值得我们重视。具体表现在:
1、通过炼字考查修辞。例如高考福建卷《秋夜》:请从“ 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两 句中找出最能体现诗人感情的一个字,并简要分析诗人在这两句诗中是如何营造意境的。答:“凉”字意义双关。既写天凉,又写心境的孤寂。由床上之月写到天上之月,顶针巧妙;愁情、凉床、月影和梧桐,共同营造出孤寂的意境。答案涉及到双关和顶针修辞格。
2、通过意象考查修辞。例如20高考诗歌鉴赏广东卷《江汉》第(1)小题:“诗中二三联用了‘片云’、‘孤月’、‘落日’、‘秋风’几个意象,请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答:第二联中的“片云”、“孤月”既为实景,也有喻意。“片云”在空中飘荡,就像自己漂泊他乡,月亮和“我”都是如此的孤独寂寞;第三联用落日比喻自己黄昏暮年。两联情景交融,塑造了孤月独照的冷清意境。本题考查的是比喻。
3、通过诗句考查修辞。例如年高考湖南卷《听邻家吹笙》:根据提示,赏析第四句“ 疑有碧桃千树花” 。答:诗人用通感的修辞格,以视觉意象写听觉感受,通过花的繁盛烂漫,写出乐声的明丽、热烈、欢快。考查的是通感修辞格。
4、通过不同版本的评点考查修辞。例如年高考福建卷《与夏十二登岳阳楼》第(1)小题:诗中的“雁引愁心去”一句,有的版本写作“雁别秋江去”。你认为哪一句更妙,为什么?答:“雁引愁心去”运用了拟人手法,写出了李白流放遇赦的.高兴心情。这一句写大雁有意为诗人带走愁心,比“别秋江”更富有感情色彩,且更新颖。考查了拟人修辞格。
以上举例分析可以得知,解答此类试题时,应注意以下三点:
一、注意区分以下几种相近修辞格的不同点,以便准确答题。
⑴ 比喻与比拟:前者重在甲像乙,后者是把甲当作乙来描写。 ⑵ 借喻与借代:前者突出事物间的相似点,后者强调事物间的相关点。 ⑶ 比喻与象征:比喻常限于诗歌部,而象征带有全局性,老师笔记《诗歌鉴赏与修辞》。 ⑷ 对偶、排比与对比:对偶重在上下句的整齐,一般为两句;排比强调句式的相同或相似,一般为三句,这两者均侧重形式,而对比意在比较两者的好坏等,侧重内容。 ⑸ 设问与反问:前者是自问自答;反问是问而不答,答案已寓含在问句之中。
二、掌握诗歌中常见修辞格的表达效果,并结合诗歌答题。
常见修辞格的表达效果是: ⑴ 比喻的作用是能将表达的内容说得生动、具体、形象。给人以深刻鲜明的形象,使说理更透彻。 ⑵ 拟人的作用是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 ⑶ 夸张的其作用是揭示事物的本质,烘托气氛,引起联想,使表达的事物更突出、更鲜明。 ⑷ 排比的作用是增强语言气势,深化思想内容,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⑸ 对偶的主要作用是整齐匀称,节奏感强,高度概括,有音乐美。 ⑹ 对比的作用是能使语言色彩鲜明,事物的性质、特征等更加鲜明突出。 ⑺ 反复的作用是突出思想,强调感情,有时能够加强节奏感。 ⑻ 借代的作用是可引人联想,形象突出、生动、具体、使特点更鲜明。 ⑼ 设问的作用是提醒人们注意、引起思考、突出某些内容。 ⑽ 反问的作用是加强语气,激发读者的感情,以使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⑾ 双关的作用是使内容含量增加,表达含蓄委婉,有时幽默风趣。 ⑿ 互文的作用是内容丰富、相互补充,行文简洁。 ⒀ 顶针的作用是文气贯通,表达情感严谨周密,富有音乐美。
当然,对于修辞表达效果的分析,不能只引用上文空洞的理论,还应该回归到具体的诗歌中,结合诗歌中的具体诗句加以详细赏析。
三、注意诗歌的隐性考查。也就是我们在分析炼字、意象、诗句以及不同版本的优劣时,不妨从修辞格的角度加以思考,以免在答题时丢分。
[针对性练习]
一、分析下列诗句中所用的修辞手法以及表达效果。
1、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
2、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苏轼《念奴娇 赤壁怀古》)
3、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4、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白居易《琵琶行》)
5、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孔雀东南飞》)
二、阅读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绵谷回寄蔡氏昆仲
罗隐
一年两度锦江游,前值东风后值秋。
芳草有情皆碍马,好云无处不遮楼。
山牵别恨和肠断,水带离声入梦流。
今日因君试回首,淡烟乔木隔绵州。
前人在评价此诗时曾说,第二联是全诗中最富有诗意的句子,请结合全诗具体分析。
[参考答案]
一、1、设问和比喻。作者以设问引起读者对满腔愁绪的思索,又以“一江春水向东流”作喻体,把抽象的情感“愁”,写得如春水般汪洋恣肆,长流不断,形象生动的把愁的深度和力度表达了出来。
2、借代和夸张。作者抓住了赤壁之战“火攻水战”的特点,用“樯橹”代指曹操的军队,用“灰飞烟灭”将曹军的惨败情景形容殆尽;同时“谈笑间”是作者使用的夸张手法,表达了战争取胜的轻松,从侧面表达了作者对年轻有为的周瑜将军的倾慕之情。用语精炼、含蓄。
3、对偶。“无边落木”对“不尽长江”,使诗的意境显得广阔深远;“萧萧下”的落叶声对“滚滚来”的水势,更使人觉得气象万千。更重要的是,从这里感受到诗人韶华易逝,壮志难酬的苦痛。而且两句又多用双声迭字,读来音调铿锵,充满着声韵之美。
4、比喻与通感。 “急雨”“私语”作为大弦与小弦的喻体,使得抽象的音乐旋律变得具体可感,形象生动。“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采用通感的修辞手法,使听觉形象与视觉形象同时显露出来,写出了音乐的清脆悦耳,错落有致。
5、互文。“东西”与“左右”,“枝枝”与“叶叶”彼此补充,互相渗透,用语凝炼。松柏与梧桐枝枝叶叶覆盖相交,象征了刘兰芝与焦仲卿爱情的不朽。而且语句工整,韵律和谐,收到了耐人寻味的艺术效果。
二、此联上句些春景,下句写秋景。明明是诗人多情,沉醉于大自然的迷人景色,却采用了拟人的手法将人之情感赋予碧草白云。春游锦城时,连绵不尽的芳草,对自己依依不舍,似乎有意绊着马蹄,不让离去;秋游锦城时,美丽的云彩为了挽留自己,有意把楼台层层遮掩。这两句诗,诗人以景写情,物我交融,意态潇洒娴雅,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
篇4:诗歌赏识与鉴赏
诗歌赏识与鉴赏
郑珍《晚望》赏析
《晚望》作者为唐代诗人、文学家郑珍。其古诗全文如下:
向晚古原上,悠然太古春。
碧云收去鸟,翠稻出行人。
水色秋前静,山容雨后新。
独怜溪左右,十室九家贫。
【赏析】
《晚望》,写出春色,写出碧水青山,更写出一代大儒心系天下百姓的情怀。
山水交映,一派悠然春色。鸟儿将飞翔的影子隐没于万里碧空之中,农人在田间穿行劳作。水因为山而显得澄碧静美,而雨后的青山更是显出一副清润动人的模样。置身于这样的山水中还有什么理由不被打动呢?可是你看那些破旧的房舍,你看那些憔悴的'人们。他们终日辛劳,却仍生活在这样的困苦之中。在这样的山水春色之中,诗人饱含深情,感受着春色美景与清贫农家给他心灵造成的强烈的对比碰撞。诗人用美好的词句写尽田园春色,结尾却显得异常沉重。在这里,山水田园之美的赞赏与对民生疾苦的感叹交织在一起,真切而动人,没境界高妙。
杜甫《悲陈陶》赏析
悲陈陶
孟冬十郡良家子⑵,血作陈陶泽中水。
野旷天清无战声⑶,四万义军同日死⑷。
群胡归来血洗箭⑸,仍唱胡歌饮都市⑹。
都人回面向北啼⑺,日夜更望官军至。
文学赏析
这是一场遭到惨重失败的战役。杜甫不是客观主义地描写四万唐军如何溃散,乃至横尸郊野,而是第一句就用了郑重的笔墨大书这一场悲剧事件的时间、牺牲者的籍贯和身份。这就显得庄严,使“十郡良家子”给人一种重于泰山的感觉。
诗的后四句,从陈陶斜战场掉转笔来写长安。写了两种人,一是胡兵,一是长安人民。“群胡归来血洗箭,仍唱胡歌饮都市。”两句活现出叛军得志骄横之态。胡兵想靠血与火,把一切都置于其铁蹄之下,但这是怎么也办不到的,读者于无声处可以感到长安在震荡。人民抑制不住心底的悲伤,他们北向而哭,向着陈陶战场,向着肃宗所在的彭原方向啼哭,更加渴望官军收复长安。
从这首诗的写作,说明杜甫没有客观主义地展览伤痕,而是有正确的指导思想,他根据战争的正义性质,写出了人民的感情和愿望,表现出他在创作思想上达到了很高的境界。
篇5:诗歌鉴赏与评论
诗歌鉴赏与评论推荐
原诗:
暑往寒来春夏秋,夕阳西下水东流。
时来富贵皆因命,运去贫穷亦有由。
事遇机关须进步,人生得意便回首。
将军战马今何在,野草闲花满地愁。
这是一首慨叹人生并带有警示劝诫意味的诗。此诗一开篇便营造出了一幅时光流转的景象,给人一种很阔大的感觉,似有“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无力感。在时间面前,一切都显得渺小、脆弱,因为时间终将洗刷、带走并淹没一切。在此,本诗的基调也就显现出来了:不必过于执著、留恋甚或陷溺于某一事物。由此铺展开来,所谓的功名富贵,死生穷达及时运的好坏飘浮不定,难以捉摸,都是命所使然。似乎强求的努力都只是徒劳,只会不断地枉增自己的烦恼与痛苦,因为时运的不确定性会让你的付出没有结果,很有可能是接二连三的打击。在此种状况下,你会感到心力交瘁,说不痛苦和没有烦恼那也似乎是自欺欺人。因而,还是顺从命运为好。具备了这种心态,接下来,在碰到失败的时候,仍不放弃,依旧保持着向上的姿态,拥有那份不以物悲的镇定;而在春风得意,功成名就之时,也不会因为过于欣喜而迷失了自己,以至于找不到方向。在此时,需要的是不以物喜的淡然与豁达。或许正如我们的韩兄所说:什么功,什么名,最终还不是化作棺材上的一缕尘埃。最后一句是对全诗的定音,回应句首。那些曾经有过激烈争斗、血腥厮杀的.地方,如今只剩下零星的野草和散乱的闲花。可以说这是对那些好战、企图心和欲望心太强的人的辛辣讽刺,在那些争夺中,没有谁是真正的胜利者,因为这一切都化作云烟消散了。他们甚至还不如这些野草闲花,因为他们的存在远比不上这些野草闲花。野草闲花或许拥有了天长地久,而他们却始终没有。就是这样,到最后什么都没有,我们看到的好像只是由野草闲花所勾起的无限愁意。这样的结局很让人感觉残酷,但是这却是真实的事实。
繁华背后似有无尽的落寞,成功所带给我们的东西似乎也只是七彩泡泡,看似美丽光彩,其实却有好多无人知晓的无奈和痛楚,而这美丽光彩也只是一瞬间的事。这便是我透过此诗看到的和所理解到的。整首诗读起来是低沉的,找不到任何令人高扬起来的因子。它似乎要人们不要再作积极的努力,只要安命顺命就可以了。很像佛语所言:冥冥之中自有天定。如果真的照此做了,那么我想肯定会逍遥一生。可是,事实情况是我们当中的大多数人不是那种会知足的人,也不是那种甘于现状的人,大家都很积极,积极地去追求,积极地去争夺,积极地竞争……越是积极,就越是无法停止下来,越是为物所扰。久而久之,生活的情趣全没有了,活在此世上好像是一种错误,是一囚禁。其实,这是一种自己为自己画地为牢。要解开此牢,只要我们明了此诗背后的意蕴,就会很容易实现这一点。这也正是哲思者马可奥勒留所告诫我们的:人的一生是转瞬即逝的,也是微不足道的,今天活着,明天就变成了灰尘。我们应该妥善安排这短暂的过程,满意地离去。就像果实成熟后脱落一样,你也应该感谢在你成长的那棵树木。
篇6:过陈琳墓的诗歌鉴赏
作者:唐·温庭筠
曾于青史见遗文,今日飘蓬过古坟。
词客有灵应识我,霸才无主始怜君。
石麟埋没藏春草,铜雀荒凉对暮云。
莫怪临风倍惆怅,欲将书剑学从军。
注释
①陈琳字孔璋,广陵(今江苏扬州市)人。建安七子之一。汉末避乱冀州,袁绍使典文章。绍败,归曹操。操爱其才,辟为军谋祭酒,管记室,军国书檄,多出其手。见《三国志·魏书·王粲传》。其墓在今江苏邳县。
②蓬:全诗校:“一作零。”古:全诗校:“一作此。”
③词客:指陈琳。
④霸才:盖世超群之才。怜:爱慕。始:全诗校:“一作亦。”
⑤春:全诗校:“一作秋。”
⑥铜雀:台名。
作者介绍
温庭筠(约8-866年),是唐代诗人,又是花间词派的'重要作家之一。精通音律,词风浓绮艳丽,语言工炼,格调清俊,他的诗与李商隐齐名,有“温李”之称,但其成就无论从思想内容上还是艺术形式上来说,都不如李商隐。他当时与李商隐、段成式文笔齐名,号称“三十六体”。
温庭筠的先世温彦博虽是宰相,而温庭筠是温彦博的裔孙。可是,到了温庭筠的时候,其家世已衰微。温庭筠与令狐绹之子令狐滈友好,经常出入于相府。同时与段成式两家颇睦,互通诗文,辑为《汉上题襟集》,温庭筠遂将女儿嫁给了段成式之子段安节。
温庭筠诗风上承南唐梁、陈宫体的余风,下启花间派的艳体,是民间词转为文人词的重要标志。温庭筠作为词人的地位很高。他著有《握兰》、词集《金荃》二集,均已散亡,现存的《花间集》收集了66阕他的词作、列为篇首。温庭筠词风婉丽、情致含蕴、辞藻浓艳,今存310余首,后世词人如冯延巳、周邦彦、吴文英等多受他影响。
繁体对照
卷578_40過陳琳墓溫庭筠
曾於青史見遺文,今日飄蓬過古墳。
詞客有靈應識我,霸才無主始憐君。
石麟埋沒藏春草,銅雀荒涼對暮雲。
莫怪臨風倍惆悵,欲將書劍學從軍。
篇7:过融上人兰若诗歌鉴赏
山头禅室挂僧衣,
窗外无人溪鸟飞。
黄昏半在下山路,
却听钟声连翠微。
綦毋潜诗鉴赏
这首诗写诗人上山寺访友不遇,却被山中优美的自然景色所吸引,因而尽兴欣赏。过,访问之意;融,是诗人所要寻访的和尚的名字;上人,对和尚的尊称;兰若,梵语阿兰若的简称,指和尚的住所。
首句,通过山头禅室里挂着僧衣的细节,既点明了友人的身份、居处,也巧妙地暗示友人不在禅室里,写得干净利落。
次句紧承首句,指出窗外无人,也是静悄悄的。只听见山溪流水潺潺,溪上有各种鸟儿飞来飞去。
诗人以溪声、鸟飞的声响和动态,反衬出山寺环境的`清静。
接下去,第三句黄昏半在下山路,省略了主语,句法简洁。七个字兼有叙事、抒情、写景。黄昏,暗示诗人尽管访友不遇却兴致未减,已在山顶佛寺四周流连了大半天。下山路,说明此刻诗人正慢慢沿着山路往回走。半在,表明山路上景色也很幽美,因此自己把半个黄昏都消磨过去了。
却听钟声连翠微,却字,不仅起到转折句意的作用,还能使人想象诗人蓦然闻钟、回首驻足的情状。钟声连翠微五个字,以景物形象、色彩和声音收束全篇。因为作者凝神聆听着悠扬的晚钟声在深山里荡漾、萦绕,所以他感到钟声同这浮荡山间的青翠岚气连成一片。连字把听觉形象钟声与视觉形象翠微彼此沟通起来,传达出诗人独特而又自然的感受。这一句描绘了暮色苍苍中翠色千重的山林美景;而荡漾山林经久不息的钟声,又给这幽深秀丽的山林增添了静谧的气氛。诗人流连忘返、迷恋山林的深情,就从这幅深山幽景中透露出来。
七绝诗篇幅短小,要求作者笔墨精炼。这首诗四句二十八个字,无一句、一字是多余的。摄取的景物虽不多,却显得丰富多采。
篇8:苏州春天诗歌
苏州春天诗歌
苏州的春色,像梦里夏天的青岛,
阳光晶透,春风柔软,
绿也清澈,清澈到心底,
稀花淡雅,静描着淡然的T,
内在的什么力量?
剧烈又温柔,还是软弱!
春色撩人,不该负这般好时光,
我本该怎样?
不该到轻叹一缕烟,
惊动了心渊里那滴抹不去的泪…
景观桥下的金鸡湖,
也醉到不像话,
在夜色下,除了岸边羞落的残花,
还有夹板远处艳丽的`霓虹,
染尽了繁华也圈住了清纯镜花,
再难见这般美景,
醉了人心,
却醉不了湖底那滴擦不干的泪…
斜阳下,
懵懂年少乐回家,
马尾短发悄悄话,
似曾相识又像T,
瞬间时空变化,
曾经渐逝的背影、梦里的T,
我还是我,
怎没变回过去的模样?
来不及说得爱,来不及实现的烂漫,
颤动不了岁月和洪轮,
却抖落了那滴沉睡的泪花…
★ 优秀教学设计
★ 优秀的教学设计
★ 教案分析范文
★ 五上第二单元教案
★ 音乐鉴赏教案范文

【过苏州的诗歌与鉴赏(合集8篇)】相关文章:
点绛唇·秋晚寒斋的诗歌鉴赏2022-12-19
贺铸青玉案诗歌鉴赏及答案2023-09-16
《卖炭翁》获奖教学课件2023-09-02
教学案一体化《这就是我》(七年级必修教案设计)2022-10-04
高中作文鉴赏2023-02-24
(三年级上) 三、谈白居易和辛弃疾的词2022-04-30
关于苏州中考语文纠错题设计2022-11-04
《古诗》 学案设计(八年级上册)2023-05-11
游沧浪亭五年级作文2022-10-18
《辉煌的中国古代工艺美术》教案2023-0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