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古诗《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原文翻译以及赏析

时间:2022-05-06 21:19:28 诗词鉴赏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辛弃疾古诗《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原文翻译以及赏析((精选11篇))由网友“罗渽民民很爱你”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辛弃疾古诗《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原文翻译以及赏析,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辛弃疾古诗《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原文翻译以及赏析

篇1:辛弃疾古诗《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原文翻译以及赏析

辛弃疾古诗《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原文翻译以及赏析

这是《稼轩词》中突出的爱国篇章之一,表达诗人想要抗敌救国的雄图大志,以及为国效劳的忠心。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①》

作者:辛弃疾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②。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③。想当年④,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⑤,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⑥,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⑦,一片神鸦社鼓⑧!凭谁问,廉颇老矣⑨,尚能饭否?

【注释】

①京口:古城名,三国孙权曾在此建都,后迁建业于此置京口镇,故址在今江苏镇江市。北固亭:一名北固楼,在镇江城北 的北固山上,下临长江。南朝梁武帝萧衍执政时曾改名为北顾亭。

②孙仲谋:是吴大帝孙权的字,字仲谋,三国时吴国的君主。这两句是说:千百年来江山依旧,却无外寻找像孙权那样的英雄人物了。

③舞榭歌台:歌舞的楼台。榭:高台上的建筑物。风流:这里用作的业绩。这两句是说,当年的繁华盛况和英雄业绩都随着时光的流逝,在风吹雨打中消失了。

④寻常巷陌:普通街巷。寄奴:南朝首位皇帝宋武帝刘裕的小名。他生长在平常人家,后做了东晋的首席将领,怀着私念出兵北伐,先后灭南燕、 后燕、后秦,一度收复洛阳,长安等地,官至相国,封守王,后推翻东晋,自立为帝。这三句是说刘裕的.住过的地方,现在已成了斜阳草树中的普通街巷。

⑤想当年三句:赞扬了刘裕北伐中原的气概和成就。

【翻译】

大好江山永久地存在着,却无处去找孙权那样的英雄了。当年的歌舞楼台,繁华景象,英雄业迹都被历史的风雨吹打而随时光流逝了。夕阳照着那草木杂乱、偏僻荒凉的普通街巷,人们说这就是寄奴曾住过的地方。回想当时啊,刘裕率兵北伐,武器竖利,配备精良,气势好像猛虎一样,把盘踞中原的敌人一下子都赶回北方去了。

南朝宋文帝(刘裕的儿子)元嘉年间兴兵北伐,想要再封狼居胥山,建功立业,由于草率从事,结果只落得自己回顾追兵,便仓皇失措。四十三年过去了,向北遥望,还记得当年扬州一带遍地烽火。往事真不堪回想,在敌占区里后魏皇帝佛狸的庙前,香烟缭绕,充满一片神鸦的叫声的社日的鼓声!谁还来问:廉颇老了,饭量还好吗?

【赏析】

辛弃疾调任镇江知府以后,登临北固亭,感叹报国无门的失望,凭高望远,抚今追昔,于是写下了这篇传唱千古之作。这首词用典精当,有怀古、忧世、抒志的多重主题。江山千古,欲觅当年英雄而不得,起调不凡。开篇借景抒情,由眼前所见而联想到两位著名历史人物——孙权和刘裕,对他们的英雄业绩表示向往。接下来讽刺当朝用事者韩侂胄(侂:tuō,胄:zhòu),又像刘义隆一样草率,欲挥师北伐,令人忧虑。老之将至而朝廷不会再用自己,不禁仰天叹息。其中“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写北方已非宋朝国土的感慨,最为沉痛。

词的上片怀念孙权、刘裕。孙权割据东南,击退曹军;刘裕金戈铁马,战功赫赫,收复失地。不仅表达了 对历史人物的赞扬,也表达了对主战派的期望和对南宋朝廷苟安求和者的讽刺和谴责。

下片引用南朝刘义隆草率北伐,招致大败的历史事实,忠告韩侂胄要吸取历史教训,不要鲁莽从事,接着用四十三年来抗金形势的变化,表示词人收复中原的决心不变,结尾三句,借廉颇自比,表示出词人报效国家的强烈愿望和对宋室不能进用人才的慨叹。

全词豪壮悲凉,义重情深,放射着爱国主义的思想光辉。词中用典贴切自然,紧扣题旨,增强了作品的说服力和意境美。明代杨慎在《词品》中说:“辛词当以京口北固亭怀古《永遇乐》为第一。”这种评价是中肯的。

篇2: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①处。

舞榭歌台②,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③,人道寄奴④曾住。

想当年,金戈铁马⑤,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⑥草草,封狼居胥⑦,赢得仓皇北顾。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⑧。

可堪⑨回首,佛狸祠⑩下,一片神鸦社鼓⑾。

凭谁问,廉颇⑿老矣,尚能饭否?

注释:

1 孙仲谋:孙权,字仲谋,三国时吴帝,曾建都京口。

2 舞榭歌台:指当年的一派繁华景象。

3 巷陌:街巷。

4 寄奴:南朝武帝刘裕的小名。

5 金戈铁马:指军队。

6 元嘉:刘裕之子文帝刘义隆的年号。

7 封狼居胥:《史记·霍去病传》大将霍去病曾追击匈奴至狼居胥山,夕封山勒石纪功而还,指宋文帝“有封狼居胥意”,派兵北伐,结果大败而归。

8 烽火扬州路:指当年扬州一带遍地战火的情景。路:代行政区域名。

9可堪:哪堪。

10佛狸词: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兵追击王玄谟,驻军公步山,建行宫,后人称此为佛狸祠。佛狸:拓跋焘小名。

11 神鸦社鼓:指祭祀。

12 廉颇:战国时越国名将,晚年曾‘一饭斗米,肉十斤,披甲上马,以示尚可用。

赏析:

曹操《短歌行》有“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壮志暮年,壮心不已”句句与稼轩“凭谁问,廉颇才能矣,尚能饭否?”句并读,稼轩词又多了几分英雄末路的悲壮。

低沉处至潸然有泪欲下,高亢处激昂犹胜琵琶,亦是雄浑亦是悲壮。

用典极多而不觉其繁,是长袖善舞之故。

篇3: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xū),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bi)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注释

(1)京口:古城名,即今江苏镇江。因临京岘山、长江口而得名。

(2)孙仲谋:三国时的吴王孙权,字仲谋,曾建都京口。孙权(182年——252年),字仲谋。东吴大帝,三国时期吴国的开国皇帝。吴郡富春县(今浙江富阳)人。生于公元182年(光和五年),卒于公元252年(太元二年)。长沙太守孙坚次子,幼年跟随兄长吴侯孙策平定江东,公元2孙策早逝,临死前对孙权说“内事不决问张昭,外事不决问周瑜”。孙权继位为江东之主。

(3)寄奴:南朝宋武帝刘裕小名。 刘裕(363年4月——422年6月),字德舆,小名寄奴,汉族,先祖是彭城人(今江苏徐州市),后来迁居到京口(江苏镇江市),南北朝时期宋朝的建立者,史称宋武帝。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卓越的军事家、统帅。

(4)“想当年”三句:刘裕曾两次领晋军北伐,收复洛阳、长安等地。

译文

历经千古的江山,再也难找到像孙权那样的英雄。当年的舞榭歌台还在,英雄人物却随着岁月的流逝早已不复存在。斜阳照着长满草树的普通小巷,人们说那是当年刘裕曾经住过的地方。回想当年,他领军北伐、收复失地的时候是何等威猛!

然而刘裕的儿子刘义隆好大喜功,仓促北伐,却反而让北魏太武帝拓跋焘乘机挥师南下,兵抵长江北岸而返,遭到对手的重创。我回到南方已经有四十三年了,看着中原仍然记得扬州路上烽火连天的战乱场景。怎么能回首啊,当年拓跋焘的行宫外竟有百姓在那里祭祀,乌鸦啄食祭品,人们过着社日,只把他当作一位神祗来供奉,而不知道这里曾是一个皇帝的行宫。还有谁会问,廉颇老了,饭量还好吗?

赏析

辛弃疾调任镇江知府以后,登临北固亭,感叹报国无门的'失望,凭高望远,抚今追昔,于是写下了这篇传唱千古之作。这首词用典精当,有怀古、忧世、抒志的多重主题。江山千古,欲觅当年英雄而不得,起调不凡。开篇借景抒情,由眼前所见而联想到两位著名历史人物——孙权和刘裕,对他们的英雄业绩表示向往。接下来讽刺当朝用事者韩侂胄(侂:tuō,胄:zhòu),又像刘义隆一样草率,欲挥师北伐,令人忧虑。老之将至而朝廷不会再用自己,不禁仰天叹息。其中“佛(bi)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写北方已非宋朝国土的感慨,最为沉痛。

词的上片怀念孙权、刘裕。孙权坐镇东南,击退强敌;刘裕金戈铁马,战功赫赫,收复失地,气吞万里。对历史人物的赞扬,也就是对主战派的期望和对南宋朝廷苟安求和者的讽刺和谴责。

下片引用南朝刘义隆冒险北伐,招致大败的历史事实,忠告韩侂胄要吸取历史教训,不要草率从事,接着用四十三年来抗金形势的变化,表示词人收复中原的决心不变,结尾三句,借廉颇自比,表示出词人报效国家的强烈愿望和对宋室不能进用人才的慨叹。

全词豪壮悲凉,义重情深,放射着爱国主义的思想光辉。词中用典贴切自然,紧扣题旨,增强了作品的说服力和意境美。明代杨慎在《词品》中说:“辛词当以京口北固亭怀古《永遇乐》为第一。”这种评价是中肯的。

篇4: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赏析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赏析

此词写于宋宁宗开禧元年(1205),辛弃疾六十六岁,在镇江任知府。当时韩侂胄执政,正积极筹划北伐。辛弃疾支持北伐抗金的决策,但他认为应当做好充分准备,绝不能草率从事,否则难免重蹈覆辙,使北伐再次遭到失败。辛弃疾的意见是非常正确的,可惜没有引起南宋当权者的重视。一次他来到京口北固亭,登高眺望,怀古忆昔,心潮澎湃,感慨万千,于是写下了这篇千古传诵的杰作。

上片即景生情,由眼前所见而联想到古代两位著名的英雄人物。“千古江山”六句,追忆三国时的吴帝孙权,感叹山河长存、人世沧桑。辛弃疾十分仰慕孙权,曾多次称赞他具有雄才大略,敢于和强敌曹操、刘备抗衡,确保父兄基业,使东吴政权得以巩固。京口一度作为吴国的都城,是在孙权称帝后才发展起来的。作者于此怀古,首先想到的自然是他。这六句的大意是:雄伟壮丽的江山千秋万代依旧如故,可是却无处寻找孙仲谋那样的英雄人物,当年的歌舞楼台经过长期风吹雨打早已荡然无存,英雄的业绩也随着时光的消逝而无影无踪。悼古意在伤今,言外之意是说当前无人能够力挽狂澜,振兴宋室,抵御外侮。“斜阳草树”六句,缅怀东晋时的刘裕,盛赞其北伐时的雄姿和声威,暗示出自己杀敌报国的决心。刘裕于东晋末年挥师北伐,先后灭南燕,后秦,曾一度收复洛阳、长安等地。京口是刘裕(寄奴乃其乳名)的出生地,也是他起兵的地方,所以作者接着又想到了他。这六句的大意是:夕阳映照着荒草杂树,一条普普通通的街巷,人们都说刘寄奴曾经在这里住过。遥想当年,他统帅雄师北伐,横戈跃马,气吞山河,转战万里,势如下山猛虎。以上两段怀古,都与京口有关,由当地风光引出历史人物,将写景、叙事、抒情融为一体,笔调沉雄凄婉,意境苍凉悲壮,寄寓了作者对国事的感慨和忧虑,意蕴很深。

下片换头“元嘉草草”三句,用宋文帝刘义隆失败的故事,告诫南宋当权者对北伐应当做好充分准备,切不可轻敌冒进,草率出兵。据《宋书·王玄谟传》,宋文帝曾对殷景仁说:“闻玄谟陈说,使人有封狼居胥意。”于是在元嘉二十七年(450)派王玄谟进攻北魏,结果由于准备不足,料敌不明,而遭致惨败。又据《宋书·索虏传》,元嘉八年(431),宋文帝因滑台失陷,曾作诗说:“惆怅惧迁逝,北顾涕交流。”词中用三句话概括刘义隆的'失败,言简意赅,目的在于以古鉴今,提醒主持朝政的人吸取历史教训,不要让“仓皇北顾”的悲剧再演。这充分说明辛弃疾深谋远虑,老成持重,对形势有着清醒的估计和认识。可惜他的忠告并未受到南宋当局的重视,结果“开禧北伐”终于遭到惨败,重蹈了“元嘉草草”的覆辙。这三句借古喻今,凝聚着词人对国事的隐忧,针对性是很强的。“四十三年”三句,宕开一笔,由怀古而转入忆昔。

回想四十三年前,金主完颜亮大举南侵,曾占领扬州等地,造成严重的破坏,这情景记忆犹新。可是如今局面还是和当年一样,山河破碎,中原未复,祖国仍未统一,而自己却由“壮岁”进入了暮年,怎能不使人无比悲痛、感慨万端呢?“可堪回首”三句,再推进一层,由回忆自身的经历而转入描写当前的时事。词人站在北固亭上,仿佛看见江北瓜步山上乌鸦乱飞,听到社鼓咚咚,人们正在佛狸祠下迎神赛会哩!词中所展示的这幅画面含义很深,耐人寻味。作者的意思是说,拓跋焘(佛狸)本是外族入侵者,人们竟在他的祠庙前祭祀,鼓乐喧天,闹得不亦乐乎,说明在百姓心里民族意识已经模糊。这都是由于南宋统治集团苟且偷安,执行妥协投降政策造成的恶果。“可堪回首”,一语千钧,不但使后两句的画面具有了深刻的政治内容,而且也表达出作者忧时伤世的强烈感情。结拍三句,以老将廉颇自喻,概括了自己一生的坎坷遭遇,表明如今虽然年纪老大,但雄心犹在,尚能为国杀敌立功,但朝廷是否了解我的一片忠心而加以重用呢?实在难以逆料。全篇以疑问句结束,反映了作者虽然被重新起用,但仍感到不受重用,难以尽展其才的苦闷心情。

这首词写得沉痛悲壮,语言精炼深刻,虽然用典较多,但都关合时事,用得十分贴切,艺术感染力很强。词的结构严密,层次井然,既有写景、叙事,又有议论、抒情,纵横开阖,一气贯注,思想性和艺术性达到了高度的统一,是稼轩词中很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

篇5: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赏析 辛弃疾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赏析

辛弃疾调任镇江知府以后,登临北固亭,感叹报国无门的失望,凭高望远,抚今追昔,于是写下了这篇传唱千古之作。这首词用典精当,有怀古、忧世、抒志的多重主题。江山千古,欲觅当年英雄而不得,起调不凡。开篇借景抒情,由眼前所见而联想到两位著名历史人物——孙权和刘裕,对他们的英雄业绩表示向往。接下来讽刺当朝用事者韩侂胄(侂:tuō,胄:zhòu),又像刘义隆一样草率,欲挥师北伐,令人忧虑。老之将至而朝廷不会再用自己,不禁仰天叹息。其中“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写北方已非宋朝国土的感慨,最为沉痛。

词的上片怀念孙权、刘裕。孙权割据东南,击退曹军;刘裕金戈铁马,战功赫赫,收复失地。不仅表达了 对历史人物的赞扬,也表达了对主战派的期望和对南宋朝廷苟安求和者的讽刺和谴责。

下片引用南朝刘义隆草率北伐,招致大败的历史事实,忠告韩侂胄要吸取历史教训,不要鲁莽从事,接着用四十三年来抗金形势的变化,表示词人收复中原的决心不变,结尾三句,借廉颇自比,表示出词人报效国家的.强烈愿望和对宋室不能进用人才的慨叹。

全词豪壮悲凉,义重情深,放射着爱国主义的思想光辉。词中用典贴切自然,紧扣题旨,增强了作品的说服力和意境美。明代杨慎在《词品》中说:“辛词当以京口北固亭怀古《永遇乐》为第一。”这种评价是中肯的。

篇6:《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原文翻译及赏析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②。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③。想当年④,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⑤,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⑥,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⑦,一片神鸦社鼓⑧!凭谁问,廉颇老矣⑨,尚能饭否?

[注释]

①京口:江苏镇江市因临京岘山、长江口而得名。

②孙仲谋:三国时的吴王孙权,字仲谋,曾建都京口。

③寄奴:南朝宋武帝刘裕小名。

④“想当年”三句:刘裕曾两次帅晋军北伐,收复洛阳、长安等地。

⑤“元嘉草草”句:元嘉是刘裕子刘义隆年号。草草:轻率。是说刘义隆好大喜功,仓促北伐,以至惨败。

⑥“四十三年”句:作者于宋高宗绍兴三十二年(1162)南归,到写该词时正好为四十三年。

⑦佛狸祠:魏太武帝拓拔焘小名佛狸。他曾在长江北岸瓜步山建立行宫,即后来的佛狸祠。

⑧神鸦:指在庙里吃祭品的乌鸦。社鼓:祭祀时的鼓声。

⑨廉颇:战国时赵国名将。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由南宋词人辛弃疾于公元12所作。作者是怀着深重的忧虑和一腔悲愤写这首词的。上片赞扬在京口建立霸业的孙权和率军北伐、气吞胡虏的刘裕,表示要像他们一样金戈铁马为国立功。下片借讽刺刘义隆表明自己坚决主张抗金但反对冒进误国的立场和态度。最后还借廉颇自况,抒发未能实现自己怀抱的感慨。本词的抒发感慨连连用典,中间稍加几句抒情性议论以见精神,不仅体现了辛词好用典的`特点,也可窥见“词论”的风格。

译文

江山如画、历经千年仍如故,但是找不到东吴英雄孙权在此的定都处。昔日的舞榭歌台、显赫人物,都被风吹雨打化为土。斜阳照着草和树,普通的街巷和小路,人们说,武帝刘裕曾在这个地方住。想当年,他骑战马披铁甲,刀枪空中舞,气吞万里如猛虎。

宋文帝草率用兵学黩(dú)武,效法汉将伐匈奴,没能够封山纪功狼居胥,却要仓皇向南逃,时时回头向北望。我登上山亭望江北,还记得、四十年前的旧事一幕幕:烽火连天鏖(áo)战苦,扬州一带遭荼(tú)毒。往事怎忍再回顾?拓跋焘(dào)祠堂香火盛,乌鸦啄祭品,祭祀擂大鼓。谁能派人来探问:廉颇将军虽年老,还能吃饭吗?

[赏析]

这首词是南宋著名文学家辛弃疾于公元1205年(宋宁宗开禧元年),66岁任镇江知府时,登上京口北固亭后所写的一首感怀词。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写于宋宁宗开禧元年( 1205) , 辛弃疾六十六岁时。当时韩侂胄执政, 正积极筹划北伐, 闲置已久的辛弃疾于前一年被起用为浙东安抚使,这年春初,又受命担任镇江知府,戍守江防要地京口( 今江苏镇江) .从表面看来,朝廷对他似乎很重视,然而实际上只不过是利用他那主战派元老的招牌作为号召而已。辛弃疾到任后, 一方面积极布置军事进攻的准备工作;但另一方面,他又清楚地意识到政治斗争的险恶,自身处境的孤危,深感很难有所作为。辛弃疾支持北伐抗金的决策,但是对独揽朝政的韩侂胄轻敌冒进的作法,又感到忧心忡忡,他认为应当做好充分准备,绝不能草率从事,否则难免重蹈覆辙,使北伐再次遭到失败。辛弃疾的意见没有引起南宋当权者的重视。一次他来到京口北固亭,登高眺望,怀古忆昔,心潮澎湃,感慨万千,于是写下了这篇千古传诵的杰作。

这首词用典精当,有怀古、忧世、抒志的多重主题。江山千古,欲觅当年英雄而不得,起调不凡。开篇即景抒情,由眼前所见而联想到两位著名历史人物--孙权和刘裕,对他们的英雄业绩表示向往。接下来讽刺今日用事者(韩胄),又像刘义隆一样草率,欲挥师北伐,令人忧虑。老之将至而朝廷不会再用自己,不禁仰天叹息。其中“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写北方已非我有的感慨,最为沉痛。

篇7:《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原文及翻译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原文及翻译

原文阅读: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翻译译文或注释:

大好江山永久地存在着,(但是)无处去找孙权那样的英雄了。当年的歌舞楼台,繁华景象,英雄业迹都被历史的风雨吹打而随时光流逝了。(如今)夕阳照着那草木杂乱、偏僻荒凉的普通街巷,人们说这就是(当年)寄奴曾住过的地方。回想当时啊,刘裕率兵北伐,武器竖利,配备精良,气势好象猛虎一样,把盘踞中原的敌人一下子都赶回北方去了。

南朝宋文帝(刘裕的儿子)元嘉年间兴兵北伐,想要再封狼居胥山,建功立业,由于草率从事,结果只落得自己回顾追兵,便仓皇失措。四十三年过去了,(现在)向北遥望,还记得当年扬州一带遍地烽火。往事真不堪回想,在敌占区里后魏皇帝佛狸的`庙前,香烟缭绕,充满一片神鸦的叫声的社日的鼓声!谁还来问:谦颇老了,饭量还好吗?

篇8: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原文及赏析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注释】:

①京口:今江苏省镇江市 。

②北固亭:在镇江东北北固山上,双名北顾亭。面临长江。晋人蔡谟为储军备而建。

③孙仲谋:孙权,字仲谋,三国时吴帝。

④寄奴:南朝宋武帝刘裕的小名。刘裕生于京口、建国后曾北伐,并收复过长安、洛阳。

【译文】:

江山依旧,却无处觅求英雄豪杰,像孙仲谋一流。昔日繁华的歌舞台榭。英雄的业绩风流,总被历史的风雨只得化为乌有。一抹斜阳映着丛密的草树,平常的街巷,伴侣说刘裕曾在这里寄住。想当年,他指挥的'金戈铁骑,气吞万里,威猛如虎。元嘉年间刘义隆草草出兵北合伐中原,梦想如霍去病在狼居胥山封坛癸天,作为全胜的纪念,却不料只落得惊慌败北狼狈逃窜。隆兴北伐失败对今四十三睥,我遥望中原,扬州路上烽火杀逢的情景历历如在眼前。那堪回首,而今侵掠中原的拓跋焘祠庙香火盛烧,一片神鸦鸣嗓,社鼓喧闹!靠谁问顾我:将军年老,饭量可好?

【赏析】:

本词作于宁宗开禧元年(1205),时作者任镇江知府,已66岁。当时宰相韩 胄准备北伐,作者一方面坚决主张抗金,同时又担心主事者轻敌冒进而致败,对当权者不能真正理解他,重用他表示愤慨。上片即景生情,由眼前之主联想到两位著名的历史人物,即孙权与刘裕,对他们的业绩表示无限的向往和怀念。下片用刘义降草率北代失败的史实告诫当政者,接下宕开。回忆43年前率兵南归时如火如茶的战斗场面。“四十三年”战斗场景的插入,也有深意,当年自己满腔爱国热血,在极艰危的情况下血战南归。结果43年过去,一切依旧,佛狸祠照样在金人统治之下,而且一派和平景象。43年的时间却一事无成。结尾用廉颇自喻,抒发有志报国而不被重用的忧伤与苦闷。全词将多种感受都委婉地抒发出来,慷慨悲歌,千古后读来仍令人回肠荡气,全篇苍劲沉郁,豪壮中有悲凉。全篇苍劲沉郁,豪壮中有悲凉。杨慎在《词品》中评曰:“辛词当以‘京口北固亭怀古’《永遇乐》为第一。”

篇9:《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原文及赏析

朝代:宋代

作者:辛弃疾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译文

历经千古的江山,再也难找到像孙权那样的英雄。当年的舞榭歌台还在,英雄人物却随着岁月的流逝早已不复存在。斜阳照着长满草树的普通小巷,人们说那是当年刘裕曾经住过的地方。遥想当年,他指挥着强劲精良的兵马,气吞骄虏一如猛虎!

元嘉帝兴兵北伐,想建立不朽战功封狼居胥,却落得仓皇逃命,北望追兵泪下无数。四十三年过去了,如今瞭望长江北岸,还记得扬州战火连天的情景。真是不堪回首,拓跋焘祠堂香火盛,乌鸦啄祭品,祭祀擂大鼓。还有谁会问,廉颇老了,饭量还好吗?

韵译

江山如画、历经千年仍如故,但是找不到东吴英雄孙权在此的定都处。昔日的舞榭歌台、显赫人物,都被风吹雨打化为土。斜阳照着草和树,普通的街巷和小路,人们说,武帝刘裕曾在这个地方住。想当年,他骑战马披铁甲,刀枪空中舞,气吞万里如猛虎。

宋文帝草率用兵学黩(dú)武,效法汉将伐匈奴,没能够封山纪功狼居胥,却要仓皇向南逃,时时回头向北顾。我登上山亭望江北,还记得四十三年前的旧事一幕幕:烽火连天鏖(áo)战苦,扬州一带遭荼(tú)毒。往事怎忍再回顾?拓跋焘(tāo)祠堂香火盛,乌鸦啄祭品,祭祀擂大鼓。谁能派人来探问:廉颇将军虽年老,还能吃饭吗?

注释

京口:古城名,即今江苏镇江。因临京岘山、长江口而得名。

孙仲谋:三国时的吴王孙权,字仲谋,曾建都京口。孙权(182年——252年),字仲谋。东吴大帝,三国时期吴国的开国皇帝。吴郡富春县(今浙江富阳)人。生于公元182年(光和五年),卒于公元252年(太元二年)。长沙太守孙坚次子,幼年跟随兄长吴侯孙策平定江东,公元2孙策早逝。孙权继位为江东之主。

寄奴:南朝宋武帝刘裕小名。刘裕(363年4月——422年6月),字德舆,小名寄奴,汉族,先祖是彭城人(今江苏徐州市),后来迁居到京口(江苏镇江市),南北朝时期宋朝的建立者,史称宋武帝。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卓越的军事家、统帅。

“想当年”三句:刘裕曾两次领兵北伐,收复洛阳、长安等地。

元嘉:刘裕子刘义隆年号。草草:轻率。封狼居胥:公元前1(汉武帝元狩四年)霍去病远征匈奴,歼敌七万余,封狼居胥山而还。狼居胥山,在今蒙古境内。

赢得:剩得,落得。

烽火扬州路:指当年扬州路上,到处是金兵南侵的战火烽烟。

“四十三年”句:作者于1162年(宋高宗绍兴三十二年)南归,到写该词时正好为四十三年。

佛(bì)狸祠: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小名佛狸。公元450年,他曾反击刘宋,两个月的时间里,兵锋南下,五路远征军分道并进,从黄河北岸一路穿插到长江北岸。在长江北岸瓜步山建立行宫,即后来的佛狸祠。

神鸦:指在庙里吃祭品的乌鸦。社鼓:祭祀时的鼓声。

廉颇:战国时赵国名将。

赏析

辛弃疾之词,风格豪放,气势雄浑,境界开阔,已成为不刊之论,是学者所共识的,但论及最能代表其风格的作品时,众人皆推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殊不妥。这首词,虽有豪放之因素,但细究可发现,此词风格非“豪放”一词所能全面概括。从整体上来看,此词并非一首激情澎湃、斗志昂扬的豪放之文,而是一首沉郁顿挫、悲壮苍凉之作。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作者以“千古江山”起笔,喷薄而出,力沉势雄,显示出作者非凡的英雄气魄和无比宽广的胸襟,也说明了作者写诗为文的起因不是囿于一已私利,而是不忍见大好江山沦落异族之手。这就为本词定下了较高的格调。仲谋,即指三国时代吴国国主孙权,他继承父兄基业,西拒黄祖,北抗曹操,战功赫赫,先建都京口,后迁都建康,称霸江东,为世人公认的一代英雄豪杰。辛弃疾对孙权很是佩服。在其另一首词作《南乡子》中,他就以万分钦佩的口吻赞扬孙权:“年少万兜鍪,坐断江东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但正如明代杨慎所言:“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江河不改,青山依旧,但历史却是风云变换、物是人非了。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寄奴即南朝宋武帝刘裕,刘裕先祖随晋室南渡,世居京口,当年北伐南在上半阕中,作者由京口这一历史名城联想到与京口有关的历史英雄孙权与刘裕,以此顺势写来,自然流畅,含蓄蕴藉,共蕴含了三层意思:一、表达了时光流逝、岁月不居给作者带来的无限怅惘的感受:时间一如淘淘长逝的流水,不禁抺去了历史英雄的丰功伟绩,也卷走了风流人物的风采神韵,当年的英雄所留下的也只有荒芜的“寻常草树”而已。二、由于世无英雄,奸臣当道,皇帝昏庸,致使曾经英雄辈出的锦绣江山痛落敌手,中原人民沦为异国之奴,而又看不到收复故国的希望。此情此景,无不激起作者心中翻江倒海般的丧权辱国之痛。三、把自己的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困顿与历史英雄人物功成名就、名留青史作对比,表达了对英雄们的追慕与缅怀,羡慕他们都能够大展才华、建功立业,而自己却屡被贬谪,遭遇坎坷,抒发了自己怀才而不能施展、有壮志难以实现的无奈心境。悲凉之感、怅惘之情,溢于言表,为全篇奠定了沉郁苍凉的情感基调。这三层意思,层层递进,步步深入,感情饱满而真挚,情绪热烈而低沉,完美地勾画了一个忧国忧民、急于收复故地却又屡遭排挤的爱国志士的形象。燕、后秦时,所向披靡,威震四方,有气吞万里之势。而如今,英雄了得的刘裕的居所,也沦落为毫不起眼的“斜阳草树”与“寻常巷陌”,再也不复当年的辉煌与气势了。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元嘉”为宋文帝刘义隆的年号。元嘉二十七年,宋文帝命王玄谟北伐拓拔氏,由于准备不足,又贪功冒进,大败而归,被北魏太武帝拓拔焘乘胜追至长江边,扬言欲渡长江。宋文帝登楼北望,深悔不已。此三句在于借古喻今,警告主战权臣韩侂冑不要草率出兵,但韩并未听从辛弃疾的建议,仓促出战,直接导致了开禧二年的北伐败绩和开禧三年的宋金议和。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在此,作者将笔锋从沉寂远去的历史拉向切近的自身,开始追忆住事,回顾自己一生。辛弃疾于绍兴三十二年(1162)奉表南渡,至开禧元年至京口上任,正是四十三年。这四十三年中,金国与宋朝战事不断,连年不绝。而作者虽一直极力主战,并为收复故国不畏艰难,戎马一生,但眼看英雄老去,机会不来,于是心中自有一腔无从说起的悲愤。

下三句中的“回首”应接上句,由回忆往昔转入写眼前实景。这里值得探讨的是,佛狸是北魏的皇帝,距南宋已有七八百年之久,北方的百姓把他当作神来供奉,辛弃疾看到这个情景,不忍回首当年的“烽火扬州路”。辛弃疾是用“佛狸”代指金主完颜亮。四十三年前,完颜亮发兵南侵,曾以扬州作为渡江基地,而且也曾驻扎在佛狸祠所在的瓜步山上,严督金兵抢渡长江。以古喻今,佛狸很自然地就成了完颜亮的影子。如今“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与“四十三年,烽火扬州路”形成鲜明的对比,当年沦陷区的人民与异族统治者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烽烟四起,但如今的中原早已风平浪静,沦陷区的人民已经安于异族的统治,竟至于对异族君主顶礼膜拜,这是痛心的事。不忍回首往事,实际就是不忍目睹眼前的'事实。以此正告南宋统治者,收复失土,刻不容缓,如果继续拖延,民心日去,中原就收不回了。

最后作者以廉颇自比,这个典用得很贴切,内蕴非常丰富,一是表白决心,和廉颇当年服事赵国一样,自己对朝廷忠心耿耿,只要起用,当仁不让,奋勇争先,随时奔赴疆场,抗金杀敌。二是显示能力,自己虽然年老,但仍然和当年廉颇一样,老当益壮,勇武不减当年,可以充任北伐主帅;三是抒写忧虑。廉颇曾为赵国立下赫赫战功,可为奸人所害,落得离乡背井,虽愿为国效劳,却是报国无门,词人以廉颇自况,忧心自己有可能重蹈覆辙,朝廷弃而不用,用而不信,才能无法施展,壮志不能实现。辛弃疾的忧虑不是空穴来风,果然韩侂胄一伙人不能采纳他的意见,对他疑忌不满,在北伐前夕,以“用人不当”为名免去了他的官职。辛弃疾渴盼为恢复大业出力的愿望又一次落空。

在这首词中用典虽多,然而这些典故却用得天衣无缝,恰到好处,它们所起的作用,在语言艺术上的能量,不是直接叙述和描写。所以就这首词而论,用典多并非是辛弃疾的缺点,这首词正体现了他在语言艺术上的特殊成就。

创作背景

这首词写于宋宁宗开禧元年(12),辛弃疾当时已有六十六岁。当时韩侂胄执政,正积极筹划北伐,闲置已久的辛弃疾于前一年被起用为浙东安抚使。辛弃疾的意见没有引起南宋当权者的重视。一次他来到京口北固亭,心中感慨万千,于是写下了这首佳作。

辛弃疾调任镇江知府以后,登临北固亭,感叹报国无门的失望,凭高望远,抚今追昔,于是写下了这篇传唱千古之作。这首词用典精当,有怀古、忧世、抒志的多重主题。江山千古,欲觅当年英雄而不得,起调不凡。开篇借景抒情,由眼前所见而联想到两位著名历史人物——孙权和刘裕,对他们的英雄业绩表示向往。接下来讽刺当朝用事者韩侂胄(侂:tuō,胄:zhòu),又像刘义隆一样草率,欲挥师北伐,令人忧虑。老之将至而朝廷不会再用自己,不禁仰天叹息。其中“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写北方已非宋朝国土的感慨,最为沉痛。

词的上片怀念孙权、刘裕。孙权割据东南,击退曹军;刘裕金戈铁马,战功赫赫,收复失地。不仅表达了对历史人物的赞扬,也表达了对主战派的期望和对南宋朝廷苟安求和者的讽刺和谴责。

下片引用南朝刘义隆草率北伐,招致大败的历史事实,忠告韩侂胄要吸取历史教训,不要鲁莽从事,接着用四十三年来抗金形势的变化,表示词人收复中原的决心不变,结尾三句,借廉颇自比,表示出词人报效国家的强烈愿望和对宋室不能进用人才的慨叹。

全词豪壮悲凉,义重情深,放射着爱国主义的思想光辉。词中用典贴切自然,紧扣题旨,增强了作品的说服力和意境美。明代杨慎在《词品》中说:“辛词当以京口北固亭怀古《永遇乐》为第一。”这种评价是中肯的。

篇10: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全文翻译及赏析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宋代:辛弃疾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译文

江山千古依旧,割据的英雄孙仲谋,却已无处寻觅。无论繁华的舞榭歌台,还是英雄的流风余韵,总被无情风雨吹打而去。那斜阳中望见的草树,那普通百姓的街巷,人们说寄奴曾经居住。遥想当年,他指挥着强劲精良的兵马,气吞骄虏一如猛虎。

元嘉帝多么轻率鲁莽,想建立不朽战功,却落得仓皇逃命,北望追兵泪下无数。还记得四十三年前,我战斗在硝烟弥漫的扬州路。真是不堪回首,拓跋焘的行宫下,神鸦叫声应和着喧闹的社鼓。有谁会来寻问,廉颇将军年纪已老,他的身体是否强健如故?

赏析

辛弃疾调任镇江知府以后,登临北固亭,感叹报国无门的失望,凭高望远,抚今追昔,于是写下了这篇传唱千古之作。这首词用典精当,有怀古、忧世、抒志的多重主题。江山千古,欲觅当年英雄而不得,起调不凡。开篇借景抒情,由眼前所见而联想到两位著名历史人物——孙权和刘裕,对他们的英雄业绩表示向往。接下来讽刺当朝用事者韩侂胄(侂:tuō,胄:zhòu),又像刘义隆一样草率,欲挥师北伐,令人忧虑。老之将至而朝廷不会再用自己,不禁仰天叹息。其中“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写北方已非宋朝国土的`感慨,最为沉痛。

词的上片怀念孙权、刘裕。孙权割据东南,击退曹军;刘裕金戈铁马,战功赫赫,收复失地。不仅表达了 对历史人物的赞扬,也表达了对主战派的期望和对南宋朝廷苟安求和者的讽刺和谴责。

下片引用南朝刘义隆草率北伐,招致大败的历史事实,忠告韩侂胄要吸取历史教训,不要鲁莽从事,接着用四十三年来抗金形势的变化,表示词人收复中原的决心不变,结尾三句,借廉颇自比,表示出词人报效国家的强烈愿望和对宋室不能进用人才的慨叹。

全词豪壮悲凉,义重情深,放射着爱国主义的思想光辉。词中用典贴切自然,紧扣题旨,增强了作品的说服力和意境美。明代杨慎在《词品》中说:“辛词当以京口北固亭怀古《永遇乐》为第一。”这种评价是中肯的。

篇11:《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辛弃疾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宋词的特点。

2、具体领会宋代几位著名词人作品的风格。

3、豪放派和婉约派的特点。

[教学重点]

体会李白浪漫主义创作方法的基本特点;

[教学难点]

鉴赏不同风格的词作品。

[教学方法]

朗读法,问答法,讨论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导入

1、继承苏武把词的豪放风格加以发扬光大,使它蔚然成为一大宗派,主要应归功于辛弃疾。辛弃疾的词, “ 慷慨纵横,有不可一世之概 ”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这种豪迈风格的形成,首先决定于他的作品有深厚的爱国热情和广阔的社会内容。

2 .指导预习,初读课文,疏通文字。

3 .补充注音:谢?

4 .补充注释:

风流:这里指英雄遗风,即英雄人物在历史舞台上所创伟绩带来的意义上的影响,所谓流风余韵。

气吞万里:豪气简直能吞没万里江山,形容气概非凡。

草草:本来是杂乱不齐的样子,这里引申作草率马虎。

北顾:回头向北望。

可堪:哪堪,怎堪,也就是怎能忍受的意思。

5 .思考问题:

( 1 )找出韵脚,并在朗读中体会。

左、住、虎、顾、路、鼓、否。厌声韵。

( 2 )这首词用了哪些典故,有什么含义?

6 .作者与.写作背景:

辛弃疾在词人中,算是个英雄。 1161 年,金国大举南犯, 21 岁的辛弃疾率群众 2000 多人在家乡起义,加入以耿京为首的农民抗金义军,担任 “ 掌书记 ” 职务。在起义军的几个月里,他表现出非凡的勇敢和坚定,干了两件轰动一时的事。一件是,一个叫义端的和尚叛变投敌,辛弃疾亲往追捕,亲手斩了这个叛徒;另一件是,亲率 50 骑兵,直闭驻有 5             万大军的金营,活捉了杀害耿京、瓦解起义军的叛徒、内好张安国渡过淮水,到达建康(南京)。辛弃疾到了南方,耿京的起义军已经失败,他便留在南京。从此以后,他继续坚持主战,用他饱含爱国主义激情的词和文章,宣传北伐抗金,收复中原统一全国的`主张。但是,以赵构为首的赵家王朝偏安江南,在临安过着游宴玩乐歌舞升平的生活,对金屈辱求和。他们对起义军也一直害怕。辛弃疾渡江之后,首先被解除了武装,后来才被派往江阴作签判,帮助地方官处理政务。辛弃疾被迫退隐江西上饶,空怀一腔忠贞热情,却报国无门。辛弃疾许多词就反映了这种悲愤。我们今天要学的这篇怀古词,是突出的一首。宋宁宗喜泰三年( 1203 ),辛弃疾 64            岁退居江西乡!司已有十多年,被执掌大权的韩伉胄所起用。当时蒙古已崛起,金则日益衰败,并起了内乱。韩要立一场伐金大功,以巩固自己的地位,于是起用了辛弃疾作为号召北伐的旗帜。第二年( 1204)任他作镇江知府,镇江那时正处于抗战前线。辛初到镇江,积极为北伐作准备,可他的意见不能被韩?胄一伙采纳,并给他一个降官的处分,后来又把他调离镇江。辛弃疾施展雄才大略为恢复大业出力的愿望又落空了。这就是辛弃疾写这首词的背景。

7 .听课文录音带或者教师范读,疏通文字。

8 .讲读课文。

( 1 )阅读上片。让同学分出层次,教师讲析。

①分两层。 “ 千古江山……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是第一层,写向四周远眺大好河山,缅怀曾经在京口建都的孙权。孙权是三国时吴国的皇帝,他在南京建立吴都,并且能够打垮来自北方的侵犯者曹操的军队,保卫了家园。辛弃疾以  “ 英雄 ” 一词赞颂他,表示自己对他的敬仰和向往,只是像孙仲谋那样的英雄人物,再无处可寻了。 “ 舞谢歌台 ”            一句,承接上文,即便是英雄事业的流风余韵,也已经没有了。这两句表达了对前人事业后继无人的惋惜,也暗指南宋统治者昏庸无能。

② “ 斜阳草树……气吞万里如虎 ”是第二层,写俯瞰京口街市,缅怀曾经在那里居住的刘裕。刘裕出身贫寒,曾经生活在荒僻小街巷,却讨伐桓直,平定叛乱。 “ 想当年 ” 三句颂扬刘裕率领兵强马壮的北伐军驰骋中原,气吞胡虏。刘裕先灭山东的后燕,后灭陕西的后秦,光复洛阳、长安、煊赫一时。辛弃疾远在乾道元年( 1165 年)呈给宋孝宗的《美芹十论》里,明白指出出兵北伐,应取道山东 -- 因为山东之民劲勇,敌守备简略。 “ 不得山东,则河北不可取,不得河北,则中原不可复。 ”             在当时韩佳胄急于北伐的现实中,辛弃疾对刘裕的歌颂不仅是向往他的英雄业绩,还有如果碰到刘裕这样的国君,他的正确战略意图就能被采用的意思。

③同学朗读上片。.总结:这一段借孙权和刘裕两个历史上英雄人物事迹隐约讽刺南宋政权的无能,表达自己抗敌救国的热情。

( 2 )阅读下片,分析层次。教师讲解,学生讨论用典的作用。

①第一层: “ 元嘉草草 ” 句。 “ 元嘉 ”是南朝宋文帝年号。宋文帝刘义隆是刘裕的儿子。他不能继承父业,好大喜功,听信王玄漠北伐之策,打没有准备的仗,结果一败涂地,北魏军队一直追到长江边,声称要渡江,都城震恐。封狼居肯是用汉朝霍去病战胜匈奴,封狼居前山,举行祭天大礼的故事。宋文帝听了王玄漠的大话,对臣下说: “ 闻王玄漠陈说,使人有封狼居前意。 ”“ 仓皇北顾 ” ,是看到北方追来的敌人而张皇失色的意思,宋文帝战败时有 “ 北顾涕交流 ” 的诗句。

②凡诗文运用典故都有用意,辛弃疾引用宋文帝北伐惨败的故事目的是什么? 借鉴历史,伐金必须做好准备,不能草率从事。

③第二层。 “ 四十三年,……一片神鸦社鼓! ” 是第二层。追忆自己当年南归途经扬州所见惨象,描述瓜步山周围人们生活的情景。 “            四十三年 ” 三句,说辛弃疾在京口北固亭北望中原,记得四十三年前自己正在战火弥漫的扬州以北地区参加抗金斗争。后来渡淮南归,原想凭藉国力,恢复中原,没有想到南宋朝廷昏联无能,使他英雄无用武之地。如今自己已成老年,壮志依然难酬,追思往事,不胜身世之感!

“ 佛狸洞下 ” 三句,从上文缅怀往事回到眼前现实。 “ 佛狸调 ”             是北魏太武帝拓跋案追击王玄漠的军队时在长江北岸瓜步山建造的行宫。当地老百姓年年在佛狸词下迎神赛会,很是热闹。

④作者写佛狸调一幕景象,表达什么心情?

作者的心情是沉重的,表达了自己的隐忧:如今江北各地沦陷已久,不迅速谋求恢复,民俗就安于异族统治,忘记了自己是宋宝臣民。表示对南宋政府不图恢复中原的不满。

⑤最后三句是第三层。抒发未能施展才能的感慨。廉颇是战国时赵国名将。因被人陷害,跑到魏国去。后来秦国攻打赵国,赵王派使者去探望他,看他还能不能替赵国出力。廉颇本来也很想被赵王召见,效命疆场,击破强秦,使赵国能强盛起来。他在赵国使者面前,“ 一饭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马,以示尚可用。 ” 但结果赵使还报赵王说: “ 廉将军虽老,尚善饭;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矣。 ”(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于是赵玉以为他老了,便不再起用。以廉颇事做结,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明确。   以廉颇自比,表示虽老却不忘为国效力,收复中原的耿耿忠心,可是朝廷一味屈膝媚和,极好当道,多用少年轻进之士,又有谁会想到自己呢。一腔悲愤溢于言表。

.总结下片。用刘帝、佛狸调、廉颇的典故,继续写自己报效祖国一片忠心,并表示自己不被朝廷所用的激愤。

9 .指导朗读,体会作者感情。

10 .这首词的.写作特点是运用典故,有人说辛弃疾的词有 “ 掉书袋 ” 的毛病。你认为如何?

这首词用典多不能说是毛病。它所用的除了末了廉颇一事之外,都是有关镇江的史实,眼前风光,是 “ 京口怀古 ”   这个题目应有的内容,和一般辞章家用典故不同;况且他用这些典故,都和这词的思想感情紧密联系。就艺术手法论,环绕作品的思想内容而使用许多典故,以加强作品的说服力和感染力,这正是这首词的长处。

11 ..总结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这首词借 “ 怀古 ” 赞扬孙权、刘裕的抗敌业绩,批评南宋当政者仓碎北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原文翻译及赏析

古诗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学反思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翻译

优美古诗鉴赏:永遇乐

高中语文《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说课稿

永遇乐,永遇乐元好问,永遇乐的意思,永遇乐赏析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

人教版扬州慢教学设计

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

辛弃疾的诗词摘抄

辛弃疾古诗《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原文翻译以及赏析
《辛弃疾古诗《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原文翻译以及赏析.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辛弃疾古诗《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原文翻译以及赏析(精选11篇)】相关文章:

京口月夕书怀翻译 赏析 阅读答案 林景熙2023-11-19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典故2023-04-18

辛弃疾的词特点2023-12-09

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阅读及答案2023-08-11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设计2022-05-13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教案设计2022-05-06

辛弃疾词集2022-09-20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学设计(高一必修二)2024-02-06

永遇乐,永遇乐李弥逊,永遇乐的意思,永遇乐赏析2022-12-18

辛弃疾的词集2023-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