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美人·听雨》诗词鉴赏(锦集10篇)由网友“AragakiYui”投稿提供,今天小编就给大家整理过的《虞美人·听雨》诗词鉴赏,希望对大家的工作和学习有所帮助,欢迎阅读!
篇1:《虞美人·听雨》诗词鉴赏
《虞美人·听雨》诗词鉴赏
古诗原文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译文翻译
年少的时候,歌楼上听雨,红烛盏盏,昏暗的灯光下罗帐轻盈。人到中年,在异国他乡的小船上,看蒙蒙细雨,茫茫江面,水天一线,西风中,一只失群的孤雁阵阵哀鸣。
而今,人已暮年,两鬓已是白发苍苍,独自一人在僧庐下,听细雨点点。人生的悲欢离合的经历是无情的,还是让台阶前一滴滴的小雨下到天亮吧。
注释解释
虞美人:著名词牌之一。唐教坊曲。兹取两格,一为五十六字,上下片各两仄韵,两平韵。一为五十八字,上下片各两仄韵,三平韵。
昏:昏暗,罗帐:古代床上的纱幔。
断雁:失群孤雁
僧庐:僧寺,僧舍。
星星:白发点点如星,形容白发很多。无情:无动于衷。
一任:听凭。
创作背景
1267年,元灭南宋。宋元之际的词人,经历了这一沧桑变故,其国破之痛、家亡之恨,都在他们的作品中表现出来。蒋捷用词作来抒发黍离之悲、铜驼荆棘之感,表现悲欢离合的个人遭遇,其中《虞美人·听雨》便是这一时期创作中的代表作。
诗文赏析
历代诗人的笔下,绵绵不断的细雨总是和“愁思”难解难分的,如:“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欲黄昏,雨打梨花深闭门。”但是在蒋捷词里,同是“听雨”,却因时间不同、地域不同、环境不同而有着迥然不同的'感受。词人从“听雨”这一独特视角出发,通过时空的跳跃,依次推出了三幅“听雨”的画面,而将一生的悲欢歌哭渗透、融汇其中。
第一幅画面:“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它展现的虽然只是一时一地的片断场景,但具有很大的艺术容量。“歌楼”、“红烛”、“罗帐”等绮艳意象交织出现,传达出春风骀荡的欢乐情怀。少年时候醉生梦死,一掷千金,在灯红酒绿中轻歌曼舞,沉酣在自己的人生中。一个“昏”字,把那种“风箫吹断水云间,重按霓裳歌遍彻”的奢靡生活表现出来。这时听雨是在歌楼上,他听的雨就增加了歌楼、红烛和罗帐的意味。尽管这属于纸醉金迷的逐笑生涯,毕竟与忧愁悲苦无缘,而作者着力渲染的只是“不识愁滋味”的青春风华。这样的阶段在词人心目中的印象是永恒而短暂的。以这样一个欢快的青春图,反衬后面的处境的凄凉。
第二幅画面:“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一个客舟中听雨的画面,一幅水大辽阔、风急云低的江秋雨图,一只失群孤飞的大雁。这里的“客舟”不是《枫桥夜泊》中的客船,也不是“惊起一滩鸥鹭”里的游船,而是孤独的天涯羁旅,孤独、忧愁、怀旧时时涌在心头。这时的雨伴随着断雁的叫声。这一个“断”字,联系了诸多意境,同断肠联系在一起,同亲情的斩断联系在一起,有一种人生难言的孤独和悔恨。“客舟”及其四周点缀的“江阔”、“云低”、“断雁”、“西风”等衰瑟意象,映现出风雨飘摇中颠沛流离的坎坷遭际和悲凉心境。壮年之后,兵荒马乱之际,词人常常在人生的苍茫大地上踽踽独行,常常尔奔曲走,四方漂流。一腔旅恨、万种离愁都已包孕在他所展示的这幅江雨图中。
“而今听雨”的画面,是一幅显示他当前处境的自我画像。一个白发老人独自在僧庐下倾听着夜雨。处境之萧索,心境之凄凉,在十余字中,一览无余。江山己易主,壮年愁恨与少年欢乐,已如雨打风吹去。此时此地再听到点点滴滴的雨声,却已木然无动于衷了。“悲欢离合总无情”,是追抚一生经历得出的结论,蕴有无限感伤,不尽悲慨。“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似乎已心如止水,波澜不起,但彻夜听雨本身,却表明他并没有真正进入超脱沉静的大彻大悟之境,只不过饱经忧患,已具有“欲说还休”的情感控制能力。
三幅画面前后衔接而又相互映照,艺术地概括了作者由少到老的人生道路和由春到冬的情感历程。其中,既有个性烙印,又有时代折光:由作者的少年风流、壮年飘零、晚年孤冷,分明可以透见一个历史时代由兴到衰、由衰到亡的嬗变轨迹,而这正是此词的深刻、独到之处。
篇2:虞美人·听雨
宋代 蒋捷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译文
年少的时候,歌楼上听雨,红烛盏盏,昏暗的灯光下罗帐轻盈。人到中年,在异国他乡的小船上,看蒙蒙细雨,茫茫江面,水天一线,西风中,一只失群的孤雁阵阵哀鸣。
而今,人已暮年,两鬓已是白发苍苍,独自一人在僧庐下,听细雨点点。人生的悲欢离合的经历是无情的,还是让台阶前一滴滴的小雨下到天亮吧。
注释
虞美人:著名词牌之一。唐教坊曲。兹取两格,一为五十六字,上下片各两仄韵,两平韵。一为五十八字,上下片各两仄韵,三平韵。
昏:昏暗,罗帐:古代床上的纱幔。
断雁:失群孤雁
僧庐:僧寺,僧舍。
星星:白发点点如星,形容白发很多。无情:无动于衷。
一任:听凭。
赏析
历代诗人的笔下,绵绵不断的细雨总是和“愁思”难解难分的,如:“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欲黄昏,雨打梨花深闭门。”但是在蒋捷词里,同是“听雨”,却因时间不同、地域不同、环境不同而有着迥然不同的感受。词人从“听雨”这一独特视角出发,通过时空的跳跃,依次推出了三幅“听雨”的画面,而将一生的悲欢歌哭渗透、融汇其中。
第一幅画面:“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它展现的虽然只是一时一地的片断场景,但具有很大的艺术容量。“歌楼”、“红烛”、“罗帐”等绮艳意象交织出现,传达出春风骀荡的欢乐情怀。少年时候醉生梦死,一掷千金,在灯红酒绿中轻歌曼舞,沉酣在自己的人生中。一个“昏”字,把那种“笙箫吹断水云间,重按霓裳歌遍彻”的奢靡生活表现出来。这时听雨是在歌楼上,他听的雨就增加了歌楼、红烛和罗帐的意味。尽管这属于纸醉金迷的逐笑生涯,毕竟与忧愁悲苦无缘,而作者着力渲染的只是“不识愁滋味”的青春风华。这样的阶段在词人心目中的印象是永恒而短暂的。以这样一个欢快的青春图,反衬后面的处境的凄凉。
第二幅画面:“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一个客舟中听雨的画面,一幅水大辽阔、风急云低的江秋雨图,一只失群孤飞的大雁。这里的“客舟”不是《枫桥夜泊》中的客船,也不是“惊起一滩鸥鹭”里的游船,而是孤独的天涯羁旅,孤独、忧愁、怀旧时时涌在心头。这时的雨伴随着断雁的叫声。这一个“断”字,联系了诸多意境,同断肠联系在一起,同亲情的`斩断联系在一起,有一种人生难言的孤独和悔恨。“客舟”及其四周点缀的“江阔”、“云低”、“断雁”、“西风”等衰瑟意象,映现出风雨飘摇中颠沛流离的坎坷遭际和悲凉心境。壮年之后,兵荒马乱之际,词人常常在人生的苍茫大地上踽踽独行,常常尔奔曲走,四方漂流。一腔旅恨、万种离愁都已包孕在他所展示的这幅江雨图中。
“而今听雨”的画面,是一幅显示他当前处境的自我画像。一个白发老人独自在僧庐下倾听着夜雨。处境之萧索,心境之凄凉,在十余字中,一览无余。江山己易主,壮年愁恨与少年欢乐,已如雨打风吹去。此时此地再听到点点滴滴的雨声,却已木然无动于衷了。“悲欢离合总无情”,是追抚一生经历得出的结论,蕴有无限感伤,不尽悲慨。“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似乎已心如止水,波澜不起,但彻夜听雨本身,却表明他并没有真正进入超脱沉静的大彻大悟之境,只不过饱经忧患,已具有“欲说还休”的情感控制能力。
三幅画面前后衔接而又相互映照,艺术地概括了作者由少到老的人生道路和由春到冬的情感历程。其中,既有个性烙印,又有时代折光:由作者的少年风流、壮年飘零、晚年孤冷,分明可以透见一个历史时代由兴到衰、由衰到亡的嬗变轨迹,而这正是此词的深刻、独到之处。
意境
原作中前两个听雨的场景是同一个人(作者)的一种回忆。红烛昏罗帐,其中“昏”一词很好地展现了一种迷离的感觉,一种隐约的氛围,像是回忆之感。断雁叫西风的感觉也是宏大的场景,有着浓郁的个人忧伤色彩。但是最后的僧庐听雨中,完全是一种现实的描绘。“而今”一词很好的说明了现状——一种由回忆拉回现实的感受,增加了对岁月的感悟!
少年时:不识愁滋味;中年时:颠沛流离的悲凉沧桑;老年时:历尽离乱后的憔悴枯槁一生的悲欢离合谁也说不清,听那窗前的秋雨一无所动,任它滴滴答答直到天明。
创作背景
1267年,元灭南宋。宋元之际的词人,经历了这一沧桑变故,其国破之痛、家亡之恨,都在他们的作品中表现出来。蒋捷用词作来抒发黍离之悲、铜驼荆棘之感,表现悲欢离合的个人遭遇,其中《虞美人·听雨》便是这一时期创作中的代表作。
篇3:《虞美人》诗词鉴赏
《虞美人》诗词鉴赏
虞美人·同父见和再用韵答之
南宋 辛弃疾
老大那堪说。似而今、元龙臭味,孟公瓜葛。我病君来高歌饮,惊散楼头飞雪。笑富贵千钧如发。硬语盘空谁来听?记当时、只有西窗月。重进酒,换鸣瑟。
事无两样人心别。问渠侬:神州毕竟,几番离合?汗血盐车无人顾,千里空收骏骨。正目断关河路绝。我最怜君中宵舞,道“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
注释:
老大:年老。那堪:怎么,那能。
元龙臭味:是说与元龙气味相投。元龙:陈登的字,东汉末年人,以天下为己任。《三国志·魏志·陈登传》载:陈元龙有“湖海之士,豪气不除”的称誉,对不能忧国忘家的许汜不予理睬,受到刘备的赞许。臭味:气味,情趣。
孟公瓜葛:与孟公建立了情谊。孟公:陈遵的字,西汉末年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性情放纵,好客。瓜葛:牵连、关系。《汉书.游侠列传》:“陈遵字孟公,杜陵人也。…遵嗜酒,每大饮,宾客满堂。辄关门取客车辖投井中,虽有急,终不得去。”
硬语:豪迈刚劲,不合时宜的话。
渠侬:他人,指在朝当政的人。渠侬:吴语对他人的称呼。
汗血盐车无人顾:良马被人用来拖笨重的盐车,无人过问。比喻人才被埋没和受到屈辱。汗血:良马名,产于西域大宛,传说它流出的汗颜色如血,号称一日千里。盐车:相传伯乐乘车经过虞坂,有骐骥 (骏马)伏盐车下,见之长呜,伯乐下车泣之。
千里空收骏骨:是说买了千里马的骨头也是徒劳的。比喻无人重视人材。《战国策·燕策》载:君王要买千里马,使臣以五百金买了千里马的骨头,于是许多人闻讯后纷纷选送千里马。骏骨:骏马的骨头。
中宵舞:闻鸡起舞,志向远大。《晋书.祖狄传》说祖狄“与司空刘琨俱为司州主簿,共被同寝。中夜,闻荒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
补天裂:用神话女娲补天的故事,比喻收复中原,统一山河的理想。
译文1:
我年纪老了有什么可说的呢。我和你像陈元龙和陈孟公那样志同道合,友谊深厚,而你又像陈孟公那样热情交朋友,很多人都乐意和你交往。我正在忧愁的时候,你来了,我们都很高兴,饮酒高歌,欢乐无比,楼上的积雪,都被惊落下来。可笑人世间有那么一些人,把富贵功名看的如千钧那么重,依我看,不过像发毛那么轻。咱们谈论的有关抗金救国的言论,铿锵坚硬,在空中激荡,有谁来听呢?记得当时只有从西窗上进来的月光,静静地在听我们说讲,重新摆酒,另弹一只新曲来取乐。
一件事情是好是坏是分明的,只是因为人心的不同而使事情好坏分不清楚。请问他们:我们中国在历史上,究竟经过了多少次分裂与统一?现在我们国家处于危岌存亡的'关头,非常需要大量的人才,但是现在把汗血的千里名马去拉盐车也没有人管,他们只好等着收一副骏马的骨头吧!我举目远望,前面云雾茫茫,什么也看不见,去中原的路也断绝了。我最爱你的是:当我们在夜间谈论投机的时候,你兴奋地站起来作中宵舞蹈。你的名言说:“大丈夫抗金救国的决心像钢铁那么坚硬,到死也不动摇。”请他们看吧!我们要施展经纶手,把西北天上的裂缝弥补起来。
译文2:
年纪老了那里值得一说,象现在这样、我与你象元龙一样志趣相投,象孟公一般慷慨好客。我在病中你来此高歌痛饮,惊散了楼头的飞雪。笑世人重富贵如千钧而我们却轻之如毛毫发。慷慨激昂的话语有谁来听?记的当时、伴着我们的只有西窗的明月。
重新上酒,再换曲调鼓琴瑟。世事没有两样人心却有区别。问他们:神州究竟还要几番离合?汗血宝马困顿地拉着笨重的盐车无人理睬,千里空收骏马之骨。国家的现状是故土未复关河阻断道路隔绝。而我最欣赏你闻鸡起舞的豪情壮志,说“男儿到死心如铁”。总有一天看我再试身手,象女祸一样去补天裂。
赏析:
宋孝宗淳熙十五年(公元1188年)冬,赋闲带湖已五年之久的辛弃疾家里来了一位不速之客,他就是辛弃疾的老友、著名的爱国志士陈亮(字同父)。陈亮特地去拜访辛弃疾,并逗留了十天时间,两人纵谈世事,开怀畅饮,达到空前的默契,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鹅湖之会”。
关于这一次会见,辛弃疾在第一首《贺新郎》小序里说:“陈同父自东阳来过余,留十日,与之同游鹅湖,且会朱晦庵于紫溪,不至,飘然东归。既别之明日,余意中殊恋恋,复欲追路,至鹭鹚林,则雪深泥滑,不得前矣。独饮方村,怅然久之,颇慨挽留之不遂也。夜半投宿吴氏泉湖四望楼,闻邻笛悲切,为赋《乳燕飞》(贺新郎)以见意。”这段小序中还提到:“又五日,同父书来索词,心所同然者为此,可发千里一笑。”围绕这一首《贺新郎》,辛弃疾与陈亮二人你来我往,相互唱酬,共填了五阙《贺新郎》词,可以说是南宋词中的抒写志士情怀与朋友交谊的千古绝唱。
1、辛弃疾 《贺新郎.陈同父自东阳来过余》(把酒长亭说);
2、陈亮 《贺新郎.寄辛幼安,和见怀韵》(老去凭谁说);
3、辛弃疾 《贺新郎.同父见和,再用韵答之》(老大那堪说);
4、陈亮 《贺新郎.酬辛幼安,再用韵见寄》(离乱从头说);
5、陈亮 《贺新郎.怀辛幼安,用前韵《(话杀浑闲说)。
本词的突出特点在于,把即事叙景与直抒胸臆巧妙结合起来,用凌云健笔抒写慷慨激昂,奔放郁勃的感情,悲壮沉雄发场奋厉的格调。
文学作品的艺术力量在于以情感人。古今中外的优秀诗作,无不充溢着激情。该词即是如此。作者与陈亮,都是南宋时期著名的爱国词人,都怀有恢复中原的大志。但南宋统洁者不思北复中原。因而他们的宏愿久久不得实现。当时,词人正落职闲居上饶,陈亮特地赶来与他共商抗战恢复大计。二人同游鹅湖,狂歌豪饮,赋词见志,成为文学史上的一段佳话。这首词,就是当时相互唱和中的一篇佳品。词中,作者胸怀对抗战恢复大业的热情和对民族压迫者、苟安投降者的深切憎恨,饱和笔端,浸透纸背。正如周济所云:“稼轩不平之鸣,随处辄发,有英雄语,无学问语”(《介存斋论词杂著》)。词人这种慷慨悲凉的感情,是运用健笔硬语倾泻出来的,因而英气勃郁,隽壮可喜。
周济还指出:“北宋词多就景叙情,……至稼轩、白石一变而为即事叙景”(《介存斋论词杂著》)。与以情为中心的就景叙情不同,即事叙景是以叙事为主干,以抒情为血脉,以写景作为叙事的烘染或铺垫。这首词的上阕,便采用了即事叙景的艺术手法。在追忆“鹅湖之会”高歌豪饮时,以清冷孤寂的自然景物烘染环境氛围,从而深刻地抒发了词人奔放郁怒的感情。
作者作为一名忠愤填膺的抗成志士秉笔作词,胸中沸腾的激情难以遏制,不免直泻笔端。“老大那堪说。”直写心怀,感情极为沉郁。“那堪”二字,力重千钧,义蕴极为丰富。当此之时,英雄坐老,壮志难酬,光阴虚度,还有什么可以说的!然而“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步出夏门行》)。以收复中原为已任的志士们,胸中的烈焰是永远也不会熄灭的。因此,下面“似而今、元龙臭味,孟公瓜葛”两句,抒发了作者的壮怀,并且与陈亮的“同志”之情拍合。“元龙”、“孟公”,皆姓陈,又都是豪士,以比陈亮:“臭味”谓气味相投,“瓜葛”谓关系相连。作者与陈亮友谊既深,爱国之志又复相同,因而引以为快事。不久前,两人“憩鹅湖之清阴,酌瓢泉而共饮,长歌相答,极论世事”(《辛》祭陈同父文《)这是大慰平生的一次相会,故在此词中津津乐道:“我病君来高歌饮,惊散楼头飞雪。笑富贵千钧如发。硬语盘空谁来听?记当时、只有西窗月。”词人时在病中,一见好友到来,立即与之高歌痛饮,彻夜纵谈。
他们志在恢复中原,心无俗念,视富贵轻如毛发,正笑世人之重它如千钧。讨论世事时硬语盘空(韩愈《荐士》诗:“横空盘硬语,妥贴力排。”),足见议论有力。这几句是他们交谈时情景的实录。因为写在词里,故顺笔插入自然景物的描写。积雪惊堕,状述二人谈吐的豪爽;孤月窥窗,衬映夜色的清寂。英雄志士一同饮酒高唱,雄壮嘹亮的歌声直冲云霄,竟惊散了楼头积雪。这种夸张的描写,把两人的英雄气概与狂放精神充分表现出来。着一“惊”字,真可谓力透纸背,入木三分。然而,当时只有清冷的明月与两人相伴,论说国家大事的“盘空硬语”又有谁来倾听呢?在这里,抗战志士火一样的热情和刚直狂放的性格同积雪惊堕、孤月窥窗的清寂冷寞。形成了强烈的对照,形象地写出了在苟安妥协空气笼罩南宋朝堂的情势下,个别上层抗战志士孤雁难飞的艰危处境。这样把写景与叙事胶着一体,更能充分抒发出翻卷于词人胸中的狂努之情。正因为二人志同道合,所以夜虽已很深,但他们仍“重进酒,换鸣瑟”,兴致不减。
如果说,词的上阕主要是作者奔放沸腾的感情融于叙事之中,那么下阕则主要是直泻胸臆的赋体,抒发对南宋统治集团的强烈批判和“看试手,补天裂”的壮怀。词人尽情地驰骋笔力,敷陈其事,倾诉肺腑,写来笔飞墨舞,淋漓尽致。“事无两样人心别。”面对时世,山河破碎,爱国志士痛心疾首,而南宋统治者却偏安一隅,把家耻国难全都抛在了脑后。词人用“事无两样”与“人心别”两种不同象意象加以对照,极其鲜明地刻画了南宋统治者苟且偷安的庸懦丑态,尽情地抒发了郁勃胸中的万千感慨。词人义愤填膺,向统治者发出了严厉的质问:“问渠侬:神州毕竟,几番离合?”神州大地,山河一统,自古已然,“合”时多而“离”时少。今当政者不思恢复中原,反而以和议确定了“离”的局面,是何居心!词语中凛然正气咄咄逼人,足以使统治者无地自容。雄健顿挫的笔力,加重了词的感情色彩,使其更富有艺术感染力。
词人想到:神州大地要想得到统一,就必须重用抗战人材,可是当今社会却是“汗血盐车无人顾,千里空收骏骨”。当道诸公空说征求人材,但志士却长期受到压制,正象拉盐车的千里马困顿不堪而无人过问一样。徒然去购置骏马的尸骨又有何用!词人连用三个典故,非常曲折而又贴切地表达了郁勃心头而又不便明锐的不平。“一个”空“字,集中表达了词人对朝中当政者打击排斥主战派种种行为的无比怨忿。笔力劲健,感情沉郁,意境极其雄浑博大。”正目断关河路绝。“词人触景生情,由大雪塞途联想到通向中原的道路久已断绝,悲怆之情油然而生。山河分裂的惨痛局面,激起了词人收复中原的热情。他想起了晋代祖逖与刘琨”闻鸡起舞“的动人故事,想起了古代神话中女祸氏炼石补天的美丽传说,更加坚定了统一祖国的信念,唱出了”我最怜君中宵舞,道‘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这时代的最强音。笔健境阔,格调高昂。用典如水中着盐,浑化无迹,从而丰富了词的义蕴,加强了形象的深广度,呈现出极其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全词的意境也最后推向了高潮,给人以极大的艺术感染力。
篇4:《虞美人听雨》读后感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蒋捷《虞美人听雨》
雨打笠帽,雨滴行人,雨溅屋瓦。诺大的街道上,众生接受着雨的洗礼。
歌声在高楼响起,清脆、婉转。歌女的歌喉完美地释放出来。
少年在旁,认真地听,仔细地看,看那如柔荑的手,如凝脂的肌肤,那“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的眼。少年沉醉。
雨作雨帘,在楼的四面垂下,楼内成了个封闭的空间。点着红烛,垂着罗帐。
楼外的雨声,只成了楼内歌声的伴奏。
“少年不知愁滋味”。
广阔的江面上一点DD孤舟。雨水不断侵入水面。躁动。江面俨然成了雨的乐器。
风不断吹摇着舟。舟中人烦躁。
已是壮年的舟中人掀开帘布。雨敲响船舷的木板。“咚”“咚”。
云压低了远方的山,泛起蒙胧,一片灰蒙蒙。
低沉的云中一点DD断雁。雨水不断淋湿羽毛。震翅。
风穿插在羽毛的缝隙。雁仍继续飞DD孤独的飞。
壮年何尝不是这样一只断雁。四处漂泊,有家不可回。
“何日归家洗客袍,银字笙调,心字香烧。”
舟外的雨声,令壮年无法入睡,无法做个归家之梦。
躲雨。在僧庐下看着外面的世界。江山易主。
少年欢乐、壮年愁绪一一没了。看着墙上的四字:
四大皆空。
“人有悲欢离合”,它们是无情的。
“滴答”“滴答”。
只希望这“一声声,空阶到天明。”
篇5: 虞美人听雨散文
虞美人听雨散文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
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季羡林写过听雨,中引这首《虞美人》,对那些天生敏感的词人来说,生活中每一个动人瞬间,与美好感受,即使感伤都可以带来源源不断的词思,蒋捷亦如是。
雨,我听了十多年,滋味,没听出多少。吵,却十分赞同,更无心去理会其中的深邃。只想着,在深夜昏睡正酣,头顶一声炸雷,窗外几多雨打窗,梦中人起身四顾心茫然。总之,雨不好听。
纵然岁月如何拉扯,我又如何筋疲力尽。听雨,却总记在心头,真的想听一次千百年前那场真正的雨,蒋捷的雨。
那是一个傍晚,天顶上,浓云抱在一团,低压着房檐,天地远处弥漫着一层层湿漉漉静悄悄的青黛色雾霭。院子中,几丛草树被染着浓叶如墨。阴沉的天,压抑的空气,要下雨了。
那时我刚吃过晚饭,独自躺在床上,给自己放一曲《城里的月光》,闭上双眼,静想从前。
一曲终了,我推窗望去,脸上一阵凉,我伸出手试探,哦,下雨了。
所有的建筑都被雨浸成墨色,发黑,发亮,在朦胧的墨色中,与天际一同隐去。
我不再动,静听雨声。星星雨点、雨丝重重打在地面、水洼,配合墨色的单一色彩,宛如一阕厚重平和的弦乐中,突然跳出的几声清脆响笛。雨点拍打绿叶,掸去平日的风尘仆仆,打出串串低音缭绕,给这雨中阴沉的.傍晚,添上不少生气。
雨中,仿佛听见几片火红飘落,原来是春花。
一生长短,无非少年,壮年,老年。人生漂泊,不过歌楼,客舟,僧庐,满生的一厢情愿,心机与聪明,终究敌不过时间的悲欢离合。半生的奔走,都化作如今的两鬓斑白。
一夜枕上听雨,辗转不能成寐。
就这样,千百年后,一颗听雨过的心,不断追溯着那个僧庐下,静看雨打芭蕉,静听雨声呜咽的心。
而雨,点滴到了天明。
篇6:《虞美人》诗词原文及鉴赏
《虞美人》诗词原文及鉴赏
舒亶
芙蓉落尽天涵水,日暮沧波起。背飞双燕贴云寒,独向小楼东畔倚阑看。
浮生只合尊前老,雪满长安道。故人早晚上高台,寄我江南春色一枝梅。
【赏析】
这是一首寄赠友人的词。上片写日暮登楼所见。“芙蓉”二句写秋风江上,日暮远望,水天相接,烟波无际,客愁离思,亦随烟波荡漾而起。“背飞双燕”即“劳燕分飞”,这一意象则隐喻了词人与公度当年的被迫离别。“贴云寒”,言懔畏云中高寒,回绕过云层,挨着云边寒气而分飞东西。一个“寒”字透露出心有余悸的寒意。最后“独向高楼”补叙出所处位置和登楼倚栏目送故友离京远去的.情景。下片直抒念远怀人之情。从上片“芙蓉落尽”到下片“雪满长安”,交待出词人时至岁暮仍滞留汴京。“浮生”二句写人生若水面浮沫旋生旋灭的虚幻感和“雪满长安”的寒冷孤独,更增添了故人杳然的寂寞感。“故人早晚”是词人悬想公度自秋至冬定然也在怀念着自己,也会早早晚晚登上高台眺望长安,定然会“寄我江南春色一枝梅”;词人化用南朝陆凯自江南折梅一枝,寄赠长安好友范晔的典故,设想公度想念自己而抒发对友人的深切怀念。用典贴切自然,而“春色一枝梅”的莹洁明艳的意象则成为友谊的一种象征。全词借景寓情,曲写身世沧桑之变化与故人友谊之深切,语言清婉雅丽,堪称佳作。
篇7:虞美人的诗词的鉴赏
虞美人的诗词的鉴赏
虞美人
以狂得罪,赋此饯行
蒋捷
甚矣君狂矣。
想胸中、些儿磊磈,酒浇不去。
据我看来何所似,一似韩家五鬼。
又一似、杨家风子。
怪鸟啾啾鸣未了,被天公、捉在樊笼里。
这一错,铁难铸。
濯溪雨涨荆溪水。
送君归、斩蛟桥外,水光清处。
世上恨无楼百尺,装着许多俊气。
做弄得、栖栖如此。
临别赠言朋友事,有殷勤、六字君听取:节饮食,慎言语。
蒋捷词作鉴赏
南宋末年,昏帝权奸当政。十几年的光景,端的`是一纸醉金迷的逍遥日子。加上贾似道上欺下瞒,弄权误国,把一个小朝廷沦为兵虚财溃、内外交困的地步。有人直言上谏,反被怪罪。乡士因谏获罪,被驱出临安城,蒋捷感之而发,写下这首词作。
篇8:关于雨的诗句——《虞美人·听雨》
《虞美人·听雨》原文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虞美人·听雨》注释
①虞美人:词牌名
②断雁:失群孤雁
③星星:白发点点如星,形容白发很多
④听雨:题目
《虞美人·听雨》翻译
年少的时候,歌楼上听雨,红烛盏盏,昏暗的灯光下罗帐轻盈。人到中年,在异国他乡的小船上,看蒙蒙细雨,茫茫江面,水天一线,西风中,一只孤雁阵阵哀鸣。
而今,人已暮年,两鬃已是白发苍苍,独自一人在僧庐下,听细雨点点。回想起人生的悲欢离合的经历,还是让台阶前一滴滴的小雨下到天明吧。
《虞美人·听雨》赏析
蒋捷的这首词,内容包涵较广,感情蕴藏较深。以他一生的遭遇为主线,由少年歌楼听雨,壮年客舟听雨,写到寄居僧庐、鬓发星星。结尾两句更越过这一顶点,展现了一个新的感情境界。“一任”两个字,就表达了听雨人的心情。这种心情,在冷漠和决绝中透出深化的痛苦,可谓字字千钧。虽“一任点滴到天明”,却也同时难掩听雨人心中的不平静。身在僧庐,也无法真正与世隔绝,也不能真正忘怀人生。“点滴到天明”亦无眠到天明,无静到天明也。层次清楚,脉络分明,是这首词又一大特色。上片感怀已逝的岁月,下片慨叹目前的境况。按时间顺序,歌楼中年写到客舟中壮年,再写到“鬓也星星”的老年,以“听雨”为线索,一以贯之。
《虞美人·听雨》作者简介
蒋捷,字胜欲,号竹山,宋末元初阳羡人。先世为宜兴巨族,咸淳十年(1274)进士。南宋亡,深怀亡国之痛,隐居不仕,人称“竹山先生”、“樱桃进士”,其气节为时人所重。长于词,与周密、王沂孙、张炎并称“宋末四大家”。其词多抒发故国之思、山河之恸 、风格多样,而以悲凉清俊、萧寥疏爽为主。尤以造语奇巧之作,在宋季词坛上独标一格,有《竹山词》1卷,收入毛晋《宋六十名家词》本、《疆村丛书》本;又《竹山词》2卷,收入涉园景宋元明词续刊本。
篇9:《虞美人·听雨》阅读答案
《虞美人·听雨》阅读答案
虞美人
〔宋〕蒋捷①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注:①蒋捷,字胜欲,生活在宋、元换代之际,一生饱经战乱。宋咸淳十年(1274)进士,几年后宋亡,不仕。
此词从“听雨”这一独特视角,表现了少年、壮年、晚年三个人生阶段的不同境遇、不同况味的不同感受。作者通过时空的跳跃,依次推出了三幅“听雨”的画面,而将一生的悲欢歌哭渗透其中。
⑴词中说,“少年”听雨是在歌楼上,“壮年”听雨是在客舟中,两者分别有什么寓意?(2分)
⑵说说“断雁叫西风”的具体情景。这些具体情景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4分)
⑶“鬓已星星”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表现了词人什么心情?(4分)
(4)这首词按照____________顺序,截取了词人一生中三幅富有象征性的画面,形象地概括了作者不同时期在环境、生活、__________各方面所发生的巨大变化。(2分)
(5)“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一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阅读答案】
⑴前者寓指偏安一隅的南宋尚能沉迷于逸乐中;后者寓指元军南侵,作者处于逃难漂泊之中了。
⑵凄厉的西风里传来几声“断雁”孤独的哀鸣。既与前面少年生活作比较,呈现出青春好梦的破碎;更为下文老年苦涩的境遇作铺垫。
⑶比喻。表现词人无可奈何、万念俱灰的绝望心情。
(4)时间;心情(或感情)
(5)描绘了一幅在水天辽阔、乌云低垂的江面上,一只在风雨中失群孤飞的大雁,在凛冽的`西风中悲鸣的画面。表达了作者远离家乡、孤独凄凉的愁苦之情。
(二)
(1)请用现代汉语(词语)表达作者在人生的三个不同阶段的心情:
歌楼听雨: 客舟听雨: 僧庐听雨:
(2)“壮年听雨”中悲欢离合的情感是怎样体现的?
(3)“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一句包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4)简析这首宋词的映衬手法。(3分)
参考答案:
(1)欢乐 失意 无奈(同义词均可以);
(2)以“客舟”点明客居在外的“悲”和“离”,以“江阔”、“云低”、“断雁”、“西风”等意象,映现出在风雨飘摇中颠沛流离的坎坷遭际和悲凉心境。
(3)心如止水,波澜不起,但彻夜听雨本身,却表明他并没有真正进入超脱沉静的大彻大悟之境,只不过饱经忧患,已具有“欲说还休”的情感调节和心理控制能力。
(4)这首宋词主要采用了“映衬手法”。第一个画面的欢乐对第二、三个画面的忧愁、凄凉起反衬作用;第二个画面的满腹愁思对第三个画面的万念俱灰起陪衬作用。
三
1.通读全词,概括作者的思路(5分)
2.全词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来表现诗歌的情感,请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1.本词层次清楚,脉络分明。以“听雨”为线索,一以贯之。(1分)按时间顺序(1分),上片感怀已逝的岁月,下片慨叹目前的境况。从歌楼中少年写到客舟中壮年,再写到“鬓也星星”的老年(2分),表达了时光易逝,漂泊孤苦,孤独寂寞的情感。(1分)
2.(1)虚写(想象),回忆少年听雨歌楼时,只以“红烛昏罗帐”写尽温馨、欢怡、缠绵的情怀,那是一个无忧无虑的年月。(2)白描,“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简笔勾勒了一幅水天辽阔、风急云低、大雁失群孤飞客舟听雨的画面,生动形象地表达了词人壮年之后,兵荒马乱之际,一腔旅恨、万种离愁。(3)细节描写、比喻,“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 “而今听雨”的一个特写镜头:独立僧庐,两鬓白霜,孤独凄凉。刻意凸现出僧庐之冷寂与鬓发之斑白,借以展示晚年历尽离乱后的憔悴而又枯槁的身心。(4)衬托,以少年听雨的欢乐对中年、老年的忧愁、凄凉起反衬作用;中年听雨的满腹愁思对老年听雨的万念俱灰起陪衬作用。(5)“悲欢离合总无情”,是议论也是对自己一生经历,更是对人生的认识。(6)以景结情(情景交融),“点滴天明”,词人满腔孤寂,雨下到天明,作者愁到天明。一“任”字,内心独白脱出,既然命运无情,那就听任一夜滴雨到天明吧,满腔亡国遗恨。(每点2分,任意3点得6分)
赏析:
《虞美人.听雨》是宋词中运用时空表现的艺术手法高度简练而又概括着人生道路的接触名篇之一。
三幅图画:温软香艳的“歌楼夜雨图”,凄风苦雨的“江舟秋霖图”,孤独枯寂的“僧庐听雨图”。三幅画卷组成了少年风流、壮年飘零、晚年孤寂的特定的人生长卷从而透现了社会从相对安定到动荡离乱、劫后荒凉的演变过程。
三种境界(人生的三个阶段)的心态,在表现过程中是渐渐浓化的。少年听雨歌楼时,只以“红烛昏罗帐”写尽温馨、欢怡、缠绵的情怀,是一个无忧无虑的年月。一个“昏”字在朦胧色彩中没有暗淡昏沉的气氛,倒是显得红烛高烧,罗帐春暖,甜蜜之极。壮年听雨在客舟了。用江阔、云低、断雁(孤雁)、西风四个意象渲染气氛,强调着风雨飘摇中流亡江海的悲凉心境。
作者在结构安排上以上片写少年与壮年生涯,纯以形象,不着议论,下片单写“而今”听雨,夹叙夹议。用“鬓已星星也”电明“而今”年岁,而“星星”之鬓,暗示愁苦满怀。重心是“悲欢离合总无情”,是议论也是对自己一生经历、更是对人生的认识。“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是意味极深的内心独白:算了,既然命运无情,那就听任一夜滴雨到天明吧(少年以欢愉心情听雨,壮年以慨然心情听雨,现今没心思听,也不想听)。
听雨可以有两种境界,一种是雅趣盎然的赏心乐事,一种是惆怅莫名的悲苦,雨声淅沥,更增愁思。少年听雨是前者,壮年、“而今”是后者,而“而今”的程度更深。“一任”实在是无法听任,难以去怀的意思。尽管看似大彻大悟、超然出世,事实上依然解脱不了,世事难忘——国事难忘,家事难忘。
篇10:《虞美人・听雨》赏析
蒋捷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
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
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蒋捷词作鉴赏
这是蒋捷自己一生的真实写照。词人曾为进士,过了几年官宦生涯。但宋朝很快就灭亡。他的一生是在颠沛流离中度过的。三个时期,三种心境,读来也使人凄然。
这首词作者自己漫长而曲折的经历中,以三幅象征性的画面,概括了从少到老在环境、生活、心情各方面所发生的巨大变化。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展现的只是一时一地的片断场景,然后但具有很大的艺术容量,从红烛映照、罗帐低垂这样氛围中引发青春与欢乐的联想,抒发了“少年不知愁滋味”的情怀。这样的阶段在词人心目中的印象是永恒而短暂的。以这样一个欢快的青春图,反衬后面的处境的'索漠。
“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一个客舟中听雨的画面,然后一幅水天辽阔、风急云低的江上秋雨图。而一失群孤飞的大雁。恰是作为作者自己的影子出现的。壮年之后,兵荒马乱之际,词人常常在人生的苍茫大地上踽踽独行,常常东奔西走,四方漂流。他通过只展示了这样一幅江雨图,一腔旅恨、万种离愁却都已包孕其中了。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描写的是一幅显示他的当前处境的自我画像。一个白发老人独自在僧庐下倾听着夜雨。处境之萧索,心境之凄凉,在十余字中,一览无余。江山已易主,壮年愁恨与少年欢乐,已如雨打风吹去。此时此地再听到点点滴滴的雨声,自己却已木然无动于衷了。“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表达出词人无可奈何的心绪,使其“听雨”嘎然而止。
蒋捷的这首词,内容包涵较广,感情蕴藏较深。然后是以他一生的遭遇为主线,由少年歌楼听雨,壮年客舟听雨,写到寄居僧庐、鬓发星星。结尾两句更越过这一顶点,展现了一个新的感情境界。“一任”两个字,就表达了听雨人的心情。这种心情,在冷漠和决绝中透出深化的痛苦,可谓字字千钧。
层次清楚,脉络分明,是这首词又一大特色。上片感怀已逝的岁月,然后下片慨叹目前的境况。按时间顺序,歌楼中少年写到客舟中壮年,再写到“鬓也星星”的老年,以“听雨”为线索,一以贯之。
★ 蒋捷诗词鉴赏
★ 听听那冷雨教案
★ 古代诗词鉴赏技巧
★ 听蕉记阅读答案

【《虞美人·听雨》诗词鉴赏(锦集10篇)】相关文章:
听电影 阅读答案2022-09-03
《听一场电影》阅读及答案2023-03-08
描写雨的诗词2022-12-04
《听一场电影》语文阅读和答案2023-08-17
形容雨的诗词2023-04-15
关于雨的诗词2022-12-15
听雨的心情随笔2023-07-13
韦庄——《菩萨蛮》2022-10-15
写雨的古诗2022-08-18
写冬雨的诗句古诗词2024-0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