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笳歌送颜真卿使赴河陇》岑参唐诗鉴赏

时间:2024-04-02 07:19:43 诗词鉴赏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胡笳歌送颜真卿使赴河陇》岑参唐诗鉴赏(精选8篇)由网友“sf99cn”投稿提供,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过的《胡笳歌送颜真卿使赴河陇》岑参唐诗鉴赏,供大家阅读参考。

《胡笳歌送颜真卿使赴河陇》岑参唐诗鉴赏

篇1:《胡笳歌送颜真卿使赴河陇》岑参唐诗鉴赏

【作品介绍】

《胡笳歌送颜真卿使赴河陇》是唐代诗人岑参的作品。此诗以胡笳声音的哀苦来刻画边关凄凉、悲壮的生活环境,以表达了诗人对颜真卿的关切与勉励之意。全诗从三个方面,用不同的手法,反复、深入地表现胡笳的悲壮,在用韵上进行错综交织的安排,恰切地表现了起伏顿宕、悲壮淋漓的激情。

【原文】

篇2:岑参 《胡笳歌送颜真卿使赴河陇》

君不闻胡笳声最悲?紫髯绿眼胡人吹⑵。

吹之一曲犹未了,愁杀楼兰征戍儿⑶。

凉秋八月萧关道⑷,北风吹断天山草⑸。

昆仑山南月欲斜⑹,胡人向月吹胡笳。

胡笳怨兮将送君,秦山遥望陇山云⑺。

边城夜夜多愁梦,向月胡笳谁喜闻?

【注释】

⑴胡笳:古代管乐器,开始卷芦叶吹之以作乐,后来以木为管,饰以桦皮,为三孔,两端加角,从汉代起流行于塞北和西域一带。颜真卿:唐代著名书法家,字清臣,官至吏部尚书、太子太师,封鲁郡公,人称颜鲁公。

⑵紫髯:绛紫色胡须。绿:一作“碧”。

⑶楼兰:汉时西域国名,在今新疆若羌东北。

⑷萧关:汉代关中四关之一,是关中到塞北的交通要塞,在今宁夏固原东南。

⑸天山:唐代称伊州(今新疆哈密)、西州(今新疆达克阿奴斯城)以北一带山脉为天山。

⑹昆仑山:指今甘肃酒泉南的祁连山主峰。

⑺秦山:即终南山,又名秦岭。陇山:又名陇底、陇阪,在今陕西陇县西。

【白话译文】

你难道没听过那最令人悲凄怅惋的胡笳乐音吗?它是紫色胡须、绿色眼珠的胡人吹奏的。胡笳之歌一曲尚未吹完,已令楼兰一带戍守的健儿愁绪满怀。凉爽的秋天,八月里,萧关一带的道路萧索冷落,呼啸的北风吹断了天山上的枯草。昆仑山南边的月亮快要西斜时,胡人向着月亮吹响了胡笳。在胡笳的哀怨声中我送你远去,站在秦山远望着陇山上那凄迷的云彩。那边城地区的夜里多有思乡而哀愁的梦,向月而吹的胡笳声谁还会喜欢听呢?

【创作背景】

唐玄宗天宝七载(748年)八月,唐代著名书法家颜真卿充河西陇右军试覆屯交兵使,前往河西、陇右(在今陕、甘交界区域)一带。临行前,当时在长安的岑参写了这首诗赠他。

【赏析】

这首《胡笳歌送颜真卿使赴河陇》从对悲壮的胡笳声的描写中,表现了与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

胡笳吹奏之声如人之悲鸣。汉末蔡文姬曾作过《胡笳十八拍》,用以配合胡笳的伴奏而歌唱,倾诉乱离的悲苦。但岑参的这首诗,悲中有壮,表现出特有的风格。诗人从三个方面,用不同的手法,反复、深入地表现胡笳的悲壮。

第一个方面,是开始四句,诗人将胡笳之声与“胡人”的吹奏情形结合起来写。诗中用红胡子、绿眼睛的“胡人”形象,来渲染异域情调,同时用“楼兰征戍儿”的“愁杀”来衬托胡笳声音之悲,“君不闻”三个字,隐隐透露出豪壮的情调。

第二个方面,是中间四句,将胡笳之声与边地的荒凉冷落情景结合起来写。这四句,诗人将胡笳之声安排在晓月欲坠之时,那刺骨的寒气,那呼啸不停的北风,与胡笳的悲声融为一片,似乎充塞宇宙,使天地也为之寒栗,这边塞的荒寒之境,使得胡笳之声倍增其悲。

第三个方面,是最后四句,作者把胡笳之声与送别直接结合。这四句在深情的诉说中,表现了诗人对友人的无限厚意。“秦山遥望陇山云”,是指自己对颜真卿走后的怀念,但云遮雾障,望而不见,流露出一丝怅惘,正与胡笳的悲声相一致;“边城夜夜多愁梦”,又从边地着笔,悬希望颜真卿对自己的思念,直接与笳声相连。这两层意思,把送别时依依难舍之情,与笳声自然地结合在一起,收到了动人的效果。尽管如此,诗中并无寻常送别那种凄然悲切的情调,从“秦山”、“陇山”、“边城”等字面中,仍然透出一种雄壮气魄。特别是最后一句,但用问句作结,意思并没有那么肯定,其中也包含着“不喜闻”而不得不“闻”之意。这些深长的余味,给全诗增加了悲而且壮的气氛。正如周啸天先生所说:“诗中的边关是那么哀怨又那么令人神往,月下胡笳的声音那么催人泪下又那么富于魅力,读者感同身受。大抵诗人这时已隐约下定亲历塞垣的雄心,此诗可谓其边塞诗的前奏。”(见《岑诗综论》)

这首诗为七言古诗,但开始却用八字句起头,用“君不闻”三字领起,显出陡然而起的气势。首句是问句,末句也是问句,前后呼应十分紧密。“胡笳怨兮将送君”,又用了楚辞句式,倍增激情。中间使用“顶针”手法,如“紫髯绿眼胡人吹。吹之一曲犹未了”、“胡人向月吹胡笳。胡笳怨兮将送君”,语势贯通。全诗换韵频繁,开始四句作一韵(支微通押),较为舒缓;中间四句两句一转韵,平仄交替,由舒缓而变得特别急促;最后又四句作一韵,逐渐回复舒缓。这种错综交织的安排,恰切地表现了起伏顿宕、悲壮淋漓的激情。

拓展阅读:岑参的两次“援疆”

孔雀河是南疆小城库尔勒的母亲河,相传唐代大诗人岑参当年出征西域,曾在这里饮马,故名“饮马河”。库尔勒又名梨城,每年四月初,梨花盛开,洁白如雪,半城梨花半城水,别有一番风韵。而这也应和了岑参的名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所以说,南疆小城库尔勒见证了这位大诗人的两次“援疆”岁月。

岑参与高适在唐代诗坛上并称“高岑”,其实两人的前半生是很相似的,都是自小贫困却志存高远,通过不懈的努力在诗坛暂露头角,到了长安不久,两人都选择了出征西域,希望通过建立军功封侯拜相,实现人生理想。安史之乱爆发之后,两人都东归勤王,而结果不同的是,高适最终被封渤海县侯,成为盛唐诗人中唯一封侯的,而岑参最高官至嘉州刺史,没有登堂入室封侯拜相。

唐玄宗后期,社会矛盾日益突出,边疆各民族之间的矛盾也是日渐尖锐,战事频仍,唐朝本来就有尚武精神,如此一来,给了很多希望通过建立军功而在仕途上有一番作为的青年们提供了机会。天宝八年,也就是公元749年,这时的岑参刚刚34岁,在文坛上虽然崭露头角,但是按照当时唐朝的社会风尚,是不是有志青年,就要看你有没有西域从军经历。正如杨炯在诗歌《从军行》中所言: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满怀政治理想的岑参也兴冲冲地报名参军,他将自己的未来放在了遥远的大西北。

岑参最终找到了四镇节度使高仙芝,高仙芝是高丽人,但是因为作战勇敢,有胆有识,成为镇守西北一带的封疆大吏。但是由于岑参早有诗名,而高仙芝想找一个文笔好的'来搞搞公文写作之类的,岑参就被任命为幕府掌书记,当然职权和现在的书记没法比,相当于作战司令部办公室小文员。每天干一些抄抄写写的事情,与当初“金戈铁马,上马击狂胡”的革命理想相去甚远,干了没多久就觉得了无生趣,最终有回到长安,第一次“援疆”工作告一段落。

天宝十载,也就是公元751年,岑参回到长安,与李白、杜甫、高适几个人相遇,一起在齐鲁一带游山玩水,诗酒唱和,建立了深厚的革命友谊。过了三年羁旅生涯,想想这样可不行,大好的人生怎么能浪费在闲游乱逛上呢,于是又萌生了去边疆建功立业的想法。

三年后的天宝十三年,岑参第二次报名参军,不远千里再次来到西域,这一次走的更远一些,来到了位于轮台的安西都护府,在好友高适的介绍引荐下,他的大领导这一次变成了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据说封常清治军严明,脾气还有点火爆,但是他让很多人在战场上实现了人生理想,岑参就在他的手下安心做了一名判官,在闲暇之余,看着西域的大漠孤烟和长河落日,动不动诗兴大发,他的边塞诗名作大多都是这时候写下的,气势雄伟,想象丰富,色彩瑰丽,热情奔放,富有革命浪漫主义的特色。再现存岑参的403首诗中,边塞诗就有七十多首,多与两次援疆军旅生活有关,而且第二次不管是数量还是质量,都有一个质的飞跃。

仅仅过了一年,范阳节度使安禄山突然想做皇帝起兵反叛,带着军队一路势如破竹,京城长安陷入危机。岑参接到上级的命令,必须火速东归勤王,岑参忧君心切,便带着一拨人马日夜兼程向长安奔去,至此,岑参的两次“援疆”就此结束,此后再也没有回到这里。

到了长安,在老朋友杜甫的推荐下成为右补阙,结果在军营待久了就变成了直性子,一言不合顶撞了皇帝,干了不到一个月就被贬为虢州长史,最后在仕途上也是起起伏伏,最终也没有进入权力中心,公元770年,56岁的岑参在成都病逝,留给后人无穷的边塞诗歌瑰宝和无限的崇敬与哀思。

篇3:《胡笳歌送颜真卿使赴河陇》 岑参

君不闻胡笳声最悲?紫髯绿眼胡人吹⑵。

吹之一曲犹未了,愁杀楼兰征戍儿⑶。

凉秋八月萧关道⑷,北风吹断天山草⑸。

昆仑山南月欲斜⑹,胡人向月吹胡笳。

胡笳怨兮将送君,秦山遥望陇山云⑺。

边城夜夜多愁梦,向月胡笳谁喜闻?

【注释】

⑴胡笳:古代管乐器,开始卷芦叶吹之以作乐,后来以木为管,饰以桦皮,为三孔,两端加角,从汉代起流行于塞北和西域一带。颜真卿:唐代著名书法家,字清臣,官至吏部尚书、太子太师,封鲁郡公,人称颜鲁公。

⑵紫髯:绛紫色胡须。绿:一作“碧”。

⑶楼兰:汉时西域国名,在今新疆若羌东北。

⑷萧关:汉代关中四关之一,是关中到塞北的交通要塞,在今宁夏固原东南。

⑸天山:唐代称伊州(今新疆哈密)、西州(今新疆达克阿奴斯城)以北一带山脉为天山。

⑹昆仑山:指今甘肃酒泉南的祁连山主峰。

⑺秦山:即终南山,又名秦岭。陇山:又名陇底、陇阪,在今陕西陇县西。

【白话译文】

你难道没听过那最令人悲凄怅惋的胡笳乐音吗?它是紫色胡须、绿色眼珠的胡人吹奏的。胡笳之歌一曲尚未吹完,已令楼兰一带戍守的健儿愁绪满怀。凉爽的秋天,八月里,萧关一带的道路萧索冷落,呼啸的北风吹断了天山上的枯草。昆仑山南边的月亮快要西斜时,胡人向着月亮吹响了胡笳。在胡笳的哀怨声中我送你远去,站在秦山远望着陇山上那凄迷的云彩。那边城地区的夜里多有思乡而哀愁的梦,向月而吹的胡笳声谁还会喜欢听呢?

【创作背景】

唐玄宗天宝七载(748年)八月,唐代著名书法家颜真卿充河西陇右军试覆屯交兵使,前往河西、陇右(在今陕、甘交界区域)一带。临行前,当时在长安的岑参写了这首诗赠他。

【赏析】

这首《胡笳歌送颜真卿使赴河陇》从对悲壮的胡笳声的描写中,表现了与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

胡笳吹奏之声如人之悲鸣。汉末蔡文姬曾作过《胡笳十八拍》,用以配合胡笳的伴奏而歌唱,倾诉乱离的悲苦。但岑参的这首诗,悲中有壮,表现出特有的风格。诗人从三个方面,用不同的手法,反复、深入地表现胡笳的悲壮。

第一个方面,是开始四句,诗人将胡笳之声与“胡人”的吹奏情形结合起来写。诗中用红胡子、绿眼睛的“胡人”形象,来渲染异域情调,同时用“楼兰征戍儿”的“愁杀”来衬托胡笳声音之悲,“君不闻”三个字,隐隐透露出豪壮的情调。

第二个方面,是中间四句,将胡笳之声与边地的荒凉冷落情景结合起来写。这四句,诗人将胡笳之声安排在晓月欲坠之时,那刺骨的寒气,那呼啸不停的北风,与胡笳的悲声融为一片,似乎充塞宇宙,使天地也为之寒栗,这边塞的荒寒之境,使得胡笳之声倍增其悲。

第三个方面,是最后四句,作者把胡笳之声与送别直接结合。这四句在深情的诉说中,表现了诗人对友人的无限厚意。“秦山遥望陇山云”,是指自己对颜真卿走后的怀念,但云遮雾障,望而不见,流露出一丝怅惘,正与胡笳的悲声相一致;“边城夜夜多愁梦”,又从边地着笔,悬希望颜真卿对自己的思念,直接与笳声相连。这两层意思,把送别时依依难舍之情,与笳声自然地结合在一起,收到了动人的效果。尽管如此,诗中并无寻常送别那种凄然悲切的情调,从“秦山”、“陇山”、“边城”等字面中,仍然透出一种雄壮气魄。特别是最后一句,但用问句作结,意思并没有那么肯定,其中也包含着“不喜闻”而不得不“闻”之意。这些深长的余味,给全诗增加了悲而且壮的气氛。正如周啸天先生所说:“诗中的边关是那么哀怨又那么令人神往,月下胡笳的声音那么催人泪下又那么富于魅力,读者感同身受。大抵诗人这时已隐约下定亲历塞垣的雄心,此诗可谓其边塞诗的前奏。”(见《岑诗综论》)

这首诗为七言古诗,但开始却用八字句起头,用“君不闻”三字领起,显出陡然而起的气势。首句是问句,末句也是问句,前后呼应十分紧密。“胡笳怨兮将送君”,又用了楚辞句式,倍增激情。中间使用“顶针”手法,如“紫髯绿眼胡人吹。吹之一曲犹未了”、“胡人向月吹胡笳。胡笳怨兮将送君”,语势贯通。全诗换韵频繁,开始四句作一韵(支微通押),较为舒缓;中间四句两句一转韵,平仄交替,由舒缓而变得特别急促;最后又四句作一韵,逐渐回复舒缓。这种错综交织的安排,恰切地表现了起伏顿宕、悲壮淋漓的'激情。

拓展阅读:岑参的诗词

岑参早期诗歌多为写景、述怀及赠答之作。山水诗风格清丽俊逸,颇近何逊。但语奇体峻,意境新奇;感伤不遇,嗟叹贫贱的忧愤情绪也较浓。如《感遇》、《精卫》、《暮秋山行》、《至大梁却寄匡城主人》等。六年边塞生活,使岑参的诗境界空前开阔,造意新奇的特色进一步发展,雄奇瑰丽的浪漫色彩成为他边塞诗的基调。他既热情歌颂了唐军的勇武和战功,也委婉揭示了战争的残酷和悲惨。火山云,天山雪,热海蒸腾,瀚海奇寒,狂风卷石,黄沙入天等异域风光,也均融入其诗。代表作有《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走马川行》、《轮台歌》。此外,他还写了边塞风俗和各民族的友好相处以及将士的思乡之情和苦乐不均,大大开拓了边塞诗的创作题材和艺术境界。岑参晚年诗歌感时伤乱,渐趋消沉。入蜀后,山水诗中添奇壮特色,但隐逸思想在诗中也有了发展。

岑参是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当时西北边疆一带,战事频繁,岑参怀着到塞外建功立业的志向,两度出塞,久佐戎幕,前后在边疆军队中生活了六年,因而对鞍马风尘的征战生活的冰天雪地的塞外风光有长期的观察与体会。他充满激情地歌颂了边防将士的战斗精神,如《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写了将士们勇往直前、转战沙场雪海的壮烈场面。“四边伐鼓雪海涌,三军大呼阴山动”,将士们奋不顾身,充满了忠勇爱国的精神。又如《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中,诗人描绘将士们在风雪中紧张的战前行军:“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行军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岑参也揭露了军营生活中苦乐不均的现象。他在《玉门关盖将军歌》中描写边疆大将的生活是“暖屋绣帘红地炉,织成壁衣花氍毹。灯前侍婢泻玉壶,金镗乱点野酡酥。紫绂金章左右趋,问着即是苍头奴”。而另一方面,士卒的生活却是“战士常苦饥,糗粮不相继”。岑参还叙写了祖国西陲的壮丽山川,对千变万化的边疆景色,给以生动夸张的艺术描绘,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写的是边塞风雪,却给人以春意无边的感觉。岑参的诗想像丰富,意境新奇,气势磅礴,风格奇峭,词采瑰丽,具有浪漫主义特色。爱国诗人陆游曾称赞说,“以为太白、子美之后一人而已”。(《渭南文集·跋岑嘉州诗集》)

岑参的诗题材很广泛,除一般感叹身世、赠答朋友的诗外,他出塞以前曾写了不少山水诗。诗风颇似谢兆、何逊,但有意境新奇的特色。象殷番《河岳英灵集》所称道的“山风吹空林,飒飒如有人”(《暮秋山行》),“长风吹白茅,野火烧枯桑”(《至大梁却寄匡城主人》)等诗句,都是诗意造奇的例子。杜甫也说“岑参兄弟皆好奇”(《美陂行》),所谓“好奇”,就是爱好新奇事物。

天宝后期,唐帝国内政已极腐败,但在安西边塞,兵力依然相当强大。岑参天宝十三载写的《北庭西郊候封大夫受降回军献上》一诗就曾经描写了当时唐军的声威:“胡地苜蓿美,轮台征马肥。大夫讨匈奴,前月西出师。甲兵未得战,降虏来如归。橐驼何连连,穹帐亦累累。阴山烽火灭,剑水羽书稀。”这种局面一直保持到安史之乱发生。岑参的边塞诗就是在这个形势下产生的。因而成为边塞诗派的代表。

篇4:《胡笳歌送颜真卿使赴河陇》岑参

君不闻胡笳声最悲?紫髯绿眼胡人吹⑵。

吹之一曲犹未了,愁杀楼兰征戍儿⑶。

凉秋八月萧关道⑷,北风吹断天山草⑸。

昆仑山南月欲斜⑹,胡人向月吹胡笳。

胡笳怨兮将送君,秦山遥望陇山云⑺。

边城夜夜多愁梦,向月胡笳谁喜闻?

【注释】

⑴胡笳:古代管乐器,开始卷芦叶吹之以作乐,后来以木为管,饰以桦皮,为三孔,两端加角,从汉代起流行于塞北和西域一带。颜真卿:唐代著名书法家,字清臣,官至吏部尚书、太子太师,封鲁郡公,人称颜鲁公。

⑵紫髯:绛紫色胡须。绿:一作“碧”。

⑶楼兰:汉时西域国名,在今新疆若羌东北。

⑷萧关:汉代关中四关之一,是关中到塞北的交通要塞,在今宁夏固原东南。

⑸天山:唐代称伊州(今新疆哈密)、西州(今新疆达克阿奴斯城)以北一带山脉为天山。

⑹昆仑山:指今甘肃酒泉南的祁连山主峰。

⑺秦山:即终南山,又名秦岭。陇山:又名陇底、陇阪,在今陕西陇县西。

【白话译文】

你难道没听过那最令人悲凄怅惋的胡笳乐音吗?它是紫色胡须、绿色眼珠的胡人吹奏的。胡笳之歌一曲尚未吹完,已令楼兰一带戍守的健儿愁绪满怀。凉爽的秋天,八月里,萧关一带的道路萧索冷落,呼啸的北风吹断了天山上的枯草。昆仑山南边的月亮快要西斜时,胡人向着月亮吹响了胡笳。在胡笳的哀怨声中我送你远去,站在秦山远望着陇山上那凄迷的云彩。那边城地区的夜里多有思乡而哀愁的梦,向月而吹的胡笳声谁还会喜欢听呢?

【创作背景】

唐玄宗天宝七载(748年)八月,唐代著名书法家颜真卿充河西陇右军试覆屯交兵使,前往河西、陇右(在今陕、甘交界区域)一带。临行前,当时在长安的岑参写了这首诗赠他。

【赏析】

这首《胡笳歌送颜真卿使赴河陇》从对悲壮的胡笳声的.描写中,表现了与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

胡笳吹奏之声如人之悲鸣。汉末蔡文姬曾作过《胡笳十八拍》,用以配合胡笳的伴奏而歌唱,倾诉乱离的悲苦。但岑参的这首诗,悲中有壮,表现出特有的风格。诗人从三个方面,用不同的手法,反复、深入地表现胡笳的悲壮。

第一个方面,是开始四句,诗人将胡笳之声与“胡人”的吹奏情形结合起来写。诗中用红胡子、绿眼睛的“胡人”形象,来渲染异域情调,同时用“楼兰征戍儿”的“愁杀”来衬托胡笳声音之悲,“君不闻”三个字,隐隐透露出豪壮的情调。

第二个方面,是中间四句,将胡笳之声与边地的荒凉冷落情景结合起来写。这四句,诗人将胡笳之声安排在晓月欲坠之时,那刺骨的寒气,那呼啸不停的北风,与胡笳的悲声融为一片,似乎充塞宇宙,使天地也为之寒栗,这边塞的荒寒之境,使得胡笳之声倍增其悲。

第三个方面,是最后四句,作者把胡笳之声与送别直接结合。这四句在深情的诉说中,表现了诗人对友人的无限厚意。“秦山遥望陇山云”,是指自己对颜真卿走后的怀念,但云遮雾障,望而不见,流露出一丝怅惘,正与胡笳的悲声相一致;“边城夜夜多愁梦”,又从边地着笔,悬希望颜真卿对自己的思念,直接与笳声相连。这两层意思,把送别时依依难舍之情,与笳声自然地结合在一起,收到了动人的效果。尽管如此,诗中并无寻常送别那种凄然悲切的情调,从“秦山”、“陇山”、“边城”等字面中,仍然透出一种雄壮气魄。特别是最后一句,但用问句作结,意思并没有那么肯定,其中也包含着“不喜闻”而不得不“闻”之意。这些深长的余味,给全诗增加了悲而且壮的气氛。正如周啸天先生所说:“诗中的边关是那么哀怨又那么令人神往,月下胡笳的声音那么催人泪下又那么富于魅力,读者感同身受。大抵诗人这时已隐约下定亲历塞垣的雄心,此诗可谓其边塞诗的前奏。”(见《岑诗综论》)

这首诗为七言古诗,但开始却用八字句起头,用“君不闻”三字领起,显出陡然而起的气势。首句是问句,末句也是问句,前后呼应十分紧密。“胡笳怨兮将送君”,又用了楚辞句式,倍增激情。中间使用“顶针”手法,如“紫髯绿眼胡人吹。吹之一曲犹未了”、“胡人向月吹胡笳。胡笳怨兮将送君”,语势贯通。全诗换韵频繁,开始四句作一韵(支微通押),较为舒缓;中间四句两句一转韵,平仄交替,由舒缓而变得特别急促;最后又四句作一韵,逐渐回复舒缓。这种错综交织的安排,恰切地表现了起伏顿宕、悲壮淋漓的激情。

拓展阅读:《碛西头送李判官入京》岑参

碛西头送李判官入京⑴

一身从远使⑵,万里向安西。

汉月垂乡泪⑶,胡沙费马蹄⑷。

寻河愁地尽⑸,过碛觉天低。

送子军中饮,家书醉里题⑹。

【注释】

⑴碛(qì):沙石地,沙漠。这里指银山碛,又名银山,在今新疆库米什附近。李判官:不详其名。

⑵从远使:指在安西都护府任职。

⑶汉月:汉家的明月。借指故乡。乡泪:思乡的眼泪。

⑷费:一作“损”。

⑸寻河:借汉代通西域穷河源的故事表明自己到极边远的地区。

⑹家书:家人来往的书信。

【白话译文】

我孤身一人奉命出使到万里之遥的安西。一路上,想起家乡的月,不免对月垂泪;踩着脚下的沙,更觉路途艰辛。漫漫长路,似乎要走到大地的尽头,正如当年张骞寻找黄河的源头。通过了沙漠,走在广阔的高原之上,天似乎也变得低了。今日你我于军中痛饮,你将走上我来时的路。我乘醉写下家书,就请你为我传递。

【创作背景】

唐玄宗天宝八载(749年),岑参抱着建功立业的志向,离开京师长安赴安西上任。此诗当为作者初至安西送人回京之作。

篇5:岑参《胡笳歌送颜真卿使赴河陇》

君不闻胡笳声最悲?紫髯绿眼胡人吹⑵。

吹之一曲犹未了,愁杀楼兰征戍儿⑶。

凉秋八月萧关道⑷,北风吹断天山草⑸。

昆仑山南月欲斜⑹,胡人向月吹胡笳。

胡笳怨兮将送君,秦山遥望陇山云⑺。

边城夜夜多愁梦,向月胡笳谁喜闻?

【注释】

⑴胡笳:古代管乐器,开始卷芦叶吹之以作乐,后来以木为管,饰以桦皮,为三孔,两端加角,从汉代起流行于塞北和西域一带。颜真卿:唐代著名书法家,字清臣,官至吏部尚书、太子太师,封鲁郡公,人称颜鲁公。

⑵紫髯:绛紫色胡须。绿:一作“碧”。

⑶楼兰:汉时西域国名,在今新疆若羌东北。

⑷萧关:汉代关中四关之一,是关中到塞北的交通要塞,在今宁夏固原东南。

⑸天山:唐代称伊州(今新疆哈密)、西州(今新疆达克阿奴斯城)以北一带山脉为天山。

⑹昆仑山:指今甘肃酒泉南的祁连山主峰。

⑺秦山:即终南山,又名秦岭。陇山:又名陇底、陇阪,在今陕西陇县西。

【白话译文】

你难道没听过那最令人悲凄怅惋的胡笳乐音吗?它是紫色胡须、绿色眼珠的胡人吹奏的。胡笳之歌一曲尚未吹完,已令楼兰一带戍守的健儿愁绪满怀。凉爽的秋天,八月里,萧关一带的道路萧索冷落,呼啸的北风吹断了天山上的枯草。昆仑山南边的月亮快要西斜时,胡人向着月亮吹响了胡笳。在胡笳的哀怨声中我送你远去,站在秦山远望着陇山上那凄迷的云彩。那边城地区的夜里多有思乡而哀愁的梦,向月而吹的胡笳声谁还会喜欢听呢?

【创作背景】

唐玄宗天宝七载(748年)八月,唐代著名书法家颜真卿充河西陇右军试覆屯交兵使,前往河西、陇右(在今陕、甘交界区域)一带。临行前,当时在长安的岑参写了这首诗赠他。

【赏析】

这首《胡笳歌送颜真卿使赴河陇》从对悲壮的胡笳声的描写中,表现了与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

胡笳吹奏之声如人之悲鸣。汉末蔡文姬曾作过《胡笳十八拍》,用以配合胡笳的伴奏而歌唱,倾诉乱离的悲苦。但岑参的这首诗,悲中有壮,表现出特有的风格。诗人从三个方面,用不同的手法,反复、深入地表现胡笳的悲壮。

第一个方面,是开始四句,诗人将胡笳之声与“胡人”的吹奏情形结合起来写。诗中用红胡子、绿眼睛的“胡人”形象,来渲染异域情调,同时用“楼兰征戍儿”的“愁杀”来衬托胡笳声音之悲,“君不闻”三个字,隐隐透露出豪壮的`情调。

第二个方面,是中间四句,将胡笳之声与边地的荒凉冷落情景结合起来写。这四句,诗人将胡笳之声安排在晓月欲坠之时,那刺骨的寒气,那呼啸不停的北风,与胡笳的悲声融为一片,似乎充塞宇宙,使天地也为之寒栗,这边塞的荒寒之境,使得胡笳之声倍增其悲。

第三个方面,是最后四句,作者把胡笳之声与送别直接结合。这四句在深情的诉说中,表现了诗人对友人的无限厚意。“秦山遥望陇山云”,是指自己对颜真卿走后的怀念,但云遮雾障,望而不见,流露出一丝怅惘,正与胡笳的悲声相一致;“边城夜夜多愁梦”,又从边地着笔,悬希望颜真卿对自己的思念,直接与笳声相连。这两层意思,把送别时依依难舍之情,与笳声自然地结合在一起,收到了动人的效果。尽管如此,诗中并无寻常送别那种凄然悲切的情调,从“秦山”、“陇山”、“边城”等字面中,仍然透出一种雄壮气魄。特别是最后一句,但用问句作结,意思并没有那么肯定,其中也包含着“不喜闻”而不得不“闻”之意。这些深长的余味,给全诗增加了悲而且壮的气氛。正如周啸天先生所说:“诗中的边关是那么哀怨又那么令人神往,月下胡笳的声音那么催人泪下又那么富于魅力,读者感同身受。大抵诗人这时已隐约下定亲历塞垣的雄心,此诗可谓其边塞诗的前奏。”(见《岑诗综论》)

这首诗为七言古诗,但开始却用八字句起头,用“君不闻”三字领起,显出陡然而起的气势。首句是问句,末句也是问句,前后呼应十分紧密。“胡笳怨兮将送君”,又用了楚辞句式,倍增激情。中间使用“顶针”手法,如“紫髯绿眼胡人吹。吹之一曲犹未了”、“胡人向月吹胡笳。胡笳怨兮将送君”,语势贯通。全诗换韵频繁,开始四句作一韵(支微通押),较为舒缓;中间四句两句一转韵,平仄交替,由舒缓而变得特别急促;最后又四句作一韵,逐渐回复舒缓。这种错综交织的安排,恰切地表现了起伏顿宕、悲壮淋漓的激情。

拓展阅读:《送人赴安西》岑参

送人赴安西

作者:唐·岑参

上马带胡钩,翩翩度陇头。

小来思报国,不是爱封侯。

万里乡为梦,三边月作愁。

早须清黠虏,无事莫经秋。

【注释】

①天宝十三载(754)赴北庭以前作于长安。

②胡钩:疑为吴钩之音误。

③小来:少。

④月作愁:谓征人望月而生思乡之愁。

⑤黠虏:狡黠的敌人。

⑥经秋:经年。

【作者介绍】

岑参(cén shēn) (约7—770年)唐代诗人。南阳(今属河南)人。自幼从兄受书,遍读经史。二十岁至长安,求仕不成,奔走京洛,北游河朔。三十岁举进士,授兵曹参军。天宝(742~756)年间,两度出塞,居边塞六年,颇有雄心壮志。安史乱后回朝,由杜甫等推荐任右补阙,转起居舍人等职,官至嘉州刺史,世称岑嘉州。后罢官,客死成都旅舍。其诗题材广泛,长于七言歌行。

岑参的诗题材广泛,除一般感叹身世、赠答朋友的诗外,出塞以前曾写了不少山水诗,诗风颇似谢朓、何逊,但有意境新奇的特色。岑参所作善于描绘塞上风光和战争景象;气势豪迈,情辞慷慨,语言变化自如。与高适齐名,并称“高岑”,同为盛唐边塞诗派的代表。有《岑嘉州集》。

篇6:《胡笳歌送颜真卿使赴河陇》唐诗鉴赏

岑参

君不闻胡笳声最悲?紫髯绿眼胡人吹。

吹之一曲犹未了,愁杀楼兰征戍儿。

凉秋八月萧关道,北风吹断天山草。

昆仑山南月欲斜,胡人向月吹胡笳。

胡笳怨兮将送君,秦山遥望陇山云。

边城夜夜多愁梦,向月胡茄谁喜闻?

岑参唐诗鉴赏:

天宝七年(748)八月,唐代著名书法家颜真卿充河西陇右军试覆屯交兵使,前往河西、陇右(在今陕、甘交界区域)一带。临行前,岑参在长安写了这首诗赠他。诗从对悲壮的胡笳声的描写中,表现了与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

胡笳,古代管乐器,开始卷芦叶吹之以作乐,后来以木为管,饰以桦皮,为三孔,两端加角,从汉代起流行于塞北和西域一带。其吹奏之声如人之悲鸣。

汉末蔡文姬曾作过《胡茄十八柏》,用以配合胡笳的伴奏而歌唱,倾诉乱离的悲苦。但岑参的这首《胡笳歌送颜真卿使赴河陇》,悲中有壮,表现出特有的风格。

开始四句,诗人将胡笳之声与“胡人”的吹奏情形结合起来写。胡笳之声本来就是最悲的了,特别是由那“紫髯绿眼”的“胡人”吹奏起来,声音更见其悲,一曲未完,就连那西域楼兰能征惯战的军人听了,也不禁悲愁不已。诗中用红胡子、绿眼睛的“胡人”形象,来渲染异域情调,同时用“楼兰征戍儿”的“愁杀”来衬托胡笳声音之悲,“ 君不闻”三个字,隐隐透露出豪壮的情调。

中间四句,将胡笳之声与边地的`荒凉冷落情景结合起来写。诗人似乎在兴致勃勃地继续诉说:进入凉秋八月的萧关,强劲的北风把天山的草都吹断了,昆仑山南晓月斜斜,此时“胡人”向月吹笳,那清晓的笳声,越发悲壮。这四句,诗人将胡笳之声安排在晓月欲坠之时,那刺骨的寒气,那呼啸不停的北风,与胡笳的悲声融为一片,似乎充塞宇宙,使天地也为之寒栗,这边塞的荒寒之境,使得胡笳之声倍增其悲。

最后四句,作者把胡笳之声与送别直接结合。在胡笳的一片悲怨声中,我就要送您远行了,今后只有从秦地的山上去遥望陇山之云,以寄托思念之意;您住在那远离故人的边境,夜里不免会做离别的梦,当清夜梦回之时,望着满地如霜的月色,您恐怕不愿去听那悲凉的胡笳声吧?这四句在深情的诉说中,表现了诗人对友人的无限厚意。“秦山遥望陇山云”,是指自己对颜真卿走后的怀念,但云遮雾障,望而不见,流露出一丝怅惘,正与胡笳的悲声相一致;“边城夜夜多愁梦”,又从边地着笔,悬希望颜真卿对自己的思念,直接与笳声相连。这两层意思,把送别时依依难舍之情,与笳声自然地结合在一起,收到了动人的效果。尽管如此,诗中并无寻常送别那种凄然悲切的情调,从“秦山”、“陇山”、“边城”等字面中,仍然透出一种雄壮气魄。特别是最后一句,但用问句作结,意思并没有那么肯定,其中也包含着“不喜闻”而不得不“闻”之意。这些深长的余味,给全诗增加了悲而且壮的气氛。正如周啸天先生所说:“诗中的边关是那么哀怨又那么令人神往,月下胡笳的声音那么催人泪下又那么富于魅力,读者感同身受。大抵诗人这时已隐约下定亲历塞垣的雄心,此诗可谓其边塞诗的前奏。”(见《岑诗综论》)

这首诗为七言古诗,但开始却用八字句起头,用“君不闻”三字领起,显出陡然而起的气势。首句是问句,末句也是问句,前后呼应十分紧密。“胡笳怨兮将送君”,又用了楚辞句式,倍增激情。中间使用“顶针”手法,如“紫髯绿眼胡人吹。吹之一曲犹未了”、“胡人向月吹胡笳。胡笳怨兮将送君”,读来语势贯通。全诗换韵频繁,开始四句作一韵(支微通押),较为舒缓;中间四句两句一转韵,平仄交替,由舒缓而变得特别急促;最后又四句作一韵,逐渐回复舒缓。

这种错综交织的安排,恰切地表现了起伏顿宕、悲壮淋漓的激情。

篇7:岑参《胡笳歌送颜真卿使赴河陇》译文及赏析

唐代:岑参

君不闻胡笳声最悲?紫髯绿眼胡人吹。

吹之一曲犹未了,愁杀楼兰征戍儿。

凉秋八月萧关道,北风吹断天山草。

昆仑山南月欲斜,胡人向月吹胡笳。

胡笳怨兮将送君,秦山遥望陇山云。

边城夜夜多愁梦,向月胡笳谁喜闻?

篇8:岑参《胡笳歌送颜真卿使赴河陇》译文及赏析

这首《胡笳歌送颜真卿使赴河陇》从对悲壮的胡笳声的描写中,表现了与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

胡笳吹奏之声如人之悲鸣。汉末蔡文姬曾作过《胡笳十八拍》,用以配合胡笳的伴奏而歌唱,倾诉乱离的悲苦。但岑参的这首诗,悲中有壮,表现出特有的风格。诗人从三个方面,用不同的手法,反复、深入地表现胡笳的悲壮。

第一个方面,是开始四句,诗人将胡笳之声与“胡人”的吹奏情形结合起来写。诗中用红胡子、绿眼睛的'“胡人”形象,来渲染异域情调,同时用“楼兰征戍儿”的“愁杀”来衬托胡笳声音之悲,“君不闻”三个字,隐隐透露出豪壮的情调。

第二个方面,是中间四句,将胡笳之声与边地的荒凉冷落情景结合起来写。这四句,诗人将胡笳之声安排在晓月欲坠之时,那刺骨的寒气,那呼啸不停的北风,与胡笳的悲声融为一片,似乎充塞宇宙,使天地也为之寒栗,这边塞的荒寒之境,使得胡笳之声倍增其悲。

第三个方面,是最后四句,作者把胡笳之声与送别直接结合。这四句在深情的诉说中,表现了诗人对友人的无限厚意。“秦山遥望陇山云”,是指自己对颜真卿走后的怀念,但云遮雾障,望而不见,流露出一丝怅惘,正与胡笳的悲声相一致;“边城夜夜多愁梦”,又从边地着笔,悬希望颜真卿对自己的思念,直接与笳声相连。这两层意思,把送别时依依难舍之情,与笳声自然地结合在一起,收到了动人的效果。尽管如此,诗中并无寻常送别那种凄然悲切的情调,从“秦山”、“陇山”、“边城”等字面中,仍然透出一种雄壮气魄。特别是最后一句,但用问句作结,意思并没有那么肯定,其中也包含着“不喜闻”而不得不“闻”之意。这些深长的余味,给全诗增加了悲而且壮的气氛。正如周啸天先生所说:“诗中的边关是那么哀怨又那么令人神往,月下胡笳的声音那么催人泪下又那么富于魅力,读者感同身受。大抵诗人这时已隐约下定亲历塞垣的雄心,此诗可谓其边塞诗的前奏。”(见《岑诗综论》)

这首诗为七言古诗,但开始却用八字句起头,用“君不闻”三字领起,显出陡然而起的气势。首句是问句,末句也是问句,前后呼应十分紧密。“胡笳怨兮将送君”,又用了楚辞句式,倍增激情。中间使用“顶针”手法,如“紫髯绿眼胡人吹。吹之一曲犹未了”、“胡人向月吹胡笳。胡笳怨兮将送君”,语势贯通。全诗换韵频繁,开始四句作一韵(支微通押),较为舒缓;中间四句两句一转韵,平仄交替,由舒缓而变得特别急促;最后又四句作一韵,逐渐回复舒缓。这种错综交织的安排,恰切地表现了起伏顿宕、悲壮淋漓的激情。

《送祁乐归河东》 岑参

王维诗《使至塞上》教学反思

王维诗《使至塞上》教学设计

使至塞上 王维

王维 《使至塞上》

《使至塞上》王维教案

王昌龄生平简介

诗人王昌龄生平

送李副使赴碛西官军,送李副使赴碛西官军岑参,送李副使赴碛西官军的意思,送

浅谈岑参的诗歌特色

《胡笳歌送颜真卿使赴河陇》岑参唐诗鉴赏
《《胡笳歌送颜真卿使赴河陇》岑参唐诗鉴赏.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胡笳歌送颜真卿使赴河陇》岑参唐诗鉴赏(精选8篇)】相关文章:

送潘三入京,送潘三入京周?r,送潘三入京的意思,送潘三入京赏析2023-04-08

《逢入京使》原文赏析2023-05-28

龙标野宴,龙标野宴王昌龄,龙标野宴的意思,龙标野宴赏析2023-12-26

唐代诗人岑参的读音2022-08-16

武威送刘单,武威送刘单岑参,武威送刘单的意思,武威送刘单赏析2023-06-22

古诗的分类2023-07-20

感恩的诗句全2023-11-26

常识小学作文2023-12-07

形容多读书好的诗句2023-05-15

名句积累2022-10-13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