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的高二作文

时间:2022-12-17 17:57:31 高二作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杜甫的高二作文(精选17篇)由网友“丹珠儿”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汇总后的杜甫的高二作文,欢迎参阅,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杜甫的高二作文

篇1:杜甫的高二作文

杜甫的高二作文

是谁,在白露横江的异乡秋夜里,吟唱出一句别有滋味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是谁,在芳草萋萋的孤城下,叹息出一句悲情万丈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是谁,在竹林深处的茅屋下啜泣出一句“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杜甫,你的诗,简简单单,清清浅浅,却一语道破了天机。你的人,襟怀豁达,志向高远,教会了我很多道理。

读你,便是读赤子之情。

你少年有志于学,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你胸怀大济天下苍生的理想,“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你怀抱着一展宏图的志向,“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可是,那个政治黑暗,谄人横行的时代无情地粉碎了你辅助君王,兴国安邦的梦想。你的仕途多舛偃蹇,你的国土烽火连年,你的身世雨打浮萍,可是天长地久有时尽,爱国绵绵无绝期。身居庙堂,你竭忠尽智以事其君,人处江湖,你心里装的笔下写的全是苍生社稷,“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字里行间洒满了对国家的一片赤诚之心,你令我敬仰。

读你,便是读绵绵友情。

渡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忧愁。与李白相遇,你觅得人生一知己,于是惺惺惜惺惺,于是乐游山水,于是饮酒作赋。“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你情比天高,义比海深。二人相去千里,各奔东西,你朋友情分在双肩,从那“故人入我梦,邀我长相忆”,从那“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都在昭示你的至死不渝的.友情。疾风知劲草,板荡识挚友。你令我折服!

读你,便是读悠悠亲情。

半城烟沙兵荒马乱的年代从来都不是共享人伦之乐的时期,你放不下生于斯长于斯的故乡,你忘不掉把酒话桑麻的亲人。天各一方,寄书不达,你会挂念“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饱经沧桑,骨肉分离,你会泪拆两行“人生无家别,何以为蒸黎”。俯首滚滚江水,放眼重重关山,你满眼尽生念亲之情。你令我感动!

杜甫,你从千古走来,化身夏花,舞尽生命,绚烂人间。你从页页诗篇走来,化身圣人,娓娓道来,涤荡我的心灵。

杜甫,读你,我愿用尽一生!

篇2:高二杜甫为话题作文

读你千遍也不厌倦,读你的感觉像三月,浪漫的季节,醉人的诗篇……——题记

春到京都,满城荒凉。

长安被安史叛军焚掠一空,带走了昔日的安定与繁华,人民饱受离乱之苦。杂草丛生,遍地尘叶。你独立天地间,感伤时事,泪眼迷蒙,见春红花亦落泪;恨离别,听鸟和鸣亦心惊。战乱绵延,思亲情切,心如火燎,却也无奈。一封家信,抵得万金。痛断肠,愁白头,发稀疏,搔愈少,簪无用。你遥望远方,茫茫原野已无边际,你哀伤,离乡又亡国;你望断,春天早日来。你感慨,“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首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读你,是怎样的幽情邃思?一首《春望》忧国伤时,思乡怀亲。

征伐吐蕃,开边黩武。

硝烟弥漫的战场,敌我双方如疯狂的魔鬼,血腥厮杀,战场血流成河,死伤无数。战士们用强劲的弓,长箭,瞄准敌人要害,一箭穿心。带着腥味的风迎面吹来,血溅得像下雨一样。你不解:制止侵略,难道就在于好战多杀伤对方吗?建国各自有疆界,为什么要侵略他人家园,作无谓的厮杀,为什么不能和平相处呢?你望着这片血雨腥风的世界,耳边充斥着不断袭来的杀伐声,你仰望长空,愤然大呼,振聋发聩,“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杀人亦有限,列国自有疆。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

读你,有怎样的定国良策?一首《前出塞》和平第一,不战为上。

收复失地,战乱将息。

窗外春光明媚,鸟儿宛转地歌唱,大树飒飒地伴奏,花儿随着节奏飘飘起舞,好久没有这样安静和谐的春光了。这时剑门关以南的四川忽然传来收复蓟北的消息,你乍一听到,郁积已久的情感闸门大开,心中涛翻浪涌,喜极而泣的泪水浸透了衣裳。你转身回看妻子,见她多年的愁容已烟消云散,你无心再伏案,胡乱卷起诗书喜极欲狂。你想在风和日丽里放声高歌痛饮酒,伴着春天,在鸟语花香中与妻子同回阔别多年的故乡。你想如山谷之泉突泄入江一样,立即通过巴峡穿过巫峡,顺流直达襄阳便可北上直奔家乡洛阳。激动、欣喜、向往,你挥笔而就,“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读你,是怎样的思想情怀?一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家国之思,喜由心生。

读你,读你的诗文,品你的人生,悟你的哲思,感你的才情。

读你,想了然你诗歌中抑郁沉雄的内在生命力;读你,想了然你士人的用世之志;读你,想了然你将国家的命运与个人命运融为一体的情怀;读你……

杜甫——读你千遍也不厌倦。

高二杜甫为话题作文7

或许,他并没有诗仙李白的洒脱豪放,也没有陶渊明的悠然自得,他的眼神中似乎只有愁苦,心系祖国,他甚至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谈起杜甫,我甚至不愿提起他诗圣的称号,在我眼中,他更是一位心同百姓,思寄祖国的爱国者。

忧国,是杜甫诗中的灵魂主干,他的所有诗作中,多数都透露出对祖国山河破碎的感叹和愁苦。面对日益衰败的唐朝,面对支离破碎的大唐国土,他含泪提笔写下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昨日祖国繁荣,而今日却破亡了,面对依旧的山河,试想,是否人人都像杜甫一般流下感时泪、怀着恨别心?杜甫就是这样一位爱国的诗人,他因国破而忧,因国盛而乐。在《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他初闻涕泪满衣裳、漫卷诗书喜欲狂。他快乐,因收复河南、河北而快乐。他的快乐,不仅仅是自己的,更是属于祖国的。这种纯粹的快乐,只是真心爱国的人才配拥有。生活亦是如此,不需要游遍山水,更不需要荣华利禄,杜甫快乐的根源,只是祖国的繁盛。

在杜甫生活的时代,是最黑暗的时期。尤其是在安史之乱时,百姓的生活苦不堪言。各地官吏,残暴无情地压迫、剥削百姓。在这水生火热的时候,杜甫毅然选择站出来,用慧笔揭露出一桩桩事件,将同情、理解的思想灌输到每一句诗句中。《三吏》、《三别》正是他思想的表述。《石壕吏》中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官吏的冷酷让杜甫愤怒却无奈,自己无能为力,只能愁苦地独与老翁别。他也曾通过仕途改变现状,无奈,官场污浊,导致他屡遭贬谪。最终,他选择回到百姓中去,以笔作枪,抒发他对人民真挚的同情。他亲民,他愿意与百姓同甘苦,共患难,似乎他并不是一位诗人,更不是一位本可以升官发财的诗圣。

今日,又一次翻看杜甫句句沉郁顿挫的诗句,对他的敬仰油然而生。敬仰他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更敬仰他敢于揭露和批判黑暗、腐朽的无畏和正义。

若说千百年后诗作不一定会流传于世,但杜甫的精神永垂不朽。今,人人居安思危于祖国,还恐祖国不盛乎?

篇3:杜甫诗(高二必修教案设计)

杜甫诗(苏教版高二必修教案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杜甫生平

2、理解诗作大意及层次安排。

3、理解诗作思想内容及作者的情感,评述诗作的意义。

教学重点 诗作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情感。

教学难点 鉴赏重点诗句。

教学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杜甫(712-770)

杜甫,字子美,号少陵野老,盛唐大诗人。原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初唐诗人杜审言之孙。唐肃宗时,官左拾遗。后入蜀,友人严武推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后世又称他杜拾遗、杜工部。“诗史”“诗圣”。杜甫和李白齐名,世称“李杜”。他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他热爱生活,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他嫉恶如仇,对朝廷的腐败、社会生活中的黑暗现象都给予批评和揭露。他同情人民,甚至幻想着为解救人民的苦难甘愿做自我牺牲。杜甫是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

“三吏” :《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

“三别” :《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杜甫生平:一、读书和漫游时期(三十五岁以前)

这一时期曾先后游历吴、越(今江浙一带)和齐、赵(今山东北部、河北南部),其间曾赴洛阳应举,不第。以后在洛阳遇李白,二人结下深厚友谊,继而又遇高适,三人同游梁、宋(今开封、商丘)。后来李杜又到齐州,分手后又遇于东鲁,再次分别,就没有机会再见面了。

二、困居长安时期(三十五至四十四岁)

这一时期,杜甫先在长安应试,落第。后来向皇帝献赋,向贵人投赠,过着“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的生活,最后才得到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官。这期间他写了《兵车行》、《丽人行》等批评时政、讽刺权贵的诗篇。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尤为著名,标志着他经历十年长安困苦生活后对朝廷政治、社会现实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

三、陷贼和为官(四十五至四十八岁)。

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杜甫把家安置在~州,独自去投肃宗,中途为安史叛军俘获,押到长安。他面对混乱的长安,听到官军 写作背景:天宝以后,唐王朝对西北、西南少数民族的战争越来越频繁。据《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六载:“天宝十载四月,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讨南诏蛮,大败于泸南。时仲通将兵八万,士卒死者六万人,仲通仅以身免。杨国忠掩其败状,仍叙其战功。……制大募两京及河南北兵以击南诏。人闻云南多瘴疠,未战,士卒死者什八九,莫肯应募。杨国忠遣御史分道捕人,连枷送诣军所。……于是行者愁怨,父母妻子送之,所在哭声振野。”这段历史记载,可当作这首诗的说明来读。

“人闻云南多瘴疠,未战,士卒死者什八九,莫肯应募。杨国忠(时任宰相)遣御史分道捕人,连枷送诣军所……于是行者愁怨,父母妻子送之,所在哭声振野。”

---- 《资治通鉴唐纪三十二》

研读诗作:

一、如果把前三行作为一层;后面再作为一层。两层分别写了什么?

明确:1、送行场面。

2、役夫诉说

二、反复读送行的诗句,1、说说送行场景在情感上的特点?

明确:生离死别。

2、辚辚萧萧的听觉形象给人什么感觉?

明确:一种人马杂沓之感,表明征夫之多。  3、“弓箭各在腰”的视觉形象表明有何作用?

表明他们即将奔赴战场,自然能催动送行之行的哭号。

官兵一再败退的消息,写成《月夜》、《春望》、《哀江头》、《悲陈陶》等诗。后来他潜逃到凤翔行在,做左拾遗。由于忠言直谏,上疏为宰相房g事被贬华州司功参军。其后,他用诗的形式把他的见闻真实地记录下来,成为他不朽的作品,即“三吏”、“三别”。

四、西南飘泊时期(四十八至五十八岁)。

随着官军在相州大败和关辅饥荒,杜甫弃官,携家随人民逃难,经秦州、同谷等地,到了成都,过了一段比较安定的生活。严武入朝,蜀中军阀作乱,他漂流到梓州、阆州。后返成都。严武死,他再度飘泊,在夔州住两年,继又漂流到湖北、湖南一带,病死在湘江上。这时期,其作品有《水槛遣心》、《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病橘》、《登楼》、《蜀相》、《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又呈吴郎》、《登高》、《秋兴》、《三绝句》、《岁晏行》等大量名作。

一方面,他自幼接受儒家正统文化的熏陶,把贵德行、重名节、循礼法视为基本的人生准则;而同时,他也受到时代风气的影响,有着颇为张狂、富于浪漫气质的一面。他的《壮游》诗回忆往事,自称“性豪业嗜酒,嫉恶怀刚肠”,“饮酣视八极,俗物都茫茫”;在文学上,连屈原、贾谊、曹植、刘桢那样的人物都不放在眼里,可见他是多么骄傲。在与李白、高适等人交游时,他们纵酒放歌、慷慨怀古、驰逐射猎,也很有几分任侠之气。对人生信仰、政治理想的执着,也是杜甫个性的一大特征。后代有人说杜甫是“村夫子”,杜甫诗中也自称“乾坤一腐儒”(《江汉》),都是就这一种执着态度而言。所谓“致君尧舜”,所谓“忧民爱物”,这些儒家的政治观念,在很多人只是一种空谈、一种标榜,杜甫却是真心地相信和实行它。而且,儒者本有“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进退之路,杜甫却不愿如此,他是不管穷达,都要以天下为念。

《兵车行》的创作标志着杜甫诗歌的转变。由此形成并基本上贯穿了杜甫此后一生诗歌创作在思想内容方面的主要特征有四点:严肃的写实精神;在忠诚于唐王朝和君主的前提下,对统治集团中的腐朽现象给予严厉的批判;对民生疾苦的深厚同情;对国家与民族命运的深沉忧念。 4、送别的场面中诗人突出地描写了什么细节,有什么作用?表达什么感情?

突出了“走相送”“拦道哭”这些动作细节。“走”字表明他们闻讯赶来,扶老携幼,追奔呼号,心情万分急切。他们料定这是生离死别,所以见面就牵衣而哭,顿足而呼,拦在道上,不让亲人离开,他们呼天抢地、撕裂人心的哭声直冲云霄,沉浸在巨大的悲痛中。

诗人用这样一些细节真切地表达了人们彻心入骨的绝望悲怆和对无休止的开边战争的强烈怨愤,也表达了诗人对穷兵黩武的开边政策的愤怒批判。诗人用这些细节给这个场面渲染了极其凄惨的气氛,借此表达了人民对无休止的“开边”战争的怨愤,使这首诗具有明显的倾向性。

三、分析研读役夫的诉说诗句:

1、“过者”“行人”是谁?叙述总纲是什么?

“我”与战士   “点行频” “诗眼” 承上启下

2、“点行频”包含哪些内容?表现什么?

“或从十五北防河……归来头白还戌边。 ”

叙述服役时间过长,占去人的大半生。

3、鉴赏“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

这是对前两句“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所作的形象说明,使人心酸。古代孩子留长发,15岁开始用头巾束发。如今,一个刚到束发年龄(成年)还不怎么会束发的孩子就被征入伍,而且要到远离父母的北方去“防河”,这是何等可怜啊!所以,连里正也动了心,替他束发。人过40,头发渐白,又刚从前线回来,理当休息了,不料又被派到前线去。从这两件事可以看出无限制地超期服役,统治者的残酷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4、鉴赏本诗主旨句“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    “武皇”,是以汉喻唐,实指唐玄宗。千百万战士战死沙场,是因为皇帝用武力扩张领土的野心没有停止。杜甫如此大胆地把矛头直接指向了最高统治者,这是从心底迸发出来的激烈抗议,充

分表达了诗人怒不可遏的悲愤之情。(怨愤)    主旨句“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包含哪些意思?

有以下几层意思:(1)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2)认识到战争是苦难的根源(指控)。(3)把战争的责任加到最高统治者身上(诗人的勇气)。

5、理解诗句:

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

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

解析:A、“行人”问“长者”主要陈述什么内容?

战争对农业生产造成的危害,缺乏劳动力,使得生产凋敝。

B、战争给人民造成了哪些危害?

(1)超期服役情况严重。(2)死于边庭者极多。(3)农村缺乏劳动力,生产凋敝。

6、解析诗句:

况复秦兵耐苦战,被驱不异犬与鸡。

长者虽有问,役夫敢申恨?

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

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

A、写什么内容?

叙述“关西卒”之苦,“行人”为自己也为同伴们申诉委屈。

B、“敢申恨”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这样说?

不是无恨,而是“申”亦无用,有奈何不得之意。

把征夫的苦衷和恐惧心理,表现得极为细腻逼真。

C、“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写什么?

人民无法维持生计,官府与朝廷依旧逼索租税。士兵家庭的困难(无奈)。官府的狠毒。

7、理解诗句:

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

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

A、人们的心理有何变化?为何会有这种变化?表达什么感情?

重男轻女--重女轻男

繁重的兵役负担和士兵大量死亡的事实,人们心灵受伤害之深。

以自我宽慰烘托哀叹,更显出哀叹之深。这样的心理变化也是对统治者穷兵黩武政策的有力控诉。--悲痛欲绝、怨愤。 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

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结尾给我们描绘了怎样的景象,有什么作用?

结尾写青海战场的景象,好像是用摄影机拍下的一个全景镜头:漫山遍野,白骨纵横,在阴沉的天色和橡檬细雨中,不时地闪出磷火,传来凄厉的鬼哭声。如此阴森的景象,真叫人不寒而栗!这样描绘古战场的悲惨的景象,其意仍在讽今--揭露“开边”政策的罪恶,发人深思。

这首诗中的警策应是哪两句?理由是什么?

古人云:“立片言而居要,乃一篇之警策”。这首诗首尾均为场面描写,警策不在此。处在诗篇中间的“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才是警策,前一句揭露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后一句揭示了苦难的根源,这正好概括了本诗的主题;而且这句诗锋芒直指最高统治者武皇,给统治者以警戒,显示了诗人巨大的勇气,所以说这一句是本诗警策。

课文总结

这首诗通过以亲人送别出征战士的场面描写引入行人问答,由个人痛苦经历扩展到全社会,由点到面,由现象到本质地勾画出安史之乱前的一个历史时期里社会的真实状况,再现了时代的苦难,层层深入地揭示了苦难的根源,表达了人民强烈的反战愿望。

基本结构:以送别出征战士的场面描写开头,以行人答问为主体。

贯穿全文的主要感情是:怨愤

教后反思 出征场面     生离死别  人民怨愤

“行人”答问   频繁征兵 超期服役 战争危害 民生凋敝兵民愿望  战场惨象

--前后照应  层层递进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研讨《旅夜书怀》和《咏怀古迹》的情感内容。

2、理解诗作《旅夜书怀》中前两联借景抒情手法的运用。

3、鉴赏名句“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炼句炼意之妙。

教学重点 两首诗作的情感内容。

教学难点 借景抒情手法的运用和名句的妙处。

教学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由杜诗情感特点“沉郁”引入《旅夜书怀》的学习。

二、学生看诗题中“旅”字而介绍背景:

旅:是旅居之意。

杜甫在唐代宗广德二年(764)的春天携家人自阆州折回成都,入严武幕。本来有这位好朋友的帮助,他满可以在成都住下去,却不料严武在第二年四月忽然死去。他不得不再次离开成都,乘舟东下,经嘉州(乐山)、戎州(宜宾)、渝州(重庆)、忠州(忠县),于九月到达云安(四川云阳)。《旅夜书怀》就是在这次旅行中写的。

这一年,杜甫已满53岁,杜甫的思想: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

热.他一直患有肺病和风痹,不时发作。两年前,当安史之乱初平

时,他曾有返回长安或洛阳的打算,但因地方军阀乘机作乱及其

他原因未能如愿。这回严武之死,他决心离开四川,转作潇湘之

游,其实也是不得已而为之,因此,一路上心情十分沉重,不知

一生漂泊何时才是个尽头。这首诗就集中的表现了他这种心情。

三、通过“夜”字察实景

夜:指作者写作这首诗的时间是在夜晚。诗句有: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2、体味一下作者这二句诗里所描绘的意境。首先找一下其中的意象有哪些?

细草 、微风、岸、危樯、舟、星 、平野、月、 江流

思考:这些意象构成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意境),具有怎样的特点?

明确:草:细-孤弱。风:微-轻风却不断。岸:阔。樯:危

夜:冷。舟:独。---孤弱的细草在无边的风里飘摇不定,孤立突兀的色樯和孤独的小舟对抗着漫漫长夜。

星:垂。平野:阔。月:明朗。江流:汹涌澎湃。---三两星盏衬托着无边荒凉的平野。明朗星空之下江水汹涌,奔流不息。

结论:两联写出作者的孤单与渺小,展现了诗人漂泊的命运。

明确:诗人这时已到了垂暮之年,他的好友李白、房g、郑虔、高适、严武等在向年里想继去世,使他的孤独感与日俱增。现在,“五载客蜀郡,一年在梓州”的生活刚刚结束,而将来的生活如何又难以预料。

艺术手法: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四、通过“书怀”悟实情。

颈联写了”名著””官休”二事,概括了诗人后半生的生

活.那么“名著”和“官休”的原因是什么呢?

明确:

“名声”不是因为”文章”而”著”的,不做”官”是因为”老病”而休的`。

思考: 诗人名满天下,是因为什么?

明确:韩愈写诗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这决非

过誉之词.

思考:那么作者为什么还要说这样呢?

明确:

这很明显的是激愤之语,既然“名声”是因“文章”而著的,那么,“官休”也就不是因为“老病”了.

理解:

联系杜甫一生的经历可知:杜甫一生不受皇帝的重用,

又遭到了同列的排挤.所以在这儿所写的仍是激愤之词.

尾联:诗人自况,以什么自况的呢?

以”飘飘”喻己则有一种自伤漂泊之感,然后又以广阔的天地间的一只沙鸥作比.

效果:茫茫的天地和一只孤独的沙鸥作比,就更显得孤独和凄凉了.

艺术手法:

天地----沙鸥    直抒胸臆    比的手法

2延伸: 诗人好以鸥鸟自况:A白鸥没浩荡,万里谁能驯. 分析: 这是作者英锋俊采的象征。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 分析:这是古人笔下的隐士

教后反思 的伴侣。

B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

分析:写燕鸥有一种忘记不疑,乐情适性的意趣。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客至》的思想感情以及表达的方法

2、体会诗作平实语言所展现的真情。

3、对比与《宾至》的不同。

教学重点平实语言所含的真情

教学难点 两首诗之间的异同

教学媒体

教学过程 复备栏

一、导入新课

一个诗人的作品风格不可能是单一的。比如杜甫除了沉郁顿挫外还有清新明快的风格。如今天要学的《客至》一诗。它是一首表现友情的诗作,我们所学过的展现友情的诗句有: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王维《渭城曲》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别董大》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二、学生读诗作,介绍写作背景。

看注解:有个小注:喜崔明府相过。学生翻译并结合题目,读诗,看诗写了一个怎样的过程。

明确:可以依次将四联对应为四个过程:

盼客----客至----待客----邀邻

三、分析诗作:

首联:1、这两句写景,展现了景中的人怎样的心理特点?

揭示: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注意皆春水和但见这些字眼。

明确:作者在这样明丽的环境之中,感受到的是闲适和孤寂。由此可以感受远客到来时诗人的欣悦之情。

(这里可以联系上一节课提及的鸥鸟的取意作一适当的拓展)

颔联:诗人听闻客至,有哪些行动?说明诗人怎样的心情?

明确:不曾扫说明现在开始忙碌迎客。早早地打开园门等候客人到来。充分表现了诗人喜出望外的心情。

颈联:诗人是如何待客的?这些能说明什么问题。

1、简单菜肴,隔年陈酒。说明杜甫生活贫困,但又倾其所有来待客,又能说明他们关系亲密。

尾联:诗人邀请邻翁,说明诗人怎样的心情以及此时的形象。

明确:友人到来,兴

奋之情;真诚待客的真率特点。

四:诗作的特点:不作丝毫夸张,不见一字雕饰,平白如话的语言,便写出了真率淳美的人情。

五:读诗提示:

学生读诗作《宾至》,说说在待客情感上有什么异同?

学生自由讨论研究。

教后反思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诗作《咏怀古迹》五首其三的主要内容

2、欣赏诗中昭君的形象

3、研讨诗作所体现的作者的情怀。

教学重点 欣赏诗歌的语言。领会作者的情感。

教学难点 首联意境的感悟。

教学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写作背景:《咏怀古迹》五首是唐代宗大历元年(766)杜甫流落夔州时有计划的、精心创作的一组七言律诗。五首诗分写夔州至江陵沿江五处古迹,各首写作手法不同,但借古迹以抒发己怀的主旨则是一致的。这首写昭君村的诗有别于另外四首的特点是:通过对王昭君一生不幸遭遇的歌咏,感叹时事,其借古伤今之情尤为深沉。

二.学生读诗作。并看注解7,明确作者怀古所涉的对象。

明确两个方面:昭君出塞的故事。

青冢,今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南20里处

三、研讨诗作:

1、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群山万壑随着险急的江流,奔赴荆门山,这里有生长明妃(王昭君)的村子。

2、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一旦离开汉宫,(命运)便与北方少数民族相连,独留下青冢向着黄昏。

3、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空归月夜魂。

凭着画工画的画像只能约略认识昭君美丽的面容,空有她那怀念故国的魂魄月夜归来。

4、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即使千年过后,琵琶弹奏的胡地乐曲,还分明诉说着她内心的怨恨之情。

总说:这是《咏怀古迹五首》中的第三首,诗人借咏昭君村、怀念王昭君来抒写自己的怀抱。

四、深入研讨:

1、分析首联: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诗的发端两句,首先点出昭君村所在的地方。 杜甫写这首诗的时候,正住在夔州白帝城。这是三峡西头,地势较高。他站在白帝城高处,东望三峡东口外的荆门山及其附近的昭君村。远隔数百里,本来是望不到的,但他发挥想象力,由近及远,构想出群山万壑随着险急的江流, “独留青冢向黄昏”:写昭君坟上长出青草。昭君虽死但故国之思犹在。--表现了对其不幸的同情

杜甫的诗题叫《咏怀古迹》,显然他在写昭君的怨恨之情时,是寄托了自己的身世家国之情的。他当时正“飘泊西南天地间”,远离故乡,处境和昭君相似。虽然他在夔州,距故乡洛阳偃师一带不象昭君出塞那样远隔万里,但是“书信中原阔,干戈北斗深”,洛阳对他来说,仍然是可望不可即的地方。他寓居在昭君的故乡,正好借昭君当年相念故土、夜月魂归的形象,寄托自己想念故乡的心情。

昭君远嫁对她个人来说,毕竟是一种不幸。这种不幸又是怎样造成的呢?

“画图省识春风面”一句,就是对这个问题的答复。“画图”,指汉元帝“按图召幸”一事,但诗人用事巧妙,仅以“省议春风面”五字带过,把史家因“为尊者讳”(见“有关资料”)而隐去的事实含蓄地揭露了出来,说明了皇帝的昏庸。接着再说大错已经铸成,即使昭君的魂魄月夜归来也是徒然的了--这一句除讥讽昏庸的统治者而外,还兼有跟上文“独留”句相照应的作用,形象地表现了昭君的故土之思。

诗人的寄托

诗人在此时深深怀念昭君不是偶然的,他的遭遇跟昭君太相似了:昭君入宫见妒,他入朝见妒;昭君“一去紫台连朔漠”,他“飘泊西南天地间”(《咏怀古迹其一》);昭君思念故土,魂魄月夜归来;他思念长安,“每依北斗望京

奔赴荆门山的雄奇壮丽的图景。他就以这个图景作为本诗的首句,起势很不平凡。 这里用一个“赴”字突出了三峡山势的雄奇生动。这可说是一个有趣的对照。但是,诗的下一句,却落到一个小小的昭君村上,颇有点出人意外,因引起评论家一些不同的议论。 这样气象雄伟的起句,只有用在生长英雄的地方才适当,用在昭君村上是不适合,不协调的。 借高山大川的雄伟气象来烘托她。

2、赏析颔联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前两句写昭君村,这两句才写到昭君本人。诗人只用这样简短而雄浑有力的两句诗,就写尽了昭君一生的悲剧。 只看上句的紫台和朔漠,自然就会想到离别汉宫、远嫁匈奴的昭君在万里之外,在异国殊俗的环境中,一辈子所过的生活。而下句写昭君死葬塞外,用青冢、黄昏这两个最简单而现成的词汇,尤其具有大巧若拙的艺术匠心。在日常的语言里,黄昏两字都是指时间,而在这里,它似乎更主要是指空间了,它指的是那和无边的大漠连在一起的、笼罩四野的黄昏的天幕,它是那样地大,仿佛能够吞食一切,消化一切,但是,独有一个墓草长青的青冢,它吞食不下,消化不了。想到这里,这句诗自然就给人一种天地无情、青冢有恨的无比广大而沉重之感。

3、分析颈联: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空归月夜魂。”这是紧接着前两句,更进一步写昭君的身世家国之情。画图句承前第三句,环句承前第四句。画图句是说,由于汉元帝的昏庸,对后妃宫人们,只看图画不看人,把她们的命运完全交给画工们来摆布。省识,是略识之意。说元帝从图画里略识昭君,实际上就是根本不识昭君,所以就造成了昭君葬身塞外的悲剧。环句是写她怀念故国之心,永远不变,虽骨留青冢,魂灵还会在月夜回到生长她的父母之邦。

4、分析尾联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这是此诗的结尾,借千载作胡音的琵琶曲调,点明全诗写昭君“怨恨”的主题。据汉刘熙的《释名》说:“琵琶,本出于胡中马上所鼓也。推手前曰琵,引手却曰琶。” 琵琶本是从胡人传入中国的乐器,经常弹奏的是胡音胡调的塞外之曲,后来许多人同情昭君,又写了《昭君怨》、《王明君》等琵琶乐曲,于是琵琶和昭君在诗歌里就密切难分了。

五、从诗意解说之中,看诗中昭君的形象有哪些要点。

“一去紫台连朔漠”:写昭君由汉宫到匈奴的行程。一个青年女子远离父母之邦,嫁到异域,这需要何等勇气和毅力!--赞扬了她的美好品格。

华”(《秋兴其二》)。更何况这一年他已有55岁了,“美人迟暮”之感与日俱增,但他不敢怨君,所以借王昭君之事抒写自己的悲愤。

昭君的不幸是如何造成的呢?

“画图省识春风面”就是对这个问题的委婉回答,“环佩空归月夜魂”既说明了皇帝的昏庸,又表现了昭君对故土的思念。

昭君怨什么?:1、皇上2、无法回到故土的日思夜想--对故土最深沉的爱

本诗的创作意图是什么呢?

昭君一生的悲剧就是诗人的写照,故在此诗中杜甫寄托了自己的身世家国之情

昭君的形象特点关键词是:美丽、孤独、思乡、幽怨。

教学中要注意突出:“悲昭君以自悲也”的写作主旨。参考教参55页。

教后反思

篇4:杜甫作文

杜甫作文

投稿须知 权利维护 聊 天 室 留 言 簿 加入收藏 中国诗人站点:关注人文,铸造诗魂。 诗歌论坛 古代诗歌 现代诗歌 诗人简介 诗歌理论 原创诗歌 用户: 密码: ∷∷∷∷站点搜索∷∷∷∷

诗人简介 古代诗人 | 现当代诗人 |

杜甫简介

杜甫诗全集

杜甫(712-770):唐诗人。字子美,诗中尝自称少陵野老。祖藉襄阳(今 属湖北),自其曾祖时迁居巩县(今属河南)。杜审言之孙。自幼好学,知识渊博 ,颇有政治抱负。开元后期,举进士不第,漫游各地。天宝三载(744年)在洛 阳与李白相识。后寓居长安(今属陕西)将近十年,未能有所施展,生活贫困,逐 渐接近人民,对当时的黑暗政治有较深的认识。靠献赋得始得官。及安禄山军陷长 安,乃逃至凤翔,谒见肃宗,官左拾遗。长安收复后,随肃宗还京,寻出为华州司 功参军。不久弃官往秦州、同谷。又移家成都,筑草堂于浣花溪上,世称浣花草堂 。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参谋,武表为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晚 年携家出蜀,病死湘江途中。一说饫死耒阳。其诗大胆揭露当时社会矛盾,对统治 者的罪恶作了较深的批判,对穷苦人民寄以深切同情。善于选择具有普遍意义的社 会题材,反映出当时政治的腐败,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人民的愿望。许多优秀作品 ,显示出唐代由开元、天宝盛世转向分裂衰微的历史过程,故被称为“诗史”。在 艺术上,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度 的表达能力。继承和发展《诗经》以来的优良文学传统,成为我国古代诗歌的现实 主义高峰,起着继往开来的重要作用。《兵车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春望》、《羌村》、《北征》、《三吏》、《三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秋兴》等诗,皆为人传诵。但有些作品也存在着较浓厚的“忠君”思想。有《 杜工部集》。(《辞海》1989年版)

杜甫(712-770):唐诗人。字子美,诗中尝自称少陵野老。祖藉襄阳(今属湖北),自其曾祖时迁居巩县(今属河南)。杜审言之孙。自幼好学,知识渊博,颇有政治抱负。开元后期,举进士不第,漫游各地。天宝三载(744年)在洛阳与李白相识。后寓居长安(今属陕西)将近十年,未能有所施展,生活贫困,逐渐接近人民,对当时的黑暗政治有较深的认识。靠献赋得始得官。及安禄山军陷长安,乃逃至凤翔,谒见肃宗,官左拾遗。长安收复后,随肃宗还京,寻出为华州司功参军。不久弃官往秦州、同谷。又移家成都,筑草堂于浣花溪上,世称浣花草堂。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参谋,武表为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晚年携家出蜀,病死湘江途中。一说饫死耒阳。其诗大胆揭露当时社会矛盾,对统治者的罪恶作了较深的批判,对穷苦人民寄以深切同情。善于选择具有普遍意义的社会题材,反映出当时政治的腐败,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人民的`愿望。许多优秀作品,显示出唐代由开元、天宝盛世转向分裂衰微的历史过程,故被称为“诗史”。在艺术上,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继承和发展《诗经》以来的优良文学传统,成为我国古代诗歌的现实主义高峰,起着继往开来的重要作用。《兵车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春望》、《羌村》、《北征》、《三吏》、《三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等诗,皆为人传诵。但有些作品也存在着较浓厚的“忠君”思想。有《杜工部集》。(《辞海》1989年版)

【《旧唐书》文苑本传】

杜甫,字子美,本襄阳人,后徙河南巩县。曾祖依艺,位终巩令。祖审言,终膳部员外 郎,自有传。父闲,终奉天令。

甫天宝初(注:应为开元末)应进士不第。天宝末,献三大礼赋,玄宗奇之,召试文章,授京兆府兵曹参军(注:应为右卫率府参军)。十五载,禄山馅京师,肃宗征兵灵武。 甫自京师宵遁,赴河西(注:时未尝到河西),谒肃宗于彭原(注:应为凤翔),拜右拾遗 (注:应为左拾遗)。房[王官]为布衣时,与甫善。时[王官]为宰相,请自帅师讨贼,

帝许之。是年十月,[王官]兵败于陈涛斜。明年春,[王官]罢相。甫上疏言[王官]有 才,不宜罢免。肃宗怒,贬[王官]为刺史,出甫为华州司功参军。时关辅乱离,谷食踊 贵,甫寓居成州同谷县(注:成州之上漏去秦州),自负薪采[木吕],儿女饿殍者数人。 久之,召补京兆府功曹(注:公不赴功曹之命,系代宗广德元年居梓、阆间事)。

上元二年冬,黄门侍郎郑国公严武镇成都(注:武凡两镇成都,其在上元二年,则以绵 州刺史迁东川节度,兼除西川。至以黄门侍郎再帅剑南,乃代宗广德二年事),奏为节度参 谋、检校尚书工部员外郎,赐绯鱼袋(注:此在严再镇后,非上元也)。武与甫世旧,待遇 甚隆。甫性褊躁,无器度,恃恩放恣,尝凭醉登武之床,瞪视武曰:“严挺之乃有此儿!” 武虽急暴,不以为忤。甫于成都浣花里,种竹植树,结庐枕江,纵酒啸咏,与田夫野老相狎 荡,无拘检。严武过之。有时不冠。其傲诞如此。永泰元年夏,武卒,甫无所依(公之去蜀 东行,以公诗证之,当在严武未卒之前)。

及郭英□(“刈”的左部)代武镇成都,英□武人,粗暴,无能刺谒,耐游东蜀,依高 适(注:时适已官京朝,不在东蜀,公亦未依适)。既至而适卒。是岁,崔宁杀英□,杨子 琳功西川,蜀中大乱,甫以其家避乱荆楚(注:去蜀后居夔且二年,史漏),扁舟下峡。未 维舟而江陵乱(注:其时江陵无警),乃溯沿湘流,游衡山,寓居耒阳(注:自衡往郴,舟 泊耒阳耳,未尝寓居也)。甫尝游岳庙,为暴水所阻(注:阻水不在岳庙),旬日不得食。 耒阳令知之,自棹舟迎甫而还。永泰二年(注:当作大历二年),啖牛肉白酒,一夕而卒于 耒阳(注:此说出于唐小说家,不可信,当以公诗正之),时年五十有九。子宗武,流落湖 湘而卒。元和中,宗武子嗣业自耒阳迁甫之柩(注:元氏撰墓系,无自耒阳之文),归葬于 偃师西北首阳山之前。

天宝末诗人,甫与李白齐名,而白自负文格放达,讥甫龌龊,有饭颗山头之嘲诮(注: 唐《本事诗》云:太白戏杜曰:“饭颗山头逢杜甫,头戴笠子日卓午。借问别来太瘦生,总 为从前作诗苦。”盖讥其拘束也。此诗太白集不载,不可信)。元和中,词人元稹论李、杜 之优劣,自后属文者,以稹论为是。

【《新唐诗》本传】

甫字子美,少贫,不自振,客吴、楚、齐、赵间。李邕奇其材,先往见之。举进士,不 中第,困长安。天宝十三载,玄宗朝献太清宫、飨庙及郊,甫奏赋三篇(注:公献赋在天宝 十载)。帝奇之,使待制集贤院,命宰相试文章,擢河西尉,不拜;改右卫率府胄曹参军。 数上赋颂,因高自称道,且言:“先臣恕、预以来,承儒守官,十一世迨审言,以文章显中 宗时。臣赖绪业,自七岁属辞,且四十年,然衣不盖体,常寄食于人。窃恐转死沟壑,伏惟 天子哀怜之。若令执先臣故事,拔泥途之久辱,则臣之述作,虽不足鼓吹六经,先鸣诸子, 至沉郁顿挫,临时敏给,扬雄、枚皋可企及也。有臣如此,陛下其忍弃之!”

会禄山乱,天子入蜀,甫避走三川(注:三川县属[鹿阝]州)。肃宗立,自[鹿阝] 州羸服欲奔行在,为贼所得。至德二载,亡走凤翔,上谒,拜左拾遗。与房[王官]为布衣 交。[王官]时败陈涛斜,又以客董廷兰,罢宰相。甫上疏言罪细,不宜免大臣。帝怒,诏 三司杂问。宰相张镐曰:“甫若抵罪,绝言者路。”帝乃解。甫谢,且称:“[王官]宰相 子,少自树立,为醇儒,有大臣礼。时论许[王官]才堪公辅,陛下果委而相之。观其深念 主忧,义形于色。然性失于简,酷嗜鼓琴。廷兰托[王官]门下,贫疾昏老,依倚为非。 [王官]爱惜人情,一至玷污。臣叹其功名未就,志气挫衄。觊陛下弃细录大,所以冒死称 述。涉近讦激,违忤圣心,陛下赦臣百死,再赐骸骨,天下之幸,非臣独蒙。”然帝自是不 甚省录。

时所在寇夺,甫家寓[鹿阝],弥年艰窭,孺弱至饿死,因许甫自往省亲。从还京师, (注:孺弱饿死,乃天宝十四载自京赴奉先时事。若往[鹿阝]迎家,则在至德二载)出为 华州司功参军。关辅饥(注:更以东都残毁,故乡不可归),辄弃官去。客秦州,负薪采橡 栗自给。流落剑南,结庐成都西郭。召补京兆功曹参军,不至(注:此二句当在“往依焉” 之下)。会严武节度剑南东西川,往依焉。武再帅剑南,表为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武以世 旧,待甫甚善,亲至其家。甫见之,或时不巾。而性褊躁傲诞,尝登武床,瞪视曰:“严挺 之乃有此儿!”武亦暴猛,外若不以为忤,中衔之。一日,欲杀甫及梓州刺史章彝,集吏于 门。武将出,冠钩于帘三。左右白其母,奔救得止,独杀彝(注:此说出《云溪友义》,不 可信。以公诗考之,严武来镇蜀,章彝已入觐)。武卒,崔[日干]等乱,甫往来梓、夔之 间(注:游梓乃宝应、广德间事,至是惟寓夔耳)。大历中,出瞿塘,下江陵,溯沅湘以登 衡山,因客耒阳,游岳祠,大水遽至,涉旬不得食,县令具舟迎之,乃得还。令尝馈牛炙白 酒,大醉,一昔卒(注:此段之谬,与旧史同),年五十九。

甫放旷不自检,好论天下大事,高而不切。少与李白齐名,时号“李杜”。尝从白及高 适过汴州,酒酣,登吹台,慷慨怀古,人莫测也。数尝寇乱,挺节无所污。为歌诗,伤时浇 弱,情不忘君,人怜其忠云。

篇5:杜甫作文

于是从此我便有了凌云的志向,于是在我自己的心中,便有了一种充满了自信的豪爽。

2、当一句“忧端齐终南,苟床豢啥”,一次又一次地浮现在眼底,我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个身着用怨恨织成的衣衫,用愁苦覆盖脸面的你、你的脚步里透着沉重,你的举止中饱含压抑,你的每一个表情都充满了对世道的无奈与不满、令你愁苦的不是自己的窘迫,而是百姓生活的艰难;令你担忧的不是自家的一日三餐,而是整个国家的危难、于是,在我心目中,“无私”与“伟大”两词已悄悄的跟定了你。我为你的才高八斗却不得重用感到惋惜,我因你的凌云壮志得不到施展而感叹;既然上帝塑造了一个才华横溢的你,又为什么让你在悲哀无奈中死去?既然你带着不凡的气质来到世间,却又为什么只因贫困就匆匆离开人世?皆大悲哀!

3、他的一生都被流亡,被生活放逐,又被苦难追赶。他甚至还不曾抓住盛唐的最后一缕余光,就被离乱的秋风,吹往落木萧萧的江畔。

皇帝和宫城已在侧身时渐次远去。十年客居,连同迟开的牡丹,一起被经年的`雨水冲淡。当百姓的血泪最终融汇于战火,天地间只剩下踉跄的步履,辗转于破碎的山河。辗转于饥饿和病痛,展转于旅途的满目疮痍的忧愁。异乡的屋顶洒满月光和露水,露从今夜白,白发连着秋草。而秋草,秋草瑟缩于一个人的消瘦。

只有草堂在蜀中等他,这世间唯一的栖息地,将在宿命中迎来一个漂泊者的孤独灵魂。他不再是一个诗人,他只是一个丈夫,一个父亲,在妻子无助的泪眼里,承受着稚子新亡的巨大哀伤。

并承受着命运,或被命运摆弄的结局。一个用身躯支撑着王朝的人,却被堂上坠落的瓦片击伤,一个一生热爱祖国的人,始终被祖国遗弃.没有什么再能够拯救,包括笔端的千万间广厦,也将注定坍倒。所有的泪水朝向一个褴褛者滂,但他已无法看见一个时代的辉煌。最终依赖于歌吟,也最终于湮没于歌吟。

4、当读罢你的《春夜喜雨》,我发现,原来在你的人生中还有愉悦欢乐,是啊,你是热爱生命的,热爱自然中的一点一滴,但黑暗的社会世道偏偏摧毁了你平静的心,世道不允许你有快乐,战争不同意你活得洒脱,一切的一切切断了你与快乐之间的绳索,更是悲哀至极。

你是如此遥远又是如此逼近,你是如此神秘又是如此平凡,你用悲苦结束了自己的一生,却在用诗章延续着自己的生命、在你的人生之路上,忧愁、痛苦把你的人生道路弄得坎坷荆棘,但你留在文学史上的印迹却是处处充满了鲜花与赞语。无奈,愤恨磨灭了你生活的信念,但你的不朽的灵魂因你的诗而永远有青春活力。

篇6: 杜甫作文

历史的天空风云起伏,悠悠变幻五千年。五千年的岁月,多少人和事都匆匆淹没于历史的风烟中。

而你,佝偻着腰,徒步走过唐朝的盛世繁荣,再到纷乱衰颓的中唐,你细数着人民的辛酸泪水,忧虑着国家的兴亡安危。你,没有李白的豪情万丈、敢爱敢恨。李白的洒脱,你没有,因为你的心连的是处于烽火之年的千万百姓,你,拿得起,却放不下。

当你回到羌村,看到那苦于生活压迫的乡村父老,你含着泪,用你那饱蘸叹息沉痛的笔写下“歌罢仰天叹,四座泪纵横”,充斥在你心中的,是心酸与无人知晓的悲痛。

你,用你的眼睛深入人民最底层,你用你的笔,对准,定格,调焦,然后呈上一张百姓疾苦图。“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是你发出的不平之声。

你,拄着拐杖,看着大风吹去屋顶的茅草,却无能为力的时候,你想到了无数个如你一样的贫寒的读书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是你不能实现的理想。

我常想,你若是一叶孤舟,那么那条系住你的铁索就是人民。你,不是陶渊明,所以你不会适然放手,看着那纷乱的土地愈离愈远。因为什么?因为,你是杜甫!

你,似乎天生就是为人民而生,为百姓而活,因百姓的疾苦而心酸而痛苦。

杜甫,我想对你说,如果当初你放开了百姓,你,会怎么样?

篇7:杜甫诗心浅谈(高二必修教学论文)

杜甫诗心浅谈(人教版高二必修教学论文)

人具有个体性差异,每个人的气质、性格、志趣等各不同,表现在创作中也就有鲜明的个性情感特征。宋代赵汝回在《云泉诗》中说:人之于诗,其心术之邪正,志趣之高下,习气之厚薄,随其所作,无不呈露。”宋代的陈著在《本堂集》中也说过:“人之为诗,非苟然也。……鲍、谢、李、杜,各自有体,非固好异,亦惟其人而已。”张岂之认为,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诗心就是人所具有的爱之心,也就是孔子“仁”说的艺术化。

众所周知,诗圣杜甫的诗歌以诗史著称并广为流传。我们经常说“悲愤出诗人”,而正是因为诗人有一颗爱之心,有着丰沛的情感,所以他才能够和万事万物对话,进而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倘若一个人“心如止水”,对一切冷漠以对,那么,不仅生活如无波澜之死水,毫无生气,而且文学创作之路堵塞。

诗心首先是一颗与万事万物息息相通的心。杜甫在《咏怀古迹》中,起笔一句“群山万壑赴荆门”,气势宏大,笔力不凡,我们眼前仿佛浮现了层层叠叠的山峦。而在《秋兴八首》和《登高》中,诗人都在秋天中感受到了那独有的悲凉。“玉露凋伤枫树林”之一“凋伤”,使秋天之衰败感跃然纸上。“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极写眼前江天连接,秋气萧瑟之状。而《登高》中几个动词“哀、回、下、来”连续使用,肃杀之气扑面而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秋之特征鲜明:落叶飘零,无边无际,江水滚滚而来,是一种“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的.惆怅。秋在杜甫的'作品中是一个颇为常见的意象。“悲落叶于劲秋”,秋意味着万物凋零,秋天是肃杀的,冷清的。诗人眼前之景就和心中之情找到了契合点,诗人在这里也是万里悲秋。杜甫的诗歌中不惟写满纸秋意,而且引起无穷衰残之感。

诗心更重要的是一颗忧乐与共的仁民爱物之心,是一颗滚烫炙热的心。杜甫终其一生心之所向,情之所系的正是家国之思。庄子说过,人之生也,与忧俱生。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更何况是深受儒家思想熏陶,深具忠君恋阙、仁民爱物情怀的杜甫呢。

与李白生活的大繁荣时代相比,杜甫经历的是从繁荣到战祸不断的衰败转折时期,然后是力图中兴而始终未能的振作。文学艺术是时代的产物。通过诗歌可以观照时代,同时,时代也给诗歌打下了鲜明的烙印。而体现在诗歌上,袁行霈认为唐朝盛世那种兴象玲珑、骨气端翔的境界韵味已经逐渐淡化,理想色彩,浪漫情调也逐渐消退。转而这一时期的诗人直面社会现实,人生苦难,以悲愤写伤痛,诗歌中感世伤时的抑郁色彩顿浓。

经历了战火的洗礼,处处都显露出“山村寥落暮烟微”的颓败景象,在陷落的长安,杜甫以沉郁顿挫的笔风发出了“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凄婉感慨。在诗句“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中,则同时表现人生之秋和家国之秋。处于人生的暮年,却流落他乡,而且故园正在被战火肆虐,每念及此,则泪涕满面。诗人在经过昭君村时,用《咏怀古迹》书写了昭君的愁怨,同时也寄托了自己的身世家国之恨。

诗人的忧乐与共之心在他的许多诗歌中都体现得很鲜明。事实上,杜甫的一生历经坎坷,颠沛流离,但是诗人并没与局限于狭隘的个人主义,更多的是对现实、对国家的关注和忧虑,“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在自己无处安顿的情况下,还在希望“安得广厦千万,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杜甫的诗歌是他生命底蕴的流露,精神气质的灌注。正是因为这种生命底蕴,这种精神气质,才使得他的文章,他的人格“光焰万丈长”。

篇8:《登岳阳楼》杜甫的教学设计 (高二选修)

《登岳阳楼》(杜甫)的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二选修)

王晓燕

一.设计思路:

本课教学设计以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为指导思想,根据新课标及新教材的要求,运用任务型教学途径,设计自主学习模式,引导学生学会“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鉴赏诗歌方法,把握诗歌中的意象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努力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使语文课上得生动活泼,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抓住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让学生有实实在在的认知收获;真正实现学生主体地位,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既要注重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又要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思维和有深度的交流讨论;要注重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责任感,加强教学的针对性,提升教学的层次和水平。

二.教材分析:

本单元重在于教会学生“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鉴赏诗歌的方法,让学生关注写作背景,把握诗歌塑造人物形象的方式,通过学习积累一些诗歌中常出现的意象,走进诗境,感悟作者情感,从而达到对学生认知能力的提高和情感价值的教育。

三.学情分析:

知识准备:布置给学生关于所要学习篇目的作者,让学生提前搜集作者的相关作品和思想,通过搜集达到学生提前了解的过程,也能很好的为营造轻松、自主的课堂效果做准备。

能力准备:通过了解作家相关作品和思想,让学生在预习所要上的篇目时能够主动思考,做到触类旁通,在教师教授期间,学生可以发挥自己的主动性交流,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难点的能力,达到课堂的实效性。

情感准备:爱国主题在中国古代诗歌中源远流长,每当国家面临危亡时这种主题总会在诗坛上大放异彩。让学生感悟不同诗人所表现的爱国情怀,从而培养学生的爱国情结。

四.学法指导:

1、了解作家作品、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2、 反复吟诵,掌握诗歌节奏,把握诗歌的景与情,品味诗歌蕴含的思想感情,感知诗歌的.声韵美。

3、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采用感悟、讨论和讲析相结合的方法。

4、教师点拨法。对于诗歌,点拨最能体现意境的语句或诗歌的特点。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通过了解作家生平及思想体味诗歌内容。

2、体会诗歌意境,把握诗歌主旨。

能力目标:运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及“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方法赏析诗歌,培养学生把握诗歌内容,品味诗歌内涵的能力。

情感目标:感受杜甫怀才不遇,壮志未酬的苦闷心情及对国家命运的关切之情。

[教学重点] 体会诗歌内容,把握诗歌主旨

[教学难点] 体会诗歌情景交融,由广景--个人--广景的写作手法

[教学方法] 诵读式   感悟式   自主式   交流式  点拨式  讲析式  比较式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欣赏诗歌,就必须有一定的方法。因为诗歌作为最古老的文学样式,它有“文学之母”、“语言的钻石”之美称。要想体味诗歌的魅力,就必须能准确把握诗歌内涵。今天,我们运用学过的“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置身诗境,缘景明情”之法来欣赏杜甫的这首《登岳阳楼》。

二p知人论世,背景介绍

1、学生出示自己查阅的作家作品简介,展示自己建立的作家小档案。

2、教师做相关补充。

三p学生整体感知,教师进行方法指导

1、诵读:读准字音,把握节奏;

2、抓关键字,感知字面意思,口头表述;

3、联意象--学生发挥想像,想像诗歌描述的画面;

4、触摸诗人 , 知人论世, 置身诗境 ;

四、具体鉴赏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分析鉴赏)

1、首联表面意境简单,其实寓含深意。运用“知人论世”之法,试作分析?

方法:学生感悟,交流讨论(师提示性引导,可联系第三联来结合体会)

【明确】:

①重点抓住“昔”“今”

②联系背景及诗人

诗人用了“昔闻”告诉我们过去听说过洞庭湖水势浩瀚,名扬海内,但由于战乱频繁,身世漂荡,这个愿望直到暮年才得以实现。通过“今上”写出了自己初登岳阳楼的喜悦之情,其实意在抒发自己早年抱负难以实现的苦闷!杜甫一生坎坷,虽从来没有放弃“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抱负,至今却一事无成。昔日的抱负,今朝都成了泡影,哪里还有喜悦?可谓百感交集!

2、第二联是千古流传名句。请把本联与孟浩然的咏洞庭之名句“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之名句作一对比,看哪首诗的意境写得更好?

(师可提示孟诗与杜诗的描绘洞庭景物的范围、胸怀)。

【明确】:孟浩然的诗句写出了洞庭湖湖水的气势和蓄势,不仅写出其广大浩渺,还充满了活力。杜甫这一句诗的气象则更为阔大,其气度胸襟可说是“雄跨古今”。吴越两地被广阔浩瀚的湖水分为东南两地,苍茫的湖面上,日日夜夜浮荡着大地长天,一“坼”一“浮”写出了洞庭湖浩瀚无际的磅礴气势,意境阔大,由自然之景写出自己心忧天下的博大胸怀!所以杜甫的更好!

3、颈联“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诗的意境由宽阔突然转入狭窄,试分析作者此联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师提示何谓宽阔到狭窄的意境)。

(生讨论,教师引导学生采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及“置身诗境,缘景明情”法体会)

【明确】:

①由洞庭的广阔壮丽之景到个人的遭遇与境况。

诗人写出了自己年老多病,以舟为家,远离亲友,流落在外,前途茫茫,何处安身,面对洞庭湖的汪洋浩淼,更加重了身世的孤危感。

②自己怀才不遇,壮志未酬,漂泊天涯,落魄潦倒,黯然神伤其凄凉之境,哀痛之心,愤怨之情,不言自明。

4、第三联中诗人把自己的身世经历融入里面,表达自己黯然凄凉的心境,诗人仅仅是因为自身的遭遇而心感悲凉吗?联系尾联作分析。

(学生讨论,教师引导学生采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及“置身诗境,缘景明情”法体会)

【明确】:

①通过个人而想到国家,(站在岳阳楼上,遥望关山以北,仍然兵荒马乱,战火纷飞,百姓流离失所)

②个人颠沛流离,老病孤舟,无人赏识,国家战事频繁,生灵涂炭,怎能不涕泗交流。意境由狭窄转为开阔!

5、教师引导学生综合以上分析,把握本诗主旨

(学生讨论,教师点拨)

【明确】:通过登岳阳楼的所见所感和对洞庭湖浩瀚汪洋,雄伟壮阔的景象的描写,触景伤情,把个人的悲苦,国家的忧患和自然界宏奇伟丽的景色上下衬托,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五、延伸拓展训练,比较阅读

比较阅读:请将杜甫这首诗与李白的《与夏十二登岳阳楼》进行比较,说说它们同是写登岳阳楼之感,但在诗境和风格方面有什么不同?(课后思考练习二)

方法:

①学生讨论交流、分析

②教师可提示相关内容,在学生讨论基础上点拨

【师点拨】:

①意境方面:李白的诗写于乾元二年(759),流放途中遇赦,南游岳阳时。开头写岳阳楼四周的宏丽景色;接着写自己遇赦后的愉快心情,雁儿高飞,带走自己的愁苦之心;月出山口,仿佛君山衔来好月;然后浮想联翩,在岳阳楼上住宿,饮酒,仿佛在天上人间一样,最后写楼上凉风习习。衣袖起舞,潇洒自如,这首诗写岳阳楼,洞庭湖的山水景物宏丽美好,人的心情轻快欢乐,交融成一个似真似幻的迷人境界,境界和杜甫的《登岳阳楼》的沉郁悲壮不同。

②风格不同:杜甫的基本写实,意旨深厚又多变化,显得沉郁顿挫。李白的用陪衬p烘托和夸张等手法,想象奇特,显得豪放飘逸!

六、教师引导学生在鉴赏基础上当堂成诵

七、课堂小结:

杜甫以其沉郁顿挫的风格,通过情景相衬的方式写出了自己的苦闷心情和对国家百姓的担忧之情,从总体上看,江山之壮阔与诗人胸襟之悲壮阔相交融,悲伤却不消沉,沉郁却不压抑。诗人写出了洞庭浩翰汪洋的不凡气势,亦触景伤情,写自己身世的凄凉孤寂,反映出诗人对时局地忧虑和关心,让我们看到了一个高尚的爱国诗人形象,这种精神值得大家学习!

八、作业:

1、将本诗改写成一篇200字左右的散文(要求有文采)

2、运用“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方法自学杜甫的《阁夜》

九、板书设计

十p教学反思

1、在一些重点字的理解上师生应多交流,如词中“坼”和“浮”作者通过这两个字到底是为了描绘一幅怎样的图景,教师应该放开手脚,让学生自己感悟,促进学生发挥学习的主动性。

2、在意境和方法的把握上教师的点拨要到位,采用怎样的方式要提醒学生,这样能更好的引导学生自我感悟和提升!

王晓燕

篇9:杜甫的几首律诗的练习题设计(高二必修)

杜甫的几首律诗的练习题设计(人教版高二必修)

一.《客至》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盘飨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

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

1.首句即写出了住处的秀丽景色,还透露出(     ) 的特点,为下文诗人见到客人的(     )心情作了铺垫。

2.“但见”的弦外之音是(                          )。

3. 最能表达客至情景的一联是(             ,                 .)

4.杜诗的风格历来被称为沉郁顿拙,而该诗的格调却是  (                )。

5..全诗表现了诗人与朋友、邻居的一种什么样的关系?

6.全诗表现了一种什么样的生活场景?

7.把“舍南舍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扩写成有意境的现代汉语。

二旅夜书怀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1.诗中写旅夜近景的诗句是(                     ,                      。)

2.写旅夜远景的诗句是  (                      ,                        。)

3.直抒胸臆的诗句是 (                          ,                     。)

4.一、二联作者选取了哪些意象?一联和二联的意象有什么不同?试分析这样写的'艺术效果。

5.“天地一沙鸥”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6.《客至》的“群鸥”和《旅夜书怀》的“沙鸥”同是写鸟,其含义有什么不同?

三.咏怀古迹(其三)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1. 首句一“赴”字传神,极有艺术特色,试写出你的品味赏析

2. 历来对昭君出塞评价不一,该诗塑造了王昭君怎样的形象并作如何评价?

3. 阅读下面有关杜甫身世与感情的材料,结合全诗内容具体分析诗人如何借古抒写以下三组身世或感情的。

1)天宝十三载,甫奏赋三篇,帝奇之,使待制集贤院。(甫)且言:“有臣如此,陛下其忍弃之!”……甫上书,帝怒……然帝自是不甚省录。         --《新唐书杜甫传》

2)大历元年,自云安至夔州,居之。(该诗创作这一时期)

--《杜甫年谱》

漂泊西南天地间

--杜甫 《咏怀古迹(其一)》

3)每依北斗望京华 --杜甫 《秋兴》

4. 明人胡震亨的杜诗通评论该诗说“群山万壑赴荆门,当似生长英雄起句,此未为合作。”意思是这样气象雄伟的诗句,只有用在生长英雄的地方,用在昭君村上是不适合,不协调的。联系前三题的分析,你是否同意,有何看法?

四.阁夜

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

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

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

1.诗人在这个岁暮的夜晚,听到了(“                 ”)、(“           ” )

看到了(“                 ”)、(“           ”) 想到了(“             ”)

(用原诗句回答)

2.首句一个“催”字有何表达效果?

3.诗人把所在的夔州称“天涯”,联系全诗内容分析该词还有什么含义。

4.全诗有几联对仗?

5.试赏析颔联的艺术特色

6. “卧龙跃马终黄土”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感慨?

五. 登岳阳楼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1. 清人仇兆鳌评价首联:“‘昔闻’‘今上’,喜初登也”(《杜诗详注》)他认为是写登临的喜悦,你是否同意他的看法并写出你的理由

2. 试赏析颔联的意境美。

3. 这首诗是如何表现诗人忧国忧民思想感情的?

参考答案

一.1.偏僻 喜悦  2.很少见有朋友来 3.花径不曾缘客扫,篷门今始为君开。4.清新明快5.亲密、融洽、 和睦、 真诚  6.终于等来朋友来访,喜悦欢快,朴实地设酒款待客人的生活场景 7.春天来了,春水遍地,溪面初平,只见鸥鸟飞来,或翔于水面,或集于溪边,热闹是它们的,我总不见有客人来,也就只好日日与鸥鸟为伍了。

二.1. 细草微风岸,危墙独夜舟  2.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3.(后两联)4.一联:细草 、微风 、危墙 、独舟 。二联 :星 、平野、 月 、 大江。 第一联的意象显的渺小脆弱,第二联的意象显得雄浑浩大。产生强烈的反差与对比,使人更加感觉危墙独舟的渺小脆弱,意在表现独舟上的诗人更加渺小孤苦。5. 是自己处境飘泊孤苦的写照,对自己命运的难以把握的叹息 ,对自己生命渺小孤独的悲剧之感。6.(1)《客至》中的“群鸥”:群鸥自由往来,点出环境偏僻,少有人来往,着一“群”字反衬自己的孤单和没有朋友相伴的处境.格调清新.

(2)《旅诗》的“沙鸥”:一沙鸥在苍茫天地中,突出其渺小可怜,借以象征自己的身世处境,抒发对生命的感叹。格调悲苦.

三1.诗人采用想象夸张的手法,用一赴字写出群山万壑随着险急的江流,奔赴荆门山的雄奇壮丽的图景,突出了三峡山势的陡峭与生动,把静止的群山写活了。

2.首句侧面烘托、颔联直接表现她的坚强性格和对故土的怀念。诗人即赞扬她的美好品格,又同情她的不幸。

3.1)昭君入宫见妒,不被皇上宠幸重用,杜甫入朝并没有真正得到皇上的赏识和重用。

2)借昭君“一去紫台连朔漠”远离故土抒写自己远离京师,飘泊西南。

3.)借王昭君的思乡:环佩空归月夜魂来抒写他对长安的思念。

4)不同意,诗中杜甫对王昭君的评价是非常高的,他身行万里,冢留千秋,心与祖国同在,而且又借她来暗示自己的遭遇,,所以要把他写的惊天动地,借高山大川的雄伟气象来烘托她。

四.1. 五更鼓角声悲壮、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天涯霜雪霁寒宵、三峡星河影动摇,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

2. 一“催”字形象地说明岁序逼人,流露出时光易逝的凄凉之感。

3. 天涯点出所在地的偏远,有自伤漂泊之意。

4. 四联

5.该联写出了夜中所见所闻,诗人用“鼓角”、“五更”、“声悲壮”等词把兵革未息、战室频繁的气氛自然地传达出来;下句写了三峡伟丽的景色。诗人把对时局的深切关怀和对三峡深夜美景的欣赏有声有色的表现出来,营造了苍凉恢弘的意境,与诗人悲壮深沉的情怀相融合。

6.诗人写历史英雄人物的消逝,表现了诗人极度的忧愤和感伤,英雄不再,感叹自己更不能像他们那样改变这战乱的世道,也将终归尘土,一种落寞与无奈含蓄地表达出来。

五.1.不同意。这一今一昔可理解为过去曾听说过洞庭水,哪里想到迟暮之年却登上,万般感慨,昔日的向往与理想,今日全成了泡影。这样与后面感叹漂泊天涯,北望长安兵荒马乱,“凭轩涕泗流”声泪俱下相一致。

2.颔联创设了极为雄浑阔大的意境。广袤数千里的吴楚两地被洞庭湖所断裂,一分为二。日月星辰仿佛漂浮在水面上,缓缓行进,开天辟地、负载日月,何等磅礴、何等大气。

3.作者先写洞庭景观,再转到个人景况,然后与题目照应,写登楼远眺关山之北 想到吐蕃犯边,国运的艰难,忧国忧民,为之流涕。

孙延喜

篇10:杜甫作文300字

巩义,是我国唐代诗人-杜甫的出生地,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对他早有耳闻,可一直没能真实体会到他所写诗歌的意思。在今年暑假的一天,我终于和爸爸、妈妈有幸去了一趟杜甫故里,才真实体会到了人们为什么把他尊称为“诗圣”的道理。

一走进杜甫故里的大门,迎面道路中央,是杜甫高大的塑像和一个长长的画卷,上面有一句诗,怎么也看不懂,后来咨询大人才知道,是——“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想来这一定是杜甫诗词中最精华的一句了吧?把它放在这,估计是为了勉励我们后人要不断积累、学习!

在院子两侧,有很多的展览大厅,随着向导和人群走进去,发现里面有很多杜甫的诗歌展示,并且搭配了逼真的道具和灯光展示,如身临其境一般,不仅让我感叹现代科技的高大,同时也深深感受到了杜甫诗词中在那个年代中所蕴含的悲愤和凄凉。在参观中,我头一次听说了杜甫的“三吏“、”三别”,头一次感受到了“春夜喜雨”这手诗的意境!

很快,参观在不知不觉中就要结束了,因为要赶时间,我不得不离开!但心里仍然感觉空缺什么似的,这里面有太多的历史和文化需要了解,我暗自发誓,等到了高年级,学习了更多的杜甫诗歌,我一定还会再来拜访的!

篇11:杜甫作文300字

你的.爱国情怀虽不像辛弃疾那样豪迈,却是最真诚的坦露。“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你眼前的春日是那么凄凉,面对这样破败的长安,你却无能为力,或许你也曾想象过当一个将军征战沙场,在“安史之乱”时率领士兵收复失地。

你的感慨虽不像李白那样豪放不羁,却也如春日艳阳般洒脱。“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收复河南河北的喜讯令你久久不能平静。你开怀畅饮,像孩子一样泪湿衣襟,而在你心中,最牵挂的还是家乡。你一定想看看家乡的模样吧,可身处乱世,怎样才能无忧无虑呢?这真是一个难以解答的问题。

你笔下的景色虽不像李清照的词句那样秀丽,却打动了无数人的内心。“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初春美好的景色不过是为你的情感所照映,它们照映着战乱平息后你快乐的心情。你可能也想过随着偶像李白游山玩水,可你心怀天下,选择用诗歌记录那个时代最直露的现实与悲剧,所以始终无法像“诗仙”那样逍遥自在。

诗圣啊诗圣,再美的景色,也挡不住你忧国的心;再安定的生活,也挡不住你忧民的情。你确实是圣人,你不谈风花与雪月,只哀叹民生之多艰。

篇12:杜甫作文300字

我推荐的是杜甫草堂,它在成都的草堂路,它里面没有颜色鲜艳的花草,只有挺拔的大树,翠绿茂盛的竹林,大片盛开着粉色、白色的荷花塘,清澈的溪水清清地流过小桥,走廊的广播里伴随着轻柔的音乐介绍着杜甫的一生,走在里面让人很舒服。

草堂里的景色很美,刚走进去,就会看到许多参天大树和挺拔而翠绿的竹子,沿着大门往前走,就会看见一座石桥,桥的下面有条小溪,里面有成群结队的鱼在游来游去,显的活泼可爱,给园里的景色增添了活力。小溪的两岸不仅有古树名木而且还有斜斜的柳树,柳树的树枝长长的,随风摆动在水面上,好像长发少女在洗头发。

杜甫草堂书香文化味道很浓,杜甫在这里居住期间内共写下了240首诗,也在这里留下了许多的故事。

我印象很深的是杜甫雕像,园里有好几个不同时期杜甫雕像,但每座雕像给人展现的都是一种感觉,他的身材很单薄,面部有一种忧伤的表情,好像有什么烦心事,这种表情和园里的景色形成了一种对比。

有时间的话,推荐大家一定要到杜甫草堂去参观游览。

篇13:杜甫草堂作文

杜甫草堂是我最喜欢的地方。它不像游乐园那样让人心潮澎湃;或许没有动物园那样吸引人;还或许没有书店那样引人入胜。可是它有一种特殊的美,吸引着我。

就在一个风和日丽的周末,我来到了杜甫草堂。

穿过浣花溪公园,来到一个大门前,一股“诗”的味道飘到了我的鼻子里,透过全身。那是种什么感觉。

走进杜甫草堂只觉得里面空气清新,甜润,看到旁边古树参天,树枝纵横交错。淡淡的芳香扑鼻而来。嗯,还有股诗的味道。

杜甫草堂内溪流环绕,竹木葱茏,台池阁掩映在花木丛中,是一处颇有特色的祠宇园林。

我漫步在通幽小径,听见河水潺潺声,左边的樱花红中带粉,垂柳细细的枝条,绿得醉人。真是世外桃源啊!杜甫在这么美丽的地方居住,难怪写下如此绝佳的诗词。

我来到“茅屋”,房间的中央摆着一张木榻。我在想,杜甫与朋友在榻上吟诗作对,饮酒欢歌。该是多么潇洒啊!我也能那样该多好呀,我不就有自己的草堂 了吗? 再来到了“诗史堂”,沿着走廊,我欣赏到了从古今中外,众多书法家,军事家,大文豪书写杜甫诗句的作品,有草书,隶书,行书。真是让人赞不绝口,佩服之 至!再看看 “唐风遗韵馆”,那里面介绍了杜甫的生平事迹。他幼时丧母,靠自己努力奋斗,才取得巨大成就。他一直忧国忧民,为民着想,山水诗中也表现出自己对百姓的同 情和关爱之情。除了“华清池出浴图”杨贵妃,唐太宗,唐玄宗等人的画像,这里还介绍了唐代的许多人物和大事件。我觉得唐朝真是一个繁花似锦的盛世。后来, 我还去了“万佛楼”,“工部祠”等地游览。

最后,我缓慢的向外面走去。我就要离开这个“世外桃源”了,离开这个诗的园林,诗的世界,难免有些伤感。可能下次我还会来到这个诗的园林,诗的世界。

篇14:杜甫草堂作文

杜甫是唐代的著名诗人,他在成都住了很久,也写了很多的诗。今天我就要和我在成都的“小表叔”(说是表叔,他其实只比我大三岁)一起去参观杜甫草堂了。

在车上,妈妈就告诉我:“杜甫草堂里有很多从唐代就开始生长的草木,环境十分优雅。在里面。你会看到有一栋小茅屋,那就是杜甫当年住过的。”我听了妈妈的话,感到十分兴奋,巴不得马上就到杜甫草堂里去看看。

到了草堂,我首先感觉到的仅仅是美丽而安静的环境和布谷鸟动听的歌声。慢慢往前走,逐渐感觉到了古代文化的氛围,我才发现:“我不是来看这些风景的,我是来了解历史的。”

我们又去参观了杜甫的生活用具和房间。那里有杜甫的妻子做饭店炉灶和一些酒瓶等。我看了这些,不禁感叹到:“一个时代的变化,真是太大了!”

妈妈看了一下手表,说:“不好,都一点了,该吃午饭了。”虽然还没看够,但我们也只好带着遗憾意犹未尽地离开了杜甫草堂。

篇15:杜甫草堂作文

今天,阳光明媚,我和妈妈一同来到了风景秀丽的杜甫草堂,来参观这“诗圣”在成都的故居。

走进草堂,一股清新的凉风拂面而来,不觉让人精神一振。红墙黑瓦的房屋在茂密的树丛中若隐若现。步入前门的.杜甫博物馆,杜甫的各种作品在这里陈列,这里静静的,来这的每一个人都十分肃穆,都不忍将这份宁静所破坏。沿着幽深的鹅卵石小径往里走,放眼望去,满圆青翠欲滴的树木将草堂围成了一个世外桃源,古树参天,绿树成荫,巨大的树影将我们笼罩,小径边的小溪静静地流着,穿过竹林,跨过山坡,径过小桥,奔流向远方。抬头仰望,宽大茂密的树叶,将阳光分成了斑斑点点撒在地上,像一块并不完整的黄金地毯。清风吹过,树叶沙沙作响,仿佛欢迎着来自远方的客人……跨进“诗史堂”,杜甫那瘦长的身驱映入眼帘,杜甫那张脸上显出庄重严肃的表情,一双不大的眼睛炯炯有神,似乎在感叹劳动人民的悲惨生活。杜甫那庄重的表情让我仿佛看到他在埋头思索怎样写出优美的诗章来同情百姓。

离开了“诗史堂”,我不禁回眸凝视他那消瘦的背影,这位忧国忧民的诗人显得那样的高大。接着,我走入被复原的杜甫故居——一座简陋的草屋,看到这里,我不禁感慨万千。杜甫那忧国忧民的感情我永远不会忘记,也让我更加喜爱草堂了,它让我感受到了,那样的,从来没有感受过的安谧……

篇16:杜甫草堂作文

今天,我和同学一起来到了大名鼎鼎的成都杜甫博物馆,博物馆座落在成都西门外,在这儿我们有幸一睹“诗圣”——杜甫的雕像。进入杜甫草堂映入眼帘前是两旁的花卉,鲜花的香味荟萃朴鼻。

我们走在“花径”上,路两旁的“樟树”和“黑壳楠”它们那玲珑精致的树冠。遒劲而伸展的树冠,高大粗壮的树干具有一种大将风范。就是这种大将风范,忠心耿耿地守护这一方水土,才使得草堂历经上千年还保存得如此完好。我们穿过“花径”来到了著名的“诗史堂”,它的中央立着“大诗圣”杜甫的雕像,他神情庄重双眼炯炯有神,仿佛在担心什么似的。再看两旁,写着“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的题字,看看杜甫雕像,再看着两旁的题字,我的脑海里不禁浮现出在“安史之乱”时,杜甫对劳动人民的关心。参观完了“诗史堂”我们又来到了杜甫曾经居住过四年的“茅屋故居”。站在茅屋门口,看到是用竹子围成的篱笆。

走进院子,院子的右边是一口水井,则左边就是一个石桌子和四个石凳子。我缓缓地踏进了屋子,屋子十分简陋,房屋经过上千年风雨的洗礼,看上去仿佛不是那么坚固了。房屋里的客厅的家具也十分少,只有一个用竹子编木椅子,客厅的左右两边的墙上挂着山水画,在住左边走则书房了,书房只有书柜和古人写字的书桌就没有其它的东西了,住右走就是厨房了,并且厨房里只有厨柜和灶。走出房屋心里在感受颇深……

今天,我终于一览了草堂风光,让看到了“诗圣”——杜甫遗留下的痕迹。

篇17:杜甫草堂作文

杜甫是我国历史上最著名的诗人之一,被人们称为诗圣。杜甫草堂是杜甫的故居,坐落在成都市西郊的浣花溪畔。

杜甫在颠沛流离中到了成都,靠了友人的帮助在城西浣花溪畔营建了草堂。他在这里居住了将近4年,写下240多首诗篇。脍炙人口的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就是在这里写的。

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诗人,北宋以来,就有人在诗人故居处建园立祠,供人瞻仰。当年杜甫居住的草堂早已不存在了。而现在的草堂,实际上是后人为纪念杜甫而建的包括大廨、诗史堂和工部祠等建筑在内的一所优美的园林。

大廨里陈放着国画杜甫草堂全景和杜甫生平介绍。诗史堂正中是杜甫行吟的雕塑之像,壁柱间悬挂着历代石刻杜甫像的拓片、木刻板和纪念诗人的对联;两侧陈列室展出近代书画家的杜甫诗意画和书法。工部祠内有杜甫彩塑像,明、清石刻像和两通少陵草堂图碑刻;后人把在四川当过地方官的宋代著名诗人黄庭坚和陆游,也塑像配祀祠内。工部祠左边的草堂书屋和右边的恰受航轩,陈列着宋代以来各个时期的古版杜甫作品和各种外文译本。

杜甫草堂内溪流环绕,竹木葱茏,亭台池阁掩映在花木丛中,是一处颇有特色的祠宇园林。

800走进唐诗高二中作文

高二第二学期语文教学计划

高二抒情作文

《古代诗歌散文鉴赏》《蜀相》教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

高二关于李白的作文

500字高二抒情作文:迟归

高二作文秋

高二作文教案

为话题高二语文作文

理性为话题的高二作文

杜甫的高二作文
《杜甫的高二作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杜甫的高二作文(精选17篇)】相关文章:

历史将记住李白高二作文2024-02-12

《蜀相》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选修)2023-05-02

高二语文教学反思2023-02-05

高二诗歌作文2023-06-24

高二语文教学反思精选2023-02-16

有关古诗词的作文高二2023-12-12

《远行希腊》(粤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2023-05-07

读书的高二600字作文2023-07-04

博弈高二作文1000字2023-12-18

高二语文诗歌学习指导2022-0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