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李杜诗,读李杜诗陆游,读李杜诗的意思,读李杜诗赏析

时间:2023-03-26 07:31:28 诗词鉴赏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读李杜诗,读李杜诗陆游,读李杜诗的意思,读李杜诗赏析(精选12篇)由网友“Damaoao”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读李杜诗,读李杜诗陆游,读李杜诗的意思,读李杜诗赏析,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读李杜诗,读李杜诗陆游,读李杜诗的意思,读李杜诗赏析

篇1:读李杜诗,读李杜诗陆游,读李杜诗的意思,读李杜诗赏析

读李杜诗,读李杜诗陆游,读李杜诗的意思,读李杜诗赏析 -诗词大全

读李杜诗

作者:陆游  朝代:南宋 濯锦沧浪客,青莲澹荡人。

才名塞天地,身世老风尘。

士固难推挽,人谁不贱贫?明窗数编在,长与物华新。

篇2:读杜诗,读杜诗陆游,读杜诗的意思,读杜诗赏析

读杜诗,读杜诗陆游,读杜诗的意思,读杜诗赏析 -诗词大全

读杜诗

作者:陆游  朝代:南宋 千载诗亡不复删,少陵谈笑即追还。

常憎晚辈言诗史,清庙生民伯仲间。

篇3:读杜诗,读杜诗陆游,读杜诗的意思,读杜诗赏析

读杜诗,读杜诗陆游,读杜诗的意思,读杜诗赏析 -诗词大全

读杜诗

作者:陆游  朝代:南宋 城南杜五少不羁,意轻造物呼作儿。

一门酣法到孙子,熟视严武名挺之。

看渠胸次隘宇宙,惜哉千万不一施!空回英概入笔墨,生民清庙非唐诗。

向令天开太宗业,马周遇合非公谁?後世但作诗人看,使我抚几空嗟咨!

篇4:读杜诗偶成,读杜诗偶成陆游,读杜诗偶成的意思,读杜诗偶成赏析

读杜诗偶成,读杜诗偶成陆游,读杜诗偶成的意思,读杜诗偶成赏析 -诗词大全

读杜诗偶成

作者:陆游  朝代:南宋 一念宁容事物侵,天魔元自是知音。

拾遗大欠修行力,小吏相轻尚动心。

篇5:读杜诗,读杜诗文天祥,读杜诗的意思,读杜诗赏析

读杜诗,读杜诗文天祥,读杜诗的意思,读杜诗赏析 -诗词大全

读杜诗

作者:文天祥  朝代:南宋 平生踪迹只奔波,偏是文章被折磨。

耳想杜鹃心事苦,眼看胡马泪痕多。

千年夔峡有诗在,一夜耒江如酒何,黄土一丘随处是,故乡归骨任蹉跎。

篇6:李贺的古诗对杜诗的承传

李贺的古诗对杜诗的承传

李贺是一位有着强烈创新精神的诗人,他不会简单地模仿某人的诗作,而是取其神韵、得其精髓,也就是说他对前人的学习借鉴多是不露痕迹的,不容易为人所察觉。

前人在谈及李贺诗歌的艺术渊源时,多讲屈原骚赋、李白诗歌对其的影响,将李贺与大诗人杜甫连在一起,探讨李贺是怎样传承杜甫优秀传统这个问题,前人虽有一些论述,但分析的不够深入。本文试以他们的咏马诗为主要例证,来深入探讨李贺诗歌对杜诗的承传。

翻检了几种李贺研究的著作,说到贺诗对杜诗的承传问题时,只是只言片语。如刘衍《李贺诗传》[1]在论述李贺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时,只谈到了杜甫的一些诗句,可以在李贺诗中找到联系,并没有做系统论述。刘瑞英《李贺》[2]只是附带地谈到李贺诗歌受到杜甫的影响,也没有展开来说。这方面的研究之所以少,应与以下两个原应有关:一是李贺诗风与杜甫诗风截然不同。李贺是浪漫主义诗人,诗风更接近李白,故后人常把他们放在一起比较。二是李贺是一位有着强烈创新精神的诗人,他不会简单地模仿某人的诗作,而是取其神韵、得其精髓,也就是说他对前人的学习借鉴多是不露痕迹的,不容易为人所察觉。但不论什么原因,都不妨碍他向杜甫学习作诗的经验和技巧。

杜甫被世人称之为诗圣,李贺除了对杜甫这位诗坛圣人的尊敬外,他们之间还有着一层较他人更为亲密的关系。刘衍先生《读杜甫〈公安送李晋肃〉》一文指出:“杜甫的外祖母,是李世民的孙子李琼之女,外祖母的母亲,也是李世民的亲侄女。从杜母舅家与李唐王朝最高统治者世代联姻这一事实,并联系李贺远祖进行分析,李杜两家很可能有着几代的亲戚关系,而到晋肃这一代,则应是较远的舅表兄弟关系了”。[3]另外,李贺的人生经历和杜甫有很多的相似之处,这都为他在诗歌上学杜提供了可能。具体说来,以下几方面体现了李贺对杜甫的承传:

一、在诗歌的形象塑造上,李贺深受杜诗的影响。

分析他们的咏马诗。杜甫的咏马诗虽然数量不多,但个个都是精品。他笔下马的形象,主要是骏马形象。骏马表现了诗人渴望大展宏图的抱负。杜甫的祖父杜审言曾是朝中重臣,又是文坛著名的“文章四友”之一。这对杜甫的一生有很大影响。诗人的青年时代,政治上他希望有大的作为,实现“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安定的生活、良好的教育,使诗人成长为一个才华横溢的青年,他过着“放荡齐赵间,裘马顺轻狂”的生活。这时诗人的'性情是积极向上的,其马诗也写得意气勃发:

胡马大宛名,锋棱瘦骨成。 竹批双耳峻,风入四蹄轻。

所向无空阔,真堪托死生。 骁腾有如此,万里可横行。(《房兵曹胡马》)

这首诗语言大气毫纵,通过傲骨森严的骏马,把诗人当时那种奋发有为、追求自由的精神状态淋漓尽致地展示了出来。

而李贺的经历和杜甫极为相似,他出身也是名门,年少时即为当时的文坛所瞩目,也有着远大的志向与抱负。在他的咏马诗中,和杜甫一样,以骏马自喻:

此马非凡马,房星本是星。向前敲瘦骨,犹自带铜声。(《马诗·其四》)

大漠山如雪,燕山月似钩。何当金络脑,快走路清秋。(《马诗·其五》)

诗人托物言志,借马抒怀。说自己有如一匹骏马,虽然瘦弱却能力非凡,只要受到重用,定能驰骋疆场,辅助主人建功利业。与杜甫在诗中表露出来的豪情一脉相承。

腊月草根甜,天街雪似盐。未知口硬软,先拟蒺藜衔。(《马诗·其二》)

批竹初攒耳,桃花未上身。他时须搅阵,牵去借将军。(《马诗·其十二》)

前首诗写寒冬腊月,骏马无草可食,不得不用嘴去啃深埋在地下的草根充饥,尽管有剌嘴的蒺藜混杂其中也顾不得了,相反却可以借此来检验一下自己的口劲如何。可见这马并非凡马,它显得多么自信,简直就是少年诗人的化身。“批竹初攒耳,桃花未上身。”化用了杜甫“竹批双耳峻,风入四蹄轻”。用来突出和强调骏马的英姿和神采。一个“初”字,一个“未”字,说明其还幼稚,但仍然可知将来定是匹难得的骏马。廖廖数语,技艺高妙。“他时须搅阵,牵去借将军”可以和杜甫“所向无空阔,真堪托死生。 骁腾有如此,万里可横行。”的描写相媲美。他对杜诗的模仿,无论形似还是神似都达到了一定的高度。一些学者对此也有评价。吴乔《围炉诗话》“即长吉、义山,亦致力于杜诗者甚深,而后变体,其集具在,可考也。”[4]方扶南评《马诗二十三首》云:“先言好马须好饰,犹杜诗‘骢马新卓蹄,银鞍披来好’,以喻有才须称。”贺诗中的骏马也如杜甫笔下的那样激扬向上、英姿勃发。

李贺的咏马诗和杜甫的一样,表面上是咏马,实质上是咏人,咏自身。在咏马中写人,写人又不脱离咏马。人和马浑然一体,营造出物我两契的艺术境界。正是在马的身上,融进了诗人强烈的主观情感,使作品生发出巨大的艺术感染力。

二、李贺在诗的构思上学习杜甫的经验

在此问题上,前人已有论述。钱钟书评李贺《感讽五首·其一》:“写县更诛求,朴老生动,真少陵三吏之遗。”我们只要将杜、李之诗对比着来读,就不难发现,不论是对人物神态、行动、语言的描绘,还是对事件的发生、发展的过程的描述,都采用白描手法,如实地慢慢道来。虽然诗篇少有议论、抒情,但却巧妙地把褒贬、爱憎等情感寓于叙事的字里行间,带给读者以强烈的心灵震撼。

从他们的咏马诗来看,李贺在构思和章法上对杜甫的传承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李贺受杜诗中采用组诗形式和咏马题材相结合的启发,创作了由二十三首马诗合成的大型组诗,对骏马、劣马等各种各样的马的形态、神貌,特别是对其的不同遭际和命运做了生动、具体的描写。二十三首诗,分开可以各自独立成篇,合成组诗后又能对马做集中的艺术反映和表现,而且其间还相互联系,或映衬烘托,或对比鲜明,形成一个统一的艺术整体,使马的形象更为丰富多彩,也使诗的内容更为博大而深厚。二是李贺学习杜甫,写马、咏马只是一种艺术手段和方式,借马喻人,托物言志才是真正的意图所在。王琦在注解《马诗》时说:“《马诗》二十三首,俱是借题抒意,或美,或讥,或悲,或惜,大抵于当时所见各有所比。言马也,而意初不在驰。”二十三首马诗,反映的侧重点各有不同,或写骏马内质不凡,或斥主人使用不当。但在艺术表现上却基本一致,即通过咏马来写人。因此,马成了诗人的化身,打上了诗人身世和思想情感的鲜明印记。

三、在语言的锤炼和虚实手法的运用方面,李贺深得杜甫之真谛

杜甫十分重视诗歌语言的锤炼,时出奇语。他说自己作诗“颇学阴何苦心用”(《解闷十二首·其七》)。他作诗,在锻字炼句上往往煞费苦心。如他在《戏题王宰画山水图歌》中写道:“十日画一水,五日画一石,能事不受相催促,王宰始肯留真迹。”王宰作画如此,杜甫吟诗又何尝不是!因此,杜甫不无骄傲地称自己是“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看他的《天育骠骑图歌》首段便知:“吾闻天子之马走千里,今之画图无乃是?是何意态雄且杰,骏尾萧梢朔风起。毛为绿缥两耳黄,眼有紫焰双瞳方。矫矫龙性含变化,卓立天鼓森开张。”起两句赞叹画马颇似天所乘之千里马的神采风韵,为总说;以下六句详写画马的尾、毛、耳、眼、骨,可谓工笔重彩。李贺继承了杜甫精练语言的艺术传统,并深得其中真谛,因而推敲锤炼,极是认真。李商隐记载长吉母语:“是儿要当呕出心始已尔!”诗人自己也说“长歌破衣襟,短歌断白发”(《长歌续短歌》)。足见他在创作中,炼字、炼句,始极为认真的。例如《马诗·其四》写了这样一匹马:“向前敲瘦骨,犹自带铜声。”前句写马的形态—“瘦骨”,表现马的处境,后句写马的素质—“铜声”。作者不仅从这匹马瘦骨嶙峋的形象中写出马的境遇,而且发挥想象,采用通感的修辞手法,从其形“瘦骨”(视觉)联想其质如“铜声”(听觉),“铜声”二字读来浑厚凝重。其包含的意思也很丰富:铜是金属,其声铮铮,从而生动地显示马的骨力坚劲、内质精良,使马的内在外现为可闻可听的声响;其形象化的技法可以说已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诗人炼字炼句,写马即写自己,深沉委婉地表达了心中怀才不遇的郁闷。

综上所述,足以证明将杜甫和李贺联系在一起进行论述,绝非空泛之谈。李贺从大处着眼,在形象塑造、构思、语言等方面继承了杜甫优秀的艺术传统并加以发展,形成了自己的鲜明风格和个性,在唐代诗坛上独树一帜,影响深远。

篇7:读友人诗,读友人诗杜荀鹤,读友人诗的意思,读友人诗赏析

读友人诗,读友人诗杜荀鹤,读友人诗的意思,读友人诗赏析 -诗词大全

读友人诗

作者:杜荀鹤  朝代:唐  体裁:五律   君诗通大雅,吟觉古风生。外却浮华景,中含教化情。

名应高日月,道可润公卿。莫以孤寒耻,孤寒达更荣。

篇8:李贺诗赏析

李贺诗赏析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苏小小墓

幽兰露,如啼眼。

无物结同心,烟花不堪剪。

草如茵,松如盖,

风为裳,水为佩。

油壁车,夕相待。

冷翠烛,劳光彩。

西陵下,风吹雨。

梦天

老兔寒蟾泣天色,去楼半开壁斜白。

玉轮轧露湿团光, 鸾佩相逢桂香陌。

黄尘清水三山下,更变千年如走马。遥望齐州九点烟, 一泓海水杯中泻。

老夫采玉歌

采玉采玉须水碧,琢作步摇徒好色。

老夫饥寒龙为愁,蓝溪水气无清白。

夜雨冈头食榛子,杜鹃口血老夫泪。

蓝溪之水厌生人,身死千年恨溪水。

斜山柏风雨如啸,泉脚挂绳青袅袅。

村寒白屋念娇婴,古台石磴悬肠草。

雁门太守行

黑云压城城欲摧, 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 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 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 提携玉龙为君死。

李凭箜篌引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高轩过

作者:李贺

韩员外愈皇甫侍御湜见过因而命作

华裾织翠青如葱,金环压辔摇玲珑。

马蹄隐耳声隆隆,入门下马气如虹。

云是东京才子,文章巨公。

二十八宿罗心胸,元精耿耿贯当中。

殿前作赋声摩空,笔补造化天无功。

庞眉书客感秋蓬,谁知死草生华风。

我今垂翅附冥鸿,他日不羞蛇作龙。

赏析

奉命之作不容易写好,但李贺这首诗却深得读者的赞赏。更受到韩愈、皇甫湜的赞赏。一位青年人在“文章巨公”“才子”的面前,文不加点,一口气写下了这样一首气象万千、结构谨严、想象丰富的诗歌。

整首诗分成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写韩愈、皇甫湜来访时的气派。先从他们的服装、马饰写起:那华丽的服装织锦如翠,浮青飞绿,虽然官品不高,但显得如此华贵高雅。接着写他们车马装饰的豪华,金环装在马辔上,马颈上金铃在摇动着,玲珑悦耳,声音清脆。而马蹄声像隆隆雷声,充溢耳际。这里还用夸张的手法,把韩愈、皇甫湜下马入门的情景突现出来,“气如虹”那气势如长虹从天际落下,这是十分大胆的想象,十分热情的夸张。通过服饰气派的描写,把韩、皇甫二人出场时的场面渲染得淋漓酣畅,先声夺人;未见其人,先感其气势。

经过对场面的渲染,两位名公出场了。这是人们常说的赫赫有名的东京才子、文章巨公。这两句不规则的短句,写出了诗人惊喜的心情和敬佩的情感。在惊喜、敬佩的心情下,诗人刻画了二位名公的内在之美。他们心襟开阔,知识渊博,把整个宇宙天地都包容于胸腹;生性耿直,品质磊落,好像天地间的`精华正气集中于心中。诗人李贺对韩愈、皇甫湜二人的评价是极高,再加上夸张,设想新奇的艺术手段,就使二人的伟大人格与崇高品质给读者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他们不但有伟大的人格、崇高的品质,而且有卓越的才能,他们应诏在大殿之前作赋,声震天幕;他们的创作才能可补宇宙自然所不足,可以说是胜似天功。

这一层是诗人对二位当代名公的赞颂,他大笔渲染,浓墨重彩,把读者带进了二位名公内心世界的殿堂中去,观赏到它们的全部壮观的景象,谛视着它们巍然矗立的资质。它们庄严、雄伟,洋溢着一种崇高美。但要注意的是,这当然不仅仅是对二位名公的礼赞,更是对诗人所追求的理想人格的称赞。从这里读者可以看到诗人理想的追求,他希望遇到这样的理想人物,也渴望把自己塑造成拥有这样品格的人。

“庞眉书客”是李贺的自称,“感秋蓬”是说自己感到已经像秋天的蓬草那样,面临着枯萎的命运,看不见希望;也就是像下句所讲的“死草”,濒临死亡的小草。从诗人李贺会有这样悲观的思想情绪看来,这首诗应该是李贺参加进士考试之后写的。

这次考试对李贺的打击是太大了。李贺从此以后,就经常感到绝望。这里“感秋蓬”就正是诗人绝望情绪的流露。在绝望之中两位名公来访,恰似吹来一陈春风,洒来一阵甘露。“谁知死草生华风”,是诗人绝处逢生,看到希望,看到光明前景的喜悦心情的抒发。“谁知”—— 出乎意料之处,“死草生华风”—— 垂死的小草在春风吹拂下又欣欣向荣了。这一比喻生动、贴切,使诗人的欣愉心情跃然纸上。

最后两句是展望日后得到二位名公的提携,定能施展一番抱负。他把自己喻为斗败的鸟,把韩愈、皇甫比为高飞天空的大鸿,一旦败鸟攀附大鸿,定会展翅腾飞,蛇变成龙。诗人对二位名公企望很高。这一层表述自己的希望,情真辞切,但仍有诗人鲜明的性格,他虽然恳切地希望能得到二位名公的提携,但对自己还是比较自负自信,字里行间不卑不亢。从这里读者可以看到李贺的性格。

这首诗虽然是一气呵成的,但经过精心的构思,感情丰富,跌宕多姿,想象新奇。

篇9:赏析李贺诗

赏析李贺诗两首

李贺的两首诗《古悠悠行》及《马诗二十三首(选四)o其九》进行分析,从中品味诗人的政治情怀与抱负。

古悠悠行

白景归西山,碧华上迢迢。

今古何处尽,千岁随风飘。

海沙变成石,鱼沫吹秦桥。

空光远流浪,铜柱从年消。

这是一首借古讽今的诗,从日月更替,沙石互易的宇宙变化入手,指出“白景归西山”是永恒不变的自然规律,借慨叹秦皇汉武用以求仙的石桥,铜柱早已随年华的流逝而消失,讽刺当今统治者拜神求仙纯属虚妄。

“白景归西山,碧华上迢迢”两句写景,太阳拖着长长的影子落向西山,碧绿的夜空中白云万里,意境空而远,交代了自然变化的规律。李贺诗中的描写有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善于将色彩表现得奇特而鲜明,用特殊的设色来渲染,创造意境,为全诗的主题服务。此句,从红色的太阳的讲起,碧绿的天空,谈谈的白云,作者将几种颜色集中到一起,不但没有重叠的感觉,反倒觉得色彩明快。

“今古何处尽,千岁随风飘”恰似点题“古悠悠行”, 日月循环,从古道今都没有尽头。千年的时间过的飞快,宛如一阵疾风,瞬间而逝。诗人站在另一高度窥视人生,传达了吾生须臾,宇宙无穷的亘古不变的哲理。

接着诗人发挥其奇特的想象,“海沙变成石,鱼沫吹秦桥”细小的海沙变成了巨大的岩石,秦始皇修筑的石桥已变为鱼儿出没的场所。鱼儿吐着泡沫在石桥下自由自在地悠游,来写世间的沧海桑田宇宙的不停变化。语言清新明快风格爽朗,给人一种清新自然的感觉,却又寓意颇深极具讽刺意味。李贺的诗歌在进行叙述描写时又善于运用奇特的想象,对客观事物作出生动奇妙、生动的比喻,使诗中所刻画的事物,形象极其鲜明,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空光远流浪,铜柱从年消”最后两句说时光飞逝,汉武帝求长生的铜柱早已不见踪影。这里是借用典故汉武帝刘彻晚年轻信方士的胡言,以为饮服和着玉屑的露水,就能长生不老,因而在长安建章宫造神明台,台上铸有金铜仙人,手捧铜盘,承接高空的露水。诗人用次来讽刺当朝统治者惑于神仙之说,不理朝政。《古悠悠行》是一首借古讽今的诗,从日月更替,沙石互易入手指出“白景归西山”是永恒。

全诗意境优美,韵律有致,白景、西山、碧华、海沙、石、鱼沫、铜柱勾勒出一幅美丽的'图景,却又蕴含深意,以景起兴,借古讽今,押韵使得诗歌朗朗上口。

诗人用典故劝谕当政者关心政治关注民生而不要将注意力放求神上面,历朝历代的开明的、暴戾的君王都在求神这条路上消失了。李贺虽然在仕途的路上屡遭坎坷,但是仍然没有放弃,整个国家放弃了他,他仍然心系君王,这一点与屈原有相似之处。在手法上,李贺对屈原和李白的浪漫主义的传承和发展,在此诗中,诗人为读者勾画了天高地远的景象,从空间和时间上都显示了空旷的精神,诗人的心胸如同这开阔的天地一样,包容一切。在李贺的《马诗》中读者可以看出李贺对于当政者对于人才的抛弃的不满,但是自本诗中,诗人仍旧重拾胸怀天下的气魄,劝谏君王。

马诗二十三首(选四)

其九

叔去匆匆, 如今不豢龙。

夜来霜压栈, 骏骨折西风。

《马诗》是通过咏马、赞马或慨叹马的命运,来表现志士的奇才异质、远大抱负及不遇于时的感慨与愤懑,其表现方法属于比体。而此诗在比兴手法运用上却特有意味。

这是一首托物言志诗,作者以骏马自喻,表现了一种怀才不遇的无奈。

前两句叔去匆匆,如今不豢龙是说深知龙性、善养龙的叔早已不在了,如今已经没有善于喂养龙的人了。这两句是用典。叔是传说中善于养龙的人。借叔已去,感叹事无伯乐。“匆匆”二字体现了作者对叔不在的无限惋惜与极度无奈。如今不豢龙表示对于世人不识才子的讥讽。

“夜来霜压栈,骏骨折西风”两句借马抒情:黑夜降临时冰霜压向马厩,骏马被寒风吹得筋骨都要折断了。《马诗》其一云:“龙背铁链钱,银啼白踏烟。无人织锦,谁为铸金鞭”“谁为铸金鞭”二句的慨叹与“骏骨折西风”表达的是同一个意思,就是期盼当政者把良马当良马对待,以效大用。以自然环境的恶劣暗喻政治环境的昏暗,有志在千里的骏马,因无人赏识,也只能拴在寒风凌冽的破马棚里,李贺自己不也就是这样一匹西风中的骏马吗?

“夜来霜压栈”中的“压”有压迫之意,让人读后徒生压迫沉重之感,诗人生活与一个不得志的年代,而古代的知识分子向来是先国后家,将民族的、国家的责任主动的承担起来,但是诗人空有报国之情,却无报国之门。这种“压”不仅来自诗人自我的约束更多的外在环境给自己的压力――一种压抑人才,排挤人才的压力。“骏骨折西风”中的“折”字是折断之意,“折西风”意为“在西风中折断”,被折断的不仅是骏马的脊骨更是作者一腔报国的热心、热情。骏马是被无情的西风折断的,西风并不识骏马的威力,但是世人有眼,诗人也早有诗名但是仍然处处碰壁,以一小官聊慰远大的志向,对诗人来说是一种亵渎和侮辱。在诗中诗人李贺用“西风”来比喻当政者,来说明他们的目不识丁。

李贺从少年时代开始就把自己的主要精力贯注于诗歌创作,并表现出为世所重的才华。但嫉恨他的人,借口他父亲名晋肃,“晋”与进士的“进”同音抓住避家讳不放,说他不可参加进士考试,切断了他仕途上进的唯一出路。后来他虽然在京城里做了管宗庙祭祀司仪一类事物的奉礼郎,终因官卑职冷,不能施展抱负,三年毅然托病辞官回乡。在封建制度的摧残下,李贺一生怀才不遇,遭逢坎坷,政治理想始终无法实现。

时事维艰,当李贺面对宦官专政,藩镇割据等日益深重的社会危机,当坎坷的人生与被剥夺施展抱负的痛苦拧结在一起的时候,他写下如此充满忧郁和悲愤的诗篇也是必然的。

全篇虽仅有四句话,但寓意较深刻,讽刺了当时统治者对人才的弃置,抒发了内心的愤慨,前两句押韵,简洁明快,后两句语言凝重,格调沉郁,从龙到马,选择新的寄托之物来承担复杂而丰富的情感,物象与心象之间的链接,使诗产生了跳跃性的节奏。

篇10:杜诗,杜诗乾隆,杜诗的意思,杜诗赏析

杜诗,杜诗乾隆,杜诗的意思,杜诗赏析 -诗词大全

杜诗

作者:乾隆  朝代:魏晋 杜诗于我有何缘,每一见之不忍舍。

寒为衰日可宜冬,暑作雄风足消夏。

于唐拔尔轶卢骆,在汉绰然媲班马。

清词丽句空古今,一一皆从性中写。

呜呼今而有其人,磬折吾当拜风下!

篇11:吴小如先生教我读杜诗

吴小如先生教我读杜诗

记得十余年前,读到叶嘉莹先生怀念其师顾随先生的文章,文中特别谈了顾随先生的古典诗歌教学,有一段文字给我留下深刻印象:

先生之讲课往往旁征博引,兴会淋漓,触绪发挥,皆具妙义,可以予听者极深之感受与启迪。我自己虽自幼即在家中诵读古典诗歌,然而却从来未曾聆听过像先生这样生动而深入的讲解,因此自上过先生之课以后,恍如一只被困在暗室之内的飞蝇,蓦见门窗之开启,始脱然得睹明朗之天光,辨万物之形态。

真令人无限神往。我三复斯言,一面感慨前辈大师讲课的一任神行,一空依傍;一面又叹息自己没有福分,不得“开悟”,未能赶上这样的好老师。

不过我还是十二分幸运的,后来有机会拜在心仪已久的吴小如先生门下,追随先生研治古典文学(主要是诗歌和戏曲)。很多老一辈的学者教授,著作等身,蜚声学林,却不一定擅长讲课和授徒;而我的老师吴小如先生则是既在学术研究上成就卓著,同时又极善教学的一位两方面兼擅的难得“全才”。我虽早就知道先生的课堂是非常“叫座儿的”,可惜先生早已于1991年退休,所以我没有系统听过先生讲课,并一直引为平生憾事。然而,一次偶然的请教,却让我弥补了这个大遗憾。 的春夏,先生为我开了一个学期的小灶,在家里给我讲授杜诗(同时听讲者,还有社科院的刘宁老师等)。

事情的起因是,20的春季学期,学校安排我给学生开杜诗的专题课,这让我非常惶恐,同时对我也是一个挑战。近年来,我在教学和科研上,一遇到问题和困难,首先想到的就是先生;而他老人家每每诲人不倦,给我的启发和教导亦最多最大。记得我开《文心雕龙》选修课时,就曾趋庭受教,咨询过先生。后来老人家不放心,又专门打电话指导我,竟在电话里讲了足足一个钟头,直到我的手机没电。这次要讲杜诗,我不由自主地想到先生这个“坚强后盾”,赶紧跑到先生家“求计”,企盼他能金针度人。说明来意后,先生竟慨然说:“我总算对杜诗还有兴趣,你去给学生开杜诗专题课,我还不放心。这样吧,我先给你系统讲一遍,你再去给学生讲,这就保险了,叫做‘现趸现卖’。”我听了欣喜异常,一时都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同时又担心先生的身体,生怕累着老人家。不过,看着先生饶有兴致的样子,再加上自己求教的迫切,还是盼望早日实现这桩好事。

按照先生的指示,我先拉了一份讲授杜诗的篇目。毕竟杜诗有一千余首,只能撮要精讲。先生在我提出的篇目基础上,略加增删,就在年农历正月初五那天,正式“开锣”了。每周讲授一次,先后15次,共计讲杜诗八十余首。听先生讲诗,真是一种艺术享受,謦咳珠玉,启人心智,一个学期下来,我徜徉在杜诗的艺术世界里,时有妙悟,同时也圆满完成了学校的教学任务,诚可谓两全其美的佳事。

吴小如先生的杜诗是得过名家传授的。如同演戏,内行素来讲究“实授”(即指得到有根有据、实实在在的传授,而非向壁虚构、逞能臆造者可比)。太老师玉如公对杜诗就颇有研究,先生秉承家学,对杜诗一直怀有浓厚兴趣。在读大学时,先生系统听过俞平伯先生和废名先生讲授杜诗,可谓渊源有自。我还曾在浦江清先生签名送给先生的《杜甫诗选》里,看到先生用蝇头小楷密密麻麻地抄写了许多前人的评论,足见先生对杜诗所下的功夫很深。在前辈老师的指点下,加上自己几十年濡染浸淫其中,先生之于杜诗,自然有独到的新见和胜解。先生在给我讲授时,屡屡提到,某句诗、某个字玉如公怎么讲,俞平伯先生怎么讲,废名先生又怎么讲;而在师辈的基础上,先生又加以按断,或补充,或引申,或径直提出自己的新见。这既看出先生对老师的尊重与爱戴,同时也显出学术的继承与创新,学术薪火就是这样一代一代传下去的。比如,先生讲《望岳》首句“岱宗夫如何”之“夫”字,先引了清人翁方纲和俞平伯先生的讲法,再加以生发:

在文章中,“夫”是一个开端虚词,诗里很少用。杜甫却用了,但又未用在句首,而是用在中间,这已是有创造性的用法了。它有指代关系,即主语的岱宗,也就是泰山。把“夫”字用在第一句,不仅可笼罩全篇,有气势,而且起到感叹作用,加重语气作用。当然这要与“如何”连用才有这种作用。但,我们不妨试着改一下,比如说用“其”字,或竟用“彼”字,乃至“果”、“竟”,都没有这个“夫”字好,不如“夫”自然妥帖,而且顺理成章。这就是杜甫的功夫,杜诗的特点了。

仅一个平常的虚词“夫”,先生就像层层剥笋一般,深入浅出地道出了其中的精妙之处。不是辨析精微,感受敏锐,恐怕是不能如此准确地搔到痒处的。从讲诗即可看出先生治学问和教徒弟的路数,先“照着讲”,再“接着讲”,先生研治杜诗的途径是在转益多师、祖述前人的深厚基础上开花结果的。

据我粗浅的体会,先生讲授杜诗的一大特色,在于贯彻了他一贯的'治学理念,即“治文学宜略通小学”。诗词看重感发兴会,但一味跟着感觉走,则难免束书不观、游谈无根之弊病。先生讲诗,首重文献。先生昔年曾给讲诗词立下五个前提条件,即通训诂、明典故、考身世、查背景和揆情度理,我以为这是读诗、谈诗、教诗的不刊之论。不通字句、不知人论世、不以意逆志,则根本无法对诗词有惬心贵当的理解和把握。传统“小学”,看似离诗词很远,实则是深刻解读诗词的津梁和工具。音韵、训诂、校勘,哪一项都会影响我们对诗词精华妙义的探寻和解说。先生在讲《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时,重点谈了“丈人试静听”之“静”字。按,“静” 字《说文》作“审”解,吕忱《字林》作“靖”,是假借字。先生指出,仇注引鲍照诗,非最初者,应引刘伶《酒德颂》“静听不闻雷霆之声”,而诗中之“静听” 乃谛听、细听之意。由此生发开去,先生又提到《夜宴左氏庄》里“衣露静琴张”之“静”字,还附带谈了“静”、“靖”、“净”诸字的区别和关系,可谓见微知著,举一反三。有时,看似寻常的诗句却大有讲头,不可轻易略过。《春望》的“烽火连三月”向有几种讲法,先生认为“三月”是虚指,而非实指,并引清人汪中《释三九》为证,说明“烽火连三月”是指打仗已经很长时间,其解说最为通脱有理。又如先生释《佳人》“万事随转烛”之“转烛”为走马灯,指世事变幻莫测,也令人信服。

当然,读诗光靠文献学是远远不够的,“小学”之于诗歌,只是坚实基础;对于解诗、讲诗而言,另一个重要方面,在于灵心善感,即要有诗人的敏锐和哲人的妙悟。先生本人恰是个具有古诗人气质的“今之古人”,他本人的旧诗作得极好,更培养了对诗词极敏锐的感悟和极深沉的理解,所以他讲起杜诗来举重若轻,往往能抉出诗里最精髓的内涵,得前后照应、左右逢源之妙。先生讲诗,屡屡提到“文学细胞”一词,而一个人是否具备“文学细胞”,恰在读诗、解诗时最能表现出来。那种不悟诗旨、死于句下的笨伯,最为先生所不取。譬如先生讲《夜宴左氏庄》第一句“林风纤月落”,一定是“林风”,而不能作“风林”。盖“风林”乃刮大风,破坏了整首诗的意境;而“林风”为徐来之轻风,恰与“纤月”搭配熨帖,故而先生说写诗、讲诗里也有辩证法。又如《醉时歌》“灯前细雨簷花落”一句,先生特别强调“灯”、“簷”不能互换,并以《醉翁亭记》“酿泉为酒,泉香而酒冽”作类比,说明缺乏文学细胞者不知变通、拘泥于庸常事理的弊病。同理,《哀江头》之“一笑正坠双飞翼”比“一箭”强胜多多;而《春夜喜雨》“花重锦官城”之“重”,绝非沉重之重,实为茂盛、缤纷之意。这些看似细微寻常之处,若无灵思睿智,实难有准确的解说和品赏。

先生讲杜诗,不是照本宣科,一首首、一句句地死讲,而是有详略主次的。先生兼顾到杜甫一生的几个阶段,挑选最有代表性、最有艺术感染力的作品加以讲授,把诗讲深讲透。先生还特别注重讲授中点、线、面的结合,不仅就杜论杜,而是以老杜为枢纽轴心,上挂下联,附带谈一些有关诗歌发展嬗变的宏观问题。杜诗虽为唐诗之一家,然而尝鼎一脔,关注老杜的前后左右,则对一部中国诗歌史思过半矣。现在回忆起来,先生以老杜《玉华宫》为例,谈唐宋诗之别,说明杜诗怎样开宋诗门径,是非常精彩的一课。先生认为,宋诗的几个主要特点,诸如描写工细、夹叙夹议、正反面参杂着写,都从老杜那里承袭而来,而《玉华宫》恰是理解宋诗的一个极佳范本。先生是带着感情来讲这首诗的,诗中的那种今昔之感、沧桑之虑,乃是人人皆可感同身受的普遍情感,故而最能打动人心。先生动情地说,杜甫是一个过客,其实人人都是过客,每个人都只看见历史的一部分。人生如旅途,旅途也翻过来像人生,自己在旅途中奔波,恰如鲁迅说的“过客”。面对无穷的宇宙,每个人看到的只是一个短暂的片段,如果一个人只看到他的眼前、名利,就不会有那种“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的境界。听罢先生的讲授,我久久沉浸在诗的意境中,回味诗里诗外的滋味,竟也怆然泫涕……

在讲授中,先生以 “订讹传信”为重要宗旨,同时注意启发学生,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以收教学相长之效。对于杜诗的种种不同说法,先生往往一一罗列,再加按断,摆事实,讲道理。先生从不强人从己,而是揆情度理,以理服人。杜诗名作《月夜》里的“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一联,很多人解释成描写杜甫的妻子,写其月下容貌之美;而先生坚定地认为此联是写嫦娥,用以指代月亮。先生最早是听俞平伯先生这样讲的,并一直坚持之。先生认为,李商隐“月中霜里斗婵娟”、苏轼“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周邦彦“耿耿素娥欲下”,都是通过描写嫦娥写月亮。先生还找到北宋末年李纲《江南六咏》之三“江南月,依然照吾伤离别,故人千里共清光,玉臂云鬟香未歇”说明“玉臂云鬟”是描写月亮。我起初也认为此联是老杜写妻子,但在听了先生的讲授后,极感兴味,有一新耳目之感,于是试着去查找一些与月亮有关的诗词,结果愈发认同先生的说法。我发现南宋张元干《南歌子》一阙可作为先生之说的有力证据。词云:

凉月今宵满,晴空万里宽。素娥应念老夫闲。特地中秋著意、照人间。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休教凝伫向更阑。飘下桂华闻早、大家看。

张元干把杜诗一字不差地用在词里,径直指月。我高兴极了,把这首词抄给先生看,他也非常高兴,认为很有说服力。

我还想对先生的教学多谈几句。因为自来研究先生学术成就者多,而对先生同样取得卓越成就的教学,则缺乏评述。我笔拙学浅,不能准确概括先生的教学艺术,故引周汝昌先生评价顾随先生教学的话:

我久认为课堂讲授是一门绝大的艺术,先生(指顾随)则是这门艺术的一位特异天才艺术家——凡亲聆他讲课的人,永难忘记那一番精彩与境界。

在周先生眼里,顾随先生的教学是最棒的;余生也晚,在我眼里,吴小如先生的讲课是最精彩的,而且是能带给人艺术享受的。我觉得,先生教学的一个重要特点在于擅长联想和譬喻。就诗讲诗,有时难免“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而活泼的譬喻,机趣的联想,则让人豁然开朗,时有妙悟。先生讲杜诗时,往往“思接千载,视通万里”,杜诗的风格不妨拿来和辛稼轩词作比较,杜诗的境界不妨联想到陶王韦柳的田园山水诗;甚至在先生那里,诗人和唱戏的艺人也发生了奇妙的关联,杜诗《赠卫八处士》的感人之处竟和京剧“四大名旦”之一程砚秋《红拂传》的唱腔有异曲同工之妙。记得先生在讲老杜的名作《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时,重点谈了杜诗的“沉郁顿挫”。先生先从字面解释何谓“沉郁顿挫”,然后生发开去,说程砚秋唱腔的佳处在于有顿挫而无棱角,而杜诗就有转折,一层深似一层,引人入胜,但又不让人看出棱角来。接着,先生把话题进一步荡开,谈宋词,以宋词为例来说明“沉郁顿挫”,诸如宋词豪放与婉约的风格、周邦彦何以被称为 “词中老杜”、辛弃疾《摸鱼儿》之沉郁曲折……先生谈起来如玉盘迸珠,如飞花粲齿,令人对杜诗“沉郁顿挫”的理解如拨云见月般豁然开朗,给人的印象极为深刻。又如先生在杜诗里特地讲了一首四平八稳的《登兖州城楼》,而选此诗只为说明杜甫的天生异秉,在讲授时,先生的思路开阔极了,侃侃而谈:

我从年轻时就说,李白不好学,学不好画虎不成。因为天才纵逸,好比天生一条好嗓子的演员,凭天赋,怎么唱怎么有。杜甫其实也是天才,可是他表现的是作诗的法度、规范。天才不够的人,可以有章法可循,像《登兖州城楼》诗就可以摹仿,有一定的款式路数。但这样入门可以,如果一点没有诗才,当然成不了杜甫。谭(鑫培)、余(叔岩)、梅(兰芳)、程(砚秋)就是走杜甫在诗歌创作上的路,这也可以出杨宝森。李贺的诗像海派,好也好极了,就是有点卖弄。如果学言菊朋,弄不好就成了卢仝、贾岛。

这一通大议论,不懂京戏者,可能如坠五里雾中,不得要领;而深谙京戏者,则叹服先生触类旁通的能力和类比的准确恰当。再如《房兵曹胡马》和《画鹰》都是咏物诗,一首写真马,一首写画鹰,先生就把两首作品比照着来讲。《宾至》、《客至》亦是如此。先生讲杜诗《兵车行》的“车辚辚,马萧萧”,马上联系到杜诗《出塞》的“马鸣风萧萧”和李白《送友人》的“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还有《易水歌》“风萧萧兮易水寒”,数句皆用“萧萧”,但训诂、气氛乃至意境都有所不同,先生娓娓言来,细细剖析,令人得以领略诗词用语的微妙精细。

先生那一辈人的经历极其坎坷,而先生“能近取譬”,善于以自身的丰富阅历来比附杜诗。在讲《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时,先生以半个多世纪的看戏经历为例。抗战前,才十几岁的先生就是武生泰斗杨小楼的“粉丝”,崇拜得不得了,但杨小楼1938年就故去了,再也看不到他的戏了,实在遗憾。之后国家就陷入长期的战乱,抗日战争,三年内战……解放当然是大好事。1979年末,俞平伯先生主持的昆曲研习社复社,复社专场演出的大轴是《挑滑车》。先生被邀去看戏,结果发现《挑滑车》是杨派传人王金璐所演,中规中矩,典型犹存,遂欣喜异常,感慨万端。试想,从1937年至1979年,这中间经过多少沧桑变幻,几十年如白驹过隙,劫后竟在舞台上看到王金璐,演的全是地道杨小楼路子,能不让人激动万分么?先生一下就联想到杜甫当年看了公孙大娘,又看李十二娘,实实在在就是类似的感情。先生调侃说:“这首杜诗甭讲了,就把我看戏时的心情传达给诸位,就知道杜甫是什么心情和感受了。”妙哉斯言。

先生讲杜诗时,已是望九高年,犹能神完气足,真是一个奇迹。先生讲课时就像一个敬业而投入的演员,不惜力,有激情,开始时闲闲引入,渐进佳境,先生讲得酣畅,学生听得痴醉。先生似乎有引导学生随其喜怒哀乐的神异本领,让师生共同沉浸在诗歌的妙境中。我常思听先生讲诗犹如观赏一张巨幅山水,画上有怪石、瀑布、云海、佳树,内涵丰富极了,而在精彩的勾勒点染之中,又有几处奇峰突起的地方,既让观赏者得到整体的宏观美感,又在细微处精雕细摹,给人留下甘美的回味。先生往往一讲两三个钟头,中间从不停顿,有时我们提醒他略停一停,喝口水,休息一下,可是先生表示讲诗不宜“断气儿”,坚持讲完再休息。先生讲时固然神采飞扬,但讲完后,则不免露出疲惫。看着老人家瘫坐在椅子上的样子,我着实心痛。是什么力量让一个望九老人仍然循循善诱地给学生讲课?我觉得是对学术的执著和学生的爱。先生虽然退休多年,且长期被外人难以想像的繁冗家事所累,身心交瘁,可是他的内心深处仍然深深眷恋着讲坛,并以传道、授业、解惑为人生最大快乐。

古语云:“授人以鱼,三餐之需;授人以渔,终生之用。”先生教我读杜诗,自非授人以鱼,而是授人以渔,让我终生受用不尽。我既得到一次亲承音旨、启迪灵智的绝佳学习机会,同时又经历了一番非常愉快的艺术享受。我永难忘怀先生讲授的精彩和境界,终生感念先生对我的厚爱和教导。

篇12:读诸家诗,读诸家诗杜荀鹤,读诸家诗的意思,读诸家诗赏析

读诸家诗,读诸家诗杜荀鹤,读诸家诗的意思,读诸家诗赏析 -诗词大全

读诸家诗

作者:杜荀鹤  朝代:唐  体裁:七绝   辞赋文章能者稀,难中难者莫过诗。

直应吟骨无生死,只我前身是阿谁。

论诗翻译

独坐敬亭山古诗

独坐敬亭山 古诗

常识小学作文

怀杜甫作文

友情诗

初中七年级语文《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教案

小学语文文学常识介绍

李白《相和歌辞·胡无人行》全诗翻译赏析

陆游的诗歌有哪些

读李杜诗,读李杜诗陆游,读李杜诗的意思,读李杜诗赏析
《读李杜诗,读李杜诗陆游,读李杜诗的意思,读李杜诗赏析.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读李杜诗,读李杜诗陆游,读李杜诗的意思,读李杜诗赏析(精选12篇)】相关文章:

小学生必知文学常识2022-05-04

唐诗之《天末怀李白》2022-08-23

陆游的诗歌2022-05-06

范文 良善 译文2022-05-06

古人到底怎么评价杜甫和李白2023-07-20

古诗词《粉》原文及作者简介2022-08-13

杜甫是什么朝代的2024-05-17

感恩的古诗名句:《游子吟》诗词鉴赏2022-05-08

白居易诗歌的艺术特色2022-05-07

《赠孟浩然》及《解闷其六》阅读赏析2023-05-03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