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朝代七夕的古诗及其鉴赏

时间:2022-05-06 21:25:34 诗词鉴赏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各朝代七夕的古诗及其鉴赏((集锦8篇))由网友“紫剑”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各朝代七夕的古诗及其鉴赏,仅供参考,喜欢可以收藏与分享哟!

各朝代七夕的古诗及其鉴赏

篇1:各朝代七夕的古诗及其鉴赏

各朝代七夕的古诗及其鉴赏

七夕节诗词(南北朝)七夕穿针

代马秋不归,缁纨无复绪。

迎寒理衣缝,映月抽纤缕。

的皪愁睇光,连娟思眉聚。

清露下罗衣,秋风吹玉柱。

流阴稍已多,馀光亦难取。

鉴赏

七夕是中国传统节令之一,相传在七夕的晚上牛郎织女一年相会一次。据《荆楚岁时记》记载,这天晚上,妇女们纷纷以彩色线穿七孔针,于庭院中陈列瓜果乞巧。民俗流风所及,七夕也成为六朝人咏歌的热点。除了歌唱牛郎织女外,“七夕穿针”的作品也不在少数。如梁简文帝萧纲诗“怜从帐里出,想见夜窗开。针欹疑月暗,缕散恨风来”、刘遵诗“步月如有意,情来不自禁。向光抽一缕,举袖弄双针”。柳恽的《七夕穿针》,虽然题材也是传统的闺怨,但比起前面各家来,诗的内容更加丰富,意境也开拓得较深。

诗歌发端“代马秋不归,缁纨无复绪”,且不提七夕穿针,而先说明丈夫从军代地(今河北、山西北部),妻子独处闺中,各色衣裳,无心料理。然而瞬间已到七夕,须为丈夫打点冬装,于是归结七夕穿针这一诗题:“迎寒理衣缝,映月抽纤缕。”旧注引《周礼·春官》中“中秋夜,击土鼓、吹豳诗以迎寒”解释“迎寒”,似乎牵强。这两句诗使用修辞中的“互文格”,即“映月迎寒,抽纤缕理衣缝”,在月光下迎夜凉、穿针孔、缝衣衫。单纯的穿针娱乐变为实际的裁衣寄远,于是民俗与社会问题浑融浃洽,天衣无缝。下文便描写女主人公飞针走线时的容貌神情。“的皪愁睇光,连娟思眉聚。”的皪,光亮鲜明。连娟,纤细弯曲。眼波媚丽,奈何凝愁远望;眉山春妍,只是紧蹙不舒。全无佳节兴致,更添独居抑郁。这是人物的正面描写。接着诗人再从侧面对环境进行渲染:“清露下罗衣,秋风吹玉柱。”玉柱,这里代指筝瑟等乐器。罗衣沾露,只为伫立已久,可见时已夜深。秋风拂弦,可见心绪撩乱,置琴不顾。清露点点,微响悠悠,两句勾勒出一片凄清氛围,蕴含着恍惚失神的人物形象。结尾转到人物心理:“流阴稍已多,馀光亦难取。”一夜光阴大半流逝。残夜馀光欲留无计。寥寥十字,辞约义丰,既是慨叹牛郎织女欢会短暂;又是自伤良宵虚度,比之牛郎织女,尤为不及。这两句将节日与日常生活收束合一,将人生感慨与神话传说收束合一,将世间凡人与天上星宿收束合一。神韵超远悠渺,耐人寻味。

此诗的人物描写,堪称细腻。随着时光的推移,由夜晚到中宵再到残夜,或是穿针缝衣的举止,或是颦眉含愁的神情外貌,或写幽清环境,或状嗟伤心绪,移步换形,内涵充实。从而使整首诗歌也显得清隽雅丽,卓然出群。正如清人陈祚明所说的,“柳吴兴诗如月华既圆,云散相映,光气满足。”(《采菽堂古诗选》卷二十五)

七夕节诗词(清代)步蟾宫·闰六月七夕

步蟾宫·闰六月七夕

作者:顾贞观

玉纤暗数佳期近,已到也、忽生幽恨。恨无端、添叶与青梧,倒减却、黄杨一寸。

天公定亦怜娇俊,念儿女,经年愁损。早收回、溽暑换清商,翻借作,兰秋重闰。

①玉纤:指女子之手。

②“添叶”句:梧桐秋日落叶,有“一叶知秋”之说。今遇闰六月,则使梧桐落叶延迟,故云添叶。

③“倒减却”句:据《本草纲目》载:“黄杨性难长,岁仅长一寸,遇闰则反退。”

④娇俊:指青年男女姣好的容貌。

⑤清商:天高气爽的秋季。

⑥“翻借作”句:谓闰六月已行秋令,可借作七月,使七月有重闰。

七月初七,是牛、女二星一年一度相会的日期。时值闰年,因而可以看做有两个七夕,词人便设想,这是天公出于对经年因分离而愁损的儿女的爱怜。构思既巧,词亦隽雅。

七夕节诗词(清代)鹊桥仙·云林瞩题闰七夕联吟图

鹊桥仙·云林瞩题闰七夕联吟图

作者:顾太清

新秋逢闰,鹊桥重驾,两度人间乞巧。栏干斜转玉绳低,问乞得、天机多少?

闺中女伴、天边佳会,多事纷纷祈祷。神仙之说本虚无,便是有、也应年老。

这是一首题画词,画为云林所绘《闰七夕联吟图》的仕女图。七夕联吟的是画的主题,所以词人从七夕写起。七月七日是牛郎织女相会的佳期,银河的鹊桥架起来了。因为作画之时时逢闰七月,有了两个佳期,桥也再次“重驾”,而人间也有了两次乞巧活动,女子们希望乞得终生幸福,找到一位如意郎君的机会也有两次。词人问,她们在斗转星移,星光也在移动的夜晚,不知乞得了多少天机。词人对此提出了疑问。因为年年有七巧节,也年年有乞巧活动,但妇女们也未必总是幸福,原因是世间总是“多事纷纷”。神话故事,本来“虚无”,“便是有”,牛郎织女“也应年老”了。词人对于男女婚姻爱情的幸福的追求寄予同情,但又做出疑惑的结论,这是现实生活的反映。这幅仕女图,住在表现女性美,其中也包括了画中她们所表现出来的内心美。词人舍弃了历来对于这种美的歌颂,而别出机杼地引导出了一个富有哲理性的命题,即美丽的愿望,在人间常常是难以如愿的。它启发人思考,同时也深化了词的思想主题。

七夕节诗词(明代)七夕二首·其一

七夕二首·其一

作者:德容

玉露金风报素秋,穿针楼上独含愁。

双星何事今宵会,遗我庭前月一钩。

①玉露:指晶莹的露水。唐杜甫《秋兴》之一:“玉露雕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即此意。金风:秋风。西方为秋而主金,故秋风曰金风。素秋:秋季。古代五行说,以金配秋,其色白,故称素秋。又秋至则草木渐雕,因以素秋比喻人生晚暮。此处作者兼用二义。穿针楼:旧俗七夕时妇女多登楼望月穿针,互比灵巧。此处仅指楼,作者未必真会穿针引线也。

②双星:指牵牛星、织女星。一钩:指月亮,七月初七日乃上半月,月形如钩。

七夕节诗词大全(元代)

沉醉东风·七夕

作者:卢挚

银烛冷秋光画屏,碧天晴夜静闲亭。蛛丝度绣针,龙麝焚金鼎。庆人间七夕佳令。卧看牵牛织女星,月转过梧桐树影。

折桂令·七夕赠歌者

作者:乔吉

崔徽休写丹青,雨弱云娇,水秀山明。箸点歌唇,葱枝纤手,好个卿卿。水洒不着春妆整整,风吹的倒玉立亭亭,浅醉微醒,谁伴云屏?今夜新凉,卧看双星。

黄四娘沽酒当垆,一片青旗,一曲骊珠。滴露和云,添花补柳,梳洗工夫。无半点闲愁去处,问三生醉梦何如。笑倩谁扶,又被春纤,搅住吟须。

喜春来·七夕

作者:佚名

天孙一夜停机暇,人世千家乞巧忙,想双星心事密话头长。七月七,回首笑三郎。

夺锦标·七夕

作者:张埜

凉月横舟,银河浸练,万里秋容如拭。冉冉鸾骖鹤驭,桥倚高寒,鹊飞空碧。问欢情几许?早收拾、新愁重织。恨人间、会少离多,万古千秋今夕。

谁念文园病客?夜色沉沉,独抱一天岑寂。忍记穿针亭榭,金鸭香寒,玉徽尘积。凭新凉半枕,又依稀、行云消息。听窗前、泪雨浪浪,梦里檐前犹滴。

七夕节诗词大全(宋代)上

鹊桥仙·纤云弄巧

作者:秦观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度通:渡)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行香子·七夕

作者:李清照

草际鸣蛩。惊落梧桐。正人间、天上愁浓。云阶月地,关锁千重。纵浮槎来,浮槎去,不相逢。

星桥鹊驾,经年才见,想离情、别恨难穷。牵牛织女,莫是离中。甚霎儿晴,霎儿雨,霎儿风。

鹊桥仙·七夕

作者:苏轼

缑山仙子,高情云渺,不学痴牛女。风箫声断月明中,举手谢、时人欲去。客槎曾犯,银河微浪,尚带天风海雨。相逢一醉是前缘,风雨散、飘然何处。

鹊桥仙·七夕

作者:范成大

双星良夜,耕慵织懒,应被群仙相妒。娟娟月姊满眉颦,更无奈、风姨吹雨。

相逢草草,争如休见,重搅别离心绪。新欢不抵旧愁多,倒添了、新愁归去。

七夕

作者:杨朴

未会牵牛意若何,须邀织女弄金梭。

年年乞与人间巧,不道人间巧已多。

鹧鸪天·当日佳期鹊误传

作者:晏几道

当日佳期鹊误传。至今犹作断肠仙。桥成汉渚星波外,人在鸾歌凤舞前。

欢尽夜,别经年。别多欢少奈何天。情知此会无长计,咫尺凉蟾亦未圆。

鹊桥仙·碧梧初出

作者:严蕊

碧梧初出,桂花才吐,池上水花微谢。穿针人在合欢楼,正月露、玉盘高泻。

蛛忙鹊懒,耕慵织倦,空做古今佳话。人间刚道隔年期,指天上、方才隔夜。

西江月·新秋写兴

作者:刘辰翁

天上低昂仰旧,人间儿女成狂。夜来处处试新妆。却是人间天上。

不觉新凉似水,相思两鬓如霜。梦从海底跨枯桑。阅尽银河风浪。

鹊桥仙·月胧星淡

作者:谢薖

月胧星淡,南飞乌鹊,暗数秋期天上。锦楼不到野人家,但门外、清流叠嶂。

一杯相属,佳人何在,不见绕梁清唱。人间平地亦崎岖,叹银汉、何曾风浪。

二郎神·炎光谢

作者:柳永

炎光谢。过暮雨、芳尘轻洒。乍露冷风清庭户,爽天如水,玉钩遥挂。应是星娥嗟久阻,叙旧约、飙轮欲驾。极目处、微云暗度,耿耿银河高泻。

闲雅。须知此景,古今无价。运巧思、穿针楼上女,抬粉面、云鬟相亚。钿合金钗私语处,算谁在、回廊影下。愿天上人间,占得欢娱,年年今夜。

七夕节诗词大全(宋代)中

蝶恋花·喜鹊桥成催凤驾

作者:晏几道

喜鹊桥成催凤驾。天为欢迟,乞与初凉夜。乞巧双蛾加意画。玉钩斜傍西南挂。

分钿擘钗凉叶下。香袖凭肩,谁记当时话。路隔银河犹可借。世间离恨何年罢。

荔枝香近·七夕

作者:吴文英

睡轻时闻,晚鹊噪庭树。又说今夕天津,西畔重欢遇。蛛丝暗锁红楼,燕子穿帘处。天上、未比人间更情苦。

秋鬓改,妒月姊、长眉妩。过雨西风,数叶井梧愁舞。梦入蓝桥,几点疏星映朱户。泪湿沙边凝伫。

秋蕊香·七夕

作者:吴文英

懒浴新凉睡早。雪靥酒红微笑。倚楼起把绣针小。月冷波光梦觉。

怕闻井叶西风到。恨多少。粉河不语堕秋晓。云雨人间未了。

鹊桥仙·七夕送陈令举

作者:苏轼

缑山仙子,高情云渺,不学痴牛騃女。凤箫声断月明中,举手谢、时人欲去。

客槎曾犯,银河微浪,尚带天风海雨。相逢一醉是前缘,风雨散、飘然何处。

小重山·七夕病中

作者:吕渭老

半夜灯残鼠上檠。上窗风动竹,月微明。梦魂偏记水西亭。琅玕碧,花影弄蜻蜓。

千里暮云平,南楼催上烛,晚来晴。酒阑人散斗西倾。天如水,团扇扑流萤。

鹊桥仙·富沙七夕为友人赋

作者:赵以夫

翠绡心事,红楼欢宴,深夜沈沈无暑。竹边荷外再相逢,又还是、浮云飞去。

锦笺尚湿,珠香未歇,空惹闲愁千缕。寻思不似鹊桥人,犹自得、一年一度。

诉衷情·七夕

作者:吴文英

西风吹鹤到人间。凉月满缑山。银河万里秋浪,重载客槎还。

河汉女,巧云鬟。夜阑干。钗头新约,针眼娇颦,楼上秋寒。

六么令·夷则宫七夕

作者:吴文英

露蛩初响,机杼还催织。婺星为情慵懒,伫立明河侧。不见津头艇子,望绝南飞翼。云梁千尺。尘缘一点,回首西风又陈迹。

那知天上计拙,乞巧楼南北。瓜果几度凄凉,寂寞罗池客。人事回廊缥缈,谁见金钗擘。今夕何夕。杯残月堕,但耿银河漫天碧。

惜秋华·七夕

作者:吴文英

露罥蛛丝,小楼阴堕月,秋惊华鬓。宫漏未央,当时钿钗遗恨。人间梦隔西风,算天上、年华一瞬。相逢,纵相疏、胜却巫阳无准。

何处动凉讯。听露井梧桐,楚骚成韵。彩云断、翠羽散,此情难问。银河万古秋声,但望中、婺星清润。轻俊。度金针、漫牵方寸。

惜秋华·七夕前一日送人归盐官

作者:吴文英

数日西风,打秋林枣熟,还催人去。瓜果夜深,斜河拟看星度。匆匆便倒离尊,怅遇合、云销萍聚。留连,有残蝉韵晚,时歌金缕。

绿水暂如许。奈南墙冷落,竹烟槐雨。此去杜曲,已近紫霄尺五。扁舟夜宿吴江,正水佩霓裳无数。眉妩。问别来、解相思否。

七夕节诗词大全(宋代)下

凤栖梧·甲辰七夕

作者:吴文英

开过南枝花满院。新月西楼,相约同针线。高树数声蝉送晚。归家梦向斜阳断。

夜色银河情一片。轻帐偷欢,银烛罗屏怨。陈迹晓风吹雾散。鹤钩空带蛛丝卷。

七夕歌

作者:张耒

人间一叶梧桐飘,蓐收行秋回斗杓。

神宫召集役灵鹊,直渡天河云作桥。

桥东美人天帝子,机杼年年劳玉指。

织成云雾紫绡衣,辛苦无欢容不理。

帝怜独居无与娱,河西嫁得牵牛夫。

自从嫁后废织纴,绿鬓云鬟朝暮梳。

贪欢不归天帝怒,谪归却踏来时路。

但令一岁一相逢,七月七日河边渡。

别多会少知奈何,却忆从前恩爱多。

匆匆离恨说不尽,烛龙已驾随羲和。

河边灵官晓催发,令严不管轻离别。

空将泪作雨滂沱,泪痕有尽愁无歇。

寄言织女若休叹,天地无情会相见。

犹胜嫦娥不嫁人,夜夜孤眠广寒殿。

柳梢青·七夕

作者:刘镇

干鹊收声,湿萤度影,庭院深香。步月移阴,梳云约翠,人在回廊。

醺醺宿酒残妆。待付与、温柔醉乡。却扇藏娇,牵衣索笑,今夜差凉。

菩萨蛮·七夕

作者:陈师道

东飞乌鹊西飞燕。盈盈一水经年见。急雨洗香车。天回河汉斜。

离愁千载上。相远长相望。终不似人间。回头万里山。

醉蓬莱·夷则商七夕和方南山

作者:吴文英

望碧天书断,宝枕香留,泪痕盈袖。谁识秋娘,比行云纤瘦。象尺熏炉,翠针金缕,记倚床同绣。月亸琼梳,冰销粉汗,南花熏透。

尽是当时,少年清梦,臂约痕深,帕绡红皱。凭鹊传音,恨语多轻漏。润玉留情,沈郎无奈,向柳阴期候。数曲催阑,双铺深掩,风镮鸣兽。

七夕节诗词大全(唐代)上

秋夕

作者:杜牧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词句注释

⑴秋夕:秋天的夜晚。

⑵银烛:银色而精美的蜡烛。银,一作“红”。画屏:画有图案的屏风。

⑶轻罗小扇:轻巧的丝质团扇。流萤:飞动的萤火虫。

⑷天阶:露天的石阶。天,一作“瑶”。

⑸坐看:坐着朝天看。坐:一作“卧”。牵牛织女星:两个星座的名字,指牵牛星、织女星。亦指古代神话中的人物牵牛和织女。

译文

在秋夜里烛光映照着画屏,

手拿着小罗扇扑打萤火虫。

夜色里的石阶清凉如冷水,

静坐寝宫凝视牛郎织女星。

乞巧

作者:林杰

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七夕

作者:徐凝

一道鹊桥横渺渺,千声玉佩过玲玲。

别离还有经年客,怅望不如河鼓星。

七夕

作者:罗隐

络角星河菡萏天,一家欢笑设红筵。

应倾谢女珠玑箧,尽写檀郎锦绣篇。

香帐簇成排窈窕,金针穿罢拜婵娟。

铜壶漏报天将晓,惆怅佳期又一年。

辛未七夕

作者:李商隐

恐是仙家好别离,故教迢递作佳期。

由来碧落银河畔,可要金风玉露时。

清漏渐移相望久,微云未接过来迟。

岂能无意酬乌鹊,惟与蜘蛛乞巧丝。

七夕

作者:李贺

别浦今朝暗,罗帷午夜愁。

鹊辞穿线月,花入曝衣楼。

天上分金镜,人间望玉钩。

钱塘苏小小,更值一年秋。

七夕

作者:白居易

烟霄微月澹长空,银汉秋期万古同。

几许欢情与离恨,年年并在此宵中。

【注释】:几许欢情与离恨,年年并在此宵中

①欢情与离恨:神话故事,织女为天帝孙女,长年织造云锦,来到人间,自嫁与河西牛郎后,织造乃断。天帝大怒,责令她与牛郎分离,只准每年七夕(七月七日)相会一次。②此宵:七月七日。

《七夕》是一首七绝。这两句是说,牛郎与织女的欢情和离恨,年年都在七月七日这一个晚上,这是天帝造成的。对牛郎织女寄予无限同情与怜悯。

【作者小传】: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今陕西渭南人。早年热心济世,强调诗歌的政治功能,并力求通俗,所作《新乐府》、《秦中吟》共六十首,确实做到了“唯歌生民病”、“句句必尽规”,与杜甫的“三吏”、“三别”同为著名的诗史。长篇叙事诗《长恨歌》、《瑟瑟行》则代表他艺术上的最高成就。中年在官场中受了挫折,“宦途自此心长别,世事从今口不开”,但仍写了许多好诗,为百姓做过许多好事,杭州西湖至今留着纪念他的白堤。晚年寄情山水,也写过一些小词。赠刘禹锡诗云: “古歌旧曲君休听, 听取新词《杨柳枝》”,可见他曾自度一些新词。其中《花非花》一首,颇具朦胧之美,后世词人如欧阳修、张先、杨慎,都极为赞赏。

他乡七夕

作者:孟浩然

他乡逢七夕,旅馆益羁愁。不见穿针妇,空怀故国楼。

绪风初减热,新月始临秋。谁忍窥河汉,迢迢问斗牛。

浣溪沙·七夕年年信不违

作者:毛文锡

七夕年年信不违,银河清浅白云微,蟾光鹊影伯劳飞。

每恨蟪蛄怜婺女,几回娇妒下鸳机,今宵嘉会两依依。

七夕曲

作者:王建

河边独自看星宿,夜织天丝难接续。

抛梭振镊动明珰,为有秋期眠不足。

遥愁今夜河水隔,龙驾车辕鹊填石。

流苏翠帐星渚间,环佩无声灯寂寂。

两情缠绵忽如故。复畏秋风生晓路。

幸回郎意且斯须,一年中别今始初。

明星未出少停车。

七夕节诗词大全(唐代)下

壬申七夕

作者:李商隐

已驾七香车,心心待晓霞。风轻惟响珮,日薄不嫣花。

桂嫩传香远,榆高送影斜。成都过卜肆,曾妒识灵槎。

七夕二首·其二

作者:德容

织女牵牛送夕阳,临看不觉鹊桥长。

最伤今夜离愁曲,遥对天涯愈断肠。

同赋山居七夕

作者:李峤

明月青山夜,高天白露秋。花庭开粉席,云岫敞针楼。

石类支机影,池似泛槎流。暂惊河女鹊,终狎野人鸥。

七夕曝衣篇

作者:沈佺期

君不见昔日宜春太液边,披香画阁与天连。

灯火灼烁九微映,香气氛氲百和然。

此夜星繁河正白,人传织女牵牛客。

宫中扰扰曝衣楼,天上娥娥红粉席。

曝衣何许曛半黄,宫中彩女提玉箱。

珠履奔腾上兰砌,金梯宛转出梅梁。

绛河里,碧烟上,双花伏兔画屏风,四子盘龙擎斗帐。

舒罗散縠云雾开,缀玉垂珠星汉回。

朝霞散彩羞衣架,晚月分光劣镜台。

上有仙人长命绺,中看玉女迎欢绣。

玳瑁帘中别作春,珊瑚窗里翻成昼。

椒房金屋宠新流,意气骄奢不自由。

汉文宜惜露台费,晋武须焚前殿裘。

和长孙秘监七夕

作者:任希古

二秋叶神媛,七夕望仙妃。影照河阳妓,色丽平津闱。

鹊桥波里出,龙车霄外飞。露泫低珠佩,云移荐锦衣。

更深黄月落,夜久靥星稀。空接灵台下,方恧辨支机。

早秋京口旅泊章侍御寄书相问因以赠之时七夕

作者:李嘉祐

移家避寇逐行舟,厌见南徐江水流。

吴越征徭非旧日,秣陵凋弊不宜秋。

千家闭户无砧杵,七夕何人望斗牛。

只有同时骢马客,偏宜尺牍问穷愁。

七夕宴悬圃二首

羽盖飞天汉,凤驾越层峦。俱叹三秋阻,共叙一宵欢。璜亏夜月落,靥碎晓星残。谁能重操杼,纤手濯清澜。霓裳转云路,凤驾俨天潢。亏星凋夜靥,残月落朝璜。促欢今夕促,长离别后长。轻梭聊驻织,掩泪独悲伤。

作者

唐高宗李治(628~683)唐代皇帝,汉族。庙号高宗,谥号天皇大圣大弘孝皇帝。贞观二年(628年)六月十三日出生,卒于弘道元年(683),享年56岁。太宗第九子,母文德顺圣皇后长孙氏。字为善。贞观五年(631)封晋王。七年,遥授并州都督,后又加封右武侯大将军。十年,长孙皇后薨逝,李治与同母妹妹晋阳公主一起被太宗亲自抚养。十七年,太子李承乾和魏王李泰间发生了争夺皇位继承权的斗争,最终太宗废太子承乾,黜魏王泰,改立晋王李治为太子。二十三年五月,太宗去世,李治即位,是为唐高宗,时年二十二岁。

唐高宗共在位三十四年(649年—683年),前六年号永徽。高宗在即位之初,继续执行太宗制订的各项政治经济制度,与李勣(徐懋功)、长孙无忌、褚遂良共同辅政。他们君臣都牢记太宗的遗训遗嘱,奉行不渝。训令纳谏、爱民,高宗即位时即对群臣宣布:“事有不便于百姓者,悉宜陈,不尽者更封奏。”并日引刺史入阁,问以百姓疾苦;训令崇俭,高宗即召令:“自京官及外州有献鹰隼及犬马者罪之。”高宗君臣们萧规曹随,照太宗时法令执行,故永徽年间,边陲安定(击败西突厥的进攻),百姓阜安(人口从贞观年间的不满三百万户,增加到380万户),有贞观之遗风,史称“永徽之治”。弘道元年(683)十二月,高宗去世。葬于乾陵。谥号:天皇大帝、天皇大弘孝皇帝。

七夕

作者:崔颢

长安城中月如练,家家此夜持针线。

仙裙玉佩空自知,天上人间不相见。

长信深阴夜转幽,瑶阶金阁数萤流。

班姬此夕愁无限,河汉三更看斗牛。

作者简介:

崔颢(hào),汴州(今河南开封市)人,唐代诗人。唐开元年间进士,官至太仆寺丞,天宝中为司勋员外郎。最为人称道的是他那首《黄鹤楼》,据说李白为之搁笔,曾有“眼前好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的赞叹。《全唐诗》收录诗四十二首。

他秉性耿直,才思敏捷,其作品激昂豪放,气势宏伟,著有《崔颢集》。

七夕

诗人:崔涂

朝代:唐

年年七夕渡瑶轩,谁道秋期有泪痕?

自是人间一周岁,何妨天上只黄昏。

作者简介:

崔涂 [唐] (约公元八八七年前后在世),字礼山,善音律,尤善长笛。今浙江富春江一带人,唐末诗人,生卒年、生平均不详,约公元八八八年前后在世。唐僖宗光启四年(888)进士,《全唐诗》存其诗1卷。他写的最有名的一首诗是《除夜有怀》。

七夕

(唐)窦常

露盘花水望三星,仿佛虚无为降灵。

斜汉没时人不寐,几条蛛网下风庭。

楚塞馀春听渐稀,断猿今夕让沾衣。

云埋老树空山里,仿佛千声一度飞。

作者简介

窦常(746~825),字中行,平陵(今陕西咸阳西北)人,郡望扶风(今陕西兴平东南)。大历十四年,登进士第。贞元十四年,为淮南节度使杜佑节度参谋,后历泉州府从事,由协律郎迁监察御史里行。元和中,佐薛苹、李众湖南幕,为团练判官、副使。入朝为侍御史、水部员外郎。八年出为朗州刺史,转夔、江、抚三州刺史,后除国子祭酒致仕。诗入《窦氏联珠集》,《全唐诗》存诗26首。与其兄弟牟、群、庠和巩并称“五窦”。

《七夕》

年代:唐作者:杜审言

白露含明月,青霞断绛河。天街七襄转,阁道二神过。

袨服锵环珮,香筵拂绮罗。年年今夜尽,机杼别情多。

作者简介

杜审言(约645-708),字必简,汉族,中国唐朝襄州襄阳人,是大诗人杜甫的祖父。唐高宗咸亨进士,唐中宗时,因与张易之兄弟交往,被流放峰州(今越南越池东南)。曾任隰城尉、洛阳丞等小官,累官修文馆直学士,少与李峤、崔融、苏味道齐名,称“文章四友”,是唐代“近体诗”的奠基人之一,作品多朴素自然。其五言律诗,格律谨严。

七夕赋咏成篇

朝代:唐代

作者:何仲宣

原文:

日日思归勤理鬓,朝朝伫望懒调梭。凌风宝扇遥临月,

映水仙车远渡河。历历珠星疑拖珮,冉冉云衣似曳罗。

通宵道意终无尽,向晓离愁已复多。

七夕歌

作者:刘言史

朝代:唐

星寥寥兮月细轮,佳期可想兮不可亲。云衣香薄妆态新,

彩輧悠悠度天津。玉幌相逢夜将极,妖红惨黛生愁色。

寂寞低容入旧机,歇著金梭思往夕。人间不见因谁知,

万家闺艳求此时。碧空露重彩盘湿,花上乞得蜘蛛丝。

《七夕歌》作者

刘言史,(约公元742年至8间在世)字不详,唐代诗人,赵州邯郸人。生卒年均不详,约自唐玄宗天宝元年至宪宗元和八年间在世。少尚气节,不举进士。与李贺同时,工诗,美丽恢赡,自贺外世莫能比。亦与孟郊友善。初客镇襄,尝造节度使王武俊。武俊好词艺,特加敬异。尝从武俊猎,有双鸭起蒲稗间,一矢联之,遂于马上草射鸭歌以献。武俊表请封官,诏授枣强令,辞疾不授。人因称为刘枣强。李夷简节度汉南,与言虫少同游习,因以襄阳髹器千具赂武俊,请言史为幕宾。由是日与讌谈,歌诗唱答。卒后,葬于襄阳。孟郊作歌哭之。言史著有歌诗六卷,《新唐书艺文志》传于世。

篇2:各朝代重阳节古诗赏析

各朝代重阳节古诗赏析

重阳佳节,寓意深远,人们对此节历向来有着特殊的感情,各朝代诗词中有不少贺重阳的诗词佳作。

九月九日玄武山旅眺

九月九日眺山川,

归心归望积风烟。

他乡共酌金花酒,

万里同悲鸿雁天。

作者:卢照邻(632年-695年),唐代诗人。字升之,自号幽忧子,汉族,幽州范阳(治今河北省涿州市)人。他与王勃、杨炯、骆宾王以文词齐名,世称“王杨卢骆”,号为“初唐四杰”。

译文:九月九日登高眺望山川,归心思归烟雾积聚不散。在异乡共同喝着花酒,看见鸿雁天上南来,离家万里之客一同悲伤。

简析:与王勃诗同席而作。人意北归,鸿雁偏又南飞,不正加重人们的情感?祈福的花酒正用来浇愁。

蜀中九日

(唐:王勃)

九月九日望乡台,(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登高望故乡)

他席他乡送客杯。(身处他乡,设席送朋友离开,举杯之际,分外愁)

人情已厌南中苦,(心中已经厌倦了南方客居的各种愁苦)

鸿雁那从北地来?(我想北归不得,鸿雁,你为何还要南来?)

作者:王勃(649~676年),唐代诗人。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王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以诗文齐名,并称“王杨卢骆”,亦称“初唐四杰”。

秋登兰山寄张五

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面对北山岭上白云起伏霏霏,我这隐者自己能把欢欣品味。)

相望试登高,心随雁飞灭。(我试着登上高山是为了遥望,心情早就随着鸿雁远去高飞。)

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忧愁每每是薄暮引发的情绪,兴致往往是清秋招致的氛围。)

时见归村人,沙行渡头歇。(在山上时时望见回村的人们,走过沙滩坐在渡口憩息歇累。)

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远看天边的树林活象是荠菜,俯视江畔的沙洲好比是弯月。)

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什么时候你能载酒到这里来,重阳佳节咱们开怀畅饮共醉。)

作者:孟浩然(689-740)本名浩,字浩然,襄阳人。是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主要作家之一。诗与王维齐名,号王孟。其诗每无意求工而清超越俗,正复出人意表,清闲浅淡中,自有泉流石上,风来松下之音。有《孟浩然集》。

过故人庄

(唐)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作者:孟浩然(公元689~740),唐代诗人,本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世称孟襄阳。

作品译文:老朋友准备好了丰盛饭食,邀请我到他的农舍做客。翠绿的树木环绕着小村子,村子四周青山横斜。打开窗子面对着谷场和菜园,我们举杯欢饮,谈论着今年庄稼的长势。等到九月初九重阳节的那一天,我还要再来与你品酒看菊花。

九月十日即事

昨日登高罢,今朝更举觞。

菊花何太苦,遭此两重阳?

译文:昨天刚登上龙山宴饮,今天又在这里举起了酒杯。菊花为何这样受苦,遭到两个重阳的采折之罪?

作者简介: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李白是屈原之后最具个性特色、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达到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有“诗仙”之美誉,与杜甫并称“李杜”。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30卷。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译文:引我在异乡做客人的时候,每遇到佳节良辰时总会思念起家乡。虽然我人在他乡,但早就想到今天是重阳节,故乡的兄弟们要登高望远,我想当他们在佩戴茱萸时,会发现少了我一人不在。

作者:王维,唐代诗人。字摩诘。原籍祁(今属山西),其父迁居蒲州(治今山西永济西),遂为河东人。

踏莎行·庚戌中秋后二夕带湖篆冈小酌

夜月楼台,秋香院宇。笑吟吟地人来去。是谁秋到便凄凉?当年宋玉悲如许。

随分杯盘,等闲歌舞。问他有甚堪悲处?思量却也有悲时,重阳节近多风雨。

作者: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译文:

薄雾弥漫,云层浓密,日子过得愁烦,龙涎香在金兽香炉中缭袅。又到了重阳佳节,卧在玉枕纱帐中,半夜的凉气刚将全身浸透。

在菊花边饮酒直到黄昏以后,淡淡的`黄菊清香溢满双袖。莫要说清秋不让人伤神,西风卷起珠帘,帘内的人儿比那黄花更加消瘦。

作者:李清照,宋代女词人。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今属山东)人。

《重阳》

文天祥

万里飘零两鬓蓬,故乡秋色老梧桐。

雁栖新月江湖满,燕别斜阳巷陌空。

落叶何心定流水,黄花无主更西风。

干坤遗恨知多少,前日龙山如梦中。

作者:文天祥(1236年6月6日-1283年1月9日),字履善,又字宋瑞,自号文山,浮休道人。汉族,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县)人,南宋末大臣,文学家,民族英雄。

沉醉东风·重九

题红叶清流御沟,赏黄花人醉歌楼。天长雁影稀,月落山容瘦,冷清清暮秋时候。衰柳寒蝉一片愁,谁肯教白衣送酒?

译文:题诗在红叶上让它带着情意承受御沟的流水飘走,观赏菊花的人醉卧在歌楼上。万里长空雁影稀疏,月亮落了远山变得狭长而显清瘦,暮秋时节到处都是冷冷清清的景象。衰败的杨柳,寒秋的鸣蝉,天地间一片哀愁,这时节,有谁肯送酒来和我一起解忧?

作者:卢挚(1242-1314),字处道,一字莘老;号疏斋,又号蒿翁。元代涿郡(今河北省涿县)人。诗文与刘因、姚燧齐名,世称“刘卢”、“姚卢”。与白朴、马致远、珠帘秀均有交往。

酬王处士九日见怀之作

顾炎武

是日惊秋老,相望各一涯。

离怀消浊酒,愁眼见黄花。

天地存肝胆,江山阅鬓华。

多蒙千里讯,逐客已无家。

译文:

重阳节这一天突然发现已经到了晚秋时节,不免心惊,你我天各一方,只能遥相瞩望。

离别思念的情怀唯有靠浊酒排遣,忧愁中满目都是丛生的菊花。

我且把自己这一腔报国的忠肝义胆留存给苍天大地,让故国的江山见证我斑白的鬓角吧。

多多承蒙你千里之外的关怀询问,我是一个亡国之人,如同被放逐一样,已经无家可归。

作者:顾炎武(1613~1682年),明末清初的杰出思想家、爱国学者。初名绛,字宁人,号亭林,曾自署蒋山佣。

篇3:中国古代各朝代政治

中国古代各朝代政治

汉代

一、汉代政府组织

(一)皇室与政府

皇帝是国家元首,象征此国家之统一,宰相是政府的领袖,负政治上一切实际的责任。汉代一切实际是事权,照法理,该在相府,不在皇室。

汉皇帝六尚:尚衣、尚食、尚冠、尚席、尚浴、尚书

宰相十三曹:西曹、东曹、户曹、奏曹、法曹、词曹、尉曹、贼曹、决曹、兵曹、金曹、仓曹、皇阁

(二)中央政府的组织

三公:丞相(行政)、太尉(军事)、御史大夫(监察)。

九卿:太常(掌祭祀)、光禄勋(掌宫廷门户)、卫尉(掌宫门禁卫)、太仆(掌车驾)、廷尉(掌司法)、大鸿胪(掌外交)、宗正(掌皇室皇族)、大司农(掌政府财政、农业税收)、少府(掌皇室用度、工商业税收)。

(三)汉代地方政府

郡(长官为太守)

县(长官为县令)

(四)中央与地方之关系

地方郡向中央上计簿(账目)

中央特派专员(刺史)到地方调查

二、汉代选举制度

太常网罗人才+察举考试(以孝廉为重)选入太学→太学教育→地方行政实习→地方长官根据个人成绩察选→中央统一考试

三、汉代经济制度

大司农管农业税(三十税一)、少府管工商税(盐铁专营)、人头税

问题:土地私有化、土地买卖、土地兼并。

四、汉代兵役制度

中央卫兵:南军(皇宫卫队)+北军(首都卫戍部队),壮丁一年

边郡戍卒:以钱代役(兵役),三天为限

地方国民军:一月会操,以钱代役(劳役)

义务兵:自由报名、立功封侯。

唐代

一、唐代政府组织

(一)中央制度三省六部一台:

中书省(中书令):拟制诏书、发敕行令、定旨出命。下设中书侍郎、中书舍人【决策】

门下省(侍中):审核诏命,经审议不合格者打回中书省重拟。下设侍郎、给事中【复核审查】

尚书省(尚书令):执行决策命令。下设左仆射、右仆射【执行】

皇帝敕令需加盖中书、门下之印方可由尚书省执行,否则无效,从而进一步约束限制皇权

尚书省下设六部:

吏部:人事任命;户部:民政户口;礼部:宗教教育;兵部:军事作战;刑部:司法刑狱;工部:建设施工

一台:御史台,最高监察机构;六部内各设御史监察

谏官:监督皇帝,如谏议大夫、拾遗、补缺

(二)唐代地方政府

道:地方最高级别行政建制。设观察使,监察地方行政,事实上逐渐演变为了地方最高长官;也运用于军事,如陇右道行军大总管

州:最高行政长官为刺史

县:分二级,最高行政长官为县令、县长

节度使:中央全权临时授印武人,转而常驻管理边疆军事、行政、财务。

注:唐地方制度逊于汉,而唐中央制度优于汉。

二、唐考试制度

科举制:先礼部考试以才学为重【如同现在的笔试】,再吏部考试以干练为重(仪表口才)【如同现在的面试】

三、唐代的经济制度

(一)租庸调制度

租:土地国有、实施均田、四十税一。

庸:义务劳役,每年二十天。

调:土产贡输,丝织棉麻

(二)两税制

一年分夏秋两次收税(将田租、劳役、土贡归一)

弊端:土地兼并、自由买卖,富贫差距拉大。

井田制→均田制→租庸调制→两税制。

四、唐代兵役制度

府兵制:(适合防御性国防)

士兵:寓农于兵,全农皆兵,自给自足、保卫国家,不纳税赋,政府财政无养兵支出

将官:中央直辖十六卫,设大将军

藩镇:军阀割据、胡族临制

宋代

一、宋代政府组织

(一)中央政府组织

两府:中书省(宰相治民)、枢密院(枢密主兵)

三司:主管国家财政,设户部司、盐铁司、度支司

制置三司条例司:王安石变法时期设立,将三司的财政权力归于宰相管辖

谏官:只发空论不负实责,监督政府宰相,专门与政府作对(此为宋政府之流弊),这也是王安石变法失败之一因

注:宋先祖规定不杀士人,君与士大夫共治天下

(二)宋代地方政府。

路:地方最高行政建制,每一路设四个监司官,安抚使(掌兵工民事、领军旅禁令)、转运使(掌财赋)、提刑按察使(掌司法刑狱)、提举平常使(掌救济抚恤,领粮仓水利)

府、州、军、监、县

二、宋代考试制度

科举制,为防止徇私舞弊而采取糊名密封

三、宋代税赋制度

沿袭唐代两税制,但依然有差役法强制派劳役

王安石变法将差役法改免役法,向地方收钱政府雇佣,一直延续到现代

四、宋代兵役制度

中央设禁军守边打仗;地方设厢军管理治安

宋代养兵而不能打仗,明知不能打仗而又不得不养兵。养了兵又不看重他们,却竭力提倡文治

王安石变法之保甲法:将农民就地训练,若有临时需要,可以编成军队,又可免出养兵之费

募兵制:士兵招募而来。明确敌人目标、刻意训练、及锋而试,适合主动攻击性国防(宋朝采取的是防御性国防,所以与募兵制不相符。招募有灾年的流民、饥民,防止国内造反,反而战斗力弱)

因唐末五代藩镇割据、地方军阀拥兵自重,所以有宋以来重文抑武,但矫枉过正避免了内乱而外无国防

明代

一、明代政府组织

(一)明代中央政府

尚书省(无长官,六部分头负责),废宰相,废中书、门下,保留六部。

都察院:专掌弹劾纠察

通政司:管理奏章

大理院:主管刑法案件判决

三法司:刑部尚书、都察院、大理院

给事中:分设六部,审议、驳回原议

大都督:对外用兵打仗

(二)明代内阁制度

内阁大学士:由六部尚书和皇帝老师兼任,处理奏章政事、看详批答,属于皇帝私人秘书,不是政府最高长官

内阁首辅,无宰相之名,有宰相之实

司礼监:宦官专权,真宰相、真皇帝。

(三)明代地方制度

元朝:中书省(都省)【中央】、行中书省【中央派出,流动的中央政府】

明中央一级都御史临时派出地方为总督、巡抚,事毕撤销

明省一级下设:

承宣布政使(藩司):管理地方行政

提刑按察使(臬司):管路地方司法

都指挥使:管理地方军事

府、州、县

注:明清两代的地方行政官大都管官的,不是管事的,事都交给师爷了

最理想的管制是少大官多小官,基层是关键

二、明代的考试制度

进士与翰林院:科举本身只能物色人才并不能培植人才,而在明清两代,进士翰林制度下却可培植人才。

八股文:八股文就是指文章的八个部分,文体有固定格式:由破题、承题、起讲、入题、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部分组成,题目一律出自四书五经中的原文。后四个部分每部分有两股排比对偶的文字,合起来共八股。

三、明代税赋制度

黄册:登记户口

鱼鳞册:登记田亩

黄册和鱼鳞册便利于政府收租的手续,而且实在是不便于民间土地兼并

一条鞭法:把民间差役杂项一并归入田赋,计亩征银,以求手续之简便

注:任何一项制度之成立于推行,绝不是孤立的,它必然须和同时其他几项制度相配合,他必然会受其他某几项制度之牵动和影响

四、明代兵制

卫所制:大兵区叫卫(5600人),小兵区叫所(1128人)。外统于都司,内统于五军都督府。遇战事由朝廷派一将军统领,是为总兵【如同唐代的府兵制】

清代

一、清代政府组织

清代多法术而少制度,整个满洲部族统治,皇帝只为部落代表,重满轻汉,皇权高度集中,便于统治驭民

(一)清代中央政府

清代军机处:南书房,皇帝御用秘书。设军机大臣,不是政府的正式最高行政首长

清代六部尚书:各部尚书名为全国最高的行政首长,实则权利都在皇帝手中

(二)清代地方政府

省级以上设:总督、巡抚,为常设的地方行政长官

省【藩台(布政使)、臬台(按察使)】、道、府、县

(三)清代的各禁区(皆是为了私心)

关东三省:不许中国人出关,作为满清的退路。

台湾:由郑成功经营,不许福建人私渡,避免管理麻烦

察哈尔、绥远:要把蒙古人和汉人隔开,不使相接触

新疆:土地肥沃,尚未开辟,要留着作为满族人的衣食之地。

二、清代考试制度

清代的考试制度是一种当之无愧的愚民政策,无言论自由,实行文字狱

三、清代的统治政策

满洲人第一,蒙古人第二,汉人第三。造成了政治上的奴性、平庸、敷衍、腐败、没精神

四、变法与革命

革命:孙中山,以革命来推翻满清的部族政权、封建统治

变法:康有为保皇立宪无法彻底解决问题。因为不是皇帝一人就可以专制,皇帝背后有他们的部族。而部族政权是绝对不会允许立宪的,所以唯有革命才能救中国

革命的本质:推翻制度迁就现实(因地制宜),绝非推翻现实来迁就制度(一刀切)

历史趣知识阅读:官员与小吏:古代王朝政治中的死循环结构

所谓的官与吏,之间存在很大差异,如同住在不同的世界的人。但他们确实都生活在同一个体系内,发挥着相互影响的作用。作为古代王朝政治的血脉,他们的行为准则在很大程度上会决定王朝政治的健康程度。

原则上,官是指科举及第由天子直接任命的人,而吏则根本不可能由此殊荣。当然,也有用金钱贿买的官职,这些大抵是政府财政艰难时才能顺利卖到。只是贿买来的官,在行业中比较不受重视。

考试优胜者要留作京官 并不是容易的事情

在官的内部还有任职中央与地方之别。科举及第未必能够立刻就被任命为地方官,因为没有缺额就无法派任。通常而言科举殿试的前三名,大都直接留在中央任职,但要担任肥缺就须向原来的大员行贿。

其他大部分新官都会被派到地方。但是任所的决定相当为难,因为既有城市与乡间不同,也有富裕和贫瘠之别,更有难治与易治之差。因而,任所的决定等于决定了新任官员的未来命运。

因为这个缘故,所以推荐人的实力非常重要,也是官僚结党分派的一个重要因素。这种现象在很多朝代都相当严重,最后不得不实施抽签决定任所的制度。

官员的赴任之路就耗资巨大

官员赴任也是一件麻烦事。因为赴任时政府不给赴任津贴,官员自己还要雇用私人秘书或仆从。这些人员被称为幕宾,最少需3人,分掌文书、法律跟会计。幕宾们本身还都有家人、仆隶,因此1个官僚至少需负担3位幕宾的家庭,数达50人以上的费用,其负担之大就可想而知。

此外,科举考试只讲求对古籍的了解跟笔法的优美。考试优胜者们虽有看似高深的学养,却对实际事务却一无所知。因此,清初大儒顾炎武把科举考试喻作秦始皇的焚书坑儒。流官们都须回避在自己的家乡任职,每三年再转换一次任所。结果,官员们在初任职的三年中,不仅要偿还赴任时的借贷款项,还要为下一次调职准备储蓄。期间,负责为官弄钱的吏便表现的非常活跃。

官员在地方上必须依靠吏来办理事务

吏也称为胥吏,大都是本地人,而且是职务世袭。吏没有正式的薪俸,但是要担任胥吏须出权利金。所以,胥吏的形成跟清代的租税制度有密切的关系。

中央政府握有备征税用的各类账簿。账簿上都用十进法的两、钱、分、厘等单位。这些账簿都放在跟人民有直接联系的村办公室里,精通这账簿的只有胥吏。所以,哪怕是朝代更替,胥吏的世界却依然巩固如昔,不变亦不动。胥吏们也非常清楚本地的一切事物,新任的官没有他们就不能办事。

中央对于地方的管理也几乎全部仰仗吏来实施

中央政府根据官定账簿来决定国税的总额,然后再把它分摊给各省。省政府再把它分摊给府,府又把它分摊给州县。一般所谓租税是指国税,地方税并不包括在内。地方官为维持基本费用,常在国税上附征地方税,中央政府也默认地方官这样做。因此,上自省,下至县,经常任意决定地方税的总额。结果,地方税往往超过国税的10倍。往下类推,地方税的总额有多少也是可想而知。由此也可以知道人民的负担有多重。征税的事务基本上也大都由吏负责。

有这样的官僚组织,当然无法让人民信赖朝廷。皇帝及其他上层对此并非一无所知,但离开了吏这个阶层,他们就等于彻底失去了对地方的控制。这是任何帝王都承受不起的损失。

古代帝王根本不敢做死贪官污吏

所以,对于所谓的贪官污吏,皇帝等人往往是加以限制、引导,而不能彻底做死。在土地矛盾比较缓和的朝代初期,这样的平衡游戏还能顺利展开。到了矛盾尖锐的中后期,就往往面临失控危险。末代皇帝们无论是纵然还是严格打压,都已经无法解决根本上的结构性难题。

这也是古代王朝很难有坐江山超过3的最大原因......


篇4:七夕古诗《乞巧》鉴赏

七夕古诗《乞巧》鉴赏

《乞巧》是唐朝诗人林杰的诗,诗人在诗中并没有具体写出各种不同的心愿,而是留下想象的空间,表达了人们乞取智巧、追求幸福的心愿。为大家分享了七夕古诗鉴赏,欢迎借鉴!

乞巧

唐代:林杰

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译文:

七夕晚上,望着碧蓝的天空,就好像看见隔着“天河”的牛郎织女在鹊桥上相会。

家家户户都在一边观赏秋月,一边乞巧(对月穿针),穿过的红线都有几万条了。

注释:

①乞巧:古代节日,在农历七月初七日,又名七夕。

②碧霄:指浩瀚无际的青天。

③几万条:比喻多。

赏析:

《乞巧》是唐代诗人林杰描写民间七夕乞巧盛况的诗。农历七月初七夜晚,俗称“七夕”,又称“女儿节”“少女节”。是传说中隔着“天河”的牛郎和织女在鹊桥上相会的日子。乞巧,就是向织女乞求一双巧手的意思。乞巧最普遍的方式是对月穿针,如果线从针孔穿过,就叫得巧。

“七夕今霄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碧霄”指浩瀚无际的青天。开头两句叙述的.就是牛郎织女的民间故事。一年一度的七夕又来到了,家家户户的人们纷纷情不自禁地抬头仰望浩瀚的天空,这是因为这一美丽的传说牵动了一颗颗善良美好的心灵,唤起人们美好的愿望和丰富的想象。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后两句将乞巧的事交代得一清二楚,简明扼要,形象生动。诗人在诗中并没有具体写出各种不同的心愿,而是留下了想象的空间,愈加体现了人们过节时的喜悦之情。

作者简介:

林杰(831—847)字智周,福建人,唐代诗人。小时候非常聪明,六岁就能赋诗,下笔即成章。又精书法棋艺。卒,年仅十七。《全唐诗》存其诗两首。《乞巧》是唐代诗人林杰描写民间七夕乞巧盛况的名诗。农历七月初七夜晚,俗称“七夕”,又称“女儿节”“少女节”。是传说中隔着“天河”的牛郎和织女在鹊桥上相会的日子。过去,七夕的民间活动主要是乞巧,所谓乞巧,就是向织女乞求一双巧手的意思。乞巧最普遍的方式是对月穿针,如果线从针孔穿过,就叫得巧。这一习俗唐宋最盛

篇5:七夕古诗杨璞的朝代

如果织女不是见到牛郎她会怎么样?

我愿意与织女共同弄梭织布。

期盼年年岁岁这样度过,

其实在人间这样的事又是何其的多?只不过是没有发生在我身上罢了。

篇6:七夕古诗杨璞的朝代

杨璞,字契玄,郑州新郑人。善歌诗,士大夫多传诵。与毕士安尤相善,每乘牛往来郭店,自称东里遗民。尝杖策入嵩山穷绝处,构思为歌诗,凡数年得百余篇。璞既被召,还,作《归耕赋》以见志。真宗朝诸陵,道出郑州,遣使以茶帛赐之。卒,年七十八

[七夕古诗杨璞的朝代]

篇7:七夕古诗杨璞的朝代

(1)七夕:节日名。夏历七月初七的晚上。古代神话,七夕牛朗织女在天河相会。

(2)未会:不明白,不理解。

(3)不道:岂不知道。

篇8:各套题古诗鉴赏设题情况

关于各套题古诗鉴赏设题情况汇总

阅读试题是高考语文试卷的重头戏。好的阅读题,应能够考出考生真实水平。真实水平指的是什么?首先,能读懂文本的基本意思。一篇文章,作者说了些什么,主要意图是什么,表达了什么感情,运用了什么手法,能够说得正确、清楚,这就是一种基本的阅读能力,是真实水平的体现。再高明一点,能欣赏文章好在哪里。第三个层次,不受作者观点和视野的局限,能够审视批判。目前高考阅读试题,只考了前两个层次,第三个层次,还未涉及。

一,文言文阅读

2004年全国一共有十五套高考卷,它们的选材仍然是以人物传记为主,具体篇目如下。

《后汉书·孟尝传》全国卷(河南等)

《欧阳文忠公集·桑怿传》全国卷(四川等)

《晋书·吴隐之传》全国卷(新疆等)

《汉书·疏广传》全国卷(广西等)

《隋书·循吏传·辛公义》北京卷

《三国志·魏书·曹彰传》天津卷

《说苑·政理》《资治通鉴·李广》上海卷

《新唐书·列传·忠义·夏侯端》重庆卷

《资治通鉴·唐纪·魏元忠》湖北卷

《许逖传》浙江卷

《北史·王罴列传》辽宁卷

《苏轼·放鹤亭记》湖南卷

《史记·申屠嘉传》福建卷

《宋史·徐勣传》江苏卷

《孔子家语·颜回》广东卷

只有湖南卷选的是苏轼的一篇散文,其余全部是人物传记。材料来源大多出自史记类书籍。从考法方面看,除上海卷外,各地的文言文试题仍严格遵守2004年颁发的《考试大纲》,即四道选择题,一道翻译题,沿袭历年考法,只是按大纲要求减少了一道选择题。且减少的大多是考查古今异义的一道题。四道选择题分别为实词、虚词、信息筛选和文意理解。

2004年十五套试卷文言文题目,有如下四个特点:

一、题目类型的稳定性。所谓“类型稳定”,指的是文言文的四道单选题已经定型,保持着高度的稳定。

二、出题思路的延续性。所谓“思路延续”,指的是命题本着“选材从没读过,考查的知能点课内学过”的原则;着重考查考生阅读一般文言文的能力,其中不论是筛选信息还是把握文意,都以考查考生的阅读能力立意。

三、试题难度有所增加。所谓“难度增加”,指的是2004年语文试题,全国卷也好,各省卷也好,在文言文的考查中都适当加大了难度,这主要表现在减少一道客观单选题,加重文言文的翻译题量和分值。

四、试题的区分度较高。在语文高考中,文言文考查的区分度一向是最高的,由于文言文题型稳定,知识严谨,命题科学,试题在考查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方面有很好的区分功能。

在今后的高考中,语文试题变化肯定是有的,但在文言文这一块应该不会有很大的变化。四道单选题加一道翻译题是高考改革与发展的结果,符合语文命题的一贯精神原则,基于上述认识,考生在文言文复习中必须以课本为本,抓好课本上所有文言篇目的复习,结合课本,落实常见文言实词和文言虚词。

二,古诗鉴赏

试题 体裁 作者 题号,诗题 题型 设题

全国Ⅰ河南等) 诗 (唐)张籍 16,秋思 主观 分析诗中写了生活中哪个“寻常”细节,表达什么样的情感

全国Ⅱ(四川等) 词 (宋)宋祈 16,木兰花 主 分析上半阕如何描写春色,“闹”字好不好,为什么

全国Ⅲ(青海等) 词 五代)欧阳炯 16,江城子 主 分析诗中“水无情”“空有姑苏台上月”两句所含的深意,结合全诗赏析

全国Ⅳ(广西等) 词 (宋)晏几道 16,鹧鸪天 主 为何描写杜鹃啼叫,最后两句是什么意 思,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

北京卷 诗 (宋)苏轼 12,红梅 客 分析关键词语和关键句子

天津卷 诗 (唐)李白 16,听蜀僧濬弹琴 主 分析第二联中“一挥手”和“万壑 松”,结合全诗谈对第四联的理解

上海卷 诗 (明)杜庠 16.17.18, 赤壁 主观题 与一副对联对比阅读分析诗中的对偶, 及重点词语,结合全诗写一段对第三联 的鉴赏文字

浙江卷 词 (唐)李白 16,菩萨蛮 主观题 (1)“空”字在表达情意上的作用(2) 分析词所表达的内容是写“游子思故乡” 还是写“思妇盼归人”,或兼二者

江苏卷 诗 (唐)柳中庸 16,征人怨(边塞诗) 主 为什么本诗是边塞诗,通篇无“怨”字, 句句有怨情,作赏析

湖北卷 诗 (唐)王湾 16,次北固山下 主 分析“失”与“阔”的两个字哪个更好, 第三联的意思及其情与景的关系

湖南卷 诗 (唐)郎士元 16,听邻家吹笙 主 提供前三联的分析,完成第四联的分析

辽宁卷 词 (宋)苏轼 16,蝶恋花 主 分析“绕”与“晓”哪个更恰当,结合 词的内容,分析俞陛云对上阕的评价

福建卷 诗 (宋)朱淑真 16,秋夜 主 从三四句中找最能体现诗感情的 一个字,分析这两句如何营造意境

广东卷 诗 (唐)杜甫 16,江汉 主观题 分析诗中“片云”,“孤月”“落日” “秋风”几个意象,情景交融的意境, 分析诗中主题

重庆卷 诗 (宋)梅尧臣 16,东溪 诗中最能体现“外师造化,中得心 源”的.主张的诗句,体现的思想感情及 如何体现的

一、鉴赏题材范围要有所扩展,虽然要以唐诗为主,同时还要兼顾唐词、宋词、宋诗以及其他时代诗词作品,甚至包括散曲,阅读面尽量大些。

二、要着重训练鉴赏主观题是不可怀疑的,但重点要从能抓住关键词语,也就是抓“诗眼”,分析其妙处入手,进而分析作品的艺术手法,思想内容,作者的感情表达,思想倾向等。

三、既要训练答题的灵活性,鼓励多角度、全方位思考答题,更要培养思维的准确性,答题的严密性,同时,考生的语言,文字的表达工夫同样是非常重要的方面。

四、考生还要尽量多学习掌握一些古代文论中前人的批评,使自己的鉴赏更趋科学与丰富。

古诗 乞巧 说课稿

鹊桥仙古诗

秋蕊香令,秋蕊香令黄铸,秋蕊香令的意思,秋蕊香令赏析

秦观《鹊桥仙》公开课教学设计

秦观《鹊桥仙》教学设计

七夕古诗《乞巧》鉴赏

秋蕊香七夕原文赏析

课文《乞巧》优秀教学设计

唐诗七夕简单赏析

七夕古诗李商隐整首诗意思

各朝代七夕的古诗及其鉴赏
《各朝代七夕的古诗及其鉴赏.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各朝代七夕的古诗及其鉴赏(集锦8篇)】相关文章:

七夕乞巧高中作文2022-05-06

客堂秋夕,客堂秋夕戎昱,客堂秋夕的意思,客堂秋夕赏析2023-07-03

三闾大夫,三闾大夫刘威,三闾大夫的意思,三闾大夫赏析2022-05-05

秋夕的诗意2023-03-19

跟七夕节节有关的诗词2022-04-30

苏轼《鹊桥仙·七夕送陈令举》赏析2023-01-13

七夕李商隐2023-03-14

桃源词,桃源词施肩吾,桃源词的意思,桃源词赏析2023-06-16

乞巧教学设计2022-07-11

菩萨蛮·七夕原文及赏析2022-0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