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中问答》李白古诗赏析

时间:2023-01-12 07:40:32 诗词鉴赏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山中问答》李白古诗赏析(共9篇)由网友“真晦气”投稿提供,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山中问答》李白古诗赏析,希望大家喜欢阅读!

《山中问答》李白古诗赏析

篇1:李白《山中问答》赏析

李白

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

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

注释:

余:我。

栖:居住。

碧山:在湖北省安陆县内,山下桃花岩是李白读书处。

闲:安然,泰然。

窅(yǎo)然:深远的样子。

别:另外。

非人间:不是人间,这里指诗人的隐居生活。

译文1:

有人问我为什么住在碧山上,我笑而不答,心中却闲适自乐。山上的桃花随着流水悠悠地向远方流去,这里就像别有天地的桃花源一样,不是凡尘世界所能比拟的。

译文2:

问我为何隐居在碧山,笑而不答内心一片安闲。桃花片片随着流水远去,真是另有一番美好不是烦恼的人间所能比及。

赏析

这是一首诗意淡远的七言绝句。

诗的第一联“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前句起得突兀,后句接得迷离。这首诗的诗题一作《山中答俗人》,那么“问”的主语即所谓“俗人”:“余”,诗人自指:“何意”,一作“何事”。“碧山”即指山色的青翠苍绿。诗以提问的形式领起,突出题旨,唤起读者的注意,当人们正要倾听答案时,诗人笔锋却故意一晃,“笑而不答”。“笑”字值得玩味,它不仅表现出诗人喜悦而矜持的神态,造成了轻松愉快的气氛;而且这“笑而不答”,还带有几分神秘的色彩,造成悬念,以诱发人们思索的兴味。“心自闲”三个字,既是山居心境的写照,更表明这“何意栖碧山”的问题,对于诗人来说,既不觉得新鲜,也不感到困惑,只不过是“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罢了。第二句接得迷离,妙在不答,使诗增添了变幻曲折,自有摇曳生姿、引人入胜的魅力。

第二联“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这是写“碧山”之景,其实也就是“何意栖碧山”的答案。这种“不答”而答、似断实连的结构,加深了诗的韵味。诗虽写花随溪水,窅然远逝的景色,却无一点“流水落花春去也”的衰飒情调,而是把它当作令人神往的美来渲染、来赞叹。何以见得?因为上面写的`“笑而不答”的神态,以及末句的议论都流露出这种感情。“山花如绣颊”固然是美的,桃花随流水也是美的,它们都是依照自然的法则,在荣盛和消逝之中显示出不同的美,这不同的美却具有共同之点—即“天然”二字。这种美学观点反映了诗人酷受自由、天真开朗的性格。“碧山”之中这种不汲汲于荣、不寂寂于逝,充满着天然、宁静之美的“天地”,实非“人间”所能比!那么“人间”究竟怎样呢?这一回诗人真的不说了。然而只要稍稍了解一下当时黑暗的现实和李白的不幸遭遇,诗人“栖碧山”、爱“碧山”便不难理解了。可见,这“别有天地非人间”,隐含了诗人心中多少伤和恨!所以,要说这首诗是抒写李白超脱现实的闲适心情,恐怕未必贴切。诗中用一“闲”字,就是要暗示出“碧山”之“美”,并以此与“人间”形成鲜明的对比。因而诗在风格上确有一种“寓庄于谐”的味道,不过这并非“超脱”。愤世嫉俗与乐观浪漫往往就是这么奇妙地统一在他的作品之中。

全诗虽只四句,但是有问、有答,有叙述、有描绘、有议论,其间转接轻灵,活泼流利。用笔有虚有实,实处形象可感,虚处一触即止,虚实对比,蕴意幽邃。明代李东阳曾说:“诗贵意,意贵远不贵近,贵淡不贵浓;浓而近者易识,淡而远者难知。如……李太白‘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皆淡而愈浓,近而愈远,可与知者道,难与俗人言。”这段话对于我们读这首诗倒是颇有启发的。诗押平声韵,采用不拘格律的古绝形式,显得质朴自然,悠然舒缓,更有助于传达出诗的情韵。

篇2:山中问答 李白

朝代:唐代

作者:李白

原文:

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

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

篇3:《山中问答》李白

这是一首诗意淡远的七言绝句。

诗的第一联“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前句起得突兀,后句接得迷离。这首诗的诗题一作《山中答俗人》,那么“问”的主语即所谓“俗人”;“余”,诗人自指;“何意”,一作“何事”。“碧山”即指山色的青翠苍绿。诗以提问的形式领起,突出题旨,唤起读者的注意,当人们正要倾听答案时,诗人笔锋却故意一晃,“笑而不答”。“笑”字值得玩味,它不仅表现出诗人喜悦而矜持的神态,造成了轻松愉快的气氛;而且这“笑而不答”,还带有几分神秘的色彩,造成悬念,以诱发人们思索的兴味。“心自闲”三个字,既是山居心境的写照,更表明这“何意栖碧山”的问题,对于诗人来说,既不觉得新鲜,也不感到困惑,只不过是“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罢了。第二句接得迷离,妙在不答,使诗增添了变幻曲折,自有摇曳生姿、引人入胜的魅力。

第二联“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这是写“碧山”之景,其实也就是“何意栖碧山”的答案。这种“不答”而答、似断实连的结构,加深了诗的韵味。诗虽写花随溪水,窅然远逝的景色,却无一点“流水落花春去也”的衰飒情调,而是把它当作令人神往的美来渲染、来赞叹。何以见得?因为上面写的“笑而不答”的'神态,以及末句的议论都流露出这种感情。“山花如绣颊”固然是美的,桃花随流水也是美的,它们都是依照自然的法则,在荣盛和消逝之中显示出不同的美,这不同的美却具有共同之点—即“天然”二字。这种美学观点反映了诗人酷受自由、天真开朗的性格。“碧山”之中这种不汲汲于荣、不寂寂于逝,充满着天然、宁静之美的“天地”,实非“人间”所能比!那么“人间”究竟怎样呢?这一回诗人真的不说了。然而只要稍稍了解一下当时黑暗的现实和李白的不幸遭遇,诗人“栖碧山”、爱“碧山”便不难理解了。可见,这“别有天地非人间”,隐含了诗人心中多少伤和恨!所以,要说这首诗是抒写李白超脱现实的闲适心情,恐怕未必贴切。诗中用一“闲”字,就是要暗示出“碧山”之“美”,并以此与“人间”形成鲜明的对比。因而诗在风格上确有一种“寓庄于谐”的味道,不过这并非“超脱”。愤世嫉俗与乐观浪漫往往就是这么奇妙地统一在他的作品之中。

全诗虽只四句,但是有问、有答,有叙述、有描绘、有议论,其间转接轻灵,活泼流利。用笔有虚有实,实处形象可感,虚处一触即止,虚实对比,蕴意幽邃。明代李东阳曾说:“诗贵意,意贵远不贵近,贵淡不贵浓;浓而近者易识,淡而远者难知。如……李太白‘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皆淡而愈浓,近而愈远,可与知者道,难与俗人言。”这段话对于我们读这首诗倒是颇有启发的。诗押平声韵,采用不拘格律的古绝形式,显得质朴自然,悠然舒缓,更有助于传达出诗的情韵。

篇4:《山中问答》李白

年代: 唐 作者: 李白

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

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

篇5:李白:山中问答

《山中问答》

作者:李白

原文:

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

桃花流水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

注释:

1、余:我,诗人自指。何意:一作“何事”。栖:居住。碧山:山名,在湖北省安陆市内,山下桃花洞是李白读书处。一说碧山指山色的青翠苍绿。

2、闲:安然,泰然。

3、“桃花”句:晋陶渊明《桃花源记》载,东晋时,武陵有一渔人在溪中捕鱼。忽进桃花林,林尽处有山。山有小口。从山口进去,遇一与外界隔绝的桃花源,里边的人过着安居乐业的生活。此句暗用其事。(yǎo)然:指幽深遥远的样子。

4、别:另外。非人间:不是人间,这里指诗人的隐居生活。

翻译:

问我为什么隐居在碧山。

我微笑不答,心境自在悠闲。

桃花盛开,流水杳然远去。

这里别有一番天地,岂是人间!

赏析:

这是一首诗意淡远的七言绝句,以问答形式并暗用典故抒发了作者隐居生活的自在天然的情趣,也体现了作者的矛盾心理。

第一联:“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前句起得突兀,后句接得迷离。这首诗的诗题一作《山中答俗人》,那么“问”的主语即所谓“俗人”。诗以提问的形式领起,突出题旨,以唤起读者的注意。当人们正要倾听答案时,诗人笔锋却故意一晃,“笑而不答”。“笑”字值得玩味,它不仅表现出诗人喜悦而矜持的神态,造成了轻松愉快的气氛;而且这“笑而不答”,还带有几分神秘的色彩,造成悬念,以诱发读者思索的兴味。“心自闲”三个字,既是山居心境的写照,更表明这“何意栖碧山”的问题,对于诗人来说,既不觉得新鲜,也不感到困惑,只不过是“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罢了。第二句接得迷离,妙在不答,使诗增添了变幻曲折,有摇曳生姿、引人入胜的魅力。

第二联:“桃花流水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这是写“碧山”之景,其实也就是“何意栖碧山”的答案。这种“不答”而答、似断实连的结构,加深了诗的韵味。诗虽写花随溪水,然远逝的景色,却无一点“流水落花春去也”的衰飒情调,而是把它当作令人神往的美来渲染、来赞叹。因为上面写的“笑而不答”的神态,以及末句的议论都流露出这种感情。“山花如绣颊”(李白《夜下征虏亭》)固然是美的,桃花随流水也是美的,它们都是依照自然的法则,在荣盛和消逝之中显示出不同的美,这不同的美却具有一个共同点――即“天然”二字。这种美学观点反映了诗人酷爱自由、天真开朗的性格。“碧山”之中这种没有名利,又不冷落荒凉的环境,充满着天然、宁静之美的“天地”,不是“人间”所能比。而“人间”究竟怎样,诗人没有明说。只要读者了解当时黑暗的现实和李白的不幸遭遇,诗人“栖碧山”、爱“碧山”便不难理解了。()这“别有天地非人间”,隐含了诗人心中许许多多的伤和恨。所以,这首诗并不完全是抒写李白超脱现实的闲适心情。诗中用一“闲”字,就是要暗示出“碧山”之“美”,并以此与“人间”形成鲜明的对比。因而诗在风格上有一种“寓庄于谐”的味道,不过这并非“超脱”。愤世嫉俗与乐观浪漫往往能奇妙地统一在他的作品之中,体现出矛盾的对立统一。

全诗虽然只有四句二十八字,但是有问、有答,有叙述、有描绘、有议论,其间转接轻灵,活泼流利。诗境似近而实远,诗情似淡而实浓。用笔有虚有实,实处的描写形象可感,虚处的用笔一触即止,虚实对比,蕴意幽邃。诗押平声韵,采用不拘格律的古绝形式,显得质朴自然,悠然舒缓,有助于传达出诗的情韵。

篇6:李白《山中问答》翻译赏析

李白《山中问答》翻译赏析

山中问答

李白

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

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

注释:

余:我。

栖:居住。

碧山:在湖北省安陆县内,山下桃花岩是李白读书处。

闲:安然,泰然。

窅(yǎo)然:深远的样子。

别:另外。

非人间:不是人间,这里指诗人的隐居生活。

译文1:

有人问我为什么住在碧山上,我笑而不答,心中却闲适自乐。山上的桃花随着流水悠悠地向远方流去,这里就像别有天地的桃花源一样,不是凡尘世界所能比拟的。

译文2:

问我为何隐居在碧山,笑而不答内心一片安闲。桃花片片随着流水远去,真是另有一番美好不是烦恼的人间所能比及。

赏析:

这是一首诗意淡远的七言绝句。

诗的第一联“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前句起得突兀,后句接得迷离。这首诗的诗题一作《山中答俗人》,那么“问”的主语即所谓“俗人”:“余”,诗人自指:“何意”,一作“何事”。“碧山”即指山色的青翠苍绿。诗以提问的形式领起,突出题旨,唤起读者的注意,当人们正要倾听答案时,诗人笔锋却故意一晃,“笑而不答”。“笑”字值得玩味,它不仅表现出诗人喜悦而矜持的神态,造成了轻松愉快的气氛;而且这“笑而不答”,还带有几分神秘的色彩,造成悬念,以诱发人们思索的兴味。“心自闲”三个字,既是山居心境的写照,更表明这“何意栖碧山”的问题,对于诗人来说,既不觉得新鲜,也不感到困惑,只不过是“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罢了。第二句接得迷离,妙在不答,使诗增添了变幻曲折,自有摇曳生姿、引人入胜的魅力。李白《山中问答》鉴赏

第二联“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这是写“碧山”之景,其实也就是“何意栖碧山”的答案。这种“不答”而答、似断实连的结构,加深了诗的韵味。诗虽写花随溪水,窅然远逝的景色,却无一点“流水落花春去也”的衰飒情调,而是把它当作令人神往的美来渲染、来赞叹。何以见得?因为上面写的“笑而不答”的神态,以及末句的议论都流露出这种感情。“山花如绣颊”固然是美的,桃花随流水也是美的,它们都是依照自然的法则,在荣盛和消逝之中显示出不同的.美,这不同的美却具有共同之点—即“天然”二字。这种美学观点反映了诗人酷受自由、天真开朗的性格。“碧山”之中这种不汲汲于荣、不寂寂于逝,充满着天然、宁静之美的“天地”,实非“人间”所能比!那么“人间”究竟怎样呢?这一回诗人真的不说了。然而只要稍稍了解一下当时黑暗的现实和李白的不幸遭遇,诗人“栖碧山”、爱“碧山”便不难理解了。可见,这“别有天地非人间”,隐含了诗人心中多少伤和恨!所以,要说这首诗是抒写李白超脱现实的闲适心情,恐怕未必贴切。诗中用一“闲”字,就是要暗示出“碧山”之“美”,并以此与“人间”形成鲜明的对比。因而诗在风格上确有一种“寓庄于谐”的味道,不过这并非“超脱”。愤世嫉俗与乐观浪漫往往就是这么奇妙地统一在他的作品之中。

全诗虽只四句,但是有问、有答,有叙述、有描绘、有议论,其间转接轻灵,活泼流利。用笔有虚有实,实处形象可感,虚处一触即止,虚实对比,蕴意幽邃。明代李东阳曾说:“诗贵意,意贵远不贵近,贵淡不贵浓;浓而近者易识,淡而远者难知。如……李太白‘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皆淡而愈浓,近而愈远,可与知者道,难与俗人言。”这段话对于我们读这首诗倒是颇有启发的。诗押平声韵,采用不拘格律的古绝形式,显得质朴自然,悠然舒缓,更有助于传达出诗的情韵。

篇7:李白《山中问答》原文赏析

李白《山中问答》原文赏析

山中问答

【唐】李白

【原作】

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

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

【注释】

山中问答:一作《山中答俗人》。

余:第一人称代词“我”,指诗人自己。

何意:一作“何事”,也就是因为什么或为什么。

栖:栖息,居住。

碧山:山名,在湖北省安陆县内,据说山下桃花岩是李白当年读书的地方。

闲:安然,泰然。

窅(yǎo)然:深远的样子。窅,深远,幽远。

别:另外。

非人间:即不是人间,当喻指晋陶潜笔下的世外桃源,这里指诗人的隐居生活。

【古诗今译】

有人问我为什么隐居在这僻静偏远的碧山上,我笑而不答,心中却觉得十分闲适自乐。缤纷飘落的桃花随着流水悠悠地向远方流去,就像别有天地的桃花源一样,不是凡尘俗世所能比拟的。

【赏析】

李白(701—762),字太白,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自称与李唐皇室同宗。李白少年时居住四川,读书学道。二十五岁出川远游,先后居住在安陆、鲁郡。在此期间曾西入长安,求取功名,却失意东归;后来奉诏入京,供奉翰林。不久因受谗言出京,开始漫游各地。安史之乱起时,为了平叛**,加入永王的幕僚;后来永王为唐肃宗所杀,因受牵连而被流放夜郎。后遇赦东归,投奔族叔当涂县(今属安徽)令李阳冰,不久病逝。他因写诗而闻名,当时的人们称赞他的诗可以“泣鬼神”。他以富于浪漫主义色*彩的诗歌反映现实,描写山川,抒发壮志,吟咏豪情,因而成为光照古今的伟大诗人。

这是一首诗意淡远的七言绝句,表现了诗人淡薄名利、超脱世俗的闲适恬淡心境与钟情自然的情趣。

“问余何意栖碧山”。“问余”,即有人问我。“余”,此处是诗人自指,相当与现代汉语中的“我”。“何意”,也有的版本写作“何事”,也就是我们现在说的因为什么或者是为什么。“碧山”,不仅仅是山的名字,也指山色*的青翠苍绿,指环境的幽静深远。作品开篇以提问的形式领起,直接触及诗题,突出题旨,起到了很好的唤起读者注意作用。

“笑而不答心自闲”。前句以问句的形式突兀领起,而此处又并未作答,而是绕开问题从另一个角度续上了一句“笑而不答心自闲”,委实接得蹊跷,令人感到迷离。“笑而不答”,形象地再现了诗人当时憨态可掬的'情态;“心自闲”,既写出了诗人隐居山水之中的心境,也写出了诗人对“何意栖碧山”的司空见惯与不以为奇的常态心理。正如前面欣赏家赵其钧说的那样:“对于诗人来说,正如既不觉得新鲜,也不感到困惑,只不过是‘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罢了。本句妙在不答,这‘笑而不答’不仅使作品‘增添了变幻曲折,有摇曳生姿、引人入胜的魅力’,更为读者设置了诸多疑惑与想象的空间,加大了诗意的内涵。

“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这两句既是写碧山景致之美,也是对开篇“问余何意栖碧山”的巧妙作答,诗人此时的心境可见一斑。据说诗人李白当年隐居碧山时常坐在溪边的一处平坦的大山石上读书,面对的正是穿行于山间林荫之中淙淙作响的小溪。春日,陶林与青山相伴,落英与流水同归。缤纷的桃花随着清澈的溪水悠然飘向远方,已然晋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这两句诗体现了幽静的环境与诗人的心境的物我合一。这一令诗人物我两忘的幽静之所绝非“人间”任何美景所能比拟的。从这两句诗中我们清晰可见的是诗人酷爱自由、天真、开朗、乐观的性*格和钟情山水、淡薄名利的人生观。

这首诗融叙述、描绘、议论、抒情于一炉,统愤世嫉俗与乐观浪漫于一篇,结构转接灵活,描写虚实并举,词句自然质朴,语势舒缓悠然,意蕴深厚,心境淡然,小篇幅,大容量。

篇8:山中问答,山中问答李白,山中问答的意思,山中问答赏析

山中问答,山中问答李白,山中问答的意思,山中问答赏析 -诗词大全

山中问答

作者:李白  朝代:唐  体裁:七绝   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

桃花流水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

篇9:《山中问答》赏析(网友来稿)

岳送军

山中问答(李白)

问余何意栖碧山, 笑而不答心自闲。

桃花流水杳然去, 别有天地非人间。

这是一首诗意淡远的七言绝句。

诗的第一联“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前句起得突兀,后句接得迷离。这首诗的诗题一作《山中答俗人》,那么“问”的主语即所谓“俗人”;“余”,诗人自指;“何意”,一作“何事”。“碧山”即指山色的青翠苍绿。诗以提问的形式领起,突出题旨,唤起读者的注意,当人们正要倾听答案时,诗人笔锋却故意一晃,“笑而不答”。“笑”字值得玩味,它不仅表现出诗人喜悦而矜持的神态,造成了轻松愉快的气氛;而且这“笑而不答”,还带有几分神秘的色彩,造成悬念,以诱发人们思索的兴味。“心自闲”三个字,既是山居心境的写照,更表明这“何意栖碧山”的问题,对于诗人来说,既不觉得新鲜,也不感到困惑,只不过是“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罢了。第二句接得迷离,妙在不答,使诗增添了变幻曲折,自有摇曳生姿、引人入胜的魅力。

第二联“桃花流水杳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这是写“碧山”之景,其实也就是“何意栖碧山”的答案。这种“不答”而答、似断实连的结构,加深了诗的韵味。诗虽写花随溪水,窅然远逝的景色,却无一点“流水落花春去也”的衰飒情调,而是把它当作令人神往的美来渲染、来赞叹。何以见得?因为上面写的“笑而不答”的神态,以及末句的议论都流露出这种感情。“山花如绣颊”固然是美的,桃花随流水也是美的,它们都是依照自然的法则,在荣盛和消逝之中显示出不同的美,这不同的美却具有共同之点-即“天然”二字。这种美学观点反映了诗人酷受自由、天真开朗的性格。“碧山”之中这种不汲汲于荣、不寂寂于逝,充满着天然、宁静之美的“天地”,实非“人间”所能比!那么“人间”究竟怎样呢?这一回诗人真的不说了。然而只要稍稍了解一下当时黑暗的现实和李白的不幸遭遇,诗人“栖碧山”、爱“碧山”便不难理解了。可见,这“别有天地非人间”,隐含了诗人心中多少伤和恨!所以,要说这首诗是抒写李白超脱现实的闲适心情,恐怕未必贴切。诗中用一“闲”字,就是要暗示出“碧山”之“美”,并以此与“人间”形成鲜明的对比。因而诗在风格上确有一种“寓庄于谐”的味道,不过这并非“超脱”。愤世嫉俗与乐观浪漫往往就是这么奇妙地统一在他的作品之中。

全诗虽只四句,但是有问、有答,有叙述、有描绘、有议论,其间转接轻灵,活泼流利。用笔有虚有实,实处形象可感,虚处一触即止,虚实对比,蕴意幽邃。明代李东阳曾说:“诗贵意,意贵远不贵近,贵淡不贵浓;浓而近者易识,淡而远者难知。如……李太白‘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皆淡而愈浓,近而愈远,可与知者道,难与俗人言。”这段话对于我们读这首诗倒是颇有启发的。诗押平声韵,采用不拘格律的古绝形式,显得质朴自然,悠然舒缓,更有助于传达出诗的情韵。

作者邮箱: yuesongjun191@sina.com

[《山中问答》赏析(网友来稿)]

古诗王维送别的意思

古诗送别王维拼音版

山中答人,山中答人齐己,山中答人的意思,山中答人赏析

送别王维的古诗原文及翻译

五年级语文实践活动方案:读李白诗歌品太白遗韵

《读李白诗歌 品太白遗韵》教案

描写桃花的励志古诗词

答张五弟,答张五弟王维,答张五弟的意思,答张五弟赏析

《终南山》古诗词鉴赏

题西林壁古诗

《山中问答》李白古诗赏析
《《山中问答》李白古诗赏析.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山中问答》李白古诗赏析(共9篇)】相关文章:

题西林壁古诗的图2022-10-08

题西林壁的大班古诗主题2024-03-03

题西林壁的古诗怎么读2023-11-11

谩成,谩成王安石,谩成的意思,谩成赏析2022-10-14

《独坐敬亭山》教案2022-05-07

王维《杂诗》阅读理解及答案2022-09-04

初中语文古诗2023-03-27

《酬谈少府》古诗赏析2023-12-11

韦应物的诗词2022-04-30

李白:山中问答2022-0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