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集公无渡河的鉴赏

时间:2022-05-07 11:27:50 诗词鉴赏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诗集公无渡河的鉴赏((集锦8篇))由网友“奇特的气球”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诗集公无渡河的鉴赏,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诗集公无渡河的鉴赏

篇1:诗集公无渡河的鉴赏

【作品介绍】

《公无渡河》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作品。此诗是借乐府古题以及古老的渡河故事写下的一首狂放而怫郁的悲歌。诗中描述一狂夫不顾河水汹涌只身过河,他的妻子在后边呼喊着却不能阻止,狂夫坠河溺水而死的场景,表现了一种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悲剧精神。全诗描写生动,气势磅礴,体现了浓郁的悲壮色彩。

【原文】

篇2:《公无渡河》唐诗鉴赏

李白

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

波滔天,尧咨嗟。

大禹理百川,儿啼不窥家。

杀湍堙洪水,九州始蚕麻。

其害乃去,茫然风沙。

被发之叟狂而痴,清晨临流欲奚为?

旁人不惜妻止之,公无渡河苦渡之。

虎可搏,河难凭,公果溺死流海湄。

有长鲸白齿若雪山,公乎公乎挂罥于其间!

箜篌所悲竟不还。

李白唐诗鉴赏:

《公无渡河》又题《箜篌引》,为乐府古曲,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位“白首狂夫”,在早上“披发提壶” ,想徒步横渡滔滔黄河!惊恐的妻子赶来,没等她阻止,无情的波浪已将他吞没。悲恸的妻子因此“援箜篌(古拨弦乐器)而歌”:“公无(毋)渡河,公竟渡河!堕河而死,将奈公何”?声情极为悽妻怆。

歌毕,亦投身急流而死。

自梁至唐,刘孝威、张正见、王建、李贺、温庭筠等,均以此题作过悲慨动人的歌诗。

李白的这首《公无渡河》开篇就将巨笔伸向了苍茫辽远的往古——

“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诗中以突兀惊呼之语,写它在霎那间冲决力量和气势的象征—— 横亘天地的昆仑山;随即挟着雷鸣般的“咆哮”, 直撞“万里”之外的“龙”(今山西河津县西北)。诗人只寥寥两笔,就在“昆仑”、“龙门”的震荡声中,展现了“西来”黄河的无限声威。“波滔天,尧咨嗟”!

滔天巨浪吞噬了无数生民,茫茫荒古,顿时充斥了帝尧放勋的浩然叹息:因为诗中用的是三言短句,这叹息之音,听来便愈加激切。于是, “大禹”出现了。大禹治水的神话传说,本可以激发诗人的许多奇思。但此节重在描述黄河,故诗中仅以“大禹理百川”四句带过,以表现桀骜狂暴的洪水在这位英雄脚下的驯服。

然而,在“杀湍堙洪水”的近景上,诗人添了几声大禹之子“儿啼”,“儿啼不归家”,寥寥五个字就使一位为公忘私、“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治水英雄风貌,由此跃然纸上。黄河的荒古之害从此驱除,但它的浪波在汹涌归道之际,却在两岸留下了“茫然风沙”!

以上一节从荒古的河害,写到滔天洪水的平治。

不仅展现了黄河那西“决昆仑”、东“触龙门”的雄奇之境,更让读者从它“波滔天”的历史危害中,领略了它所独具的狂暴肆虐之性。为下文作足了铺垫。

而今,那白发之叟,竟想“凭河”(涉水渡河)而渡,难道就不怕被它吞没?诗之后一节,正以极大的困惑,向悲剧主人公发出了呼喊:“被发之叟狂而痴,清晨临流欲奚为?”这呼喊仿佛是“狂夫”之妻的陡然惊呼!因为诗人紧接狂夫“临流”之后,就急速推出了那位“旁人不惜妻止之”的深情妻子。于是,全诗的情景发生了惊人的突变:在轰然震荡的浪涛声中,诗人自身隐去了,眼前只留下了一位悲恸而歌的蓬发妇人:“虎可搏,河难凭。公果溺死流海湄(水边)。有长鲸白齿若雪山,公乎!公乎!挂罥于其间!”诗中以夸张的笔墨,痛歌狂叟的溺死浪波,终于作了巨若“ 雪山”的鲸齿冤魂。这景象是恐怖的。何况又从“援箜篌而歌”的狂夫之妻的恸哭声中写来,更觉有一种天旋地转、恻怛号泣之悲。那“公乎!公乎”的呼叫,声声震颤在读者耳边,实在令人不忍卒听。结尾诗人陡变双行体为单行,似乎被悲愤笼罩,无以复言,便掷笔而叹:“箜篌所悲竟不还!”

全诗就这样结束了。黄河的.裂岸涛浪却还在汹涌,“ 狂夫”之妻的恻怛号泣还压过浪波,在长天下回荡!

从诗中对黄河的描述看,它那狂暴肆虐、滔天害民之形,似乎颇有象征意味;至于“白齿若雪山”的“长鲸”,似乎更是另有所指。倘说它是对猖獗“河北”的安史之乱的隐喻(如《北上行》一诗,即以“奔鲸夹黄河”喻安禄山之乱军),那么“临流”“凭河”的“披发之叟”又喻指谁?或者这只是一首抒写《公无渡河》“本事”的悲歌,并无其它寄寓之情?

可以肯定:古歌中“白首狂夫”的渡河故事,经过李白的再创造,带有了更强烈的悲剧色彩。那位“狂而痴”的披发之叟,似乎正苦苦地追求着什么。其中未尝没有诗人执着追求理想的影子在其中。

篇3:公无渡河

唐代李白

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

波滔天,尧咨嗟。

大禹理百川,儿啼不窥家。

杀湍湮洪水,九州始蚕麻。

其害乃去,茫然风沙。

被发之叟狂而痴,清晨临流欲奚为。

旁人不惜妻止之,公无渡河苦渡之。

虎可搏,河难凭,公果溺死流海湄。

有长鲸白齿若雪山,公乎公乎挂罥于其间。

箜篌所悲竟不还。

译文

黄河之水从西而来,它决开昆仑,咆哮万里,冲击着龙门。

尧帝曾经为这滔天的洪水,发出过慨叹。

大禹也为治理这泛滥百川的沮天洪水,不顾幼儿的啼哭,毅然别家出走。

在治水的日子里,他三过家门而不入,一心勤劳为公。这才治住了洪水,使天下人民恢复了男耕女织的太平生活。

虽然消除了水害,但是留下了风沙的祸患。

古时有一个狂夫,他披头散发大清早便冲出门去,要徒步渡河。

别人只是在一旁看热闹,只有他的妻子前去阻止他,在后面喊着要他不要渡河,可是他偏要向河里跳。

猛虎虽可缚,大河却不可渡,这位狂夫果然被水所溺,其尸首随波逐流,漂至大海。

被那白齿如山的长鲸所吞食。

其妻弹着箜篌唱着悲歌,可惜她的丈失再也回不来了。

注释

昆仑:昆仑山。

龙门:即龙门山,在今陕西韩城东北五十里,黄河流经其间。

理:即治理,唐人避唐高宗讳,改“治”为“理”。

窥家:大禹在外治水八年,三过家门而不入。

风沙,此句的意思是水虽不至于有滔天之祸,仍有风沙之害。

凭:徒步渡过河流。

鉴赏

李白的这首《公无渡河》开篇就将巨笔伸向了苍茫辽远的往古——“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诗中以突兀惊呼之语,写它在霎那间冲决力量和气势的象征——横亘天地的昆仑山;随即挟着雷鸣般的“咆哮”,直撞“万里”之外的“龙门”(今山西河津县西北)。诗人只寥寥两笔,就在“昆仑”、“龙门”的震荡声中,展现了“西来”黄河的无限声威。“波滔天,尧咨嗟”!滔天巨浪吞噬了无数生民,茫茫荒古,顿时充斥了帝尧放勋的浩然叹息:因为诗中用的是三言短句,这叹息之音,听来便愈加激切。

于是,“大禹”出现了。大禹治水的神话传说,本可以激发诗人的许多奇思。但此节重在描述黄河,故诗中仅以“大禹理百川”四句带过,以表现桀骜狂暴的洪水在这位英雄脚下的驯服。然而,在“杀湍堙洪水”的近景上,诗人添了几声大禹之子“儿啼”,“儿啼不归家”,寥寥五个字就使一位为公忘私、“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治水英雄风貌,由此跃然纸上。黄河的荒古之害从此驱除,但它的浪波在汹涌归道之际,却在两岸留下了“茫然风沙”!以上一节从荒古的.河害,写到滔天洪水的平治。不仅展现了黄河那西“决昆仑”、东“触龙门”的雄奇之境,更让读者从它“波滔天”的历史危害中,领略了它所独具的狂暴肆虐之性。为下文作足了铺垫。而今,那白发之叟,竟想“凭河”(涉水渡河)而渡,难道就不怕被它吞没?

诗之后一节,正以极大的困惑,向悲剧主人公发出了呼喊:“被发之叟狂而痴,清晨临流欲奚为?”这呼喊仿佛是“狂夫”之妻的陡然惊呼!因为诗人紧接狂夫“临流”之后,就急速推出了那位“旁人不惜妻止之”的深情妻子。于是,全诗的情景发生了惊人的突变:在轰然震荡的浪涛声中,诗人自身隐去了,眼前只留下了一位悲恸而歌的蓬发妇人:“虎可搏,河难凭。公果溺死流海湄(水边)。有长鲸白齿若雪山,公乎!公乎!挂罥于其间!”诗中以夸张的笔墨,痛歌狂叟的溺死浪波,终于作了巨若“雪山”的鲸齿冤魂。这景象是恐怖的。何况又从“援箜篌而歌”的狂夫之妻的恸哭声中写来,更觉有一种天旋地转、恻怛号泣之悲。那“公乎!公乎”的呼叫,声声震颤在读者耳边,实在令人不忍卒听。结尾诗人陡变双行体为单行,似乎被悲愤笼罩,无以复言,便掷笔而叹:“箜篌所悲竟不还!”全诗就这样结束了。黄河的裂岸涛浪却还在汹涌,“狂夫”之妻的恻怛号泣还压过浪波,在长天下回荡!

从诗中对黄河的描述看,它那狂暴肆虐、滔天害民之形,似乎颇有象征意味;至于“白齿若雪山”的“长鲸”,似乎更是另有所指。倘说它是对猖獗“河北”的安史之乱的隐喻(如《北上行》一诗,即以“奔鲸夹黄河”喻安禄山之乱军),那么“临流”“凭河”的“披发之叟”又喻指谁?或者这只是一首抒写《公无渡河》“本事”的悲歌,并无其它寄寓之情?可以肯定:古歌中“白首狂夫”的渡河故事,经过李白的再创造,带有了更强烈的悲剧色彩。那位“狂而痴”的披发之叟,似乎正苦苦地追求着什么。其中未尝没有诗人执着追求理想的影子在中。

创作背景

此诗具体作年难以考证。大多数人认为此诗作于安禄山反叛前,李白去幽州(北京)自费侦探的时候。也有人认为可能写在永王李璘被平叛以后,当永王使韦子春带着五百两黄金来三请李白下山的时候。

篇4:《公无渡河》李白唐诗鉴赏

《公无渡河》又题《箜篌引》,为乐府古曲,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位“白首狂夫”,在早上“披发提壶” ,想徒步横渡滔滔黄河!惊恐的妻子赶来,没等她阻止,无情的波浪已将他吞没。悲恸的妻子因此“援箜篌(古拨弦乐器)而歌”:“公无(毋)渡河,公竟渡河!堕河而死,将奈公何”?声情极为悽妻怆。

歌毕,亦投身急流而死。

自梁至唐,刘孝威、张正见、王建、李贺、温庭筠等,均以此题作过悲慨动人的歌诗。

李白的这首《公无渡河》开篇就将巨笔伸向了苍茫辽远的往古——

“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诗中以突兀惊呼之语,写它在霎那间冲决力量和气势的象征—— 横亘天地的昆仑山;随即挟着雷鸣般的“咆哮”, 直撞“万里”之外的“龙”(今山西河津县西北)。诗人只寥寥两笔,就在“昆仑”、“龙门”的震荡声中,展现了“西来”黄河的无限声威。“波滔天,尧咨嗟”!

滔天巨浪吞噬了无数生民,茫茫荒古,顿时充斥了帝尧放勋的浩然叹息:因为诗中用的是三言短句,这叹息之音,听来便愈加激切。于是, “大禹”出现了。大禹治水的神话传说,本可以激发诗人的许多奇思。但此节重在描述黄河,故诗中仅以“大禹理百川”四句带过,以表现桀骜狂暴的洪水在这位英雄脚下的驯服。

然而,在“杀湍堙洪水”的近景上,诗人添了几声大禹之子“儿啼”,“儿啼不归家”,寥寥五个字就使一位为公忘私、“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治水英雄风貌,由此跃然纸上。黄河的荒古之害从此驱除,但它的浪波在汹涌归道之际,却在两岸留下了“茫然风沙”!

以上一节从荒古的河害,写到滔天洪水的平治。

不仅展现了黄河那西“决昆仑”、东“触龙门”的雄奇之境,更让读者从它“波滔天”的历史危害中,领略了它所独具的狂暴肆虐之性。为下文作足了铺垫。

而今,那白发之叟,竟想“凭河”(涉水渡河)而渡,难道就不怕被它吞没?诗之后一节,正以极大的困惑,向悲剧主人公发出了呼喊:“被发之叟狂而痴,清晨临流欲奚为?”这呼喊仿佛是“狂夫”之妻的陡然惊呼!因为诗人紧接狂夫“临流”之后,就急速推出了那位“旁人不惜妻止之”的深情妻子。于是,全诗的情景发生了惊人的突变:在轰然震荡的浪涛声中,诗人自身隐去了,眼前只留下了一位悲恸而歌的蓬发妇人:“虎可搏,河难凭。公果溺死流海湄(水边)。有长鲸白齿若雪山,公乎!公乎!挂罥于其间!”诗中以夸张的笔墨,痛歌狂叟的溺死浪波,终于作了巨若“ 雪山”的鲸齿冤魂。这景象是恐怖的。何况又从“援箜篌而歌”的'狂夫之妻的恸哭声中写来,更觉有一种天旋地转、恻怛号泣之悲。那“公乎!公乎”的呼叫,声声震颤在读者耳边,实在令人不忍卒听。结尾诗人陡变双行体为单行,似乎被悲愤笼罩,无以复言,便掷笔而叹:“箜篌所悲竟不还!”

全诗就这样结束了。黄河的裂岸涛浪却还在汹涌,“ 狂夫”之妻的恻怛号泣还压过浪波,在长天下回荡!

从诗中对黄河的描述看,它那狂暴肆虐、滔天害民之形,似乎颇有象征意味;至于“白齿若雪山”的“长鲸”,似乎更是另有所指。倘说它是对猖獗“河北”的安史之乱的隐喻(如《北上行》一诗,即以“奔鲸夹黄河”喻安禄山之乱军),那么“临流”“凭河”的“披发之叟”又喻指谁?或者这只是一首抒写《公无渡河》“本事”的悲歌,并无其它寄寓之情?

可以肯定:古歌中“白首狂夫”的渡河故事,经过李白的再创造,带有了更强烈的悲剧色彩。那位“狂而痴”的披发之叟,似乎正苦苦地追求着什么。其中未尝没有诗人执着追求理想的影子在其中。

篇5:公无渡河高一作文

公无渡河高一作文

在《乐府诗集》中,有一个凄绝的故事,以其首句“公无渡河”而为人所知。在晋朝崔豹的《古今注・音乐》中,对这个故事以及它衍生出的《箜篌引》作出了记载。

在诗学艺术已经臻于炉火纯青的唐朝,诗仙李白再度用豪放浪漫的诗文演绎了这个故事。咆哮的黄河仿佛冲决昆仑山一般从西方奔腾而来,即使是智勇双全的大禹也曾经为之奔忙得三顾家门而不入。但是,却有须发皆白的“被发之叟”(被,通披)痴狂地在河畔想要泅渡。“旁人不惜妻止之,公无渡河苦渡之。”无情的潮水拍打着他的身体,“白齿若雪山”的巨鲸吞噬了那决绝的勇者。他的妻子弹奏着箜篌,哀歌绕梁三日,却唤不回丈夫归来。

在早年的记载里,对这位勇者只有“堕河水死”的描述,河流中也不会存在大鲸食人,但李白汪洋恣肆的想象,却赋予这个故事更多的传奇色彩。这不是一个单纯的痴人寻死故事,也不是在告诉人们要爱惜生命,渡河是一种象征,那奔腾不息、惊涛裂岸的河水,象征着世界上某些难以逾越的障碍,难以抗击的强大力量,或许是狂暴肆虐的天灾,又或者是滔天害民的人祸。但是,总有痴狂的人知其不可而为之,用残酷的破碎给自己的生命换来另一种意义上的“圆满”,那是意义的完备,是一种精神的彰显。李白诗中吞噬了狂人的“长鲸”,仿佛也隐喻着一些黑暗的事例。

世界上不乏苟活之人,却鲜少真正的.勇者。他们在别人眼中是痴狂的,于自己,却是坚持着认定的抉择。像被火烧死的布鲁诺,无论如何也不愿意屈服于教会,不愿认可太阳围着地球转动;像含冤入狱的遇罗克,在自己因为莫须有的原因蒙受冤屈之后,用手中的笔抨击着当局的错误。

那些执着追求理想的人,倘若无法得到所在时代的认可,便带上了鲜明不可磨灭的悲剧色彩,如李白笔下痴狂的披发之叟。后来的岁月给了布鲁诺和遇罗克迟来的正义和平反,但是他们已经看不到了。在他们的记忆里,只有孤身一人义无反顾地向滔天的巨浪抗争,甚至比海明威笔下捕猎马林鱼的老人更加悲壮。即使如此,他们仍坚持着,就像普罗米修斯即使遭受着永世的“天罚”,也不曾后悔自己为人世盗来火种。

因为他们是勇士。

篇6:《公无渡河》原文及赏析

《公无渡河》原文及赏析

公无渡河

朝代:唐代

作者:佚名

原文:

浊波洋洋兮凝晓雾,公无渡河兮公竟渡。

风号水激兮呼不闻,提壶看入兮中流去。

浪摆衣裳兮随步没,沉尸深入兮蛟螭窟。

蛟螭尽醉兮君血干,推出黄沙兮泛君骨。

当时君死妾何适,遂就波涛合魂魄。愿持精卫衔石心,

穷取河源塞泉脉。

译文

黄河滔天,决裂昆仑,东行万里,咆哮龙门!

水天一色,尧舜叹息,何人可以治理?

大禹忙于治理河流,三次路过家门,小儿哭啼都没有进去

千辛万苦之后,终于把野马般的黄河驯服,中原之地才可以种养桑蚕,耕作农田。

水害虽然去除,两岸依旧茫茫的风沙。

天啊,你看来了一位披头盖发的'狂老人,一大清早到黄河边干什么?

呵呵,他想渡黄河呢!哈哈,晕!别人都冷眼旁观,只有他老婆牵扯着他的衫袖,可他不听啊

俗话说的好啊:可以徒手与猛虎搏斗,可千万别光脚渡黄河啊!

这老狂人果然溺死,尸体漂荡到海滨,海上有鲸鱼,其白牙大如雪山。

老狂人象一丝布绢挂在鲸鱼的白牙之间,老妻流泪弹起了悲伤的箜篌曲,感叹老公不生还!

注释

⑴昆仑:昆仑山。

⑵龙门:即龙门山,在今陕西韩城东北五十里,黄河流经其间。

⑶理:即治理,唐人避唐高宗讳,改“治”为“理”。

⑷窥家:大禹在外治水八年,三过家门而不入。

⑸风沙,此句的意思是水虽不至于有滔天之祸,仍有风沙之害。

⑹凭:徒步渡过河流。

创作背景

大多数人认为此诗作于安禄山反叛前,李白去幽州(北京)自费侦探的时候。也有人认为可能写在永王李璘被平叛以后,当永王使韦子春带着五百两黄金来三请李白下山的时候。

篇7:公无渡河原文及赏析

公无渡河原文及赏析

原文:

公无渡河

唐代:李白

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

波滔天,尧咨嗟。

大禹理百川,儿啼不窥家。

杀湍湮洪水,九州始蚕麻。

其害乃去,茫然风沙。

被发之叟狂而痴,清晨临流欲奚为。

旁人不惜妻止之,公无渡河苦渡之。

虎可搏,河难凭,公果溺死流海湄。

有长鲸白齿若雪山,公乎公乎挂罥于其间。

箜篌所悲竟不还。

译文

黄河之水从西而来,它决开昆仑,咆哮万里,冲击着龙门。

尧帝曾经为这滔天的洪水,发出过慨叹。

大禹也为治理这泛滥百川的沮天洪水,不顾幼儿的啼哭,毅然别家出走。

在治水的日子里,他三过家门而不入,一心勤劳为公。这才治住了洪水,使天下人民恢复了男耕女织的太平生活。

虽然消除了水害,但是留下了风沙的祸患。

古时有一个狂夫,他披头散发大清早便冲出门去,要徒步渡河。

别人只是在一旁看热闹,只有他的妻子前去阻止他,在后面喊着要他不要渡河,可是他偏要向河里跳。

猛虎虽可缚,大河却不可渡,这位狂夫果然被水所溺,其尸首随波逐流,漂至大海。

被那白齿如山的长鲸所吞食。

其妻弹着箜篌唱着悲歌,可惜她的丈失再也回不来了。

注释

昆仑:昆仑山。

龙门:即龙门山,在今陕西韩城东北五十里,黄河流经其间。

理:即治理,唐人避唐高宗讳,改“治”为“理”。

窥家:大禹在外治水八年,三过家门而不入。

风沙,此句的意思是水虽不至于有滔天之祸,仍有风沙之害。

凭:徒步渡过河流。

赏析:

李白的这首《公无渡河》开篇就将巨笔伸向了苍茫辽远的往古——“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诗中以突兀惊呼之语,写它在霎那间冲决力量和气势的象征——横亘天地的昆仑山;随即挟着雷鸣般的“咆哮”,直撞“万里”之外的“龙门”(今山西河津县西北)。诗人只寥寥两笔,就在“昆仑”、“龙门”的震荡声中,展现了“西来”黄河的无限声威。“波滔天,尧咨嗟”!滔天巨浪吞噬了无数生民,茫茫荒古,顿时充斥了帝尧放勋的浩然叹息:因为诗中用的是三言短句,这叹息之音,听来便愈加激切。

于是,“大禹”出现了。大禹治水的神话传说,本可以激发诗人的许多奇思。但此节重在描述黄河,故诗中仅以“大禹理百川”四句带过,以表现桀骜狂暴的洪水在这位英雄脚下的驯服。 然而,在“杀湍堙洪水”的近景上,诗人添了几声大禹之子“儿啼”,“儿啼不归家”,寥寥五个字就使一位为公忘私、“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治水英雄风貌,由此跃然纸上。黄河的荒古之害从此驱除,但它的浪波在汹涌归道之际,却在两岸留下了“茫然风沙”! 以上一节从荒古的河害,写到滔天洪水的平治。 不仅展现了黄河那西“决昆仑”、东“触龙门”的雄奇之境,更让读者从它 “波滔天”的历史危害中,领略了它所独具的狂暴肆虐之性。为下文作足了铺垫。 而今,那白发之叟,竟想“凭河”(涉水渡河)而渡,难道就不怕被它吞没?

诗之后一节,正以极大的困惑,向悲剧主人公发出了呼喊:“被发之叟狂而痴,清晨临流欲奚为?”这呼喊仿佛是“狂夫”之妻的陡然惊呼!因为诗人紧接狂夫“临流”之后,就急速推出了那位“旁人不惜妻止之”的深情妻子。于是,全诗的情景发生了惊人的突变:在轰然震荡的浪涛声中,诗人自身隐去了,眼前只留下了一位悲恸而歌的蓬发妇人:“虎可搏,河难凭。公果溺死流海湄(水边)。有长鲸白齿若雪山,公乎!公乎!挂罥于其间!”诗中以夸张的笔墨,痛歌狂叟的溺死浪波,终于作了巨若“ 雪山”的鲸齿冤魂。这景象是恐怖的。何况又从“援箜篌而歌” 的狂夫之妻的恸哭声中写来,更觉有一种天旋地转、恻怛号泣之悲。那“公乎!公乎”的呼叫,声声震颤在读者耳边,实在令人不忍卒听。结尾诗人陡变双行体为单行,似乎被悲愤笼罩,无以复言,便掷笔而叹:“箜篌所悲竟不还!”全诗就这样结束了。黄河的裂岸涛浪却还在汹涌,“ 狂夫”之妻的恻怛号泣还压过浪波,在长天下回荡!

从诗中对黄河的描述看,它那狂暴肆虐、滔天害民之形,似乎颇有象征意味;至于“白齿若雪山”的“长鲸”,似乎更是另有所指。倘说它是对猖獗“河北”的安史之乱的隐喻(如《北上行》一诗,即以“奔鲸夹黄河”喻安禄山之乱军),那么“临流”“凭河”的“披发之叟”又喻指谁?或者这只是一首抒写《公无渡河》“本事”的悲歌,并无其它寄寓之情? 可以肯定:古歌中“白首狂夫”的渡河故事,经过李白的再创造,带有了更强烈的悲剧色彩。那位“狂而痴”的披发之叟,似乎正苦苦地追求着什么。其中未尝没有诗人执着追求理想的影子在中。

篇8:李白的《公无渡河》

李白的《公无渡河》

古乐府《箜篌引》讲的是一位白发狂翁不顾妻子劝阻,非要渡河,结果溺死的故事。原诗传言为狂翁的妻子所做,后来好几位大诗人都翻写过。我最喜欢的是李贺那首,最让我惊叹的是李白这首。先引出来:

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

波滔天,尧咨嗟。

大禹理百川,儿啼不窥家。

杀湍湮洪水,九州始蚕麻。

其害乃去,茫然风沙。

被发之叟狂而痴,清晨临流欲奚为。

旁人不惜妻止之,公无渡河苦渡之。

虎可搏,河难凭,公果溺死流海湄。

有长鲸白齿若雪山,公乎公乎挂罥于其间。

箜篌所悲竟不还。

李白的好诗自然不用说,即使他写得一般的`诗也能让人感觉到,他真是无与伦比的天才。比如这首诗,虽然不算成功,但从词藻到节奏,从句子的长短到结构的和谐都无可挑剔。

可我必须承认,每次看到这首诗,我都忍不住笑半天。一位疯老头跳河的事,他开头写起来又是黄河咆哮万里,又是大禹治水,后面又说老人家被冲到海里,挂在鲸鱼雪山般的白齿上,简直难以置信。像他那样夸张点儿写,本诗像一匹脱缰的野马,跑题跑得像孙悟空翻筋斗云那般无影无踪。

公无出门,公无出门李贺,公无出门的意思,公无出门赏析

李白公无渡河唐诗鉴赏

李白诗词鉴赏

环保作文:念家

李白的念家

念家 李白

描写黄河的古诗及诗句

描写黄河的古诗

黄河的古代诗句

描写黄河弯曲的古诗

诗集公无渡河的鉴赏
《诗集公无渡河的鉴赏.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诗集公无渡河的鉴赏(集锦8篇)】相关文章:

李白写的边塞诗2024-01-18

李白的边塞诗2022-07-02

描写黄河的诗摘抄2023-06-24

描写黄河的古诗介绍2022-05-06

感恩的古诗名句:《游子吟》诗词鉴赏2022-05-08

春尽遣怀,春尽遣怀陆游,春尽遣怀的意思,春尽遣怀赏析2022-08-24

记梁任公先生一次演讲教案2022-10-01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教案2023-03-16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上册)2023-08-14

《六年春遣怀其二》元稹2023-03-04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