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兰诗篇的赏析

时间:2023-04-12 07:53:42 诗词鉴赏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木兰诗篇的赏析(共9篇)由网友“克利夫兰”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整理了木兰诗篇的赏析,希望你喜欢,也可以帮助到您,欢迎分享!

木兰诗篇的赏析

篇1:木兰诗篇赏析

人生若只如初见:意思是说与意中人相处应当总像刚刚相识的时候,那样地甜蜜,那样地温馨,那样地深情和快乐。

何事秋风悲画扇:此用汉班婕妤被弃典故。班婕妤为汉成帝妃,被赵飞燕谗害,退居冷宫,后有诗《怨歌行》,以秋扇为喻抒发被弃之怨情。南北朝梁刘孝绰《班婕妤怨》诗又点明“妾身似秋扇”,后遂以秋扇见捐喻女子被弃。这里是说本应当相亲相爱,但却成了今日的相离相弃。 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意思是说如今轻易地变了心,却反而说情人间就是容易变心的。故人,指情人。

骊山语罢清宵半,夜雨霖铃终不怨:《太真外传》载,唐明皇与杨玉环曾于七月七日夜,在骊山华清官长生殿里盟誓,愿世世为夫妻。白居易《长恨歌》:“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作连理枝。”对此作了生动的描写。后安史乱起,明皇入蜀,于马嵬坡赐死杨玉环。杨死前云:“妾诚负国恩,死无恨矣。”又,明皇此后于途中闻雨声、铃声而悲伤,遂作《雨霖铃》曲以寄哀思。这里借用此典说即使是最后作决绝之别,也不生怨。

何如薄幸锦衣郎,比翼连枝当日愿:化用唐李商隐《马嵬》:“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之句意。薄幸,薄情。锦衣郎,指唐明皇。又,意谓怎比得上当年的唐明皇呢,他总还是与杨玉环有过比翼鸟、连理枝的誓愿!意思是纵死而分离,也还是刻骨地念念不忘旧情。

连起来就是:与意中人相处应当总像刚刚相识的时候,是那样的甜蜜,那样的`温馨,那样的深情和快乐。但你我本应当相亲相爱,却为何成了今日的相离相弃?如今轻易地变了心,你却反而说情人间就是容易变心的。我与你就像唐明皇与杨玉环那样,在长生殿起过生死不相离的誓言,却又最终作决绝之别,也不生怨。但你又怎比得上当年的唐明皇呢,他总还是与杨玉环有过比翼鸟、连理枝的誓愿。

最爱纳兰词

王欢

“人生若只如初见”,所有的惊鸿一瞥定格进那念念不忘的美丽画面,一切都将保持最初的好奇和新鲜,那些踌躇满志的初生牛犊总是那么朝气蓬勃,那些羞涩的欲言又止有许多种神秘的可能,一切都像清晨的露珠般晶莹剔透,像朝阳般明亮灿烂。

但是若真的如此,又怎么会悲画扇呢?流光容易把人抛,又岂止是红了樱桃,绿了芭蕉。谁能抵挡光阴的利箭?华年易逝,姹紫嫣红只付与了断井残垣,刻骨铭心只能归了风轻云淡。

初见时人面桃花的惊艳,来年却是物是人非的落寞。长生殿里的信誓旦旦,却变成了马嵬坡前的“江山情重美人轻”。初见时回眸一笑的百媚,已变成此恨绵绵的哀怨,李隆基和杨玉环之间隔了江山;朱丽叶与罗密欧一见倾心,却得知他是仇家之子,惊问:“要是不该相识,何必相逢!”他们之间,隔了生死;《罗马假日》里的公主和记者而相恋,最终却不得不回到各自的世界,再见时只能恪守身份默默无言,他们之间,隔了世俗;《半生缘》里,曼桢和世钧后重逢,都知道再也回不到从前,他们之间,隔了流年。

“初见惊艳,再见依然”,在我看来,这只是一种美好的愿望。流年似水,世事难料,许多既定的开始都有一个意想不到的结果,忧伤的美丽只能定格在回忆中,也许哪天转身而去,只留下一个淡然的背影、完美的弧线,去诉说着对昨日的眷念。年少时的意气风发,最初的感动与梦想,终于也在时间的浸润下渐渐磨灭,一见如故的亲切,海誓山盟的诺言,也只剩下了一个依稀的背影。

幸福的人愿意沉醉在现实里,失意的人愿意沉醉在回忆里。在物是人非之后去感慨,总愿意把当时的明月想得如洗,杨柳尽是依依,花草均皆含情,投足举手都是柔情和蜜意。人总是容易在岁月中歪曲了真相,美好的东西愈加美好,平淡无奇也可以提炼出美丽的传奇。

总是要经历一些痛苦才学会珍惜,总是要经历一些心碎才学会放弃,总是要经历一些悲伤才懂得幸福,也总是要经历一些爱恨纠葛才会懂得相守的意义,才会碰到那个约定前世今生的你。初见时的笑容那么美好,却注定只能成为回忆。

纳兰词小知识:

纳兰性德的词,现存348首,哀感顽艳,有南唐后主遗风,悼亡词情真意切,痛彻肺腑,令人不忍卒读,王国维有评:“北宋以来,一人而已”。时人皆谓“家家争唱饮水词,纳兰心事几人知”。《纳兰词》传至国外,朝鲜人谓“谁料晓风残月后,而今重见柳屯田。”

篇2:木兰诗篇赏析

纳兰性德(1655 -1685),满洲人,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是清代最为著名的词人之一。他的诗词不但在清代词坛享有很高的声誉,在整个中国文学史上,也以“纳兰词”在词坛占有光采夺目的一席之地。他生活于满汉融合的时期,其贵族家庭之兴衰具有关联于王朝国事的典型性。他虽侍从帝王,却向往平淡的经历。这一特殊的生活环境与背景,加之他个人的超逸才华,使其诗词的创作呈现独特的个性特征和鲜明的艺术风格。流传至今的“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这一富于意境的佳作,是其众多的代表作之一。

《木兰诗 拟古决绝词柬友》

纳兰性德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

骊山语罢清宵半,夜雨霖铃终不怨。

何如薄幸锦衣郎,比翼连枝当日愿。

篇3:木兰诗篇的赏析

作者:佚名

唧唧复唧唧, 木兰当户织。 不闻机杼声, 唯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 问女何所忆。 女亦无所思, 女亦无所忆。 昨夜见军帖, 可汗大点兵, 军书十二卷, 卷卷有爷名。 阿爷无大儿, 木兰无长兄, 愿为市鞍马, 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 西市买鞍鞯, 南市买辔头, 北市买长鞭。 旦辞爷娘去, 暮宿黄河边, 不闻爷娘唤女声, 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旦辞黄河去, 暮至黑山头, 不闻爷娘唤女声, 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 关山度若飞。 朔气传金柝, 寒光照铁衣。 将军百战死, 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 天子坐明堂。 策勋十二转, 赏赐百千强。 可汗问所欲, 木兰不用尚书郎, 愿驰千里足, 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 出郭相扶将; 阿姊闻妹来, 当户理红妆; 小弟闻姊来, 磨刀霍霍向猪羊。 开我东阁门, 坐我西阁床, 脱我战时袍, 著我旧时裳。 当窗理云鬓, 对镜贴花黄。 出门看火伴, 火伴皆惊忙: 同行十二年, 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 雌兔眼迷离; 双兔傍地走, 安能辨我是雄雌?

翻译:

织布机声一声接着一声,木兰姑娘当门在织布。织机停下来不再作响,只听见姑娘在叹息。

问姑娘在思念什么,问姑娘在惦记什么。姑娘并没有思念什么,姑娘并没有回忆什么。昨夜看见征兵的文书,知道君王在大规模征募兵士,那么多卷征兵文书,每卷上都有父亲的名字。父亲没有长大成人的儿子,木兰没有兄长,木兰愿意去买来马鞍和马匹,从此替父亲去出征。

到东边的集市上买来骏马,西边的集市买来马鞍和鞍下的垫子,南边的集市买来嚼子和缰绳,北边的集市买来长鞭(马鞭)。早上辞别父母上路,晚上宿营在黄河边,听不见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但能听到黄河汹涌奔流的声音。早上辞别黄河上路,晚上到达黑山(燕山)脚下,听不见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但能听到燕山胡兵战马啾啾的鸣叫声。

行军万里奔赴战场作战,翻越关隘和山岭就像飞过去一样快。北方的寒风中传来打更声,清冷的月光映照着战士们的铠甲。将士们经过无数次出生入死的战斗,有些牺牲了,有的十年之后得胜而归。

归来朝见天子,天子坐上殿堂(论功行赏)。记功木兰最高一等,得到的赏赐千百金以上。天子问木兰有什么要求,木兰不愿做尚书省的官,希望骑上一匹千里马,送我回故乡。

父母听说女儿回来了,互相搀扶着出城(迎接木兰)。姐姐听说妹妹回来了,对门梳妆打扮起来。小弟弟听说姐姐回来了,霍霍地磨刀杀猪宰羊。打开我闺房东面的门,坐在我闺房西面的床上,脱去我打仗时穿的战袍,穿上我姑娘的衣裳,当着窗子整理像云一样柔美的鬓发,对着镜子在额上贴好花黄。出门去见同营的伙伴,伙伴们都非常惊讶:我们同行十二年之久,竟然不知道木兰是女孩子。

提着兔子的耳朵悬在半空时,雄兔两只脚时常动弹,雌兔两只眼时常眯着(所以容易辨别)。雄雌两只兔子一起并排着跑时,怎能辨别出哪只是雄兔,哪只是雌兔。

赏析:

《木兰诗》是中国南北朝时期北方的一首长篇叙事民歌,也是一篇乐府诗。记述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征战沙场,凯旋回朝,建功受封,辞官还家的故事,充满传奇色彩。

第一段,写木兰决定代父从军。诗以“唧唧复唧唧”的织机声开篇,展现“木兰当户织”的情景。然后写木兰停机叹息,无心织布,不禁令人奇怪,引出一问一答,道出木兰的心事。木兰之所以“叹息”,不是因为儿女的心事,而是因为天子征兵,父亲在被征之列,父亲既已年老,家中又无长男,于是决定代父从军。

第二段,写木兰准备出征和奔赴战场。“东市买骏马……”四句排比,写木兰紧张地购买战马和乘马用具,表示对此事的极度重视,只用了两天就走完了,夸张地表现了木兰行进的神速、军情的紧迫、心情的急切,使人感到紧张的战争氛围。其中写“黄河流水鸣溅溅”“燕山胡骑鸣啾啾”之声,还衬托了木兰的思亲之情。

第三段,概写木兰十来年的征战生活。“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概括上文“旦辞……”八句的内容,夸张地描写了木兰身跨战马,万里迢迢,奔往战场,飞越一道道关口,一座座高山。寒光映照着身上冰冷的铠甲。“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概述战争旷日持久,战斗激烈悲壮。将士们十年征战,历经一次次残酷的战斗,有的战死,有的归来。而英勇善战的`木兰,则是有幸生存、胜利归来的将士中的一个。

第四段,写木兰还朝辞官。先写木兰朝见天子,然后写木兰功劳之大,天子赏赐之多,再说到木兰辞官不就,愿意回到自己的故乡。“木兰不用尚书郎”而愿“还故乡”,固然是她对家园生活的眷念,但也自有秘密在,即她是女儿身。天子不知底里,木兰不便明言,颇有戏剧意味。

第五段,写木兰还乡与亲人团聚。先以父母姊弟各自符合身份、性别、年龄的举动,描写家中的欢乐气氛,展现浓郁的亲情;再以木兰一连串的行动,写她对故居的亲切感受和对女儿妆的喜爱,一副天然的女儿情态,表现她归来后情不自禁的喜悦;最后作为故事的结局和全诗的高潮,是恢复女儿装束的木兰与伙伴相见的喜剧场面。

第六段,用比喻作结。以双兔在一起奔跑,难辨雌雄的隐喻,对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多年未被发现的奥秘加以巧妙的解答,妙趣横生而又令人回味。

其诗中几件事的描绘详略得当,一,二,三,六,七段详写木兰女儿情怀,四,五段略写战场上的英雄气概。从内容上突出儿女情怀,丰富英雄性格,是人物形象更真实感人。结构上使全诗显得简洁,紧凑。

这首诗塑造了木兰这一不朽的人物形象,既富有传奇色彩,而又真切动人。木兰既是奇女子又是普通人,既是巾帼英雄又是平民少女,既是矫健的勇士又是娇美的女儿。她勤劳善良又坚毅勇敢,淳厚质朴又机敏活泼,热爱亲人又报效国家,不慕高 官厚禄而热爱和平生活。

这首诗具有浓郁的民歌特色。全诗以“木兰是女郎”来构思木兰的传奇故事,富有浪漫色彩。繁简安排极具匠心,虽然写的是战争题材,但着墨较多的却是生活场景和儿女情态,富有生活气息。诗中以人物问答来刻画人物心理,生动细致;以众多的铺陈排比来描述行为情态,神气跃然;以风趣的比喻来收束全诗,令人回味。这就使作品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篇4:木兰诗篇

木兰诗篇

中国歌剧《木兰诗篇》取材于中国家喻户晓的“花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古老故事,由著名作曲家关峡作曲,剧作家刘麟编剧,著名歌唱家戴玉强及青年歌唱家雷佳、张英席等担纲主演。

该剧以交响乐和情景歌剧的崭新形式,弘扬了伟大的中国文化和民族精神,展现了中华儿女乃至全人类热爱生活、追求真善美、呼唤和平与正义的崇高精神境界。

第一乐章

“柔板与叙事歌”,以柔扳的音乐展示了木兰在战争即将来临时柔肠百转的女儿情怀,以叙事歌的形式讲述木兰女扮男装奔赴疆场的故事情节。

第二乐章

“快板与梦幻曲”以急速的快板音乐表达木兰与奔赴疆场的将士们“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的情景,以适宜于音乐发挥的写意式“战场四季”展现战争的残酷与漫长的征战岁月,以梦幻曲抒发木兰负伤后在梦幻中的心态,如梦似幻的小提琴爱情主题与木兰的唱段交相辉映,释放出一个被战争扭曲的女性心灵对爱情的.渴望、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充满了人性的光辉……

第三乐章

“酒歌与思乡曲”则以膘悍而充满阳刚之气的男声酒歌合唱表达三军将士胜利后的喜悦,以深情的思乡曲抒发木兰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真切感人的女儿情怀,彰显她立下赫赫战功却不慕荣华,甘愿回归田园生活的平民意识。

第四乐章

“俚歌、安魂曲与终曲”则以“木兰诗”中有关的章节和颇具乡土气息的音乐表现乡亲们迎接木兰凯旋归来时的喜悦心情和木兰以女儿装扮与战友们重逢时谐谑生动的戏剧性情景与盛大的婚礼场面。深沉凝重的安魂曲插入喜庆的音乐空间,木兰与战友们在最欢乐的时刻想起战争中死去的伙伴不禁思绪万千……一曲充满对和平的向往与赞美人类之爱的终曲《和平颂》以恢宏的气势将全剧推向高潮。

上述按照音乐的规律编织剧情的作法,使得音乐得到了极大自由驰骋的空间,作曲家卓越的艺术才华得以尽情地挥洒。全剧之中除了为营造第四乐章“安魂曲”的音乐氛围使用了一段诗剧般的独立韵白之外,没有一句脱离音乐的语言与对白,音乐真正成为了这部作品的主体。作曲家将人物内心世界感情的抒发,放在由音乐铺成的戏剧性支点上,因此,大段的咏叹调与重唱都写得极富光彩与感染力。

巡演之上海大剧院

中国歌剧《木兰诗篇》,在艺术表演形式与舞台样式上也进行了大胆的创新。该剧融汇了交响音乐、歌剧、音乐剧、舞蹈与中国传统戏曲等多种艺术元素,形成了独具风采的“这一个”。该剧的导演高牧坤不仅熟悉中国传统戏剧的表演程式,还对大型现代歌舞与其他多种艺术门类进行过多方探讨与研究。他与舞美设计师苗培如和灯光设计师沙晓岚一道,在将交响乐队与人物化的合唱队全部摆放在舞台上的同时,又通过两个可移动的大型摇臂平台,在舞台上成功地扩展出多个如行云流水般互相连通的戏剧表演区,为演员的表演调度、情绪性的舞蹈场面的展示拓展出自由的空间,使这台演出具有着不拘一格的独特舞台样式,看来令人耳目一新。在演员表演的处理上,导演还将传统戏曲中的表演程式不着痕迹地融入到演员颇具现代感的表演之中,使得整台演出具有着浓郁的中国风格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篇5: 中央电视台木兰诗篇

中央电视台木兰诗篇

花木兰的形象可谓家喻户晓,著名豫剧唱段中的“刘大哥讲话理太偏,谁说女子享清闲”;千古流传的《木兰辞》中的“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还有好莱坞动画版的木兰等等已为国内外观众所熟知。

三大演出团联合出演

中国国家交响乐团合唱团

中国交响乐团合唱团是直属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的专业音乐艺术表演团体,1956年与交响乐团组成中央乐团,现名中国交响乐团合唱团。合唱团现拥有成员80名,均为国内外各高等音乐院校的优秀毕业生。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歌舞团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歌舞团是成立于1953年的中国军队专业音乐舞蹈表演团体,隶属于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管辖,下设创作室、合唱队、舞蹈队、乐队和舞台美术队等部门,在中国军队歌舞团系统中处于最高地位,作品以反映中国军事题材和现实生活为主,多方位多角度地塑造中国军人的形象,表现军民鱼水之情。

中国国家交响乐团

中国国家交响乐团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直属音乐表演团体,是中国最优秀的职业交响乐团之一。其前身是成立于1956年的中央乐团,重组后更名为中国国家交响乐团。

木兰饰演者“雷佳”

雷佳,总政歌舞团歌唱家,国家一级演员,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常委,中国音乐家协会理事。曾获“金钟奖”声乐大赛金奖、青歌赛民族唱法金奖,多次获全军文艺汇演一等奖、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等重要奖项,荣立三等功四次。起任金钟奖及青歌赛评委。11月起,雷佳主演的中国歌剧《木兰诗篇》先后在日本、俄罗斯成功“无扩音”演出,并获得了由俄罗斯“指挥沙皇”捷杰耶夫亲自授予的“卓越艺术家奖”。雷佳在厦门、北京两地成功举办“复兴之歌”个人独唱音乐会,用歌声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以《木兰诗》为主要框架

作品以《木兰诗》为主要框架,又在古辞基础上对内容进行了引申,注入全新内涵,赋予历史文化题材以更高的时代理念,以现代人的视角和思维叙述历史,充分展现了战争与和平的主题,表现了人类追求真、善、美的崇高境界,表达了爱好和平的中国人民发自内心的和平宣言,从而使古老的故事放射出时代的光彩。《木兰诗篇》以交响乐为主体,吸纳和融汇了歌剧、音乐剧、戏剧、清唱剧、情景剧、舞蹈等适合情景表演的元素,为其注入新的内涵,通过具有民族特色的音乐演奏、演唱,使作品情景交融、浑然一体。第一代《木兰诗篇》的主创团队创造了中国歌剧的巅峰之作。著名作曲家关峡在受访时就感慨“一路艰辛,一路辉煌”。

中国歌剧《木兰诗篇》

木兰从军的故事,最早见于中国南北朝时期的乐府民歌《木兰诗》。它以质朴的语言、凝练的叙事方法,讲述了木兰姑娘乔装男儿替父从军,驰骋疆场十余年卫国杀敌的故事。

本剧展示了木兰内心深处对美好爱情的渴盼与向往,彰显了她淡泊功名、甘愿回归田园的平民意识,表现了中国人民自古以来渴望和平与宁静生活的美好心愿。

西洋歌剧自二十世纪初叶进入中国,在近一个世纪的时间里与中国的戏曲艺术融合,形成了现代的中国歌剧。中国歌剧在借鉴西洋歌剧艺术表现手段的同时,有机地融入了中国戏曲艺术的表演形式与中华民族音乐的元素。

歌唱家的演唱在借鉴西洋发声方法的基础上结合中国戏曲咬字、吐词、运腔等方面的技巧,形成了风格独特、字正腔圆的中国唱法。这种演唱方法既能传递美的歌声、表达人物情感,又可以展示中国语言特有的音乐韵味;这种歌唱方式,同时也体现了中国音乐旋律委婉、幽雅深邃的品格。

中国歌剧《木兰诗篇》将出色地展示当代中国歌剧的风采。

序曲:战争与和平音乐主题的.展示,以理性的思索表现中国平民自古以来对战争的厌恶,对和平、幸福生活的憧憬。

第一幕《替父从军》(柔板与叙事歌),深夜的马蹄声,纷至沓来的军书,战争的降临破坏了乡村宁静和平的生活。父亲年迈,弟弟年幼,木兰无奈辞别亲人、女扮男装替父出征,踏上保家卫国的英雄征程。

第二幕《塞上风云》(快板与梦幻曲),表现花木兰与众将士万里赴戎机,血战沙场,平息战乱,终获胜利的英雄形象;同时,以梦幻的形式展现木兰在残酷的战争中深埋心中的女儿情怀和对爱情的向往,讴歌了战友间的殷殷情意和人性中的真善美。

第三幕《巾帼情怀》(酒歌与思乡曲),表现战争平息,将士们胜利后的喜悦情景;彰显了木兰甘愿回归田园,淡泊名利,热爱和平生活与美好爱情的平民意识与情感。

第四幕《和平礼赞》(俚歌、安魂曲与终曲),展现热烈的婚礼场面,歌颂和平生活的美好,以及人们在幸福的时刻对战争中死去的亲人和战友的哀悼。终曲《和平颂》以“马太福音”式的警句、恢弘的交响合唱呼唤着人类的正义良知与世界和平。

篇6:歌剧木兰诗篇

歌剧木兰诗篇

歌剧是音乐的戏剧,音乐在歌剧诸多元素中是居于第一位的。《木兰诗篇》的创作遵循歌剧创作的规律,以音乐结构统领全剧,把故事与情景巧妙地包容在序曲与四个乐章的音乐结构之中,这种创作模式在此前尚不多见。

序曲

以一个极其简约但却具有着浓郁中原色彩的主导音乐动机分别引入战争与和平两个色彩鲜明的音乐主题,并以交错发展的音乐织体展现着作曲家起伏叠宕、纷繁变化的乐思,哀婉的女声合唱诉说着战争中失去亲人的痛楚与无助,悲慨的男声合唱回荡在激战后古战场的血色残阳之中……折射出作曲家智慧的光芒与理性的思索。

第一乐章

“柔板与叙事歌”,以柔扳的音乐展示了木兰在战争即将来临时柔肠百转的女儿情怀,以叙事歌的形式讲述木兰女扮男装奔赴疆场的故事情节。

第二乐章

“快板与梦幻曲”以急速的快板音乐表达木兰与奔赴疆场的将士们“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的情景,以适宜于音乐发挥的'写意式“战场四季”展现战争的残酷与漫长的征战岁月,以梦幻曲抒发木兰负伤后在梦幻中的心态,如梦似幻的小提琴爱情主题与木兰的唱段交相辉映,释放出一个被战争扭曲的女性心灵对爱情的渴望、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充满了人性的光辉……

第三乐章

“酒歌与思乡曲”则以膘悍而充满阳刚之气的男声酒歌合唱表达三军将士胜利后的喜悦,以深情的思乡曲抒发木兰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真切感人的女儿情怀,彰显她立下赫赫战功却不慕荣华,甘愿回归田园生活的平民意识。

第四乐章

“俚歌、安魂曲与终曲”则以“木兰诗”中有关的章节和颇具乡土气息的音乐表现乡亲们迎接木兰凯旋归来时的喜悦心情和木兰以女儿装扮与战友们重逢时谐谑生动的戏剧性情景与盛大的婚礼场面。深沉凝重的安魂曲插入喜庆的音乐空间,木兰与战友们在最欢乐的时刻想起战争中死去的伙伴不禁思绪万千……一曲充满对和平的向往与赞美人类之爱的终曲《和平颂》以恢宏的气势将全剧推向高潮。

上述按照音乐的规律编织剧情的作法,使得音乐得到了极大自由驰骋的空间,作曲家卓越的艺术才华得以尽情地挥洒。全剧之中除了为营造第四乐章“安魂曲”的音乐氛围使用了一段诗剧般的独立韵白之外,没有一句脱离音乐的语言与对白,音乐真正成为了这部作品的主体。作曲家将人物内心世界感情的抒发,放在由音乐铺成的戏剧性支点上,因此,大段的咏叹调与重唱都写得极富光彩与感染力。

中国歌剧《木兰诗篇》,在艺术表演形式与舞台样式上也进行了大胆的创新。该剧融汇了交响音乐、歌剧、音乐剧、舞蹈与中国传统戏曲等多种艺术元素,形成了独具风采的“这一个”。该剧的导演高牧坤不仅熟悉中国传统戏剧的表演程式,还对大型现代歌舞与其他多种艺术门类进行过多方探讨与研究。他与舞美设计师苗培如和灯光设计师沙晓岚一道,在将交响乐队与人物化的合唱队全部摆放在舞台上的同时,又通过两个可移动的大型摇臂平台,在舞台上成功地扩展出多个如行云流水般互相连通的戏剧表演区,为演员的表演调度、情绪性的舞蹈场面的展示拓展出自由的空间,使这台演出具有着不拘一格的独特舞台样式,看来令人耳目一新。在演员表演的处理上,导演还将传统戏曲中的表演程式不着痕迹地融入到演员颇具现代感的表演之中,使得整台演出具有着浓郁的中国风格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篇7:木兰诗篇木兰花歌谱

序曲

血色的黄昏刮着血腥的风,血色的天穹上夕阳血一样的红,是鲜血染红了原野,还是夕阳染红了山峰。一只雄鹰飞过,白桦树睁大了惊恐的眼睛,胜利为什么是血的颜色,英雄的名字为什么用血写成!

【啊,太阳的血也快流尽了,大地在生死之间沉浮蠕动。】大地在生死之间沉浮蠕动。

【你在哪里哟,那在哪里哟,我的男人,我的弟兄】

哪一片草丛下是你长眠的坟茔,这般红的花瓣可是你的鲜血染成?天上飘动的白云可是你的灵魂在飞扬,地上淙淙的流水可是你无言的心声。

我问天,我问地,我问茫茫苍苍的山野,哪里才能找到你的踪影。

【你在哪里哟,那在哪里哟,我的.男人,我的弟兄】

归来哟……

第一场替父从军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木兰:马蹄踏踏踏破夜的寂静,长空里传来雁叫声声。雁阵匆匆在月光下飞过,洒下片片不祥的阴影。雁翅飞过夜空悄然无痕,却给我留下无尽的伤痛。

爹爹年迈啊,弟弟年幼,谁去边关从军出征?

【啊,月亮,啊,月亮,你阅尽人间的悲欢事,可知道木兰心中的女儿情。】心中的女儿情。

木兰母:昨夜传来军书十二卷,塞上边关又起了烽烟,催我夫从军出征,军情紧急,军令重如山。

木兰父母:老骥伏枥志在千里草原,白发人依然心系边关。我(他)多想乘风起舞挥长剑,浴血征战保卫万里关山。怎奈是年纪衰迈英雄气短,一腔豪情都化作了无尽的伤感。怎么办,怎么办,怎么办!

木兰:手扶着长剑心潮奔涌,我仰望着旌旗猎猎,缚住那苍龙,我何不扮作男儿替父出征,脚踏塞上冰雪,身披万里长风。驱敌寇,平战乱,做一个顶天立地的巾帼英雄!

(木兰花,木兰花,女儿一样娇艳,男儿一样挺拔,木兰花,木兰花,明月一样皎洁,白玉一样无瑕。花蕾似剑,刺破春寒绽红颜,枝干如铁,傲然伫立青天下。【为教芬芳满人间,随风送春向天涯。】随风送春向天涯)

篇8:木兰诗篇歌剧简谱

木兰诗篇歌剧简谱

一、音乐特点分析

1) .基本的音乐语言分析

《木兰诗篇》的序曲,以一个极其简约但却具有浓郁中原色彩的主导音乐动机分别引入战争与和平两个色彩鲜明的主题,并运用了交错发展的音乐织体展现着作曲家起伏迭宕、纷繁变化的乐思。接着一段悲壮的男声合唱回荡在激战后古战场的血色残阳之中,加剧了战争的阴霾与凄惨。突然一组不协和和弦的演奏,哀婉的女声合唱缓缓进入,画面从战场上转到了家中,扶老携幼的她们诉说着 战争中失去亲人的痛楚与无助,从两个侧面折射出作曲家智慧的光芒和理性的思索。第一乐章“柔板与叙事板”,以柔板的音乐展示了木兰在战争即将来临时头长百转的女儿情怀,用叙事歌的形式讲述木兰女扮男装奔赴疆场的故事情节。剧中以斗志昂扬的小号为音乐背景,表现木兰之父在接到军帖后的志气,以及无奈。而木兰的内心情绪则是以弦乐为背景,表达她细腻的心理活动。小军鼓的始终贯穿,说明战场局势的紧张,催促着木兰快奔赴战场,随后通过长笛、短笛的呼 啸奏响代表了战马嘶叫和尘土飞扬的征战场面。音乐不是图解,但这一段音乐的画面感却很强,它有效的调动了观众的形象思维,使观众能够进入作品规定的特定情境之中,非常符合中国观众的审美思维。第二乐章“快版与梦幻曲”,以急速的快板音乐表达木兰与奔赴疆场的将士们“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的情景,“战争四季”以适宜于音乐发挥的写意手法,展现了战争的残酷与漫长的征战岁 月,以梦幻曲抒发木兰负伤后在梦幻中的心态,如梦似幻的小提琴爱情主题与木兰的唱段交相辉映,释放出一个被战争扭曲的女性心灵对爱情的渴望、对和平生活得向往,充满了人性的光辉。这一乐章中,出现了最为重要的三段主题音乐。在“战争四季”来临前,作者用彼此不很融合的增四度和小二度不协和音程,产生出非常刺耳的听觉感受,表达出“战争音乐主题”。

在木兰披一身雪花上场之前,用了一段舒缓柔美的弦乐演奏表达“和平音乐主题”。在木兰的唱段《我的爱将与你相伴终生》演唱之前,出现的是用小提琴反复演奏的“木兰音乐主题”如:第三乐章“酒歌与思乡曲”一段男声的酒歌合唱,洋溢出三军将士胜利后的喜悦心情,剽悍昂扬充满阳刚之气,与之相对比,深情委婉的思乡曲,抒发着离家多年的木兰思念家乡、思念父母家人的女儿情怀,也传达出她虽然立下赫赫战功,却并不为功名利禄所动,甘愿回归家园,安度田园生活的平民意识。第四个乐章“俚歌、安魂曲与终曲”这章表现的是老家的乡亲们迎接“花木兰将军”凯旋归来的喜悦心情。因此曲作者运用了颇具乡土气息的音乐风格,以和平与战争为主线,运用插部的音乐表现手法。在木兰与刘爽表明心迹之后,音乐情绪随着节奏突然发生了变化,自然是速度加快来表现木兰愉快幸福的心情,最后,一个上行五度的大跳音程结束到小字二组的高音“B”上(如图所示),这个高音就像一句誓言,道出了木兰对这位生死之交的`亲密战友坚贞不渝的爱情。在这喜庆和表现爱情的音乐之后,为了音乐的对比,也为了内容的需要,进入了一段深沉凝重的“安魂曲”,木兰和战友们在欢聚一堂庆祝胜利的时刻,想起了在战争中死去的战友最后安排了合唱《和平颂》,是为了凸显创作者向往与赞美人类和平的理念,曲作家甚至在其中创造性的融入了《圣经·马太福音》圣咏式的的语言风格,以加强这段终曲合唱的神圣感,合唱以恢宏博大的气势将全剧推向高潮。

2) .音乐素材的民族性

《木兰诗篇》不仅融入了民族民间音乐元素而且成功借鉴了河南豫剧的音乐特征使音乐表现更加多样化人物性格更加鲜明不行的小六度音程是豫剧特有的音程色彩把木兰的俏皮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五声音阶具有浓郁的豫剧音乐特征阴亮的大调色简约而具有中原色彩不但有浓郁的民族音乐个性汉有清新的现代气息;在配器上,《木兰诗篇》也创新使用了民族因素用交响乐进行伴奏,同时还加入了琵琶、二胡等中华民族乐器充分发挥了不同乐器的声音色彩效果《木兰诗篇》大多采用的是散文诗的语言风格在一些抒情唱段中还融入了中国古典诗词元素流分运用了对比,比喻,比兴等修辞手法既达到了一种均匀平衡和颇具方正感的效果更为词句增添了不少韵味她方音乐的融入使作品的音乐性格呼应了北方民族人们性格豪爽、不拘小节的性格特征使作品更具有民族意义。

3) . 情景与交响音乐的完美结合

之所以说“情景交响音乐”是一种全新的舞台艺术形式,皆因它在新的艺术理念指导下而诞生。这种理念“优”则在于:作曲家以“木兰从军”这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家园为基础进行创新,与西方艺术形式的有机结合危」造了优美的中国旋律达到了戏剧与西洋的功能和声相结合的效果音乐听来刚柔相济华美与朴实同在,既有鲜明的东方色彩又具清新的现代风格表达了当今中国人民的思想情感真正达到了“情景”与“交响音乐”的完美结合,“乐”为“情”而生,`情”为“乐”而动形成互动互感的美学效应这是在艺术形式上勇敢且伟大的创新。

二、文化理念分析

《木兰诗篇》的创作并非作曲家的心血来潮。它是在河南文化面临来自国外文化冲击之后的突围和自救的产物,《木兰诗篇》自觉利用本土文化资源及其产生的国际影响,通过新的艺术样式打造新河南的文化名片提高中原地区的文化软实力。它是在全新文化理念指导下产生的艺术产品。这种理念主要从两个方面得以体现:

(1) 题材的选择

由中国古代《木兰辞》引出的一段替父从军的传奇故事在中国可谓家喻户晓,一直以来都是文艺舞台上备受关注的题材之一,以此作为题材而创作的《木兰诗篇》,显示出创作者“利用与整合文化资源怕勺新理念,从当初的戏曲到后来的电视剧和美国动画片还有音乐剧、歌剧等等形式,“花木兰”作为一种文化资源它的内涵在多种不同风格的演绎中逐渐获得丰富和提升已然成为国际性的题材。因此采用这个题材进行创作从起点上讲无疑将面向世界尤其是西方世界这与历史文化即将全球化的发展趋势是不谋而合的这个出发点也决定了它能够成功吸纳“交响乐”这一源自西方的艺术形式这就将《木兰诗篇》的艺术水准和文化理念定在了一个较高的水平。

2) 呼唤和平”的主题

以前关于花木兰的艺术作品在故事情节上大致遵照休兰辞》的基本格调着重描写她对父母的孝、对家的爱、对敌的勇、对国的忠和对名利的淡薄但这些都没有摆脱原有的战争观和英雄观《木兰诗篇》将她还原成一个真正的女子描写了这个平民女子在替父从军过程中的心路历程而不是生来就具有高度责任感和无往不敌的英雄。在剧中木兰有替父从军的艰难抉择肩奋勇杀敌的巾帼情怀池有情窦 初开的心理斗争她就是一个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女子。战争让她看到太多的悲剧和遗憾她厌倦战争并向往和平与宁静的生活。歌剧《木兰诗篇》表达出了世界人民呼唤和期盼和平与正义的共同理想和情感并表达了剧中主人公花木兰那爱民族、爱祖国、爱父母和爱恋人的“大爱”在这大爱之中又展现了正义的英雄主义和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3) 人文精神的体现

无论是历史名篇《木兰辞》还是经典豫剧《花木兰》启的主题基本定格在“替父从军”的爱国主义精神上而《木兰诗篇》对木兰的故事进行了颠覆式地改造,揉碎了原有情节、人物和结构大胆地进行了整合与重组,以现代视角和思维去充分展现战争与和平的主题,弘扬中国文化和民族精神展现中华儿女乃至全人类热爱生活追求真、善、美,呼唤和平与正义的崇高境界。表现人们对战争的憎恨对和平生活的渴望,呼唤阳光,呼唤爱情,从而使传统的题材放射出时代的光彩。该剧一个很大的亮点在于它相当细腻地描写了木兰与刘爽之间的友情与爱情,并且使之成为贯穿全剧的灵魂,叙事重点的转移使木兰形象更加人性化与平民化。

三、结语

《木兰诗篇》既保存了中国歌剧原有的民族特色,又注重吸收和借鉴西洋歌剧宝贵的艺术经验用开放的姿态,发展的眼光打破了民族的片面性与狭隘性在借鉴中求发展。

中国歌剧的创作和美学观念顺应时代的发展趋势,一直探索中西结合走中华民族特色的歌剧之路我国的歌剧艺术正在开辟新的领域前途灿烂光明我们的歌剧艺术必将对世界歌剧艺术做出宝贵的贡献。

篇9:木兰诗篇歌剧木兰花

木兰诗篇歌剧木兰花

中国歌剧《木兰诗篇》取材于中国家喻户晓的“花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古老故事,由著名作曲家关峡作曲,剧作家刘麟编剧,著名歌唱家彭xx、戴玉强及青年歌唱家雷佳、谭晶、张英席、赵昕等担纲主演。

该剧以交响乐和情景歌剧的崭新形式,弘扬了伟大的中国文化和民族精神,展现了中华儿女乃至全人类热爱生活、追求真善美、呼唤和平与正义的崇高精神境界。

序曲

以一个极其简约但却具有着浓郁中原色彩的主导音乐分别引入战争与和平两个色彩鲜明的音乐主题,并以交错发展的音乐织体展现着作曲家起伏叠宕、纷繁变化的'乐思,哀婉的女声合唱诉说着战争中失去亲人的痛楚与无助,悲慨的男声合唱回荡在激战后古战场的血色残阳之中……折射出作曲家智慧的光芒与理性的思索。

第一乐章

“柔板与叙事歌”,以柔板的音乐展示了木兰在战争即将来临时柔肠百转的女儿情怀,以叙事歌的形式讲述木兰女扮男装奔赴疆场的故事情节。

第二乐章

“快板与梦幻曲”,以急速的快板音乐表达木兰与奔赴疆场的将士们“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的情景,以适宜于音乐发挥的写意式“战场四季”展现战争的残酷与漫长的征战岁月,以梦幻曲抒发木兰负伤后在梦幻中的心态,如梦似幻的小提琴爱情主题与木兰的唱段交相辉映,释放出一个被战争扭曲的女性心灵对爱情的渴望、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充满了人性的光辉……

第三乐章

“酒歌与思乡曲”则以膘悍而充满阳刚之气的男声酒歌合唱表达三军将士胜利后的喜悦,以深情的思乡曲抒发木兰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真切感人的女儿情怀,彰显她立下赫赫战功却不慕荣华,甘愿回归田园生活的平民意识。

第四乐章

“俚歌、安魂曲与终曲”则以“木兰诗”中有关的章节和颇具乡土气息的音乐,表现乡亲们迎接木兰凯旋归来时的喜悦心情和木兰以女儿装扮与战友们重逢时谐谑生动的戏剧性情景与盛大的婚礼场面。深沉凝重的安魂曲插入喜庆的音乐空间,木兰与战友们在最欢乐的时刻想起战争中死去的伙伴不禁思绪万千……一曲充满对和平的向往与赞美人类之爱的终曲《和平颂》以恢宏的气势将全剧推向高潮。

木兰诗的教学教案设计

初一语文木兰诗导学案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木兰诗教学设计

初一语文木兰诗教案

北朝民歌:陇头歌辞

课文《诗》教案

木兰诗的优秀教学设计

《木兰诗》名师教学案例

《木兰诗》思想倾向赏析

《木兰诗》口头作文教学案例

木兰诗篇的赏析
《木兰诗篇的赏析.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木兰诗篇的赏析(共9篇)】相关文章:

木兰诗公开课教学设计2022-04-30

木兰诗 教学实录2023-01-23

屈原《离骚》赏析2022-12-06

屈原离骚赏析2023-11-25

刘易《木兰诗》教学设计2023-11-28

陌上桑原文及赏析2022-05-21

《木兰诗》(北朝民歌)教案 (长春版七年级上册)2022-10-21

《木兰诗》导学案(七年级下册)2022-12-14

木兰诗篇歌剧简谱2022-06-02

木兰诗的教案范文2024-03-20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