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的诗风构思

时间:2022-12-12 07:41:23 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李白的诗风构思(集锦7篇)由网友“光脚吹风机”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李白的诗风构思,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李白的诗风构思

篇1:李白的诗风构思

李白的诗风构思

李白的诗具有“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艺术魅力。作为一个浪漫主义诗人,李白调动了一切浪漫主义手法,使诗歌的内容和形式达到了完美的统一。李白的诗富于自我表现的主观抒情色彩十分浓烈,感情的表达具有一种排山倒海、一泻千里的气势。比如,李白入京求官时,“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想念长安时,“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这样一些诗句都是极富感染力的。

李诗中常将想象、夸张、比喻、拟人等手法综合运用,从而造成神奇异采、瑰丽动人的意境。虽然极度的夸张、贴切的比喻和惊人的幻想,让人感到的却是高度的真实。在读到“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这些诗句时,读者不能不被诗人绵长的忧思和不绝的愁绪所感染。

李白的浪漫主义诗作给人以豪迈奔放、飘逸若仙的韵致的原因所在。李白的语言正如李白的两句诗所说,“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明朗、活泼、隽永。

李白是我国唐代的伟大诗人,字太白,还有“谪仙”、“青莲居士”等名号,生于公元七0一年,卒于公元七六二年。李白的诗搜集最完备的是王琦的《李太白集》,存诗1052首,李白中还有一些诗真伪难定。这些诗只是李白诗作的一部分,还在诗人活着的时候,李阳冰就说李白的作品“自中原有事,公避地八年,当时著述,十丧李白九。”

李白的诗在当时就很为时人所推重。李阳冰在《草堂集》序中说:“千载独步,唯公一人”。被人推重本来是可喜的事,但对李白诗歌的赞美却走向了一个极端。自从贺知章称李白为“谪仙人”之后,李白的诗歌便逐渐被“仙化”、“神化”了。李阳冰说李白的诗“李白言多似天仙之辞”,齐召南则说李白诗“一如飞行绝迹,乘云驭风之仙”,是“天际真人之邈不可攀者”。许多评论家把杜甫称为“诗圣”,把李白称为“诗仙”。

李白既然是神仙,李白的诗可就玄了。黄山谷说李白诗“如黄帝张乐于洞庭之野,无首无尾,不主故常,非墨工椠人所可议拟。”晁公武则说李白“非常人所及”。一位姓王的古人更说得直捷:“圣可学,仙不可学。”

照古人的这些说法,世人常人是学不了李白诗的。李白的诗简直成了一尊偶像,可以顶礼膜拜,却不可以学习。这些观点,对于后人理解、学习李白的诗,无疑成了一个大障碍。和李白齐名的杜甫诗,到清代已经号称“千家注”了,而注释李白诗的却只有萧、杨、胡、王四家。这恐怕和前人把李白诗神化、仙化有点关系。为了研究、学习、继承李白留下的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剖析李白诗风的构成因素,恢复李白诗歌“人文”作品的本来面目,实在是非常必要的。

李白的诗风的总特点,前人概括为“飘逸”。杜甫在《春日忆李白》这首诗里说“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李白中的“飘然”、“清新”和“俊逸”,可以说是“飘逸”说的刍型。到了宋代,王安石、苏轼、严羽都用“飘逸”一词来概括李白的诗风。如《渔隐丛话》引王荆公的话说“白之诗歌,豪放飘逸”,苏东坡也说“太白诗飘逸绝尘”,严羽则说:“子美不能为太白之飘逸”,可见,“飘逸”是前人公认的李白诗风的总特点。

那么,什么是飘逸呢?李白流传至今的诗作,无非是一些文字材料,所谓飘逸,也就是读者读了这些文字材料之后产生的一种美感了。飘逸这种美感,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呢?古人有不少论述,稍加综合、分析,就可以回答这个问题。

范传正、晁公武、欧阳修、徐积等感觉到李白诗歌“万象奔走于笔端”;“手下忽然片云飞,眼前划见孤峰出”;“李白笔下生云烟”;“盖自有诗人以来,我未尝见大泽深山,雪霜冰霰,晨霞夕霏,千变万化,雷轰电掣,花葩玉洁,青天白云,秋江晓月,有如此之人,如此之诗”;“笔锋缥缈生云烟,墨骑纵横飞霹雳”;“往往风雨争飞,鱼龙百变,又如大江无风,波浪自涌,白云从空,随风变灭”。古人叙述的这些感觉,在美学上可以归之为壮美,丰富多彩,变化万千,雄伟瑰丽,奔放豪迈。

李维桢、李调元、李纲等则感到读李白的诗“如餐霞饮露,欲脱骨冲举”,“使人飘扬欲仙”,“遗篇凛凛有生气”,“飘飘有凌云驭风之意”,“读之则神驰八极,测之则心怀四溟”。李白们得到的美感则是鼓舞、轻松、振奋、超脱、舒畅、开阔、浮想联翩。从美学角度说,这些感觉既具有壮美的特点,又具有优美的特征,可以说是壮美与优美的完美结合。

任华、元稹等,还感到李白的诗“多不拘常律。振摆超腾,既俊且逸”、“壮浪纵恣,摆去拘束”、“若飞将军,用兵不按古法,士卒逐水草自便”。李白们感到的则是诗歌内容和表现形式上的无拘无束,活泼、自然。

前人的这些论述,道出了读李白诗歌的共同感受:好像被一阵清风吹进了蓬莱仙境,铺在你眼前的是前所未见的雄奇景色,到处是壮美,遍地是奇丽,你顿时会觉得自己就像已经被“超度”了一样的愉悦,一身是正气,五内是舒畅,胸襟开阔,思路开朗,超脱解放,振奋坚强。这种美感,概括起来就是前人所说的“飘逸”。

这种飘逸的美感是由李白的诗歌这个审美对象引起的,那么,李白的诗歌这个审美对象又是由哪些审美材料构成的呢?难道真是“明月直入,无心可猜”、“羚羊挂角,无迹可求”吗?科学发展到今天,再也不存在不可分析的事物。再复杂的事物都有李白的组成要素、成分结构。李白的诗歌所具有的特殊风格也一定有李白构成因素。下面,便是笔者试着探索出来的构成李白飘逸诗风的要素:

一是平易。白居易的诗歌,平易到“老妪能解”,被传为千古佳话。把李白的诗和白居易的诗作个比较便会发现,青莲居士诗歌的平易处可谓并不逊色于香山居士。李白的诗很少用生僻字,所用的典故绝大部分是人们熟知的,组句口语化,思路很清晰,读者容易理解。

如李白《子夜吴歌》: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再如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说这样的诗明白如话,完全不是夸张。任何一个大诗人,找出几首这样平易的诗来都不是困难的事。但李白这样平易的诗歌简直多得不胜枚举,连诗文如“行云流水”的苏轼竟说李白的诗歌“伤于易”,就是说,太平易了,是一个毛病。笔者以为,平易当然不是飘逸,但没有了平易也就不可能有飘逸,平易正是飘逸诗风的必不可少的要素。为什么这样立论呢?

喜欢登山临水的人,都会有一个共同的体会,如果削壁千仞,无梯可登;荆榛满地,无路可循,还谈得上什么欣赏玩味?平易的文字,就好比三峡之有江流飞舟,滇池之有海埂龙门,我们才容易欣赏到三峡的奇险壮丽,滇池的空阔雄浑。平易就等于铺起了游山曲径,读者才好仔细领略诗人的胸中丘壑。可见,平易未必就能形成飘逸,但飘逸却必须具有平易。

二是自然。李白的诗纯用自然之笔,不事雕饰;抒自然之情,不肯扭曲。语不牵强,韵不险怪,情真意切,真如“出水芙蓉”,天然可爱。比如“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是何等的文从字顺!再如“我纵言之将何补,皇穹窃恐不照余之忠诚。”“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美酒樽中置千斛,载妓随波任去留。”“与君论心握君手,荣辱于我亦何有?……达亦不足贵,穷亦不足悲……”“雨落不上天,水覆难再收。君情与妾意,各自东西流。昔日芙蓉花,今成断根草。以色事李白人,能得几时好?”完全是直抒胸臆,无所隐避。那些句子的组合,给人毫不费力的感觉,那些话就该那样说,那种感情,就应那样表达。就连押韵也不肯汲汲以求,怎么合适便怎么押。这就使得读者读李白诗,就好比和一个胸怀坦荡、率真质朴又远见卓识、文采飞扬的老朋友谈天,无拘无束,如坐春风,不觉壮思飞动,飘飘欲仙。因此,自然,是李白飘逸诗风的重要元素。

三是塑造高洁的形象。李白的诗歌中有许多动人的形象。李白中有作者自己的形象,有现实中人的形象,有古人的形象,也有传说中人的形象。这些形象的共同特点是高洁,即高尚,热情,达观,坚强,如高举的仙鹤,不为尘垢所污,不为尘网所束,不为荣辱所动,永远向着自己高远的目标奋飞。

李白是封建社会的尘世中人,有大才能、大抱负,虽名满天下,却只得了个空头的翰林学士,并且不到两年就“赐金放还”,实际上是逐出长安,大半生到处漂流,晚年竟还身陷囹圄,长流夜郎,因此,李白还有大不满,万古愁。李白形象的过人之处在于,胸中块垒自有销法。“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壮志难酬,愤懑可知。但李白却坚信“天生我材必有用”,能够靠自信来排解。李白虽知“行路难”,却相信“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苍海”。李白后来更看穿了世情和整个封建社会的黑暗,“古来圣贤皆寂寞”,干脆去寻仙访道。“道”虽然有,“仙”可是不存在的,李白作为人是不可能没有愁的。愁绪袭来,李白却有酒可销:“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如果愁得太厉害,“以酒浇愁愁更愁”,李白还有办法,那就是寄情风月山水:“清风朗月不用一钱买”,“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花间一壶酒,独酌无乡亲”,是何等的孤寂,可是李白偏能“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能找到乐趣。李白甚至懂得“万物兴歇皆自然”,连生死也无所谓了。

但李白可不是与世无争的隐者,更不是不懂人间真情的高僧。李白有执着的追求,有大憎大爱,雄强猛悍,似飓风怒浪,闪电惊雷。如李白的《梁父吟》一诗,把“我”置身于鬼怪纵横、天门关闭、天神震怒、雷雨交加的险恶环境中,但李白却“我欲攀龙见明主”,在“阊阖九门不可通”的时候,竟要“以额叩关”,这是何等的气势!简直就是“怒而飞,水击三千里”的鲲鹏。“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何等的直言不讳。再看李白和友人的情谊“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挥手再三别,临歧空断肠”;李白悼卖酒老人的诗句:“夜台无李白,沽酒与何人?”李白的《寄东鲁二稚子》,思念家园,思念儿女,“南风吹归心,飞堕酒楼前。楼东一株桃,枝叶拂青烟。此树我所种,别来向三年。桃今与楼齐,我行尚未旋。娇女字平阳,折花倚桃边,折花不见我,泪下如流泉。小儿名伯禽,与姐亦齐肩。双行桃树下,抚背复谁怜。”就连对家乡的水李白也有深挚的感情:“应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多么有情有义的李白!李白诗中塑造的李白自己的形象,就是这样的高洁达观,这样的真实,这样的血肉丰满。

李白诗中的同时代人也是一样的高洁。李白笔下的孟浩然是个“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迷花不事君”的高人。李白笔下的“扶风豪士”是一个“作人不倚将军势,饮酒岂顾尚书期”的义侠。而李白笔下的“东海勇妇”,真是悲壮豪烈,使人动魄惊心。这个勇妇,为了报杀夫之仇,“学剑越处子,超腾若流星。”“捐躯报夫仇,万死不顾生。”和敌手“白刃耀素雪”、“三呼一交兵”,“斩首掉国门,蹴踏五脏行”。李白塑造的这个妇女的形象可以说是我国古人“除恶务尽”思想的化身。就连“思妇”在李白笔下也绝不是只知道“以泪洗面”的弱者。《长干行》中情意绵绵的思妇,最后却是沉浸在迎接丈夫归来的幻想的喜悦之中:“早晚下三巴,豫将书报家,相迎不道远,直至长风沙。”

李白还把我国历史上建立了不世之功的人物裁剪入诗,如鲁仲连、屈原、诸葛亮、谢安等等。李白把这些历史人物写进诗中,却有李白独特的视角。看李白写鲁仲连“意轻千金赠,顾向平原笑”,这个特写镜头,生动展示了鲁仲连功成不居,视功利如浮云的超然性格。写张良则只写李白没有成名时的壮举:“子房未虎啸,破产不为家。沧海得壮士,椎秦搏浪沙”;写郦食李白则突出李白初见汉高祖时的非凡气节:入门不拜而“长揖山东龙准公”。写谢灵运,则写李白客散时的情景:“客散青天月,山空碧水流”,头上青天朗月,脚下水碧山空,谢公独立李白间,看着佳宾远去,是何等的潇洒雍容。

这些例子可以说明,李白笔下的形象,无论今人古人,都是李白化了的,无不具有飘逸的性格和风姿。

四是奇想。李白的诗想象奇特,出人意料的新颖,使人读李白诗就仿佛进入了神山仙境,处处使人耳目一新,浮想联翩,产生“恍恍与之去,驾鸿凌紫云”的感觉。《古风五十九》可谓是李白奇想构诗的代表作,写“扫六合”的秦王,只有二十四句,一百二十个字,但作者却用了四分之一的笔墨来写对于秦王来说,简直是微不足道的小事,射鲸:“连弩射海鱼,长鲸正崔嵬。额鼻像五岳,扬波喷云雷,鳍鬣蔽青天,何由睹蓬莱。”揣想李白写这首诗的`思路,只能用“想落天外”来形容。李白极力描写出了鲸的巨大形象,鲸的额头、鼻子竟像“五岳”,想得是何等的奇特和骇人。射鲸的壮阔场面,“扬波喷云雷”,何等的气势。这种铺陈渲染,淋漓尽致地衬托出了秦王的“壮”,也就更加突出了秦王“以力治天下”之蠢。最后两句真可谓飞流直下,惊波突起,巧妙绝伦。“鳍鬣蔽青天”是“连弩射海鱼”引出的壮观景象,既显示了大鲸的气势,更衬托了秦王的威风。秦王原本是去蓬莱寻仙的,却节外生枝,偏要耀武耀威去射长鲸,结果却被跳起的长鲸遮住了天,“何由睹蓬莱”,又哪里还看得见“蓬莱岛”呢?本来长鲸被箭射中,腾跃而起,充李白量不过几秒钟就会落下去,根本就遮不住蓬莱岛,但李白却以对秦王的真知灼见,凭自己的奇特想象,构思了这样一个富有哲理的特写镜头,来揭示秦王正是乱用武力,而断送了自己的高远目标。这六句诗,真抵得上贾谊的《过秦论》。

《蜀道难》中用“难于上青天”“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来写蜀道行路之难,《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用“虎鼓瑟”、“鸾回车”来写梦境之瑰奇都是奇想的好例子。

李白《北门行》中的思妇,因想念远人无法解脱,竟把丈夫留下的羽箭烧了,“不忍见此物,焚之已成灰”,这可和一般人所描写的珍藏亲人留下的物品大异李白趣。想得反常,却又在情理之中。

李白和杜甫写过同一个场面:亲人送子弟远征。杜甫的《兵车行》写的是“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是实写,而李白却是这样写的“长号别严亲,日月惨光晶。泣尽继以血,心摧两无声”,开始是“长号”,比杜甫的“哭”,更加激烈,后来是泣尽以血,嗓子已经“号”哑了,哭不出声来了,比杜甫的人物更惨烈。这样一比,不能不说是“此时无声胜有声”。

李白的奇想,还有一个特点是感情可以打破任何界限。如“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空间千里万里,挡不住诗人的深情。“西上莲花山,迢迢见明星”,“邀我登云台,高揖卫叔卿”,“举手弄清浅,误攀织女机”,“太白与我语,为我开天关”,时代不同,仙凡远隔,李白都能精诚所至,招之而来。

李白的奇想,无论用于布局谋篇,还是用于写景、抒情、记人、叙事,都能异想天开,涉笔成趣,使人读来妙思泉涌,意兴盎然。

五是强烈的对比。如“朝如青丝暮成雪”,“昔日横波目,今作流泪泉”,“昔日芙蓉花,今作断根草”,“昔时红粉照流水,今日青苔覆落花”等等,时间前后的巨大差异,造成读者心灵巨大的震撼。又如“君失臣兮龙为鱼,权归臣兮鼠变虎”,龙鱼鼠虎,这样判若云泥的东西,竟然颠倒了位置,这种对比所表达的那种愤怒和痛惜,真是触目惊心。

六是多用极言之词。李白诗中“直”、“尽”、“满”、“千”、“百”、“万”这些表现无以复加意义的词语用得极多。如“飞流直下三千尺”、“海水直下万里深”、“直挂云帆济沧海”、“直上青天扫浮云”、“豺狼尽冠缨”、“诸侯尽西来”、“万里尽黄云”、“万物尽凋落”、“出门尽寒山”、“尔来四万八千岁”、“天台四万八千丈”、“百年三万六千日,一日须倾三百杯”、“长风万里送秋雁”、“古来万事东流水”等等。这些词语,无疑哪个大诗人都会用,但用得这样普遍,和李白的诗风形成一种必然联系的,不能不说是李白特有的。李白要表达火山爆发式的感情,当然要用这些表现大喜大悲、大开大阖、大起大落的词语,产生惊心动魄的力量。

七是极度的夸张。这个问题前人论述较多,诸如“白发三千丈”、“燕山雪花大如席”等等,使读者产生强烈的感受。

八是活用对偶。李白诗中颇多这样的对偶句:“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上有青冥之高天,下有渌水之波澜”;“上有无花之古树,下有伤心之春草”;“朝作猛虎行,暮作猛虎吟”;“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李白的对偶,不避重字,不管平仄格律,合适就用,读来活泼顺口,又有巨大的气势。

九是爱用叠词。如“杨花茫茫秋杀人”、“碧水浩浩云茫茫”、“大江茫茫去不还”、“忆君迢迢隔青天”、“飒飒芦花复益愁”、“时时或乘兴,往往云无心”、“千千石楠树,万万女贞林”、“山山白鹭满,涧涧白猿吟”。真是不胜枚举。这些叠词不仅富有韵味,而且容易造成大江滚滚东去的气势。

十是爱运用有巨大气势的事物,和表现大起大落的动词。风、云、雷、电,天、海、月、涛,是李白爱入诗的事物。凌、挥、飞、吼,奔、卷、横、啸是李白最爱入诗的动词。比如“涛卷海门石,云横天际山。白马走素车,雷奔骇心颜”;“剑决浮云气,弓弯明月辉。马行边草绿,旗卷曙霞飞”;“朔云横高天,万里起秋色,壮士心飞扬,落日空叹息”;“长啸出原野,凛然寒风生”;“江沙横猎骑,山火绕行围,箭逐云鸿落,鹰随月兔飞”。尤李白那个“凌”字,是李白最爱用的,比如“作赋凌相如”、“英风凌四海”、“逸翰凌长风”、“逸气凌青松”、“字字凌风飙”。上述那些词表达的事物,动作,本身就具有飞扬跋扈、迅猛阔大、不可一世的气势,易使读者产生激昂振奋的感觉。

十一是爱用表示绚丽色彩的词语。如“樵女洗素足,行人歇金装”;“白沙留月色,绿竹助秋声”;“湖清霜镜晓”;“东风已绿瀛洲草,紫殿红楼觉春好”;“荷花初红柳条碧”;“赵女长歌入彩云,燕姬醉舞娇红烛”;“远山积翠横海岛,残霞飞丹映江草”。诗句里的素、白、绿、红、紫、碧、丹、彩等表示色彩的词,金、月、竹、湖、涛、雪、草、残霞、积翠等有鲜明色彩的物,使得读者读到这些诗而有春风拂面、满眼生机的感觉。

由于上述诸多要素,使李白的诗歌具有了雄伟的气势,无穷的魅力。李白的诗,宛如惊雷狂飙,飞瀑怒涛,看李白的《行路难》,“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值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读起来真有车下陡坡,不可遏阻的味道。再看《侠客行》,“赵客缦胡缨,吴钩霜雪明。银鞍照白马,飒沓如流星。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写的人物是金戈铁马式的,诗的意境词句,也如激流旋风,宛如长坂桥头的张飞,有大吼一声,江水倒流的气势。这种刚猛的气势,是激动人心的主要力量,是飘逸诗风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这种气势,又是由上述要素构成的。

综上所述,可以把李白的飘逸诗风的构成归纳为率真豪放的情志,平易自然的句子,高洁奇大的形象,超凡脱俗的构思,鲜明强烈的修辞,绚丽飞动的词语。这些,当然是来自李白的才、学、识。正因为李白才高、学博、识见深,所以,顺手拈来的东西,也妙趣横生。李白的诗才当然不是天生的,李白自己就说过“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有过苦读的经历;而李白生活的年代,不仅已经有了诗经、楚辞、汉赋、乐府、三曹、陶潜,陈子昂可以直接借鉴,而且已经有了诸子百家、史记、特别是儒、佛、道世界观的广泛传播,更加上唐王朝一百多年来的稳定和发展以及走向衰落转折过程中的种种矛盾,共同作用,而孕育出了李白这样的诗歌奇才。因此,可以说,李白是中国传统文化哺育出来的骄子。而现在,李白的诗歌已经成了新的伟大诗人诞生的必不可少的食粮。

篇2:李白的诗风构思想象

李白的诗风构思想象

李白长于歌行和乐府,擅做绝句,律诗较少。

李白的诗歌中,富有积极的进取精神和建功立业的愿望,表现了爱国主义激情。例如在《梁甫吟》一诗中他通过对姜子牙的赞颂表达了自己的积极参政态度:“君不见朝歌屠叟辞棘津,八十西来钓渭滨。宁羞白发照清水,逢时吐气思经纶。广张三千六百钩,风期暗与文王亲。”《上李邕》诗中,则表现了他的远大抱负:“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古风》第三首诗中他热烈赞扬了秦始皇统一中国的功业:“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明断自天启,大略驾群才。”李白诗集中这一类表现政治抱负的诗篇是很多的,如写管仲、张良、诸葛亮、谢安的诗篇,无不气势磅礴、热情奔放。

李白热爱祖国的河山,他用如椽的彩笔描绘了中国各地的美丽风光。如写黄河的雄伟气势: “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 奔流到海不复回”(《将进酒》); “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 (《公无渡河》);“黄河万里触山动,盘涡毂转秦地雷”(《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李白一生漫游南北各地,他留下的写景诗歌是很多的,打开他的诗集,这一类诗歌几乎篇篇似锦,字字如珠,使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但无一不是从积极方面热情歌颂,很少消极悲观情绪,例如《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这首小诗是李白晚年的作品,是他在流放遇赦返回途中于船上写的。诗中描绘了三峡两岸的秀丽迷人风光,抒发了诗人对生活、对未来充满信心的无限喜悦之情。全诗景真情切,豪爽奔放,表现出寓景于情,情景交融的优美意境。

李白还有不少诗揭露上层统治集团的腐朽昏庸,蔑视权贵的骄横跋扈,如《古风》第五十一首:“殷后乱天纪,楚怀亦已昏。夷羊满中野,论贯盈高门。比干谏而死,屈平窜湘源。虎口何婉娈,女空婵媛。彭咸久沦没,此意与谁论?”作者借古讽今,有力地抨击了统治集团昏暗,奸佞当道,贤才遭弃的社会现实。李白对当时官场的黑暗龌龊十分清楚,敢于在诗歌中加以无情揭露:“日惨惨兮云冥冥,猩猩啼烟兮鬼啸雨。我纵言之将何补?皇穹窃恐不照余之忠诚,雷凭凭兮欲吼怒。尧舜当之亦禅禹。君失臣兮龙为鱼,权归臣兮鼠变虎。” (《远别离》)这种政治状况,使得诗人壮志难酬,他曾慨叹过:“问我心中事,为君前致辞,君看我才能,何似鲁仲尼?大圣犹不遇,小儒安足悲!” (《书怀赠南陵常赞府》)但是,尽管失意的处境使他难以施展抱负,他对政治前途却没有失去信心,仍然期望改变现实。

反映劳动人民的思想和生活,关心民间疾苦,也是李白诗歌的重要思想内容。他一生政治上很不顺心,长期到处漫游,有机会接触普通百姓,并且结交了一些朋友,对他们的思想和生活了解很深,常常在诗中反映出来,如《丁都护歌》中描写了采石搬运工人的劳苦:“云阳上征去,两岸饶商贾。吴牛喘月时,拖船一何苦!水浊不可饮,壶浆半成土。一唱都护歌,心摧泪如雨。万人系磐石,无由达江浒。君看石芒砀,掩泪悲千古。”这些诗篇,如果不对劳动人民的工作、生活有深刻体会,如果不对劳动人民有深厚感情,是写不出来的。

李白从20岁起离家出游,先在四川境内,后到全国各地,他的诗歌创作和他的游踪一样从未中断,直到逝世前夕还写了最后一首诗《临终歌》。他一生创作的诗歌作品难以计数,但大部分已经遗失,现在见到的只是一小部分,其诗集最早是由李阳冰编辑整理的《草堂集》十卷。从现有的李白近千首诗歌作品已可看到一座高耸入云的艺术丰碑,其成就是难以估量的。可以预见,随着对李白研究的不断深入,对他的诗歌艺术成就将会有新的发现。

李白诗歌的主要艺术特点是:

(一)自由奔放,不受诗歌格律形式的束缚,灵活采用古风和乐府歌行体式创作富有浪漫主义色彩的优美诗篇。李白的诗歌作品中,律诗较少,五、七言律诗一共只有八十多首,大部分是乐府和歌行。这两种体式,字数灵活,格律不严,能够比较自由地表达诗人深刻的思想、奔放的情感和丰富的想象。例如《将进酒》开头就是一个十字长句“君不见长江之水天上来”,中间杂有三字句、五字句,运用自如。这首诗是借酒浇愁,发泄胸中愤懑不平之作。诗中以豪迈的语言,表达了诗人蔑视功名利禄,追求自由理想的豪情壮志,全诗气势磅礴,雄浑奔放,有如行云流水,倾泻而下,表现了乐观情绪,充满浪漫主义精神。又如《蜀道难》,有三字句、四字句、五字句、七字句、九字句、十一字句,句式多样,变化灵活,再加上诗人奇特的想象和美妙的诗歌意境,使得这首诗变幻多端,构思新颖,把巴山蜀水的险峻雄奇描述殆尽,组织成一幅完整、明朗的艺术画面。在李白的众多的歌行体诗歌中,《梦游天姥吟留别》是具有代表性的佳作,这首诗充分表现了李白诗歌的艺术风格特点,诗的全文是: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霓明灭或可睹。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熊咆龙吟殷岩泉,憟深林兮惊层巅。明·寿山石雕·太白醉酒。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扇,訇然中开。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虚鼓瑟兮鸾回车,仙人之兮列如麻。忽魂悸以魄动,怳惊起而长嗟。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这是一首七言歌行体诗,中间掺杂四言、五言、九言句,行文自如,句式灵活。全诗以梦幻为托,表明了对美好理想的向往追求,对政坛黑暗、权贵当道的憎恶和鄙弃。诗人首先描绘了有如仙境般的天姥山胜景,然后他幻想驾着长风,身披月光,飞越镜湖,来到山中的剡溪。正在他钟情山水,迷恋花木之时,夜幕降临了。一时间熊吼龙吟,山崩地裂,树木怒耸,霹雳轰鸣,美丽的地方立刻变成阴森可怕的世界。这时轰的一声巨响,洞天之门终于向诗人敞开了,他身着霓裳,驾马御风进入仙境......但是,当他从梦中惊醒后,烟霞都化为乌有了,只有身边枕席如旧,他又回到严峻的现实世界。诗人顿悟到,万事有如流水,一切不过是过眼云烟,可是诗人并没有完全被这种消极情绪所占有,他仍然以傲岸的态度面对人生:“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这首诗的可贵之处,在于诗人以幻想代替现实,表现了他对光明世界的无限热情,对黑暗现实的彻底决裂,发出了不取悦于人,不苟合于世的愤怒之声。这首诗具有浪漫主义特色,艺术成就非常突出。奇妙的想象、雄奇的形象,紧紧吸引着读者的感情。写光明令人神往,写黑暗令人畏惧。在诗歌体裁上,作者突破了格律规律的束缚,句式长短不齐,语言明白自如,环环相扣,句句相接,蝉联而下,首尾回应,有如长江大河一泻千里,充分表现了李白诗歌纵横恣肆的风格。

(二)想象丰富,构思奇绝,善于运用比喻和夸张的手法创造新奇鲜明的艺术形象。李白是一位有着丰富想象力的诗人,他见闻广,阅历深。在他的笔下,人间的事物、天上的星辰、神话传说、历史珍闻、自然景观、梦中幻境.....无不成为他驰骋想象的媒介。前面列举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正是一篇表现李白想象力的杰作。李白想象力的发挥,绝不只是在一诗一歌之中,几乎每一首诗中无不运用。这使得他的诗作,无不形象鲜明,韵味深厚。如《古风》共)* 首,几乎篇篇都富有魅力,写游仙,咏史事,赞人物,抒怀抱,无不借助想象刻画形象,虽然题材广泛,时间跨度很大,但作者能做到融会贯通,首尾相连,创造出完美的艺术境界。又如《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诗人运用夸张的笔墨“三千尺”状写瀑布之长,借助想象“银河落九天”描绘瀑布凌空而下的气势,把庐山瀑布的壮美雄奇景象有声有色地展现出来,使人在惊异赞叹之时得到美感享受。《北风行》写幽燕地区的苦寒也是发挥想象力的杰作,是诗人运用比喻夸张艺术手法的典范。一句“燕山雪花大如席”,道尽了北风怒吼、大雪纷飞的北国严冬奇寒状况,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秋浦歌》第十五首只有四句沉思的人有一个目标,幻想的人却没有。诗,20字,却通过想象极好地运用了浪漫夸张手法:白发三千长,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这是组诗《秋浦歌》中的一首,约写于安史之乱前夕。当时李白政治上失意,正在池州一带漫游。对安禄山的久蓄异志,策划叛乱,李白和一些有识之士已经有所察觉,他预见到天下将有大乱,人民又要陷入水深火热之中,这时他为个人的遭际不平,也为国家政局担忧发愁。在《秋浦歌》组诗的.第一首中就爽快写出:“秋浦长似秋,萧条使人愁。正西望长安,下见江水流。”明确表明,他关怀国事,虽有匡时济世之志,却难以施展抱负,哀时伤世之音激切感人。“白发三千丈”一诗正是李白在愁苦的心态下运用浪漫夸张的手法表现愁怀的杰作。此诗开头就以惊人的笔墨把白发之长、愁思之深烘托出来。接着,诗人憨态可掬地说出:他不知道明镜里的秋霜就是自己头上的白发。这样的反问,这种痴情,正委婉地反映出一个愁肠百结的人已经到了难以自解的地步。此诗虽短,却意蕴深长,耐人寻味,引人思索。

(三)清新自然,明白晓畅,这是李白诗歌语言的艺术特色。这种特色的形成和李白在创作上的刻苦努力、善于学习是分不开的。李白很重视前代和当代诗人的长处,对汉魏六朝以来的乐府民歌尤为尊重,吸取其中的营养,锻炼出自己独特的艺术语言。他的很多诗篇,因为语言的光彩而令人百读不厌,长久流传。李白的语言风格素来为历代学人所推崇,王安石对此有着很好的概括:“诗人各有所得,‘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此李白所得也。”在李白的诗篇中,许多诗句闪闪发光,引人留意且惊喜。初看起来,有些句子似乎很平常,像是信手拈来,脱口而出,毫不费力,未加推敲,但它的魅力却使你不能忘怀。若深入体会则会感到含义极深,韵味无穷。例如: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静夜思》这首诗是唐代五言绝句中的精品,具有含蓄深远、韵味纯美、感情直率、语言流畅的特点。此诗也被收入《乐府诗集·新乐府辞》中。从其创作构思、语言风格都可看出它受过前朝民歌的影响。南朝乐府《子夜秋歌》里就有“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的诗句。这反映了李白从善如流的学习态度。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登金陵凤凰台》

这首诗是李白的少数七言律诗中的一首。他受崔灏的《黄鹤楼》影响而做。李白在登黄鹤楼时,曾有诗句“眼前有景道不得,崔灏题诗在上头”,从中可见李白善于学习别人长处的可贵精神。这首诗对仗工整,声韵和谐,音节流畅,意境深邃,语言极其精美。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明朝驿使发,一夜絮征袍。素手抽针冷,那堪把剪刀。裁缝寄远道,几日到临洮?—《子夜吴歌》这两首诗是仿照南朝乐府《子夜歌》而做的。李白继承了前朝民间诗人的语言艺术精华,在清新自然的诗句中塑造出了一个思妇的形象,写出了妻子对出征丈夫的无限思念之情。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

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阑干。

这三首诗做于天宝二年。据孟綮《本事诗》记载,当时李白正在唐朝宫廷任翰林供奉。时值宫中牡丹盛开,唐玄宗携杨贵妃一道赏花,命李龟年领梨园弟子唱曲。玄宗忽然说道:“赏名花,对妃子,焉用旧乐词为!”于是命李龟年持金花笺宣赐翰林供奉李白,立进《清平调》三章。李白的这三首诗,属于描写宫廷生活的艳体诗类,没有什么社会意义,但其艺术手法很高,词采华丽,韵律和谐。在表面的富贵浓艳、雍容典雅的诗句中,隐含讽喻之意。从这三首诗中可以看出李白运用语言的功力极高,他的创作才能是多方面的,不论何种题材、体裁,他都能信手拈来,蔚然天成。

篇3:李白的诗风是什么

李白的诗风是什么

李白的诗歌,情绪高昂,境界开阔,充分反映了美学家艳称的盛唐气象。其诗作中存在大量的“风”意象,有“东风”“秋风”“香风”“长风”“雄风”“风雪”等等,不同的风体现了李白的个性和政治抱负。李白的诗风是什么?请看下文。

【内容提要】唐代是我国诗歌史上最璀璨的一页,而李白又是盛唐最杰出的诗人。他是继屈原之后又一个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素有“诗仙”之称。他经历坎坷,思想复杂,既是一个天才的诗人,又兼有游侠、刺客、隐士、道人、策士等人的气质。儒家、道家和游侠三种思想,在他身上都有体现。他的诗歌题材相当广泛,无论是山水诗、闺怨诗、或是边塞诗,都写得相当精彩 。他以其天才的艺术创造力,多样的诗歌风格开辟了古典诗歌的新境界,将盛唐诗歌推向了无与伦比的高峰。他存世的九百多首诗是我国诗歌史上一笔十分宝贵的文化遗产,曾哺育过杜甫、李贺、苏轼、陆游等一代又一代的伟大诗人,直到今天,仍是人们丰富、发展文艺创作、学习和借鉴的宝贵源泉。本文试图以李白创作的诗歌为切入点,初步探究了其诗作所反映出的不同的诗风。

【关键词】李白 诗风

一、导言

李白(701--762),字太白,盛唐之音的杰出代表,素有“诗仙”之称。他自幼博观奇书,熟谙百家,形成复杂的思想性格。他一方面有儒家的用世思想,希望“济苍生”、“安社稷”,另一方面又浮云富贵,粪土王侯,隐逸求仙。他一生怀着崇高的理想,但始终没有得到实现的机会,只好把抑郁之情寄之于酒,将激情倾注于诗。他是个高产的诗人,他以其天才的艺术创造力,极大地开拓了诗歌的艺术领域,在古代诗坛上独树一帜,形成了他独特的诗风。“以豪放为主,以自然为宗,以俊逸高畅为贵”。 这就是李白诗风的主导风格。

二、李白的诗风

(一)豪迈雄放

豪迈雄放是李白诗歌最显著的风格特征。诗中充沛的激情,奔腾的气势,高昂的格调,突出体现了其诗的艺术个性。

李白出生在一个比较富有且颇具文化素养的家庭。他青少年时代漫游过蜀中雄奇壮伟的名山大川,与隐者高士常有交往,这些,造就了他任侠仗义的性格和追求浪漫、爱好新奇的气质,也形成了他纵情豪放的诗风。

李白的诗往往表现出诗人鲜明的自我、浓厚的主体意识和豪放的风格。如《蜀道难》“噫吁兮!危乎高哉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首《蜀道难》写秦蜀道路上奇丽险峻的山川,寄寓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和豪迈的气概。诗人的思想比较复杂,儒、道、侠兼有。儒家济天下的思想成为他终其一生热烈追求治国安民的政治思想基础;道家超脱尘世的思想又影响着他追求绝对自由,藐视权贵甚至求仙访道;游侠思想又使他重诺轻物,轻视传统,以致养成了一种傲兀不屈的豪放的性格,三种思想集于诗中,从而体现了李白诗歌的豪放之美。

在《蜀道难》这首诗中李白以雄奇的笔调、热情奔放的豪情,把丰富的想象、大胆的夸张和历史故事、神话传统融为一体来写景抒情,写得气势雄浑、磅礴峥嵘、风光变幻,此其一。其二,以反复咏叹的形式抒发强烈的情感。“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在诗的开头、中间、结尾三次反复出现,构成了全诗的感情格调,标志着感情的爆发,延伸和收束。文句虽然相同,而含义和作用却大有差别。其三,诗用赋体,把三言、四言、五言、七言各种句法混合运用,甚至以大量散文句法入诗,参差错落,长短不齐,形成无拘无束的语言风格,从而创作出一种有别于魏晋的新型杂言诗。在用韵方面,大多采用以开口度大的元音韵母押韵来表达豪放的感情,同时,也突破了梁陈时代旧作一韵到底的程式,表达出自由用韵,极尽变化的特点。

李白的《蜀道难》,使历代描写蜀道艰难的诗篇相形见绌,黯然失色。虽然诗歌竭力描绘的是蜀道的艰难险阻,但人们读后并不感到情绪低沉,反而为诗中夸张的描写和雄健奔放的气势所激动,感受到一种豪放雄壮的美。陈毅同志在《冬夜杂咏》中赞道:“吾读太白诗,喜有豪放味。大不满现实,遂有游仙醉”。这确实是中肯之语。

李白的绝句将宏伟的气象、开阔的胸怀与轻快流走、自然明朗的格调熔铸一体,创造出豪放而俊爽的诗歌境界。如《望天门山》:“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诗中写天门山雄峙一方的气势和江水的广阔浩渺,以情写景,景中有情,表达了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情赞美。这首诗正是诗人豪放个性、博大胸襟的形象写照。

诗人傲岸不苟、追求自由的个性,必然同当时的社会发生矛盾冲突。也正如此,他的这种个性和蔑视等级制度的反抗精神在他的作品里总是联系在一起的。他在诗中写道:“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梦游天姥吟留别》)。“松柏本孤直,难为桃李颜昭昭严子陵,垂钓沧波间。身将客星隐,心与浮云闲。长揖万乘君,还归富春山。”(《古风》第十二)。“我本楚狂人,风歌笑孔丘。”(《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黄金白壁买歌笑,一醉累月轻王侯。”(《忆旧游寄谯郡元参军》)这些诗歌,在政治上都体现出诗人对富贵权势的高度蔑视,也体现出诗人豪迈雄放的诗歌风格。

李白大半生过着流浪生活,游历了全国许多名山大川,写下了大量赞美祖国大好河山的优美诗篇。在这一类诗作中,奇险的山川与他那叛逆不羁的性格得到了完美的契合。无论是“咆哮万里”、“奔流到海”的黄河,“白浪如山”、“涛似喷雪”的长江,或是“屏风九叠云锦张”、“巡崖沓障凌苍苍”的庐山,“连峰去天不盈尺”、“百步九折萦岩峦”的蜀道都显得形象雄伟、气势磅礴,诗中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都经过了诗人的感情锤炼,凝结着他追求自由、冲破束缚的精神,也体现出了他桀骜不驯的性格和豪迈雄放的诗风。杜甫曾称他是“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皮日休称他的诗“言出天地外,思出鬼神表”。这些赞誉,正好说明李白诗歌的豪放风格。

(二)俊爽飘逸

李白是屈原之后最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他的诗歌,感情热烈、想象丰富、语言清新,不仅能摆脱格律的束缚,而且能灵活自如地表达,处处显示出积极浪漫主义文学的艺术特色。由于道家思想的影响,李白的诗风又呈现出俊爽飘逸的一面,诗歌的命意立格出人意表,超凡脱俗,往往不屑于为格律所束缚,而是追求自然流走之势,直抒胸臆,透出一股飘逸之气。如他在《赠孟浩然》中写道的:“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高山安可仰,彼此揖清芬。”其诗首颔看似平常,但格调高古,萧散简远,它以一种舒展的唱叹语调表达诗人的敬慕之情,自有一番风神飘逸之致、疏朗古朴之风。

李白的诗往往境界高远,风度飘洒,显出蓬勃的朝气和舒展自如的魅力,读之令人心神一爽。如《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诗仅四句,却写得气势飞动、景象壮阔。诗人渲染了香炉峰的美,为不寻常的瀑布创造出不寻常的背景。瀑布象一条巨大的白练高挂于山川之间。“挂”字极妙,它化动为静,惟妙惟肖地表现出倾泻的瀑布在“遥看”中的形象。谁能将这“巨物”挂起来呢?“壮哉造化功”!这“挂”字也包含着诗人对大自然神奇伟大的赞颂,表现出一派蓬勃的朝气,显示出诗人境界高远、俊爽飘逸的艺术风格。

李白的绝句将宏伟的景象、开阔的胸怀与流走轻快、自然明朗的格调熔铸一炉,创造出俊爽飘逸的意境,表现出其诗歌的独特风格。如《陪侍朗叔游洞庭醉后》:“划却君山好,平铺湘水流。巴山无限酒,醉杀洞庭秋。”这首诗前后两种奇想,新颖活泼、富有情趣。读后令人心神爽快。又如《陪族叔刑部侍朗晔及中书贾舍人至游洞庭五道》(其二):“南湖秋水夜无烟,耐可乘流直上天。且就洞庭赊月色,将船买酒白云边。”诗人以浪漫主义的笔触描写清幽空灵的夜景,别有一番飘逸情趣。诗人歌唱酒月,篇篇意新,句句动人,或“月下独酌”或“把酒向月”,或“唯愿当歌对酒时”,而此诗则别开生面,独树一格。“且就洞庭赊月色,将船买酒白云边”, “赊”字将诗人与月亮亲密融洽的关系表露无遗,妙趣横生,一字传神,这首诗的造诣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地,想象新颖奇特,出人意表,可谓奇之又奇,给人以飘逸的审美感受。杜甫曾对李白的诗风予以高度的评价:“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清新庚开府,俊逸鲍参军”。他对李白的这一评价是十分恰当的。

李白诗歌善于运用丰富的想象、奇幻的神话传说来表现他热烈的思想感情,从而体现其俊爽飘逸的诗歌风格。例如《梁甫吟》诗,诗人刻划自己上天叩关、报国无门的愤懑情绪:“我欲攀龙见明主,雷公砰訇震天鼓,帝旁投壶多玉女。三时大笑开电光,攸烁晦冥起风雨。阊阖九门不可通,以额叩关阍者怒”。这首诗大量运用历史故事和神话传说,写得气势磅礴,色彩缤纷,处处涌透出飘逸之气,富有浪漫主义的艺术特色。

李白写了许多幽美恬静的风景诗,写景之中表达出诗人向往光明的美学思想,诗句中含蓄着浓郁的诗情画意,体现出诗人俊爽飘逸的优美诗风。如《在与夏十二登岳阳楼》中写道:“楼观岳阳尽,川迥迥庭开。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写此诗时,李白正遇赦心情轻快,眼前的景物也显得有情有意,与诗人分享着欢乐与喜悦。“山衔好月来”,这一句想象新颖,有独创性,着一“衔”字而境界全出,写得诡谲飘逸、诙谐和风趣。“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凉风习习,吹人衣袖翩翩起舞,仪态何等潇洒自如,情调何等舒展流畅,态度又何等超脱豁达,豪情逸士,溢于言表,何等风流倜傥,难怪韩雪称“倜傥人诗必飘逸”。

(三)清新自然

李白崇尚道家思想,师法自然,又从南北朝民歌中吸取营养,他的诗毫不矫饰,冲口而出,语言明朗自然,构成了他的诗风清新、直率、自然的特点。如《夜泊牛渚怀古》:“牛渚西江夜,青天无片云。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明朝挂帆去,枫叶落纷纷。”这首诗诗意明朗单纯,并没有什么深刻复杂的内容,但全诗饱含着令人神往的韵味,确实是“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典型。写景疏朗有致,不主刻画,接近写意;写情含而不露,不道破说尽;用语自然清新,虚含概括,力避雕琢。本诗“无一句属对,而调则无一字不律”,行文如流水,纯粹任天然。又如反映人民纯朴生活的《宿五松山荀媪家》:“我宿五松下,寂寥无所欢。田家秋作苦,邻友夜舂寒。跪进雕胡饭,月光明素盘。令人惭漂母,三谢不能餐。”这首诗写荀媪一家诚挚款待客人的情景。荀媪的淳朴真挚,诗人的感激惭愧,都在清新自然的诗句中表达出来。诗人用平铺直叙的手法像在叙述他夜宿山村的过程,谈他的亲切感受。语言清新,不露雕琢痕迹而颇具情韵。

李白的诗歌清新自然的又一体现就是他诗中的许多抒情句子明白如话,晓畅自如。例如“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行路难》);“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清溪行》);“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将进酒》);“我且为君捶碎黄鹤楼,君亦为吾倒却鹦鹉洲”。(《江夏赠韦南陵冰》)等都是直率自然的语言。”

李白的诗语出天然,音调清越,感情质朴而又委婉。如“妙绝古今”的《静夜思》:“床前明白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真是信口而成,真所谓“无意于工而无不工”,这首小诗既没有奇特新颖的想象,更没有精工华美的辞藻,它只是用叙述的语气,写远客的思乡之情,然而它却意味深长,这正是“淡语皆有味,淡语皆有致”。

李白有一些绝句既不苛求音调的平仄,也不讲究上下句的粘附,颇富民歌风味,语气风格同样清新自然,。如《横江调》其一:“人道横江好,侬道横江恶。猛风吹倒天门山,白浪高于瓦官阁。”诗的开头两句,语言自然流畅,朴实无朴,充满地方色彩。“人道”、“侬道”,纯用口语,生活气息浓烈。一抑一扬,感情真挚,语言对称,富有民间文学的特色。诗人描绘大风大浪的夸张手法,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猛风吹到天门山”,显然是大胆夸张,然而,从摹状出势的险峻与风力的猛烈情景看,可以说写得活龙活现,令人觉得可信而又不觉得虚妄离奇。“白浪高于瓦官阁”,粗看仿佛不似,但从透视规律上看,近大远小,站在高处远望,白浪好象高过了远处的瓦官阁。这样的夸张,合乎情理而不显得生硬造作。诗人以浪漫主义的彩笔,弛聘丰富的想象创造出雄伟壮阔的境界,读起来使人精神振奋,胸襟开阔,然而语言自然晓畅,明白如话,可以说,这首诗是清新自然的语言风格的典型。

在体裁和格律方面,李白诗歌非常自由解放。在各体诗歌中,他的七言古诗和七言绝句写得最好。因此,李白常常用它来表达自己热烈奔放的感情,塑造雄伟壮阔的艺术形象,获得很大的成就。他的绝句,特别是七方绝句,写得新鲜活泼,自然可爱,在艺术上常常具有深入浅出的特点,乍看起来好象毫不费力,脱口而出,但表现感情异常深刻,使人玩味不尽。例如《赠汪伦》、《望庐山瀑布》、《早发白帝城》这些诗歌,其语言的最大特色是明朗自然,摒弃了雕琢和辞藻的堆砌。“清水出芙蓉,天然云雕饰”(《赠江夏韦太守良宰》)可以说是他诗歌语言的生动写照。李白诗歌清新自然的语言风格,正是表现他豪迈不羁的思想感情的良好形式。

三、结束语

在中国文学史上,就一位作家在当时所引起的轰动而言,李白的震慑力无人能及。他像一阵雷霆、一股狂飙,以其壮丽的诗歌征服了同时代的人。他以其卓然独具的艺术风采和强烈的时代精神,达到了审美性与社会性的统一,奠定了他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无可替代的重要地位。李白诗歌的豪迈雄放、俊爽飘逸、清新自然的风格为后世的诗歌创作树立了光辉的典范,从盛唐至今,都是诗坛楷模,影响、熏陶和培养着后世诗坛群星。他的诗歌,永远是我们民族文化的骄傲,他的名字,千秋万代放射出灿烂的光芒。

参考文献

[1]《全唐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

[2]李晖《李白诗选读》,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3]王许林《论李白山水诗的内在意蕴》中国李白研究,1990年版。 [4]龚自珍《 最录李白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5]张家骐《中国古代山水诗之冠——简论李白山水诗 》, 齐鲁学刊 , 1992年第5期 .

[6]张厚余《太白诗传》,吉林人民出版社,版。

篇4:浅谈李白浪漫主义诗风

浅谈李白浪漫主义诗风

李白——盛唐诗坛的代表作家,同时也是我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又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在他的诗中,浪漫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达到了高度的统一。而在这其中,夸张手法运用尤为娴熟。

作为一个浪漫主义诗人,李白是伟大的,也是最典型的。他说自己的诗是“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啸傲凌沧州”(《江上吟》),杜甫称赞他的诗也说:“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寄李十二白二十韵》)这种无比神奇的艺术魅力,确是他的诗歌最鲜明的特色。

诗人在感情的表达上不是掩抑收敛而是喷薄而出,一泻千里。当平常的语言不足以表达其激情时,他就用大胆的夸张;当现实生活中的事物不足以形容、比喻、象征其思想愿望时,他就借助非现实的神话和种种奇丽惊人的幻想。

在《蜀道难》诗中,诗人以变化莫测的笔法,淋漓尽致地刻画了蜀道之难,艺术地展现了古老蜀道逶迤、峥嵘、高峻、崎岖的面貌。描绘出一幅色彩绚丽的山水画卷,诗中那些动人的景象宛如历历在目。

李白之所以描绘得如此动人,还在于融贯其间的浪漫主义激情。诗人寄情山水,放浪形骸,他对自然景物不是冷漠的观赏,而是热情地赞叹,借以抒发自己的理想感受。那飞流惊湍、奇峰险壑,赋予了诗人的情感气质,因而才呈现出飞动的灵魂和瑰伟的姿态。诗人善于把想象、夸张和神话传说融为一体,进行写景抒情。言山之高峻,则曰“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状道之险阻,则曰“地崩山摧壮气死,然后天梯玉栈相钩连”……诗人“驰走风云,鞭挞海岳”(陆时雍《诗镜总论》评李白七古语),从蚕丛开国说到五丁开山,由六龙回山写到子规夜啼,天马行空般地驰骋想象,创造出博大浩渺的艺术境界,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透过奇丽峭拔的山川景物,仿佛可以看到诗人那“落笔摇五岳,啸傲凌沧州”的高大形象。

《将进酒》亦是诗人的代表作。此诗篇幅不算长,却五音繁会,气象不凡。它笔酣墨饱,情极悲愤而作狂放,语极豪纵而又沉着。诗篇具有震动古今的气势与力量,这诚然与夸张手法不无关系,比如诗中屡用巨额数目字(“千金”“三百杯”“斗酒十千”“千金裘”“万古愁”等等),表现豪迈诗情,同时,又不给人空洞浮夸感,其根源就在于它那充实深厚的内在感情,那潜在酒话底下如波涛汹涌的郁怒情绪。此外,全篇大起大落,诗情互翕互张,由悲转乐、转狂放、转愤激,再转狂放,最后结穴于“万古愁”,回应篇首,如大河奔流,有气势,亦有曲折,纵横捭阖,力能扛鼎。其歌中有歌的包孕写法,又有鬼斧神工,“绝去笔墨畦径”之妙,既非镡刻

到能学,又非率尔可到。通篇以七言为主,而以三、五、十言句“破”之,极参差错综之致;诗句以散行为主,又以短小的对仗语点染(如“岑夫子,丹丘生”,“五花马,千金裘”)节奏疾徐尽变,奔放而不流易。《唐诗别裁》:“谓读李诗者于雄快之中,得其深远宕逸之神,才是谪仙人面目。”此篇足以当之。

西方的文艺理论家在读到积极浪漫主义的时候,常常喜欢用三个“大”来概括其特点:口气大,力气大,才气大。这种特点在李白身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李白诗中曾反复出现过关于大鹏、关于天马、关于长江黄河和名山大岭的巨大而宏伟的形象。如果把李白的全部诗作比作交响乐的话,那么这些宏大形象就是这支交响乐中主导的旋律,就是这支交响乐中非常突出的,经常再现的主题乐章。在这些宏大的形象中,始终跳跃着一个鲜活的灵魂,这就是诗人自己的个性。为什么李白总爱写宏伟巨大、不同凡响的.自然形象,而在这些形象中又流露出这样大的口气,焕发着这样大的才气呢?我们从诗人的诗中能找到理解诗人的钥匙——“吾将囊括大块、浩然与溟滓同科!”这是诗人“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自我形象,这个能与“溟滓同科”的“自我”,是李白精神力量的源泉,也是他浪漫主义创作方法的思想基础。

综观李白的诸多诗篇,大多都饱含一种积极的浪漫主义激情,而这种激情通过李白的独特的想象和夸张手法表现得淋漓尽致。我们在学习李白诗歌的时候要充分体会这一点。

篇5:李白的主要诗风特点

李白的主要诗风特点

唐代,是中国历史上最繁荣、最强盛的朝代。“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唐代,更是中国历史上诗歌达到鼎盛阶段的时代。这个时代出现的杰出诗人尤如灿烂群星,布满整个天幕,而天幕中最耀眼、最夺目的是一对双子星座:李白和杜甫。杜甫是死后才渐渐被人们认识和发掘出来的,他在世时,影响不大,而在世时就光芒万丈,诗名满天下的只有李白。千百年来,即使三岁小童也会吟颂“窗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静夜思》)。

李白是一位伟大的积极浪漫主义诗人。他的一生,深受释、道、儒、侠等思想的熏陶,这些都对他的诗风有一定影响。虽然他的思想呈现复杂、多样性,但贯穿了他一生的是儒家积极入世的思想却又蔑视儒家伦理纲常的自由反叛精神,由此他的诗风也主要表现为狂放、豪迈,充满了英雄主义色彩,但也不能忽视诗人天真、率直的个性对其诗风的影响。本文试从以下几个方面浅析李白人品与诗风的关系。

一、李白的豪侠精神、英雄意识、和崇尚自由的个性,影响贯穿了他一生的诗歌创作

在李白鲜明的思想性格中,豪侠精神、英雄意识、崇尚自由的个性是三个重要的构成因素。

一般普遍认为李白七O一年出生在西域的碎叶城(当时隶属唐王朝的安西都护府)。在李白五岁时,举家迁至剑南道巴西郡昌隆县(今四川江油)。笔者曾有缘去过江油,地方十分的偏远,交通十分的不便,更别说一千三百年前的唐朝有多闭塞了。为什么李白父亲李客要从碎叶跑到这四面环山的荒僻之地来呢?为什么李白族叔李阳冰和好友之子范传正说李客“神龙之始,逃归于蜀”,“神龙初,潜还广汉”呢?神龙是唐中宗年号,神龙初年,李白才五岁,李客为什么要拉家带口“逃归”或是“潜还”四川,“以客为名,高卧云林,不求禄仕”呢?安旗在其所著的《李白纵横谈》中大胆推测:李客是一个杀了作恶的豪门权贵后,举家出逃避仇的侠客。从李白后来好任侠,又想向当时号称剑术天下第一的裴旻学剑来看,李白的家庭必然是一个很少封建礼教束缚,对李白成长相当宽松的自由环境,由此形成了李白的豪侠精神。

在《侠客行》一诗中,李白将对“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的侠客的敬佩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至。在《赠友人》其二中诗人又对壮志未酬的荆轲充满了深深的惋惜:“荆卿一去后,壮士多摧残。长号易水上,为我扬波澜。”

李白二十六岁出蜀,“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南穷苍梧,东涉溟海”(《上安州裴长史书》),身上带了许多钱财,但不到一年,“散金三十万”,全用来结交朋友,周济贫寒了。他轻财重义,广结良友,本身就是一付侠骨柔肠。

李白的豪侠精神使得他正义感强烈,由此英雄意识也随之而生,他于是产生了要干一番轰轰烈烈济世事业的人生价值观。李白的豪侠精神和他的英雄意识,在李白的精神世界中相随产生,二者相似而又有别,就象一对孪生兄弟一般。

据李白《赠张相镐》诗云:“家本陇西人,先为汉边将。功略盖天地,名飞青云上。苦战竟不侯,当年颇惆怅”则李白先祖是西汉名将李广,由此可以看出他对英雄人物心仪得五体投地。

李白的政治理想是“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但长安失意后也产生过“儒生不及游侠人,白首下帷复何意”(《行行且游猎篇》)的慨叹,几次想投笔从戎弃文就武,“羞作济南生,九十颂古文。不然拂剑起,沙漠收奇勋”(《赠何七判官昌浩》),可见李白英雄意识之浓烈。

李白诗歌中出现的历史英雄人物频率之高是盛唐其他诗人远远无法相比的,在他的许多诗中充满了对历史上名将良相的崇敬之情。他特别景仰象范蠡般成就英雄伟业,然后功成隐退,泛舟五湖,重返自由天地的名士。鲁仲连,这个战国时助赵逼秦退兵,又有功于齐国,却均坚拒封官赠金,飘然而去的名士,更是为李白推崇备至,仅在他的诗作中就提及鲁仲连十七次之多。在《古风》之十中,诗人赞道:“齐有倜傥生,鲁连特高妙。明月出海底,一朝开光曜。却秦振英声,后世仰末照。意轻千金赠,顾向平原笑。吾亦澹荡人,拂衣可同调。”诗最后禁不住大有共鸣,恨不同代。诗人对鲁仲连风华绝代,意轻千金的洒脱欣赏到了极点,誉之为:“独立天地间,轻风洒兰雪。”(《别鲁颂》)

诗人是那么地推崇这些英雄们,其实又何尝不是在自诩。李白在诗中还常以管仲、谢安等自比,希望能济苍生、安社稷,干下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后飘然而去。这些都充分地表现了他强烈的英雄意识。

李白英雄意识的强烈,使得他自命不凡,也对他崇尚自由的个性发展起着很重要的作用。他崇尚自由的个性与其英雄意识相互促进。

本来,凭李白超拔的`才华要考中一个进士,谋得一官半职并非难事。但是自命不凡的李白崇尚自由,特立独行的风格,使他不愿依常规去参加科举考试,而想象姜子牙、诸葛亮一样,因了绝代的雄才伟略而被皇帝直接擢用,从布衣直接跃为卿相。他这种我行我素的行为正是他崇尚自由的个性表现。辅佐明君治国安邦的理想不能实现,空怀壮志不能达成,这些残酷现实重重围困他,不但不能使他气馁,反激发了他毅然投笔从戎的行动,更进一步反映了他强烈的英雄意识。

李白崇尚自由的精神同样体现在他的诗歌创作中。诗人为表达奔放的激情,较少采用限制严格的律诗,而广泛采用比较自由的乐府诗,遣词、造句完全根据情感的需要,长短错落,自然流畅,形式和内容自然统一,而不受原古题意的束缚。同样他那天马行空的想象、大胆的夸张也体现出了他崇尚自由的个性。

最能反映他这种强烈的英雄意识和自由个性的是他诗中的大鹏。从年轻时刚出蜀所写的《大鹏赋》,抒发要在广阔的自由天地中展翼翱翔的雄心壮志;到中年因馋言离京后,壮志难酬时依然是豪气不减,高歌道:“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上李邕》)仍对未来充满信心;直至临终前还以大鹏自喻:“大鹏飞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济。余风激兮万世,游扶桑兮挂石袂。”(《临终歌》)诗人的雄伟抱负无法施展,凌云壮志不能实现,天地太小了,诗人就象无法展翅的大鹏一样坠落了。诗人向往自由,英雄豪迈的个性,使得他的诗歌无论是雄壮还是悲郁,都呈现出一种不受束缚、豪迈奔放的风格。

二、李白的反叛精神和傲岸不羁但又天真率直的个性,使其诗风呈现出狂放的主色却又异彩纷呈

李白迥异于唐代其它诗人的特点是他的叛逆、傲岸不羁甚至十分狂放的鲜明性格,使得他的诗风也表现出了狂放不羁的特色与精彩。

开元年间是唐代社会经济、文化的最高峰,在这样一个相对开明的时代,李白度过了他的青少年。诗人“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上安州裴长史书》),从小便博览诸子百家群书,没有专受某家某言的束缚和禁锢,加上身处一个开明的时代,由此养成了他特立独行的思想,飘然不群的举止。还有他向写过《长短经》的赵蕤学习过纵横术、王霸之道,再有他曾被当时著名作家苏頲称赞过“下笔不休”,后来又受到过司马承祯以及贺知章的赞誉。这些都助长了他自命不凡思想的形成与膨胀。于是他的反叛精神、傲岸不羁的个性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他敢于平视甚至轻慢世人心目中的圣人:“尧舜之事不足惊,自余嚣嚣直可轻”(《怀仙歌》),“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

当诗人天宝元年奉诏进京看透了统治集团的腐朽,进而对沉湎酒色、不理国事的唐玄宗大失所望时,敢于采取嘲弄态度:“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杜甫《饮中八仙歌》);对李林甫等权臣更是张口便骂:“奸臣欲窃位,树党自相群。”(《赠新平少年》)

他无视儒家伦理纲常的反传统、反封建礼制精神在民间流传最广。唐段成式在《西阳杂俎》中载:“李白名播海内,玄宗于便殿召见。神气高朗,轩轩然若霞举。上不觉忘万乘之尊,因命纳屦。白遂展足与高力士曰:‘去靴!’力士失势,遽为脱之。”诗人在皇帝面前依然气宇轩昂,不但敢让高力士脱靴,还敢让杨贵妃捧砚作词,又在词中将她比作让汉成帝沉湎酒色、不得善终的赵飞燕。连后世大文豪苏轼也以崇拜的口气赞之:“戏万乘若僚友,视俦列如草芥。”李白置陈旧腐朽的封建思想、道德、纲常于不顾,傲视王侯,戏弄权贵,这在中国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因此也赢得了历代人民对诗人这种傲岸不羁的反叛精神的由衷仰慕和赞美。

不难看出李白的傲视权贵与陶渊明有些相似,但李白显得更为张狂。陶渊明是基于自尊、自爱;而李白不但十分的自尊,而且还十分自负、十分自信。这正是他自命不凡、放浪形骸而且狂放的原因。究其源,他的这种狂放的个性又正是他的豪侠精神、英雄意识、崇尚自由三者交融于一身的必然产物。而他的这种狂放的个性表现在诗中,便使得其诗风也呈现出独特的狂放不羁特色。

李白一生交游极广,公子王孙,三教九流,平民百姓都有他的朋友。他的反叛精神、傲岸不羁及其天真率直、爱憎分明的个性使他得罪了不少达官显贵,却也赢得了许多真挚的友谊。

李白对百姓,对朋友则是亲近随和,以诚相交。李白离开长安后,漫游天下。一日来到宣州泾县,村人汪伦捧出自家酿的酒请李白喝。李白在长安什么美酒没有喝过,却在此喝了个酣畅淋漓,而且与汪伦交上了朋友。在李白的心目中,村人的薄酒粗茶也比宫中的美酒佳酿味道好。要分别了,李白站在准备离去的船头上,忽然听到身后有踏歌声传来。王琦注:“踏歌者,连手而歌,踏地以为节也。”可见不仅是汪伦一人,而是村中一群老百姓,在河岸手牵着手,以脚板踏出节拍,一起唱着民歌给李白送行。这是一幅多么动人的场面啊!李白为这纯朴的民风,浓厚的乡情感动,以浑然天成,不带一点修饰渲染,而又蕴含着深深情意的诗句写下了这个场面:“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赠汪伦》)直到宋代,汪伦的子孙仍珍重地保存着这首赠诗。

李白对朋友心无城府,亲密有加。诗人在好友元丹丘家中,与元丹丘、岑勋三人借酒消愁,放怀痛饮,且酒且歌,亲密无间,甚至大咧咧地开玩笑道:“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将进酒》)可见诗人与元、岑之间情谊深厚,已毫无芥蒂之心。

从来文人相轻,但李白对诗友却谦恭礼让,诚信相交。李白对曾怀济世心,当时已归隐的诗人孟浩然就惺惺相惜,相见恨晚:“吾爱梦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芳。”(《赠孟浩然》)又一日,诗人游至黄鹤楼,登楼四望,诗兴大发,正欲欣然举笔时,抬头见到了崔颢之诗,不由赞叹不已,心悦诚服道:“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其后甚至还仿崔颢《黄鹤楼》诗作了《登金陵凤凰台》,其胸襟之开阔,完全没有以诗坛泰斗地位自居。至于他和杜甫的友谊,更是为诗坛称颂的佳话。

李白恨得那么畅快淋漓,爱得又是那么真挚感人,他的这种敢爱敢恨的直率个性使得他的诗风时狂放时飘逸,时激情四溢时冲和平淡,但都不事修饰,豪不掩藏内心的感情。

三、李白崇尚清真自然的诗风和他热烈的感情共同作用下,清丽和豪放并蓄

唐以前诗坛,诗风浮艳,充满了脂粉的淫和糜之气。初唐四杰力除这种颓风,如暗夜中一只荒鸡的啼叫,陈子昂的复古运动象一阵晨风吹过大地,李白的横空出世则如红日喷薄而出,彻底扫除了宋齐梁陈的不正诗道。诗人崇尚古道,主张学习《诗经》反映现实的传统,继承《楚辞》浪漫的风格,提倡建安文学的健康风气。诗人反对“东施效颦”、“邯郸学步”的虚伪造作的诗风,推崇“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的不加雕琢、天成自然的写作手法。他自己的诗也力求清新自然,绝不晦涩不清、雕章琢句。清王士祯说李白“一生低首谢宣城”,诗人对谢朓清丽脱俗的诗章的青睐正是自己追求的体现。

诗人一生虽积极入世,但道家清静无为、天人合一的思想也给了他很大影响。唐朝国教虽是道教,但佛教也因玄藏取经而盛极一时,诗人还以“青莲居士”自居,可见释家也给过李白一定影响。这一切加上李白倡导清新自然的诗风使他的许多作品不事雕琢,纯用白描,象《自遣》:“对酒不觉暝,落花盈我衣。醉起步溪月,鸟还人亦稀。”再如《玉阶怨》:“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却下水精帘,玲珑望秋月。”用词遣句信手拈来,毫不费力,意境恬淡,却让人回味无穷。

清真自然是李白诗风的一个方面,但李白更以豪放诗见长,豪放是李白诗风的主要方面。

李白出生在荒漠无垠,雄浑苍凉的西域漠北地带,生长在壮丽奇崛的蜀中群山间,加上盛唐文明的催化,这一切都赋予了李白诗篇雄奇奔放,激情洋溢的特色。

中国的山水诗在李白身上达到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高度。李白对大自然惊人的鉴赏力,律动的审美观使他笔下祖国的大好河山栩栩如生入画来,充满了动感和生命力。请看,诗人笔下的蜀道:“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豗,崖转石万壑雷”(《蜀道难》),何等凶险;诗人笔下的黄河:“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公无渡河》),何等的汹涌澎湃;诗人笔下的西北大山:“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关山月》),何等的大气磅礴;诗人笔下的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望庐山瀑布》其二)何等的夸张却又形象贴切,生动传神。他的诗歌如天马行空,想象丰富,极尽夸张、比喻之能事,已不仅是客观事物的简单摹绘,而是深深地染上了诗人喷薄而出,奔腾直泻的感情色彩的作品。

在尘世间,在朝廷中,诗人张狂、叛逆的性格不能容于人,“时人见我恒殊调,见余大言皆冷笑”(《上李邕》),诗人孤高绝世,知音难寻,政治上的失意让原本就热爱大自然的李白更加放浪形骸,纵情于山水间:“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梦游天姥吟留别》)诗人徜徉在大自然中,其实他是在寻找一个能够理解他的知音。我们可以想见,诗人面对大自然那飞流直下的瀑布,奔腾咆哮的大河,壁立千仞的险峰和他桀骜不驯,傲岸不羁的个性会有多么强烈的共鸣,“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独坐敬亭山》)。唯有在大自然中,诗人才找到了真正的知音,他的生命力、创造力才得到了最好的发挥。他那强烈的英雄意识才能找到寄情对象。他那狂放的个性才能冲破压抑的天地,而他的诗风自然也更呈雄奇奔放的豪迈格调了。

四、李白饱受挫折但对人生积极向上的态度,使他的诗充虽有消极但更充满了达观

李白的消极出世和积极入世都是他傲岸不屈人格的象征,也使其诗风呈现出以豪放为主的变化性。

李白二十六岁出蜀即认识了当时极有名的道士司马承祯,后又与道士元丹丘等人相识,结成莫逆之交,并与元丹丘一起去嵩山拜访紫阳真人,隐居学道;及后唐玄宗召李白进京也是因吴筠、持盈法师(玉真公主)、元丹丘等道界朋友的推荐;三年长安生活离京后,甚至在济南紫极宫做了一名道士。据此许多人批评李白处世消极。胡适在《白话文学史》中就说过:“李白始终是一个世外的道士。”

其实不然。李白酷爱自由,情系大自然,这与道家天人合一,向往无拘无束神仙生活的追求是默合的,所以才导至他如此欣赏道家思想。但他决非是一个虔诚的道教士,他的遁世是实现治国平天下理想前的等待;是郁郁不得志后愤懑中一帖最好的清凉剂,镇痛药,从而抚平创伤;更是诗人傲视权贵的一种消极反抗。诗人欣赏范蠡、鲁仲连般功成名就后的飘然而去,而不是一事无成就逃世而去,在其功成身退的人生追求中,功成是前提。“待吾尽节报明主,然后相携卧松云”(《驾去温泉宫后赠杨山人》)充分反映了李白淡泊荣华富贵,但却极欲建功立业,报效国家的愿望。

李白与故相许圉师孙女新婚后,曾在北寿山隐居三年,一边继续为以后治理天下做准备,一边等着象诸葛亮般有人来“三顾茅庐”。从诗人当时写的诗文《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可以看出他隐居绝非消极避世,他是要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不飞则已,一飞冲天,要扶佐皇帝干一番济苍生、安社稷的大事业。在等人举荐落空后,李白决定主动出击,“遍干诸侯”,“历抵卿相”。但其时朝廷日见腐败,官场日见黑暗,等待李白的是四处碰壁,屡屡受挫。诗人“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为国效力无门,空有壮志难酬,一展宏图之路难行。诗人正大叹“行路难”之际,却诗风猛转,“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行路难》其一),困顿之极时却豪气大生,受尽坎坷时却壮心不已,对人生的热情依然丝豪不减。这种积极的人生态度在其诗中屡见不鲜,使其诗风呈现出格调的变化性,偶现的悲郁中又充满昂扬向上的精神。

“天生我材必有用”(《将进酒》)是李白一生用以自勉的座右铭。诗人被召入京,以为可以一展经邦治国之才,却连个正式的官职也没有,只是充当了皇帝寻欢作乐的笔墨工具。诗人愤然离京后,确曾有过寻仙访道,消极避世的念头。但这也是诗人在特定条件下,以求仙访道来睥睨尘世、傲视权贵的一种消极反抗。事实上,诗人即使去到远离人寰的深山中,仍不能忘世:“有时忽惆怅,匡坐至夜分。平明空啸咤,思欲解世纷。心随长风去,吹散万里云”(《赠何七判官昌浩》)。没多久,唐玄宗的不理朝政,纲常废弛终于导致了“安史之乱”。诗人在求仙炼丹间,仿佛来到了仙境,然而“俯视洛阳川,茫茫走胡兵。流血涂野草,豺狼尽冠缨”(《古风》其十九)。诗人终究难忘破旧的山河和陷身其中受尽战乱之苦的人民。诗人始终自信有大展宏图之日,所以当永王李璘请他出山,诗人便以为多年来济苍生、安社稷的夙愿终于可以实现了。“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静胡沙”(《永王东巡歌》其二),谁知统治阶级间又自相残杀,永王败亡,李白亦受牵连流放夜郎。

李白在流放途中遇赦,虽受尽冤屈不平,却依旧斗志昂扬。时“安史之乱”未平,诗人登巴陵山观看洞庭湖唐军水师,“酣歌激壮士,可以摧妖氛。握东篱下,渊明不足群”(《九日登巴陵置酒望洞庭水军》),丝毫没有因世道的不公而要学陶渊明退隐,仍豪迈地高歌:“壮士愤,雄风生。安得倚天剑,跨海斩长鲸。”(《临江王节士歌》)诗人已当高龄,却几乎要挥剑上阵杀敌了。两年后,诗人已六十一岁,还去投奔名将李光弼,请缨杀敌。真是“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可惜半途病倒,成为终生之憾。李白这种英雄豪怀,及其傲岸不屈的品格是他诗魂的精髓,使豪放成为其诗风的基调和主旋律。

纵观李白一生,写下了许多慷慨豪迈、壮怀激烈的千古绝唱,但李白之伟大、之可贵更因为他对国家和人民的一份深沉的爱和责任感,他永远都把治国平天下的理想放在生命的第一位,因此也永远都活在了不被理解和痛苦的折磨中,但就因为有了这些挫折和不平,李白的诗篇才得以流芳万代。无法想象活在顺境中的李白能写出《蜀道难》、《将进酒》、《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等不朽的诗篇;同样,成了个超然物外的隐士的李白也不会写出这些充满激情的诗篇来。这些挫折在李白的心海中,如汹涌的浪涛撞击在暗礁险滩上,呈现出“惊涛裂岸,卷起千堆雪”的壮观景象,而这壮观景象正是诗人人品化就的诗魂和诗风的形象展现。历史是公平的,她给了诗人那么多的坎坷和挫折,但也给了诗人永生。诗人的不朽诗篇已永生在了这个蓝色星球的东方,永生在了每一个黑头发、黄皮肤的中国人心中。

十八世纪法国著名作家布封有句名言:“风格即人”。这句话十分中肯地说明了的李白的人品与诗风的关系。李白的诗风正是李白人品的个性化的表现。

篇6:李白诗风成因及特点

李白诗风成因及特点

大诗人李白有“诗仙”的雅号,这与他和道教结下仙缘密切相关。李白慕道、修道、入道,其许多诗作都堪称“仙风道骨”,可以说,不了解道教就读不透李白的诗。下面一起来欣赏欣赏李白诗风成因及特点,希望对您有帮助~

李白的诗,在文学史上占据着无比重要的地位,其诗以飘逸豪放的风格而为后人所熟知。李白的诗以抒情为主,屈原而后,他第一个真正能够广泛地从当时的民间文艺和秦、汉、魏以来的乐府民歌吸取其丰富营养,集中提高而形成他的独特风貌。他具有超异寻常的艺术天才和磅礴雄伟的艺术力量。一切可惊可喜、令人兴奋、发人深思的现象,无不尽归笔底。唐朝是诗歌的盛世,诗家辈出,绝句荟萃,我们想了解,是什么原因让他能够在“唐朝三百年,诗传五万篇”的诗歌王朝里占有一席之地无以替代呢?天才的资质是一方面的原因,扎实的文化基础是形成浪漫文采的另一因素,而更重要的,是其奠定飘逸奔放的诗歌风格的同样豪放不羁放的性格,以及他一生志向未酬的际遇和他丰富的出游阅历。

我们先从他的一生的重要事迹说起,适当地了解一下当时的时代背景。

李白祖籍陇西成纪,隋朝末年,迁徙到中亚碎叶城,李白于武则天长安元年( 7)即诞生于此。五岁时,其家迁入绵州彰明县(今四川江油市)青莲乡,开始接受启蒙教育。景云元年( 7)开始,李白开始攻读《诗》《书》,李白少年时代的学习范围很广泛,除儒家经典、古代文史名著外,还浏览诸子百家之书。开元五年(7)左右,李白曾拜撰写“长短经”的赵蕤为师,学习一年有余,这段时期的学习对李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开元六年(7),李白十八岁,在戴天山大明寺读书。这是他青年之时的学习情况,从这我们看到,他从此有了很深厚的文化底蕴。但在以经取士的唐朝,饱读诗书的有识之士为数不少,因此这只是成就诗仙光环的一个最基本的条件。

李白约在二十五、二十六岁时出蜀东游,开始了广泛漫游,南到洞庭湘江,东至吴、越,寓居在安陆(今湖北省安陆县)。他到处游历,希望结交朋友,干谒社会名流,从而得到引荐,一举登上高位,去实现政治理想和抱负。可是,十年漫游,却一事无成。但是,丰富的交游经历,使他遍览了祖国的名山大川,这给他的创作提供了必不可少的题材,是他的创作的开始。他在这时创作了大量优秀诗篇,诗名已是满天下。

他很早就相信当时流行的道教,喜欢隐居山林,好作赋,奇书,神仙,同时又有建功立业的政治抱负。他对恢宏的功业抱负持有信念,作为诗人,这种信念更多地成为他追求和歌颂壮丽人生的出发点。他从无数古代英雄的风度、气派中吸取力量,把现实的理想投影到历史中去,如《梁甫吟》写太公望:“君不见朝歌屠叟辞棘津,八十西来钓渭滨;宁羞白发照清水,逢时壮气思经纶。广张三千八百钓,风期暗与文王亲。大贤虎变愚不测,当年颇似寻常人。”写郦食其:“君不见高阳酒徒起草中,长揖山东隆准公;入门不拜骋雄辩,两女辍洗来趋风。东下齐城七十二,指挥楚汉如旋蓬。狂客落魄尚如此,何况壮士当群雄!”他笔下的英雄大多是在动荡变乱的非常时期在历史舞台上叱咤风云的人物,而且和抒情主人公打成一片,浑然而不可分。而其“好剑术”“好道”这类潜在的行为和思想也时常会出现在其诗歌中,对其诗风也有着一定的影响,其影响到了晚年犹著。

李白奔放不羁的诗风,自然很大程度上来自于他的性格。李白一向自视甚高,桀骜不驯,具有鲜明的浪漫主义诗人的个性。这从李白让贵妃研磨、高力士脱靴一事可见一斑。而从其早期的.诗文看,“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赠张相镐》)、“大鹏一日同风起,抟摇直上九万里。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上李邕》)“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州。”(《江上吟》)等等皆可见其以不世之才自居,且常以吕尚、管仲、乐毅、张良、诸葛亮、谢安等自比,希望能象他们一样安社稷、济苍生。但因其傲睨权贵,放浪形骸,于是诋毁交至,不得不于天宝三载(744)自请放还。这是李白一生的重要转折时期,政治上的失意,使他对腐朽的上层统治集团和黑暗的现实有了清醒而深刻的认识,从而发出“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的悲叹。

李白经历虽然很多,有自负之时、有得意之时、也有失意之时,存在着入世和出世、积极和消极的矛盾思想,但他的诗风是很终一的。

李白的诗飘逸奔放,具有强烈的抒情色彩,其悲喜异常强烈鲜明。在《蜀道难》中,开篇发唱,“噫吁戏 !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情感犹如火山爆发。强烈地表现了其追求向往却又愁怨悲愤的感谢色彩,赋予了蜀道以高不可攀的雄姿。而讴歌理想,抒发悲愤的也有许多,像《行路难》全篇:“金樽美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停杯投著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直抒了他的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除了思想性格才情遭际诸因素外,李白诗歌采用的艺术表现手法和体裁结构也是形成他豪放飘逸风格的重要原因。善于凭借想象,以主观再现客观是李白诗歌浪漫主义艺术手法的重要特征。李白的诗中经常引用新奇的比喻和奇特的夸张,寓神话传说于铺叙之中,三者融为一体,增强了诗歌的纵深感,其强烈的艺术效果是其余诗人难以超越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描绘梦中的洞天仙境:“日月照耀金银台”,神仙们“霓为衣兮风为马”、“虎鼓瑟兮鸾回车”,与现实的黑暗、丑恶形成鲜明对比。《蜀道难》中描述瀑流的“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望庐山瀑布》里同样描写瀑流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都用新奇的想象和比喻夸张手法展示了雄伟壮观的画卷。其余的如“孤灯不明思欲绝,卷帷望月空长叹。美人如花隔云端。”(《长相思》)、“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将进酒》),也都是飘逸奔放的脍炙人口的名句。李白所创造的富于个性特点的意象中最突出的就是飞翔的大鹏,还有奔腾咆哮的黄河、长江,高出天外的山峰、飞泻直下的瀑布,这些都具有超凡的气概,曲折地表现了李白冲决束缚、追求自由的热情,可以见出他飘逸不群的风格。

李白的诗具有和谐的韵律、灵活的句式、一咏三叹的节奏。诗歌的语言,有的清新如同口语,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静夜思》)“一回一叫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宣城见杜鹃花》)“人道横江好,侬道横江恶”(《横江词》)等,这些明白如话,通俗生动,语言的自然美又是他认真学习民歌明白通俗的特点的结果;有的豪放,不拘声律,近于散文,如“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陪侍御叔华登楼歌》)、“其险也若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蜀道难》,其长诗在句式上,以七言为基本句,骈体、赋体、散文笔意杂糅期间却又自然完美统一。音韵和谐,抑扬顿挫,琅琅上口。精彩、飘逸,而又显得很自然,用他自己的诗说,就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赠江夏韦太守》)。豪放中有飘逸,飘逸中有豪放,读之令人哀婉低回,荡气回肠,这种“落笔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诗风是李白所独有的。

“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李白在我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千余年来,已早有定评。但是,对李白诗歌的研究与探讨,千余年来,却从来没有停过。本文通过一些举例来说说李白的诗风,从中也对李白的诗歌获取了更多的了解。

篇7:李白的浪漫主义诗风

李白的浪漫主义诗风

李白——盛唐诗坛的代表作家,同时也是我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又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在他的诗中,浪漫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达到了高度的统一。而在这其中,夸张手法运用尤为娴熟。

作为一个浪漫主义诗人,李白是伟大的,也是最典型的。他说自己的诗是“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啸傲凌沧州”(《江上吟》),杜甫称赞他的诗也说:“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寄李十二白二十韵》)这种无比神奇的艺术魅力,确是他的诗歌最鲜明的特色。

诗人在感情的`表达上不是掩抑收敛而是喷薄而出,一泻千里。当平常的语言不足以表达其激情时,他就用大胆的夸张;当现实生活中的事物不足以形容、比喻、象征其思想愿望时,他就借助非现实的神话和种种奇丽惊人的幻想。

在《蜀道难》诗中,诗人以变化莫测的笔法,淋漓尽致地刻画了蜀道之难,艺术地展现了古老蜀道逶迤、峥嵘、高峻、崎岖的面貌。描绘出一幅色彩绚丽的山水画卷,诗中那些动人的景象宛如历历在目。

李白之所以描绘得如此动人,还在于融贯其间的浪漫主义激情。诗人寄情山水,放浪形骸,他对自然景物不是冷漠的观赏,而是热情地赞叹,借以抒发自己的理想感受。那飞流惊湍、奇峰险壑,赋予了诗人的情感气质,因而才呈现出飞动的灵魂和瑰伟的姿态。诗人善于把想象、夸张和神话传说融为一体,进行写景抒情。言山之高峻,则曰“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状道之险阻,则曰“地崩山摧壮气死,然后天梯玉栈相钩连”……诗人“驰走风云,鞭挞海岳”(陆时雍《诗镜总论》评李白七古语),从蚕丛开国说到五丁开山,由六龙回山写到子规夜啼,天马行空般地驰骋想象,创造出博大浩渺的艺术境界,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透过奇丽峭拔的山川景物,仿佛可以看到诗人那“落笔摇五岳,啸傲凌沧州”的高大形象。

《将进酒》亦是诗人的代表作。此诗篇幅不算长,却五音繁会,气象不凡。它笔酣墨饱,情极悲愤而作狂放,语极豪纵而又沉着。诗篇具有震动古今的气势与力量,这诚然与夸张手法不无关系,比如诗中屡用巨额数目字(“千金”“三百杯”“斗酒十千”“千金裘”“万古愁”等等),表现豪迈诗情,同时,又不给人空洞浮夸感,其根源就在于它那充实深厚的内在感情,那潜在酒话底下如波涛汹涌的郁怒情绪。此外,全篇大起大落,诗情互翕互张,由悲转乐、转狂放、转愤激,再转狂放,最后结穴于“万古愁”,回应篇首,如大河奔流,有气势,亦有曲折,纵横捭阖,力能扛鼎。其歌中有歌的包孕写法,又有鬼斧神工,“绝去笔墨畦径”之妙,既非镡刻

到能学,又非率尔可到。通篇以七言为主,而以三、五、十言句“破”之,极参差错综之致;诗句以散行为主,又以短小的对仗语点染(如“岑夫子,丹丘生”,“五花马,千金裘”)节奏疾徐尽变,奔放而不流易。《唐诗别裁》:“谓读李诗者于雄快之中,得其深远宕逸之神,才是谪仙人面目。”此篇足以当之。

西方的文艺理论家在读到积极浪漫主义的时候,常常喜欢用三个“大”来概括其特点:口气大,力气大,才气大。这种特点在李白身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李白诗中曾反复出现过关于大鹏、关于天马、关于长江黄河和名山大岭的巨大而宏伟的形象。如果把李白的全部诗作比作交响乐的话,那么这些宏大形象就是这支交响乐中主导的旋律,就是这支交响乐中非常突出的,经常再现的主题乐章。在这些宏大的形象中,始终跳跃着一个鲜活的灵魂,这就是诗人自己的个性。为什么李白总爱写宏伟巨大、不同凡响的自然形象,而在这些形象中又流露出这样大的口气,焕发着这样大的才气呢?我们从诗人的诗中能找到理解诗人的钥匙——“吾将囊括大块、浩然与溟滓同科!”这是诗人“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自我形象,这个能与“溟滓同科”的“自我”,是李白精神力量的源泉,也是他浪漫主义创作方法的思想基础。

综观李白的诸多诗篇,大多都饱含一种积极的浪漫主义激情,而这种激情通过李白的独特的想象和夸张手法表现得淋漓尽致。我们在学习李白诗歌的时候要充分体会这一点。

李白的诗风是

李白的诗风怎样

浅析李白道境仙韵飘逸诗风

诗歌鉴赏指导学案

高中语文:张九龄《望月怀远》教案

唐儿歌,唐儿歌李贺,唐儿歌的意思,唐儿歌赏析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案设计

梦游天姥吟留别的教案设计

生活经历对孟浩然诗风之影响

从《梦游天姥吟留别》看李白的人生态度

李白的诗风构思
《李白的诗风构思.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李白的诗风构思(集锦7篇)】相关文章:

近体诗:人生赠言2022-05-15

《中国古典文学的时代特色》的教学反思2022-05-17

《题西林壁》作品赏读2024-04-04

杨柳枝词刘禹锡赏析2023-04-06

韩愈和张籍有什么关系?2022-04-30

诗人李贺为什么被称为“鬼才”2023-12-28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案设计)2022-05-08

唐代诗人李商隐生平简介2022-09-27

《梦游天姥吟留别》高二语文教案2023-03-05

诗人李贺的生平及作品介绍2023-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