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之涣凉州词原文及赏析(精选11篇)由网友“littleP”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王之涣凉州词原文及赏析,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您。
篇1:王之涣凉州词原文及赏析
王之涣凉州词原文及赏析
凉州词是王之涣的名篇古诗,通过对凉州的感慨,表达自己的豪迈感情,下面是王之涣凉州词原文及赏析,我们一起来学习下这首诗吧!
王之涣凉州词原文及赏析
凉州词(其二)
(唐)王之涣
单于北望拂云堆,杀马登坛祭几回。
汉家天子今神武,不肯和亲归去来。
【注释】:
1、单于:汉时匈奴人对其君主的称呼。泛指外族首领.
诗例: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唐· 卢纶《塞下曲》
单于使卫律治其事。——《汉书·李广苏建传》
2、拂云堆:古地名。在今内蒙古包头西北。 唐时朔方军北与突厥以河为界,河北岸有拂云堆神祠,突厥如用 兵,必先往祠祭酹求福。 张仁愿既定漠北,于河北筑中、东、西三受降城以固守。中受降城即在拂云堆,故拂 云堆又为中受降城的别称。 唐 ,李益 《拂云堆》诗:“ 汉将新从虏地来,旌旗半上拂云堆 。” 金 ,元好 问 《醉中送陈季渊》诗:“ 陇 头地寒无草芽, 拂云堆边春更晚。” 清 ,纳兰性德 《沁园春》词:“ 碎叶 城荒, 拂云堆远,雕外寒烟惨不开。”参阅 清 顾祖禹 《读史方舆纪要·陕西十一·榆林镇》。
3、登坛:登上坛场。古时会盟、祭祀、帝王即位、拜将,多设坛场,举行隆重的仪式。《史记·淮阴侯列传》 唐 司马贞 索隐述赞:“君臣一体,自古所难。相国深荐,策拜登坛。” 唐 皇甫曾 《送徐大夫赴南海》诗: “位重登坛后,恩深弄印时。” 清 孔尚任 《桃花扇·抚兵》:“建牙吹角不闻喧,三十登众所尊。”
4、神武:神明而威武.
5、和亲:封建君主为了免于战争与边疆异族统治者通婚和好 .与汉和亲。——《汉书·李广苏建传》
6、归去来:(1).辞赋篇名。 晋 陶潜 所作。《晋书·隐逸传·陶潜》:“执事者闻之,以为 彭泽令 ……郡遣督 邮至县,吏白:‘应束带见之。’潜 叹曰:‘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 义熙二年解印去县,乃赋《归去来》。”后用以归隐之典。 宋 梅尧臣 《田家语》诗:“却咏《归去来》,刈薪向深谷。”
(2).回去。 唐 杜甫 《发刘郎浦》诗:“白头厌伴渔人宿,黄帽青鞋归去来。” 唐·颜真卿 《赠裴将军》诗:“一射百马倒,再射万夫开。 匈奴 不敢敌,相呼归去来。”
(3).词牌名。双调,四十九字、五十二字二体,仄韵。 清 王奕清 《词谱》卷七:“《归去来》调见《乐章集》词二首,因词有‘歌筵舞,且归去,休惆悵,好归去’句,取以为名。”
【赏析】:
冷风中望着远方的拂云堆,不知道多少次我登坛杀马以祭。今天的大唐王朝是多么的威武雄壮,再也不肯用和亲这样的`方略来换取短暂的和平了。
盛唐边塞诗人名家王之涣一生才高运蹇,惜只六首诗作传世,实让后人叹嗟!《凉州词》其一可谓人人皆知,网路上轻易便可找到相关的解释.但《凉州词》其二多录其诗文,注解却是鲜见少闻。无奈,泊云居只得自己动手。有不恰处,阅者莫笑泊云居才浅也!
“单于北望拂云堆,杀马登坛祭几回。”开题便以别样的视角入笔,诗写外族首领北望拂云堆,其心内情感想必是复杂多变的吧。每次打算入侵中原之前我都会到拂云堆神祠祭酹求福。这是我祖辈生活的土地呀!而今只能远远的望着它了。多少无奈多少悲愤皆入诗中,仿佛一个末路的英雄虎目含泪仰天悲鸣。
敢于从这样的角度写诗,敢于替敌人鸣不平,纵观中国历史怕只有盛唐才有这样的胸襟气度。从这两句诗中不难发现王之涣自身的豪放不羁,和观察想像的深入。唐朝虽然政治清明,诗人们多敢于言.但能站在这样的立场来看待思考问题实难能可贵,晚于王之涣的边塞诗人李颀在《古从军行》也有相类似的诗句:“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这两位诗人都能从另外的角度来说战争,的确难能可贵。
“汉家天子今神武,不肯和亲归去来。”这两句直白道来更有一种激刺的震憾.藏在诗后的深切的情感波涛才是直指人心灵深处的由血和泪交织而成的争战历史.自春秋战国起,华夏周边诸马上民族战力强盛,汉家天子多以和亲之策以换得短时间的和平,图谋发展。而周边外族在汉族和亲之后和得到汉族朝贡来的礼物多也烽鼓暂息。
汉、唐时汉族国力强大起来,用不着再用和亲的政策来换取和平了,而且强大起来的汉家天子野心勃勃,对外族发起战争.唐中宗景龙二年(708),唐朝名将张仁愿乘默啜悉率其众西击突骑施、营州一带空虚之机,奏请朝廷夺取漠南并沿黄河北岸筑“受降城”,加强防御,首尾相应,断绝突厥南寇之路于河北筑中、东、西三受降城以固守。中受降城即在拂云堆,张仁愿正好把中受降城筑于他们誓师之地。东城建于今内蒙托克托。西城筑于五原西北。三城各相距四百余里,占据黄河北岸险要之地,遥相呼应,构成一道坚强的防御屏障。王之涣诗中的单于可能便是指默啜悉吧,他更是连祖宗的宗庙也失去了.从自“不敢渡山畋牧”.再想汉家天子用和亲来安抚自己,怕是做梦都不敢想的吧!
这首诗视角独特,观察深入.描写动人心魄.虽不如为人熟知的人《凉州词》其一,但在其直白的描写中道出战争不只是给汉家带来灾难,同样的,战争的另一方也同样是为了生与死,国与家而轻死舍生.实应为后人警耸也!纵观《凉州词》二首,不难发现这位个性豪放不羁,常击剑悲歌,却时运不济的诗人悲天悯人的另一面。
篇2:凉州词 王之涣原文
凉州词 王之涣原文
凉州词
作者: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凉州词【诗文解释】
澎湃的黄河远远望去好像奔流在白云之间,一座孤城矗立在高峻的山岭之间。羌笛何必要吹出折杨柳这哀怨的曲调?春风不愿度过玉门关。
凉州词【词语注释】
孤城:指玉门关。
仞:古代七尺或八尺为一仞。
羌:古代的.一个民族。
凉州词【诗文赏析】
这首诗反映了唐朝与北方少数民族政权之间的关系,诗中牵涉到唐玄宗对待突厥问题的一些历史事件。开元(唐玄宗年号,713—741)年间,突厥首领小杀曾乞与玄宗为子,玄宗许之。又欲娶公主,玄宗只厚赐而不许和亲。后小杀问唐使袁振,袁振说:“可汗既与皇帝为子,父子岂合为婚姻?”后小杀遣其大臣颉利发入朝贡献,颉利发与玄宗射猎,时有兔起于御马前,玄宗引弓傍射,一发获之。颉利发下马捧兔蹈舞曰:“圣人神武超绝,人间无也。”后来玄宗为其设宴,厚赐而遣之,最终不许和亲。诗中的后两句通过突厥首领心理活动的微妙变化赞颂了唐玄宗的文治武功,说明其威势足以震慑周边少数民族,对于他们的无理要求坚决按原则办事,决不肯对之妥协以求苟安。
这首诗,从侧面赞颂了唐朝在处理少数民族关系上的有理有节,借突厥首领求和亲的失望而回反映了唐朝的强大,充满了民族自豪感。
篇3:凉州词王之涣原文
凉州词王之涣原文
凉州词二首
朝代:唐代
作者: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
单于北望拂云堆,
杀马登坛祭几回。
汉家天子今神武,
不肯和亲归去来。
参考翻译译文及注释
译文
纵目望去,黄河渐行渐远,好像奔流在缭绕的白云中间,就在黄河上游的万仞高山之中,一座孤城玉门关耸峙在那里,显得孤峭冷寂。
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杨柳曲去埋怨春光迟迟不来呢,原来玉门关一带春风是吹不到的啊!
突厥首领来到中原求和亲,北望自己的领土,看到了边界以北的拂云堆神祠,回想昔日曾经多次在此杀马登台祭祀,然后兴兵犯唐,颇有几分踌躇满志。
但现在唐朝天子神武超绝,不肯与突厥和亲,此次中原之行只好无功而返。
注释
⑴凉州词:又名《出塞》。为当时流行的一首曲子《凉州》配的唱词。郭茂倩《乐府诗集》卷七十九《近代曲词》载有《凉州歌》,并引《乐苑》云:“《凉州》,宫调曲,开元中西凉府都督郭知运进。”凉州,属唐陇右道,治所在姑臧县(今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
⑵远上:远远向西望去。黄河远上:远望黄河的源头。“河”一作“沙”,“远”一作“直”。
⑶孤城:指孤零零的戍边的城堡。仞:古代的长度单位,一仞相当于七尺或八尺(约等于213厘米或264cm厘米)。
⑷羌笛:古羌族主要分布在甘、青、川一带。羌笛是羌族乐器,属横吹式管乐。何须:何必。杨柳:《折杨柳》曲。古诗文中常以杨柳喻送别情事。《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有《折杨柳枝》,歌词曰:“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儿。”
⑸度:吹到过。玉门关:汉武帝置,因西域输入玉石取道于此而得名。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小方盘城,是古代通往西域的要道。六朝时关址东移至今安西双塔堡附近。
⑹单于:古代对匈奴君长的称呼,此指突厥首领。拂云堆:祠庙名,在今内蒙古五原。
⑺来:语助词,无义。
(8)春风:某种温暖关怀或某种人间春意春象。
鉴赏
其一
《凉州词》是一首雄浑苍凉的著名边塞诗。“凉州词”即凉州歌的唱词。凉州在今甘肃武威县。这首诗歌描写了西北边疆高远、粗犷之美,特别是诗歌独具边塞特征和诗人蕴含其中的情感,多少诗人为之倾倒,多少也在其中体悟到人生的哀怨,宇宙博大与永恒。
首句“黄河远上白云间”写黄河之水,黄河源远流长,一泻千里,远远望去,只见它蜿蜒曲折,奔流于万山丛中。其中一个“远”字和“上”字,就给人一种黄河似乎由天上流来,又仿佛流向天外之感,不但描绘出大自然的宏大与旷阔,也表现出黄河奔腾的气势和无尽的力量。
诗人为了所见所感达到更佳的表达效果,除了运用动词之外,还运用了色彩词,“黄” “白”两字相比照,在对比中统一,不但色彩对照鲜明,而且给人的视觉冲击力,表现出边塞特有的博大景象。
次句“一片孤城万仞山”承上而来写山,最后定格在万仞山上的“孤城”——凉州城。诗人的通过空间方位的转变,由广阔的天空到万仞山上,再到塞上孤城。诗人将“孤城”置于“黄河远上白云间”的远景之中,也将其放在重山叠嶂的“万仞山”之上。诗人运用远川高山的对比,不但突出了“城”的地势险要,边地的孤寂,而且更表现出边塞将士生活处境的艰难与生活的孤单,并为后面抒发情感奠定基础。
第三句“羌笛何须怨杨柳”,这一句承上而转,由物及人,表现出将士们在这广袤的边塞、人烟稀少的环境中的怨愁。
“羌笛”是指西北边疆富有地方色彩的乐器。
“杨柳”是指汉时的横吹曲辞名《杨柳枝》的简称(又名《折杨柳》)。在唐代朋友间分别有用柳枝相赠的风俗,取其“丝长”(谐音“思长”)之意。这里的“杨柳”,首先可以认为是一种环境描写,边地寒冷,表现出边塞环境荒凉。其次,就是指《杨柳枝》,羌笛吹出的《杨柳枝》的哀怨声音,在空旷的山野间萦绕,不得不激发起将士们对自己的亲人的想念,思乡之情油然而生。
“何须怨”表面说是不要怨恨,实际上表现出的是哀怨太深,不得不怨。这里,诗人借助“羌笛”和“杨柳枝”两个意象,不但形象而含蓄地表达了边塞地区的特征,而且也表现出将士们思念亲人的情感。
第四句“春风不度玉门关”,这一句也是就上一句所表达的情感“怨”而来,是诗的.“合”。其意思是说,你们在边塞有“怨恨”,但是,你们要知道,春风是“吹不过玉门关”的。要知道,理解“春风不度玉门关”这一句是理解整首诗歌意蕴的关键。
首先,我们从其表层意义来说,诗人运用“春风”,暗示了边地的荒寒和凄清的生活环境。其次,正如杨慎在《升庵诗话》卷二中所说的“此诗言恩泽不及于边塞,所谓君门远于万里也”,也就是说,“春风”喻指皇上的“恩泽”,皇恩浩荡。
这里,诗人借“春风不度”来表现塞外的荒寒景象和将士们的凄凉的生活处境,暗示了身处繁华帝都的最高统治者不体恤征人,对玉门关戍守边境士兵的生活情感不闻不问,只顾自己的享乐。由此而表现出诗人对统治者的批判讽刺,也表现出诗人对边塞将士们的同情。
总之,王之涣《凉州词》这首诗描写了西北边疆那壮美风光,也表现了西北边疆凄凉凄楚的生活环境,同时也是一首对征战将士忙充满同情的怨歌。诗人在情景交融的描绘中,不但形象鲜明生动,而且在含蓄之中表现出深厚意蕴,给人以无穷的回味和无尽的审美想象。
篇4:凉州词王之涣赏析
凉州词原文:
黄河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凉州词译文:
黄河好像从白云间奔流而来,
玉门关孤独地耸峙在高山中。
将士何须哀怨那柳树不发芽,
春风根本吹不到玉门关外。
篇5:凉州词王之涣赏析
这首诗的基调从积极向上变为惆怅忧伤。“一片孤城万仞山。”其中的“一片孤城”是指戍边只要有一座孤零零的城堡。“城”之“孤”,让读者不禁为边塞“城”之无助和孤独感到忧伤,却又无可奈何的思想感情。“山”之“万仞”,而且“仞”是 古代的一种长度单位,一仞相当于七尺或八尺(等于213cm或264cm,约等于2.3m或2.6m)。这样更加充分说明城之小,山之众。
因此,诗人在诗中的前两句根据所见“ 黄河”、“ 白云”、“ 孤城”、“万仞山”的意象景色描绘出了祖国大好河山的雄伟气势,也勾勒出塞外的国防重镇的地理形势,突出了边疆的士兵荒凉境遇和凄怨而又悲壮的情感。
“羌笛何须怨杨柳”中的“羌笛”羌族竹制的一种乐器,属横吹式管乐。而古羌族它主要分布在甘、青、川一带。“何须”是何必的意思。而一个“怨”字能概括表达全诗的主旨,也成是全诗的诗眼但并没有表现出有埋怨之意。“何须怨”三字,使诗意更加含蓄更加委婉,更有深意更有内涵,这也是这首诗的绝妙之处,。“杨柳”是出自于《折杨柳》曲。在古代诗文中常以杨柳比喻送别情事。在《诗小雅采薇》中就有很好的说明如“昔我往矣,杨柳依依”。这句是说何必还用羌笛吹起那哀怨凄凉的杨柳曲而又去埋怨春天的阳光来得迟迟呢?
“春风不度玉门关”的 “春风”即是夏季风。,而其中“度”字也让读者体会到了春风渡过玉门关之艰难。“玉门关”之前是汉武帝置,因西域输入玉石取道于此而得此名的。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小方盘城,是古代通往西域的要道。在六朝时关址东移至今安西双塔堡附近。这话的意思是玉门关的四周群山环绕,地形起伏也很大,夏季风都不能吹到那里。
总的来说,王之涣的《凉州词》运用了一些名词和名词性短语经过选择组合,和巧妙排列在一起构成生动可感的图像,用以烘托气氛,创造意境,表达出情感的一种修辞手法。如“黄河,”“白云,”“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杨柳,“春风,”“玉门关”。既独立又成景共同构造一幅边塞风光图,创造出边塞凉州雄伟壮阔又荒凉寂寞的意境。这也是诗人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表现出苍凉,慷慨雄放而气骨内敛,深情蕴藉,意沉调响的情感。
而王之涣的'《凉州词》这首诗也通过一远一近,一动一静,互相映衬,还有一种立体的感觉,描写戍边士兵的怀乡情。写得苍凉慷慨,悲而不失其壮,虽然极力渲染戍边士卒不得还乡的怨情和无可奈何的感情,但丝毫没有半点颓丧消沉的情调,充分表现出盛唐诗人的豁达广阔胸怀。而我们今天以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看,边塞诗它所能体现出时代的精神和民族精神以有的评价,将激发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民族信心和自豪感。
篇6:凉州词 王之涣赏析
凉州词二首 王之涣赏析
王之涣的凉州词,全诗写了什么内容呢?要如何鉴赏呢?
凉州词二首·其一 【唐代】王之涣
原文: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繁体原文:
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
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译文及注释
译文一
黄河好像从白云间奔流而来,
玉门关孤独地耸峙在高山中。
将士何须哀怨那柳树不发芽,
春风根本吹不到玉门关外。
译文二
远远奔流而来的黄河,好像与白云连在一起;玉门关孤零零地耸立在高山之中,显得孤峭冷寂。
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杨柳曲去埋怨春光迟迟呢, 原来玉门关一带春风是吹不到的啊!
注释
1、凉州词:又名《出塞》。为当时流行的一首曲子(《凉州词》)配的唱词。
2、原题二首,此其一,郭茂倩《乐府诗集》卷七十九《近代曲词》载有《凉州歌》,并引《乐苑》云:“《凉州》,宫调曲,开元中西凉府都督郭知运进”。凉州,唐陇右道凉州治所在姑臧县(今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
3、远上;远远向西望去。“远”一作“直”。
4、黄河远上:远望黄河的源头。
5、孤城:指孤零零的戍边的城堡。
6、仞:古代的长度单位,一仞相当于七尺或八尺(等于231cm或264cm,约等于2.3m或2.6m)。
7、羌笛:古羌族主要分布在甘、青、川一带。羌笛是羌族乐器,属横吹式管乐。属于一种乐器.
8、杨柳:《折杨柳》曲。古诗文中常以杨柳喻送别情事。《诗·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有《折杨柳枝》,歌词曰:“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儿。”
9、度:吹到过。不度:吹不到
10、玉门关:汉武帝置,因西域输入玉石取道于此而得名。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小方盘城,是古代通往西域的要道。六朝时关址东移至今安西双塔堡附近。
11、何须:何必。何须怨:何必埋怨。
12 杨柳:杨树的柳条,又指的是《杨柳曲》。
诗人故事
在唐人薛用弱的传奇小说《集异记》中,曾经记载了一个有趣的“旗亭”故事。唐朝开元年间,王之涣将王昌龄、高适两位边塞诗人引为知己,三人关系相当不错。可这三人同为恃才傲物的文人墨客,都觉得自己的诗才是一时佳作,三人谁也不服谁。一年冬天,三位诗人相约来到旗亭饮酒。当时正有几个歌妓也在旗亭饮宴,一时间乐曲不断,唱得都是时下流行的诗词。三个人听得有趣,就相约打赌说:“我们就以这些歌妓演唱的诗词来比赛谁诗名最盛。”话音刚落,就有一位歌妓打着节拍唱道:“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这是王昌龄的大作《芙蓉楼送辛渐》。没过多久,另外一位歌妓唱道:“开箧泪沾臆,见君前日书。夜台今寂寞,犹是子云居。”这是高适的《哭单父梁九少府》。两位歌妓唱罢,还是没有唱到王之涣的诗,王、高二人都替王之涣感到尴尬。可王之涣本人却神色自若,他指着歌妓中最美丽的一位姑娘说:“如果这个女子唱得不是我的诗,我就认输,终生不与你们争高低。”话音刚落,那位姑娘就轻展歌喉,只听她唱道:“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这正是王之焕的《凉州词》。
煮酒论诗词
本诗中诗人首先概括地描绘出凉州的苍凉景象:黄河、白云、孤城、万仞山,场景苍茫、壮阔而又悲凉。当此之际,忽闻羌笛所吹《折杨柳》曲,边塞将士的哀怨也随之而出。羌笛明“怨”杨柳,实则表达出诗人对朝廷不关心戍边将士的批评。全诗格调沉郁苍凉,意境高远,言有尽而意无穷。诗的前两句偏重写景,后两句偏重抒情。然而后两句的情,已孕育于前两句的景。“一片孤城”,已有萧索感、荒凉感。而背景的辽阔,更反衬出它的萧索;背景的雄奇,更反衬出它的荒凉。“孤城”中人的感受更是呼之欲出。全诗无一句说思家怀乡,而思乡之情却跃然纸上,诗意如此委婉深厚,正是这首诗的艺术魅力所在。
鉴赏
王之涣这首诗写戍边士兵的怀乡情。写得苍凉慷慨,悲而不失其壮,虽极力渲染戍卒不得还乡的怨情,但丝毫没有半点颓丧消沉的情调,充分表现出盛唐诗人的豁达广阔胸怀。
首句“黄河远上白云间”抓住远眺的特点,描绘出一幅动人的图画:辽阔的高原上,黄河奔腾而去,远远向西望去,好像流入白云中一般。次句 “一片孤城万仞山”,写塞上的孤城。在高山大河的环抱下,一座地处边塞的孤城巍然屹立。这两句,描写了祖国山川的雄伟气势,勾勒出这个国防重镇的地理形势,突出了戍边士卒的荒凉境遇,为后两句刻画戍守者的心理提供了一个典型环境。
在这种环境中忽然听到了羌笛声,所吹的`曲调恰好是《折杨柳》,这就不能不勾起戍卒的离愁。古人有临别折柳相赠的风俗。“柳”与“留”谐音,赠柳表示留念。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有《折杨柳枝》,歌词曰:“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儿。”歌中提到了行人临去时折柳。这种折柳赠别之风在唐代极为流行。于是,杨柳和离别就有了密切的联系。现在当戍边士卒听到羌笛吹奏着悲凉的《折杨柳》曲调时,就难免会触动离愁别恨。于是,诗人用豁达的语调排解道:羌笛何须老是吹奏那哀怨的《折杨柳》曲调呢?要知道,玉门关外本来就是春风吹不到的地方,哪有杨柳可折!说“何须怨”,并不是没有怨,也不是劝戍卒不要怨,而是说怨也没用。用了“何须怨”三字,使诗意更加含蓄,更有深意。
三、四两行,明代的杨慎认为其含有讽刺之意,其所著《升庵诗话》中言:“此诗言恩泽不及于边塞,所谓君门远于万里也。”作者写那里没有春风,是借自然暗喻安居于繁华帝都的最高统治者不体恤民情,置远出玉门关戍守边境的士兵于不顾。中国古代诗歌向来有“兴寄”的传统,更何况“诗无达诂”,我们认为读者未尝不可这样理解,但不能就此而肯定作者确有此意。具体这两句的解释:既然春风吹不到玉门关外, 关外的杨柳自然不会吐叶,光 “怨”它又有何用?
篇7:王之涣《凉州词》赏析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赏析:
凉州,唐属陇右道,州治在今甘肃武威。《凉州词》,又名《凉州歌》,是盛唐时流行的一种曲调名,如同后来的词牌,诗的内容不一定都写凉州。梅鼎祚在《乐苑》中称,开元年间,西凉都督郭知运搜集并进献宫调《凉州》,唐玄宗将其交付教坊翻成曲谱,配上新词演唱,并以这些曲谱产生的地名为曲调名,《凉州词》便由此而来。其后如王之涣、王翰、张籍、薛逢等诗人因喜欢此曲,便仿写新词,这些词的题目都冠以《凉州词》。有人经考证,认为王之涣的《凉州词》还有一个题目《听玉门关吹笛》,并由此认为这首《凉州词》是王之涣在玉门关听到守边士兵吹笛时写的。这首抒发戍边士兵怀乡之情的诗篇,写得意境极其壮阔,悲而不失其壮,怨而不显其哀,充分表现出盛唐诗人的宽广胸襟。
首句“黄河远上白云间”,构出一幅波澜壮阔的图画:茫茫无际的高原上,黄河奔腾而来,引颈向远望去,仿佛是从白云中飞来。这句诗的着眼点正好和李白的“黄河之水天上来”相反。李诗中的黄河汹涌而来,由远及近,有一泻千里之势;王诗中的黄河溯流远上,由近及远,有万夫不当之勇。次句“一片孤城万仞山”,写塞上孤城在高山大河的环抱下,显得格外荒凉。写孤城选数量词 “一片”而不用“一座”,也是诗人匠心独运。“一座”,具有立体感,荒凉程度、孤单程度显然不足;而“一片”给人的感觉是平面,其荒凉程度、孤单程度都较充分,能更突出地表现主题。“仞”,古代的长度单位,一仞,即八尺。诗的前两句,勾勒出这个国防重镇的地理形势高峻险要,为后两句刻画戍边士卒的心理提供了一个典型环境。羌笛:我国古代西方羌人所吹的笛子。杨柳:指羌笛吹奏的《折杨柳》曲。“柳”与“留”谐音,赠柳表示留别。北朝乐府的《鼓角横吹曲·折杨柳枝》云:“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儿。”歌中就提到了行人临去时折柳的情景。临别折柳之风在唐代更为流行。《折杨柳》之曲,其音凄苦,哀怨婉转,最易撩拨乡情和边愁。“杨柳”作为送亲别友的意象,由来已久。《诗经·采薇》中写离情别绪,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的名句;王昌龄写怨妇思夫,要选取“忽见陌头杨柳色”的意境;王维饯别友人,要营造“客舍青青柳色新”的氛围。尤其王维的《渭城曲》,被谱成《阳关三叠》,广为传诵,成了别席离宴上的绝唱。这些诗句中的“杨柳”意象,都有特定的指向,并不是诗人任意撷取,随便植入诗行。诗人王之涣采用移花接木之术,将《折杨柳》的曲名用“杨柳”取而代之,故意使读者产生错觉,变曲子《折杨柳》为现实中的“杨柳”,化曲为真,激活意象,并与春风联系起来:羌笛何必唤醒并抱怨那已经被人忘却的杨柳呢?要知道,玉门关外惊沙障眼,苍凉万古,怎能有春风柳色!“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李白)未见杨柳,不思离别。闻取折柳,如见柳色。乡愁萦心,令人痛绝!终日奔波于茫茫瀚海中,忽然听到羌笛吹奏《折杨柳》,极易触动别恨离愁。说“何须怨”,并不是没有怨,也不是劝戍卒不要怨,而是说怨也没用。用了“何须怨”三字,使诗意更加含蓄而富有深意。这两句诗如果和李白的《劳劳亭》“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并读,肯定会加深对诗意的进一步理解。三、四两句,明代的杨慎认为含有讽剌之意:“此诗言恩泽不及于边塞,所谓君门远于万里也。”(《升庵诗话》)中国古代诗歌向来有 “兴寄”的传统,更何况“诗无达诂”,我们认为读者未尝不可这样理解,但不能就此而肯定作者确有此意。
此诗自从诞生以来一直受到人们的普遍喜爱。先有诗坛佳话旗亭画壁为证。唐人薛用弱在《集异记》中记载了这样一件趣事:开元年间,在诗坛齐名的王昌龄、高适、王之涣一起到旗亭(酒楼)畅饮,忽见十几名乐官和四名漂亮歌女上楼歌舞、奏乐。王昌龄他们私下约定:“我辈都享有诗名,究竟谁好谁差,无法自定,今天听歌女们唱歌,唱谁的诗多就算谁胜。”过一会儿,一歌女唱“寒雨连江夜入吴”,王昌龄伸手在壁上画一道说:“一首绝句。”不久又听一歌女唱“开箧泪沾臆”,高适伸手在壁上画一道说:“一首绝句。”又听到一歌女唱“奉帚平明金殿开”,王昌龄又伸手画一道说:“两首绝句。”王之涣自认久有诗名,就对王昌龄、高适说:“这几个不过都是失意的乐官罢了。”他指着其中最漂亮的一个歌女说:“这个如果不唱我的诗,我永远就不再和你们争高下了。”于是边说笑边等着。过一会儿,那个漂亮的女子果然唱起了“黄河远上白云间”。王之涣立即翘起拇指得意地对两人说:“乡下人,我没有胡说吧!”后来,明清戏剧家将此事编成剧本,其中以《旗亭记》为名的就有多本。
王之涣的《凉州词》是联章体,共有两首,这是其一。他之所以能跻身于中国文学史并雄踞盛唐之巅峰,《凉州词》委实立过汗马功劳,为其挣分不少。这首诗自古被誉为唐代边塞诗中的名篇,历代点评家都给予高度关注。明代李攀龙、王世贞,清代王夫之还就唐人七绝谁可压卷这一问题各持己见,其中都涉及这首诗。《唐诗别裁》引王渔洋的话说:“必求压卷,王维之《渭城》、李白之《白帝》、王昌龄之‘奉帚平明’、王之涣之‘黄河远上’其庶几乎!而终唐之世,绝句亦无出四章之右者矣。”清末民初著名思想家、史学家、学者章太炎的高足邵祖平在《七绝诗论》中,将七绝诗列为十二品,王之涣这首《凉州词》被列为第一品神品之首。 ,中华书局依据历代选本入选唐诗、历代评点唐诗、20世纪研究唐诗的论文和文学史著作选介唐诗四个方面的数据,对唐代近三百年两千多位诗人现存的五万余首诗作进行排队,王之涣以其历尽无数劫难而仅存的区区六首绝句,竟然在排行榜的前四位中夺得两席之地!一首仅有二十八字的《凉州词》名列全唐第三,居然高出李白、杜甫、李商隐、白居易等天才诗人,可见此诗在中国文学史中的崇高地位。
在流传过程中,这首诗曾产生了两个版本,另一个版本的第一句是“黄沙直上白云间”,第四句是“春光不度玉门关”。历代学者对第一句争论尤多。理由主要是在玉门关不可见黄河,只能常见黄沙。并认为,可能是最早传抄时手写草书之“沙”字被人误当为“河”字,之后以讹传讹所致。许多人还以玉门关当地扬风之时常见黄沙连天景象以证“黄沙直上白云间”绘景贴切之妙。关于这句诗,民国时期的藏书家叶景葵认为:“诗句有一字沿讹为后人所忽略者,为《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古今传诵之句也,前见北平图书馆新得铜活字本《万首唐人绝句》,‘黄河’作‘黄沙’,恍然有悟,向诵此诗,即疑‘黄河’两字与下三句皆不贯串,此诗之佳处不知何在!若作‘黄沙’,则第二句‘万仞山’便有意义,而第二联亦字字皆有着落,第一联写出凉州荒寒萧索之象,实为第三句‘怨’字埋根,于是此诗全体灵活矣。”《唐人绝句精华》也说:“此诗各本皆作‘黄河远上’,惟计有功《唐诗纪事》作‘黄沙直上’。按玉门关在敦煌,离黄河流域甚远,作‘河’非也。且首句写关外之景,但见无际黄沙直与白云相连,已令人生荒远之感。再加第二句写其空旷寥廓,愈觉难堪。乃于此等境界之中忽闻羌笛吹《折杨柳》曲,不能不有‘春风不度玉门关’之怨词。”
有人认为,由于缺乏王之涣到过玉门关的证据,其《凉州词》究竟是写其亲到玉门关的观感,还是凭想象的自由发挥,就无法确知,这使得《凉州词》“黄河”与 “玉门关”的关联成为悬疑,到底是“黄河”还是“黄沙”也成了不解之谜。历史上曾经至少有四座玉门关。第一座大约建于西汉武帝时,约废于东汉光武帝建武二十七年,关址在今甘肃省敦煌市西北。第二座大约建于东汉至和帝年间,关址在今甘肃省酒泉地区的玉门镇,距西汉所筑第一座玉门关四百多公里。第三座是隋朝的玉门关,关址在今甘肃省锁阳城。第四座是唐朝的玉门关,关址在今甘肃省锁阳城附近。这几处玉门关,无论哪一座都距黄河有上千里之遥。依王之涣所处时代,他在《凉州词》中所说的玉门关当为唐代的'玉门关,这里也肯定见不到黄河。
王之涣的原作究竟是什么,现在已无从查考,我认为完全无争论之必要。我们只有按照现有的两个版本阅读欣赏。同时,我们还应当为之庆幸,庆幸多了一方宝玉,使诗苑又增加了一枝别样娇艳的鲜花,为我们的文学史又平添了一缕耀眼的光彩。春光是静止的,春风是流动的,“春风不度玉门关”远远强过“春光不度玉门关”。就全诗的整体效果看,王诗的第一句在诗中的作用若论优劣,两种版本实在是难分伯仲。“黄河远上白云间”,开篇一句,诗人挥动神笔,描绘出一张黄河巨幅画卷,随即由近及远一抖而开,将读者的视线一牵万里:汹涌澎湃波涛滚滚奔腾不息的洪水似从远方云端飞来,诗人的笔锋牵引着读者的视线溯流远上,直逼天涯。诗人神思飞跃,“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梅尧臣),化静为动,以动显静,静中含动,动中见静,是静态与动态的统一,是苍凉与广阔的妙合。有人说,“黄河远上白云间”,展示了边地广漠壮阔的风光,意在突出其源远流长的闲远仪态,表现的是一种静态美,其实不是。如果认为诗人在这里是刻意表现黄河的壮丽美,那就破坏了这首诗意境的完整性。诗人写“黄河远上”与“白云”的目的,不在于表现什么美不美,而在于表现其苍凉与广漠。以上所言,只就“黄河远上白云间”这一句而言。单独来看,“黄河远上白云间”的确是个好句子,句与句单挑,无论是意象意境,或是构图摹状,比“黄沙直上白云间”都不知要好多少倍。它意境开阔,莽莽苍苍,显得十分壮美,而“黄沙直上”只是给人荒凉的感觉。同时,“黄河远上白云间”句与下句“一片孤城”,一远一近,一线一点,互相映衬,有一种立体的感觉,而“黄沙直上”句画面比较单调。乍一看,这一句好,只是部分好,不能代替整体好。用到此处就远远比不上“黄沙直上白云间”生动形象,贴切有力。根据哲学的观点:部分制约着整体,甚至在一定条件下,关键部分性能会对整体的性能状态起决定作用。同时,当组成整体的各部分以无序、欠佳的结构形成整体的时候,就会损害整体功能的发挥。根据文章学的观点:主题不能凭空产生,材料是提炼和形成主题的基础。每一部分材料都要在主题的统率下,都要服从主题的调动,受主题的制约。换一句话说就是材料都要积极为主题服务。如果有些部分失败了,整体就会显得有缺陷,不管其他部分写得多么好,这样就成不了完美的作品。绝句共有四句,四句诗就像桌子的四条腿,如果哪一条腿出现问题,哪怕这条不符合尺寸的桌腿是用纯金做成的,也很难使桌子放稳。若论及全诗,从表面上看,“黄沙直上白云间”则更符合此诗之原意,它十分真实地描绘出了西北地区“平沙万里无人烟”(岑参)的荒凉与广漠,为主旨“春风不度玉门关”的抖出铺平了道路。而按常规解释,“黄河远上白云间”对主题虽无任何损伤,但却不能使其增辉,对突出主题只能是束手无策。因为这首诗的主旨是抱怨 “皇恩难到玉门关”(春风不度玉门关)。诗歌向来有“兴寄”的传统,根据诗无达诂的欣赏原则,再看诗人创作此诗时的背景,对理解诗意会有所裨益。开元年间中后期,唐玄宗李隆基虽然已非青春鼎盛,却依然别样风流,倚重宦官,娇宠贵妃杨氏,“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白居易),不务边防,不关心远戍征人疾苦,以致后来酿成安史之乱,铸成滔天大祸。诗人在凉州听到哀怨的笛声后,写下了这首诗,以表达对戍边士卒的同情。
但事情远远不是那么简单。以上只是一般的理解,实属短视浅见。若将眼界再放宽一点,走出山重水复之窘途,迈进柳暗花明之新境,则将又是一番天地。有到过玉门关以及熟知中国西北地理的人常常心生疑窦:玉门关与黄河相离千里之遥,怎能扯到一块儿?我说,这大可不必。这是以常人之眼观之,而非以诗人之眼观之。常人之眼长在脸上,为俗眼凡眼;而诗人之眼长在心上,属仙眼佛眼,能“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陆机)。常人之眼的视域是有限的,而诗人之眼的视域是无限的。须知,古人写诗作赋,或为寄兴寓情,重实言虚,各取所需,只求艺术真实,不为生活所拘;只求诗中意境完美,难顾诗外乱象纷纭。就诗而论,“黄沙直上白云间”远无“黄河远上白云间”之雄浑大气,以王之涣这样诗名盖世的诗人,显然不会选择“黄沙直上白云间”这样平庸的诗句而必取“黄河远上白云间”无疑。并且,像王之涣这样的人赋诗,诗中描绘的不一定机械地照搬实景,而是为了诗的意境,大跨度将黄河和玉门关这两个本不相干的事物横贯起来以渲染诗意氛围,这种异于常人的想象力正是其高超之处,也正是成就其超凡诗名之所在。王之涣属浪漫主义诗派,千里之地,在其眼中,不过是咫尺之遥,且有名句“黄河入海流”为证。再则,古人的语言有异于今天,诗的语言更异于科学论文。诗的语言往往具有跳跃性和多义性,有时为了简练,干脆就将某些句子成分省略。需要特别提醒的是,王之涣的《凉州词》还有一个题目叫《出塞》。若按出塞理解,诗中的主人公就不一定是诗人自己,而是出征的将士。诗人描绘的是一队队将士沿着万里黄河,为国戍边,星夜兼程,跋涉于“平沙莽莽黄入天”(岑参)辽阔瀚海,坚守在“走马西行欲到天”(岑参)云中关山。“黄河远上白云间”,在造句方面和杜甫的“群山万壑赴荆门”、王昌龄的“孤城遥望玉门关”有异曲同工之妙。“群山万壑赴荆门”是说翻越千山万壑,来到荆门访古。“黄河远上白云间”这句诗若要将句子成分补齐,用散文的方式表达,就应该是说出征将士沿着万里黄河直到白云缭绕的天边。这样,这首诗就不存在误传的问题,而关键在于如何理解。如果再和唐人柳中庸的《征人怨》“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参读,所有悬疑就会迎刃而解。这样理解,首句“黄河远上白云间”的意境就远远高于“黄沙直上白云间”。 “黄沙直上白云间”只是浅人之语,而“黄河远上白云间”却是神来之笔。首句若用“黄沙直上白云间”起笔,则此诗最多只能算作佳作,而用“黄河远上白云间” 开局,此诗必成神品无疑。
篇8:凉州词赏析 王之涣
凉州词赏析 王之涣
王之涣是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佳作。让我们一起学习他的这首词-《凉州词二首》
凉州词二首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单于北望拂云堆,杀马登坛祭几回。
汉家天子今神武,不肯和亲归去来。
鉴赏
据唐人薛用弱《集异记》记载:开元(唐玄宗年号,公元713—741年)间,王之涣与高适、王昌龄到旗亭饮酒,遇梨园伶人唱曲宴乐,三人便私下约定以伶人演唱各人所作诗篇的情形定诗名高下。王昌龄的诗被唱了两首,高适也有一首诗被唱到,王之涣接连落空。轮到诸伶中最美的一位女子演唱了,她所唱则为“黄河远上白云间”。王之涣甚为得意。这就是著名的“旗亭画壁”故事。此事未必实有。但表明王之涣这首诗在当时已成为广为传唱的名篇。
诗的前两句描绘了西北边地广漠壮阔的风光。首句抓住自下(游)向上(游)、由近及远眺望黄河的特殊感受,描绘出“黄河远上白云间”的动人画面:汹涌澎湃波浪滔滔的黄河竟象一条丝带迤逦飞上云端。写得真是神思飞跃,气象开阔。诗人的另一名句“黄河入海流”,其观察角度与此正好相反,是自上而下的目送;而李白的“黄河之水天上来”,虽也写观望上游,但视线运动却又由远及近,与此句不同。“黄河入海流”和“黄河之水天上来”,同是着意渲染黄河一泻千里的气派,表现的是动态美。而“黄河远上白云间”,方向与河的流向相反,意在突出其源远流长的闲远仪态,表现的是一种静态美。同时展示了边地广漠壮阔的风光,不愧为千古奇句。
次句“一片孤城万仞山”出现了塞上孤城,这是此诗主要意象之一,属于“画卷”的主体部分。“黄河远上白云间”是它远大的背景,“万仞山”是它靠近的背景。在远川高山的反衬下,益见此城地势险要、处境孤危。“一片”是唐诗习用语词,往往与“孤”连文(如“孤帆一片”、“一片孤云”等等),这里相当于“一座”,而在词采上多一层“单薄”的意思。这样一座漠北孤城,当然不是居民点,而是戌边的堡垒,同时暗示读者诗中有征夫在。“孤城”作为古典诗歌语汇,具有特定涵义。它往往与离人愁绪联结在一起,如“夔府孤城落日斜,每依北斗望京华”(杜甫《秋兴》)、“遥知汉使萧关外,愁见孤城落日边”(王维《送韦评事》)等等。第二句“孤城”意象先行引入,为下两句进一步刻划征夫的心理作好了准备。
诗起于写山川的雄阔苍凉,承以戌守者处境的孤危。第三句忽而一转,引入羌笛之声。羌笛所奏乃《折杨柳》曲调,这就不能不勾起征夫的离愁了。此句系化用乐府《横吹曲辞·折杨柳歌辞》“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蹀座吹长笛,愁杀行客儿”的诗意。折柳赠别的风习在唐时最盛。“杨柳”与离别有更直接的关系。所以,人们不但见了杨柳会引起别愁,连听到《折杨柳》的笛曲也会触动离恨。而“羌笛”句不说“闻折柳”却说“怨杨柳”,造语尤妙。这就避免直接用曲调名,化板为活,且能引发更多的.联想,深化诗意。玉门关外,春风不度,杨柳不青,离人想要折一枝杨柳寄情也不能,这就比折柳送别更为难堪。征人怀着这种心情听曲,似乎笛声也在“怨杨柳”,流露的怨情是强烈的,而以“何须怨”的宽解语委婉出之,深沉含蓄,耐人寻味。这第三句以问语转出了如此浓郁的诗意,末句“春风不度玉门关”也就水到渠成。
用“玉门关”一语入诗也与征人离思有关。《后汉书·班超传》云:“不敢望到酒泉郡,但愿生入玉门关。”所以末句正写边地苦寒,含蓄着无限的乡思离情。如果把这首《凉州词》与中唐以后的某些边塞诗(如张乔《河湟旧卒》)加以比较,就会发现,此诗虽极写戌边者不得还乡的怨情,但写得悲壮苍凉,没有衰飒颓唐的情调,表现出盛唐诗人广阔的心胸。即使写悲切的怨情,也是悲中有壮,悲凉而慷慨。“何须怨”三字不仅见其艺术手法的委婉蕴藉,也可看到当时边防将士在乡愁难禁时,也意识到卫国戌边责任的重大,方能如此自我宽解。也许正因为《凉州词》情调悲而不失其壮,所以能成为“唐音”的典型代表。
其二
这首诗反映了唐朝与北方少数民族政权之间的关系,诗中牵涉到唐玄宗对待突厥问题的一些历史事件。开元(唐玄宗年号,713—741)年间,突厥首领小杀曾乞与玄宗为子,玄宗许之。又欲娶公主,玄宗只厚赐而不许和亲。后小杀问唐使袁振,袁振说:“可汗既与皇帝为子,父子岂合为婚姻?”后小杀遣其大臣颉利发入朝贡献,颉利发与玄宗射猎,时有兔起于御马前,玄宗引弓傍射,一发获之。颉利发下马捧兔蹈舞曰:“圣人神武超绝,人间无也。”后来玄宗为其设宴,厚赐而遣之,最终不许和亲。诗中的后两句通过突厥首领心理活动的微妙变化赞颂了唐玄宗的文治武功,说明其威势足以震慑周边少数民族,对于他们的无理要求坚决按原则办事,决不肯对之妥协以求苟安。
这首诗,从侧面赞颂了唐朝在处理少数民族关系上的有理有节,借突厥首领求和亲的失望而回反映了唐朝的强大,充满了民族自豪感。
篇9:王之涣 凉州词赏析
王之涣 凉州词赏析
诗中承以戌守者处境的孤危,带给人一种强烈的悲凉而慷慨的感觉,是诗人王之涣的佳作。
凉州词二首⑴
其一
黄河远上白云间⑵,一片孤城万仞山⑶。
羌笛何须怨杨柳⑷,春风不度玉门关⑸。
【赏析】
据唐人薛用弱《集异记》记载:开元(唐玄宗年号,公元713—741年)间,王之涣与高适、王昌龄到旗亭饮酒,遇梨园伶人唱曲宴乐,三人便私下约定以伶人演唱各人所作诗篇的情形定诗名高下。王昌龄的诗被唱了两首,高适也有一首诗被唱到,王之涣接连落空。轮到诸伶中最美的一位女子演唱了,她所唱则为“黄河远上白云间”。王之涣甚为得意。这就是著名的“旗亭画壁”故事。此事未必实有。但表明王之涣这首诗在当时已成为广为传唱的名篇。
诗的前两句描绘了西北边地广漠壮阔的风光。首句抓住自下(游)向上(游)、由近及远眺望黄河的`特殊感受,描绘出“黄河远上白云间”的动人画面:汹涌澎湃波浪滔滔的黄河竟象一条丝带迤逦飞上云端。写得真是神思飞跃,气象开阔。诗人的另一名句“黄河入海流”,其观察角度与此正好相反,是自上而下的目送;而李白的“黄河之水天上来”,虽也写观望上游,但视线运动却又由远及近,与此句不同。“黄河入海流”和“黄河之水天上来”,同是着意渲染黄河一泻千里的气派,表现的是动态美。而“黄河远上白云间”,方向与河的流向相反,意在突出其源远流长的闲远仪态,表现的是一种静态美。同时展示了边地广漠壮阔的风光,不愧为千古奇句。
次句“一片孤城万仞山”出现了塞上孤城,这是此诗主要意象之一,属于“画卷”的主体部分。“黄河远上白云间”是它远大的背景,“万仞山”是它靠近的背景。在远川高山的反衬下,益见此城地势险要、处境孤危。“一片”是唐诗习用语词,往往与“孤”连文(如“孤帆一片”、“一片孤云”等等),这里相当于“一座”,而在词采上多一层“单薄”的意思。这样一座漠北孤城,当然不是居民点,而是戌边的堡垒,同时暗示读者诗中有征夫在。“孤城”作为古典诗歌语汇,具有特定涵义。它往往与离人愁绪联结在一起,如“夔府孤城落日斜,每依北斗望京华”(杜甫《秋兴》)、“遥知汉使萧关外,愁见孤城落日边”(王维《送韦评事》)等等。第二句“孤城”意象先行引入,为下两句进一步刻划征夫的心理作好了准备。
诗起于写山川的雄阔苍凉,承以戌守者处境的孤危。第三句忽而一转,引入羌笛之声。羌笛所奏乃《折杨柳》曲调,这就不能不勾起征夫的离愁了。此句系化用乐府《横吹曲辞·折杨柳歌辞》“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蹀座吹长笛,愁杀行客儿”的诗意。折柳赠别的风习在唐时最盛。“杨柳”与离别有更直接的关系。所以,人们不但见了杨柳会引起别愁,连听到《折杨柳》的笛曲也会触动离恨。而“羌笛”句不说“闻折柳”却说“怨杨柳”,造语尤妙。这就避免直接用曲调名,化板为活,且能引发更多的联想,深化诗意。玉门关外,春风不度,杨柳不青,离人想要折一枝杨柳寄情也不能,这就比折柳送别更为难堪。征人怀着这种心情听曲,似乎笛声也在“怨杨柳”,流露的怨情是强烈的,而以“何须怨”的宽解语委婉出之,深沉含蓄,耐人寻味。这第三句以问语转出了如此浓郁的诗意,末句“春风不度玉门关”也就水到渠成。用“玉门关”一语入诗也与征人离思有关。《后汉书·班超传》云:“不敢望到酒泉郡,但愿生入玉门关。”所以末句正写边地苦寒,含蓄着无限的乡思离情。如果把这首《凉州词》与中唐以后的某些边塞诗(如张乔《河湟旧卒》)加以比较,就会发现,此诗虽极写戌边者不得还乡的怨情,但写得悲壮苍凉,没有衰飒颓唐的情调,表现出盛唐诗人广阔的心胸。即使写悲切的怨情,也是悲中有壮,悲凉而慷慨。“何须怨”三字不仅见其艺术手法的委婉蕴藉,也可看到当时边防将士在乡愁难禁时,也意识到卫国戌边责任的重大,方能如此自我宽解。也许正因为《凉州词》情调悲而不失其壮,所以能成为“唐音”的典型代表。
篇10:王之涣《凉州词》赏析
在流传过程中,这首诗曾产生了两个版本,另一个版本的第一句是“黄沙直上白云间”,第四句是“春光不度玉门关”。历代学者对第一句争论尤多。理由主要是在玉门关不可见黄河,只能常见黄沙。并认为,可能是最早传抄时手写草书之“沙”字被人误当为“河”字,之后以讹传讹所致。许多人还以玉门关当地扬风之时常见黄沙连天景象以证“黄沙直上白云间”绘景贴切之妙。关于这句诗,民国时期的藏书家叶景葵认为:“诗句有一字沿讹为后人所忽略者,为《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古今传诵之句也,前见北平图书馆新得铜活字本《万首唐人绝句》,‘黄河’作‘黄沙’,恍然有悟,向诵此诗,即疑‘黄河’两字与下三句皆不贯串,此诗之佳处不知何在!若作‘黄沙’,则第二句‘万仞山’便有意义,而第二联亦字字皆有着落,第一联写出凉州荒寒萧索之象,实为第三句‘怨’字埋根,于是此诗全体灵活矣。”《唐人绝句精华》也说:“此诗各本皆作‘黄河远上’,惟计有功《唐诗纪事》作‘黄沙直上’。按玉门关在敦煌,离黄河流域甚远,作‘河’非也。且首句写关外之景,但见无际黄沙直与白云相连,已令人生荒远之感。再加第二句写其空旷寥廓,愈觉难堪。乃于此等境界之中忽闻羌笛吹《折杨柳》曲,不能不有‘春风不度玉门关’之怨词。”
有人认为,由于缺乏王之涣到过玉门关的证据,其《凉州词》究竟是写其亲到玉门关的观感,还是凭想象的自由发挥,就无法确知,这使得《凉州词》“黄河”与 “玉门关”的关联成为悬疑,到底是“黄河”还是“黄沙”也成了不解之谜。历史上曾经至少有四座玉门关。第一座大约建于西汉武帝时,约废于东汉光武帝建武二十七年,关址在今甘肃省敦煌市西北。第二座大约建于东汉至和帝年间,关址在今甘肃省酒泉地区的玉门镇,距西汉所筑第一座玉门关四百多公里。第三座是隋朝的玉门关,关址在今甘肃省锁阳城。第四座是唐朝的玉门关,关址在今甘肃省锁阳城附近。这几处玉门关,无论哪一座都距黄河有上千里之遥。依王之涣所处时代,他在《凉州词》中所说的玉门关当为唐代的玉门关,这里也肯定见不到黄河。
王之涣的原作究竟是什么,现在已无从查考,我认为完全无争论之必要。我们只有按照现有的两个版本阅读欣赏。同时,我们还应当为之庆幸,庆幸多了一方宝玉,使诗苑又增加了一枝别样娇艳的鲜花,为我们的文学史又平添了一缕耀眼的光彩。春光是静止的,春风是流动的,“春风不度玉门关”远远强过“春光不度玉门关”。就全诗的整体效果看,王诗的第一句在诗中的作用若论优劣,两种版本实在是难分伯仲。“黄河远上白云间”,开篇一句,诗人挥动神笔,描绘出一张黄河巨幅画卷,随即由近及远一抖而开,将读者的视线一牵万里:汹涌澎湃波涛滚滚奔腾不息的洪水似从远方云端飞来,诗人的笔锋牵引着读者的视线溯流远上,直逼天涯。诗人神思飞跃,“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梅尧臣),化静为动,以动显静,静中含动,动中见静,是静态与动态的统一,是苍凉与广阔的妙合。有人说,“黄河远上白云间”,展示了边地广漠壮阔的风光,意在突出其源远流长的闲远仪态,表现的是一种静态美,其实不是。如果认为诗人在这里是刻意表现黄河的壮丽美,那就破坏了这首诗意境的完整性。诗人写“黄河远上”与“白云”的目的,不在于表现什么美不美,而在于表现其苍凉与广漠。以上所言,只就“黄河远上白云间”这一句而言。单独来看,“黄河远上白云间”的确是个好句子,句与句单挑,无论是意象意境,或是构图摹状,比“黄沙直上白云间”都不知要好多少倍。它意境开阔,莽莽苍苍,显得十分壮美,而“黄沙直上”只是给人荒凉的感觉。同时,“黄河远上白云间”句与下句“一片孤城”,一远一近,一线一点,互相映衬,有一种立体的感觉,而“黄沙直上”句画面比较单调。乍一看,这一句好,只是部分好,不能代替整体好。用到此处就远远比不上“黄沙直上白云间”生动形象,贴切有力。根据哲学的观点:部分制约着整体,甚至在一定条件下,关键部分性能会对整体的性能状态起决定作用。同时,当组成整体的各部分以无序、欠佳的结构形成整体的时候,就会损害整体功能的发挥。根据文章学的观点:主题不能凭空产生,材料是提炼和形成主题的基础。每一部分材料都要在主题的统率下,都要服从主题的调动,受主题的制约。换一句话说就是材料都要积极为主题服务。如果有些部分失败了,整体就会显得有缺陷,不管其他部分写得多么好,这样就成不了完美的作品。绝句共有四句,四句诗就像桌子的四条腿,如果哪一条腿出现问题,哪怕这条不符合尺寸的桌腿是用纯金做成的,也很难使桌子放稳。若论及全诗,从表面上看,“黄沙直上白云间”则更符合此诗之原意,它十分真实地描绘出了西北地区“平沙万里无人烟”(岑参)的荒凉与广漠,为主旨“春风不度玉门关”的抖出铺平了道路。而按常规解释,“黄河远上白云间”对主题虽无任何损伤,但却不能使其增辉,对突出主题只能是束手无策。因为这首诗的主旨是抱怨 “皇恩难到玉门关”(春风不度玉门关)。诗歌向来有“兴寄”的传统,根据诗无达诂的欣赏原则,再看诗人创作此诗时的背景,对理解诗意会有所裨益。开元年间中后期,唐玄宗李隆基虽然已非青春鼎盛,却依然别样风流,倚重宦官,娇宠贵妃杨氏,“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白居易),不务边防,不关心远戍征人疾苦,以致后来酿成安史之乱,铸成滔天大祸。诗人在凉州听到哀怨的笛声后,写下了这首诗,以表达对戍边士卒的同情。
篇11:凉州词王之涣 赏析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注释
1.凉州词:为当时流行的一种曲子(《凉州词》)配的唱词。
2.黄河远上:远望黄河的源头。
3.孤城:指孤零零的戍边的城堡。
4.仞:古代的长度单位,一仞相当于七八尺。
5.羌笛:羌族的一种乐器。
6.杨柳:指一种叫《折杨柳》的歌曲。唐朝有折柳赠别的风俗。
7.度:越过。后两句是说,羌笛何必吹起《折杨柳》这种哀伤的调子,埋怨杨柳不发、春光来迟呢,要知道,春风吹不到玉门关外啊!
★ 出塞 古诗
★ 凉州词古诗的意思
★ 凉州词古诗词
★ 《出塞》王之涣

【王之涣凉州词原文及赏析(精选11篇)】相关文章:
王之涣的凉州词译文2023-09-06
马戴出塞古诗2022-11-13
凉州词的诗意王之涣2023-10-31
王之涣《凉州词》阅读训练附答案2022-09-20
凉州词王之涣带拼音2022-10-02
古诗凉州词王之涣拼音2023-02-18
王之涣凉州词加拼音2022-08-19
王之涣写的古诗2023-05-11
凉州词王之涣背景2022-09-21
水调歌头·徐州中秋原文及赏析2023-0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